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6983A - 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66983A CN101466983A CNA200780021984XA CN200780021984A CN101466983A CN 101466983 A CN101466983 A CN 101466983A CN A200780021984X A CNA200780021984X A CN A200780021984XA CN 200780021984 A CN200780021984 A CN 200780021984A CN 101466983 A CN101466983 A CN 1014669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luent stream
- header
- convector
- radiating piec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0002—Means for connecting central heating radiators to circulation pipes
- F24D19/0073—Means for changing the flow of the fluid inside a radi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0002—Means for connecting central heating radiators to circulation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1/03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lateral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1/03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lateral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integrated connecting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20/00—Components of central heating installations excluding heat sources
- F24D2220/20—Heat consumers
- F24D2220/2009—Radiators
- F24D2220/2018—Column radiators having vertically extending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其包括用于接收和引导供暖介质的至少两个散热件(9)层,在每个散热件(9)层中并排设有至少两个散热件(9),还包括用于引入供暖介质的进流接口和用于排出供暖介质的回流接口。依据本发明,设有进流机构(25,27,29),在设有两个散热件(9)层的情况下,进流机构将供暖介质从进流接口送至两个散热件(9)层之一(进流层)内,或者在设有至少三个散热件(9)层的情况下,送至所述至少三个散热件(9)层中的最外侧的两层或一层(进流层)内,其中,该供暖散热器(1)如此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散热件(9)层中的散热件(9)在其端部如此相连接,即,使得供暖介质在流过前一层或前两层的散热件(9)之后至少部分反向流过其余散热件(9)层的散热件(9)。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散热器,尤其是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特征的管型散热器。
背景技术
管型散热器一般由多个散热件层组成,所述散热件呈散热管形式,所述散热件在端部通过联箱(Sammelkammer)按照机械方式和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此时在这样的管型散热器中,一般以单层方式前后排齐的散热管连同对应的分联箱在内地构成供暖散热器单片(),它们通过呈套筒状的连接区与各自相邻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相连接。通过这种方式,管型散热器本身能以简单方式按照不同宽度来制造。进流接口和回流接口一般设置在外侧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外表面上。此时,进流接口和回流接口可以分上下设置在供暖散热器的同侧,或者分别在上或在下设置于相对两侧。
此外,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套筒状连接区一般具有缺口,因此,各供暖散热器单片或者说引导供暖介质的分联箱和散热管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
在这里,术语“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以下将被理解为是与单纯的机械连接是不同的,在此只是要借此明确表述:供暖介质通过流体工程连接通路与相邻的供暖介质相连,但不一定必然发生经由相关的流体工程连接通路的流通。
在普通的管型散热器中,经由多个散热管层的流通一般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完成,例如在散热管竖立时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流过,视进流接口和回流接口的布置形式而定。
