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51843A -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51843A
CN107351843A CN201710554330.9A CN201710554330A CN107351843A CN 107351843 A CN107351843 A CN 107351843A CN 201710554330 A CN201710554330 A CN 201710554330A CN 107351843 A CN107351843 A CN 107351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cart
passenger
plate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543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51843B (zh
Inventor
李新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u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李新亚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李新亚 filed Critical 李新亚
Priority to CN2017105543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518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51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51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51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51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其由旅客列车(1)、列车轨道(2)、转移车(3)、车站附近的转移车轨道(4)组成。旅客列车(1)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中途不停车,其通过途中任意一个车站时,乘客可以安全上车或下车,无论沿途有多少个车站,即使每个站都有乘客上车或下车,旅客列车(1)运行的时间仍等于其从始发站直接开到终点站运行的时间。实施本发明,旅客列车(1)在途中没有减速进站的动能损失,在途中没有出站加速过程,因而无须将其他能量再转化为动能,运行时间缩短,铁路输送旅客的数量显著增加,人们出行非常方便。

Description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尤其是旅客列车途中通过车站无须停车,乘客可上车或下车的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本发明还涉及该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运送乘客的旅客列车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其载客量大,运行速度快。近年出现的高铁,运行时间显著缩短。
当前旅客列车经过车站时,为了让乘客上下车,须停下来。这种走走停停的运行方式有严重缺点。
其一。增加了旅客列车运行的时间。所增加的时间除了停车时间外,还有减速和加速耽误的时间。停的车站越多,耽误的时间也越多。铁路运输的速度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不出来。
其二。为了缩短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采取跨站停车的方法,这就给乘客带来了不便。如果隔几站停一站,乘客虽然路上的时间较短,但等车或转车的时间却较长。
其三。由于旅客列车运行中要进站停车,在减速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内能,在加速过程中再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能量损失很大。
其四。后车为了不碰撞前方车站的停车,两车相隔的距离较大。出于安全考虑,铁路上的旅客列车稀疏,铁路的旅客流量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旅客列车途中通过车站不停车,乘客可以安全上车或下车,无论沿途有多少个车站,即使每个站都有乘客上下车,旅客列车运行的时间仍等于其从始发站直接开到终点站运行的时间。本发明另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该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的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含旅客列车、列车轨道、转移车、转移车轨道;旅客列车沿列车轨道运行,经过车站的列车轨道为直线;旅客列车上有多个车厢,其纵向中央的车厢为中央车厢;直线转移车轨道修建于车站附近,其与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接近且平行,其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其位于该车站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之间。
乘客上下车的方法是这样的:旅客列车上需要下车的乘客先集中到运动的中央车厢上,需要上车的乘客先集中到静止的转移车上;该转移车自动加速,当该中央车厢和该转移车的相对速度等于零时二者接合为一体,下车乘客从该中央车厢下到该转移车上,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上到该中央车厢上完成上车;该中央车厢和该转移车分离后,该转移车制动接着开到车站停下,下车乘客从该转移车下到地面完成下车。
中央车厢的车厢底板的上方,安装有车厢顶板、门柱、上门板、下门板、右下车座椅、左下车座椅、车厢齿条、扶手、电磁波反射器。
车厢底板的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所述n为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全文n取值相同;这n个门柱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上方的车厢顶板固紧连接;该车厢底板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该下门板可沿该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该车厢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该车厢底板接触时其下方封闭;两车厢齿条分别安装在该车厢底板两侧之一的侧向面上;这两车厢齿条之一为永久磁铁,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水平向外伸出,其前端与该车厢底板的前端齐平,其后端与该车厢底板的后端齐平,其平整内侧向面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的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车厢齿条的齿尖为异性磁极。
中央车厢的车厢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相邻两隔离线之间,或为右下车通道,或为左下车通道,但右下车通道与左下车通道相邻;右下车通道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下车箭头,左下车通道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下车箭头;右下车通道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车厢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下车通道的右下车座椅;左下车通道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车厢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下车通道的左下车座椅;右下车通道或左下车通道上方的该中央车厢的车厢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电磁波反射器固紧连接在中央车厢上车厢顶板上表面的中央,其能对射到其上的定向电磁波进行逆向反射。
转移车的纵向长度大于旅客列车上中央车厢的纵向长度;转移车上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中央车厢上车厢底板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转移车底板的上表面的上方安装有转移车顶板、门柱、上门板、下门板、右上车座椅、左上车座椅、扶手、动力机房、电子机房、雷达、动力装置、自动控制装置。
雷达含电磁波发射器和电磁波接收器,该电磁波发射器和该电磁波接收器为一整体,其固紧连接在转移车上转移车顶板上表面的中央;该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上的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反射器再将其接收的电磁波反射给该电磁波接收器,且能被该电磁波接收器接收。
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上表面的两端之一,该动力机房的纵向宽度等于该电子机房的纵向宽度;该动力机房和该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纵向长度,等于中央车厢上车厢底板的纵向长度。
转移车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转移车底板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这n个门柱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的转移车顶板固紧连接;该转移车底板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该下门板可沿该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该转移车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接触时其下方封闭。
