CN107613418B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3418B
CN107613418B CN201710557346.5A CN201710557346A CN107613418B CN 107613418 B CN107613418 B CN 107613418B CN 201710557346 A CN201710557346 A CN 201710557346A CN 107613418 B CN107613418 B CN 1076134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arphone
sheet material
path
ventil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573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3418A (zh
Inventor
浅香宏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 Jianw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vc Jianw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366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30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805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370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50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99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 Jianwu Co Ltd filed Critical Jvc Jianw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915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95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13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3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3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3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具备管并在低音域中获得高的播放声压,并且能够进行一般用户很容易接受的外观设计,能够获得良好的佩戴感的。具备在后表面(5b)具有开口部(5b2)的驱动单元(5)、以及以前后方向为轴(CL1)容纳驱动单元(5)的筒状的主体部(1)。主体部(1)具备被形成在驱动单元(5)的后侧的背腔(Va)、一端侧与背腔(Va)连通、且被形成在比背腔(Va)更靠近后侧的位置的通道部(1d)、以及在比通道部(1d)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沿着从后视时以轴(CL1)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一侧作为声音放出部(1b5)而向外部空间(Vg)开口、并且作为里侧的另一侧与通道部(1d)连通的气室(1g)。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在低音域中能够获得高的播放声压的耳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在耳机的框体设置将从作为电声转换器的驱动单元的后面放出的声音向外部放出的管,从而增加低音域的播放声压的技术。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其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67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有从框体长长地突出的管的耳机,虽然从视觉上能够明确搭载有管的情况,但是属于个性化的外观设计。因此,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难以接受其设计,从而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由于重心位置位于在框体中离耳朵远的一侧,加之突出的管部分的重量导致产生扭矩。因此,佩戴姿势不稳定,并且难以获得良好的佩戴感,从而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备管并在低音域中能够获得高的播放声压的同时进行普通的用户容易接受的外观设计并获得良好的佩戴感的耳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结构。
1)一种耳机,其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呈筒状,并且以前后方向为轴容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主体部具备:
背腔,所述背腔被形成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侧;
通道部,所述通道部的一端侧与所述背腔连通,且被形成在比所述背腔更靠近后侧的位置;以及
气室,所述气室在比所述通道部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沿着从后视时以所述轴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一侧作为声音放出部而向外部空间开口,并且作为里侧的另一侧与所述通道部连通。
2)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驱动单元容纳在内部的外壳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表面所面对的背腔、以及面对于所述背腔的管部,
所述耳机具有:
管板,所述管板呈现在一个平面上延伸的板状,并且具有在所述一个平面上延伸、且两端分别向一表面和另一表面开口的连通道;以及
孔选择片材,所述孔选择片材并排设置在所述管板的所述一面侧以及所述另一面侧,并具有与所述连通道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背腔和所述主体部的外部的空间通过所述管板的所述连通道以及所述孔选择片材的所述开口部而连通。
3)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驱动单元容纳在内部的外壳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表面所面对的背腔、以及面对于所述背腔的管部,
所述管部具有:
多个平板状的管板,所述多个平板状的管板在厚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以及
孔选择片材,所述孔选择片材被配置在所述管板彼此之间和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
所述管板具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以及使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连通的向一面侧开口的连通槽,
所述孔选择片材形成为能够封闭所述管板的所述连通槽的开口、且能够仅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任何一者连通,
通过所述孔选择片材,使所述管板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一者与所述开口部连通,并且由所述孔选择片材封闭所述连通槽的开口,所述背腔和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空间由通气路径连通,所述通气路径通过所述管部的所述管板中的、所述连通槽、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任何一者、以及所述孔选择片材的所述开口部。
4)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驱动单元容纳在内部的外壳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表面所面对的背腔、以及面对于所述背腔的管部,
所述管部具有:
多个平板状的管板,所述多个平板状的管板在厚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以及
孔选择片材,所述孔选择片材被配置在所述管板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
所述管板具有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以及使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连通的向一面侧开口的连通槽,
所述孔选择片材形成为能够封闭所述管板的所述连通槽的开口、且能够仅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任何一者连通,
通过所述孔选择片材,使所述管板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一者与所述开口部连通,并且由所述孔选择片材封闭所述连通槽的开口,所述背腔和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空间由通气路径连通,所述通气路径通过所述管部的所述管板中的、所述连通槽、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中的任何一者、以及所述孔选择片材的所述开口部。
5)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驱动单元容纳在内部的外壳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表面所面对的背腔、以及面对于所述背腔的管部,
所述管部具有:
多个通气路径,所述多个通气路径的一端侧向所述背腔开口,另一端侧向外部空间开口;以及
阀部件,所述阀部件能够开闭所述多个通气路径的任意的通气路径。
6)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将所述驱动单元容纳在内部的外壳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表面所面对的背腔、以及面对于所述背腔的管部,
所述管部具有板状的管板、被配置在管板的一面侧的片材部件、以及相对于所述片材部件配置在所述管板的相反侧的阀部件,
所述管板具有向所述一面侧开口的槽、以及被形成在所述槽的一端部并使所述槽和另一面侧连通的板连通孔,
所述片材部件具有覆盖所述槽的开口的同时与所述槽的另一端部连通的连通孔,
所述板连通孔的所述另一面侧与所述背腔连通,
所述阀部件被构成为开闭所述片材部件的连通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备管并在低音域中获得高的播放声压的同时,能够进行普通的用户容易接受的外观设计,并能够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的实施例的耳机51的后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图1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耳机51所具备的外壳1b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外壳1b的后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耳机51的、图1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耳机51所具备的通气路径Ra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向耳机51的耳廓E的佩戴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向耳机51的耳廓E的佩戴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耳机51的声压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作为外壳1b的变形例的外壳1bA的后视图;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的实施例的耳机51的立体图;
图14是耳机51A的左侧视图;
图15是耳机51A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
