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4230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4230B
CN107544230B CN201611138918.8A CN201611138918A CN107544230B CN 107544230 B CN107544230 B CN 107544230B CN 201611138918 A CN201611138918 A CN 201611138918A CN 107544230 B CN107544230 B CN 107544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losing member
image forming
main body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389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4230A (zh
Inventor
青谕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80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0476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28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07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4Manual suppl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10Modular constructions, e.g. using preformed elements or prof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开闭部件,其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一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打开位置,第一开闭部件打开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在第一关闭位置,第一开闭部件关闭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第二开闭部件,其能够绕旋转轴在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二关闭位置,第二开闭部件关闭形成在第一开闭部件中的开口,在第二打开位置,该第二开闭部件打开开口,第二开闭部件可移除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以及被支撑部,如本文所限定的那样,其设置在第一开闭部件中,并且被设置为支撑在第二开闭部件的支撑部上。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在JP-A-2015-141228、JP-A-2011-248135和JP-A-2006-337477中所披露的以下技术在背景技术中已知为这样的构造:当诸如显影剂收容容器或图像保持体等可更换组件被更换时,开闭部件旋转且移动以打开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
JP-A-2015-141228(第[0024]至[0031]段,以及图1和图2)提出了这样的构造:盒门(20)和馈送托盘门(30)绕铰链(21)可旋转地支撑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表面上。在JP-A-2015-141228中所提出的构造中,当处理盒(11)被附接或移除时,盒门(20)绕铰链(21)旋转,并且当转印材料(S)被手动馈送时,馈送托盘门(30)绕铰链(21)旋转。
JP-A-2011-248135(第[0014]至[0016]段,以及图1和图2)提出了这样一种构造:前盖(22A)和手动馈送托盘(22B)设置在彩色复合机(1)的壳体(2)的前表面(21)中,使得当废色调剂收容器被附接或移除时前盖(22A)和手动馈送托盘(22B)能够打开和关闭。根据JP-A-2011-248135,前盖(22A)绕下方的旋转轴(A1)被可旋转地支撑。另一方面,手动馈送托盘(22B)绕位于前盖(22A)的旋转轴(A1)上方的旋转轴(B1)被可旋转地支撑。
JP-A-2006-337477(第[0026]、[0027]和[0050]-[0052]段,以及图3至图5)提出了这样一种构造:前盖(7)绕位于下端处的盖轴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外壳(2)的侧壁上,并且MP托盘(41)绕着旋转轴(43a)被可旋转地支撑从而盖住前盖(7)的开口部(7a)。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开闭部件设计成不可移除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实施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的部件的更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开闭部件的旋转轴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一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开闭部件,其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一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所述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关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
第二开闭部件,其能够绕旋转轴且在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关闭形成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中的开口,在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所述第二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以及
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中,并且被设置为支撑在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支撑部上,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所述被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一起移动。
本发明的第二构造在于,根据第一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分离部,所述分离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中,使得当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关闭位置且所述第二开闭部件沿离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撑部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分离。
本发明的第三构造在于,在根据第一构造或第二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由装载部构成,介质能够装载到所述装载部上,并且所述装载部能够绕所述旋转轴且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所述装载部被接纳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中,在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所述装载部已经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旋转,以将介质装载到所述装载部上。
本发明的第四构造在于,在根据第一构造至第三构造中的任一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内的可更换组件能够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构造,与开闭部件设计成不可移除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实施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的部件的更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构造,在第一开闭部件和第二开闭部件中,仅第二开闭部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拆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构造,第二开闭部件可由装载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构造,当第一开闭部件已经移到第一打开位置时或者当第一开闭部件已经连同第二开闭部件一起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移除时,可以更换待更换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的第五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装载部件,其包括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基部、被支撑为能绕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基部移动且能够装载介质的装载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装载部中的支撑部;以及
