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67816B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67816B CN107367816B CN201710329425.0A CN201710329425A CN107367816B CN 107367816 B CN107367816 B CN 107367816B CN 201710329425 A CN201710329425 A CN 201710329425A CN 107367816 B CN107367816 B CN 1073678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optical axis
- lens
- recess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透镜支架(40),其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框架(60),其配置于透镜支架(40)的周围,沿透镜的光轴相对移动自如地保持透镜支架(40)。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形成有朝向框架(60)突出的至少3个止动用凸部(47a),在框架(60),与止动用凸部(47a)对应地形成有容纳各个止动用凸部(47a)的止动用凹部(66a)。在止动用凸部(47a)的第一凸部端面(47a1)和凸部侧面(47a3)的凸部交叉角部(47a4)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使用于例如手机的相机模块等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适合使用于手机的相机模块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开发使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相对于框架沿光轴方向移动并进行自动聚焦动作的装置。
在现有装置中,提出了为了限制透镜支架相对于框架的轴向移动而在透镜支架的外周部设置止动(stopper)用凸部(专利文献1)。
但是,在现有装置中,设有上方向移动限制用和下方向移动限制用的两种止动用凸部,在圆周方向上合计设有8个凸部,从而具有难以实现小型化等的问题。再有,还存在在将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装置坠落等的情况等下,止动用凸部的角部与框架的凹部冲突,角部容易缺失,容易产生垃圾等的问题。另外,在现有装置中,还存在容易发生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的断裂以及透镜支架的变形等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326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的断裂以及透镜支架的变形并且能够抑制垃圾的产生的透镜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透镜支架,其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
框架,其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周围,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移动自如地保持所述透镜支架;
光轴方向驱动部,其使所述透镜支架沿所述光轴相对于所述框架相对移动,
在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形成有朝向所述框架突出的至少3个止动用凸部,
在所述框架,与所述止动用凸部对应地形成有容纳各个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止动用凹部,
在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有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第一凸部端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底面、以及与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一凸部端面交叉的凸部侧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侧面,
在所述第一凸部端面和所述凸部侧面的凸部交叉角部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所述凸部交叉角部与所述凹部底面和所述凹部侧面的凹部交叉角部不接触。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止动用凸部的凸部交叉角部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因此,凸部交叉角部与凹部底面和凹部侧面的凹部交叉角部不接触。因此,即使在假设将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装置坠落等的情况等下,止动用凸部的角部也不会与框架的凹部冲突,角部不易缺失,不易产生垃圾等。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坠落等时,只是止动用凸部的面与止动用凹部的面的面彼此冲突,不易发生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的断裂以及透镜支架的变形。
也可以是,在所述框架配置有构成所述光轴方向驱动部的一部分的磁铁部件,
也可以是,以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端面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二凸部端面能够与所述磁铁部件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端面面接触的方式,所述磁铁部件安装于所述框架,
也可以是,所述止动用凸部以能够在所述凹部底面与所述磁铁部件之间沿所述光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止动用凹部之中。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不增加部件数量,能够有效地限制透镜支架相对于框架的光轴方向的移动范围,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框架具有多边形环形状,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于所述多边形环形状(例如,四边形环形状)的边的位置。该情况下,可以在多边形环形状(例如,四边形)的角的位置配置IC芯片等。
优选,所述框架被壳体覆盖,
也可以是,以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端面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二凸部端面能够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内面面接触的方式,所述止动用凹部向所述光轴的方向开口,
也可以是,所述止动用凸部以能够在所述凹部底面与所述壳体的内面之间沿所述光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止动用凹部之中。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不增加部件数量,能够有效地限制透镜支架相对于框架的光轴方向的移动范围,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所述框架具有多边形环形状,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于所述多边形环形状(例如,四边形环形状)的角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利用角的位置,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在所述止动用凸部形成有厚壁部。通过形成厚壁部,能够增强止动用凸部的强度。
也可以是,所述厚壁部在与所述框架不接触的位置,形成于与所述第一凸部端面相同的一侧。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厚壁部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朝向所述光轴的中心逐渐变厚。通过这样构成,加强功能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透镜支架,其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
框架,其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周围,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移动自如地保持所述透镜支架;
光轴方向驱动部,其使所述透镜支架沿所述光轴相对于所述框架相对移动,
在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形成有朝向所述框架突出的至少3个止动用凸部,
在所述框架,与所述止动用凸部对应地形成有容纳各个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止动用凹部,
在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有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第一凸部端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底面、以及与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一凸部端面交叉的凸部侧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侧面,
在所述凹部底面和所述凹部侧面的凹部交叉角部,以所述第一凸部端面和所述凸部侧面的凸部交叉角部不接触的方式,形成有退避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止动用凹部的凹部交叉角部形成有退避部,以使凸部交叉角部不冲突。因此,凸部交叉角部与凹部交叉角部不接触。因此,即使在假设将具备透镜驱动装置的装置坠落等的情况等下,止动用凸部的角部也不会与框架的凹部冲突,角部不易缺失,不易产生垃圾等。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坠落时等,只是止动用凸部的面与止动用凹部的面的面彼此冲突,不易发生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断裂以及透镜支架的变形。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也可以还具有:
弹性部件,其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于框架可相对移动地保持所述透镜支架;
支承部,其以沿与所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相对于固定部可移动地支承所述框架的方式,连结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固定部;
交叉方向驱动部,其沿与所述光轴交叉的方向,使所述框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也可以是,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支架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透镜支架;
框架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框架;
支承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支承部,
在位于所述框架安装部与所述支承安装部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间隙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
在这样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弹性部件与振动吸收部件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沿光轴方向振动。其结果,能够将在AF驱动的频率特性中产生共振点(例如,300Hz附近)的担忧防患于未然。因此,特别是在动画摄影时,即使摄影者移动,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聚焦的偏差等。而且,利用共振抑制效果,抖动校正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提高。另外,在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的位置,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框架之间的间隙成为用于振动吸收部件的积存部,振动吸收部件不会从间隙脱落。
