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89436A -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89436A
CN107189436A CN201710595539.XA CN201710595539A CN107189436A CN 107189436 A CN107189436 A CN 107189436A CN 201710595539 A CN201710595539 A CN 201710595539A CN 107189436 A CN107189436 A CN 1071894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diamine
thing
preparation
polyam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55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89436B (zh
Inventor
邱雪鹏
吕朋霞
董志鑫
代学民
矫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5955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894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89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89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89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89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L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G73/1075Partially aromatic polyimides
    • C08G73/1078Partially aromatic polyimides wholly aromatic in the diamino moie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G73/1085Polyimides with diamino moieties or tetracarboxylic segment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moie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J2361/00 - C08J2377/00
    • C08J23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J23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本发明采用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的二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创新性的将聚硅氧烷结构引入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分子链中,引入的聚硅氧烷柔性链段与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刚性链段产生微相分离,从而增加了分子自由体积,降低分子极化率,有效降低产品的介电常数和吸水率;增加体系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泡孔的形成。

Description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微电子领域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器件变得越来越小,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芯片上互连布线的密度越来越大,互连电阻、线间电容以及线路功耗增大,导致信号传输延迟甚至发生串音等信号失真现象。根据公式(1)(R为导线电阻,C为层内及层间电容,L为导线长度,P为金属间距,T为金属厚度,ρ为金属电阻率,k为绝缘层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 films for advancedmicroelectronics,John Wiley&Sons,2007,1-2)可知,降低绝缘层介电常数可以降低层内及层间电容,从而减少线路功耗,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根据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报告,为了满足未来微电子工业的发展,绝缘层的介电常数需小于2.0;而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绝缘材料如二氧化硅等,介电常数为3.9~4.2,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现代集成技术要求绝缘材料的自粘性以及材料与基底的粘合性优异。
近年来,聚酰亚胺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优异,吸水率低,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是微电子工业中普遍使用的重要绝缘材料。但是,传统的聚酰亚胺材料的介电常数为3.0~3.4,无法满足微电子工业对绝缘层介电常数的要求。因此,降低聚酰亚胺材料的介电常数,提高其与基底的粘附性对于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申请号为200410083960.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低介电常数纳米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了聚酰亚胺/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薄膜,然后用氢氟酸(HF)将二氧化硅刻蚀,获得了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以及申请号为201510225007.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孔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了聚酰亚胺/碳酸钙复合薄膜,然后用稀盐酸将碳酸钙刻蚀,获得多孔聚酰亚胺薄膜。但是,前者利用强腐蚀性HF,工艺难度大;而后者将强腐蚀性HF换成稀盐酸,虽然增加了其可操作性,但是采用刻蚀的方法得到多孔聚酰亚胺薄膜大部分泡孔联通,并且此类方法制备得到的材料的缺陷较多,导致吸水率变大。而申请号为201220023402.X的中国专利通过将不同粒径的致孔剂分别加入到聚酰亚胺树脂中得到不同的复合聚酰亚胺树脂溶液,之后将其复合流延成多层薄膜,用酸洗掉致孔剂,得到一种多层结构多孔化聚酰亚胺薄膜;但是,此方法得到的产品气孔分布无序,难以控制,因此各项性能不稳定。此外,申请号为201310428860.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孔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制备了聚酰亚胺/无机纳米粒子复合薄膜,之后将复合薄膜放入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高压釜中,使气体溶解到聚酰亚胺复合膜中,其中,无机纳米粒子充当了成核剂的作用,使孔的分布更均匀;但是,该方法在制备过程中惰性气体对聚酰亚胺基体产生增塑作用,导致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
综上所述,制备一种具有低介电性能、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吸水率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同时具有低介电性能和低吸水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
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优选的,所述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选自式(I-1)~式(I-9)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聚硅氧烷二胺选自式(II-1)~式(II-6)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聚硅氧烷二胺的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5000g/mol。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二酐化合物选自式(III-1)~式(III-5)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式(III-5)中,A独立的选自-S-、-O-、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热不稳定物选自式(IV-1)~式(IV-14)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热不稳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5000g/mol。
优选的,所述二胺化合物还包括其他二胺化合物;所述其他二胺化合物选自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间苯二胺、对苯二胺、4,4’-二氨基-3,3’-二甲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砜、2,5-二(4-氨基苯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吡啶、2,5-二(4-氨基苯基)吡啶和2,6-二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的过程具体为:
a1-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1-2)将步骤a1-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2-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2-2)将步骤a2-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2-3)将步骤a2-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3-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3-2)将步骤a3-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4-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4-2)将步骤a4-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4-3)将步骤a4-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优选的,步骤a1-2)、a2-3)、a3-2)或a4-3)中,所述固化的湿度为10%~30%,温度为50℃~150℃,时间为10h~24h。
