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7499A -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7499A
CN107407499A CN201680016063.3A CN201680016063A CN107407499A CN 107407499 A CN107407499 A CN 107407499A CN 201680016063 A CN201680016063 A CN 201680016063A CN 107407499 A CN107407499 A CN 107407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quid adhesive
fine crack
exchange device
agent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0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7499B (zh
Inventor
史蒂文·克拉克
维克托·德莱乌
韦斯利·C·福特
马克·A·古尔德
伦纳德·J·拉尼尔
劳伦斯·B·赛义德曼
亚历山大·威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d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rd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659,06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31486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dson Corp filed Critical Nord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7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7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10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2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 F24H1/121Continuous-flow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heat is generated only while the water is flowing, e.g. with direct contact of the water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in which the water is kept separate from the heating medium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42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n the supplying means upstream of the apply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00Layered products having a non-plan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5/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 B05C5/001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incorporating mean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9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iscous or semi-liquid materials, e.g. for processing slud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28D7/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two coaxial conduits or modules of more than two coaxia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28D7/1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the surrounding tube being closed at one end, e.g. retur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7/00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 F28F1/00, F28F3/00 or F28F5/00
    • F28F7/02Blocks traversed by passages for heat-exchange med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的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入口和出口,入口被构造成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出口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到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分配装置。本体中的流体通路将入口和出口连接。流体通路包括细长环形形式的细缝区段,其具有在入口与出口之间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该细缝区段还具有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第一尺寸和所述长度基本上大于第二尺寸。热交换装置进一步包括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用于对流过细缝区段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 装置及相关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3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4/659,06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液体粘合剂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涂覆温度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热熔粘合剂材料的隔热性能可能具有与将热有效传递到一定量的热熔粘合剂材料有关的挑战。特别地,液体热熔粘合剂材料在加热器附近的区域中趋于具有较高的温度。但由于热熔粘合剂材料稍微隔热,所以由加热器给予的热不容易通过热熔粘合剂材料传递,并因此,远离加热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趋于具有较低的温度。此外,液体粘合剂材料大体上不以促进热分布的方式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热交换装置、粘合剂系统和相关方法。特别地,热交换装置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热交换装置与分配装置直接或间接地联接。热交换装置包括流体通路,所述流体通路具有细缝区段,液体粘合剂材料穿过该细缝区段被引导和加热。有利地,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可以在该液体粘合剂材料到达热交换装置之前被保持在较低温度,从而减少在对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所消耗的能量。还有利地,通过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保持在较低温度,可以避免或降低升高的温度的劣化效果。此外,延伸穿过热交换装置的流体通路及其细缝区段的形状趋于促进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均匀且彻底的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用于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热交换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入口和出口,该入口被构造成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该出口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到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分配装置。热交换装置进一步包括限定在本体中的流体通路,所述流体通路将入口和出口连接并被构造成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流体通路包括细缝区段,所述细缝区段具有在入口与出口之间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该细缝区段进一步具有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细缝区段的第一尺寸和长度基本上大于第二尺寸。更具体地,细缝区段的轮廓是环,使得第一尺寸是该环的圆周,并且第二尺寸是该环的径向厚度。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本体热联接,并且被构造成用于将流过流体通路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涂覆温度。
在一方面,热交换装置的本体包括大体上筒形插槽,并且内部本体构件沿其纵向长度在大体上筒形插槽内延伸,以在它们之间的环形间隙处限定细缝区段。因此,加热元件将热能从径向向内方向(例如,从内部本体构件)以及从径向向外方向(例如,在大体上筒形插槽处从本体)提供到细缝区段。因为粘合剂是不良的热导体,所以在细缝区段(粘合剂被迫使流过该细缝区段)的两侧上提供这种热能使得能够将液体粘合剂材料更有效地加热到涂覆温度。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来自内部本体构件的热能可以由安装在内部本体构件中的单独的加热器产生,并且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从本体的其余部分传递这种热能。