也可以是,振动吸收部件从支承安装部离开,沿框架的外形形状配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动部沿光轴方向振动。
也可以是,框架例如为大致四角环形状,
振动吸收部件分别在框架的4个角部附近,从支承安装部离开,沿框架的外形形状分别配置于2个部位以上。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沿光轴方向振动。
例如,弹性部件也可以分别分离绝缘地配置于框架的4个角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用例如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4个支承部和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4个弹性部件,形成从固定部朝向透镜支架的4个导电路径。
例如,也可以在框架形成切口部,以使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配置于框架的外侧。通过这样构成,在将框架的尺寸保持为小型的状态下,由例如吊线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与弹性部件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与框架的光轴交叉的方向的运动更加顺畅。
例如,在框架形成有为了形成间隙而向光轴方向凹陷的第一阶差面,在第一阶差面与弹性部件之间的间隙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通过这样构成,振动吸收部件的填充变得容易,暂时填充了的振动吸收部件不会容易地从那里脱落。
例如,在框架的外侧配置有固定于固定部的壳体(case),
在框架形成有从通过框架的相对移动而存在框架与壳体的内面接触的可能性的框架的外面向与光轴大致垂直方向凹陷的第二阶差面,
振动吸收部件接触的框架的接触表面配置于第二阶差面的内侧。
通过这样构成,振动吸收部件接触的框架的接触表面配置于第二阶差面的内侧,因此,即使框架沿与光轴交叉的方向在壳体的内部移动并接触于壳体的内周面,也不会有振动吸收部件与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担忧,振动吸收部件从规定位置向壳体内周面下垂或剥落的担忧小。
例如,振动吸收部件也可以接触于位于配置于间隙的振动吸收部件接触的弹性部件的第一面的相反侧的弹性部件的第二面。通过这样构成,弹性部件从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两面接触于振动吸收部件,从而进一步提高振动抑制效果。
例如,优选在振动吸收部件在第一面和第二面这两面接触的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形成有贯通这些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贯通孔。通过这样构成,通过贯通孔的振动吸收部件的填充变得容易,而且,容易在弹性部件的两面配置振动吸收部件。
例如,形成于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也可以具有向内侧以U字形状凹陷的形状。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例如由吊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通过U字形的凹部并容易地安装于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
例如,也可以是,支承安装部形成于从框架安装部连续的一对臂部的交叉部,
臂部具有分别与振动吸收部件不接触的部分,
与这些臂部的交叉部分开,在弹性部件形成将这些臂部桥接的桥接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要集中于臂部的应力分散到桥接部,能够提高支承安装部的强度,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吊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从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脱落。
例如,在从框架安装部朝向支承安装部的弹性部件的中途位置,也可以具有弹性部件的宽度变小的部分。通过这样构成,弹性力提高,能够有效地防止由吊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弯曲。
例如,也可以是,在支承安装部形成有舌部,在所述舌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框架之间配置有所述振动吸收部件。通过这样构成,共振抑制效果提高,特别是抖动校正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提高。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舌部构成为从所述支承安装部朝向所述光轴突出。通过这样构成,舌部的一部分经由振动吸收部件与框架接触而不会与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发生干涉,共振抑制效果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B是表示图1A所示的除了壳体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内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1C是图1B所示的除了壳体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1D是表示填充于图1C所示的框架的后面与底座之间的减振材料的详细的一部分放大概略图;
图1E(A)~图1E(C)是表示第一减振材料的变形例的一部分放大概略图;
图1F是表示图1B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G是表示图1F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平面图;
图1H是表示图1F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侧面图;
图1I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J是表示图1I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平面图;
图1K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L是表示图1K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平面图;
图1M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立体图;
图1N是表示图1M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吊线的连接部的详细的一部分平面图;
图2是表示图1A所示的除了壳体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透镜支架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透镜支架的来自不同的角度的立体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B是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图4A所示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C是图2所示的框架和透镜支架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4D是图4C所示的框架以及透镜支架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放大图;
图4E是仅图4C所示的框架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放大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基座部之上配置了电路基板以及驱动线圈的平面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第一驱动线圈的平面图,图5(C)是图5(A)所示的第二驱动线圈的平面图;
图6A是图5(A)所示的基座部之上配置了电路基板以及驱动线圈的一部分组装图的立体图;
图6B是图5(A)的放大平面图,表示透镜与开口部的关系;
图7是沿图6B所示的VII-VII线的剖面图,并且是在图6B所示的一部分组装图的Z轴方向的上部组合框架和透镜支架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7的VIII-VIII线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框架和透镜支架组合后的平面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2…透镜驱动装置
10…基座部
11…壳体
12…基座开口部
14…筒状凸部
16…吊线(suspension wire)
16a…连接部
18a、18b…位置传感器
20…电路基板
22…基板开口部
23…连接器部
24…减振台
30…抖动校正用线圈
30a…第一驱动用线圈
30b…第二驱动用线圈
40、140…透镜支架
41…传感器部件
42…前面
43a~43d…安装用凸部
44a、44b…板簧安装部
45…后面
46…聚焦用线圈
47…外周面
47a、147a…止动用凸部
47a1、147a1…第一凸部端面
47a2、147a2…第二凸部端面
47a3、147a3…凸部侧面
47a4、47a5、147a4…凸部交叉角部
47a6、47a7…厚壁部
48…内周面
49…阶差部
50…后方弹簧
50a、50b…分割板簧
52a、52b…框架安装部
54a、54b…支架安装部
55a~55d…蜿蜒部
60、160…框架
61…磁性体板
62…切口部
62a、262a、362a…阶差状凸部
62b、262b、362b…切口部
63…间隙
64…前面
64a、264a、364a…第一阶差面
65、265…安装用凸部
66…磁铁安装凹部
66a、166a…止动用凹部
66a1、166a1…凹部底面
66a2、166a2…开口部
66a3、166a3…凹部侧面
66a4、66a5、166a4…凹部交叉角部
66a6…退避部
67…外周面
67a、267a…第二阶差面
68…角部后面
69…后面凸部
70a…第一减振材料
70b…第二减振材料
70c…第三减振材料
72…内侧凸部
73…前面
74…减振用凹部
80…两用磁铁
80a…第一驱动用磁铁
80b…第二驱动用磁铁
90…前方弹簧
90a~90d、190、290、390…分割板簧
91、191、291、391…开口部
92a~92d、192、292、392…线安装部(支承安装部)
292α、392α…舌部
93a~93d…支架安装部
94a~94d、194、294、394…框架安装部
95a~95d…蜿蜒部
96、196、296、396…臂部
97…桥接(bridge)部
98、298、398…贯通孔
99、199…凹部
100…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具有作为固定部的基座(base)部10和壳体11。基座部10和壳体11在壳体11的Z轴方向的后部开放端被接合。在壳体11的内部,如图1B以及图2所示,朝向基座部10的Z轴方向的前方,配置有由FPC等构成的电路基板20、透镜支架40以及框架60。透镜支架40以及框架60构成相对于固定部的抖动校正用可动部。
在电路基板20,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表背面的基板开口部22。形成于基座部10的中央部的筒状凸部14插入到基板开口部22。筒状凸部14构成基座开口部12的开口缘。在电路基板20的表面(前面),沿着基板开口部22的周围安装有抖动校正用线圈30。此外,电路基板20与基座部10一体化而构成固定部的一部分。
抖动校正用线圈30具有: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其构成下述的第一驱动轴;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其构成与第一驱动轴大致直角地交叉的第二驱动轴。这些驱动线圈30a、30b通过粘结剂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表面。
电路基板20作为整体为矩形板形状,在矩形的外形的一边形成有用于进行与外部电路的连接的连接器部23。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将与能够保持于透镜支架40的内周面48的透镜100(参照图7)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作为Z轴,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例子)作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来进行说明。
