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75594B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5594B
CN107275594B CN201710391692.0A CN201710391692A CN107275594B CN 107275594 B CN107275594 B CN 107275594B CN 201710391692 A CN201710391692 A CN 201710391692A CN 107275594 B CN107275594 B CN 107275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graphene
coating
anod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916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5594A (zh
Inventor
毛方会
杨玉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andle Ligh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916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75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5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能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均匀包覆于所述核结构表面,所述壳结构厚度为h,h≤100nm。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配制含有石墨烯的包覆层浆料,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形成的颗粒带有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1;步骤2,将核结构组分喷入包覆室,并使得其表面带有与步骤1所述颗粒相反的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2;步骤3,包覆反应: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步骤4,进行后处理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颗粒;从而制的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快速充放电、低温性能好、比能量大、自放电率小、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自其诞生以来,便给储能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高的用户体验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长的待机时间、更加快速的充放电速度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性能更加优异的电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基本均为半导体或绝缘体,材料颗粒本身的导电性能非常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主要有将材料颗粒纳米化之后造球得到二次颗粒结构、一次颗粒造球过程中加入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导电材料等等,以提高正极材料整体颗粒的导电性能;同时采用包覆技术,对材料表面进行包覆,从而增加材料表面的导电性能。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K·海姆(Andre K.Geim)等采用机械剥离法首次制备得到石墨烯(Graphene),由此拉开了该材料制备、运用研究的序幕。所谓石墨烯,是指碳原子之间呈六角环形排列的一种片状体,通常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层构成,可在二维空间无限延伸,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二维结构材料。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导热性能优良、热膨胀系数低等突出优点:具体而言,高的比表面积(理论计算值:2630m2/g);高导电性、载流子传输率(200000cm2/V·s);高热导率(5000W/mK);高强度,高杨氏模量(1100GPa),断裂强度(125GPa)。因此其在储能领域、热传导领域以及高强材料领域具有极大的运用前景。具体来说,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本身的质量极轻,且具有柔性的二维平面结构,是较为理想的表面包覆材料。但是石墨烯片层本身反应活性较低,很难均匀有效的包覆在正极材料核结构的表面。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既可发挥出石墨烯的最大优势,又能均有有效的将石墨烯片层包覆于正极材料核结构表面,从而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均匀包覆于所述核结构表面,所述壳结构厚度为h,h≤100nm。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配制含有石墨烯的包覆层浆料,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形成的颗粒带有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1;步骤2,将核结构组分喷入包覆室,并使得其表面带有与步骤1所述颗粒相反的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2;步骤3,包覆反应: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步骤4,进行后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成品颗粒;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非常薄的包覆层,因此其对离子传输的阻碍作用较低,得到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储能研究领域的、所有需要进行表面包覆的电极材料,具体包括锂离子正极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石墨、硅碳、钛酸锂、合金负极等等)以及其他电池电容器材料(如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配制含有石墨烯的包覆层浆料,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形成的颗粒带有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1;
步骤2,将核结构组分喷入包覆室,并使得其表面带有与步骤1所述颗粒相反的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2;
步骤3,包覆反应: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
步骤4,进行后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成品颗粒。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非常薄的包覆层,因此其对离子传输的阻碍作用较低,得到的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的石墨烯包括非官能团化石墨烯和/或官能团化石墨烯;步骤2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二次颗粒结构或多次颗粒结构,所述核结构中包含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镍钴铝、镍酸锂、锂钒氧化物、富锂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官能团化石墨烯中的官能团为羧基、羟基、环氧基、羰基、硝基、氨基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1所述包覆层浆料中还可以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或/和聚合物单体。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传统包覆层原料为酚醛树脂、密胺树脂、过氯乙烯、沥青、聚乙烯、硬脂酸、PVC、聚丙烯腈、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石墨、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Q2≥2*Q1。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Q2≥10*Q1。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当步骤1所述石墨烯为官能团化石墨烯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进行还原处理,促使石墨烯片层之间官能团进行交联反应,形成紧密连接的包覆层结构,之后进行热处理提高包覆层的导电率最终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作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的一种改进,当步骤1所述的包覆层浆料中含有聚合物单体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置于含有引发剂的环境中,促使单体聚合,将包覆层紧密的粘接在一起,之后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均匀包覆于所述核结构表面,所述壳结构中含有石墨片层,且厚度为h,h≤100nm;所述壳结构中的石墨烯片层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均匀的包覆于所述核结构表面进而形成壳结构包覆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柔性、平面结构的石墨烯包覆结构,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包覆、降低材料本身的电阻,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非常薄的包覆层,因此其对离子传输的阻碍作用较低,得到的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3.本发明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异电荷粒子相互吸引的原理进行包覆;过程中控制两种粒子所带电荷的数量,进而实现对包覆层厚度的有效控制;可以制备得到包覆层非常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容易工业化大量生产。