在另一方面,热交换装置包括:大体上圆锥形通道,所述大体上圆锥形通道进入细缝区段的第一端;以及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被设置在细缝区段的第二端处。这些结构引导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入和流出细缝区段,从而避免形成例如可能导致炭化(char)的具有流动停滞的区域。为了使作用在热交换装置上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不平衡压力最小化并且为了保持紧凑的设计,流体通路使用本体中的几个入口通道、出口孔和细缝区段来使流体流分开和重新组合。流体通路的这种布置还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大体上相等的压力和流速能够被输送到与热交换装置连接的多个分配装置中的每个分配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粘合剂系统,并且其包括:粘合剂供应部,所述粘合剂供应部被构造成提供液体粘合剂材料的供应;以及分配装置,所述分配装置被构造成用于在粘合剂结合应用中分配液体粘合剂材料。液体粘合剂系统进一步包括如上所述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与粘合剂供应部和分配装置联接,并且被构造成用于通过分配装置将来自粘合剂供应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液体粘合剂系统进一步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热交换装置和粘合剂供应部操作性地联接。控制器被构造成操作热交换装置,从而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涂覆温度,并且操作粘合剂供应部以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在热交换装置中被加热到涂覆温度之前保持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分配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粘合剂供应部引导到热交换装置并通过热交换装置中的流体通路。就这一点而言,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流体通路的细缝区段,该细缝区段被限定在内部本体构件与热交换装置的本体中的大体上筒形插槽之间。这样,细缝区段限定了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一环形周向尺寸以及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二径向厚度尺寸,该第二径向厚度尺寸基本上小于该长度和第一环形周向尺寸。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在内部本体构件处从径向向内方向以及在大体上筒形插槽处从径向向外方向上将热能施加至细缝区段而将热交换装置的细缝区段中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在热交换装置中被加热之前保持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热交换装置引导到分配装置以及使用分配装置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分配。
通过阅读下面结合附图对说明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附加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构造的热交换装置的等距视图,并且该热交换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
图2是沿图1的线2-2截取的截面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图1的热交换装置的内部特征,包括入口、出口以及入口和出口之间的流体通路。
图3是沿图2的线3-3截取的截面示意图,并且进一步示出了图1的热交换装置的内部特征,包括流体通路的细缝区段。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构造的组件的等距视图,并且包括热交换装置、分配装置和用于控制分配装置的控制装置。热交换装置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
图5是示出了图4的热交换装置的等距视图,其外壁被移除。
图6是示出了图4的组件的特征的截面示意图,包括热交换装置中的入口和出口以及入口和出口之间的流体通路。
图7是沿图6的线7-7截取的截面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图4的热交换装置的内部特征,包括流体通路的细缝区段。
图8是沿图6的线8-8截取的截面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图4的热交换装置的内部特征,包括流体通路的细缝区段。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液体粘合剂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液体粘合剂系统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构造的组件的等距视图,并且包括热交换装置、多个分配装置和用于控制分配装置的多个控制装置。热交换装置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
图12是图11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其中以虚线示出热交换装置的本体,以便展现穿过热交换装置的流体通路,并且流动箭头被示出为表示液体粘合剂材料穿过流体通路的移动。
图13是穿过图11的热交换装置的沿图11中的线13-13截取的前截面图,其示出了沿着限定在大体上筒形插槽与内部本体构件之间的细缝区段的流体通路的细节。
图14是图13所示的一个细缝区段的沿图11中的线13-13截取的详细的前截面图。
图15是穿过图11的热交换装置的沿图11中的线15-15截取的侧截面图,其包括设置在细缝区段的第二端处的环形通道。
图16是穿过图11的热交换装置的沿图12中的线16-16截取的侧截面图,其示出了流体通路的细节,包括细缝区段的环形轮廓。
图17是穿过图11的热交换装置的替代实施例的前截面图,其包括热流箭头,该热流箭头示出了从本体通过端盖传递到内部本体构件中的热传递,使得细缝区段从径向向内方向和径向向外方向上被加热。
具体实施方式
大体上参考附图,示出了用于在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分配装置分配之前对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的示例性热交换装置。特别地,热交换装置被构造成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热交换装置包括流体通路,所述流体通路具有细缝区段,液体粘合剂材料通过该细缝区段被引导和加热。细缝区段表示液体粘合剂材料快速且彻底加热的区域。如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清楚的是,这些热交换装置允许液体粘合剂材料在被热交换装置加热到用于粘合剂应用的涂覆温度之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液体粘合剂材料是指在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之前被加热的至少两种一般类型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当固体或半固体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被加热和熔化以形成液体热熔粘合剂材料时,产生第一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液体的或者大体上类似液体的,以便在外界环境条件下流动。
以图1-图3开始,热交换装置10大体上包括本体12,所述本体12具有入口14和出口16。入口14被构造成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诸如来自提供液体粘合剂材料的粘合剂供应部18的液体粘合剂材料流。粘合剂供应部18大体上包括来自热交换装置10上游的部件,并且可以包括例如罐、格栅、储存器、歧管和软管中的任一种或全部。粘合剂供应部18可以可选地加热液体粘合剂材料。热交换装置10的本体12的出口16被构造成将在热交换装置10中加热的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应分配装置20。
流体通路22被限定在本体12中并且将入口14和出口16连接。热交换装置10被构造成对流过流体通路2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流体通路22包括入口区段24、出口区段26以及位于入口区段24与出口区段26之间的细缝区段28。所有的区段24、26、28在入口14与出口16之间具有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具体地,入口区段24具有长度30,出口区段26具有长度32,并且细缝区段28具有长度34。基于工程热传递原理,应当理解的是,细缝区段28与其它流体流动驱动相比将具有最大的努塞尔特数(Nusselt number)。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12包括大体上同心布置的本体部分,所述本体部分包括第一本体部分40、第二本体部分42和第三本体部分44。参考图2和图3,第一本体部分40大体上在第二本体部分42和第三本体部分44的径向外部。第二本体部分42在其第一端46附近被接收在第一本体部分40内。由此,第二本体部分42大体上在第一本体部分40的径向内部。
第三本体部分44在其第二端48附近被接收在第一本体部分40内。第三本体部分44也被接收在第二本体部分42内。因此,第三本体部分44大体上在第一本体部分40和第二本体部分42径向内部。
第一本体部分40包括外表面50,外表面50具有大体上六边形形状。应当理解的是,其它形状构造对于本体12(包括对于第一本体部分40)是可能的。如所示的,第一本体部分40还包括内表面52,该内表面52被确定轮廓以与第二本体部分42和第三本体部分44接合。插槽54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40中并且形成在外表面50与内表面52之间,用于接收加热元件56。加热元件56由此与本体12热联接。尽管也可以使用不同数量的插槽和加热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分40包括六个插槽54以用于接收多达六个加热元件56。应当理解的是,其它构造能够将加热元件56与本体12热联接。本体12(包括其本体部分40、42、44)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使得由加热元件56产生的热通过本体12传递到流过流体通路2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
第二本体部分42包括基部60,所述基部60被定位在第一本体部分40的第一端46附近。出口16在基部60中。而且,流体通路22的出口区段26被大体上限定在基部60内。
第二本体部分42还包括延伸部62,所述延伸部62从基部60朝向第一本体部分40的第二端48延伸。延伸部62具有大体上敞开的圆柱形形状并且包括外表面64和内表面66。延伸部62终止于远端68。
第三本体部分44具有大体上敞开的圆柱形形状并且包括外表面70和内表面72。第三本体部分44终止于远端74。流体通路22的入口区段24被大体上限定在第三本体部分44的内表面72内。
流体通路22的细缝区段28被部分限定在第三本体部分44与第二本体部分42之间,并且被部分限定在第二本体部分42与第一本体部分40之间。特别地,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被限定在第三本体部分44的外表面70与第二本体部分42的内表面66之间。过渡区段82在第三本体部分44的远端74附近将入口区段24与第一腿部80连接。
细缝区段28的第二腿部84被限定在第二本体部分42的外表面64与第一本体部分40的内表面52之间。过渡区段86在第二本体部分42的远端68附近将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连接。
细缝区段28的第二腿部84通过过渡区段88与流体通路22的出口区段26连接。因此,细缝区段长度34大体上包括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的长度。
流体通路22由此跟随本体12内的缠绕路径。对于给定尺寸的本体12增加了流体通路22的长度,并且可以用于将流过流体通路2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稍微混合。此外,通过增加流体通路22的长度,可以增加液体粘合剂材料在流体通路22中的停留时间。
