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68579B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68579B
CN110568579B CN201910822500.6A CN201910822500A CN110568579B CN 110568579 B CN110568579 B CN 110568579B CN 201910822500 A CN201910822500 A CN 201910822500A CN 110568579 B CN110568579 B CN 110568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gap
lens
driving device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25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68579A (zh
Inventor
一桥秀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883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52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903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29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5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0058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68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68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68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68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具有弹簧(90)的透镜驱动装置。弹簧(90)包括:安装于透镜保持件(40)的保持件安装部(93a~93d)、安装于框架(60)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安装于悬架线(16)的线安装部(92a~92d)。在位于框架安装部(94a)与线安装部(92a~92d)之间的弹簧(90)的一部分与框架(60)的第一台阶面(64a)之间形成间隙(63),在间隙(63)配置振动吸收部件(70c)。在减振台(24)的前表面与框架(60)的后表面之间的减振用间隙填充振动吸收部件(70a)。在框架(60)的内周面形成向间隙开口的凹部(74),填充于间隙的振动吸收部件(70b)还连续地进入凹部(74)。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4月25日、申请号为201610262612.7、发明名称为透镜驱 动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便携电话的摄像模块等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适用于便携电话的摄像模块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已开发了使包括保持透镜的透镜保持件的模糊修正用可动部向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模糊修正的装置。
在现有的装置中,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共振成为课题。因此,提出了通过在模糊修正用可动部与线圈基板之间配置减振材料,抑制不需要的共振的方案(专利文献1)。
在现有的装置中,考虑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模糊修正用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配置减振材料,抑制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共振。
但是,在现有的装置中,当填充于模糊修正用可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的减振材料的量过多时,模糊修正动作的响应性可能劣化。另外,即使恰当地控制减振材料的量,也可能在AF驱动的频率特性产生共振点。即,难以有效地防止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振动。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示,还已知以与支承可动部的悬架线接触的方式配置振动吸收部件的发明,但这是为了抑制可动部的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共振,难以有效地防止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振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4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10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研发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振动。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的共振,而且抑制共振等的减振材料不易脱落。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用于模糊修正的驱动力较大,能够进行良好的模糊修正,并且抑制共振等的减振材料不易脱落。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的透镜保持件;
以上述透镜保持件沿着上述透镜的光轴相对于框架可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弹性部件;
使上述透镜保持件沿着上述光轴相对于上述框架进行相对移动的光轴方向驱动部;
支承部,其连结上述弹性部件和固定部,使得上述框架以沿着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相对于上述固定部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和
交叉方向驱动部,其沿着与上述光轴交叉的方向使上述框架相对于上述固定部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中,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
安装于上述透镜保持件的保持件安装部;
安装于上述框架的框架安装部;和
安装于上述支承部的支承安装部,
在位于上述框架安装部与上述支承安装部之间的上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上述框架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上述间隙中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位于框架安装部与支承安装部之间的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框架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间隙中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因此,弹性部件和振动吸收部件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在光轴方向上振动。其结果是,能够预先防止在AF驱动的频率特性产生共振点(例如300Hz附近)的可能性。因此,特别是在动态图像摄影时,即使摄影者移动,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焦点偏离等。而且,由于共振抑制效果,模糊修正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得以提高。另外,在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的位置,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框架之间的间隙成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积存部,振动吸收部件不会从间隙脱落。
优选振动吸收部件与支承安装部隔开间隔地依照(沿着)框架的外形形状而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动部在光轴方向上振动。
例如框架为大致四角环形形状,
振动吸收部件分别在框架的4个角部附近,与支承安装部隔开间隔地依照(沿着)框架的外形形状而分别配置于两个以上的部位。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在光轴方向上振动。
例如弹性部件可以分别分隔绝缘地配置于框架的4个角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例如包括导电性部件的4个支承部和包括导电性部件的4个弹性部件,形成从固定部向透镜保持件的4个导电路径。
例如可以在上述框架形成有缺口部,以使得上述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配置于上述框架的外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框架的尺寸保持为小型,且例如由悬架线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和弹性部件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框架的与光轴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为了形成间隙,例如在框架形成有在光轴方向上凹陷的第一台阶面,振动吸收部件配置在第一台阶面与弹性部件之间的间隙中。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振动吸收部件的填充变得容易,且一度填充了的振动吸收部件不容易从该部位脱离。
例如在框架的外侧配置有固定于固定部的外壳,
在框架形成有第二台阶面,该第二台阶面从框架的外表面在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凹陷,该框架的外表面由于框架的相对移动存在框架与外壳的内表面接触的可能性,
振动吸收部件所接触的框架的接触表面配置于比第二台阶面靠内侧的位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振动吸收部件所接触的框架的接触表面配置于比第二台阶面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框架在外壳内部在与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而与外壳的内周面接触,振动吸收部件也不会与外壳的内周面接触,振动吸收部件从规定位置向外壳内周面滴下或剥落的可能性较小。
例如也可以是,振动吸收部件还与弹性部件的第二面接触,该弹性部件的第二面位于配置在间隙中的振动吸收部件所接触的弹性部件的第一面的相反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弹性部件从第一面和第二面这两面与振动吸收部件接触,因此进一步提高振动抑制效果。
例如优选在振动吸收部件在第一面和第二面这两者处所接触的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中,形成有贯通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贯通孔。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贯通孔的振动吸收部件的填充变得容易,而且,在弹性部件的两面配置振动吸收部件变得容易。
例如可以是,形成于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具有向内侧U字形凹陷的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例如由悬架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通过U字形的凹部容易地安装至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
例如支承安装部形成于与框架安装部连续的一对臂部的交叉部,
臂部分别具有不与振动吸收部件接触的部分,
在这些臂部的交叉部之外,在弹性部件形成有桥接这些臂部的桥接部。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会集中于臂部的应力分散至桥接部,能够提高支承安装部的强度,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悬架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前端从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脱离。
例如可以是,在从框架安装部向支承安装部去的弹性部件的中途位置具有弹性部件的宽度变小的部分。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弹性力,有效地防止由悬架线等构成的支承部的压曲。
