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71362A - 夹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71362A
CN107371362A CN201680003296.XA CN201680003296A CN107371362A CN 107371362 A CN107371362 A CN 107371362A CN 201680003296 A CN201680003296 A CN 201680003296A CN 107371362 A CN107371362 A CN 107371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top part
transmission member
pressure pipe
clamp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32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71362B (zh
Inventor
六枪雄太
辻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71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71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71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71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38Independently actuatable jaw members, e.g. two actuating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3Automatic limiting or abutting means, e.g. for safety
    • A61B2090/033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 A61B2090/034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abutting on parts of the device itsel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夹子装置包括:按压管,其具有贯穿路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以自所述按压管的顶端突出的方式向所述贯穿路径内插入;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臂部,并使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所述按压管进退;以及移动调整机构,其在后退操作所述操作线预定量时使所述第二臂部追随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后退而臂后退。

Description

夹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向体内插入并对组织进行结扎的夹子装置。本申请基于2015年5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102117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进行在生物体组织上产生的开口的封闭、止血处置,使用了使用夹子对处置对象部位进行结扎的夹子装置。夹子装置使用内窥镜装置向体内插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扎装置,其通过将具有连结于操作线的多个臂的夹子部向固定于线圈护套的远位端的管构件的内侧拉入,从而以各个臂的远位端相互接近的方式位移,并将作为处置对象部位的粘膜的缺损部封闭。在专利文献1的结扎装置中,在各个臂的顶端关闭之后,解除操作线与臂之间的连结以及管构件与线圈护套之间的连接。其结果,夹子部自结扎装置分离,并留置在组织(粘膜)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73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结扎装置中,在使用夹子对粘膜等组织进行结扎时,需要打开夹子的臂,一边保持接触处置对象部位的附近的状态一边使臂闭合。因此,手术操作者在臂打开的状态下将夹子的顶端向组织按压,在按压力的作用下,将使臂接触处置对象部位的状态固定并利用夹子把持组织。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结扎装置对组织进行结扎的情况下,为了夹持组织而将夹子部向管构件内拉入,但是直至组织被把持,在夹子部被向管构件内拉入的期间都需要保持利用臂按压组织的状态。因此,专利文献1的结扎装置持续将相对于组织后退的夹子按压于组织的操作需要技能。
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结扎装置对组织进行结扎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从管构件的轴线相对于结扎的粘膜正交的方向将多个臂按压于粘膜,就能够利用多个臂的顶端均匀地按压组织,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结扎。但是,例如,在对大肠等消化管内的粘膜进行结扎的情况下,由于沿着管腔插入内窥镜插入部,因此难以从相对于结扎的粘膜正交的方向将多个臂按压于粘膜。在从相对于粘膜倾斜的方向将多个臂按压于粘膜的情况下,在各个臂相对于粘膜的按压力中产生了差异。其结果,以相对较强的按压力按压的臂在粘膜上滑动,无法固定位置。另外,由于存在以相对较弱的按压力按压的臂,因此无法获得在多个臂之间夹持粘膜进行拉近所需要的充分的按压力,有时无法夹持处置对象部位。
结合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经内窥镜适当地进行组织的结扎的夹子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子装置包括:按压管,其具有贯穿路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以自所述按压管的顶端突出的方式向所述贯穿路径内插入;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臂部,并使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所述按压管进退;以及移动调整机构,其后退操作所述操作线预定量且在第一臂部后退时调整所述第二臂部的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夹子装置中,所述移动调整机构构成为,在根据所述操作线相对于所述按压管的位置而移动的第一臂部的工作范围上设定利用所述操作线的进退动作使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臂部独立移动的第一范围和追随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后退动作而使所述第二臂部移动的第二范围。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夹子装置中,在所述第一范围内,在所述按压管的长度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的位置位于比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的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接近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且构成为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啮合而闭合。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夹子装置中,该夹子装置包括:第一传递构件,其连接于所述操作线和所述第一臂部;第一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第二传递构件,其连接于所述第二臂部,并用于使所述第二臂部进退;以及第二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二传递构件,该第二止挡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抵接而将所述第一传递构件的后退移动向所述第二臂部传递,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不抵接,仅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后退,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抵接且所述第二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一起后退。