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2955A - 电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2955A
CN107592955A CN201580078363.XA CN201580078363A CN107592955A CN 107592955 A CN107592955 A CN 107592955A CN 201580078363 A CN201580078363 A CN 201580078363A CN 107592955 A CN107592955 A CN 1075929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s
supply lines
barricade
turn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83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2955B (zh
Inventor
泷泽勇二
阿久津悟
市川崇敬
伏江俊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92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2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2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29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K29/06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 H02K29/08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plates, magneto-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3Mechanically-actuated centrifugal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电动驱动装置中,传感器用磁体固定于电动机的转轴的第1端部。传感器装置具有对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旋转传感器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传感器用磁体相对。安装于电动机的控制单元具有经由多根供电线与电动机的电枢绕组相连接的逆变器电路。逆变器电路配置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旋转传感器相比离传感器用磁体更远的位置。在旋转传感器与逆变器电路之间配置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屏蔽板。

Description

电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动机上安装有控制单元的电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电动机,即:将磁体安装于转子的轴的端部,并在轴的轴线上使磁传感器与磁体相对,用磁传感器测定磁体的磁性来检测转子的旋转角度,从而对提供给定子绕组的电流进行控制。在上述现有的电动机中,例如,若有电流流过的导线配置在磁传感器的周围,则由导线产生的噪声磁场作用于磁传感器,从而容易产生磁传感器的磁检测误差。
以往,为了抑制磁传感器中的检测误差的产生,提出有以下电动机,即:将相位相同的电流流过的第1及第2导线配置在关于轴的轴线对称的位置,从而使由第1及第2导线分别产生的噪声磁场在磁传感器的位置处抵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以往,为了抑制磁传感器中的检测误差的产生,也提出有以下电动机,即:用磁性金属制的基板托架包围磁体及磁传感器,从而利用基板托架屏蔽来自磁传感器周围的噪声磁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296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95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动机中,第1及第2导线的位置限定于关于轴的轴线对称的位置,因此其他部件的设置位置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导致电动机的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定子绕组是多重多相绕组的情况下,由于与定子绕组相连接的导线的数量较多,因此电动机的设计自由度受到大幅限制。此外,若不使设计的自由度下降,则其他部件的设置位置及设置空间各自的范围扩大,导致电动机大型化。
此外,专利文献2所示的电动机中,由于基板托架不仅包围了磁传感器,也包围了磁体,因此来自磁体的旋转磁场有可能因基板托架而产生畸变,导致在磁传感器中产生旋转次数倍的检测误差。因此,需要使磁体的厚度在转子的轴的轴线方向上变厚,以补偿磁场强度的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抑制性能的下降并能防止大型化的电动驱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包括: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转轴、定子及转子,该转轴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该定子包含电枢绕组并配置在转轴的轴线周围,该转子固定于转轴从而相对于定子与转轴一体旋转;传感器用磁体,该传感器用磁体固定于第1端部;传感器装置,该传感器装置具有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传感器用磁体相对,并对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安装于电动机,并具有经由多根供电线与电枢绕组相连接的逆变器电路,逆变器电路配置在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旋转传感器相比离传感器用磁体更远的位置,且在旋转传感器与逆变器电路之间配置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屏蔽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驱动装置,能利用屏蔽板来屏蔽来自例如供电线及逆变器电路等的对于旋转传感器的噪声磁场。此外,能使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的强度不易在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处下降。由此,能减小旋转传感器的检测误差,并能抑制电动驱动装置的性能的下降。此外,能提高供电线的配置的自由度,从而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示出图2的电动机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沿图2的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示出将图5的各供电线的位置设为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时的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示出使图5的各供电线的位置偏离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时的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示出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6的位置关系时的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在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在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在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在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屏蔽板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在各供电线与旋转传感器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例如是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一对连杆1之间连结有收纳在外壳2内的齿条轴(未图示)。各连杆1与齿条轴各自的连结部收纳在齿条防尘套3内,该齿条防尘套3防止异物侵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内。齿条轴与轴4相连结。若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未图示),则由转向而产生的转矩经由转向轴(未图示)与轴4传递至齿条轴。在轴4上设置有转矩传感器5,该转矩传感器5对由方向盘的转向而产生的转矩进行检测。此外,在齿条轴上经由齿轮箱6设置有电动驱动装置7。即,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组装有电动驱动装置7。
