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037B - 叠层体 - Google Patents

叠层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037B
CN107531037B CN201680020492.8A CN201680020492A CN107531037B CN 107531037 B CN107531037 B CN 107531037B CN 201680020492 A CN201680020492 A CN 201680020492A CN 107531037 B CN107531037 B CN 107531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s
front panel
monomer
laminate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4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037A (zh
Inventor
野泽大希
松井纯
谷口浩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1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形状稳定性优异的新型叠层体,所述叠层体具备前面板和粘合片,所述前面板具备聚碳酸酯类树脂层及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本发明提供的叠层体包含前面板和粘合片,其中,所述前面板具备以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树脂的B层和以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A层,A层的总厚度为10μm~250μm,1层所述A层的厚度(A)相对于所述A层及所述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为0.05~0.40,将前面板和粘合片的叠层体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内部应力(σ)为0.47MPa以下。

Description

叠层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层体。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作为基板材料、保护材料而使用、可以适于用作例如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保护面板、手机、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可穿戴终端等的壳材料的叠层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壳材料,主要使用了玻璃。但是,玻璃容易因冲击而破裂,而且很重,因此正在研究用树脂材料进行替代。
作为这样的玻璃替代材料的树脂材料,主要要求抗冲击性、表面硬度、以及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形状稳定性。
聚碳酸酯树脂板具有透明性,抗冲击性、耐热性优异,因此可以用于隔音隔墙、车棚、广告牌、涂釉材料、照明器具等。但是,由于表面硬度低,因此具有容易划伤的缺点。
为了改善该缺点,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对于将聚碳酸酯树脂和丙烯酸树脂共挤出而得到的叠层体实施了硬涂处理而形成的树脂叠层体。
另外,作为抑制聚碳酸酯树脂板的翘曲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在聚碳酸酯树脂上叠层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MS树脂)而形成的树脂叠层体。
作为同样的抑制聚碳酸酯树脂板的翘曲的方法,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叠层有聚碳酸酯类树脂且限定了各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和吸水率差的树脂叠层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3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676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2014/06181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具备由聚碳酸酯类树脂层和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层的前面板例如隔着粘合片叠层于基材等,从而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保护面板、壳材料使用。但是,上述结构的前面板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和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的热膨胀系数、吸湿性等不同,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例如,放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时,一种树脂层吸湿而发生尺寸变化等,从而难以保持前面板的形状稳定性。
因此,本发明涉及具备前面板和粘合片的叠层体,所述前面板具备聚碳酸酯类树脂层和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层,本发明提供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形状稳定性优异的新型叠层体。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前面板和粘合片的叠层体,其中,所述前面板具备以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B层和以与所述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A层,A层的总厚度为10~250μm,1层所述A层的厚度(A)相对于所述A层及所述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为0.05~0.40,将所述叠层体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由后面叙述的式(1)及式(2)求出的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内部应力(σ)为0.47MPa以下。
发明的效果
对于本发明提出的叠层体而言,在前面板的结构中,限定了以与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A层的总厚度,并限定了1层A层的厚度相对于A层及上述B层的总层厚的比率((A)/(T)),而且将内部应力(σ)限定为给定范围,由此能够发挥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形状稳定性优异的性能。
因此,本发明提出的叠层体例如可以贴合于基材等而适于用作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等。例如,除了可以适于用作手机终端、智能手机、便携电子游戏机、便携信息终端、平板设备、移动电脑、可穿戴终端等便携式设备显示器的构成材料的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还可以适于用作液晶电视、液晶监视器、台式电脑、汽车导航仪、汽车仪表等安装式设备显示器的构成材料的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计算出内部应力的模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δ:前面板端面距静置面的浮起高度
L:样品长度
ρ: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θ:从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向前面板的接地点引出的垂线与连接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和前面板的端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10:前面板
20:粘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各层的“主成分””是指形成各层的树脂组合物中含有比例(质量%)最高的树脂成分。虽然没有限定其具体的含量,但作为基准,是占形成各层的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树脂的50质量%以上的树脂,优选占80质量%以上的树脂,更优选占90质量%以上(包含100质量%)的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主成分为2种以上的情况下,它们的总量符合上述含量。
另外,“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主成分””是指构成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单体单元中比例最高的单体。
<本叠层体>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叠层体(以下称为“本叠层体”)是包含前面板和粘合片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如后面所述,在给定的暴露试验中,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内部应力为给定范围。
<前面板>
本叠层体的前面板只要具备以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B层和以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A层即可。作为一例,可以列举具备以丙烯酸类树脂作为主成分树脂的A层和以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树脂的B层的前面板。
另外,可以列举例如在B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形成A层的结构的前面板。
这里,优选该前面板具有透明性、刚性、抗冲击性、二次加工性及高表面硬度等特性。
<A层>
A层是以与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的层。
这里,“不同”是指构成聚合物的单体的种类或组成比不相同的情况。
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只要与后面叙述的形成B层的主成分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等芳香族聚酯、以及聚乳酸类聚合物等脂肪族聚酯为代表的聚酯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环烯烃类树脂等聚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醚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酯酰胺类树脂、聚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苯醚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酰亚胺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及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或这些树脂的混合物等。它们可以是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另外,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只要与后面叙述的成为B层的主成分的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即可,可以列举例如:脂肪族聚碳酸酯、脂环族聚碳酸酯、含有双酚C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等。
这里,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在以A层作为表面层的情况下,优选选择硬度高于B层的树脂。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后面叙述的丙烯酸类树脂(a1)或具有特定结构的聚碳酸酯树脂(a3)。
