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9413B - 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9413B
TWI529413B TW103137037A TW103137037A TWI529413B TW I529413 B TWI529413 B TW I529413B TW 103137037 A TW103137037 A TW 103137037A TW 103137037 A TW103137037 A TW 103137037A TW I529413 B TWI529413 B TW I5294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ocal length
imaging
effective focal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6172A (zh
Inventor
粱沅汎
Original Assignee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太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太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7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9413B/zh
Priority to US14/920,995 priority patent/US952384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41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6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17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02B9/58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之發展趨勢是不斷朝向小型化發展,使得其中所使用的成像鏡頭也需往小型化發展。習知的成像鏡頭體積較大,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大光圈、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短小、光圈較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光圈、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一透鏡包括一物側面及一像側面,此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包括一物側面及一像側面,此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四透鏡包括一物側面及一像側面,此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BFL/TTL<0.4;其中,BFL為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之間距,T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間距。
其中第一透鏡滿足以下條件:|f1/f|1.5;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f/D12>1;其中,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D12為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間距。
其中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滿足以下條件:0.1<Vd4/f<Vd3/f<50;其中,Vd4為第四透鏡之阿貝係數,Vd3為第三透鏡之阿貝係數,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滿足以下條件:0.1<f/Nd4<f/Nd3<3;其中,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Nd4為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3為第三透鏡之折射率。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D34/D12>0.02;其中,D12為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間距,D34為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於光軸上之間距。
其中第一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第二透鏡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BFL/TTL<0.4;|f1/f|1.5; f/D12>1;0.1<Vd4/f<Vd3/f<50;0.1<f/Nd4<f/Nd3<3;D34/D12>0.02,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BFL為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間距,T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間距,f為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D12為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間距,Vd4為第四透鏡之阿貝係數,Vd3為第三透鏡之阿貝係數,Nd4為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3為第三透鏡之折射率,D34為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成像鏡頭
L11、L21‧‧‧第一透鏡
L12、L22‧‧‧第二透鏡
L13、L23‧‧‧第三透鏡
L14、L24‧‧‧第四透鏡
ST1、ST2‧‧‧光圈
OF1、OF2‧‧‧濾光片
OA1、OA2‧‧‧光軸
IMA1、IMA2‧‧‧成像面
D112、D134‧‧‧間距
D212、D234‧‧‧間距
S11、S12、S13、S14‧‧‧面
S1S、S16、S17、S18‧‧‧面
S19、S110、S111‧‧‧面
S21、S22、S23、S24‧‧‧面
S25、S26、S27、S28‧‧‧面
S29、S210、S211‧‧‧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2D圖係第1圖之成像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4B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場曲圖。
第4C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畸變圖。
第4D圖係第3圖之成像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光圈ST1、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第一透鏡L1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12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皆為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1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6與像側面S1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14為凹凸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為凹面,像側面S19為凸面,物側面S18與像側面S1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13及第四透鏡L14之間隔著一空氣間隙。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0與像側面S11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1需滿足底下七條件:0<|f11/f12|<|f14/f13|<2 (1)
BFL1/TTL1<0.4 (2)
|f11/f1|1.5 (3)
f1/D112>1 (4)
0.1<Vd14/f1<Vd13/f1<50 (5)
0.1<f1/Nd14<f1/Nd13<3 (6)
D134/D112>0.02 (7)