不过,事实证明以下措施是有利的,如果朝向房间的供暖散热器正面在一定散热功率下具有高于其朝向外墙壁的背面的温度,则供暖散热器产生较高的舒适性,并且散发至装有供暖散热器的外墙壁的热损失较小。
此原理例如由EP 0 890 800 B1公开,该文献涉及单排或多排的供暖散热器,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配置的部分,其中指向房间内部的散热器部分以散热板形式构成。进流接口在朝向房间的散热板的一面上或是安装在高位,或是安装在低位。所输入的供暖介质先流过前侧散热板,然后流过布置在其后的一个或多个其它的散热器部分。前侧散热板和布置在其后的一个或多个散热器部分只通过一个连管在供暖散热器的与进流接口相对的那侧相连接。
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供暖介质首先流过指向房间的散热板,因而这些散热板具有高于其它散热器部分的温度和辐射量。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供暖散热器,尤其是提供一种管型散热器,所述供暖散热器具有至少两个散热件层,所述至少两个散热件层在其正面或在正面和背面产生比在其散热件内层更高的辐射功率并且通过简单而低成本的构造完成上述任务。
本发明源于以下认识,EP 0 890 800 B1所述的、在至少在正面有散热板和布置在散热板后的其它散热器部分的供暖散热器中产生高辐射功率的原理可以被转用到具有至少两个散热件层的管型散热器或类似构造的供暖散热器上,其中每个散热件层也包括至少两个并排的散热件。依据本发明,供暖散热器具有进流机构,在有两个散热件层时,进流机构将供暖介质从进流接口送至两个散热件层之一内(进流层),或者在有至少三层散热件时,送至最外侧的一层或两层(进流层)内。在这里,供暖散热器是如此构成且至少两个散热件层的散热件是如此在其端部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的,即,使得供暖介质只在流过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之后才流过其余层(回流层)的散热件并且被送至回流接口。
在设有唯一进流层的情况下,供暖散热器安装在外墙壁上所带来的上述优点就可以使设置两个进流层在以下条件下带来更高的舒适性:一个供暖散热器如此布置在房间内或两个房间之间,即向两侧(正面和背面)散发的辐射功率是符合期望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至少两个散热件层中的散热件可以在端部如此连接,流过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的供暖介质的至少一部分随后反向流过其余一层或多层的散热件。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流机构如此构成,即,来自进流接口的供暖介质(进流)被送给相关进流层的每个散热件。这样就得到以下优点,相关进流层的所有散热件具有均匀一致的高温。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回流层的散热件在其一端部可以通过第一联箱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其中,该回流接口与第一联箱相连,而进流层的散热件在同一端部通过第二联箱相连,在此该进流接口与第二联箱相连。如果两个进流层必须通过第二联箱进流,则第二联箱可以相应地分成两个部分。不过,最好这两个部分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从而唯一的进流接口就足以用于进流。
在此实施例中,散热件可以在其另一端部通过另一个共用联箱或多个分联箱相连接,这些分联箱在流体工程方面是彼此分开的或相连接的,其中各层总有至少一个散热件与分联箱相连。借此保证供暖介质从其端部起流过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供暖介质在所述端部被输入,随后反方向流过回流层的散热件。
这样就得到构造简单的供暖散热器结构。不过,原则上也可以使供暖介质在流过进流层散热件后被送往不同的相邻层,随后流经这些相邻层的散热件,并且散热件在各自相关的端部借助对应的分联箱相连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如此改变普通的管型散热器,以使得它例如在底侧具有一个由两部分或三部分构成的集道,在集道内设有一个或两个进流室和回流室,在这里每层散热管从集道开始向上延伸(其中进流层散热件与进流室相连,回流层散热件与所述回流室相连),并且在顶侧通过一个共用联箱相连接。此外,代替一个共用联箱,也可以设置多个分联箱。例如,对于分成至少两层前后对齐排列的每行散热件来说,可设置一个总的分联箱。这些单独的分联箱也可以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散热件可以分别在其两端部通过一个共用联箱或多个分联箱相连接,其中分联箱在至少一个端部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并且回流接口与其中一个共用联箱或者与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的分联箱相连接。
此外,进流接口可与进流机构相连,它如此将供暖介质送往共用联箱或分联箱,即供暖介质从进流接口起分别流入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的入口。
回流接口和进流接口能够与同一个联箱或者分联箱相连接。不过,它也可以与相应的另一个联箱或者其它相应的分联箱相连接,在这里,分联箱此时必然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
