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9408B -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9408B
CN107539408B CN201610509387.2A CN201610509387A CN107539408B CN 107539408 B CN107539408 B CN 107539408B CN 201610509387 A CN201610509387 A CN 201610509387A CN 107539408 B CN107539408 B CN 1075394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bracket
shaft
clamp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093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9408A (zh
Inventor
刘富德
郑大伟
彭秋怡
熊汉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093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39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9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9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把手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构成三段可折叠式结构,其中前支架能够朝向后支架的底部转动以折叠,把手支架能以与前支架的折叠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折叠,折叠后,整车体积小,重心集中,可以实现拉杆式或推拉结构,携带方面。该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的前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把手支架和前支架的相对位置固定,在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车把手使把手支架倾斜,以带动前车轮倾斜并转向,进而带动前支架倾斜并转向,同时,前支架能够牵引后支架以引起后车轮在水平面内发生转向,从而操作者最终可通过前车轮的倾斜和转向以及后车轮的转向,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

Description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由于污染、交通拥挤、环保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但由于目前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络并不能完全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很多市民倾向选择“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电动车”的出行方式。新型折叠自行车/电动车由于其具备使用灵活、携带方便等特点可以很好的与公共交通工具兼容,迅速得到大量推广。但现有的折叠车折叠和展开需要使用铰轴、接头锁扣等装置,折叠或展开步骤繁琐,另外,现有的折叠车往往侧向折叠,折叠后车体笨重、形状不规则、体积大、不方便携带。
此外,传统自行车或电动车都是通过旋转车龙头(即水平旋转前车轮)来实现转向,存在体积大、结构复杂、费力等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折叠、携带且转向方便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一种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支架、前支架、前车轮、后支架和后车轮;所述把手支架的上部设有车把手,所述把手支架的下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通过转向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把手支架的下部,所述后车轮设在所述后支架上;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把手支架连接的一端能够以朝向所述后支架的底部的转动折叠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配合折叠;所述把手支架设有所述车把手的一端能够沿与所述前支架的转动折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配合折叠;
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组件,以用于在展开状态下将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锁紧;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组件,以用于在展开状态下将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锁紧;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前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所述前支架、所述车把手及所述把手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把手支架能够带动所述前支架相对于所述后支架水平转动;当所述前支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在同一方向时,所述代步交通工具直线行进;当通过所述把手支架带动所述前支架相对于所述后支架倾斜时能同步带动所述前车轮倾斜并转向,并能够经由所述转向轴同步带动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后车轮向与所述前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所述后车轮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以与所述前车轮配合进行转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手支架至少在靠近所述前车轮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一夹持部,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把手支架连接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二夹持部,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一拉杆、限位叉、第一弹簧及第一限位座;
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径向设有第一调节孔;
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为拉杆头,所述拉杆头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尺寸,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
所述限位叉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接部及连接两个所述卡接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拉杆活动穿过所述第一固定轴后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拉杆上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一固定轴相抵接;
所述第一限位座有两块,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座设有第一展开卡槽;
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在展开后,所述限位叉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能够卡在所述第一展开卡槽中以防止所述把手支架相对于所述前支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座上还设有折叠卡槽;