例如可以是,在支承安装部形成有舌部,在上述舌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框架之间配置有上述振动吸收部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共振抑制效果,特别是能够提高模糊修正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另外,优选上述舌部以从上述支承安装部向上述光轴突出的方式构成。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不与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干扰地使舌部的一部分经由振动吸收部件与框架接触,提高共振抑制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的透镜保持件;和
驱动部,其使上述透镜保持件沿着上述透镜的光轴相对于框架进行相对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中,
在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与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沿着周向在至少一个部位填充有振动吸收部件,
在填充有上述振动吸收部件的位置,在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和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中的任一者形成有向上述间隙开口的凹部,
填充到上述间隙中的上述振动吸收部件还连续地(接续地)进入上述凹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与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沿着周向在至少一个部位填充有振动吸收部件。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的共振。其结果是,在模糊修正动作时或自动聚焦动作时,特别是自动聚焦动作时,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不会共振,能够良好地进行它们的动作。
而且,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填充有振动吸收部件的位置,在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和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中的任一者形成有向上述间隙开口的凹部。因此,凹部成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积存部,即使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大幅移动,振动吸收部件也不会从间隙脱落。特别是即使被施加落下时的冲击,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大幅移动,振动吸收部件也不会从间隙脱落。
优选在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与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上述振动吸收部件沿着周向填充于3个以上的部位,在各部位形成有上述凹部。通过在多个部位设置振动吸收部件,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倾斜的方向的共振。另外,也能够提高光轴方向和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
优选上述框架为大致四角环形形状,
上述振动吸收部件分别在上述框架的4个角部附近,填充至上述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与上述框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
在各个角部附近分别形成有上述凹部。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框架的内周面中空出的空间而配置振动吸收部件,而且将振动吸收部件配置在对角线上,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透镜保持件相对于框架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优选上述凹部形成于上述框架的内周面。框架的内周面、特别是角部的内周面在空间上有余量,设置内方凸部,在内方凸部的前表面形成凹部变得容易。易于向该凹部注入成为振动吸收部件的凝胶状物质,可操作性提高。此外,凹部也可以形成于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或形成于框架的内周面和透镜保持件的外周面这两者。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的可动部;
第一驱动部,其使上述可动部沿着与上述透镜的光轴交叉的第一驱动轴相对于固定部进行相对移动;和
第二驱动部,其使上述透镜部沿着与上述透镜的光轴和上述第一驱动轴交叉的第二驱动轴相对于上述固定部进行相对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中,
在上述固定部的前表面固定有:构成上述第一驱动部的一部分的第一驱动线圈;和构成上述第二驱动部的一部分的第二驱动线圈,
在上述可动部的后表面,以与上述第一驱动线圈和上述第二驱动线圈分别隔着驱动用间隙相对的方式,固定有第一驱动用磁体和第二驱动用磁体,
在上述固定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底座,
在上述底座的前表面与上述可动部的后表面之间的减振用间隙中填充有振动吸收部件,
上述减振用间隙比上述驱动用间隙大。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不将线圈埋入线圈基板的内部,而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的前表面固定第一驱动线圈和第二驱动线圈。因此,容易增大驱动线圈的圈数,能够增大驱动线圈的驱动力。
而且,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的前表面设置有底座,在该底座与可动部的后表面之间的减振用间隙中填充有振动吸收部件。因此,与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的前表面直接填充振动吸收部件的情况相比,振动吸收部件不易脱落。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振动吸收部件的减振特性,防止共振等,且提高模糊修正功能。即,能够抑制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共振,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光轴方向上共振。
另外,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的前表面设置有底座,因此,通过控制底座的前表面的面积,容易管理成为振动吸收部件的凝胶状物质的涂敷量,容易形成所需的量的振动吸收部件。进而,在落下时的冲击力等作用时,因为减振用间隙比驱动用间隙大,所以通过驱动用线圈和驱动用磁体的碰撞而作用止动功能,减振用间隙不会消失。因此,振动吸收部件不会从减振用间隙完全挤出。
优选从上述固定部的前表面起的上述第一驱动线圈和上述第二驱动线圈的高度大于上述底座的高度。通过使底座比驱动线圈低,与驱动用间隙相比,能够充分增大减振用间隙。
优选上述可动部具有保持上述第一驱动用磁体和第二驱动用磁体的框架,
上述振动吸收部件填充在形成于上述框架的后表面与上述底座的前表面之间的上述减振用间隙中。
框架可以由塑料等构成,易于控制与振动吸收部件的接触面积,且易于控制振动吸收部件的填充量。
优选上述固定部为大致四角板形形状,
上述第一驱动线圈和上述第二驱动线圈分别固定于四角板形形状的上述固定部的4边位置,
上述底座分别固定于四角板形形状的上述固定部的4角位置。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固定部的前表面的空出的空间而配置振动吸收部件,将振动吸收部件配置在对角线上,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件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优选上述固定部具有电路基板,在上述电路基板的前表面固定上述第一驱动线圈和上述第二驱动线圈,
上述底座是固定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前表面的芯片部件。
芯片部件能够例如由陶瓷电子部件等构成。在为芯片部件时,形成有端子(外部)电极,因此,对电路基板等的固定部的连接或粘接变得容易。另外,部件的表面具有凹凸,与振动吸收部件的接合力优异,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振动吸收部件从底座脱落。此外,振动吸收部件不仅附着于底座的前表面,也可以还附着于侧面。
可以是,在上述可动部的后表面形成有向上述底座突出的后表面凸部,
上述减振用间隙形成在上述后表面凸部与上述底座之间。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沿着光轴方向的减振用间隙的间隙宽度的调节变得更容易。此外,本发明中,也可以没有向底座突出的后表面凸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B是表示除去了图1A所示的外壳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内部的整体立体图。
图1C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除去了图1B所示的外壳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D是表示填充于图1C所示的框架的后表面与底座之间的减振材料的详情的局部放大概略图。
图1EA~图1EC是表示第一减振材料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概略图。
图1F是表示图1B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立体图。
图1G是表示图1F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平面图。
图1H是表示图1F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侧面图。
图1I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立体图。
图1J是表示图1I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平面图。
图1K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立体图。
图1L是表示图1K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平面图。
图1M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所使用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立体图。
图1N是表示图1M所示的前方弹簧的与悬架线的连接部的详情的局部平面图。
图2是除去图1A所示的外壳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透镜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3B是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图3A所示的透镜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B是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图4A所示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4C是组合图2所示的框架和透镜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4D是将图4C所示的框架和透镜保持件的主要部分局部放大的图。
图4E是仅将图4C所示的框架的主要部分局部放大的图。
图5A是在图2所示的基体部之上配置有电路基板和驱动线圈的平面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第一驱动线圈的平面图,图5C是图5A所示的第二驱动线圈的平面图。
图6A是在图5A所示的基体部之上配置有电路基板和驱动线圈的局部组装图的立体图。
图6B是图5A的放大平面图,表示透镜和开口部的关系。
图7是沿着图6B所示的VII-VII线的截面图,是在图6B所示的局部组装图的Z轴方向的上部还组合有框架和透镜保持件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频率有无共振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具有作为固定部的基体部10和外壳11。基体部10和外壳11在外壳11的Z轴方向的后部开放端被接合。如图1B和图2所示,在外壳11的内部配置有朝向基体部10的Z轴方向的前方且由FPC等构成的电路基板20、透镜保持件40和框架60。透镜保持件40和框架60构成相对于固定部的模糊修正用可动部。