进流机构将供暖介质从进流接口供给进流层的散热件,进流机构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管道构成,其与进流接口相连接并具有一个或多个出口,用于将供暖介质送入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一个或多个散热件。该管道例如可以通过具有对应出口的单管构成。
按照一个实施例,所述出口可以呈喷嘴状并且如此取向,即当时出现的供暖介质流只进入相关进流层的对应散热件。例如,可以设置就相关联箱而言是居中的、带有多个出口的管,从而即使在有多个散热件层的情况下,也通过出口取向保证了,供暖介质流在属于非进流层的散热件的出口的下方绕过,而一直流到相关进流层的对应散热件的入口。
如果因为有更多个散热件层或者因为出口的位置相应不利而无法再保证做到这一点,则最好可以在相关的联箱或者分联箱内设置一个或多个流体管路,其将来自出口的供暖介质一直送到对应散热件的入口。
作为流体管路的补充或者替代,可以在出口设置多个出口管路,供暖介质在出口管路的一端流出,其中出口管路至少延伸到各自联箱的一部分,到达相关的散热件,或许借助其它流体管路将流出的供暖介质流送入相关的散热件。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口或者出口管路如此取向和/或所述流体管路如此构成,即,供暖介质流总是被引向相关散热件的外侧内壁,沿散热件内壁形成的流体层的温度高于在相关散热件的此外引导供暖介质的其它横截面处的流体层的温度。在此情况下,必须适当选择尤其是内壁的迎流角度()。该作用由通风工程中的概念“柯安达效应”(Coandereffekt)公开。借此表示供暖介质在其被送至的壁处“翻滚”。事实证明以下措施是适当的,即,将15度至30度的角度范围作为供暖介质流和相关散热件内壁之间的迎流角度。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出口管路为了输送供暖介质而与隔壁相连接或者穿过此隔壁,其中该隔壁如此构成和布置,即,隔壁把将供暖介质输入进流层的相关散热件的入口与回流层的一个或多个其它散热件(尤其是同一排前后布置的散热件)的出口分隔开,在这里该隔壁最好设置在相关的联箱或者说分联箱内。
这样一来,在例如散热件竖立设置时,就可以给上方的共用联箱或外侧的上分联箱输入进流,其中供暖介质只被供给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否则或许会出现以下危险,对流造成至少一部分送入的供暖介质进入内侧进流层的散热件。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每层的一个或多个相邻的散热件可在一个垂直于该层的延伸平面的方向与数量相应的所有其它层的各散热件一起组成各自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联箱此时最好也被分为一个或多个分联箱,其中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的各层散热件分别在其端部与各自一个分联箱相连接。不过如上所述,也可以在散热件的一端设置一个共用联箱,其随后也可被分开以便引导供暖介质的进流和回流。
就像在已知的管型散热器中那样,供暖散热器单片可以在两侧在至少一个分联箱的区域内各有至少一个最好呈套筒状的连接区,其中每个两个供暖散热器单片在分联箱的彼此面对的连接区相互机械连接或者与一个连接件相连接。
例如可以采用一个管作为共用连接件,供暖介质的进流和/或(在管有相应的纵向长度时)回流在所述管中引导。
两个相连接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分联箱的彼此面对的连接区可以在垂直于散热件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对准的缺口,就像在常见的管型散热器中那样。这样一来,可以产生用于产生回流道的流体工程连接。
不过,在对准的缺口中也可以设置进流机构例如独立的进流管。进流管或是可以具有与连接区内的缺口一样的直径并由此基本密封缺口,或是可以具有比缺口小的横截面,从而在同一联箱或者同一分联箱内出现用于引导回流的通道。在此情况下,在散热件的彼此对置端部上的连接区内的缺口可以被省略或是封闭。
从属权利要求给出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所示为:
图1是二柱管型散热器的局剖透视图(图1d),包括示意装上的进流管以及用于制造二柱管型散热器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一半(图1c),其中图1c是透视图,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侧视图;
图2表示用于制造三柱管型散热器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一半,包括示意装上的进流管,其中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侧视图,图2c是透视图;
图3表示用于制造四柱管型散热器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一半,包括示意装上的输送管以及流体管路,其中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侧视图,图3c是透视图;
图4表示用于制造三柱管型散热器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一半,其包括示意装上的进流管,进流管包括出口管路以及用于分隔进流层的隔壁,其中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d表示二柱管型散热器1,其由多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组成。供暖散热器单片3例如可以由两个最好相同的半壳5构成,如图1a至图1c所示。用于构成二柱管型散热器1的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每个半壳5包括中央部7,该中央部7在连接两个半壳5成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后产生两个散热管9。