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在折叠后,所述限位叉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能够卡在所述折叠卡槽中以防止所述把手支架相对于所述前支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座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分别构成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的端部,所述前车轮设在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之间且与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设在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座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座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设有长条形的导向孔,所述卡接部上向外设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活动插设在所述导向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连接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三夹持部;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有所述两个第三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轴、第二拉杆、第二弹簧、限位轴及第二限位座;
所述第二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三夹持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拉杆设有长条形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且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轴的轴线垂直设置;
所述第三夹持部上设有长条形的第三调节孔,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分别活动卡设在所述第三调节孔中,所述第三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限位轴与所述第二固定轴平行;
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限位轴连接,当沿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拉动所述第二拉杆时,能够带动所述限位轴在所述第三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上运动;
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拉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轴与所述第二固定轴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对所述限位轴及所述第二固定轴施加弹性抵接力;
所述第二限位座通过所述转向轴设在所述后支架的底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后支架水平转动,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前部设有第二展开卡槽;
在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的展开状态下,所述限位轴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抵接力的作用下卡在所述第二展开卡槽中,以防止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相对转动;
所述第三夹持部与所述第二限位座的两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限位座相对于所述后支架水平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向所述后支架的尾部偏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后支架之间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
上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包括把手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把手支架、前支架和后支架构成三段可折叠式结构,具体的,前支架能够朝向后支架的底部转动以折叠,并且把手支架能以与前支架的折叠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折叠,折叠后,前支架位于后支架的底部,把手支架能够从后支架的底部伸出,前车轮也因折叠位于后支架的底部。较之传统的侧向折叠,本发明的折叠更为方便、快速,且折叠后的整车体积小,重心集中,可以实现拉杆式或推拉结构,携带方面,能够给喜爱“公交/地铁+微型代步车”的出行群体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性,并且有利于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效率的提高。
并且上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的前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把手支架和前支架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不能通过水平旋转前车轮的方式实现转向。把手支架与后支架之间通过前支架可转动连接,前支架能够相对后支架水平转动,操作者在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车把手使把手支架倾斜,以带动前车轮倾斜,进而带动前支架倾斜,同时,前支架能够牵引后支架以引起后车轮在水平面内发生旋转,从而操作者最终可通过前车轮的倾斜以及后车轮的旋转,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上述代步交通工具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转弯半径大等优点,而且操作者倾斜车把手的方向与交通工具转动的方向一致,保证了身体的重力与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平衡,从而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性;另外这种转向方式更符合人的工程力学及身体直觉,能带给操作者更多的体验感和骑行乐趣,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进一步,该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限位组件和/或第二限位组件实现在展开状态下将把手支架与前支架及前支架与后支架的锁紧限位,当需要折叠时,只需要牵拉相应的拉杆即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简化了传统卡扣的整体结构,减少了不必要的零组件,从而可以降低对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和产品的成本,实现了限位组件快速稳固地实时锁紧和展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的简化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代步交通工具的简化结构的完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代步交通工具在展开状态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代步交通工具的前支架与后支架配合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代步交通工具完全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代步交通工具中第一限位组件在代步交通工具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限位组件在代步交通工具完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代步交通工具中第二限位组件在代步交通工具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二限位组件中第二拉杆拉起后并进行转动折叠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代步交通工具的转向方式简化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转向方式的进一步简化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10(以下简称代步交通工具10)包括把手支架100、前支架200、后支架300、前车轮400和后车轮500。