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第二或第三技术方案的夹子装置中,所述移动调整机构包括:凸部,其设于所述第一臂部;以及狭缝,其形成于所述第二臂部,所述凸部能够在该狭缝中滑动,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凸部在所述狭缝内滑动,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凸部抵接于所述狭缝的端部,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第一臂部的进退一起进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夹子装置,能够经内窥镜适当地进行消化管等组织的结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臂部、第二臂部、操作线以及移动调整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使用形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使用形态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使用形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臂部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臂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臂部的俯视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17B是图17A的箭头XVII-XVII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的整体图。图2~图4是表示夹子装置1的顶端部分在通过按压管10的中心轴线的面上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包括按压管10、第一臂部20、第二臂部30、操作线40以及移动调整机构50。夹子装置1还包括公知的护套60和操作部70。夹子装置1是利用包括按压管10、第一臂部20以及第二臂部30的夹子单元100对体内的组织进行结扎、并将夹子单元100留置在体内的装置。按压管10、第一臂部20、第二臂部30、操作线40以及移动调整机构50沿着按压管10和护套60的长度轴线L进行设置。在以下说明中,将夹子装置1中的、设有第一臂部20的侧称作顶端侧,将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顶端侧的相反侧且设有操作部70的侧称作基端侧。
按压管10是具有贯穿路径11的管状的构件。按压管10向护套60的顶端的管腔61内插入。按压管10的长度轴线L与护套6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如图2所示,按压管10具有基端侧的大径部12和配置于顶端侧且开口直径形成得比大径部12的开口直径小的小径部13。在大径部12与小径部13之间具有从大径部12的顶端朝向小径部13的基端缩径的锥形部14。按压管10的贯穿路径11按照大径部12的第一贯穿路径15、锥形部14的第二贯穿路径16、小径部13的第三贯穿路径17的顺序形成得使内径变小。在贯穿路径11内,以能够沿长度轴线L方向进退的方式插入有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
按压管10例如使用不锈钢、钛合金(Ti-6AL-4V等)、钴铬合金等金属材料、聚邻苯二甲酰胺(PPA)、聚酰胺(PA)等具有适度的弹性的高刚性的树脂材料制作而成。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是以分别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的方式向按压管10的贯穿路径11内插入的构件。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薄且细长的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作为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钴铬合金、钛等。
第一臂部20具有配置于基端侧的第一卡定部21、设于顶端侧的第一爪部22以及第一弯曲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部20通过对一张不锈钢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有第一卡定部21、第一弯曲部23以及第一爪部22。在以下说明中,将第一臂部20中的、在插入到按压管10内的状态下与第二臂部30相对的面称作内表面24,将与内表面24相反侧的面、即与按压管10的贯穿路径11相对的面称作外表面25。第一卡定部21以第一臂部20的基端部从内表面24朝向外表面25呈大致J字形状曲折的方式被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一卡定部21与后述的第一连结构件相连接。
第一爪部22以第一臂部20的顶端部朝向内表面24曲折的方式被实施弯曲加工,并形成为钩状。第一爪部22的顶端部也可以形成为锯齿状。
在第一卡定部21与第一爪部22之间形成有向相对于按压管10的长度轴线L倾斜并远离长度轴线L的方向呈弓形翘曲的第一弯曲部23。第一弯曲部23被预先实施弯曲加工为上述形状,并且形成为一作用有外力就弹性变形,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向上述弯曲形状恢复。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臂部20的顶端侧的外表面25上设有第一突起部26。第一突起部26从外表面25沿第一臂部20的厚度方向呈锯齿状突出。具体地说,第一突起部26在侧视时具有直角三角形状,顶端侧从第一臂部20的顶端侧的外表面25向垂直方向延伸,在外侧端部形成有锐角的角部,比角部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相对于外表面25倾斜的形状。
第一臂部20配置为:第一卡定部21配置于按压管10的第一贯穿路径15内,第一臂部20通过第二贯穿路径16和第三贯穿路径17,包括第一爪部22的顶端侧的区域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臂部30形成得与第一臂部20大致相同,以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的方式插入贯穿路径11。第二臂部30具有第二卡定部31和第二爪部32。在以下说明中,将第二臂部30中的、在插入到按压管10内的状态下与第一臂部20相对的面称作内表面34,将与内表面34相反侧的面、即与按压管10的贯穿路径11相对的面称作外表面35。第二卡定部31以第二臂部30的基端部从内表面34朝向外表面35呈大致J字形状曲折的方式被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第二卡定部31与后述的第二连结构件相连接。
在第二臂部30上,与第一臂部20的第一爪部22、第一弯曲部23以及第一突起部26相同地具有第二爪部32、第二弯曲部33以及第二突起部36。
第二臂部30配置为:第二卡定部31配置于按压管10的第一贯穿路径15内,第二臂部30通过第二贯穿路径16和第三贯穿路径17,包括第二爪部32的顶端侧的区域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
第二臂部3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第一臂部2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短。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分别配置为在弯曲部23、33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弯曲。此时,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第一臂部20的顶端(第一爪部22)位于比第二臂部30的顶端(第二爪部32)靠顶端侧的位置。
第一卡定部21和第二卡定部31在按压管10的第一贯穿路径15内沿着按压管10的长度轴线L使内表面24、34彼此相对配置,并且第一卡定部21的端部和第二卡定部31的端部向远离长度轴线L的方向延伸。第一卡定部21的端部与第二卡定部3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按压管10的第三贯穿路径17的开口直径长。因此,第一卡定部21和第二卡定部31被限制了自按压管10的第二贯穿路径16向顶端侧的移动。
