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0570A - 蓄热式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蓄热式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0570A
CN107110570A CN201580070637.0A CN201580070637A CN107110570A CN 107110570 A CN107110570 A CN 107110570A CN 201580070637 A CN201580070637 A CN 201580070637A CN 107110570 A CN107110570 A CN 107110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entioned
refrigerant
heat storag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06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0570B (zh
Inventor
安尾晃
安尾晃一
藤本修二
陈柯壁
中尾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0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0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9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door unit in circulation with outdoor unit in first operation mode, indoor unit in circulation with an other heat exchanger in second operation mode or outdoor unit in circulation with an other heat exchanger in third op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byp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three-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在蓄热式空调机中,避免低负荷时压缩机效率降低。蓄热式空调机具备:制冷剂回路(11),其具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72),并进行制冷循环;以及蓄热部(60),其具有蓄热介质,其使该蓄热介质与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蓄热式空调机能够执行:在制冷剂回路(11),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的单纯制冷运转;以及在制冷剂回路(11),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并且蓄热部(60)的蓄热介质被制冷剂冷却的制冷蓄冷运转。蓄热式空调机具备运转控制部(100),若在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则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

Description

蓄热式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式空调机。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机已为人所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空调机,在该蓄热式空调机中使用蓄热介质。该蓄热式空调机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所连接的制冷剂回路;以及使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与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蓄热部。
该空调机选择性地进行:不利用蓄热就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通常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冷却蓄热介质来储存冷热的蓄冷运转;利用已储存在蓄热介质中的冷热对室内进行制冷的蓄冷利用制冷运转;加热蓄热介质来储存暖热的蓄热运转;以及利用储存在蓄热介质中的暖热来对室内进行制热的蓄热利用制热运转。此外,在上述的运转过程中,压缩机进行工作,从而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循环。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17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通常,通过调节压缩机的旋转速度来控制空调机的空气调节能力。因此,若在空调机的运转过程中室内的空调负荷(制冷负荷或者制热负荷)减小,则为了根据室内的空调负荷使空调机的空调能力降低,会降低压缩机的旋转速度。此外,在即使将压缩机的旋转速度设为最小值,空调能力也会对于空调负荷而言处于过剩状态的情况下,会出现压缩机反复停止和再起动的开启(ON)/停止(OFF)运转,从而防止出现室内温度变得过低或过高的情况。
在此,通常情况下,压缩机的效率在特定的旋转速度下达到最高值,随着旋转速度比上述特定的旋转速度减小,压缩机的效率会逐渐地降低。因此,若使压缩机以比较低的旋转速度进行运转,则空调机的运转效率可能会降低。此外,在空调负荷小的情况下压缩机进行开启/停止运转,则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变动幅度就会增大,从而可能会影响室内的舒适性。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在空调负荷小的情况下的空调机的效率降低和室内的舒适性降低的情况。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蓄热式空调机为对象,上述蓄热式空调机具备:制冷剂回路11,其具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72,上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制冷循环;以及蓄热部60,其具有蓄热介质,上述蓄热部60使该蓄热介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蓄热式空调机能够执行:单纯制冷运转,在上述单纯制冷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以及制冷蓄冷运转,在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并且,上述蓄热部60的上述蓄热介质被上述制冷剂冷却,上述蓄热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运转控制部100,若在上述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
