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9048A - 组合计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组合计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9048A
CN107209048A CN201680009084.2A CN201680009084A CN107209048A CN 107209048 A CN107209048 A CN 107209048A CN 201680009084 A CN201680009084 A CN 201680009084A CN 107209048 A CN107209048 A CN 107209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le
radioactive department
sender unit
unit cap
met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90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9048B (zh
Inventor
森胁嵩量
池田真也
影山寿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hid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hid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hida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hid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9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9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387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combinatorial weighing, i.e. se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articles whose total weight or number is closest to a desired value
    • G01G19/393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combinatorial weighing, i.e. se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articles whose total weight or number is closest to a desired value using two or more weighing un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1/00Apparatus for weighing a continuous stream of material during flow; Conveyor belt weigh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3/00Weighing apparatus with automatic feed or discharge for weighing-out batches of material
    • G01G13/24Weighing mechanism 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feed or dischar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组合计量装置1包括:分散部2,分散从上方供给的物品;多个放射部3,输送从分散部2分散的物品;多个检测传感器72,配置于放射部3的上方,并检测由放射部3输送的物品;多个计量部5,配置于放射部3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下方,积存并计量物品;控制部9,基于检测传感器72的检测,控制分散部2或放射部3;以及传感器盖71,内置多个检测传感器72,传感器盖71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放射部3的下游侧的端部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组合计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侧面涉及组合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组合计量装置中,利用检测传感器检测由分散部或放射部输送的物品的量。根据所检测的检测量,对分散部或放射部进行供给控制,并进行组合计量。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相对于分散部或放射部从正上方进行检测,当检测量的平均值小于基准值时,驱动分散部或放射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为了向设置于放射部的下游的料斗供给预定个数的物品,在放射部的下游侧的端部设有光传感器,从而检测从放射部供给至料斗的物品的个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0344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1479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无论何种装置,由于检测由放射部等输送的物品,因此检测传感器均配置于放射部的上方。另外,由于检测的对象有多个,因此包括多个检测传感器。因而,用于驱动检测传感器或用于发送检测结果的配线按多个传感器而布置于装置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组合计量装置中,要计量的物品从上方供给至分散部,物品通过分散部分散排出至放射部。因而,从上方落下的物品下落并堆积在位于分散部或放射部的上方的结构物上。
尤其是当物品为食品时,若物品长时间堆积,则有时会氧化而味道或风味变差,或者杂菌繁殖。因而,需要频繁清扫分散部、放射部或位于它们上方的结构物。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由于在装置上方存在多种配线等,因此清扫等有时会出现问题。
本发明的一侧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设置多个用于进行供给控制的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清扫性的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包括:分散部,分散从上方供给的物品;多个放射部,输送从所述分散部分散的物品;多个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上方,并检测由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多个计量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下方,积存并计量从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控制所述分散部或所述放射部;以及传感器盖,内置多个所述检测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盖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放射部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利用传感器盖抑制检测传感器露出,抑制了从上方供给的物品直接接触或停留于检测传感器。因而,抑制了检测准确度下降,提高了清扫性。进而,传感器盖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放射部的下游侧的端部不同的位置。因而,在清扫时,容易卸下放射部或配置于其下游的计量部。结果,提高了清扫性。