半壳5的上部11和下部13各自连接中央部7,并且为连接成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两个半壳形成一个上分联箱15和一个下分联箱17。每个半壳5在其外表面上具有套筒状的上连接区19和下连接区21。连接区19和21用于使供暖散热器单片3相互联接。这种联接可以按照材料配合方式如通过焊接或通过力配合方式如通过夹紧供暖散热器单片3来实现,其中为此使夹具穿过设置在连接区19或21内的缺口23,所述夹具作用于最外侧的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相应外侧的连接区19或21上,并且分别将位于其间且带有对置的连接区19和21的供暖散热器单片3相互压紧。最外侧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缺口23为此可以被封闭(例如借助对应的丝堵)。此外,在每个最外侧的连接区19和21,可以分别设有一个进流接口和一个回流接口。
在图1d所示的二柱管型散热器实施例中,在最左侧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下连接区21设有进流接口(未示出),而在最右侧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上连接区19设有回流接口。在图1d的视图中仅以相关的箭头示意表示进流接口VL和回流接口RL。
当然,在以力配合方式将供暖散热器单片3安装为管型散热器1时,可以在彼此对置的连接区19和21之间设置密封机构,例如塑料密封圈。
为了在其中一个外表面即在管型散热器1的正面或背面产生高于其它面的温度,按照图1的视图,一个管状进流管道25与进流接口相连接,该管状进流管道穿过缺口23进入供暖散热器单片3或者说半壳5的各自下连接区21。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它可以是金属管或塑料管。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管状进流管道25在每个下分联箱17内具有一个出口27,该出口如此取向,即从出口流出的进流供暖介质到达两个管状散热件9之一中。这样,供暖介质按照图1d所示的箭头在左侧剖开的供暖散热器单片3内首先流入下分联箱17,从下分联箱17流向前侧管状散热件9,随后流入上分联箱15并由此向下流入后侧管状散热件9,重新进入下分联箱17,结果,在每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内形成封闭环路。
由于在下分联箱17内完成进流,所以出现了供暖介质在前侧管状散热件9中升流以及供暖介质在后侧散热件9中降流,这是因为在前侧管状散热件9中还比较热而在后侧管状散热件9中比较冷的供暖介质的不同密度造成了对流。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在前侧管状散热件9中出现高于在后侧管状散热件9中的温度。因而这样的管型散热器适于以其背面安装于外墙壁上,其中管型散热器的背面(后侧散热件9和分联箱15、17的后侧区域)的较低温度造成由外墙壁引起的热损失较低。同时,管型散热器1的正面(前侧散热件9和分联箱15、17的前侧区域)的较高温度造成流向待供暖房间的较高热辐射功率。由此得到了显著改善的舒适性。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管状进流管道25的出口27呈圆形短管的形状,其功能是改善从出口27流出的供暖介质的定向作用。短管例如可以直接通过在制造出口27时将管件外翻边来产生,或是通过加装对应的短管件来完成,该短管件随后与管状进流管道25相连接。
如果需要,例如当在出口27和相应进流层的对应散热件9的入口之间的距离相当大时(尤其有多片供暖散热器时),短管也可以比较长。这样的出口管道例如可以由可弯曲材料制成,如由塑料制成,因而当出口管道的径向延伸尺寸大于缺口23的横截面时,预装好的进流管道25包括延长至出口管道的短管在内也可以被装入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缺口23中。在此情况下,出口管道必须是柔软可弯的,结果,其本身在进流管道25已被推入缺口23之后或者说在出口管道被装入相关的分联箱17之后又被调整至理想的径向方向。
从出口27流出的供暖介质的迎流角度α(如图1a中的虚线所示)可以如此选择,即通过利用从通风工程中知道的科安达效应,供暖介质实际上沿管状散热件9正面的内壁或者说上分联箱15或下分联箱17的正面的内壁被导送并且沿相关表面均匀“翻滚”(abrollen)。这样,在相关的管道横截面内朝向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相关正面出现了温度梯度。通过这种方式,温度和进而由管型散热器1的正面发出的辐射功率可进一步提高。
在图1d所示的二柱管型散热器的实施例中,回流被引导流过上连接区19的缺口23和上分联箱15。如上所述,未示出的回流接口位于最右侧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上连接区19。
因而在此实施例中,在前侧管状散热件内升流的供暖介质中总有一部分从各自上分联箱15被引向回流接口,而在前侧管状散热件内升流的供暖介质中的余下部分经过各自的后侧散热件9又向下游被引向下分联箱17。
不过以下做法当然也是可行的,即将进流接口与下分联箱17连接起来并且该进流接口尤其设置在最右侧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最下侧连接区21内。在此情况下,进流管道25的横截面被选择为小于下连接区21内的缺口23的横截面,结果,供暖介质回流可以在进流管道25外朝向进流接口地被引导流过下分联箱17。此时,多个上分联箱15不一定是相连通的,因此可省略相应的缺口23,只要这些缺口对于使相应夹具穿过以便安装管型散热器1来说不是必需的。