在电路基板20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正面和背面的基板开口部22。形成于基体部10的中央部的筒状凸部14插入基板开口部22。筒状凸部14构成基体开口部12的开口缘。在电路基板20的正面(前表面),沿着基板开口部22的周围安装模糊修正用线圈30。此外,电路基板20与基体部10一体化而构成固定部的一部分。
模糊修正用线圈30具有:构成后述的第一驱动轴的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和构成与第一驱动轴大致直角交叉的第二驱动轴的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这些驱动线圈30a、30b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表面。
电路基板20整体为矩形板形状,在矩形的外形的一边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的连接器部23。此外,在所有的附图中,将与能够保持于透镜保持件40的内周面48的透镜100(参照图7)的光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设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进行说明。
此外,X轴、Y轴、Z轴相互垂直。本实施方式中,X轴与第一驱动轴一致,Y轴与第二驱动轴一致。另外,沿着Z轴的前表面或前方,在图2和图7中是指上方向,是指对于透镜的被照体侧。另外,沿着Z轴的后表面或后方,在图2和图7中是指下方向,是指对于透镜的拍摄元件侧。
如图2所示,基体部10包括:基体板主体10a和分别安装于该基体板主体10a的四角的线后端安装片10b。在各线后端安装片10b安装单一的悬架线16的后端。作为支承部的悬架线16分别从基体部10的四角部分贯通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分且向Z轴方向的前方(图2的上方)延伸。
在图2所示的透镜保持件40的前表面42安装固定前方弹簧90的保持件安装部93a~93d。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47的周向一部分安装传感器部件41。传感器部件41由检测例如与霍尔元件(霍尔磁体)的相对移动而检测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相对位置的霍尔IC部件等构成。在与传感器部件41对应的框架60的内表面安装有省略图示的霍尔磁体。
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部件41安装于透镜保持件40,因此,能够实时且精确地检测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的Z轴方向位置,基于该检测结果,在Z轴方向上驱动透镜保持件40。因此,能够实现精确、快速的AF动作。此外,这种控制中,特别是框架60在Z轴方向上共振时,由于基于传感器部件41的检测信号驱动透镜保持件40,因此振动可能增大。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后述的振动吸收部件70c单独作用(或与70b的协同作用、或与70a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图1B和图2所示,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90由相互分离(隔开)而绝缘的4个板状的分割板簧90a~90d构成。各分割板簧90a~90d具有安装悬架线16的前端的线安装部(支承安装部)92a~92d。悬架线16和分割板簧90a~90d分别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它们分别能够电导通。
悬架线16分别能够沿着包括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自由地挠曲弹性变形。此外,悬架线16在被施加过大的力时,也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但在通常的透镜驱动动作中,悬架线16分别沿着包括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自由地挠曲弹性变形。为了悬架线16的前端易于与各分割板簧90a~90d的各线安装部92a~92d连接,如图4A所示,在框架60的4个角部分别设置有缺口部62。
各分割板簧90a~90d具有与线安装部92a~92d连接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各框架安装部94a~94d被安装固定于例如图4A所示的四角环形形状的框架60的位于前表面64的4个角部。框架60本身由塑料等绝缘材料构成。
如图4A所示,在位于框架60的角部的前表面64优选形成有多个安装用凸部65。各安装用凸部65与图1B和图2所示的形成于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装部94a~94d的嵌合孔嵌合,将分割板簧90a~90d定位固定于框架60。各分割板簧90a~90d的背面与位于框架60的角部的前表面64紧贴而被固定。在紧贴而固定时,也可以使用粘接剂。
在各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装部94a~94d,经由弯折部95a~95d分别形成有保持件安装部93a~93d。在保持件安装部93a~93d分别形成有嵌合孔,嵌合孔与在图3A中表示的透镜保持件40的前表面42沿着周向大致均等地形成的安装用凸部43a~43d嵌合。
即,通过弯折部95a~95d的弹性变形,前方弹簧90利用形成于其内周端的保持件安装部93a~93d,将透镜保持件40以相对于框架60在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另外,前方弹簧90的各分割板簧90a~90d分别与各个悬架线16连接,并且与形成于透镜保持件40的前表面的配线图案连接。因此,通过悬架线16和前方弹簧90,向保持于透镜保持件40的聚焦用线圈46供给驱动电流,并且能够将由传感器部件41检测出的检测信号传递至电路基板20。各悬架线16能够与电路基板20的配线图案电连接。即,使用包括导电性部件的4个悬架线16和包括导电性部件的4个分割板簧90a~90d,能够形成从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到透镜保持件40的4个导电路径。
如图3B所示,在透镜保持件40的后表面45形成有圆弧状的板簧安装部44a、44b。另外,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47的后侧形成有台阶部49。在台阶部49固定图2所示的四角环形形状的聚焦用线圈46。
如图2所示,后方弹簧50由一对分割板簧50a、50b构成。在各分割板簧50a、50b各自的内周部形成有圆弧状的保持件安装部54a、54b。各保持件安装部54a、54b固定于图3B所示的板簧安装部44a、44b。用于将后方弹簧50固定于板簧安装部44a、44b的方案没有特别限定,可例示利用嵌合进行的固定和利用粘接剂等进行的固定等。
如图2所示,在后方弹簧50的各分割板簧50a、50b,与保持件安装部54a、54b的两端部连续地形成有弯折部55a、55b,在弯折部55a、55b的外周侧连续形成有框架安装部52a、52b。各框架安装部52a、52b嵌合固定于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
即,后方弹簧50与前方弹簧90一样,利用弯折部55a~55d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形成于内周端的保持件安装部54a~54d,将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以在作为光轴方向的Z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但是,后方弹簧50与前方弹簧90不同,不需要具有电导通路径的功能。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四角环形形状的框架60的Z轴方向的后侧,沿着四角的4边形成有磁体安装凹部66。如图2和图7所示,在磁体安装凹部66隔着磁性体板61固定有兼用磁体80。
如图7所示,框架60利用悬架线16保持于基体部10,使得在兼用磁体80的后表面与模糊修正用线圈30的前表面之间形成间隙(驱动用间隙)。框架60相对于基体部10以沿着包括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可移动的方式被保持。
透镜保持件40经由图2所示的前方弹簧90和后方弹簧50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保持于框架60,因此,与框架60一起,透镜保持件40也相对于基体部10沿着包含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
在模糊修正用线圈30流动驱动电流,由此,通过线圈30和兼用磁体80的协同作用,对兼用磁体80作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框架60与透镜保持件40一起相对于基体部10沿着包含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通过使透镜100与透镜保持件40一起沿着驱动平面移动,能够进行模糊修正动作。
另外,以在兼用磁体80的内周面与聚焦用线圈46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透镜保持件40经由弹簧90和50(参照图2)保持于框架60。在聚焦用线圈46流动驱动电流,由此,通过线圈46和兼用磁体80的协同作用(VCM作用),对线圈46作用光轴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透镜保持件40与透镜100一起相对于框架60向光轴方向的前后移动。通过使透镜100与透镜保持件40一起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移动,能够进行自动聚焦(AF)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兼用磁体80既用作AF控制用磁体也用作模糊修正控制用磁体,从而能够降低部件数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AF控制和模糊修正控制。而且还能够有助于透镜驱动装置2的小型化。
此外,透镜100也可以包括多个透镜组,但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说明简单,说明由1个透镜构成的情况。
如图6A和图6B所示,模糊修正用线圈30包括:沿着X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相对的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30a;和沿着Y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相对的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30b。这些驱动线圈30a、30b作为整体以包围筒状凸部14的方式沿着电路基板20的各边平行地配置于四角板形形状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
沿着X轴彼此相对的第一驱动线圈30a、30a的Y轴方向的配置位置稍微错开,沿着Y轴彼此相对的第二驱动线圈30b、30b的X轴方向的配置位置也稍微错开。像这样使驱动线圈30a、30b沿着周向在相同的方向错位是因为,这样易于在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安装位置传感器18a、18b和减振台(底座)24等,并且易于形成悬架线16的贯通孔等。
位置传感器18a例如由霍尔传感器构成,与一方的第一驱动线圈30a一起,与图2所示的兼用磁体80的一方的第一驱动磁体80a的后表面隔开规定间隔地相对,能够检测第一驱动磁体80a的X轴方向的移动位置。另外,位置传感器18b例如由霍尔传感器构成,与一方的第二驱动线圈30b一起,与图2所示的兼用磁体80的一方的第二驱动磁体80b的后表面隔开规定间隔地相对,能够检测第二驱动磁体80b的Y轴方向的移动位置。这些传感器18a、18b与电路基板20的配线图案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一驱动磁体80a以沿着Z轴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驱动用间隙)相对的方式配置,构成用于模糊修正的第一驱动部(第一VCM),第二驱动线圈30b和第二驱动磁体80b以沿着Z轴方隔开规定间隔(驱动用间隙)相对的方式配置,构成用于模糊修正的第二驱动部(第二VCM)。第一驱动部的第一驱动轴为X轴,第二驱动部的第二驱动轴为Y轴。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构成交叉方向驱动部。
图6A和图6B所示的减振台(底座)24分别通过粘接剂或钎焊等方式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四角部。减振台24例如由陶瓷电子部件等芯片部件等构成。
如图1C和图1D所示,在减振台24的前表面与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或后表面凸部69之间形成有间隙宽度W1的间隙(第一减振用间隙),该第一减振用间隙中,以与两者紧贴的方式插入设置有凝胶状的第一减振材料(振动吸收部件)70a。间隙宽度W1比兼用磁体80与模糊修正用线圈30之间的间隙(驱动用间隙)的宽度W0大,具体而言,优选为0.1~0.4mm左右。