电动驱动装置7具有电动机8以及作为安装于电动机8的控制单元的ECU(Elect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9。即,电动驱动装置7是将ECU9与电动机8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型电动驱动装置。ECU9具有控制基板及逆变器电路。ECU9中设置有第1连接器10、第2连接器11以及电源连接器12。
由转矩传感器5检测出的转矩信息从转矩传感器5经由第1连接器10作为电信号被发送至ECU9。汽车的车速等信息即车辆信息从设置于车辆的传感器(例如速度传感器等)经由第2连接器11作为电信号被发送至ECU9。电源连接器12与对ECU9进行供电的电源(例如电池或交流发电机等)相连接。ECU9基于来自转矩传感器5的转矩信息及来自车辆传感器的车辆信息,运算所需的辅助转矩,并通过逆变器电路将与辅助转矩相对应的电流提供给电动机8。
电动机8利用来自ECU9的供电产生转矩。齿轮箱6内置有皮带(belt)以及滚珠丝杠(ball screw)(均未图示)。电动机8中产生的转矩经由齿轮箱6减速,使齿条轴沿图1的箭头A的方向移动。由此,利用电动机8的转矩辅助驾驶员的转向力。
若齿条轴沿箭头A的方向移动,则一对连杆1发生移动,车轮发生转向,从而使车辆转弯。利用电动机8的转矩来辅助转向力,其结果是,驾驶员能以较少的转向力来使车辆转弯。
图2是示出图1的电动驱动装置7的剖视图。电动机8具有:铝制的外壳21;筒状的定子22,该筒状的定子22作为固定在外壳21内的电枢;轴23,该轴23作为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由外壳21所支承的转轴;以及转子24,该转子24固定于轴23从而相对于定子22与轴23一体旋转。
外壳21具有一个端部闭合而另一个端部开口的筒状部27、以及在堵住筒状部27的开口部的状态下固定于筒状部27的壁部28。筒状部27及壁部28分别设置有供轴23通过的贯通孔30。各贯通孔30分别嵌入有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对轴23进行支承的轴承31。
轴23具有第1端部23a以及第2端部23b。对于轴23,在使第1端部23a通过设置于壁部28的贯通孔30、使第2端部23b通过设置于筒状部27的贯通孔30的状态下,由各轴承31支承。
定子22与轴23的轴线P同轴地固定于筒状部27的内周面。由此,定子22在包围轴23的状态下配置在轴23的轴线P的周围。此外,定子22具有筒状的定子铁心32以及设置于定子铁心32的电枢绕组33。定子铁心32通过在沿着轴23的轴线P的方向(以下,也简称为“轴线方向”)上层叠多块电磁板来构成。
转子24相对于定子22的内表面隔开间隙与轴23的轴线P同轴地进行配置。此外,转子24具有:转子铁心34,该转子铁心34具有与轴线P共用的轴线;以及多个永磁体35,该多个永磁体35设置于转子铁心34。通过将转子铁心34压入轴23,从而将转子24固定于轴23。由此,转子24与轴23一体旋转。
轴23的输出端部即第2端部23b固定有滑轮36。滑轮36上挂有图1的齿轮箱6的皮带。由此,电动机8的转矩经由齿轮箱6传递至齿条轴。
ECU9安装在筒状部27的轴线方向两个端部中配置有壁部28的一侧的端部。此外,ECU9具有:安装于筒状部27的铝制的散热器37;设置于散热器37、用于驱动电动机8的逆变器电路38;控制逆变器电路38的控制基板39;以及覆盖逆变器电路38和控制基板39的壳体40。
散热器37例如通过螺钉或冷缩配合等固定于筒状部27。由此,散热器37的热量能传递至外壳21。此外,散热器37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与壁部28相对的状态下固定于筒状部27。
逆变器电路38及控制基板39从散热器37观察时配置在电动机8一侧的相反侧。即,逆变器电路38及控制基板39配置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与散热器37相比更远离电动机8的位置。
逆变器电路38具有多个开关元件(例如MOST-FET等)41。作为开关元件41的结构,例如考虑在DBC(Direct Bonded Copper:直接敷铜)基板上安装裸芯片的结构、或者用树脂对裸芯片进行模塑后的模块结构等。各开关元件41通过粘接剂及绝缘片材等安装于散热器37。另外,虽然未在图2中图示,但在逆变器电路38中除了开关元件41以外,还包含平滑电容器、噪声去除用线圈、电源继电器以及对它们进行电连接的汇流条等。汇流条与树脂一体成形来形成中间构件。包含汇流条的中间构件与控制基板39相邻。
各开关元件41通过贯通壁部28及散热器37的多根(本示例中为6根)供电线26与电枢绕组33相连接。另外,图2中,为简单起见仅示出了6根中的2根供电线26。各供电线26相对于壁部28及散热器37电绝缘。此外,各供电线26分别配置为与轴23的轴线P平行。用于驱动电动机8的电流从逆变器电路38通过各供电线26提供至电枢绕组33。
控制基板39基于从第1连接器10及第2连接器11接收到的信息,向逆变器电路38发送独立地对各开关元件4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逆变器电路38基于来自控制基板39的控制信号独立地对各开关元件41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从逆变器电路38提供至电枢绕组33的电流。由于用于驱动电动机8的电流流过开关元件41,因此各开关元件41发热。来自各开关元件41的热量通过散热器37及外壳21排出到外部空气中。本示例中,控制基板39配置为平行于与电动机8的轴23的轴线P正交的平面。
壳体40在覆盖逆变器电路38及控制基板39的状态下固定于散热器37。壳体40可以用树脂构成,也可以用铝等金属构成,也可以组合树脂与铝等金属来构成壳体40。
在轴23的第1端部23a、即轴23的ECU9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永磁体即传感器用磁体42。在传感器用磁体42与散热器37之间配置有对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装置43。传感器装置43通过多个台架由散热器37支承。由此,传感器装置43配置为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从散热器37向传感器用磁体42一侧分离。传感器用磁体42被磁化成2极,该2极中具有平行的各向异性。
传感器装置43具有:旋转传感器44,该旋转传感器44作为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与传感器用磁体42相对的磁传感器;以及传感器基板45,该传感器基板45上安装有旋转传感器44。旋转传感器44配置在轴23的轴线P上。传感器基板45通过未图示的信号线及电源线与控制基板39相连接。
若轴23及转子24旋转,则传感器用磁体42产生的磁场成为根据轴23及转子24的旋转而在轴23的轴线P的周向上旋转的旋转磁场。旋转传感器44检测传感器用磁体42产生的磁场,并检测该磁场的方向。传感器装置43通过检测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及其方向,从而检测转子24的旋转角度。从传感器基板45将传感器装置43中所检测出的转子24的旋转角度的信息发送至控制基板39。控制基板39在接收到来自传感器装置43的信息的情况下,将与转子24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发送至逆变器电路38。由此,ECU9通过多根供电线26将与传感器装置43所检测出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驱动电流提供至电动机8。
在传感器装置43(即旋转传感器44及传感器基板45)与逆变器电路38之间配置有用磁性材料构成的平板即屏蔽板46。作为构成屏蔽板46的磁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铁等强磁性材料。屏蔽板46是用于对旋转传感器44屏蔽在例如供电线26及开关元件41等中所产生的磁场的板。在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屏蔽板46时,传感器用磁体42配置在屏蔽板46的区域内,且各供电线26配置在屏蔽板46的径向外侧、屏蔽板46的区域外。本示例中,屏蔽板46的形状呈正方形。此外,本示例中,屏蔽板46通过多个台架设置于散热器37。由此,屏蔽板46配置为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从散热器37向传感器装置43一侧分离。此外,本示例中,屏蔽板46配置为平行于与轴23的轴线P正交的平面。只要屏蔽板46的最大厚度为1.0mm左右,就能充分屏蔽来自供电线26及开关元件41等的磁场。
图3是图2的电动驱动装置7的电路图。电动机8的电枢绕组33具有包含U1相绕组、V1相绕组、W1相绕组的第1三相交流绕组48以及包含U2相绕组、V2相绕组、W2相绕组的第2三相交流绕组49。图3中,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采用了Y接线,但也可以是Δ接线。此外,图3中,作为电动机8的结构仅记载了电枢绕组33,省略了其他结构。