护套60是线材在长度轴线L方向上以紧密缠绕的方式卷绕而成的线圈护套。护套60具有挠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承受长度轴线L方向的压缩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护套60的基端部连接有操作部70。在护套60内贯穿有公知的操作线40,操作线40的基端部连接于操作部70的滑动件71。操作线40的顶端侧连接于第一臂部20。利用由手术操作者使操作部70的滑动件71滑动的操作,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60进退移动,使第一臂部20相对于按压管10进退。
移动调整机构50是选择性地实现第一臂部20相对于第二臂部30独立进退的状态和在操作线40被后退操作了预定量时使第二臂部30追随于第一臂部20的后退而后退的状态的机构。移动调整机构50包括第一传递构件51、第二传递构件52、第一止挡件53以及第二止挡件54。
第一传递构件51是线状构件,并连接于操作线40的顶端。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传递构件51与操作线40之间的连接部设有第一止挡件53。第一止挡件53是具有比护套60的管腔61的内径小的直径的大致圆盘状的构件。在第一止挡件53上形成有第一通孔53c,插入固定有操作线40的顶端部和第一传递构件51的基端部。
在第一传递构件51的顶端部连接有第一连结构件80。第一连结构件80由金属、树脂材料形成。第一连结构件80由在操作线40的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平板形成,具有第一连结部81和第一钩部82。第一连结部81与第一传递构件51的顶端相连接。第一钩部82对第一臂部20的第一卡定部21进行卡定。即,操作线40与第一臂部20借助第一传递构件51和第一连结构件80相连接。第一连结构件80与第一卡定部21配置在按压管10的大径部12的第一贯穿路径15内,并以拆装自如的方式相连接。
第二传递构件52是线状构件,并连接于第二臂部30,是为了使第二臂部30进退而设置的。在第二传递构件52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结构件90。第二连结构件90与第一连结构件80相同地由金属、树脂材料形成。第二连结构件90由在操作线40的轴线方向上较长的平板形成,具有第二连结部91和第二钩部92。第二连结部91与第二传递构件52的顶端相连接。第二钩部92对第二臂部30的第二卡定部31进行卡定。第二连结构件90与第二卡定部31配置在按压管10的大径部12的第一贯穿路径15内,并以拆装自如的方式相连接。
第二传递构件52配置为与第一传递构件51大致平行地延伸。在第一止挡件53上形成有与第一通孔53c平行地延伸并贯穿第一止挡件53的第二通孔53d。第二通孔53d具有比第二传递构件52的外径大的开口直径,并以第二传递构件52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有该第二传递构件52。
在第二传递构件52的基端部设有第二止挡件54。第二止挡件54是具有比第二传递构件52的外径大的直径的圆柱形状的构件,具有与第一止挡件53的基端面53a大致平行的顶端面54b。第二传递构件52的长度比第一传递构件51长。
移动调整机构50还包括第三止挡件55和环构件57。第三止挡件55在比第一止挡件53和第二止挡件54靠顶端侧的位置固定于第二传递构件52的外周。第三止挡件55是具有比第二通孔53d的开口宽度大的外径的圆环状的构件,具有与第一止挡件53的顶端面53b大致平行的基端面52a。
环构件57是大致圆柱形状的构件,固定在护套60的顶端部的管腔61内。具体地说,环构件57的外周面与护套60的顶端部的管腔61利用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在环构件57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的两个管腔(第一管腔59a、第二管腔59b)。第一传递构件51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环构件57的第一管腔59a,第二传递构件52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第二管腔59b内。因而,第一传递构件51与第二传递构件52构成为能够一边保持平行延伸的状态一边相对于环构件57进退。按压管10的基端部18贯穿于护套60的管腔61内,按压管10的基端部18与环构件57的顶端面57b相抵接配置。
由于第一传递构件51和操作线40固定于第一止挡件53,因此第一止挡件53利用操作部70的操作而与操作线40的进退相应地在护套60内进退。如图2所示,第一止挡件53设置为在固定于第二传递构件52的基端部的第二止挡件54与固定于第二传递构件52的中间部(比第二止挡件54靠顶端侧的位置)的第三止挡件55之间能够伴随着第一传递构件51的进退而进退。
移动调整机构50以能够切换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相对于按压管10的进退位置以及第一臂部20与第二臂部30之间的开闭状态的方式设定了第一止挡件53、第二止挡件54以及第三止挡件55之间的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移动调整机构50构成为能够根据操作线40相对于按压管10的位置来切换第一臂部20相对于第二臂部30独立移动的范围(第一范围)和第二臂部30追随于第一臂部20的进退动作而进行移动的范围(第二范围)。后面详细说明。
接着,说明夹子装置1的各构件的连接结构和移动调整机构50的动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护套60的管腔61内,在比顶端开口稍微靠基端侧的位置固定有环构件57。在护套60的顶端开口内插入有按压管10,按压管10的基端部18抵接于环构件57的顶端面57b。
在护套60的基端连接有操作部70,连接于操作部70的滑动件71的操作线40贯穿于管腔内61,并延伸至护套60的顶端。在护套60内,操作线40的顶端向第一止挡件53的第一通孔53c内插入,并与第一传递构件51的基端一起固定于第一止挡件53。第一传递构件51贯穿于环构件57的一个管腔(第一管腔59a),并配置在大径部12内。如图3所示,第一传递构件51的顶端部固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的第一连结构件81的基端。第一连结构件80的第一钩部82与第一臂部20的第一卡定部21相卡定。
基端固定有第二止挡件54的第二传递构件52贯穿于第一止挡件53的第二通孔53d和环构件57的一个管腔(第二管腔59b),顶端固定于第二连结构件90的第二连结部91的基端。第二连结构件90的第二钩部92与第二臂部30的第二钩部92相卡定。第二臂部30、第二连结构件90以及第二传递构件52利用按压管10、环构件57的第二管腔59b以及第一止挡件53的第二通孔53d支承为能够在按压管10内进退。
按压管10、第一臂部20以及第二臂部3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护套60进行拆装。按压管10通过将第一臂部20卡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将第二臂部30卡定于第二连结构件90而维持与环构件57之间的抵接关系。
由于操作线40与第一臂部20具有上述连接结构,因此操作线40的进退动作直接向第一臂部20传递,第一臂部20进退。在第一臂部20卡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的状态下维持操作线40的进退动作与第一臂部20的进退之间的关系。由于第二传递构件52设置为能够在第一止挡件53的第二通孔53d内进退,因此如图4所示,当第一止挡件53在长度轴线L方向上位于第二止挡件54与第三止挡件55之间(第一范围R)时,第一止挡件53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52相对移动。由于第二臂部30利用第二传递构件52相对于护套60进退移动而进退,因此操作线40和第一传递构件51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52独立进退。因而,在第一止挡件53位于第一范围的期间,第一臂部20相对于第二臂部30独立进退。
如图5和图6所示,若第一止挡件53在抵接于第二止挡件54或第三止挡件55的位置(第二范围)进退,则第二止挡件54或第三止挡件55被第一止挡件53按压,第二传递构件52追随于第一传递构件51的进退而进退。即,如图5所示,若在第一止挡件53的顶端面53b抵接于第三止挡件55的基端面54a的状态下进一步压入操作线40,则利用第一止挡件53向顶端侧按压第三止挡件55,第二传递构件52也向顶端侧前进。其结果,第二臂部30在按压管10内向顶端侧前进。另外,如图6所示,若在第一止挡件53的基端面53a抵接于第二止挡件54的顶端面54b的状态下进一步牵引操作线40,则利用第一止挡件53向基端侧按压第二止挡件54,第二传递构件52也向基端侧后退。其结果,第二臂部30在按压管10内向基端侧移动。