液体粘合剂材料如下所述地流过热交换装置10。首先,液体粘合剂材料进入入口14,并且在流体通路22的入口区段24中在流体流动方向上朝向出口16流动。液体粘合剂材料从入口区段24流过过渡区段82并流入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中。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第一腿部80流过过渡区段86并流入细缝区段28的第二腿部84中。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第二腿部84流过过渡区段88并流入出口区段26中。最后,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出口区段26并通过出口16离开。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流过流体通路22(包括细缝区段28)时被加热。
特别参考图3,进一步描述了细缝区段28的特征。再次,细缝区段28包括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图3示出了横向于流体通路22中的流体流动方向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被限定在第三本体部分44的外表面70与第二本体部分42的内表面66之间。此外,细缝区段28的第二腿部84被限定在第二本体部分42的外表面64与第一本体部分40的内表面52之间。
入口区段24具有如下的轮廓,该轮廓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且具有大体上圆形形状。该轮廓的特征在于高度尺寸90和宽度尺寸92。由于入口区段24的轮廓大体上为圆形,所以高度尺寸90和宽度尺寸92大体上相等。入口区段24的其它形状轮廓也是可能的,只要高度尺寸90和宽度尺寸92相等或大体上相等即可(例如,具有正方形、矩形或椭圆形轮廓的情况)。
尽管图3中未示出出口区段26,但它与入口区段24的类似之处在于,出口区段26具有如下轮廓,该轮廓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且具有大体上圆形形状。出口区段26的特征也在于高度尺寸和宽度尺寸相等或大体上相等,如上面关于入口区段24所讨论的那样。
图3还示出了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具有如下轮廓,该轮廓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且具有环形形状。环形形状的特征分别在于第一尺寸94、96,所述第一尺寸94、96是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的环形形状的周长。环形形状的特征还分别在于第二尺寸98、100,所述第二尺寸98、100是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的环形形状的径向厚度。环形形状的周长94、96基本上大于径向厚度98、100。另外,细缝区段长度34及其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的长度都基本上大于径向厚度98、100。
流体通路22的细缝区段28表示热交换装置10中的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本体12的较大表面区域接触相对较小体积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在这种条件下,热从本体12快速且有效地传递到液体粘合剂材料。特别地,从本体12传递的热分散在分别流过细缝区段28的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的径向厚度98、100的全部量的液体粘合剂材料上。由此,在第一腿部80和第二腿部84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均匀且彻底地加热。因此,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局部和不均匀的加热是不可能的,并且热交换装置10在加热液体粘合剂材料方面提供有利的控制。
如图2中所示,热交换装置10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102,所述温度传感器102用于测量流过流体通路22(特别是离开出口16)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02在本体12的第二本体部分42中与本体12联接。有利地,温度传感器102被定位在在液体粘合剂材料被热交换装置10至少部分加热之后测量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的位置处。例如并且如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02位于将细缝区段28的第二腿部84与出口区段26连接的过渡区段88附近。当液体粘合剂材料到达过渡区段88时,液体粘合剂材料至少部分地(如果不是基本上)被加热。还将注意到,传感器102比任一个加热元件56都靠近流体通路22(在其最近的点处)。作为温度传感器102与粘合剂流体流动路径或流体通路22的接近度的另一可选限定,从传感器102到流体通路22的最短距离应小于流体通路22的总长度的1/10,并且优选地小于流体通路22的总长度的1/20。并且如上面所讨论的,细缝区段28促进流过流体通路2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均匀且彻底的加热。因此,由温度传感器102进行的温度测量准确地反映了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已被热交换装置10至少部分地加热之后的温度。应当理解的是,温度传感器102也可以被定位在其它合适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02被定位在使得热交换装置10能够快速响应于所测量的温度值的位置。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02可以被定位成在如下位置处测量在流体通路22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在该位置中,(1)液体粘合剂材料从该位置流动到出口16所花费的时间量近似等于(2)热交换装置10将在流体通路22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改变到期望温度所花费的时间量。
接下来参考图4至图8,组件110包括热交换装置112、分配装置114以及用于控制分配装置114的控制装置116。如所示的,热交换装置112与分配装置114直接联接。分配装置114包括内部阀机构,所述内部阀机构用于控制液体粘合剂材料从分配开口118流出。分配装置114的阀机构与用于控制阀机构的操作的控制装置116的空气管道120、122操作性地联接。
热交换装置112包括本体130,所述本体130具有入口132和出口134。入口132被构造成例如从提供液体粘合剂材料的粘合剂供应部136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粘合剂供应部136大体上包括来自热交换装置112上游的部件,并且可以包括例如罐、格栅、储存器、歧管和软管中的任一种或全部。粘合剂供应部136可以可选地对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热交换装置112的出口134与分配装置114的入口直接联接,并且被构造成将在热交换装置112中加热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直接提供到分配装置114,以用于通过分配开口118进行分配。
流体通路140被限定在本体130中并且将入口132和出口134连接。热交换装置112被构造成对流过流体通路140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流体通路140包括入口区段142、出口区段144以及在入口区段142与出口区段144之间的细缝区段146。所有的区段142、144、146在入口132和出口134之间具有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具体地,入口区段142具有长度148,出口区段144具有长度150,并且细缝区段146具有长度152。
本体130包括第一外壁154以及第二外壁156,所述第二外壁156大体上与第一外壁154相对。本体130还包括块状件158,所述块状件158被定位在第一外壁154与第二外壁156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外壁154与第二外壁156间隔开。块状件158包括外表面160、162,所述外表面160、162分别面向第一外壁154和第二外壁156。
本体130还包括头部164,所述头部164大体上与基部166相对,并且块状件158大体上被定位在头部164与基部166之间。流体通路140的入口132和入口区段142大体上在头部164中。流体通路140的出口134和出口区段144大体上在基部166中。
插槽168形成在外表面160、162之间的块状件158中,用于接收加热元件170。加热元件170由此与本体130热联接。尽管也可以使用不同数量的插槽和加热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块状件158包括两个插槽168,所述两个插槽168用于接收多达两个加热元件170。应当理解的是,其它构造对于将加热元件170与本体130热联接是可能的。
类似于本体12,本体130可以由导热材料形成,使得由插槽168中的加热元件170产生的热通过本体130传递到流过流体通路140的液体粘合剂材料。
流体通路140的细缝区段146被限定在块状件158与第一外壁154和第二外壁156中的至少一个或两个之间。特别地,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被限定在第一外壁154与块状件158的外表面160之间。细缝区段146的第二腿部174被限定在第二外壁156与块状件158的外表面162之间。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表示沿着流体通路140的替代路线,并且因此细缝区段长度152大体上等于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中任一个的长度。
过渡区段176将流体通路140的入口区段142与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连接。类似地,过渡区段178将流体通路的入口区段142与细缝区段146的第二腿部174连接。过渡区段176、178大体上被定位在本体130的头部164内。
朝向本体130的另一端,过渡区段180将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与流体通路140的出口区段144连接。类似地,过渡区段182将细缝区段146的第二腿部174与流体通路140的出口区段144连接。过渡区段180、182大体上被定位在本体130的基部166内。
通过过渡区段176、178(进入细缝区段146中)以及通过过渡区段180、182(到细缝区段之外)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流动可以用于使流过流体通路140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稍微混合。
可选地,如图6所示,热交换装置112可以包括过滤器190,所述过滤器190用于对流过流体通路140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过滤。过滤器190与流体通路140的出口区段144联接,用于对在其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过滤。
液体粘合剂材料如下所述地流过热交换装置112。首先,液体粘合剂材料进入入口132并且在流体流动通道140的入口区段142中在流体流动方向上朝向出口134流动。液体粘合剂材料从入口区段142(1)穿过过渡区段176流入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中或者(2)穿过过渡区段178流入细缝区段146的第二腿部174中。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流过过渡区段180、182并流入流体通路140的出口区段144中。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出口区段中144流动并且穿过过滤器190(如果包括的话)。最后,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出口区段144并通过出口134离开,并且被直接接收在分配装置114的入口中。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流过流体通路140(包括在细缝区段146中)时被加热。