图17是耳机51A所具备的管部12的组装图;
图18是耳机51A所具备的管板12a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
图20是耳机51A所具备的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俯视图;
图21是耳机51A所具备的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俯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耳机51A的管部12中的通气路径TK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6是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的实施例的耳机51B的立体图;
图27是耳机51B的左侧视图;
图28是耳机51B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8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
图30是用于耳机51B中的连通片材21的俯视图;
图31是用于耳机51B中的第一管板22的俯视图;
图32是图31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
图33是图31中的S8-S8位置的剖视图;
图34是用于耳机51B中的第二管板23的俯视图;
图35是图34中的S10-S10位置的剖视图;
图36是用于说明耳机51B所具备的管体DT1所具有的通气路径TKc的管体DT1的组装图;
图37是用于说明管体DT1所具有的通气路径TKb的管体DT1的组装图;
图38是用于说明管体DT1所具有的通气路径TKa的管体DT1的组装图;
图39是管体DT1所具有的选择板15的立体图;
图40是在管体DT1中可替换选择板15的选择板15A的俯视图;
图41是用于说明能够由选择板15A选择的管模式的图;
图42是用于说明耳机51B的通气路径结构的示意图;
图43是用于说明能够由选择板15B1、15B2选择的管模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由耳机5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
首先,参照图1~图4,对耳机5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耳机51的后视图。图2是耳机51的俯视图。图3是从右后方斜视耳机51时的立体图。图4是图1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从下方观看的剖视图)。
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由图1~图4中所示的方向来定义。
耳机51是左耳用的,在佩戴在耳朵的状态下左侧是脸侧、右侧是后脑勺部侧。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大致分别与使用者将耳机51佩戴在左耳并站起来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对应。
耳机51是将听筒4插入到外耳道中使用的所谓的入耳式。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耳机51具有主体部1、从主体部1延伸出的衬套2、以及从衬套2的前端向外部引出的线3。
主体部1大致形成为以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CL1为中心的圆筒状。
主体部1在内部容纳有作为电声转换器的驱动单元5(图4)。
如图2~图4所示,主体部1具有位于前侧的单元支架1a、位于单元支架1a的后侧的外壳1b、以及装于外壳1b的后部的装饰盖1c。
如图4所示,单元支架1a形成为后侧开放的大致圆锅状。
单元支架1a具有相当于锅状的底部的前壁部1a1、以及从前壁部1a1向右前方倾斜地突出的筒状的音筒部1a2。
音筒部1a2的轴线CL2相对于轴线CL1,在水平向右侧倾斜θa角度(图2)。
单元支架1a由树脂形成。树脂例如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在音筒部1a2可拆装地安装有由硅橡胶等柔性材料形成的听筒4。
如图4所示,单元支架1a的内表面具有前侧变成小直径的台阶部1a3。
驱动单元5在从后侧抵靠到台阶部1a3的状态下由粘合剂等固定到单元支架1a。
包括驱动单元5的振动板5a的振动部件的中心轴线CL5与轴线CL1一致。
驱动单元5是除了前面侧之外还能从后面5b侧输出声音的后面开放型。
驱动单元5在后面5b具有一对端子5b1、5b1以及开口部5b2。
在一对端子5b1、5b1上连接有从线3延伸的引线(未图示)。
开口部5b2是连通驱动单元5的内外的孔,例如位于后面5b的中心。
若驱动单元5动作而振动板5a向前后方向振动,则向振动板5a的前方放出的声音通过音筒部1a2的内部而放出到外部。
向振动板5a的后方放出的声音通过开口部5b2而向形成于驱动单元5的后侧的空间的背腔Va放出。
外壳1b通过被称为所谓的双色成型的注塑方法来形成。即,如图4所示,外壳1b具有由第一树脂材料形成的大致圆锅状的基部1b1、以及由第二树脂材料形成并以环形覆盖基部1b1的一部分的环形部1b2。
详细地讲,基部1b1具有在其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向径向外方以截面弧形状隆起的隆起部1b1a。
环形部1b2以覆盖隆起部1b1a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
第二树脂材料比第一树脂材料软。例如,第一树脂材料是ABS树脂,第二树脂材料是弹性体。
衬套2通过第二树脂材料而与环形部1b2一体地形成。
如图1所示,环形部1b2具有在后视时以从上方向右方直径逐渐增加的方式伸出的伸出部1b3。
如从图2等中可知,伸出部1b3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同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弧状。
即,伸出部1b3被形成为使观看耳机51外观的人联想到管被埋设在伸出部1b3的内部的图像的外观设计。
环形部1b2具有从后面观看时以大致三角形形状突出的声音放出伸出部1b4,其顶点P1(参照图1以及图3)位于左侧稍微靠近上方的位置。
在耳机51中,从后面观看时声音放出伸出部1b4呈大致直角三角形。
如图1所示,声音放出伸出部1b4被形成为使得作为上方的端部的上端部1b4a位于虚拟平面SF1上,该虚拟平面SF1相对于水平面SF随着朝向左侧向下倾斜θb角度。角度θb例如设定为约20°。
在声音放出伸出部1b4的内部设置有形成大致长方体的空间Vc的气室1g(参照图4以及图6)。例如,在图6中以虚线示出气室1g的简要的后视形状。
气室1g在上端部1b4a具有向外部空间Vg开口的声音放出部1b5,其形成为袋状。
气室1g以前后方向较薄的方式形成,作为声音放出部1b5的相反侧的里侧被用作使宽度以及厚度变窄从而减少截面积的节流气室1g1(参照图6以及图7)。
节流气室1g1的前方侧的一部分由相对于基部1b1从前侧安装的盖8来覆盖(参照图4以及图7)。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声音放出伸出部1b4具有所谓围绕气室1g而形成的壁的一部分的壁部1b4b作为从主体部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即,耳机51具有声音放出伸出部,该声音放出伸出部是通过围绕气室1g的壁部的一部分(壁部1b4b)从主体部1向径向外方突出地形成。
声音放出部1b5包括气室1g且具有用于连通与主体部1内的背腔Va连通的空间和外部空间Vg的通气口。
装饰盖1c形成为圆锅状,通过粘合剂或者双面胶等安装到外壳1b的后部。
装饰盖1c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通过刻印或印刷可识别地形成有与耳机51相关的外观设计信息(标识、文字等)。
如图4所示,外壳1b的基部1b1通过比前后方向的中心部的环形部1b2更靠近前侧的部分与单元支架1a组合而被覆盖。另外,基部1b1通过比环形部1b2更靠近后侧的部分被装饰盖1c遮盖而被覆盖。
因此,从外部几乎无法视认基部1b1,作为外壳1b从外观上能够视认的部位仅仅是环形部1b2。
接着,参照图4~图7将主体部1的内部结构以外壳1b的形状为主进行说明。
图5是从右后方斜视外壳1b的单体的立体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6是外壳1b的后视图,是与图1对应的图。
图7是图1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外壳1b的基部1b1被形成为与单元支架1a组合的前侧开放、且后侧成为底部的有底圆锅状。
通过外壳1b的基部1b1的内表面1b1b、单元支架1a的内表面1a4、以及驱动单元5的后表面5b来形成背腔部Vab,该背腔部Vab形成作为驱动单元5的后侧的空间的背腔Va。
线3的一端侧从外部经由衬套2而进入到背腔Va中。在背腔Va内,线3形成球结(未图示),并从其前端部引出两根引线(未图示)。两根引线分别与端子5b1、5b1电连接。
作为线3的外部侧的另一端部具有插头(未图示)并与音乐播放装置等连接。
相当于基部1b1的底的底部1b6形成为以轴线CL3为中心的圆盘状。在底部1b6的前表面1b6a以朝向前方的方式竖立设置有圆柱形状的凸台1b6c(参照图4)。
凸台1b6c限制背腔Va内的线3的球结游动(运动),并且稳定地保持球结的位置。
在底部1b6的后表面1b6b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通道部1d。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通道部1d具有从底部1b6的后表面1b6b向后方以柱状突出的通道基部1d1、以及从通道基部1d1的后表面1d1a向前方以预定图案Pt挖空的凹部1d1b。
凹部1d1b的深度为预定的距离Ha(参照图4),例如为固定的值。
通道基部1d1例如以圆柱形状形成。
如图6所示,预定图案Pt的图案形状为将以外壳1b的轴线CL3为中心以顺时针方向螺旋状形成的半图案通気路Pt1和将半图案Pt1围绕轴线CL3旋转180°的图案的半图案Pt2在中心处连结的图案形状。
即,半图案Pt1和半图案Pt2被设定成绕轴线CL3旋转对称(二重对称)。
在凹部1d1b的半图案Pt1部分中,在路径上离轴线CL3位置最远的端部1d1c形成有内部通气孔1e,该内部通气孔1e作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与背腔Va连通的第一通气道。内部通气孔1e例如形成为从后面观看时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方孔。
如图4所示,内部通气孔1e的前端在底部1b6的前面1b6a的入口部1e1处开口。
在凹部1d1b的半图案Pt2部分中,在路径上离轴线CL3位置最远的端部1d1d形成有外部通气孔1f,该外部通气孔1f作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与气室1g连通的第二通气道。
详细地讲,如图4以及图7所示,外部通气孔1f的后端作为入口部1f1在凹部1d1b处开口。另外,前端在节流气室1g1的出口部1f2(参照图7)处开口,节流气室1g1是形成于声音放出伸出部1b4的内部的气室1g的里侧部分。
外部通气孔1f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从后面观看时(图4)以轴线CL3为中心沿切线方向长的长孔。
内部通气孔1e是用于连通凹部1d1b和比凹部1d1b更成为内部的驱动单元5侧的空间的孔。
外部通气孔1f是用于连通凹部1d1b和比凹部1d1b更成为外部的外部空间Vg侧的空间的孔。
上述的预定图案Pt的形状是一个例子。
预定图案Pt的形状可以自由地设定为连接内部通气孔1e与外部通气孔1f的图案,而非绕轴线CL3旋转对称的。
如图5等所示,在作成气室1g的出口的声音放出部1b5侧的部分安装有具有网孔部6a的网孔部件6。
网孔部件6是减少声音放出部1b5的开口面积(流路截面积)的部件,在网孔部6a例如形成有多个小直径的孔6a1从而减小流路截面积。
另外,如图5所示,平板状的面板7通过双面胶带或者粘接剂等被固定到通道部1d中的通道基部1d1的后表面1d1a。面板7由树脂板或者金属板形成。
在通道基部1d1的后表面1d1a的周缘部形成有在180°的对置位置向后方突出的一对导向肋1d7。
在面板7上形成有与一对导向肋1d7对应的一对切口7a,从而在将面板7安装在后表面1d1a的作业中防止位置偏移等误安装。
如从图4等中可知,通过将面板7安装到后表面1d1a,封闭凹部1d1b的后侧的开口。
由此,凹部1d1b从与内部通气孔1e连通的端部1d1c至与外部通气孔1f连通的端部1d1d为止的部分成为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通气道Rb。
耳机51包括由凹部1d1b形成的通气道Rb,并构成连通驱动单元5的开口部5b2和外部空间Vg的通气路径Ra(参照图8的(b))。
图8是用于从两个特征说明通气路径Ra的图。
具体而言,是示意性示出通气路径Ra的各部位的轴线CL1方向(前后方向)的位置和各部位的流路截面积Q的图。
如图8所示,通气路径Ra被构成为在从驱动单元5的开口部5b2到声音放出部1b5之间包括背腔Va、内部通气孔1e、通气道Rb(凹部1d1b)、外部通气孔1f、气室1g(包含节流气室1g1)、以及网孔部6a。
