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2361B -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361B
CN107532361B CN201580077813.3A CN201580077813A CN107532361B CN 107532361 B CN107532361 B CN 107532361B CN 201580077813 A CN201580077813 A CN 201580077813A CN 107532361 B CN107532361 B CN 1075323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woven
yarn
calendering
war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8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2361A (zh
Inventor
栗田重雄
一柳隆治
栗田昌幸
酒井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ita Cheesecloth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ita Cheesecloth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ita Cheesecloth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rita Cheesecloth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2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2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3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5/00Calendering, pressing, ironing, glossing or glaz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15/02Calendering, pressing, ironing, glossing or glazing textile fabrics between co-operating press or calender ro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粗平布等空隙率较高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中,不会使织物强度大幅度地降低并且将织物薄化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是一种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以经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40根/英寸以下而且纬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40根/英寸以下而织造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薄化处理借由使该织物通过旋转的压延辊之间,来进行加压及加热的压延加工,在该压延加工时,与该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支的表面温度为构成该织物的纤维的玻璃转移点以上的温度,而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2)满足下述式(1)的关系。0.25≤(T1–T2)/T1(1)。

Description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织或纱罗织(leno weave)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是借由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压延加工而使厚度大幅度地减低,而且具有优异的物性的粗平布(Cheesecloth)等网目较粗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粗平布为空隙率较高的(网目较粗的)织物,且使用在以保温、遮光、防霜、防虫、防风等作为目的的农业资材;制书时用以增强书的封面和书背的制书资材;花卉的包装材等生活资材;地板材的裱褙增强、建筑物防水加工时的增强布、涂装用基底等工业资材;用以将肉类包起、将汤类过滤的食品用资材等各式各样的用途。
粗平布通常为平织,纱的打进根数(密度)为经纱/纬纱均为3至40根/英寸左右,以5至25根/英寸者为较多。
因为粗平布为织物,故厚度由所使用的纱的粗度来决定。也就是,制造较厚的粗平布时使用较粗的纱,制造较薄的粗平布时,使用较细的纱。
虽然也取决于纱的种类的差异,但通常较厚的粗平布的刚性为较高,较薄的粗平布的刚性为较低。
通常,使用机纺纱的粗平布时,最粗的纱为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最细的纱为Ne40/1s(绵纱支数(号数)40号的单纱)。
粗平布如上述,被使用在各式各样的领域的各式各样的用途。就操作容易性等这点而言,按照用途而被要求较薄的(较柔软的)粗平布。
为了使用机纺纱来制造比例如使用Ne40/1s的粗平布更薄的粗平布,使用更细的纱的Ne60/1s(绵纱支数(号数)60号的单纱)和Ne80/1s(绵纱支数(号数)80号的单纱)。
但是,因为此种较细的机纺纱的拉伸强度为较低,所以由此种纱所织造的粗平布的拉伸强度也较低,依照用途和使用方法,会因这种情形而有产生障碍的情形,所以借由使纱细化而使粗平布成为较薄(较柔软)者有其界限。
作为控制纤维、树脂、金属网状物等板状物的厚度的加工方法,有称为压延加工的方法。压延加工是借由使板状物通过旋转的筒状压延辊之间而施加压力,用以使厚度成为一定、或使表面平滑、或赋予光泽而进行。
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作为用以使无纺布的电绝缘性提升、使无纺布成为膨松且触感良好者的方法,而进行压延加工。
