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245B - 分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分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245B
CN107534245B CN201680020807.9A CN201680020807A CN107534245B CN 107534245 B CN107534245 B CN 107534245B CN 201680020807 A CN201680020807 A CN 201680020807A CN 107534245 B CN107534245 B CN 1075342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gel
split
waterproof
ca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8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245A (zh
Inventor
畑徹弥
大原茂树
石黑聪之
小林浩
原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4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压缩状态下支撑防水用凝胶,以达到所需的防水功能的同时,抑制朝向一对分割壳体的打开方向的斥力,以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的分支连接器。一对的分割壳体(第一分割壳体(10)、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位于所述凝胶支撑空间(Y)的进一步外周,并且使防水用凝胶(第一防水用凝胶(70)、第二防水用凝胶(80))中的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压缩的部分溢出的凝胶溢出空间(Z)。

Description

分支连接器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2015年9月14日在日本申请的申请号为特愿2015-181001的优先权,并以参照为目的,将上述在先申请全文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连接在电子机器或者电气机器的已有的线缆(电线)与不同于该线缆(电线)的其他线缆(电线)连接的分支连接器。
背景技术
此类分支连接器的基本结构具有能够相互开闭以夹持线缆的一对分割壳体,和在该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电连接由其中央支撑空间所支撑的线缆的中继触点。
已知中继触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具有压接已有的线缆的压接用槽,以及压接不同于该线缆的其他线缆的压着端子(例如专利文献1)。第二种类型并列地具有分别压接已有的线缆和其他线缆的一对压接用槽(例如专利文献2)。
具有任意一种类型中继触点的分支连接器,都要求防水构造,用于防止水接触分支连接器内部的中继触点或线缆。在此,本申请人推进了在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支撑位于其中央支撑空间(中继触点和线缆受到支撑)的外周的凝胶支撑空间的防水用凝胶的技术开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0289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605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本发明者们的锐意研究,发现为了达成所需的防水功能,需要在凝胶支撑空间内以压缩状态支撑防水用凝胶,但若该压缩力过强,则有可能产生朝向一对分割壳体的打开方向的斥力,从而无法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
本发明基于以上问题认识,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压缩状态下支撑防水用凝胶,以达到所需的防水功能的同时,抑制朝向一对分割壳体的打开方向的斥力,以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的分支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分支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分割壳体,其能够相互开闭;中继触点,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被支撑,并电连接被该分割壳体引导的线缆;凝胶支撑空间,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位于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的外周;防水用凝胶,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以压缩状态被所述凝胶支撑空间支撑;所述一对分割壳体具有凝胶溢出空间,所述凝胶溢出空间位于所述凝胶支撑空间的进一步外周,并且使所述防水用凝胶中的在所述凝胶支撑空间处被压缩的部分溢出。
优选地,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一分割壳体处形成升向另一分割壳体的防水壁部,在另一分割壳体处形成容纳所述防水壁部的容纳壁部,在所述防水壁部和所述容纳壁部之间形成所述凝胶溢出空间。
优选地,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的至少一者处形成开启抑制壁,所述开启抑制壁位于在所述中央支撑空间处被支撑的所述中继触点的外侧,以抑制所述中继触点向外侧开启。
优选地,所述防水用凝胶包括避开且容纳所述开启抑制壁的容纳段部。
优选地,所述防水用凝胶由一对防水用凝胶构成,该一对防水用凝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开启状态下,被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的一者和另一者支撑,并且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所述凝胶支撑空间中彼此抵接。
优选地,所述一对防水用凝胶为相同规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在压缩状态下支撑防水用凝胶以达成所需的防水功能的同时,抑制朝向一对分割壳体的打开方向的斥力,以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的分支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开启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图1中将中继触点安装进第一分割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中将第一防水用凝胶和第二防水用凝胶分别安装进第一分割壳体和第二分割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开启状态的平面图(未画出第一、第二线缆);
图5是图4沿V-V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6是图4沿VI-V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7是图4沿VII-VI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8是图4沿VIII-VII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关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关闭状态的平面图(画出了第一、第二线缆);
