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1913B - 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1913B
TWI491913B TW103115288A TW103115288A TWI491913B TW I491913 B TWI491913 B TW I491913B TW 103115288 A TW103115288 A TW 103115288A TW 103115288 A TW103115288 A TW 103115288A TW I491913 B TWI491913 B TW I4919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curvature
radius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5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116A (zh
Inventor
Po Yuan Shih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152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1913B/zh
Priority to US14/664,941 priority patent/US963888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1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19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41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116A/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數位相機與手幾不斷的往高畫素與輕量化發展,使得小型化與具有高解析度的鏡頭模組需求大增。習知的五片透鏡組成的鏡頭模組已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鏡頭模組,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與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短小、視角較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為凸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一透鏡之凸面朝向物側凹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之凸面朝向物側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之凹面朝向物側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2BFL/TTL0.4;其中,BFL為第六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T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其中第一透鏡滿足以下條件:0.5(R11 -R12 )/(R11 +R12 )0.9;其中,R11 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12 為第一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其中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2f2 /f3 7;其中,f2 為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 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其中第四透鏡滿足以下條件:-1(R41 -R42 )/(R41 +R42 )12;其中,R41 為第四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42 為第四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其中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1(R51 -R52 )/(R51 +R52 )2;其中,R51 為第五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52 為第五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其中第六透鏡滿足以下條件:-1.6(R61 -R62 )/(R61 +R62 )10;其中,R61 為第六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62 為第六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之每一透鏡至少一面為非球面表面或兩個面皆為非球面表面。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1 +Nd2 +Nd3 +Nd4 +Nd5 +Nd6 )/6<Nd2 ;其中,Nd1 為第一透鏡之折射率,Nd2 為第二透鏡之折射率,Nd3 為第三透鏡之折射率,Nd4 為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5 為第五透鏡之折射率,Nd6 為第六透鏡之折射率。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 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成像鏡頭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L15、L25、L35‧‧‧第五透鏡
L16、L26、L36‧‧‧第六透鏡
ST1、ST2、ST3‧‧‧光圈
OF1、OF2、OF3‧‧‧濾光片
IMA1、IMA2、IMA3‧‧‧成像面
OA1、OA2、OA3‧‧‧光軸
S11、S12、S13、S14、S15、S16、S17‧‧‧面
S18、S19、S110、S111、S112、S113‧‧‧面
S114、S115‧‧‧面
S21、S22、S23、S24、S25、S26、S27‧‧‧面
S28、S29、S210、S211、S212、S213‧‧‧面
S214、S215‧‧‧面
S31、S32、S33、S34、S35、S36、S37‧‧‧面
S38、S39、S310、S311、S312、S313‧‧‧面
S314、S315‧‧‧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像散場曲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A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圖。
第4B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像散場曲圖。
第4C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6A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圖。
第6B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像散場曲圖。
第6C圖係第5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成像面IMA1上。成像鏡頭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光圈ST1、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及一濾光片OF1。第一透鏡L11為凸凹透鏡 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為凸面,像側面S12為凹面,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12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為凸面,像側面S14為凹面,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13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6為凹面,像側面S17為凸面,物側面S16與像側面S1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14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為凸面,像側面S19為凹面,物側面S18與像側面S1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15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0與像側面S1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鏡L16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2與像側面S1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4與像側面S115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1需滿足底下七條件:
(Nd11 +Nd12 +Nd13 +Nd14 +Nd15 +Nd16 )/6<Nd12 (7)
