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10503B -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10503B
CN107210503B CN201580066255.0A CN201580066255A CN107210503B CN 107210503 B CN107210503 B CN 107210503B CN 201580066255 A CN201580066255 A CN 201580066255A CN 107210503 B CN107210503 B CN 1072105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battery
metal
membrane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62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10503A (zh
Inventor
金季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Jinfule Biotechnology Co Ltd
JIN JIN PACIFIQUE Cie
Kin Star International Ltd
Spring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Jinfule Biotechnology Co Ltd
JIN JIN PACIFIQUE Cie
Kin Star International Ltd
Spring Powe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Jinfule Biotechnology Co Ltd, JIN JIN PACIFIQUE Cie, Kin Star International Ltd, Spring Power Ltd filed Critical Lanzhou Jinfule Bio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10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10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10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2/00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2/04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 H01M12/06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with one metallic and one gaseous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2/00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2/04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 H01M12/06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with one metallic and one gaseous electrode
    • H01M12/065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with one metallic and one gaseous electrode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or stacks of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2/00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2/08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a fuel-cell type and a half-cell of the secondary-cell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Fuel Cell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本发明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主要由空气电极正极、金属负极、膜/膜袋、虹吸材料、电解质、芯子、防震缓冲层、负极电解液、正极电解液、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构成,在正负极之间具有疏水结构层。本发明电池具有电池能量密度大,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

Description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为负极燃料的电池。
发明背景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电池结构多样、资源充足、取材便利、绿色环保:无毒、无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同时能够蓄电,又能发电。作为蓄电,发电的金属材料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提供能源裂解还原后可循环使用,是优质的再生能源。
鉴于以上优点,世界各经济、科技大国均投入巨资集中大量的科研力量进行几十年的艰苦研发。但由于金属表面有一层保护膜,导致了电极电位显著低于理论值且电压行为明显滞后,而在活化状态下金属的抗腐蚀下降、自放电、电压滞后、放电功率小、产气、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世界性难题,至今未得到有效突破,因而未达到理想解决方案,加之研发工艺不到位形成的高昂成本,又进一步阻碍了该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专利文献CN102244310A公开了一种金属燃料电池,包括电解槽、以及设置在电解槽内的金属阳极、空气电极和电解液,其通过将控制电解槽中电解液的量来实现金属阳极、空气电极与电解液的结合与分离。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腐蚀的问题,但并不适合常规电池使用,并且电池不能随时处于可启用的状态。
到目前为止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仍不成熟,金属腐蚀、易用性等问题急需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一个正极单元和至少一个负极单元,所述正极单元包括空气电极正极、正极电解液、虹吸材料,所述空气电极正极包括空气电极载体,所述空气电极载体具有催化剂,所述催化剂能催化氧气产生阴离子;所述负极单元包括金属负极、负极电解液和/或电解质,所述金属负极包括金属燃料,其为电池的放电提供阳离子;通过虹吸材料将正极电解液输送至空气正极载体,并使正极电解液与空气正极载体相接触,所述金属负极与负极电解液和/或电解质接触,所述空气电极正极与金属负极之间可形成离子通路,在所述空气电极正极、正解电解液与金属负极、负极电解液和/或电解质之间具有疏水结构层,该疏水结构层可以通过离子,并具有憎水性。
优选所述负极单元包括金属负极、负极电解液和电解质。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所述虹吸材料的一部分插入正极电解液第一存储室中,一部分与空气正极载体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所述虹吸材料的两端分别插入正极电解液第一存储室和第二存储室中,中间部分与空气正极载体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管道上设有正极电解液泵,通过驱动正极电解液泵可实现正极电解液在第一存储室与第二存储室之间循环。在虹吸材料插入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第二储存室的入口处分别具有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其将虹吸材料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的连接处密封。
虹吸材料优选能够耐高温和抗冻。
进一步,所述负极单元包括负极电解液,还包括芯子,所述芯子具有吸附性,可吸附储存负极电解液,所述芯子与金属燃料相接触。优选金属燃料位于芯子和电解质之间,并分别与芯子和电解质贴合。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防震缓冲结构,所述防震缓冲结构具有弹性,通过防震缓冲结构的弹性作用将电池中的组件相紧密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电池固定支撑部件,所述固定支撑部件将电池组件相对固定。
所述空气电极正极还包括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和空气电极正极极耳,所述空气电极正极极耳、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依次相连。
进一步,还包括正极输出线路,其与正极极耳相连。
进一步,所述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空气电极正极极耳和/或正极输出线路为一整体。
进一步,所述正极单元还包括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氧气通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进入正极单元,并与空气电极载体的催化剂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具有透气材料层,所述透气材料层包括防水透气膜和/或二氧化碳隔离膜。所述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可以是进气罩。
进一步,所述空气电极载体内和/或其表面分布有催化剂。优选,述空气电极载体的表面还具有含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
进一步,所述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可以由催化剂、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和粘结剂制成。
进一步,所述催化剂可选自银系催化剂、钙钛矿型催化剂、铂催化剂、钯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机物金属催化剂、金属螯合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所述空气电极载体可选自:1)以碳材料、以及碳材料为主制做成的膜结构、网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纳米材料;2)以碳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或,以金属和金属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包括但不限于选自下述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1)碳布、碳纸、碳纤维布;2)碳纳米布、碳纳米纸;或3)铜泡沫纤维、银泡沫颗粒。
此外,正极的虹吸材料还可作为空气电极载体,虹吸材料的一部分插入正极电解液存储室中,一部分作为所述空气电极载体,与空气电极极耳相连。
所述金属负极包括金属负极集流体、金属负极极耳和所述金属燃料,所述金属负极极耳、金属负极集流体、金属燃料依次相连。
进一步,所述金属负极极耳、金属负极集流体和/或金属燃料可以为一整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金属燃料可选自金属锂、锌、镁、铝、铁、铅、钠、钾、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选自所述金属构成的合金,或者所述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非金属制成的合金。优选,所述金属燃料为铝。
此外,所述金属燃料可以为半固态。此时,电池还设置金属燃料储存室和金属燃料回收室,金属燃料由金属燃料存储室经电池负极放电区放电后进入金属燃料回收室。金属燃料可通过金属燃料泵泵入电池负极放电区,放电结束后通过金属燃料回收泵泵入金属燃料回收室。
进一步,所述半固态金属燃料可选自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的粉末或颗粒和导电剂、增稠剂制成的流动性的半固体混合物:金属锂、锌、镁、铝、铁、铅、钠、钾、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选自所述金属构成的合金,或者所述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非金属制成的合金。
此外,所述电池还可包括一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与金属燃料相连,可驱动金属燃料旋转。所述旋转装置可以包括电机和连接电机与金属燃料的连接部件。例如在金属燃料上连接一转轴,与电机连接。通过转动金属燃料可以使金属放电更均匀。
进一步,所述负极单元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为一层或多层,在所述隔膜的至少一层膜上具有疏水涂层,形成所述疏水结构层。
进一步,所述隔膜的膜材料可以为多层,在至少一组的两层膜材料之间具有多层疏水涂层。
进一步,所述的疏水涂层的材料可选自:聚合物类:聚四氟乙烯、聚乙烯等;高级直链烷烃类:微晶石蜡、液体石蜡、聚乙烯蜡等;脂类(动物油、植物油):奶油、黄油、羊油、牛油、猪油、鱼油、禽油、豆油、葵花油、菜籽油、蓖麻油、花生油等;人工合成酯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所述隔膜的膜可以为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生物活性膜、生物选择性膜、细菌微生物生物膜或有机物喷涂膜。
优选,所述负极单元包括电解质,其与所述隔膜相贴合。
进一步,所述隔膜可以单独或与辅助材料构成袋状的膜袋。电池的负极单元总体位于膜袋内,包括所述金属负极、负极电解液、电解质等位于膜袋内。
进一步,所述膜袋具有膜袋封口装置,膜袋封口装置位于膜袋开口处,用于将膜袋开口密封。
进一步,所述膜袋包括膜和隔片,隔片和膜组成袋状。
进一步,所述隔片的材料可以为四氟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VC、聚氯乙烯或ABS。
此外,所述隔膜的膜上分布有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金属元素和/或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合金元素意思就是合金里面的添加的元素。例如某一种铝合金(以铝Al为基体,在其中添加铟In、镁Mg、锡Sn、铅Pb元素)为例,其中铟In、镁Mg、锡Sn、铅Pb这些元素为合金中添加的元素,也就是金属合金元素,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将铟In、镁Mg、锡Sn、铅Pb这些元素制作到隔膜上。而在膜袋里面还是普通的单质铝,不是铝合金。例如某一种铝合金(以铝Al为基体,在其中添加硅Si、硒Se、碘I、硫S元素)为例,其中硅Si、硒Se、碘I、硫S这些元素为合金中添加的元素,也就是非金属合金元素。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将硅Si、硒Se、碘I、硫S这些元素制作到隔膜上。而在膜袋里面还是普通的单质铝,不是铝合金。
所述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金属元素选自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非金属元素选自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所述负极单元还可包括负极虹吸材料,所述负极虹吸材料的一部分与金属燃料相贴合,通过负极虹吸材料将负极电解液输送至金属燃料。在所述负极虹吸材料面向正极单元的一面具有疏水涂层,构成所述的疏水结构层。此时则可以不使用上述的隔膜或膜袋。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负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和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所述负极虹吸材料的两端分别插入负极电解液第一存储室和第二存储室中,中间部分与金属燃料相接触。所述负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可通过管道相连接,管道上设有负极电解液泵,通过驱动负极电解液泵可实现负极电解液在第一存储室与第二存储室之间循环。
在本发明中,所述氧气可来自:1)空气;2)纯氧;或,3)能产生氧的物质。
所述的电解质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质,其为固态或半固态。
进一步,所述电解质可选自:1)固体电解质:β-Al2O3,二氧化锆或陶瓷材料;2)聚合物电解质:聚氧化乙烯系、聚偏氟乙烯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或聚丙烯腈系的聚合物电解质;或,3)半固态电解质:将低聚糖、高聚糖,淀粉,糊精,乙基纤维素等中的至少一种,脂类、高级直链烷烃类、酯类等中的至少一种,碳材料,磁性材料,玻璃纤维等中的至少一种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等碱的有机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混合,在无水的环境下反应制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等碱的有机溶液,指的是将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等碱中的至少一种溶解到乙醇、甲醇、乙腈、丙酮、四氢呋喃、异丙醇、二甲基亚砜、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中形成碱的有机溶液。
所述的负极电解液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所述负极电解液可选自:1)碱性电解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甲醇钠、甲醇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或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负极电解液;2)酸性电解液:有机、无机弱酸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或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负极电解液;3)中性电解液: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盐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负极电解液;也可以用金属卤化物与季铵盐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负极电解液。金属卤化物同季铵盐或季磷盐或季硫盐中的一种形成的卤金属酸离子液体为电解液(卤金属酸如氯铝酸,氯锌酸等),溶剂为乙醇、甲醇、乙腈、丙酮、四氢呋喃、异丙醇、二甲基亚砜、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属卤化物:例如由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锌、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等。
所述的正极电解液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正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所述的正极电解液选自:碱性电解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甲醇钠或甲醇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或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正极电解液;酸性电解液:有机、无机弱酸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或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正极电解液;中性电解液: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或碘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或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正极电解液。
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输出线路和负极输出线路,分别与空气电极正极、金属负极相连。通过输出线路可以连接成电池组、向外供电就等等。
本发明电池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极单元,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负极单元。例如,两个正极单元夹一负极单元,或者多个正负极单元相间排列。此时对于正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可以分别为一整体。
此外,正极和负极可以相分离,通过正极电解液及虹吸材料等使正极和负极之间形成离子通路。例如,可以在负极单元隔膜或膜袋外设置虹吸材料,两者相贴合,该虹吸材料与一端插入负极电极液储存室,正极单元的虹吸材料也插入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如此形成离子通道。负极电解液存储室可以是同一个,也可以是分离的。如果是不同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则可以通过管道相同。
本发明电池,正极单元、负极单元优选的一种结构方式是扁平结构,空气电极载体、进气罩(空气正极进气装置)、虹吸材料、隔膜、电解质、金属燃料、芯子、膜袋的隔片、防撞缓冲结构等均为扁平状,并且紧密依次贴合。
本发明电池,另一种优选的结构方式是圆柱状。例如,以负极单元为中心,正极单元环绕于负极单元,此时由中心到边缘可以依次设置芯子、金属燃料、电解质、膜/膜袋、虹吸材料、空气电极载体和进气罩。
一般而言负极电解液填充在负极单元内,并且一部分或一大部分可以储存在芯子内。
电解液储存室一般设置在电池底端,如果为两个储存室时,可以分别位于电池底端和顶端。
本发明的电池壳体及固定支撑部件可以使电池的各部分位置固定,并紧密结合。电池的诸如储存室、进气罩等与固定支撑部件结合可以形成电池的壳体。或者固定支撑部件单独形成壳体,或者单独设置壳体将电池各组件相对密闭。但需要保留进气处的开放。
上述电池可以构成单电池、电池组或电池堆等等。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进行不同的结构形式调整。
进一步,上述单电池、电池组或电池堆的外面还可设置外壳。这里的外壳一般与与内部的单个电池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外壳可以是厂房、集装箱、电池盒、电池仓等等。
进一步,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与电池外壳相接,为电池提供氧气。
进一步,在所述电池外壳内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供氧装置根据氧气浓度传感器的数据调整外壳内的氧气浓度。
进一步,在所述外壳上还可设有氧气选择性通过膜,该膜选择性地允许氧气通过。以及设有二氧化碳隔离膜。
进一步,在所述外壳上还可设有空气过滤装置。空气过滤装置可以安装在所述氧气选择性通过膜和/或二氧化碳隔离膜的外面,过滤掉空气中颗粒物等。还可以所述氧气选择性通过膜和/或二氧化碳隔离膜集成到空气过滤装置内。
本发明电池通过将电池正负极空气电极正极、金属负极分开,不直接接触,维持金属负极周围的电解质电解液环境的稳定,不会使正极单元的水分等分子性的物质进入负极单元内而与金属燃料接触,而离子则可以自由的通过,避免造成金属负极遭到腐蚀、自燃和加速电池的自放电和断电。
本发明通过虹吸材料,来输送电解液可以提供稳定的电解液,同时调节电池温度,防止电池温度过高过低,保持常温下的稳定工作状态。在电池发生碰撞时,正负极并不直接接触,电解液也主要储存于储存室中,因而可以避免了短路而产生的电池剧烈放电,避免电池发生的爆炸。
本发明通过芯子为负极储存和吸附负极电解液,保持电池的负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连接。为电池提供离子通路,维持电池电流、电压的稳定和持久等。
本发明通过防震缓冲层结构保持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紧密连接。防止电池在发生震动碰撞时,突然断电或电流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正面图;
图2是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剖视图;
图3是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2的BCD截面剖视图;
图4是一种典型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剖视图(标示出区域放大位置);
图5是一种正极单元示意图(图4所示处的局放大图);
图6是另一种正极单元示意图(图4所示处的局放大图);
图7是另一种正极单元示意图(图4所示处的局放大图);
图8是另一种正极单元示意图(图4所示处的局放大图);
图9是一种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另一种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另一种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另一种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一种典型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沿图14H-H截面;
图16是另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沿图14H-H截面;
图17是另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另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另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是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沿图19I-I截面;
图21是另一种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连接结构示意图,沿图19I-I截面;
图22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图,其包含两个负极单元;
图23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A-A截面图,其包含两个负极单元;
图24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图,其无电解质;
图25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A-A截面图,其无电解质;
图26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图,其无芯子;
图27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A-A截面图,其无芯子;
图28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图,其无芯子和电解质;
图29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的1A-A截面图,其无芯子和电解质;
图30是膜袋正面图;
图31是一种膜袋沿图30的G-G截面图;
图32是一种单层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
图33是一种膜袋的沿图31的C区域放大图;
图34是另一种膜袋的沿图31的C区域放大图;
图35是另一种膜袋的沿图31的C区域放大图;
图36是一种双层膜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一种双层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
图38是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39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0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1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2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3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4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6的D区域放大图;
图45是一种膜袋沿图30的G-G截面图,其为多层膜袋;
图46是一种多层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
图47是一种膜袋沿图30的G-G截面图,其为单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48是一种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其为单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49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0的G-G截面图,其为双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50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其为双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51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0的G-G截面图,其为多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52是另一种膜袋沿图30的F-F截面图,其为多层膜与单隔片结构;
图53是一种虹吸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沿图1A-A截面图,其中虹吸材料为波浪状;
图55是图54中的虹吸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沿图1A-A截面图,其中虹吸材料为半波浪状;
图57是图56中的虹吸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沿图1A-A截面图,其中虹吸材料为半波浪状;
图59是图58中的虹吸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0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E-E截面图,其中虹吸材料作为空气正极载体;
图61是另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沿图1的A-A截面图,其中虹吸材料作为空气正极载体;
图62是一种空气电极正极结构示意图,其中虹吸材料作为空气正极载体;
图63是一种空气电极正极沿图62的B区域放大图;
图64是另一种空气电极正极沿图62的B区域放大图;
图65是另一种空气电极正极沿图62的B区域放大图;
图66是一种三角形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正面图;
图67是一种圆形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正面图;
图68是一种典型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69是一种双正极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70是一种无电解质型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71是一种无芯子型的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72是一种无芯子和电解质型的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73是另一种含催化剂涂层的金属燃料电池的各部件拆分图;
图74是一种膜袋的结构示意图(标示有E区域放大);
图75是一种隔膜沿图74的区域放大图;
图76是另一种隔膜沿图74的区域放大图;
图77是另一种隔膜沿图74的区域放大图;
图78是一种负极电解液动态的金属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79是一种正极电解液动态的金属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80是一种正、负极电解液动态的金属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81是一种金属负极动态的金属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82是一种金属负极旋转的金属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83是一种电池串并联示意图;
图84是一种电池组的前视图;
图85分别是一种电池组的后视图;
图86是图89在B-B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87是另一种电池组的前视图;
图88是另一种电池组的后视图;
图89是图84的A-A方向截面图;
图90是图87的A-A方向截面图;
图91是另一种电池组结构示意图;
图92是图84的A-A方向截面图;
图93是另一种沿图84的A-A方向截面图;
图94是一种供氧方式为存氧的金属燃料电池组示意图;
图95是能检测电池组内氧气的金属燃料电池组示意图;
图96是具有氧气选择性过滤膜的金属燃料电池组示意图;
图97是电池正负极相分离的电池示意图;
图98是放电实验曲线图;
图99是另一次放电实验曲线图。
图中:1、空气电极正极,1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2、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3、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4、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5、空气电极载体,16、催化剂,17、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8、正极电解液泵,182、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金属负极,21、金属负极集流体,22、金属负极极耳,23、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4、金属燃料,25、负极电解液泵,251、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2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6、半固态金属燃料,261、金属燃料室,262、金属燃料回收室,263、金属燃料放电区,27、金属燃料泵,271,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2、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8、金属燃料回收泵,281、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2、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9、负极旋转电机,291、负极旋转轴,292、旋转密封;3、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1、膜袋封口装置,32、膜袋边缘粘结部,33、隔膜,34、隔片,35、涂抹镀膜涂物,36、涂抹镀膜涂物乙,37、金属合金元素,38、非金属合金元素;4、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1、虹吸膜虹吸端,42、虹吸膜离子端,43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5、电解质;6、芯子;7、防震缓冲层;8、负极电解液,81、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2、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3、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11、负极电解质第二储存室,821、负极电解质第二隔离装置,831、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正极电解液,91、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2、正极点解液隔离装置,93、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11、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21、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31、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10、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1、进出气装置,102、单电池,103、外壳,105、厂房,106、纯氧储存罐,1061、纯氧,1062、加气装置,1063、供氧装置,107、调压开关装置,1011、过滤装置,1012、开关装置,1013、开关控制装置,1014、二氧化碳隔离膜,1016、供纯氧装置,1017、纯氧进气口装置,1018、氧气使用状态测试仪,1019、氧气选择性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均应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中下述描述中,上述部件被进行了实例化。因此上述固定支撑装置有时也称作电池外壳及固定支撑装置;虹吸材料有时也称作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主要是指其作为隔膜或者包括隔膜,隔膜主要是指膜材料本身;防震缓冲结构有时也称作防震缓冲层;疏水涂层材料有时也称作涂抹镀膜涂物。