图11是图10沿XI-X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12是图10沿XII-XI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图13是图10沿XIII-XIII线的箭头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以下说明中的方向(前、后、上、下、左、右)以图中记载的箭头的各方向为基准。
《分支连接器1的结构》
分支连接器1包括第一分割壳体10、第二分割壳体20、连接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连接部30。第一分割壳体10、第二分割壳体20和连接部30是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所形成。连接部30形成有弯曲部32,通过拉长或者弯折该弯曲部32,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一对分割壳体)可以在两者远离的“开启状态”和两者接触的“关闭状态”之间实现相互开闭。
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状态下,第一分割壳体10的右端部处形成锁片10a,第二分割壳体20的左端部处形成具有锁孔20a的锁部20b。另外,第一分割壳体10的左端部处形成锁片10b,第二分割壳体20的右端部处形成具有锁孔20c的锁部20d。通过将锁片10a卡合至锁部20b的锁孔20a,并且将锁片10b卡合至锁部20d的锁孔20c,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在关闭状态下被锁定。
如图1所示,第一分割壳体10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中央凹部11,该中央凹部11处形成触点安装槽12。触点安装槽12包括固定部12a,位于该固定部12a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且使固定部12a的前后宽度变窄,以将固定部12a分成一对左右部分的中间凸部12b,以及突出地设置在固定部12a的底部(中央凹部11的底部)的定位突起12c。
第一分割壳体10的触点安装槽12(中央凹部11)处安装有中继触点40。中继触点40是利用级进模(stamping)将具备弹力弹性的铜合金(例如磷青铜、铍铜、钛铜)或者科耳生类铜合金的薄版成形加工成图示的形状。中继触点40在表面镀镍以形成底层之后,施加镀锡铜或者镀锡(亦或者镀金)。
中继触点40作为一个整体地具有基片41、一对第一线缆压接片(第一线缆压接刀)42和一对第二线缆压接片(第二线缆压接刀)43,其中基片41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一对第一线缆压接片(第一线缆压接刀)42为突出地设置在基片41的前后两侧边缘部的一侧的端部处且沿与基片4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一对第二线缆压接片(第二线缆压接刀)43为突出地设置在基片41的前后两侧边缘部的另一侧的端部处且沿与基片41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基片41的左右两个位置处形成有圆形的定位孔41a。前后的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处,分别形成由朝着基片41侧直线延伸的缝隙所组成的第一压接用槽44和第二压接用槽45。第一压接用槽44的上端开口部形成朝上方扩张的略V字形。第二压接用槽45的上端开口部形成朝上方扩张的略V字形。
中继触点40按照以下方式被安装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触点安装槽12(中央凹部11)处。即,将中间凸部12b嵌合在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之间的间隙部的同时,将基片41嵌合在触点安装槽12的底部。进一步地,将第一线缆压接片42的基片41侧的半部嵌合在对应的固定部12a处,并且将第二线缆压接片43的基片41侧的半部嵌合在对应的固定部12a处。于是,由于一对定位突起12c嵌合于基片41的一对定位孔41a,中继触点40可以定位并安装在第一分割壳体10处(参照图5)。
中继触点40电连接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第一线缆50是在具有导电性和可挠性的材料(例如铜或铝)所构成的芯线(多股线或单线)52的表面上分别覆盖管状且具有可挠性和绝缘性的覆盖物54。同样地,第二线缆60是在具有导电性和可挠性的材料(例如铜或铝)所构成的芯线(多股线或单线)62的表面上分别覆盖管状且具有可挠性和绝缘性的覆盖物64。第一线缆50是从一开始就在配线对象物(例如机动车等)的内部配线,并且连接配线对象物的电源的线缆。另一方面,第二线缆60是相对于第一线缆50在之后才追加连接的线缆。其一端(前端)连接电子机器或者电气机器(例如汽车导航系统)等。
第一分割壳体10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13a,和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13b。连接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13a的直线和连接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13b的直线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第一线缆安装槽13a和第二线缆安装槽13b的正面形状为半圆形。
第一分割壳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盖部13c。该一对盖部13c的上面位于与第一线缆安装槽13a和第二线缆安装槽13b的最深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一对盖部13c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处形成有面向第一分割壳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部而向上侧倾斜的三角加强部13d。
第二分割壳体20的中央部处突出地设置有线缆加压突起21,线缆加压突起21包括左右一对的截面呈U字形的第一加压槽21a和第二加压槽21b。
第二分割壳体20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22a,和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2b。连接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22a的直线和连接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2b的直线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第一线缆安装槽22a和第二线缆安装槽22b的正面形状为半圆形。在分支连接器1的关闭状态下,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一线缆安装槽13a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一线缆安装槽22a抵接,由此构成圆形的“第一线缆安装部”。在分支连接器1的关闭状态下,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二线缆安装槽13b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二线缆安装槽22b抵接,由此构成圆形的“第二线缆安装部”。
