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2076B -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2076B
CN107522076B CN201610457866.4A CN201610457866A CN107522076B CN 107522076 B CN107522076 B CN 107522076B CN 201610457866 A CN201610457866 A CN 201610457866A CN 107522076 B CN107522076 B CN 107522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panel
door
pair
lateral direction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578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2076A (zh
Inventor
王宙
武田佳祐
会田裕士
野坂茂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578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220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22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2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2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2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用门卡合装置,能够开闭门板而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具有:一对翼板,被支承在第一门板上,该一对翼板被设置成沿横向排列且其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门板设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一方;操作杆,具有连结于驱动装置的沿横向移动的输出部上的连结部,并且,该操作杆通过使连结部从位于第一门板闭方向侧的第一位置向位于第一门板开方向侧的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来缩小一对翼板的间隔,通过使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来扩大一对翼板的间隔;锁定机构,对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位置变更进行限制,而在第一门板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Description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该电梯用门卡合装置使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连动,其中所述第一门板设在能够沿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移动地设置的轿厢或建筑物的楼层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二门板设在轿厢或楼层的任意另一方。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如图12及图13所示,电梯具有第一门板101和第二门板102,所述第一门板101设在能够沿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移动地设置的轿厢100或建筑物的楼层F(以下,简称为“楼层F”)这两者中的任意一方(图中为轿厢100,参照图12),所述第二门板102设在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方(图中为楼层F,参照图13)。
第一门板101及第二门板102被设置为能够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上自由移动。由此,第一门板101构成为能够在使设于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的第一开口部全开的开位置和使第一开口部关闭的闭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第二门板102构成为能够在使设于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方的第二开口部全开的开位置和使第二开口部关闭的闭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
以第一门板101及第二门板102分别设置成能够在横向自由移动作为前提,电梯具有:设在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的驱动装置103,该驱动装置103使第一门板101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之间移动;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第二门板102的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其能够在对位于闭位置的第二门板102的横向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状态和解除对第二门板102横向移 动进行限制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第一门板101的门卡合装置105,其构成为能够将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且能够将横向的一侧(以下,称作“开方向”)及另一侧(以下,称作“闭方向”)的力向第二门锁定装置104传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驱动装置103对第一门板101施加横向的力,使第一门板101沿横向移动。另外,驱动装置103以机械方式或电动方式使第一门板101分别在开位置及闭位置停止。
如图14所示,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具有: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第二门板102的基部106;锁定臂107,其连结于基部106且能够围绕沿正交于上下方向及横向的方向(以下,称作“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配置在锁定臂107的旋转中心上的受压部108,该受压部108从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侧向一侧突出;在远离锁定臂107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固定于该锁定臂107的动作部109,该动作部109从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侧向一侧突出。
锁定臂107具有:在一轴向上延伸的臂主体110,其在一轴向具有前端部以及该前端部的相反侧的基端部;连结于臂主体110的前端部的钩部111。臂主体110的基端部以能够围绕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基部106。钩部111形成为能够与承受部件Ra卡止,该承受部件Ra固定在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方的第二开口部的附近。钩部111一般向相对于臂主体11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且具有朝向横向(第二门板102的开方向)能够与承受部件Ra对置的卡止面。
受压部108及动作部109分别由例如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的辊构成。即,受压部108由能够与锁定臂107的旋转中心同心地旋转的辊构成,动作部109由在从锁定臂107的旋转中心错开的位置上能够旋转的辊构成。动作部109配置在比受压部108靠近横向上的第二门板102的闭方向侧。
该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在第二门板102关闭第二开口部且在动作部109上没有开方向的力作用的状态下,锁定臂107的钩部111的卡止面与承受部件Ra对置。由此,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对连结于自身的第二门板102的开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在第二门锁定装置104中,由于在动作部109上作用有开方向的力,由此锁定臂107进行旋转,锁定臂107的钩部111的卡定面成为不与承受部件Ra对置的状态。由此,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容许连结于自身的第二门板102横向的移动。
如图15所示,门卡合装置105具有: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排列、且被设置成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的一对翼板112;用于变更一对翼板112的横向的间隔的旋转臂113。
旋转臂113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一对翼板112中一方的翼板112上的中间支承部113a;从中间支承部113a延伸出的第一臂部113b,该第一臂部113b在前端部具有抵接部114,该抵接部114能够与固定在轿厢100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的撞针S抵接;从中间支承部113a延伸出的第二臂部113c,该第二臂部113c的前端部侧与一对翼板112中另一方的翼板112可动地连接。
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中,在第一门板101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旋转臂113的抵接部114成为被撞针S推压的状态。由此,旋转臂113(第二臂部113c)的前端部推压另一侧的翼板112(位于第一门板101的开方向侧的翼板112),使一对翼板112的间隔成为最大。即,如图16所示,在第一门板101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旋转臂113维持在容许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受压部108及动作部109)从上下方向进入一对翼板112之间的状态。
而且,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中,若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101开始向开方向移动,则如图17所示,该门卡合装置105与第一门板101一起移动,并在横向移动规定距离D1。期间,一侧的翼板112(位于第一门板101的闭方向侧的翼板112)推压第二门锁定装置104的动作部109,使锁定臂107旋转从而解除钩部111对承受部件Ra的卡止。另外,若第 一门板101向开方向移动,则由于门卡合装置105的固定位置和撞针S的固定位置的横向间隔扩大,因此旋转臂113向一方向旋转,旋转臂113(第二臂部113c)的前端部使另一侧的翼板112接近一侧的翼板112。
第一门板101进一步向开方向移动,如图18所示,若门卡合装置105在横向移动规定距离D2,则旋转臂113的第一臂部113b的前端部和撞针S的抵接被解除。与此相伴地,另一侧的翼板112接近一侧的翼板112,其结果就是一对翼板112将受压部108夹入。即,连结于第一门板101的门卡合装置105,在解除钩部111对承受部件Ra的卡止的状态下,处于能够介由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受压部108)向第二门板102传递横向的力的状态。
因此,若解除基于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对第二门板102的移动限制,则门卡合装置105使第二门板追随受到驱动装置103的驱动而向开方向移动的第一门板101而向开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中,位于开位置的第一门板101受到驱动装置103的驱动而向闭方向移动时,一对翼板112也会夹入受压部108直到旋转臂113的抵接部114与撞针S抵接。即,在第一门板101朝向闭位置移动时,连结于第一门板101的门卡合装置105也成为能够经由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向第二门板102传递横向的力的状态。
因此,门卡合装置105解除由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对第二门板102的移动限制,同时,使第二门板102追随受到驱动装置103的驱动而向闭方向移动的第一门板101而向闭方向移动。
而且,若第一门板101接近闭位置,则旋转臂113的抵接部114与撞针S抵接,旋转臂113向另一方向旋转。与之相伴,旋转臂113(第二臂部113c)的前端部使另一侧的翼板112与一侧的翼板112分离。在此基础上,若第一门板101进一步接近闭位置,则一侧的翼板112对第二门锁定装置104的动作部109的施力被削弱。由此,锁定臂107旋转,钩部111被卡止在承受部件Ra上(参照图16)。
因此,在第一门板101向闭方向移动并到达闭位置的状态下,门卡合装置105使第二门锁定装置104限制第二门板102的横向移动,且容许第二门锁定装置10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轿厢100的升降)。
这样,这种电梯不仅通过一个驱动装置103使两块门板101、102动作,还能够防止门板101、102在轿厢100升降中开启的情况,能够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3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如上所述,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通过与第一门板101一起向开方向移动,而通过另一侧的翼板112推压动作部109从而解除第二门锁定装置104的锁定状态。即,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如图17所示,与第一门板101向开方向的移动相应地,使一对翼板112的间隔变更的同时,该翼板112使锁定臂107旋转(解除锁定)。因此,第二门板102在第一门板101移动规定距离D1后能够沿横向移动。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中,第一门板101开放第一开口部时的第一门板101开始移动的时点与第二门板102开放第二开口部时的第二门板102开始移动的时点存在时间差。