流体通路140的细缝区段146表示热交换装置112中的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本体130的较大表面区域接触相对较小体积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并且如上面所讨论的,热被快速且有效地从本体130传递到液体粘合剂材料。特别地,从本体130传递的热分散在流过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的全部量的液体粘合剂材料上。由此,在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均匀且彻底地加热。因此,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局部和不均匀的加热是不可能的,并且热交换装置112在加热液体粘合剂材料方面提供有利的控制。
如图6和图7所示,组件110或热交换装置112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196,所述温度传感器196用于测量流过流体通路140(特别是离开出口134)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96在其大体上位于加热元件170之间的块状件158中与本体130联接。有利地,温度传感器196被定位在在液体粘合剂材料被热交换装置10至少部分加热之后测量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的位置处。例如,并且如所示的,温度传感器196位于大体上居中于入口区段142与出口区段144之间的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附近。当液体粘合剂材料到达这个位置时,液体粘合剂材料至少部分地(如果不是基本上)被加热。并且如上面所讨论的,细缝区段146促进流过流体通路140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均匀和彻底的加热。因此,由温度传感器196进行的温度测量精确地反映了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已被热交换装置112至少部分地加热之后的温度。应当理解的是,温度传感器196也可以被定位在其它合适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96被定位在使得热交换装置112能够快速响应所测量的温度值的位置。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96可以被定位成在如下位置处测量在流体通路140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在该位置中,(1)液体粘合剂材料从该位置流动到出口134所花费的时间量近似等于(2)热交换装置112将在流体通路140中流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温度改变到期望温度所花费的时间量。
参考图8,进一步描述了细缝区段146的特征。图8示出了横向于流体通路140中的流体流动方向的截面图。块状件158被定位在第一外壁154与第二外壁156之间并且与第一外壁154与第二外壁156间隔开。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被限定在第一外壁154与块状件158的外表面160之间。细缝区段146的第二腿部174被限定在第二外壁156与块状件158的外表面162之间。
图8还示出了细缝区段146的第一腿部172和第二腿部174具有如下轮廓,该轮廓横向于流体流动方向且具有四边形形状。四边形形状大体上是类似的,并且其特征在于作为四边形的宽度的第一尺寸192以及作为四边形的厚度的第二尺寸194。四边形形状的宽度192基本上大于厚度194。另外,细缝区段长度152基本上大于厚度194。
接下来参考图9和图10,液体粘合剂系统200大体上包括粘合剂供应部202、分配装置206和热交换装置208。如所示的,液体粘合剂系统200可选地可以包括粘合剂熔化器204。
粘合剂供应部202被构造成提供一定量的液体粘合剂材料以用于通过分配装置206进行分配。粘合剂熔化器204(如果存在的话)可以是粘合剂供应部202的一部分,并且被构造成将固体或半固体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熔化以形成液体粘合剂材料。
分配装置206通过热交换装置208与粘合剂供应部202联接,并且被构造成用于在粘合剂结合应用中分配液体粘合剂材料。特别地,热交换装置208与粘合剂供应部202(或适当的粘合剂熔化器204)以及分配装置206联接。热交换装置208被构造成用于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热交换装置208可以类似于例如上面讨论的热交换装置10、112中的任一个。
如果热交换装置208类似于热交换装置10,则加热软管210在热交换装置208的出口与分配装置206的入口之间延伸,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热交换装置208流过加热软管210而流动到分配装置206,如图9所示。
如果热交换装置208类似于热交换装置112,则热交换装置208的出口与分配装置206的入口直接联接,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热交换装置208直接提供到分配装置206,如图10中所示。
液体粘合剂系统2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10。如所示的,控制器210与粘合剂供应部202以及热交换装置208操作性地联接。如果包括粘合剂熔化器204,则控制器210可以与粘合剂熔化器204操作性地联接。控制器210被构造成操作热交换装置208,以便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涂覆温度。控制器210还被构造成操作粘合剂供应部202(适当地,以及粘合剂熔化器204),以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保持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在热交换装置208中被加热到涂覆温度之前不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虽然控制器210被示出为单个控制器,但应当理解的是,控制器210可以包括用于粘合剂供应部202、热交换装置208和粘合剂熔化器204的多个控制器,以用于控制这里描述的粘合剂供应部、热交换装置和粘合剂熔化器。
在使用中,热熔粘合剂系统200被提供用于将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分配。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定量的固体或半固体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由粘合剂熔化器204熔化,以形成液体粘合剂材料。在这些或其它实施例中,一定量的固体或半固体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可以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例如,低于300°F)下被加热。
液体粘合剂材料被从粘合剂供应部202(或粘合剂熔化器204)引导到热交换装置208。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引导穿过热交换装置208中(其再次可以类似于热交换装置10、112中的任一个)的流体通路(22、140)的细缝区段(28、146)。流体通路(22、140)中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加热到涂覆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通过将一定量的固体或半固体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熔化产生的液体粘合剂材料,涂覆温度可以高于350°F
然后,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热交换装置208被引导到分配装置206.然后,分配装置206用于分配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液体粘合剂材料。
如果热交换装置208类似于热交换装置10,则液体粘合剂材料被引导穿过热交换装置208与分配装置206之间的加热软管210。
在涂覆温度下的液体粘合剂材料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然而,在液体粘合剂材料在热交换装置208中被加热到的涂覆温度之前,液体粘合剂材料被保持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由此,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其在热交换装置中被加热的涂覆温度之前不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并且如上面所讨论的,控制器(诸如,控制器210)可以被操作成操作热交换装置208和粘合剂供应部202(如果包括的话,以及粘合剂熔化器204),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在热交换装置208中被加热到涂覆温度,但在其到达热交换装置208之前被保持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
有利地,通过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保持在使用温度以下直到其到达如本文所公开的热交换装置为止,可以避免由液体粘合剂材料上的高温引起的劣化效果。另外,通过在较低温度下操作热熔粘合剂系统的在热交换装置(例如,粘合剂供应部或粘合剂熔化器)上游的部件可以节约能量。此外,通过使用流体通路中的细缝区段,热交换装置均匀且彻底地对流过该热交换装置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
参考图11至图16示出了限定具有热交换装置302的液体粘合剂系统300的组件的另一有利实施例。液体粘合剂系统300还包括粘合剂供应部304(其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熔化器)、多个分配装置306以及用于控制分配装置306的多个控制装置308。如所示的,尽管可以理解到在其它实施例中,分配装置306可以利用加热软管连接到热交换装置302的出口端口,但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302与分配装置306直接联接。分配装置306包括内部阀机构,所述内部阀机构用于控制液体粘合剂材料从分配开口310流出。分配装置306的阀机构(未示出)与提供用于控制阀机构的操作的控制装置308的第一空气管道312和第二空气管道314中的对应一个空气管道操作性地联接。分配装置306可以是任何已知的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粘合剂分配模块或喷嘴,而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控制装置308可以是电磁阀。然而,在该实施例的描述中的其余焦点是在热交换装置302上,所述热交换装置302包含在该热交换装置302中延伸的流体通路316的不同布局。
在图11中,以虚线示出了控制装置308中的一个控制装置308,使得沿本体324的后侧322邻近定位的入口320可见。在上文简单介绍的且在下文详细介绍的流体通路316将入口320连接到多个出口,所述出口被图11所示的分配装置306覆盖。出口沿着本体324的前侧326设置,该前侧326也是安装分配装置306的位置,例如如所示出的具有螺纹紧固件。本体324通常是金属或其它材料的导热块状件,在其中具有几个孔和通路,用于为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流动路径以及为用于对流过流体通路316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提供插槽。沿着图11中的本体324的外周示出了几个能够拆卸的板和紧固件,但除了与根据所公开的发明的方面的热交换装置302的功能相关的情况之外,在本文中将不再详细描述这些元件。