其中,包括从内部通气孔1e的入口部1e1到网孔部6a为止的部位的路径成为尤其是为了改善低音域的播放声压而设置的管Rd。
图8的(a)是将横轴作为路径、且将纵轴作为路径的前后方向位置的曲线图。
详细地讲,图8的(a)示出,在纵轴中,将驱动单元5中的开口部5b2的、沿轴线CL1的前后方向位置作为成为基准位置的前后方向位置Pa,并示出沿着从开口部5b2至声音放出部1b5为止的通气路径Ra的前后方向位置的推移M。
图8的(b)是将横轴作为对应于图8的(a)路径、纵轴将其纵轴方向的宽度(长度)作为流路截面积Q而视觉上可相对比较地示出通气路径Ra中的各部位的流路截面积Q的不同的示意图。即,图8的(b)的纸面上下方向的宽度对应于流路截面积Q。
在图8的(b)中,各部位的横轴方向的长度是将通气路径Ra中各部位的路径长度在视觉上能够大致相对比较的程度做成不同而记载的。
参照图8的(a)以及图8的(b),对将从驱动单元5的开口部5b2向后侧放出的声音输出到外部空间Vg的通气路径Ra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8的(b)中,驱动单元5的振动板5a振动而从开口部5b2向后侧放出的声音进入到背腔Va,该背腔Va在通气路径Ra上具有最大流路截面积Qa。为了便于理解,便于将与轴线CL1正交的面的截面积作为背腔Va的流路截面积Qa。
放出到背腔Va内的声音从背腔Va的后部开口的入口部1e1进入到内部通气孔1e。
如图4所示,内部通气孔1e未形成在与开口部5b2对置的位置上(正后面的轴线CL1上)。
具体而言,内部通气孔1e的入口部1e1被形成在以轴线CL1为中心的径向上相对于开口部5b2隔开的位置上。
因此,连接开口部5b2和内部通气孔1e的直线路径为相对于轴线CL1倾斜的路径LNa(参照图4)。
图8的(a)中的与路径LNa对应的前后方向位置的推移由从开口部5b2的前后方向位置Pa至入口部1e1的前后方向位置Pb为止的直线LN1表示。
还如图8的(b)中所示,内部通气孔1e的流路截面积Qb与背腔Va的流路截面积Qa相比小。
内部通气孔1e相对于轴线CL1平行地形成。
因此,进入内部通气孔1e并到达在凹部1d1b开口的开口部1e2的声音的前后方向位置的推移由比直线LN1变化率大(倾斜度大)的直线LN2表示。
通过内部通气孔1e的声音从开口部1e2进入到通气道Rb(凹部1d1b)。
如图8的(b)所示,通气道Rb的流路截面积Qc小于背腔Va的流路截面积Qa。另外,例如大于内部通气孔1e的流路截面积Qb。
另外,通气道Rb的流路截面积Qc从与内部通气孔1e连接的开口部1e2至与外部通气孔1f连接的入口部1f1为止几乎是恒定的。
形成通气道Rb的凹部1d1b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面延伸。
因此,如图8的(a)所示,通气道Rb的前后方向位置Pc在从与内部通气孔1e连接的开口部1e2至与外部通气孔1f连接的入口部1f1为止几乎保持相同的位置。因此,通气道Rb的前后方向位置由水平的直线LN3表示。
通过通气道Rb的声音从入口部1f1进入到外部通气孔1f。
外部通气孔1f相对于轴线CL1平行地形成。
因此,外部通气孔1f的前后方向位置由相对于直线LN2具有相反符号且相同变化率的直线LN4表示。
另外,在气室1g开口的出口部1f2的前后方向位置位于比在凹部1d1b开口的入口部1f1的前后方向位置Pc更靠近前方、且比驱动单元5的开口部5b2的前后方向位置Pa更靠近后方的前后方向位置Pd。
外部通气孔1f的流路截面积Qd例如与内部通气孔1e的流路截面积Qd几乎相同。
通过外部通气孔1f的声音从出口部1f2进入到气室1g中的节流气室1g1。
气室1g具有在凹部1d1b侧为流路截面积Qe的节流气室1g1,并且在其他部分具有比流路截面积Qe大的流路截面积Qf。
流路截面积Qe大于流路截面积Qc。
通过气室1g的声音通过网孔部6a并向外部空间Vg放出。
网孔部6a是具有多个开放的小直径的孔6a1的部件,流路截面积Qg小于流路截面积Qf。在该例子中,被设定成稍微大于流路截面积Qc。
气室1g以及网孔部6a大致形成为沿着与轴线CL1正交的面延伸。
因此,如图8的(a)所示,气室1g以及网孔部6a的前后方向位置在前后方向位置Pd上几乎不变。
前后方向位置Pd比作为基准的前后方向位置Pa更靠近后方、且比向内部通气孔1e的背腔Va的开口部1e2的前后方向位置Pb更靠近前方。
在通气路径Ra的各部位的路径长度中,通气道Rb最长。通气路径Ra在设计时具有能够调整流路截面积Q的多个部位。
即,耳机51作为能够调整流路截面积Q的最小值以及第二个小的值的多个通气孔具有内部通气孔1e以及外部通气孔1f。
另外,流路截面积Q的最大值由与主体部1的外径形状对应的背腔Va决定,因此耳机51除了背腔Va之外还具有能够调整流路截面积Q的大的值的气室1g。
由此,耳机51可以在设计阶段独立地调整通气路径R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侧的大的值两者,因此设计的自由度高,并且能够以所期望的特性来实现低音域的声压提高。
接着,图9的(a)以及图10示出将耳机51佩戴在右耳的耳廓E的状态。
图10是图9的(a)中的S10-S10位置的剖视图,为了便于理解,仅将头部Hd为截面图,耳机51为俯视图。
图9的(b)是用于说明耳廓E部位的图。
下面,参照图9以及图10,说明耳机51向耳廓E的佩戴状态。
在将耳机51佩戴到耳廓E时,首先,使主体部1的姿势成为衬套2以及线3的延伸位置对应于耳廓E的屏间切迹E4。
接着,将主体部1嵌入到耳廓E的内侧,并将听筒4插入到外耳道E3。
这时,耳机51变成主体部1的前壁部1a1抵接于耳廓E的耳甲腔E1的同时,伸出部1b3进入对耳轮E5的内侧并抵接于对耳轮E5的内壁E5a。
另外,主体部1的声音放出伸出部1b4抵接于耳屏E2。
因此,佩戴到耳廓E的主体部1在图10中以插入到外耳道E3的部位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DRa的转动,通过向声音放出伸出部1b4的耳屏E2的抵接来限制。
另一方面,主体部1的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通过向前壁部1a1的耳甲腔E1的抵接、以及向伸出部1b3的对耳轮E5的内壁E5a的抵接来限制。
由此,耳机51的主体部1相对于耳廓E无位置偏差的稳定地佩戴到耳廓E。因此,使用者在向耳廓E佩戴耳机51时能够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声音放出伸出部1b4的声音放出部1b5成为通气道Ra向外部空间Vg的通气出口。
在耳机51中,将通气道Ra中占有路径长度的大部分的通气道Rb的前后方向位置作为在通气道Ra内最靠后方的前后方向位置Pc。
并且,在耳机51中,设置作为从通气道Rb向声音放出部1b5的路径的外部通气孔1f,使路径从通气道Rb向比通气道Rb更靠近前方的前后方向位置Pd退回到前方,并在前后方向位置Pd与外部空间Vg连通。
即,耳机51的通气道Rb和背腔Va被配置在前后方向的不同位置上。
详细地讲,耳机51相对于驱动单元5在后侧具有背腔Va,并在比背腔Va更靠后侧的位置具有形成有通气道Rb的通道部1d。
由此,设计者利用通气道Rb以及背腔Va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在向耳廓E佩戴方面大型化受限的主体部1的径向上的尺寸,能够分别设定为大容量以及长路径。
耳机51将声音放出部1b5的位置配置在相对于通气道Rb的前方(佩戴状态下头部侧)。
因此,能够将具有声音放出部1b5并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声音放出伸出部1b4尽量设置在前方而无需向主体部1的后方偏置。
由此,能够使声音放出伸出部1b4更可靠地抵接于耳屏E2。
实际上,背腔Va以及通气道Rb的形状(流路截面积Q以及流路长度)设定成能够对应主体部1的结构以及形状实现最佳的低音域增强,但是优选最大容量以及最大长度分别越大,设定的自由度越大。
如此,耳机51具有作为通气路径的一部分的管Rd,因此低音域的播放声压高、且向耳廓E的佩戴感良好。
图11是示出耳机51、以及闭合耳机51的管Rd而作成等效于不具有管Rd的耳机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图。
实线的特性F1表示耳机51的声压频率特性,虚线的特性F2表示在封闭耳机51的内部通气孔1e而去除管Rd的功能的情况下的声压频率特性。
如图11所示,耳机51具有管Rd,由此相对于不具有管Rd的耳机,在200Hz以下的低音域中声压变高。
另外,耳机51设定调整通气路径Ra的规格,使得在300Hz附近发生跳变以使提高声压的低音域范围的上端变成200Hz。
发生跳变的频率主要可以通过通气路径Ra中的通气道Rb的路径长度来调整。
详细地讲,越缩短形成通气道Rb的凹部1d1b的路径长度,越能够提高发生跳变的频率。
因此,以符合于耳机51的规格、主体部1的形状等各种条件的设定包括通气道Rb的通气路径Ra,由此能够调整要改善的低音域的范围。
接着,说明来自管Rd的声音的放出方向。
如图9等所示,耳机51使从驱动单元5的后表面5b的开口部5b2放出的声音经由管Rd而从声音放出部1b5仅向上方放出,而不向后方、下方、左方、以及右方放出。
由此,使得在使用耳机51的使用者附近的其他人很难听到从声音放出部1b5放出的声音。
另外,如上所述,声音放出伸出部1b4的上端部1b4a相对于水平面仅倾斜θb角度。即,从声音放出部1b5放出的声音的方向(DRc:参照图9)并不在正上方,而相对于正上方向前方(脸侧)倾斜θb角度。
另外,气室1g的延伸方向为与虚拟平面SF1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气室1g内朝向声音放出部1b5的声音的行进方向(图9的箭头DRc)自动对齐。
由此,从声音放出部1b5放出的声音在放出到外部空间Vg之后也不会立即扩散。
角度θb优选设定成包含如上所述的约20°的10~45°的范围内。
只要将角度θb设定在该范围内,则从图9中可知,从声音放出部1b5放出的大部分声音通过比耳轮脚E6以及耳轮E7更靠前侧的位置向上方传出。
因此,从声音放出部1b5放出的声音碰到耳轮脚E6以及耳轮E7并扩散,从而降低周围的人作为泄音听到的可能性。
耳机51在向后方突出的通道部1d具有能够形成长路径的通气道Rb,并且不需要从主体部1长长地突出的管。
因此,耳机51能够进行简单的外观设计,能够实现一般用户容易接受的产品化。
另外,耳机51在主体部1中在比通道部1d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佩戴时的头部侧)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伸出部1b3以及声音放出伸出部1b4。
由此,耳机51虽然具有通气道Rb但重心位置也不会向后侧大幅偏离,因此向耳廓E的佩戴姿势更稳定。
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的构成,也可以做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的变形例。
管Rd不限于将背腔Va和气室1g连接成一个路径(通气道Rb)的部件。
例如,如图12中所示的变形例的外壳1bA,可以设置成,在通道部1d设置与背腔Va连通的多个(例如,三个)内部通气孔11e~13e,连接各内部通气孔11e~13e和外部通气孔1f,并将不同长度的三个凹部11b~13b作为形成通气道Rb1~Rb3的结构。
在图12所示的凹部11b~13b中,凹部11b的路径长度最短,凹部13b的路径长度最长。
代替外壳1b而具有外壳1bA的耳机51具备多个并联的通气道Rb1~Rb3。优选,通气道Rb1~Rb3的路径长度彼此不相同。
由此,扩展低音域特性的调整范围,从而能够容易将耳机51的声压频率特性调整为所期望的特性。
外壳1b的底部1b6不限于相对于轴线CL1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结构。
即,设置于底部1b6的凹部1d1b也可以沿着与轴线CL1斜交的面形成。
另外,形成有凹部1d1b的通道部1d不限于后视时以圆形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矩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
驱动单元5的中心轴线CL5也可以不与轴线CL1一致。另外,也可以不与轴线CL1平行。
凹部1d1b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矩形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
内部通气孔1e的流路截面积Qb、通气道Rb的流路截面积Qc以及外部通气孔1f的流路截面积Qd的值、以及大小关系并不限定。
这些值以及大小关系可以适当地设定,以便耳机51的播放声音成为所期望的声压频率特性。
因此,也可以将流路截面积Qb、流路截面积Qc以及流路截面积Qd设置为大致相同的值。
耳机51也可以是左右反转形状的右耳用的耳机。另外,也可以是具有左耳用と右耳用的立体声耳机。
第二实施方式
通过耳机51A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3~图16,对耳机51A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3是从右后方斜上视耳机51A的立体图。图14是耳机51A的左侧视图。图15是耳机51A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
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由图13~图15中所示的方向来定义。
即,用于说明的耳机51A是左耳用的,在佩戴在耳朵的状态下左侧是脸侧、右侧是后脑勺部侧。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大致分别与使用者将耳机51A佩戴在左耳并站起来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对应。