另外,如图18所示,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与第一门板101一起向闭方向移动,第二门板102在马上到达闭位置前移动规定距离D2,由此,第一臂部113b的抵接部114与撞针S接触,使另一侧的翼板112从一侧的翼板112分离(使一对翼板112的间隔扩大)。在此基础上,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在第二门板102到达闭位置后,进一步与第一门板101一起向闭方向移动规定距离D1,由此,削弱基于一侧的翼板112对动作部109的施力,最终使第二门锁定装置104成为锁定状态。
因此,上述结构的门卡合装置105中,第一门板101关闭第一开口部时的第一门板101的停止时点和第二门板102关闭第二开口部时的第二门板102的停止时点存在时间差。
这样,在以往的门卡合装置105中,由于第一门板101和第二门板102的移动时点存在时间差(间隔gap),因此,有可能会给利用电梯的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该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在开闭门板时不会带给使用者不适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翼板,被支承在第一门板上,该一对翼板被设置成沿横向排列且其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门板以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或楼层中的任意一方,其中,所述轿厢能够沿具有所述楼层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操作杆,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于在所述轿厢或所述楼层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的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在该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时该输出部沿横向移动,该操作杆构成为,伴随所述输出部的横向移动,至少所述连结部在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侧的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侧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锁定机构,在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而在所述第一门板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所述操作杆通过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来扩大所述一对翼板的间隔,从而使连结于第二门板的第二门锁定装置所具有的动作部及受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介入所述一对翼板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门板能够沿横向移动且设在所述轿厢或所述楼层的任意另一方,通过向该第二门板的开方向被施力,所述动作部从限制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切换到容许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且所述受压部受到横向的力,另一方面,所述操作杆通过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进 行位置变更,来缩小所述一对翼板的间隔,通过所述一对翼板能够对介入到所述一对翼板之间的所述动作部及所述受压部中的至少所述受压部进行夹入。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结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一对翼板的间隔扩开的状态,当轿厢沿升降通道进行升降时,连结于第二门板的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及受压部在上下方向通过一对翼板间,在到达轿厢和建筑物的楼层对应的位置后(停止在轿厢指定的楼层),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及受压部配置在一对翼板之间。
而且,由于操作杆的连结部连结于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因此,若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在驱动时向横向的一侧(第一门板的开方向)移动,则操作杆的连结部也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由此,操作杆使一对翼板的间隔缩小,位于一对翼板间的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通过翼板沿横向被施力。与之相伴,第二门锁定装置从限制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被切换到容许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此时,驱动装置伴随输出部的移动而使横向的力作用于操作杆的连结部,但由于连结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因此,横向的力不会作用在第一门板上,第一门板被维持在闭位置上。
而且,在操作杆的连结部到达第二位置后,缩小了间隔的一对翼板夹入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受压部。在该状态下,驱动装置的输出部若持续向横向的一侧(第一门板的开方向)移动,则朝向横向的一侧的力(第一门板的开方向的力)会经由被维持在第二位置上的连结部而作用于第一门板。另外,由于一对翼板夹入连结于第二门板的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受压部,因此,朝向横向的一侧(第一门板的开方向)的力也会经由第二门锁定装置作用于第二门板。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第二门锁定装置容许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因此,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开始一起朝开方向移动。而且,若驱动装置停止,则由于横向的力不作用于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所以,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会一起停止。因此,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同时成为全开状态并停止。
而且,由于锁定装置在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因此,即使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从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成为全开的状态开始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移动,操作杆的连结部也不会朝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的(第一门板的闭方向)力作用在被维持在第二位置上的连结部上。由此,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的(第一门板的闭方向)力经由操作杆(连结部)作用于第一门板。另外,由于一对翼板对连结在第二门板上的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受压部进行夹入,因此,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的力经由第二门锁定装置也作用于第二门板。
由此,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开始一起向闭方向移动。而且,若驱动装置持续驱动,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到达闭位置(第一门板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锁定装置容许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由此,若驱动装置的输出部持续向横向的另一侧移动,则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的力不会传递到第一门板,而是使操作杆的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与之相伴,操作杆扩开一对翼板的间隔。与之相伴地,一对翼板对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受压部的夹入被解除,并且对动作部的施力被解除。其结果为,第二门锁定装置成为限制第二门板向横向移动的状态。
而且,在操作杆的连结部到达第一位置后,成为一对翼板的间隔扩开的状态,在轿厢沿升降通道进行升降时,连结于第二门板的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及受压部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从一对翼板间拔出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在后面的轿厢升降时,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及受压部成为能够通过(介入)一对翼板间的状态。
这样,由于上述结构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能够使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的起动乃至停止连动地进行,因此,在对门板进行开闭时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还可以构成为,还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杆体,该两个以上的连杆体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分别具有两端部及该 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而且,两端部以围绕沿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一对翼板,并且,中间部被设置成能够以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操作杆构成为通过设置为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且围绕该轴线进行正转、反转,从而使连结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并且,操作杆可具有推压部,伴随连结部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位置变更,该推压部对两个以上的连杆体中的一个连杆体的比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进行推压,而伴随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位置变更,解除该推压部对连杆体的比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的推压。
这样,两个以上的连杆体和一对翼板构成平行连杆。而且,操作杆的连结部追随驱动装置的输出部的移动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由此,操作杆向围绕轴线的一侧或另一侧旋转。而且,若连结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更,且操作杆向围绕轴线的一侧旋转,则操作杆的推压部对一个连杆体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进行推压,从而使连杆体旋转。与之相对,若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变更,且操作杆向围绕轴线的另一侧旋转,则操作杆的推压部从一个连杆体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位置分离,容许连杆体的旋转。由此,能够迅速地扩大一对翼板的间隔。因此,能够通过一对翼板可靠且良好地对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进行施力并解除该施力、以及能够通过一对翼板可靠且良好地进行受压部的夹入及解除该夹入。
该情况下,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杆,该锁定杆被设置成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锁定杆构成为,通过围绕轴线进行旋转,而能够在与使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操作杆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操作杆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这样,仅通过锁定杆进行旋转,就能够在与使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操作杆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操作杆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对操作杆进行限制并解除该限制而不会使结构复杂化。