转到图12,在热交换装置302的本体324的虚线视图内,以实线形式更详细地示出了流体通路316。图12提供了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热交换装置302的总体概况,这种流动由箭头330表示。与前述实施例一样,本实施例的流体通路316包括细缝区段332,所述细缝区段332与入口320和出口334连通,细缝区段332在该视图中大体上可见。更具体地,因为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出于下面更详细阐述的原因而在流体通路316内被分开并重组,所以流体通路316包括两个细缝区段332。流体通路316还包括入口区段336,该入口区段336包括在入口320与细缝区段332之间延伸并连通的T形入口通道338。流体通路316还包括出口区段340,该出口区段340在细缝区段332与出口334之间连通。为此,本实施例的出口区段340具体包括:两个第一出口孔342,所述第一出口孔342从环形细缝区段332径向向外延伸;两个第二出口孔344,所述第二出口孔344连接到第一出口孔342并从第一出口孔342横向延伸;两个第三出口孔346,所述第三出口孔346连接到每个第二出口孔344并从每个第二出口孔344横向延伸;以及第四出口孔348,所述第四出口孔348与每个第三出口孔346连通并从每个第三出口孔346横向延伸。第四出口孔348还与每个出口334(以及分配装置306的内部通道350)连通。下面参考热交换装置302的几个截面图更详细地描述这些元件中的每个元件。
转到参考图13和图14,示出了穿过限定细缝区段332的结构的中心的截面,由此展现出细缝区段332的纵向长度和径向厚度。就这一点而言,T形入口通道338沿着这个相同截面终止于其与两个大体上筒形插槽354连通的位置,该插槽354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远离入口通道338。每个大体上筒形插槽354限定了在入口通道338与邻近本体324的能够移除的侧壁358定位的进入空间356之间的纵向长度。热交换装置302还包括内部本体构件360,该内部本体构件360被插入在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并且沿其纵向长度的绝大部分延伸。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外径比由大体上筒形插槽354限定的内径略小,由此留有沿着这些元件的长度延伸的圆环形或环形间隙,并且该圆环形间隙是流体通路316的细缝区段332。由此,在入口320处流入热交换装置30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入口通道338并且然后被分成局部粘合剂流部分,该液体粘合剂材料然后移动穿过细缝区段332。如下文进一步描述的(以及上文对于包括细缝区段的先前实施例描述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在行进穿过这些细缝区段332期间被有效地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
当组装热交换装置302时,重要的是将每个内部本体构件360居中地保持在对应的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因此,内部本体构件360包括附加元件或与该附加元件相关,所述附加元件邻近于细缝区段332的第一端362(例如,与入口通道338连通的端部)并且邻近于细缝区段332的第二端364(例如,最靠近进入空间356的端部)。更具体地,内部本体构件360均包括多个突起366,所述多个突起336在内部本体构件360的面向入口通道338的圆锥形端部368处或附近从内部本体构件360径向向外突出。在这些图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多个突起366包括绕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圆周相等地间隔开的三个节状突起366。在这些突起366之间限定用于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流动的间隙,并且可以理解的是,突起366不会显著影响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入细缝区段332的第一端362。在热交换装置302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径向向外的突起366,只要保持将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居中地接合到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功能即可。
此外,内部本体构件360在细缝区段332的第二端364附近承载O形环或环形密封构件370。环形密封构件370阻塞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细缝区段332流出而流入对应的进入空间356中,并且该密封功能连同在该区域中的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到内部本体构件360的紧密公差也固有地使内部本体构件360在该端部居中地位于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因此,邻近于圆锥形端部368的多个突起366和邻近于内部本体构件360的相对末端372的环形密封构件370确保圆环形间隙沿着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和内部本体构件360的纵向长度保持一致。这种布置促使液体粘合剂材料均匀地流过环形形状的细缝区段332。
内部本体构件360在纵向长度方向上由端盖374保持在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该端盖374在进入空间356处接合内部本体构件360的末端372。端盖374通常利用一个或多个紧固件(例如,螺纹紧固件)固定到本体324的其余部分。在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端盖374还包括开口,该开口用于插入到每个内部本体构件360中的内部加热元件376(也称为第二加热器元件)的接线(wiring)。为此,每个内部本体构件360沿着纵向长度的一部分是中空的,以提供接收内部加热元件376的加热器孔378。该内部加热元件376将热能施加到内部本体构件360,由此将热能从径向向内方向施加到流过细缝区段33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如下所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将热能提供到内部本体构件360的替代方法也是可能的。
因此,为了在本体324内将细缝区段332组装,每个内部本体构件360均在进入空间356处插入大体上筒形插槽354的开口端中。在该组装期间,多个突起366的另外的目的也可以在于与形成在本体324中的圆锥形过渡部380接合,以将入口通道338连接到尺寸比入口通道338大的对应的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多个突起366与圆锥形过渡部380之间的这种接合形成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底部(bottom out),同时为圆锥形过渡部380与圆锥形端部368之间的流动留有间隙。一旦内部本体构件360沿着大体上筒形插槽354的纵向长度插入到这个深度,端盖374就被固定到终端372上方的位置,以将内部本体构件360锁定在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的适当位置。在该最终位置,多个突起366和环形密封构件370保持内部本体构件360与大体上筒形插槽354的居中对准。从这个角度可以验证,细缝区段332的纵向长度在尺寸上基本大于由细缝区段332限定的径向厚度。因此,理想地用于加热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大体上薄的帘幕流过细缝区段332。
继续参考图13和图14,示出了内部本体构件360的进一步细节。例如,在内部本体构件360处和在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处的对应形状特征使得能够以期望的方式引导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流动。就这一点而言,上面已经简要描述了面向圆锥形过渡部380的圆锥形端部368,并且多个突起366也被构造成确保在圆锥形端部368与圆锥形过渡部380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尺寸和形状被设定成以如下方式引导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入流,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均匀地分散在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圆周周围,而不允许任何流动停滞区域形成在细缝区段332的第一端362附近。如图14中所示,圆锥形端部368限定圆锥形膨胀角β,并且该角是钝角。在一个特定示例中的圆锥形端部368的钝角可以是118度。这种钝角圆锥形膨胀迫使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入流从入口通道338向外快速地偏移到细缝区段332。再一次,这种布置引导流动进入细缝区段332,以便避免形成任何停滞区域。
在细缝区段332的相对的第二端364处,内部本体构件360还包括环形通道384,所述环形通道384邻近于环形密封构件370定位。环形通道384是切入内部本体构件360的外周或圆周中的圆环形凹槽,其与在细缝区段332的第二端364处已存在的圆环形间隙结合,提供了用于收集从细缝区段332流出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更大的圆环形区域。此外,环形通道384将该流出的液体粘合剂材料流朝向出口区段340引导,从而再次避免形成可能导致粘合剂中的炭化的任何流动停滞区域。与细缝区段332相比,在图15和图16中提供的两个类似侧截面图中也展现出更大尺寸的该环形通道384。
具体如图16所示,由横向于流动方向截取的截面示出了细缝区段332的环形轮廓。这种环形轮廓还展现出细缝区段332的周向尺寸基本上大于穿过细缝区段332的径向厚度。由于热能被径向向内和径向向外地施加到该基本较小尺寸的径向厚度中,所以流过细缝区段332的液体粘合剂材料被有效率地和有效地加热到期望的涂覆温度。在本实施例中,这种到细缝区段332中的热能传输来自再次在内部本体构件360内示出的内部加热元件376并且还来自定位在沿着本体324的纵向长度设置的插槽或对应的加热器孔388内的本体加热元件386所产生的热能。在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本体加热元件386(也称为第一加热器元件)如此定位,使得一个本体加热元件386靠近后侧322和入口通道338,而另一个靠近前侧326和出口334。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特别是在本体324处的环境温度热损失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加热元件。