在第一方面,在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而导致了压缩机效率降低之际,能够通过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而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来提高压缩机效率。此外,即使在单纯制冷运转下负荷减小到需要进行开启/停止运转的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通过制冷循环所得到的冷热中的一部分冷热蓄在蓄热部60中,由此,不进行压缩机的开启/停止运转,就能够将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用于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热降低至与室内的制冷负荷相对应的量。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若在上述制冷蓄冷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至规定的上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制冷蓄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单纯制冷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在第二方面,压缩机效率在旋转速度过高的情况下也会降低,因此,在制冷蓄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达到了规定的上侧基准值的情况下,切换为单纯制冷运转而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由此,能够使压缩机以效率高的旋转速度进行工作,能够使空调机保持高效率。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运转控制部100中,在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之际的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与上述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值相等。
在第三方面,在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冷运转被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之际,压缩机的旋转速度提高了与其最低旋转速度相等的量。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以一种蓄热式空调机为对象,上述蓄热式空调机具备:制冷剂回路11,其具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72,上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制冷循环;以及蓄热部60,其具有蓄热介质,上述蓄热部60使该蓄热介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蓄热式空调机能够执行:单纯制热运转,在上述单纯制热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蒸发;以及制热蓄热运转,在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蒸发,并且,上述蓄热部60的上述蓄热介质被上述制冷剂加热,上述蓄热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运转控制部100,若在上述单纯制热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
在第四方面,在单纯制热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而导致了压缩机效率降低之际,能够通过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而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来提高压缩机效率。此外,即使在单纯制热运转中负荷减小到需要进行开启/停止运转的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通过制冷循环所得到的暖热中的一部分暖热蓄在蓄热部60中,由此,不进行压缩机的开启/停止运转,就能够将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暖热降低至与室内的制热负荷相对应的量。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若在上述制热蓄热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至规定的上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单纯制热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在第五方面,压缩机效率在旋转速度过高的情况下也会降低,因此,在制热蓄热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达到了规定的上侧基准值的情况下,切换为单纯制热运转而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由此,能够使压缩机以效率高的旋转速度进行工作,能够使空调机保持高效率。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运转控制部100中,在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之际的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与上述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值相等。
在第六方面,在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热运转被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之际,压缩机的旋转速度提高了与其最低旋转速度相等的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在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之际,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来提高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由此能够抑制压缩机22的效率降低,进而能够提高蓄热式空调机整体的效率。此外,由于压缩机22不需要进行开启/停止运转,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来确保舒适性,并且能够抑制压缩机22起动时所需要的电力来实现降低功耗。
根据第二方面,在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之际,从制冷蓄冷运转切换为单纯制冷运转来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压缩机22的效率降低。
根据第四方面,在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之际,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来提高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由此能够抑制压缩机22的效率降低。此外,由于压缩机22不需要进行开启/停止运转,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来确保舒适性,并且能够抑制压缩机22起动时所需要的电力来实现降低功耗。