另外,在该情况下,还可以构成为,锁定杆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固定于轿厢或楼层中的任意一方的撞针抵接,在第一门板向闭方向移动,相应地抵接部与撞针抵接并围绕轴线旋转,第一门板到达闭位置的状态下,解除与使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操作杆之间的卡合。由此,能够对应于第一门板的配置状态机械地解除对操作杆的限制。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具有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对操作杆进行施力,以使连结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这样,由于在操作杆上总是作用有由施力机构产生的施力,因此,在锁定机构解除对操作杆的限制时,连结部可靠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即,在解除了基于锁定机构的限制的状态下,操作杆能够良好地进行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具有第一门锁定装置,其限制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向开方向移动,第一门锁定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第一门板上的锁定臂;固定在一对翼板中的能够沿横向移动地设置的翼板上的第一撞针,锁定臂具有:在一轴向上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的臂主体,该臂主体以基端部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于第一门板;连结于臂主体的前端部的钩部,该钩部能够卡止在固定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一方的承受部件上;固定在从臂主体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的第一抵接部,第一撞针可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抵接部。
这样,在第一门板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若驱动装置的输出部向第一门板的开方向移动,则如上所述,翼板在横向移动,且一对翼板的间隔变窄。因此,伴随翼板在横向(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上的移动,固定在该翼板上的第一撞针也在横向(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上移动。与之相伴地,第一撞针与第一抵接部抵接。第一抵接部由于被固定在从臂主体的基端部中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因此,第一撞针对第一抵接部的抵接力使臂主体围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由此,钩部对承受部件的卡止被解除,容许第一门板在开方向上的移动。因此,驱动装置的输出部持续在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使第一门板一直移动到开位置。另外,若驱动装置 的输出部向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移动、且第一门板到达闭位置,则如上所述,一对翼板的间隔扩大。因此,伴随翼板在横向(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上的移动,固定在该翼板上的第一撞针也在横向(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移动。与之相伴,第一撞针从第一抵接部分离,在第一抵接部上将不作用开方向的力。其结果为,使臂主体围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钩部被卡止在承受部件上。
因此,在第一门板位于闭位置时,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第一门板上的锁定臂的钩部被卡止在固定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一方的承受部件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不慎向开方向移动。
该情况下,第一门锁定装置还具有第二撞针,该第二撞针固定在沿横向能够移动地设置的翼板上,锁定臂还具有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固定在从臂主体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且该第二抵接部被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部一起夹着臂主体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第二撞针可设置为能够在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上抵接于第二抵接部。
这样,在一对翼板间存在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及受压部的状态下,当在第一门板上作用有开方向的力时,第一门锁定装置容许第一门板向开方向移动。具体来说,若第一门板将要在横向(开方向)上移动,则隔开间隔的一对翼板中的一侧的翼板(位于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侧的翼板)与第二门锁定装置的动作部或受压部接触。与之相伴,在翼板上作用横向的力,且翼板向第一门板的闭方向被施力,并欲向同方向移动。第二撞针由于固定于能够在横向移动的翼板上,因此,第二撞针能够与翼板一起向第一门板的闭方向移动。
而且,第二抵接部被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部一起夹着臂主体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由于第二撞针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上与第二抵接部抵接,因此,若第二撞针伴随第一门板向闭方向的移动而与第二抵接部抵接,则第二撞针作用在第二抵接部上的抵接力使臂主体围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由此,钩部相对于承受部件的卡止被解除,容许第一门板向开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轿厢与建筑物的楼层对应的状态下,仅限于发生停电、 灾害的情况下(处于驱动装置无法进行驱动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打开第一门板,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被困在轿厢内。
本发明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门板,以能够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一方,其中,所述轿厢能够沿具有楼层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驱动装置,设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一方,具有驱动时沿横向进行位置变更的输出部;第二门板,以能够沿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或楼层的任意另一方;第二门锁定装置,连结于第二门板,具有动作部及承受横向的力的受压部,通过向第二门板的开方向的施力,所述动作部从限制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切换到容许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连结于第一门板的门卡合装置,是上述任意一个电梯用门卡合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上述任意一种门卡合装置,因此,能够发挥所说明的上述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作用及效果。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能够取得不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地开闭门板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从建筑物的楼层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轿厢的第一门板及其周边的概要图。
图3是从升降通道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楼层的第二门板及其周边的概要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锁定装置(第二门锁定装置)的主视图,是包含固定在楼层上的承受部件的门锁定装置的主视部。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是使操作杆的连结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是使操作杆的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
图8是沿图6的Ⅷ-Ⅷ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6的Ⅸ-Ⅸ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6的Ⅹ-Ⅹ线的剖视图。
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是使操作杆的连结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门卡合装置的概要主视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动作说明图。
图12是从建筑物的楼层侧观察现有电梯的轿厢的第一门板及其周边的概要图。
图13是从升降通道侧观察现有的电梯的楼层的第二门板及其周边的概要图。
图14是现有的电梯所采用的门锁定装置(第二门锁定装置)的概要图。
图15是现有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概要图。
图16是现有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7是现有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8是现有的电梯所采用的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梯1具有轿厢2,该轿厢2能够沿具有楼层F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R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且在指定的建筑物的楼层(以下,简单称作“楼层”)F停止。
与之相伴,电梯1具有:第一门板3,其以能够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第二门板4,其以能够在横向上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方。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电梯1具有:驱动装置5,设在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使第一门板3沿横向移动;门锁定装置(以下,称作“第二门锁定装置”)6,对第二门板4的横向移动进行限制;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7,解除第二门锁定装置6对第二门板4横向移动的限制,并使第二门板4与通过驱动装置5的驱动在横向移动的第一门板3连动地沿横向移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板3设在轿厢2上。第一门板3在与上下方向及横向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具有第一面和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第一门板3配置为使第一面朝向轿厢2的内部侧,使第二面朝向轿厢2的外侧。由此,第一门板3的第二面构成轿厢2的外表面。
第一门板3通过横向移动而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其中,所述闭位置是对设于该轿厢2上的第一开口部(未图示)进行关闭的位置,该第一开口部用于供使用者相对于轿厢2进行乘降,所述开位置是开放该第一开口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板3横着排列并设置有一对,并且通过相互之间接近、分离,而成为关闭轿厢2的第一开口部的状态和使轿厢2的第一开口部开放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门板4设在楼层F上。第二门板4在与上下方向及横向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具有第一面和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第二门板4被配置成使第一面朝向建筑物的楼层F中的电梯间侧、使第二面朝向升降通道R侧。由此,第二门板4的第二面构成划定升降通道R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第二门板4通过横向移动而能够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其中,所述闭位置是关闭第二开口部(未图示)的 位置,所述第二开口部设于建筑物的楼层F,用于供使用者相对于轿厢2进行乘降;所述开位置是开放该第二开口部的位置。第二门板4横着排列并设置有一对,并且通过相互接近、分离,而成为关闭楼层F的第二开口部的状态和使楼层F的第二开口部开放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门板4设置有一对,相应地,电梯1具有使一对第二门板4连动的门连动装置8。
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5具有驱动时沿横向移动的输出部53。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5具有:一对滑轮50,分别围绕在与横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且被配置成在横向隔开间隔;架设在一对滑轮50上的环状的驱动带51;对一对滑轮50中一方的滑轮50进行旋转驱动的电机52。
上述结构的驱动装置5配置在轿厢2的第一开口部的上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5被配置为使位于一对滑轮50间的驱动带51(笔直延伸的部分)成为沿第一开口部的上端边缘的状态。
驱动装置5通过电机52的驱动而使一侧的滑轮50正转、逆转,由此,使驱动带51正转、逆转。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5中,电机52对滑轮50进行驱动,以使位于一对滑轮50间的驱动带51(笔直延伸的部分)中的规定的一部分在一对滑轮50间的范围内移动。与之相应地,上述结构的驱动装置5将环状的驱动带51中位于一对滑轮50间部分的一部分作为输出部53。如上所述,由于在一对滑轮50上架设有驱动带51,因此,驱动带51在一对滑轮50间具有两个笔直延伸的部分。