其中,BFL1為第六透鏡L16之像側面S113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距離,TTL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距離,R111 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之曲率半徑,R112 為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2之曲率半徑,f12 為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 f13 為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R141 為第四透鏡L14之物側面S18之曲率半徑,R142 為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之曲率半徑,R151 為第五透鏡L15之物側面S110之曲率半徑,R152 為第五透鏡L15之像側面S111之曲率半徑,R161 為第六透鏡L16之物側面S112之曲率半徑,R162 為第六透鏡L16之像側面S113之曲率半徑,Nd11 為第一透鏡L11之折射率,Nd12 為第二透鏡L12之折射率,Nd13 為第三透鏡L13之折射率,Nd14 為第四透鏡L14之折射率,Nd15 為第五透鏡L15之折射率,Nd16 為第六透鏡L16之折射率。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1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提高視角、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鏡頭解析度。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1.3612mm、光圈值等於2.0、視角等於120°、鏡頭總長度等於5.037mm。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 /{1+[1-(k+1)c2 h2 ]1/2 }+Ah4 +Bh6 +Ch8 +Dh10 +Eh12 +Fh14 +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第六透鏡L16之像側面S113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距離BFL1=1.336mm,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距離TTL1=5.037mm,第一透鏡L11 之物側面S11之曲率半徑R111 =7.95292mm,第一透鏡L11之像側面S12之曲率半徑R112 =0.85503mm,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f12 =14.91451mm,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f13 =2.56607mm,第四透鏡L14之物側面S18之曲率半徑R141 =2.17475mm,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之曲率半徑R142 =4.52060mm,第五透鏡L15之物側面S110之曲率半徑R151 =3.66423mm,第五透鏡L15之像側面S111之曲率半徑R152 =-0.79666mm,第六透鏡L16之物側面S112之曲率半徑R161 =-1.20763mm,第六透鏡L16之像側面S113之曲率半徑R162 =5.57254mm,第一透鏡L11之折射率Nd11 =1.544,第二透鏡L12之折射率Nd12 =1.632,第三透鏡L13之折射率Nd13 =1.544,第四透鏡L14之折射率Nd14 =1.544,第五透鏡L15之折射率Nd15 =1.544,第六透鏡L16之折射率Nd16 =1.632。由上述資料可得到BFL1/TTL1=0.2652、(R111 -R112 )/(R111 +R112 )=0.8059、f12 /f13 =5.8122、(R141 -R142 )/(R141 +R142 )=-0.3504、(R151 -R152 )/(R151 +R152 )=1.5556、(R161 -R162 )/(R161 +R162 )=-1.5533、(Nd11 +Nd12 +Nd13 +Nd14 +Nd15 +Nd16 )/6=1.573,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7)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C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像散場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球差值介於 -0.021mm至0.150mm之間。由第2B圖(圖中的弧矢方向之三條線幾乎重合,子午方向之三條線也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二條線)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5mm之間。由第2C圖(圖中的三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40.0%至0.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球差、像散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成像面IMA2上。成像鏡頭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光圈ST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及一濾光片OF2。第一透鏡L21為凸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為凸面,像側面S22為凹面,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22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3為凸面,像側面S24為凹面,物側面S23與像側面S2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23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6為凹面,像側面S27為凸面,物側面S26與像側面S2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24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8為凹面,像側面S29為凸面,物側面S28與像側面S2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25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鏡 L26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2與像側面S2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4與像側面S215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2需滿足底下七條件:
(Nd21 +Nd22 +Nd23 +Nd24 +Nd25 +Nd26 )/6<Nd22 (14)
其中,BFL2為第六透鏡L26之像側面S213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距離,TTL2為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距離,R211 為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之曲率半徑,R212 為第一透鏡L21之像側面S22之曲率半徑,f22 為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3 為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R241 為第四透鏡L24之物側面S28之曲率半徑,R242 為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之曲率半徑,R251 為第五透鏡L25之物側面S210之曲率半徑,R252 為第五透鏡L25之像側面S211之曲率半徑,R261 為第六透鏡L26之物側面S212之曲率半徑,R262 為第六透鏡L26之像側面S213之曲率半徑,Nd21 為第一透鏡L21之折射率,Nd22 為第二透鏡L22之折射率,Nd23 為第三透鏡L23之折射率,Nd24 為第四透鏡L24之折射率,Nd25 為第五透鏡L25之折射率,Nd26 為第六透鏡L26之折射率。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2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提高視角、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鏡頭解析度。