本发明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典型结构包括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以及以上相关辅助材料或其他附属装置构成。但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结构并非必须。具体描述如下:
一、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各自的功用及功能。
(一)空气电极正极1作为电池的正极,为电池的放电提供阴离子。
第一:将空气中的氧气吸附到空气电极正极1,并将氧气经过其上的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成为电池可以利用的离子形式,例如氧离子、过氧离子、氢氧根离子等,参与电池的放电过程。
第二:将纯氧、液态氧、固态氧、气态氧、压缩气态氧等吸附到空气电极正极1,并将氧气经过其上的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成为电池可以利用的离子形式,例如氧离子、过氧离子、氢氧根离子等,参与电池的放电过程,这个既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应用,还可以在空气稀薄的地方、氧气缺少或没有氧气的地方可有效使用。例如大气层、或大气层外、深海、或者水下及亚太空等。
第三:将富含氧的物质和材料中的氧分子经过其上的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成为电池可以利用的离子形式,例如氧离子、过氧离子、氢氧根离子等,参与电池的放电过程,例如、过氧化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等。
第四:将氧化剂中的氧离子提供给电池,参与电池的放电过程。
第五:其他
(二)金属负极2作为电池的负极,为电池的放电提供阳离子。是储存电池电容量的部分。
(三)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作为隔膜将电池正负极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分开,不直接接触,维持金属负极2周围的电解质电解液环境的稳定。不会使正极一侧的水分等分子性的物质进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而离子则可以自由的通过,避免造成金属负极2遭到腐蚀、自燃和加速电池的自放电和断电。
(四)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正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调节电池温度,防止电池温度过高过低,保持常温下的稳定工作状态。
(五)电解质5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质。
(六)芯子6为负极储存和吸附负极电解液,保持电池的负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连接。为电池提供离子通路,维持电池电流、电压的稳定和持久等。
(七)防震缓冲层7保持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紧密连接。防止电池在发生震动碰撞时,突然断电或电流发生变化。
(八)负极电解液8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
(九)正极电解液9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正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
(十)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将电池各部分组件紧密有效地连接结合起来,并保持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环境的稳定,保证电池的稳定有效的放电。
二、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结构组成部分描述和解释
(一)空气电极正极1
(A)结构特点:由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等构成。空气电极正极1详细的结构见图4、图5、图6、图7、图8。
在图5中,空气电极正极1的结构中:没有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1是由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这六部分构成。
在图6中,空气电极正极1的结构中:空气电极载体15的两侧都有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1是由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这七部分构成。
在图7中,空气电极正极1的结构中: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空气电极载体15之间设置有一层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1是由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这七部分构成。
在图8中,空气电极正极1的结构中:空气电极载体15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设置有一层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1是由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这七部分构成。
(B)运行特点:空气通过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中,经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过滤处理,过滤处理后的空气继续向前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空气中的氧气在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的催化剂16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为氧离子形式,参与电池的放电反应。
(C)各组成部分结构特技术特点
(C-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是汇集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电流的装置,一侧与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相连,将汇集的电流通过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导出,另一侧与空气电极载体15、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紧密连接。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选用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制成,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碳制品作为集流体,形状可以是箔状、片状、丝状、纤维状、网状、涂层、镀层等,例如金属箔、金属片、金属丝、金属纤维、金属网、金属涂层、金属镀层、合金箔、合金片、合金丝、合金纤维、合金网、合金涂层、合金镀层等。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连接结构见图9、图10、图11、图12。
在图9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边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包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边上。也可以是丝状、纤维状、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镶嵌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边上。也可以是以涂层、镀层方式将金属、合金、碳制品涂到、镀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边上。还可以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式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紧密粘结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在图10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四个边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包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个边上。也可以是丝状、纤维状、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镶嵌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个边上。也可以是以涂层、镀层方式将金属、合金、碳制品涂到、镀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个边上。还可以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式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紧密粘结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在图11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面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面上。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还可以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式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紧密粘结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在图12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面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其中一个面上。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是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空气电极载体15的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还可以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式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紧密粘结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对于图9、图10、图11、图12中的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并不代表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只有四种,凡是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与空气电极载体15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连接,都在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发明范围之内。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2)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其一端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相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汇集的电流从电池内部导出,另一端与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相连接,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和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可以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相连接,通过相互之间的连接将电流从空气电极载体15、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导出。
同时又可以有效的将电池内部的物质封堵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内。确保了电池的密封性。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可选用和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相同的材料,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制成,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碳制品作为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优先选择电导率高的金属和电导率高的合金材料。其形状可以是带状、片状、柱状、线状等其他形状,优选带状和柱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3)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其一端与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相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的负载相连接,电池放电时将电池的电流输送到外界的负载上,完成放电反应。也可以是其一端与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相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的负载准备连接,准备连接的意思就是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制造生产以后还没有和外界的负载还没有接通,处于商品状态、储存状态没有被使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电池放电一段时间后与外界负载断开。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一体,也可以通过夹子、卡子连接,还可以通过螺丝等其它方式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相连接。
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金属导线例如单股铜芯导线,单股铝芯导线、双股铜芯导线、双股铝芯导线、多股铜芯导线、多股铝芯导线,也可是以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导电碳制品制成,形状可以是带状、片状、柱状、线状、丝状等其他形状,优选带状和柱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4)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其为片状结构,形状为矩形、圆形、多边形、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这里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空间位置做一说明,其空间位置见图1、图4、图5、图6、图7、图8中,在图1中对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相连接的部分称为“四周”、“周围”、“四个边”。
在图5、图8中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空气电极载体15相连接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里面”。
在图6、图7中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相连接的部分称为“面”。
在图4、图5、图6、图7、图8中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外界接触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外面”。
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的连接处属于密封连接,保证电池内部的物质不会从这个连接处漏出到电池外,电池外界的物质也不会从这个连接处渗入电池内部。
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里面”与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辊压机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里面”与空气电极载体15粘结,再通过辊压机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
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外面”与外界接触。
其中“外界”一词的意思是:
第一:电池在空气、过滤后的空气环境下使用,则“外界”就是空气、过滤空气。
第二:电池在纯氧、液态氧、气态氧、压缩气态氧的环境下使用,则“外界”就是纯氧、液态氧、气态氧、压缩气态氧。
第三:电池在双氧水等富含有氧气的材料的环境下使用,则“外界”就是双氧水等富含有氧气的材料。
第四:电池在氧化剂的环境下使用,则“外界”就是氧化剂。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材料的选择,可选用憎水性的材料聚四氟乙烯、聚乙烯、石蜡等,制成微孔隔膜层,空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微孔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而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的正极电解液9不会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中蒸发、流出、渗出、漏出。也可以直接使用防水透气膜,例如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布等。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材料的选择,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外面”接触的气体环境是稳定的,没有流动性,也就是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上的电解液不会被蒸发,散失。这样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材料可选择例如:氢氧化铝、氧化铝、钙钛矿、活性炭、脱脂棉、脱脂亚麻、玻璃纤维、碳纳米材料、小麦胚粉、脱脂玉米胚粉、玉米芯碎片、粗麸皮、大豆细粉、二氧化硅、蛭石、硅酸钙、硅胶、沸石、粘土等。
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的正极电解液9为碱性电解液时,则需要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这样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上还需要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阻止二氧化碳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
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也可以是氧气选择性透过膜,可以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空气中的氧气放进来,其他的气体、物质隔离开,不让除氧气外的其他气体通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
这样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上还需要设置一层氧气选择性透过膜,阻止除了氧气外空气中的其他气体透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隔离膜、选择性透过膜等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能够将二氧化碳气体等隔离开,也有可能会有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气体等会透过隔离膜,选择性透过膜也是同样的道理,也会因为技术、设备、工艺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能够将除氧气外的其他空气中的气体隔离在外。可能也会有少量的气体进入,在这里做一特别的说明。
也可以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将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装置见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附属装置中。这里不做详细介绍。通过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过滤、吸收,从而达到电池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这样就可以不用在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上再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了,但也可以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了。
相应的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的正极电解液9为中性电解液、酸性电解液时,则不需要在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但也可以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了,也不需要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来过滤、吸收空气中的我二氧化碳了,但也可以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来过滤、吸收空气中的我二氧化碳。
同样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环境是纯氧、液态氧、气态氧、压缩气态氧、双氧水等富含有氧气的材料、氧化剂的环境下,则空气电极载体15和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中的正极电解液9不论是碱性、酸性还是中性都不需要在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设置一层二氧化碳隔离膜,也不需要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来过滤、吸收空气中的我二氧化碳了但也可以对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外界的空气预先进行过滤处理来过滤、吸收空气中的我二氧化碳。
(C-5)空气电极载体15
其结构为多孔片状,形状为矩形、圆形、多边形、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这里对空气电极载体15的空间位置做一说明,其空间位置见图10、图5、图6、图7、图8中,在图10中对于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相连接的部分称为“四周”、“周围”、“四个边”,
在图5中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相连接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载体15的“面”,空气电极载体15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连接的部分也称为空气电极载体15的“面”。
在图6中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相连接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载体15的“面”。
在图7中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相连接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载体15的“面”,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相连接的部分称为空气电极载体15的“面”。
空气电极载体15可以与不同的结构方式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具体的连接结构见关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介绍,空气电极载体15在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的同时,也与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紧密的结合。这儿值得注意的是,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是在不影响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紧密结合的。
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里面”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辊压机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将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里面”粘结,再通过辊压机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
空气电极载体15是催化剂16的载体,是一种电子导体材料,是一种多孔的比表面积大的材料,通过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发、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将催化剂16均匀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多孔表面上,这样氧气分子在催化剂16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为阳离子的过程中可以在最短的最有效的距离上获取电子。
空气电极载体15包括不限于以碳材料、以及碳材料为主制做成的膜结构、网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纳米材料等;以碳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以金属泡沫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例如铜泡沫纤维、银泡沫颗粒等;以金属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例如铜纤维、铜纤维布、银纤维布、银颗粒等。
(C-6)催化剂16
通过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发、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将催化剂16均匀的制作到催化剂16的载体空气电极载体15的多孔表面上,
通过上述的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发、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的催化剂16为纳米数量级上的颗粒,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微米级的颗粒,在这里可以选直径在0.001nm-1000nm、1μm-1000μm之间、以纳米级优先选择。
对于催化剂16材料的选择,可选用银系催化剂、钙钛矿型催化剂、铂催化剂、和钯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机物金属催化剂、金属螯合物催化剂等催化剂。
催化剂16也是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发、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成的催化剂16,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混合构成了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
将催化剂16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多孔表面上的工艺
1、空气电极载体15载体的预处理:
(1-1)可以用醇洗的方法清洗:
将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放入到入适量的 95%乙醇中,充分搅拌 2h,将充分搅拌后的液体倒出,然后再加入大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洗涤后3次;最后将清洗干净的空气电极载体15,将清洗干净的空气电极载体15放入40℃的烘箱中干燥 12h,备用。
(1-2)可以用酸洗的方法清洗:
将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加入 10% HCl 溶液中,充分搅拌 3h,充分搅拌后,将液体倒出,然后用大量去离子水对其洗涤直至近中性,最后倒出去离子水,将清洗干净的空气电极载体15放入 40℃的烘箱中干燥 12h,备用。
(1-3)可以用碱洗的方法清洗:
将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加入 10% NaOH 溶液中,充分搅拌 3h,将充分搅拌后的将液体倒出,然后用去离子水对其洗涤直至近中性,最后倒出去离子水,将清洗干净的空气电极载体15放入 40℃的烘箱中干燥 12h,备用。
(1-4)也可以不进行以上预处理,直接进行下面的操作。
、以锰系催化剂为例可以用多种方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2-1)可以用沉淀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在以上的与处理完成后,在60℃恒温下,磁力搅拌和震荡下,将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放入到100mL 0.22mol/L 的 KMnO4溶液中,然后将100ml 0.3mol/L 的 Mn(NO3)2溶液缓慢滴加到放入了空气电极载体15的100mL 0.22mol/L 的 KMnO4溶液中,滴加过程中用0.8mol/L 的 KOH 溶液调 pH 值在 8 左右。滴加完毕后停止搅拌和震荡,将所得物在60℃水浴中静置 2h,然后用同温度的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最后将空气电极载体15于110℃下干燥,并于 400℃焙烧 4h。
(2-2)可以用电解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电解液温度为 95±2℃,电解液组成为 30g/L 的 H2SO4与 130 g/L的MnSO4混合溶液,并向混合液中加入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不断搅拌,进行电解。将电解槽底空气电极载体15用去离子水进行洗涤至近中性,鼓风 80℃干燥 24h。
(2-3)可以用水热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将33.8g 的 MnSO4·H2O 和 0.25mol/L 的(NH4)2SO4溶解在500mL 水中,然后放入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搅拌 30min,超声振荡 15min,然后水浴升温至 90℃;另取 500ml 水升温至 90℃,加入 45.66g 的(NH4)2S2O8,待搅拌全部溶解后,将两者快速混合,反应 12h,自然冷却至常温,用去离子水洗直至 pH=5-6;鼓风80℃干燥 24h 后即可。
(2-4)可以用归一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取21.4g KMnO4溶解在700ml去离子水中,放入上述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另取33.8gMnSO4·H2O 溶解在 300mL 去离子水中,待全部溶解之后,剧烈搅拌 30min后,将 MnSO4混合液滴加入 KMnO4溶液中,60min 滴完,继续反应 12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涤直至pH 值为 6~7,鼓风 80℃干燥 24h。
(2-5)可以用微波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将33.8g 的 MnSO4·H2O 和 0.25mol/L 的(NH4)2SO4溶解在500mL 水中,然后放入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搅拌 30min,超声振荡 15min,然后水浴升温至 90℃;另取 500ml 水升温至 90℃,加入 45.66g 的(NH4)2S2O8,待搅拌全部溶解后,将两者快速混合,剧烈搅拌震荡 1min 后将其置于微波炉,微波功率 1500W,15min 后取出自然冷却至常温,用去离子水洗直至 pH=5~6;鼓风 80℃干燥 24h 后即可。
(2-6)可以用归一微波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取21.4g KMnO4溶解在700ml去离子水中,放入上述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另取33.8gMnSO4·H2O 溶解在 300mL 去离子水中,待全部溶解之后,剧烈搅拌 30min后,将 MnSO4混合液滴加入 KMnO4溶液中,60min 滴完,滴完后放入微波炉中,微波功率1500W,微波时间 15min,取出自然冷却,抽滤,去离子水洗涤直至 pH 值为 6~7,鼓风 80℃干燥 24h。
(2-7)可以用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将 0.354g 乙炔黑加入 200ml 摩尔浓度为 0.1mol/L KMnO4溶液中,搅拌20min后放入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90℃恒温水浴 24h,至反应完全,用去离子水洗涤三遍,鼓风 80℃干燥 24h。
(2-8)可以用硝酸锰分解法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取500ml 50%Mn(NO3)2溶液,放入上述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浸泡10min后,将 放入了空气电极载体15的Mn(NO3)2溶液进行加热,将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解热至280℃-700℃,温度的上升速度不超过每分钟2℃,加热到280℃-700℃的过程中边加热边翻动空气电极载体15,直至干燥,再恒温280℃-700℃一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
最合适的温度是:例如将放入了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的Mn(NO3)2溶液加热至300℃-350℃。温度的上升速度不超过每分钟2℃,加热到300℃-350℃的过程中边加热边翻动空气电极载体15,直至干燥,再恒温280℃-700℃一小时。
、以银系催化剂为例可以用将银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3-1)可以用沉积法将银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按质量比 2:1 称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4g 和硝酸银 17g 混合配制成透明水溶液 10L(硝酸银浓度为 0.01mol/L)。加入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充分浸泡搅拌30min,向其中逐滴加入硝酸银等摩尔的 0.1mol/L 的 NaBH4溶液 10L,保持搅拌震荡,充分反应后,搅拌震荡 2h 后,洗涤,置于 40℃的真空中干燥 12h 。
、以银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的复合催化剂为例可以将银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的复合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4-1)可以通过(2-1)(2-2)(2-3)(2-4)(2-5)(2-6)(2-7)(2-8)中的方法先将锰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然后再用(3-1)中的方法将银系催化剂再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4-2)也可以通过(3-1)中的方法先将银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然后再用2-1)(2-2)(2-3)(2-4)(2-5)(2-6)(2-7)(2-8)中的方法将锰系催化剂再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以钴系催化剂为例可以将钴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5-1)可以用硝酸钴分解法将钴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取500ml 20%Co(NO3)2溶液,放入上述一定尺寸大小的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浸泡10min后,将 放入了空气电极载体15的Co(NO3)2溶液进行加热,将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的位置上加热至500℃-800℃,温度的上升速度不超过每分钟2℃,将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的位置上加热到500℃-800℃的过程中边加热边翻动空气电极载体15,直至干燥,再恒温将空气电极载体15例如碳纸、碳布、碳毡、碳纤维膜、玻璃纤维膜等的位置上500℃-800℃一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