第二分割壳体2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线缆支臂部23和线缆支臂部24。在此一对线缆支臂部23和线缆支臂部24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一线缆保持槽23a和第一线缆保持槽24a,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23b和第二线缆保持槽24b。一对第一线缆保持槽23a、24a位于连接一对第一线缆安装槽22a的直线的延长线上。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23b、24b位于连接一对第二线缆安装槽22b的直线的延长线上。连接一对第一线缆保持槽23a、24a的直线和连接一对第二线缆保持槽23b、24b的直线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平行延伸。
线缆支臂部23处形成有位于第一线缆保持槽23a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脱落防止突起23a1和位于第二线缆保持槽23b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脱落防止突起23b1。线缆支臂部24处形成有位于第一线缆保持槽24a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脱落防止突起24a1和位于第二线缆保持槽24b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脱落防止突起24b1。脱落防止突起23a1和脱落防止突起24a1,通过弹性变形而在左右方向上分离,以使得允许第一线缆50插入第一线缆保持槽23a、24a。脱落防止突起23a1和脱落防止突起24a1在该插入后恢复弹性而从左右方向接近,以夹持第一线缆50。由此,脱落防止突起23a1和脱落防止突起24a1防止第一线缆50从第一线缆保持槽23a、24a处脱离,以防止其脱落。同样地,脱落防止突起23b1和脱落防止突起24b1,通过弹性变形而在左右方向上分离,以使得允许第二线缆60插入第二线缆保持槽23b、24b。脱落防止突起23b1和脱落防止突起24b1在该插入后恢复弹性而从左右方向接近,以夹持第二线缆60。由此,脱落防止突起23b1和脱落防止突起24b1防止第二线缆60从第二线缆保持槽23b、24b处脱离,以防止其脱落。
在此,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从第一分割壳体10向前方延伸的整板结构的盖部13c与线缆支臂部23的第一线缆保持槽23a和第二线缆保持槽23b联动,保持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前方侧的一部分。同样地,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从第一分割壳体10向后方延伸的整板结构的盖部13c与线缆支臂部24的第一线缆保持槽24a和第二线缆保持槽24b联动,保持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后方侧的一部分。
更具体地,线缆支臂部23包括盖部接面23c和倾斜接面23d。线缆支臂部24包括盖部接面24c和倾斜接面24d(参照图1-图4)。然后,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以线缆支臂部23的盖部接面23c抵接在盖部13c的上面,并且线缆支臂部23的倾斜接面23d抵接在三角加强部13d的状态,保持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前方侧的一部分(参照图9)。同时,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以线缆支臂部24的盖部接面24c抵接在盖部13c的上面,并且线缆支臂部24的倾斜接面24d抵接在三角加强部13d的状态,保持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后方侧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中,为了确保脱落防止突起23a1、24a1、23b1、24b1的弹性变形的容易性,较多地设置线缆支臂部23、24的被轻量化的部分。由此,线缆支臂部23、24在强度方面有弱化的倾向。于是,在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中,将线缆支臂部23、24分别抵接在整板结构的盖部13c处来保持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由此,补偿了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抵抗弯曲等的强度。
如图11、图12所示,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中央部形成的中央凹部11(触点安装槽12)与第二分割壳体20的线缆加压突起21(第一加压槽21a、第二加压槽21b)之间形成中央支撑空间X。然后,在该中央支撑空间X处,中继触点40与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以电连接的状态被支撑。
更具体地,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状态下,中继触点40以定位的状态被安装在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中央凹部11(触点安装槽12)。
接着,第一线缆50被对齐于线缆加压突起21的第一加压槽21a,抵抗前后的脱落防止突起23a1、24a1的阻力而被压入第一线缆保持槽23a、24a内。同样地,第二线缆60被对齐于线缆加压突起21的第二加压槽21b,抵抗前后的脱落防止突起23b1、24b1的阻力而被压入第二线缆保持槽23b、24b内。以这种方式,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以左右方向上并排的状态,被第二分割壳体20所保持。
接着,以连接部30的弯曲部32为中心,使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旋转,以使得二者彼此相互接近。于是,第一线缆50被夹持于线缆加压突起21的第一加压槽21a和中继触点40的第一线缆压接片42的第一压接用槽44上(入口部)之间。同样地,第二线缆60被夹持于线缆加压突起21的第二加压槽21b和中继触点40的第二线缆压接片43的第二压接用槽45上(入口部)之间。将这样的状态称为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暂时保持状态。
最后,从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暂时保持状态进一步地旋转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以使得二者彼此相互接近。于是,通过锁片10a卡合至锁部20b的锁孔20a,并且锁片10b卡合至锁部20d的锁孔20c,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在关闭状态下被锁定。此时,第一线缆50的覆盖物54被第一压接用槽44切断,芯线52与中继触点40电连接。同时,第二线缆60的覆盖物64被第二压接用槽45切断,芯线62与中继触点40电连接。
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具备防水结构,用于防止水接触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中央支撑空间X处被支撑的中继触点40与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分支连接器1为了进一步抑制中继触点40的第一线缆压接片(第一线缆压接刀)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第二线缆压接刀)43的开启,具备了以下结构。
第一分割壳体10包括围绕中央凹部11并形成在高于中央凹部11的位置的第一对向面14。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围绕线缆加压突起21(第一加压槽21a、第二加压槽21b)的第二对向面25。第一对向面14和第二对向面25在俯视时呈大致相同的方框的形状。