4.包覆层中含有小分子单体原位聚合组分,可以有效的提高包覆层内部各组分之间的连接效果,以及包覆层与核结构之间的电子电导效果,因为小分子单体更容易与其他组分浸润、均匀混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比较例,制备颗粒直径为12μm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步骤1.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炭黑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待用;
步骤2.选用沥青作为包覆材料,对步骤1制备得到的核结构进行包覆,之后碳化,得到颗粒直径为12μ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1,与比较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4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炭黑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e的正电荷;
步骤3,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在负电荷的作用,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
步骤4,向包覆室中通入水蒸气,之后进行水热反应,使得改性石墨烯片层的官能团发生交联反应,待反应介绍后,取出固体组分,烘干、热处理提高包覆层的导电性能,最后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4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1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4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5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4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1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6,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的多孔改性石墨烯(片层直径为40μm,孔直径为1μm,两孔之间连续区域宽度为5μm;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磷酸铁锂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1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实施例7,制备颗粒直径为12μ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10μm的石墨烯(非改性石墨烯)与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进行捏合混合均匀,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形成微小粒子,并使得其带有50e的正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2μm的磷酸铁锂颗粒,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00e的正电荷;
步骤3,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在电荷的作用,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
步骤4,向包覆室中通入引发剂BPO的溶液,在其引发之下,聚合物单体开始聚合得到聚合物,该聚合物将石墨烯之间紧密粘接在一起形成包覆层结构,在进行部分碳化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8,制备颗粒直径为12μm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10μm的石墨烯与沥青混合均匀,再加入NMP搅拌均匀得到浆料,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形成微小粒子,并使得其带有50e的正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粒径为200nm的磷酸铁锂、钴酸锂混合颗粒作为一次颗粒,其中磷酸铁锂含量为90%;碳纳米管、超级导电碳混合物为导电剂组分;将十二烷基硫酸钠、一次颗粒混合,之后加入少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溶液进行捏合,得到一次颗粒均匀分散的浆料;将导电剂、PVP混合,之后加入少量N,N-二甲基吡咯烷酮溶液进行捏合,得到石墨烯均匀分散的浆料;将两种浆料均匀混合搅拌,造球得到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2000e的负电荷;
步骤3,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在电荷的作用,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
步骤4,之后进行碳化即可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9,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片层厚度为1nm、片层平面尺寸为40μm的改性石墨烯(石墨烯片层上含有羟基、羧基等),溶于水中,得到溶液,之后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其带有10e的负电荷;
步骤2.核结构制备:选择100nm的镍钴锰(NCM)颗粒,与导电剂组分均匀混合后进行造球,得到颗粒直径为大约12μm的二次颗粒核结构,之后喷入包覆室中,并使得其带有500e的正电荷;
其它与实施例3的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电池组装:将比较例、各实施例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与导电剂、粘接剂、溶剂搅拌得到电极浆料,之后涂敷在集流体上形成正极电极;将正极电极与负极电极(石墨为活性物质)、隔离膜组装得到裸电芯,之后入袋进行顶侧封、干燥、注液、静置、化成、整形、除气得到成品电池。
材料性能测试:
克容量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克容量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85V;静置3min之后完成容量测试,D1除以负极电极片中硅碳材料的重量,即得到负极克容量,所得结果见表1。
内阻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磷酸铁锂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内阻测试:静置3min;1C恒流充电至3.85V,3.85V恒压充电至0.1C;静置3min;再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电芯的DCR值,所得结果见表1。
倍率性能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倍率性能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21;静置3min;之后完成倍率性能测试,电池倍率性能=D2/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循环测试:在25℃环境中按如下流程对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硅碳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进行循环测试: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1;静置3min,“0.2C恒流充电至4.2V,4.2V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3min;0.2C恒流放电至3.0V,得到放电容量Di;静置3min”重复299次得到D300,之后完成循环测试,计算容量保持率为D300/D1*100%,所得结果见表1。
将各实施例得到的正极材料颗粒切开,观察发现,其表面包覆层厚度,由Q2/Q1的大小以及石墨烯片层大小共同决定,Q2/Q1、石墨烯片层平面直径越大,包覆层厚度越厚。但各实施例的包覆层厚度均小于100nm,其中实施例4得到的颗粒,表面包覆层厚度接近100nm。
表1、不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得到的电芯的电化学性能表
Figure BDA0001307666080000091
由表1可得,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更加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即更高的克容量、更好的循环容量保持率以及更高的倍率性能。具体的,对比比较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4可得,随着Q2/Q1比值的增加,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克容量现增加后降低,DCR先减小后增大,循环性能逐渐提升、倍率性能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这是因为,Q2/Q1比值较小时,包覆效果非常差,其不到包覆作用;而当Q2/Q1比值增加后,壳结构厚度不断增加,包覆作用越来越强,壳结构层阻隔效果越来越好,因此循环性能变好;但包覆层将对锂离子的扩散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倍率性能变差;由实施例5、6可得,使用多孔改性石墨烯、或者更小片层的改性石墨烯,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由各实施例可得,本发明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储能研究领域的、所有需要进行表面包覆的电极材料,具体包括锂离子正极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石墨、硅碳、钛酸锂、合金负极等等)以及其他电池电容器材料(如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等)。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6)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配制含有石墨烯的包覆层浆料,喷雾进入包覆室,并使得形成的颗粒带有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1;
步骤2,将核结构组分喷入包覆室,并使得其表面带有与步骤1所述颗粒相反的电荷,且每个颗粒的带电量为Q2;
步骤3,包覆反应:调节包覆室内的气流,使得步骤1的颗粒均匀的包覆于步骤2所述的核结构表面;
步骤4,进行后处理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颗粒;
步骤1所述的石墨烯包括非官能团化石墨烯和/或官能团化石墨烯;步骤1所述包覆层浆料中还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或/和聚合物单体;
当石墨烯为非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碳化;