耳机51A是将听筒4A插入到外耳道中使用的所谓的入耳式。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耳机51A具有形成有向下延伸的衬套2A的主体部1A。从衬套2A的下方前端向外部引出线3A。
主体部1A具有以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CL11为中心轴而在前后方向上以扁平的圆筒状形成的外壳部11、以从外壳部11的后部沿着斜上方延伸的轴线CL21为中心轴的扁平圆筒状的管部12、以及与外壳部11及管部12连接并向下延伸的如上所述的衬套2A。
外壳部11具有前侧的前外壳11a、形成管部12的根部分和衬套2A的后外壳11ab、以及作为外观设计上的突出点而识别的环形装饰环6A。
前外壳11a以及后外壳11ab以在对齐位置P11的外围边缘部夹着环形装饰环6A、且在内部夹着作为电声转换器的驱动单元5Aa(参照图14以及图16)的方式在前后方向组合而被固定。
该固定可以适用熔敷或粘接等已知的固定方法。
在前外壳11a的前部形成有以沿着水平斜左前方延伸的轴线CL31为中心轴而突出形成的筒状的音筒部11a1。
在音筒部11a1自由拆装地安装有由硅橡胶等柔性材料形成的如上所述的听筒4A。
如图16所示,驱动单元5Aa具有盒5aa以及振动板5ba(由虚线图示),该盒5aa呈现具有不同直径台阶的扁平圆盘状,该振动板5ba被安装在盒5aa内的前方侧。
在盒5aa的前表面5a1形成有放音孔(未图示)。通过振动板5ba的振动而向前方输出的声音通过该放音孔,并通过音筒部11a1内以及听筒4A的内部而放出到外部(在佩戴在耳朵的状态下为外耳道内)。
在盒5aa的后表面5a2形成有开口部5a2a。通过振动板5ba的振动而向后方输出的声音通过开口部5a2a,并向作为驱动单元5Aa的背腔的后方空间Va1放出。
后方空间Va1由盒5aa的后表面5a2、后外壳11ab的内表面11b1、管部12的管体DT(后面叙述细节)、以及线3A包围而形成。
换句话说,作为背腔的后方空间Va1是后表面5a2和管部12面对形成。
在后方空间Va1中,除了管部12的管体DT的通气路径TK(参照图16以及图22,后面叙述细节)以外,实质上密封的。
在盒5aa的后表面5a2设置有一对端子5a3、5a3。
线3A通过衬套2A,一端部进入到后方空间Va1内。从其端部延伸出一对引线3a、3a,并且经由球结M1而与各端子5a3电连接。
接着,对管部12进行说明。
在图16中,管部12被构成为包括管体DT、深锅状管盒12c、以及比管盒12c大直径的深锅状装饰物12d。
管体DT具有n(n是1以上的整数)个圆盘状的管板12a、以及(n+1)张圆形片状的孔选择片材12b。
(n+1)张孔选择片材12b分别从图20中所示的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以及图21中所示的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中选择使用。
下面,作为管部12的例子,主要参照图16以及图17对n=3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7是管部12的组装图。
管体DT被构成为三个管板12a以在彼此之间夹住孔选择片材12b的方式在轴向上并排设置而层叠固定的同时,在两外侧的管板12a的外侧表面上安装有孔选择片材12b。
因此,在管体DT中,在三个管板12a之间配置的两张孔选择片材12b、在三个管板12a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配置的两张孔选择片材12b,总共使用四张孔选择片材12b。
四张孔选择片材12b从后外壳11ab侧依次以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顺序交替地选择使用。
因此,离后外壳11ab最远的第四张孔选择片材12b成为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
管板12a以及孔选择片材12b彼此由双面胶带或者粘合剂固定。
如此由三个管板12a以及四张孔选择片材12b构成的管体DT被插入固定在管盒12c内。
被插入固定有管体DT的管盒12c的一端侧被安装到后外壳11ab的管安装部11b2(参照图16)。
在被安装到管安装部11b2的管盒12c上进一步粘附装饰物12d。
在该结构中,管盒12c不暴露于外部,外观上目视识别理解为装饰物12d被连接于外壳部11的外观设计。
管体DT、管盒12c以及装饰物12d的各部件之间的固定,使用双面胶带或者粘合剂。
接着,对管部12的各构成部件的细节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8以及图19来说明管板12a。
图18是管板12a的主视图(从图16中的轴线CL21的外方侧观看时的图),图19是图18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
管板12a形成为以一个平面状延伸的平板状。在该例子中是圆盘状的。在一侧面上具有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呈圆形的凹陷的凹部12a1。
另外,在作为主视图的图18中,在管板12a的中心位置CT1形成有贯通孔12a2。另外,以相对于中心位置CT1以半径Ra1偏离的位置P2为中心而形成有贯通孔12a3。
贯通孔12a2、12a3的一端在作为凹部12a1内的底面的凹底面12a4开口,另一端在管板12a的另一侧的面12a5上开口。
在该例子中,贯通孔12a2、12a3是方孔。
在管板12a的另一侧的面12a5上形成有连通槽12a6,该连通槽12a6是以深度Ha1连接贯通孔12a2和贯通孔12a3的曲线状的槽。
即,连通槽12a6以沿着管板12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两端以经由贯通孔12a2和贯通孔12a3而至少在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上开口的方式形成。
在该例子中,连通槽12a6整体大致为曲线状,但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是直线状。
管板12a由树脂或者金属形成。
如图17以及图20所示,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形成为圆形的片材状。在中央形成有以中心位置CT3为中心的开口部12e1。
开口部12e1以包含管板12a的贯通孔12a2的开口形状的形状(在该例子中为方孔)以及大小形成。
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外径相对于管板12a的凹部12a1的内径稍微小,厚度比凹部12a1的深度更厚。
由此,能够将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安装到凹部12a1内的凹底面12a4上,在安装状态下,在厚度方向上,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从管板12a突出。
通过将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安装到凹底面12a4上,能够封闭管板12a的贯通孔12a3的一侧开口,并能够使贯通孔12a2通过开口部12e1而面向外部。另外,能够封闭连通槽12a6的开口。
即,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具有如下功能,即能够选择管板12a的两个贯通孔12a2、12a3中的中心的贯通孔12a2来与外部连通,而另一侧的一端封闭,作成不能连通的。
如图17以及图21所示,相对于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偏置孔选择片材12f设置了将从中心位置CT4距离半径Ra1的位置P5为中心的开口部12f1,以替代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中心的开口部12e1。
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外径和厚度与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相同。
由此,能够以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将偏置孔选择片材12f安装到凹部12a1内的凹底面12a4。
如此,孔选择片材12b具有开口部12b1。开口部12b1相当于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中的开口部12e1、以及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中的开口部12f1。
另外,通过该安装而对齐开口部12f1和管板12a的贯通孔12a3的位置,能够封闭管板的贯通孔12a2的一侧的开口的同时,使贯通孔12a3通过开口部12f1而面向外部。另外,能够封闭连通槽12a6的开口。
即,偏置孔选择片材12f具有如下功能,即能够使在管板12a的两个贯通孔12a2、12a3中位于径向偏置位置的贯通孔12a3与外部连通,而另一侧封闭,作成不能连通的。
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以及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例如为树脂制的片材,树脂的例子是聚乙烯。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管盒12c被形成为圆锅状,在底部12c1的中心具有贯通孔12c2。管盒12c由树脂或者金属形成。树脂的例子是聚碳酸酯,金属的例子是铝。
装饰物12d形成为能够在管盒12c的外侧几乎无位置偏差的覆盖的圆锅状。在底部12d1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12d2。
装饰物12d由树脂或者金属形成。装饰物12d是外观部件,是外观设计的突出点的部件,因此可以由便于装饰性加工的铝形成。
通过在管板12a的凹部12a1安装孔选择片材12b,连通槽12a6的开口被孔选择片材12b封闭,从而成为连结贯通孔12a2和贯通孔12a3的封闭的方管状的连通道RT(参照图16)。
因此,通过管板12a绕轴线CL21的姿势(圆周方向位置)、以及孔选择片材12b的选择及将其安装到管板12a的、绕轴线CL21的姿势,能够分阶段多重选择设定是否使外气在管体DT内在轴线CL21方向上通气、以及在通气情况下的路径长度。
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在管板12a的一面上安装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情况下,管板12a中心的贯通孔12a2经由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而与相邻空间连通。
另一方面,若将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使开口部12f1和管板12a的位置偏置的贯通孔12a3位置对准之后安装,则贯通孔12a3经由偏置孔选择片材12f而与相邻空间连通。
另外,若位置不对准、且向圆周方向位移安装时,贯通孔12a2、12a3由于偏置孔选择片材12f都不与相邻空间连通。
在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使管板12a绕轴线CL31的姿势(周向位置)全部对齐并作成相同的位置,所有的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开口部12f1安装在与位于管板12a的偏置位置的贯通孔12a3连通的周向位置上。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下面,将管板12a从离后外壳11ab近的一侧开始作为12aa、12ab、12ac进行区別。
后方空间Va1经由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开口部12f1、管板12aa的贯通孔12a3、由连通槽12a6构成的连通道RT、贯通孔12a2而与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开口部12e1内的空间连通。
并且,其开口部12e1内的空间经由管板12ab的中心的贯通孔12a2、连通道RT、以及偏置的贯通孔12a3而与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开口部12f1内的空间连通。
进一步,其开口部12f1内的空间经由管板12ac的偏置的贯通孔12a3、连通道RT、以及中心的贯通孔12a2而与离后外壳11ab最远的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开口部12e1内的空间连通。
即,管体DT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空间和另一侧空间经由管体DT内的路径而连通,该路径将三个管板12a各自的连通道RT(连通槽12a6)的全部作为通气路径而形成管部12的通气路径TK的一部分。
在容纳该管体DT的管盒12c上覆盖装饰物12d的状态下,管盒12c的贯通孔12c2和装饰物12d的贯通孔12d2连通。
并且,离管体DT的后外壳11ab最远的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开口部12e1和管盒12c的贯通孔12c2连通。