转移车上转移车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相邻两隔离线之间,或为右上车通道,或为左上车通道,但右上车通道与左上车通道相邻;中央车厢上车厢底板的一端若为右下车通道,则该转移车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同名端为右上车通道;该车厢底板的一端若为左下车通道,则该转移车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同名端为左上车通道;右上车通道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上车箭头,左上车通道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上车箭头;右上车通道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上车通道的右上车座椅;左上车通道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上车通道的左上车座椅;右上车通道或左上车通道上方的该转移车的转移车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上安装转移车齿条、连接板、槽板、铁芯、定位块、线圈包、弹簧、弹簧板。
纵向并列的两转移车齿条之一为长条形,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向外;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纵向长度小于转移车底板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纵向长度;这两转移车齿条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两侧之一下表面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上的齿尖分别位于该转移车底板下表面两侧之一边缘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等于中央车厢上两车厢齿条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两槽板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竖直的横向的长方体形侧板和水平的横向的长方体形钩板组成为整体;这两槽板分别安装在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两端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上,这两槽板的侧板的上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横向固紧连接,这两槽板的钩板的内侧向面对置。
两连接板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长方体形水平平板和该平板中部向下突出的长方体形水平突块组成整体,其中部的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上槽板的钩板的上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下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该平板的横向长度小于该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齿尖之间的横向距离,其纵向宽度远小于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纵向长度;该突块的厚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等于该平板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这两连接板的突块两侧之外的平板的下表面,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两端之一附近的上表面固紧连接,这两连接板的突块的下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连接板中,在前的连接板的前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前端面齐平,在后的连接板的后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后端面齐平;这两连接板分别活动嵌在该转移车底板上两槽板之一和该转移车底板围成的槽中。
线圈包为长方体形,其位于转移车底板下表面的中央,其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其内腔为长方体形线圈包方孔;该线圈包方孔的竖直高度等于该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大于其竖直高度,其两端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内侧向面正相对。
两定位块之一为长方体形,这两定位块的上表面分别沿纵向固紧连接在转移车底板上线圈包两端之一外侧附近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上;当该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中右侧的定位块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的齿尖从该转移车底板的左侧伸出;当这两转移车齿条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中左侧的定位块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的齿尖从该转移车底板的右侧伸出;这两定位块之一的中部为定位块方孔;该定位块方孔为长方体形,其竖直高度等于该线圈包的线圈包方孔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该线圈包方孔的纵向宽度,其轴线与该线圈包方孔的轴线重合。
铁芯为长方体形,其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上线圈包的线圈包方孔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或小于该线圈包方孔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该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内侧向面之间的距离,其插在该线圈包方孔和该转移车底板上两定位块上的定位块方孔中,其左右两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
四个相同的横向弹簧的里端分别与四块长方体形弹簧块之一的外侧向面固紧连接;这四个弹簧中的两个弹簧,同轴横向位于转移车底板上线圈包的前方且接近该线圈包的该转移车底板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上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上安装的弹簧块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中的另两个弹簧,同轴横向位于该线圈包的后方且接近该线圈包的该转移车底板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上安装的弹簧块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都处于伸长状态且伸长量相等。
动力装置安装在转移车的动力机房内,该动力装置为该转移车的运动或制动提供动力。
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电子机房内,该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的运行、转移车上转移车齿条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的下门板的升降、转移车的下门板的升降、铁芯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但中央车厢的下门板的升降、转移车的下门板的升降、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关闭,也可人工控制。
上文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的运行、转移车上转移车齿条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的下门板的升降、转移车的下门板的升降、铁芯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控制程序是这样的:
其一,根据转移车上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上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的电磁波,和该转移车上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到的由该电磁波反射器反射回的反射电磁波的时间差,计算该电磁波接收器与该电磁波反射器的纵向距离S和相对速度V,根据所述S和所述V不断调节该转移车上的动力装置的输出功率,使所述S等于零时,所述V等于零。
其二,当所述S等于零、所述V等于零时,指令该转移车上的线圈包通电,且使相邻的该转移车的转移车齿条的磁极和该中央车厢的车厢齿条的磁极为异性磁极,异性磁极相互吸引,该转移车齿条克服其上弹簧的弹力自动插入该车厢齿条中形成啮合,从而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接合为一体。
其三,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接合为一体后,指令相邻的该转移车上的下门板和该中央车厢上的下门板都上升,让该转移车上的乘客上到该中央车厢上,让该中央车厢上要下车的乘客下到该转移车上。
其四,乘客上下车完毕,指令相邻的该转移车的下门板和该中央车厢的下门板都下降,终止上下车。
其五,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都关闭后,指令该线圈包上电流反向,相邻的该转移车齿条的磁极与该车厢齿条的磁极为同性磁极,同性磁极相斥,该转移车齿条在其上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自动缩回至该转移车的下方。
其六,该转移车与该中央车厢分离后,指令该线圈包和该动力装置断电。
上文所述旅客列车,或为城际旅客列车,或为动车组旅客列车,或为高速旅客列车,或为普通旅客列车。