<A层的优选的具体构成例>
作为A层的一个优选例子,可以举出以丙烯酸类树脂(a1)作为主成分树脂的层。优选A层为含有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的层,所述共聚物(a2)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
另外,作为A层的另一个优选例子,可以举出以聚碳酸酯树脂(a3)作为主成分树脂的层,所述聚碳酸酯树脂(a3)在其结构的一部分中包含来自于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接下来,对上述各成分树脂(a1)~(a3)进行说明。
(丙烯酸类树脂(a1))
丙烯酸类树脂(a1)是以(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作为主成分聚合而成的(共)聚合物及其衍生物。
这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包括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琥珀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马来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六氢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五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四甲基哌啶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等。这些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另外,作为能够与这些丙烯酸类单体单元聚合的其它单体单元,可以列举例如:烯烃类单体单元、乙烯基类单体单元等。
其中,从减小内部应力的观点考虑,丙烯酸类树脂(a1)可以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氰化乙烯基单体中的1种以上所形成的共聚物。
对于丙烯酸类树脂(a1)的有规立构性没有特别限制。其中,(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的间同立构结构比例越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耐热性增加,因此优选。从上述观点考虑,在三单元组分率的mm、mr及rr中,可以优选使用具有该rr的摩尔比率最高的立体结构的单元。该三单元组分率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测定装置(1H-NMR)通过公知的方法来测定。
(共聚物(a2))
如上所述,A层优选为含有上述的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的层。其中,优选将丙烯酸类树脂(a1)与共聚物(a2)混合来形成A层。
共聚物(a2)是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和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的共聚物。
作为上述“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可以列举来自于例如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α-甲基对甲基苯乙烯等各种苯乙烯类单体的单元。这些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其中,优选为苯乙烯单元、α-甲基苯乙烯单元。苯乙烯单体单元在工业上容易获得、且经济性优异,因此优选,α-甲基苯乙烯单体单元能够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因此优选。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可以列举来自于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各种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以及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甲基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癸酯等丙烯酸酯单体的单元。这些(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其中,从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外观等观点考虑,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
作为上述“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可以列举来自于例如马来酸酐、衣康酸酐、柠康酸酐、乌头酸酐等各种酸酐单体的单元。这些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其中,从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透明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为马来酸酐单体单元。
上述共聚物(a2)的结构单元优选为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45~85质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4~45质量%、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8~20质量%,更优选为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55~85质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5~30质量%、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10~18质量%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共聚物(a2)的结构单元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例如利用核磁共振(NMR)测定装置、其它仪器分析装置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占45质量%以上、进而占55质量%以上时,热稳定性提高,与丙烯酸类树脂(a1)混合时可得到良好的外观,而且能够降低吸水性,因此优选。
另外,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占4质量%以上、进而占5质量%以上时,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提高,透明性变得良好,因此优选。
另外,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为8质量%以上、进而为10质量%以上时,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提高,透明性、耐热性提高,因此优选。
另一方面,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的比例为85质量%以下时,能够保持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混合性,并且可以提高耐热性、降低吸水性等,因此优选。
另外,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的比例为45质量%以下、进而为30质量%以下时,能够确保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并且可以抑制吸水性,因此优选。
另外,在共聚物(a2)的全部结构单元中,不饱和二羧酸酐单元的比例为20质量%以下、进而为18质量%以下时,能够确保与丙烯酸类树脂(a1)的相容性,并且可以提高热稳定性、抑制吸水性,因此优选。
对于共聚物(a2)而言,除了上述3种单体单元、即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以外,还可以含有“其它能够共聚的单元”,但其含有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下。
作为该“其它能够共聚的单元”,可以列举来自于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基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乙烯基羧酸单体、N-甲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N-烷基马来酰亚胺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N-甲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氯苯基马来酰亚胺等N-芳基马来酰亚胺单体等各种单体的单元。这些能够共聚的单元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对于共聚物(a2)而言,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换算为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00~200,000。这里,重均分子量(Mw)为该范围时,与丙烯酸类树脂(a1)混合而得到的A层的成型性、外观等优异,因此优选。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的重均分子量(Mw)的范围为110,000~180,000。
共聚物(a2)的制造方法可以用公知的聚合方法来制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溶液聚合、本体聚合等,聚合工艺也可以适当采用间歇式、半间歇式及连续式等。在本叠层体中,从副产物少、且易于调整分子量和控制透明性等观点考虑,可以优选在溶液聚合中应用间歇式聚合工艺。
((a1)/(a2))
在A层中,丙烯酸类树脂(a1)与共聚物(a2)的混合质量比优选为(a1)/(a2)=80/20~20/80。
丙烯酸类树脂(a1)与共聚物(a2)的混合比例为上述范围内时,与B层的层间密合性优异,能够保持作为丙烯酸类树脂的特征的表面硬度、透明性,并且可以提高耐热性、抑制吸水性,因此优选。
另外,为了降低本叠层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优选(a1)/(a2)=70/30~40/60,进一步优选70/30~60/40。
(聚碳酸酯树脂(a3))
如上所述,A层优选以具有特定结构的聚碳酸酯树脂(a3)作为主成分,由此,能够对本叠层体赋予高表面硬度。
这里,聚碳酸酯树脂(a3)是结构的一部分包含来自于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
[化学式1]
作为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存在立体异构体的关系的异山梨醇、异二缩甘露醇及异艾杜糖醇。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是以生物来源物质为原料由糖质制造的醚二醇。特别是异山梨醇,可以通过对由淀粉得到的D-葡萄糖进行加氢、再进行脱水而廉价地制造,作为资源,能够大量获得。基于这些情况,异山梨醇是最优选的。
在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聚碳酸酯树脂(a3)中,来自于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60摩尔%以上,而且优选为9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80摩尔%以下。
在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聚碳酸酯树脂(a3)中,通过使来自于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范围,聚碳酸酯树脂(a3)的硬度可以为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中间的值,与在表层配置有丙烯酸树脂层的显示器用前面板相比,冲裁加工性得到显著提高。
更具体而言,通过使该结构单元的含有比例为90摩尔%以下,可以使表面硬度、耐热性优异,且能抑制抗冲击性及与后面叙述的B层的层间密合性的降低,因此,能够防止冲裁加工时的成品率降低及在处理作为显示器用前面板的产品时的破损等各种不良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使上述含有比例为50摩尔%以上,可以使抗冲击性、冲裁加工性优异,且能够抑制表面硬度、耐热性的降低。另外,本叠层体在至少一面配置硬涂层,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表面硬度,适于显示器用前面板及透明建材等任意用途。