图2表示用于制造供暖散热器单片以实现三柱管型散热器的半壳5,其中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组成部分。与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半壳不同的是,图2中的半壳5具有三个中央部7,用于实现各三个管状散热件9。由于还设有在供暖散热器单片3或者说半壳5的中央平面内的套筒状连接区19或21,所以在管状进流管道25的出口27和构成进流层的相关的前侧散热件9之间有较大的间距。不过,取决于出口27的结构,在由三层前后布置的散热件9构成的三柱管型散热器中,省略了短管或其它用于输送来自出口27的供暖介质流的机构。如图2c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只在管状进流管道的壁中设有简单的孔。
图2所示实施例的工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以上结合图1所示实施例所描述的工作方式相同。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管型散热器的三层式变形实施方式中,在进流层的散热件9中向上输送的供暖介质不仅被送入一个回流层的散热件中,而且被分配给各两个散热件地从上分联箱15被送入下分联箱17。取决于回流形式,在进流层的相应散热件9中升流的供暖介质中仍然总有一部分经上连接区19内的缺口23被导引向进流接口。
图3的实施例表示用于实现四柱管型散热器的半壳5。在此实施例中,也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组成构件。
如图3a和图3c所示,还是设有管状进流管道,其本身穿过下连接区内的缺口23,穿过相关供暖散热器单片的下分联箱17。在此实施例中,设有简单的孔作为进流管道25内的出口27。不过,由于在四柱实施例中出口27和前侧的管状散热件9之间的距离还要大于在图2所示的三柱实施例中的距离,所以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设有多个流体管路29,其如此布置和构成,即从出口27流出的供暖介质将被引向散热件9的进流层中的相应散热件的入口。例如如图3所示,一个流体管路29可以由半管状槽形件构成,它是如此布置的,即供暖介质流沿流体管路29的内壁被引导向相关的前侧散热件9的入口。此时,流体管路29本身不一定直接延伸至出口27或者说进流管道25。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槽形流体管路29例如可以通过点焊与其中一个半壳5的内壁相连接,而这些半壳将分别构成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
包括一个散热件9进流层和三个散热件9回流层的四柱管型散热器实施例的工作方式对应于以上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所描述的工作方式。
不过,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像以下结合图4所述的实施例中一样,将每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两个外侧的散热件9用作进流层并且两个进流层通过对应设置在进流管道25内的出口27被供给供暖介质进流。这样的供暖散热器例如可以被用在房间的中央,如果需要这样做的话,从供暖散热器的两个正面或者说从正面和背面散发出高的热辐射功率。
在此实施例中,在这两个进流层的外侧散热件中输送的供暖介质分别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回流层的内侧散热件反向输送。
图4还表示用于实现三柱或者说三层式供暖散热器的供暖散热器单片的半壳5,其中在此实施例中,为了表示相似的构件或组成部分,采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但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此实施例中,进流在供暖散热器的一面上被向上输送,例如又通过使用进流管道27,进流管道27穿过在各自的套筒状上连接区19内的缺口23。因为在此情况下用于供暖介质的环路将得不到重力或者说不同温度下的供暖介质不同密度的支持,所以在此实施例中,在供暖散热器单片3内设有隔壁31,隔壁31将进流层的散热件9的进流开口与回流层的散热件9的出口分隔开。另外,供暖介质借助出口管路33分别从管状进流管道25内的出口27被送至隔壁31或者穿过隔壁。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了热的进流供暖介质在上分联箱15内升流以及或许通过非进流层散热件的其它散热件9到达下分联箱17。通过引导供暖介质穿过将进流层散热件的入口与两个回流层的散热件9的出口分隔开的隔壁31,保证了在进流层的散热件9中输入比回流层的散热件9更热的供暖介质。
虽然在附图中只示出了由多个相同的供暖散热器单片构成的管型散热器的实施例,但是所期望的效果——在一个或两个进流层中直接输入来自进流接口的供暖介质,也可以通过采用总是在总供暖散热器宽度范围延伸的共用联箱来获得。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延伸于总供暖散热器宽度范围的下联箱,两层或多层的管状散热件可以从下联箱开始向上延伸,在这里,所述管状散热件可以在其上端部也与一个延伸于总供暖散热器宽度的上联箱相连接。代替共用上联箱,也可以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分联箱。在装有进流接口的共用联箱内,必须设置用于保证进流供暖介质只被供给所述一个或两个外侧进流层的散热件9的机构。为此可以在共用分联箱内设置相应的隔壁。