第一分割壳体10包括位于第一对向面14的左右短边的内周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开启抑制壁14a。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位于第二对向面25的左右短边的内周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开启抑制壁25a。如图12所示,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一对开启抑制壁14a和一对开启抑制壁25a位于在中央支撑空间X处被支撑的中继触点40的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的紧邻的外侧,且彼此相互接近地延伸。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一对向面14(包括开启抑制壁14a)与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二对向面25(包括开启抑制壁25a)之间,形成有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位于该中央支撑空间X的外围的凝胶支撑空间Y。然后,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一对防水用凝胶)在压缩状态下在该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支撑。
第一防水用凝胶70具有对应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一对向面14的俯视时为方框的形状。另外,第一防水用凝胶70具有容纳段部72,该容纳段部72位于左右短边的内周侧,且用于避开并容纳第一分割壳体10的开启抑制壁14a。
第二防水用凝胶80具有对应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二对向面25的俯视时为方框的形状。另外,第二防水用凝胶80具有容纳段部82,该容纳段部82位于左右短边的内周侧,且用于避开并容纳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抑制壁25a。
在此,通过采用相同规格(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形状等)的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可以提高批量生产能力。
如图3~图7所示,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状态下,第一防水用凝胶70以容纳段部72避开并容纳开启抑制壁14a的状态,被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一对向面14a支撑。第二防水用凝胶80以容纳段部82避开并容纳开启抑制壁25a的状态,被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二对向面25支撑。在第二分割壳体20上支撑第二防水用凝胶80之后,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从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上方被安装在第二分割壳体20处(参见图3)。然后,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在凝胶支撑空间Y中以被相互紧贴压缩状态(被挤压变形的状态)而被支撑。即,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在自由状态下的体积总和被设定为比凝胶支撑空间Y的体积大。
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分割壳体10包括防水壁部15,该防水壁部15位于凝胶支撑空间Y更外围的位置,且升向第二分割壳体20。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容纳(对着)该防水壁部15的容纳壁部(对向壁部)26。防水壁部15从第一分割壳体10的第一对向面14延伸到稍低于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二对向面25的位置。防水壁部15的高度能够覆盖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支撑的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上下方向的绝大部分。然后,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防水壁部15的上端部与第二分割壳体20的容纳壁部26之间形成凝胶溢出空间Z,该凝胶溢出空间Z释放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之中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压缩的部分(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上端边缘部分)。换而言之,凝胶支撑空间Y和凝胶溢出空间Z通过在凝胶支撑空间Y的上端部附近且比凝胶支撑空间Y和凝胶溢出空间Z小得多的连通空间相互连通。
在此,图11和图12中,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之中,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双点划线(虚拟的边界线)相比,绘制成更接近左右方向的中心侧的部分表示自由状态(为了作图方便起见,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画得比实际小),与该双点划线(虚拟的边界线)相比,绘制成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扩张的部分表示压缩状态。如同图所示,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状态下,以在关闭状态下形成凝胶支撑空间Y的第一对向面14和第二对向面25之间具有若干空隙(余量)的方式被支撑。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下,通过在第一对向面14和第二对向面25之间被压缩而填满凝胶支撑空间Y,并进一步溢出至凝胶溢出空间Z。
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状态下,第一分割壳体10包括位于比防水壁部15更低位置的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位于比容纳壁部26更高位置的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关闭状态(锁定状态)下,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和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面接触,形成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结合体的外缘部。
《分支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1》
第一分割壳体10的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的接面不足以维持阻水性能,因此需要额外的防水对策。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具备了当水欲从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之间的微小缝隙浸入时的防水结构。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该防水结构。
即使水从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之间的微小缝隙浸入,第一分割壳体10的防水壁部15以与该浸入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形式沿上下方向上升。因此,利用该防水壁部15,可以将从分支连接器1的外部到内部(支撑中继触点40、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的中央支撑空间X)的爬电距离设置的很大。因此,可以防止水向该内部的浸入。