由此,构成通过管体DT、管盒12c、以及装饰物12d的通气路径TK(参照图16)。
即,耳机51A的外壳部11内的后方空间Va1和外部空间Vg1经由通气路径TK而连通。
具有这样的通气路径TK的管部12作为现有的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
在耳机51A中,前外壳11a、后外壳11ab、管板12a、以及管盒12c由树脂形成。树脂例如为PC(聚碳酸酯)。
衬套2A例如优选通过双色成型而形成为弹性体。
装饰环6A以及装饰物12d由金属(例如,铝)形成。
接着,对通气路径TK进行说明。
图22是示意性示出上述管部12的通气路径TK的图。
在图22中,将纵向方向作为沿轴线CL21的方向,按照层叠顺序依次配置层叠的管板12aa~12ac、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管盒12c、以及装饰物12d。
另外,将横向方向作为沿与轴线CL21正交的面上的路径的距离(路径距离),从而能够二维目视识别理解通气路径TK。
在图22中,通气路径TK由粗实线表示。另外,管板12a的贯通孔12a2位于在中心示出的轴线CL21上,连通槽12a6的贯通孔12a2与贯通孔12a3之间的截面中心位置上的路径长度La(参照图18)位于离轴线CL21远离的位置。
这里,将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厚度作为t12e、将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厚度作为t12f、将管板12a的厚度作为t12a、将管盒12c的底部12c1的厚度(贯通孔12c2的长度)作为t12c、将装饰物2d的底部12d1的厚度(贯通孔12d2的长度)作为t12d。
另外,将沿管板12a的两个贯通孔12a2、12a3中的、一侧贯通孔的一面侧的开口位置与另一侧贯通孔的另一面侧的开口位置之间的连通槽12a6的路径距离作为La1。
路径距离La1由(La2+t12a2)1/2表示。
如图22所示,在管部12的通气路径TK的路径长度LTK是将与孔选择片材12b的总厚度对应的距离t12b和管板12a的路径长度的总和。
即,距离t12b为,t12b=t12e×2+t12f×2,
在管板12a的路径长度为,La1×3,因此路径长度LTK为,LTK=(t12e×2+t12f×2)+La1×3。
上述的管部12的通气路径TK连通驱动单元5Aa的后方空间Va1内和外部空间Vg1,并作为所谓的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
因此,具有管部12的耳机51A在低音域中获得高的播放声压。
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做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的变形例。
多个管板12a也可以设置彼此凹凸啮合的啮合部,以使得周向位置(绕轴线CL21的姿势)一致。
通过设置该啮合部,在制造时,当管板12a夹着孔选择片材12b而叠加时,仅简单的啮合凹凸就能够对齐周向位置,从而组合作业变得容易。
关于管板12a的两个贯通孔12a2、12a3,对一个位于中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是两个都位于离中心偏置的位置。即,可以任意地决定两个贯通孔12a2、12a3的位置。
孔选择片材12b只要是能够从在分别与贯通孔12a2、12a3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12b1的两种之中选择即可。
管体DT通过改变孔选择片材12b的组合,能够将通气路径TK的路径长度LTK作成阶梯性不同的长度。
在实施例中,在所有三个管板12a中,从两种之中选择设定了孔选择片材12b,以便连通道RT包含于通气路径TK中。
第三实施方式
与此相对,作为第三实施方式1,如图23所示,也可以将通气路径TK用作通气路径TK1。
通气路径TK1通过位于最靠近后方空间Va1侧的位置的孔选择片材12b选择使用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而获得。
由此,对于管板12aa,作为通气路径TK1适用贯通孔12a2而不是连通道RT。
因此,若使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厚度和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厚度相同,则通气路径TK1的路径长度LTK1小于通气路径TK的路径长度LTK,成为LTK1=(t12e×3+t12f×1)+La1×2+t12a。
第四实施方式
另外,作为第四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也可以将通气路径TK用作通气路径TK2。
通气路径TK2通过从后方空间Va1侧第三张的孔选择片材12b选择使用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而获得。
由此,对于管板12ab以及管板12ac,作为通气路径TK2适用贯通孔12a2而不是连通道RT。
因此,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若使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厚度和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厚度相同,则通气路径TK2的路径长度LTK2小于通气路径TK1的路径长度LTK1,成为LTK2=(t12e×3+t12f×1)+La1×1+t12a×2。
第五实施方式
另外,作为第五实施方式,如图25所示,也可以将通气路径TK用作通气路径TK3。
通气路径TK3通过所有的孔选择片材12b选择使用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而获得。
由此,对于所有的管板12aa、12ab、12ac,作为通气路径TK3适用贯通孔12a2而不是连通道RT。
因此,与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同样,若使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的厚度和偏置孔选择片材12f的厚度相同,则通气路径TK3的路径长度LTK3比通气路径TK2的路径长度LTK2更短,成为LTK2=(t12e×4)+t12a×3。
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如此获得通气路径TK、通气路径TK1、通气路径TK2、以及通气路径TK3的四个阶段的不同的路径长度的通气路径。
在耳机51A中,层叠的管板12a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另外,在层叠两个以上的管板12a的情况下,不限于全部相同的,也可以是一部分或者全部不同。
具体而言,可以组合使用厚度t12a各自不同的部件、以及具有不同路径长度La的连通槽12a6的部件。
在制造时,通过这样的管板12a的层叠数量、相同种类或者不同种类的组合、以及多个孔选择片材12b从中心孔选择片材12ae及偏置孔选择片材12f中选择使用哪个来获得具有各种路径长度LTK的管部12的耳机51A。
由此,在耳机51A的设计以及制造阶段,根据搭载在耳机51A上的驱动单元5Aa的特性,选择设定通气路径的路径长度或管板的厚度等,从而能够使播放频率特性以及应当增强的低音域的播放声压最佳化。
另外,将并排层叠的多个管板12a作为相同的部件,将具有通过孔选择片材12b的种类选择而获得的路径长度LTK不同的管部12的耳机51A做成全部具有相同外观。
耳机51A也可以是左右反转形状的右耳用的耳机。另外,也可以是具备左耳用和右耳用的立体声耳机。
如以上详细叙述,耳机51A具有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通气路径TK,因此在低音域中获得高的播放声压。
另外,耳机51A不是从框体长长地突出的、例如烟囱状突出的声波导管,而只是扁平的圆柱形状的管部12从主体部1A向斜上方突出,因此呈现朴实无华的外观,从而能够实现一般用户很容易接受的外观设计。
另外,通过孔选择片材12b的选择设定来获得不同路径长度LTK的通气路径TK,因此即使改变容纳的驱动单元,也可以进行适合于改变后的驱动单元的特性的音质调整。另外,音质调整作业只改变孔选择片材12b的选择就能够进行音质确认,因此很容易调整。
第六实施方式
通过耳机51B来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6~图29,对耳机51B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6是从右后方斜上视耳机51B时的立体图。图27是耳机51B的左侧视图。图28是耳机51B的俯视图。图29是图28中的S4-S4位置的剖视图。
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由图26~图28中箭头表示的方向来定义。
即,用于说明的耳机51B是左耳用的,在佩戴在耳朵的状态下左侧是脸侧、右侧是后脑勺部侧。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大致分别与使用者将耳机51B佩戴在左耳并站起来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对应。
耳机51B是将听筒4B插入到外耳道中使用的所谓的入耳式。
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耳机51B具有形成有向下延伸的衬套2B的主体部1B。从衬套2B的下方前端向外部引出线3B。
主体部1B具有以将中心轴作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L12而在前后方向上以扁平的圆筒状形成的外壳部11Ba、以从外壳部11Ba的后部沿着斜上方延伸的中心轴线CL22为中心轴的扁平圆筒状的管部12B、以及与外壳部11Ba及管部12B连接并向下延伸的如上所述的衬套2B。
外壳部11Ba具有前侧的前外壳11aa、形成与管部12B连接的部分和衬套2B的后外壳11bb、以及作为外观设计上的突出点而识别的环形装饰环6B。
前外壳11aa以及后外壳11bb以在对齐位置P12的外围边缘部夹着环形装饰环6B、且在内部夹着作为电声转换器的驱动单元5B(参照图27以及图29)的方式在前后方向组合而被固定。
该固定中可以适用熔敷或粘接等已知的固定方法。
在前外壳11aa的前部形成有将中心轴作为沿着水平斜左前方延伸的中心轴线CL32而突出形成的筒状的音筒部11a11。
在音筒部11a11自由拆装地安装有由硅橡胶等柔性材料形成的如上所述的听筒4B。
如图29所示,驱动单元5B具有盒5ab以及振动板5bb(由虚线图示),该盒5ab呈现具有不同直径台阶的扁平圆盘状,该振动板5bb被安装在盒5ab内的前方侧。
在盒5ab的前表面5a11形成有放音孔(未图示)。通过振动板5bb的振动而向前方输出的声音通过该放音孔,并通过音筒部11a11内以及听筒4B的内部而放出到外部(在佩戴在耳朵的状态下为外耳道内)。
在盒5ab的后表面5a21形成有开口部5a2a1。通过振动板5bb的振动而向后方输出的声音通过开口部5a2a1,并向作为驱动单元5B的背腔的后方空间Va2放出。
后方空间Va2由盒5ab的后表面5a21、后外壳11bb的内表面11b11、管部12B的管体DT1(后面叙述细节)、以及线3B包围的方式形成。
换句话说,作为背腔的后方空间Va2是驱动单元5B的后表面5a21和管部12B面对形成。
管体DT1具有多个通气路径(后面叙述细节)。
后方空间Va2是在管部12B中除了从多个通气路径中由选择板15(后面叙述细节)选择的通气路径以外,实质上密封的。
在盒5ab的后表面5a21设置有一对端子5a31、5a31。
线3B通过衬套2B,一端部进入到后方空间Va2内。从其端部延伸出一对引线3a1、3a1,并且经由球结M2而与各端子5a31电连接。
接着,对管部12B进行说明。
在图29中,管部12B被构成为包括管体DT1、圆板状的选择板15、以及大致筒状形成且可容纳选择板15和管体DT1的管盒12ca。
选择板15以从在管盒12ca中的离主体部1B远的一侧的端部形成的开口部12c2大部分暴露于外部的方式被容纳。
因此,选择板15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赋予了所谓的外观设计特性,从而作为装饰板发挥功能。
管盒12ca具有:内凸缘部12c11,该内凸缘部12c11在离主体部1B远的一侧的端部以接近中心轴线CL22的方式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整个外周上;开口部12c2,该开口部12c2呈圆形、由内凸缘部12c11的内边缘形成。
管盒12ca在内部从主体部1B侧容纳管体DT1、选择板15,并通过粘接等固定于后外壳11bb。
管体DT1固定于管盒12ca。
选择板15围绕中心轴线CL22能够相对于管盒12ca以及管体DT1转动。
接着,对管体DT1进行详细叙述。
管体DT1具有作为圆形片材部件而形成的(n+1)张(n是1以上的整数)连通片材21、以及以圆板状形成的第一管板22及第二管板23中的至少一者。
图30中示出连通片材21。
图31~图33中示出第一管板22。
图34以及图35中示出第二管板23。
这里使用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区别不同的两种管板而名称上简单赋予的,并不意味着使用的优先以及配置的顺序等。
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的各使用数量,在n为偶数的情况下,分别使用n/2个,在n为3以上的奇数的情况下,一者使用((n-1)/2+1)个、另一者使用(n-1)/2个。