在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面配置于所述传感器盖的下表面,并且是倾斜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由于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面配置于传感器盖的下表面,并且是倾斜的,因此抑制了物品直接接触检测面。从而抑制了传感器的检测准确度下降,并且提高了清扫性。
在本发明的第三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盖的上表面为倾斜的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由于传感器盖的上表面为倾斜的平面,因此抑制了从上方落下的物品接触或停留。进而,与该上表面为曲面的情况相比,传感器盖沿物品输送方向的长度变短。因而,抑制了物品接触或停留。结果,提高了清扫性。
在本发明的第四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盖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比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端部更靠所述物品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所述上表面朝向所述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由于传感器盖配置于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因此当在清扫时卸下计量部或放射部的情况下,能够从下游侧接近计量部或放射部。因而,由于能够在下游侧获得宽阔的卸下空间,因此提高了清扫性。另外,传感器盖的上表面朝向放射部的上游侧。因而,下落至该上表面的物品被引导至放射部的上游侧。结果,由于物品的输送距离变长,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输送。
本发明的第五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也可以是,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所述传感器盖,所述支撑框架的上表面为倾斜的平面,所述支撑框架的截面形状为倒V字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观点,由于支撑框架的上表面是倾斜的,因此与该上表面为曲面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物品接触或停留。结果,提高了清扫性。进而,由于支撑框架的截面形状为倒V字形,因此,支撑框架的刚度变高。从而,由于可靠地支撑了检测传感器,因此能够防止检测准确度下降。
在本发明的第六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盖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所述物品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观点,传感器盖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物品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因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针对每个检测传感器从主体布置配线。也就是说,在传感器盖内,可以对内置的多个检测传感器的配线等进行集中布置。因而,减少了配线通道的数量。结果,提高了清扫性。
在本发明的第七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传感器盖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所述物品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配线所通过的配线口的配置数少于所述多个检测传感器的配置数,所述配线口设置于所述传感器盖,所述配线连接于所述多个检测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观点,与像以往的装置那样设有配置数等于传感器的配置数的配线的情况相比,物品接触或停留的部位减少。因而,提高了清扫性。
本发明的第八观点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包括:分散部,分散从上方供给的物品;多个放射部,输送从所述分散部分散的物品;多个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上方,检测由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多个计量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下方,储存并计量从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控制所述分散部或所述放射部;以及传感器盖,内置多个所述检测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盖未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观点,利用传感器盖抑制检测传感器露出,抑制了从上方供给的物品直接接触或停留于检测传感器。因而,抑制了检测准确度下降,提高了清扫性。进而,传感器盖未配置于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因而,在清扫时,容易卸下放射部或配置于其下游的计量部。结果,提高了清扫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侧面,能够提供一种在设置多个用于进行供给控制的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清扫性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合计量装置的简要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组合计量装置的简要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组合计量装置的控制部的图。
图4是示出检测传感器部的简要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检测传感器部的简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组合计量装置1包括:分散部2;放射部3,呈放射状配置于分散部2周围;多个储存料斗部4,配置于放射部3的外周部下方;多个计量料斗部5,配置于储存料斗部4的下方;集合导槽6,配置于计量料斗部5的下方;检测传感器部7,配置于分散部2的上方;以及投放导槽8(省略图示),配置于检测传感器的内侧。
分散部2具有圆锥形的分散台21和使分散台21振动的分散振动部22。在分散部2中,物品从上方供给至分散台21。分散部2通过使分散台21振动,将物品分散到分散台21周围进行输送。
放射部3具有放射槽31和使放射槽31振动的放射振动部32。另外,放射槽31包括输送物品m的输送面33(图4)。在分散部2周围配置有多个放射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14个放射部3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环状排列。放射部3的物品输送方向α针对每个放射部3而不同。由分散台21分散输送的物品被供给至放射槽31。放射槽31通过振动从而沿物品输送方向α输送物品。
储存料斗部4针对每个放射部3配置于放射部3在物品输送方向α上的下游侧的下方。储存料斗部4中的每个均具有:储存料斗侧壁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门41,关闭或打开储存料斗侧壁40的下侧的开口部;以及储存料斗门驱动部42,使门41开闭。储存料斗部4暂时积存从放射槽31的下游端部β输送来的物品。下游端部β是放射部3在物品输送方向α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储存料斗部4通过打开门41,从而将物品排出至下文叙述的计量料斗部5。