共用分联箱同时也可以被设计用于引导回流,其中通过相应的隔壁使进流介质与回流介质相互分开。回流层的散热件必然在此情况下通入共用的下分联箱,从而回流介质在朝向回流接口的方向被输送。
针对在散热件9顶侧的进流和回流而设置这样的共用联箱当然也是可行的。
在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回流也可以通过在散热件9的相应的另一个端部上的一个共用联箱来实现。
通过最好直接将进流供暖介质输入进流层的每个散热件,在总的供暖散热器宽度范围内得到很均匀的温度分布和相当高的温度。
Claims (21)
1.一种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包括用于接收和引导供暖介质的至少两个散热件(9)层,其中在每个散热件(9)层中并排设有至少两个散热件(9),所述供暖散热器还包括用于输入供暖介质的进流接口和用于排出供暖介质的回流接口,
其特征在于,
设有进流机构(25,27,29),在设有两个散热件(9)层的情况下,所述进流机构将供暖介质从所述进流接口送至所述两个散热件(9)层之一(进流层)内,或者在设有至少三个散热件(9)层的情况下,所述进流机构将供暖介质送至所述至少三个散热件(9)层中的最外侧的一层或两层(进流层)内,其中,所述供暖散热器(1)如此构成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散热件(9)层的散热件(9)如此在其端部连接,即,使得供暖介质在流过一个或两个所述进流层的散热件(9)后至少部分流过其余散热件(9)层的散热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供暖介质反向流过所述回流层的所述散热件(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机构(25,27,29)如此构成,即,使得供暖介质从所述进流接口被送给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每个散热件(9)。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层的散热件(9)分别在其一端部通过第一联箱(15,17)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其中所述回流接口与所述第一联箱相连接,所述进流层的散热件(9)在同一端部通过第二联箱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其中所述进流接口与所述第二联箱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9)在其另一端部通过另一个共用联箱或多个分联箱相连接,所述多个分联箱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互分开或者相互连接,其中各层总有至少一个散热件(9)与一个分联箱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9)分别在两端通过一个共用联箱或多个分联箱相连接,其中所述分联箱在至少其中一个端部按照流体工程方式连接,并且其中所述回流接口与其中一个共用联箱连接或与所述按照流体工程方式连接的分联箱(15,17)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接口与进流机构(25,27,29)连接,所述进流机构如此输送供暖介质给所述共用联箱或分联箱(17),即,使得供暖介质从所述进流接口分别流入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9)的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接口与联箱或分联箱(17)相连接,所述进流接口也与上述联箱或分联箱相连,或者所述回流接口与各自其它的联箱或各自其它的分联箱(15)相连接,其中所述分联箱(15)按照流体工程方式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机构由一个用于供暖介质的管状管道(25)构成,所述管状管道与所述进流接口相连接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出口(27),用于将供暖介质输送到所述一个或两个进流层的散热件(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27)如此取向,即,使得相应地流出的供暖介质流进入相关进流层的对应的散热件(9)。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多个流体管路(29),所述多个流体管路(29)将从所述出口(27)流出的供暖介质流引向相应的散热件(9)的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27)与出口管路相连接,供暖介质在出口管路的端部流出,其中所述出口管路(33)至少延伸至各联箱(15)的一部分中,直到到达相关散热件(9)或到达相关流体管路(29),从而流出的供暖介质流进入相关散热件(9)。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27)或者所述出口管路(33)如此取向和/或所述流体管路(29)如此构成,即,使得供暖介质流总是被送往相关散热件(9)的位于外侧的内壁,从而沿散热件(9)的所述内壁形成较热的流体层,其温度高于散热件的其他引导供暖介质的横截面处的温度,在这里,尤其是适当选择内壁的迎流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路与隔壁(31)相连或者穿过所述隔壁,所述隔壁将用于使供暖介质进入相关散热件(9)的入口与一个或多个其它散热件的出口分隔开,其中所述隔壁最好设置在相关的联箱(15)中。