其中,f11為第一透鏡L11之有效焦距,f12為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f13為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f14為第四透鏡L14之有效焦距,BFL1為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間距,TTL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間距,f1為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D112為第一透鏡L11及第二透鏡L12於光 軸OA1上之間距,Vd14為第四透鏡L14之阿貝係數,Vd13為第三透鏡L13之阿貝係數,Nd14為第四透鏡L14之折射率,Nd13為第三透鏡L13之折射率,D134為第三透鏡L13及第四透鏡L14於光軸OA1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縮短鏡頭總長度、縮小光圈值、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3.3127mm、光圈值等於2.0、鏡頭總長度等於11.501mm。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D: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D為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第一透鏡L11之有效焦距 f11=-3.746mm,第二透鏡L12之有效焦距f12=4.99mm,第三透鏡L13之有效焦距f13=2.725mm,第四透鏡L14之有效焦距f14=-3.004mm,第四透鏡L14之像側面S19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間距BFL1=3.527mm,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間距TTL1=11.5mm,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f1=3.3127mm,第一透鏡L11及第二透鏡L12於光軸OA1上之間距D112=1.976mm,第四透鏡L14之阿貝係數Vd14=25.58,第三透鏡L13之阿貝係數Vd13=56.07,第四透鏡L14之折射率Nd14=1.6142,第三透鏡L13之折射率Nd13=1.5346,第三透鏡L13及第四透鏡L14於光軸OA1上之間距D134=0.1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11/f12|=0.751、|f14/f13|=1.102、BFL1/TTL1=0.307、|f11/f1|=1.131、f1/D112=1.676、Vd14/f1=7.721、Vd13/f1=16.926、f1/Nd14=2.052、f1/Nd13=2.159、D134/D112=0.051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7)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D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D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06mm至0.015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546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02mm至0.09mm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54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5%至 0%之間。由第2D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介於0.436μm至0.656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μm至3.5μm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光圈ST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第一透鏡L2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22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3與像側面S2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2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6與像側面S27皆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24為凹凸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8為凹面,像側面S29為凸面,物側面S28與像側面S29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L23及第四透鏡L24之間隔著一空氣間隙。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成像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2需滿足底下七條件:0<|f21/f22|<|f24/f23|<2 (8)
BFL2/TTL2<0.4 (9)
|f21/f2|1.5 (10)
f2/D212>1 (11)
0.1<Vd24/f2<Vd23/f2<50 (12)
0.1<f2/Nd24<f2/Nd23<3 (13)
D234/D212>0.02 (14)
其中,f21為第一透鏡L21之有效焦距,f22為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3為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f24為第四透鏡L24之有效焦距,BFL2為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TTL2為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f2為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D212為第一透鏡L21及第二透鏡L2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Vd24為第四透鏡L24之阿貝係數,Vd23為第三透鏡L23之阿貝係數,Nd24為第四透鏡L24之折射率,Nd23為第三透鏡L23之折射率,D234為第三透鏡L23及第四透鏡L24於光軸OA2上之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縮短鏡頭總長度、縮小光圈值、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三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3.3124mm、光圈值等於2.0、鏡頭總長度等於11.497mm。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D: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D為非球面係數。
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第一透鏡L21之有效焦距f21=-3.746mm,第二透鏡L22之有效焦距f22=4.978mm,第三透鏡L23之有效焦距f23=2.725mm,第四透鏡L24之有效焦距f24=-3.044mm,第四透鏡L24之像側面S29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BFL2=3.523mm,第一透鏡L21之物側面S21至成像面IMA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TTL2=11.497mm,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f2=3.3124mm,第一透鏡L21及第二透鏡L22於光軸OA2上之間距D212=1.805mm,第四透鏡L24之阿貝係數Vd24=25.58,第三透鏡L23之阿貝係數Vd23=56.07,第四透鏡L24之折射率Nd24=1.6142,第三透鏡L23之折射率Nd23=1.5346,第三透鏡L23及第四透鏡L24於光軸OA2上之間距D234=0.1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21/f22|=0.752、|f24/f23|=1.102、BFL2/TTL2=0.306、|f21/f2|=1.131、f2/D212=1.835、Vd24/f2=7.721、Vd23/f2=16.928、f2/Nd24=2.051、f2/Nd23=2.158、D234/D212=0.055皆能滿足上述條件(8)至條件(14)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 這可從第4A至第4D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D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36μm、0.486μm、0.546μm、0.587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03mm至0.045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546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00mm至0.12mm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54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30%至0%之間。由第4D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介於0.436μm至0.656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5μm至1.5μm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D112、D134‧‧‧間距
S11、S12、S13、S14‧‧‧面
S15、S16、S17、S18‧‧‧面
S19、S110、S111‧‧‧面

Claims (9)