根据第五方面,在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之际,从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单纯制热运转来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压缩机22的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的整体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用于说明单纯制冷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蓄冷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利用制冷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制冷蓄冷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单纯制热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蓄热运转下的动作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制热蓄热运转(1)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制热蓄热运转(2)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利用制热运转(1)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利用制热运转(2)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12是示出压缩机的旋转速度与压缩机效率之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其它实施方式1、其它实施方式2的图,其用图表示出了与对额定能力的负荷率的变化趋势相关的功耗、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以及运转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对室内切换着进行制冷和制热。蓄热式空调机10将制冷剂的冷热储存在蓄热介质中,在进行制冷时利用该冷热。蓄热式空调机10将制冷剂的暖热储存在蓄热介质中,在进行制热时利用该暖热。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蓄热式空调机10具备室外机组20、蓄热机组40和多个室内机组70。室外机组20和蓄热机组40设置在室外。多个室内机组70设置在室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只图示了一个室内机组70。
在室外机组20设置有室外回路21,在蓄热机组40设置有中间回路41,在室内机组70设置有室内回路71。在蓄热式空调机10中,室外回路21与中间回路41经由三根连接管道12、13、14互相连接,中间回路41与多个室内回路71经由两根连接管道15、16互相连接。由此,在蓄热式空调机10中构成了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其中,上述制冷循环是通过所填充的制冷剂进行循环来执行的。蓄热式空调机10具有控制器100(运转控制部),其控制在下文中说明的各个设备。
〈室外机组〉
在室外机组20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外回路21。在室外回路21上连接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以及四通换向阀25。在室外回路21上连接有第一过冷却回路30和中间吸入管35。
[压缩机]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2是一个单极式压缩机,其构成将制冷剂压缩后喷出的压缩部。在压缩机22中,在壳体22a的内部收纳了电动机和压缩机构(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由涡旋式压缩机构构成。然而,压缩机构也能够采用摆动活塞式、滚动活塞式、螺杆式、涡轮式等多种方式的压缩机构。在压缩机构中,在涡流状的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之间形成有压缩室,通过该压缩室的容积缓缓地减小,从而将制冷剂压缩。压缩机22的电动机构成为:可由变频部改变压缩机22的电动机的运转频率。即,压缩机22是转速(容量)可发生变化的变频式压缩机。
[室外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由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置有室外风扇26。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由室外风扇26输送的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设置有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S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只在图1中图示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S1,在其他附图中则省略图示。
[室外膨胀阀]
室外膨胀阀24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部与连接管道12的连接端之间。室外膨胀阀24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
[四通换向阀]
四通换向阀25具有第一至第四通口。四通换向阀25的第一通口与压缩机22的喷出管27连接,四通换向阀25的第二通口与压缩机22的吸入管28(低压吸入部)连接。四通换向阀25的第三通口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侧端部相连,四通换向阀25的第四通口与连接管道14的连接端相连。
四通换向阀25构成为能够切换成如下所述的两个状态,其中的一个状态是第一通口与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与第四通口连通的状态(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第一状态),另一个状态是第一通口与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与第三通口连通的状态(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第二状态)。
[第一过冷却回路]
第一过冷却回路30具有第一引入管31和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第一引入管31的一端连接在室外膨胀阀24与连接管道12的连接端之间。第一引入管31的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22的吸入管28上。即,第一引入管31构成将液管线L1与压缩机22的低压侧的吸入管28相连的低压引入管。在此,液管线L1是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部和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侧端部为止的流路。在第一引入管31上,从其一端到向另一端依次连接有第一减压阀EV1、第一传热流路33。第一减压阀EV1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第二传热流路34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构成第一热交换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使在第二传热流路34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一传热流路3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传热流路34设置在制冷剂回路11的液管线L1中的、室外膨胀阀24与连接管道12的连接端之间。
[中间吸入管]