6、以钴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的复合催化剂为例可以将钴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的复合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6-1)也可以通过(5-1)中的方法先将钴系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然后再用(2-1)(2-2)(2-3)(2-4)(2-5)(2-6)(2-7)(2-8)中的方法将锰系催化剂再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除以上1、2、3、4、5、6等工艺技术方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外,可以用离子镀膜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真空离子镀膜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高温高压喷涂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还可以用人工喷涂法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
在制作催化剂的过程中,需要对排出的有害物质、其他产物例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进行回收再利用。例如可以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制备成硝酸及硝酸盐、二氧化硫制备成硫酸及硫酸盐。
用以上所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把催化剂16与空气电极载体15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氧辅助结构及辅助材料。
催化剂16包括不限于银系催化剂、钙钛矿型催化剂、铂催化剂、钯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机物金属催化剂、钴系催化剂、金属螯合物催化剂、银系催化剂等催化剂。
空气电极载体15包括不限于以碳材料、以及碳材料为主制做成的膜结构、网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纳米材料等;以碳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以金属泡沫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例如铜泡沫纤维、银泡沫颗粒等;以金属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等,例如铜纤维、铜纤维布、银纤维布、银颗粒等。
最重要的是利用以上所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把这些催化剂与空气电极载体15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氧辅助结构及辅助材料。
(C-7)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
呈膏状、泥状,涂在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之间,涂在空气电极载体15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同时涂在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
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在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与吸虹膜4之间的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
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增加空气电极正极1催化活性,增加了空气电极载体15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之间的紧密性,增加了空气电极载体15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的紧密性。
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是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用水混合成膏状、泥状,也可以是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用正极电解液9混合成膏状、泥状。也可以是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用正极电解液9的溶剂混合成膏状、泥状。
构成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导电剂材料可选择例如:石墨(ks-6),炭黑(KB),乙炔黑(AB),金属纤维,金属粉,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碳纳米管CNTs等。
构成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多孔吸附剂材料可选择氧化铝、钙钛矿、活性炭、脱脂棉、脱脂亚麻、玻璃纤维、碳纳米材料等。
催化剂16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三者之间的质量比是X:Y:Z。
X为大于0的正数,Y为大于0的正数,Z为大于0的正数。
例如图表中的比例:
X催化剂16 Y导电剂 Z多孔吸附剂
1 2 5
1 4 7
1 2 6
1 4 9
1 1 15
1 2 8
1 1 8
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也可以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粘结剂用水混合成膏状、泥状,也可以是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用正极电解液9混合成膏状、泥状。也可以是由催化剂16经过粉碎后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用正极电解液9的溶剂混合成膏状、泥状。
构成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导电剂材料可选择例如:石墨(ks-6),炭黑(KB),乙炔黑(AB),金属纤维,金属粉,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碳纳米管CNTs等。
构成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多孔吸附剂材料可选择例如:氢氧化铝、氧化铝、钙钛矿、活性炭、脱脂棉、脱脂亚麻、玻璃纤维、碳纳米材料、小麦胚粉、脱脂玉米胚粉、玉米芯碎片、粗麸皮、大豆细粉、二氧化硅、蛭石、硅酸钙、硅胶、沸石、粘土等。
构成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的粘结剂材料可选择聚乙烯醇(PVA),聚四氟乙烯(PTFE),羟甲基纤维素钠(CMC),聚烯烃类(PP、PE以及其他的共聚物),PVDF/NMP,粘结性能良好的改性SBR橡胶,氟化橡胶,聚胺酯等。
催化剂16与导电剂、多孔吸附剂、粘结剂之间的质量比是X:Y:Z:W。X为大于0的正数,Y为大于0的正数,Z为大于0的正数,W为大于0的正数。例如图表中的比例:
X催化剂16 Y导电剂 Z多孔吸附剂 W粘结剂
1 2 5 1
1 4 7 4
1 2 5 7
1 4 9 2
1 1 15 2
2 2 16 1
1 1 8 3
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也可以用以下方法制作:
将催化剂16用各种方法制作到多孔吸附剂上,然后再与导电剂、粘结剂混合成膏状、泥状。
将催化剂16制作到多孔吸附剂上可以用:催化剂16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的各种方法技术工艺。
例如: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
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等。
空气电极的制作工艺:
A、空气电极载体上分布催化剂
1、按照一定的尺寸裁取空气电极载体
2、将催化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
B、在空气电极载体上制作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空气电极正极极耳
C、制作催化剂涂层
D、将催化剂涂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上
E、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制作到空气电极上
A、空气电极载体上分布催化剂
1、选取一种材料作,按照一定的尺寸裁取空气电极载体,将裁好的空气电极载体浸泡到强酸或者强碱中,或者先后浸泡到一定浓度的强酸、强碱中。然后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1-100小时,优选12-24小时。
2、浸泡时间到达后,开封,从浸泡的强酸或者碱中捞出,用蒸馏水或者清水清洗至中性(PH值在6.5-7.5)。然后利用甩干机将蒸馏水甩干,再放置到真空干燥箱中烘干。
3、将烘干的空气电极载体浸泡到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1-100小时,优选12-24小时,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可以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增加催化剂涂层的多孔结构和催化活性,可选用:氯化钠,蔗糖,果糖,草酸铵,硫代硫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
4、浸泡时间到达后,开封,从浸泡的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捞出,平整均匀的铺平到平底的搪瓷盘或玻璃盘的底盘中。
5、保持空气电极载体吸附由充足量的催化剂前体溶液或者悬浮液。
6、进行分段式加热或者反应。
7、加热至第一个温度点,维持第一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第二个温度点,维持第二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至第三个温度点,维持第三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至第四个温度点,维持第四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从第五个温度点缓慢的加热至第六个温度点,温度上升的速度读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升一定的温度,加热至第七个温度点,维持第七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然后停止加热,让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或者反应结束。
空气电极载体上分布催化剂的制作完成,准备待用。
B、在空气电极载体上制作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空气电极正极极耳
1、取上一步骤中只做好的分布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用剪刀或裁减器将四边进行修整,使四边平整,将修整过得空气电极载体放入电镀仪中进行电镀,在空气电极载体的四周5-10mm的宽的范围上电镀一圈铜或者镍或其他金属,电镀的厚度0.03mm-0.05mm,空气电极载体四周5-10mm宽的一圈铜或者镍为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
2、在空气电极载体四周5-10mm宽的一圈铜或者镍上焊接一条或者多条铜条或镍条,宽度5-10mm,厚度0.05mm-0.1mm。这些焊接在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上的铜条或镍条为空气电极正极极耳。焊接可选用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等焊接方法。
3、
C、制作催化剂涂层
选取活性炭为吸附剂,选取石墨烯、乙炔黑为导电剂,
催化剂涂层由催化剂、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和粘结剂组成,制作催化剂涂层有多种方法:
催化剂选自银系催化剂、钙钛矿型催化剂、铂催化剂、钯系催化剂、锰系催化剂、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机物金属催化剂、金属螯合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吸附剂选自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导电剂选自乙炔黑、石墨烯、石墨粉、炭黑、超级炭黑、聚苯胺、聚乙炔、聚吡咯、聚噻吩、金属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粘结剂选自聚四氟乙烯乳、脂肪酸金属盐(脂肪酸钠,脂肪酸钾等)、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啶、聚苯乙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分散剂选自乙醇、甲醇、乙基纤维素、水、脂肪酸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1、先单独制作催化剂,然后将制作好的催化剂与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和粘结剂直接混合制作而成。
2、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然后用制作催化剂的方法,将催化剂直接分布到吸附剂、导电剂上,使三者结合在一起,催化剂以纳米级的尺寸分布到吸附剂、导电剂上(其中分散剂在制作催化剂的过程中会以气体或蒸汽的形式释放出,或者分解成气体释放出,)然后将吸附剂、导电剂以及分布在吸附剂、导电剂上的催化剂用粘结剂和分散剂进行混合制成催化剂涂层。
3、先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多孔吸附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然后用制作催化剂的方法,将催化剂直接分布到吸附剂上,使二者结合在一起,催化剂以纳米级的尺寸分布到吸附剂上,再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导电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然后用制作催化剂的方法,将催化剂直接分布到导电剂上,使二者结合在一起,催化剂以纳米级的尺寸分布到导电剂上(其中分散剂在制作催化剂的过程中会以气体或蒸汽的形式释放出,或者分解成气体释放出,),然后将上述的两种分别分布有催化剂的吸附剂和吸附剂用粘结剂和分散剂进行混合制成催化剂涂层。
4、在上述的2和3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增加催化剂涂层的多孔结构和催化活性,可选用:氯化钠,蔗糖,果糖,草酸铵,硫代硫酸钠等中的至少一种。
(4-1)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同时再添加上述化学物质中的至少一种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然后用制作催化剂的方法,将催化剂直接分布到吸附剂、导电剂上,然后将吸附剂、导电剂以及分布在吸附剂、导电剂上的催化剂用粘结剂、和分散剂进行混合制成催化剂涂层。
D、将催化剂涂层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上制作方法可以是:
1、用涂布机直接涂到空气电极载体的一侧或者两侧,涂抹的厚度0.05-0.1mm。
2、用涂布机直接涂到空气电极载体的一侧或者两侧,然后在辊压机中进行辊压,涂抹的厚度0.05-0.1mm,辊压后的厚度0.03-0.05mm。
3、用喷涂机喷涂。
4、烧制
(4-1)选取一种材料作,按照一定的尺寸裁取空气电极载体,将裁好的空气电极载体浸泡到强酸或者强碱中,或者先后浸泡到一定浓度的强酸、强碱中。然后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1-100小时,优选12-24小时,
(4-2)浸泡时间到达后,开封,从浸泡的强酸或者碱中捞出,用蒸馏水或者清水清洗至中性(PH值在6.5-7.5)。然后利用甩干机将蒸馏水甩干,再放置到真空干燥箱中烘干,
(4-3)将烘干的空气电极载体浸泡到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1-100小时,优选12-24小时
(4-4)浸泡时间到达后,开封,将空气电极载体从浸泡的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捞出,,平整均匀的铺平到平底的搪瓷盘或玻璃盘的底盘中,
(4-5)制作催化剂涂层
(4-5-1)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
(4-5-2)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多孔吸附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4-5-3)用催化剂的前体与导电剂、分散剂混合分散制作成溶液或悬浮液,
(4-6)将(4-5)中制作的催化剂涂层中的至少一种涂布到(4-4)中准备好的空气电极载体上,
(4-7)将涂有(4-5)中制作的催化剂涂层的空气电极载体连带连同搪瓷盘或玻璃盘放入到高温炉中,关上高温炉的箱体门,开始进行分段式加热。
(4-8)加热至第一个温度点,维持第一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第二个温度点,维持第二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至第三个温度点,维持第三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加热至第四个温度点,维持第四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进一步从第五个温度点缓慢的加热至第六个温度点,温度上升的速度读保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升一定的温度,加热至第七个温度点,维持第七个温度点恒温一定的时间,然后停止加热,让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
烧制过程完成。经过上述的烧制过程,催化剂涂层已经被烧制到空气电极载体上。
5、重复烧制
将上述烧制完成的空气电极载体(催化剂涂层已经被烧制到空气电极载体上)重新浸泡到催化剂前体溶液中或者悬浮液中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1-100小时,优选12-24小时,然后重复(4-4)到(4-8)的过程,将催化剂涂层被烧制到空气电极载体上,从而完成二次烧制,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多次重复烧制,将催化剂涂层烧制到空气电极载体上。
空气电极载体分布催化剂制作实例:
选取3K碳布材料作为空气电极载体,选取二氧化锰为催化剂,选取硝酸锰溶液(50%)为催化剂前体,将催化剂二氧化锰分布固定到空气电极载体上。
1、裁取12cm*12cm的3K碳布,将裁好的碳布浸泡到浓硫酸(98.3%)中,密封,浸泡24小时。
2、开封后,将碳布从浓硫酸中捞出,用蒸馏水清洗至中性(PH值在6.5-7.5),然后利用甩干机将碳布上的蒸馏水甩干,再放置到真空干燥箱中烘干。
3、将烘干的碳布浸泡到硝酸锰溶液(50%)中,密封,浸泡24小时。
4、开封后,将碳布从硝酸锰溶液(50%)中捞出,平整均匀的铺平到平底的搪瓷盘或玻璃盘的底盘中。
5、然后用输液器吸取10ml的硝酸锰溶液(50%),将10ml的硝酸锰溶液(50%)滴到铺平的碳布上,使碳布吸足硝酸锰溶液(50%)。
6、将搪瓷盘或玻璃盘的中吸足了硝酸锰溶液的碳布连同搪瓷盘或玻璃盘放入到高温炉中,关上高温炉的箱体门,开始进行分段式加热。
7、加热至100℃,维持100℃恒温15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50℃,维持150℃恒温6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80℃,维持180℃恒温9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200℃,维持200℃恒温30分钟,进一步从200℃缓慢的加热至300℃,温度上升的速度读保持在每3-4分钟升2℃,加热至300℃,维持300℃恒温60分钟,然后停止加热,让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
8、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高温炉的箱体门,从高温炉中取出碳布。
空气电极载体上分布催化剂的制作完成,准备待用。
实例:
选取硝酸锰溶液(50%)为催化剂前体,制取二氧化锰催化剂的过程:
1、称取600g的硝酸锰溶液(50%),分成四份每份150g分别加入到四个500ml的烧杯中。
2、将四个加有硝酸锰溶液的烧杯放入到高温炉中,关上高温炉的箱体门,开始进行分段式加热。
3、加热至100℃,维持100℃恒温15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50℃,维持150℃恒温6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80℃,维持180℃恒温9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200℃,维持200℃恒温30分钟,进一步从200℃缓慢的加热至300℃,温度上升的速度读保持在每3-4分钟升2℃,加热至300℃,维持300℃恒温60分钟,然后停止加热,让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
4、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高温炉的箱体门,从高温炉中取出烧杯。将烧杯中制成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取出,放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磨成粉末。
二氧化锰催化剂的制备完成。
实例:
选取硝酸锰溶液(50%)、碳酸锂、硝酸钴为催化剂前体,制取锰系-钴-锂催化剂的过程:
1、称取硝酸锰溶液(50%)2000g、碳酸锂104g,硝酸钴43g,将硝酸钴全部加入到2000g的硝酸锰溶液中,搅拌溶解,然后再加入碳酸锂便加入边搅拌,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硫酸,使加入的碳酸锂全部溶解,
2、然后将上述的混合溶液分成八等分分别加入到8个1000ml的烧杯中,
3、将八个加上述的混合溶液的烧杯放入到高温炉中,关上高温炉的箱体门,开始进行分段式加热。
4、加热至100℃,维持100℃恒温15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50℃,维持150℃恒温6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180℃,维持180℃恒温90分钟,进一步加热至200℃,维持200℃恒温30分钟,进一步从200℃缓慢的加热至300℃,温度上升的速度读保持在每3-4分钟升2℃,加热至300℃,维持300℃恒温60分钟,然后停止加热,让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
5、高温炉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高温炉的箱体门,从高温炉中取出烧杯。将烧杯中制成的生成物取出,放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磨成粉末,
6、然后将粉末分成4等分,加入到4个100ml的坩埚中,
7、将4个加有催化剂粉的坩埚放入到马弗炉中继续加热
8、加热至800℃维持12小时,然后自然冷却,
9、从马弗炉中取出放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磨成粉末,然后重复6到9的步骤,在加热到800℃,12小时,球磨两次。
最后放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磨成粉末,
锰系-钴-锂催化剂催化剂的制备完成。
(二)金属负极2
(A)结构特点:由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等构成。
(B)运行特点:空气电极正极1中产生的阳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吸有正极电解液9的吸虹膜4,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和电解质5,到达金属燃料24,同时金属燃料24的金属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金属离子,电子通过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以及电池的外电路进入到空气电极正极1上,这时氧原子和金属离子结合生成金属氧化物,放电反应开始进行。
(C)各组成部分结构特技术特点
(C-1)金属负极集流体21
汇集金属负极2上的电流的装置,一侧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将汇集的电流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导出。另一侧与金属燃料24紧密连接,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用过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与金属燃料24紧密连接。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
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选用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制成,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碳制品作为集流体,形状可以是箔状、片状、丝状、纤维状、网状、涂层、镀层等,例如金属箔、金属片、金属丝、金属纤维、金属网、金属涂层、金属镀层、合金箔、合金片、合金丝、合金纤维、合金网、合金涂层、合金镀层等。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连接结构见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
在图14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边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包在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边上。也可以是丝状、纤维状、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镶嵌到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边上。也可以是以涂层、镀层方式将金属、合金、碳制品涂到、镀到空气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边上。还可以通过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紧密粘贴结合到金属燃料24上。
图15、图16是图14H-H方向上的截面图。
在图15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边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结构同图14中的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理解结构相同。
在图16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嵌入到金属燃料24内部,这种连接结构可应用于图22、图23的电池,在这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电池中央有一个金属负极2,电池的两边各有一个空气电极正极1,这样就是两个空气电极正极1共用一个金属负极2。详细的介绍见下文。
在图17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四个边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包在金属燃料24的四个边上。也可以是丝状、纤维状、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镶嵌到金属燃料24的四个边上。也可以是以涂层、镀层方式将金属、合金、碳制品涂到、镀到金属燃料24的四个边上。还可以通过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紧密粘贴结合到金属燃料24上。
在图18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面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面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箔状、片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金属燃料24的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还可以通过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紧密粘贴结合到金属燃料24上。
在图19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面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面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可以是网状的金属、合金、碳制品紧密的粘在金属燃料24的的两个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体。还可以通过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紧密粘贴结合到金属燃料24上。
图20、图21是图19I-I方向上的截面图。
在图20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的其中一个面紧密的连接在一体,在这种连接结构同图19中的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理解结构相同。
在图21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嵌入到金属燃料24内部,这种连接结构可应用于图22、图23的电池,在这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电池中央有一个金属负极2,电池的两边各有一个空气电极正极1,这样就是两个空气电极正极1共用一个金属负极2。详细的介绍见下文。
对于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中的空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并不代表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空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只有这几种,凡是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与金属燃料24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连接,都在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发明范围之内。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2)金属负极极耳22
其一端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汇集的电流从电池内部导出,另一端与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相连接,金属负极极耳22可以通过冲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和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相连接,从而有效的将电流从金属燃料24上导出。
同时又可以有效的将电池内部的物质封堵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内。确保了电池的密封性。
金属负极极耳22可选用和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同的材料,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制成,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碳制品作为金属负极极耳22,优先选择电导率高的金属和电导率高的合金材料。其形状可以是带状、片状、柱状、线状等其他形状,优选带状和柱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3)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
其一端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的负载相连接,电池放电时将电池的电流输送到外界的负载上,完成放电反应。也可以是其一端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另一端与外界的负载准备连接,准备连接的意思就是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制造生产以后还没有和外界的负载还没有接通,处于商品状态、储存状态没有被使用,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电池放电一段时间后与外界负载断开。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的连接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一体,也可以通过夹子、卡子连接,还可以通过螺丝等其它方式连接。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可以通过冲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和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从而有效的将金属燃料24上的电流导出。
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金属导线例例如单股铜芯导线、单股铝芯导线、双股铜芯导线、双股铝芯导线、多股铜芯导线、多股铝芯导线,也可是以例如:铜、镍、银、铅等电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也可选用电导率高的二元合金、多元合金材料,还可以选碳纤维、碳纳米材料、碳布、碳纸、碳绳、石墨毡、石墨板等导电碳制品制成,形状可以是带状、片状、柱状、线状、丝状等其他形状,优选带状和柱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C-4)、金属燃料24:其为片状结构,粉状结构、柱状结构、膏状结构,形状为矩形、圆形、多边形、其他形状,其厚度为大于0.01nm(纳米)的任意值,根据电池用途、电池电容量的不同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这里对金属燃料24的空间位置做一说明,其空间位置见图2、图3、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
在图2、图3中,金属燃料24位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金属燃料24左右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两个膜袋边缘粘结部32相邻,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左右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两个膜袋边缘粘结部32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在这里将上述的金属燃料24左右边缘称为金属燃料24“左边”,“右边”。
金属燃料24下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底部相邻,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下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底部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不接触的话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在这里将上述的金属燃料24下边缘称为金属燃料24“下边”。
金属燃料24上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袋封口装置31相邻,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上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袋封口装置31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不接触的话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在这里将上述的金属燃料24上边缘称为金属燃料24“上边”。