为使旅客列车上乘客下车快速、方便、有序,旅客列车上距离始发站越远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该旅客列车上越靠前或越靠后的车厢中,距离始发站越近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该旅客列车上离中央车厢越近的车厢中。
使用该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转移车停在车站附近,上车乘客和该转移车的司机,先从该车站上到该转移车上,然后人工放下该转移车上的下门板;如果上车乘客是从该转移车的右侧上旅客列车的中央车厢,则该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右上车座椅上或站立在右上车通道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上车乘客是从该转移车的左侧上该中央车厢,则该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左上车座椅上或站立在左上车通道上等待;与此同时,该旅客列车上在该车站需要下车的乘客集中到该中央车厢,如果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的右侧下到转移车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右下车座椅上或站立在右下车通道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的左侧下到该转移车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左下车座椅上或站立在左下车通道上且手握扶手等待;该司机人工启动该转移车上的动力装置,将该转移车开到该车站的后方停下,再人工关闭该动力装置。
第二步,该司机接收到该旅客列车发来的该旅客列车即将通过该车站的信息后,接通该转移车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此后该自动控制装置开始工作。
第三步,相邻的该转移车上的下门板和该中央车厢上的下门板都自动开启后,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上到该中央车厢上,下车乘客从该中央车厢下到该转移车上,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各行其道;接着相邻的该转移车上的下门板和该中央车厢上的下门板都自动关闭,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自动分离。
第四步,该司机断开该转移车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人工启动该转移车上的动力装置,对该转移车制动,接着将该转移车开回到车站附近停下,然后人工关闭该动力装置;再人工开启该转移车上的下门板,该转移车上的乘客和该司机下到地面。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自动控制比人工控制灵敏、快速、可靠,复杂的程序实施自动控制在很短时间内能有条不紊完成,信息化优势尽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旅客列车过站不停乘客安全上下车成为可能,在未来二十年内可能普及。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n为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全文n取值相同;又由于转移车上电磁波接收器安装在该转移车的转移车顶板上表面的中央,电磁波反射器安装在中央车厢的车厢顶板上表面的中央,在自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当该电磁波接收器和该电磁波反射器的纵向距离S等于零时,相对速度V也等于零,不但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能实现安全接合,又能保障旅客列车正向或反向通过同一车站该转移车和该中央车厢都能实现安全接合,还能使接合后该转移车上的右上车通道和该中央车厢上的右下车通道横向连通,该转移车上的左上车通道和该中央车厢上的左下车通道横向连通。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中央车厢上车厢底板的一端为右下车通道,该转移车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同名端为右上车通道;该车厢底板的一端为左下车通道,该转移车上动力机房和电子机房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的同名端为左上车通道。实际上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右侧上中央车厢时,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的左侧下转移车;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左侧上中央车厢时,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的右侧下转移车。因此,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上该中央车厢的过程中不受中央车厢下车乘客的阻碍,下车乘客从该中央车厢下该转移车的过程中不受转移车上上车乘客的阻碍。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各行其道,安全、有序、快速。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中央车厢并非上下车的专用车厢,只是其比其他车厢增加了上下车功能,不下车的乘客也可以坐在其上右下车座椅或左下车座椅上,从而提高了该中央车厢的使用效率。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转移车轨道位于列车轨道的侧旁,现行铁路通过升级改造就能实施现本发明,而且升级改造过程中不影响列车轨道上旅客列车的通行。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旅客列车从始发站开出后直达终点站,中途过站不停,其运行时间最短。在中国境内,无论多么长的高铁,无论多少个站乘客上下车,运行时间都不超过半天,将为人们出行带来很大方便。
京广高铁全长2298km,设36个车站,高速列车现运行速度为310km/h。北京至广州如果中途不停车,运行时间为7小时25分。G301高速列车中途停4个站,运行时间为7小时38分,平均每停一站多耗时3.25分钟。G303高速列车中途停13个站,运行时间为8小时24分,平均每停一站多耗时4.54分钟。按每停一站多耗时4分钟估算,同样的高速列车,如果中途34个站都停,至少多耗时2小时16分钟。实施本发明,高速列车以相同速度运行,中途34个站都上下乘客,可节省时间2小时16分钟。本发明给人们出行带来的方便可见一斑。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旅客列车从始发站开出后直达终点站,铁路上相邻两列旅客列车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不变,因而铁路上的旅客列车可以密集,运输量显著增大。中国农历过年和春节期间浩大人群的密集流动带来的巨大运输压力有望大大缓解。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旅客列车在途中没有减速停车和加速启动过程,也就没有动能转化为内能,又没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旅客列车的动能,虽然转移车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有能量损失,但其质量远小于旅客列车的质量,损失的能量较少。实施本发明,节省的能源非常巨大。
设高速列车的质量为400t,运行速度为310km/h(86m/s),高速列车进站停车损失动能1.48×109J,它再加速启动达到原来的速度,至少要消耗1.48×109J的电能。考虑到转移车在加速和减速的过程中有能量损失,当前高速列车停一站损失的能量,大致相当于实施本发明后高速列车通过9个站让乘客上下车损失的能量。两相比较,本发明的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旅客列车通过车站时与转移车接合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中央车厢的车厢底板上表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转移车的转移车底板上表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转移车的转移车底板下表面朝上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线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含旅客列车1、列车轨道2、转移车3、转移车轨道4。旅客列车1沿列车轨道2运行,经过车站的列车轨道2为直线。旅客列车1有多个车厢,其纵向中央的车厢为中央车厢1a。直线转移车轨道4修建于车站附近,其与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2接近且平行,其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其位于该车站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2之间。
如图1所示,乘客上下车的方法是这样的:旅客列车1上需要下车的乘客先集中到运动的中央车厢1a上,需要上车的乘客先集中到静止的转移车3上。该转移车3自动加速,当该中央车厢1a和该转移车3的相对速度等于零时二者接合为一体,下车乘客从该中央车厢1a下到该转移车3上,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3上到该中央车厢1a上完成上车。该中央车厢1a和该转移车3分离后,该转移车3制动接着开到车站停下,下车乘客从该转移车3下到地面完成下车。
如图2所示,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方,安装有车厢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座椅11b、车厢齿条15、扶手、电磁波反射器。