开闭部件,其包括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被支撑部,并且能够绕所述装载部的所述旋转轴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开闭部件关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
本发明的第六构造在于,在根据第五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装载部件由手动馈送单元构成,所述手动馈送单元包括具有引导介质的引导部的所述基部,并且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
本发明的第七构造在于,在根据第五构造或第六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被支撑部具有突出形状;并且
所述支撑部具有能够支撑所述被支撑部的凹槽状形状。
本发明的第八构造在于,在根据第五构造至第七构造中的任一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并且
当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使得所述装载部件能够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以及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移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构造,与开闭部件的旋转轴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构造,装载部件由手动馈送单元构成,使得装载部件能够可移除地附接到装置的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构造,具有突出形状的被支撑部能够由具有凹槽状形状的支撑部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构造,支撑部与位于关闭位置的开闭部件的被支撑部接合或分离,使得装载部件能够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移除。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例1的打印机的说明图;
图2是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中的图像形成部的说明图;
图3是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中的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手动馈送单元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手动馈送单元已经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单元的透视图,图7还是示出了托盘主体已经移动到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还是省略了闩锁盖的图示的说明图;
图9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9还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处于图3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0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0还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在图3所示的位置与图4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1是实例1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1还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处于图4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了前盖已经移动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中的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附接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或者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已经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5是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的透视图,图15还是示出了前盖已经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是实例1中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6还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处于图15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7是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的透视图,图17还是示出了前盖已经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了从图17中省去前盖的图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了在图17所示的可移除单元中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动到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应于图19且示出了从后方观察可移除单元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1A、图21B和图21C是用于说明手动馈送托盘和前盖的操作的视图,其中,图21A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和前盖已经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图21B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动到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以及图21C是示出前盖已经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的实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例。
顺便提及,为了使得易于理解以下说明,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并且将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并且将箭头X、-X、Y、-Y、Z和-Z所指示的方向或侧分别定义为前向、后向、右向、左向、上向和下向,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另外,在附图中,在“O”内带有“·”的箭头表示从纸张背面朝向纸张前面的箭头,而在“O”内带有“×”的箭头表示从纸张前面朝向纸张背面的箭头。
顺便提及,在使用附图的以下说明中适当地省略了除了为易于理解说明所需的部件之外的任何其它部件的图示。
[实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实例1中的打印机的说明图。
在图1中,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1中的打印机U包括装置主体U1。在装置主体U1的上表面中设置有作为排纸部的实例的排纸托盘TRh。
在图1中,在打印机U中内置有控制器C、图像处理部GS、作为潜像形成单元的驱动电路的实例的写入驱动电路DL、作为电源单元的实例的电源电路E等。顺便提及,在实例1中,控制器C等通过由未示出的控制板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来实现。另外,控制器C与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实例的个人计算机PC电连接。
图2是示出了实例1中的打印机的图像形成部的说明图。
在图1和图2中,在打印机U的排纸托盘TRh的下方布置有作为可见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的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
在图1中,用于黑色(即,颜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UK包括作为图像保持体的实例的感光体Pk。围绕感光体Pk布置有作为充电器的实例的充电辊CRk、显影单元Gk、作为用于图像保持体的清洁器的实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k等。在显影单元Gy至Gk的下方布置有潜像形成单元ROS。