把手支架100的上部设有车把手110。把手支架100的下部与前支架20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前支架200的另一端与后支架300可转动连接。前车轮400设在把手支架100的下部。后车轮500设在后支架3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后支架300为供单脚或双脚踩踏的踏板式结构,前车轮400有一个,后车轮500有两个,两个后车轮500分别设在后支架300的两侧。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后支架300的结构也不限于图中所示,如后支架300也可以包含有供骑乘的臀部支撑组件,后车轮500也可以只有一个,一个后车轮500设在后支架300的底部。
请结合图1、图2和图3,在展开状态下,前支架200与把手支架100连接的一端能够以朝向后支架300的底部的转动折叠方向转动,以使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的底部配合折叠。把手支架100设有车把手110的一端能够沿与前支架200的转动折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把手支架100与前支架200配合折叠。
该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10包括把手支架100、前支架200和后支架300,把手支架100、前支架200和后支架300构成三段可折叠式结构,具体的,前支架200能够朝向后支架300的底部转动以折叠,并且把手支架100能以与前支架200的折叠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折叠。折叠后,前支架200位于后支架300的底部,把手支架100能够从后支架300的底部伸出,前车轮400也因折叠位于后支架300的底部。较之传统的侧向折叠,本发明的折叠更为方便、快速,且折叠后的整车体积小,重心集中,可以实现拉杆式或推拉结构,携带方面,能够给喜爱“公交/地铁+微型代步车”的出行群体带来极大的生活便利性,并且有利于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效率的提高。
以下结合图3-12对一具体实施例的代步交通工具1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支架100与前支架200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组件600。第一限位组件600用于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下将把手支架100与前支架200限位。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组件700。第二限位组件700用于在展开状态下将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限位。
把手支架100包括两根第一夹持杆120。两根第一夹持杆120相对设置且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夹持杆120的底部为第一夹持部122。前车轮400设在两个第一夹持部122之间且与该两个第一夹持部122分别连接。两根第一夹持杆120之间设有加强杆130。加强杆13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夹持杆120固定连接。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把手支架100的结构不限于此,如把手支架100的主体部分也可以为一根杆的结构,优选的只要在靠近前车轮400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一夹持部122,将前车轮400安装在该两个第一夹持部122之间即可。
前支架200包括两根第二夹持杆210。两根第二夹持杆210相对设置且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夹持杆210的前端为第二夹持部212,后端为第三夹持部214。两个第二夹持部212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持部122可转动配合连接,但在展开及折叠状态下,两个第二夹持部212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持部122不可相对水平转动。前车轮400设在两个第二夹持部212之间且与两个第二夹持部212连接。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前支架200的结构不限于此,优选的,只要前支架200的前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二夹持部212,后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三夹持部214即可。
第一限位组件600设在两个第一夹持部1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组件600包括第一固定轴610、第一拉杆620、限位叉630、第一弹簧640及第一限位座650。
第一固定轴6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持部122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轴610的径向设有第一调节孔(图中未标示)。
第一拉杆620的一端为拉杆头622。拉杆头622的尺寸大于第一调节孔的尺寸。第一拉杆620的另一端活动穿过第一调节孔。
限位叉6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接部632及连接两个卡接部632的连接部634。第一拉杆620活动穿过第一固定轴640后与连接部634连接。
第一弹簧640优选圆柱形弹簧。第一弹簧640套设在第一拉杆620上且两端分别与连接部634及第一固定轴610相抵接。
第一限位座650有两块。两块第一限位座650分别与两个第二夹持部212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座650设有第一展开卡槽652。代步交通工具10在展开后,限位叉630在第一弹簧640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632能够卡在第一展开卡槽652中以防止把手支架100相对于前支架20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650上还设有折叠卡槽654。折叠卡槽654的开口方向优选与第一展开卡槽652的开口方向垂直设置,且第一展开卡槽652的开口方向优选朝上设置。代步交通工具10在折叠后,限位叉630在第一弹簧640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632能够卡在折叠卡槽654中以防止把手支架100相对于前支架200转动。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650上也可以没有该折叠卡槽654。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650与第二夹持部21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两块第一限位座650分别构成两个第二夹持部212的端部。前车轮400设在两块第一限位座650之间且与两块第一限位座650通过一转轴可转动连接。该转轴活动穿设在两块第一限位座650与两个第二夹持部212中。第一夹持部122设在对应的第一限位座650的外侧且与第一限位座650可转动连接。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座650与第二夹持部212也可以采用分离的结构,只要将第一限位座650固定安装在第二夹持部212的端部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22上设有长条形的导向孔124。卡接部632上向外设有限位条636。限位条636活动插设在导向孔124中。优选的,在展开状态下,导向孔12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展开卡槽652的开口方向一致;在折叠状态下,导向孔124的长度方向与折叠卡槽654的开口方向一致。当提拉第一拉杆620时,导向孔124可限制第一拉杆620的运动幅度,并使第一拉杆620及限位叉630沿特定的路径运动,以保证每次展开或折叠到位后,限位叉630的卡接部632都能够顺利卡入第一展开卡槽652或折叠卡槽654中。
第二限位组件700设有两个第三夹持部214之间。第二限位组件700包括第二固定轴710、第二拉杆720、第二弹簧730、限位轴740及第二限位座750。
第二固定轴7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夹持部214固定连接。