计量料斗部5针对每个储存料斗部4配置于储存料斗部4的下方。计量料斗部5中的每个均具有:计量料斗侧壁5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门51,关闭或打开计量料斗侧壁50的下侧的开口部;计量料斗门驱动部52,使门51开闭;以及载荷单元53,连结于计量料斗侧壁50。计量料斗部5积存从储存料斗部4排出的物品。载荷单元53计量积存于计量料斗部5的物品的重量。
集合导槽6配置于计量料斗部5的下方。集合导槽6将从由下文叙述的控制部9的组合运算部92选择的计量料斗部5排出的物品集合起来而使其从下侧的排出口61排出。
检测传感器部7具有传感器盖71和内置于传感器盖71、针对每个放射部3设置的多个检测传感器72……72。关于检测传感器部7,将于下文详细说明。
投放导槽8配置于检测传感器部7的内侧。投放导槽8的上部形成为圆锥圆筒形,下部形成为圆筒形,以将从上游侧的上方供给的物品引导至分散台21的中心附近。
如图3所示,控制部9具有计量值计算部91、组合运算部92、门控制部93、高度计算部94及输送控制部95。
计量值计算部91计算由每个载荷单元53……53计量的物品的重量值作为各计量料斗部5的计量值。
组合运算部92将由计量值计算部91计算的各计量料斗部5的计量值组合起来,选择接近目标重量值的计量料斗部5的组合。
门控制部93驱动储存料斗门驱动部42……42和计量料斗门驱动部52……52,排出各储存料斗部4和各计量料斗部5内的物品。具体而言,门控制部93驱动由组合运算部92选择的计量料斗部5的门51,排出计量料斗部5内的物品。然后,门控制部93驱动配置于变空的计量料斗部5的上方的储存料斗部4的门41,将储存料斗部4内的物品排出至下方的计量料斗部5。
高度计算部94根据针对每个放射部3设置的检测传感器72……72的检测量,计算在各放射部3中所输送的物品的高度(即距离输送面33的高度)。
输送控制部95根据由高度计算部94计算的每个放射部3的高度,控制分散部2和放射部3……3的驱动。具体而言,输送控制部95以对应于由高度计算部94计算的高度的输送量(振动强度或振动时间)控制分散部2和放射部3……3的驱动,以使各放射部3的输送量接近针对每个放射部3设定的输送目标重量。
另外,作为显示输入部96的触摸面板连接于控制部9,能够进行各种信息的显示或设定的输入。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组合计量装置1,能够得到重量接近目标重量的商品。
[检测传感器部]
下面,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说明检测传感器部7。如图4所示,检测传感器部7具有传感器盖71和内置于传感器盖71的检测传感器72。传感器盖71如图4、图5所示,具有中空的环形形状,由不锈钢制成。传感器盖71由四根支撑框架76水平支撑。支撑框架76中的每根均连结于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支撑杆77(图1)。如图1所示,支撑杆77从组合计量装置1的主体竖立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通过这样的结构,传感器盖71水平支撑于放射槽31的输送面33。
如图4所示,传感器盖71配置于放射槽31在物品输送方向α上的上游侧的上方。放射槽31在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下游侧具有下游端部β,其中,物品由下游端部β投放到储存料斗部4内。像这样,在下游端部β的上方未配置传感器盖71,而是存在宽阔的空间。换言之,传感器盖71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不同于下游端部β的位置(与下游端部β不重叠的区域)。因而,在清扫时,容易卸下放射槽31,或者容易卸下储存料斗部4(储存料斗侧壁40和门41)或计量料斗部5(计量料斗侧壁50和门51)。从而提高了清扫性。
在传感器盖71中,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在下表面侧配置有检测传感器72。如图4所示,检测传感器72的检测面73以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安装于传感器盖71,从而检测下游端部β附近。换言之,检测面73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并朝向下游端部β一侧。像这样,由于检测面73以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安装于传感器盖71的下表面,因此即使物品从上方落下,也会抑制物品直接接触检测面73。因而,抑制了检测面73变脏,并抑制了检测准确度下降。进而,由于降低了清扫的频率,因此提高了清扫性。
传感器盖71具有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第一上表面74由朝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上游侧向下倾斜的平面构成。换言之,第一上表面74由倾斜的平面构成,并朝向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上游侧。第二上表面75由朝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平面构成。换言之,第二上表面75由倾斜的平面构成,并朝向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下游侧。第二上表面75在物品输送方向α上的长度短于第一上表面74在物品输送方向α上的长度。像这样,由于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向下倾斜,因此抑制了从上方落下的物品停留在传感器盖71上。
进而,由于第一上表面74朝物品输送方向α的上游侧向下倾斜,因此其将从上方落下的物品引导至上游侧。从而,由于物品的输送距离变长,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输送。
由于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由平面构成,因此与由能够容纳相同大小的检测传感器72的圆形管的外壁(曲面)构成的情况相比,传感器盖71的外壁的长度变短。从而,由于从上方落下的物品接触外壁的长度变短,因此不容易变脏,提高了清扫性。
如图2和图5所示,传感器盖71的外壁(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物品输送方向α的方向延伸。即,在传感器盖71中,对应于各放射部3的部分中的每个均大致正交于各放射部3的物品输送方向α。因而,能够集中多个检测传感器72的配线。
如图5所示,在传感器盖71上设有一个配线口78。在传感器盖71上,在该配线口78的一处布置检测传感器72的信号线或电源供给线。这样,配线口78的配置数少于检测传感器72的配置数。
由此,与以往设置配置数等于检测传感器的配置数的配线的情况相比,物品接触或停留的部位变少。因而,提高了清扫性。
支撑框架76的上表面由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向下倾斜)的平面构成。支撑框架76的截面形状(正交于延伸方向的截面的形状)呈倒V字形。由此,抑制了从上方落下的物品停留在传感器盖71上。另外,由于确保了支撑检测传感器72的刚度,因此能够抑制检测准确度下降并且能够进行稳定的检测。
<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圆形配置的组合计量装置,但也可以是所谓的直线配置的组合计量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盖71未配置于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也提高了清扫性。
<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盖71配置于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下游侧。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盖71未配置于放射部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也就是说,例如其呈环状配置于组合计量装置的主体外侧,从而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也提高了清扫性。