用于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UM和UC以与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K相同的方式来布置。
作为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实例的色调剂盒Ty、Tm、Tc和Tk可移除地支撑在装置主体U1的前部上。色调剂盒Ty至Tk分别通过显影剂供给单元Hy、Hm、Hc和Hk与显影单元Gy至Gk连接。
在图1中,在感光体Py至Pk的上方布置有作为中间转印单元的实例的带模块BM。带模块BM是图像保持体的实例,其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
中间转印带B由中间转印支撑系统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支撑系统由作为驱动部件的实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二次转印对置部件的实例的支承辊T2a、作为从动部件的实例的多个从动辊Rf以及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实例的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构成。
一次转印区域Q4y、Q4m、Q4c和Q4k由以下区域形成:在该区域处,感光体Py至Pk分别面向一次转印辊T1y至T1k。
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布置成面向中间转印带B的抵接支承辊T2a的表面。
二次转印单元T2是由支承辊T2a和二次转印辊T2b构成。另外,二次转印区域Q5由以下区域形成:在该区域处,二次转印辊T2b和中间转印带B面向彼此。
实例1中的转印单元T1+T2+B由一次转印辊T1y至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单元T2等构成。
在潜像形成单元ROS的前侧下方布置有作为用于介质的装载部的实例的手动馈送托盘TR0。
作为装载部的主体的实例的托盘主体TR0a可开闭地支撑在手动馈送托盘TR0的前端上。向后延伸的传送部TR0b连接到托盘主体TR0a的后方。作为介质传送部件的实例的多个传送辊Ra布置在传送部TR0b中。
在手动馈送托盘TR0的下方布置有作为用于介质的装载部的实例的送纸托盘TR1。送纸托盘TR1相对于装置主体U1沿前/后方向被可移除地支撑。送纸托盘TR1布置成使得其能够装载作为介质的实例的记录片材S。
在送纸托盘TR1的后方布置有作为馈送部件的实例的送纸辊Rp。在送纸辊Rp的后方布置有作为传送部件的实例的传送辊Ra。顺便提及,当记录片材S从手动馈送托盘TR0传送时,实例1中的送纸辊Rp和传送辊Ra也充当用于将记录片材S朝向下游传送的辊。
在传送辊Ra的后侧上方布置有作为用于调节送纸定时的调节部件的实例的配准辊Rr。作为介质传送路径的实例的送纸路径SH1形成在送纸辊Rp与配准辊Rr之间。
在二次转印单元T2的上方布置有定影单元F。定影单元F包括作为加热/定影部件的实例的加热辊Fh以及作为加压定影部件的实例的加压辊Fp。定影区域Q6由以下区域形成:在该区域处,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能够以预先设定的压力彼此接触。
在定影单元F的前侧上方布置有作为排出部件的实例的排纸辊Rh。
作为传送路径的实例的反转路径SH2在排纸辊Rh的后方延伸。反转路径SH2从排纸辊Rh向后延伸且随后在定影单元F、二次转印单元T2和配准辊Rr的后方向下延伸。反转路径SH2沿片材传送方向连结配准辊Rr的上游侧。顺便提及,在反转路径SH2中布置有没有示出的介质传送部件。
(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
在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当打印信息从个人计算机PC传送到打印机U时,控制器C接收打印信息。控制器C控制图像处理部GS、写入驱动电路DL和电源电路E的操作。
控制器C接收到的打印信息输入到图像处理部GS。图像处理部GS将打印信息转换成用于形成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即,Y、M、C和K)这四种颜色的图像对应的潜像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部Gs在预先设定的定时将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输出到写入驱动电路DL。
顺便提及,当原稿图像是单一颜色图像(即,单色图像)时,仅黑色的图像信息输入到写入驱动电路DL。
写入驱动电路DL包括用于各颜色Y、M、C和K的未示出的驱动电路。写入驱动电路DL在预先设定的定时将与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信号输出到潜像形成单元ROS。
图像形成操作一开始,电源电路E就在预先设定的定时将电压施加到充电辊CRy至CRk、显影单元Gy至Gk、一次转印辊T1y至T1k、二次转印辊T2b等上。
在感光体Py至Pk和充电辊CRy至CRk分别彼此面对的充电区域Q1y、Q1m、Q1c和Q1k中,充电辊CRy至CRk分别对感光体Py至Pk的表面充电。在沿感光体Py至Pk的旋转方向位于充电区域Q1y至Q1k的下游侧的潜像形成区域Q2y、Q2m、Q2c和Q2k中,潜像形成单元ROS将潜像分别写入到感光体Py至Pk的表面上。在感光体Py至Pk和显影单元Gy至Gk分别彼此面对的显影区域Q3y、Q3m、Q3c和Q3k中,感光体Py至Pk的静电潜像被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的实例的色调剂图像。因此,图像形成单元UY至UK分别形成作为可见图像的实例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的色调剂图像。
当显影剂随着色调剂图像的形成而消耗时,显影剂分别通过显影剂供给单元Hy、Hm、Hc和Hk而从色调剂盒Ty至Tk供给到显影单元Gy至Gk。
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分别在一次转印区域Q4y、Q4m、Q4c和Q4k中将感光体Py至Pk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
感光体清洁器CLy、CLm、CLc和CLk分别清除在一次转印后附着到感光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诸如转印残留色调剂、放电产物等残留物或沉积物。在充电区域Q1y至Q1k中对感光体Py、Pm、Pc和Pk的清洁后的表面再次进行充电。
如此在一次转印区域Q4y、Q4m、Q4c和Q4k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的单一颜色或多颜色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5。
当从手动馈送托盘TR0馈送纸张时,手动馈送托盘TR0的传送辊Ra将装载到托盘主体TR0a上的记录片材S送出。
当从送纸托盘TR1馈送纸张时,送纸辊Rp将装载到送纸托盘TR1上的记录片材S送出。如此送出的记录片材S被送到配准辊Rr。
根据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区域Q5时的定时,配准辊Rr将记录片材S朝向二次转印区域Q5送出。
在二次转印区域Q5中,通过施加到二次转印单元T2上的二次转印电压,将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S上。
通过未示出的带清洁器从已经在二次转印区域Q5中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B上清除和去除诸如转印残留色调剂、放电产物等残留物。
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单元F的定影区域Q6。在定影单元F中,穿过定影区域Q6的未定影色调剂图像通过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到记录片材S上。
图像已被定影的记录片材S通过排纸辊Rh被排出到排纸托盘TRh中。
当执行双面打印时,已经在其第一表面上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片材S的后端一穿过通向反转路径SH2的分支位置,排纸辊Rh就反向旋转。因此,记录片材S被送到反转路径SH2。然后,在记录片材S的背面已经反转到正面的状态下,在反转路径SH2中传送的记录片材S被再次送到配准辊Rr。
(手动馈送托盘)
图3是实例1中的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动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中的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手动馈送单元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手动馈送单元已经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单元的透视图,图7也是示出了托盘主体已经移到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图3至图7中,在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作为装载部件的实例的手动馈送托盘TR0由手动馈送单元U2构成,并且能够可移除地附接到打印机U上。
在图7中,作为实例1中的第二可移除体的实例的手动馈送单元U2包括作为基部的实例的传送部TR0b,该传送部TR0b被支撑在装置主体U1上。传送部TR0b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1。在基部1的后部上方形成有作为用于引导记录片材S的引导部的实例的传送表面2。记录片材S在传送表面2上传送。传送表面2具有前部2a、倾斜部2b和后部2c。前部2a向后延伸。倾斜部2b形成在前部2a的后方处且随着向后行进而向下倾斜。后部2c形成在倾斜部2b的后方且向后延伸。作为突条的实例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件2d在左右方向(即,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间隔地形成在传送表面2中。此处,在前部2a中,从动侧分离辊TR0c2被支撑为随着装置主体U1的馈送辊TR0c1的旋转而旋转。另外,在前部2a中,下部传送辊Ra2被支撑为随着装置主体U1的上部传送辊Ra1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在后部2c中,下部传送辊Ra2被支撑为随着装置主体U1的上部传送辊Ra1的旋转而旋转。