第二拉杆720上设有长条形的第二调节孔722。第二固定轴710穿过第二调节孔722,且第二调节孔72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固定轴710的轴线垂直设置。通过牵拉第二拉杆720,可使第二拉杆720相对第二固定轴710运动。
第三夹持部214上设有长条形的第三调节孔216。限位轴740的两端分别活动卡设在第三调节孔216中。第三调节孔21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调节孔722的长度方向一致,限位轴740与第二固定轴710平行。第二拉杆720与限位轴740连接,当沿第二调节孔722的长度方向拉动第二拉杆720时,能够带动限位轴740在第三调节孔216的长度方向上运动。
第二弹簧730套设在第二拉杆720上且位于限位轴740与第二固定轴710之间。第二弹簧730的两端分别对限位轴740及第二固定轴710施加弹性抵接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拉杆720与限位轴740连接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连接臂724。连接臂724的端部设有安装孔(图未示)。限位轴740依次穿过两个连接臂724上的安装孔,从而在牵拉第二拉杆720时,可以带动限位轴740沿第三调节孔216运动。第二弹簧73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臂724及第二固定轴710相抵接。
第二限位座750设在后支架300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三夹持部214分别设在第二限位座750的两侧且通过转轴760与第二限位座750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座750的前部设有第二展开卡槽752。在代步交通工具10的完全展开状态下,限位轴740在第二弹簧730的弹性抵接力的作用下能够卡在第二展开卡槽752中,以防止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发生折叠转动。当需要折叠时,只要拉动第二拉杆720,将限位轴740从第二展开卡槽752中拉出,再向后支架300的底部转动前支架200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座750通过转向轴770可转动安装在后支架300的底部。转向轴770与转轴760垂直设置。在展开状态下,转向轴770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且转向轴770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向后支架300的尾部偏离。转向轴770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优选5°~85°之间的锐角,进一步优选为10°~40°之间的锐角。
在展开状态下,前车轮400的转动平面相对把手支架100、车把手110及前支架200的位置固定不变。通过上述转向轴770与竖直方向的所呈的夹角设置,使得在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通过转向轴770连接后,把手支架100及前支架200通过转向轴770能够相对于后支架300倾斜,并且当操作者需要转向时,可通过把手支架100将前支架200相对于后支架300倾斜,就能同步带动前车轮400倾斜和转向,并能够经由转向轴770同步带动后支架300及后车轮500向与前支架200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后车轮500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与前车轮400配合进行转向。由于在转向时,后车轮500也配合发生转向,不再局限于通过前车轮400转向,因此所需的转弯半径小。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轴770与后支架300之间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轴承770的转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对应呈对应的锐角设置,转向轴770的轴向与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当轴承的转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呈锐角时,为便于轴承的安装,后支架300用于安装轴承的部分可以为斜面结构,也即后支架300上用于安装轴承的部分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即可。优选的,轴承的转动平面与竖直方向呈5°~85°之间的锐角,进一步优选为10°~40°之间的锐角。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后支架300的底部设有车轮卡槽302。当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配合折叠后,前车轮400能够部分收容于车轮卡槽302中。
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代步交通工具10的第一限位组件600与第二限位组件700的结构也不限于上面所述,如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卡扣或锁孔/锁柱等方式实现展开和/或折叠后的限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代步交通工具1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未示)、警示装置(图未示)、照明装置(图未示)、无线通讯装置(图未示)、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图未示)及驱动装置(图未示)。控制装置、可充电的供电组件与驱动装置电连接。照明装置、警示装置及无线通讯装置与控制装置及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分别电性连接。警示装置可以为LED尾灯、转向灯等。可充电的供电组件可以为但不限于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或镍氢电池等。驱动装置与前车轮400和/或后车轮500连接以驱动相应的车轮转动。可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代步交通工具10还可以为脚踏式驱动方式等。
该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10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限位组件600和/或第二限位组件700实现在展开状态下将把手支架100与前支架200及前支架200与后支架300的锁紧限位,当需要折叠时,只需要牵拉相应的拉杆即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简化了传统卡扣的整体结构,减少了不必要的零组件,从而可以降低对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和产品的成本,实现了限位组件快速稳固地实时锁紧和展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请结合图11和图12该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10的前车轮400的转动平面与把手支架100和前支架200的相对位置固定,把手支架100与后支架300之间通过前支架200可转动连接,前支架200能够相对后支架300水平转动,从而操作者在需要转向时,可以通过倾斜车把手110使把手支架100倾斜,以带动前车轮400倾斜,进而带动前支架200倾斜,同时,前支架200能够牵引后支架300以引起后车轮500在水平面内发生旋转,从而操作者最终可通过前车轮400的倾斜以及后车轮500的旋转,轻松、便捷地实现转向。上述代步交通工具10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转弯半径大等优点,而且操作者倾斜车把手110的方向与交通工具10转动的方向一致,保证了身体的重力与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平衡,从而保证了操作者的安全性;另外这种转向方式更符合人的工程力学及身体直觉,能带给操作者更多的体验感和骑行乐趣,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所述“固定”是指各部件之间位置相对固定,包括采用焊接、螺纹连接等固定方式固定,也包括在多级可调状态下的某一级状态下各部件的位置相对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上述附图只是示意,其中涉及到部分零件的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这并不影响对本发明技术内容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应主要以上述文字描述为主。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支架、前支架、前车轮、后支架和后车轮;所述把手支架的上部设有车把手,所述把手支架的下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通过转向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把手支架的下部,所述后车轮设在所述后支架上;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把手支架连接的一端能够以朝向所述后支架的底部的转动折叠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配合折叠;所述把手支架设有所述车把手的一端能够沿与所述前支架的转动折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配合折叠;