表三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1.2245mm、光圈值等於2.0、視角等於120°、鏡頭總長度等於4.500mm。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 /{1+[1-(k+1)c2 h2 ]1/2 }+Ah4 +Bh6 +Ch8 +Dh10 +Eh12 +Fh14 +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第六透鏡L26之像側面S213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距離BFL2=1.460mm,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距離TTL2=4.500mm,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之曲率半徑R211 =2.58170mm,第一透鏡L21之像側面S22之曲率半徑R212 =0.60995mm,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2 =9.93423mm,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f23 =3.07573mm,第四透鏡L24之物側面S28之曲率半徑R241 =-3.69885mm,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之曲率半徑R242 =-1.55878mm,第五透鏡L25之物側面S210之曲率半徑R251 =2.93749mm,第五透鏡L25之像側面S211之曲率半徑R252 =-0.86109mm,第六透鏡L26之物側面S212之曲率半徑R261 =-2.55835mm,第六透鏡L26之像側面S213之曲率半徑R262 =2.02738mm,第一透鏡L21之折射率Nd21 =1.544,第二透鏡L22之 折射率Nd22 =1.632,第三透鏡L23之折射率Nd23 =1.544,第四透鏡L24之折射率Nd24 =1.544,第五透鏡L25之折射率Nd25 =1.544,第六透鏡L26之折射率Nd26 =1.632。由上述資料可得到BFL2/TTL2=0.3244、(R211 -R212 )/(R211 +R212 )=0.6178、f22 /f23 =3.2299、(R241 -R242 )/(R241 +R242 )=-0.4070、(R251 -R252 )/(R251 +R252 )=1.8294、(R261 -R262 )/(R261 +R262 )=8.6366、(Nd21 +Nd22 +Nd23 +Nd24 +Nd25 +Nd26 )/6=1.573,皆能滿足上述條件(8)至條件(14)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C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像散場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球差值介於-0.010mm至0.089mm之間。由第4B圖(圖中的弧矢方向之三條線幾乎重合,子午方向之三條線也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二條線)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像散場曲介於-0.027mm至0.025mm之間。由第4C圖(圖中的三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9.1%至0.0%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球差、像散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成像面IMA3上。成像鏡頭3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光圈ST3、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及一濾光片OF3。第一透鏡L31為凸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為凸面,像側面S32為凹面,物側面S31與像側面S3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32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3為凸面,像側面S34為凹面,物側面S33與像側面S3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33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6為凹面,像側面S37為凸面,物側面S36與像側面S3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3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8與像側面S3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35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0與像側面S3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鏡L36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2與像側面S313皆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三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3需滿足底下七條件:
(Nd31 +Nd32 +Nd33 +Nd34 +Nd35 +Nd36 )/6<Nd32 (21)
其中,BFL3為第六透鏡L36之像側面S313至成像面IMA3於光軸OA3上之距離,TTL3為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1至成像面IMA3於光軸OA3上之距離,R311 為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1之曲率半徑,R312 為第一透鏡L31之像側面S32之曲率半徑,f32 為第二透鏡L32之有效焦距,f33 為第三透鏡L33之有效焦距,R341 為第四透鏡L34之物側面S38之曲率半徑,R342 為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之曲率半徑,R351 為第五透鏡L35之物側面S310之曲率半徑,R352 為第五透鏡L35之像側面S311之曲率半徑,R361 為第六透鏡L36之物側面S312之曲率半徑,R362 為第六透鏡L36之像側面S313之曲率半徑,Nd31 為第一透鏡L31之折射率,Nd32 為第二透鏡L32之折射率,Nd33 為第三透鏡L33之折射率,Nd34 為第四透鏡L34之折射率,Nd35 為第五透鏡L35之折射率,Nd36 為第六透鏡L36之折射率。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3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提高視角、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鏡頭解析度。
表五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五資料顯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等於1.2025mm、光圈值等於2.0、視角等於120°、鏡頭總長度等於4.500mm。
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 /{1+[1-(k+1)c2 h2 ]1/2 }+Ah4 +Bh6 +Ch8 +Dh10 +Eh12 +Fh14 +Gh16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G: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G為非球面係數。
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第六透鏡L36之像側面S313至成像面IMA3於光軸OA3上之距離BFL3=1.423mm,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1至成像面IMA3於光軸OA3上之距離TTL3=4.500mm,第一透鏡L31之物側面S31之曲率半徑R311 =2.90157mm,第一透鏡L31之像側面S32之曲率半徑R312 =0.61127mm,第二透鏡L32之有效焦距f32 =10.66214mm,第三透鏡L33之有效焦距f33 =3.73395mm,第四透鏡L34之物側面S38之曲率半徑R341 =5.14565mm,第四透鏡L34之像側面S39之曲率半徑R342 =-4.28109mm,第五透鏡L35之物側面S310之曲率半徑R351 =2.83753mm,第五透鏡L35之像側面S311之曲率半徑R352 =-0.84943mm,第六透鏡L36之物側面S312之曲率半徑R361 =-3.78830mm,第六透鏡L36之像側面S313之曲率半徑R362 =1.98929mm,第一透鏡L31之折射率Nd31 =1.544,第二透鏡L32之折射率Nd32 =1.632,第三透鏡L33之折射率Nd33 =1.544,第四透鏡L34之折射率Nd34 =1.544,第五透鏡L35之折射率Nd35 =1.544,第六透鏡L36之折射率Nd36 =1.632。由上述資料可得到BFL3/TTL3=0.3163、(R311 -R312 )/(R311 +R312 )=0.6520、f32 /f33 =2.8555、(R341 -R342 )/(R341 +R342 )=10.9035、(R351 -R352 )/(R351 +R352 )=1.8545、(R361 -R362 )/(R361 +R362 )=3.2115、(Nd31 +Nd32 +Nd33 +Nd34 +Nd35 +Nd36 )/6=1.573,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5)至條件(21)之要求。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6A至第6C圖看出。第6A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第6B圖所示的,是第三實 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像散場曲(Astigmatic Field Curves)圖。第6C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畸變(Distortion)圖。