在传送表面2的前方形成有作为介质检测部的实例的片材检测部3。在片材检测部3中形成有记录片材S能通过的片材通过端口4。作为介质接触部件的实例的接触臂6可旋转地支撑在片材通过端口4的沿片材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接触臂6沿上下方向延伸。接触臂6与进入片材通过端口4的记录片材S相接触地旋转。顺便提及,用于检测通过接触臂6的上端的记录片材S的未示出的电检测部件布置在接触臂6的上方,从而检测接触臂6是否与记录片材S接触。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也是省略了闩锁盖的图示的说明图。
图9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9还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处于图3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0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0还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在图3所示的位置与图4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1是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1还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位于图4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图7中,在片材检测部3的前方形成有手动馈送联接部11。手动馈送联接部11包括形成在其左端部中的左侧壁部12。左侧壁部12形成为向上延伸的板状形状。
在图8至图11中,在左侧壁部12的前部中形成有向后延伸且具有朝向向上方的后端的槽口部13。在左侧壁部12中,盖支撑部14形成在槽口部13的上方且与槽口部13对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14a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盖支撑部14上。在盖支撑部14的后方上侧还形成有托盘支撑部1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16a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托盘支撑部16上。因此,旋转轴14a的旋转中心偏离旋转轴16a的旋转中心。在托盘支撑部16的上方形成有向后突出的被定位部17。被定位部17包括基座部17a和突出部17b。基座部17a具有梯形形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随着其向后行进而逐渐变小。突出部17b具有长方体形状,其支撑在基座部17a的后端处从而向后突出。实例1中的左侧壁部12由附图标记13至17所指代的部分构成。
在图7中,手动馈送联接部11包括形成在其右侧的右侧壁部18。除了右侧壁部18与左侧壁部12对称地布置之外,右侧壁部18以与左侧壁部12相同的方式形成。因此,将省略关于右侧壁部18的详细说明。
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形状的下面板21被支撑在手动馈送联接部11的下前部上。下面板21形成为比手动馈送联接部11中的基部1的左右方向宽度宽。
在图7至图11中,作为第二开闭部件的实例以及作为装载部的实例的托盘主体TR0a被支撑在侧壁部12和18上。托盘主体TR0a包括作为装载部主体的实例的托盘部31。在图9至图11中,托盘部31支撑在左右侧壁部12和18中的托盘支撑部16上,使得托盘部31能够通过转轴16a旋转。在托盘部31中形成有装载记录片材S的装载表面32。在装载表面32中形成有作为沿片材宽度方向延伸的导槽的实例的导槽32a。在装载表面32中,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一对片材引导件33和34。片材引导件33和34被支撑为可以沿着导槽32a移动。作为沿左右方向向外突出的止动轴部的实例的止动轴36和37被分别支撑在托盘部31的左侧壁部和右侧壁部上。
在图7和图8中,实例1中的托盘主体TR0a具有作为延伸装载部的实例的延伸托盘部38。延伸托盘部38布置在托盘部31上方。延伸托盘部38包括延伸装载表面38a,延伸托盘部38被支撑为能够沿装载表面32延伸的方向推入/拉出。沿左右方向向外突出的未示出的突出部被支撑在延伸托盘部38的左右侧部上。
实例1中的托盘主体TR0a包括作为装载部的外部部件的实例的托盘盖41。托盘盖41形成为板状形状。托盘盖41通过旋转轴14a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右侧壁部12和18中的盖支撑部14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直壁状等接纳壁42和43被支撑在托盘盖41的左侧和右侧上。在图8中,在接纳壁42和43的左右方向内表面中形成有上侧导槽42a和43a。在图9中,在导槽42a和43a的下方分别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接纳壁42和43的导孔42b和43b。每个导孔42b,43b形成为沿离开托盘支撑部16的旋转轴16a的方向延伸的长孔。
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状形状的顶壁44被支撑在接纳壁42和43的上部上。在图9中,在顶壁44中形成有向下凹陷的保持凹部44a。保持凹部44a左右成对。在图7至图9中,托盘部31和延伸托盘部38被接纳在由接纳壁42和43以及顶壁44包围的空间内。此处,延伸托盘部38的未示出的突出部被支撑在上侧导槽42a和43a中,使得突出部由此能够被引导。另一方面,托盘部31的止动轴36和37插入下方导孔42b和43b中。已经沿左右方向从接纳壁42和43向外突出的止动轴36和37被支撑在导孔中,使得止动轴36和37由此能够被引导。
作为接合部件的实例的闩锁臂46对应于朝向旋转轴14a偏离导孔42b的位置而布置在左接纳壁42的左侧。在图9中,闩锁臂46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形。在闩锁臂46的上端表面中形成有轴限制部46a。具有向左凸出的板状形状的凸出部46b被支撑在闩锁臂46的左侧表面的上部上。闩锁臂46的下端46c被支撑在接纳壁42上,使得闩锁臂46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推动弹簧47布置在闩锁臂46的上端与托盘盖41之间。推动弹簧47沿离开托盘盖41的方向推压闩锁臂46的上端。在图7中,闩锁臂46和推动弹簧47被作为保护部件的实例的闩锁盖48覆盖。
在图7中,一对左右外壁部51被支撑在托盘盖41的相对的左右两端上。在左侧外壁部51中,在位于旋转轴14a侧的后方下部中形成有作为支撑部的实例的支撑缝隙52。支撑缝隙52形成为绕盖支撑部14的旋转轴14a的弧形。实例1中的支撑缝隙52形成为从外壁部51的内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凹槽状形状。即,具有开口形状的分离部52a形成在实例1的支撑缝隙52的内端处。
因此,在实例1的托盘主体TR0a中,托盘部31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托盘支撑部16上,并且托盘盖41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盖支撑部14上。即,托盘主体TR0a被支撑为能够绕旋转轴16a和14a相对于传送部TR0b移动。
(前盖)
图12是示出了前盖已经移动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中的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可移除单元附接到图3所示的打印机或者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可移除单元已经从图3所示的打印机移除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5是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的透视图,图15还是示出前盖已经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是实例1中的闩锁机构的说明图,图16还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处于图15所示的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图12至图16中,在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作为第一可移除体的实例的可移除单元U3布置成可移除地附接到打印机U上。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U3包括手动馈送单元U2以及作为第一开闭部件的实例的前盖101。前盖101支撑在手动馈送单元U2上。