因而,第一止挡件53向第一传递构件51固定的固定位置以及第二止挡件54和第三止挡件55向第二传递构件52固定的固定位置根据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相对于按压管10的突出量进行设定。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止挡件54的顶端面54b与第三止挡件55的基端面55a之间的离开距离D1设定得和第一臂部20及第二臂部30相对于按压管10突出至极限时的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之间在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D2大致相等。根据仅第一臂部20向按压管10的基端侧移动时、第二臂部30自按压管10突出的突出长度达到最大的位置设定第三止挡件55相对于第二传递构件52的固定位置。
夹子装置1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组装。
向按压管10内分别贯穿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在第一贯穿路径15内配置为第一臂部20与第二臂部30的各自的内表面24、34彼此相对。
在第二连结构件52借助第一止挡件53设于操作线40和第一传递构件51的状态下,将第一连结构件80和第二连结构件90分别贯穿于环构件57的管腔59a、59b,并使其自护套60的顶端突出。将第一连结构件80和第二连结构件90分别卡定于按压管10内的第一卡定部21和第二卡定部31。在该状态下,使按压管10的基端部自护套60的顶端开口向管腔61插入并抵接于环构件57的顶端面57b,若将滑动件71向基端侧牵引,则按压管10、第一臂部20以及第二臂部30连结于护套60。
在该状态下,夹子装置1成为能够在手法中使用的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若将初始状态的夹子装置1插入外护套62并将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收纳于外护套62内,则第一臂部20向靠近长度轴线L的方向弹性变形。插入有夹子装置1的外护套62向未图示的内窥镜装置的内窥镜插入部插入,夹子装置1使用于结扎处置。
接着,列举对消化管内的粘膜T进行结扎的例子并使用图1~图9来说明进行结扎处置时的夹子装置1的动作。
首先,内窥镜装置的内窥镜插入部插入至消化管内的处置对象部位的附近。接下来,手术操作者将图2所示的状态的夹子装置1以自内窥镜插入部和外护套62的顶端突出的方式压出。
手术操作者使滑动件71向顶端侧滑动,设为使第一臂部20相对于按压管10突出至极限的状态。即,若使操作部70的滑动件71向顶端侧滑动,则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60向顶端侧相对移动,第一连结构件90被向顶端侧压出。若第一连结构件90被向顶端侧压出,则利用第二钩部92的切口的基端部向顶端侧按压第一卡定部21,第一臂部20配置在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
当第一臂部20进行移动以成为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时,第一止挡件53的顶端面35b与第三止挡件55的基端面55a相抵接。因此,伴随着第一传递构件51的前进按压第三止挡件55而使第二传递构件52前进,第二臂部30配置在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通过具有第三止挡件55,从而在使用阶段能够在第二臂部30比预定的位置向基端侧偏移的情况下进行细微调整。
若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配置在自按压管10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则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被解除按压管10的按压力并恢复弯曲形状,第一爪部22和第二爪部32分别向远离长度轴线L的方向移动。而且,由于第一臂部20比第二臂部30自按压管10突出得长,因此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第一臂部20的顶端(第一爪部22)的位置位于比第二臂部30的顶端(第二爪部32)的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
接着,手术操作者将第二爪部32按压于结扎部位附近的粘膜T。此时,内窥镜插入部在消化管内前进,由于结扎部位是消化管的粘膜T,因此夹子装置1自相对于粘膜T倾斜的方向接近。此时,由于第一爪部22位于比第二爪部32远离顶端侧的位置,因此在从倾斜方向将第二爪部32按压于粘膜T时,如图7所示,第一爪部22也接触粘膜T。
接下来,手术操作者将夹子装置1向顶端侧压入,在使第一爪部22和第二爪部32按压于粘膜T的状态下,将操作部70的滑动件71向基端侧牵引。若将滑动件71向基端侧牵引,则借助操作线40,第一臂部20在按压管10内向基端侧移动(后退)。第一臂部20随着被向按压管10内牵引而利用第三贯穿路径17的内表面按压外表面25从而第一弯曲部23的曲率变小。此时,第一爪部22按照以靠近第二爪部32的方式向基端侧倾斜的方向的轨迹进行移动,第一爪部22接近第二爪部32而成为闭合状态(图8)。其结果,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作为粘膜T的把持部发挥作用。此时,第一止挡件53的基端面53a抵接于第二止挡件54的顶端面54b。
若手术操作者将滑动件71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动,则第一止挡件53一边与第二止挡件54相抵接一边向基端侧移动。其结果,第二止挡件54被按压,第二传递构件52与第一传递构件51一起后退。其结果,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在粘膜T被把持在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之间的状态下被同时向按压管10的基端侧拉入。如图6所示,在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被向基端侧拉入到极限时,第一爪部22和第二爪部32配置为在按压管10的直径方向上重叠。因此,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之间的粘膜T被更牢固地夹持。
如果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被向按压管10拉入预定量,则设于第一臂部20的外表面25的第一突起部26和设于第二臂部30的外表面35的第二突起部36被压入第三贯穿路径17内。由于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36具有上述锯齿形状,因此压靠于第三贯穿路径17的内壁,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能够沿被向基端侧拉入的方向(第一臂部20的闭合方向)移动,但是向被向顶端侧压出的方向(第一臂部20自按压管10突出从而第一臂部20打开的方向)的移动由于凸部29(第一突起部26和第二突起部36?)作为楔子陷入第三贯穿路径17的内壁而受到限制。由此,将滑动件71向基端侧拉动的力增大,操作者能够识别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向按压管10内收纳至预定的位置。
接下来,在利用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夹持着粘膜T的状态下,若进一步牵引操作线40,则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被限制了向基端侧的移动,因此不进行移动。因此,第一钩部82和第二钩部92分别被施加较大的载荷而塑性变形,解除第一卡定部21与第一钩部82之间的卡定。其结果,解除第一传递构件51与第一臂部20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传递构件52与第二臂部30之间的连接。
如上所述,若解除操作线40与第一臂部20之间的连接,则按压管10的基端部与环构件57的顶端之间的抵接关系也解除,如图10所示,按压管10自护套60脱落,夹子单元100对粘膜T进行结扎并留置。之后,从内窥镜插入部抽拔护套60、操作线40以及连结构件90,拔出夹子装置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在初始状态下,按压管10的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第一爪部22的位置位于比第二爪部32的位置靠顶端侧。因此,在从相对于结扎部位倾斜的方向使夹子单元100靠近并进行结扎的情况下,夹子装置1能够设为第一爪部22和第二爪部32一起抵接于组织的状态。因而,在经内窥镜对消化管的粘膜T等进行结扎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进行利用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进行夹持并结扎的工序。