ECU9的逆变器电路38包含:第1及第2逆变器51、52;噪声去除用线圈53;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以及第1及第2电容器56、57。从第1逆变器51通过3根供电线26将U1相、V1相、W1相的三相电流提供给第1三相交流绕组48,从第2逆变器52通过另外3根供电线26将U2相、V2相、W2相的三相电流提供给第2三相交流绕组49。
噪声去除用线圈53与图2的电源连接器12进行电连接。噪声去除用线圈53经由第1电源继电器54与第1逆变器51进行电连接,并经由第2电源继电器55与第2逆变器52进行电连接。经由电源连接器12及噪声去除用线圈53将来自直流电源(例如电池等)58的电力提供给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
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分别由2个MOST-FET构成。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在故障时等断开,以防止过大的电流流过第1及第2逆变器51、52。另外,图3中,从噪声去除用线圈53观察时在电源58的相反侧连接有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然而也可以从噪声去除用线圈53观察时在靠近电源58的一侧连接有第1及第2电源继电器54、55。
第1及第2逆变器51、52分别具有构成桥接的多个开关元件即6个MOST-FET61~66。另外,图3中,图2的开关元件41表示为MOST-FET61~66。第1及第2逆变器51、52的每一个中,相互串联连接的第1及第2MOST-FET61、62、相互串联连接的第3及第4MOST-FET63、64以及相互串联连接的第5及第6MOST-FET65、66并联连接。此外,第1及第2逆变器51、52的每一个中,在第2MOST-FET62的GND(接地)侧连接有1个第1分流电阻67,在第4MOST-FET64的GND(接地)侧连接有1个第2分流电阻68,并在第6MOST-FET66的GND(接地)侧连接有1个第3分流电阻69。第1~第3分流电阻67~69用于电流值的检测。另外,本示例中,在第1及第2逆变器51、52中分别设置有3个分流电阻67~69,然而将分别设置于第1及第2逆变器51、52的分流电阻的数量设为2个或1个也能够进行电流检测,因此也可以将第1及第2逆变器51、52各自的分流电阻的数量设为2个或1个。
从第1逆变器51向电动机8提供的电流如图3所示,从第1逆变器51的第1及第2MOST-FET61、62间通过U1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U1相,从第1逆变器51的第3及第4MOST-FET63、64间通过V1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V1相,并从第1逆变器51的第5及第6MOST-FET65、66间通过W1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W1相。
从第2逆变器52向电动机8提供的电流如图3所示,从第2逆变器52的第1及第2MOST-FET61、62间通过U2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U2相,从第2逆变器52的第3及第4MOST-FET63、64间通过V2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V2相,并从第2逆变器52的第5及第6MOST-FET65、66间通过W2相的供电线26提供至电动机8的W2相。
第1逆变器51中,第1MOST-FET61、第2MOST-FET62以及第1分流电阻67与第1电容器56并联连接。此外,第2逆变器52中,第1MOST-FET61、第2MOST-FET62以及第1分流电阻67与第2电容器57并联连接。第1及第2电容器56、57是平滑电容器。另外,图3中,第1及第2电容器56、57的个数分别为1个,然而对于第1逆变器51也可以并联连接多个第1电容器56,对于第2逆变器52也可以并联连接多个第2电容器57。
此外,图3中,未示出在故障时对电动机8与第1及第2逆变器51、52进行电切断的电动机继电器,然而在设置电动机继电器时,可以将电动机继电器设置在第1及第2电枢绕组48、49的中性点N1、N2,也可以将电动机继电器分别设置在第1及第2逆变器51、52与电动机8之间。
ECU9从图2的控制基板39将与传感器装置43中所检测出的旋转角度相/应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分别发送至第1及第2逆变器51、52,在第1及第2逆变器51、52中分别对第1~第6MOST-FET61~66进行开关,从而通过6根供电线26将三相电流分别提供给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
本示例中,在U1相、V1相、W1相的各供电线26之间电流相位相差120°,在U2相、V2相、W2相的各供电线26之间电流相位相差120°。此外,本示例中,在U1相及U2相的各供电线26之间电流相位为相同相位,在V1相及V2相的各供电线26之间电流相位为相同相位,在W1相及W2相的各供电线26之间电流相位为相同相位。即,本示例中,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分别为0°。
图4是示出图2的电动机8的剖视图。定子铁心32具有筒状的铁心背部71以及从铁心背部71向周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部72。各齿部72沿定子铁心32的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在彼此相邻的齿部72之间形成有槽73。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收纳在槽73内。虽未图示,但在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的每一个与定子铁心32之间插入绝缘纸等来确保电绝缘。
本示例中,齿部72的数量为48个。因此,槽73的数量也为48个。1个槽73中分别收纳有4根第1或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的导线。
包含U1相、V1相、W1相各自的绕组的第1三相交流绕组48与包含U2相、V2相、W2相各自的绕组的第2三相交流绕组49的配置如图4所示,从第1个槽73起依次为U1、U2、W1、W2、V1、V2,第7个槽以后也以U1、U2、W1、W2、V1、V2的顺序进行配置,到第48个槽为止以同样的顺序进行配置。
其中,配置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使得第1个槽73的U1与第7个槽73的U1的电流方向互相相反。即,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成为从第1个槽73卷绕至第7个槽73的分布卷绕的结构,跨过总计6个齿部72。这相当于电气角180度,短距绕组系数为1,因此,能有效利用永磁体35所产生的磁通,获得小型高转矩的电动机8,能减少永磁体35的量,因而具有以下效果,即:与绕组系数较小的电动机相比,能实现低成本化。
此处,对于来自各供电线26的磁场对旋转传感器44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图5是示出沿图2的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中,以轴23的轴线为z轴,将从轴23的第1端部23a朝向第2端部23b的方向设为-方向。此外,图5中,将z轴上的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设为原点,将包含通过原点且与z轴正交的x轴、以及通过原点且与x轴及z轴均正交的y轴的平面设为x-y平面。
传感器用磁体42在x-y平面内形成与轴23的旋转相对应的旋转磁场。另一方面,各供电线26配置为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旋转传感器44的周围互相分离。此外,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各自的供电线26在旋转传感器44的周围贯通x-y平面。因此,根据安培定律(Ampere's law),流过各供电线26的电流也在x-y平面内形成磁场。由流过各供电线26的电流在x-y平面内形成的磁场作为噪声磁场作用于旋转传感器44,从而有可能成为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的原因。
图6是示出将图5的各供电线26的位置设为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时的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此外,图7是示出图5的各供电线26的位置偏离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时的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及图7中,以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为原点,并用x坐标、y坐标来确定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各自的供电线26的位置。此外,图6及图7中的数字的单位为mm。另外,将z轴方向的各供电线26的长度设为38mm,将各供电线26的一个端部的z坐标设为-11mm、并将各供电线26的另一个端部的z坐标设为27mm。