在图2、图3中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相连接的部分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金属燃料24与芯子6相连接的部分也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
在图22、图23中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相连接的部分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相连接的部分也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在这种结构中金属燃料24的量给面都与电解质5相连接。在这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电池中央有一个金属负极2,电池的两边各有一个空气电极正极1,这样就是两个空气电极正极1共用一个金属负极2。
在图24、图25中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的部分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金属燃料24与芯子6相连接的部分也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
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上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不接触的话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负极电解液8。
在图26、图27中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相连接的部分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的部分也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
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上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不接触的话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负极电解液8。
在图28、图29中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相邻的部分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另一个面相邻,金属燃料24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另一个面相邻的部分也称为金属燃料24的“面”。
相邻的意思是金属燃料24上边缘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部的一个面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不接触的话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中,填充有负极电解液8。
金属燃料24可以与不同的结构方式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具体的连接结构见关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的介绍,空金属燃料24在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的同时,也与电解质5、芯子6、负极电解液8、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紧密的结合。这儿值得注意的是,金属燃料24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是在不影响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芯子6、负极电解液8、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紧密结合的。
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先将电解质涂抹在金属燃料24的“面”上,烘干后,再通过辊压机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金属燃料24与电解质5、芯子6、负极电解液8、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紧密结合后,负极电解液8填充到他们之间的空隙中。
金属燃料24是整个电池电容量的储存部分,金属燃料24的有效重量和有效体积是电池能量密度大小的关键。
对于金属燃料24材料的选择,例如可选用金属锌Zn、镁Mg、铝Al、铁Fe、铅Pb、钠Na、钾K、钙Ga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还可以是以这些金属中的一种、两种、多种制成的合金,例如镁铝合金、铅钙铁合金,镁铝铁锗锰合金等。还可以是些金属中的一种、两种、多种制成与非金属元素制作成的合金,碳锌合金、碳铁锡合金、硅铝镁钙合金等。
可选用上述这些金属、合金的板材、棒材、颗粒、粉末、泡沫、多孔、纤维、丝、纳米化的金属材料,纳米化的合金材料等。
金属燃料24根据材料的不同,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电池可以制作成为块状的电池,例如长方体的,立方体的,圆饼体的,椭圆体的,圆柱体的等其他形状的电池,还可以制作成软体的半固态的电池,还可以制作成具有流动性的动态电池。
(三)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
(A)结构特点是由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等构成。在图30中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呈袋状,其中有一个边缘是开口的,这个边缘称为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口部”或“开口”,与“口部”相对的一个边缘是密封的,这个边缘称为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底部”,另外两个边缘也是密封的,这两个边缘称为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左侧部”和“右侧部”。
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部装有金属负极2各部分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以及电解质5、芯子6、负极电解液8,也就是电池的负极材料装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部的一个面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接触,另一个面与防震缓冲层7相接触,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部的两个面可以同时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接触,之中结构见图22、图23。
隔膜33、隔片34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以一定的尺寸、厚度、以及不同制膜材料和形状制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可以是单层膜袋、可以是双层膜袋、可以是多层膜袋、可以是单层膜、可以是双层膜、可以是多层膜。
对于上述的厚度,意思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而变化的,例如珍珠电池、纽扣电池等微型电池、手机电池、摩托车等中性电池,汽车用电池、运输工具等大型电池、发电站用电池等超大型电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对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选用不同的材料、性质、结构的膜。例如可选用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例如还可以选用有机膜、无机膜、纤维膜等性质的膜。例如还可以选生物活性膜、生物选择性膜、细菌微生物生物膜等生物膜。
(B)运行特点是将电池正负极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分开,不直接接触,维持金属负极2周围的电解质电解液环境的稳定。
不会使正极一侧的水分等分子性的物质进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也不会使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的分子性的物质溢出、漏出,而离子则可以自由的通过,避免造成金属负极2遭到腐蚀和加速电池的自放电。
(C)各组成部分结构特技术特点
(C-1)膜袋封口装置31
呈夹子状、卡子状、胶状、双面胶样,为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附属装置,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的安装好金属负极2各部分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以及电解质5、芯子6、负极电解液8后,就用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部密封,露出用于导电的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极耳22与膜袋封口装置31之间也是密封的,用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部密封后,膜袋内的物质除了电流外,其他的物质都不会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部进出。
电池是一次性的,膜袋封口装置31选用密封胶直接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部进行密封,可选用密封胶材料: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聚丙烯酸树酯、聚氯乙烯树脂等。还可以用热熔的方法进行密封。
电池是多次使用的,膜袋封口装置31是一种夹子、卡子、双面胶样,这样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的负极材料放电完成后,就可以打开膜袋封口装置31,取出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的负极生成物,更换新的负极继续使用。
(C-2)膜袋边缘粘结部32
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是将两片或两片以上的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袋状。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亦可以是将至少一片隔膜33,至少一片隔片34,在隔膜33、隔片34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袋状。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的部位称之为膜袋边缘粘结部32、
对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可以用密封胶、胶水等进行密封、也可以用热熔、热压、冷压的方法进行密封、还可以是直接在生产隔膜33时,做成袋状,这样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称之为膜袋边缘粘结部32。
同样的隔膜33、隔片34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时,亦可以使用密封胶、胶水等进行密封、可以用热熔、热压、冷压的方法进行密封、还可以是直接在生产隔膜33、隔片34时,直接做成袋状,这样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称之为膜袋边缘粘结部32。
(C-3)隔膜33
呈片状,袋状,可以是矩形、圆形、多边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隔膜33为多孔结构,电池中的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中的离子可以在隔膜33上自由通过,隔膜33是构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主要材料。
两片或两片以上的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
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将至少一片隔膜33,至少一片隔片34,在隔膜33、隔片34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
隔膜33可以根据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其尺寸、厚度、以及制膜材料和形状也是不同的。
对于隔膜33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选用不同的材料、性质、结构的膜。例如可选用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例如还可以选用有机膜、无机膜、纤维膜等性质的膜。例如还可以选生物活性膜、生物选择性膜、细菌微生物生物膜等生物膜。
隔膜33可选用: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
在图31、图32中就是由两片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单层膜袋。
在图36、图37中就是由四片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双层膜袋。
在图45、图46中就是由六片隔膜33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三层膜袋或者多层膜袋。
(C-4)隔片34
呈片状,袋状,可以是矩形、圆形、多边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外的物质都不会通过隔片34进出,隔片34是构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材料,将至少一片隔膜33,至少一片隔片34,在隔膜33、隔片34的“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
隔片34可以根据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其尺寸、厚度、以及制膜材料和形状也是不同的。
隔片34可选用:例如四氟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VC、聚氯乙烯、ABS、等材料。
在图47、图48中就是由一片隔膜33和一片隔片34,将“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单层单面膜袋。
在图36、图37中就是由两片隔膜33和一片隔片34,将“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双层单面膜袋。
在图45、图46中就是由两片隔膜33和一片隔片34,将“底部”“左侧部”“右侧部”进行密封制作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基本结构,这种膜袋称之为三层单面膜袋或者多层单面膜袋。
(C-5)涂膜镀膜涂物35
为一些疏水性、憎水性材料组成:例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石蜡、脂类酯类、植物油、动物油、油类、煤油、柴油、汽油、植物油、动物油、奶油、黄油、食用油等。
将可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有选择性的喷涂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有选择性的熏蒸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离子镀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镀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真空离子镀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镀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高压离子喷涂镀膜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镀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高温高压离子喷涂镀膜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镀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机械刷涂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刷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人工刷涂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刷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浸泡的方法有选择性的浸泡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合成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合成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还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沉积法等将其中一种、两种或者多种涂膜镀膜涂物35以一定的温度溶化后,液态的则不需要溶化,然后用其他方法有选择性的制做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的相应的部位上。
最重要的是利用上述所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中的一种不限于一种,将涂膜镀膜涂物35与隔膜33结合到一起,形成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当前世界唯一的、创新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混合)新结构、新材料。
该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混合)新结构、新材料是专门针对当前金属燃料电池研发中所遇到的多项世界性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用上述的各种工艺技术方法涂到、度到、熏到、刷到、合成到镀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上物质,称之为涂膜镀膜涂物35。
对于涂膜镀膜涂物35还可以是一些与隔膜33容易亲和、容易浸入的材料等。
可以用上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选择性的将涂膜镀膜涂物35制作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上。
最重要的是利用上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将涂膜镀膜涂物35与隔膜33结合到一起,形成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的辅助结构及辅助材料。
在图33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单层膜袋外面,称之为外涂层。
在图34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单层膜袋里面,称之为内涂层。
在图35中,单层膜袋外面和里面都涂上了涂膜镀膜涂物35,称之为外涂层。在图33、图34、图35中,涂膜镀膜涂物35看起来黏在隔膜33上,但实际上涂膜镀膜涂物35浸入到隔膜33中,浸入到隔膜33膜孔中。
在图38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
在图41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双层膜袋的里面,双层膜袋的外面。
在图42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双层膜袋的里面。
在图43中,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和双层膜袋的外面。
(C-6)涂膜镀膜涂物乙36
涂膜镀膜涂物乙36和涂膜镀膜涂物35是相同结构,设置不同的编号是为了表示,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上涂了一层隔膜涂层,还可以再涂一层、两层、多层。涂的隔层材料可以是同一个,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可以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隔膜33上不同的面上涂不同材料的隔膜涂层。
在图39中,在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35,后又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乙36。
在图40中,在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里面的隔膜33上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35,在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面的隔膜33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乙36。
在图44中,在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35,后又涂了一层涂膜镀膜涂物乙36,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到了双层膜袋里面和双层膜袋的外面。
(四)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
(A)结构特点
由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等构成。呈片状、带状、为矩形、条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矩形,例如图13、图53。
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波浪形,形状同石棉瓦、彩钢瓦的形状,例如图54、图55,这种形状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可以增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空气电极正极1之间的间接接触面积。
在图54、图55中,由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呈石棉瓦,这样与其接触的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都会变得弯曲呈波浪状。这样就增加了空气电极正极1的表面积。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电解质5也变得弯曲呈波浪状,这样就增加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和电解质5的表面积。
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厚度、大小和形状也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决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决定来变化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厚度、尺寸和形状,从而达到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半波浪形,横截面一侧为波浪形,另一侧是平直的,例如图56,图57、图58,图59。这种形状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也可以增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空气电极正极1之间的间接接触面积。
在图56、图57中,由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呈半波浪形,这样与其为波浪形一侧接触的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都会变得弯曲呈波浪状。这样就增加了空气电极正极1的表面积。
在图58、图59中,由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呈半波浪形,这样与其为波浪形一侧接触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电解质5都会变得弯曲呈波浪状。这样就增加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电解质5的表面积。
(B)运行特点:将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正极电解液9被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利用毛细的作用吸附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空气电极正极1之间,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质。这样也减轻了膜袋直接浸泡在正极电解液9中形成的液体压力。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决定来变化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厚度、尺寸和形状,从而达到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C)各组成部分结构特技术特点
虹吸膜虹吸液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
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浸泡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正极电解液9中,这部分称为虹吸膜虹吸液端41。一部分夹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空气电极正极1之间,这部分称为虹吸膜离子端42。
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可以是:具有吸附能力、毛细结构的材料:例如: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泡沫纳米碳、脱脂棉、亚麻等。
另外: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可以代替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空气电极载体15,见图60、图61、图62、图63、图64、图65。这样就需要将催化剂16用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等、沉淀法、电解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分解法、离子镀膜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法、人工喷涂法等方法技术工艺生成到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中,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也是具有多孔的吸附性材料,同时还需要将导电剂也生成到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中,这样就可以代替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空气电极载体15,可以用喷涂的方法、离子镀膜的方法,也可以将导电剂、催化剂16、粘结剂混合后涂在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也可用其他的办法制作,这样既可以降低电池的成本还可以使电池的结构更加简单。将这种代替空气电极载体15的结构称之为空气电极虹吸催化导电集成
在图63中: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导电剂、催化剂16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构成了空气电极正极1。
在图64中: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导电剂、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
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构成了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位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之间,并三者之间相互紧密结合。
在图65中: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导电剂、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构成了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位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两面,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之间也有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并三者之间相互紧密结合。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多选用网状结构、纤维状结果的材料,用于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导电剂、催化剂16组成的空气电极虹吸催化导电集成上的电流导出。
需要注意的是:将导电剂、催化剂16制作到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时,一般选择至制作虹吸膜离子端42上,而不是整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但也可以是整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优选将导电剂、催化剂16制作到虹吸膜离子端42上。
(五)电解质5
(A)结构特点:可以是固体电解质,也可以是聚合物电解质,也可以是半固态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可选用例如β-Al2O3,二氧化锆、陶瓷材料等。
聚合物电解质:可以用例如聚氧化乙烯系、聚偏氟乙烯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丙烯腈系的聚合物电解质。
半固态电解质可以使用低聚糖、高聚糖、脂类、油类、酯类、在有机溶剂中,碳材料,磁性材料,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制成.。
也可以使用低聚糖、高聚糖、脂类、油类、酯类、在有机溶剂中,磁性材料,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制成。
也可以使用低聚糖、高聚糖、脂类、油类、酯类、在有机溶剂中,导电剂,磁性材料,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制成。
低聚糖例如:麦芽低聚糖葡萄糖、低聚糖葡萄糖、糊精、龙胆二糖葡萄糖等。
高聚糖例如:淀粉、糖元、纤维素、琼脂、壳多糖等。
脂类例如:甘油三酯、磷脂、蜡、萜类等。
油类:植物油、动物油例如:、豆油、芝麻油、花生油、羊油、牛油、鱼油、黄油、鸡油、煤油、汽油、柴油等。
酯类例如:甲酸甲酯、乙酸乙酯、硝酸酯、硬脂酸钠等。
有机溶剂例如: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甲醇、乙醇等。
碳材料如:活性炭、石墨等。
磁性材料例如:FeCr(Co)、FeCrMo、FeAlC、磁石等。
碱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等。
导电剂例如:石墨(ks-6),炭黑(KB),乙炔黑(AB),金属纤维,金属粉,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碳纳米管CNTs等。
例如可以以以下配方比例制作电解质5:
糊精:甲醇:磁石:黄油:氢氧化钠=X:Y:Z:W:U.....等。X为大于0的正数,Y为大于0的正数,Z为大于0的正数,W为大于0的正数,U为大于0的正数。
电解质配方及比例
糊精(g) 甲醇(g) 磁石(g) 黄油(g) 氢氧化钠(g)
5 50 27 3 6
7 70 40 5 8
8 60 30 6 7
10 100 60 10 12
1 9 5 1 2
糊精(g) 甲醇(g) 磁石(g) 黄油(g) 氢氧化钾(g)
5 50 27 3 6
7 70 40 5 8
8 60 30 6 7
10 100 60 10 12
1 9 5 1 2
淀粉(g) 甲醇(g) 磁石(g) 黄油(g) 氢氧化钠(g)
5 50 27 3 6
7 70 40 5 8
8 60 30 6 7
10 100 60 10 12
1 9 5 1 2
淀粉(g) 甲醇(g) 磁石(g) 黄油(g) 氢氧化钾(g)
5 50 27 3 6
7 70 40 5 8
8 60 30 6 7
10 100 60 10 12
1 9 5 1 2
位于膜袋中,与金属燃料24紧密结合,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部紧密结合,也可以位于膜袋外,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部紧密结合,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紧密结合。
(B)运行特点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质。
在有些电池结构中可以没有电解质5,例如图28、图29中。
六)芯子6:
呈片状,形状同金属燃料24,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具有吸附性,可选用具有吸附能力材料:例如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泡沫纳米碳、脱脂棉、亚麻等。位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内,吸附有负极电解液8,一面与金属燃料24紧密结合,另一面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部紧密结合,
为负极储存和吸附负极电解液,保持电池的负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连接。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在电池发生碰撞、震动后,保持电池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紧密结合。
同时负极电解液8主要以满足储备需求渗入到芯子6中,储备的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决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负极电解液8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电解质5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电解质5保持基本的界限。
在有些电池结构中可以没有芯子6,例如图22、图23、图26、图27、图28、图29中。
七)防震缓冲层7:
呈片状,形状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弹性,例如:可选用橡胶、海绵、减震橡胶、泡沫板、弹簧等。位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之间,防震缓冲层7保持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紧密连接。电池在发生震动碰撞时,保持电池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紧密结合,防止突然断电或电流发生变化。
在有些电池结构中可以防震缓冲层7,例如图22、图23中。
八)负极电解液8:
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位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部分储存在芯子6中。不与负极燃料24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同时也能保护负极燃料24不受其他物质材料的腐蚀。尤其是在电池防治的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有些电池结构中负极电解液8也可以不需要,例如负极燃料周围是离子态的固体电解质时,这样可以不用电解液8,也可以相应的使用电解液8。都要根据电池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决定和设计。
例如以金属铝为例:负极电解液8可以是:甲醇氢氧化钠溶液、甲醇氢氧化钾溶液、甲醇氢氧化锂溶液、乙醇氢氧化钠溶液、乙醇氢氧化钾溶液、乙醇氢氧化锂溶液等。
例如图表中的电解液浓度:
甲醇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甲醇氢氧化钾溶液浓度(%) 甲醇氢氧化锂溶液浓度(%)
........ ........ ........
5 5 5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2
13 13 13
14 14 14
........ ........ ........
乙醇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乙醇氢氧化钾溶液浓度(%) 乙醇氢氧化锂溶液浓度(%)
...... ....... .......
5 5 5
6 6 6
7 7 7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2
13 13 13
14 14 14
........ ......... .........