第一减振材料70a例如由软质凝胶材料或软质粘接剂等振动吸收材料等构成。第一减振材料70a作为框架60相对于基体10和电路基板20沿着包含X轴和Y轴的驱动平面移动时的减振器发挥作用,能够期待抑制振动的效果。在将第一减振材料70a由紫外线固化树脂等构成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粘性为例如10~100Pa·s,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E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比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或后表面凸部69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大。或者,如图1EC所示,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也可以与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或后表面凸部69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大致相等。但是,如图1EB所示,第一减振材料70a在减振台24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比第一减振材料70a在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或后表面凸部69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小。
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将第一减振材料70a插入设置于磁体80与线圈30之间,而是插入设置于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之间或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后表面凸部69之间。而且,间隙宽度W1比W0大。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包括透镜驱动装置2的便携设备等由于落下等被施加冲击,由于磁体80和线圈30的碰撞而发挥止动作用。因此,第一减振材料70a能够在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之间、或减振台24与框架60的后表面凸部69之间维持第一减振材料70a被保持的状态,在冲击后也能够良好地维持减振特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4E所示,在框架60的4个角部各自的内侧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内方凸部72。如图4D所示,内方凸部72与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4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W2优选为0.1~0.3mm。在该宽度W2的间隙(第二减振用间隙)中填充第二减振材料70b,第二减振材料70b在该间隙中与内方凸部72和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47紧贴。第二减振材料70b由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相同的材质构成,但并非必须完全相同。
如图4E所示,在内方凸部72的前表面73形成有减振用凹部74。该减振用凹部74中也与间隙连续地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通过在减振用凹部74中也与间隙连续地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减振用凹部74形成凝胶积存部,即使对透镜驱动装置2施加冲击,第二减振材料70b从间隙脱落的可能性也较小。
第二减振材料70b作为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聚焦驱动时的减振器发挥作用,能够期待抑制振动的效果。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减振材料70b设置于四角状的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能够将4个部位的减振材料70b配置于最远离透镜的中心轴(光轴)的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减振器的功能。此外,如图4C所示,4个部位的减振材料70b中的一个也可以设置于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安装的传感器部件41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在基体部10形成有开口部12,透镜100的一部分沿着包含第一驱动轴(X轴)和第二驱动轴(Y轴)的驱动平面可移动地插入该开口部12。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驱动轴(X轴)和第二驱动轴(Y轴)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的开口部12的倾斜内径Dxy1和Dxy2比开口部12的X轴方向的第一内径Dx大,并且比开口部12的Y轴方向的第二内径Dy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径Dx和第二内径Dy大致相等。另外,倾斜内径Dxy1和Dxy2彼此大致相等。倾斜内径Dxy1和Dxy2在沿着第一内径Dx的直线和沿着第二内径Dy的直线的交叉角的平分线附近,成为最大长度,随着靠近沿着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的直线,逐渐接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
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2例如为n边形的多边形状,倾斜内径Dxy1和Dxy2的最大值相对于X轴和Y轴处于45度(X轴和Y轴的交叉角的1/2)±(360/n)度的范围内。此外,开口部12的内周面形状不限定于多边形,也可以是曲面形状。此时,倾斜内径Dxy1和Dxy2的最大值相对于X轴和Y轴处于45度(X轴和Y轴的交叉角的1/2)±15度的范围内。
开口部12的内径从倾斜内径Dxy1和Dxy2成为最大值的位置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去而阶段性地或连续性地变化。但是,也可以从倾斜内径Dxy1和Dxy2的最大值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单调地减少变化,也可以反复增加和减少而接近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倾斜内径Dxy1和Dxy2的最大值优选为第一内径Dx或第二内径Dy的1.02~1.05倍。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如图6B所示,位于X轴和Y轴的中间的倾斜方向的开口部12的倾斜内径Dxy1、Dxy2比开口部12的X轴方向的第一内径Dx大,并且比开口部12的Y轴方向的第二内径Dy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在透镜100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移动时,而且在透镜100在它们的中间的倾斜方向上移动时,透镜100均不会与构成开口部12的开口缘的筒状凸部14的内周面碰撞。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形成于基体部10的开口部12不是正圆,而形成为位于比X轴方向或Y轴方向靠它们的中间的位置的、倾斜方向的内径Dxy1、Dxy2较大的异形形状。因此,与考虑了向倾斜方向的最大移动量的正圆的开口部相比,能够缩小基体部10的外形,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特别是如图6B所示,在与X轴和Y轴交叉的倾斜方向上,在空间上有余量,且在该方向上增大开口部12的内径,也不需要增大基体部10和电路基板20的外形。
另外,在将基体部10和电路基板20的外形假定为相同的情况下,与考虑了倾斜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的正圆的开口部相比,本发明中,能够增大沿着X轴和Y轴的除开口部12以外的基体部10的宽度。因此,能够增多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的圈数,提高驱动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包括沿着X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沿着基体部10的相对的两边平行地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提高沿着X轴方向的驱动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
另外,第二驱动部包括沿着Y轴方向隔着开口部12而位于两侧的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沿着基体部10的相对的两边平行地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提高沿着Y轴方向的驱动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
另外,如图4A所示,框架60作为整体具有四角环形形状,且如图1所示,配置在固定于基体10的四角筒形状的外壳11的内部,倾斜方向与四角环形形状的对角线方向大致一致。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如图6B所示,能够在除开口部12以外的基体部10之上有效地配置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能够缩小基体部10的外形,装置2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沿着开口部6的开口缘,在基体部10形成有筒状凸部14,在筒状凸部14的周围配置有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100与配置于筒状凸部14周围的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碰撞。
另外,由于存在筒状凸部14,在基体部10和电路基板20的表面存在的垃圾等不易进入开口部12的内部。透镜100通过开口部12的内部,在透镜100的光轴方向的后方位置配置拍摄元件等。当垃圾等附着于拍摄元件时,要拍摄的图像的质量会降低,优选垃圾等不能够进入开口部12内部。
另外,如图5A~图5C所示,由于存在筒状凸部14,容易沿着筒状凸部14的外周面配置连接一对第一驱动线圈30a的配线32a和连接一对第二驱动线圈30b的配线32b。另外,容易有效利用筒状凸部14与各驱动线圈30a、30b之间的角部空间,将各驱动线圈30a、30b的引线配线34a、34b与电路基板20的电路图案连接。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不在线圈基板的内部埋入线圈,而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固定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因此,容易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圈数,能够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驱动力。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设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在该减振台24与作为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之间的第一减振用间隙中填充有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一减振材料70a。
因此,与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直接填充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情况相比,第一减振材料70a不易脱落。结果能够提高减振特性,有效地防止共振等,提高模糊修正功能。即,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和基体部10,抑制作为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共振,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光轴方向上共振。
另外,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设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因此,通过控制减振台24的前表面的面积,容易管理成为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凝胶状物质的涂敷量,能够容易形成需要的量的第一减振材料70a。进而,在作用了落下时的冲击力等时,第一减振用间隙比驱动用间隙大,因此,通过驱动用线圈30a、30b和驱动用磁体80a、80b的碰撞而发挥止动功能的作用,第一减振用间隙不会消失。因此,第一减振材料70a不会从第一减振用间隙完全挤出。
另外,如图1D所示,距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的、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的Z轴方向高度,比减振台24的Z轴方向高度高。减振台24比驱动线圈30低,由此与驱动用间隙相比,能够充分增大第一减振用间隙。