在n为1的情况下,使用任一者的1个。
参照图30~图35,对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的细节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0所示,连通片材21由树脂片材以圆形片材状形成。树脂片材的材料例如为聚乙烯。
连通片材21具有作为三个贯通孔的连通孔21a、21b、21c。
连通孔21a~21c在以与连通片材21的外径同心的中心位置CT21为中心的直径Da的圆周上具有中心,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内径Db。
连通孔21a~21c在直径Da的圆周上以角距离θa1形成。
接着,参照图31~图33,对第一管板22进行说明。
图31是第一管板22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中的S7-S7位置的剖视图。图33是图31中的S8-S8位置的剖视图。
第一管板22由树脂以圆板状形成,其外径与连通片材21的外径相同。树脂的例子为聚碳酸酯。
第一管板22具有作为三个贯通孔的板连通孔22a、22b、22c。
板连通孔22a~22c在以与第一管板22的外径同心的中心位置CT22为中心的直径Dc的圆周上具有中心,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内径Dd。
另外,板连通孔22a~22c在直径Dc的圆周上以角距离θb1形成。
第一管板22具有被形成在图31中的上半部分区域的弧状槽22d、以及被形成在下半部分区域的弧状槽22e。
弧状槽22d将板连通孔22a作为弧的一端侧(图31中的左端侧),并且以直径Dc的一半的半径Ra2形成为中心角180°的圆弧状。
弧状槽22e将板连通孔22b作为弧的一端侧(图31中的左端侧),并且以比半径Ra2大的半径Rb形成中心角小于180°的圆弧状。
因此,弧状槽22d的由圆弧箭头表示的弧长Ld大于弧状槽22e的由圆弧箭头表示的弧长Le。
弧状槽22d以及弧状槽22e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图32中所示的矩形。
弧状槽22d以及弧状槽22e相对于图31中的中心线LN22以左右对称的形状形成,并且仅在一端侧(在图31中为左端)分别设置有板连通孔22a以及板连通孔22b而作为槽。
接着,参照图34以及图35,对第二管板23进行说明。图34是第二管板23的俯视图。图35是图34中的S10-S10位置的剖视图。
第二管板23相比第一管板22,仅仅板连通孔的位置不同。
具体而言,第二管板23由树脂以圆板状形成,其外径与连通片材21的外径相同。树脂的例子为聚碳酸酯。
第二管板23具有作为三个贯通孔的板连通孔23a、23b、23c。
板连通孔23a~23c在以与第二管板23的外径同心的中心位置CT23为中心的直径De的圆周上具有中心,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内径Df。
另外,板连通孔23a~23c在直径De的圆周上以角距离θc形成。
第二管板23具有被形成在图34中的上半部分区域的弧状槽23d、以及被形成在下半部分区域的弧状槽23e。
弧状槽23d将板连通孔23a作为弧的一端侧(图34中的右端侧),并且以直径De的一半的半径Rc形成为中心角180°的圆弧状。
弧状槽23e将板连通孔23b作为弧的一端侧(图34中的右端侧),并且以比半径Rc大的半径Rd形成为中心角小于180°的圆弧状。
因此,弧状槽23d的弧长与弧长Ld相等,弧状槽22e的弧长与弧长Le相等。
弧状槽23d以及弧状槽23e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图35中所示的矩形。
为了适用于管体DT1,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的各尺寸设定为如下:
角距离θa1=θb1=θc=45°
直径Da=Dc=De
内径Db≥Dd=Df
半径Ra2=Rc、Rb=Rd
由此,通过将各自的中心轴线CL22周围的周向位置(姿势)作为预定的位置(姿势),在厚度方向以预定的顺序重叠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由此能够使各个孔以及槽处于彼此对应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该周向位置的基准以图30、31、34中的箭头Q1的方向为准。
关于预定的顺序,参照作为管体DT1的组装图的图36(作为剖视图为图29)进行说明。
如图36所示,管体DT1从主体部1B侧层叠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连通片材21、第二管板23、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连通片材21共计7个部件而构成。
这里,为了指定在层叠多个相同部件的情况下的各部件,将符号从主体部1B侧分别称为连通片材211、第一管板221、连通片材212、第二管板231、连通片材213、第一管板222、以及连通片材214而进行区别。
重叠的各部件的周向位置(姿势)在图36中由箭头Q1表示。
即,在从图36的箭头Ya(中心轴线CL22中的主体部1B的相反侧)观察时,连通片材211、213为相对于图30中所示的姿势转动180°的姿势,连通片材212、214为相对于图30中所示的姿势向顺时针方向转动90°的姿势。
第一管板221、222为相对于图31中所示的姿势转动180°的姿势。
第二管板231为相对于图34中所示的姿势转动180°的姿势。
通过将各部件如此在周向位置层叠,能够使连通片材21的连通孔21c、第一管板22的板连通孔22c、以及第二管板23的板连通孔23c连通。
另外,能够使连通片材21的连通孔21b、第一管板22的弧状槽22e以及第二管板23的弧状槽23e连通。
另外,能够使连通片材21的连通孔21a、第一管板22的弧状槽22d、以及第二管板23的弧状槽23d连通。
由此,主体部1B侧的连通片材211的连通孔21a~21c和相反侧的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分别通过路径长度不同的三个通气路径TKa~TKc独立连通。
图42作为示意图示出通气路径TKa~TKc。图42是用于说明耳机51B的通气路径结构的示意图,对此后面叙述细节,但在下面的通气路径TKa~TKc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参照。
如图36所示,通气路径TKc是使连通片材211、212、213、214各自的连通孔21c、第一管板221、222各自的板连通孔22c、以及第二管板231的板连通孔23c连通的路径。该路径为与中心轴线CL22平行的直线形状路径(还参照图42)。
如图42中所示,通气路径TKc的路径长度TKLc大致为四张连通片材21的厚度t21、两个第一管板22的厚度t22、以及一个第二管板23的厚度t23。
即,TKLc=t21×4+t22×2+t23。
如图37中所示,通气路径TKb是使连通片材211、212、213、214各自的连通孔21b、第一管板221、222各自的板连通孔22b及弧状槽22e、以及第二管板231的板连通孔23b及弧状槽23e连通的路径。
如图42中所示,通气路径TKb的路径长度TKLb大致为合计四张连通片材21的厚度t21、两个第一管板22的厚度t22、一个第二管板23的厚度t23、以及与两个弧状槽22e及一个弧状槽23e对应的三个弧长Le的长度。
即,TKLb=TKLc+Le×3。
如图38中所示,通气路径TKa是使连通片材211、212、213、214各自的连通孔21a、第一管板221、222各自的板连通孔22a及弧状槽22d、以及第二管板231的板连通孔23a及弧状槽23d连通的路径。
管体DT1中的通气路径TKa的路径长度TKLa大致为合计四张连通片材21的厚度t21、两个第一管板22的厚度t22、一个第二管板23的厚度t23、以及与两个弧状槽22d及一个弧状槽23d对应的三个弧长Ld的长度。
即,TKLa=TKLc+Ld×3。
这里,如上所述,由于弧长Le<弧长Ld,因此三个路径长度TKLa~TKLc成为TKLc<TKLb<TKLa。
下面,还可以根据该路径长度的短中长,将通气路径TKc称为短路径,将通气路径TKb称为中路径,将通气路径TKa称为长路径等。
第一管板22的弧状槽22d及弧状槽22e、以及第二管板23的弧状槽23d及弧状槽23e,在与连通片材21一同被层叠的管体DT1中,厚度方向的开口部分被连通片材21封闭,从而作为横截面形状例如以矩形封闭的通气路径而发挥功能。
接着,参照图29以及作为立体图的图39来说明作为选择通气路径的选择部件的选择板15。
选择板15具有圆板状的基部15k、以及从基部15k的边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整个外周上的凸缘部15f。
在基部15k形成有从中心位置CT15以半径Re的位置为中心的贯通孔15b。贯通孔15b例如为直径Dg的圆孔。
直径Dg被设定成大于或等于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的内径Db。即,Db≤Dg。
另外,在基部15k形成有以钩住手指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15a。
如图29中所示,在凸缘部15f被夹在管盒12ca中的内凸缘部12c11与管体DT1之间的同时基部15k进入到管盒12ca的开口部12c2的状态下,选择板15以与管盒12ca和管体DT1之间留有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被容纳。
即,选择板15通过用手指向周向推压突出部15a,能够绕中心轴线CL22转动(参照图26中的箭头DRa)。
通过转动选择板15,能够使贯通孔15b和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各自连通。
换句话说,根据选择板15的转动位置,能够使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中的任一个经由贯通孔15b而与外部空间Vg2(参照图29)连通。
由此,能够将分别与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对应地形成的通气路径TKa~TKc中的任一个作为所谓的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进行选择,并经由该选择的通气路径使从驱动单元5B输出到后方空间Va2的声音放出到外部空间Vg2。
图29中示出贯通孔15b与连通片材214中的连通孔21c连通的状态。
即,示出通过选择板15选择三个通气路径TKa~TKc中的通气路径TKc,并且外壳部11Ba内的后方空间Va2和外部空间Vg2经由被选择的通气路径TKc而连通的状态。
如图26以及图28所示,在管盒12ca中的内凸缘部12c11如从外部能够目视确认的、在周向上隔开的三个位置形成有标记12c3。
即,通过转动选择板15以使得贯通孔15b位于与标记12c3对应的位置,由此选择通气路径TKa~TKc中的任何一者并使其发挥功能,从而后方空间Va2和外部空间Vg2经由路径长度TKLa~TKLc的管(通气路径)而连通。
贯通孔15b位于偏离标记12c3一定程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例如,中间位置),贯通孔15b不与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中的任何一者重叠,通气路径TKa~TKc不与外部空间Vg2连通。
因此,耳机51B能够选择无管、以及三种管长的共计四种类型的管模式。
在选择板15与管盒12ca之间例如也可以设置使用了凹凸啮合的点击感产生部。
由此,能够在贯通孔15b与连通片材214的连通孔21a~21c各自连通的选择板15的转动位置上产生点击感,从而优选。
选择板15不限于使用上述的,例如也可以替换为下面说明的选择板15A。
图40是选择板15A的俯视图(相当于从图26中的中心轴线CL22方向观察时的图)。
选择板15A具有:贯通孔15Ad,该贯通孔15Ad相当于选择板15中的贯通孔15b;圆弧状孔15Ac,该圆弧状孔15Ac相对于贯通孔15Ad在图40中的顺时针方向180°~270°的范围内形成。圆弧状孔15Ac的中心角θd是角距离θa1(45°)的2倍(90°)。
在管部12B中,选择板15A能够被选择板15替换。选择板15A被形成为在替代选择板15而适用于管部12B时,在选择板15A的适当的转动位置能够通过圆弧状孔15Ac使连通片材214的三个连通孔21a~21c全部同时向外部空间Vg2开放。
另外,在选择板15A的适当的转动位置能够通过贯通孔15Ad使连通孔21a~21c逐个向外部空间Vg2开放。
由此,通过转动选择板15A,能够使连通片材214中的三个连通孔21a~21c中的任意的孔相对于外部空间Vg2处于开放状态,除此之外的孔处于封闭状态。
图41是用于说明连通片材214中的三个连通孔21a~21c的开放模式的示意图。在图41中,由黑圆点表示连通孔21a~21c中通过圆弧状孔15Ac或者贯通孔15Ad而相对于外部空间Vg2处于开放状态的孔。
即,能够使与由黑圆点表示的连通孔对应的通气路径作为耳机51B的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
图41的(a)示出使圆弧状孔15Ac处于开放三个连通孔21a~21c的转动位置、并将三个通气路径TKa~TKc同时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三个路径并行动作模式。
图41的(b)示出使圆弧状孔15Ac处于与两个连通孔21a、21b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在该模式中,不存在与贯通孔15Ad对应的连通孔。