如上所述,与设有一对第一门板3相应地,在驱动带51的一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的输出部53上直接或间接地连结有一侧的第一门板3,在驱动带51的另一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的输出部53上直接或间接地连结有另一侧的第一门板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带51的一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的输出部53上连结有固定在一侧的第一门板3上的连接配件54,在驱动带51的另一 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的输出部53上连结有固定(连结)在另一侧的第一门板3上的门卡合装置7的、后述的连结部720。
如图3所示,第二门锁定装置6连结在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门锁定装置6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在第二门板4上。具体来说,第二门锁定装置6被连结在连接配件65上,该连接配件65连结于第二门板4,并将第二门板4连结于门连动装置8(后述的连动带81)。
如图4所示,第二门锁定装置6具有:动作部60,通过向第二门板4的开方向的施力,从限制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切换到允许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承受横向的力的受压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一对第二门板4,但由于一对第二门板4通过门连动装置8连动,因此,第二门锁定装置6仅与一侧的第二门板4连结(参照图3)。
更具体地说明,第二门锁定装置6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第二门板4上的基部(以下,称作“第二基部”)62;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的锁定臂(以下,称作“第二锁定臂”)63,其中,在前端部具有钩部(以下,称作“第二钩部”)630,该钩部630能够与固定在轿厢2或建筑物的楼层F中的任意另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楼层F)的第二开口部附近的承受部件(以下,称作“第二承受部件”)R2卡止,且基端部侧以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第二基部62;固定在第二锁定臂63上、且被配置在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上的受压部(例如,为能够与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同心地旋转的辊)61;固定在第二锁定臂63上、且被配置在远离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的动作部(例如,为在远离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能够围绕沿与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同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的辊)60。
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第二基部62包括:在进深方向上具有第一面和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的基部主体(以下,称作“第二基部主体”)620;从第二基部主体620的第一面突出的支承轴621。第二基部62以第二基部主体620的第二面朝向第二门板4的第二面侧的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该第二门板4。
第二锁定臂63具有:第二钩部630;臂主体631(以下,称作“第二臂主体”),沿一轴向延伸,在一轴向具有连接有第二钩部630的第一端部及位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一轴向”是指在任意方向假想延伸的直线。
第二钩部630从第二臂主体631的前端部向与该第二臂主体631的延伸方向(一轴向)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锁定臂63以第二臂主体631沿横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以此为基准,第二钩部630从第二臂主体631向下方突出。
第二钩部630具有能够在横向与第二承受部件R2对置的卡定面。具体地说,固定在楼层F上的第二承受部件R2具有朝向第二门板4的闭方向的被卡止面。相应地,第二钩部630具有朝向第二门板4的开方向且能够与被卡止面对置的卡止面。
第二臂主体631的基端部经由第二基部62的支承轴62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由此,第二锁定臂63以支承轴621为旋转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由此,第二臂主体631相对于第二承受部件R2从上方侧重叠,第二钩部630的卡止面成为与第二承受部件R2的被卡止面对置的状态,并被卡止在第二承受部件R2上。另外,第二锁定臂63以支承轴621为旋转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由此,第二钩部630向上方侧位移,且第二钩部630的卡止面成为从第二承受部件R2的被卡止面偏移的状态,基于第二承受部件R2的卡止被解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门锁定装置6具有施力机构(弹簧)64,该施力结构64以使第二锁定臂63向一方向旋转的方式对其施力。即,第二门锁定装置6具有施力机构64,该施力机构64以卡止面成为与被卡止面重叠配置的方式对第二锁定臂63进行施力。
受压部61配置在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对第二臂主体631的基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轴621)上,动作部60配置在远离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部61是能够与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同心地旋转的辊,动作部60是能够在远离第二锁定臂63的旋 转中心的位置上围绕沿与第二锁定臂63的旋转中心同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的辊。
在该第二门锁定装置6中,动作部60配置在比受压部61靠近横向上第二门板4的闭方向侧。在第二门板4关闭第二开口部且在动作部60上没有横向的力(没被推压)作用的状态下,第二门锁定装置6通过第二锁定臂63的第二钩部630对第二承受部件R2的卡止来限制第二门板4的横向移动,并且,当在动作部60上有横向的力(被推压)作用的状态下,第二锁定臂63以基端部为旋转中心旋转,从而第二钩部630对第二承受部件R2的卡止被解除,由此,容许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
回到图3,门连动装置8具有:在横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从动滑轮80,所述一对从动滑轮80分别被设置为能够围绕在与横向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架设在一对从动滑轮80上的环状的连动带81。
上述结构的门连动装置8配置在楼层F的第二开口部的上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门连动装置8被配置为使位于一对从动滑轮80间的连动带81(笔直延伸的部分)成为沿第二开口部的上端边缘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门连动装置8中,如上所述,由于在一对从动滑轮80上架设有连动带81,因此,连动带81在一对从动滑轮80间具有两个笔直延伸的部分。而且,与设有一对第二门板4相应地,在连动带81的一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上直接或间接地连结有一侧的第二门板4,在连动带81的另一侧的笔直延伸的部分上直接或间接地连结有另一侧的第二门板4。由此,若一侧的第二门板4在横向上移动,则连动带81旋转,与之相伴地,另一侧的第二门板4相对于一侧的门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回到图2,门卡合装置7连结于第一门板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分别设置有一对,但由于第二门锁定装置6连结于一侧的第二门板4,因此,门卡合装置7仅被连结于与第二门锁定装置6所连结的第二门板4能够对置的一侧的第一门板3。
如图5至图7所示,门卡合装置7具有用于固定在第一门板3上的基部(以下,称作“第一基部”)70。而且,门卡合装置7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一对翼板71,该一对翼板71在横向排列且其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操作杆72,具有连结于在驱动装置5驱动时沿横向移动的输出部53上的连结部720,伴随输出部53的横向移动,至少连结部720在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侧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5)和位于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侧的第二位置P2(参照图7)之间变更位置,通过使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变更到第一位置P1,来扩大一对翼板71的间隔,通过使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变更到第二位置P2,来缩小一对翼板71的间隔;锁定机构73,当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而当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门卡合装置7具有翼板连动机构74,该翼板连动机构74可动地连接一对翼板71,且在一对翼板71的间隔发生变更时使一对翼板71连动地在横向移动。
第一基部70具备基部主体(以下,称作“第一基部主体700”),该基部主体在进深方向具有第一面和第一面的背面即第二面。第一基部70以使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一面朝向第一门板3的第二面侧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该第一门板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部70在第一面侧支承操作杆72,在第二面侧支承一对翼板71、锁定机构73、翼板连动机构74。此外,与操作杆72被支承在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一面侧相应地,第一基部70被配置成,使上下方向上第一基部主体700第一面的下侧的区域与第一门板3的第二面对置,使上下方向上第一基部主体700第一面的上侧的区域作为操作杆72的支承区域,并使其不与第一门板3对置(参照图2)。
一对翼板71分别配置在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侧,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说,一对翼板71分别包含:沿横向扩展的第一片部710、 和从第一片部710向进深方向突出的第二片部711。第一片部710及第二片部711分别形成为带板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片部711连接于第一片部710的横向的一端。由此,从上下方向观察,一对翼板71的截面分别呈L字状。一对翼板71在使第一片部710位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侧的状态下,使第二片部711彼此相互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72以能够围绕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如图5、图7、及图8所示,操作杆72具有:在一轴向上延伸的杆主体721,其在一轴向具有第一端部和位于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连结部720,连接于杆主体721的第一端部,且连结于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旋转轴722,在进深方向上延伸,且固定在杆主体721的第二端部。另外,操作杆72还具有:卡合部723,固定在杆主体72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且为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状。操作杆72具有对翼板连动机构74的后述连杆体740进行推压的推压部724。
操作杆72的旋转轴722自由旋转地支承在第一基部主体7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72被配置在第一基部70的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一面侧。即,杆主体721被配置成使第二端侧成为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上侧的区域重合的状态,旋转轴722插穿于第一基部主体700。由此,操作杆72以旋转轴722为旋转中心自由旋转。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杆72具有卡合部723,因此,卡合部723以能够容许杆主体721旋转的方式贯穿于第一基部主体700。即,第一基部主体700在以旋转轴722的插穿位置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区域具有开口部(未编号),卡合部723插穿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开口部并能够以圆弧状的移动轨迹进行往复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门卡合装置7具有施力机构75,该施力机构75对操作杆72进行施力,以使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