如图2所示,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所述n为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全文n取值相同。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5上方的车厢顶板固紧连接。该车厢底板5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该下门板7可沿该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该车厢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该车厢底板5接触时其下方封闭。两车厢齿条15分别安装在该车厢底板5两侧之一的侧向面上。这两车厢齿条15之一为永久磁铁,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水平向外伸出,其前端与该车厢底板5的前端齐平,其后端与该车厢底板5的后端齐平,其平整内侧向面与相应位置的该车厢底板5的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车厢齿条15的齿尖为异性磁极。
如图2所示,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下车通道5a,或为左下车通道5b,但右下车通道5a与左下车通道5b相邻。右下车通道5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下车箭头9,左下车通道5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下车箭头10。右下车通道5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下车通道5a的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通道5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下车通道5b的左下车座椅11b。右下车通道5a或左下车通道5b上方的该中央车厢1a的车厢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电磁波反射器固紧连接在中央车厢1a上车厢顶板上表面的中央,其能对射到其上的定向电磁波进行逆向反射。
如图1所示,转移车3的纵向长度大于旅客列车1上中央车厢1a的纵向长度。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如图3所示,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的上方安装有转移车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座椅20b、扶手、动力机房23、电子机房24、雷达、动力装置、自动控制装置。
雷达含电磁波发射器和电磁波接收器,该电磁波发射器和该电磁波接收器为一整体,其固紧连接在转移车3上转移车顶板上表面的中央。该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1a上的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反射器再将其接收的电磁波反射给该电磁波接收器,且能被该电磁波接收器接收。
如图3所示,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端之一,该动力机房23的纵向宽度等于该电子机房24的纵向宽度。该动力机房23和该电子机房24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等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纵向长度。
如图3所示,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固紧连接。该转移车底板12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该下门板7可沿该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该转移车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12接触时其下方封闭。
如图3所示,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上车通道12a,或为左上车通道12b,但右上车通道12a与左上车通道12b相邻。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右下车通道5a,则该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右上车通道12a。该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左下车通道5b,则该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左上车通道12b。右上车通道12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上车箭头13,左上车通道12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上车箭头14。右上车通道12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上车通道12a的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通道12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上车通道12b的左上车座椅20b。右上车通道12a或左上车通道12b上方的该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如图4所示,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安装转移车齿条16、连接板17、槽板18、铁芯19、定位块21、线圈包22、弹簧25、弹簧板26。
如图4所示,纵向并列的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为长条形,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向外。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纵向长度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这两转移车齿条16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两侧之一下表面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上的齿尖分别位于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两侧之一边缘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等于中央车厢1a上两车厢齿条1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如图4、图5所示,两槽板18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竖直的横向的长方体形侧板18a和水平的横向的长方体形钩板18b组成为整体。这两槽板18分别安装在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两槽板18的侧板18a的上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横向固紧连接,这两槽板18的钩板18b的内侧向面18c对置。
如图4、图5所示,两连接板17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长方体形水平平板17a和该平板17a中部向下突出的长方体形水平突块17b组成整体,其中部的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槽板18的钩板18b的上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该平板17a的横向长度小于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齿尖之间的横向距离,其纵向宽度远小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纵向长度。该突块17b的厚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等于该平板17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两侧之外的平板17a的下表面,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附近的上表面固紧连接,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的下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连接板17中,在前的连接板17的前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前端面齐平,在后的连接板17的后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后端面齐平。这两连接板17分别活动嵌在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槽板18之一和该转移车底板12围成的槽中。
如图4所示,线圈包22为长方体形,其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中央,其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其内腔为长方体形线圈包方孔22a。该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等于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大于其竖直高度,其两端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正相对。
如图4、图5所示,两定位块21之一为长方体形,这两定位块21的上表面分别沿纵向固紧连接在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两端之一外侧附近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当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右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该转移车底板12的左侧伸出。当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左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该转移车底板12的右侧伸出。这两定位块21之一的中部为定位块方孔21a。该定位块方孔21a为长方体形,其竖直高度等于该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该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轴线与该线圈包方孔22a的轴线重合。