所述把手支架至少在靠近所述前车轮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一夹持部,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连接;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把手支架连接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二夹持部,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前车轮设在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之间且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连接;
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组件,以用于在展开状态下将所述把手支架与所述前支架锁紧;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组件,以用于在展开状态下将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锁紧;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在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一拉杆、限位叉、第一弹簧及第一限位座;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轴的径向设有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为拉杆头,所述拉杆头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尺寸,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限位叉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卡接部及连接两个所述卡接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拉杆活动穿过所述第一固定轴后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拉杆上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一固定轴相抵接;所述第一限位座有两块,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座设有第一展开卡槽;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在展开后,所述限位叉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能够卡在所述第一展开卡槽中以防止所述把手支架相对于所述前支架转动;
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连接的一端岔开形成两个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有所述两个第三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轴、第二拉杆、第二弹簧、限位轴及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三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设有长条形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且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固定轴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三夹持部上设有长条形的第三调节孔,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分别活动卡设在所述第三调节孔中,所述第三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限位轴与所述第二固定轴平行;所述第二拉杆与所述限位轴连接,当沿所述第二调节孔的长度方向拉动所述第二拉杆时,能够带动所述限位轴在所述第三调节孔的长度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拉杆上且位于所述限位轴与所述第二固定轴之间,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对所述限位轴及所述第二固定轴施加弹性抵接力;所述第二限位座通过所述转向轴活动设在所述后支架的底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后支架水平转动,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前部设有第二展开卡槽;在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的展开状态下,所述限位轴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抵接力的作用下卡在所述第二展开卡槽中,以防止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相对转动;所述第三夹持部与所述第二限位座的两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限位座相对于所述后支架水平转动;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前车轮的转动平面与所述前支架、所述车把手及所述把手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把手支架能够带动所述前支架相对于所述后支架偏转;当所述前支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靠近所述转向轴的一端在同一方向时,所述代步交通工具直线行进;当通过所述把手支架带动所述前支架相对于所述后支架倾斜时能同步带动所述前车轮倾斜并转向,并能够经由所述转向轴同步带动所述后支架及所述后车轮向与所述前车轮的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使所述后车轮的行进方向偏离原方向,以与所述前车轮配合进行转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座上还设有折叠卡槽;
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在折叠后,所述限位叉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抵接力作用下,其卡接部能够卡在所述折叠卡槽中以防止所述把手支架相对于所述前支架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座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分别构成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的端部,所述前车轮设在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之间且与两块所述第一限位座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设在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座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座可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设有长条形的导向孔,所述卡接部上向外设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活动插设在所述导向孔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组件采用锁孔、锁柱结构或卡扣结构,实现所述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展开和/或折叠后的限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转向轴从其底部至其顶部的指向相对竖直方向向所述后支架的尾部偏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后支架之间通过轴承可转动连接,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轴承的转动平面垂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三夹持部分别设在所述第二限位座的两侧且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座可转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包含有供骑乘的臀部支撑组件。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的底部设有车轮卡槽;