另外,在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揭示将经纱/纬纱的打进根数为数百根/英寸的空隙较小的布帛进行压延加工的方法。依如此方式将布帛进行压延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光泽,或使透水性降低。
在专利文献5中,揭示只有对高密度织物的一面施行压延加工而成的低通气性的汽车气囊(air bag)用织物。
但是,以往尚未有将此种压延加工应用在如粗平布的空隙率较高的(网目较粗的)织物的事例。
另外,通常,粗平布是将机纺纱和长丝(filament)进行平织而制造,网目较粗的平织品的粗平布,容易产生网目偏移(经纱与纬纱的交点产生移动)。因此,在粗平布的制造步骤中,通常使用树脂等将经纱与纬纱的交点进行补缝加工,用以防止网目偏移。
如此进行而制成的粗平布,能够维持形状使用在上述的农业资材等用途。特别是使用作为农业资材的粗平布,由于被暴露在风雨等而产生劣化,即便进行补缝加工,也有产生网目偏移的情况。
作为防止粗平布等网状物的网目偏移的方法,专利文献6揭示将特定的三层扁平纱及鞘芯型复合单丝纱(monofilament yarn)制造平织物的方法。
但是,就薄度(柔软性)和强度而言,此种特殊的织物是不充分的。
如此,以往尚未确立制造一种柔软性(抗弯曲性/拉伸伸度)、拉伸强度、网目偏移性等全部均优异的粗平布的手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071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99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5579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229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6-18485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0899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进行,其课题提供一种薄化处理方法,在粗平布等空隙率较高的(网目较粗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中,不会使织物的强度大幅度地降低且能够使厚度薄化(柔软化)等的薄化处理方法(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另外,提供一种已使用该方法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者累积专心研讨的结果,发现借由将网目较粗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压延加工,几乎不会使织物强度降低,而能够大幅度地减低织物的厚度,而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为以经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22根/英寸以下而且纬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21根/英寸以下而织造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薄化处理借由使该织物通过旋转的压延辊之间,来进行加压及加热的压延加工,
在该压延加工时,与该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支的表面温度为构成该织物的纤维的玻璃转移点以上的温度,而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2)满足下述式(1)的关系。
0.25≤(T1–T2)/T1 (1)
(发明效果)
依照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一种不使用较细的纱而使用泛用粗度的机纺纱,并使厚度减低的粗平布等。
使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因为其经纱与纬纱的剖面成为沿着厚度方向的扁平形状,所以经纱/纬纱的刚性较低,相比于压延加工处理前的织物,变成较柔软。也就是,抗弯曲性(bending resistance)降低(变为容易弯曲)。
如专利文献5所记载,在覆盖系数(cover factor;CF)较大的(空隙率低的)布帛中,借由压延加工而平坦化的长丝纱,有硬化而阻碍收纳性的情形,因此,专利文献5记载维持在只对一面进行压延加工即可的意旨。
但是,粗平布等因为空隙部分较多,所以即便因压延加工而被压垮,也不会硬化,而会变柔软。
因为柔软的织物不容易产生折纹且具有优异的操作性,所以作为粗平布的性能成为优异者。
通常,为了制造较薄的织物,必须使用较细的纱,较细的纱有拉伸强度较低且强度较差的问题,但是依照本发明,因为在使用某种程度粗度的纱的同时,能够减低厚度,所以能够兼具抗弯曲性/拉伸伸度的“柔软性”及拉伸强度。
也就是,相比于从一开始就使用较细的纱而制造较薄的粗平布等织物的情况,使用较粗的纱的较厚的织物作为原料且依照本发明的方法而薄化处理后的粗平布等织物,即便相同厚度,拉伸强度也大幅度地较优异。
在本发明中,因为在纤维中的分子的流动性变高的状态下,施加较高的压力(线压)而进行压延加工,所以构成织物的纤维容易变形且被压垮,而且经纱与纬纱的交点互相咬入而坚固地被一体化。一旦依照本发明而压延处理后的织物,因为不会自然地恢复成为原来的状态,所以依照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的织物,即便经过长时间也为较薄的状态,另外,即便被暴露在风雨也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方法中,由于经纱/纬纱被压缩而成为扁平的缘故,开口部的面积减少(开口率降低)。因此,将本发明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使用作为农业资材用粗平布时,较小的虫不容易通过开口部使得防虫效果上升。
如图1所显示,经纱/纬纱有绒毛而防止虫侵入,借由开口率降低,绒毛的防止虫侵入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