假使,水越过防水壁部15而进入了,在防水壁部15的上端部与第二分割壳体20的容纳壁部26之间形成凝胶溢出空间Z,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之中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压缩的部分(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上端边缘部分)溢出至凝胶溢出空间Z(为了方便作图,在图11和图12上描绘了防水用凝胶没有溢出的状态)。因此,由溢出至凝胶溢出空间Z的防水用凝胶的一部分可以防止水侵入至比凝胶溢出空间Z更深的位置。
万一水穿过溢出至凝胶溢出空间Z的防水用凝胶的一部分而浸入了,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在凝胶支撑空间Y以压缩状态被支撑。因此,由以压缩状态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支撑的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可以防止水侵入至比凝胶支撑空间Y更深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具备了以下三重防水结构:第一分割壳体10的防水壁部15,溢出至凝胶溢出空间Z的防水用凝胶的一部分,以及以压缩状态在凝胶支撑空间Y处被支撑的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而且,在凝胶支撑空间Y中,利用第一防水用凝胶70的容纳段部72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容纳段部82,能够争取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一防水用凝胶70的爬电距离,以及第二分割壳体2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的爬电距离。由此,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防水效果。因此,在分支连接器1中,即使水欲从在第一分割壳体10的外周侧第一对向面16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外周侧第二对向面27之间的微小缝隙浸入,也可以可靠地防止其接触被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中央支撑空间X支撑的中继触点40、第一线缆50以及第二线缆60。
《分支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2》
即使在将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设为关闭状态,且以压缩状态支撑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时,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可以利用凝胶支撑空间Y和凝胶溢出空间Z,向与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后左右方向溢出。因此,分支连接器1可以抑制向着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方向(上下方向)的斥力,以稳定地维持关闭状态。
《分支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3》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分支连接器1中,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包括开启抑制壁14a和开启抑制壁25a,开启抑制壁14a和开启抑制壁25a位于在中央支撑空间X处被支撑的中继触点40的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的紧邻的外侧,且彼此相互接近地延伸。通过这样,例如,即使在连接中继触点40的第一线缆50和第二线缆60为大直径,因而向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施加向外侧(对于第一线缆压接片42是左侧,对于第二线缆压接片43是右侧)开启的力的情况下,开启抑制壁14a和开启抑制壁25a接受该力,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线缆压接片42和第二线缆压接片43向外侧开启。
以上实施形态,示例性地说明了具有并列地设有分别压接现有的第一线缆50和其他的第二线缆60的一对压接用槽44、45,即压接式的中继触点的分支连接器。但是,本发明也同样能够适用于具有压接现有线缆的压接用槽,以及压接不同于该线缆的其他线缆的压着端子,即具有所谓的压着式的中继触点的分支连接器。
以上实施形态示例性地说明了在第一分割壳体10形成防水壁部15,且在第二分割壳体20上形成容纳壁部26,以在防水壁部15和容纳壁部26之间形成凝胶溢出空间Z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反转该位置关系,采取在第二分割壳体20形成防水壁部,且在第一分割壳体10上形成容纳壁部,以在该防水壁部和容纳壁部之间形成凝胶溢出空间Z的形态。
以上实施形态示例性地说明了在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上形成开启抑制壁14a和开启抑制壁25a的形态。但是,也可以采取省略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中任意一者上的开启抑制壁的形态,或者完全省略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开启抑制壁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容纳至省略开启抑制壁侧的分割壳体的分割防水用凝胶,可以被设置为与省略了容纳段部的同一厚度的俯视时的方框形状。其中,容纳段部用于避开并接收开启抑制壁。
以上实施形态示例性地说明了由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一对防水用凝胶)构成防水用凝胶的形态,但是也可以采取不分割防水用凝胶,由单一部件构成防水用凝胶的形态。另外,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并不需要一定必须为同样规格。例如,第一防水用凝胶70和第二防水用凝胶80可以根据第一分割壳体10和第二分割壳体20的第一对向面14和第二对向面25的形状等,适宜地改变设计。
附图标记说明
1 分支连接器
10 第一分割壳体(一对分割壳体)
10a、10b 锁片
11 中央凹部
12 触点安装槽
12a 固定部
12b 中间凸部
12c 定位突起
13a 第一线缆安装槽
13b 第二线缆安装槽
13c 盖部
13d 三角加强部
14 第一对向面
14a 开启抑制壁
15 防水壁部
16 外周侧第一对向面
20 第二分割壳体(一对分割壳体)
20a、20c 锁孔
20b、20d 锁部
21 线缆加压突起
21a 第一加压槽
21b 第二加压槽
22a 第一线缆安装槽
22b 第二线缆安装槽
23、24 线缆支臂部
23a、24a 第一线缆保持槽
23b、24b 第二线缆保持槽
23a1、24a1、23b1、24b1 脱落防止突起
23c、24c 盖部接面
23d、24d 倾斜接面
25 第二对向面
25a 开启抑制壁
26 容纳壁部(对向壁部)
27 外周侧第二对向面
30 连接部
32 弯曲部
40 中继触点
41 基片
41a 定位孔
42 第一线缆压接片(第一线缆压接刀)
43 第二线缆压接片(第二线缆压接刀)
44 第一压接用槽
45 第二压接用槽
50 第一线缆
52 芯线
54 覆盖物
60 第二线缆
62 芯线
64 覆盖物
70 第一防水用凝胶(一对防水用凝胶)
72 容纳段部
80 第二防水用凝胶(一对防水用凝胶)
82 容纳段部
X 中央支撑空间
Y 凝胶支撑空间
Z 凝胶溢出空间

