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46058B - 环景镜头 - Google Patents

环景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6058B
CN107346058B CN201610298869.8A CN201610298869A CN107346058B CN 107346058 B CN107346058 B CN 107346058B CN 201610298869 A CN201610298869 A CN 201610298869A CN 107346058 B CN107346058 B CN 107346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ve power
image
object side
panor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988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46058A (zh
Inventor
叶精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988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6058B/zh
Priority to US15/469,699 priority patent/US9958651B2/en
Publication of CN107346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6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46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6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Abstract

一种环景镜头,包括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第一镜头沿着第一光轴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棱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的屈光力与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反。第二镜头沿着第二光轴从第二物侧至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二棱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及第十四透镜。第八透镜及第九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十透镜的屈光力与第十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Description

环景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环景镜头。
背景技术
已知的镜头不便于拍摄环景影像,使用者通常需以手动方式将镜头扫过360度的景物且拍摄出数张照片,才能合成出环景影像,无法像一般拍照可站立于定点位置拍摄。所以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环景镜头,让使用者只需站立于定点位置,只需拍摄一次,就可拍摄出环景影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镜头无法于定点位置拍摄环景影像的缺陷,提供一种环景镜头,使用者只需站立于定点位置拍摄一次,就可轻易拍出环景影像。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环景镜头,包括第一镜头。第一镜头沿着第一光轴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一棱镜及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群沿着第一光轴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一棱镜包括第一入射面、第一反射面及第一出射面,第一入射面面向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沿着第一光轴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面向第一棱镜的第一出射面,第三透镜的屈光力与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其中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TTL11m≤0.4;其中,TTL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一成像面于第一光轴上的间距,此间距的单位为mm,θ1m为第一镜头的最大半视角,此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
其中第七透镜为非球面透镜,第三透镜至第七透镜的屈光力依序为正正负正正。
其中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4≤f1/R12≤-0.667;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其中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4≤ER11/ff≤8;其中,ER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ff为第一镜头的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37≤Vd3-Vd5≤50;其中,Vd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Vd5为第五透镜的阿贝系数。
其中第一镜头可更包括光圈,设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
更包括第二镜头,其中第二镜头沿着第二光轴从第二物侧至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群、第二棱镜及第四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群沿着第二光轴从第二物侧至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八透镜及第九透镜,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九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棱镜包括第二入射面、第二反射面及第二出射面,第二入射面面向第九透镜的像侧面。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群沿着第二光轴从第二物侧至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及第十四透镜,第十透镜的物侧面面向第二棱镜的第二出射面,第十透镜的屈光力与第十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互为相反方向,第一像侧与第二像侧互为相反方向。
其中第二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TTL22m≤0.4;-4≤f8/R82≤-0.667;4≤ER81/fs≤8;以及37≤Vd10-Vd12≤50;其中,TTL2为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二成像面于第二光轴上的间距,此间距的单位为mm,θ2m为第二镜头的最大半视角,此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R82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R81为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fs为第二镜头的有效焦距,Vd10为第十透镜的阿贝系数,Vd12为第十二透镜的阿贝系数。
其中第十四透镜为非球面透镜,第十透镜至第十四透镜的屈光力依序为正正负正正。
其中第二镜头可更包括光圈,设置于第十透镜与第十一透镜之间。
实施本发明的环景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厚度较薄,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使用者只需站立于定点位置拍摄一次,就可轻易拍出环景影像。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第一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2B是图1的第一镜头的场曲图。
图2C是图1的第一镜头的畸变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4A是图3的第一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4B是图3的第一镜头的场曲图。
图4C是图3的第一镜头的畸变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6A是图5的第一镜头的纵向像差图。
图6B是图5的第一镜头的场曲图。