即,图6中,各供电线26的位置(x坐标,y坐标)成为U1相(20,31)、V1相(-20,31)、W1相(0,31)、U2相(-21,-31)、V2相(20,-31)、W2相(0,-31)。因此,图6中,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的各自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成为在各组中关于z轴(即,轴23的轴线P)呈点对称的位置。
另一方面,图7中,各供电线26的位置(x坐标,y坐标)成为U1相(19,31)、V1相(-15,31)、W1相(-5,31)、U2相(-15,-31)、V2相(19,-31)、W2相(-5,-31)。因此,图7中,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中所有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均偏离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
此处,计算并比较以下情况下的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即:将各供电线26的位置设为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的图6的情况;以及使各供电线26的位置偏离关于z轴呈点对称的位置的图7的情况。
图8是示出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6的位置关系时的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此外,图9是示出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图8及图9中,一边改变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一边计算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即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x分量、y分量及其绝对值,并将噪声磁场的绝对值作为噪声磁场的强度来示出。此外,图8及图9中,计算假设在旋转传感器44的周围仅配置有各供电线26的情况下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并示出。此外,图8及图9中,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M设为100%来示出。
比较图8及图9,在将各供电线26的位置设为关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呈点对称的位置的图6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被抵消而成为0。与此相对,在各供电线26的位置偏离关于旋转传感器44呈点对称的位置的图7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可知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未被抵消,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成为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的原因。
接着,对于由屏蔽板46产生的对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说明。此处,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噪声磁场未被抵消,因此对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说明。
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一边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改变屏蔽板46的位置,一边计算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来对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确认。此外,使用长44mm、宽44mm以及厚0.5mm的平板作为屏蔽板46,并将屏蔽板46配置于z轴通过平板的中心的位置。此外,计算噪声磁场的强度时的屏蔽板46的位置(即计算点)设为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另外,屏蔽板46的z坐标的值成为旋转传感器44与屏蔽板46的距离。
图10是示出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图10中,将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依次配置了屏蔽板46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4个计算点示出。此外,图10中,也示出了平滑地连接4个计算点来进行插补的插补线。此外,图10中,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M设为100%来示出。
如图10所示,可知将屏蔽板46配置在z轴上具有正值的位置,从而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得低于100%(即不存在屏蔽板46的情况)。此外,也可知屏蔽板46的位置越接近旋转传感器44,则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得越低。因此,可知通过将屏蔽板46配置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与旋转传感器44相比离传感器用磁体42更远的位置,从而能降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且屏蔽板46的位置越接近旋转传感器44,则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变得越高。
接着,对于屏蔽板46对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影响进行说明。此处,也与上文相同地,对于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对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影响进行说明。
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一边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改变屏蔽板46的位置,一边计算原点处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强度,由此对于屏蔽板46对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影响进行确认。此外,传感器用磁体42的形状及大小设为直径φ为15mm、厚度t为5mm的圆柱状。此外,传感器用磁体42中,使圆柱的上表面朝向旋转传感器44,并将上表面配置在z坐标=-2mm的位置、将下表面配置在z坐标=-7mm的位置。此外,屏蔽板46与上文相同地,采用长44mm、宽44mm以及厚0.5mm的平板,并配置于z轴通过平板的中心的位置。此外,计算噪声磁场的强度时的屏蔽板46的位置(即计算点)设为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
图11是示出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图11中,也示出了平滑地连接4个计算点来进行插补的插补线。此外,图11中,将不存在屏蔽板46时的原点处的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的强度设为100%。
如图11所示,可知屏蔽板46与旋转传感器44的距离变得越大,则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强度越接近100%。特别地,可知若屏蔽板46与旋转传感器44的距离为7mm以上,则可以在原点处将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强度确保为90%以上。此外,可知在屏蔽板46与旋转传感器44的距离为7mm以上的范围内,原点处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强度的变化变得平缓。因此,可知在屏蔽板46与旋转传感器44的距离为7mm以上的范围内,即使传感器用磁体42的位置或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例如因安装误差等而偏离了±0.5mm左右,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强度的变化也较小。