上述聚碳酸酯树脂(a3)可以具有上述结构单元以外的结构单元,可以列举例如:国际公开第2004/111106号小册子中记载的来自于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国际公开第2007/148604号小册子中记载的来自于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在来自于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优选具有来自于选自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及1,6-己二醇中的至少1种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在来自于上述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优选包含5元环结构或6元环结构。6元环结构可以通过共价键固定为椅式或船式。通过含有来自于5元环结构或6元环结构的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能够提高得到的聚碳酸酯的耐热性。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通常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
作为上述包含5元环结构或6元环结构的脂环族二羟基化合物,可以列举上述的国际公开第2007/148604号中记载的化合物。其中,可以优选示例出环己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甲醇,金刚烷二醇及五环十五烷二甲醇。
需要说明的是,从工业上容易获得的观点考虑,优选选择环己烷二甲醇,其中,优选为1,4-环己烷二甲醇。另一方面,在重视耐热性、与后面叙述的B层的层间粘接性的情况下,优选选择三环癸烷二甲醇。
上述A层中使用的聚碳酸酯树脂(a3)可以通过通常使用的聚合方法来制造,可以是光气法或与碳酸二酯反应的酯交换法中的任意方法。其中,优选如下酯交换法:在聚合催化剂的存在下,使结构的一部分为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脂肪族和/或脂环族羟基化合物、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二羟基化合物、及碳酸二酯进行反应。
酯交换法是添加结构的一部分为上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脂肪族和/或脂环族羟基化合物、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二羟基化合物、及碳酸二酯,添加碱性催化剂及中和该碱性催化剂的酸性物质,进行酯交换反应的制造方法。
作为碳酸二酯的代表例,可以列举: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苯酯、碳酸二(氯苯基)酯、碳酸间甲酚酯、碳酸二萘酯、碳酸二联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丁酯及碳酸二环己酯等。其中,可以特别优选使用碳酸二苯酯。
聚碳酸酯树脂(a3)的分子量可以用对比粘度表示,对于该对比粘度的下限,优选为0.20dl/g以上,更优选为0.30dL/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5dL/g以上,对于对比粘度的上限,优选为1.20dL/g以下,更优选为1.00dL/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0dL/g以下。
聚碳酸酯树脂的对比粘度过低时,成型品的机械强度可能变小,对比粘度过高时,成型时的流动性降低,存在生产性、成型性降低的倾向。
(其它成分)
A层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适当含有各种添加剂、改性剂等。这里,作为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润滑剂、阻燃剂、着色剂等。另外,作为改性剂,可以列举例如:抗冲击性改良剂、增容剂、防静电剂等。
<B层>
B层是在本叠层体的功能中特别承担表现出抗冲击性、耐热性等功能的层。
B层可以单独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b1)作为主成分树脂,另外,也可以在聚碳酸酯类树脂(b1)中混合后面叙述的各种改性剂(b2)来用作主成分树脂。
(聚碳酸酯类树脂(b1))
作为聚碳酸酯类树脂(b1),可以列举芳香族聚碳酸酯类树脂及脂肪族聚碳酸酯类树脂。
聚碳酸酯类树脂(b1)可以是均聚物,另外,也可以是与其它能够共聚的单体的共聚物。
另外,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结构可以是支链结构,也可以是直链结构,还可以是支链结构与直链结构的混合物。
另外,聚碳酸酯类树脂(b1)可以通过光气法、酯交换法、吡啶法等公知的任意制造方法来得到。
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即可,其中优选为20,000以上或4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2,000以上或28,000以下。
聚碳酸酯类树脂(b1)可以单独使用仅1种,另外,也可以组合使用重均分子量不同的2种以上。
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范围时,可以确保抗冲击性,挤出成型性也良好,因此优选。
(改性剂(b2))
为了调整溶融粘度及提高硬度等,优选混合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b1)与改性剂(b2)来用于B层的形成。
作为改性剂(b2),可以示例出特定的丙烯酸类树脂(b2)。
(丙烯酸类树脂(b2))
丙烯酸类树脂(b2)优选为由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5~80质量%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95~20质量%形成的丙烯酸类共聚物。
在丙烯酸类树脂(b2)中,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的含有比例为上述范围内时,能够表现出与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相容性、提高表面硬度的效果,因此优选。
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10~70质量%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90~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25~60质量%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75~40质量%。
作为上述的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可以示例出例如(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这些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其中,从与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相容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为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苯酯。
在丙烯酸类树脂(b2)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以外的能够共聚的其它单体单元。
在含有其它单体单元的情况下,优选在丙烯酸类树脂(b2)中为0.1~10质量%。
对于丙烯酸类树脂(b2)而言,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换算为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30,000。
丙烯酸类树脂(b2)的重均分子量(Mw)为上述范围时,与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相容性良好,得到的B层的成型性、表面硬度提高效果及外观等优异,因此优选。
从上述观点考虑,丙烯酸类树脂(b2)的重均分子量(Mw)的范围更优选为10,000~28,000。
聚碳酸酯类树脂(b1)与上述丙烯酸类树脂(b2)的混合质量比没有特别限制,优选(b1)/(b2)=99~65/1~35。两者的混合比例为该范围内时,得到的B层的成型性、表面硬度提高效果及外观等优异,因此优选。
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b1)/(b2)=95/5~70/30。
(优选的聚碳酸酯类树脂)
在以上当中,从降低本叠层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的观点考虑,作为B层的主成分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越好,特别优选使用聚碳酸酯类树脂(b1)的均聚物。另一方面,在重视叠层体的表面硬度的情况下,优选含有上述聚碳酸酯类树脂(b1)和上述改性剂(b2)。
(其它成分)
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B层可以配合上述的各种添加剂、其它树脂。
作为该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润滑剂、阻燃剂、着色剂、防水解剂等。
(各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对于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言,从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的观点考虑,与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差越小越好,优选为100~140℃,更优选为110℃以上或1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5℃以上,特别优选为120℃以上。
另一方面,从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的观点考虑,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越好,优选为100℃~160℃,更优选为120℃以上或155℃以下。
另外,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B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差的绝对值为30℃以下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温度85℃、湿度85%RH的高温高湿环境试验后的前面板翘曲,因此优选。从上述观点考虑,该差的绝对值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5℃以下。
这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A层因吸水而使软化温度降低,从而容易发生各种应变的松弛现象,在该差的绝对值为上述范围内时,高温高湿环境下两层的尺寸变化行为接近,结果是翘曲受到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按照JIS K7121在加热速度10℃/分下测定得到的值。另外,也可以使用其它公知的仪器分析装置、例如动态粘弹性装置等测定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
<硬涂层(C层)>
前面板还可以具备硬涂层(C层)作为一面侧或两面侧的最外侧表面层。但也可以不具备硬涂层(C层)。
该硬涂层(C层)是对前面板赋予优异的表面硬度、耐擦伤性的层。
硬涂层(C层)例如可以通过照射电子束、放射线、紫外线等能量线而使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或者通过加热而使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来形成。
其中,从成型时间及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照射紫外线使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硬涂层(C层)。