而且,与不使用本发明的方法且设为同等的开口率的织物相比时,依照本发明的方法而处理后的织物,因为能够使当作原料的经纱/纬纱的根数成为较少,所以能够节约原料成本。
本发明的方法,因为使织物在旋转的压延辊之间移动而施加压力,所以能够连续地进行处理,生产性非常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在实施例1中进行本发明的薄化处理(压延加工)前后的粗平布的相片。
(1a)进行薄化处理前的平面相片
(1b)将进行薄化处理前的经纱在经纱方向切断后的剖面的相片
(1c)将进行薄化处理前的纬纱在纬纱方向切断后的剖面的相片
(2a)进行薄化处理后的平面相片
(2b)将进行薄化处理后的经纱在经纱方向切断后的剖面的相片
(2c)将进行薄化处理后的纬纱在纬纱方向切断后的剖面的相片
符号说明
1 经纱
2 纬纱
3 经纱与纬纱的交点
4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能够任意地变形而实施。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的发明。
本发明的应用对象(加工前的原料),典型地为粗平布等的空隙率较高的(网目较粗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本发明借由将此种织物进行压延加工,而制造经薄化处理的织物。
在图1,作为本发明能够应用的织物(当作加工前的原料的织物)的一个例子,为显示实施例1所使用的平织的织物(粗平布)的相片。从图1能够得知,与无纺布和布帛的情况不同,粗平布等中相对于经纱1和纬纱2的占有面积,开口部4所占有的面积比率变为非常大。
粗平布等是为了使用在如前述的用途而制成开口部4较大(网目为较粗)。
依照本发明,被压延加工的织物为将经纱与纬纱交替地编织而成的平织的织物、或使经纱互相缠绕同时织进横纱而成的纱罗织的织物。
典型地,本发明将网目较粗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设作对象,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无纺布、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网目细小的布帛并不是本发明的对象。
借由将粗平布等的网目较粗的织物依照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压延加工,能够如前述地达成在网目较粗的织物所特有的前述各式各样的效果。
使用作为经纱和纬纱的纱,可为由短纤维所构成的机纺纱(spun yarn),也可为由长纤维所构成的长丝纱(filament yarn)。
经纱/纬纱的打进根数,各自的下限以3根/英寸以上为优选,以4根/英寸以上为较优选,以5根/英寸为更优选,以6根/英寸以上为又更优选,以7根/英寸以上为特优选,以10根/英寸以上为非常优选,以12根/英寸以上为最优选。上限以70根/英寸以下为优选,以50根/英寸以下为较优选,以45根/英寸以下为更优选,以40根/英寸以下为又更优选,以35根/英寸以下为特优选,以30根/英寸以下为非常优选,以25根/英寸以下为最优选。
经纱的打进根数与纬纱的打进根数,可为相同也可为不同。另外,经纱的打进根数与纬纱的打进根数的两者,以上述范围内为优选。
另外,在算出纱的打进根数时,所谓“1根纱”,是指其中均匀地充满的1根纱(例如单丝纱)、由短纤维所构成的1根机纺纱、由长纤维所构成的1根复丝纱、或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并丝、或施加捻转而成为1根者。也就是,在算出纱的打进根数时,将在不能够容易地分离的状态下成为1根者称为“1根纱”。
例如,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是将单纱2根并丝且施加捻转而成为双纱者,但因为是无法容易地分离的状态,所以是“1根纱”,而不是“2根纱”。
在本发明中的薄化处理前的织物,可为经纱与纬纱的交点未经补缝加工的坯布(grey fabric;本色织物),也可为经纱与纬纱的交点经使用树脂进行补缝加工而成者。
因为借由压延加工,经纱与纬纱的交点互相咬入而坚固地成为一体化,故从加工后的接着力强度的观点而言,也能够认为不需要补缝加工,但是因为压延加工时织物承受强大力量,所以从加工后的织物的开口部的均匀性的观点而言,是以预先经补缝加工者为优选。
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以10g/m2以上且200g/m2以下为优选,以15g/m2以上且150g/m2以下为较优选,以30g/m2以上且100g/m2以下为特优选。
单位面积重量的下限为上述以上时,能够借由压延加工而得到充分的强度,上限为上述以下时,能够得到充分的通气性。
经纱/纬纱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地选择通常使用作为粗平布等的材质。
例如可举出棉(cotton)、麻、羊毛(wool)、绢等天然纤维;聚酯、维尼纶(vinylon)、聚丙烯腈纤维、耐纶、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胺酯(polyurethane)等合成纤维;人造丝(rayon)等再生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无机纤维;钢纤维等金属纤维等。
其中,以棉、聚酯、维尼纶、人造丝(rayon)、聚丙烯腈纤维或耐纶为特优选。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是借由使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通过旋转的压延辊之间并施行加热及加压的压延加工来进行薄化。
借由施行压延加工而对织物施加压力,空隙率较高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变成扁平且厚度大幅度地被减低。
针对在压延加工所使用的压延机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在无纺布/布帛等的压延加工等所使用的众所周知的压延机。
有关压延机的压延辊,可以只使用一对(2支的)压延辊并使织物通过这些之间,也可使用多连式的压延辊,或可使用多段式的压延辊。
另外,在压延加工时,可以只有对织物的一面施行压延处理(只有将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中的一者加热),也可对织物的两面施行压延处理(将织物接触的压延辊的两者加热),为了充分地薄化,以对织物的两面施行压延处理为优选。