连结部720构成为能够连结于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驱动带51的一部分)(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操作杆72以旋转轴72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所以,在操作杆72被操作时,杆主体721的第一端部以旋转轴722为中心沿圆弧状的轨迹移动。与之相伴地,连结于沿横向移 动的输出部53的连结部720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杆主体721的第一端部。
推压部724连结于从杆主体721的第二端部延伸出的伸出部725。即,推压部724被配置在远离杆主体72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压部724在进深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为轴状。通过操作杆72的旋转,推压部724成为对连杆体740局部地进行推压的状态(参照图7)和解除该推压的状态(参照图5)。具体来说,伴随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的位置变更,推压部724对后述的两个以上连杆体740中的一个连杆体740的比中间部(旋转中心)靠近一端侧的部分进行推压,而伴随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的位置变更,解除推压部724对连杆体740的比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的推压。
如图5、图7、及图9所示,锁定机构73具有锁定杆730,该锁定杆730被设置成能够围绕沿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交叉的方向(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锁定杆730构成为,通过围绕轴线进行正转、反转,能够在以下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状态(参照图7);和解除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状态(参照图5)。具体来说,锁定杆730配置在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侧。锁定杆730具有在一轴向上延伸的锁定杆主体731,该锁定杆主体731在一轴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位于该第一端部反端侧的第二端部。锁定杆主体731的第一端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凸设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的轴701上。锁定杆主体731在第二端部具有能够与操作杆72的卡合部723卡合的凹状卡合部732。在该锁定机构73中,在锁定杆730(锁定杆主体731)以轴701为中心旋转至一侧的状态下,凹状卡合部732从操作杆72的卡合部723分离,在锁定杆730(锁定杆主体731)以轴701为中心旋转至另一侧的状态下,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的卡合部723嵌入到凹状卡合部732中。锁定机构73具有施力部件733,为了使卡合部723可靠地嵌入在凹状卡合部732中,该施力部件733对锁定杆主体731进行施力,该施力部件733发挥使 锁定杆主体731以轴为中心向另一侧旋转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73的施力部件733与锁定杆主体731和操作杆72连接。即,锁定机构73的施力部件733被兼用为对门卡合装置7的操作杆72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75。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杆73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抵接部734,该抵接部734能够与固定在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轿厢2)上的撞针S抵接。抵接部734从锁定杆主体731的第一端部突出。以锁定杆主体731为基准的抵接部734的突出方向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在卡合部723和凹状卡合部732卡合的状态下,在沿横向移动时抵接部734能够与撞针S抵接,且抵接部734与撞针S抵接时的抵接力作为使锁定杆主体731向一侧旋转的旋转力发挥作用。
如图5及图7所示,翼板连动机构74具有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以上(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连杆体740,这些连杆体740分别具有两端部及该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且两端部以围绕在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一对翼板71,中间部能够以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两个连杆体740中的一侧的连杆体740(位于上下方向的上侧的连杆体740)的中间部被轴支承在插穿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操作杆72的旋转轴722上。由此,使得一侧的连杆体740与操作杆72同心地旋转。一对连杆体740中的另一侧的连杆体740(位于上下方向的下侧的连杆体740)的中间部被轴支承在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突出的轴702上。由此,另一侧的连杆体740构成为以中间部(轴702)为旋转中心自由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门卡合装置7具有对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3向开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门锁定装置(以下,称作“第一门锁定装置”)76。
如图5、图7、及图10所示,第一门锁定装置76还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锁定臂(以下,称作“第一锁定臂”)760;和第一撞针761,该第一撞针761固定在一对翼板71中能够沿横向移动地设 置的翼板71上。而且,第一门锁定装置76还具有第二撞针762,该第二撞针762固定在沿横向能够移动地设置的翼板71上。
第一锁定臂760具有:在一轴向上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且其基端部以能够围绕进深方向上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臂主体(以下,称作“第一臂主体”)760a;连结于第一臂主体760a的前端部、且能够卡止在承受部件(以下,称作“第一承受部件”)R1上的钩部(以下,称作“第一钩部”)760b,其中,所述承受部件R1固定于轿厢2或楼层F的任意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轿厢2);固定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移的位置上的第一抵接部760c。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设有第二撞针762相应地,第一锁定臂760还具有固定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移的位置上的第二抵接部760d,该第二抵接部760d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部760c一起夹着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
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经由从第一基部主体700的第二面突出的轴703被自由旋转地支承。由此,第一锁定臂760以轴703为旋转中心向一方向旋转,由此,使得第一臂主体760a在相对于第一承受部件R1从上方侧重叠的状态和远离第一承受部件R1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钩部760b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前端部向与该第一臂主体760a的延伸方向(一轴向)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臂760以第一臂主体760a沿横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以其为基准,第一钩部760b从第一臂主体760a向下方突出。
第一钩部760b具有能够在横向与第一承受部件R1对置的卡定面(未编号)。具体来说,固定在轿厢2的第一承受部件R1具有朝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的被卡止面(未编号)。与之相伴,第一钩部760b具有朝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的卡止面,该卡止面能够与第一承受部件R1的被卡止面对置。第一锁定臂760中,通过使第一臂主体760a成为从上方侧与第一承受部件R1重叠的状态,第一钩部760b的卡止面与第一承受部件R1的被卡定面对置,并被卡止在第一承受部件R1上,第一臂主体760a以轴703 作为旋转中心成为远离第一承受部件R1的状态,由此,第一钩部760b的卡止面从第一承受部件R1的被卡定面偏移,基于第一承受部件R1的卡止被解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锁定装置76具有以使第一锁定臂760向一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弹簧)763。即,第一门锁定装置76具有对第一锁定臂760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763,以使卡止面被配置为与被卡止面重叠。
第一抵接部760c被配置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即被配置在能够与第一撞针761对置的位置。即,第一抵接部760c被设置成通过横向的力的作用而使第一锁定臂760(第一臂主体760a)旋转。
第二抵接部760d被配置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即被配置在能够与第二撞针762对置的位置。即,第二抵接部760d被设置成通过横向的力的作用使第一锁定臂760(第一臂主体760a)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部760c及第二抵接部760d被配置成夹着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第一抵接部760c及第二抵接部760d分别由凸轮从动件构成,该凸轮从动件能够围绕与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对翼板71均被设置成能够在横向移动,因此,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被固定在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侧一侧的翼板71上。
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被固定在一侧的翼板71的第一片部710的与第一基部70对置的面上。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抵接部760c及第二抵接部760d以夹着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也夹着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而配置。
第一撞针761被设置成在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上能够与第一抵接部760c抵接。第二撞针762被设置成在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上能够与第二抵接部760d抵接。与之相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在横向上错开地配置。
具体来说,第一撞针761被配置在比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靠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侧。由此,第一撞针761具有第一抵接面761a,该第一抵接面761a能够与第一抵接部760c对置直至抵接,且朝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即,第一撞针761构成为,当翼板71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时,能够对第一抵接部760c施力。
第二撞针762被配置在比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靠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侧。由此,第二撞针762具有第二抵接面762a,该第二抵接面762a能够与第二抵接部760d对置直至抵接,且朝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即,第二撞针762构成为,当翼板71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被推压且向相同方向移动时,能够对第二抵接部760d施力。即,第一撞针761的第一抵接面761a与第二撞针762的第二抵接面762a朝向相反方向,但由于第一撞针761及第二撞针762被配置成夹着第一锁定臂760的旋转中心,因此,第一撞针761对第一抵接部760c产生的施力及第二撞针762对第二抵接部760d产生的施力以使第一锁定臂760向一方向(同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作用。该旋转方向与第一锁定臂760从第一钩部760b被卡止在第一承受部件R1上的状态到该卡止被解除时的旋转方向一致。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门卡合装置7具有:被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一对翼板71,该一对翼板71被设置成沿横向排列且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第一门板3以能够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移动的方式设在轿厢2上,该轿厢2能够沿具有楼层F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R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具有连结部720的操作杆72,该连结部720连结于设于轿厢2的驱动装置5上的、当驱动时沿横向移动的输出部53上,该操作杆72构成为,伴随输出部53的横向移动,能够在连结部720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侧的第一位置P1和连结部720位于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侧的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位置变更;锁定机构73,在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而在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而且,操作杆72构成为,通过使连结部720从第二位 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来扩大一对翼板71的间隔,从而使连结于第二门板4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所具有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能够在上下方向介入到一对翼板71之间,其中,第二门板4能够沿横向移动地设于楼层F,通过向该第二门板4的开方向被施力,动作部60从限制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被切换到容许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且受压部61受到横向的力。另一方面,操作杆72构成为,通过使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进行位置变更,来缩小一对翼板71的间隔,能够通过一对翼板71对介入到一对翼板71之间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中的至少受压部61进行夹入。
