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7407B -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57407B
CN107557407B CN201710880604.3A CN201710880604A CN107557407B CN 107557407 B CN107557407 B CN 107557407B CN 201710880604 A CN201710880604 A CN 201710880604A CN 107557407 B CN107557407 B CN 107557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schizophyllum commune
molecular weight
polysaccharide
schizophyll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06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57407A (zh
Inventor
郑必胜
邓娜
吴丽华
周林
周立武
刘瑞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anme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7108806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574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57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7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57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7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该方法取裂褶菌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制得发酵种子液;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罐中发酵,0‐36h为发酵初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100‐400r/min,通气量0.20‐0.8vvm,26‐28℃;37‐84h为发酵中期阶段;85‐96h为发酵后期阶段,分别控制发酵条件,发酵结束后放料,除去菌丝体;浓缩,沉淀,过滤,得精制裂褶多糖。本发明方法利用菌体自身分泌的酶对多糖进行降解,不仅将传统经发酵获得的分子量较大溶解性较差的粗多糖分离提纯后再进行降解的工序大大简化,而且提高产品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裂褶多糖,特别是涉及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利用裂褶菌发酵产裂褶多糖时体系附加产内切β-1,3-D-葡聚糖酶对多糖进行酶解从而调节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技术。
背景技术
裂褶多糖(SPG)是裂褶菌发酵得到的水溶性多糖,具有抑制肿瘤、抗菌消炎、抗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活性。但发酵得到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大(一般为4000kDa以上)、难于重新溶解、不利于生物吸收等特性,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需要对其进行降解,适度降低分子量,但过度降解会造成其生物活性丧失。
目前现有技术都是先通过裂褶菌深层发酵获得裂褶多糖,对粗多糖进行纯化,再对多糖进行降解。目前裂褶多糖降解方法主要有化学降解法、物理降解法和生物降解法。一般裂褶多糖的化学降解法主要是酸降解,物理降解法主要是超声波降解,而其中生物酶解法是一种较好的降解方法,但很难找到一种专一性的酶来满足裂褶多糖降解改性的需要,一方面这种酶必须是β-1,3-内切葡聚糖酶,另一方面很多酶会将多糖降解成50kDa以下(产物失去活性)而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发酵产生的裂褶多糖分子量大,溶解性差,但又较难找到合适的酶对其进行降解改性,本发明利用裂褶菌发酵产裂褶多糖体系中同时附加产内切葡聚糖酶的特性,控制条件直接经发酵一步得到分子量适宜溶解性好的改性裂褶多糖。
本发明就是利用裂褶菌在发酵过程中发酵体系本身产生的内切葡聚糖酶对发酵已产生的分子量太大的裂褶多糖进行适度降解,从而获得溶解性较好的裂褶多糖。不仅解决了专一性酶的问题,而且可在发酵罐中一步实现裂褶多糖的发酵制备及降解改性,直接获得分子量适宜溶解性好的裂褶多糖,大大简化了制备步骤并降低成本。
本发明通过调节发酵条件,使发酵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裂褶多糖的积累和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合成,并使产生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对裂褶多糖进行酶解,实现裂褶多糖的发酵和降解改性一体化,从而通过发酵一步即获得分子量降低、溶解性好的裂褶多糖,实现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调控。
裂褶菌液体深层发酵获得裂褶多糖,在发酵的初始阶段,通过控制适宜的发酵条件,主要使裂褶菌生长并产生裂褶多糖。
随着裂褶多糖的产率的增加和碳源的消耗,通过调节发酵条件,使发酵进入中期阶段,即进一步增加多糖并同时进行内切葡聚糖酶的积累的阶段。
在发酵的后期阶段,进一步调节发酵条件,使在第二阶段产生的酶对第一阶段产生的多糖进行酶解,从而获得分子量较合适,溶解度较好的裂褶多糖。