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层的一个或多个相邻的散热件(9)在垂直于该层的延伸平面的方向上与相应的所有其它层的相应数量的散热件(9)一起组成各自一个供暖散热器单片(3)。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各层的散热件分别在其端部通过各自一个分联箱(15,17)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散热器单片(3)在两侧在至少一个分联箱(15,17)区域内各有至少一个最好呈套筒状的连接区(19,21),所述供暖散热器单片(3)中的每两个在所述分联箱(15,17)的彼此面对的连接区(19,21)内相互机械连接或者与一个连接件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相连接的所述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分联箱(15,17)的彼此面对的连接区(19,21)在垂直于散热件(9)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对准的缺口(23)。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的缺口(23)按照流体工程方式连接所述供暖散热器单片(3),并且最好在最外侧的供暖散热器单片(3)的对准的连接区(19,21)之一上设置所述回流接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机构(25,27,29)设置在所述对准的缺口(23)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供暖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机构包括进流管(25),所述进流管与所述进流接口相连,并且所述进流管具有所述进流开口(2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6031406.9 | 2006-07-05 | ||
DE200610031406 DE102006031406A1 (de) | 2006-07-05 | 2006-07-05 | Heizkörper, insbesondere Röhrenradiator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6983A true CN101466983A (zh) | 2009-06-24 |
Family
ID=3859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80021984XA Pending CN101466983A (zh) | 2006-07-05 | 2007-06-27 | 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035757A1 (zh) |
CN (1) | CN101466983A (zh) |
DE (1) | DE102006031406A1 (zh) |
WO (1) | WO20080032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16960B4 (de) * | 2007-04-05 | 2010-04-01 | Kermi Gmbh | Vorrichtung zur Einströmung von Heizmedium in einen Heizkörper |
DE102007035818A1 (de) * | 2007-07-31 | 2009-02-05 | Kermi Gmbh | Röhrenradiator |
DE102008038885A1 (de) | 2008-08-08 | 2010-02-11 | Kermi Gmbh | Röhrenheizkörp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CN102997337A (zh) * | 2012-12-04 | 2013-03-27 | 焦阳 | 一种智能型暖气温控仪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14188C (zh) * | ||||
DD14219A (zh) * | ||||
CH431872A (de) * | 1965-11-17 | 1967-03-15 | Zehnder Ag Geb | Zentralheizungsradiator |
FR2230953A1 (en) * | 1973-05-21 | 1974-12-20 | Paier Elie |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for long radiator - differentially perforated discharge tube inside ensures even heat exchange |
DE19707935C1 (de) * | 1997-02-27 | 1998-12-17 | Delta Radiatoren Gmbh | Anschluß für einen Röhrenradiator |
DE19818209C2 (de) * | 1997-04-26 | 2002-10-24 | Siegfried Von Der Heyden | Universal-Gliederheizkörper |
DE19729633C2 (de) * | 1997-07-10 | 2003-04-17 | Kermi Gmbh | Ein- oder mehrreihiger Heizkörper mit zumindest zwei verschieden ausgelegten Abschnitten |