当石墨烯为非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聚合物单体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置于含有引发剂的环境中,促使单体聚合,将包覆层紧密的粘接在一起,之后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当石墨烯为非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和聚合物单体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置于含有引发剂的环境中,促使单体聚合,将包覆层紧密的粘接在一起,之后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当石墨烯为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进行还原处理,促使石墨烯片层之间官能团进行交联反应,形成紧密连接的包覆层结构,之后进行热处理提高包覆层的导电率最终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当石墨烯为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聚合物单体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进行还原处理,促使石墨烯片层之间官能团进行交联反应,形成紧密连接的包覆层结构;再置于含有引发剂的环境中,促使单体聚合,将包覆层紧密的粘接在一起,之后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当石墨烯为官能团石墨烯,所述包覆层浆料包含传统包覆层原料和聚合物单体时,步骤4所述的后处理为:将步骤3得到的产物进行还原处理,促使石墨烯片层之间官能团进行交联反应,形成紧密连接的包覆层结构;再置于含有引发剂的环境中,促使单体聚合,将包覆层紧密的粘接在一起,之后碳化即得到成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其中,所述传统包覆层原料为酚醛树脂、密胺树脂、过氯乙烯、沥青、硬脂酸、PVC、聚丙烯腈、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合物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二乙烯基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N-二甲基丙烯酰胺、N-丙烯酰吗啉、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正丙烯酸己酯、2-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十二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丙氧化季戊四醇丙烯酸酯、双-三羟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核结构为一次颗粒结构或二次颗粒结构,所述核结构中包含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镍钴铝、镍酸锂、锂钒氧化物、富锂正极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3.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官能团化石墨烯中的官能团为羧基、羟基、环氧基、羰基、硝基、氨基中的至少一种。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Q2≥2*Q1。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Q2≥10*Q1。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核结构和壳结构,所述壳结构均匀包覆于所述核结构的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结构中含有石墨片层,且厚度为h,h≤100nm;所述壳结构中的石墨烯片层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均匀的包覆于所述核结构表面进而形成壳结构包覆层。
CN201710391692.0A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Active CN107275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1692.0A CN107275594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1692.0A CN107275594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5594A CN107275594A (zh) 2017-10-20
CN107275594B true CN107275594B (zh) 2020-06-26

Family

ID=60064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91692.0A Active CN107275594B (zh) 2017-05-27 2017-05-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755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0848A (zh) * 2018-04-20 2018-09-18 苏州缘聚新材料技术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富锂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284465A (zh) * 2021-12-22 2022-04-05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476A (zh) * 2012-05-28 2012-08-2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80571A (zh) * 2013-05-27 2013-09-0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2929A (zh) * 2012-07-20 2014-04-02 株式会社Lg化学 碳-硅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碳-硅复合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
CN104157840A (zh) * 2014-08-15 2014-11-19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烯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476A (zh) * 2012-05-28 2012-08-2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2929A (zh) * 2012-07-20 2014-04-02 株式会社Lg化学 碳-硅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所述碳-硅复合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
CN103280571A (zh) * 2013-05-27 2013-09-0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7840A (zh) * 2014-08-15 2014-11-19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烯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5594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60965B (zh) 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9437870B2 (en) Nano-silicon composite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 coated with poly (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as carbon sour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104227B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78732B (zh) 极片及电池
CN106941169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04446B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04461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98756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5373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9008B (zh)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0964A (zh) 一种磷酸铁锂电极的制备方法
TW201804646A (zh) 鋰離子電池電極的製備方法
CN107069009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53088B (zh)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46120A (zh) 一种石墨烯基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80956B (zh)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75594B (zh)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N10727559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40682B (zh) 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34164A (zh) 锂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14587A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片及钠离子电池
CN116376280A (zh) 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隔膜及电池
CN10731699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N107275596B (zh) 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采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钛酸锂负极材料
CN11316151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