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种子液的制备:取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5‐7天后,得活化的斜面种子;取经活化的斜面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4天,得发酵种子液;其中,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于2014年10月购自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2)裂褶菌发酵: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罐中发酵,0‐36h为发酵初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100‐400r/min,通气量0.20‐0.8vvm,26‐28℃,溶解氧DO维持在35‐45%;
37‐84h为发酵中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200‐350r/min,调节发酵液pH为3.8‐4.5,通气量为0.5‐1.5vvm,维持DO30‐35%,温度26‐28℃,通过监测发酵罐中还原糖的含量,当葡萄糖量降至15‐18g/L范围时,向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至发酵罐中葡萄糖含量达到20‐28g/L;共计补料3‐5次;
85‐96h为发酵后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250‐400r/min,调节发酵液pH为4.5‐5.5,温度提高至35‐45℃,通气量为0.5‐1.0vvm,使溶氧DO维持在25‐30%,继续发酵12‐18小时;
3)裂褶多糖的分离纯化:发酵结束后放料,除去菌丝体;发酵液浓缩至原来的体积的1/2‐1/4,加入乙醇沉淀,将沉淀用蒸馏水重新溶解,再采用分子量为50‐100kDa的超滤膜过滤除蛋白质及小分子,得精制裂褶多糖。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优选地,所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是在超净台中采用接种环从斜面菌种菌丝体上取样并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上划线接种,将已接种好的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Fr.)试管斜面放入26‐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
优选地,所述PDA斜面培养基由如下方法制备: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沸30‐40分钟,用双重纱布过滤,滤汁中加白糖与琼脂,煮沸使琼脂溶解,补足水量至1000mL,分装后0.1MPa灭菌20‐30分钟以上;每1000mL水中,马铃薯用量为200g,白糖用量为20g,蛋白胨用量为5g,琼脂用量为20g。
优选地,以营养成分浓度计,所述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30‐40g/L,酵母膏2.5‐3g/L,KH2PO4 0.5‐1.0g/L,MgSO4·7H2O 0.4‐0.5g/L;按比例配制后在121℃灭菌20‐30min备用。
优选地,所述取经活化的斜面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是用接种针挑取菌丝接入装有液体培养基中,在恒温摇床中26-28℃,180-200rpm条件下培养3-4天。
优选地,所述发酵种子液以发酵罐装液量体积的8-10%接种量接入发酵罐培育,装料系数控制为0.6-0.75。
优选地,所述调节发酵液pH为3.8‐4.5是采用0.2‐0.5mol/L的NaOH或HCL溶液调节。
优选地,所述调节发酵液pH为4.5‐5.5是采用0.5mol/L的NaOH溶液调节。
优选地,所述乙醇的体积浓度为95%;乙醇的加入量为步骤5)浓缩液体积的3‐4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首次提出基于裂褶菌在发酵过程中自身分泌内切β‐1,3‐葡聚糖酶对产生的裂褶多糖进行同步降解改性从而获得分子量大小适宜,溶解性较好的裂褶多糖的方法。采用该发明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发酵不同阶段的发酵条件,分别完成裂褶菌生长、多糖的积累、内切葡聚糖酶的产生及酶对多糖的降解等步骤,从而在发酵过程中实现裂褶多糖的制备及改性,得到所需要的多糖。
2)与现有裂褶多糖的降解方法相比,本发明方法利用菌体自身分泌的酶对多糖进行降解,不仅将传统经发酵获得的分子量较大溶解性较差的粗多糖分离提纯后再进行降解(包括化学法、超声降解法及酶法)的工序大大简化,而且提高产品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一种具有工业化潜力裂褶多糖制备方法。
3)与传统制备方法中的酶法相比,由于本发明中体系产生的酶对裂褶多糖的降解改性具有很好的专一性,可以满足对裂褶多糖适度降解的需求,产物的分子量一般都在500-1500kDa之间。而传统方法中对发酵得到的大分子裂褶多糖进行纯化后,再选用内切β-葡聚糖酶进行酶解,除了工艺流程较长外,主要问题是难以找到合适的酶,往往得到的酶解产物分子量太低,如降解至50kDa以下甚至8kDa。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条件下最终得到的裂褶多糖经冷冻干燥后的显微照片;
图2为实施例2条件下最终得到的裂褶多糖经冷冻干燥后的显微照片;
图3为实施例3条件下最终得到的裂褶多糖经冷冻干燥后的显微照片;
图4为裂褶菌常规条件下发酵3天得到的裂褶多糖经冷冻干燥后的显微照片
图5为实施例1‐3所得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GPC色谱洗脱曲线;
图6为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得到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GPC色谱洗脱曲线;
图7为添加不同量的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对裂褶菌发酵3天所得裂褶多糖的降解产物分子量测定GPC色谱洗脱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此。
实施例1