当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配合折叠后,所述前车轮部分收容于所述车轮卡槽中。
CN201610509387.2A 2016-06-29 2016-06-29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Active CN107539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9387.2A CN107539408B (zh) 2016-06-29 2016-06-29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9387.2A CN107539408B (zh) 2016-06-29 2016-06-29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408A CN107539408A (zh) 2018-01-05
CN107539408B true CN107539408B (zh) 2023-02-21

Family

ID=60965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09387.2A Active CN107539408B (zh) 2016-06-29 2016-06-29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394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6398B (zh) * 2021-02-25 2022-05-27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基于绿色出行的人力滑板车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758A (zh) * 1997-09-16 2000-10-11 布林克斯韦斯特马斯公司 侧倾车辆
CN201077498Y (zh) * 2007-08-22 2008-06-25 颜顺情 一种折叠式代步车
CN201842193U (zh) * 2010-06-30 2011-05-25 胡静宇 手提箱式折叠车
CN202641974U (zh) * 2012-06-21 2013-01-02 侯志谦 一种含有转向平衡器的三点轮式车
CN104058044A (zh) * 2014-07-03 2014-09-24 上律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滑板车
CN204161573U (zh) * 2014-07-31 2015-02-18 马侠安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204277988U (zh) * 2014-11-13 2015-04-22 青岛仁威专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折叠工具车
CN105416364A (zh) * 2015-12-25 2016-03-23 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CN205769874U (zh) * 2016-06-29 2016-12-07 广州道动新能源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758A (zh) * 1997-09-16 2000-10-11 布林克斯韦斯特马斯公司 侧倾车辆
CN201077498Y (zh) * 2007-08-22 2008-06-25 颜顺情 一种折叠式代步车
CN201842193U (zh) * 2010-06-30 2011-05-25 胡静宇 手提箱式折叠车
CN202641974U (zh) * 2012-06-21 2013-01-02 侯志谦 一种含有转向平衡器的三点轮式车
CN104058044A (zh) * 2014-07-03 2014-09-24 上律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转向的滑板车
CN204161573U (zh) * 2014-07-31 2015-02-18 马侠安 手提箱式两轮折叠车
CN204277988U (zh) * 2014-11-13 2015-04-22 青岛仁威专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折叠工具车
CN105416364A (zh) * 2015-12-25 2016-03-23 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婴儿推车
CN205769874U (zh) * 2016-06-29 2016-12-07 广州道动新能源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9408A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4868B2 (en) Foldable electric vehicle
US9873476B2 (en) Foldable electric vehicle
US10654541B2 (en) Convertible scooter
CN106358442B (zh) 折叠小型摩托车
US6851498B1 (en) Lightweight compact collapsible folding personal transporter
US8627910B1 (en) Collapsible small-scale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05936319B (zh) 用于自行车的可拆式动力装置和车座
US20180015978A1 (en) Convertible Scooter and Handcart
US1009338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lding a personal vehicle
US11021203B2 (en) Compactible scooter with tensioned body
CN104417640A (zh) 自行车脚架
CN107539408B (zh)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KR101849490B1 (ko) 다용도 전동 보드
CN205769874U (zh) 可折叠的代步交通工具
CN108622284B (zh) 一键折叠式交通代步车
CN107539407B (zh) 可折叠的交通工具
US20240002008A1 (en) Electric Small-Sized Vehicle
JP6546103B2 (ja) 折畳車両
CN108945217A (zh) 一种可在中部转向的交通工具
CN107539401B (zh) 交通工具
CN112105552B (zh) 三轮脚踏车
CN106926956B (zh) 折叠代步车架及折叠代步车
CN106184554B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及折叠方法
KR20240054688A (ko) 슬라이딩 홈 접이 구조를 갖는 라스트마일 모빌리티
JP3170323U (ja) 自転車用チャイルドシート連結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31

Address after: 510000 No. 31 Kefeng Road,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DAODONG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South China New Material Innovation Park G2 Building 318, No. 31 Kefeng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PANGU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