参考远离物体324的外周的对流而经受的这种热损失,本体加热元件386通常必须施加更多的热能以将整个本体324保持在期望的温度,同时还补偿这种热损失。通过比较,内部加热元件376有效地将所产生的几乎所有的热能施加到细缝区段332和粘合剂,所以这些内部加热元件376不需要以更高的功率水平操作以补偿热损失,同时为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持续的热能。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本体加热元件386以内部加热元件376(例如,以100瓦运行)两倍的功率水平和热能输出(例如,以200瓦)操作。这种类型的操作由与前述实施例相关联地描述的控制器控制,该控制器接收来自热交换装置302处的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的信号,以确保各种加热元件工作以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期望的涂覆温度,然后通过输送到分配装置306来保持该温度。例如在图15中,一个这样的温度传感器390被示出为邻近于一个出口334。如上文详细描述的,温度传感器390可以被有利地定位成准确地确认液体粘合剂材料被保持在期望的涂覆温度。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其它类似的加热元件(例如加热器盒)和其它类型的温度传感器或探针。
在流过细缝区段332之后,液体粘合剂材料聚集在环形通道384内并如图15中的流动箭头330所示地朝向对应的第一出口孔342流动。如图15所示,这些第一出口孔342将局部粘合剂流馈送到对应的第二出口孔344中,该第二出口孔344横向于第一出口孔342延伸并且横向于图15中截取的截面的平面延伸。热交换装置302中的流体压力在周围表面上产生力,这些力中的一些相当大,以实现热交换功能。如在其它设计中的那样迫使热交换装置302的部件分开的趋势被最小化,这是因为其上作用有流体压力的大部分表面在由单件材料制成的本体324中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平衡。细缝区段332的圆环形形状还被构造成抵消作用于内部本体构件360上的并且例如可能导致部件的移动和泄漏的流体压力。为此,液体粘合剂材料中固有的流体压力仅向外推靠圆锥形端部368和环形密封构件370,但密封构件370和端盖374被构造成处理这种流体压力负载。
在朝向第二出口孔344中的本体324的中心流动之后,局部粘合剂流进入横向于第二出口孔344延伸的对应的第三出口孔346。由图16中的流动箭头330示出了穿过这些第三出口孔346的流动。这些第三出口孔346然后都将对应的局部粘合剂流馈送到第四出口孔348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四出口孔348在本体324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出口334被定位在第四出口孔348的相对侧端处并且被定位在其中心处,并且第三出口孔346被构造成将局部粘合剂流馈送到与出口334连接的这些连接件之间的位置处的第四出口孔348中。因此,局部粘合剂流在进入第四出口孔348中时再次分开,从而流动到两个最进入的出口334(尽管局部粘合剂流在第四出口孔348处有效地“重新组合”成整体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这种布置有效地平衡当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动到三个分配装置306中的每个分配装置306时施加到液体粘合剂材料的背压。换句话说,对于入口320与出口334之间的每个流动路径,背压或压力损失是相同的。此外,穿过本体324中的流体通路316的大体上分离的、重新组合的和前后方向的流动的布置使得高度紧凑的本体324能够用于施加到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加热效果。该紧凑的本体324固有地更节能,这是因为受到对环境的热损失较少,并且在热交换装置302内的液体粘合剂材料的加热期间需要保持更少金属材料的温度。
因此,在操作中,热交换装置302用作液体粘合剂系统300中的一个元件,其由如上所述的控制器有效地控制。为此,在粘合剂供应部304处的熔化器将固体或半固体的粘合剂颗粒熔化以产生液体粘合剂材料,液体粘合剂材料然后在低于涂覆温度的温度下被输送到热交换装置302中。例如,入口320处的进入的液体粘合剂材料可具有大约170摄氏度的温度。尽管由于狭窄的粘合剂轮廓移动穿过这些细缝区段332而导致大部分加热发生在细缝区段332内(由此使得能够更均匀且快速对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但液体粘合剂材料在入口区段336内开始加热。当从细缝区段332离开时,液体粘合剂材料已被加热到大约例如215摄氏度。然后该温度在流过出口区段340期间在很大程度上被保持,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在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期望涂覆温度下被输送到分配装置306中。与上述其它设计一样,这个实施例的液体粘合剂系统300和热交换装置302在液体粘合剂材料中提供了最小的压降,并且在紧凑的设计中进行有效地加热,其比现有的热交换器设计更节能且更能响应于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控制。
参考图17,示出了热交换装置402的稍微修改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以下描述的内容之外,所描述的所有部件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已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为此,本实施例的内部本体构件460被修改成实心构件,而不是接收内部加热元件的中空构件。将内部本体构件460保持在大体上筒形插槽354内的适当位置的端盖474被修改成与本体324的在进入空间356处的较大表面区域接合并且与内部本体构件460的末端472接合。因此,如由图17中的热箭头492所示,可以由金属或其它导热材料形成的端盖474将热能从本体324传递到内部本体构件460。因此,即使没有设置内部加热元件,细缝区段332仍从径向向内方向和径向向外方向被加热,从而提供了上面参考前述实施例讨论的相同的功能优点。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其它类似的实施例中修改内部本体构件460或其它部件的设计,例如修改成中空的(但仍未被内部加热元件填充)。
虽然已经通过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示出了本发明,并且虽然已经相当详细地描述了实施例,但其并非旨在限制或以任何方式将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到这样的细节。本文讨论的各种特征可以单独使用或任意组合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发现额外的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广泛的方面中不限于具体细节、代表性设备和方法以及所示出和描述的示意性示例。因此,在不偏离总体发明构思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偏离这些细节。

Claims (21)

1.一种用于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的热交换装置,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被构造成接收液体粘合剂材料流,所述出口被构造成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提供到用于所述粘合剂结合应用的分配装置,
流体通路,所述流体通路被限定在所述本体中,所述流体通路将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连接并且被构造成接收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所述流体通路包括细缝区段,所述细缝区段具有在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所述细缝区段进一步具有横向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和所述长度基本上大于所述第二尺寸,其中,所述细缝区段的轮廓为环,所述第一尺寸为所述环的圆周,并且所述第二尺寸为所述环的径向厚度,和
至少一个加热元件,所述至少一个加热元件与所述本体热联接,并且被构造成用于将流过所述流体通路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所述涂覆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本体进一步包括具有纵向长度的大体上筒形插槽,并且所述热交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内部本体构件,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在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内并且沿着所述纵向长度延伸,以便将所述细缝区段限定在位于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与所述内部本体构件之间的圆环形间隙处,
所述至少一个加热元件经由所述内部本体构件从径向向内方向并且还在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处经由所述本体从径向向外方向将热能提供到所述细缝区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至少一个加热元件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延伸穿过所述本体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器孔并且对所述本体进行加热,以对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和所述流体通路的其余部分进行加热,由此对在其中流动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和
第二加热器元件,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在所述内部本体构件的内部延伸并且对所述内部本体构件进行加热以对在所述细缝区段中流动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相比,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以较低的功率水平和较低的热能输出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流体通路进一步包括:入口区段,所述入口区段位于所述入口与所述细缝区段之间;和出口区段,所述出口区段位于所述细缝区段与所述出口之间,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被定位在所述本体内以在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所述入口区段、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和所述出口区段期间对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进一步包括:
端盖,所述端盖被紧固到所述本体并且将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在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内保持到位,所述端盖将热能从所述本体传递到所述内部本体构件,以便使得能够从所述径向向内方向和所述径向向外方向将热能提供到所述细缝区段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细缝区段包括: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入口连通;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口连通,并且