由于直至第一爪部22靠近第一爪部22为止,第二臂部30都不追随于牵引第一臂部20的动作(后退动作),因此能够固定第二臂部30相对于组织的位置。因而,与以往的夹子单元相比,一边按压组织一边向基端侧牵引夹子单元的操作变容易。
本实施方式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考虑到以下变形例,即使适当地将这些组合,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顺利地进行组织的结扎。
(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的变形例)
图11和图12是表示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是若第一止挡件以较强的力按压于第二止挡件、则第二止挡件嵌合于第一止挡件的第二通孔内的结构。例如,在图11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在第二止挡件54A的比长度轴线L方向的中央部靠顶端面54b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二止挡件54A的外周在周向上缩径的凹部54c。第一止挡件53A的第二通孔53d的基端侧开口53e形成有与第二止挡件54A的顶端侧的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
在图12所示的第二变形例中,第二止挡件54B的顶端面54b的外周缘部被进行了倒角,第一止挡件53B的第二通孔53d的基端侧开口53f形成有与第二止挡件54A的顶端侧的形状对应的锥形面54d。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止挡件53A、53B及第二止挡件54A、54B形成为能够向第二通孔53d的基端侧开口53e、53f内压入。
在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成为闭合状态之后,若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40,则在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挡件之间也作用有较大的力。在上述变形例的第一止挡件53A、53B及第二止挡件54A、54B的情况下,第二止挡件54A、54B的顶端侧向第一止挡件53A、53B的第二通孔53d内压入并嵌合。若设为这种结构,则当在解除第二连结构件90与第二臂部30之间的连接之前解除第一连结构件80与第一臂部20之间的连接时,通过使操作线40进一步后退,能够容易地向基端侧牵引第二传递构件52,能够容易地解除第二连结构件90与第二臂部30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第一传递构件51连接于操作线40的顶端侧的例子,但是操作线与第一传递构件也可以一体构成。即,也可以是操作线40贯穿并固定于第一止挡件53的第一通孔53c、且操作线40的顶端部固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操作线40的比第一止挡件53靠顶端侧的部位成为第一传递构件。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20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A。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功能或结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A的移动调整机构、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以及按压管的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夹子装置1A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图14是从外表面35侧观察第二臂部看到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臂部20A的立体图。图16是从内表面24侧观察第一臂部20A看到的侧视图。
按压管10A是具有贯穿路径11的管状的构件,具有基端侧的大径部12A和配置于顶端侧、且开口直径形成得比大径部12A的开口直径小的小径部13A。大径部12A的开口直径大于护套60的外周面。在大径部12A与小径部13A之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锥形部14。在第二贯穿路径16与第三贯穿路径17之间,在整个周向上呈圆环状形成有自贯穿路径11的内表面向径向突出的突出部19。突出部19的内周的开口部19a开口为能够供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进退的大小。按压管10A安装于护套60的顶端。具体地说,按压管10A配置为:向第一贯穿路径15内插入至护套60的顶端抵接于锥形部14的基端的位置,按压管10A的贯穿路径11与护套60的管腔61相连通。
移动调整机构500包括凸部501和狭缝502。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调整机构500设于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本实施方式的夹子装置1A没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传递构件51、第二传递构件52、第一止挡件53、第二止挡件54、第三止挡件55以及环构件57。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臂部30A具有第二爪部32和狭缝502。第二爪部32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狭缝502形成为从第二臂部30A的基端侧延伸至长度方向中央部。狭缝502在第二臂部30A的板厚方向上贯穿。如图17A所示,在第二臂部30A的外表面35侧的狭缝502的开口边缘部中的、长度轴线L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被进行了倒角的倾斜部502a。第二臂部30A形成有从顶端到基端向远离按压管10的长度轴线L的方向呈弓形翘曲的第二弯曲部33。第二弯曲部33形成为一作用有外力就弹性变形,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恢复为上述弯曲形状。
在第一臂部20A设有第一爪部22、第一弯曲部23、第一卡定部21A以及凸部501。第一卡定部21A在第一臂部20A的基端部由板宽方向的端部被切掉而形成的凹部形成。如图15和图17A所示,凸部501自第一臂部20A的内表面24突出设置。凸部501包括从内表面24向垂直于板厚方向进行延伸的基部501a和固定于基部501a、并与内表面24平行设置的平板部501b。
如图16和图17B所示,平板部501b的板宽方向(与长度轴线L正交的方向)的尺寸W1具有图14所示的狭缝502的与长度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开口宽度W2以上的尺寸。基部501a自内表面24突出的突出长度M比第二臂部30A的板厚M1长。此外,如图15所示,凸部501自内表面24突出的突出量设定为从第一臂部20A的外表面25到平板部501b的突出端面501c的长度M2小于按压管10A的开口部19a的开口直径。平板部501b的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从两端部到基部501a的尺寸N设定为能够卡定狭缝502的基端部和顶端部的大小。第一臂部20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连接有第一卡定部21A和操作线40,根据操作线40的进退,第一臂部20A设置为能够在按压管10内进退。第一臂部2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于第二臂部3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如图15所示,在平板部501b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中的、内表面24侧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部501d。
移动调整机构500构成为向设于第二臂部30A的狭缝502内插入设于第一臂部20A的凸部501,并在狭缝502内滑动。利用该结构,在后退操作了操作线40预定量时,能够切换追随于第一臂部20的后退使第二臂部30后退的状态。
接着,说明夹子装置1A的各个构件的连接结构及移动调整机构50的动作。图13表示使用夹子装置1A的初始状态。
按压管10A、第一臂部20A以及第二臂部30A以能够相对于护套60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该护套60。按压管10A配置为覆盖护套60的顶端部的外周,通过将第一臂部20A卡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而维持该配置关系。