压延辊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针对与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以选择容易使织物的宽度方向的加压压力均匀者为优选。
从上述理由,在压延加工时,以使织物通过金属制的压延辊与树脂制的压延辊、金属制的压延辊与纸制的压延辊、金属制的压延辊与橡胶制的压延辊、或金属制的压延辊与金属制的压延辊之间为优选。其中,以使其通过金属制的压延辊与树脂制的压延辊之间为特优选。
而且,从取得和操作的容易性而言,金属制的压延辊以铁制的压延辊为优选。
借由压延加工,织物的平均厚度减低。
在此,所谓“平均厚度”,是指使用JIS L 1096 A法的厚度测定器所测定的值。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1),是以0.10mm以上且2.0mm以下为优选,以0.15mm以上且2.0mm以下为较优选,以0.2mm以上且1.0mm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2),是以0.05mm以上且1.0mm以下为优选,以0.07mm以上且1.0mm以下为较优选,以0.1mm以上0.5mm以下为特优选。
借由压延加工的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2)必须满足下述式(1)的关系。
0.25≤(T1–T2)/T1 (1)
另外,以满足下述式(1a)的关系为较优选。
0.3≤(T1–T2)/T1≤0.7 (1a)
而且,以满足下述式(1b)的关系为特优选。
0.35≤(T1–T2)/T1≤0.6 (1b)
100×(T1–T2)/T1是将借由施行压延加工所得到的织物的厚度减少比率,以百分率表示的值,以下,也有将该值称为“厚度降低率”(%)的情形。
也就是,厚度降低率必须为25%以上,以30%以上且70%以下为优选,以35%以上且60%以下为特优选。
为了设为如上述的厚度降低率,在施行压延加工时,在织物通过时与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个的表面温度,设为构成织物的纤维的玻璃转移点(Tg)以上的温度。
例如,构成织物的纤维的材质为聚酯时,必须使与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个的表面温度成为80℃以上。
借由如此进行,因为热传达至与压延辊接触的构成织物的纤维,使得纤维中的分子流动性增加,故在压延加工时因施加高压而容易变形且加工后的织物充分地成为扁平(也就是,由于厚度减少且被压垮,而使得开口部的面积减少)。
另外,与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个的表面温度必须为玻璃转移点(Tg)以上,而且从织物的表里均匀性的观点而言,较优选是与织物接触的全部压延辊的表面温度为玻璃转移点(Tg)以上。
作为使压延辊的表面温度成为玻璃转移点(Tg)以上的方法者,可举出使用感应发热、电加热、热媒循环、蒸气加热等方法将压延辊加热的方法,依照条件(例如,构成织物的纤维的材质的玻璃转移点(Tg)为比较低的温度时),也有借由摩擦产生发热即充分,而不需要加热的情形。
在使其通过压延辊之间时,对织物施加的线压,以100kgf/cm(0.98kN/cm)以上且2000kgf/cm(19.6kN/cm)以下为优选,以150kgf/cm(1.47kN/cm)以上且1500kgf/cm(14.7kN/cm)以下为较优选,以200kgf/cm(1.96kN/cm)以上且1000kgf/cm(9.81kN/cm)以下为特优选。
线压的下限为上述以上时,加工后的织物充分地成为扁平(能够使厚度降低率在前述的范围内),另外,经纱与纬纱的交点互相咬入而坚固地被一体化而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
线压的上限为上述以下时,织物不容易产生断裂等。另外,使用通常的压延机能够实现的线压的上限为上述程度。
相比于以提供光泽等目的而进行的无纺布和布帛的压延加工的情形,适合本发明的压延加工时的线压为大1位数左右的值。这是因为进行压延加工的目的的差异所致者。
通过压延辊之间的织物的移动速度,以1m/min以上且100m/min以下为优选,以3m/min以上且50m/min以下为较优选,以5m/min以上且30m/min以下为特优选。
移动速度为上述范围内时,织物被均匀且充分地加压,使得加工后的织物为充分地变薄(能够使厚度降低率成为前述的范围内)。
借由压延加工而进行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经纱与纬纱的每1个交点的平均面积(S1)、与经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经纱与纬纱的每1个交点的平均面积(S2),以满足下述式(2)的关系为优选。
0.25≤(S2–S1)/S1≤2.50 (2)
另外,以满足下述式(2a)的关系为较优选。
0.35≤(S2–S1)/S1≤1.50 (2a)
而且,以满足下述式(2b)的关系为特优选。
0.40≤(S2–S1)/S1≤1.00 (2b)
100×(S2-S1)/S1,是将因施加压延加工而造成的经纱与纬纱的交点面积的增加比率,以百分率表示的值,以下有将该值称为“交点面积增加率”(%)的情形。
也就是,交点面积增加率以25%以上且250%以下为优选,以35%以上且150%以下为较优选,以40%以上且100%以下为特优选。
交点面积增加率为上述范围内时,因为织物为充分扁平,所以成为较柔软且具有优异的操作性者。另外,因为经纱与纬纱的交点充分地接着,所以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
借由将压延加工时的条件(压延辊的温度、对织物所施加的线压、织物的移动速度等)设定为前述的范围内,容易使交点面积增加率成为上述范围内。
将相对于织物的占有总面积,纱不存在的部分(开口部)的占有面积的比率定义为“开口率”时,相比于无纺布和布帛,当作本发明对象的粗平布等织物,具有非常大的开口率。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借由压延加工而进行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开口率(V1),通常为50%以上且99%以下,以55%以上且97%以下为优选,以60%以上且95%以下为特优选。