裂褶菌菌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于2014年10月购自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种的保藏编号为GIM5.43。种子活化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PDA斜面培养基组成: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沸30分钟,用双重纱布过滤,滤汁中加白糖与琼脂,煮沸使琼脂溶解,补足水量至1000mL,分装后0.1MPa灭菌20分钟;每1000mL水中,马铃薯用量为200g,白糖用量为20g,蛋白胨用量为5g,琼脂用量为20g。
种子的活化:取预告制备好的冷却后的试管斜面,在超净台中采用取样环从购买的试管斜面菌种中取菌丝然后在新制备的试管斜面上划线接种。然后将接种好的斜面放入27℃的培养箱中培养6天。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葡萄糖30g/L,酵母膏3g/L,KH2PO4 1.0g/L,MgSO4·7H2O0.4g/L,按比例配制后在121℃灭菌20‐30min备用;
种子液摇瓶培养:在超净台中取经活化的斜面菌种,用接种针挑取菌丝接入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250mL的三角瓶中,在恒温摇床中27℃,190rpm条件下培养3天,作为发酵种子液;
摇瓶培养的种子液以发酵罐装液量体积的10%的接种量接入7L发酵罐,装料系数0.70(即7L的发酵罐最后总发酵液体积为4.9L)。
发酵初期阶段(0‐36h)搅拌转速200r/min,通气量0.5vvm,28℃,pH自然,溶解氧DO维持在40%。
发酵中期阶段(36‐84h),采用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4.2(通过发酵罐设置功能设置好pH4.2,由其根据溶液背景pH自动加入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通气量为0.8vvm,维持DO35%,温度28℃,通过监测发酵罐中还原糖的量,当葡萄糖量降至17g/L时,向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至发酵罐中葡萄糖含量达到20g/L;共补料5次。
发酵后期阶段(84‐96h)。此时再采用0.5mol/L的NaOH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5.3,温度提高至50℃,通气量为1.0vvm,使溶氧DO维持在28%,继续发酵12小时。
发酵结束,放料,管式离心机除去菌丝体。
发酵液浓缩至原来的体积的至1/3,加入4倍体积的95%乙醇沉淀,将沉淀用蒸馏水重新溶解,再采用分子量为50kDa的超滤膜过滤除蛋白质及小分子,得裂褶多糖。
该多糖经冷冻干燥后呈颗粒状,如图1所示,该多糖较易溶解;通过GPC测定该实施例条件下获得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其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洗脱曲线如图5中A所示。通过计算其分子量约890kDa。
而常规裂褶菌发酵制备裂褶多糖一般是在如本实施例相同的初始培养基下发酵3天(72小时)后下罐,培养基离心除菌丝体后经超滤精制后再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多糖为白色纤维状,如图4所示;该裂褶多糖很难溶解在水中,即使放置1天使之充分溶胀,然后再剧烈搅拌或边加热边搅拌也不能使之完全溶解。该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洗脱曲线如图6所示,经计算其平均分子量为4650kDa。
将裂褶菌常规发酵3天后下罐,经离心除菌丝体后的培养基,再采用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除去蛋白及小分子后的裂褶多糖溶液中,加入外购的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CAZy Family:GH16,CAS:9025‐37‐0),对裂褶多糖酶解6h后,得到的裂褶多糖分子量GPC色谱洗脱曲线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加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后,多糖主要降解成为分子量为8kDa的分子量较小的多糖,这种小分子多糖溶解性是很好,但由于分子量太低已丧失了很多活性。
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裂褶多糖较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得到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显著降低,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方便使用(而常规方法制备的分子量在4000kDa以上的裂褶多糖难溶解在实际生产中较难应用)。
实施例2:
裂褶菌菌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于2014年10月购自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种的保藏编号为GIM5.43。种子活化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PDA斜面培养基组成: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沸35分钟,用双重纱布过滤,滤汁中加白糖与琼脂,煮沸使琼脂溶解,补足水量至1000mL,分装后0.1MPa灭菌25分钟;每1000mL水中,马铃薯用量为200g,白糖用量为20g,蛋白胨用量为5g,琼脂用量为20g。
种子的活化:取预告制备好的冷却后的试管斜面,在超净台中采用取样环从购买的试管斜面菌种中取菌丝然后在新制备的试管斜面上划线接种。然后将接种好的斜面放入26℃的培养箱中培养7天。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葡萄糖35g/L,酵母膏2.8g/L,KH2PO4 0.8g/L,MgSO4·7H2O0.5g/L,按比例配制后在121℃灭菌30min备用;
种子液摇瓶培养:在超净台中取经活化的斜面菌种,用接种针挑取菌丝接入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250mL的三角瓶中,在恒温摇床中28℃,180rpm条件下培养4天,作为发酵种子液;
将种子培养液以10%接种量接入50L发酵罐中,装料系数0.67(即50L的发酵罐最后总发酵液体积为33.5L)。