上述电动驱动装置7中,在旋转传感器44与逆变器电路38之间配置有屏蔽板46,因此能利用屏蔽板46来屏蔽来自例如供电线26及逆变器电路38等的对于旋转传感器44的噪声磁场。此外,屏蔽板46的位置与旋转传感器44相比位于离传感器用磁体42较远的位置,因此能使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强度不易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下降。由此,能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并能抑制电动驱动装置7的性能的下降。此外,能利用屏蔽板46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因此能提高各供电线26的配置的自由度,也能提高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此外,也无需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使传感器用磁体42变厚来提高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通的强度。由此,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7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加。此外,因屏蔽板46引起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的失真也变小,因此能防止因设置屏蔽板46而引起的转矩波动的恶化,从而能提高驾驶员的转向感受。
此外,在沿轴23的轴线P观察时,传感器用磁体42配置在屏蔽板46的区域内,且多根供电线26配置在屏蔽板46的区域外,因此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7的大型化,并能利用屏蔽板46有效地屏蔽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
此外,屏蔽板46与旋转传感器44的距离为7mm以上,因此能抑制因屏蔽板46引起的传感器用磁体42的磁场强度的下降,并能利用屏蔽板46有效地使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下降。由此,能进一步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并能进一步抑制电动驱动装置7的性能的下降。
此外,在沿轴23的轴线P观察时,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中所有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均偏离关于轴23的轴线P呈点对称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不存在屏蔽板46,来自各供电线26的磁场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未被抵消,且噪声磁场的强度变高的状态下,也能利用屏蔽板46来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中,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为0°,然而也可以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将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设为30°。即,本实施方式中,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相差30°。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来自各供电线26的磁场对旋转传感器44产生的影响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2也与图8及图9相同地,将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作为噪声磁场的强度来示出。此外,图12中也计算假设在旋转传感器44的周围仅配置有各供电线26的情况下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并示出。此外,图12中也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100%来示出噪声磁场的强度。
如图12所示,可知即使在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错开了30°的情况下,与图9相同地,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噪声磁场也未被抵消,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成为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的原因。此外,图12中,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约为69%,与图9的情况相比变小了。另外,若使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错开30°,则转矩波动的电气角6次分量被抵消,从而提高电动机8的性能。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屏蔽板46产生的对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一边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改变屏蔽板46的位置,一边计算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来对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确认。此外,使用长44mm、宽44mm以及厚0.5mm的平板作为屏蔽板46,并将屏蔽板46配置于z轴通过平板的中心的位置。此外,计算噪声磁场的强度时的屏蔽板46的位置(计算点)设为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图13中,将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依次配置了屏蔽板46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4个计算点示出。此外,图13中,也示出了平滑地连接4个计算点来进行插补的插补线。此外,图13中,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100%来示出噪声磁场的强度。
如图13所示,可知即使在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相差30°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将屏蔽板46配置在z轴上具有正值的位置,从而使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得低于图9的100%。此外,若比较图10及图13,则可知在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分别相差30°的情况下,与各供电线26所对应的相间的电流相位差为0°的实施方式1相比,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变高。
由此,即使在分别将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设为30°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在旋转传感器44与逆变器电路38之间配置屏蔽板46,从而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能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并能抑制电动驱动装置7的性能的下降。此外,也能提高各供电线26的配置的自由度,从而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7的大型化。