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设置为基端侧向按压管10A内插入,顶端侧自按压管10A的顶端突出。第一臂部20A在凸部501插入到第二臂部30A的狭缝502内的状态下与第二臂部30A一起向按压管10A内插入。在初始状态下,凸部501和狭缝502配置在第三贯穿路径17内。第二臂部30A配置为基端部27抵接于突出部19的顶端面19b,限制了第二臂部30A向按压管10A的第一贯穿路径15侧移动。
在图13所示的初始状态下,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第一臂部20的顶端(第一爪部22)的位置位于比第二臂部30的顶端(第二爪部32)的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狭缝502的长度方向的开口长度D3(参照图14)设定得和第一臂部20及第二臂部30相对于按压管10突出至极限时的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之间在长度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D2相等。另外,第二臂部30A上的狭缝502的位置根据与第一臂部20A之间在长度轴线L方向的位置进行设定。当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抵接并卡定于突出部19时,第二臂部30A成为自按压管10A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以当第二臂部30A自按压管10A的顶端突出至极限且凸部501的基部501a抵接于狭缝502的顶端时、第一臂部20A也成为自按压管10A的顶端突出至极限的位置的方式设定了凸部501和狭缝502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在操作线40的顶端固定有第一连结构件80。在第一贯穿路径15内,第一连结构件80的第一钩部82与第一卡定部21A相卡定。因而,根据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60的进退,第一臂部20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按压管10A沿长度轴线L方向进退。
由于操作线40与第一臂部20A具有上述连接结构,因此操作线40的进退动作直接向第一臂部20A传递,第一臂部20A进退。在第一臂部20A卡定于第一连结构件80的状态下维持操作线40的进退动作与第一臂部20A的进退之间的关系。第二臂部30A由于基端部37卡定于突出部19,在狭缝502内配置有凸部501,因此如图17A所示,当凸部501在狭缝502内滑动时(第一范围R1),第二臂部30A不追随第一臂部20A的进退移动。因此,第一臂部20A相对于第二臂部30A独立地在按压管10A内进退。当第一臂部20A在按压管10A内后退时,第一臂部20A的外表面25被按压管10A的顶端开口部按压而弹性变形,第一爪部22按照以靠近第二爪部32的方式向基端侧倾斜的方向的轨迹进行移动。
第一臂部20A独立地相对于按压管10A后退,当移动至基部501a抵接于狭缝502的基端的位置时,第一爪部22位于第二爪部32附近。若凸部501靠近狭缝502的基端,则平板部501b的倾斜部501d与狭缝502的基端侧的倾斜部502a相抵接。进而,若凸部501后退,则如图18所示,远离第二臂部30A的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向第一臂部20A侧移动且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卡定于平板部501b与第一臂部20A的内表面24之间。此时,由于平板部501b与狭缝502具有如图17B所示的尺寸关系,因此能够防止凸部501自狭缝502脱落。
在该状态下,若进一步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40(第二范围),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被凸部501向基端侧按压,第二传递构件52追随于第一传递构件51的后退而后退。其结果,第二臂部30在按压管10内向基端侧移动(后退)。另外,在凸部501与狭缝502的顶端相抵接的状态下,若第一臂部20A向顶端侧移动,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第二臂部30A也能够向顶端侧移动。
在第二状态下,若牵引操作线40,则如图18和图19所示,凸部501和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通过突出部19的开口部19a。此时,除第一臂部20A以外,第二臂部30A也以被按压管10A的顶端开口按压的方式向基端侧移动,因此第二爪部32在靠近长度轴线L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相对并抵接。此时,若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在长度轴线L上相抵接,则能够以更高的把持力把持组织,故而优选。如图19所示,当凸部501和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配置在第一贯穿路径15内时,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被按压管10的贯穿路径11按压,第一爪部22与第二爪部32之间的粘膜T被更牢固地夹持。手术操作者能够利用滑动件71相对于操作部70的牵引位置来识别凸部501和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配置在第一贯穿路径15内。
接下来,在利用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夹持着粘膜T的状态下,即使进一步牵引操作线40,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也被与按压管10A的贯穿路径11之间的摩擦力限制了向基端侧的移动,因此不进行移动。因此,第一钩部82被施加较大的载荷而塑性变形,解除第一卡定部21与第一钩部82之间的卡定。其结果,解除第一传递构件51与第一臂部20之间的连接。
若解除操作线40与第一臂部20A之间的连接,则按压管10与护套60之间的抵接关系也解除,如图20所示,按压管10A自护套60脱落,夹子单元100对粘膜T进行结扎并留置。之后,从内窥镜插入部抽拔护套60、操作线40以及连结构件90,拔出夹子装置1A。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经内窥镜对消化管的粘膜T等进行结扎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进行利用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进行夹持并结扎的工序。另外,由于直至第一爪部22靠近第一爪部22为止第二臂部30A都不追随于牵引第一臂部20A的动作,因此能够固定第二臂部30A相对于组织的位置。因而,与以往的夹子单元相比,一边按压组织一边向基端侧牵引夹子单元100的操作变容易。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调整机构500的结构成为简单的结构,组装变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及各个变形例中公开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相组合进行构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二传递构件52上设置第二止挡件54和第三止挡件55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在第二传递构件52上仅设置第二止挡件54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环构件57上具有连通孔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代环构件57的连通孔而设为设置自护套60的管腔61的内表面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部且供按压管10、第三止挡件55或第一止挡件53相抵接的结构。