发酵初期阶段(0‐36h)搅拌转速300r/min,通气量0.8vvm,28℃,pH自然,溶解氧DO维持在38%。
发酵中期阶段(36‐84h),采用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4.0(通过发酵罐设置功能设置好pH4.0,由其根据溶液背景pH自动加入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通气量为1.0vvm,维持DO30%,温度28℃,通过监测发酵罐中还原糖的量,当葡萄糖量降至16g/L时,向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至发酵罐中葡萄糖含量达到25g/L;共补料4次。
发酵后期阶段(84‐96h)。此时再采用0.5mol/L的NaOH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5.0,温度提高至45℃,通气量为1.0vvm,使溶氧DO维持在30%,继续发酵15小时。
发酵结束,放料,管式离心机除去菌丝体。
发酵液浓缩至原来的体积的至1/4,加入3倍体积的95%乙醇沉淀,将沉淀用蒸馏水重新溶解,再采用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过滤除蛋白质及小分子,得裂褶多糖。该多糖经冷冻干燥后呈颗粒状,如图2所示,该多糖较易溶解;通过GPC测定该实施例条件下获得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其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洗脱曲线如附图5中B所示。通过计算其分子量约970kDa。
而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制备的裂褶多糖经超滤精制后再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多糖为白色纤维状,如图4所示;该裂褶多糖很难溶解在水中。该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洗脱曲线如图6所示,经计算其平均分子量为4650kDa。
将裂褶菌常规发酵3天后下罐,经离心除菌丝体后的培养基,再采用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除去蛋白及小分子后的裂褶多糖溶液中,加入外购的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CAZy Family:GH16,CAS:9025‐37‐0),对裂褶多糖酶解6h后,得到的裂褶多糖分子量GPC色谱图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加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后,多糖主要降解成为分子量为8kDa的分子量较小的多糖,这种小分子多糖溶解性是很好,但由于分子量太低已丧失了很多活性。
因此本实施例制备的裂褶多糖较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得到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显著降低,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方便使用(而常规方法制备的分子量在4000kDa以上的裂褶多糖难溶解在实际生产中较难应用)。
实施例3:
裂褶菌菌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于2014年10月购自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种的保藏编号为GIM5.43。种子活化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
PDA斜面培养基组成: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沸40分钟,用双重纱布过滤,滤汁中加白糖与琼脂,煮沸使琼脂溶解,补足水量至1000mL,分装后0.1MPa灭菌30分钟;每1000mL水中,马铃薯用量为200g,白糖用量为20g,蛋白胨用量为5g,琼脂用量为20g。
种子的活化:取预告制备好的冷却后的试管斜面,在超净台中采用取样环从购买的试管斜面菌种中取菌丝然后在新制备的试管斜面上划线接种。然后将接种好的斜面放入28℃的培养箱中培养7天。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葡萄糖40g/L,酵母膏3g/L,KH2PO4 0.9g/L,MgSO4·7H2O0.5g/L,按比例配制后在121℃灭菌25min备用;
种子液摇瓶培养:在超净台中取经活化的斜面菌种,用接种针挑取菌丝接入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的250mL的三角瓶中,在恒温摇床中27℃,200rpm条件下培养3天,作为发酵种子液;
将摇瓶培养的种子液以发酵罐装液量体积的10%的接种量接入500L发酵罐,装料系数0.65(即500L的发酵罐最后总发酵液体积为325L)。
发酵初期阶段(0‐36h)搅拌转速400r/min,通气量0.9vvm,28℃,pH自然,溶解氧DO维持在45%。
发酵中期阶段(36‐84h),采用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4.5(通过发酵罐设置功能设置好pH4.5,由其根据溶液背景pH自动加入0.5mol/L的NaOH或HCl调节),通气量为1.0vvm,维持DO32%,温度28℃,通过监测发酵罐中还原糖的量,当葡萄糖量降至15g/L时,向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至发酵罐中葡萄糖含量达到28g/L;共补料3次。
发酵后期阶段(84‐96h)。此时再采用0.5mol/L的NaOH调节罐中pH使之维持在4.8,温度提高至40℃,通气量为1.0vvm,使溶氧DO维持在25%,继续发酵18小时。
发酵结束,放料,管式离心机除去菌丝体。
发酵液浓缩至原来的体积的至1/3,加入4倍体积的95%乙醇沉淀,将沉淀用蒸馏水重新溶解,再采用分子量为50kDa的超滤膜过滤除蛋白质及小分子,得精制裂褶多糖。该多糖经冷冻干燥后呈颗粒状,如图3所示,该多糖较易溶解;通过GPC测定该实施例条件下获得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其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图如附图5中C所示。通过计算其分子量约920kDa。