图17是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的透视图,图17还是示出了前盖已经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从图17中省略前盖的图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动到图17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应于图19且示出了从后方观察可移除单元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图17至图20中,前盖101包括盖主体部102,前盖101能够覆盖装置主体U1的前表面。在图19中,当从前方观察盖主体部102时,盖主体部102形成为门状形状。即,盖主体部102具有上部102a以及一对左右侧部102b和102c。上部102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侧部102b和102c分别从上部102a的左右方向相对两端向下延伸。作为实例1中的开口的实例的接纳部103由右上部102a和侧部102b和102c所包围的形状形成。接纳部103对应于托盘主体TR0a的尺寸而布置。
在接纳部103的上部中形成有关闭接纳部103的上部的接纳凹部104。接纳凹部104形成为从盖主体部102的前表面凹陷的凹形。接纳凹部104具有上部104a、左部104b和右部104c。上部104a具有从接纳部103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侧壁的形状。左部104b具有从接纳部103的左边缘的上部向后延伸的侧壁的形状。右部104c具有从接纳部103的右边缘的上部向后延伸的侧壁的形状。具有板状形状的内壁104d与相应的部分104a至104c的后端一体地形成。在内壁104d的下部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内壁104d的拆装口106。
在图17中,在接纳凹部104的上部104a中形成有作为用于第二开闭部件的保持部的实例的保持臂107。在实例1中,具有倒U形的切口形成为从内壁104d延伸到上部104a。由于切口所围绕的部分,保持臂107形成为能够弹性地变形。即,保持臂107形成为类似板簧的形状,保持臂107的内端以悬臂方式受到支撑。在图9中,在保持臂107的前端部中形成有突出到接纳凹部104中的保持突起107a。该保持臂107根据托盘主体TR0a的保持凹部44a而形成为左右成对。
在图19中,作为第二接合部件的实例且具有向前突出的板状形状的闩锁释放部108对应于拆装口106的左侧而支撑在内壁104d的左部上。闩锁释放部108对应于托盘主体TR0a中的闩锁臂46的凸出部46b的位置而布置。
在图17中,作为被支撑部的实例的凸出件111被支撑在拆装口106的左右方向外侧上。凸出件111具有基端部111a和凸出件主体部111b。基端部111a与盖主体部102一体地形成。凸出件主体部111b从基端部111a沿左右方向向内突出。凸出件主体部111b依照托盘主体TR0a的支撑缝隙52而形成。凸出件主体部111b形成为具有与支撑缝隙52的凹槽宽度对应的直径。
在图17中,在盖主体部102的内表面的上部中设置有作为钩部的实例的一对左右闩锁部116。每个闩锁部116被支撑而使得闩锁部116能够绕着从其前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盖主体部102旋转。闩锁部116形成为从旋转轴向后延伸的柱形。闩锁部116的后端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向外突出的爪状形状。闩锁部116的后端通过作为推压部件的实例的扭簧117被沿左右方向向外推压。顺便提及,扭簧117的弹力被设定为大于保持臂107借以保持托盘主体TR0a的弹力。
作为电开关部件的实例的开关推动部118被支撑在左闩锁部116的左下方。开关推动部118形成为从盖主体部102向内延伸的板状形状。
在开关推动部118的下方形成有一对左右操作凹部119和120。操作凹部119和120沿左右方向向内凹陷,使得当操作者打开前盖101时,他/她能够绕着操作凹部119和120钩住他/她的手指。
在图17至图20中,向后延伸的盖顶部121被支撑在盖主体部102的上端上。以类似矩形形状开槽口的槽口部121a依照装置主体U1的操作部UI的位置而形成在盖顶部121的左后部中。
实例1中的前盖101由盖主体部102和盖顶部121构成。
实例1中的可移除单元U3由手动馈送单元U2和前盖101构成。
(装置主体U1)
在图14中,打印机U的装置主体U1包括左框架201和右框架202。排纸托盘TRh被支撑在框架201和202的上部上。送纸托盘TR1被可移除地支撑在框架201和202的下部上。开口部204由左框架201、右框架202、排纸托盘TRh和送纸托盘TR1所形成的开口形状构成,使得装置主体U1的内部能够通过开口部204通往外部。
对应于开口部204的上方,在框架201和202的内侧表面中形成沿左右方向向外凹陷的钩部206和207。钩部206和207形成为使得前盖101的闩锁部116和116能够钩到钩部上。在左框架201的前表面中,沿前/后方向贯穿左框架201的通孔208对应于前盖101的开关推动部118的位置而形成。作为电开关的实例的未示出的互锁开关布置在通孔208内。互锁开关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当开关推动部118插入通孔208中时,互锁开关能够被推动。
对应于开口部204的上方内侧,作为可更换组件的实例的色调剂盒Ty至Tk被可移除地支撑在左框架201与右框架202之间。色调剂盒Ty、Tm、Tc和Tk被支撑为从后方上侧到前方下侧顺序地形成台阶形状。色调剂盒Ty至Tk设计成能够向前拉出。在色调剂盒Ty至Tk的下方支撑有馈送辊TR0c的驱动侧馈送辊TR0c1。
对应于开口部204的下侧,安装有手动馈送单元U2的传送部TR0b的安装部211由左框架201、右框架202、馈送辊TR0c1和送纸托盘TR1所围绕的空间构成。在图5中,安装部211对应于前盖101的拆装口106的后部而形成。在图14中,在安装部211的前方上部中形成有一对左右定位部212和213。定位部212和213对应于手动馈送单元U2的被定位部17和17而形成。实例1中的定位部212和213形成为从框架201和202的内侧表面向内凸出的竖直壁状,使得定位部212和213能够引导被定位部17和17。即,在图14中,实例1中的定位部212、213分别包括前部212a、213a和后部212b、213b。前部212a、213a具有随着在前侧行进而变长的竖直距离,使得基座部17a能够被接纳到前部212a、213a中。后部212b、213b形成在前部212a、213a的后方,使得后部212b、213b能够接纳突出部17b。在安装部211的下部中形成有一对左右引导部214和215,使得引导部214能够向后引导传送部TR。
(手动馈送托盘和前盖的功能)。
图21A至21C是用于说明实例1中的手动馈送托盘和前盖的操作的视图。图21A是示出了手动馈送托盘和前盖已经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图21B是示出手动馈送托盘已经移动到手动馈送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图21C是示出前盖已经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
在如此构造的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在作为第二关闭位置的实例的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打开装置主体U1的内部的开口204被前盖101和手动馈送单元U2关闭。在该情形下,在闩锁部116和116已经钩在钩部206和207上的状态下,前盖101被支撑在装置主体U1的框架201和202上。另外,在传送部TR0b已经插入到前盖101的拆装口106的状态下,手动馈送单元U2安装到装置主体U1内部的安装部211上。此外,支撑在传送部TR0b上的托盘主体TR0a被接纳到前盖101的接纳部103中。另外,如图21A所示,托盘主体TR0a的支撑缝隙52装配且附接到前盖101的凸出件111上。
在图9中,在接纳到接纳部103中的托盘主体TR0a中,进入托盘主体TR0a的上部中的保持凹部44a和44a的保持臂107和107的保持突起107a和107a钩到保持凹部44a和44a中。因此,托盘主体TR0a被保持在作为第二关闭位置的实例的手动馈送关闭位置,在该位置形成在前盖101中的接纳部103被关闭。在该情形下,前盖101的闩锁释放部108将闩锁臂46的凸出部46b保持在闩锁释放部108正推动凸出部46b的状态下。即,在手动馈送关闭位置,推动弹簧47保持在其已被弹性压缩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闩锁臂46保持在缩回位置,在该缩回位置,轴限制部46a已经从导孔42b缩回。
在图3和图4中,当记录片材S被手动馈送时,操作者手动地向前打开托盘主体TR0a。在该情形下,前盖101也试图通过保持臂107和107而向前打开。然而,实例1中的保持臂107和107的推压力被设定成小于闩锁部116和116的推压力。因此,当托盘主体TR0a被向前拉动时,保持臂107和107弹性地变形且在闩锁部116和116从钩部206和207释放之前从保持凹部44a和44a释放。即,在前盖101已经保持在框架201和202上的状态下,托盘主体TR0a向前脱离前盖101的接纳部103。
在图9至图11中,当托盘主体TR0a旋转到手动馈送位置时,托盘盖41绕着旋转轴14a旋转。另外,内托盘部31绕着位于旋转轴14a上方的旋转轴16a旋转。即,在实例1中的托盘主体TR0a中,托盘部31因其旋转中心和托盘盖41的旋转中心之间的偏离而沿着托盘盖41的内侧表面移动而打开。在该情形下,托盘部31的止动轴36和37沿着托盘盖41的导孔42b和43b朝向旋转轴16a移动。
此处,当托盘主体TR0a脱离接纳部103时,闩锁臂46与闩锁释放部108分离。因此,已经被闩锁释放部108推动的推动弹簧47弹性地恢复,使得闩锁臂46移动到图10和图11所示的限制位置。因此,在图9至图11中,当托盘主体TR0a一打开而左止动轴36就沿着导孔42b朝向旋转轴16a移动时,止动轴36如图11所示那样与闩锁臂46的轴限制部46a接触。因此,托盘部31的旋转受限制,同时托盘盖41的旋转也受限制。结果,托盘主体TR0a相对于传送部TR0b以预先设定的倾斜角被保持。即,托盘主体TR0a被保持在作为第二打开位置的实例的如图4、图11等中所示的手动馈送位置。当记录片材S被装载到保持于手动馈送位置的托盘主体TR0a上时,记录片材S能够在所谓的手动馈送模式下从托盘主体TR0a供给到装置主体U1。