开口率较小的(空隙较少的)无纺布和布帛,如专利文献5的记载,因压延加工而被压垮时,有会硬化的情形,但是当作本发明的对象的织物,因为空隙充分,所以即便被压垮也不硬化且变柔软。
而且,借由压延加工而进行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开口率(V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开口率(V2),以满足下述式(3)的关系为优选。
0.05≤(V1–V2)/V1≤0.50 (3)
另外,以满足下述式(3a)的关系为较优选。
0.10≤(V1–V2)/V1≤0.40 (3a)
而且,以满足下述式(3b)的关系为特优选。
0.20≤(V1–V2)/V1≤0.30 (3b)
100×(V1-V2)/V1为将借由施行压延加工而造成的开口率的减少比率,以百分率表示的值,以下,有将该值称为“开口率降低率”(%)的情形。
也就是,开口率降低率以5%以上且50%以下为优选,以10%以上且40%以下为较优选,以20%以上且30%以下为特优选。
开口率降低率为上述范围内时,除了较柔软且具有优异的操作性、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以外,并且虫类不容易通过开口部而充分地达成防虫效果。
借由将压延加工时的条件(压延辊的温度、对织物所施加的线压、织物的移动速度等)设定为前述范围内,变得容易使开口率降低率在上述范围内。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经方向的拉伸强度(使用后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所测得的值),以200N/5cm以上且1500N/5cm以下为优选,以300N/5cm以上且1000N/5cm以下为较优选,以400N/5cm以上且900N/5cm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拉伸强度,以150N/5cm以上且1000N/5cm以下为优选,以200N/5cm以上且800N/5cm以下为较优选,以300N/5cm以上且700N/5cm以下为特优选。
拉伸强度保持率(后述的实施例所定义的值),以60%以上且99%以下为优选,以70%以上且99%以下为较优选,以80%以上且99%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拉伸伸度(使用后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所测得的值),以2%以上且10%以下为优选,以3%以上且9%以下为较优选,以5%以上且8%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拉伸伸度,以3%以上且12%以下为优选,以4%以上且10%以下为较优选,以6%以上且9%以下为特优选。
拉伸伸度保持率(后述的实施例所定义的值),以70%以上且200%以下为优选,以80%以上且180%以下为较优选,以100%以上且150%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悬臂(cantilever)长度(使用后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所测得的值),以60mm以上且200mm以下为优选,以60mm以上且180mm以下为较优选,以60mm以上且150mm以下为特优选。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悬臂长度,以40mm以上且150mm以下为优选,以40mm以上且130mm以下为较优选,以40mm以上且100mm以下为特优选。
不是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来进行薄化处理而是从最初以来使用较细的纱而制造粗平布等织物时,多半的情况可使拉伸伸度和悬臂长度成为上述范围(织物为较柔软),但是拉伸强度大幅度地变差且织物容易产生断裂等。
另一方面,使用某种程度较粗的纱而制成织物时,多半的情况可使拉伸强度成为上述范围,但是会成为拉伸伸度和悬臂长度超出上述范围的较硬的织物。
依照本发明的方法,借由将使用某种程度粗的纱而制成的织物进行压延加工,不会使拉伸强度大幅度地降低而能够使拉伸伸度和悬臂长度成为上述范围,而且能够兼具抗弯曲性/拉伸伸度的“柔软性”及强度。
认为在施行本发明的方法时,处理后的织物达成同时具有优异的薄度(柔软性)及强度,且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等效果的作用/原理,如以下。但是本发明不被以下的作用/原理的范围限定。
本发明的方法,在较高的压力(线压)下将网目较粗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织物进行压延加工时,借由摩擦产生发热及另外将压延辊进行加热,使压延辊的表面温度成为构成织物的纤维的玻璃转移点(Tg)以上的温度。借由在通过压延辊之间时传达至织物的热量,使得构成织物的纤维到达玻璃转移点(Tg)温度,而在纤维中的分子的流动性增加的状态下,借由对织物施加较高的压力(线压),纱成为扁平的形状且变柔软(抗弯曲性降低)。
通常,将织物压垮时拉伸强度降低,但是在本发明中,因为在压延加工时,流动性增加的状态的经纱与纬纱互相咬入且坚固地被一体化,所以能够使拉伸强度的降低保持在最小限度。因此,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压延加工而成的织物,成为适合作为兼具抗弯曲性/拉伸伸度的“柔软性”及拉伸强度的粗平布等的织物。另外,借由将经纱及纬纱坚固地一体化,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加工而成的织物,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而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要旨,就不被这些实施例及比较例限定。
(实施例1)
将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的聚酯机纺纱,以经纱8根/英寸、纬纱8根/英寸的间隔进行平织,而且使用EVA-丙烯酸类树脂(昭和电工制、品名PSA SE-8001)将经纱与纬纱的交点进行补缝加工来制成粗平布。
使用压延机(由利Roll股份有限公司制、TYPE:H.P.C.M)将所制成的粗平布进行压延加工,来进行薄化处理。