<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盖71具有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但也可以仅具有第一上表面74或仅具有第二上表面75。传感器盖71具有由向倾斜的平面构成的上表面,从而能够防止物品停留。
<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配线口78,但也可以不设置配线口78,而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号通信和/或无线供电。这时,由于不需要配线,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清扫性。
<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投放导槽8,但也可以不设置投放导槽8,而在第一上表面74的下方设置圆筒形的筒。由此,由于要清扫的部位进一步减少,因此提高了清扫性。
<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盖71的外壁(第一上表面74和第二上表面75)由平面构成,但也可以由曲面构成。例如,传感器盖71也可以由圆形管构成。这时,与外壁由平面构成的情况相比,虽然截面形状变大,但由于用于配线的空间扩大,因此能够安装更多的检测传感器72。
<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传感器72的检测面73是露出的,但也可以用透明的盖覆盖。也可以是,仅检测面73的检测部露出,其他部分被传感器盖71覆盖。
附图标记说明
1 组合计量装置、 2 分散部、
3 放射部、 4 储存料斗部、
5 计量料斗部(计量部)、 6 集合导槽、
7 检测传感器部、 9 控制部。

Claims (8)

1.一种组合计量装置,包括:
分散部,分散从上方供给的物品;
多个放射部,输送从所述分散部分散的物品;
多个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上方,并检测由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
多个计量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下方,积存并计量从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
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控制所述分散部或所述放射部;以及
传感器盖,内置有多个所述检测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盖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放射部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面配置于所述传感器盖的下表面,并且是倾斜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盖的上表面为倾斜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盖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比所述下游侧的所述端部更靠所述物品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所述上表面朝向所述上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组合计量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所述传感器盖,
所述支撑框架的上表面为倾斜的平面,所述支撑框架的截面形状为倒V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盖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所述物品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计量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盖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物品输送方向的方向延伸,
配线所通过的配线口的配置数少于所述多个检测传感器的配置数,所述配线口设置于所述传感器盖,所述配线与所述多个检测传感器连接。
8.一种组合计量装置,包括:
分散部,分散从上方供给的物品;
多个放射部,输送从所述分散部分散的物品;
多个检测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上方,并检测由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
多个计量部,配置于所述放射部在物品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下方,积存并计量从所述放射部输送的物品;
控制部,基于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控制所述分散部或所述放射部;以及
传感器盖,内置多个所述检测传感器,
所述传感器盖未配置于所述放射部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的上方。
CN201680009084.2A 2015-02-09 2016-02-03 组合计量装置 Active CN107209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0579 2015-02-09
JP2015000579U JP3197141U (ja) 2015-02-09 2015-02-09 組合せ計量装置
PCT/JP2016/053241 WO2016129484A1 (ja) 2015-02-09 2016-02-03 組合せ計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9048A true CN107209048A (zh) 2017-09-26
CN107209048B CN107209048B (zh) 2019-07-05

Family

ID=52986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9084.2A Active CN107209048B (zh) 2015-02-09 2016-02-03 组合计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3890B2 (zh)
EP (1) EP3258226B1 (zh)
JP (1) JP3197141U (zh)
CN (1) CN107209048B (zh)
WO (1) WO201612948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7881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重新排列装置
CN110873603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株式会社石田 组合计量装置
CN112955718A (zh) * 2018-12-14 2021-06-11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组合计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38118A (ja) * 2018-09-04 2020-03-12 株式会社イシダ 計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3225U (ja) * 1982-06-19 1983-12-22 株式会社石田衡器製作所 組合せ計量装置の分散供給装置
CN86102867A (zh) * 1985-03-28 1986-10-08 Usm公司 带分格称重斗的称重设备
JPH05330632A (ja) * 1992-05-28 1993-12-14 Yamato Scale Co Ltd 物品供給装置
JPH0643012A (ja) * 1992-07-27 1994-02-18 Ishida Co Ltd 組合せ計量装置の被計量物供給方法及び被計量物供給装置