优选的,步骤b)中所述热分解采用程序升温;所述程序升温的升温速率为1℃/min~10℃/min;
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
由室温阶梯升至300℃~350℃,保持1h~10h。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由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的二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创新性的将聚硅氧烷结构引入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分子链中,引入的聚硅氧烷柔性链段与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刚性链段产生微相分离,从而增加了分子自由体积,降低分子极化率,有效降低产品的介电常数和吸水率;引入的聚硅氧烷柔性链段能够增加体系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泡孔的形成;同时,提高产品与基底的粘附性。并且,产品为闭孔材料,具有孔径均匀的特点,可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用作多芯片组件、介电层、集成电路基片等。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具有分布均匀的闭孔结构,介电常数为1.85~2.3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0℃~373℃,吸水率为1.27%~1.4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具有式(II-1)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及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红外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断面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
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本发明首先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在本发明中,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在本发明中,所述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优选选自式(I-1)~式(I-9)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对所述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上述式(I-1)~式(I-9)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的市售商品或实验室自制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的引入量(以原料总重量计)优选为10wt%~40wt%,更优选为14wt%~36wt%。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硅氧烷二胺优选选自式(II-1)~式(II-6)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硅氧烷二胺的平均分子量优选为500g/mol~5000g/mol,更优选为1000g/mol~4000g/mol。本发明对所述聚硅氧烷二胺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上述式(II-1)~式(II-6)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的市售商品或实验室自制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聚硅氧烷二胺的引入量(以原料总重量计)优选为1wt%~30wt%,更优选为1.5wt%~18wt%。
在本发明中,所述二胺化合物优选还包括其他二胺化合物,即所述二胺化合物在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入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其他二胺化合物。在本发明中,所述其他二胺化合物优选选自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间苯二胺、对苯二胺、4,4’-二氨基-3,3’-二甲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砜、2,5-二(4-氨基苯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吡啶、2,5-二(4-氨基苯基)吡啶和2,6-二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烷、间苯二胺、2,5-二(4-氨基苯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嘧啶、2,5-二(4-氨基苯基)吡啶和2,6-二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两种。本发明对所述其他二胺化合物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商品或实验室自制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其他二胺化合物的引入量(以原料总重量计)优选为1wt%~30wt%,更优选为4.5wt%~17wt%。
在本发明中,所述二酐化合物优选选自式(III-1)~式(III-5)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式(III-5)中,A独立的选自-S-、-O-、
本发明对所述二酐化合物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上述式(III-1)~式(III-5)所述结构的二酐化合物的市售商品或实验室自制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二酐化合物的引入量(以原料总重量计)优选为35wt%~50wt%,更优选为37wt%~48wt%。
在本发明中,所述热不稳定物优选选自式(IV-1)~式(IV-14)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中,所述热不稳定物的平均分子量优选为500g/mol~5000g/mol。本发明对所述热不稳定物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上述式(IV-1)~式(IV-14)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的市售商品或实验室自制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热不稳定物的引入量(以原料总重量计)优选为3wt%~30wt%,更优选为4wt%~25wt%。
在本发明中,所述溶剂优选为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四氢呋喃(THF)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为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四氢呋喃(THF)中的两种或三种。本发明对所述溶剂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商品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溶剂的用量优选为200mL~1550mL。
在本发明中,所述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的过程优选具体为:
a1-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1-2)将步骤a1-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2-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2-2)将步骤a2-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2-3)将步骤a2-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3-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3-2)将步骤a3-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4-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4-2)将步骤a4-1)得到的聚酰亚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4-3)将步骤a4-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在本发明中,步骤a1-1)、a2-1)、a3-1)或a4-1)中,所述聚合的时间优选为10h~30h,更优选为24h;所述聚酰胺酸溶液的固含量优选为5wt%~40wt%。
在本发明中,步骤a2-2)或a4-2)中,所述化学亚胺化所用的催化环化试剂优选选自三乙胺/乙酸酐、乙酸酐/吡啶、乙酸酐/喹啉、三氟乙酸酐/三乙胺或三氟乙酸酐/吡啶;本发明对此没有特殊限制。
在本发明中,步骤a1-2)、a2-3)、a3-2)或a4-3)中,所述流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直接成膜或双向拉伸成膜的技术方案均可,本发明对此没有特殊限制;所述固化的湿度优选为10%~30%,优选为15%~28%;所述固化的温度优选为50℃~150℃,更优选为60℃~100℃;所述固化的时间优选为10h~24h;所述酰亚胺化优选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所述酰亚胺化的温度优选为280℃~350℃,更优选为300℃~310℃;所述酰亚胺化的时间优选为20min~120min,更优选为30min~60min。
得到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后,本发明将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在本发明中,所述热分解优选在空气氛围下采用程序升温;所述程序升温的升温速率优选为1℃/min~10℃/min。在本发明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优选为:
由室温阶梯升至300℃~350℃,保持1h~10h。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100℃,保持3h,100℃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60℃,保持1h,260℃升至300℃,保持2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250℃,保持2h,250℃升至280℃,保持6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8℃/min;室温升至100℃,保持3h,100℃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50℃,保持1h,250℃升至280℃,保持2h,280℃升至300℃,保持4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5℃/min;室温升至180℃,保持5h,180℃升至250℃,保持5h,250℃升至300℃,保持3h,300℃升至350℃,保持1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6℃/min;室温升至200℃,保持5h,200℃升至250℃,保持10h,250℃升至300℃,保持5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150℃,保持1h,150℃升至200℃,保持1h,200℃升至260℃,保持1h,260℃升至290℃,保持1h,290℃升至300℃,保持2h。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控制升温速率为8℃/min;室温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00℃,保持3h,200℃升至260℃,保持3h,260℃升至300℃,保持3h。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由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的二胺化合物作为原料制备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创新性的将聚硅氧烷结构引入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分子链中,引入的聚硅氧烷柔性链段与含金刚烷基团的聚酰亚胺刚性链段产生微相分离,从而增加了分子自由体积,降低分子极化率,有效降低产品的介电常数和吸水率,提高产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提高产品与基底的粘附性。并且,产品为闭孔材料,具有孔径均匀的特点,可应用于微电子领域用作多芯片组件、介电层、集成电路基片等。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具有分布均匀的闭孔结构,介电常数为1.85~2.3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0℃~373℃,吸水率为1.27%~1.45%。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将15.92g(0.05mol)具有式(I-1)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10.01g(0.05mol)4,4’-二氨基二苯醚和5.69g(0.0057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1)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加入到250mL DMAc与15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34.05g(0.1057mol)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15%的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6.57g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的具有式(IV-10)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8%、温度为80℃下固化10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100℃,保持3h,100℃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60℃,保持1h,260℃升至300℃,保持2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本发明实施例1中具有式(II-1)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及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红外谱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断面的扫描电镜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具有分布均匀的闭孔结构。
对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1.89,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0℃,吸水率为1.31%。
对比例1
(1)将15.92g(0.05mol)具有式(I-1)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10.01g(0.05mol)4,4’-二氨基二苯醚加入到250mL DMAc与150mL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32.22g(0.1mol)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15%的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6.00g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的具有式(IV-10)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80℃下固化10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100℃,保持3h,100℃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60℃,保持1h,260℃升至300℃,保持2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对比例1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对比例1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2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2℃,吸水率为1.48%。
实施例2
(1)将17.52g(0.05mol)具有式(I-4)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5.00g(0.025mol)3,4’-二氨基二苯醚、6.56g(0.025mol)2,5-二(4-氨基苯基)嘧啶、2.91g(0.0039mol)平均分子量为750g/mol的具有式(IV-6)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和5.69g(0.00285mol)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I-1)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加入到350mL NMP与20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33.12g(0.10675mol)3,3’,4,4’-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11%的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上述聚酰胺酸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100℃下固化12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250℃,保持2h,250℃升至280℃,保持6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18,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21℃,吸水率为1.35%。
实施例3
(1)将13.62g(0.05mol)具有式(I-2)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10.61g(0.05mol)4,4’-二氨基二苯甲酮、5.69g(0.001425mol)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I-2)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5.69g(0.001425mol)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I-4)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和23.40g(0.0117mol)平均分子量为3000g/mol的具有式(IV-2)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到230mL NMP、100mL DMF和150mL TH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35.51g(0.1131mol)均苯四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30%的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上述聚酰胺酸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50℃下固化24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0.5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8℃/min;室温升至100℃,保持3h,100℃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50℃,保持1h,250℃升至280℃,保持2h,280℃升至300℃,保持4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3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14,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34℃,吸水率为1.27%。
实施例4