另外,X轴、Y轴、Z轴相互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与第一驱动轴一致,Y轴与第二驱动轴一致。另外,沿着Z轴的前面或前方在图2以及图7中,是指上方向,相对于透镜来说,是指被摄体侧。另外,沿着Z轴的后面或后方在图2以及图7中,是指下方向,相对于透镜来说,是指摄像元件侧。
如图2所示,基座部10由基座板主体10a、分别安装于该基座板主体10a的四角的线后端安装片10b构成。在各线后端安装片10b安装有单一的吊线16的后端。作为支承部的吊线16分别从基座部10的四角部分贯通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分并朝向Z轴方向的前方(图2的上方)延伸。
在图2所示的透镜支架40的前面42安装并固定有前方弹簧90的支架安装部93a~93d。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47的周向一部分安装有传感器部件41。传感器部件41由检测与例如霍尔元件(霍尔磁铁)的相对移动,并检测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霍尔IC部件等构成。在与传感器部件41对应的框架60的内面安装有省略图示的霍尔磁铁。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部件41安装于透镜支架40,因此,能够实时且正确地检测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的Z轴方向位置,根据该检测结果,沿Z轴方向驱动透镜支架40,因此,能够实现正确且快速的AF动作。另外,在这样的控制下,特别是框架60沿Z轴方向共振时,根据传感器部件41中的检测信号,驱动透镜支架40,因此,存在振动增大的担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下述的振动吸收部件70c单独(或与70b的协同作用、或者与70a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事态。
如图1B以及图2所示,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90由相互分离并绝缘的4个板状的分割板簧90a~90d构成。各分割板簧90a~90d具有安装有吊线16的前端的线安装部(支承安装部)92a~92d。吊线16以及分割板簧90a~90d分别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它们能够分别电气导通。
吊线16分别能够沿着包括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自由地挠曲弹性变形。另外,吊线16在被施加过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沿Z轴方向弹性变形,但是在通常的透镜驱动动作中,吊线16分别沿着包括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自由地挠曲弹性变形。为了使吊线16的前端与各分割板簧90a~90d的各线安装部92a~92d容易连接,如图4A所示,在框架60的4个角部分别设有切口部62。
各分割板簧90a~90d与线安装部92a~92d连续而具有框架安装部94a~94d。各框架安装部94a~94d安装并固定于例如位于图4A所示的四角环形状的框架60的前面64的4个角部。框架60自身由塑料等绝缘材料构成。
如图4A所示,在位于框架60的角部的前面64优选形成有多个安装用凸部65。各安装用凸部65与形成于图1B以及图2所示的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装部94a~94d的嵌合孔嵌合,将分割板簧90a~90d定位并固定于框架60。各分割板簧90a~90d的背面紧贴地固定于位于框架60的角部的前面64。在紧贴地固定时,也可以使用粘结剂。
在各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装部94a~94d,经由蜿蜒部95a~95d分别形成有支架安装部93a~93d。在支架安装部93a~93d分别形成有嵌合孔,嵌合孔与在图3A所示的透镜支架40的前面42沿周向大致均匀地形成的安装用凸部43a~43d嵌合。
即,通过蜿蜒部95a~95d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前方弹簧90通过形成于其内周端的支架安装部93a~93d,相对于框架60沿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透镜支架40。
另外,前方弹簧90的各分割板簧90a~90d分别与各个吊线16连接,并且与形成于透镜支架40的前面的配线图案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吊线16以及前方弹簧90,向保持于透镜支架40的聚焦用线圈46提供驱动电流,并且将传感器部件41所检测到的检测信号传递到电路基板20。各吊线16能够与电路基板20的配线图案电连接。即,能够使用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4个吊线16和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4个分割板簧90a~90d,形成从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朝向透镜支架40的4个导电路径。
如图3B所示,在透镜支架40的后面45形成有圆弧状的板簧安装部44a、44b。另外,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47的后侧形成有阶差部49。在阶差部49固定有图2所示的四角环形状的聚焦用线圈46。
如图2所示,后方弹簧50由一对分割板簧50a、50b构成。在各分割板簧50a、50b,在各个内周部形成有圆弧状的支架安装部54a、54b。各支架安装部54a、54b固定于图3B所示的板簧安装部44a、44b。作为用于将后方弹簧50固定于板簧安装部44a、44b的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例示嵌合所进行的固定或粘结剂等所进行的固定等。
如图2所示,在后方弹簧50的各分割板簧50a、50b,与支架安装部54a、54b的两端部连续,形成有蜿蜒部55a、55b,在蜿蜒部55a、55b的外周侧,连续地形成有框架安装部52a、52b。各框架安装部52a、52b与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嵌合并固定。
即,后方弹簧50与前方弹簧90相同,通过蜿蜒部55a~55d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通过形成于内周端的支架安装部54a~54d,相对于框架60沿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透镜支架40。但是,后方弹簧50与前方弹簧90不同,不需要具备电气导通路径的功能。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四角环形状的框架60的Z轴方向的后侧,沿四角的4边形成有磁铁安装凹部66。如图2以及图7所示,在磁铁安装凹部66经由磁性体板61固定有两用磁铁80。另外,磁性体板61构成包括磁铁80的磁铁部件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不一定安装,磁铁部件也可以由磁铁80单独构成。
如图7所示,以在两用磁铁80的后面与抖动校正用线圈30的前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驱动用间隙)的方式,框架60通过吊线16保持于基座部10。框架60相对于基座部10沿着包括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自如地保持。
在框架60,透镜支架40经由图2所示的前方弹簧90以及后方弹簧50沿Z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因此,透镜支架40也与框架60一起,相对于基座部10沿着包含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
通过将驱动电流流到抖动校正用线圈30,从而通过线圈30与两用磁铁80的协同作用,对两用磁铁80作用与光轴垂直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框架60与透镜支架40一起,相对于基座部10,沿着包括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通过使透镜100与透镜支架40一起沿驱动平面移动,能够进行抖动校正动作。
另外,以在两用磁铁80的内周面和聚焦用线圈46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透镜支架40经由弹簧90以及50(参照图2)保持于框架60。通过将驱动电流流到聚焦用线圈46,从而通过线圈46与两用磁铁80的协同作用(VCM作用),对线圈46作用光轴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透镜支架40与透镜100一起相对于框架60,沿光轴方向的前后移动。通过使透镜100与透镜支架40一起相对于框架60沿光轴方向移动,能够进行自动聚焦(AF)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用磁铁80兼作AF控制用磁体和抖动校正控制用磁体,由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进行AF控制和抖动校正控制。而且,对透镜驱动装置2的小型化也能够有贡献。
另外,透镜100也可以由多个透镜组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说明简单,作为由1个透镜构成的部件来进行说明。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抖动校正用线圈30由沿X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相对的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30a、以及沿Y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相对的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30b构成。这些驱动线圈30a、30b作为整体以包围筒状凸部14的方式,沿着电路基板20的各边平行地配置于四角板形状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
沿X轴彼此相对的第一驱动线圈30a、30a的Y轴方向的配置位置稍微位置偏移,沿Y轴彼此相对的第二驱动线圈30b、30b的X轴方向的配置位置也稍微位置偏移。这样,使驱动线圈30a、30b沿周向在相同方向上位置偏移是因为,在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容易安装位置传感器18a、18b以及减振台(底座)24等,并且容易形成吊线16的贯通孔等。
位置传感器18a例如由霍尔传感器构成,与一个第一驱动线圈30a一起,与图2所示的两用磁铁80的一个第一驱动磁铁80a的后面以规定间隔相对,能够检测第一驱动磁铁80a的X轴方向的移动位置。另外,位置传感器18b例如由霍尔传感器构成,与一个第二驱动线圈30b一起,与图2所示两用磁铁80的一个第二驱动磁铁80b的后面以规定间隔相对,能够检测第二驱动磁铁80b的Y轴方向的移动位置。这些传感器18a、18b与电路基板20的配线图案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一驱动磁铁80a沿Z轴方向以规定间隔(驱动用间隙)相对而配置,构成用于抖动校正的第一驱动部(第一VCM),第二驱动线圈30b和第二驱动磁铁80b沿Z轴方向以规定间隔(驱动用间隙)相对而配置,构成用于抖动校正的第二驱动部(第二VCM)。第一驱动部的第一驱动轴为X轴,第二驱动部的第二驱动轴为Y轴。由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构成交叉方向驱动部。
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减振台(底座)24分别通过粘结剂或钎焊等方式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减振台24例如由陶瓷电子部件等的片状部件等构成。
如图1C以及图1D所示,在减振台24的前面与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或后面凸部69之间形成有间隙宽度W1的间隙(第一减振用间隙),在该第一减振用间隙,凝胶状的第一减振材料(振动吸收部件)70a以紧贴于两者的方式介在。间隙宽度W1大于两用磁铁80与抖动校正用线圈30之间的间隙(驱动用间隙)的宽度W0,具体而言,优选为0.1~0.4mm左右。