图6C是图5的第一镜头的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环景镜头1包括第一镜头11及第二镜头12。第一镜头11用于撷取第一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一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一成像面IMA11上。第二镜头12用于撷取第二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二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二成像面IMA12上。上述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互为相反方向、第一像侧与第二像侧互为相反方向。当第一镜头11与第二镜头12的视角(Field of View)大于等于180度时,则可将第一成像面IMA11上的影像与第二成像面IMA12上的影像经影像处理合成为视角达360度的环景影像。所以说,在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固定不变下,环景镜头1只需拍摄一次,就可摄得环景影像。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11与第二镜头12实为相同的两支镜头,所以第一镜头11与第二镜头1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皆相同,所以底下仅针对第一镜头1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进一步说明,第二镜头12则省略不说明。第一镜头11沿着第一光轴OA1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LG11、第一棱镜P11、第二透镜群LG12及滤光片OF11。第一透镜群LG11沿着第一光轴OA1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1及第二透镜L12,第一透镜群LG11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L1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物侧面S11与像侧面S1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3为凸面,像侧面S14为凹面,物侧面S13与像侧面S14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一棱镜P11其第一入射面S15、第一反射面S16及第一出射面S17皆为平面,来自第二透镜L12的光线由第一入射面S15进入第一棱镜P11,再经第一反射面S16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第一出射面S17离开第一棱镜P11,第一棱镜P11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第一镜头11的厚度。第二透镜群LG12沿着第一光轴OA1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L13、光圈ST11、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第六透镜L16及第七透镜L17。第二透镜群LG1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L1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8为凸面,像侧面S19为凸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1为凸面,像侧面S112为凸面,物侧面S111与像侧面S112皆为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15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3为凹面,像侧面S114为凹面,物侧面S113与像侧面S114皆为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16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4为凸面,像侧面S115为凸面,物侧面S114与像侧面S115皆为球面表面。上述第五透镜L15与第六透镜L16胶合成胶合透镜。第七透镜L17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16为凸面,像侧面S117为凹面,物侧面S116与像侧面S117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11其物侧面S118与像侧面S119皆为平面。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环景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镜头11需满足底下四条件:
0.2≤TTL11/θ11m≤0.4 (1)
-4≤f11/R112≤-0.667 (2)
4≤ER111/f1f≤8 (3)
37≤Vd13-Vd15≤50 (4)
其中,TTL1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1至成像面IMA11于光轴OA11上的间距,此间距的单位为mm,θ11m为第一镜头11的最大半视角,此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11为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R112为第一透镜L11的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ER11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1的有效半径,f1f为第一镜头11的有效焦距,Vd13为第三透镜L13的阿贝系数,Vd15为第五透镜L15的阿贝系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1、第一棱镜P11的设计,使得第一镜头11能有效的缩短厚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为图1中第一镜头1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一数据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有效焦距等于1.409mm、光圈值等于2.889。
表一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051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061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F: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F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062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其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1至成像面IMA11于光轴OA11上的间距TTL11=30.118mm,最大半视角θ11m=95度,第一透镜L11的有效焦距f11=-11.841mm,第一透镜L11的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R112=5.215mm,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1的有效半径ER111=8.055mm,第一镜头11的有效焦距f1f=1.409mm,第三透镜L13的阿贝系数Vd13=64.2,第五透镜L15的阿贝系数Vd15=23.8,由上述数据可得到TTL11/θ11m=0.32、f11/R112=-2.271、ER111/f1f=5.7、Vd13-Vd15=40.4,皆能满足上述条件(1)至条件(4)的要求。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2A至图2C看出。图2A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图。图2B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2C所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由图2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2㎜至0.09㎜的间。由图2C(图中的5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00%至0%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镜头11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3,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环景镜头2包括第一镜头21及第二镜头22。第一镜头21用于撷取第一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一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一成像面IMA21上。第二镜头22用于撷取第二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二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二成像面IMA22上。上述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互为相反方向、第一像侧与第二像侧互为相反方向。当第一镜头21与第二镜头22的视角(Field of View)大于等于180度时,则可将第一成像面IMA21上的影像与第二成像面IMA22上的影像经影像处理合成为视角达360度的环景影像。所以说,在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固定不变下,环景镜头2只需拍摄一次,就可摄得环景影像。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21与第二镜头22实为相同的两支镜头,所以第一镜头21与第二镜头2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皆相同,所以底下仅针对第一镜头2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进一步说明,第二镜头22则省略不说明。第一镜头21沿着第一光轴OA2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LG21、第一棱镜P21、第二透镜群LG22及滤光片OF21。第一透镜群LG21沿着第一光轴OA2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21及第二透镜L22,第一透镜群LG21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L2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为凸面,像侧面S22为凹面,物侧面S21与像侧面S2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2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3为凸面,像侧面S24为凹面,物侧面S23与像侧面S24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一棱镜P21其第一入射面S25、第一反射面S26及第一出射面S27皆为平面,来自第二透镜L22的光线由第一入射面S25进入第一棱镜P21,再经第一反射面S26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第一出射面S27离开第一棱镜P21,第一棱镜P21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第一镜头21的厚度。