因此,该模式是使两个通气路径TKb以及通气路径TKa作为声波导管而同时发挥功能的中长路径同步动作模式。
图41的(c)示出使圆弧状孔15Ac处于与两个连通孔21b、21c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该模式中也不存在与贯通孔15Ad对应的连通孔。
因此,该模式是使两个通气路径TKb以及通气路径TKc作为声波导管而同时发挥功能的短中路径同步动作模式。
图41的(d)示出使圆弧状孔15Ac处于仅与一个连通孔21a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在该转动位置中,贯通孔15Ad与连通孔21c对应。
因此,该模式是使两个通气路径TKc以及通气路径TKa同时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短长路径同步动作模式。
图41的(e)示出使圆弧状孔15Ac处于仅与一个连通孔21c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在该转动位置中,不存在与贯通孔15Ad对应的连通孔。
因此,该模式是仅使一个通气路径TKc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短路径单独动作模式。
图41的(f)示出使贯通孔15Ad处于与连通孔21b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在该转动位置中,不存在与圆弧状孔15Ac对应的连通孔。
因此,该模式是仅使一个通气路径TKb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中路径单独动作模式。
图41的(g)示出使贯通孔15Ad处于与连通孔21a对应的转动位置的模式。在该转动位置中,不存在与圆弧状孔15Ac对应的连通孔。
因此,该模式是仅使一个通气路径TKa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的长路径单独动作模式。
图41的(h)示出使选择板15A从图41的(g)所示的长路径单独动作模式的转动位置向图41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45°的转动位置处的模式。
在该转动位置中,不存在与圆弧状孔15Ac以及贯通孔15Ad对应的连通孔,通气路径TKa~TKc成为相对于外部空间Vg2封闭的状态。
因此,该模式是使耳机51B成为不具有声波导管的后方密闭型的模式。
如从这些八个模式方式可知,各模式能够通过使选择板15A以45°的角距离转动来选择。
因此,在管盒12ca与选择板15A之间设置凹凸啮合等已知的点击产生机构,以45°的转动角度获得点击感更好。
如以上详细叙述,在上述图42中示出具有选择板15或选择板15A、以及通气路径TKa~TKb的耳机51B的管示意图。
图42是使左右方向与中心轴线CL22延伸的方向对应、且使上下方向与中心轴线CL22正交的方向对应的同时在右侧配置驱动单元5B而示意性表示管体DT1及选择板15(15A)的图。
如图42中所示,耳机51B是驱动单元5B的后表面的开口部5a2a1与后方空间Va2连通,三个通气路径TKa~TKc的一侧端部在后方空间Va2连通。
如上所述,通气路径TKc由直线形状表示。
通气路径TKb相对于通气路径TKc只是长弧长Le的三处路径。
通气路径TKa相对于通气路径TKc只是长比弧长Le更长的弧长Ld的三处的路径。
在各通气路径TKa~TKc的另一侧端部连接有阀部件VB。
阀部件VB相当于如上所述的例子中的选择板15或者选择板15A。
当选择板15为阀部件VB时,阀部件VB作为获得通气路径Tka~TKc全部关闭的模式、以及选择性地仅打开一个路径的三个模式共计四个模式的阀而发挥功能。
当选择板15A为阀部件VB时,阀部件VB作为获得通气路径TKa~TKc全部关闭的模式、选择性地仅打开一个路径的三个模式、选择性地任意打开两个路径的三个模式、以及打开全部路径的模式共计八个模式的阀而发挥功能。
换句换说,阀部件VB(选择板15、15A)是使分别配置于通气路径TKa~TKc的开闭阀VBa~VBc以预定的连动动作进行开闭的部件。
上述结构的耳机51B具有作为选择通气路径的选择部件的选择板15(15A)。该选择板15(15A)也是管部12B中的装饰板,赋予了外观设计特性,并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处于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由此,使用者容易目视确认并掌握被选择的通气路径。
另外,选择板15(15A)在远离管部12B中的主体部1B的一侧的面上以相对于向斜上方延伸的中心轴线CL22正交的方式延伸露出,处于他人极其容易目视确认并掌握的位置以及方向。
由此,能够容易向他人(消费者)呼吁耳机51B具有能够选择作为声波导管的通气路径来调整音质的功能,从而能够提高耳机51B的商品竞争力。
如上详细叙述,耳机51B具有多个通气路径TKa~TKc,并且能够将其中任一者作为声波导管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在低音域中获得高的播放声压。
另外,耳机51B不是从框体长长地突出的、例如烟囱状突出的声波导管,而只是扁平的圆柱形状的管部12B从主体部1B向斜上方突出,因此呈现朴实无华的外观,从而能够实现一般用户很容易接受的外观设计。
另外,通过选择设定选择板15、15A来获得不同路径长度的通气路径,因此即便改变所容纳的驱动单元,也可以进行适合于变更后的驱动单元的特性的音质调整。另外,音质调整作业仅旋转选择板15、15A并改变其转动位置就能够进行音质确认,因此很容易调整。
另外,耳机51B可以通用管盒12ca,将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替换成具有路径长度不同的通气路径的其他管板。由此,不改变外观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音质调整。因此,通用性高、且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在耳机51B的设计以及制造阶段,根据搭载在耳机51B上的驱动单元5B的特性,选择设定具有各种路径长度的通气路径的管板,从而能够使播放频率特性以及应当增强的低音域的播放声压最佳化。
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构成,也可以做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的变形例。
当在厚度方向上重叠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而构成管体DT1时,作成在厚度方向上凹凸啮合的构造,以便周向姿势(绕中心轴线CL22的姿势)变成预定的姿势,从而形成通气路径TKa~TKc。
由此,在制造时,当重叠连通片材21、第一管板22、以及第二管板23时,仅简单的啮合凹凸就能够对齐周向位置,从而组合作业变得容易。
第一管板22的弧状槽22d、22e以及第二管板23的弧状槽23d、23e的形状(路径形状以及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圆弧状且截面矩形,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管体DT1所具有的通气路径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可以是具有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通气路径的。
管体DT1所具有的多个通气路径的路径长度不限于彼此不同的,可以包括具有相同路径长度的。将阀部件VB作为选择板15的情况下,即便选择相同路径长度的不同通气路径,也难以获得输出音质之间的差异,但将阀部件VB作为选择板15A的情况下,即使在相同的路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改变同时发挥功能的通气路径的数量,因此能够获得输出音质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进行音质调整。
将通气路径TKa~TKc为例的通气路径相对于外部空间Vg2的开口位置不限制。例如,也可以是夹着中心轴线CL22的两处。
另一方面,作为阀部件VB说明了绕中心轴线CL22转动的选择板15、15A,但是通过阀部件VB来选择通气路径不限于通过转动来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下面作为变形例说明的方式。
图43是用于说明阀部件VB的变形例的图,是从中心轴线CL22的外侧观察变形例的管部12A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如图43的(a)所示,管部12A的管盒12Ac是内凸缘部12c11的开口部12Ac2不是圆形而大致矩形。
在该例子中通气路径为两个,在连通片材21A4设置有相当于实施例的连通孔21a~21c的两个连通孔21Aa、21Ab。
另外,作为阀部件VB,两个选择板15B1、15B2通过未图示的卡合结构不可拆装地安装于管盒12Ac。
详细地讲,选择板15B1、15B2被安装成在开口部12Ac2内以一定程度的摩擦力在开口部12Ac2的长边方向(图43中的上下方向)上独立地移动。
在选择板15B1、15B2上分别形成有突出的手钩部15B3、15B4,以便能够用手指容易进行开口部12Ac2内的移动。
选择板15B1、15B2分别通过未图示的点击产生部来卡止持在两个移动位置。
具体而言,各选择板15B1、15B2具有点击感且分别可拆卸地卡止在开口部12Ac2的中心部和端部的两处位置。
连通孔21Aa以及连通孔21Ab是选择板15B1以及选择板15B2分别处于中心部时开口,在处于端部时封闭。在图43中,为了便于理解,在开口的连通孔简单标出了黑圆点。
因此,通过组合两个选择板15B1以及选择板15B2在两处的移动位置,来获得图43的(a)~(d)所示的四种管模式。
图43的(a)是选择板15B1以及选择板15B2同时处于中心位置、且连通孔21Aa以及连通孔21Ab同时开口的管模式。
图43的(b)是相对于(a)而言只有选择板15B2处于端部位置、连通孔21Aa开口、且连通孔21Ab封闭的管模式。
图43的(c)是相对于(a)而言只有选择板15B1处于端部位置、连通孔21Aa关闭且连通孔21Ab开口的管模式。
图43的(d)是相对于(a)而言选择板15B1以及选择板15B2两者处于端部位置、连通孔21Aa以及连通孔21Ab同时关闭的管模式。
如该例子,阀部件VB不转动而能够通过沿着与中心轴线CL22交叉的一个面移动来将不同路径长度的通气路径作为声波导管选择设定。另外,从多个通气路径之中,能够通过任意组合来将通气路径作为声波导管选择设定。另外,还可采取将通气路径不作为声波导管设定的选择方案。
因此,即便改变容纳的驱动单元,也可以进行适合于变更后的驱动单元特性的音质调整。另外,音质调整作业只要使选择板15B1、15B2沿着一个面移动来改变位置就能够确认音质,因此很容易调整。
在管部12B(12A)中,也可以事先准备相对于管部12B(12A)可更换的同时作为更换用阀部件使不同通气路径处于打开状态的多种类型的阀部件VB。
即,也可以被构成为通过由所期望的更换用阀部件更换管部12B(12A)的阀部件VB来进行通气路径的选择设定。
在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作为阀部件VB的选择板15(15A)(15B1、15B2)配置在通气路径TKa~TKc的出口侧(后方空间Va2的相反侧)的结构。
阀部件VB的配置位置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在通气路径TKa~TKc的中途或者后方空间Va2侧。
耳机51B也可以是左右反转形状的右耳用的耳机。另外,还可以是具备左耳用和右耳用的立体声耳机。
符号说明
1、1A、1B...主体部
1a...单元支架,1a1...前壁部,1a2...音筒部,1a3...台阶部,1a4...内表面
1b、1bA...外壳,1b1...基部,1b1a...隆起部,1b1b...内表面,1b2..环状部,1b3...伸出部,1b4...声音放出伸出部,1b4a...上端部,1b4b...壁部,1b5...声音放出部,1b6...底部,1b6a...前表面,1b6b...后表面
1b6c...凸台
1c...装饰盖
1d...通道部,1d1...通道基部,1d1a...后表面,1d1b、11b~13b...凹部,1d1c、1d1d...端部,1d7...导向肋
1e...内部通气孔,1e1...入口部
1f...外部通气孔,1f1...入口部,1f2...出口部
1g...气室,1g1...节流气室
2、2A、2B...衬套
3、3A、3B...线
4、4A、4B...听筒
5、5A、5B...驱动单元(电声转换器)
5a、5aa...振动板,5b...后表面,5b1...端子,5b2...开口部,5a1...前表面,5a2...后表面,5a2a...开口部,5a3...端子,5ba...振动板,5ab...盒,5a11...前表面,5a21...后表面,5a2a1...开口部,5a31...端子,5bb...振动板
6...网孔部件,6a...网孔部
6A、6B...装饰环
7...面板,7a...切口
8...盖
11、11Ba...外壳部
11a、11aa...前外壳,11a1...音筒部,11ab、11bb...后外壳
11b1、11b11...内表面,11b2...管安装部
11e、12e、13e...内部通気孔
12、12A、12B...管部
12a、12aa、12ab、12ac...管板
12a1...凹部,12a2、12a3...贯通孔,12a4...凹底面
12a5...另一侧面,12a6...连通槽
12b...孔选择片材,12b1...开口部