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包括: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所述第一端;以及环形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所述第二端,所述多个突起和所述密封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居中地保持在所述筒形插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多个突起包括至少三个突起,所述至少三个突起径向向外延伸成与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接触,其中间隙位于所述至少三个突起之间,用于使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入所述细缝区段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内部本体构件限定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所述第一端的圆锥形端部,并且所述流体通路包括圆锥形过渡部,所述圆锥形过渡部邻近于所述圆锥形端部过渡到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中,所述圆锥形过渡部和所述圆锥形端部引导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入所述细缝区段中,以便避免在所述流体通路内形成流动停滞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内部本体构件的圆锥形端部限定圆锥形膨胀钝角,所述圆锥形膨胀钝角快速地迫使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进入所述细缝区段中。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内部本体构件进一步包括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被定位成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第二端,所述环形通道引导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从所述细缝区段流出,以便避免在所述流体通路内形成流动停滞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本体被连接到用于所述粘合剂结合应用的至少三个分配装置,并且所述流体通路进一步包括:
入口区段,所述入口区段包括至少一个入口通道,所述至少一个入口通道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分成多个局部粘合剂流部分,
所述细缝区段中的两个细缝区段,所述两个细缝区段形成于在所述本体中的两个大体上筒形插槽内延伸的两个对应的内部本体构件之间,所述细缝区段中的每个细缝区段接收所述局部粘合剂流部分中的一个局部粘合剂流部分,和
出口区段,所述出口区段包括至少一个出口孔,所述至少一个出口孔将所述局部粘合剂流部分重新组合,用于输送到所述至少三个分配装置中的每个分配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至少一个入口通道包括T形通道,所述T形通道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之间延伸,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出口孔进一步包括:
两个第一出口孔,所述第一出口孔从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径向地延伸以接收来自所述细缝区段的流;
两个第二出口孔,所述第二出口孔连接到所述第一出口孔,并且从所述第一出口孔朝向彼此横向延伸;
两个第三出口孔,所述第三出口孔连接到所述第二出口孔,并且从所述第二出口孔横向延伸;以及
第四出口孔,所述第四出口孔与所述第三出口孔中的每个第三出口孔连通并且从所述第三出口孔中的每个第三出口孔横向延伸,并且还与所述至少三个分配装置连通。
14.一种液体粘合剂系统,包括:
粘合剂供应部,所述粘合剂供应部被构造成提供液体粘合剂材料的供应,
分配装置,所述分配装置被构造成用于在粘合剂结合应用中分配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入口与所述粘合剂供应部联接,并且所述出口与所述分配装置联接,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操作性地联接到所述热交换装置和所述粘合剂供应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操作所述热交换装置以便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所述涂覆温度,并且操作所述粘合剂供应部以在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在所述热交换装置中被加热之前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保持在比所述涂覆温度低的温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粘合剂系统,其中,所述热交换装置与所述分配装置直接联接,使得液体粘合剂材料从所述热交换装置被直接提供到所述分配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粘合剂系统,其中,所述粘合剂供应部包括粘合剂熔化器,所述粘合剂熔化器被构造成将固体或半固体的、未熔化的热熔粘合剂材料熔化以形成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
17.一种分配液体粘合剂材料用于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方法,包括:
将液体粘合剂材料从粘合剂供应部引导到热交换装置并且穿过所述热交换装置中的流体通路,使得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过限定在内部本体构件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本体中的大体上筒形插槽之间的所述流体通路的细缝区段,所述细缝区段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横向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一环形周向尺寸,以及横向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第二径向厚度尺寸,所述第二径向厚度尺寸基本上小于所述长度和所述第一环形周向尺寸,
通过在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处从径向向内方向以及在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处从径向向外方向将热能施加到所述细缝区段,将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细缝区段中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到适于所述粘合剂结合应用的涂覆温度,在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在所述热交换装置中被加热之前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保持在比所述涂覆温度低的温度,
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从所述热交换装置引导到分配装置,以及
使用所述分配装置分配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细缝区段中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进一步包括:
使用位于所述本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从所述本体中的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施加热能,和
使用位于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内的第二加热器元件从所述内部本体构件施加热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细缝区段中的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加热进一步包括:
使用位于所述本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器元件从所述本体中的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施加热能,
经由端盖将热能从所述本体传递到所述内部本体构件中,所述端盖将所述内部本体构件在所述大体上筒形插槽内固定到位,和
将从所述端盖传递到所述内部本体构件中的热能施加到所述细缝区段。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流体通路进一步包括:入口区段,所述入口区段在所述粘合剂供应部与所述细缝区段之间连通;和出口区段,所述出口区段在所述细缝区段与所述分配装置之间连通,并且
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引导穿过所述流体通路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在所述入口区段处分成多个局部粘合剂流部分,
将所述局部粘合剂流部分中的每个局部粘合剂流部分引导穿过细缝区段,以及
在将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从所述热交换装置输送到所述分配装置之前,将所述局部粘合剂部分在所述出口区段处重新组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内部本体构件限定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第一端的圆锥形端部,和邻近于所述细缝区段的第二端定位的环形通道,并且
将液体粘合剂材料引导流过所述细缝区段进一步包括:
使用所述内部本体构件的圆锥形端部引导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流入所述细缝区段的第一端中,以便避免在所述流体通路内形成流动停滞区域,和
使用所述环形通道引导所述液体粘合剂材料从所述细缝区段的第二端流出,以便避免在所述流体通路内形成流动停滞区域。
CN201680016063.3A 2015-03-16 2016-03-03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Active CN107407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659,063 US9731486B2 (en) 2013-09-16 2015-03-16 Heat exchange device with ring shaped thin slit section for use in liquid adhesive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4/659,063 2015-03-16
PCT/US2016/020614 WO2016148925A1 (en) 2015-03-16 2016-03-03 Heat exchange device with ring shaped thin slit section for use in liquid adhesive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7499A true CN107407499A (zh) 2017-11-28
CN107407499B CN107407499B (zh) 2021-08-13

Family

ID=5564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063.3A Active CN107407499B (zh) 2015-03-16 2016-03-03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3271663B1 (zh)
JP (1) JP6794367B2 (zh)
CN (1) CN107407499B (zh)
BR (1) BR112017018754B1 (zh)