用于形成硬涂层(C层)的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只要是含有固化性树脂C1的树脂组合物即可。如上所述,在通过照射紫外线使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的情况下,该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优选为除了固化性树脂C1以外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的树脂组合物。
作为上述固化性树脂C1的具体例子,可以示例出例如:丙烯酸酯化合物、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化合物、环氧丙烯酸酯化合物、羧基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化合物、聚酯丙烯酸酯化合物、共聚类丙烯酸酯、脂环族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乙烯基醚化合物、氧杂环丁烷化合物等。这些固化性树脂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赋予更优异的表面硬度的固化性树脂C1,可以列举: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化合物、多官能环氧丙烯酸酯化合物等自由基聚合系的固化性化合物、烷氧基硅烷、烷基烷氧基硅烷等热聚合系的固化性化合物,另外,可以是上述固化性树脂中含有无机成分而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系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作为赋予特别优异的表面硬度的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举出有机/无机混合系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作为有机/无机混合系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以举出由在上述固化性树脂中含有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所构成的树脂组合物。
利用这样的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例如,通过使该无机成分与自由基聚合性单体进行共聚及交联,与仅在有机粘合剂中含有无机成分而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系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相比,不易发生固化收缩、且能够表现出高表面硬度,因此优选。另外,从减少固化收缩的观点考虑,作为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可以列举含有紫外线反应性胶体二氧化硅的有机/无机混合系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作为更优选的例子。
为了对硬涂层(C层)赋予特别优异的表面硬度,优选调整硬涂层(C层)中含有的无机成分的浓度,特别是调整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的浓度。
从上述观点考虑,优选将硬涂层(C层)中含有的无机成分、特别是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的浓度设为10~65质量%。该浓度为10质量%以上时,能够获得对硬涂层(C层)赋予优异的表面硬度的效果,因此优选。另一方面,该浓度为65质量%以下时,能够在硬涂层(C层)中将无机成分、特别是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无机成分最密地进行填充,可以有效地赋予优异的表面硬度,因此优选。
从上述观点考虑,该浓度优选为10~65质量%,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或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或55质量%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从提高与后面叙述的粘合片的粘接性、且降低本叠层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的观点考虑,硬涂层(C层)的主成分树脂优选为与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相同的树脂。例如,在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的情况下,硬涂层(C层)的主成分树脂也优选为丙烯酸类树脂。
优选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含有光聚合引发剂,该光聚合引发剂吸收紫外线而被激发、活化,由此引发聚合反应,引发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反应。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苯偶酰、二苯甲酮、其衍生物、噻吨酮类、苯偶酰二甲基缩酮类、α-羟基烷基苯酮类、α-羟基苯乙酮类、羟基酮类、氨基烷基苯酮类、酰基氧化膦类等。其中,α-羟基烷基苯酮类在固化时不易发生黄变,可以得到透明的固化物,因此优选。另外,氨基烷基苯酮类具有非常高的反应性,能够得到硬度优异的固化物,因此优选。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相对于固化性树脂100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的添加量优选添加0.1~5质量份。
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以含有作为表面调整成分的流平剂。
作为流平剂,可以列举:有机硅类流平剂、丙烯酸类流平剂等,特别优选在末端具有反应性官能团,更优选具有2个以上的反应性官能团。
具体可以列举:在两末端具有双键的具有丙烯酰基的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在末端各具有2个总计具有4个双键的具有丙烯酰基的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
其中,特别优选为雾度值稳定、且有助于提高耐擦伤性的具有丙烯酰基的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
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除了固化性树脂成分以外,还可以含有例如:含硅化合物、含氟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化合物等润滑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有机硅类化合物等阻燃剂、填充剂、玻璃纤维、抗冲击性改性剂等各种添加剂。
上述硬涂层(C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1μm~30μm,更优选为3μm以上或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或2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7μm以上或15μm以下。
这里,在硬涂层(C层)的厚度为上述范围时,能够赋予耐擦伤性,且不易产生因应力导致的裂纹,因此优选。
另外,在两面具有硬涂层(C层)的情况下,各硬涂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优选各硬涂层的厚度均为7μm~15μm的范围,且丙烯酸类树脂层(A层)表面的硬涂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表面的硬涂层的厚度。
<前面板的叠层结构>
前面板只要是在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具有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层(A层)的层结构即可,也可以具备其它的层。例如,只要是在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具有丙烯酸类树脂层(A层)的叠层体即可,也可以具备其它的层。
另外,例如如上所述,可以在一面侧最外侧表面或两面侧最外侧表面具备硬涂层(C层)。
作为前面板的层结构,可以示例出:(A)/(B)、(A)/(B)/(A)、(C)/(A)/(B)、(C)/(A)/(B)/(A)、(C)/(A)/(B)/(C)及(C)/(A)/(B)/(A)/(C)等。
这里,在层结构中具有2层以上的相同分类的层的情况下,该层可以为相同组成,也可以为不同组成。
在以上当中,优选(A)/(B)、(A)/(B)/(A)、(C)/(A)/(B)、(C)/(A)/(B)/(C)、(C)/(A)/(B)/(A)/(C)结构。
另外,在显示器面板等的情况下,更优选配置为(可视侧)(C)/(A)/(B)/(C)(光源侧)、(可视侧)(C)/(A)/(B)(光源侧)。
<前面板的厚度>
在前面板中,前面板的厚度(a1)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0.1mm~3.0mm,更优选为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5mm以上或1.2mm以下。
另外,前面板的厚度(a1)根据本叠层体的应用用途而具有优选的范围。例如,在应用于各种图像显示装置的前盖材料时,优选为0.1~2.0mm,更优选为0.15mm以上或1.5mm以下、0.2mm以上或0.8mm以下、0.2mm以上或0.7mm以下。在该范围内时,轻质性、刚性及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优异,因此优选。
另外,在应用于将粘合层等叠层于前面板而保护玻璃等的表面不受污染、划伤、防止破碎的碎片等飞散的用途的情况下,前面板的厚度(a1)优选为0.1mm~0.6mm,更优选为0.15mm以上或0.5mm以下。
在任一种用途的情况中,从降低本叠层体的内部应力(σ)的观点考虑,优选前面板的厚度(a1)薄者。从上述观点考虑,前面板的厚度(a1)优选为0.7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下。
为了抑制本叠层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生的内部应力、及形状稳定性,在本叠层体中,A层的总厚度越小越好,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表面硬度,优选具有一定以上的厚度,优选根据目标物性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从上述观点考虑,A层的总厚度优选为10μm~250μm,更优选为30μm以上或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或15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叠层体例如具备2层的A层的情况下,该2层的总厚度为A层的总厚度。
另外,从降低本叠层体的内部应力、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1层热塑性树脂层A层的厚度(A)相对于热塑性树脂层A层及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优选为0.05~0.40,更优选为0.07以上或0.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上或0.3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2层A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在表面背面抵消A层与B层的膨胀收缩行为的差异,优选将各A层的厚度设为彼此相同的厚度。
<前面板的弹性模量>
从降低本叠层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内部应力、提高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前面板的弹性模量(E1)优选为1500~4500(MPa),更优选为1800以上或400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0以上或3500(MPa)以下。
<前面板的翘曲量>
从降低本叠层体的内部应力、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将上述前面板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静置120小时,接着在温度23℃、湿度50%RH环境下放置4小时后,4角的翘曲量的平均值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0.3mm以下。