CN1659419A (zh) * 2002-06-04 2005-08-24 全球传感器系统公司 邮资系统及方法
CN102997982A (zh) * 2012-12-31 2013-03-27 广东海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组合秤的带记忆功能称重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0830U (ja) * 1982-01-22 1983-07-28 株式会社石田衡器製作所 計量装置
JPS6134432U (ja) 1984-07-31 1986-03-03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組合せ秤用物品供給装置
JPS61147934U (zh) 1985-03-06 1986-09-12
US5074436A (en) * 1989-07-10 1991-12-24 Yamato Scale Company, Limited Product feeding device for combination weigher
US5270495A (en) * 1992-02-28 1993-12-14 Package Machinery Company Combination weighing machine with feed control
JP3325897B2 (ja) * 1994-05-13 2002-09-17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US5613590A (en) * 1994-12-23 1997-03-25 Simionato S.P.A. Device for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which is loose or in single pieces
US7063215B2 (en) * 2002-06-24 2006-06-20 Campbell Soup Company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ispensing items
JP5785123B2 (ja) * 2012-03-16 2015-09-24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JP5926618B2 (ja) * 2012-05-31 2016-05-25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WO2015108117A1 (ja) * 2014-01-20 2015-07-23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US10151622B2 (en) * 2014-01-30 2018-12-11 Ishida Co., Ltd. Combination weighing device for weighing articles conveyed to a hopper
JP6437319B2 (ja) * 2015-01-20 2018-12-12 株式会社イシダ 組合せ計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3225U (ja) * 1982-06-19 1983-12-22 株式会社石田衡器製作所 組合せ計量装置の分散供給装置
CN86102867A (zh) * 1985-03-28 1986-10-08 Usm公司 带分格称重斗的称重设备
JPH05330632A (ja) * 1992-05-28 1993-12-14 Yamato Scale Co Ltd 物品供給装置
JPH0643012A (ja) * 1992-07-27 1994-02-18 Ishida Co Ltd 組合せ計量装置の被計量物供給方法及び被計量物供給装置
CN1659419A (zh) * 2002-06-04 2005-08-24 全球传感器系统公司 邮资系统及方法
CN102997982A (zh) * 2012-12-31 2013-03-27 广东海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组合秤的带记忆功能称重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晴雷: "组合称量技术在中药称量中的应用", 《科技资讯》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7881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重新排列装置
CN110873603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株式会社石田 组合计量装置
US11435220B2 (en) 2018-08-31 2022-09-06 Ishida Co., Ltd. Combination weighing device with selectable weighing hoppers
CN112955718A (zh) * 2018-12-14 2021-06-11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组合计量装置
CN112955718B (zh) * 2018-12-14 2023-01-24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组合计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9048B (zh) 2019-07-05
JP3197141U (ja) 2015-04-23
EP3258226B1 (en) 2021-01-06
EP3258226A4 (en) 2018-09-12
EP3258226A1 (en) 2017-12-20
US20180038729A1 (en) 2018-02-08
US10533890B2 (en) 2020-01-14
WO2016129484A1 (ja)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9048A (zh) 组合计量装置
US20120104032A1 (en) Feed Dispensing Machine
US9096394B2 (en) Self-calibrating dosing device
CN107209049B (zh) 输送装置及组合计量装置
CN107079598B (zh) 物品处理装置
EP2887797A1 (en) Feeding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feed to a trough and a method of monitoring the functioning of such a feeding apparatus
CN101233955A (zh) 卸料斗以及卸载装有杆状产品的托架的方法
CN108713132B (zh) 组合计量装置
US11898897B2 (en) Combination weighing device
JP6484052B2 (ja) 組合せ計量装置
US11971292B2 (en) Combinatorial weighing device
US11959794B2 (en) Combination weighing apparatus with a plurality of article suppliers
US11913824B2 (en) Combination weighing device
JP5248246B2 (ja) 組合せ秤の物品搬送装置
US20210347572A1 (en) Combination weighing apparatus
JP5825970B2 (ja) 組合せ秤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供給装置
JP5259440B2 (ja) 組合せ秤
US20190343300A1 (en) Serving system and sensor device for pick-and-mix sales
JP2019035601A (ja) トラフ、供給フィーダ及び計量装置
JP5825972B2 (ja) 組合せ秤
JP7146626B2 (ja) 計量装置
JP5984634B2 (ja) 組合せ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