当在手动馈送模式下供给的记录片材S堵塞在传送部TR0b等中时,或者当手动馈送单元U2因随时间的劣化或某种故障而进行维护或检查时,操作者能够手动地移除手动馈送单元U2。在实例1中,当保持在手动馈送位置的托盘主体TR0a被向前拉出时,能够实施移除手动馈送单元U2的工作。即,当托盘主体TR0a被向前拉出时,安装到安装部211上的传送部TR0b沿着引导部214和215被拉出,并且通过如图5所示的拆装口106被拉出到外部。因此,传送部TR0b的传送部件TR0c、Ra和Ra松开咬合。另外,安装部211通过拆装口106通往外部。因此,能够从外部移除堵塞在安装部211等中的记录片材S等。另外,能够容易地维护和检查手动馈送单元U2的每个组件。
顺便提及,在手动馈送单元U2中,当托盘盖41移动到手动馈送位置时,支撑缝隙52的分离部52a移动到凸出件111的位置。当托盘主体TR0a被向前拉出时,凸出件111经过分离部52a且从支撑缝隙52脱离。即,托盘主体TR0a与前盖101分离。在该情形下,如图6所示,在闩锁部116和116已经钩在钩部206和207上的状态下,前盖101被保持在框架201和202上。
在图5和图4中,当手动馈送单元U2被附接到装置主体U1上时,传送部TR0b插入到前盖101的拆装口106中。当随后托盘主体TR0a被朝向装置主体U1的内部推动时,传送部TR0b沿着引导部214和215插入。当被定位部17和17插入定位部212和213且因此被定位时,传送部TR0b安装到安装部211上。另外,拆装口106由传送部TR0b关闭。此外,经过分离部52a且进入支撑缝隙52的凸出件111由支撑缝隙52支撑。当托盘主体TR0a随后旋转而关闭接纳部103时,保持臂107和107钩在保持凹部44a和44a上。因此,托盘主体TR0a保持在图3所示的手动馈送关闭位置。
在图3和图12中,当色调剂盒Ty至Tk被更换时,或者当装置主体U1被维护和检查时,操作者向前打开前盖101。即,例如,当操作者抓住前盖101的操作凹部119且利用比闩锁部116和116钩在钩部206和207上的力强的力拉动前盖101时,闩锁部116和116从钩部206和207中释放。
此处,在前盖101中,在手动馈送单元U2的托盘盖41已经由保持臂107和107保持的状态下,托盘主体TR0a被接纳到接纳部103中。另外,在图21A中,前盖101的凸出件111在其已经装配到托盘盖41的支撑缝隙52中的状态下被支撑。即,前盖101能够与托盘盖41一起移动。因此,当前盖101被向前拉时,前盖101绕托盘盖41的旋转轴14a旋转,使得前盖101能够连同托盘主体TR0a一起打开。
因此,同样当前盖101打开时,止动轴36和37沿着托盘主体TR0a中的导孔42b和43b移动。此处,当前盖101打开时,托盘主体TR0a被接纳到接纳部103中。因此,闩锁释放部108将闩锁臂46保持在缩回位置。因此,在图9至图11和图16中,当止动轴36和37沿着导孔42b和43b移动时,止动轴36和37的移动不受闩锁臂46限制。结果,当前盖101打开时,如图16所示,止动轴36和37与导孔42b和43b的端部42b1和43b1接触。
在该情形下,如图12和图16所示,托盘部31和托盘盖41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停止。因此,如图12、图16等所示,托盘主体TR0a和前盖101保持在装置主体U1的前表面的内部被打开的工作位置。工作位置是第一打开位置的实例以及打开位置的实例。因此,操作者能够从装置主体U1的上侧或前侧来更换色调剂盒Ty至Tk。顺便提及,当前盖101打开时,开关推动部118与通孔208分离。因此,互锁开关被致动而停止装置主体U1的操作。
在图3和图12中,在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当从装置主体U1的下侧更换色调剂盒Ty至Tk时,或者当装置主体U1的内部向外部打开时,操作者能够手动地移除包括前盖101的可移除单元U3。在实例1中,当保持在工作位置的前盖101被向前拉出时,能够实施移除可移除单元U3的工作。即,当前盖101在图13和图14中被向前拉出时,手动馈送单元U2的部分通过凸出件111等从装置主体U1被向前拉出。即,以与单独移除手动馈送单元U2的情况相同的方式从装置主体U1移除手动馈送单元U2的该部分。因此,能够实施装置主体U1内部的工作等。
在图12至图15和图3中,当可移动单元U3附接到装置主体U1时,传送部TR0b插入到安装部211中,并且前盖101被推向装置主体U1。结果,传送部TR0b沿着引导部214和215移动,使得被定位部17和17能够插入到定位部212和213中且因此定位。即,传送部TR0b安装到安装部211上。当前盖101随后与托盘主体TR0a一起旋转而关闭装置主体U1的前表面时,闩锁部116和116钩在钩部206和207上。即,前盖101和托盘主体TR0a保持在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
此处,在JP-A-2015-141228、JP-A-2011-248135和JP-A-2006-337477中所提出的背景技术构造中,用于打开/关闭借以拆装色调剂盒的开口部的开闭部件的下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开口部的下端上。即,开闭部件不可移除地支撑在装置主体上。当开闭部件被打开时,开闭部件打开以从开口部的下端向外延伸。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他/她的手从开口部的上侧或前侧放入开口部中,但是打开的开闭部件使得操作者难以将他/她的手从开口部的下侧放入开口部中。即,在背景技术的构造中,操作者难以借助他/她的手从打印机的下侧延伸到装置主体内部来执行工作。因此,在背景技术的构造中,使用轮椅的操作者、身材矮小的操作者等可能难以执行色调剂盒的更换或者打印机内的维护和检查。
另一方面,在根据实例1的打印机U中,前盖101能够被移除。即,在图12至图14中,当到达工作位置的前盖101被向前拉出时,包括前盖101的可移除单元U3能够从装置主体U1移除。因此,在图14中,开口部204整体打开,使得操作者能够将他/她的手从开口部204的下侧延伸到开口部204的内部。
结果,操作者能够将他/她的手从开口部204的下侧延伸以向前拉出并移除色调剂盒Ty至Tk,或者插入并安装新的色调剂盒Ty至Tk。因此,根据实例1,对应于操作者的情形,前盖101能够因为工作的缘由而在工作位置打开,或者可移除单元U3能够因为工作的缘由而移除。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色调剂盒的更换工作或者装置主体U1内的维护/检查,而无论诸如使用轮椅的操作者或身材矮小的操作者等操作者的情形如何。
特别地,实例1中的前盖101被支撑在手动馈送单元U2上,手动馈送单元U2设计成可移除地附接到装置主体U1上,使得前盖101能够被移除。即,在实例1中,前盖101充当可移除单元U3,其能够连同手动馈送单元U2一起被附接和拆卸。用于前盖101的拆装机构与用于手动馈送单元U2的拆装机构共用。因此,在实例1中,与分别为前盖101和手动馈送单元U2设置拆装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简化打印机U的构造。
另外,在背景技术的构造中,用于打开装置主体内部的开闭部件直接地支撑在装置主体上。即,由用于旋转开闭部件的轴、轴的支撑部等构成的开闭机构设置在开闭部件与装置主体之间。此处,尤其是在搬送过程中,装置主体会触碰到障碍物或者掉落而受到冲击。在装置主体受到冲击时,开闭机构会扭曲,使得开闭部件不能被容易地打开和关闭。因此,在背景技术中,在开闭部件或装置主体中通常确保强度,从而加强开闭机构。因此,装置的总成本趋于增加。另外,当设置用于更换盒的另一开闭部件和手动馈送托盘时,待安装的开闭机构的数量增加。因此,成本趋于进一步增加。另外,当待安装的开闭机构的数量增加时,构造趋于复杂化,并且需要调节轴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者确保多个旋转空间。因此,设计限制趋于增加。
另一方面,在根据实例1的可移除单元U3中,用于打开装置主体U1的内部的前盖101被支撑在手动馈送单元U2的托盘主体TR0a上。即,凸出件111支撑在托盘盖41的支撑缝隙52中,并且托盘盖41通过保持臂107和107而保持在接纳部103中,使得前盖101能够被支撑在托盘主体TR0a上。利用手动馈送单元U2的托盘主体TR0a的旋转轴14a作为旋转中心而打开和关闭前盖101。即,在实例1中,用于前盖101的开闭机构与用于手动馈送单元U2的开闭机构共用。
因此,在实例1中,利用用于手动馈送单元U2的开闭机构来打开和关闭前盖101。此处,在背景技术中,在用于手动馈送单元U2的开闭机构中确保强度。在实例1中,因此没有必要来确保用于前盖101的开闭机构的强度。因此,在实例1中,装置的总成本的增加受到抑制。另外,在实例1中,待安装的开闭机构的数量受到抑制,使得总体构造能够被简化。此外,调节轴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确保多个旋转空间的必要性减弱,使得设计限制不容易增加。
此外,根据背景技术构造,当设置开闭盖和手动馈送单元时,在手动馈送单元与装置主体之间存在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另外,在开闭盖与装置主体之间也存在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因此,为了确保用于手动馈送单元的盖和开闭盖之间的位置精度,有必要确保手动馈送单元与装置主体之间的位置精度,同时确保开闭盖与装置主体之间的位置精度。即,在背景技术构造中,应当确保位置精度的多个零件被生产而使得易于累积误差。当误差累积时,开闭盖不与手动馈送单元的盖外表面平齐。因此,会出现台阶。即,外观上会出现位置偏差。另一方面,在实例1中,前盖101由手动馈送单元U2定位。因此,在实例1中,与背景技术相比,能够减少累积误差。因此,前盖101与手动馈送单元U2之间的外观上的位置偏差受到抑制。即,在实例1中,与背景技术相比,改善了前盖101与手动馈送单元U2之间的外观匹配性。
(变型例)
虽然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实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中陈述的本发明的主旨内进行各种修改。下面将通过举例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5)。