(1)将15.83g(0.05mol)具有式(I-3)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25.13g(0.05mol)具有式(I-7)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22.76g(0.00285mol)平均分子量为4000g/mol的具有式(II-3)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8.53g(0.0017mol)平均分子量为5000g/mol的具有式(IV-3)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到400mL DMF和150mL TH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57.84g(0.1302mol)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20%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适量的三乙胺、乙酸酐加入到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进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然后将上述聚酰胺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5%、温度为60℃下固化15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1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5℃/min;室温升至180℃,保持5h,180℃升至250℃,保持5h,250℃升至300℃,保持3h,300℃升至35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4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1.8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73℃,吸水率为1.40%。
实施例5
(1)将17.52g(0.05mol)具有式(I-4)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11.32g(0.05mol)4,4’-二氨基二苯甲烷、4.54g(0.0045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1)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4.54g(0.0045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3)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和19.07g(0.038mol)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的具有式(IV-1)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到100mL DMAc和10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50.31g(0.147mol)3,3’,4,4’-联苯基砜四羧基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40%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9.53g平均分子量为5000g/mol的具有式(IV-13)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15%、温度为80℃下固化24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0.5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10℃/min;室温升至120℃,保持3h,120℃升至260℃,保持5h,260℃升至280℃,保持2h,280℃升至300℃,保持2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5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7℃,吸水率为1.38%。
实施例6
(1)将15.83g(0.05mol)具有式(I-3)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8.86g(0.025mol)具有式(I-5)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10.09g(0.005mol)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I-4)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6.55g(0.025mol)2,5-二(4-氨基苯基)吡啶和7.38g(0.0074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V-4)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到450mL DMAc、550mL NMP和55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34.87g(0.1124mol)3,3’,4,4’-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5%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7.38g平均分子量为3000g/mol的具有式(IV-12)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100℃下固化12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6℃/min;室温升至200℃,保持5h,200℃升至250℃,保持10h,250℃升至300℃,保持5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6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1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22℃,吸水率为1.35%。
实施例7
(1)将25.13g(0.05mol)具有式(I-7)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5.41g(0.05mol)间苯二胺、0.35g(0.0007mol)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的具有式(II-3)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和0.71g(0.0007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2)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加入到102mL DMF和150mL TH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29.83g(0.1014mol)3,3’,4,4’-联苯基四羧酸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25%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4.27g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V-10)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和4.27g平均分子量为2000g/mol的具有式(IV-11)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3%、温度为80℃下固化10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1℃/min;室温升至150℃,保持1h,150℃升至200℃,保持1h,200℃升至260℃,保持1h,260℃升至290℃,保持1h,290℃升至300℃,保持2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7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3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20℃,吸水率为1.45%。
实施例8
(1)将8.86g(0.05mol)具有式(I-5)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31.91g(0.05mol)具有式(I-6)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2.73g(0.025mol)2,6-二氨基吡啶、4.91g(0.025mol)2-(4-氨基苯基)-5-氨基嘧啶和10.96g(0.011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4)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加入到100mL DMAc和25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73.77g(0.161mol)2,3,6,7-四羧基-9,9-双(三氟甲基)氧杂蒽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17%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21.93g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V-14)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60℃下固化12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8℃/min;室温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00℃,保持3h,200℃升至260℃,保持3h,260℃升至300℃,保持3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8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8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2.11,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2℃,吸水率为1.37%。
实施例9