如图4、图5所示,铁芯19为长方体形,其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或小于该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距离,其插在该线圈包方孔22a和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定位块21上的定位块方孔21a中,其左右两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
如图4所示,四个相同的横向弹簧25的里端分别与四块长方体形弹簧块26之一的外侧向面固紧连接。这四个弹簧25中的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前方且接近该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中的另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该线圈包22的后方且接近该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该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都处于伸长状态且伸长量相等。
如图3所示,动力装置安装在转移车3的动力机房23内,该动力装置为该转移车3的运动或制动提供动力。
如图3所示,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电子机房24内,该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3的运行、转移车3上转移车齿条16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铁芯19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但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关闭,也可人工控制。
上文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3的运行、转移车3上转移车齿条16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铁芯19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控制程序是这样的:
其一,根据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1a上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的电磁波,和该转移车3上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到的由该电磁波反射器反射回的反射电磁波的时间差,计算该电磁波接收器与该电磁波反射器的纵向距离S和相对速度V,根据所述S和所述V不断调节该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的输出功率,使所述S等于零时,所述V等于零。
其二,如图1、图4所示,当所述S等于零、所述V等于零时,指令该转移车3上的线圈包22通电,且使相邻的该转移车3的转移车齿条16的磁极和该中央车厢1a的车厢齿条15的磁极为异性磁极,异性磁极相互吸引,该转移车齿条16克服其上弹簧25的弹力自动插入该车厢齿条15中形成啮合,从而该转移车3和该中央车厢1a接合为一体。
其三,如图2、图3所示,该转移车3和该中央车厢1a接合为一体后,指令相邻的该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该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上升,让该转移车3上的乘客上到该中央车厢1a上,让该中央车厢1a上要下车的乘客下到该转移车3上。
其四,如图2、图3所示,乘客上下车完毕,指令相邻的该转移车3的下门板7和该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都下降,终止上下车。
其五,如图1、图4所示,该转移车3和该中央车厢1a都关闭后,指令该线圈包22上电流反向,相邻的该转移车齿条16的磁极与该车厢齿条15的磁极为同性磁极,同性磁极相斥,该转移车齿条16在其上弹簧25弹力的作用下自动缩回至该转移车3的下方。
其六,如图4所示,该转移车3与该中央车厢1a分离后,指令该线圈包22和该动力装置断电。
上文所述旅客列车1,或为城际旅客列车,或为动车组旅客列车,或为高速旅客列车,或为普通旅客列车。
为使旅客列车1上乘客下车快速、方便、有序,旅客列车1上距离始发站越远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该旅客列车1上越靠前或越靠后的车厢中,距离始发站越近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该旅客列车1上离中央车厢1a越近的车厢中。
使用该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如图2、图3所示,转移车3停在车站附近,上车乘客和该转移车3的司机,先从该车站上到该转移车3上,然后人工放下该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如果上车乘客是从该转移车3的右侧上旅客列车1的中央车厢1a,则该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右上车座椅20a上或站立在右上车通道12a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上车乘客是从该转移车3的左侧上该中央车厢1a,则该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左上车座椅20b上或站立在左上车通道12b上等待。与此同时,该旅客列车1上在该车站需要下车的乘客集中到该中央车厢1a,如果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1a的右侧下到转移车3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右下车座椅11a上或站立在右下车通道5a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下车乘客是从该中央车厢1a的左侧下到该转移车3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左下车座椅11b上或站立在左下车通道5b上且手握扶手等待。该司机人工启动该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将该转移车3开到该车站的后方停下,再人工关闭该动力装置。
第二步,该司机接收到该旅客列车1发来的该旅客列车1即将通过该车站的信息后,接通该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此后该自动控制装置开始工作。
第三步,如图2、图3所示,相邻的该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该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自动开启后,上车乘客从该转移车3上到该中央车厢1a上,下车乘客从该中央车厢1a下到该转移车3上,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各行其道。接着相邻的该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该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自动关闭,该转移车3和该中央车厢1a自动分离。
第四步,如图1、图3所示,该司机断开该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人工启动该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对该转移车3制动,接着将该转移车3开回到车站附近停下,然后人工关闭该动力装置。再人工开启该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该转移车3上的乘客和该司机下到地面。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的各种变化,仍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含旅客列车(1)、列车轨道(2);所述旅客列车(1)沿所述列车轨道(2)运行,其上有多个车厢;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还含修建于车站附近的直线转移车轨道(4)、位于所述转移车轨道(4)上的转移车(3);经过所述车站附近的列车轨道(2)为直线;所述转移车轨道(4)与经过所述车站的列车轨道(2)接近且平行,其和经过所述车站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其位于所述车站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2)之间;
旅客列车(1)的纵向中央为中央车厢(1a),所述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方,安装有车厢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座椅(11b)、车厢齿条(15)、扶手、电磁波反射器;
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所述n为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全文n取值相同;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上方的车厢顶板固紧连接;所述车厢底板(5)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所述下门板(7)可沿所述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所述车厢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所述车厢底板(5)接触时其下方封闭;两车厢齿条(15)分别安装在所述车厢底板(5)两侧之一的侧向面上;这两车厢齿条(15)之一为永久磁铁,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水平向外伸出,其前端与所述车厢底板(5)的前端齐平,其后端与所述车厢底板(5)的后端齐平,其平整内侧向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车厢齿条(15)的齿尖为异性磁极;