第一减振材料70a例如由软质凝胶材或软质粘结剂等振动吸收材料等构成。第一减振材料70a作为在框架60相对于基座10以及电路基板20沿包括X轴以及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时的减振器而发挥作用,能够期待抑制振动的效果。在将第一减振材料70a由紫外线固化树脂等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减振材料70a的粘性为例如10~100Pa·s,但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E(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面上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或后面凸部69的下面上的接触面积。或者,如图1E(C)所示,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面上的接触面积大致等于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或后面凸部69的下面上的接触面积。但是,如图1E(B)所示,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面上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小于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或后面凸部69的下面上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减振材料70a介于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之间或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后面凸部69之间而非磁铁80与线圈30之间。而且,间隙宽度W1大于W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施加包含透镜驱动装置2的移动设备等坠落等的冲击,也能够通过磁铁80与线圈30冲突而起到止动作用。因此,能够维持第一减振材料70a保持于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之间或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后面凸部69之间的状态,即使冲击后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减振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E所示,在框架60的4个角部的各个的内侧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内侧凸部72。如图4D所示,内侧凸部72与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4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W2优选为0.1~0.3mm。在该宽度W2的间隙(第二减振用间隙)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第二减振材料70b在该间隙中与内侧凸部72和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47紧贴。第二减振材料70b由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相同的材质构成,但不一定需要完全相同。
如图4E所示,在内侧凸部72的前面73形成有减振用凹部74。在该减振用凹部74,也与间隙连续地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在减振用凹部74,也与间隙连续地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从而减振用凹部74成为凝胶积存部,即使对透镜驱动装置2施加冲击,第二减振材料70b从间隙脱落的担忧也小。
第二减振材料70b作为在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被聚焦驱动时的减振器而发挥作用,能够期待抑制振动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减振材料70b设置于四角状的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从而能够将4个部位的减振材料70b配置于离透镜的中心轴(光轴)最远的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减振器的功能。另外,如图4C所示,4个部位的减振材料70b中的一个也可以配置于安装于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传感器部件41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在基座部10,形成有透镜100的一部分沿着包括第一驱动轴(X轴)以及第二驱动轴(Y轴)的驱动平面可移动地插入的开口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驱动轴(X轴)以及第二驱动轴(Y轴)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的开口部12的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大于开口部12的X轴方向的第一内径Dx,并且大于开口部12的Y轴方向的第二内径Dy。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径Dx和第二内径Dy大致相等。另外,倾斜内径Dxy1和Dxy2大致相等。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在沿第一内径Dx的直线与沿第二内径Dy的直线的交叉角的二等分线的附近成为最大的长度,随着靠近沿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的直线,接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2例如为n边形的多边形状,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的最大值相对于X轴以及Y轴处于45度(X轴与Y轴的交叉角的1/2)±(360/n)度的范围内。另外,开口部12的内周面形状不限于多边形,也可以为曲面形状。该情况下,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的最大值相对于X轴以及Y轴处于45度(X轴和Y轴的交叉角的1/2)±15度的范围内。
开口部12的内径从成为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的最大值的位置朝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阶段性或连续地变化。但是,可以是从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的最大值朝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单调减少而变化,也可以反复增加和减少而接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优选倾斜内径Dxy1以及Dxy2的最大值为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的1.02~1.05倍。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如图6B所示,位于X轴以及Y轴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的开口部12的倾斜内径Dxy1、Dxy2大于开口部12的X轴方向的第一内径Dx,并且大于开口部12的Y轴方向的第二内径Dy。通过这样构成,不仅在透镜100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沿它们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没有透镜100与构成开口部12的开口缘的筒状凸部14的内周面冲突的担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形成于基座部10的开口部12不是正圆而成为位于它们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的内径Dxy1、Dxy2大于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不规则形状。因此,与考虑向倾斜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的正圆的开口部相比,能够减小基座部10的外形,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如图6B所示,在与X轴以及Y轴交叉的倾斜方向上,空间存在富余,即使在该方向上增大开口部12的内径,也无需增大基座部10以及电路基板20的外形。
另外,在将基座部10以及电路基板20的外形假定为相同的情况下,与考虑向倾斜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的正圆的开口部相比,本发明中,能够增大沿着X轴以及Y轴的除了开口部12的基座部10的宽度。因此,能够增加第一驱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0b的匝数,驱动力提高,抖动校正的精度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包括沿X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沿着基座部10的相对的两边平行地配置。通过这样构成,沿X轴方向的驱动力提高,抖动校正的精度提高。
另外,第二驱动部包括沿Y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沿着基座部10的相对的两边平行地配置。通过这样构成,沿Y轴方向的驱动力提高,抖动校正的精度提高。
另外,如图4A所示,框架60作为整体具有四角环形状,如图1所示,被配置在固定于基座10的四角筒形状的壳体11的内部,倾斜方向与四角环形状的对角线方向大致一致。通过这样构成,如图6B所示,能够在除了开口部12的基座部10之上有效地配置第一驱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0b,能够减少基座部10的外形,易于实现装置2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沿着开口部6的开口缘,在基座部10,形成有筒状凸部14,在筒状凸部14的周围配置有第一驱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0b。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100与配置于筒状凸部14的周围的第一驱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0b冲突。
另外,通过具有筒状凸部14,从而在基座部10以及电路基板20的表面存在的垃圾等难以进入开口部12的内部。在开口部12的内部,透镜100通过,在透镜100的光轴方向的后方位置,配置有摄像元件等。若垃圾等附着于摄像元件,则存在应摄像的图像的质量降低的担忧,优选垃圾等不会进入开口部12内部。
另外,如图5(A)~图5(C)所示,通过具有筒状凸部14,容易将连接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的线配线32a和连接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的线配线32b沿着筒状凸部14的外周面配置。另外,能够有效地利用筒状凸部14与各驱动线圈30a、30b之间的角部空间,容易将各驱动线圈30a、30b的引线配线34a、34b与电路基板20的电路图案连接。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不是在线圈基板的内部埋设线圈,而是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固定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因此,容易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匝数,能够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驱动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设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在该减振台24与作为抖动校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之间的第一减振用间隙填充有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一减振材料70a。