(1)将8.89g(0.05mol)具有式(I-8)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20.77g(0.05mol)具有式(I-9)所示结构的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5.48g(0.0055mol)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I-5)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和13.75g(0.0055mol)平均分子量为2500g/mol的具有式(II-6)所示结构的聚硅氧烷二胺加入到500mL NMP、100mL DMAc和200mL DMF混合溶液中,搅拌溶解,再加入50.86g(0.111mol)2,3,6,7-四羧基-9,9-双(三氟甲基)氧杂蒽二酐,室温搅拌反应24h,得到固含量为16%的聚酰胺酸溶液;再将21.93g平均分子量为1000g/mol的具有式(IV-14)所示结构的热不稳定物加入上述聚酰胺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溶液流延在基板上,并在湿度为20%、温度为60℃下固化12h,得到聚酰胺酸薄膜;再将上述聚酰胺酸薄膜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至300℃,保持1h,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2)将步骤(1)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在空气氛围下,进行程序升温:控制升温速率为8℃/min;室温升至150℃,保持3h,150℃升至200℃,保持3h,200℃升至260℃,保持3h,260℃升至300℃,保持3h;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对本发明实施例9得到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9提供的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介电常数为1.9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32℃,吸水率为1.32%。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所述二胺化合物包括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和聚硅氧烷二胺;
b)将步骤a)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分解,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金刚烷基团的二胺选自式(I-1)~式(I-9)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硅氧烷二胺选自式(II-1)~式(II-6)所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聚硅氧烷二胺的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5000g/mo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二酐化合物选自式(III-1)~式(III-5)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式(III-5)中,A独立的选自-S-、-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热不稳定物选自式(IV-1)~式(IV-14)所述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热不稳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500g/mol~5000g/mo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胺化合物还包括其他二胺化合物;所述其他二胺化合物选自4,4’-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间苯二胺、对苯二胺、4,4’-二氨基-3,3’-二甲基联苯、4,4’-二氨基二苯砜、2,5-二(4-氨基苯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嘧啶、2-(4-氨基苯基)-5-氨基吡啶、2,5-二(4-氨基苯基)吡啶和2,6-二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反应的过程具体为:
a1-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1-2)将步骤a1-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2-1)将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2-2)将步骤a2-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2-3)将步骤a2-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3-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3-2)将步骤a3-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a4-1)将二胺化合物、二酐化合物和热不稳定物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a4-2)将步骤a4-1)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进行化学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溶液;
a4-3)将步骤a4-2)得到的聚酰亚胺溶液和热不稳定物混合后依次进行流延、固化和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2)、a2-3)、a3-2)或a4-3)中,所述固化的湿度为10%~30%,温度为50℃~150℃,时间为10h~24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热分解采用程序升温;所述程序升温的升温速率为1℃/min~10℃/min;
所述程序升温的具体过程为:
由室温阶梯升至300℃~350℃,保持1h~10h。
10.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CN201710595539.XA 2017-07-20 2017-07-20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1894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5539.XA CN107189436B (zh) 2017-07-20 2017-07-20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5539.XA CN107189436B (zh) 2017-07-20 2017-07-20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89436A true CN107189436A (zh) 2017-09-22
CN107189436B CN107189436B (zh) 2019-12-27

Family

ID=59883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5539.XA Active CN107189436B (zh) 2017-07-20 2017-07-20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89436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5148A1 (en) * 2018-04-06 2019-10-1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olyme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devices
WO2020040493A1 (ko) * 2018-08-20 2020-02-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KR20200021410A (ko) * 2018-08-20 2020-02-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CN110964199A (zh) * 2019-12-23 2020-04-07 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
CN111040162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常州天晟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疏水型聚酰亚胺泡沫及疏水型高铁列车复合防寒材与其应用
CN111848501A (zh) * 2020-05-08 2020-10-30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氮化合物以及使用其的电子元件和电子装置
CN112062957A (zh) * 2020-07-14 2020-12-1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自催化低介电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09944A (zh) * 2020-03-04 2021-01-12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含氮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子装置
CN114207043A (zh) * 2019-08-09 2022-03-18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低介电常数硅质膜制造用组合物和使用其来制造固化膜和电子器件的方法
CN114736409A (zh) * 2022-04-19 2022-07-12 宝珠特种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侧链接枝硅氧烷的聚酰亚胺薄膜
CN115991873A (zh) * 2022-12-23 2023-04-21 慧创(东莞)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介电氟化芳香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7867A (en) * 1971-01-20 1974-11-12 Gen Electric Polyetherimides
CN101113209A (zh) * 2007-07-17 2008-01-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聚硅氧烷酰亚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65990A (zh) * 2006-01-03 2009-02-11 可隆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54706A (zh) * 2009-10-30 2011-05-11 澧县深泰虹科技有限公司 用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制备无胶挠性覆铜板的方法
CN102276834A (zh) * 2010-06-12 2011-12-14 黄健 一种热塑新聚酰亚胺制备方法