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下车通道(5a),或为左下车通道(5b),但右下车通道(5a)与左下车通道(5b)相邻;右下车通道(5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下车箭头(9),左下车通道(5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下车箭头(10);右下车通道(5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下车通道(5a)的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通道(5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下车通道(5b)的左下车座椅(11b);右下车通道(5a)或左下车通道(5b)上方的所述中央车厢(1a)的车厢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电磁波反射器固紧连接在中央车厢(1a)上车厢顶板上表面的中央,其能对射到其上的定向电磁波进行逆向反射;
转移车(3)的纵向长度大于旅客列车(1)上中央车厢(1a)的纵向长度;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的上方安装有转移车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座椅(20b)、扶手、动力机房(23)、电子机房(24)、雷达、动力装置、自动控制装置;
雷达含电磁波发射器和电磁波接收器,所述电磁波发射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为一整体,其固紧连接在转移车(3)上转移车顶板上表面的中央;所述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1a)上的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电磁波,所述电磁波反射器再将其接收的电磁波反射给所述电磁波接收器,且能被所述电磁波接收器接收;
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端之一,所述动力机房(23)的纵向宽度等于所述电子机房(24)的纵向宽度;所述动力机房(23)和所述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等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纵向长度;
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固紧连接;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所述下门板(7)可沿所述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所述转移车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所述转移车底板(12)接触时其下方封闭;
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上车通道(12a),或为左上车通道(12b),但右上车通道(12a)与左上车通道(12b)相邻;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右下车通道(5a),则所述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右上车通道(12a);所述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左下车通道(5b),则所述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左上车通道(12b);右上车通道(12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上车箭头(13),左上车通道(12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上车箭头(14);右上车通道(12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上车通道(12a)的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通道(12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上车通道(12b)的左上车座椅(20b);右上车通道(12a)或左上车通道(12b)上方的所述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
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安装转移车齿条(16)、连接板(17)、槽板(18)、铁芯(19)、定位块(21)、线圈包(22)、弹簧(25)、弹簧板(26);
纵向并列的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为长条形,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向外;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纵向长度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这两转移车齿条(16)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两侧之一下表面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上的齿尖分别位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两侧之一边缘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等于中央车厢(1a)上两车厢齿条(1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两槽板(18)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竖直的横向的长方体形侧板(18a)和水平的横向的长方体形钩板(18b)组成为整体;这两槽板(18)分别安装在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两槽板(18)的侧板(18a)的上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横向固紧连接,这两槽板(18)的钩板(18b)的内侧向面(18c)对置;
两连接板(17)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长方体形水平平板(17a)和所述平板(17a)中部向下突出的长方体形水平突块(17b)组成整体,其中部的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槽板(18)的钩板(18b)的上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平板(17a)的横向长度小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齿尖之间的横向距离,其纵向宽度远小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纵向长度;所述突块(17b)的厚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所述平板(17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两侧之外的平板(17a)的下表面,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附近的上表面固紧连接,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的下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连接板(17)中,在前的连接板(17)的前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前端面齐平,在后的连接板(17)的后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后端面齐平;这两连接板(17)分别活动嵌在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槽板(18)之一和该转移车底板(12)围成的槽中;
线圈包(22)为长方体形,其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中央,其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其内腔为长方体形线圈包方孔(22a);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等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大于其竖直高度,其两端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正相对;
两定位块(21)之一为长方体形,这两定位块(21)的上表面分别沿纵向固紧连接在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两端之一外侧附近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当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右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左侧伸出;当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左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右侧伸出;这两定位块(21)之一的中部为定位块方孔(21a);所述定位块方孔(21a)为长方体形,其竖直高度等于所述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轴线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轴线重合;