中间吸入管35构成中间吸入部,上述中间吸入部在压缩机22的压缩室进行压缩的中途引入中压制冷剂。中间吸入管35的起始端与连接管道13的连接端连接,中间吸入管35的终结端与压缩机22的压缩机构的压缩室连接。中间吸入管35具有内侧管道部36,上述内侧管道部36位于压缩机22的壳体22a的内部。中间吸入管35的内部压力基本上相当于制冷剂回路11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中间压力。在中间吸入管35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连接有第一电磁阀SV1、止回阀CV1。第一电磁阀SV1是将流路打开、关闭的开关阀。止回阀CV1允许制冷剂向从主蓄热用流路44(在下文中说明详细内容)到压缩机22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方向)流动,禁止制冷剂向从压缩机22到主蓄热用流路44的方向流动。
〈蓄热机组〉
蓄热机组40构成设置在室外机组20与室内机组70之间的中继机组。在蓄热机组40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中间回路41。在中间回路41上连接有主液管42、主气管43和主蓄热用流路44。在中间回路41上连接有第二过冷却回路50。在蓄热机组40设置有蓄热装置60。
[主液管]
主液管42构成液管线L1的一部分。主液管42将连接管道12的连接端与连接管道15的连接端连接起来。在主液管42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SV2。第二电磁阀SV2是将流路打开、关闭的开关阀。
[主气管]
主气管43构成气管线L2的一部分。在此,气管线L2是从四通换向阀25的第四通口到达室内热交换器72的气侧端部为止的流路。主气管43将其与连接管道14的连接端和其与连接管道16的连接端连结起来。
[主蓄热用流路]
主蓄热用流路44连接在主液管42与主气管43之间。主蓄热用流路44的一端连接在连接管道12的连接端与第二电磁阀SV2之间。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上,从主液管42侧向主气管43侧依次连接有第三电磁阀SV3、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蓄热用膨胀阀45、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第四电磁阀SV4。第三电磁阀SV3及第四电磁阀SV4是将流路打开、关闭的开关阀。蓄热用膨胀阀45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压力。
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上连接有绕开蓄热用膨胀阀45的第一旁路管44a。在第一旁路管44a上连接有第五电磁阀SV5,上述第五电磁阀SV5与蓄热用膨胀阀45并联。第五电磁阀SV5是将流路打开、关闭的开关阀。此外,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上连接有泄压阀RV,上述泄压阀RV与蓄热用膨胀阀45并联。
[第二过冷却回路]
第二过冷却回路50具有第二引入管51和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第二引入管51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磁阀SV2与连接管道15的连接端之间。第二引入管51的另一端连接在主气管43上。在主气管43上,第二引入管51的连接部位于主蓄热用流路44的连接部与连接管道16的连接端之间。在第二引入管51上,从第二引入管51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连接有第二减压阀EV2、第三传热流路53。第二减压阀EV2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第四传热流路54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使在第四传热流路54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三传热流路5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四传热流路54设置在主液管42上的、第二电磁阀SV2与连接管道15的连接端之间。在详细内容将会在下文中说明的利用制冷运转或利用蓄冷运转中,第二过冷却回路50构成过冷却器,上述过冷却器用于防止在连接管道15中流动的制冷剂气化而隆起(flush)。
[其它管道]
在中间回路41上连接有中间中继管46、第一分支管47、第二分支管48以及第三分支管49。中间中继管46的一端连接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上的、第三电磁阀SV3与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之间。中间中继管46的另一端经由连接管道13与中间吸入管35连接。第一分支管47的一端连接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中的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与第四电磁阀SV4之间。
第一分支管47的另一端连接在主气管43的下述两个连接部之间,其中,一个连接部是主气管43与主蓄热用流路44的连接部,另一个连接部是主气管43与第二引入管51的连接部。在第一分支管47上连接有第三减压阀EV3。第三减压阀EV3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压力。在进行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蒸发器的作用的运转时,对第三减压阀EV3的开度进行调节,使得蓄热用热交换器63的压力不会由于连接管道16的压力损失、由室内机组70与室外机组20的设置条件所带来的落差,在室内热交换器72的蒸发压力与气管41的压力之差的作用下变得过低。
第二分支管48和第三分支管49并联在主液管42与主蓄热用流路44之间。第二分支管48及第三分支管49的一端连接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上的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与第四电磁阀SV4之间。第二分支管48及第三分支管49的另一端连接在主液管42上的第二电磁阀SV2与连接部之间,上述连接部是第二引入管51与主液管42的连接部。在第二分支管48上连接有第四减压阀EV4。第四减压阀EV4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压力。在第三分支管49上连接有第六电磁阀SV6。第六电磁阀SV6是将流路打开、关闭的开关阀。
[蓄热装置]
蓄热装置60构成使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与蓄热介质热交换的蓄热部。蓄热装置60具有蓄热回路61和与该蓄热回路61连接的蓄热箱62。蓄热装置60具有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
蓄热回路61是由所填充的蓄热介质进行循环的闭合回路。蓄热箱62是中空筒状的容器。蓄热箱62也可以是开放型容器。蓄热介质贮存在蓄热箱62中。在蓄热箱62的上部连接有使蓄热箱62内的蓄热介质流出的流出管65(流出部)。在蓄热箱62的下部连接有使蓄热箱62外部的蓄热介质流入蓄热箱62内的流入管66(流入部)。即,在蓄热箱62中,流出管65的连接部位于比流入管66的连接部高的位置上。在蓄热回路61上,从流出管65向流入管66依次连接有预热侧蓄热流路64a、泵67、蓄热侧蓄热流路63a。
预热用热交换器64使在预热侧蓄热流路64a中流动的蓄热介质与在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蓄热用热交换器63使在蓄热侧蓄热流路63a中流动的蓄热介质与在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泵67使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循环。