12c、12ca...管盒,12c1...底部,12c2...贯通孔,12c11内凸缘部
12c2、12Ac2...开口部
12c3...标记
12d...装饰物,12d1...底部,12d2...贯通孔
12ae...中心孔选择片材(孔选择片材),12e1...开口部
12f...偏置孔选择片材(孔选择片材),12f1...开口部
13...衬套
15、15A、15B1、15B2...选择板
15Ac...圆弧状孔,15Ad...贯通孔,15a...突出部
15b...贯通孔,15f...凸缘部,15k...基部
15B3、15B4...手钩部
21、211~214、21A4...连通片材
21a、21b、21c、21Aa、21Ab...连通孔
22、221、222...第一管板
22a、22b、22c...板连通孔
22d、22e、23d、23e...弧状槽
23、231...第二管板
23a、23b、23c...板连通孔
51、51A、51B...耳机
CL1~CL2、CL11、CL21、CL31...轴线,CL5...中心轴线,CL12、CL22、CL32...中心轴线
CT1、CT3、CT4...中心位置,CT15、CT21、CT22、CT23...中心位置
Da、Dc、De、Dg...直径,Db、Dd、Df...内径
DT、DT1...管体
E...耳廓
E1...耳甲腔,E2...耳珠,E3...外耳道
E4...屏间切迹,E5...对耳轮,E5a...内壁
Ha...距离,Ha1...深度
LNa、N1~LN4...直线
M...推移,M1、M2...球结
Na...路径
La1...路径距离,LTK、LTK1、LTK2、LTK3...路径长度
Ld、Le...弧长
LN22...中心线
P11、P12...对齐位置,P2、P5...位置
Pa~Pd...前后方向位置
Pt...预定图案,Pt1、Pt2...半图案,P1...顶点
Q、Qa~Qg...流路截面积
Ra...通气路径,Ra1...半径,Rb、Rb1~Rb3...通气道,Rd...管,RT...连通道
Ra2、Rb、Rc、Rd、Re...半径
TK、TK1、TK2、TK3...通气路径
t12a、t12c、t12d、t12e、t12f...厚度
TKa、TKb、TKc...通气路径
TKLa、TKLb、TKLc...路径长度
t21、t22、t23...厚度
SF...水平面,SF1...虚拟平面
Va...背腔,Va1、Va2...后方空间(背腔),Vab...背腔部,VB...阀部件,VBa~VBc...开闭阀,Vc...空间,Vg...外部空间,Vg1、Vg2...外部空间
θa、θb...角度,θa1、θb1...角距离,θd...中心角。

Claims (2)

1.一种耳机,其包括: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在后表面具有开口部;以及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呈筒状,并且以前后方向为轴容纳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主体部具备:
背腔,所述背腔被形成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后侧;
通道部,所述通道部的一端侧与所述背腔连通,且被形成在比所述背腔更靠近后侧的位置;
气室,所述气室在比所述通道部更靠近前方的位置沿着从后视时以所述轴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一侧作为声音放出部而向外部空间开口,并且作为里侧的另一侧与所述通道部连通;以及
声音放出伸出部,围绕所述气室的壁部的一部分从所述主体部向径向外方突出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背腔和所述通道部的所述一端侧连通;以及
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二通气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使所述通道部和所述气室的所述里侧连通。
CN201710557346.5A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Active CN107613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1542.9A CN110149566B (zh)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618 2016-07-11
JP2016136618A JP6683043B2 (ja) 2016-07-11 2016-07-11 イヤホン
JP2016180536A JP6737098B2 (ja) 2016-09-15 2016-09-15 イヤホン
JP2016-180536 2016-09-15
JP2016205063A JP6759964B2 (ja) 2016-10-19 2016-10-19 イヤホン
JP2016-205063 2016-10-1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1542.9A Division CN110149566B (zh)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3418A CN107613418A (zh) 2018-01-19
CN107613418B true CN107613418B (zh) 2019-10-15

Family

ID=610597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1542.9A Active CN110149566B (zh)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CN201710557346.5A Active CN107613418B (zh)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1542.9A Active CN110149566B (zh) 2016-07-11 2017-07-10 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01495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79016B (en) * 2018-10-19 2022-07-06 Macer Audio Ltd Headphones
CN111225307A (zh) * 2018-11-27 2020-06-02 林辉 耳机低音增强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耳机
US11638081B2 (en) 2021-09-04 2023-04-25 Bose Corporation Earphone 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3392U (zh) * 1986-05-30 1987-12-09
JP2867898B2 (ja) * 1994-10-20 1999-03-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イヤー型ヘッドホン
KR100694160B1 (ko) * 2005-12-29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변 덕트부를 가지는 이어폰
CN101106834A (zh) * 2006-07-10 2008-01-16 固昌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整喇叭后方壳体上的音孔面积的入耳式及耳塞式耳机
JP4921197B2 (ja) * 2007-02-06 2012-04-25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挿入型イヤホン
US20100111340A1 (en) * 2008-10-10 2010-05-06 Knowles Electronics, Llc Acoustic Valve Mechanisms
CN201550258U (zh) * 2009-10-22 2010-08-11 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低音调节功能的耳机装置
JP4662508B1 (ja) * 2010-03-01 2011-03-30 株式会社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イヤホン
JP2012156708A (ja) * 2011-01-25 2012-08-16 Audio Technica Corp イヤホン
US8983101B2 (en) * 2012-05-22 2015-03-17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Earphone assembly
US8670586B1 (en) * 2012-09-07 2014-03-11 Bose Corporation Combining and waterproofing headphone port exits
US9241209B2 (en) * 2013-06-25 2016-01-19 Google Inc. Headphones with adaptable fit
CN103475968B (zh) * 2013-08-26 2016-12-2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203504722U (zh) * 2013-08-26 2014-03-26 郁志曰 一种无需调音介质的耳机
US9838777B2 (en) * 2013-11-19 2017-12-05 Sony Corporation Headphone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 adjustment method
CN204681561U (zh) * 2014-06-27 2015-09-30 苹果公司 内耳甲式耳机
JP5759641B1 (ja) * 2014-10-24 2015-08-0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205195912U (zh) * 2015-11-03 2016-04-27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
CN105208486B (zh) * 2015-11-10 2019-09-27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结构
CN205305072U (zh) * 2015-12-28 2016-06-08 中山市天键电声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耳机低频的耳机
CN105611452A (zh) * 2016-02-25 2016-05-25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3418A (zh) 2018-01-19
CN110149566A (zh) 2019-08-20
CN110149566B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3418B (zh) 耳机
USD514094S1 (en) Earpiece adaptor for an earphone or a headphone
EP3310073A1 (en) Headphone
US20120275635A1 (en) Earphone with mutually obliquely oriented sound holes
JP2008283398A (ja) イヤホン
US20080232632A1 (en) Ear hooked earphone
JP2006203420A (ja) 耳介用支持部材およびイヤホン
US10602260B2 (en) Noise blocking bluetooth earset with integrated in-ear microphone
WO2011007448A1 (ja) イヤホン及び電子機器
US20110249855A1 (en) Earphone
US20160205466A1 (en) 2-Way Speaker with Coaxial Effect
JP2012178803A (ja) イヤホン
CN115334394A (zh) 耳机
JP6683043B2 (ja) イヤホン
JP5262892B2 (ja) イヤーピース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ヘッドホン
JP2006324967A (ja) 音声調整モジュール
JP2019114934A (ja) スピーカ構造
JP5348102B2 (ja) ヘッドホン
CN112822581B (zh) 耳机
JP6834534B2 (ja) イヤホン
JP6969208B2 (ja) イヤホンにおける通気路形成構造及びイヤホン
JP6737098B2 (ja) イヤホン
JP2005277617A (ja) ヘッドホン
JP4894024B2 (ja) ヘッドホンの耳掛け具取り付け構造
US20110103629A1 (en) Wax resistant earpiece t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