而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制备的裂褶多糖经超滤精制后再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多糖为白色纤维状,如图4所示;该裂褶多糖很难溶解在水中。该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的GPC色谱洗脱曲线如附图6所示,经计算其平均分子量为4650kDa。
将裂褶菌常规发酵3天后下罐,经离心除菌丝体后的培养基,再采用分子量为100kDa的超滤膜除去蛋白及小分子后的裂褶多糖溶液中,加入外购的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CAZy Family:GH16,CAS:9025‐37‐0),对裂褶多糖酶解6h后,得到的裂褶多糖分子量GPC色谱图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外加来源于木霉菌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后,多糖主要降解成为分子量为8kDa的分子量较小的多糖,这种小分子多糖溶解性是很好,但由于分子量太低已丧失了很多活性。
因此本实施例制备的裂褶多糖较常规裂褶菌发酵3天得到的裂褶多糖的分子量显著降低,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方便使用(而常规方法制备的分子量在4000kDa以上的裂褶多糖难溶解在实际生产中较难应用)。

Claims (9)

1.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种子液的制备:取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5-7天后,得活化的斜面种子;取经活化的斜面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4天,得发酵种子液;
2)裂褶菌发酵: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罐中发酵,0-36h为发酵初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100-400r/min,通气量0.20-0.8vvm,26-28℃,溶解氧DO维持在35-45%;
37-84h为发酵中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200-350r/min,调节发酵液pH为3.8-4.5,通气量为0.5-1.5vvm,维持DO30-35%,温度26-28℃,通过监测发酵罐中还原糖的含量,当葡萄糖量降至15-18g/L范围时,向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至发酵罐中葡萄糖含量达到20-28g/L;共计补料3-5次;
85-96h为发酵后期阶段,发酵条件控制为:搅拌转速250-400r/min,调节发酵液pH为4.5-5.5,温度提高至40-45℃,通气量为0.5-1.0vvm,使溶氧DO维持在25-30%,继续发酵12-18小时;
3)裂褶多糖的分离纯化:发酵结束后放料,除去菌丝体;发酵液浓缩至原来的体积的1/2-1/4,加入乙醇沉淀,将沉淀用蒸馏水重新溶解,再采用分子量为50-100kDa的超滤膜过滤除蛋白质及小分子,得精制裂褶多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是在超净台中采用接种环从斜面菌种菌丝体上取样并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上划线接种,将已接种好的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试管斜面放入26-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A培养基由如下方法制备: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水煮沸30-40分钟,用双重纱布过滤,滤汁中加白糖与琼脂,煮沸使琼脂溶解,补足水量至1000mL,分装后0.1MPa灭菌20-30分钟以上;每1000mL水中,马铃薯用量为200g,白糖用量为20g,蛋白胨用量为5g,琼脂用量为20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营养成分浓度计,所述液体培养基的组成为:葡萄糖30-40g/L,酵母膏2.5-3g/L,KH2PO40.5-1.0g/L,MgSO4·7H2O 0.4-0.5g/L;按比例配制后在121℃灭菌20-30min备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经活化的斜面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是用接种针挑取菌丝接入装有液体培养基中,在恒温摇床中26-28℃,180-200rpm条件下培养3-4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种子液以发酵罐装液量体积的8-10%接种量接入发酵罐培育,装料系数控制为0.6-0.7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发酵液pH为3.8-4.5是采用0.2-0.5mol/L的NaOH或HCL溶液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发酵液pH为4.5-5.5是采用0.5mol/L的NaOH溶液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醇的体积浓度为95%;乙醇的加入量为步骤5)浓缩液体积的3-4倍。
CN201710880604.3A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Active CN107557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80604.3A CN10755740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80604.3A CN10755740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7407A CN107557407A (zh) 2018-01-09