铁芯(19)为长方体形,其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距离,其插在所述线圈包方孔(22a)和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定位块(21)上的定位块方孔(21a)中,其左右两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
四个相同的横向弹簧(25)的里端分别与四块长方体形弹簧块(26)之一的外侧向面固紧连接;这四个弹簧(25)中的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前方且接近所述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中的另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所述线圈包(22)的后方且接近所述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都处于伸长状态且伸长量相等;
动力装置安装在转移车(3)的动力机房(23)内,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转移车(3)的运动或制动提供动力;
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电子机房(24)内,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3)的运行、转移车(3)上转移车齿条(16)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铁芯(19)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但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关闭,也可人工控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3)的运行、转移车(3)上转移车齿条(16)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铁芯(19)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控制程序是这样的:
其一,根据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1a)上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的电磁波,和所述转移车(3)上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到的由所述电磁波反射器反射回的反射电磁波的时间差,计算所述电磁波接收器与所述电磁波反射器的纵向距离S和相对速度V,根据所述S和所述V不断调节所述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的输出功率,使所述S等于零时,所述V等于零;
其二,当所述S等于零、所述V等于零时,指令所述转移车(3)上的线圈包(22)通电,且使相邻的所述转移车(3)的转移车齿条(16)的磁极和所述中央车厢(1a)的车厢齿条(15)的磁极为异性磁极,异性磁极相互吸引,所述转移车齿条(16)克服其上弹簧(25)的弹力自动插入所述车厢齿条(15)中形成啮合,从而所述转移车(3)和所述中央车厢(1a)接合为一体;
其三,所述转移车(3)和所述中央车厢(1a)接合为一体后,指令相邻的所述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所述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上升,让所述转移车(3)上的乘客上到所述中央车厢(1a)上,让所述中央车厢(1a)上要下车的乘客下到所述转移车(3)上;
其四,乘客上下车完毕,指令相邻的所述转移车(3)的下门板(7)和所述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都下降,终止上下车;
其五,所述转移车(3)和所述中央车厢(1a)都关闭后,指令所述线圈包(22)上电流反向,相邻的所述转移车齿条(16)的磁极与所述车厢齿条(15)的磁极为同性磁极,同性磁极相斥,所述转移车齿条(16)在其上弹簧(25)弹力的作用下自动缩回至所述转移车(3)的下方;
其六,所述转移车(3)与所述中央车厢(1a)分离后,指令所述线圈包(22)和所述动力装置断电。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旅客列车(1),或为城际旅客列车,或为动车组旅客列车,或为高速旅客列车,或为普通旅客列车。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其特征在于:旅客列车(1)上距离始发站越远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所述旅客列车(1)上越靠前或越靠后的车厢中,距离始发站越近车站下车的乘客安排在所述旅客列车(1)上离中央车厢(1a)越近的车厢中。
5.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的方法:
第一步,转移车(3)停在车站附近,上车乘客和所述转移车(3)的司机,先从所述车站上到所述转移车(3)上,然后人工放下所述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如果上车乘客是从所述转移车(3)的右侧上旅客列车(1)的中央车厢(1a),则所述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右上车座椅(20a)上或站立在右上车通道(12a)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上车乘客是从所述转移车(3)的左侧上所述中央车厢(1a),则所述司机指挥上车乘客坐在左上车座椅(20b)上或站立在左上车通道(12b)上等待;与此同时,所述旅客列车(1)上在所述车站需要下车的乘客集中到所述中央车厢(1a),如果下车乘客是从所述中央车厢(1a)的右侧下到所述转移车(3)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右下车座椅(11a)上或站立在右下车通道(5a)上且手握扶手等待,如果下车乘客是从所述中央车厢(1a)的左侧下到所述转移车(3)上,则乘务员指挥下车乘客坐在左下车座椅(11b)上或站立在左下车通道(5b)上且手握扶手等待;所述司机人工启动所述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将所述转移车(3)开到所述车站的后方停下,再人工关闭所述动力装置;
第二步,所述司机接收到所述旅客列车(1)发来的所述旅客列车(1)即将通过所述车站的信息后,接通所述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此后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开始工作;
第三步,相邻的所述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所述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自动开启后,上车乘客从所述转移车(3)上到所述中央车厢(1a)上,下车乘客从所述中央车厢(1a)下到所述转移车(3)上,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各行其道;接着相邻的所述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和所述中央车厢(1a)上的下门板(7)都自动关闭,所述转移车(3)和所述中央车厢(1a)自动分离;
第四步,所述司机断开所述转移车(3)上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自动控制装置的电源;人工启动所述转移车(3)上的动力装置,对所述转移车(3)制动,接着将所述转移车(3)开回到所述车站附近停下,然后人工关闭所述动力装置;再人工开启所述转移车(3)上的下门板(7),所述转移车(3)上的乘客和所述司机下到地面。
CN201710554330.9A 2017-06-30 2017-06-30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Active CN107351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54330.9A CN107351843B (zh) 2017-06-30 2017-06-30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54330.9A CN107351843B (zh) 2017-06-30 2017-06-30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51843A true CN107351843A (zh) 2017-11-17
CN107351843B CN107351843B (zh) 2018-11-02

Family

ID=6029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54330.9A Active CN107351843B (zh) 2017-06-30 2017-06-30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5184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7566A (zh) * 2018-09-28 2019-02-22 李新亚 轨道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CN109634288A (zh) * 2019-01-23 2019-04-16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驾驶交通工具换乘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10916A (zh) * 2019-04-09 2019-06-21 华强方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与运动机构防碰撞系统及其防碰撞方法
CN114312901A (zh) * 2021-12-30 2022-04-12 乔庆鸣 一种高铁动车运行车厢及运行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082A (en) * 1991-04-18 1993-01-05 Chun Joong H Subway passenger loading control system
FR2690402A1 (fr) * 1992-04-27 1993-10-29 Colsenet Patrice Transport continu.