另外,上述示例中,如图7所示,在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的所有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均偏离关于轴23的轴线P呈点对称的位置,然而也可以如图6所示,将沿轴23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的各个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设为在各组中关于轴23的轴线P呈点对称的位置。在分别将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设为30°的情况下,即使将各组的供电线26的位置设为关于轴23的轴线P呈点对称的位置,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也不会被完全抵消。因此,即使在旋转传感器44与各供电线26的位置关系为图6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屏蔽板46来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从而能发挥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1中,电流分别流过各供电线26,然而也可以仅使流过各供电线26的电流的一部分始终停止。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过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中,使电流流过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并仅使流过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即,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中,仅从逆变器电路38向第1三相交流绕组48提供三相电力,而使从逆变器电路38向第2三相交流绕组49进行的供电始终停止。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来自各供电线26的磁场对旋转传感器44产生的影响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相位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4也与图8及图9相同地,将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作为噪声磁场的强度来示出。此外,图14中也计算假设在旋转传感器44的周围仅配置有各供电线26的情况下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并示出。此外,图14中也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100%来示出噪声磁场的强度。
如图14所示,可知即使在使电流流过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并使流过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的情况下,与图9相同地,噪声磁场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也未被抵消,来自各供电线26的噪声磁场成为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的原因。此处,考虑在使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互相接触的情况下,来自各供电线26的磁场彼此被抵消,从而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小,然而本实施方式中,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配置为互相分离,因此考虑在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大。图14中,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与图9相比约为203%。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屏蔽板46产生的对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说明。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仅使电流流过U1相、V1相以及W1相的供电线26,并一边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改变屏蔽板46的位置,一边计算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来对由屏蔽板46带来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确认。此外,使用长44mm、宽44mm以及厚0.5mm的平板作为屏蔽板46,并将屏蔽板46配置于z轴通过平板的中心的位置。此外,计算噪声磁场的强度时的屏蔽板46的位置(计算点)设为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
图15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图15中,将在z坐标5mm~15mm的范围内的4处依次配置了屏蔽板46时的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4个计算点示出。此外,图15中,也示出了平滑地连接4个计算点来进行插补的插补线。另外,图15中,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100%来示出噪声磁场的强度。
可知即使在电流仅流过U1相、V1相以及W1相的供电线26的情况下,也可如图15所示那样,通过将屏蔽板46配置在z轴上具有正值的位置,从而使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得低于图14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即约203%。由此可知,即使是电流仅流过U1相、V1相以及W1相的供电线26的实施方式3也能发挥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
由此,即使在使电流流过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并使流过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在旋转传感器44与逆变器电路38之间配置屏蔽板46,从而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能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并能抑制电动驱动装置7的性能的下降。此外,也能提高各供电线26的配置的自由度,从而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7的大型化。
此外,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配置为互相分离,因此即使不使各供电线26互相接触来抵消噪声磁场,也能利用屏蔽板46来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能提高各供电线26的配置的自由度,并能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
另外,上述示例中,在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中,仅使流过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使电流始终停止的供电线26设为U2相、V2相、W2相以外的供电线26。例如,可以仅使流过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也可以仅使流过W2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始终停止。由此,也能发挥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
此外,上述示例中,电枢绕组33具有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48、49,然而可以仅利用第1三相交流绕组48来构成电枢绕组33,也可以仅利用第2三相交流绕组49来构成电枢绕组33。即,也可以将具有1个三相交流绕组来作为电枢绕组的通常的三相电动机作为电动机8。在用第1三相交流绕组48构成电枢绕组33的情况下,留下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省去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在用第2三相交流绕组49构成电枢绕组33的情况下,留下U2相、V2相、W2相的供电线26,省去U1相、V1相、W1相的供电线26。
此外,上述示例中,将使流过各供电线26的电流的一部分始终停止的结构应用于对应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分别为0°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将使流过各供电线26的电流的一部分始终停止的结构应用于对应相的供电线26的电流相位差分别为30°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
实施方式4.