ES (1) ES2900485T3 (zh)
MX (1) MX2017011784A (zh)
PL (1) PL3271663T3 (zh)
WO (1) WO20161489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9073A (zh) * 2020-02-26 2020-06-19 青岛强之力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粘合剂的温控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1328501A1 (en) 2020-08-15 2023-04-13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subjects having variant nucleic acid molecules encoding calcitonin receptor (CALC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77630A1 (de) * 1966-05-02 1970-03-19 American Can Co Fluessigkeitsserteileranlage
US4066188A (en) * 1976-08-10 1978-01-03 Nordson Corporation Thermoplastic adhesive dispenser having a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DE10146394A1 (de) * 2001-09-20 2002-05-02 Wacker Chemie Gmbh Kontinuierlich arbeitender Wärmetauscher
CN1500562A (zh) * 2002-11-15 2004-06-02 诺德森公司 分发流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加热筒
US20060115247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Stumphauzer William C Multi-function heat exchanger
DE102005005924A1 (de) * 2005-02-09 2007-01-11 Steag Hamatech Ag Vorrichtung zum Abgeben von Lack zum Verkleben von Substratscheiben
US20090283252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Tao Hou Gas heater
US20140093227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Grant McGuffey Foam heat exchanger for hot melt adhesive or other thermoplastic material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04437987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诺信公司 热交换装置、液体粘合剂系统和相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19303D0 (en) * 1984-07-28 1984-08-30 Bostik Ltd Melt dispensers
US5791531A (en) * 1996-04-12 1998-08-11 Nordson Corporation High speed fluid dispenser having electromechanical valve
JP2000070818A (ja) * 1998-09-03 2000-03-07 San Tool:Kk ホットメルト接着剤スプレー塗布装置における加熱装置
EP0997200B1 (en) * 1998-10-28 2004-03-31 Nordson Corporation Dispenser for fluids having a threaded bore air manifold
US7617951B2 (en) * 2002-01-28 2009-11-17 Nordson Corporation Compact heated air manifolds for adhesive application
US7082262B2 (en) * 2004-04-22 2006-07-25 Nordson Corporation Integral manifold for liquid material dispensing systems
US20060097010A1 (en) * 2004-10-28 2006-05-11 Nordson Corporation Device for dispensing a heated liquid
DE102007048046A1 (de) * 2007-10-05 2009-04-09 Nordson Corp., Westlak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bgabe eines Fluids, insbesondere Heißschmelzklebstoff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77630A1 (de) * 1966-05-02 1970-03-19 American Can Co Fluessigkeitsserteileranlage
US4066188A (en) * 1976-08-10 1978-01-03 Nordson Corporation Thermoplastic adhesive dispenser having a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DE10146394A1 (de) * 2001-09-20 2002-05-02 Wacker Chemie Gmbh Kontinuierlich arbeitender Wärmetauscher
CN1500562A (zh) * 2002-11-15 2004-06-02 诺德森公司 分发流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加热筒
US20060115247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Stumphauzer William C Multi-function heat exchanger
DE102005005924A1 (de) * 2005-02-09 2007-01-11 Steag Hamatech Ag Vorrichtung zum Abgeben von Lack zum Verkleben von Substratscheiben
US20090283252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Tao Hou Gas heater
US20140093227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Grant McGuffey Foam heat exchanger for hot melt adhesive or other thermoplastic material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04437987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诺信公司 热交换装置、液体粘合剂系统和相关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9073A (zh) * 2020-02-26 2020-06-19 青岛强之力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粘合剂的温控系统
CN111309073B (zh) * 2020-02-26 2021-07-23 青岛强之力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粘合剂的温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7018754A2 (pt) 2018-07-24
WO2016148925A8 (en) 2017-02-09
ES2900485T3 (es) 2022-03-17
BR112017018754B1 (pt) 2021-04-13
EP3271663B1 (en) 2021-09-15
PL3271663T3 (pl) 2022-02-14
CN107407499B (zh) 2021-08-13
JP6794367B2 (ja) 2020-12-02
WO2016148925A1 (en) 2016-09-22
MX2017011784A (es) 2017-12-04
JP2018510057A (ja) 2018-04-12
EP3271663A1 (en) 2018-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0150C (zh) 分送系统的整体式歧管及液体分送器
JP3670334B2 (ja) 流体塗布機
CN103759474B (zh) 板式换热器
JP4813694B2 (ja) 接着剤出力分配ノズルアセンブリー
CN107407499A (zh)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JP2534418Y2 (ja) マルチオリフィスtバーノズル
CN106574827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05233A (zh) 具有与热熔胶分配系统的胶控制模块组件配合的快接接头的电磁控制阀
WO1987006858A1 (en) Hot-melt sputtering apparatus
US4602741A (en) Multi-orifice nozzle assembly
CN105935645A (zh) 可变输出分配涂覆器及相关分配方法
KR20060120564A (ko) 기판 상에 유체 재료를 적층시키기 위한 장치
CN104437987B (zh) 热交换装置、液体粘合剂系统和相关方法
BRPI0419046A (pt) aparelho trocador de calor, e, aparelho gerador de corrente superaquecida
US4659016A (en) Hot-melt dispenser with aimable nozzles
PL196246B1 (pl) Sposób kontrolowania przepływem płynu przez układ płytowego wymiennika ciepła i układ płytowego wymiennika ciepła
US9731486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with ring shaped thin slit section for use in liquid adhesive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CA2284143A1 (en) Dispenser having a threaded bore air manifold
CN107687727A (zh) 用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分配器和平行流换热器
JP2009113031A (ja) ホットメルト製品を塗布するための出口スロットを備えたダイヘッド
CN101466983A (zh) 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
JPS5828323A (ja) 熱可塑性合成材料の厚肉部品を溶接するための溶接装置
US6215109B1 (en) Hot melt applicator air preheater
JP2015506067A (ja) ホットメルト接着剤その他の熱可塑性材料の吐出アプリケーター用発泡体熱交換器
RU2065387C1 (ru) Воздух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