由此,如图5所示,在连结部720位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成为一对翼板71的间隔扩开的状态,在轿厢2沿升降通道R进行升降时,连结于第二门板4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在上下方向上通过一对翼板71之间,当到达轿厢2和建筑物的楼层F对应的位置(停在轿厢2指定的楼层F)后,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配置在一对翼板71之间。
而且,由于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连结于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因此,若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在驱动时向横向一侧(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则如图7所示,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也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进行位置变更。由此,操作杆72缩小一对翼板71的间隔,如图11所示,位于一对翼板71之间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通过翼板71被沿横向施力。与之相伴,第二门锁定装置6从限制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被切换到容许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的状态。此时,驱动装置5伴随输出部53的移动而在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上作用横向的力,但由于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位置变更,因此,横向的力不作用于第一门板3,第一门板3维持在闭位置。
然后,若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到达第二位置P2,缩小间隔后的一对翼板71夹入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受压部61。在该状态下,若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持续向横向的一侧(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则朝向横向 的一侧的力(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的力)经由被维持在第二位置P2的连结部720而作用于第一门板3。另外,由于一对翼板71夹入被连结在第二门板4上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受压部61,所以,朝向横向的一侧(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的力经由第二门锁定装置6也作用于第二门板4。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门锁定装置6容许第二门板4沿横向移动,因此,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开始一起向开方向移动。而且,若驱动装置5停止,则由于横向的力不会作用于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上,因此,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一起停止。因此,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同时成为全开状态并停止。
而且,在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锁定装置限制该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因此,从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成为全开状态开始,即使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开始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移动,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也不会向第一位置P1发生位置变更,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的(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力作用于维持在第二位置P2上的连结部720上。由此,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的力经由操作杆72(连结部720)作用于第一门板3。另外,由于一对翼板71夹入连结于第二门板4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受压部61,因此,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的力也经由第二门锁定装置6作用于第二门板4。
由此,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开始一起向闭方向移动。然后,驱动装置5持续驱动,若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到达闭位置(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锁定装置容许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发生位置变更。由此,若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持续向横向的另一侧移动,则朝向横向的另一侧(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的力不会被传递到第一门板3,而是使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与之相伴,操作杆72扩开一对翼板71的间隔。与之相伴,一对翼板71对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受压部61的夹入被解除,并且对动作 部60的施力被解除。其结果为,第二门锁定装置6成为限制第二门板4向横向移动的状态。
而且,若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到达第一位置P1,则一对翼板71的间隔成为扩开的状态,在轿厢2沿升降通道R进行升降时,连结于第二门板4的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能够沿上下方向从一对翼板71间拔出。另外,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在随后轿厢2进行升降时,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成为能够通过(介入)一对翼板71之间的状态。
这样,上述结构的电梯1的门卡合装置7能够使第一门板3及第二门板4从起动至停止连动,因此,开闭门板3、4时不会使使用者感到不适。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门卡合装置7还具有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以上的连杆体740,该两个以上的连杆体740分别具有两端部及该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且两端部以围绕在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一对翼板71,且中间部以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能够旋转地设置,操作杆72构成为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能够旋转地设置且围绕轴线进行正反转,由此,使连结部720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进行位置变更,并且,操作杆72具有推压部724,伴随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的位置变更,该推压部724对两个以上的连杆体740中的一个连杆体740的、比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进行推压,而伴随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解除该推压部724对连杆体740的比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的推压。
这样的话,两个以上的连杆体740和一对翼板71构成平行连杆。而且,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追随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的移动而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位置变更,由此,操作杆72向围绕轴线的一侧或另一侧旋转。而且,若连结部72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变更,且操作杆72向围绕轴线的一侧旋转,则操作杆72的推压部724对一个连杆体740的远离旋转中心(中间部)的位置进行推压,并使连杆体740旋 转。由此,缩小一对翼板71的间隔。与之相对,若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变更,且操作杆72向围绕轴线的另一侧旋转,则操作杆72的推压部724离开一个连杆体740的从旋转中心分离的位置,从而容许连杆体740进行旋转。由此,能够迅速扩大一对翼板71的间隔。因此,能够通过一对翼板71可靠且良好地对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进行施力并解除该施力、以及能够通过一对翼板71可靠且良好地进行受压部61的夹入及解除该夹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73具有锁定杆730,该锁定杆730被设置成能够围绕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锁定杆730围绕轴线旋转,由此,能够在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的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若这样,则仅通过锁定杆730进行旋转,就能够在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的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不会使结构复杂化,能够对操作杆72进行限制及解除该限制。
另外,锁定杆730具有抵接部734,该抵接部734能够与固定在轿厢2上的撞针S抵接,与第一门板3向闭方向移动相应地,抵接部734与撞针抵接并围绕轴线旋转,在第一门板3到达闭位置的状态下,解除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的卡合,因此,能够与第一门板3的配置状态对应地机械地解除操作杆72的限制。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门卡合装置7具有施力机构75,该施力机构75对操作杆72进行施力,以使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因此,在操作杆72上总是作用有由施力机构75产生的施力。由此,在锁定机构73解除操作杆72的限制时,连结部720可靠地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进行位置变更。即,在解除基于锁定机构73的限制的状态下,操作杆72能够良好地进行动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门卡合装置7具有对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3向开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一门锁定装置76,第一门锁定装置76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第一锁定臂760;固定在一对翼板71中的能够沿横向移动地设置的翼板71上的第一撞针761,其中,第一锁定臂760具有:在一轴向上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的第一臂主体760a,该基端部以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连结于第一臂主体760a的前端部的第一钩部760b,其能够与固定在轿厢2上的第一承受部件R1卡止;固定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的第一抵接部760c,第一撞针761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上抵接于第一抵接部760c。