所述这些电解液配方与金属燃料24、芯子6、电解质5的结合,是我公司的独家发明创新,也可以没有芯子6,但有芯子6更好更理想,也可以没有电解质5,但有电解质5更好更理想。
负极电解液8可以是碱性电解液、负极电解液8可以是酸性电解液、负极电解液8可以是中性电解液、负极电解液8可以是有机电解液等其他电解液。
碱性电解液:例如可以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甲醇钠、甲醇钾等无机强碱、弱碱有机碱。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负极电解液8。
酸性电解液:例如可以用甲酸、乙酸等一些有机、无机弱酸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负极电解液8。
中性电解液:例如可以用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等一些盐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负极电解液8。
也可以用金属卤化物与季铵盐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负极电解液8、金属卤化物:例如由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锌、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等。
对于负极电解液8的选择都要根据电池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决定和设计。
(九)正极电解液9
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正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主要位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和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中。
正极电解液9可以是碱性电解液、正极电解液9可以是酸性电解液、正极电解液9可以是中性电解液、正极电解液9可以是有机电解液。
碱性电解液可以用:例如可以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甲醇钠、甲醇钾等无机强碱、弱碱有机碱。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正极电解液9。
酸性电解液:例如可以用甲酸、乙酸等一些有机、无机弱酸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正极电解液9。
中性电解液:例如可以用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等一些盐与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碳酸酯等,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正极电解液9。
也可以用氯化铝与季铵盐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正极电解液9。
对于正极电解液9的选择都要根据电池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决定和设计。
上述的这些正极电解液9在现有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虽然仅在空气锌电池有所应使用,例如微小功率的一次性的金属空气锌电池。
尤其是实验中的对大功率的串并联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使用仍然避免不了电池自放电、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等世界性难题的产生。
而我们将以上所述这些正极电解液9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无法避免的,使用中产生的世界性难题。
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9相结合的创新结构,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控制和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并同时控制和调节了电池的运行温度,及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在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环境的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用于储存正极电解液9,为一中空的腔体,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其他形状,有至少两个开口,其中一个为虹吸膜虹吸液端41进入的开口,用于吸附正极电解液9,然后将电解液吸附到虹吸膜离子端42,一个为正极电解液9补充开口。
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可以是和电池连接在一体的,这样可以和电池其他组成部分共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也可以是和电池分开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以上的电池共用一个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
为了防止正极电解液9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两个开口中漏出,可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填充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材料,将正极电解液9固化到吸附性的材料上,可以选用:海绵、脱脂棉、泡沫碳纳米材料,玻璃纤维等
所用的材料是:例如: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上有一个为是为了让虹吸膜虹吸端41进处入的,为了防止电解液从这个开口处和虹吸膜虹吸端41处漏出,设置有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不会影响虹吸膜虹吸端41的吸附能力,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
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为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上的一个开口,用于补充正极电解液9,也可以将正极电解液9从这里排出。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上设置有开关,补充正极电解液9时,可以打开,补充完成后关闭。正极电解液9需要排出时,也是现将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上的开关打开,完成后再关闭。
(十)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
将电池各部分组件紧密有效地连接结合起来,并保持电池各组成部分的环境的稳定,保证电池的稳定有效的放电。
可以用喷涂、焊接、粘结剂粘结、捆扎等方法将电池的各部分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进行固定、成型。
电池装配安装的原则是在紧密粘贴结合的条件下,越紧密、空气越少,对电流量的稳定、大功率以及节省、消耗的减少越有好处,在全自动机械化及真空下完成最为理想。
可以是能打开的,便于更换金属负极2,便于维护电池,也可以是一次性不能够打开的。
可选用的材料:例如: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十一)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及通风装置
A:无外壳的单电池或串并联的电池组,在自然状态下的进出气装置:
可应用到家庭房间内的供电,小区、电站厂房内,大型电站厂房内。
可将一块不限于一块的单电池102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成电池组,然后放置到家庭房间内,小区厂房内、电站厂房内,大型电站厂房内。
详见图91描述的是:六组单电池102通过串联组成电池组,安装在厂房105内.厂房105的窗户、进气口以及门上都设置有进出气装置101,进出气装置101为空气过滤装置,进出气装置101为:例如空气滤芯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空气过滤膜等。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阻止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进入到厂房105内,而厂房105内外的空气则可以自由通过进出气装置101进出。空气的自由进出就可以为厂房105内的电池组中单电池的正常运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有外壳的单电池或串并联的电池组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有效通过外壳上的进出气装置101来控制并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的单电池或串并联方式工作的大功率电池组,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的主要目的是:电池工作时,在自然空气状态下,允许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此时,即少量的二氧化碳对工作中的电池或电池组影响甚微,但在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如果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这样二氧化碳长时间的与电池正极电解液相接触会造成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电池工作时,允许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在电池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则完全关闭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该技术可应用于:电动汽车、路灯供电、照相机、摄像机、个人桌上照明、台灯、手机充电装置、海上灯塔、夜间指示灯等。
该技术不适合用于长期工作而不停机的单电池或并串联的大功率电池组堆。
此电池或电池组所述的进出口,进口即出口,出口即进口,是一口两用,无进出口明显区别。
详见图84、图85、图89、图86所描述的是由三块单电池102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的“前”面和“后”面各设置有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
所述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由三部分构成,过滤装置1011、开关装置1012、开关控制装置1013,对于这三部分的运行为:(1)电池工作时,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开关装置1012被开启,外界的空气先经过过滤装置1011的过滤,然后再经过开启的开关装置1012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同时外壳103内的空气通过开启的开关装置1012,然后再经过过滤装置1011进入到外界空气中。
(2)在电池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开关装置1012被关闭,外界的空气则不能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外壳103内的空气也不能进入到外界空气中。
这样一方面空气的自由进出就可以为电池组中单电池的正常运行提供充足的氧气,另一方面就会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其中过滤装置1011为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阻止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进入到电池组中,
开关装置1012为进出气装置101上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通道,开关装置1012的开启和关闭是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完成的,
控制装置1013为开关装置1012的控制和动力装置,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来控制开关装置1012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装置1013的动力来源于单电池或电池组自身的电力,也可以来源于外界的电力,还可以是手动的。
图84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前视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前”“左”,“右”,“上”,“下”。
在图84中电池组的“前”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
图84中,外壳103的“上”面是可以打开的便于单电池安装到外壳103中。
图85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后视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后”“左”,“右”,“上”,“下”。
在图85中电池组的“后”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
图89为图84、图85在A-A方向上的截面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前”“后”“左”,“右”,在图89中电池组的“前”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
电池组的“后”面也设置有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电池组由三块单电池组成,图上为三块单电池,实际中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限于三块单电池,
图86为图89在B-B方向上的截面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上”“下”“左”,“右”,在图86中电池组由三块单电池通过并联的方式组成,三块单电池固定在电池组外壳的内底面上。图上为三块单电池,实际中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限于三块单电池。
图87、图89、图90、图86所描述的是:由三块单电池102通过并联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的“前”面和“后”面各设置有三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进出气装置101。
有外壳的可有效阻止并调控二氧化碳进出的单电池或电池组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在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103上设置有进出气装置101,进出气装置101上设置有能够有效阻止二氧化碳通过的二氧化碳隔离膜。二氧化碳隔离膜可以阻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进出气装置101进入到外壳103中,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成分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的进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尤其是用于长期工作而不停机的单电池或并串联的大功率电池组堆。例如通信数据塔,矿道照明,隧道照明,手机电池,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野外随身电源,野外广告牌等
在图84、图85、图92、图86中所描述的是:由三块单电池102通过并联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的“前”面和“后”面各设置有一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所述的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由两部分构成,过滤装置1011、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对于这两部分的运行为:(1)电池工作时,外界的空气先经过过滤装置1011的过滤后,在经过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有效的阻止在外壳103外,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的进出到外壳103中。同时外壳103内的空气通过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然后再经过过滤装置1011进入到外界空气中。
(2)在电池长期放置不工作时:由于进出气装置101上的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的有效阻止,外壳103外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不能进入到外壳103中,这样就会有效的彻底的解决了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过滤装置1011放置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的前面。
其中过滤装置1011为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阻止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进入到电池组中,
二氧化碳隔离膜1014为一种选择性膜,可以有效地阻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则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的进出外壳103。
图84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前视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前”“左”,“右”,“上”,“下”。
在图84中电池组的“前”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
图85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后视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后”“左”,“右”,“上”,“下”。
在图85中电池组的“后”面同样也设置有一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
图92为图84、图85在A-A方向上的截面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前”“后”“左”,“右”,在图92中电池组的“前”面设置有一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
电池组的“后”面同样也设置有一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
图86为图92在B-B方向上的截面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上”“下”“左”,“右”,在图86中电池组由三块单电池通过并联的方式组成,三块单电池固定在电池组外壳的内底面上。图上为三块单电池,实际中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限于三块单电池。
图87、图89、图93、图86所描述的是:由三块单电池102通过并联构成的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的“前”面和“后”面各设置有三个可以有效阻止二氧化碳自由通过的进出气装置101.图上为三块单电池,实际中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限于三块单电池。
:有外壳的但没有进出气口的纯氧或固态氧作为正极材料的单电池或电池组。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有效的控制并有效调配的纯氧,如固态氧、液态氧作为单电池或电池组的正极材料。
例如可在空气稀薄的地方、氧气缺少或没有氧气的地方可有效使用。例如大气层、或大气层外、深海、或者水下及亚太空等领域应用。在有氧的正常的空气环境中也可使用。
其中纯氧包括不限于:液态氧、固态氧、气态氧、气态压缩氧等。
图94、图86描述的是一种正极材料为纯氧的金属燃料(生物)电池。
该电池或电池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一部分为发电部分。一部分为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的连接部分。
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由纯氧储存罐106、加气装置1062、供氧装置1063、纯氧1061构成。
发电部分:由外壳103、单电池102、供纯氧气装置1016构成。
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的连接部分:由调压开关装置107构成。
在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中:纯氧储存罐106用于存储纯氧1061,纯氧1061通过加气装置1062加入到纯氧储存罐106中,纯氧储存罐106中的纯氧通过供氧装置1063供给发电部分,作为发电部分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
在发电部分中:由3组单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了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中设置有供纯氧气装置1016,供纯氧气装置1016通过调压开关装置107与纯氧储存罐106上的供氧装置1063相连接,将纯氧储存罐106中的纯氧1061输送到发电部分中。
调压开关装置107将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连接起来,将储存部分的纯氧1061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通过压力调节输送给发电部分,作为发电部分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
纯氧储存罐106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设置在相应的合适位置。纯氧储存罐106根据标准的条件下,其形状大小容积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制作设计,例如汽车和手机的纯氧储存罐106的设计完全不同。
上述这三部分的运行过程:
1、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利用调压开关装置107将外壳3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与纯氧储存罐106上供氧装置1063连接,这时调压开关装置107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2、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将纯氧1061通过加气装置1062加入到纯氧储存罐106中。
3、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打开调压开关装置107调节相应的压力氧气通过外壳3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供给单电池或电池组供应氧气,作为发电部分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
图86为图94在B-B方向上的截面图,在该图上标有电池组的方位,“上”“下”“左”,“右”,在图86中电池组由三块单电池通过并联的方式组成,三块单电池固定在电池组外壳的内底面上。图上为三块单电池,实际中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可以不限于三块单电池,
图86中,外壳103的“上”面是可以打开的便于单电池安装到外壳103中。
:有外壳的可以限制其他气体进入而仅容许氧气进入的氧气选择性过滤膜的单电池或电池组堆的金属燃料生物电池。
该电池在电池外壳外,可设置纯氧进气口,在外壳内设置氧气使用状态测试仪。
例如:用于小区电站、大型电站、家庭电池组、特殊大功率电力需求,其他工具等。
图95中:由三块单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了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上设置有纯氧进气口装置1017和氧气使用状态测试仪1018。
纯氧进气口装置1017为一种开关装置,可以将纯氧通过纯氧进气口装置1017加入到外壳103中,作为单电池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
氧气使用状态测试仪1018为氧气在外壳103中的压力、温度、浓度等参数的测试仪器,用于检测外壳103内氧气的动态状况。
图96中:由三块单电池通过串并联方式组成了电池组,电池组安装在外壳103中,外壳103上设置有进出气装置101,进出气装置101可以限制其他气体进入而仅容许氧气进入。
所述的可以有效限制其他气体进入而仅容许氧气进入的进出气装置101由两部分构成,过滤装置1011、氧气选择性过滤膜1019,对于这两部分的运行为:外界的空气先经过过滤装置1011的过滤,在经过氧气选择性过滤膜1019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时,氧气选择性过滤膜1019可以有效限制其他气体进入而仅容许氧气进入,作为电池或电池组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有外壳的正负极集成分离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
具体结构见图97,在图97中,外壳103侧面上设置有进出气装置101,底面上设置有储存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
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位于外壳的底部,同外壳制作到一块,而且整个电池组使用的是同一个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上有多个开口,每个开口至少对应一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在图97中,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上设置有8个开口,并且与8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对应。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加入、排出。
(F-1)正极集成的基本结构:
将一组或多组空气电极正极1和一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紧密的粘贴到一起并固定组成一块正极单元,正极单元中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插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相应的开口中,将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电解液吸附到整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并通过扩散将正极电解液9供给空气电极正极1。在正极单元中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插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同时,将正极单元固定在外壳103上,可以用粘结剂粘结、也可以用螺丝固定、还可以是在外壳中设置卡槽直接将单电池固定在卡槽中,等其他方法进行固定。
将上述的一组或者多组正极单元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以相应的次序、排列组成了正极集成,各正极单元之间留有相应的距离空间,该距离空间有助于空气、纯氧的流通与扩散。各正极单元的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正极,
在图97中,正极集成是由4块正极单元组成的。
(F-2)负极集成的基本结构:
将负极电解液8、芯子6、电解质5与金属负极2共同放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或者夹在双膜袋中间,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表面膜孔相粘贴结合,金属负极2夹在芯子6与电解质5之间,并紧密粘贴结合,然后用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密封。然后将一组或多组装有负极电解液8、芯子6、电解质5与金属负极2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一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紧密的粘贴到一起并固定组成一块负极单元。
负极单元中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插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相应的开口中,将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电解液吸附到整个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将正极电解液9运送至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最外层表面上。
在负极单元中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插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同时,将负极单元固定在外壳103上,可以用粘结剂粘结、也可以用螺丝固定、还可以是在外壳中设置卡槽直接将单电池固定在卡槽中,等其他方法进行固定。
将上述的一组或者多组负极单元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以相应的次序、排列组成了负极集成,各负极单元之间可紧密粘贴,也可以留有相应的距离空间,该距离空间有助于负极热量的散出。
各负极单元的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负极。
在图97中,负极集成是由4块负极单元组成的。
这样就由正极集成、负极集成、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外壳103等构成了电池组。
在电池组中,正极集成和负极集成上的离子通路通过,正极集成和负极集成上的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正极电解液9相互连通。
此结构的电池的优点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负极燃料24更换方便,快速,在更换负极燃料24不会影响到空气电极正极1。
综上A、B、C、D、E、F中的介绍,纯氧作为正极材料的电池或电池组优点:功率强、电流密度大、电流稳定,如果用在运载工具上,还可减少电池体积和重量。由于目前本发明的金属燃料(生物)电池是世界上唯一的,相应电池的附属结构也是唯一的独创发明,例如以上供气结构也会唯一的独创发明,尤其是大功率的并串联电池组中的供气结构。
:特别说明
正极电解液(防止蒸发)的密封问题。
为了防止正极电解液9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开口中漏出,可以在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填充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材料,将正极电解液9固化到吸附性的材料上,可以选用:例如海绵、脱脂棉、泡沫碳纳米材料,玻璃纤维等,此项仅以文字说明,不涉及高端工艺技术。
为了防止电解液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开口处和虹吸膜虹吸端41处漏出,设置有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不会影响虹吸膜虹吸端41的吸附能力,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进行密封。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图2、图3、图13,图68,所涉及的是一种长方体的块状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
图1为主视图,图2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3为图1在B-C-D上的截面图,图13为图1在A-A上的截面图,图68是实施例一的部件图示意图。
实施例一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其中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催化剂16;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的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在图1、图2、图3、图13,图68中没有标示,在这里做一说明,并不是在实施例一种没有这些结构,这些结构都是存在于实施例一上的。具体的可见相应组件详细介绍,见上文
实施例一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68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
(A)组装准备(工艺及技术)
(A-1)空气电极正极1的组装准备(工艺及技术)
将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挤压、机械等方法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
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用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用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上。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均匀黏贴、紧密结合,在均匀黏贴、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工作完成。
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A-2)金属负极2、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液8、芯子6、电解质5的组装准备(工艺及技术)
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用冲压、镶嵌、焊接、印刷、夹、浇铸、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的方法连接连接到金属燃料24上、将金属负极极耳22用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金属负极极耳22上,
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经以上所述工艺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处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工作完成。
将隔膜33、隔片34按照所需的尺寸、厚度、以及不同制膜材料和形状制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可以是单层膜袋、可以是双层膜袋、可以是多层膜袋、可以是单层膜、可以是双层膜、可以是多层膜。
对于上述的厚度,意思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而变化的,例如珍珠电池、纽扣电池等微型电池、手机电池、摩托车等中性电池,汽车用电池、运输工具等大型电池、发电站用电池等超大型电池,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按照一定的方法涂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相应的部位上,单层膜袋可涂到膜袋的内表面、可涂到外边面、可内外表面都涂、双层膜袋可涂到双层膜袋两层隔膜33的中间;可同时涂到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双层膜袋的里面,双层膜袋的外面;可同时涂到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双层膜袋的里面,可同时涂到双层膜袋两层中间和双层膜袋的外面,是根据在实际应中不同的需求及条件的变化来选择决定的。同时准备好膜袋封口装置31,这样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准备工作完成。
将负极电解液8、芯子6、电解质5与金属负极2共同放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或者夹在双膜袋中间,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表面膜孔相粘贴结合,金属负极2夹在芯子6与电解质5之间,并紧密粘贴结合,同时负极电解液8主要以满足储备需求渗入到芯子6中,储备的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决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负极电解液8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电解质5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电解质5保持基本的界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密封最好在真空环境下(也可在自然环境下)用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密封。
(A-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正极电解液9组装准备(工艺及技术)
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厚度、大小和形状也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决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决定来变化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厚度、尺寸和形状,从而达到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隔离密封。主要是将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隔离、防止水渗透。
空气金属燃料(生物)电池的组装
按照图68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紧贴结合;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又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紧贴结合;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又与防震缓冲层7紧贴结合,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与空气电极正极1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紧贴结合的同时,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是已经浸泡在了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的正极电解液9中的。然后用喷涂、焊接、粘结剂粘结、捆扎等方法将电池的各部分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进行固定、成型。
电池装配安装的原则是在紧密粘贴结合的条件下,越紧密、空气越少,对电流量的稳定、大功率以及节省、消耗的减少越有好处,在全自动机械化及真空下完成最为理想(我们现在制作成功的是在全手工及手工工具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在工艺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还有很大的余地,因而电池本身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也也有很大的余地)。
(C)空气金属燃料(生物)电池的运行:
(C-1)金属氢氧化物在电池负极形成:负极电解液8为碱性电解液。
按照上述的方法将电池组装完成后,正极电解液9在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吸附下,正极电解液9被吸附到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整个虹吸膜离子端42。正极电解液9被吸附到虹吸膜离子端42的同时,正极电解液9也被吸附到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紧密接触的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这时电池的放电前的准备程序完成。
这时将负载(负载是对电流进行宣誓,例如测试仪器,万用表、电阻、灯泡、电流使用的器具、咖啡壶、手机、各种电器等)上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和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上(正极、负极的输出线路分别连接在正极、负极的极耳上,正极、负极的极耳分别于正极、负极的集流体相连接,正极、负极的集流体分别于正极、负极相连接。),正负极接通后,即接通电源,开始放电,正极空气中的氧气经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氧离子,氢氧根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形成水合氢氧根离子,水合氢氧根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穿过虹吸膜离子端42到达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而负极电解液8与涂膜镀膜涂物35是相同性质的材料(即均属于非极性物质),可以相互亲和,负极电解液8装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并附着在膜的内表面的膜孔中,这时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将氢氧根离子传递给负极电解液8,这样氢氧根离子就穿过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然后在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继续运动,一直到负极燃料24的表面,与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氢氧根离子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该金属离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负载上,然后经过负载,进入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氢氧根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C-2)金属氢氧化物在电池正极形成,金属氧化物在电池正极形成:负极电解液8为中性电解液。例如以铝金属为例,负极电解液8为氯化铝的有机溶液。
按照上述的方法将电池组装完成后,正极电解液9在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吸附下,正极电解液9被吸附到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整个虹吸膜离子端42。正极电解液9被吸附到虹吸膜离子端42的同时,正极电解液9也被吸附到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相紧密接触的空气电极载体15上,这时电池的放电前的准备程序完成。