Claims (5)

1.分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分割壳体,其能够相互开闭;
中继触点,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被支撑,并电连接被该分割壳体引导的线缆;
凝胶支撑空间,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位于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的外周;
防水用凝胶,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以压缩状态在所述凝胶支撑空间处被支撑,
所述一对分割壳体具有凝胶溢出空间,所述凝胶溢出空间位于所述凝胶支撑空间的进一步外周,并且使所述防水用凝胶中的在所述凝胶支撑空间处被压缩的部分溢出;
其中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一分割壳体处形成升向另一分割壳体的防水壁部,在另一分割壳体处形成容纳所述防水壁部的容纳壁部,在所述防水壁部和所述容纳壁部之间形成所述凝胶溢出空间;
所述防水用凝胶由一对防水用凝胶构成,该一对防水用凝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开启状态下,被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的一者和另一者支撑,并且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所述凝胶支撑空间中彼此抵接;
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所述防水壁部,相比于位于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所述凝胶支撑空间的所述一对防水用凝胶的抵接面,升向另一分割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支连接器,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的至少一者处形成开启抑制壁,所述开启抑制壁位于在所述中央支撑空间处被支撑的所述中继触点的外侧,以抑制所述中继触点向外侧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支连接器,所述防水用凝胶包括避开且容纳所述开启抑制壁的容纳段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分支连接器,所述一对防水用凝胶的规格相同。
5.分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分割壳体,其能够相互开闭;
中继触点,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被支撑,并电连接被该分割壳体引导的线缆;
凝胶支撑空间,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位于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中央支撑空间的外周;
防水用凝胶,其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的关闭状态下,以压缩状态在所述凝胶支撑空间处被支撑,
所述一对分割壳体具有凝胶溢出空间,所述凝胶溢出空间位于所述凝胶支撑空间的进一步外周,并且使所述防水用凝胶中的在所述凝胶支撑空间处被压缩的部分溢出;
在所述一对分割壳体中的至少一者处形成开启抑制壁,所述开启抑制壁位于在所述中央支撑空间处被支撑的所述中继触点的外侧,以抑制所述中继触点向外侧开启;
所述防水用凝胶包括避开且容纳所述开启抑制壁的容纳段部。
CN201680020807.9A 2015-09-14 2016-06-28 分支连接器 Active CN1075342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1001 2015-09-14
JP2015181001 2015-09-14
PCT/JP2016/003108 WO2017046982A1 (ja) 2015-09-14 2016-06-28 分岐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245A CN107534245A (zh) 2018-01-02
CN107534245B true CN107534245B (zh) 2019-12-24