压延辊使用一对(2支的)压延辊,一压延辊为使用辊径350mm的铁制者,而另一压延辊为使用辊径500mm的树脂制者。
处理中的铁制压延辊加热至150℃,对粗平布所施加的线压设为780kgf/cm且粗平布的移动速度设为10m/min。
将进行薄化处理(压延加工)前后的粗平布的相片显示在图1。(1a)至(1c)为薄化处理前,(2a)至(2c)为薄化处理后的相片。得知借由施行压延加工,经纱1及纬纱2被压垮而扩大且开口部4的面积减少。另外,得知施行压延加工之后,在经纱与纬纱的交点3中,经纱1与纬纱2互相咬入且坚固地被一体化。
(实施例2)
除了将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的聚酯机纺纱,变更成为Ne14/1s(绵纱支数(号数)14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这点,及将经纱与纬纱的间隔,变更成为经纱14根/英寸、纬纱14根/英寸的间隔这点,以及使用乙酸乙烯酯类共聚物进行补缝加工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实施例3)
除了将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的聚酯机纺纱,变更成为Ne30/1s(绵纱支数(号数)30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这点,及将经纱与纬纱的间隔,变更成为经纱22根/英寸、纬纱21根/英寸的间隔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实施例4)
除了将Ne10/2s(绵纱支数(号数)10号的双纱)的聚酯机纺纱,变更成为Ne20/1s(绵纱支数(号数)20号的单纱)的维尼纶机纺纱这点,及将经纱与纬纱的间隔,变更成为经纱11根/英寸、纬纱8根/英寸的间隔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中,除了不使用树脂将经纱与纬纱的交点进行补缝加工这点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在压延加工所使用的压延辊,使用2支均是辊径400mm的铁制者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在压延加工所使用的压延辊的一者,使用辊径400mm的铁制者,而另一者使用辊径400mm的纸制者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且进行压延加工。
(比较例1)
除了将Ne14/1s(绵纱支数(号数)14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变更成为Ne40/1s(绵纱支数(号数)40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这点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不将所制成的粗平布进行压延加工。
(比较例2)
除了将Ne30/1s(绵纱支数(号数)30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变更成为Ne60/1s(绵纱支数(号数)60号的单纱)的聚酯机纺纱这点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而制造粗平布。不将所制成的粗平布进行压延加工。
[评价方法]
针对实施例1至7的进行薄化处理(压延加工)前后的粗平布、及比较例1至2的粗平布,进行评价以下的项目。
(1)平均厚度
使用JIS L 1096 A法的厚度测定器(Peacock制、Model G),随机地测定织物的位置10处且将其平均值设作平均厚度。
(2)平均交点面积
将经纱与纬纱的交点随机地抽出10处,使用游标尺测定在交点中的经纱及纬纱的宽度。将交点近似成为长方形形状,算出经纱的宽度与纬纱的宽度的乘积且将其平均值设作平均交点面积。
(3)开口率
将开口部随机地抽出10处,使用游标尺分别测定纵向及横向的长度。
将开口部近似成为长方形形状,将开口部的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的乘积设作开口面积。将开口面积除以开口面积与纱部分的面积相加的合计面积所得到的值设作开口率。
(4)拉伸强度
依据JIS L1096(一般织物试验方法),测定经纱的纤维轴方向的拉伸强度。
将施行压延加工后的拉伸强度,除以施行压延加工前的拉伸强度所得到的值乘以100所得到的值设作“拉伸强度保持率”(%)。
(5)拉伸伸度
依据JIS L1096(一般织物试验方法),测定经纱的纤维轴方向的拉伸伸度。
将施行压延加工后的拉伸伸度,除以施行压延加工前的拉伸伸度所得到的值乘以100所得到的值设作“拉伸伸度保持率”(%)。
(6)悬臂长度(刚性)
依据45度倾斜悬臂JIS L1095 B法,测定经纱的纤维轴方向的悬臂长度。
悬臂长度越短,织物越柔软。
(7)网目偏移性
将切割成为纵向30cm、横向100cm大小的粗平布,借由手指于与经纱及纬纱各自的纤维轴成为直角方向拉伸且以目视确认纱的偏移,而且基于以下的基准判定。
○:完全无法确认纱产生偏移。
△:能够确认1至3根的经纱/纬纱产生偏移。
×:能够确认4根以上的经纱/纬纱产生偏移。
[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显示在表1。
[表1]
Figure GDA0002399816090000171
在实施例1至7中,借由施行压延加工,粗平布的平均厚度大幅度地(40%左右)降低且开口率也大幅度地降低。也就是,能够确认借由施行压延加工,粗平布被压垮且成为扁平。
另外,得知借由压延加工,悬臂长度大幅度地减少,而且由于粗平布变薄使得刚性降低(变柔软)。另外,在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拉伸伸度大幅度地上升。
而且,施行压延加工后的粗平布几乎没有网目偏移。
能够观察到借由施行压延加工,拉伸强度降低10至20%左右,但是当平均厚度和刚性为同程度的情况,相比于不施行压延加工者,经施行压延加工的粗平布的拉伸强度为较大。
例如,实施例2的粗平布(压延加工后)与比较例1的粗平布(不进行压延加工)的平均厚度和刚性(悬臂长度)为同程度,但是拉伸强度相差约2.6倍。
另外,将实施例3的粗平布(压延加工后)与比较例2的粗平布(不进行压延加工)进行比较时,虽然平均厚度、刚性(悬臂长度)、拉伸强度为相同程度,但是拉伸强度相差约1.7倍。