(H01)虽然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打印机U示出为图像形成装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该装置可以是传真机装置、复印机或具有所有这些功能或一些功能的复合机。另外,装置不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是可以具有作为单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H02)虽然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示出了作为第一开闭部件的实例的前盖101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作为第二开闭部件的实例的托盘主体TR0a上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向装置主体U1供应记录片材S的送纸托盘TR1。另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作为传送路径的反转单元,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S通过该反转单元被再次送到图像记录区域。
(H03)虽然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将具有用于更换诸如色调剂盒Ty至Tk等组件的构造的前盖101示出为开闭部件的实例,但是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打开传送路径以去除纸张堵塞的开闭部件。
(H04)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示出了作为支撑部的实例的支撑缝隙52包括分离部52a的构造,以及通过举例的方式示出了前盖101的凸出件111能够从手动馈送单元U2的分离部52a分离的构造。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构造:即,分离部52a被移除,并且支撑缝隙52是其相对两端封闭的长孔。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构造:即,前盖101的凸出件111不能从手动馈送单元U2的支撑缝隙52分离。
(H05)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示出了作为第二开闭部件的实例的托盘主体TR0a能够作为手动馈送单元U2可移除地附接到装置主体U1上的构造。本发明不限于此。托盘主体TR0a可以设计成不可移除地附接,但是托盘主体TR0a可以具有其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装置主体U1上的构造。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开闭部件,其能够在第一打开位置与第一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所述第一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关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
第二开闭部件,其能够绕旋转轴在第二关闭位置与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关闭形成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中的开口,在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所述第二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开口,所述第二开闭部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以及
被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中,并且被设置为支撑在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的支撑部上,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所述被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开闭部件一起移动,
其中,当到达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的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被向前拉出时,所述第一开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闭部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移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分离部,所述分离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中,使得当所述第一开闭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关闭位置且所述第二开闭部件沿离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被支撑部能够与所述支撑部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开闭部件由装载部构成,介质能够装载到所述装载部上,并且所述装载部能够绕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所述装载部被接纳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中,在所述第二打开位置,所述装载部已经从所述第二关闭位置旋转,以将介质装载到所述装载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内的可更换组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内的可更换组件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第一开闭部件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装载部件,其包括支撑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基部、被支撑为能绕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基部移动且能够装载介质的装载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装载部中的支撑部;以及
开闭部件,其包括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被支撑部,并且能够绕所述装载部的所述旋转轴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开闭部件打开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开闭部件关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的内部,
其中,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被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接合,使得所述开闭部件能够与所述装载部件一起移动,并且
当到达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开闭部件被向前拉出时,所述装载部件和所述开闭部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移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装载部件由手动馈送单元构成,所述手动馈送单元包括具有引导介质的引导部的所述基部,并且可移除地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被支撑部具有突出形状;并且
所述支撑部具有能够支撑所述被支撑部的凹槽状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并且
当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使得所述装载部件能够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以及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移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并且
当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接合和分离,使得所述装载部件能够附接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以及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主体移除。
CN201611138918.8A 2016-06-28 2016-12-1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544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8057 2016-06-28
JP2016128057A JP2018004769A (ja) 2016-06-28 2016-06-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28056A JP6740750B2 (ja) 2016-06-28 2016-06-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28056 2016-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4230A CN107544230A (zh) 2018-01-05