Family

ID=58288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807.9A Active CN107534245B (zh) 2015-09-14 2016-06-28 分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8815B2 (zh)
JP (1) JP6456510B2 (zh)
CN (1) CN107534245B (zh)
DE (1) DE112016000874T8 (zh)
WO (1) WO20170469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6385S1 (en) * 2016-10-19 2019-08-13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Hood connector
CN110431718B (zh) * 2017-03-22 2021-03-30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6466983B2 (ja) * 2017-03-22 2019-02-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97962B1 (ja) * 2017-05-24 2018-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梱包物
JP6397965B1 (ja) * 2017-06-19 2018-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86419B2 (ja) * 2017-07-18 2019-03-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1618016S (zh) * 2018-02-05 2018-11-12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7217A (en) * 1991-06-18 1992-09-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 package
CN1200842A (zh) * 1995-10-31 1998-12-02 美国3M公司 分支连接器装置
CN1205805A (zh) * 1995-11-01 1999-01-20 雷伊化学公司 一种注凝胶的盒子
CN1219005A (zh) * 1997-12-02 1999-06-09 克罗内有限公司 电源插座及开关
EP1016168A1 (de) * 1997-09-20 2000-07-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kontaktein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schneidkontaktherstellung
US6095859A (en) * 1998-07-23 2000-08-01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8988B2 (ja) 1992-02-05 2000-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605275Y2 (ja) 1993-12-27 2000-07-04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ケーブル保護装置
US5594210A (en) * 1994-09-28 1997-01-14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protective cover
JP3119119B2 (ja) 1995-05-17 2000-12-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591280B2 (ja) 1998-03-02 2004-11-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156052A (ja) * 2004-11-26 2006-06-15 Yazaki Corp 高圧電線の接続構造及び高圧電線の接続方法
US7686661B2 (en) * 2008-07-31 2010-03-3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ion enclosure assemblies, connecto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n enclosed connection between conductor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7217A (en) * 1991-06-18 1992-09-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 package
CN1200842A (zh) * 1995-10-31 1998-12-02 美国3M公司 分支连接器装置
CN1205805A (zh) * 1995-11-01 1999-01-20 雷伊化学公司 一种注凝胶的盒子
EP1016168A1 (de) * 1997-09-20 2000-07-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kontaktein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schneidkontaktherstellung
CN1219005A (zh) * 1997-12-02 1999-06-09 克罗内有限公司 电源插座及开关
US6095859A (en) * 1998-07-23 2000-08-01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7984A1 (en) 2018-09-27
JPWO2017046982A1 (ja) 2018-01-11
CN107534245A (zh) 2018-01-02
DE112016000874T5 (de) 2017-11-09
WO2017046982A1 (ja) 2017-03-23
DE112016000874T8 (de) 2017-12-28
US10468815B2 (en) 2019-11-05
JP6456510B2 (ja) 201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4245B (zh) 分支连接器
KR102384162B1 (ko) 커넥터
US10741935B2 (en) Branch connector
CN108432059B (zh) 分支连接器
JP5134098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10437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iller surrounding a wall that surrounds a contact
CN110199441B (zh) 连接器
US8550841B2 (en) Flat cable connector having cable support structure
KR102216099B1 (ko) 커넥터
JP2014053183A (ja) 電気接続ユニット
KR102262341B1 (ko) 커넥터 및 곤포체
JP2018088350A (ja) モール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モ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EP1437800B1 (en)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CN117242653A (zh) 连接器
JP2015076373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19008894A (ja) コネクタ
JP2009005521A (ja) 車載用の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atakami

Inventor after: Ohara Shigeki

Inventor after: Ishiguro So

Inventor after: Kobayashi

Inventor after: Yuan Jiye

Inventor before: Hatakami

Inventor before: Ohara Shigeki

Inventor before: Ishiguro S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24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