在蓄热回路61上,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与蓄热箱62之间的流路上设置有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蓄热介质温度检测部)。具体而言,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设置在对流入管66内的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位置上。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还兼作积累检测部,其对蓄热回路61中的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的情况进行检测。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其也可以设置在蓄热回路61的其它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只在图1中图示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在其它附图中则省略图示。
[蓄热介质]
对填充在蓄热回路61中的蓄热介质进行详细说明。蓄热介质采用通过冷却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材,即具有流动性的蓄热材。作为蓄热介质的具体例,可列举:含四正丁基溴化铵的四正丁基溴化铵(TBAB:Tetra Butyl Ammonium Bromide)水溶液、三羟甲基乙烷(TME:Trimethylolethane)水溶液、石蜡类料浆等。例如,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即使被稳定地冷却而处于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合物生成温度还低的过冷却状态,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也维持其水溶液的状态,但是如果其在该过冷却状态下受到了某种刺激,则过冷却的溶液过渡到包含了笼形水合物的溶液(即料浆)。即,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解除其过冷却状态,生成由四正丁基溴化铵和水分子形成的笼形水合物(水合物结晶),从而成为粘性比较高的料浆状。这里,过冷却状态是指如下所述的状态,即:即使蓄热介质达到了水合物生成温度以下的温度也不会生成笼形水合物,而是将溶液的状态保持下去的状态。相反,变为料浆状的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如果该水溶液的温度因加热而升高至比水合物生成温度还高的温度,则笼形水合物融化而成为流动性比较高的液体状态(溶液)。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蓄热介质,采用含四正丁基溴化铵的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特别是,上述蓄热介质优选为具有调和浓度附近的浓度的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和浓度设为约40%。该情况下的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的水合物生成温度约为12℃。
〈室内机组〉
在多个室内机组70上分别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内回路71。多个室内回路71并联在连接管道15(液管)与连接管道16(气管)之间。多个室内回路71和上述的主蓄热用流路44并联在液管线L1与气管线L2之间。在各室内回路71中上,从气侧端部向液侧端部依次连接有室内热交换器72和室内膨胀阀73。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72例如由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在室内热交换器72的附近设置有室内风扇74。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由室内风扇74输送的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室内回路71上,在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侧端部设置有制冷剂温度传感器S3。制冷剂温度传感器S3用于判断在单纯制热运转中如下所述的条件是否成立,上述条件表示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的温度高,或者上述条件表示该制冷剂的温度低,其中,关于单纯制热运转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作为用于该判断的传感器,也可以使用空气温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吹出空气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只在图1中图示了制冷剂温度传感器S3,在其它附图中则省略图示。
[室内膨胀阀]
室内膨胀阀73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72的液侧端部与连接管道15的连接端之间。室内膨胀阀73例如由电子膨胀阀构成,通过改变其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流量。
〈控制器〉
控制器100构成对各个设备进行控制的运转控制部。具体而言,控制器100进行:对压缩机22的ON/OFF的切换;对四通换向阀25的状态的切换;对各电磁阀SV1-SV6的打开、关闭的切换;对各膨胀阀24、45、73、减压阀EV1-EV4的开度的调节;对各风扇26、74的ON/OFF的切换;对泵67的ON/OFF的切换等。在蓄热式空调机10上还设置有省略了图示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100基于上述的检测值对上述各个设备进行控制。
〈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动作〉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蓄热式空调机10切换着进行单纯制冷运转、蓄冷运转、利用制冷运转、制冷蓄冷运转、单纯制热运转、蓄热运转、制热蓄热运转以及利用制热运转。控制器100对各设备进行控制,以便切换上述的各运转。
[单纯制冷运转]
在单纯制冷运转中,蓄热装置60停止工作,室内机组70对室内进行制冷。在图2所示的单纯制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一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二电磁阀SV2、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五电磁阀SV5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减压阀EV2和第四减压阀EV4处于全关状态,室外膨胀阀24处于全开状态,第一减压阀EV1和室内膨胀阀73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停止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不工作。在单纯制冷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冷凝器的作用,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发挥过冷却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单纯制冷运转中,低压侧的气管线L2与主蓄热用流路44连通。由此,能够避免液体留在主蓄热用流路44的内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中的大部分制冷剂流入第二传热流路34,剩余部分在第一减压阀EV1中被减压后流入第一传热流路33。在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中,第二传热流路34的制冷剂被第一传热流路33的制冷剂冷却。流入了液管线L1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73中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蒸发。在气管线L2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入了第一引入管31的制冷剂汇合,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蓄冷运转]