这样的话,在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若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则如上所述,翼板71沿横向移动,一对翼板71的间隔变窄。因此,伴随翼板71横向上(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的移动,固定在该翼板71上的第一撞针761也沿横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与之相伴,第一撞针761与第一抵接部760c抵接。第一抵接部760c由于被固定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因此,第一撞针761作用于第一抵接部760c的抵接力使第一臂主体760a围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由此,第一钩部760b对第一承受部件R1的卡止被解除,容许第一门板3向开方向进行移动。因此,通过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持续向第一门板3的开方向移动,能够使第一门板3一直移动到开位置。另外,驱动装置5的输出部53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移动,若第一门板3到达闭位置,如上所述,则一对翼板71的间隔扩开。因此,伴随翼板71横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的移动,固定在该翼板71上的第一撞针761也在横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上移动。与之相伴,第一撞针761从第一抵接部760c分离,在第一抵接部760c上不作用开方向的力。其结果,第一臂主体760a围绕轴线向另一侧旋转,第一钩部760b被卡止在第一承受部件R1上。
因此,当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时,直接或间接支承在第一门板3上的第一锁定臂760的第一钩部760b卡止在固定于轿厢2的第一承受部件R1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位于闭位置的第一门板3不慎向开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门锁定装置76还具有第二撞针762,该第二撞针762固定在沿横向能够移动地设置的翼板71上,第一锁定臂760还具有被固定在从第一臂主体760a的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的第二抵接部760d,该第二抵接部760d被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部760c夹着第一臂主体760a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第二撞针762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上抵接于第二抵接部760d。
这样的话,在一对翼板71间存在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及受压部61的状态下,当在第一门板3上作用开方向的力时,基于第一门锁定装置76对第一门板3的锁定被解除,从而容许第一门板3向开方向移动。具体来说,若第一门板3将要向横向(开方向)移动,则隔开间隔的一对翼板71中的一侧的翼板71(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侧的翼板71)与第二门锁定装置6的动作部60或受压部61接触。与之相伴,在翼板71上作用横向的力,且翼板71被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施力,并欲向同方向移动。由于第二撞针762被固定在能够在横向移动的翼板71上,因此,第二撞针762能够与翼板71一起向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移动。
而且,第二抵接部760d被配置在与第一抵接部760c夹着臂主体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由于第二撞针762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上抵接于第二抵接部760d,因此,若第二撞针762与第二抵接部760d抵接,则第二撞针762对第二抵接部760d的抵接力使第一臂主体760a围绕轴线向一侧旋转。由此,第一钩部760b对第一承受部件R1的卡止被解除,容许第一门板3向开方向移动。因此,在轿厢2与建筑物的楼层F对应的状态下,仅限于发生停电、灾害的情况(在驱动装置5成为无法驱动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够打开第一门板3,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被困在轿厢2内。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电梯用门卡合装置7)能够实现在开闭门板时不会带给使用者不适感的优异效果。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杆72被设置成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通过该操作杆72的旋转,连结部720能够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进行位置变更,但不限于此。例如,一对翼板71中的至少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一侧的翼板71被设置成能够在横向移动,并且,操作杆72可被设置成能够沿横向移动、且连结于一侧的翼板71上。若这样,操作杆72沿横向移动,由此,连结部720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进行位置变更,且与该位置变更相应地,翼板71也沿横向移动,从而能够变更一对翼板71的间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卡合装置7以在轿厢2上设有驱动装置5作为前提而设于轿厢2,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将轿厢2的门板作为第二门板4,将楼层F的门板作为第一门板3,在此基础上,可在建筑物的楼层F上设置驱动装置5及门卡合装置7,在轿厢2上设置第二门锁定装置6。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需要在建筑物的每个楼层F都设置驱动装置5,考虑到成本以及维护性,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在轿厢2上设置驱动装置5及门卡合装置7,并在楼层F上设置第二门锁定装置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5具有一对滑轮50、和架设在一对滑轮50上的环状的驱动带51,将驱动带51的一部分作为输出部53,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油压或空压、或电动气缸作为驱动装置5。该情况下,以杆的轴心沿横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气缸,由此,杆端成为在横向往复移动的输出部53。这样,将门卡合装置7的操作杆72的连结部720连结于杆端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卡合装置7具有第一门锁定装置76,但不限于此,第一门锁定装置76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卡合装置7具有使一对翼板71分别沿横向移动的翼板连动机构74,该翼板连动机构74具有与一对翼板71一起构成平行连杆的两个连杆体740,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一对翼板71双方沿横向移动的情况下,翼板连动机构74还可以具有:分别连结在一对翼板71上的一对齿条,该一对齿条分别沿横向延伸,且在与横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并排配置;和与一对齿条啮合的小齿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翼板71双方构成为沿横向移动(位置变更),但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构成为,一对翼板71中仅位于第一门板3的闭方向一侧的翼板71能够沿横向移动,并由此能够变更一对翼板71的间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73具有被设置成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锁定杆730,锁定杆730构成为,通过围绕轴线旋转,能够在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的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但不限于此。例如,锁定机构73还可以是能够旋转的杆以外的机械结构,还可以由致动器构成,该致动器具有能够与位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72卡合的柱塞。总之,只要锁定机构73能够在连结部720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位置变更、而在第一门板3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连结部72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位置变更,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梯,2…轿厢,3…第一门板,4…第二门板,5…驱动装置,6…第二门锁定装置,7…门卡合装置(电梯用门卡合装置),8…门连动装置,50…滑轮,51…驱动带,52…电机,53…输出部,54…连接配件,60…动作部,61…受压部,62…第二基部(基部),63…第二锁定臂(锁定臂),64…施力机构,70…第一基部(基部),71…翼板,72…操作杆,73…锁定机构,74…翼板连动机构,75…施力机构,76…第一门锁定装置,80…从动滑轮,81…连动带,620…第二基部主体(基部主体),621…支承轴,630…第二钩部(钩部),631…第二臂主体(臂主体),700…第一基部主 体(基部主体),701…轴,702…轴,703…轴,710…第一片部,711…第二片部,720…连结部,721…杆主体,722…旋转轴,723…卡合部,724…推压部,725…伸出部,730…锁定杆,731…锁定杆主体,732…凹状卡合部,733…施力部件,734…抵接部,740…连杆体,760…第一锁定臂(锁定臂),760a…第一臂主体(臂主体),760b…第一钩部(钩部),760c…第一抵接部,760d…第二抵接部,761…第一撞针,761a…第一抵接面,762…第二撞针,762a…第二抵接面,763…施力机构,F…楼层,R…升降通道,R1…第一承受部件,R2…第二承受部件,S…撞针。

Claims (6)

1.一种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对翼板,被支承在第一门板上,该一对翼板被设置成沿横向排列且其横向的间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门板以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其中,所述轿厢能够沿具有所述楼层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操作杆,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连结于在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上设置的驱动装置的输出部上,在该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时该输出部沿横向移动,该操作杆构成为,伴随所述输出部的横向移动,至少所述连结部在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侧的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侧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
锁定机构,在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限制该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而在所述第一门板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容许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第二门板能够沿横向移动且设在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另一方,一方面,所述操作杆通过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来扩大所述一对翼板的间隔,从而使连结于所述第二门板的第二门锁定装置所具有的动作部及受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介入所述一对翼板之间,另一方面,所述操作杆通过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来缩小所述一对翼板的间隔,通过所述一对翼板能够对介入到所述一对翼板之间的所述动作部及所述受压部中的至少所述受压部进行夹入,所述动作部通过向该第二门板的开方向被施力,从而从限制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切换到容许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且所述受压部受到横向的力,
所述电梯用门卡合装置还具有第一门锁定装置,该第一门锁定装置限制位于闭位置的所述第一门板向开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门锁定装置具有: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在所述第一门板上的锁定臂;固定在所述一对翼板中的被设置成能够沿横向移动的翼板上的第一撞针,