另外,框架60能够由塑料等构成,易于控制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接触面积,且易于控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
另外,减振台24在四角板形形状的电路基板20的上表面分别固定于4角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固定部电路部20的前表面空出的4个空间而配置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第一减振材料70a配置在对角线上,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第一减振材料70a彼此间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件的电路基板20和基体部10进行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减振台24能够由例如陶瓷电子部件等芯片部件构成。在为芯片部件时,形成有端子(外部)电极,因此对电路基板等的固定部的连接或粘接容易。另外,芯片部件的表面存在凹凸,与振动吸收部件的接合力优异,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振动吸收部件从底座脱落。此外,振动吸收部件不仅可以附着于底座的前表面,还可以附着于侧面。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沿着周向在至少一个部位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的共振。其结果是,在模糊修正动作时或自动聚焦动作时,特别是在自动聚焦动作时,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不会共振,能够良好地进行它们的动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在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在各个角部附近分别形成有凹部74。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在框架60的内周面空出的空间而配置第二减振材料70b,并且第二减振材料70b配置在对角线上,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进行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在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的位置,在框架60的内周面形成有向间隙开口的凹部74。因此,凹部74成为第二减振材料70b的积存部,即使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特别是即使施加落下时的冲击、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
如图4D所示,框架60的角部的内周面在空间上有余量,设置内方凸部72,在内方凸部72的前表面73形成凹部74变得容易。易于向该凹部74注入成为第二减振材料70b的凝胶状物质,提高可操作性。此外,凹部74也可以形成于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形成于框架60的内周面和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这两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F~图1H所示,以在位于框架安装部94a与线安装部92a之间的平板状的分割板簧90a的一部分与框架60之间形成间隙63的方式,在框架60的前表面64形成在光轴(Z轴)方向上凹陷的第一台阶面64a。第一台阶面64a形成于在框架60的各角部分别形成有一对的台阶状凸部62a的前表面,位于线安装部92a的两侧。台阶状凸部62a在缺口部62的Z轴方向的前方(上方)向X-Y轴方向突出而形成,在各台阶状凸部62a形成有比缺口部62小的缺口部62b。线安装部94a位于缺口部62b。
此外,图1F~图1H中,作为一例图示了1个分割板簧90a,但图2所示的其它分割板簧90b~90d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图示和说明。另外,第一台阶面64a也在图4A中有图示。
如图1A所示,在框架60的外侧配置有外壳11。图1F~图1H所示的框架60的外周面67由于框架60的X-Y轴方向的相对移动,存在与图1A所示的外壳11的内表面接触的可能性。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60的各角部,与各个第一台阶面64a邻接地、从框架60的外周面67在X轴和Y轴方向凹陷的第二台阶面67a在框架60的各角部各形成有一对。第一台阶面64a配置于比第二台阶面67a靠内侧的位置。第一台阶面64a形成于台阶状凸部62a的Z轴方向的前表面,第二台阶面67a形成于台阶状凸部62a的Y轴方向或X轴方向的侧面。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台阶面64a与分割板簧90a的背面之间的间隙63中填充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优选该间隙63的宽度与图1D所示的宽度W1或图4C所示的宽度W2为相同程度。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台阶面64a成为与第三减振材料70c的接触面。第三减振材料70c优选由与第一减振材料70a或第二减振材料70b相同的材料构成,但并非必须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将第三减振材料70c配置于第一台阶面64a的上表面的位置,在分割板簧90a,以比第一台阶面64a小的尺寸形成有1个以上的贯通孔98。通过形成贯通孔98,第三减振材料70c向间隙63的填充容易,并且能够保持与在分割板簧90的上表面(Z轴方向前表面)配置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连续性,提高振动吸收特性。
优选配置于分割板簧90的上表面(Z轴方向前表面)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形成图案与填充于间隙63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形成图案为相同的图案,但并非必须为相同图案。优选配置于分割板簧90的上表面(Z轴方向前表面)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Z轴方向的厚度与填充于间隙63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厚度为相同程度,但并非必须为相同厚度。
各个第一台阶面64a的面积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例如与设置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减振台24的上表面的面积为大致相同程度。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减振材料70c在线安装部92a与框架安装部94a之间的位置,从Z轴方向的上下夹着分割板簧90a的一部分。
第一台阶面64a在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与线安装部92a隔开间隔,依照(沿着)框架60的外形形状分别配置于两个部位,配合第一台阶面64a的形状,第三减振材料70c不与线安装部92a和悬架线16接触地依照(沿着)框架60的外形形状分别配置于两个部位。
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框架安装部94a~94d与线安装部92a~92d之间的分割板簧90a~90d的一部分与框架60之间形成有间隙63,在该间隙63中配置有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三减振部件70c。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在与AF动作相关的频带中在光轴方向上振动。作为框架60在光轴方向上振动的方式,有框架60的4个角部在Z轴方向上均等地振动的方式和在Z轴方向上不均匀地振动的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在4个角部分别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振动都能够有效地防止。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因此能够减少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并且不需要精确地控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另外,在通过第一减振材料70a以外的方式进行X-Y轴方向的框架的振动抑制时、或不需要该振动抑制等时,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关于第二减振材料70b,在通过其它方式进行透镜保持件40和框架60的Z轴方向的振动抑制时或不需要该振动抑制时,也可以不使用第二减振材料70b。
其结果是,例如像图8中由实线表示的实施例所示的那样,能够预先防止产生像不具有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图8中由虚线表示的比较例那样的共振点(特别是与AF动作相关的300Hz附近)的可能性。因此,特别是在动画摄影时,即使摄影者移动,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聚焦的偏离等。而且,在配置有第三减振材料70c的位置,分割板簧90a~90d的一部分与框架60的第一台阶面64a之间的间隙63成为第三减振材料70c的积存部,第三减振材料70c不会从间隙63脱落。
而且,第三减振材料70c与悬架线16和线安装部92a~92d隔开间隔地沿着框架60的外周面67的形状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在Z轴方向上振动。
另外,线安装部92a~92d在框架60的角部配置于缺口部62的外侧,因此,能够将框架60的尺寸保持为小型而且例如悬架线16的前端和分割板簧90a~90d的线安装部92a~92d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框架60的与Z轴交叉的X-Y轴方向的移动。此外,悬架线16的前端和分割板簧90a~90d的线安装部92a~92d的连接例如通过钎焊或激光焊接等进行,从而形成连接部16a(参照图1F~图1H)。
进而,第三减振材料70c所接触的框架60的接触表面即第一台阶面64a配置于比第二台阶面67a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框架60的外周面67在图1A所示的外壳11的内部移动而与外壳11的内周面接触,第三减振材料70c也不会与外壳11的内周面接触。因此,第三减振材料70c从规定位置向外壳11的内周面滴下或剥落的可能性很小。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分割板簧90a~90d的Z轴方向的两面接触,因此,振动抑制效果进一步提高。而且,在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的位置,在分割板簧90a~90d形成有贯通孔98,因此,通过贯通孔98的第三减振材料70c的填充变得容易,而且,容易在分割板簧90a~90d的两面配置第三减振材料70c。
另外,如图1G所示,线安装部92a~92d具有向内侧U字形凹陷的形状的凹部99,因此,能够将悬架线16的前端通过U字形的凹部99容易地安装于线安装部92a后进行激光焊接或钎焊。
另外,如图1F和图1G所示,在位于框架60的角部附近的一对第一台阶部64a之间的分割板簧90a~90d形成有开口部91,线安装部92a形成于从框架安装部90a~90d接续形成的一对臂部96的交叉部。另外,臂部96分别具有不与第三减振材料70c接触的部分。而且,在这些臂部96的交叉部之外,还形成有桥接这些臂部96的桥接部97。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会集中于臂部96的应力分散至桥接部97,能够提高线安装部92a~92d的强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悬架线16的前端从线安装部92a~92d脱离。