因此,与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直接填充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情况相比,第一减振材料70a不易脱落。其结果,减振特性提高,能够有效地防止共振等,抖动校正功能提高。即,能够抑制作为抖动校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以及基座部10沿与光轴垂直方向发生共振,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抑制沿光轴方向发生共振。
另外,因为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设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所以通过控制减振台24的前面的面积,能够容易地管理成为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凝胶状物质的涂布量,能够容易地形成需要量的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即使在作用坠落时的冲击力等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减振用间隙大于驱动用间隙,所以也能够通过驱动用线圈30a、30b与驱动用磁铁80a、80b的冲突而起到止动功能,第一减振用间隙不会消失。因此,第一减振材料70a不会从第一减振用间隙完全露出。
另外,如图1D所示,第一驱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线圈30b距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面的Z轴方向高度大于减振台24的Z轴方向高度。通过减振台24低于驱动线圈30,能够使第一减振用间隙足够大于驱动用间隙。
另外,框架60能够由塑料等构成,容易控制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接触面积,容易控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
另外,减振台24分别固定于四角板形状的电路基板20的上面上的4角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固定部电路部20的前面的空的4个空间来配置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第一减振材料70a配置于对角线上,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第一减振材料70a相互间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抖动校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件的电路基板20以及基座部10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减振台24例如可以由陶瓷电子部件等片状部件构成。在片状部件的情况下,因为形成有端子(外部)电极,因此,容易进行相对于电路基板等固定部的连接或粘接。另外,片状部件的表面具有凹凸,与振动吸收部件的接合力优异,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振动吸收部件从底座脱落。另外,振动吸收部件不仅可以附着于底座的前面,还可以附着于侧面。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沿周向至少在一个部位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的共振。其结果,在抖动校正动作时或自动聚焦动作时,特别是自动聚焦动作时,透镜支架40不会相对于框架60发生共振,能够良好地进行它们的动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在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在各个角部附近分别形成有凹部74。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有效地利用框架60的内周面上空余的空间来配置第二减振材料70b,并且第二减振材料70b配置于对角线上,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进行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在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的位置,在框架60的内周面,形成有朝向间隙开口的凹部74。因此,凹部74成为用于第二减振材料70b的积存部,即使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沿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方向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特别是即使施加坠落时的冲击,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沿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方向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
如图4D所示,框架60的角部的内周面在空间上有富余,易于设置内侧凸部72,并在内侧凸部72的前面73形成凹部74。在该凹部74容易注入成为第二减振材料70b的凝胶状物质,作业性提高。另外,凹部74也可以形成于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形成于框架60的内周面和透镜支架40的外周面的双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F~图1H所示,在框架60的前面64形成有向光轴(Z轴)方向凹陷的第一阶差面64a,以在位于框架安装部94a与线安装部92a之间的平板状的分割板簧90a的一部分与框架60之间形成间隙63。第一阶差面64a,在框架60的各角部,形成于分别以一对形成的阶差状凸部62a的前面,且位于线安装部92a的两侧。阶差状凸部62a在切口部62的Z轴方向的前方(上方)沿X-Y轴方向突出而形成,在各阶差状凸部62a形成有小于切口部62的切口部62b。线安装部94a位于切口部62b。
另外,图1F~图1H中图示作为一个例子的1个分割板簧90a,但图2所示的其它的分割板簧90b~90d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图示和说明。另外,第一阶差面64a在图4A中也被表示。
如图1A所示,在框架60的外侧配置有壳体11。存在图1F~图1H所示的框架60的外周面67通过框架60的X-Y轴方向的相对移动而与图1A所示的壳体11的内面接触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60的各角部中,与各个第一阶差面64a相邻接,从框架60的外周面67,沿X轴以及Y轴方向凹陷的第二阶差面67a各一对地形成于框架60的各角部。第一阶差面64a比第二阶差面67a更配置于内侧。第一阶差面64a形成于阶差状凸部62a的Z轴方向的前面,第二阶差面67a形成于阶差状凸部62a的Y轴方向或X轴方向的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阶差面64a与分割板簧90a的背面之间的间隙63填充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该间隙63的宽度优选为与图1D所示的宽度W1或图4C所示的宽度W2相同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阶差面64a为与第三减振材料70c的接触面。第三减振材料70c优选由与第一减振材料70a或第二减振材料70b相同的材料构成,但是,不一定需要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第三减振材料70c配置于第一阶差面64a的上面的位置,在分割板簧90a,以小于第一阶差面64a的尺寸形成有1个以上贯通孔98。通过形成有贯通孔98,从而能够容易将第三减振材料70c填充到间隙63,并且能够保持与配置于分割板簧90的上面(Z轴方向前面)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连续性,振动吸收特性提高。
配置于分割板簧90的上面(Z轴方向前面)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形成图案优选为与填充于间隙63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形成图案相同的图案,但是,不一定需要是相同图案。配置于分割板簧90的上面(Z轴方向前面)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Z轴方向的厚度优选为与填充于间隙63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厚度相同程度,但是,不一定需要是相同厚度。
各个第一阶差面64a的面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与例如设置有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减振台24的上面的面积大致相同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减振材料70c在线安装部92a与框架安装部94a之间的位置,从Z轴方向的上下夹入分割板簧90a的一部分。
第一阶差面64a在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从线安装部92a分离,沿着框架60的外形形状,分别配置于2个部位,第三减振材料70c与第一阶差面64a的形状相匹配,不与线安装部92a以及吊线16接触,沿着框架60的外形形状,分别配置于2个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框架安装部94a~94d与线安装部92a~92d之间的分割板簧90a~90d的一部分与框架60之间形成有间隙63,在该间隙63配置有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三减振材料70c。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在与AF动作相关的频带中沿光轴方向振动。作为框架60沿光轴方向振动的方式,存在框架60的4个角部均匀地沿Z轴方向振动的方式、不均匀地沿Z轴方向振动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4个角部分别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因此,即使是任意的方式的振动,也都能够有效地进行防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因此,能够减少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并且无需正确地控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另外,通过第一减振材料70a以外的手段抑制框架的X-Y轴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或者无需抑制其振动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关于第二减振材料70b,通过其它手段抑制透镜支架40和框架60的Z轴方向的振动的情况或无需抑制其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第二减振材料70b。
其结果,能够将产生在例如不具有第三减振材料70c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共振点(特别是与AF动作相关的300Hz附近)的担忧防患于未然。因此,特别是动画摄影时,即使摄像者移动,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聚焦的偏差等。而且,在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的位置,分割板簧90a~90d的一部分与框架60的第一阶差面64a之间的间隙63成为用于第三减振材料70c的积存部,第三减振材料70c不会从间隙63脱落。
而且,从吊线16以及线安装部92a~92d离开,沿着框架60的外周面67的形状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沿Z轴方向振动。
另外,线安装部92a~92d在框架60的角部配置于切口部62的外侧,因此,能够在将框架60的尺寸保持为小型的状态下,例如吊线16的前端与分割板簧90a~90d的线安装部92a~92d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框架60的与Z轴交叉的X-Y轴方向的运动更加顺畅。另外,吊线16的前端与分割板簧90a~90d的线安装部92a~92d的连接通过例如焊接或激光熔接等进行,形成连接部16a(参照图1F~图1H)。