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球差值介於-0.021mm至0.034mm之間。由第6B圖(圖中的弧矢方向之三條線幾乎重合,子午方向之三條線也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二條線)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像散場曲介於-0.025mm至0.027mm之間。由第6C圖(圖中的三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470.0000nm、555.0000nm、650.0000n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7.3%至0.0%之間。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縱向球差、像散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面
S16、S17、S18、S19、S110‧‧‧面
S111、S112、S113、S114、S115‧‧‧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為凸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之凸面朝向該物側凹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凸凹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之凸面朝向該物側凹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之凹面朝向該物側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五透鏡,該第五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六透鏡,該第六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BFL為該第六透鏡之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距離,TTL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R11 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12 為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f2 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 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R41 為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42 為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R51 為該第五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52 為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其中,R61 為該第六透鏡之物側面之曲率半徑,R62 為該第六透鏡之像側面之曲率半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之每一透鏡至少一面為非球面表面或兩個面皆為非球面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Nd1 +Nd2 +Nd3 +Nd4 +Nd5 +Nd6 )/6<Nd2 其中,Nd1 為該第一透鏡之折射率,Nd2 為該第二透鏡之折射率,Nd3 為該第三透鏡之折射率,Nd4 為該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5 為該第五透鏡之折射率,Nd6 為該第六透鏡之折射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
TW103115288A 2014-03-24 2014-04-29 成像鏡頭 TWI4919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288A TWI491913B (zh) 2014-04-29 2014-04-29 成像鏡頭
US14/664,941 US9638889B2 (en) 2014-03-24 2015-03-23 Lens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288A TWI491913B (zh) 2014-04-29 2014-04-29 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91913B true TWI491913B (zh) 2015-07-11
TW201541116A TW201541116A (zh) 2015-11-01

Family

ID=54151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5288A TWI491913B (zh) 2014-03-24 2014-04-29 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191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10518A (zh) * 2015-10-23 2017-05-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9753249B2 (en) 2015-10-23 2017-09-0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007095B2 (en) 2015-02-26 2018-06-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073249B2 (en) 2016-01-22 2018-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03412A (zh) * 2012-10-02 2013-0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系統鏡頭組
TW201426085A (zh) * 2013-12-20 2014-07-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201426084A (zh) * 2013-12-20 2014-07-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03412A (zh) * 2012-10-02 2013-01-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系統鏡頭組
TW201426085A (zh) * 2013-12-20 2014-07-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201426084A (zh) * 2013-12-20 2014-07-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07095B2 (en) 2015-02-26 2018-06-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610518A (zh) * 2015-10-23 2017-05-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9753249B2 (en) 2015-10-23 2017-09-0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610518B (zh) * 2015-10-23 2019-02-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241295B2 (en) 2015-10-23 2019-03-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073249B2 (en) 2016-01-22 2018-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116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6436B (zh) 成像鏡頭
TWI491915B (zh) 廣角鏡頭
CN107783252B (zh) 成像镜头
TWI529413B (zh) 成像鏡頭
TWI518357B (zh) 成像鏡頭
TWI526712B (zh) 成像鏡頭
TWI480576B (zh) 廣角鏡頭
TWI683129B (zh) 成像鏡頭(十四)
TWI766956B (zh) 成像鏡頭(二十四)
TWI491913B (zh) 成像鏡頭
CN110888225B (zh) 成像镜头
TWI556004B (zh) 成像鏡頭
TWI690725B (zh) 成像鏡頭(十六)
TWI534468B (zh) 廣角鏡頭
TWI699552B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201706657A (zh) 廣角鏡頭
TWI522645B (zh) 成像鏡頭
TWI709783B (zh) 廣角鏡頭(二十八)
TWI808056B (zh) 廣角鏡頭(十四)
TWI595260B (zh) 成像鏡頭
TWI518358B (zh) 成像鏡頭
TWI504926B (zh) 微小型鏡頭
TWI529418B (zh) 變焦鏡頭
TWI663419B (zh) 成像鏡頭(十三)
TWI838886B (zh) 廣角鏡頭(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