第二透镜群LG22沿着第一光轴OA2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L23、光圈ST21、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第六透镜L26及第七透镜L27。第二透镜群LG2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L2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8为凸面,像侧面S29为凸面,物侧面S28与像侧面S29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24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1为凸面,像侧面S212为凸面,物侧面S211与像侧面S212皆为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25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13为凹面,像侧面S214为凹面,物侧面S213与像侧面S214皆为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26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4为凸面,像侧面S215为凸面,物侧面S214与像侧面S215皆为球面表面。上述第五透镜L25与第六透镜L26胶合成胶合透镜。第七透镜L27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6为凸面,像侧面S217为凹面,物侧面S216与像侧面S217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21其物侧面S218与像侧面S219皆为平面。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环景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镜头21需满足底下四条件:
0.2≤TTL21/θ21m≤0.4 (5)
-4≤f21/R212≤-0.667 (6)
4≤ER211/f2f≤8 (7)
37≤Vd23-Vd25≤50 (8)
其中,TTL21为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1至成像面IMA21于光轴OA21上的间距,此间距的单位为mm,θ21m为第一镜头21的最大半视角,此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21为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R212为第一透镜L21的像侧面S22的曲率半径,ER211为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1的有效半径,f2f为第一镜头21的有效焦距,Vd23为第三透镜L23的阿贝系数,Vd25为第五透镜L25的阿贝系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1、第一棱镜P21的设计,使得第一镜头21能有效的缩短厚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三为图3中第一镜头2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三数据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有效焦距等于1.389mm、光圈值等于2.883。
表三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091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101
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F:非球面系数。
表四为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F为非球面系数。
表四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102
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其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1至成像面IMA21于光轴OA21上的间距TTL21=30.366mm,最大半视角θ21m=95度,第一透镜L21的有效焦距f21=-11.884mm,第一透镜L21的像侧面S22的曲率半径R212=5.216mm,第一透镜L21的物侧面S21的有效半径ER211=8.061mm,第一镜头21的有效焦距f2f=1.389mm,第三透镜L23的阿贝系数Vd23=65,第五透镜L25的阿贝系数Vd25=22,由上述数据可得到TTL21/θ21m=0.32、f21/R212=-2.278、ER211/f2f=5.8、Vd23-Vd25=43,皆能满足上述条件(5)至条件(8)的要求。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4A至图4C看出。图4A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图。图4B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4C所示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4A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由图4B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至0.1㎜之间。由图4C(图中的5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00%至0%之间。显见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镜头21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请参阅图5,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环景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环景镜头3包括第一镜头31及第二镜头32。第一镜头31用于撷取第一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一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一成像面IMA31上。第二镜头32用于撷取第二物侧的影像。成像时,来自第二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第二成像面IMA32上。上述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互为相反方向、第一像侧与第二像侧互为相反方向。当第一镜头31与第二镜头32的视角(Field of View)大于等于180度时,则可将第一成像面IMA31上的影像与第二成像面IMA32上的影像经影像处理合成为视角达360度的环景影像。所以说,在第一物侧与第二物侧固定不变下,环景镜头3只需拍摄一次,就可摄得环景影像。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31与第二镜头32实为相同的两支镜头,所以第一镜头31与第二镜头3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皆相同,所以底下仅针对第一镜头3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参数、需满足的条件、光学性能等进一步说明,第二镜头32则省略不说明。第一镜头31沿着第一光轴OA3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群LG31、第一棱镜P31、第二透镜群LG32及滤光片OF31。第一透镜群LG31沿着第一光轴OA3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31及第二透镜L32,第一透镜群LG31具有负屈光力,第一透镜L3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1为凸面,像侧面S32为凹面,物侧面S31与像侧面S3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3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3为凸面,像侧面S34为凹面,物侧面S33与像侧面S34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一棱镜P31其第一入射面S35、第一反射面S36及第一出射面S37皆为平面,来自第二透镜L32的光线由第一入射面S35进入第一棱镜P31,再经第一反射面S36反射改变光线行进方向,由第一出射面S37离开第一棱镜P31,第一棱镜P31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入射光线的行进方向,以达到缩短第一镜头31的厚度。第二透镜群LG32沿着第一光轴OA31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三透镜L33、光圈ST31、第四透镜L34、第五透镜L35、第六透镜L36及第七透镜L37。第二透镜群LG3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L3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8为凸面,像侧面S39为凸面,物侧面S38与像侧面S39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34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11为凸面,像侧面S312为凸面,物侧面S311与像侧面S312皆为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35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13为凹面,像侧面S314为凹面,物侧面S313与像侧面S314皆为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36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14为凸面,像侧面S315为凸面,物侧面S314与像侧面S315皆为球面表面。上述第五透镜L35与第六透镜L36胶合成胶合透镜。第七透镜L37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16为凸面,像侧面S317为凹面,物侧面S316与像侧面S317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OF31其物侧面S318与像侧面S319皆为平面。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环景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镜头31需满足底下四条件:
0.2≤TTL31/θ31m≤0.4 (9)
-4≤f31/R312≤-0.667 (10)
4≤ER311/f3f≤8 (11)
37≤Vd33-Vd35≤50 (12)
其中,TTL31为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1至成像面IMA31于光轴OA31上的间距,此间距的单位为mm,θ31m为第一镜头31的最大半视角,此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31为第一透镜L31的有效焦距,R312为第一透镜L31的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ER311为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1的有效半径,f3f为第一镜头31的有效焦距,Vd33为第三透镜L33的阿贝系数,Vd35为第五透镜L35的阿贝系数。
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31、第一棱镜P31的设计,使得第一镜头31能有效的缩短厚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五为图5中第一镜头3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五数据显示,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有效焦距等于1.39mm、光圈值等于2.88。
表五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131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141
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
c:曲率;
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k:圆锥系数;
A~F:非球面系数。
表六为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F为非球面系数。
表六
Figure GDA0002111707210000142
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其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1至成像面IMA31于光轴OA31上的间距TTL31=30.6696mm,最大半视角θ31m=95度,第一透镜L31的有效焦距f31=-11.03mm,第一透镜L31的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R312=5.17mm,第一透镜L31的物侧面S31的有效半径ER311=7.919mm,第一镜头31的有效焦距f3f=1.39mm,第三透镜L33的阿贝系数Vd33=64.2,第五透镜L35的阿贝系数Vd35=23,由上述数据可得到TTL31/θ31m=0.32、f31/R312=-2.133、ER311/f3f=5.7、Vd33-Vd35=41.2,皆能满足上述条件(9)至条件(12)的要求。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这可从图6A至图6C看出。图6A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图。图6B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图6C所示的,是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畸变(Distortion)图。
由图6A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纵向像差值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由图6B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介于0.01㎜至0.11㎜之间。由图6C(图中的5条线几乎重合,以致于看起来只有一条线)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对波长为0.438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00%至0%之间。显见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镜头31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Claims (10)

1.一种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镜头;
其中该第一镜头沿着第一光轴从第一物侧至第一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群,该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一透镜群沿着该第一光轴从该第一物侧至该第一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一棱镜,该第一棱镜包括第一入射面、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一出射面,该第一入射面面向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以及
第二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二透镜群沿着该第一光轴从该第一物侧至该第一像侧依序由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组成,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面向该第一棱镜的该第一出射面,该第四透镜的屈光力为正,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力为负,该第六透镜的屈光力为正,该第七透镜的屈光力为正,该第三透镜的屈光力与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2≤TTL11m≤0.4;
-4≤f1/R12≤-0.667;
其中,TTL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一成像面于该第一光轴上的间距,该间距的单位为mm,θ1m为该第一镜头的最大半视角,该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七透镜为非球面透镜,且该第三透镜的屈光力为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4≤ER11/ff≤8
其中,ER11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ff为该第一镜头的有效焦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37≤Vd3-Vd5≤50
其中,Vd3为该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Vd5为该第五透镜的阿贝系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头更包括光圈,设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二镜头,其中该第二镜头沿着第二光轴从第二物侧至第二像侧依序包括:
第三透镜群,该第三透镜群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三透镜群沿着该第二光轴从该第二物侧至该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八透镜以及第九透镜,该第八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九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第二棱镜,该第二棱镜包括第二入射面、第二反射面以及第二出射面,该第二入射面面向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以及
第四透镜群,该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透镜群沿着该第二光轴从该第二物侧至该第二像侧依序包括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以及第十四透镜,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面向该第二棱镜的该第二出射面,该第十透镜的屈光力与该第十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
其中该第一物侧与该第二物侧互为相反方向,该第一像侧与该第二像侧互为相反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2≤TTL22m≤0.4;
-4≤f8/R82≤-0.667;
4≤ER81/fs≤8;以及
37≤Vd10-Vd12≤50;