另外,在从框架安装部94a向线安装部92a~92d去的臂部96的中途位置,具有分割板簧90a~90d的宽度变小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线安装部92a~92d的弹性力,有效地防止悬架线16的压曲。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I和图1J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是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190的结构有所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190中,没有形成图1F和图1G所示的贯通孔98,并且也没有形成桥接部97。另外,开口部191的形状与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另外,臂部196的形状也与臂部96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192中,在形成U字形的凹部199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99同样。框架安装部194的形状除了没有形成贯通孔98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构造和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K和图1L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是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290和框架60的台阶状凸部262a(与台阶状凸部62a对应)的结构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290中,与图1F~图1H所示的贯通孔98对应的贯通孔298的数量和配置不同,并且线安装部292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292中,在形成有U字形的凹部299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99相同,但大致圆形的舌部292α和板簧290一体形成于凹部2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舌部2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是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262a的第一台阶面264a接触。
台阶状凸部262a的第二台阶面267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台阶面67a一样,但台阶状凸部262a的缺口部262b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口部62b更窄。除舌部292α以外的线安装部292位于缺口部262b之上。缺口部262b为使悬架线16通过,且舌部292α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能够与台阶状凸部262a的第一台阶面264a接触的程度的大小。第三减振材料70c不与线16的连接部16a接触。
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91的形状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没有形成桥接部97。形成于框架60的前表面64的安装用凸部265进入开口部291中,对分割板簧290和框架60进行定位。另外,臂部296的形状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臂部96的形状不同。另外,框架安装部294的形状除了贯通孔298的形状和数量与开口部291的形状等不同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圆形的舌部292α与板簧290一体形成于线安装部292的凹部2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舌部2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是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262a的第一台阶面264a接触。即,本实施方式中,在不与第三减振材料70c接触的连接部16a附近,线安装部292的一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262a的第一台阶面264a接触。由此能够提高共振抑制效果,特别是能够提高模糊修正方向(X轴和Y轴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构造和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M和图1N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仅是构成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的4个分割板簧390和框架60的台阶状凸部362a(与台阶状凸部62a对应)的结构不同,其它部分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分割板簧390中,与图1F和图1G所示的贯通孔98对应的贯通孔398与开口部391连通,框架安装部394的形状不同,并且线安装部392的形状不同。线安装部392中,在形成U字形的凹部399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部199一样,但大致半圆形的舌部392α与板簧390一体形成于凹部3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舌部3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是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362a的第一台阶面364a接触。
本实施方式中,在台阶状凸部362a没有形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台阶面67a和267a对应的台阶面。另外,台阶状凸部362a的缺口部362b比上述实施方式的缺口部62b窄,但比缺口部262b宽。除舌部392α以外的线安装部392位于缺口部362b之上。
缺口部362b为使悬架线16通过,且舌部392α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能够与台阶状凸部362a的第一台阶面364a接触的程度的大小。第三减振材料70c不与线16的连接部16a接触。缺口部362b中,也可以在线安装部392的Z轴方向的下方位置以不与线安装部392和连接部16a接触的方式埋入第三减振材料70c。埋入缺口部362b的第三减振材料70c仅与悬架线16和缺口部362B的内表面接触。
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91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口部91的形状不同,也没有形成桥接部97。另外,臂部396的形状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臂部96的形状不同。另外,框架安装部394的形状除了贯通孔398的形状和数量与开口部391的形状等不同以外,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安装部94a~94d大致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圆形的舌部392α与板簧390一体形成于线安装部392的凹部399的内侧(透镜的光轴侧)。舌部392α的至少一部分(图示中是大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362a的第一台阶面364a接触。即,本实施方式中,在不与第三减振材料70c接触的连接部16a附近,线安装部392的一部分经由第三减振材料70c与台阶状凸部362a的第一台阶面364a接触。因此,能够提高共振抑制效果,特别是能够提高模糊修正方向(X轴和Y轴方向)的共振抑制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构造和作用效果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除了不具有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减振部件70c和第一减振部件70a以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2具有自动聚焦机构和模糊修正机构这两个机构,但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至少具有自动聚焦机构即可。即,框架60也可以相对于基体10固定。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沿着周向在至少一个部位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的共振。其结果是,在模糊修正动作时或自动聚焦动作时,特别是在自动聚焦动作时,透镜保持件40不会相对于框架60共振,能够良好地进行它们的动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2中,在框架60的4个角部附近,在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与框架6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在各个角部附近分别形成有凹部74。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在框架60的内周面空出的空间而配置第二减振材料70b,并且第二减振材料70b配置在对角线上,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在填充有第二减振材料70b的位置,在框架60的内周面形成有向间隙开口的凹部74。因此,凹部74成为第二减振材料70b的积存部,即使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特别是即使被施加落下时的冲击,透镜保持件40相对于框架60在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大幅移动,第二减振材料70b也不会从间隙脱落。
如图4C所示,框架60的角部的内周面在空间上有余量,设置内方凸部72,在内方凸部72的前表面73形成凹部74变得容易。易于向该凹部74注入成为第二减振材料70b的凝胶状物质,提高可操作性。此外,凹部74也可以形成于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形成于框架60的内周面和透镜保持件40的外周面这两者。
第六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除了不具有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减振部件70c和第二减振部件70b以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
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装置2具有自动聚焦机构和模糊修正机构这两个机构,但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至少具有模糊修正机构即可。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不在线圈基板的内部埋入线圈,而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固定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圈数,增大驱动线圈30a、30b的驱动力。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设置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在该减振台24与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之间的减振用间隙中填充有作为振动吸收部件的第一减振材料70a。
因此,与向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直接填充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情况相比,第一减振材料70a不易脱落。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减振特性,有效地防止共振等,提高模糊修正功能。即,能够抑制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和基体部10的、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共振,特别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光轴方向上共振。
另外,在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设置有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因此,通过控制减振台24的前表面的面积,能够容易地管理成为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凝胶状物质的涂敷量,能够容易地形成所需的量的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在落下时的冲击力等发挥作用时,因为减振用间隙比驱动用间隙大,所以通过驱动用线圈30a、30b和驱动用磁体80a、80b的碰撞,止动功能发挥作用,减振用间隙不会消失。因此,第一减振材料70a不会从减振用间隙完全挤出。
另外,如图1D所示,距作为固定部的电路基板20的前表面的、第一驱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线圈30b的Z轴方向高度,比减振台24的Z轴方向高度高。减振台24比驱动线圈30低,由此与驱动用间隙相比,能够充分增大减振用间隙。
另外,框架60能够由塑料等构成,易于控制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接触面积,且易于控制第一减振材料70a的填充量。