也就是,借由施行本发明的压延加工,即便不使用如Ne40/1s的强度较弱且较细的纱,而使用具有某种程度粗度的纱,也不会使强度大幅度地降低,而能够减低粗平布的厚度(能够成为较柔软的粗平布)。
另外,针对在实施例1至7中施行压延加工后的粗平布的各者,在经过24日后,再测定平均厚度时,维持刚压延加工后的平均厚度,而未确认到平均厚度增加,得知经本发明的薄化处理(压延加工)处理后的织物,即便经过长期间仍是较薄的状态。
压延加工前的粗平布为未进行补缝加工时(实施例5);使用2支铁制的压延辊而进行压延加工时(实施例6);及使用铁制的压延辊及纸制的压延辊时(实施例7);也与实施例1至4时同样地,借由施行压延加工,粗平布的平均厚度大幅度地降低且开口率也大幅度地降低。另外,悬臂长度也大幅度地降低且几乎不产生网目偏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依照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织物(粗平布),因为具有优异的柔软性及强度且不容易产生网目偏移,故除了特别是能够期待使用作为被要求耐久性的农业用资材以外,也被广泛地利用作为包装材等生活资材、增强用的工业资材。

Claims (5)

1.一种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为以机纺纱的经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22根/英寸以下而且机纺纱的纬纱为3根/英寸以上且21根/英寸以下而织造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薄化处理借由使该织物通过旋转的压延辊之间,来进行加压及加热的压延加工,
在该压延加工时,与该织物接触的压延辊之中至少1支的表面温度为构成该织物的纤维的玻璃转移点以上的温度,
在所述压延加工时,对所述织物施加100kgf/cm以上且2000kgf/cm以下的线压,
在该压延加工时,通过压延辊之间的织物的移动速度为1m/min以上且100m/min以下,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平均厚度(T2)满足下述式(1)的关系,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经纱与纬纱的每1个交点的平均面积(S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经纱与纬纱的每1个交点的平均面积(S2)满足下述式(2)的关系,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的开口率(V1)与薄化处理后的织物的开口率(V2)满足下述式(3)的关系,
0.25≤(T1–T2)/T1(1)
0.25≤(S2–S1)/S1≤2.50(2)
0.05≤(V1–V2)/V1≤0.50(3)
薄化处理前的织物为机纺纱的经纱与机纺纱的纬纱的交点已使用树脂进行补缝加工并且开口率(V1)为50%以上且99%以下的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织物为粗平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压延加工使所述织物通过金属制的压延辊与树脂制的压延辊、金属制的压延辊与纸制的压延辊、金属制的压延辊与橡胶制的压延辊、或金属制的压延辊与金属制的压延辊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压延加工时所使用的金属制的压延辊为铁制的压延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织物的经纱及纬纱的材质为聚酯、维尼纶、人造丝(rayon)、聚丙烯腈纤维或耐纶。
CN201580077813.3A 2015-04-13 2015-11-24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532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1512A JP5859697B1 (ja) 2015-04-13 2015-04-13 平織又はからみ織の薄葉化処理された織物の製造方法
JP2015-081512 2015-04-13
PCT/JP2015/082835 WO2016166916A1 (ja) 2015-04-13 2015-11-24 平織又はからみ織の薄葉化処理された織物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361A CN107532361A (zh) 2018-01-02
CN107532361B true CN107532361B (zh) 2021-02-26

Family

ID=55301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813.3A Active CN107532361B (zh) 2015-04-13 2015-11-24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5859697B1 (zh)
CN (1) CN107532361B (zh)
TW (1) TWI682085B (zh)
WO (1) WO20161669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5171B2 (ja) * 2016-12-06 2021-12-01 株式会社Nbcメッシュテック スクリーン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321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oyobo Co Ltd ポリベンザゾール繊維布帛の製造方法
CN101205793A (zh) * 2006-12-20 2008-06-25 帝人奈斯泰克斯株式会社 纱窗用网状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4191A (en) * 1978-04-07 1979-10-18 Murata Machinery Ltd Enhancing of softness of fabric comprising ester * cotton blended yarn