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屏蔽板46的主视图。在屏蔽板46的中心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屏蔽贯通孔81的截面形状为与屏蔽板46的外形一致的形状。本示例中,用长44mm、宽44mm、厚0.5mm的正方形的平板作为屏蔽板46。此外,本示例中,屏蔽贯通孔81的截面形状为长20mm、宽20mm的正方形。此外,本示例中,屏蔽板46配置为在轴23的轴线P通过屏蔽板46的中心的状态下与轴线P正交。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屏蔽板46产生的对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说明。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将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的屏蔽板46配置于z坐标为10mm的位置,并一边改变屏蔽贯通孔81的正方形截面的一条边的长度,一边计算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来对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进行确认。此外,计算噪声磁场的强度时的屏蔽贯通孔81的正方形截面的一条边的长度(计算点)设为0mm~40mm的范围内的4个不同的长度。
图17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在各供电线26与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关系为图7的位置关系时的屏蔽板46的z轴方向的位置与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另外,图17中,也示出了平滑地连接4个计算点来进行插补的插补线。此外,图17中,将图9的噪声磁场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100%来示出噪声磁场的强度。
如图17所示,可知即使在屏蔽板46中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将屏蔽板46配置在z轴上具有正值的位置,从而使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变低。此外,如图17所示,可知在屏蔽贯通孔81的一条边的长度在接近屏蔽板46的外形即正方形的一条边的长度(44mm)的一半的尺寸(20mm)以下的范围内,原点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平缓地变化。由此可知,在屏蔽贯通孔81的正方形截面的一条边的长度在20mm以下的范围内,即使在屏蔽板46中设置屏蔽贯通孔81,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屏蔽效果也不易变差。
由此,即使在屏蔽板46中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在旋转传感器44与逆变器电路38之间配置屏蔽板46,从而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位置处的噪声磁场的强度。由此,能减小旋转传感器44的检测误差,并能抑制电动驱动装置7的性能的下降。此外,也能提高各供电线26的配置的自由度,从而能防止电动驱动装置7的大型化。
此外,例如在将传感器装置43固定于屏蔽板46、或者将屏蔽板46固定于散热器37的情况下,能保持发挥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不变,并能将固定用屏蔽贯通孔设置于屏蔽板46。因此,能容易地将屏蔽板46应用于电动驱动装置7。
另外,上述示例中,屏蔽贯通孔8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屏蔽贯通孔81的截面形状设为圆形等。此外,上述示例中,设置于屏蔽板46的屏蔽贯通孔81的数量为1个,然而也可以在屏蔽板46中设置多个屏蔽贯通孔81。此外,上述示例中,旋转传感器44与屏蔽板46的距离为10mm,然而即使旋转传感器44与屏蔽板46的距离不为10mm,也能发挥由屏蔽板46产生的噪声磁场的降低效果。
此外,上述示例中,将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的屏蔽板46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将设置有屏蔽贯通孔81的屏蔽板46应用于实施方式2或3的结构。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屏蔽板46的外形为正方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屏蔽板46的外形设为圆形等。即,只要屏蔽板46具有以下功能,即:在屏蔽板46的外形中的一个端部及另一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集中磁通的功能;以及使在一个端部处所集中的磁通绕回至另一个端部来作为磁路的功能,那么无论屏蔽板46的外形呈何种形状,都能期待用屏蔽板46对旋转传感器44屏蔽噪声磁场的效果。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屏蔽板46配置为与散热器37分离,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屏蔽板46接触散热器37,也可以将屏蔽板46埋在散热器37内。将屏蔽板46埋在散热器37内时,能防止因将屏蔽板46应用于电动驱动装置7而导致电动驱动装置7的尺寸在轴23的轴线方向上产生扩大。

Claims (8)

1.一种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转轴、定子及转子,该转轴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该定子包含电枢绕组并配置在所述转轴的轴线周围,该转子固定于所述转轴从而相对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轴一体旋转;
传感器用磁体,该传感器用磁体固定于所述第1端部;
传感器装置,该传感器装置具有在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传感器用磁体相对,并对所述传感器用磁体的磁场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以及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安装于所述电动机,并具有经由多根供电线与所述电枢绕组相连接的逆变器电路,
所述逆变器电路配置在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旋转传感器相比离所述传感器用磁体更远的位置,
在所述旋转传感器与所述逆变器电路之间配置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屏蔽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转轴的轴线观察时,所述传感器用磁体配置在所述屏蔽板的区域内,且所述多根供电线配置在所述屏蔽板的区域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屏蔽板与所述旋转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7mm以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绕组具有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
所述第1三相交流绕组与U1相、V1相、W1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所述第2三相交流绕组与U2相、V2相、W2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各所述供电线的电流相位差分别为0°,
在沿所述转轴的轴线观察时,U1相及U2相的组、V1相及V2相的组以及W1相及W2相的组中至少任一组的所述供电线的位置偏离关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点对称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绕组具有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
所述第1三相交流绕组与U1相、V1相、W1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所述第2三相交流绕组与U2相、V2相、W2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在U1相与U2相之间、V1相与V2相之间以及W1相与W2相之间,各所述供电线的电流相位差分别为30°。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绕组具有第1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
所述第1三相交流绕组与U1相、V1相、W1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所述第2三相交流绕组与U2相、V2相、W2相的所述供电线相连接,
仅使流过U1相、V1相、W1相、U2相、V2相、W2相的所述供电线的电流的一部分始终停止。
7.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绕组具有三相交流绕组,
与所述三相交流绕组相连接的所述多根供电线配置为互相分离。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屏蔽板中设置有屏蔽贯通孔。
CN201580078363.XA 2015-04-13 2015-04-13 电动驱动装置 Active CN1075929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1359 WO2016166796A1 (ja) 2015-04-13 2015-04-13 電動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2955A true CN107592955A (zh) 2018-01-16
CN107592955B CN107592955B (zh) 2019-08-09

Family

ID=57126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8363.XA Active CN107592955B (zh) 2015-04-13 2015-04-13 电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0133B2 (zh)
EP (1) EP3285376A4 (zh)
JP (1) JP6485824B2 (zh)
CN (1) CN107592955B (zh)