在蓄冷运转中,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将冷热储存在蓄热箱62的蓄热介质中。在图3所示的蓄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一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四电磁阀SV4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以及第四减压阀EV4处于全关状态,室外膨胀阀24处于全开状态,蓄热用膨胀阀45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进行工作,室内风扇74停止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蓄冷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冷凝器的作用,预热用热交换器64发挥散热器(制冷剂冷却器)的作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蓄冷运转中,能够将剩余制冷剂存储在从高压液管线L1到室内机组70为止的流路中。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在主蓄热用流路44的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中流动。在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蓄热介质被制冷剂加热。由此,已从蓄热箱62流出的笼形水合物的核(微小结晶)进行融化。在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中被冷却后的制冷剂在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被减压之后,在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中流动。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蓄热介质被制冷剂冷却而蒸发。从主蓄热用流路44流入到气管线L2的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2。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冷却过的蓄热介质贮存在蓄热箱62中。
[利用制冷运转]
在利用制冷运转中,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储存到蓄热箱62中的蓄热介质的冷热用于对室内进行制冷。在图4所示的利用制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一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三电磁阀SV3、第五电磁阀SV5以及第六电磁阀SV6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四减压阀EV4处于全关状态,室外膨胀阀24处于全开状态,第二减压阀EV2和室内膨胀阀73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利用制冷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冷凝器的作用,预热用热交换器64、蓄热用热交换器63以及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发挥散热器(制冷剂冷却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在主蓄热用流路44的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被冷却,在通过了第一旁路管44a之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被进一步冷却。流过主蓄热用流路44、第三分支管49后流入了液管线L1的制冷剂中的大部分制冷剂流入第四传热流路54,剩余的制冷剂在第二减压阀EV2中被减压后,流入第三传热流路53。在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在第四传热流路54中流动的制冷剂被第三传热流路53的制冷剂冷却。在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中被冷却后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73中被减压,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蒸发。在气管线L2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出了第二引入管51的制冷剂汇合,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制冷蓄冷运转]
在制冷蓄冷运转中,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冷热储存在蓄热介质中,并且室内机组70对室内进行制冷。在图5所示的制冷蓄冷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一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以及第四电磁阀SV4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三减压阀EV3以及第四减压阀EV4处于全关状态,室外膨胀阀24处于全开状态,第二减压阀EV2、蓄热用膨胀阀45以及室内膨胀阀73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制冷蓄冷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冷凝器的作用,预热用热交换器64和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发挥散热器(制冷剂冷却器)的作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流过第二传热流路34后,分流而流向主蓄热用流路44和主液管42。主蓄热用流路44的制冷剂被预热用热交换器64的蓄热介质冷却,然后在蓄热用膨胀阀45中被减压。主液管42的制冷剂中的大部分制冷剂流入第四传热流路54,剩余的制冷剂在第二减压阀EV2中被减压后,流入第三传热流路53。在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中,在第四传热流路54中流动的制冷剂被第三传热流路53的制冷剂冷却。在第二过冷却热交换器52中被冷却后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73中被减压,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蒸发。在气管线L2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流出了第二引入管51的制冷剂汇合,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单纯制热运转]