DE19750109C2 (de) * | 1997-11-12 | 2000-09-21 | Kermi Gmbh | Anschlußgarnitur und Heizkörper |
DE20102602U1 (de) * | 2001-02-11 | 2002-03-21 | Pause, Jan-Peter, 21075 Hamburg | Mehrlagiger Plattenheizkörper |
DE202005002147U1 (de) * | 2005-02-07 | 2005-05-19 | Kermi Gmbh | Heizkörper |
DE102005037769A1 (de) * | 2005-08-10 | 2007-02-15 | Robert Bosch Gmbh | Plattenheizkörper |
DE202007005330U1 (de) * | 2007-03-31 | 2007-08-16 | Scherer, Norbert | Heizkörper, insbesondere Röhrenheizkörper |
-
2006
- 2006-07-05 DE DE200610031406 patent/DE102006031406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
- 2007-06-27 CN CNA200780021984XA patent/CN101466983A/zh active Pending
- 2007-06-27 WO PCT/DE2007/001141 patent/WO2008003291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6-27 EP EP07785574A patent/EP203575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003291A1 (de) | 2008-01-10 |
EP2035757A1 (de) | 2009-03-18 |
DE102006031406A1 (de) | 2008-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61678B2 (en) | Heat exchange cell and method | |
KR101357666B1 (ko) | 두 개의 1차 다발과 하나의 2차 다발을 포함하는 응축열교환기 | |
CN101466983A (zh) | 供暖散热器,尤其是管型散热器 | |
US7237600B2 (en) | Support surface for heating or cooling food articl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US8349378B2 (en) | Brewing process and brewery installations | |
CN107388637A (zh) | 换热器和换热模块 | |
CN101978237A (zh) | 适于弯曲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 |
CZ170299A3 (cs) | Sestava šnekového výměníku tepla | |
JP6560645B2 (ja) | 配管継手を用いた配管システム | |
CN102770714A (zh) | 热水器管连接结构 | |
PL207513B1 (pl) | Wytwornica pary oraz turbina gazowa z wytwornicą pary | |
US6516486B1 (en) | Multi-tank evaporator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reduced airside temperature spreads | |
US11280557B2 (en) | Stratifier for tank-type water heater | |
KR102084549B1 (ko) | 가스 기화기 | |
KR101271714B1 (ko) | 전기 보일러 | |
CN102405392A (zh) | 热交换器和适用于热交换器的鳍片 | |
JP2021134971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装置 | |
CN1745288B (zh) | 对流层热交换器以及用于操作热交换器的方法 | |
JP5996238B2 (ja) | 配管継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配管システム | |
CN101910771B (zh) | 加热设备的热辐射模块及制造热辐射模块的相关方法 | |
US20220196342A1 (en) | Heat exchanger module, heat exchang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heat exchanger system | |
CN107407499A (zh) | 用于在液体粘合剂系统中使用的具有环形细缝区段的热交换装置及相关方法 | |
CN100504235C (zh) |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系统 | |
CN105980806A (zh) | 用于加热体的放热器以及具有这种排管放热器的加热体 | |
WO2017204627A1 (en) | Low temperature radi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