这时将负载(负载是对电流进行宣誓,例如测试仪器,万用表、电阻、灯泡、电流使用的器具、咖啡壶、手机、各种电器等)上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和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上(正极、负极的输出线路分别连接在正极、负极的极耳上,正极、负极的极耳分别于正极、负极的集流体相连接,正极、负极的集流体分别于正极、负极相连接。),正负极接通后,即接通电源,开始放电,正极空气中的氧气经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和正极电解液9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氢氧根离子,
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并穿过电解液8和电解质5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这时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膜表面上附着有正极电解液9,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只能附着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这样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正负极电场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正极电解液9中,并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结合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水合金属离子在向空气电极正极1运动的过程中,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电子离解成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负载上,然后经过负载,进入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金属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例中的空气金属燃料电由两个空气电极正极1和一个金属负极2以及其他部件构成的双正极电池。其结构如图1、图22、图23、图69所示。
图1为主视图,图22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23为图1在A-A上的截面图,图69是实施例二的部件图示意图。
本例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其中空气电极正极1上的催化剂16;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的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上的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在图1、图22、图23、图69中没有标示,在这里做一说明,并不是在实施例二种没有这些结构,这些结构都是存在于实施例二上的,具体的可见相应组件详细介绍,见上文。下同。
实施例二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69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电池的组装和运行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实施例三:
图1、图24、图25、图70,所涉及的是一种长方体的块状无电解质型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图1为主视图,图22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25为图1在A-A上的截面图,图70是实施例三的部件图示意图,
实施例三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没有装电解质5,
实施例三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实施例三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70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
在本例中,将负极电解液8、芯子6与金属负极2共同放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或者夹在双膜袋中间,负极电解液8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内表面膜孔相粘贴结合,金属负极2与芯子6紧密粘贴结合,同时负极电解液8主要以满足储备需求渗入到芯子6中,储备的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决定,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负极电解液8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密封最好在真空环境下(也可在自然环境下)用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开口密封。
在本例中,电池的组装和运行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不含电解质5,离子在负极单元中则是通过负极电解液来进行运转。
实施例四:
图1、图26、图27、图71,所涉及的是一种长方体的块状无芯子型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实施例四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没有装芯子6。
图1为主视图,图26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27为图1在A-A上的截面图,图71是实施例四的部件图示意图,
实施例四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实施例四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71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其组装和运行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没有芯子6参与。
实施例五:
图1、图28、图29、图72,所涉及的是一种长方体的块状膜袋内无芯子、无电解质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实施例五中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没有装电解质5、芯子6。
图1为主视图,图28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29为图1在A-A上的截面图,图72是实施例五的部件图示意图,
实施例五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实施例五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72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其组装和运行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没有芯子6和电解质5参与。
实施例六:
图1、图4、图7,图73,所涉及的是一种长方体的块状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实施例六中,在空气电极正极1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空气电极载体15之间有一层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
图1为主视图,图4为图1在E-E上的截面图,图7为图4放大区域的图片,图73是实施例六的部件图示意图,
实施例六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实施例六上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73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其组装和运行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在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催化剂载体15间,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均匀黏贴、紧密结合。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17参与到氧气催化以及电流的传导过程。
实施例七:图66所涉及的是一种三角形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实施例八:图67所涉及的是一种圆形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实施例九:
有外壳的单电池或串并联的电池组
有外壳的单电池或串并联的电池组,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来有效通过外壳上的进出气装置101来控制并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的单电池或串并联方式工作的大功率电池组,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的主要目的是:电池工作时,在自然空气状态下,允许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此时,即少量的二氧化碳对工作中的电池或电池组影响甚微,但在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如果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这样二氧化碳长时间的与电池正极电解液相接触会造成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闭和开启二氧化碳进出通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电池工作时,允许二氧化碳在电池或电池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上自由进出。在电池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则完全关闭电池或电池组的外壳的进出气装置101,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一:单电池的准备:
图1、图2、图3、图13,图68,所涉及的是本发明创新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单电池
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单电池中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68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其组装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二:电池组外壳的准备及电池组的准备
在图84、图85、图89、图86中:
图84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前视图。
图85为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后视图。
(A)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上进出气装置101的安装
进出气装置101由三部分构成,过滤装置1011、开关装置1012、开关控制装置1013,其中过滤装置1011为一种空气过滤装置,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阻止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等固体性的物质进入到电池组中,
开关装置1012为进出气装置101上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开启、自动关闭的通道,开关装置1012的开启和关闭是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完成的,
控制装置1013为开关装置1012的控制和动力装置,是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来控制开关装置1012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装置1013的动力来源于单电池或电池组自身的电力,也可以来源于外界的电力,还可以是手动的。
(1)先将一个开关装置1012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安装在外壳的“前”面,再将另外一个开关装置1012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安装在外壳的“后”面。
(2)将外壳前后的两个开关装置1012安装完成后,再将控制装置1013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安装在外壳的相应部位上,
(3)将外壳前后的两个开关装置1012和控制装置1013安装完成后,再将一个过滤装置1011安装在外壳的“前”面的开关装置1012的上面,
另外一个过滤装置1011安装在外壳的“后”面的开关装置1012的上面,
这样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前”面和“后”面的进出气装置101安装完成。
(B)单电池的固定以及电池组串并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上”面是可以打开的,通过上述的技术工艺方法将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前”面和“后”面的进出气装置101安装完成后,开始下面的安装工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外壳“前”面和“后”面的开关装置1012处于关闭状态。
(1)先将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上”面打开。
(2)在上述的已经准备好的单电池按照图89和图86所表示的结构,将3组单电池的空气电极正极1一侧面向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右”面,单电池按照“前”“后”走向均匀的摆放在外壳的底面上。
(3)将均匀的摆放在外壳的底面上的3组单电池固定在外壳的地面上后,可以用粘结剂粘结、也可以用螺丝固定、还可以是在外壳中设置卡槽直接将单电池固定在卡槽中,等其他方法进行固定。
(4)按照图86所表示的单电池并联结构将三个单电池进行并联,将三组单电池的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正极,
将三组单电池的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负极,
从而组成了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组。
(5)关闭并密封外壳的“上”面,
这样单电池的固定和电池组的串并联工作完成。
综合上述的A、B的安装技术工艺方法实施例九中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安装工作完成。上述的安装过程最好是在真空环境或者无尘环境条件下完成,但也可以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完成。
三: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运行
(三-1)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内、外的空气的运行
通过电池组自身的电力,也可以来源于外界的电力,也可以用手动的方式将开关控制装置1013启动,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开关装置1012被开启,外界的空气先经过过滤装置1011的过滤,然后再经过开启的开关装置1012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同时外壳103内的空气通过开启的开关装置1012,然后再经过过滤装置1011进入到外界空气中。
(三-2)连接负载,接通电源
将组装好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与负载(负载是对电流进行宣誓,例如测试仪器,万用表、电阻、灯泡、电流使用的器具、咖啡壶、手机、各种电器等)上的正负极相连接,正负极接通后,即接通电源,开始放电。
(三-3)单电池上的发电过程
根据负极电解液8的性质的不同,单电池上的发电过程可分为两种运行方案,当负极电解液8为碱性时,为第一种运行方案。负极电解液8为中性电解液时,为第二种运行方案。
(三-3-1)第一种运行方案
通过外壳上的进出气装置101进入到外壳中的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形成水合氢氧根离子,水合氢氧根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穿过虹吸膜离子端42到达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而负极电解液8与涂膜镀膜涂物35是相同性质的材料(即均属于非极性物质),可以相互亲和,负极电解液8装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并附着在膜的内表面的膜孔中,这时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将氢氧根离子传递给负极电解液8,这样氢氧根离子就穿过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然后在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继续运动,一直到负极燃料24的表面,与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氢氧根离子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该金属离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电池组的负极上,然后再通过电池组的负极与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传送到负载上,然后再经过负载,进入负载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再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金属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过热、膨胀、爆炸等的问题。
(三-3-2)第二种运行方案
通过外壳上的进出气装置101进入到外壳中的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氢氧根离子。
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并穿过电解液8和电解质5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这时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膜表面上附着有正极电解液9,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只能附着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这样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正负极电场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正极电解液9中,并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结合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水合金属离子在向空气电极正极1运动的过程中,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电子离解成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电池组的负极上,然后再通过电池组的负极与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传送到负载上,然后再经过负载,进入负载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再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如果在正极材料是纯氧,电池、电池组的电流将更稳定、电功率更大、电流密度也更高,至少是空气作为正极材料的3倍)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金属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三-4)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停机过程
在电池长期放置不工作时,将电池组与负载之间的连接断开,断开后,即停止放电。
通过电池组自身的电力,也可以来源于外界的电力,也可以用手动的方式将开关控制装置1013启动,在开关控制装置1013的控制和作用下,开关装置1012被关闭,外界的空气则不能进入到外壳103内的电池或电池组中。外壳103内的空气也不能进入到外界空气中。
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实施例十: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
以纯氧作为金属燃料电池的正极材料,电池、电池组的电流将更稳定、电功率更大、电流密度也更高,至少是空气作为正极材料的3倍,同时还可以缩小电池、电池组的体积,减轻电池、电池组的重量,节约电池、电池组制作的成本。既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应用,也可以在空气稀薄的地方、氧气缺少或没有氧气的地方使用。例如大气层、或大气层外、深海、或者水下及亚太空等。
一:单电池的准备:
图1、图2、图3、图13,图68,所涉及的是本发明创新的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单电池
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构成。
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单电池中的各组成部分按照图68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安装。但电池的准备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二: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
电池组外壳的准备及电池组的准备
在图86、图94中:图94为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剖视图,图86是图94在B-B方向上的截面图。
该电池或电池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一部分为发电部分。一部分为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的连接部分。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由纯氧储存罐106、加气装置1062、供氧装置1063、纯氧1061构成。
发电部分:由外壳103、单电池102、供纯氧气装置1016构成。
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的连接部分:由调压开关装置107构成。
(A)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固定以及电池组串并联,即发电部分的组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上”面是可以打开的。
(1)先将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上”面打开。
(2)在上述的已经准备好的单电池按照图94和图86所表示的结构,将3组单电池的空气电极正极1一侧面向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外壳的“右”面,单电池按照“前”“后”走向均匀的摆放在外壳的底面上。
(3)将均匀的摆放在外壳的底面上的3组单电池固定在外壳的底面上,可以用粘结剂粘结、也可以用螺丝固定、还可以是在外壳中设置卡槽直接将单电池固定在卡槽中,等其他方法进行固定。
(4)按照图86所表示的单电池并联结构将三个单电池进行并联,将三组单电池的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正极。
将三组单电池的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通过焊接、冲压、印刷、喷涂、高压高温喷涂、镀膜等方法连接到一起,形成电池组的负极。从而组成了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组。
(5)关闭并密封外壳的“上”面。
这样单电池的固定和电池组的串并联工作完成。
(B)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三部分的连接组装调配
1、上述的发电部分组装完成后,将正极材料的储存部分和已经组装好的发电部分用储存部分和发电部分的连接部分进行连接。
也就是将外壳103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与纯氧储存罐106上的供氧装置1063通过调压开关装置107连接,这时调压开关装置107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2、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将纯氧1061通过加气装置1062加入到纯氧储存罐106中。
综合上述的A、B的安装技术工艺方法实施例十中的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安装工作完成。上述的安装过程最好是在真空环境或者纯氧环境条件下完成,但也可以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完成。
三: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运行
(三-1)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的变化打开调压开关装置107调节相应的压力,氧气通过外壳3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供给单电池或电池组氧气,作为发电部分的正极材料参与发电。这时外壳内充满了相应压力的氧气。
(三-2)将组装好的纯氧为正极材料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的正负极分别与负载(负载是对电流进行宣誓,例如测试仪器,万用表、电阻、灯泡、电流使用的器具、咖啡壶、手机、各种电器等)上的正负极相连接,正负极接通后,即接通电源,开始放电。
(三-3)单电池上的发电过程
根据负极电解液8的性质的不同,单电池上的发电过程可分为两种运行方案,当负极电解液8为碱性时,为第一种运行方案。负极电解液8为中性电解液时,为第二种运行方案。
(三-3-1)第一种运行方案
通过外壳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进入到外壳中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相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氢氧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形成水合氢氧根离子,水合氢氧根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穿过虹吸膜离子端42到达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而负极电解液8与涂膜镀膜涂物35是相同性质的材料(即均属于非极性物质),可以相互亲和,负极电解液8装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并附着在膜的内表面的膜孔中,这时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将氢氧根离子传递给负极电解液8,这样氢氧根离子就穿过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然后在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继续运动,一直到负极燃料24的表面,与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氢氧根离子与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该金属离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电池组的负极上,然后再通过电池组的负极与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传送到负载上,然后再经过负载,进入负载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再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金属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三-3-2)第二种运行方案
通过外壳上的供纯氧气装置1016进入到外壳中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氧气分子与空气电极载体15上的催化剂16相结合,在催化剂16的催化下,氧气分子离解成氢氧根离子,
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电池正负极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并穿过电解液8和电解质5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这时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外膜表面上附着有正极电解液9,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35是憎水性疏水性物质,因此水分子不能通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电解质5和负极电解液8中,只能附着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外膜表面,这样运动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膜孔和外膜表面上的金属离子在正负极电场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正极电解液9中,并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结合形成水合金属离子,水合金属离子在向空气电极正极1运动的过程中,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在水合金属离子与正极电解液9中的水合氢氧根离子结合的同时,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电子离解成金属离子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负极燃料24表面上的金属原子释放出的电子穿过负极燃料24进入到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上,金属负极集流体21将汇集的电子通过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传导到电池组的负极上,然后再通过电池组的负极与负载之间的连接线路传送到负载上,然后再经过负载,进入负载与电池组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再到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上、在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的传导下进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从而形成连续稳定的电流。
由于金属燃料(生物)电池中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这样就在根本上解决了金属燃料24被腐蚀、产气,电池电压滞后、发热、膨胀、自燃烧、爆炸等的世界性难题。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保持了正极电解液9液态的性质,又以固态、半固态的形式存在,又可以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很好相融合连接,同时又和空气电极正极1、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保持基本的界限,既极大地减少和节省正极电解液9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又稳定了电解液的运行状态,减小了电池的体积和重量。
同时可以调节正极电解液9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温度,并控制调节电流量的稳定,同时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配合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的问题,保证了电池在高低温状态下,以常温的方式完善了运行状态。
以上金属离子和电子的运行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速度是光速。
另外,将电池上连接的负载断开后,电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电子也将停止上述的运动,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三-4)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停机过程
在电池停止工作时,将电池组与负载之间的连接断开,断开后,即停止放电。电池组停机。由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结构特点,其上涂有涂膜镀膜涂物35,这样正极电解液9中水及其他的分子性物质不能穿过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进入到负极电解液8和电解质5中,更不会进入到金属燃料24的表面,因此在电池放置的过程中没有了电池自放电的问题,
纯氧为正极材料的金属燃料电池电池组所用的正极材料是纯氧,因此电池、电池组与外界空气是完全隔离开的,空气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无法进入到电池、电池组中的,这样就即稳定电流、调高了电功率、增大了电流密度,也完全彻底有效的避免二氧化碳对电池或电池组中的电解液的损害(如固化、中和、碳酸化等)。
实施例十一
金属合金“浸入”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质5
在图74、图75、图76、图77中,图74是在图1在G-G上的截面图。
图75、图76、图77中是图图74在E区域上的放大图。
所述的述的“浸入”这一词的意思是,就像是将油慢慢渗入到纸里面一样将金属合金元素37、非金属合金元素38通过一定的方法添加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电解质5中,但同时还要保证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质5的离子通透性和穿过性。根据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需求及条件的变化,可以将金属合金利用化学的方法,化学沉积法、电镀法、离子镀膜法、气相沉积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压离子喷涂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喷涂镀膜法、合成等方法技术,也可以用物理的办法,喷涂法,分子溅射法,纳米技术,超声混合等方法,也可以用生物的办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中一种或数种工艺技术方法选择性的制作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应的部位上。
根据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需求及条件的变化,可以将金属合金利用化学的方法,化学沉积法、电镀法、离子镀膜法、气相沉积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压离子喷涂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喷涂镀膜法、合成等方法技术,也可以用物理的办法,喷涂法,分子溅射法,纳米技术,超声混合等方法,也可以用生物的办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中一种或数种工艺技术方法选择性的制作到也可以不制作到(不制作最为理想、可减少成本)电解质5相应的部位上。该电解质5是本文从头到尾所说的电解质,在此仅是加了金属合金。
将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金属合金元素37例如镁、铝、铅、锡、铟、锰、镍、锗、锑、铂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非金属合金元素38例如硅、碳、硒、碘、硫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通过上述的工艺技术方法选择性的制作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相应的部位上。
将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金属合金元素37通过上述的工艺技术方法制作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相应的部位上。
将至少一种非金属合金元素38通过上述的工艺技术方法选择性的制作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相应的部位上。
最重要的是利用上述所述的多种工艺技术方法,将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金属合金元素37与膜、袋膜、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结合到一起,也可以将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非金属合金元素38与膜、袋膜、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结合到一起,也可以将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金属合金元素37和至少一种不限于一种的非金属合金元素38与膜、袋膜、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结合到一起,形成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当前世界唯一的、创新的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新结构、新材料。
综上所述:用上述的方法方式同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当前尚没有解决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系列世界性难题。例如:金属腐蚀、放电停止、短时间内电流急剧衰竭、断电、电池温度过高、膨胀、自燃烧等问题。而且此方法比现在所普遍研发、探寻的金属合金的方法更加大幅度减少了成本。使之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通过上述的技术工艺方法有效形成了一个金属合金膜袋,有效的替代了金属燃料合金(为了减少和防止金属不腐蚀,不断地往金属本身中添加其他抗腐蚀金属元素此方法已在实验中用用多年,效果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因为是多次合成的合金金属、例如铝合金、锌合金、铁合金等)。用我们独创发明的工艺技术方法,则不用合金金属直接用单金属即可,例如铝、镁、锌、铁、锡等,直接可以使用。金属合金膜袋可以多次、反复、循环使用,从而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且安全可靠彻底的解决了系列难题。
在图76中,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将至少一种非金属元素38“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
其中非金属合金元素38为至少一种非金属元素,添加到金属燃料24中构成合金金属燃料,在这里为“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非金属元素,这些非金属合金元素38可以是硅、碳、硒、碘、硫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
在图77中,金属合金元素37和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将至少一种金属合金元素37和至少一种非金属元素38“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
其中金属合金元素37为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添加到金属燃料24中构成合金金属燃料,在这里为“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合金元素37可以是例如镁、铝、铅、锡、铟、锰、镍、锗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
其中非金属合金元素38为至少一种非金属元素,添加到金属燃料24中构成合金金属燃料,在这里为“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非金属元素,这些非金属合金元素38可以是例如硅、碳、硒、碘、硫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
同样的、也可以将金属合金元素37、非金属合金元素38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技术“浸入”到电解质5中。
金属合金元素37“浸入”电解质5,将至少一种与金属燃料24不同的金属合金元素37“浸入”到电解质5中,
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电解质5,将至少一种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到电解质5中,
金属合金元素37和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电解质5,将至少一种与金属燃料24不同的金属合金元素37和一种非金属合金元素38“浸入”到电解质5中,
同样的也可以将金属合金元素37和非金属合金元素38制成具有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质5离子通透性的结构,直接来替换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质5,也可以将这种结构和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电解质5组合到一起制作成电池。
本发明创新结构和技术既起到用合金的办法消除了被金属腐蚀的作用又可以降低制造合金的成本。一般情况下将金属燃料24制作成合金,可以降低电解液对金属燃料24的腐蚀,进而减轻电池的自放电,但是每次电池放电完成后,又要将合金金属燃料24中的金属合金元素37进行还原,尤其是合金金属燃料24中的金属合金元素37的还原,还原就需要增加更多的程序,就算还原完成后,还要增加更多的步骤,进行合金化,制成合金金属燃料24。尤其是一些贵金属元素和一些稀有元素,这样势必增加了电池合金金属燃料24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成本,而本发明创新结构和技术:只需要将能起到降低、防止金属燃料24的金属合金元素37、非金属合金元素38一次性的“浸入”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电解质5中,就可以长久的解决金属燃料24的腐蚀问题,既减少了金属燃料24的制作流程的步骤,又降低了金属燃料24的制作生产成本。
以铝(Al)为基体,在其中添加铟In、镁Mg、锡Sn、铅Pb等元素,制成铝合金作为电池的负极,具有更小的自腐蚀速率。
而利用本发明创新结构和技术:则只需要将铟In、镁Mg、锡Sn、铅Pb等元素添加到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电解质5中,就可以长久的解决金属铝(Al)的腐蚀问题,既减少了金属燃料24的制作流程的步骤,又降低了金属燃料24的制作生产成本。
实施例十二 动态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结构
图78、图79、图80、图81、图82是本发明创新的几种动态结构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一)其中图78,是本发明创新的一种负极电解液8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1-1)首先对几个电池部件做一介绍:
负极电解液泵25、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831、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涂膜镀膜涂物35。
负极电解液泵25:为一种可以抽动负极电解液8运动的设备,能经受得住负极电解液8的腐蚀,并且可以长时间的用,可以是隔膜泵、也可以是蠕动泵、真空泵、还可以是其他设备装置。
负极电解液泵25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电源、还可以开源与电池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设备。其运行和停止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
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为一种负极电解液8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负极电解液泵25吸液端,一端与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接通,另一端与负极电解液泵25相连接。通过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可以将负极电解液8导入到负极电解液泵25中。
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为一种负极电解液8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负极电解液泵25出液端,一端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接通,另一端与负极电解液泵25相连接。在负极电解液泵25的作用下,将负极电解液8通过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导入到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用于储存负极电解液8,为一中空的腔体,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其他形状,有至少两个开口,其中一个为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吸液端进入的开口,用于吸附负极电解液8,然后将负极电解液8吸附到金属燃料24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一个为负极电解液8补充开口。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可以是和电池连接在一体的,这样可以和电池其他组成部分共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也可以是和电池分开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以上的电池共用一个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
为了防止负极电解液8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的两个开口中漏出,可以在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填充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材料,将负极电解液8固化到吸附性的材料上,可以选用:海绵、脱脂棉、泡沫碳纳米材料,玻璃纤维等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所用的材料可以是: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DT-5)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上有一个为是为了让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进入的开口,为了防止电解液从这个开口处和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处漏出,设置有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不会影响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的吸附能力,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
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
为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上的一个开口,用于补充负极电解液8,也可以将负极电解液8从这里排出。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上设置有开关,补充负极电解液8时,可以打开,补充完成后关闭。负极电解液8需要排出时,也是现将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上的开关打开,完成后再关闭。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用于储存负极电解液8,储存的负极电解液8来自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吸附后以一定的速度流入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为一中空的腔体,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其他形状,有至少两个开口,其中一个为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进入的开口,用于将负极电解液8流入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一个为负极电解液8补充和排出的开口。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可以是和电池连接在一体的,这样可以和电池其他组成部分共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也可以是和电池分开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以上的电池共用一个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
为了防止负极电解液8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的两个开口中漏出,可以在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填充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材料,将负极电解液8固化到吸附性的材料上,可以选用:海绵、脱脂棉、泡沫碳纳米材料,玻璃纤维等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所用的材料可以是: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DT-8)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上有一个为是为了让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进入的开口,为了防止电解液从这个开口处和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处漏出,设置有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不会影响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的吸附能力,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831
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上的一个开口,用于补充和排出负极电解液8,也可以将负极电解液8从这里排出。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831上设置有开关,补充负极电解液8时,可以打开,补充完成后关闭。负极电解液8需要排出时,也是先将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1上的开关打开,完成后再关闭。
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
(A)结构特点:呈片状、带状、为矩形、条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其厚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也可选1μm-100μm范围内的值。其长度、宽度、直径、限度为0.001nm(纳米)-1nm(纳米)、1nm(纳米)-1000nm、1μm(微米)-1000μm(微米)、1mm(毫米)-1000mm(毫米)、大于1m(米)范围内的任意值。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的矩形,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波浪形,形状同石棉瓦、彩钢瓦的形状,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的一端在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另一端在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将电解液8以一定的速度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吸到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除了两端位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和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外,剩余部分大多数夹在负极燃料24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78、图80中,可以看到涂膜镀膜涂物35位于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其实涂膜镀膜涂物35是涂在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上的,在这里特别做一说明。
(B)运行特点:将电解液8以一定的速度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吸到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将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的负极电解液8吸附到金属燃料24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之间,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同时将金属燃料24上由于放电产生的金属氧化物,通过负极电解液8的流动携带到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中。
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可选用的具有吸附能力材料: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PVC隔膜等材料的膜。泡沫纳米碳、脱脂棉、亚麻等。
涂膜镀膜涂物35,在这里涂膜镀膜涂物35不是涂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而是涂在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上,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在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上的方法与涂膜镀膜涂物35涂在涂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的方法是相同的。这里再不做详细叙述,涂膜镀膜涂物35的材料的选择也同涂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上的涂膜镀膜涂物35。
(1-2)对于图78中,负极电解液8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介绍
负极电解液8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负极电解液泵25、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涂膜镀膜涂物35、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831、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部件构成,
其中空气电极正极1、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正极电解液9等的结构同实施例一,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这种固定可以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上,也可以用密封圈、密封垫通过挤压的机械方法固定,也可以用压力装置固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固定。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连接。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结合,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安装完成。
对于金属负极2、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到金属燃料24上、将金属负极极耳22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安装完成。将负极电解液泵25与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和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接通,将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与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接通,将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接通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在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将其一端放入装有负极电解液8的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并用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将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92的连接处密封,另一端放入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并用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将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与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2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负极电解液8、将负极电解液8通过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加入到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
对于正极电解液9、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这样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按照图78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安装成电池了。这样接通在电池的正负极接上负载,就可以有电流输出。
对于负极电解液8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材料具体功能详见上文。
(二)其中图79,是本发明创新的一种正极电解液9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2-1)首先对几个电池部件做一介绍:
正极电解液泵18、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31。
正极电解液泵18:为一种可以抽动正极电解液9运动的设备,能经受得住正极电解液9的腐蚀,并且可以长时间的用,可以是隔膜泵、也可以是蠕动泵、真空泵、还可以是其他设备装置。
正极电解液泵18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电源、还可以开源与电池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设备。其运行和停止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
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为一种正极电解液9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正极电解液泵18吸液端,一端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接通,另一端与正极电解液泵18相连接。通过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可以将正极电解液9导入到正极电解液泵18。
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为一种正极电解液9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正极电解液泵18的出液端,一端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接通,另一端与正极电解液泵18相连接。在正极电解液泵18的作用下,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导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用于储存正极电解液9,储存的正极电解液9来自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吸附后以一定的速度流入在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中。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为一中空的腔体,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其他形状,有至少两个开口,其中一个为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进入的开口,用于将正极电解液9流入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中,一个为正极电解液9补充和排出的开口。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可以是和电池连接在一体的,这样可以和电池其他组成部分共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也可以是和电池分开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以上的电池共用一个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
为了防止正极电解液9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的两个开口中漏出,可以在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填充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材料,将正极电解液9固化到吸附性的材料上,可以选用:海绵、脱脂棉、泡沫碳纳米材料,玻璃纤维等
(DT-16)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上有一个为是为了让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进入的开口,为了防止电解液从这个开口处和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处漏出,设置有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不会影响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吸附能力,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31
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上的一个开口,用于补充和排出正极电解液9,也可以将正极电解液9从这里排出。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31上设置有开关,补充正极电解液9时,可以打开,补充完成后关闭。正极电解液9需要排出时,也是先将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1上的开关打开,完成后再关闭。
(2-2)对于图79中,正极电解液9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介绍
正极电解液9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正极电解液泵18、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膜袋边缘粘结部32、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3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部件构成。
其中空气金属负极2、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等的结构同实施例一。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这种固定可以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上,也可以用密封圈、密封垫通过挤压的机械方法固定,也可以用压力装置固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固定。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连接。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结合,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安装完成。将正极电解液泵18与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和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接通,将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接通,将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接通。
对于金属负极2、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到金属燃料24上、将金属负极极耳22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安装完成。
对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将隔膜33、隔片34按照所需的尺寸制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按照一定的方法涂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相应的部位上,同时准备好膜袋封口装置31。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另一端放入到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正极电解液9、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电解质5、芯子6,将制作完成的电解质5涂抹到金属燃料24,经过处理后,连同芯子6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也可以是将电解质5制成片状结构,连同芯子6、金属燃料24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将电解质5芯子6、金属燃料24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后,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加入负极电解液8,电解液8浸入到电解质5芯子6、金属燃料24后,用准备好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封口。将装有负极电解液8、电解质5、芯子6、金属燃料24的膜袋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再将装有负极电解液8、电解质5、芯子6、金属燃料24的膜袋、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空气电极正极1进行紧密结合,在三者的结合处排出空气,也可以直接在真空手套箱中操作。
这样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电解质5、芯子6、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按照图79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安装成电池了。这样接通在电池的正负极接上负载,就可以有电流输出。
对于正极电解液9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材料具体功能详见上文。
(三)其中图80,是本发明创新的一种负极电解液8运动
正极电解液9也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对于图80中,负极电解液8运动、正极电解液9也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介绍,
负极电解液8运动、正极电解液9也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正极电解液泵18、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负极电解液泵25、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涂膜镀膜涂物35、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负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83、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831、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出入通道93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部件构成,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这种固定可以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上,也可以用密封圈、密封垫通过挤压的机械方法固定,也可以用压力装置固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固定。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连接。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结合,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安装完成。将正极电解液泵18与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和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接通,将正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181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接通,将正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182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接通。
对于金属负极2、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到金属燃料24上、将金属负极极耳22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安装完成。将负极电解液泵25与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和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接通,将负极电解液泵进液装置251与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接通,将负极电解液泵出液装置252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接通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另一端放入到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921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1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在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将其一端放入装有负极电解液8的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中,并用负极电解液隔离装置82将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与负极电解液储存室92的连接处密封,另一端放入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811,并用负极电解液第二隔离装置821将负极电解液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3与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92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正极电解液9、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这样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负极电解液储存室81、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按照图80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安装成电池了。这样接通在电池的正负极接上负载,就可以有电流输出。
对于负极电解液8运动、正极电解液9也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材料具体功能详见上文。
(四)其中图81,是本发明创新的一种金属负极2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4-1)首先对几个电池部件做一介绍:
半固态金属燃料26、金属燃料室261、金属燃料回收室262、金属燃料放电区263、金属燃料泵27、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金属燃料回收泵28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
(DT-18)半固态金属燃料26:为半固态、有一定的流动性的金属、或金属混合物。
半固态金属燃料26是整个电池电容量的储存部分,半固态金属燃料26的有效重量和有效体积是电池能量密度大小的关键。
对于半固态金属燃料26材料的选择,可选用金属锌Zn、镁Mg、铝Al、铁Fe、铅Pb、钠Na、钾K、钙Ga等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还可以是以这些金属中的一种、两种、多种制成的合金,如镁铝合金、铅钙铁合金,镁铝铁锗锰合金等。还可以是些金属中的一种、两种、多种制成与非金属元素制作成的合金,碳锌合金、碳铁锡合金、硅铝镁钙合金等。
半固态金属燃料26是由上述的材料的粉末、颗粒和导电剂、增稠剂等混合成的有一定流动性的半固体混合物。
(DT-19)金属燃料室261:为中空的箱体,用于储存半固态金属燃料26,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材质所用的材料可以是: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DT-20)金属燃料回收室262
为中空的箱体,用于储存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材质所用的材料可以是:ABS、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塑钢、合金、金属等。
(DT-21)金属燃料放电区263:位于金属负极集流体21和隔膜33之间,在图81中,金属负极集流体21为块状,同隔膜33的尺寸一致,负极集流体21、隔膜33四周都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负极集流体21与隔膜33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金属燃料放电区263,半固态金属燃料26就是在金属燃料放电区263放电的,
(DT-22)金属燃料泵27:为一种可以抽动半固态金属燃料26运动的设备,能经受得住半固态金属燃料26的腐蚀,并且可以长时间的用,可以是隔膜泵、也可以是蠕动泵、真空泵、还可以是其他设备装置。金属燃料泵27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电源、还可以开源与电池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设备。其运行和停止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
(DT-23)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为一种半固态金属燃料26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金属燃料泵27吸液端,一端与金属燃料室261接通,另一端与金属燃料泵27相连接。通过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可以将半固态金属燃料26导入到金属燃料泵27中。
(DT-24)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
为一种半固态金属燃料26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金属燃料泵27出液端,一端与金属燃料放电区263接通,另一端与金属燃料泵27相连接。在金属燃料泵27的作用下,将半固态金属燃料26通过负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导入到金属燃料放电区263中。
(DT-25)金属燃料回收泵28
为一种可以抽动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运动的设备,能经受得住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的腐蚀,并且可以长时间的用,可以是隔膜泵、也可以是蠕动泵、真空泵、还可以是其他设备装置。金属燃料回收泵28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电源、还可以开源与电池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设备。其运行和停止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
(DT-26)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
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为一种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金属燃料回收泵28的吸液端,一端与金属燃料放电区263接通,另一端与金属燃料回收泵28相连接。通过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可以将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导入到金属燃料回收泵28中。
(DT-27)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
为一种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管状物,为金属燃料回收泵28出液端,一端与金属燃料回收室262接通,另一端与金属燃料回收泵28相连接。在金属燃料回收泵28的作用下,将放电完成后的半固态金属燃料26通过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导入到金属燃料回收室262中。
(4-2)对于图81中,金属负极2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介绍,
金属负极2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半固态金属燃料26、金属燃料室261、金属燃料回收室262、金属燃料放电区263、金属燃料泵27、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金属燃料回收泵28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隔膜3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部件构成,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这种固定可以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上,也可以用密封圈、密封垫通过挤压的机械方法固定,也可以用压力装置固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固定。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连接。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结合,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安装完成。
对于金属负极2、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与隔膜33形成金属燃料回收室262,将金属负极极耳22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将半固态金属燃料26加入到金属燃料室261中,将金属燃料泵27与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接通,将金属燃料泵进料装置271与金属燃料室261接通,将金属燃料泵出料装置272与金属燃料放电区263接通,将金属燃料回收泵28与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接通,将金属燃料回收泵进料装置281与金属燃料放电区263接通,将金属燃料回收泵出料装置282与金属燃料回收室262接通。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安装完成
将隔膜33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隔膜33上涂了涂膜镀膜涂物35。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正极电解液9、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这样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防震缓冲层7、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按照图81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安装成电池了。这样接通在电池的正负极接上负载,就可以有电流输出。
对于金属负极2运动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材料具体功能详见上文。
(五)其中图82,是本发明创新的一种金属负极2旋转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5-1)首先对几个电池部件做一介绍:
负极旋转电机29、负极旋转轴291、旋转密封292。
(DT-28)负极旋转电机29
为一种电机,能够带动金属燃料24以一定的速度旋转,负极旋转电机29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负极旋转电机29的动力输出端与负极旋转轴291连接,并将动力传给金属燃料24,在这里金属燃料24为圆形转盘样。负极旋转电机29的动力可以来源于外部电源、还可以开源与电池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设备。其运行和停止受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
(DT-29)负极旋转轴291,
唯一传动装置,一端与负极旋转电机29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金属燃料24连接,将负极旋转电机29的动力传递给金属燃料24,并带动金属燃料24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DT-30)旋转密封292
为一种密封装置,可用密封橡胶圈,聚四氟密封橡胶圈,石墨密封泥等。在不影响金属燃料24选装的情况下,阻止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的电解液漏出。位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与负极旋转轴291之间。
(5-2)对于图82中,金属负极2旋转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介绍
金属负极2旋转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由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空气电极载体15、催化剂16、金属负极2、金属负极集流体21、金属负极极耳22、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金属燃料24、负极旋转电机29、负极旋转轴291、旋转密封292
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膜袋封口装置31、隔膜33、隔片34、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虹吸膜虹吸端41、虹吸膜离子端42、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正极电解液储存室出入通道93、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等部件构成,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的四周、周围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这种固定可以用胶水、粘结剂等直接粘上,也可以用密封圈、密封垫通过挤压的机械方法固定,也可以用压力装置固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固定。
对于空气电极正极1,将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与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11连接,将空气电极正极输出线路13与将空气电极正极极耳12连接。催化剂16可以通过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离子镀膜法,电解电镀法,喷涂法、水热法、归一法、微波法、归一微波法、乙炔黑还原高锰酸钾法、硝酸锰、硝酸钴等分解法、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真空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离子镀膜法、高温高压喷涂离子镀膜法、生物细菌法、生物发酵法、生物粘结法等各种方法技术工艺制作到空气电极载体15上。空气电极载体15的四周、周围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然后将前面已经固定好的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14与负载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载体15紧密结合,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将之间的空气排出,这样空气电极正极1准备安装完成。