在单纯制热运转中,蓄热装置60停止工作,室内机组70对室内进行制热。在图6所示的单纯制热运转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二电磁阀SV2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全都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第四减压阀EV4以及蓄热用膨胀阀45处于全关状态,室内膨胀阀73和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停止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不工作。在单纯制热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室内膨胀阀73控制室内热交换器72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却度。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气管线L2中流动,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流出到液管线L1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4中被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蓄热运转]
在蓄热运转下,储存了暖热的蓄热介质贮存在蓄热箱62中。在图7所示的蓄热运转下,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三电磁阀SV3、第四电磁阀SV4以及第五电磁阀SV5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第四减压阀EV4以及室内膨胀阀73处于全关状态,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进行工作,室内风扇74停止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蓄热运转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气管线L2中流动,然后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散热,在通过了第一旁路管44a之后,在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进一步散热。流出了主蓄热用流路44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4中被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已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受到加热的蓄热介质贮存在蓄热箱62中。
[制热蓄热运转]
在制热蓄热运转下,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暖热储存在蓄热箱62中,并且室内机组70对室内进行制热。制热蓄热运转大体上分为第一制热蓄热运转(下面称为制热蓄热运转(1))和第二制热蓄热运转(下面称为制热蓄热运转(2))。
[制热蓄热运转(1)]
在图8所示的制热蓄热运转(1)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三电磁阀SV3、第五电磁阀SV5以及第六电磁阀SV6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第四减压阀EV4以及蓄热用膨胀阀45处于全关状态,室内膨胀阀73和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制热蓄热运转(1)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冷凝器的作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发挥散热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在气管线L2中流动,上述制冷剂全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而被冷凝。已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的制冷剂全部流入第三分支管49,然后流入蓄热用热交换器63。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制冷剂向蓄热介质散热,从而蓄热介质被加热。流过了蓄热用热交换器63的制冷剂在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进一步向蓄热介质散热,然后在液管线L1中流动。上述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如上所述,在制热蓄热运转(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后的制冷剂全部流入蓄热用热交换器63。其结果是,能够将没有在制热中所使用的剩余的制冷剂的暖热储存在蓄热介质中。
[制热蓄热运转(2)]
在图9所示的制热蓄热运转(2)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第四电磁阀SV4、第五电磁阀SV5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以及第四减压阀EV4处于全关状态,室内膨胀阀73和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制热蓄热运转(2)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内热交换器72和蓄热用热交换器63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流入气管线L2,上述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2,剩余部分流入主蓄热用流路44。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而冷凝。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过的制冷剂流入主液管42。
主蓄热用流路44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向蓄热介质散热而被冷凝。由于上述制冷剂是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因此,制冷剂与蓄热介质之间的温度差增大,能够将暖热可靠地传给蓄热介质。已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冷凝的制冷剂与在主液管42中流动的制冷剂汇合,然后在室外膨胀阀24中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
如上所述,在制热蓄热运转(2)中,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能够并列地流向室内热交换器72和蓄热用热交换器63双方,分别在室内热交换器72和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冷凝。其结果是,能够一边持续对室内进行制热,一边可靠地将暖热传给蓄热介质。
[利用制热运转]
在利用制热运转中,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将已储存在蓄热箱62中的蓄热介质的暖热用作低压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能够实现减轻制热负荷。利用制热运转大体上分为第一利用制热运转(下面称为利用制热运转(1))和第二利用制热运转(下面称为利用制热运转(2))。
[利用制热运转(1)]
利用制热运转(1)是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MP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LP之差(MP-LP)达到比较小的值这样的条件下执行的。例如冬季的、室外空气温度比较高且蓄热装置60的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比较低,这样的情况相当于上述条件。