另一方面,即使上述翘曲量(δ)在某种程度较大时,也能够通过减薄前面板的厚度、降低粘合片的弹性模量等而将本叠层体的内部应力(σ)调整至给定的范围,从而可以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
从前面板的工业生产性、成品率等观点考虑,上述翘曲量(δ)的下限值优选为0.0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上。
为了将前面板的上述翘曲量(δ)调整至上述范围,优选采用如下方法:减小A层的总厚度、并且调整1层A层的厚度(A)相对于A层及B层的总层厚(T)的比率((A)/(T))的方法,以及取得表面背面的硬涂层的弹性模量、固化收缩量、厚度的平衡的方法。但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法。
<前面板的制造方法>
作为叠层A层和B层时的成膜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从操作性、生产性等观点考虑,可以优选使用具有单螺杆挤出机、多螺杆挤出机、班伯里混炼机、捏合机等熔融混合设备、并使用T模头的挤出流延法。
作为叠层方法,可以优选使用通过具有喂料块或多歧管的T模头对熔融混炼后的树脂进行共挤出成型的方法。
为了使本叠层体的外观良好,优选使用表面经过镜面处理的成型辊(金属弹性辊、抛光辊等)。
使用T模头的挤出流延法的成型温度可以根据使用的树脂组合物的流动特性、成膜性等适当调整,大致为300℃以下,优选为230~260℃。成型辊温度大致为90~160℃,优选为95~150℃。
另外,在对各层进行挤出时,可以优选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多螺杆挤出机,各层的押出机优选具有排气功能和过滤功能。排气功能可以有效地用于各层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的干燥、微量的挥发成分的除去等,能够得到气泡等缺陷少的叠层体,因此优选。另外,过滤功能有各种方式,具体可以示例出:叶盘式过滤器、反清洗盘式过滤器、锥型过滤器、烛形过滤器、圆筒型过滤器等。其中,优选易于确保有效过滤面积的叶盘式过滤器。可以利用过滤功能除去异物、微小凝胶物等,能够得到外观不良少的叠层体,因此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形成各层的树脂组合物可以预先利用转鼓、V型混合机、班伯里混炼机、挤出机等混合机将各成分混合后使用,另外,可以将计量后的各成分直接供给至挤出机的供给口,或者将分别计量后的成分供给至具有2个以上供给口的挤出机的各供给口。
另外,各种添加剂的混合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a)预先另行制作在适当的基础树脂中混合有高浓度(作为代表性的含量,为3~60质量%左右)的各种添加剂的母炼胶,并对使用其的树脂调整浓度而进行混合的方法;(b)在待使用的树脂中直接混合各种添加剂的方法等。
可以列举如下方法:在如上所述叠层的A层或B层的表面(称为“树脂层表面”)涂敷将上述的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有机溶剂中而得到的涂料,然后制成固化膜,由此形成在树脂层表面而进行叠层的方法。但并不限定于该方法。
作为叠层于树脂层表面的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使用覆盖膜的层压方式、浸涂法、自然涂布法、逆涂法、缺角轮涂布法(comma coating)、辊涂法、旋涂法、线棒(wire bar)法、挤出(extrusion)法、帘式涂布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等。此外,还可以采用例如使用在脱模层上形成有硬涂层(C层)的转印片将该硬涂层(C层)叠层在树脂层表面的方法。
另外,为了提高该硬涂层(C层)与树脂层表面的密合性,可以对树脂层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及底涂处理等各种表面处理。
然后,优选将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叠层于树脂层表面后,通过照射例如电子束、放射线、紫外线等能量线而使该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或者通过加热使该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其中,从成型时间及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
这里,作为发出紫外线的光源,可以使用例如:无电极高压水银灯、有电极高压水银灯、无电极金属卤化物灯、有电极金属卤化物灯、氙灯、超高压水银灯或汞氙灯等。其中,无电极高压水银灯易于得到高照度的紫外线,有利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因此优选。
在C层形成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且通过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的情况下,由于对紫外线的透明度高,因此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内部的固化快速进行,但另一方面,由于氧所导致的固化阻碍作用(称为氧干扰),有时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表面发生固化延迟。对于该氧干扰,在通过供给氮气而使树脂组合物附近处于氮气氛围下、并照射紫外线时,可以使表面与树脂组合物内部一起快速地进行固化,因此优选。
可以在使热塑性树脂层(A层)叠层于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的一面侧或两面侧而制成树脂叠层体之后对上述树脂叠层体进行热处理。
作为热处理条件,优选在比A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5℃~30℃的温度范围、更优选在低5℃~25℃的温度范围、进一步优选在低5℃~20℃的温度范围对树脂叠层体进行热处理。
另外,可以对前面板的一面侧或两面侧的最外侧表面实施防反射处理、防污处理、防静电处理、耐候性处理及防眩处理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处理。
各处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可以示例出例如:涂布减反射涂料的方法、蒸镀电介质薄膜的方法、涂布防静电涂料的方法等。
<粘合片>
本叠层体所使用的粘合片对其组成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粘合性、透明性及耐候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将以丙烯酸类树脂作为主成分树脂的粘合剂组合物交联而成的粘合片。
(粘合剂组合物)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优选含有丙烯酸类树脂、交联单体,并根据需要含有交联引发剂、反应催化剂等。
作为主成分树脂的丙烯酸类树脂,优选为丙烯酸酯聚合物(包括共聚物)。
丙烯酸酯聚合物(包括共聚物)可以根据用于对其进行聚合的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及聚合条件等来适当调整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特性。
作为可用于对丙烯酸酯聚合物进行聚合的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也可以使用使亲水基团、有机官能团等与它们共聚而成的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羟基乙酯、丙烯酸、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酰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含氟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等。
在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共聚物。
作为用于形成(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酯、即丙烯酸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成分,优选烷基为正辛基、异辛基、2-乙基己基、正丁基、异丁基、甲基、乙基、异丙基中的任意一种的丙烯酸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1种,或者从其中选择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其它成分,可以使具有羧基、羟基、缩水甘油基等有机官能团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具体而言,以选择性地适当组合上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成分和具有有机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酯成分而成的单体成分作为起始原料,进行加热聚合,可以得到(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聚合物。
其中,可以优选列举: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丙烯酸烷基酯中的1种或从其中选择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或者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中的至少1种以上与丙烯酸共聚而成的物质。
作为交联单体(也称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具有2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环氧基、三聚氰胺基、二醇基、硅氧烷基、氨基等有机官能团的多官能有机官能团树脂,具有锌、铝、钠、锆、钙等的金属络合物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如果列举上述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例子,则可以列举例如: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等。
交联单体的含量可以与能够获得希望的保持力的其它要素一起进行调整,通常可以在相对于主成分树脂100质量份为0.01~40.0质量份、优选为0.1~30.0质量份、更优选为0.5~30.0质量份的比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但考虑到与其它要素的平衡性,也可以超出该范围。
在对丙烯酸酯聚合物进行交联时,适当添加交联引发剂(过氧化引发剂、光引发剂)、反应催化剂(叔胺类化合物、季铵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是有效的。
在进行紫外线照射交联(也称为“UV交联”)的情况下,优选配合光引发剂。
作为光引发剂,可以使用裂解型光引发剂及夺氢型光引发剂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
作为裂解型光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苯偶姻丁基醚、苯偶酰二甲基缩酮、羟基苯乙酮等。
另外,作为夺氢型光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二苯甲酮、米蚩酮、二苯并环庚酮、2-乙基蒽醌、异丁基噻吨酮等。
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列举的物质。
光引发剂的添加量可以适当调整,通常可以在相对于主成分树脂100质量份为0.05~5.0质量份的比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可以以1:1的比例组合使用夺氢型和裂解型的各光引发剂。但是,为了与其它因素取得平衡,也可以超出该范围。
(其它添加剂)
除了上述成分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配合具有近红外线吸收特性的颜料、染料等色素、增粘剂、抗氧剂、防老剂、吸湿剂、紫外线吸收剂、硅烷偶联剂、天然物及合成物的树脂类、玻璃纤维、玻璃珠等各种添加剂。
上述的粘合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成粘合片:添加作为主成分树脂的丙烯酸类树脂及根据需要添加的交联剂及反应引发剂或反应催化剂等,并搅拌混合,在脱模膜上成膜为目标厚度,进行加热干燥或紫外线照射而使其交联。
(厚度)
从降低本叠层体的内部应力、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粘合片的厚度(a2)优选为10μm~300μm,更优选为30μm以上或25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0μm以上或200μm以下。