JPS57171755A (en) * 1981-04-14 1982-10-22 Teijin Ltd Production of linen like polyester cloth
JPS5841992A (ja) * 1981-09-03 1983-03-11 敷島カンパス株式会社 表面平滑な製紙用布の製造方法
JPS6028547A (ja) * 1983-07-20 1985-02-13 チッソ株式会社 防虫網
JP3085811B2 (ja) * 1992-06-02 2000-09-11 鐘紡株式会社 低通気性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123075A (ja) * 1992-10-13 1994-05-06 Unitika Ltd 高輝度メッシュ構造物の製造方法
JP2000153743A (ja) * 1998-11-20 2000-06-0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
JP4030688B2 (ja) * 1999-08-18 2008-01-09 株式会社クラレ 基布
JP2003293241A (ja) * 2002-03-29 2003-10-15 Toray Ind Inc エアバッグ用基布
JP2004156166A (ja) * 2002-11-06 2004-06-03 Toray Ind Inc 布帛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58693B2 (ja) * 2003-10-31 2008-03-1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織物の製造方法
CN102191643B (zh) * 2010-03-12 2012-07-18 苏州市职业大学 织物平幅水洗预缩装置
DE112013006035B4 (de) * 2012-12-17 2017-10-19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Gewebe für Airbag
JP6184856B2 (ja) 2013-12-16 2017-08-23 株式会社クラレ 研磨パ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研磨パッドを用いる研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321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Toyobo Co Ltd ポリベンザゾール繊維布帛の製造方法
CN101205793A (zh) * 2006-12-20 2008-06-25 帝人奈斯泰克斯株式会社 纱窗用网状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99826A (ja) 2016-12-01
CN107532361A (zh) 2018-01-02
TW201636478A (zh) 2016-10-16
TWI682085B (zh) 2020-01-11
WO2016166916A1 (ja) 2016-10-20
JP5859697B1 (ja) 2016-02-10
JP6655065B2 (ja) 2020-02-26
JPWO2016166916A1 (ja)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69555B1 (ko) Ptfe 직물 물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706924B2 (ja) 断面が五芒星形のフィラメントを有する織布
KR101569554B1 (ko) Ptfe 직물 물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S59228060A (ja) 不織シ−トの処理方法および得られる生成物
KR101781667B1 (ko) 원더 패브릭
US5407737A (en) Paper machine cover, in particular a drying filter
KR20170081676A (ko) 박지(薄地) 경량 직물
US4489125A (en) Batt-on-mesh press felt having increased abrasion resistance, batt retention and dimensional stability
CN107532361B (zh) 平织或纱罗织的经薄化处理的织物的制造方法
CN106183154B (zh) 将织物与片状结构物复合一体化而成的复合片的制造方法
AU2002352212B2 (en) Method for making propylene monofilaments, propylene monofilaments and their use
JP2019035160A (ja) 三層構造織物
JP6289671B2 (ja) ウォーターパンチングを用いた防刃生地の製造方法
WO2002036869A1 (fr) Filet a base de fibres composites tissees et guillochees et article forme avec ce filet
US20060029778A1 (en) Pleated composite fiber net, and article formed from the same
JPWO2018225697A1 (ja) 車両内装用複合材
CN109563663B (zh) 用于地毯泡沫背衬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EP0997562A2 (en) Bonded woven fabric product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JP2002088609A (ja) 新規なプラスチック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00399797A1 (en) Scrim material having low tenacity weft fibers
JPH05321132A (ja) 産業資材用織物の製造方法
JP2016129993A (ja) 防護材料
JPH03241034A (ja) フェルト用基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