JP4073473B1 (ja) * 2007-05-28 2008-04-09 有限会社ナリタ 簡易輸送システム
CN201961312U (zh) * 2011-01-28 2011-09-07 袁国庆 列车到站不停车能上下乘客的装置
CN104442908A (zh) * 2014-12-05 2015-03-25 李新亚 连续运行地铁轨道车及上下车输送系统
CN106184236A (zh) * 2016-07-31 2016-12-07 丁乃祥 不停车上下客列车系统及工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082A (en) * 1991-04-18 1993-01-05 Chun Joong H Subway passenger loading control system
FR2690402A1 (fr) * 1992-04-27 1993-10-29 Colsenet Patrice Transport continu.
JP4073473B1 (ja) * 2007-05-28 2008-04-09 有限会社ナリタ 簡易輸送システム
CN201961312U (zh) * 2011-01-28 2011-09-07 袁国庆 列车到站不停车能上下乘客的装置
CN104442908A (zh) * 2014-12-05 2015-03-25 李新亚 连续运行地铁轨道车及上下车输送系统
CN106184236A (zh) * 2016-07-31 2016-12-07 丁乃祥 不停车上下客列车系统及工作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7566A (zh) * 2018-09-28 2019-02-22 李新亚 轨道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CN109634288A (zh) * 2019-01-23 2019-04-16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驾驶交通工具换乘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10916A (zh) * 2019-04-09 2019-06-21 华强方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与运动机构防碰撞系统及其防碰撞方法
CN114312901A (zh) * 2021-12-30 2022-04-12 乔庆鸣 一种高铁动车运行车厢及运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51843B (zh)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1843B (zh) 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
CN101439718A (zh) 中间站不停车可实现上下旅客的铁路客运综合操作系统
CN109501810A (zh) 一种高铁不停车乘客安全换乘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92132A (zh) 对接式轨道交通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3113856U (zh) 轨道电梯立体停车场
CN106240580A (zh) 一种弹射型真空运输系统
CN105015553A (zh) 一种铁路列车连续运行方法及其铁路列车和铁路设施
CN204095933U (zh) 一种物流车货舱的模块隔板装置
CN207794734U (zh) 一种适用于特殊空间的地下立体车库车辆存取系统
DE102008007472A1 (de) Einrichtung zum Transport von Personen und/oder Gütern
CN108824896A (zh) 一种汽车存取装置及新型车库
CN104670267A (zh) 轨道交通道口优先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983823U (zh) 立体停车设备
CN203066556U (zh) 平面移动类立体停车设备
CN207404414U (zh) 一种便捷化运转小车
CN205875849U (zh) 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
CN205840442U (zh) 一种立体车库
CN102114845A (zh) 双层轨立体快速交通系统
CN104925149A (zh) 一种半挂列车两车组合式运输系统及方法
CN202669804U (zh) 自带牵引重叠式轨道车辆
CN205010358U (zh) 一种半挂列车两车组合式运输系统
CN204821257U (zh) 一种物流用自动化运输装卸车
CN108725506A (zh) 动车过站不减速不停车上下客系统
CN102310864A (zh) 磁悬浮列车水平旋转变轨系统
CN108533016A (zh) 共享单车多层停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501, unit 1, building 11, Dongjiang garden, wulijiang Road, Sihong County,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Patentee after: Li Xinya

Address before: Seven road 528437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Torch Development Zone No. 113 fraternity homes 1 building 1407 room Lily

Patentee before: Li Xiny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1

Address after: 223800 No. 1, intersection of xuning road and Bianmin Avenue, southwest 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ihong County,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Juho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3800 Room 501, unit 1, building 11, Dongjiang garden, wulijiang Road, Sihong County, Suq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 Xi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