另外,作为第三减振材料70c接触的框架60的接触表面的第一阶差面64a比第二阶差面67a更配置于内侧,因此,即使框架60的外周面67在图1A所示的壳体11的内部移动而与壳体11的内周面接触,第三减振材料70c也不会与壳体11的内周面接触。因此,第三减振材料70c从规定位置向壳体11的内周面下垂或剥落的担忧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分割板簧90a~90d的Z轴方向的两面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振动抑制效果。而且,在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的位置,在分割板簧90a~90d形成有贯通孔98,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通过贯通孔98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填充,而且,容易在分割板簧90a~90d的两面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
另外,如图1G所示,线安装部92a~92d具有向内侧以U字形状凹陷的凹部99,因此,能够通过U字形的凹部99容易地将吊线16的前端安装到线安装部92a并进行激光熔接或者焊接。
另外,如图1F以及图1G所示,在位于框架60的角部附近的一对第一阶差部64a之间的分割板簧90a~90d形成有开口部91,线安装部92a形成于从框架安装部90a~90d连续的一对臂部96的交叉部。另外,臂部96分别具有与第三减振材料70c不接触的部分。而且,与这些臂部96的交叉部分开,形成有将这些臂部96桥接的桥接部97。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要集中于臂部96的应力分散到桥接部97,能够提高线安装部92a~92d的强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吊线16的前端从线安装部92a~92d脱落。
另外,在从框架安装部94a朝向线安装部92a~92d的臂部96的中途位置,具有分割板簧90a~90d的宽度变小的部分,因此,线安装部92a~92d的弹性力提高,能够有效地防止吊线16的弯曲。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透镜支架40的外周形成有朝向图4A所示的框架60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止动用凸部47a,止动用凸部47a的数量为至少3个,优选为4~8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4个。如图4A所示,在四角环形状的框架60的各边与止动用凸部47a对应地形成有容纳图3A所示的各个止动用凸部47a的止动用凹部66a。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各止动用凹部66a形成有各止动用凸部47a的Z轴方向的第一凸部端面47a1能够面接触的凹部底面66a1、以及与止动用凸部47a的第一凸部端面47a1大致直角地交叉的凸部侧面47a3能够面接触的凹部侧面66a3。第一凸部端面47a1以规定的间隙与凹部底面66a1相对,凸部侧面47a3以规定的间隙与凹部侧面66a3相对。
在第一凸部端面47a1和凸部侧面47a3的凸部交叉角部47a4和/或47a5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因此,凸部交叉角部47a4和/或47a5与凹部底面66a1和凹部侧面66a3的凹部交叉角部66a4和/或66a5不接触。另外,如图8所示,凹部交叉角部66a4和凸部交叉角部47a4是在以Y-Z轴的剖面观察的情况下的角部,图7所示,凹部交叉角部66a5和凸部交叉角部47a5是在以X-Z轴的剖面观察的情况下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如图8所示,在止动用凸部47a的凸部交叉角部47a4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凸部交叉角部47a4形成有倒角部,倒角部的Z轴方向的长度Z1为凸部47a的Z轴方向的厚度Z0的30~60%左右。另外,倒角部的Y轴方向的长度Y1为与倒角部的Z轴方向的长度Z1相同程度的长度,但是不一定需要是相同的。这些倒角部的长度Y1以及Z1大于凹状交叉角部66a4的倒角部或R曲面部的尺寸而构成,凸部交叉角部47a4与凹部交叉角部66a4不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将凸部交叉角部47a3加工成倒角部,将凹部交叉角部66a4加工成R曲面部,但是,也可以将凸部交叉角部47a3加工成R曲面部。另外,将凹部交叉角部66a4加工成倒角部的情况下,优选将凸部交叉角部47a3也加工成倒角部。另外,如果以凸部交叉角部47a3不与凹部交叉角部66a4冲突的尺寸构成,则也可以将凸部交叉角部47a3加工成R曲面角部,将凹部交叉角部66a4加工成R曲面角部或倒角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图7所示的凹部交叉角部66a5与凸部交叉角部47a5的关系也与图8所示的凹部交叉角部66a4与凸部交叉角部47a4关系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假设将包含透镜驱动装置2的装置坠落的情况等下,止动用凸部47a的角部47a4(47a5也相同)也不会与框架60的凹部66a的角部66a4(66a5)冲突。因此,角部47a4(47a5也相同)以及66a4(66a5也相同)不易缺失,不易产生垃圾等。另外,在该透镜驱动装置2中,坠落时等,只是止动用凸部47a的面47a1(47a3也相同)与止动用凹部66a的面66a1(66a3也相同)的面彼此冲突,不易发生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60的断裂以及透镜支架40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60,构成光轴方向驱动部的一部分的作为磁铁部件的磁性体板61以及磁铁80以堵塞止动用凹部66a的Z轴方向的开口部66a2的方式固定。其结果,位于第一凸部端面47a1的Z轴方向的相反侧的止动用凸部47a的第二凸部端面47a能够与由磁铁80以及磁性体板61构成的磁铁部件的Z轴方向的端面面接触。
即,止动用凸部47a以能够以凹部底面66a1与磁性体板61之间的距离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止动用凹部66a之中。凹部底面66a1与磁性体板61之间的Z轴方向可移动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相对于凸部47a的Z轴方向的厚度Z0(参照图8),大至30~60%左右。该Z轴方向可移动距离大于凸部47a在凹部66a内沿Y轴方向能够移动的距离,并且大于沿X轴方向能够移动的距离。
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框架60的凹部66a的底面66a1与磁性体板61之间的距离的范围内。通过这样构成,不增加部件数量,即可有效地限制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的光轴方向(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也有助于装置2的小型化。另外,凸部47a的侧面47a3与凹部66a的侧面66a3之间的间隙优选小至不限制透镜支架40的Z轴方向移动的范围,侧面47a3与侧面66a3接触,从而能够防止透镜支架40相对于框架60绕光轴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60具有四边形环形状,止动用凹部66a形成于四边形环形状的各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四边形的框架60的角的位置,在透镜支架40的角部,配置包括IC芯片等的传感器部件41(参照图4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止动用凸部47a,也可以形成有厚壁部47a6或47a7。通过形成厚壁部47a6或47a7,增强止动用凸部47a的强度。厚壁部47a6在与框架60不接触的位置,形成于与第一凸部端面47a1相同的一侧,厚壁部47a7在与框架60不接触的位置,形成于与第二凸部端面47a2相同的一侧。这些厚壁部47a6、47a7的Z方向厚度也可以朝向光轴的中心逐渐变厚。通过这样构成,加强功能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I以及图1J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190的结构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190中,未形成图1F以及图1G所示的贯通孔98,并且也未形成桥接部97。另外,开口部191的形状与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另外,臂部196的形状也与臂部96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192中,形成有U字形状的凹部199,在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99相同。除了未形成贯通孔98以外,框架安装部19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K以及图1L所示,在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290以及框架60的阶差状凸部262a(与阶差状凸部62a对应)的结构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290中,与图1F~图1H所示的贯通孔98对应的贯通孔298的数量和配置不同,并且线安装部292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292中,形成有U字形状的凹部299,在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99相同,但在凹部2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与板簧290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舌部292α。舌部2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而与阶差状凸部262a的第一阶差面264a接触。
阶差状凸部262a的第二阶差面267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阶差面67a相同,但是阶差状凸部262a的切口部262b比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口部62b窄。除了舌部292α的线安装部292位于切口部262b之上。切口部262b是通过吊线16,舌部292α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而能够与阶差状凸部262a的第一阶差面264a接触的程度的大小。第三减振材料70c与线16的连接部16a不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91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也未形成桥接部97。形成于框架60的前面64的安装用凸部265进入开口部291,定位分割板簧290和框架60。另外,臂部296的形状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臂部96的形状不同。另外,除了贯通孔298的形状或数量和开口部291的形状等不同以外,框架安装部294的形状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安装部292的凹部2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与板簧290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舌部292α。舌部2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而与阶差状凸部262a的第一阶差面264a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与第三减振材料70c接触的连接部16a的附近,线安装部292的一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而与阶差状凸部262a的第一阶差面264a接触。由此,共振抑制效果提高,特别是抖动校正方向(X轴以及Y轴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提高。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M以及图1N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390以及框架60的阶差状凸部362a(与阶差状凸部62a对应)的结构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390中,与图1F以及图1G所示的贯通孔98对应的贯通孔398与开口部391连通,框架安装部394的形状不同,并且线安装部392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392中,形成有U字形状的凹部399,在该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部199相同,但在凹部3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与板簧390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的舌部392α。舌部3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阶差状凸部362a的第一阶差面364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阶差状凸部362a未形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阶差面67a以及267a对应的阶差面。另外,阶差状凸部362a的切口部362b比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口部62b窄,但比切口部262b宽。除了舌部392α的线安装部392位于切口部362b之上。