CN107557407B true CN107557407B (zh) 2020-04-28

Family

ID=60982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0604.3A Active CN107557407B (zh) 2017-09-26 2017-09-26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574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0299A1 (en) * 2020-12-16 2022-06-23 Syed Rashad Ahmed Isolating 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from fungi
CN113755544B (zh) * 2021-09-29 2023-05-12 广州恒雅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裂褶菌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752504B (zh) * 2021-12-07 2023-10-27 云南白药集团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裂褶菌菌种ysc1、基于该裂褶菌制备的胞内胞外多糖、化妆品及制备方法
CN114214387B (zh) * 2021-12-27 2022-09-27 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5964B (zh) * 2015-10-30 2019-01-18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β-葡聚糖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1703995A (en) * 1994-03-15 1995-10-03 Philom Bios Inc.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ngal spores and composition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5964B (zh) * 2015-10-30 2019-01-18 宁波希诺亚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β-葡聚糖的生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裂褶菌液态深层培养条件的研究》;贾士儒 等;《中国食品学报》;20040430(第6卷第2期);第46-49页 *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chizophyllan from Schizophyllum commune;Hao limin ,zhang jianchun;《Engineering Science》;20130430(第2期);第88-8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7407A (zh)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7407B (zh) 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
CN102796673B (zh) 一株阿魏酸酯酶生产菌株及应用该菌株生产阿魏酸酯酶的方法
CN109609432B (zh) 一种凝结芽孢杆菌的产孢方法
CN107686854B (zh) 利用裂褶菌发酵体系自产内切酶对裂褶多糖进行降解改性的方法
CN106978465B (zh) 一种提高桦褐孔菌总三萜发酵产量的发酵方法
CN111349565B (zh) 一种高生物量和高蛋白量的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方法
CN106754411B (zh) 一株高产β-D-呋喃果糖苷酶的黑曲霉菌株及其液态发酵产酶方法
CN112094752B (zh) 一种利用出芽短梗霉发酵生产超低分子量普鲁兰多糖的方法
CN108467876A (zh) 一种提高可得然胶产量的发酵方法
CN107801938B (zh) 一种槟榔的生物软化方法
CN102220244B (zh) 一种哈茨木霉菌株及其用该菌株制备右旋糖酐酶的方法
CN109929891A (zh) 黄原胶发酵培养基的制备工艺
CN105567779A (zh) 一种高产低分子量热凝胶的发酵方法
CN106755182B (zh) 一种促进灵芝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方法
CN104911106B (zh) 一种嗜松青霉菌株及其该菌株制备右旋糖酐酶的方法
CN102234670B (zh) 一种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细菌纤维素的方法
KR101958017B1 (ko) 고농도 세포 배양 방법을 이용한 다당체의 생산 방법
CN109929892A (zh) 一种发酵产高品质黄原胶的工艺
CN110616210A (zh) 地衣芽孢杆菌LCCC10161在生产α-淀粉酶和烟叶发酵中的应用
CN105624232A (zh) 提高猴头菌发酵多糖的方法
CN110093389A (zh) 速溶黄原胶的发酵生产方法
CN104498552B (zh) 一种低pH值胁迫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的方法
CN107988109B (zh) 一种黄杆菌突变株及其应用
CN110616153A (zh) 康宁木霉lccc30119在生产纤维素酶和烟叶发酵中的应用
JP2002017389A (ja) 茸細胞外多糖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5

Address after: 510000 Building 2, No. 92, banhe Road, Science City,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Wanmei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40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