对于金属负极2、将金属负极集流体21连接到金属燃料24上、将金属负极极耳22与金属负极集流体21相连接、将金属负极输出线路23与金属负极极耳22相连接,将负极旋转电机29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将负极旋转轴291与负极旋转电机29连接,同时再将负极旋转轴291与金属燃料24连接,将旋转密封292安装在负极旋转轴291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3之间,这样金属负极2准备安装完成。
对于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将隔膜33、隔片34按照所需的尺寸制成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将涂膜镀膜涂物35、涂膜镀膜涂物乙36按照一定的方法涂到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的相应的部位上,同时准备好膜袋封口装置31,
对于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离子端42放入到装有正极电解液9的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并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正极电解液9、将正极电解液9通过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加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待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插入到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中后,用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92将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的连接处密封。
对于电解质5、将制作完成的电解质5涂抹到金属燃料24,经过处理后,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也可以是将电解质5制成片状结构,将金属燃料24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将电解质5、金属燃料24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入到膜袋中后,在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中加入负极电解液8,电解液8浸入到电解质5、金属燃料24后,用准备好膜袋封口装置31将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封口。将装有负极电解液8、电解质5、金属燃料24的膜袋辅助性的固定在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上。再将装有负极电解液8、电解质5、金属燃料24的膜袋、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的一部分虹吸膜虹吸端41、空气电极正极1进行紧密结合,在三者的结合处排出空气,也可以直接在真空手套箱中操作。
这样就可以将准备完成的空气电极正极1、金属负极2、膜、膜袋、生物活性膜袋、生物活性膜3、虹吸膜去高温防冻材料4、电解质5、负极电解液8、正极电解液9、正极电解液储存室91、电池外壳及支撑固定装置10按照图82和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以及实际需求安装成电池了。,这样接通在电池的正负极接上负载,就可以有电流输出。
对于金属负极2旋转的动态结构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材料具体功能详见上文。
(六)空气金属燃料电池的并串联:
可以将本发明创新电池进行并串联组成电池组,可将至少两块单电池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而变化进行串并联,组成并串联的电池组。如图8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回收还原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放电完成后,金属转化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将金属转化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回收后在工厂经过还原,重新生成金属燃料。
对于金属燃料的放电后的产物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回收后,可以用一下方法、技术进行还原:
(1)电解的方法,用发电厂的电能:水电、火电、核电、太阳能电、风电等的电能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通过电解的方法、技术还原成为金属燃料,然后再将金属燃料放入到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继续放电,这样达到电池中金属燃料的循环。也可以用发电厂的电能:水电、火电、核电、太阳能电、风电等的过剩电能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通过电解的方法、技术还原成为金属燃料,达到对电场电力谷峰的调节。
(2)用化石原料直接还原,可以用焦炭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还原成金属燃料,然后再将金属燃料放入到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继续放电,这样达到电池中金属燃料的循环。
(3)用太阳热能进行热分解,通过对太阳能进行聚焦,用聚焦的温度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还原成金属燃料还原成金属燃料,然后再将金属燃料放入到空气金属燃料电池中继续放电,这样达到电池中金属燃料的循环。
把氢氧化铝再经过风能或太阳能(包括水电)所提供能量再还原成铝用来循环发电的过程中,所使用太阳能量的转化可达到40%-50%,甚至以上,这是因为利用太阳能把氢氧化铝还原成铝过程中,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热能即可,而不需要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后,再用电能将氢氧化铝还原成铝,这样就极大地将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到40%-50%,且不再需要硅晶板,减去了大量生产硅晶板所需的费用,同时彻底消除了生产硅晶板形成的污染。
(4)其他方法。
实施例十三 以铝金属为实例电池的实验数据1
以下虽然给出了具体的参数,但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电池的构成
电池的结构同实施例1。其中,隔膜为聚丙烯膜,涂膜镀膜涂物为黄油,虹吸去高温防冻材料为聚乙烯隔板,电解质为半固态电解质(淀粉:黄油:8%氢氧化钠甲醇溶液:玻璃纤维粉=1 : 5 : 22 : 0.5),负极电解液为8%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正极电解液为10%氢氧化钠水溶液,金属燃料为纯铝。空气电极载体为碳布,按上述空气电极载体分布催化剂制作实例的方法制作到载体上。按照实施例1制作并组装电池。
、放电试验
(1)放电试验1
铝片尺寸:12m×12cm×0.03cm
铝片质量:17.56g
持续放电时间:600分钟(10小时)
600分钟后铝片质量:16.98g
600分钟铝片消耗:0.58g
每小时铝片消耗:0.058g
平均电流:340mA
平均电压:1.22v
能量密度:7152Wh/Kg
放电曲线见图98。
(2)放电试验2
铝片尺寸:5.5m×5.5cm×0.03cm
铝片质量:3.37g
持续放电时间:600分钟(10小时)
600分钟后铝片质量:3.24g
600分钟铝片消耗:0.13g
每小时铝片消耗:0.013g
平均电流:76mA
平均电压:1.20v
能量密度:7015Wh/Kg
放电曲线见图99。
早期长时间试验
铝片尺寸:5.5m×5.5cm×0.03cm
铝片质量:5.40g
持续放电时间:14230分钟(273.16小时)
14230分钟后铝片质量:3.43g
14230分钟铝片消耗:1.97g
每小时铝片消耗:0.0083066g
平均电流:30mA
平均电压:1.25v
能量密度:4514Wh/Kg
3、负极腐蚀试验
3.1实验分组:
试验组:电池构成同上述1
铝片尺寸:12m×12cm×0.03cm
铝片质量:18.23g
对照组:电池结构同实验组,但无隔膜材料,无涂膜镀膜涂物。
3.2试验方法:
对照组10件,实验组10件,电池在室温环境下,空气湿度为45%。放置100天。取铝片考察腐蚀程度。
3.3试验结果:
实验组平均腐蚀率为0.015%,对照组平均腐蚀率为15.76%。
、碰撞试验
4.1实验分组:
试验组:电池构成同上述1
铝片尺寸:12m×12cm×0.03cm
铝片质量:18.23g
对照组:电池结构同实验组,不含有虹吸材料及正极电解液储存室,正极电解液与空气正极直接接触。
3.2试验方法:
对照组10件,实验组10件。撞击力300kg,每个电池冲撞3次。
3.3试验结果:
实验组未发生爆炸,对照组平均3件发生爆炸。
实施例十四 以铝金属为实例电池的实验数据2
以下虽然给出了具体的参数,但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电池的构成
电池的结构同实施例1。其中,隔膜为玻璃纤维膜,隔膜上添加有锡、锰、硅、铟元素,通过电镀和溅射的方法掺杂到玻璃纤维膜上,厚度50nm,锡、锰、硅、铟的摩尔比例为1.5: 1.5 : 0.7 : 1,无涂膜镀膜涂物,虹吸去高温防冻材料为聚乙烯隔板,电解质为半固态电解质(乙基纤维素、羊油、18%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溶液、玻璃纤维粉质量分数比为1 :4 : 20 : 3),负极电解液为18%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溶液,正极电解液为18%氢氧化钾水溶液,金属燃料为纯铝。%为质量百分比。空气电极载体为碳布,锰系催化剂采用所述分解法制作到载体上。按照实施例1制作并组装电池。
、放电试验
铝片尺寸:5.5m×5.5cm×0.03cm
铝片质量:3.35g
持续放电时间:600分钟(10小时)
600分钟后铝片质量:3.22g
600分钟铝片消耗:0.13g
每小时铝片消耗:0.013g
平均电流:75mA
平均电压:1.20v
能量密度:6923Wh/Kg。
2、负极腐蚀试验
3.1实验分组:
试验组:电池构成同上述1
铝片尺寸:5.5m×5.5cm×0.03cm
铝片质量:3.53g
对照组:电池结构同实验组,但无隔膜材料。
3.2试验方法:
对照组10件,实验组10件,电池在室温环境下,空气湿度为45%。放置100天。取铝片考察腐蚀程度。
3.3试验结果:
实验组平均腐蚀率为0.017%,对照组平均腐蚀率为16.87%。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空气金属燃料电池能量密度大、成本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手机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站中广泛使用。

Claims (45)

1.一种空气金属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至少一个正极单元和至少一个负极单元,所述正极单元包括空气电极正极、正极电解液、正极虹吸材料,所述空气电极正极包括空气电极载体,所述空气电极载体负载有催化剂,所述催化剂能催化氧气产生阴离子;所述负极单元包括金属负极、负极虹吸材料、隔膜,以及负极电解液,或进一步包括电解质;所述金属负极包括金属燃料,其为电池的放电提供阳离子;通过正极虹吸材料将正极电解液输送至空气正极载体,并使正极电解液与空气正极载体相接触,所述金属负极与负极电解液和/或电解质接触;所述隔膜为一层或多层,在所述隔膜的至少一层膜上具有疏水涂层,形成所述疏水结构层,该疏水结构层能通过离子,并具有憎水性;其中,所述的疏水涂层的材料选自脂类:奶油、黄油、羊油、牛油、猪油、鱼油、禽油、豆油、葵花油、菜籽油、蓖麻油、花生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和正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所述正极虹吸材料的两端分别插入正极电解液第一存储室和第二存储室中,中间部分与空气正极载体相接触,所述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管道上设有正极电解液泵,通过驱动正极电解液泵可实现正极电解液在第一存储室与第二存储室之间循环;
所述负极单元的负极虹吸材料面向正极单元的一面具有疏水涂层,所述负极虹吸材料的一部分与金属燃料相贴合,通过负极虹吸材料将负极电解液输送至金属燃料;所述电池还包括负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和负极电解液第二储存室,所述负极虹吸材料的两端分别插入负极电解液第一存储室和第二存储室中,中间部分与金属燃料相接触;所述负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与第二储存室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管道上设有负极电解液泵,通过驱动负极电解液泵可实现负极电解液在第一存储室与第二存储室之间循环;
所述负极单元还包括芯子,所述芯子具有吸附性,吸附储存负极电解液,所述芯子与金属燃料相接触;或者所述电池负极单元包括负极电解液、芯子和电解质,金属燃料位于芯子和电解质之间,并分别与芯子和电解质贴合;
所述的电解质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质,所述电解质选自:1)固体电解质为陶瓷材料;2)聚合物电解质:聚氧化乙烯系、聚偏氟乙烯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或聚丙烯腈系的聚合物电解质;或,3)半固态电解质:将低聚糖、高聚糖,淀粉,糊精,乙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脂类、酯类中的至少一种,碳材料、磁性材料、玻璃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与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锂的碱的有机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混合,在无水的环境下反应制成;
所述负极电解液是为电池负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所述负极电解液选自:
碱性电解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甲醇钠、甲醇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有机溶剂制成的负极电解液;酸性电解液:有机、无机弱酸与有机溶剂制成的负极电解液;中性电解液: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碘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盐与有机溶剂制成的负极电解液;其中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醇、乙腈、二甲基亚砜或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或,金属卤化物同季铵盐或季磷盐或季硫盐中的一种形成的卤金属酸离子液体为电解液,该电解液的溶剂为乙醇、甲醇、乙腈、丙酮、四氢呋喃、异丙醇、二甲基亚砜、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正极电解液为电池的正负极提供离子通路,为电池正极提供离子运行的电解液,所述的正极电解液选自:
碱性电解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甲醇钠或甲醇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水制成的正极电解液;酸性电解液:有机、无机弱酸与水制成的正极电解液;中性电解液:氯化钠、氟化钠、碘化钠、氯化钾、氟化钾或碘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与水制成的正极电解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正极还包括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空气电极正极极耳和正极输出线路,所述正极输出线路、空气电极正极极耳、空气电极正极集流体与空气电极载体依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单元还包括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氧气通过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进入正极单元,并与空气电极载体的催化剂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正极进气装置具有透气材料层,所述透气材料层包括防水透气膜和/或二氧化碳隔离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载体内和/或其表面分布有催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电极载体表面具有含有催化剂的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空气电极催化剂涂层由催化剂、多孔吸附剂、导电剂、分散剂和粘结剂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吸附剂选自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剂选自乙炔黑、石墨烯、石墨粉、炭黑、聚苯胺、聚乙炔、聚吡咯、聚噻吩、金属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四氟乙烯乳、脂肪酸金属盐、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啶、聚苯乙烯,或者它们的衍生物、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包括选自锰系催化剂、银系催化剂、钙钛矿型催化剂、铂催化剂、钯系催化剂的金属或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及金属螯合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载体选自:1)以包括碳纳米材料的碳材料、以及所述碳材料为主制做成的膜结构、网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2)以金属和金属纳米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泡沫结构、膜结构、布结构、颗粒结构、粉末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载体选自:1)包括碳纤维布、碳纳米布的碳布,包括碳纳米纸的碳纸;2)包括镍丝网、镀镍钢丝网、铜丝网、镀镍铜丝网,镀铜钢丝网的金属网;或3)镍泡沫,铜泡沫,铜纤维、银泡沫颗粒。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负极还包括金属负极集流体、金属负极极耳和负极输出线路,所述负极输出线路、金属负极极耳、金属负极集流体与金属燃料依次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燃料选自金属锂、锌、镁、铝、铁、铅、钠、钾、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选自上述金属构成的合金,或者上述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非金属制成的合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燃料为铝。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燃料为半固态,所述电池还包括金属燃料储存室和金属燃料回收室,金属燃料由金属燃料存储室经电池负极放电区放电后进入金属燃料回收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金属燃料通过金属燃料泵泵入电池负极放电区,通过金属燃料回收泵泵入金属燃料回收室。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固态金属燃料是导电剂、增稠剂和选自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的粉末或颗粒制成的流动性的半固体混合物:金属锌、镁、铝、铁、铅、钠、钾、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或选自所述金属构成的合金,或者所述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非金属制成的合金。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为多层,在至少一组的两层隔膜之间具有多层疏水涂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为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纤维隔膜、聚氯乙烯隔膜、生物活性膜。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单元包括电解质,其与所述隔膜相贴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单独或与辅助材料构成袋状的膜袋。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负极、负极电解液或进一步包括电解质位于膜袋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袋具有膜袋封口装置,膜袋封口装置位于膜袋开口处,用于将膜袋开口密封。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袋包括膜和隔片,隔片和膜组成袋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或ABS。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膜上分布有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金属元素和/或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非金属元素。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金属元素选自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构成合金的添加的非金属元素选自元素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正极虹吸材料插入正极电解液第一储存室、第二储存室的入口处分别具有正极电解液隔离装置,其将正极虹吸材料与正极电解液储存室的连接处密封。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电极载体为所述正极虹吸材料,所述电池还包括正极电解液储存室,所述正极虹吸材料的一部分插入正极电解液存储室中。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与金属燃料相连,能驱动金属燃料旋转。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和连接电机与金属燃料的连接部件。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震缓冲结构,所述防震缓冲结构具有弹性,通过防震缓冲结构的弹性作用将电池中的组件相紧密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壳体及固定支撑部件,电池壳体及固定支撑部件将电池组件相对固定。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为扁平状结构,正极单元以及负极单元各组成结构为扁平状,并紧密贴合。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为圆柱状结构,以负极单元为中心,正极单元环绕于负极单元,各组成结构紧密贴合。
36.根据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极单元。
37.根据权利要求1-3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负极单元。
38.一种电池包,其包括一个或多个权利要求1-3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以及外壳。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可关闭的通风装置。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与外壳相接,为电池提供氧气。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内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供氧装置根据氧气浓度传感器的数据调整外壳内的氧气浓度。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氧气选择性通过膜。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二氧化碳隔离膜。
44.根据权利要求38-4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空气过滤装置。
45.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其为包括多个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池包。
CN201580066255.0A 2014-12-05 2015-12-07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Active CN1072105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30210 2014-12-05
CN2014107302106 2014-12-05
PCT/CN2015/096576 WO2016086903A1 (zh) 2014-12-05 2015-12-07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10503A CN107210503A (zh) 2017-09-26
CN107210503B true CN107210503B (zh) 2021-01-01

Family

ID=56091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6255.0A Active CN107210503B (zh) 2014-12-05 2015-12-07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6584B2 (zh)
EP (1) EP3242354B1 (zh)
JP (1) JP6762481B2 (zh)
CN (1) CN107210503B (zh)
AU (1) AU2015357831B2 (zh)
CA (1) CA2969797C (zh)
EA (1) EA201791257A1 (zh)
WO (1) WO2016086903A1 (zh)
ZA (1) ZA2017045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6163B1 (ja) * 2015-06-11 2016-06-15 真理 津田 空気電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建物
EP3491690B1 (en) 2016-07-22 2020-07-15 NantEnergy, Inc. Moisture and carbon dioxide management system in electrochemical cells
EP3518339A4 (en) * 2016-09-20 2020-07-29 Maxell Holdings, Ltd. AIR CELL AND PLASTER
US10276216B2 (en) * 2017-09-14 2019-04-30 Seagate Technology Llc Data storage device filter
US20190118660A1 (en) * 2017-10-23 2019-04-25 Ben-Ami Lev Shafer-Sull Electric vehicle and system with carbon-capture system and replaceable anodes
US11245143B2 (en) * 2018-05-10 2022-02-08 Form Energy,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having orthogonal arrangement of electrodes
CN110571437A (zh) * 2018-05-16 2019-12-13 嘉兴市兆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阳极结构
US11600853B1 (en) * 2019-05-14 2023-03-07 Ampcer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oring, transporting, and handling of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CN110137632B (zh) * 2019-05-21 2022-06-24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式金属铝燃料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CN110061331A (zh) * 2019-05-21 2019-07-26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空气电池用电解液和铝空气电池
US11335908B2 (en) * 2019-07-30 2022-05-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chargeable metal halide battery
CN110571445B (zh) * 2019-09-27 2023-01-24 张德镇 金属燃料氢气发电装置
CN110729501B (zh) * 2019-10-25 2020-11-27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再循环金属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反应产物分离方法
WO2021134503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兰州金福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隔膜
WO2021145926A1 (en) * 2020-01-14 2021-07-22 Chen rong jie Box-in-box structure comprising thermal clay, use of the same and method to form the same
CN115463526B (zh) 2021-06-11 2024-04-16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US20220302485A1 (en) * 2022-01-14 2022-09-22 Joel Steven Goldberg Zinc air fuel cell for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CN115871909A (zh) * 2023-03-03 2023-03-31 世能氢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产氢产电产纳米材料的动力系统
CN116417625B (zh) * 2023-06-09 2023-09-19 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电极的制备方法及高功率的锌空气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9396A (en) * 1968-11-05 1970-11-10 Us Army Rechargeable alkaline zinc system
CN1350707A (zh) * 1999-03-15 2002-05-22 雷维奥公司 可动阳极的燃料电池组
CN101567477A (zh) * 2009-03-27 2009-10-28 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叠层镁-空气电池组
CN103597654A (zh) * 2011-06-13 2014-02-1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液式空气电池、注液式空气电池组电池及注液式空气电池或注液式空气电池组电池的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7135B2 (ja) * 1989-04-04 1995-08-16 興亜石油株式会社 空気電池
JPH0777134B2 (ja) * 1989-04-04 1995-08-16 興亜石油株式会社 空気電池
US5356729A (en) * 1993-06-15 1994-10-18 Aer Energy Resources, Inc. Diffusion controlled air manager for metal-air battery
US5849427A (en) * 1993-12-02 1998-12-15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Hydraulically refueled battery employing a packed bed metal particle electrode
JP4240030B2 (ja) * 1994-11-24 2009-03-18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アルカリ亜鉛蓄電池
US5563004A (en) * 1995-03-21 1996-10-08 Aer Energy Resources, Inc. Rechargeable metal-air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hydrogen recombination and end-of-charge indicator
US6472093B2 (en) * 1997-10-06 2002-10-29 Reveo, Inc. Metal-air fuel cell battery systems having a metal-fuel card storage cartridge, insertable within a fuel cartridge insertion port, containing a supply of substantially planar discrete metal-fuel cards, and fuel card transport mechanisms therein
CN1280712A (zh) * 1997-10-06 2001-01-17 里维奥公司 利用金属燃料卡的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组系统
US8088506B2 (en) * 2003-11-26 2012-01-03 Eveready Battery Company, Inc. Fluid consuming battery with fluid regulating system
KR20090060996A (ko) * 2006-07-31 2009-06-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테크노 뱅크 발전장치
JP2008186750A (ja) * 2007-01-31 2008-08-14 Nok Corp 緩衝材
JP5141167B2 (ja) 2007-10-02 2013-02-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解液及び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5310284B2 (ja) * 2009-06-11 2013-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金属二次電池
KR101950975B1 (ko) * 2011-07-11 2019-02-21 캘리포니아 인스티튜트 오브 테크놀로지 전기화학 시스템들용 신규 세퍼레이터들
CN103107305A (zh) 2011-11-13 2013-05-15 李青青 一种新型铅酸电池极板
JP2013175380A (ja) * 2012-02-27 2013-09-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金属空気電池
JP2013175373A (ja) * 2012-02-27 2013-09-05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金属空気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660312B2 (en) * 2012-06-19 2017-05-23 Robert Bosch Gmbh Metal/air battery with gas separation nanostructure
JP5621815B2 (ja) * 2012-07-11 2014-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金属空気電池用空気極及び金属空気電池
DE102012214096A1 (de) * 2012-08-08 2014-02-13 Lisa Dräxlmaier GmbH Verbindungsstück und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Verbindungsstücks an einem Ende eines Kabels
JP2014063711A (ja) * 2012-08-29 2014-04-10 Yoshiaki Nagaura 金属空気電池
WO2014054374A1 (ja) * 2012-10-04 2014-04-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システム
DE102014208047A1 (de) * 2014-04-29 2015-10-2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node und Elektrolyt für eine Metall-Luft-Batteri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9396A (en) * 1968-11-05 1970-11-10 Us Army Rechargeable alkaline zinc system
CN1350707A (zh) * 1999-03-15 2002-05-22 雷维奥公司 可动阳极的燃料电池组
CN101567477A (zh) * 2009-03-27 2009-10-28 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叠层镁-空气电池组
CN103597654A (zh) * 2011-06-13 2014-02-1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液式空气电池、注液式空气电池组电池及注液式空气电池或注液式空气电池组电池的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A201791257A1 (ru) 2019-07-31
EP3242354A1 (en) 2017-11-08
JP6762481B2 (ja) 2020-09-30
WO2016086903A1 (zh) 2016-06-09
AU2015357831B2 (en) 2021-05-27
CN107210503A (zh) 2017-09-26
EP3242354C0 (en) 2023-11-01
CA2969797C (en) 2023-03-14
US10886584B2 (en) 2021-01-05
EP3242354B1 (en) 2023-11-01
ZA201704533B (en) 2018-11-28
JP2018504766A (ja) 2018-02-15
AU2015357831A1 (en) 2017-07-27
CA2969797A1 (en) 2016-06-09
US20170352936A1 (en) 2017-12-07
EP3242354A4 (en)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0503B (zh) 空气金属燃料电池
Liu et al. Aqueous metal-air batteri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Y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in batteries
Shrivastav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and their composites as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s: Novel means for alternative energy storage
Davari et al.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Zn–air batteries
Worku et al.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engineering of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ies
CA2857758C (en) Electrically rechargeable, metal anode cell and battery systems and methods
JP5515028B2 (ja) リバーシブル燃料電池およびリバーシブル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BRPI0715461A2 (pt) aparelho de geraÇço de energia, recipiente de geraÇço de hidrogÊnio, material funcional, e, mÉtodos para hidrogenar um material funcional, e para reduzir um material funcional
CN1853005A (zh) 电化学电池
Zhang et al. An overview of non-noble metal electrocatalysts and their associated air cathodes for Mg-air batteries
US20070141464A1 (en) Porous metal hydride electrode
JPWO2015111192A1 (ja) 電気デバイス
WO2015004069A1 (en) Rechargeable zinc-air flow battery
Arnold et al. Dual‐use of seawater batteri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water desalination
Jan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deploying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as econo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Li et al. Key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design in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zinc-air batteries
Vaitsis et al. Ultrasound-assisted preparation methods of nanoparticles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
WO2020233264A1 (zh) 一种气体吸附剂、二次电池及装置
US20080145723A1 (en) Rechargeable fuel cell and method
CN108574096A (zh) NiO/rGO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负极材料
CN100583329C (zh) 复合烧结电极的电化学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US11909025B2 (en) Air electrode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ion exchange materials
CN111490254B (zh) 一种高效稳定的锌空气电池用双功能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600647A (zh) 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