示出了通过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分别设置突起部26、36、从而突起部26、36在贯穿路径11内作为楔子发挥作用、并将第一臂部20和第二臂部30固定于按压管10的例子,但是突起部26、36并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是通过调整第一臂部20及第二臂部30与贯穿路径11的尺寸、从而第一臂部20及第二臂部30与贯穿路径11相压接并固定于按压管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臂部20A和第二臂部30A在向基端侧移动并成为闭合状态时压接于按压管10A的贯穿路径11而被限制了相对于按压管10A的移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分别设置突起部26、36并卡定于按压管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调整机构50中,示出了第二传递构件52在第一止挡件53的第二通孔53d内进退、且第一止挡件53抵接于第二止挡件54及第三止挡件55的例子,但是移动调整机构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像第二实施方式的凸部与滑动件之间的关系那样,也可以是在第二传递构件上固定有具有狭缝的构件、且固定于第一传递构件的止挡件作为凸部在狭缝内滑动的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调整机构500中,示出了若在凸部501的平板部501b的倾斜部501d与狭缝502的倾斜部502相抵接的状态下牵引第一臂部20A、则第二臂部30A的基端部37卡定于凸部501的例子,但是倾斜部501d、502并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如果平板部501b的板厚足够薄,那么若凸部接近狭缝502的长度轴线L方向端部,则平板部501b能够进入贯穿路径11的内表面与第二臂部30A的外表面35之间。
按压管的贯穿路径(第一贯穿路径、第二贯穿路径、第三贯穿路径)的开口形状只要是能够供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进退的形状即可,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长圆形、矩形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经内窥镜适当地进行组织的结扎的夹子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A夹子装置;10按压管;11贯穿路径;15第一贯穿路径(贯穿路径);16第二贯穿路径(贯穿路径);17第三贯穿路径(贯穿路径);20、20A第一臂部;30、30A第二臂部;40操作线;50、500移动调整机构;51第一传递构件;52第二传递构件;53第一止挡件;54第二止挡件;501凸部;502狭缝。

Claims (5)

1.一种夹子装置,其中,该夹子装置包括:
按压管,其具有贯穿路径;
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以自所述按压管的顶端突出的方式向所述贯穿路径内插入;
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第一臂部,并使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所述按压管进退;以及
移动调整机构,其后退操作所述操作线预定量且在第一臂部后退时调整所述第二臂部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调整机构构成为,在根据所述操作线相对于所述按压管的位置而移动的第一臂部的工作范围上设定利用所述操作线的进退动作使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臂部独立移动的第一范围和追随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后退动作而使所述第二臂部移动的第二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范围内,在所述按压管的长度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的位置位于比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的位置靠顶端侧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接近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且构成为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啮合而闭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子装置,其中,
该夹子装置包括:
第一传递构件,其连接于所述操作线和所述第一臂部;
第一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
第二传递构件,其连接于所述第二臂部,并用于使所述第二臂部进退;以及
第二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二传递构件,该第二止挡件通过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抵接而将所述第一传递构件的后退移动向所述第二臂部传递,
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不抵接,仅所述第一传递构件后退,
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第一止挡件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抵接且所述第二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传递构件一起后退。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夹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调整机构包括:
凸部,其设于所述第一臂部;以及
狭缝,其形成于所述第二臂部,所述凸部能够在该狭缝中滑动,
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凸部在所述狭缝内滑动,
在所述第二范围内,所述凸部抵接于所述狭缝的端部,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第一臂部的进退一起进退。
CN201680003296.XA 2015-05-19 2016-05-11 夹子装置 Active CN107371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2117 2015-05-19
JP2015-102117 2015-05-19
PCT/JP2016/064003 WO2016185965A1 (ja) 2015-05-19 2016-05-11 クリ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71362A true CN107371362A (zh) 2017-11-21
CN107371362B CN107371362B (zh) 2020-05-05

Family

ID=57319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3296.XA Active CN107371362B (zh) 2015-05-19 2016-05-11 夹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524801B2 (zh)
EP (2) EP3298971B1 (zh)
JP (1) JP6084346B1 (zh)
CN (1) CN107371362B (zh)
WO (1) WO20161859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4396A (zh) * 2019-10-18 2022-05-17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引导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2671B (zh) * 2015-05-27 2019-08-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6684907B2 (ja) * 2016-07-11 2020-04-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EP3709898B1 (en) 2017-11-15 2021-09-22 United States Endoscopy Group, Inc. Clip and clip assembly
JP2022088695A (ja) * 2019-04-19 2022-06-15 有限会社Mizutec 内視鏡クリップ
WO2021210059A1 (ja) * 2020-04-14 2021-10-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装置およびクリップユニットと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の接続方法