CN103328543A (zh) * 2011-01-18 2013-09-2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改性硅酮化合物,使用其的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预浸料坯、层叠板和印刷布线板
CN105820368A (zh) * 2016-05-25 2016-08-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6486A (zh) * 2017-03-03 2017-07-04 华南农业大学 聚有机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感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7867A (en) * 1971-01-20 1974-11-12 Gen Electric Polyetherimides
CN101365990A (zh) * 2006-01-03 2009-02-11 可隆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13209A (zh) * 2007-07-17 2008-01-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聚硅氧烷酰亚胺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54706A (zh) * 2009-10-30 2011-05-11 澧县深泰虹科技有限公司 用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制备无胶挠性覆铜板的方法
CN102276834A (zh) * 2010-06-12 2011-12-14 黄健 一种热塑新聚酰亚胺制备方法
CN103328543A (zh) * 2011-01-18 2013-09-2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改性硅酮化合物,使用其的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预浸料坯、层叠板和印刷布线板
CN105820368A (zh) * 2016-05-25 2016-08-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6486A (zh) * 2017-03-03 2017-07-04 华南农业大学 聚有机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感光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5148A1 (en) * 2018-04-06 2019-10-1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olyme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devices
US12091507B2 (en) 2018-04-06 2024-09-17 Dupont Electronics, Inc. Polymers for use in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279081B1 (ko) 2018-08-20 2021-07-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WO2020040493A1 (ko) * 2018-08-20 2020-02-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KR20200021410A (ko) * 2018-08-20 2020-02-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CN114207043B (zh) * 2019-08-09 2023-09-15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低介电常数硅质膜制造用组合物和使用其来制造固化膜和电子器件的方法
CN114207043A (zh) * 2019-08-09 2022-03-18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低介电常数硅质膜制造用组合物和使用其来制造固化膜和电子器件的方法
CN110964199A (zh) * 2019-12-23 2020-04-07 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
CN110964199B (zh) * 2019-12-23 2022-04-15 江门市阪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
CN111040162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常州天晟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疏水型聚酰亚胺泡沫及疏水型高铁列车复合防寒材与其应用
CN112209944A (zh) * 2020-03-04 2021-01-12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含氮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子装置
CN111848501B (zh) * 2020-05-08 2021-06-01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氮化合物以及使用其的电子元件和电子装置
US11691952B2 (en) 2020-05-08 2023-07-04 Shaanxi Lighte Optoelectronics Material Co., Ltd.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 and electronic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11848501A (zh) * 2020-05-08 2020-10-30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氮化合物以及使用其的电子元件和电子装置
CN112062957B (zh) * 2020-07-14 2022-01-0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自催化低介电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62957A (zh) * 2020-07-14 2020-12-1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自催化低介电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36409A (zh) * 2022-04-19 2022-07-12 宝珠特种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侧链接枝硅氧烷的聚酰亚胺薄膜
CN115991873A (zh) * 2022-12-23 2023-04-21 慧创(东莞)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介电氟化芳香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89436B (zh) 201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89436A (zh)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JP5347306B2 (ja)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CN110423467B (zh) 一种超厚型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石墨片
CN111793206A (zh)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及聚酰亚胺薄膜
CN111995866B (zh) 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15130B (zh) 一种低吸水率的聚酰亚胺及其制备的无胶板材,以及该无胶板材的制备方法
CN105820368B (zh)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泡沫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11980B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61925B (zh) 一种含咔唑结构的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903649A (zh) 一种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6278817B2 (ja) ポリアミド酸組成物およびポリイミド組成物
CN109942851A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杂化薄膜及应用
CN105111476A (zh)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TW201326255A (zh) 含互穿型網路聚合物之聚醯胺酸樹脂之溶液及其在金屬層積板的應用
CN112210101A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38735A (zh) 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53744B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76826A (zh) 一种聚酰亚胺厚膜和量子碳基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0286B (zh) 一种含芴或芴酮结构的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04798B (zh) 一种耐高温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86244B1 (ko) 나노 다공성 마이크로 구형의 폴리이미드 에어로젤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858693B2 (ja) 高周波基板材料用ポリアミド酸、高周波基板材料用ポリイミド、高周波基板材料用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高周波基板材料用ポリイミド成形体および高周波基板
JP6789186B2 (ja) ポリアミド酸、ポリイミド、電子基板、高周波基板およびカバーレイフィルム
CN114230791B (zh) 本征型低介电含氟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06131706A (ja) ポリイミド系低誘電材料および高効率分離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