(弹性模量)
从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中的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粘合片的弹性模量(E2)优选为0.001MPa以上。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0.01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MPa以上。
另外,从提高粘性等的观点考虑,弹性模量(E2)优选为30MPa以下,更优选为20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Pa以下。
粘性被定义为“表示粘接于被粘附物的瞬间的粘合力的性质”、“多数情况下用手指等进行定性判断”(木村馨、砂川诚等著“高功能粘接剂/粘合剂”共立出版株式会社,1989年2月20日发行)
需要说明的是,粘合片的弹性模量(E2)可以通过使用拉伸试验机沿切下的粘合片的长度方向以试验速度300mm/分进行拉伸试验来测定。
(Tg)
粘合片的Tg可以使用流变仪(英弘精机株式会社制造“MARS”),在粘合夹具:φ25mm平行板、应变:0.5%、频率:1Hz、温度:-50~200℃、升温速度:3℃/分的条件下,通过基于剪切法的动态粘弹性测定的损耗角正切(tanδ)来测定。
<本叠层体的特性>
本叠层体的特征在于,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将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叠层体暴露120小时时,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内部应力(σ)为0.47MPa以下,所述内部应力(σ)是由下述式(1)及式(2)求出的。
这里,上述式(1)及式(2)中的各字母的含义如下所述。
δ: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前面板端面距静置面的浮起高度
L:样品长度(10cm)
θ: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从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向前面板的接地点引出的垂线与连接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和前面板的端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ρ1: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a1:前面板的厚度
a2:粘合片的厚度
b:样品宽度(10cm)
E1:前面板的弹性模量
E2:粘合片的弹性模量
I1:前面板的截面惯性矩
I2:粘合片的截面惯性矩
h:a1+a2
σ:内部应力
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试验结果可以确认,对于本叠层体而言,在由上述式(1)及式(2)求出的内部应力(σ)为0.47MPa以下时,能够有效地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翘曲。
从上述观点考虑,本叠层体的上述内部应力(σ)优选为0.47MPa以下,更优选为0.46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5MPa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40MPa以下,再进一步优选为0.30MPa以下。
本叠层体的上述内部应力(σ)主要可以通过A层的厚度、1层(A层)的厚度(A)相对于(A)层及(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A层及B层的材料、粘合片的厚度与材料等来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后面叙述的实施例中,作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翘曲评价方法,采用了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作为高温高湿环境,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60℃、湿度90%RH,以及温度70℃、湿度90%RH等的环境条件作为高温高湿环境。
<本叠层体的用途>
如以上所说明,对于本叠层体而言,不仅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形状稳定性优异,而且能够提高透明性、抗冲击性、表面硬度等。因此,本叠层体可以适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以贴合于基材等作为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等。例如,除了可以适于用作手机终端、智能手机、便携电子游戏机、便携信息终端、平板设备、移动电脑、可穿戴终端等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构成材料的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以外,还可以适于用作液晶电视、液晶监视器、台式电脑、汽车导航仪、汽车仪表等安装式显示器设备的构成材料的各种基板材料、保护材料。
本叠层体还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方法赋予形状。例如除了使用模具进行加热/加压的方法以外,还可以示例出:压缩空气成型法、真空成型法、轧辊成型法等作为成型方法。通过对本叠层体赋予形状,可以用于具有曲面的图像显示装置、各种柔性设备。
<用语说明等>
一般来说,“片”是指,在JIS定义上,薄且平(相对于长度和宽度而言,其厚度较小)的产品;一般来说,“膜”是指,与长度及宽度相比,厚度极小,且最大厚度可任意限定的薄且平的产品,其通常以卷的形式供给(日本工业标准JISK6900)。但是,片与膜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本发明中,没有必要在文字上将两者区分开,因此在本发明中,称作“膜”时也包括“片”,称作“片”时也包括“膜”。
另外,在图像显示面板、保护面板等这样的表达为“面板”的情况下,包括板、片及膜、或它们的叠层体。
在本说明书中,记载为“X~Y”(X、Y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代表“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还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含义。
另外,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数字)时,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出现的各种测定值及评价如下所述进行。
(1)厚度
使用市售的厚度测定器(MITUTOYO公司制造)进行了测定。
(2)弹性模量(E1、E2)
对于前面板的弹性模量(E1),通过JISK-7198A法中记载的动态粘弹性测定法,使用ITK计测控制株式会社(アイティー計测制御(株))制造的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DVA-200”,在振动频率10Hz、应变0.1%的条件下,以升温速度1℃/分从-100℃至200℃对膜的横向(TD)进行测定,根据得到的数据求出温度20℃时的储能模量(E’),使用该储能模量(E’)作为E1
对于粘合片的弹性模量(E2),使用拉伸试验机以试验速度300mm/分对切下的粘合片的长度方向进行拉伸、测定。
(3)通过湿热暴露试验对单独的前面板进行的翘曲评价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树脂叠层体(前面板)切成10cm×10cm的尺寸,在设定为温度85℃、湿度85%RH的恒温恒湿槽中放置120小时,接着在设定为温度23℃、湿度50%RH环境的恒温恒湿槽中放置4小时,然后立即对4角的翘曲量进行了评价。
对于翘曲量而言,将试验片、即树脂叠层体(前面板)的凸面静置于石英制平台上,使用游标高度尺,通过肉眼观察测定4角从平台浮起的高度,计算出4角的翘曲量δ(mm)的平均值。
(4)内部应力的计算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前面板切成10cm×10cm的尺寸,使用以下示出的式(1)、式(2)计算出在设定为温度85℃、湿度85%RH的恒温恒湿槽中曝露120小时时产生的内部应力。
δ: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前面板端面距静置面的浮起高度
L:样品长度(10cm)
θ: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从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向前面板的接地点引出的垂线与连接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和前面板的端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ρ1: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a1:前面板的厚度
a2:粘合片的厚度
b:样品宽度(10cm)
E1:前面板的弹性模量
E2:粘合片的弹性模量
I1:前面板的截面惯性矩
I2:粘合片的截面惯性矩
h:a1+a2
σ:内部应力
这里,将内部应力计算模型的示意图示于图1。
作为计算的过程,首先将单独的前面板通过上述湿热暴露试验实际测得的翘曲量(δ)代入式(1),计算出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半径(ρ1)。
接下来,利用下式(3)、式(4)分别计算出前面板和粘合剂的截面惯性矩(I1、I2)。接着,将计算出的ρ1、其它物性值代入式(2),计算出内部应力(σ)。
(5)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叠层体的湿热暴露试验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叠层体于设定为温度85℃、湿度85%RH的恒温恒湿槽中放置120小时,接着在设定为温度23℃、湿度50%RH环境的恒温恒湿槽中放置4小时,然后立即通过肉眼观察确认了试验片的外观。
此时,因前面板的湿热暴露所引起的翘曲量大时,在前面板与粘合片的界面发生剥离,由于剥离部位混入气泡(空气)而产生外观不良。按照下述基准通过肉眼观察对外观不良部分的大小进行了评价。
○(good):外观不良部分的面积比例小于10%
×(poor):外观不良部分的面积比例为10%以上
<实施例、比较例>
对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主要原料、材料进行说明。
(热塑性树脂(a1-1))
丙烯酸类树脂(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ACRYPET VH001、密度:1.19g/cm3、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99/1质量%、有规立构性(三单元组分率):mm(9.2摩尔%)、mr(41.8摩尔%)、rr(49.0摩尔%)、Tg:111℃、MFR(温度:230℃、载荷:37.3N):2.0g/10分)
(热塑性树脂(a2-1))
共聚物(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RESISFY R-100、密度:1.14g/cm3、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马来酸酐=75/15/10质量%、Tg:127℃、MFR(温度:230℃、载荷:37.3N):4.2g/10分)
(热塑性树脂(a3-1))
通过按照日本特开2008-024919号公报的方法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密度:1.36g/cm3、Tg:128℃、MFR(温度:230℃、载荷:37.3N):9.6g/10分),所述聚碳酸酯共聚物中来自于作为二羟基化合物的异山梨醇的单体单元与来自于三环癸烷二甲醇的单体单元的摩尔比率为异山梨醇/三环癸烷二甲醇=70/30摩尔%。
(聚碳酸酯类树脂(b1-1))
Sumika Styron Polycarbonate公司制造、商品名:CALIBRE 301-15、密度:1.20g/cm3、Tg:149℃、MFR(温度:300℃、载荷:11.8N):15.0g/10分)
(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
(c-1)(MOMENTIVE公司制造、商品名“UVHC7800G”)
(c-2)(MOMENTIVE公司制造、商品名“XRC39-6210”)
(粘合片)