CN115996683A (zh) * 2020-08-06 2023-04-2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夹具留置装置及夹具
US11944321B2 (en) * 2021-01-26 2024-04-0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ic treatment device
US11937828B2 (en) * 2021-01-26 2024-03-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treatment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55310A1 (en) * 2005-01-13 2006-07-13 Binmoeller Kenneth F Endoscopic device with independently actuated legs
US20090222029A1 (en) * 2006-10-03 2009-09-03 Udi Gordin Clip for assisting surgical procedures
EP2335611A1 (en) * 2008-03-06 2011-06-22 Fujifilm Corporation Magazine type clipping device
CN202477780U (zh) * 2012-01-20 2012-10-10 东南大学 一种夹子控制单元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夹子单元
US20140257342A1 (en) * 2001-10-05 2014-09-1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rough the Scope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6459A (en) * 1987-05-14 1994-11-22 Inbae Yoon Surgical clip and clip application procedures
JP4472217B2 (ja) 2000-10-16 2010-06-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4242614B2 (ja) 2002-08-21 2009-03-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結紮装置
JP2008514244A (ja) * 2004-09-07 2008-05-08 ビンモエラー,ケネス 独立して作動する脚部を有する内視鏡装置
EP2127606B1 (en) * 2007-01-26 2012-05-2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Holding device and holding tool
JP2010178897A (ja) * 2009-02-05 2010-08-19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2012166003A (ja) * 2011-01-28 2012-09-06 Nobuyuki Sakurazawa 切り離し後再装着可能な医療用クリップ及びデリバリーシステム
JP2015102117A (ja) 2013-11-22 2015-06-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トリポード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57342A1 (en) * 2001-10-05 2014-09-1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rough the Scope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US20060155310A1 (en) * 2005-01-13 2006-07-13 Binmoeller Kenneth F Endoscopic device with independently actuated legs
US20090222029A1 (en) * 2006-10-03 2009-09-03 Udi Gordin Clip for assisting surgical procedures
EP2335611A1 (en) * 2008-03-06 2011-06-22 Fujifilm Corporation Magazine type clipping device
CN202477780U (zh) * 2012-01-20 2012-10-10 东南大学 一种夹子控制单元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夹子单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4396A (zh) * 2019-10-18 2022-05-17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引导管
CN114514396B (zh) * 2019-10-18 2022-09-20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引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85965A1 (ja) 2016-11-24
JPWO2016185965A1 (ja) 2017-06-22
EP3298971A1 (en) 2018-03-28
US20220313268A1 (en) 2022-10-06
US10524801B2 (en) 2020-01-07
EP3298971A4 (en) 2019-02-20
CN107371362B (zh) 2020-05-05
EP3799804A1 (en) 2021-04-07
EP3298971B1 (en) 2020-12-09
US20170215886A1 (en) 2017-08-03
EP3799804B1 (en) 2023-12-27
JP6084346B1 (ja) 2017-02-22
US11399847B2 (en) 2022-08-02
US20200093497A1 (en)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71362A (zh) 夹子装置
JP4097924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US7976552B2 (en) Ligation apparatus
JP4827304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EP2142108B1 (en) Single stage hemostasis clipping device
US9545258B2 (en) Tissue aperture securing and sealing apparatus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CN102065780B (zh) 止血夹持装置和方法
CN103124530B (zh) 结扎装置和在该结扎装置中使用的夹子单元
CN107072671B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4805293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WO2012039163A1 (ja) 結紮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US20090275959A1 (en) Multiple clip device and multiple clip application apparatus
JP2022517002A (ja) シンチ結紮アセンブリ
JP5579004B2 (ja) 結紮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JP4653184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5395128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2003052706A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JP5259782B2 (ja)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KR20210022660A (ko) 건 봉합에 사용을 위한 디바이스, 조립체 및 방법
WO1999001068A1 (en) Device for removing anatomical parts by laparosco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