切口部362b是通过吊线16,舌部392α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而能够与阶差状凸部362a的第一阶差面364a接触的程度的大小。第三减振材料70c与线16的连接部16a不接触。在切口部362b中,在线安装部392的Z轴方向的下方位置,以与线安装部392以及连接部16a不接触的方式,也可以埋入有第三减振材料70c。埋入于切口部362b的第三减振材料70c仅与吊线16和切口部362B的内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91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也未形成桥接部97。另外,臂部396的形状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臂部96的形状不同。另外,除了贯通孔398的形状或数量和开口部391的形状等不同以外,框架安装部394的形状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安装部392的凹部3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与板簧390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舌部392α。舌部3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阶差状凸部362a的第一阶差面364a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三减振材料70c不接触的连接部16a的附近,线安装部392的一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阶差状凸部362a的第一阶差面364a接触。由此,共振抑制效果提高,特别是抖动校正方向(X轴以及Y轴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提高。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A中,仅框架160和透镜支架140的形状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6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框架60对应,透镜支架14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架40对应,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60具有四角环形状,止动用凹部166a形成于四边形环形状的4个角的位置。与这些位置对应,在透镜支架140,形成有4个止动用凸部147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止动用凹部6a具有Z轴方向的凹部底面166a1、向Z轴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66a2、与底面166a1大致直角地交叉的凹部侧面166a3。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用凸部147a的Z轴方向的下面成为第一凸部端面147a1,与凹部底面166a1相对,能够面接触。与止动用凸部147a的第一凸部端面147a1大致直角地交叉的凸部侧面147a3与凹部侧面166a3以规定的间隙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凸部147a的第一凸部端面147a1的光轴的方向的相反侧的第二凸部端面147a2与图1A所示的壳体11(图10中用双点划线图示)的光轴方向的内面相对,且能够面接触。其结果,止动用凸部147a以能够在凹部底面166a1与壳体11的内面之间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止动用凹部166a之中。
如图10所示,在止动用凸部147a的凸部交叉角部147a4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凸部交叉角部147a4形成有倒角部,凸部交叉角部147a4与凹部交叉角部166a4不接触。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不增加部件数量,能够有效地限制透镜支架140相对于框架160的光轴方向的移动范围,也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60的角的位置配置凸部147a,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角部,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在凹部交叉角部66a4形成有退避部66a6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的一部分。下面,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凸部交叉角部47a4不接触的方式形成有退避部66a6,因此,也可以在凸部交叉角部47a4不形成倒角部或R曲面部。通过具有退避部66a6,凸部交叉角部47a4不会与凹部交叉角部66a4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假设将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装置坠落等的情况下,止动用凸部47a的角部47a4也不会与框架60的凹部66a冲突,角部47a4不易缺失,不易产生垃圾等。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的坠落时等,只是止动用凸部47a的面47a1、47a3与止动用凹部66a的面66a1、66a3的面彼此冲突,不易发生坠落冲击等所导致的框架60的断裂以及透镜支架40的变形。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通过回流焊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表面,但也可以与电路基板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抖动校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形成有朝向减振台24突出的后面凸部69,但是,不是一定需要后面凸部69。通过设置后面凸部69,能够更容易地调节沿着Z轴方向的第一减振用间隙的间隙宽度,但根据减振台24的Z轴方向的高度等,有时可以没有后面凸部6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四角板形状的基座部10以及电路基板20的各边平行地配置第一驱动轴以及第二驱动轴,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第一驱动轴以及第二驱动轴位于四角板形状的基座部10以及电路基板20的对角线上的方式配置第一驱动用线圈30a以及第二驱动用线圈30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单一的两用磁铁80具备抖动校正用磁体和自动聚焦用磁体的两个功能,但是,也可以准备不同的磁铁进行安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的交叉角度为90度,但是,在本发明中,它们的交叉角度也可以为90度以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沿着驱动平面(包括X轴以及Y轴)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基座部10移动自如地保持作为抖动校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手段,使用4根吊线16,但是,吊线的数量不限于4根,只要为多根即可。
另外,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90、190不限于分割成4个的平板形状的板簧,也可以是2分割型、或者分割成4个以上的类型、或者是单一的弹簧。
另外,作为支承部,不限于吊线16,例如也可以为板簧、球轴承等其它支承部。另外,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舌部292α或392α的具体形状不限于大致圆形以及大致半圆形,也优选为大致椭圆形、大致半椭圆形、梯形、其它多边形等。另外,舌部292α以及392α的具体形状也优选为从线安装部292或392向突出方向宽度变宽那样的形状。通过设成这样的形状,能够增大与第三减振材料70c的接触面积而不会与臂部296或396发生干涉,共振抑制效果提高。
Claims (8)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透镜支架,其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
作为可动部的框架,其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周围,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移动自如地保持所述透镜支架;以及
光轴方向驱动部,其使所述透镜支架沿所述光轴相对于所述框架相对移动,
在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形成有朝向所述框架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至少3个止动用凸部,
在所述框架,相较于所述止动用凸部更向所述光轴的上方形成有容纳各个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止动用凹部,
在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有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所述光轴的上方的第一凸部端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底面、以及与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一凸部端面交叉的凸部侧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侧面,
在所述第一凸部端面和所述凸部侧面的凸部交叉角部,成形有倒角部或R曲面部,并且构成为所述凸部交叉角部与所述凹部底面和所述凹部侧面的凹部交叉角部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配置有构成所述光轴方向驱动部的一部分的磁铁部件,
以位于所述第一凸部端面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二凸部端面能够与所述磁铁部件的所述光轴的方向的端面面接触的方式,所述磁铁部件安装于所述框架,
所述止动用凸部以能够在所述凹部底面与所述磁铁部件之间沿所述光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止动用凹部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多边形环形状,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于所述多边形环形状的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止动用凸部形成有厚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在与所述框架不接触的位置,形成于与所述第一凸部端面相同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中,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朝向所述光轴的中心逐渐变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中,所述光轴的方向的厚度朝向所述光轴的中心逐渐变厚。