WO (1) WO201616679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2307A (zh) * 2018-02-23 2018-08-28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CN110535294A (zh) * 2019-09-23 2019-12-03 义乌市驭马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电机
CN110855089A (zh) * 2018-08-21 2020-02-28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装置
CN113383484A (zh) * 2018-12-14 2021-09-1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彼此分离的散热器的电机
CN114270673A (zh) * 2019-09-05 2022-04-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旋转检测器和具有该旋转检测器的电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1731A (zh) * 2017-04-04 2019-1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6870753B2 (ja) * 2018-01-19 2021-05-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783779B1 (en) * 2018-04-20 2023-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FR3087895B1 (fr) * 2018-10-26 2022-01-14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Systeme de detection, bloc de commande d'un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comportant un tel systeme de detection et procede de montage d'un tel systeme de detection
JP7172843B2 (ja) * 2019-05-13 2022-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CN116529993A (zh) * 2020-11-25 2023-08-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型电机
US20220209629A1 (en) * 2020-12-28 2022-06-30 Borgwarmer Inc. Magnetic shield for position sensor
WO2023079618A1 (ja) * 2021-11-04 2023-05-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23000187A1 (de) * 2022-02-15 2023-08-1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Antrieb, insbesondere Elektromotor, mit einem Anschlusskaste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16240A1 (en) * 2005-08-22 2007-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02223023A (zh) * 2010-04-16 2011-10-19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设备
WO2013105225A1 (ja) * 2012-01-11 2013-07-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532476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多相旋转机器的控制器
WO2014054098A1 (ja) * 2012-10-01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7130A (ja) * 2004-12-28 2006-07-13 Hitachi Ltd 捲回式鉛電池を電源とす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モータとインバータ装置
JP4894331B2 (ja) * 2005-04-11 2012-03-1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457156B2 (ja) * 2008-03-31 2010-04-28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JP5248212B2 (ja) * 2008-06-03 2013-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レゾルバを備えた電動機
JP2010100217A (ja) 2008-10-24 2010-05-06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91436B2 (ja) 2008-11-06 2013-09-18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5624330B2 (ja) 2009-06-24 2014-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JP5229642B2 (ja) 2010-08-06 2013-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009573A (ja) 2011-06-27 2013-01-10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
JP5769033B2 (ja) * 2012-11-30 2015-08-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16240A1 (en) * 2005-08-22 2007-09-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02223023A (zh) * 2010-04-16 2011-10-19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动设备
WO2013105225A1 (ja) * 2012-01-11 2013-07-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532476A (zh) * 2012-07-04 2014-01-22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多相旋转机器的控制器
WO2014054098A1 (ja) * 2012-10-01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2307A (zh) * 2018-02-23 2018-08-28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CN108462307B (zh) * 2018-02-23 2019-10-01 蔺晓燕 一种滚柱丝杠机电作动器
CN110855089A (zh) * 2018-08-21 2020-02-28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装置
CN113383484A (zh) * 2018-12-14 2021-09-1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彼此分离的散热器的电机
CN114270673A (zh) * 2019-09-05 2022-04-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旋转检测器和具有该旋转检测器的电动机
CN114270673B (zh) * 2019-09-05 2024-04-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旋转检测器和具有该旋转检测器的电动机
CN110535294A (zh) * 2019-09-23 2019-12-03 义乌市驭马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式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5376A1 (en) 2018-02-21
WO2016166796A1 (ja) 2016-10-20
US20180026492A1 (en) 2018-01-25
US10630133B2 (en) 2020-04-21
JP6485824B2 (ja) 2019-03-20
CN107592955B (zh) 2019-08-09
EP3285376A4 (en) 2018-12-12
JPWO2016166796A1 (ja)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2955B (zh) 电动驱动装置
JP6415746B2 (ja) 回転電機
JP6091619B2 (ja)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404124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EP2991204B1 (en) Permanent magnet type motor
US10396612B2 (en) Permanent magnet type concentrated winding motor
CN103858327B (zh) 永磁体型电动机
CN106663979B (zh) 旋转电机以及使用该旋转电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6636184B2 (ja) 電動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89154B2 (ja)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
JP6188639B2 (ja) 電動機
JP5905176B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当該回転電機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210655B (zh) 电动驱动装置
JP2010098895A (ja) 回転電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