进而,减振台24在四角板形形状的电路基板20的上表面分别固定于4角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固定部电路部20的前表面的空出的4个空间来配置第一减振材料70a。另外,第一减振材料70a配置在对角线上,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第一减振材料70a彼此间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可动部的框架60相对于作为固定部件的电路基板20和基体部10倾斜移动的方向的共振。
减振台24能够例如由陶瓷电子部件等芯片部件构成。在为芯片部件时,形成有端子(外部)电极,因此,对电路基板等的固定部的连接或粘接容易进行。另外,陶瓷电子部件的表面存在凹凸,与第一减振材料70a的接合力优异,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减振材料70a从减振台24脱落。此外,第一减振材料70a不仅可以附着于减振台24的前表面,也可以附着于侧面。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作为底座的减振台24是通过回流焊接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0的表面,但也可以与电路基板一体形成。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角部后表面68形成有向减振台24突出的后表面凸部69,但后表面凸部69并非必须设置。通过设置后表面凸部69,沿着Z轴方向的第一减振用间隙的间隙宽度的调节更容易,但基于减振台24的Z轴方向的高度等,有时也可以没有后表面凸部69。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与四角板形形状的基体部10和电路基板20的各边平行地配置,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位于四角板形形状的基体部10和电路基板20的对角线的方式配置第一驱动用线圈30a和第二驱动用线圈30b。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单独的兼用磁体80具有模糊修正用磁体和自动聚焦用磁体这两种功能,但也可以准备不同的磁体进行安装。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交叉角度为90度,但本发明中这些交叉角度也可以为90度以外的角度。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沿着驱动平面(包括X轴和Y轴)相对于作为固定部的基体部10可移动地保持作为模糊修正用可动部的框架60的机构,使用了4根悬架线16,但悬架线的根数不限定于4根,只要是多根即可。
另外,作为弹性部件的前方弹簧90、190不限定于分割成4个部分的平板形状的板簧,也可以是分成2个部分的类型或分成4个部分以上的板簧,或单一的弹簧。
另外,作为支承部,不限定于悬架线16,例如也可以是板簧、滚珠轴承等其它的支承部。另外,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或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舌部292α或392α的具体形状不限于大致圆形和大致半圆形,也优选是大致椭圆形、大致半椭圆形、梯形其它多边形等。另外,舌部292α和392α的具体形状也优选为宽度从线安装部292或392向突出方向变宽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这种形状,能够不与臂部296或396干扰地增大与第三减振材料70c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共振抑制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2……透镜驱动装置
10……基体部
11……外壳
12……基体开口部
14……筒状凸部
16……悬架线
16a……连接部
18a、18b……位置传感器
20……电路基板
22……基板开口部
23……连接器部
24……减振台
30……模糊修正用线圈
30a……第一驱动用线圈
30b……第二驱动用线圈
40……透镜保持件
41……传感器部件
42……前表面
43a~43d……安装用凸部
44a、44b……板簧安装部
45……后表面
46……聚焦用线圈
47……外周面
48……内周面
49……台阶部
50……后方弹簧
50a、50b……分割板簧
52a、52b……框架安装部
54a、54b……保持件安装部
55a~55d……弯折部
60……框架
61……磁性体板
62……缺口部
62a、262a、362a……台阶状凸部
62b、262b、362b……缺口部
63……间隙
64……前表面
64a、264a、364a……第一台阶面
65、265……安装用凸部
66……磁体安装凹部
67……外周面
67a、267a……第二台阶面
68……角部后表面
69……后表面凸部
70a……第一减振材料
70b……第二减振材料
70c……第三减振材料
72……内方凸部
73……前表面
74……减振用凹部
80……兼用磁体
80a……第一驱动用磁体
80b……第二驱动用磁体
90……前方弹簧
90a~90d、190、290、390……分割板簧
91、191、291、391……开口部
92a~92d、192、292、392……线安装部(支承安装部)
292α、392α……舌部
93a~93d……保持件安装部
94a~94d、194、294、394……框架安装部
95a~95d……弯折部
96、196、296、396……臂部
97……桥接部
98、298、398……贯通孔
99、199……凹部
100……透镜。

Claims (11)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
能够保持至少一个透镜的透镜保持件;
以所述透镜保持件沿着所述透镜的光轴相对于框架可相对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透镜保持件的弹性部件;
使所述透镜保持件沿着所述光轴相对于所述框架进行相对移动的光轴方向驱动部;
支承部,其连结所述弹性部件和固定部,使得所述框架以沿着与所述光轴交叉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和
交叉方向驱动部,其沿着与所述光轴交叉的方向使所述框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安装于所述透镜保持件的保持件安装部;
安装于所述框架的框架安装部;和
安装于所述支承部的支承安装部,
在位于所述框架安装部与所述支承安装部之间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框架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间隙中配置有振动吸收部件,
在所述框架的角部,形成有缺口部,
所述弹性部件的支承安装部在所述框架的外侧配置于所述缺口部的内部,
所述支承部和所述弹性部件由导电性部件构成,
所述支承安装部形成于与所述框架安装部连续的一对臂部的交叉部,
所述间隙与一对所述臂部对应而形成为一对,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以与所述支承安装部和所述支承部的连接部不接触,而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所述间隙,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还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二面接触,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二面位于配置在所述间隙中的所述振动吸收部件所接触的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一面的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与所述支承安装部隔开间隔地依照所述框架的外形形状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为四角环形形状,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分别在所述框架的4个角部附近,与所述支承安装部隔开间隔地依照所述框架的外形形状而分别配置于两个以上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分别分隔绝缘地配置于所述框架的4个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所述间隙,在所述框架形成有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凹陷的第一台阶面,所述振动吸收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弹性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的外侧配置有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外壳,
在所述框架形成有第二台阶面,该第二台阶面从所述框架的外表面在与所述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凹陷,该所述框架的外表面由于所述框架的相对移动存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接触的可能性,
所述振动吸收部件所接触的所述框架的接触表面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台阶面靠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振动吸收部件在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这两者处所接触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中,形成有贯通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支承安装部具有向内侧U字形凹陷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不与所述振动吸收部件接触的部分,
在所述臂部的交叉部之外,在所述弹性部件形成有桥接该臂部的桥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框架安装部向所述支承安装部去的所述弹性部件的中途位置具有所述弹性部件的宽度变小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安装部形成有舌部,在所述舌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框架之间配置有所述振动吸收部件。
CN201910822500.6A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10568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8364 2015-04-23
JP2015088364A JP6565298B2 (ja) 2015-04-23 2015-04-23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5090331A JP6102974B2 (ja) 2015-04-27 2015-04-27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5-090331 2015-04-27
JP2015144324 2015-07-21
JP2015-144324 2015-07-21
JP2016075787A JP6700588B2 (ja) 2015-07-21 2016-04-05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75787 2016-04-05
CN201610262612.7A CN106066525B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612.7A Division CN106066525B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68579A CN110568579A (zh) 2019-12-13
CN110568579B true CN110568579B (zh) 2022-03-08

Family

ID=5714676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612.7A Active CN106066525B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CN201910822683.1A Pending CN110568580A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CN201910822500.6A Active CN110568579B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62612.7A Active CN106066525B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CN201910822683.1A Pending CN110568580A (zh) 2015-04-23 2016-04-25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5614B2 (zh)
CN (3) CN1060665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91445B1 (en) * 2014-09-05 2018-02-13 Apple Inc. Passive damping solution to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for voice coil motors