作为粘合片,使用了弹性模量(E2):0.30MPa、Tg:-10℃的粘合片,所述粘合片是将包含丙烯酸酯共聚物、交联剂及光聚合引发剂的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夹在经过剥离处理的2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之间,并赋形为厚度150μm的片状而得到的。
(玻璃板)
作为玻璃板,使用了市售的钠钙玻璃(宽度:100mm×长度:100mm×厚度:0.5mm)。
<实施例1>
将混合丙烯酸类树脂(a1-1)60质量份及共聚物丙烯酸类树脂(a2-1)40质量份而得到的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份、及聚碳酸酯类树脂(b1-1)100质量份分别供给至具有排气功能及过滤功能的各挤出机,在树脂温度240~265℃下进行熔融混炼,利用喂料块并且用260℃的T模头进行共挤出成型,使得形成(A层)/(B层)的叠层结构,然后依次通过设定为100℃的第1冷却辊、设定为110℃的第2冷却辊及设定为150℃的第3冷却辊来进行冷却,得到了总厚度为0.675mm、各层厚度为(A层)/(B层)=0.075mm/0.600mm的前面板。
接着,使用棒涂机将由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1)60质量份及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2)40质量份形成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f)涂布于上述前面板的丙烯酸类树脂层(A层)的表面,并在该状态下以90℃干燥1分钟,然后以700mJ/cm2的曝光量曝光紫外线,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固化,形成了硬涂层(Cf)。
接着,使用棒涂机将由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2)60质量份及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3)40质量份形成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b)涂布于上述树脂叠层体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层(B层)的表面,并在该状态下以90℃干燥1分钟,然后以700mJ/cm2的曝光量曝光紫外线,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c)固化,形成硬涂层(Cb),制作了前面板。
接下来,将粘合片的一个剥离膜剥离,将露出的粘合面叠合于上述前面板的硬涂层(Cb)的表面,用手压辊进行粘贴。接着,将残留的剥离膜剥离,将钠钙玻璃(厚度:0.5mm)叠合于露出的粘合面上,在减压下(绝对压力5kPa)进行加压贴合后,实施高压釜处理(50℃、0.2MPa、20分钟)并粘贴,制作了叠层体。然后,用高压水银灯隔着钠钙玻璃对该叠层体照射紫外线,使得365nm紫外线达到2000mJ/cm2,使粘合片固化,制作了上述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实施例2、3>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对前面板的A层、B层的各层厚度比率及总厚度进行了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前面板及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实施例4>
将热塑性树脂(a3-1)100质量份和聚碳酸酯类树脂(b1-1)质量份分别供给至具有排气功能及过滤功能的各挤出机,在树脂温度240~265℃下进行熔融混炼,利用具有多歧管的T模头通过240℃的T模头进行共挤出成型,使得形成(Af层)/(B层)/(Ab层)的2种3层的叠层结构,然后依次通过设定为100℃的第1冷却辊、设定为110℃的第2冷却辊及设定为120℃的第3冷却辊来进行冷却,得到了总厚度为0.675mm、各层厚度为(Af层)/(B层)/(Ab层)=0.075mm/0.525mm/0.075mm的前面板,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布硬涂层,制作了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实施例5>
将热塑性树脂(a3-1)100质量份和聚碳酸酯类树脂(b1-1)质量份分别供给至具有排气功能及过滤功能的各挤出机,在树脂温度240~265℃下进行熔融混炼,具有多歧管的T模头通过240℃的T模头进行共挤出成型,使得形成(Af层)/(B层)/(Ab层)的2种3层的叠层结构,然后依次通过设定为100℃的第1冷却辊、设定为110℃的第2冷却辊及设定为120℃的第3冷却辊来进行冷却,得到了总厚度为0.275mm、各层厚度为(Af层)/(B层)/(Ab层)=0.075mm/0.125mm/0.075mm的前面板,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涂布硬涂层,制作了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比较例1~4>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对前面板的A层、B层的厚度比率及总厚度进行了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前面板,然后制作了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比较例5、6>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对硬涂层(Cb)的厚度进行了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前面板,然后制作了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比较例7、8>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在前面板的共挤出成型时对第3冷却辊温度进行了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了前面板,然后制作了前面板/粘合片/玻璃的贴合体。
如表1、2所示,在实施例1~5的构成中,湿热环境试验时没有剥离,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8中发生了剥离。
确认了供于湿热环境试验时的剥离行为与通过式(1)及式(2)计算出的内部应力σ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确认,在内部应力σ为一定以下时,能够抑制湿热环境试验时的剥离。可认为这是由于,在将因仅将上述前面板供于湿热暴露试验时产生的翘曲所导致的内部应力减小至一定以下时,与粘合片的密合力占优势,能够抑制剥离。可以确认,基本上内部应力为0.47MPa是发生剥离的阈值。
作为影响内部应力的前面板的因素,根据式(1)、式(2),可以列举弹性模量、厚度、翘曲量。其中,主要通过减薄厚度、或减小翘曲量来降低内部应力。即使在任一者较大时,也可以通过将另一者的参数调整至适当的范围来降低内部应力,抑制剥离。
作为用于减小翘曲量的方法,可以列举调整A层与B层的层结构、A层与B层的厚度比率、表面背面涂层的厚度比率、制造时的辊温度条件等加工条件等。
其中,使A层与B层的层结构为A层/B层/A层的2种3层对称结构是有效的。通过成为对称结构,能够在表面背面抵消A层与B层的膨胀收缩行为的差异,因此对减少翘曲是有效的。
根据实施例4、5可以确认,作为前面板,与使用了A层/B层的2种2层结构的情况相比,使用了2种3层的表面背面对称结构的情况能够将前面板的翘曲量及内部应力抑制得很小。
作为减少翘曲量的其它方法,在A层/B层的2种2层结构中,减小1层(A层)的厚度(A)相对于(A)层及(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是有效的。翘曲的原因是由于两层的膨胀收缩行为的差异,因此,例如在将厚度比率设为不均匀而使得A层极端减薄至接近B层的单层体时,A层的影响不易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抑制翘曲行为。
作为减少翘曲量的其它方法,使表面背面的硬涂层(C层)的构成接近于表面背面对象是有效的。对于硬涂层(C层)而言,由于在暴露于湿热试验中时固化收缩的进行,硬涂层自身发生收缩,从而成为导致翘曲的原因,因此,为了抑制翘曲,优选取得表面背面的硬涂层的构成的平衡,即取得材料及厚度的平衡。
在硬涂层的材料组成在表面背面相同的情况下,优选使两者的厚度接近,在硬涂层的材料组成在表面背面不同的情况下,优选考虑到各硬涂层的材质引起的弹性模量、及固化收缩量来调整厚度,使表面背面取得平衡。
作为减少翘曲量的其它方法,通过调整共挤出时的成膜条件来减小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变是有效的。例如,可以通过在不导致外观不良的范围内将第3冷却辊设为高温,利用退火效果来减小热应变。
比较例1~8的内部应力大,因此发生剥离。
比较例1的总厚度厚至1000μm,即使在翘曲量小的情况下,也因厚度的贡献大而使内部应力增大。
在比较例2~4中,A层相对于B层的厚度比率大,因此前面板的翘曲量大,内部应力增大。
在比较例5~6中,背面的硬涂层(Cf)的厚度薄,表面背面的硬涂层未取得平衡,因此前面板的翘曲量大,内部应力增大。
在比较例7~8中,第3冷却辊温度未设为足够的高温,前面板的热应变量大,翘曲量增大,内部应力增大。

Claims (25)

1.一种叠层体,其包含前面板和粘合片,
所述前面板具备以聚碳酸酯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B层和以与该聚碳酸酯类树脂不同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A层,A层的总厚度为10μm~250μm,1层所述A层的厚度(A)相对于所述A层及所述B层的总厚度(T)之比((A)/(T))为0.05~0.40,
其特征在于,将前面板和粘合片的叠层体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由下述式(1)及式(2)求出的前面板与粘合片的内部应力(σ)为0.47MPa以下,
δ: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前面板端面距静置面的浮起高度,
L:样品长度(10cm),
θ: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中,将前面板以向下凸出的形状水平静置时,从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向前面板的接地点引出的垂线与连接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中心和前面板的端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
ρ1:在仅将前面板于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暴露120小时时的前面板翘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a1:前面板的厚度,
a2:粘合片的厚度,
b:样品宽度(10cm),
E1:前面板的弹性模量,
E2:粘合片的弹性模量,
I1:前面板的截面惯性矩,
I2:粘合片的截面惯性矩,
h:a1+a2
σ:内部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其中,将所述前面板在温度85℃、湿度85%RH环境下静置120小时,接着在温度23℃、湿度50%RH环境下放置4小时后,4个角的翘曲量(δ)的平均值为1.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的丙烯酸类树脂(a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的丙烯酸类树脂(a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的丙烯酸类树脂(a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的丙烯酸类树脂(a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所述丙烯酸类树脂(a1)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所述共聚物(a2)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马来酸酐单体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所述丙烯酸类树脂(a1)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所述共聚物(a2)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马来酸酐单体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所述丙烯酸类树脂(a1)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所述共聚物(a2)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马来酸酐单体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树脂的热塑性树脂含有丙烯酸类树脂(a1)和共聚物(a2),所述丙烯酸类树脂(a1)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单体、丙烯酸单体、马来酸酐单体、芳香族乙烯基单体、丙烯腈单体中的1种以上的共聚物所形成,所述共聚物(a2)具有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及马来酸酐单体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是结构的一部分中包含来自于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a3),