CN107544230B true CN107544230B (zh) 2021-01-15

Family

ID=60676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38918.8A Active CN107544230B (zh) 2016-06-28 2016-12-1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1464B2 (zh)
CN (1) CN107544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08277B2 (en) * 2017-09-14 2021-12-2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83488A (ja) * 2021-05-31 2022-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13A (zh) * 1988-06-17 1990-01-31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装置
JP2003029599A (ja) * 2001-07-17 2003-01-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019058A1 (en) * 2003-07-22 2005-01-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plurality of covers
US20110001284A1 (en) * 2009-07-01 2011-01-06 Murata Machinery,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2173305A (ja) * 2011-02-17 2012-09-1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33139A (zh) * 2011-07-05 2014-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盖打开和关闭单元及包括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50307307A1 (en) * 2014-04-25 2015-10-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7324A (ja) * 2000-10-11 2002-07-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開閉部スイッチ機構
JP4193545B2 (ja) * 2003-03-31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29089B2 (ja) 2005-05-31 2009-02-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442A (ja) * 2006-09-28 2008-04-1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0578B2 (ja) * 2009-12-03 201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5091B2 (ja) 2010-05-27 2014-05-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838B2 (ja) * 2010-05-27 201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4316B2 (ja) * 2012-03-22 2016-09-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274883B2 (ja) 2014-01-27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35615B2 (ja) * 2014-04-25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13A (zh) * 1988-06-17 1990-01-31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装置
JP2003029599A (ja) * 2001-07-17 2003-01-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019058A1 (en) * 2003-07-22 2005-01-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plurality of covers
US20110001284A1 (en) * 2009-07-01 2011-01-06 Murata Machinery, Lt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2173305A (ja) * 2011-02-17 2012-09-1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33139A (zh) * 2011-07-05 2014-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盖打开和关闭单元及包括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50307307A1 (en) * 2014-04-25 2015-10-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41464B2 (en) 2019-03-26
US20170371294A1 (en) 2017-12-28
CN107544230A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10629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91993B2 (en)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7272341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37982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82517B2 (ja)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36916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75387B2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333742A1 (en)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739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20798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315062A1 (en)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303114B2 (en) Image forming unit
US8032058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er cartridge lock member
US2009026910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leaning member configured to clean a transparent member of an optical device
CN110187624B (zh) 开闭机构与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6148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US106910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engagement mechanism for a cartridge
JP20120141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4830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nd image bearing member
CN1075442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527999B2 (en) Cartridg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eatures to prevent erroneous cartridge unit locking
US98577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upporting member for dismountably supporting one or more cartridges
US83461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s a medium conveyance unit, an image recording unit, and recording unit support portions
JP6132133B2 (ja) ユニット落下防止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2199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