TWI585484B (zh) * 2015-12-01 2017-06-0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裝置
TWI649595B (zh) 2017-02-08 2019-02-01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驅動裝置
CN114217492B (zh) 2017-04-05 2024-02-2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单元及包括透镜驱动单元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TWM548802U (zh) * 2017-06-27 2017-09-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裝置、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JP7016666B2 (ja) * 2017-10-20 2022-02-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007574B2 (ja) * 2018-02-06 2022-02-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TWI655491B (zh) * 2018-04-18 2019-04-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鏡頭驅動模組的製造方法、攝影系統與手機裝置
TWI724412B (zh) * 2019-04-24 2021-04-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KR102334157B1 (ko) * 2019-07-17 2021-12-03 자화전자(주) 댐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용 액추에이터
JP6819845B1 (ja) * 2019-11-22 2021-01-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振動装置、および振動装置を備える撮像ユニット
CN112929520B (zh) * 2019-12-06 2022-08-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109914B (zh) * 2020-01-09 2024-10-1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I704385B (zh) 2020-05-20 2020-09-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2859480B (zh) * 2021-01-14 2022-07-01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上弹片和悬吊线连接结构、方法、驱动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30132120A1 (en) * 2021-10-22 2023-04-27 Tdk Taiwan Corp. Haptic feedback system
CN115277991A (zh) * 2022-03-31 2022-11-01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7913A (en) * 1981-05-29 1983-01-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nertially dampened heliostat assembly
CN1101430A (zh) * 1993-07-21 1995-04-12 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照相机的快门驱动装置
CN1505464A (zh) * 2002-11-29 2004-06-16 ������������ʽ���� 摄像机模块的连接结构及便携式终端设备
CN201007772Y (zh) * 2007-01-26 2008-01-1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
CN102162897A (zh) * 2010-02-22 2011-08-24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板簧以及透镜驱动装置
CN102466942A (zh) * 2010-11-03 2012-05-2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
JP2013044924A (ja) *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JP2013120248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dk Taiwan Corp 光学防振装置の弾性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防振装置
CN103649827A (zh) * 2011-08-12 2014-03-19 夏普株式会社 照相机模块
CN10390170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模块以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式终端
WO2015045527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6118B2 (ja) * 2002-02-07 2006-03-15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US7590342B2 (en) * 2007-01-18 2009-09-15 Tdk Taiwan Corp.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suppressing response time of lens focusing structure
JP2009009027A (ja) 2007-06-29 2009-01-15 Canon Inc 像振れ補正装置、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46346B2 (ja) 2009-08-21 2016-01-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2011112933A (ja) 2009-11-27 2011-06-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を搭載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携帯電話
JP5471412B2 (ja) * 2009-12-18 2014-04-16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5063739B2 (ja) 2010-05-21 2012-10-31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564353B2 (ja) * 2010-07-30 2014-07-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880021B2 (ja) * 2011-03-18 2016-03-08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849830B2 (ja) 2012-03-30 2016-02-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ホルダ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
JP5965681B2 (ja) * 2012-03-09 2016-08-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振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機器
TWI490630B (zh) * 2013-07-22 2015-07-01 Tdk Taiwan Corp 鏡頭驅動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7913A (en) * 1981-05-29 1983-01-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nertially dampened heliostat assembly
CN1101430A (zh) * 1993-07-21 1995-04-12 三星航空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照相机的快门驱动装置
CN1505464A (zh) * 2002-11-29 2004-06-16 ������������ʽ���� 摄像机模块的连接结构及便携式终端设备
CN201007772Y (zh) * 2007-01-26 2008-01-1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
CN102162897A (zh) * 2010-02-22 2011-08-24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板簧以及透镜驱动装置
CN102466942A (zh) * 2010-11-03 2012-05-2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
CN103649827A (zh) * 2011-08-12 2014-03-19 夏普株式会社 照相机模块
JP2013044924A (ja) * 2011-08-24 2013-03-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JP2013120248A (ja) * 2011-12-07 2013-06-17 Tdk Taiwan Corp 光学防振装置の弾性支持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防振装置
CN10390170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模块以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式终端
WO2015045527A1 (ja) * 2013-09-27 2015-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45614B2 (en) 2019-07-09
CN110568580A (zh) 2019-12-13
CN106066525A (zh) 2016-11-02
CN110568579A (zh) 2019-12-13
US20160313568A1 (en) 2016-10-27
CN106066525B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6857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102567423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CN107367816B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70058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470879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CN10958168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026198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20190080760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JP700755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TWI564490B (zh) Lens drive
CN108353121B (zh) 相机模组
KR20170138672A (ko) 조립성이 향상된 ois 카메라 모듈
JP65652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58361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10297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7558164B2 (en) Optical pick-up actuator
WO2023063157A1 (ja)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07997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712486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1

Address after: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TDK TAIWA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DK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