其中,TTL2为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二成像面于该第二光轴上的间距,该间距的单位为mm,θ2m为该第二镜头的最大半视角,该最大半视角的单位为度,f8为该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R82为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R81为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fs为该第二镜头的有效焦距,Vd10为该第十透镜的阿贝系数,Vd12为该第十二透镜的阿贝系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十四透镜为非球面透镜,且该第十透镜至第十四透镜的屈光力依序为正正负正正。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景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镜头更包括光圈,设置于该第十透镜与该第十一透镜之间。
CN201610298869.8A 2016-05-06 2016-05-06 环景镜头 Active CN107346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8869.8A CN107346058B (zh) 2016-05-06 2016-05-06 环景镜头
US15/469,699 US9958651B2 (en) 2016-05-06 2017-03-27 Panoramic lens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8869.8A CN107346058B (zh) 2016-05-06 2016-05-06 环景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6058A CN107346058A (zh) 2017-11-14
CN107346058B true CN107346058B (zh) 2022-02-22

Family

ID=60243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8869.8A Active CN107346058B (zh) 2016-05-06 2016-05-06 环景镜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58651B2 (zh)
CN (1) CN107346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2211A (zh) * 2018-12-23 2020-06-30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头式高解析度镜头
CN110161656B (zh) * 2019-05-31 2024-01-16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高清广角成像系统
TWI754168B (zh) * 2019-09-09 2022-02-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10794556B (zh) * 2019-11-01 2021-09-14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全景摄像系统
CN111474689B (zh) * 2020-06-23 2020-09-25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全景摄像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560A (zh) * 2016-01-20 2016-04-06 北京疯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72009B1 (ko) * 1994-09-26 1999-05-01 이대원 광각 줌렌즈
JP3513253B2 (ja) * 1995-04-11 2004-03-31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系
JP3495618B2 (ja) * 1998-11-04 2004-02-0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2002072085A (ja) * 2000-09-01 2002-03-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超広角レンズ
JP2002277736A (ja) * 2001-03-21 2002-09-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撮像装置
US6924938B2 (en) * 2003-03-19 2005-08-02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camera,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JP2007065528A (ja) * 2005-09-02 2007-03-15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717413B2 (en) * 2008-05-10 2014-05-06 Capso Vision Inc. Imaging system having a folded optical axis
US9001187B2 (en) * 2009-05-11 2015-04-07 CapsoVision, Inc. Capsule imaging system having a folded optical axis
JP5652349B2 (ja) * 2011-07-25 2015-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全天球型撮像装置
JP5724755B2 (ja) * 2011-08-2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システム
ITVI20120004A1 (it) * 2012-01-03 2013-07-04 Pan Vision S R L Dispositivo ottico per l¿ottenimento di un ingrandimento di una determinata zona di un campo di vista panoramico a 360° e relativi sistema ottico e apparati per la ripresa/proiezione di immagini tridimensionali
JP5910485B2 (ja) * 2012-03-16 2016-04-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システム
US9256057B2 (en) * 2012-11-13 2016-02-09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ojection lens
CN104155744B (zh) * 2013-05-14 2016-12-28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TWI526712B (zh) * 2014-05-09 2016-03-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
TWI534461B (zh) * 2014-05-23 2016-05-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鏡頭
JP5884857B2 (ja) * 2014-06-26 2016-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736262B2 (ja) * 2015-05-25 2020-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CN104880805B (zh) * 2015-06-12 2017-10-24 武汉赫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360°全景超清摄像镜头
CN105527695B (zh) * 2016-01-20 2018-11-20 北京疯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和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560A (zh) * 2016-01-20 2016-04-06 北京疯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58651B2 (en) 2018-05-01
US20170322398A1 (en) 2017-11-09
CN107346058A (zh)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1915B (zh) 廣角鏡頭
CN107346058B (zh) 环景镜头
US10310225B2 (en) Wide-angle lens
TWI542902B (zh) 廣角鏡頭
CN107783252B (zh) 成像镜头
TWI476436B (zh) 成像鏡頭
CN107329241B (zh) 广角镜头
CN112305712B (zh) 摄像镜头
TWI480576B (zh) 廣角鏡頭
US20200096746A1 (en)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CN110888225B (zh) 成像镜头
TWI80384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491913B (zh) 成像鏡頭
KR102642916B1 (ko) 촬상 광학계
TW201819981A (zh) 成像鏡頭(十六)
CN107390347B (zh) 成像镜头
TW202328735A (zh) 成像鏡頭及其影像擷取裝置(六十五)
TW201740157A (zh) 環景鏡頭
TW201901230A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202225770A (zh) 廣角鏡頭(三十一)
TWI774306B (zh) 成像鏡頭(五十九)
TWI663419B (zh) 成像鏡頭(十三)
JP2004012641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と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CN115268014A (zh) 广角镜头
KR20220047737A (ko) 촬상 광학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