  1.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光圈;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f/D12>1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D12為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滿足以下條件:0.1<Vd4/f<Vd3/f<50其中,Vd4為該第四透鏡之阿貝係數,Vd3為該第三透鏡之阿貝係數,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D34/D12>0.02其中,D12為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D34為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該第二透鏡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6.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光圈;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BFL/TTL<0.4 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BFL為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7.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光圈;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f1/f|1.5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
  8.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光圈;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物側面以及該像側面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表面;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f1/f2|<|f4/f3|<2,0.1<f/Nd4<f/Nd3<3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Nd4為該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3為該第三透鏡之折射率。
  9.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 0<|f1/f2|<|f4/f3|<2 BFL/TTL<0.4 |f1/f|1.5 f/D12>1 0.1<Vd4/f<Vd3/f<50 0.1<f/Nd4<f/Nd3<3 D34/D12>0.02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有效焦距,BFL為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間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有效焦距,D12為該第一透鏡以及該第二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Vd4為該第四透鏡之阿貝係數,Vd3為該第三透鏡之阿貝係數,Nd4為該第四透鏡之折射率,Nd3為該第三透鏡之折射率,D34為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於該光軸上之間距。
TW103137037A 2014-10-27 2014-10-27 成像鏡頭 TWI529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7037A TWI529413B (zh) 2014-10-27 2014-10-27 成像鏡頭
US14/920,995 US9523840B2 (en) 2014-10-27 2015-10-23 Lens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7037A TWI529413B (zh) 2014-10-27 2014-10-27 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9413B true TWI529413B (zh) 2016-04-11
TW201616172A TW201616172A (zh) 2016-05-01

Family

ID=55791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037A TWI529413B (zh) 2014-10-27 2014-10-27 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523840B2 (zh)
TW (1) TWI5294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7123A (zh) * 2018-09-21 2018-11-27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行车记录仪
CN111596445A (zh) * 2020-07-22 2020-08-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885166A (zh) * 2021-08-27 2022-01-04 芜湖瑞视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96429B2 (en) * 2015-03-04 2021-05-04 Lg Innotek Co., Ltd.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CN106249384A (zh) * 2016-08-30 2016-12-21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经济型3.6mm非球面日夜共焦光学系统
RU2655622C1 (ru) * 2017-02-02 2018-05-29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товский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 Объектив
TWI674431B (zh) * 2019-01-31 2019-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N110187475B (zh) * 2019-06-29 2024-05-14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焦镜头
CN110703417A (zh) * 2019-11-13 2020-01-17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塑胶非球面日夜共焦光学系统
CN112255772B (zh) * 2020-12-23 2021-03-16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4895A (ja) 1992-03-16 1993-10-15 Konica Corp 広角レンズ
US8140610B2 (en) 2007-05-31 2012-03-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Bitmap-based display remoti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97123A (zh) * 2018-09-21 2018-11-27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行车记录仪
CN111596445A (zh) * 2020-07-22 2020-08-28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885166A (zh) * 2021-08-27 2022-01-04 芜湖瑞视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光学镜头
CN113885166B (zh) * 2021-08-27 2024-04-05 芜湖瑞视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172A (zh) 2016-05-01
US9523840B2 (en) 2016-12-20
US20160116710A1 (en)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9413B (zh) 成像鏡頭
TWI491915B (zh) 廣角鏡頭
TWI476436B (zh) 成像鏡頭
TWI479188B (zh) 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JP2007219520A (ja) 超小型撮像光学系
JP2019066645A (ja) 広角レンズ
JP6569079B2 (ja) 広角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390907B2 (ja) 単焦点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8055045A (ja) 広角レンズ
JP2009276679A (ja) 広角レンズ
TW201543070A (zh) 成像鏡頭
TW201441661A (zh) 廣角鏡頭
JP2006126494A (ja) 撮像レンズ
JP2013114262A (ja) ズームレンズ
TWI485426B (zh) 微小型鏡頭
TW201939088A (zh) 成像鏡頭(二十四)
JP6097426B2 (ja) 接合レンズ
TWI491913B (zh) 成像鏡頭
TWI440885B (zh) 取像鏡頭
TWI546566B (zh) 廣角鏡頭
TWI522645B (zh) 成像鏡頭
JP6331362B2 (ja) クローズアップレンズ
TWI518358B (zh) 成像鏡頭
TWI595260B (zh) 成像鏡頭
TWI504926B (zh) 微小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