化学式1: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A层的主成分的热塑性树脂是结构的一部分中包含来自于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a3),
化学式1: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中,作为B层的主成分树脂的聚碳酸酯类树脂含有聚碳酸酯类树脂(b1)和丙烯酸类共聚物(b2),所述丙烯酸类共聚物(b2)包含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5~80质量%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95~20质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中,粘合片的弹性模量(E2)为0.001~30MPa。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叠层体,其中,粘合片的弹性模量(E2)为0.001~30MPa。
18.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中,所述前面板的总厚度为0.7mm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叠层体,其中,所述前面板的总厚度为0.7mm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叠层体,其中,所述前面板的总厚度为0.7mm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其中,除了所述A层及B层以外,所述前面板还在待与粘合片叠层的一侧具备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含有与该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相同的树脂作为主成分。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叠层体,其中,除了所述A层及B层以外,所述前面板还在待与粘合片叠层的一侧具备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含有与该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相同的树脂作为主成分。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叠层体,其中,除了所述A层及B层以外,所述前面板还在待与粘合片叠层的一侧具备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含有与该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相同的树脂作为主成分。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叠层体,其中,除了所述A层及B层以外,所述前面板还在待与粘合片叠层的一侧具备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含有与该粘合片的主成分树脂相同的树脂作为主成分。
2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
CN201680020492.8A 2015-03-31 2016-03-28 叠层体 Active CN107531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2075 2015-03-31
JP2015-072075 2015-03-31
PCT/JP2016/059841 WO2016158827A1 (ja) 2015-03-31 2016-03-28 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037A CN107531037A (zh) 2018-01-02
CN107531037B true CN107531037B (zh) 2019-10-01

Family

ID=57005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492.8A Active CN107531037B (zh) 2015-03-31 2016-03-28 叠层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08330B2 (zh)
CN (1) CN107531037B (zh)
TW (1) TWI723985B (zh)
WO (1) WO20161588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18051B1 (en) * 2016-02-15 2021-01-13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Transparent resin laminate
TWI717550B (zh) 2016-09-01 2021-02-0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及影像顯示裝置
US11339285B2 (en) 2017-02-03 2022-05-24 Teijin Limited Multilayer body
JP2020003448A (ja) * 2018-07-02 2020-01-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刺激応答性可逆変形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843266A (zh) * 2018-08-20 2020-02-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复合前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12165A (zh) 2019-02-07 2021-09-17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粘合膜和粘合膜的制造方法
WO2021200685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電加熱接着シート
JPWO2021241426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CN111816077B (zh) * 2020-07-13 2022-04-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4259A4 (en) * 1999-11-11 2006-03-22 Tdk Corp TRANSPARENT PLASTIC FILM WITH HARD SURFACE COATING
JP2010167659A (ja) * 2009-01-22 2010-08-05 Teijin Chem Ltd 樹脂積層体
JP5712208B2 (ja) * 2010-05-21 2015-05-07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積層体
WO2013128697A1 (ja) * 2012-02-28 2013-09-0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耐擦傷性樹脂積層体、ディスプレイ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940855B2 (ja) * 2012-03-27 2016-06-29 帝人株式会社 積層体
JP2014091775A (ja) * 2012-11-02 2014-05-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粘着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明保護積層体
JP6530583B2 (ja) * 2013-03-13 2019-06-1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積層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耐擦傷性樹脂積層板
WO2015050051A1 (ja) * 2013-10-02 2015-04-09 株式会社クラレ 積層体
JP6482837B2 (ja) * 2013-12-02 2019-03-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積層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耐擦傷性樹脂積層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8330B2 (ja) 2019-05-08
JPWO2016158827A1 (ja) 2017-10-12
TWI723985B (zh) 2021-04-11
TW201700300A (zh) 2017-01-01
CN107531037A (zh) 2018-01-02
WO2016158827A1 (ja)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037B (zh) 叠层体
TWI534009B (zh) 成形體,顯示器之前蓋材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608935B (zh) 塑膠膜疊層板
TWI610998B (zh) 光學用黏著材樹脂組成物、光學用黏著材片、影像顯示裝置、光學用黏著材片的製造方法及影像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
CN107636499A (zh) 两面附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JP6378977B2 (ja) 画像表示体
JP2016000774A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貼合体
JP6693041B2 (ja) 積層体
CN109313299A (zh) 双面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9456711A (zh) 用于曲面显示屏的热定型保护膜
JP6791736B2 (ja)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CN108728006A (zh) 一种光学薄膜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KR101791232B1 (ko) 플라스틱 필름 적층체
TWI761369B (zh) 黏著片材積層體、賦形黏著片材積層體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15416A (zh) 合成樹脂層合體
TW202103948A (zh) 高硬度成形用樹脂薄片及使用其之成形品
TWI778937B (zh) 化妝薄片、面板、具有化妝薄片之物品、及具有面板之物品
CN107001890A (zh) 粘着性组合物、粘着剂以及粘着片
KR101823912B1 (ko) 디스플레이패널용 고투명 무기재 점착테이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16068658A1 (ko) 플라스틱 필름 적층체
JP2018034488A (ja) 装飾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80839B2 (ja) 塗布フィルムおよび粘着シート積層体
TWI364364B (zh)
JP6694317B2 (ja) 積層体および成形体、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8030338A (ja) 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