8.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透镜支架,其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
作为可动部的框架,其配置于所述透镜支架的周围,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移动自如地保持所述透镜支架;以及
光轴方向驱动部,其使所述透镜支架沿所述光轴相对于所述框架相对移动,
在所述透镜支架的外周,形成有朝向所述框架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至少3个止动用凸部,
在所述框架,相较于所述止动用凸部更向所述光轴的上方形成有容纳各个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止动用凹部,
在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有所述止动用凸部的所述光轴的上方的第一凸部端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底面、以及与所述止动用凸部的第一凸部端面交叉的凸部侧面能够面接触的凹部侧面,
在所述凹部底面和所述凹部侧面的凹部交叉角部,以所述第一凸部端面和所述凸部侧面的凸部交叉角部不接触的方式,形成有退避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97217A JP6759696B2 (ja) | 2016-05-13 | 2016-05-13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6-097217 | 2016-05-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67816A CN107367816A (zh) | 2017-11-21 |
CN107367816B true CN107367816B (zh) | 2020-05-19 |
Family
ID=60297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29425.0A Active CN107367816B (zh) | 2016-05-13 | 2017-05-11 | 透镜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302900B2 (zh) |
JP (1) | JP6759696B2 (zh) |
CN (1) | CN1073678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3885A (zh) * | 2018-12-13 | 2020-06-23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11506862B2 (en) * | 2019-02-01 | 2022-11-22 | Tdk Taiwan Corp. |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
CN210742589U (zh) * | 2019-11-28 | 2020-06-12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光学部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KR102279920B1 (ko) | 2020-02-10 | 2021-07-2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CN114755791A (zh) * | 2020-12-29 | 2022-07-15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CN114594567A (zh) | 2022-01-27 | 2022-06-07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55904A (ja) * | 2011-06-09 | 2012-12-27 | Panasonic Corp |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103676067A (zh) * | 2013-11-13 | 2014-03-26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止动结构 |
CN104216199A (zh) * | 2013-05-29 | 2014-12-17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CN204790258U (zh) * | 2015-08-14 | 2015-11-18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磁铁支架 |
CN105141105A (zh) * | 2010-07-30 | 2015-12-0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音圈电动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35683B2 (ja) * | 2005-02-28 | 2013-02-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振動型ジャイロセンサ及び振動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4495741B2 (ja) * | 2006-10-04 | 2010-07-07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5107682B2 (ja) * | 2007-11-26 | 2012-12-26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
JP2009128736A (ja) * | 2007-11-27 | 2009-06-11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
JP6106511B2 (ja) * | 2013-04-26 | 2017-04-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KR102209118B1 (ko) * | 2013-12-04 | 2021-01-2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구동모터 |
JP2015118331A (ja) * | 2013-12-19 | 2015-06-25 | 惠州市大亜湾永昶電子工業有限公司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5152674A (ja) * | 2014-02-12 | 2015-08-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ユニット、カメラ及び光照射装置 |
JP6666538B2 (ja) | 2014-05-14 | 2020-03-18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
CN109073957B (zh) * | 2016-03-17 | 2021-03-16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移动装置、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
-
2016
- 2016-05-13 JP JP2016097217A patent/JP67596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5-02 US US15/584,403 patent/US103029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11 CN CN201710329425.0A patent/CN107367816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4-09 US US16/378,680 patent/US1111257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41105A (zh) * | 2010-07-30 | 2015-12-0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音圈电动机 |
JP2012255904A (ja) * | 2011-06-09 | 2012-12-27 | Panasonic Corp |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104216199A (zh) * | 2013-05-29 | 2014-12-17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CN103676067A (zh) * | 2013-11-13 | 2014-03-26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止动结构 |
CN204790258U (zh) * | 2015-08-14 | 2015-11-18 |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磁铁支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59696B2 (ja) | 2020-09-23 |
US20170329099A1 (en) | 2017-11-16 |
US11112577B2 (en) | 2021-09-07 |
CN107367816A (zh) | 2017-11-21 |
US20190235205A1 (en) | 2019-08-01 |
JP2017203958A (ja) | 2017-11-16 |
US10302900B2 (en) | 2019-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6781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10568579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KR102567423B1 (ko) |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 |
CN10997594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CN110261989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7007553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 |
CN109581683B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JP670058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8020901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8353121B (zh) | 相机模组 | |
JP656529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6583613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610297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US20220206247A1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333036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及摄像头搭载装置 | |
CN112859281A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US20230403469A1 (en) |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apparatus,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equipped apparatus | |
JP607997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15903165A (zh)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30 Address after: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TDK TAIWA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DK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