所述锁定臂具有:在一轴向上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的臂主体,该臂主体以所述基端部能够围绕沿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于所述第一门板;连结于所述臂主体的所述前端部的钩部,该钩部能够卡止在固定于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的承受部件上;固定在从所述臂主体的所述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的第一抵接部,
所述第一撞针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一门板的开方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
所述一轴向是指在任意方向假想延伸的直线,
所述第一门锁定装置还具有第二撞针,该第二撞针固定在被设置成沿横向能够移动的翼板上,
所述锁定臂还具有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固定在从所述臂主体的所述基端部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且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一起夹着所述臂主体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
所述第二撞针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
所述第一撞针以及所述第二撞针被固定在位于所述第一门板的闭方向侧一侧的所述翼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杆体,该两个以上的连杆体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分别具有两端部及该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而且,所述两端部以围绕沿与上下方向及横向分别正交的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自由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一对翼板,并且,所述中间部被设置成能够以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所述操作杆构成为通过设置为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且围绕该轴线进行正转、反转,从而使所述连结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进行位置变更,并且,所述操作杆具有推压部,伴随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置变更,该推压部对所述两个以上的连杆体中的一个连杆体的比所述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进行推压,而伴随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置变更,解除该推压部对所述连杆体的比所述中间部靠近一端侧的部分的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杆,该锁定杆被设置成能够围绕沿进深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
所述锁定杆构成为,通过围绕轴线进行旋转,能够在与使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操作杆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使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操作杆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杆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固定于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的撞针抵接,所述锁定杆构成为,在所述第一门板向闭方向移动,所述抵接部相应地抵接于所述撞针并围绕轴线旋转,所述第一门板到达闭位置后的状态下,解除与使所述连结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操作杆之间的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施力,以使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6.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门板,以能够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其中,所述轿厢能够沿具有所述楼层的建筑物内的升降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一方,具有驱动时沿横向进行位置变更的输出部;
第二门板,以能够沿横向移动的方式设于所述轿厢或楼层中的另一方;
第二门锁定装置,连结于所述第二门板,具有动作部及承受横向的力的受压部,通过向所述第二门板的开方向的施力,所述动作部从限制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切换到容许所述第二门板沿横向移动的状态;
连结于所述第一门板的门卡合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用门卡合装置。
CN201610457866.4A 2016-06-22 2016-06-22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Active CN1075220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7866.4A CN107522076B (zh) 2016-06-22 2016-06-22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7866.4A CN107522076B (zh) 2016-06-22 2016-06-22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2076A CN107522076A (zh) 2017-12-29
CN107522076B true CN107522076B (zh) 2023-12-08

Family

ID=60735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7866.4A Active CN107522076B (zh) 2016-06-22 2016-06-22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22076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4190A (ja) * 1988-03-18 1989-11-28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用のロック機構付きドア駆動装置
EP0634353A2 (de) * 1993-07-12 1995-01-18 Inventio Ag Tür-Zuhalteeinrichtung
US6446759B1 (en) * 2001-06-08 2002-09-10 Otis Elevator Company Door coupler and latch system for elevator car and landing doors
CN101081677A (zh) * 2007-04-17 2007-12-0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CN201010412Y (zh) * 2007-02-13 2008-01-23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中分门机同步门刀
JP2008303003A (ja) * 2007-06-06 2008-12-18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側ドア施錠装置
CN201325815Y (zh) * 2008-11-27 2009-10-14 慈溪市宏峰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用门刀
JP2013119476A (ja) * 2011-12-08 2013-06-17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CN203021148U (zh) * 2012-12-21 2013-06-26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异步门刀装置
CN203545418U (zh) * 2013-10-25 2014-04-16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层门的防坠落安全保护装置
CN103950814A (zh) * 2014-04-16 2014-07-30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轿门门锁门刀装置
CN205222393U (zh) * 2015-12-15 2016-05-11 上海贝思特门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轿门限位门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4190A (ja) * 1988-03-18 1989-11-28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用のロック機構付きドア駆動装置
EP0634353A2 (de) * 1993-07-12 1995-01-18 Inventio Ag Tür-Zuhalteeinrichtung
US6446759B1 (en) * 2001-06-08 2002-09-10 Otis Elevator Company Door coupler and latch system for elevator car and landing doors
CN201010412Y (zh) * 2007-02-13 2008-01-23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中分门机同步门刀
CN101081677A (zh) * 2007-04-17 2007-12-05 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JP2008303003A (ja) * 2007-06-06 2008-12-18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側ドア施錠装置
CN201325815Y (zh) * 2008-11-27 2009-10-14 慈溪市宏峰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用门刀
JP2013119476A (ja) * 2011-12-08 2013-06-17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CN203021148U (zh) * 2012-12-21 2013-06-26 宁波欣达电梯配件厂 电梯异步门刀装置
CN203545418U (zh) * 2013-10-25 2014-04-16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层门的防坠落安全保护装置
CN103950814A (zh) * 2014-04-16 2014-07-30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轿门门锁门刀装置
CN205222393U (zh) * 2015-12-15 2016-05-11 上海贝思特门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轿门限位门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2076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8862B2 (en) Car door lock
RU237313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ведения в действие и блокировки дверей лифта
AU2010229559B2 (en) Electric door-lock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door comprising same
CN101663224B (zh) 电梯的门装置
US20060243535A1 (en) Elevator door apparatus
KR20140010123A (ko) 차량 도어 록킹 장치
US20090301821A1 (en) Elevator entrance apparatus
JP4021647B2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開閉装置
WO2012076964A1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6536814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with a controlled actuating element
EP3659957B1 (en) Elevator car door operator device
CN107522076B (zh) 电梯用门卡合装置及电梯
JP6697717B2 (ja) エレベータ用ドア係合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
KR20120094382A (ko) 차량용 도어 잠금장치
JP4094322B2 (ja) 航空機のドア構造におけるドア側のセーフティロック機構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20070055551A (ko) 록킹 장치
CN110067464B (zh) 门开闭装置
RU2640434C2 (ru) Дверное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разгрузкой запора шахтной двери
KR101212590B1 (ko) 차량용 도어 잠금장치
KR101168417B1 (ko) 차량용 도어 잠금장치
JP2533514Y2 (ja) 電動開閉扉の安全装置
JPH077505Y2 (ja) 電動スライドドアの強制開装置
KR20100138217A (ko) 방화문 개방 고정장치
WO2018206530A1 (en) Device for actuating elevator doors
JP2021006418A (ja) レールガイド装置、及びサンルー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