在图10所示的利用制热运转(1)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三电磁阀SV3和第五电磁阀SV5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和室外膨胀阀24处于全开状态,第二减压阀EV2、第三减压阀EV3处于全关状态,第四减压阀EV4和室内膨胀阀73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和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室外风扇26停止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利用制热运转(1)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冷凝器的作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流入气管线L2,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流出到液管线L1中的制冷剂全部流入第二分支管48。在第二分支管48中,制冷剂在第四减压阀EV4的作用下被减压至低压。被减压后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的蓄热侧制冷剂流路63b中流动,其从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旁路管44a后,在预热用热交换器64的预热侧制冷剂流路64b中流动,并从蓄热介质吸热而进一步蒸发。上述制冷剂在主蓄热用流路44中流动,然后分流而流入第一引入管31和室外热交换器23。上述的制冷剂在吸入管28中汇合,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因此,能够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能够减轻压缩机22的动力。此时,在流入第一引入管31的制冷剂会在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中流动,但是由于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32不是空气热交换器,因此热损失少。此外,由于室外风扇26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即使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热损失也会少。如上所述,在利用制热运转(1)中,能够实现降低低压气态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热损失。此外,由于第一引入管31兼作用于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低压注入管,因此能够减少管道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制热运转(1)中,也可以为:只将第一减压阀EV1和室外膨胀阀24中的室外膨胀阀24设为全关状态,使低压气态制冷剂只流入第一引入管31。此外,还可以为:只将第一减压阀EV1和室外膨胀阀24中的第一减压阀EV1设为全关状态,使低压气态制冷剂只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
[利用制热运转(2)]
利用制热运转(2)是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MP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制冷剂的压力LP之差(MP-LP)达到比较大的值这样的条件下执行的。例如冬季的、室外空气温度比较低且蓄热装置60的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比较高,这样的情况相当于上述条件。
在图11所示的利用制热运转(2)中,四通换向阀25处于第二状态,从第一电磁阀SV1至第六电磁阀SV6中,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以及第五电磁阀SV5处于打开状态,剩余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减压阀EV1、第二减压阀EV2以及第三减压阀EV3处于全关状态,第四减压阀EV4、室内膨胀阀73以及室外膨胀阀24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2、室外风扇26以及室内风扇74进行工作。泵67处于运转状态,从而蓄热装置60进行工作。在利用制热运转(2)下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如下所述的制冷循环,在上述制冷循环下,室内热交换器72发挥冷凝器的作用,蓄热用热交换器63、预热用热交换器6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蒸发器的作用。
从压缩机22喷出后的制冷剂流入气管线L2,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流出到液管线L1中的制冷剂分流而流入第二分支管48和主液管42。第二分支管48的制冷剂在第四减压阀EV4被减压至中压(制冷剂回路11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中间压力),然后向主蓄热用流路44流出。主蓄热用流路44的制冷剂在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中被加热,从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依次流过中间中继管46、连接管道13以及中间吸入管35,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的压缩中途的压缩室。
主液管42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4被减压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2的吸入管28。在压缩机22的压缩室中,从吸入管28吸入进来的低压制冷剂被压缩至中压之后,与从中间吸入管35吸入进来的中压制冷剂混合在一起,然后被压缩至高压。
由于利用制热运转(2)是在室外空气温度低、蓄热装置60的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比较高的条件下执行的,因此,蓄热用热交换器63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MP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LP之间的压力差(MP-LP)会达到比较大的值。因此,能够抑制在压缩机22的压缩室压缩的中途压缩室的内部压力大于由中间吸入管35引入的制冷剂的压力这样的现象,从而能够将中间吸入管35的制冷剂可靠地引入至压缩室。
而且,在中间吸入管35上设置有止回阀CV1,上述止回阀CV1禁止从压缩机22向主蓄热用流路44的逆流。因此,即使从中间吸入管35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MP低于压缩中途的压缩室的内部压力,压缩室的制冷剂也不会逆流至中间吸入管35。需要说明的是,止回阀CV1也可以设置在中间吸入管35中位于压缩机22的壳体22a内的内侧管道部36上。由此,能够将从压缩机构的压缩中途的压缩室到止回阀CV1为止的流路长度抑制到最小,进而能够将没有对压缩制冷剂时做出贡献的死容积抑制到最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压缩机22的压缩效率降低。
此外,如果在MP-LP比较大的条件下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则能够减小用于在压缩机22中将制冷剂压缩至高压制冷剂时所需要的总功量。其结果是,在利用制热运转(2)中,能够一边将蓄热介质的暖热回收至制冷剂中,一边高节能地进行制热。
[利用制热运转的第一动作]
在上述的利用制热运转(1)、利用制热运转(2)中,控制器100比较用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S1(参照图1)检测出的室外空气温度To与规定的温度Ta。在检测出的室外空气温度To在规定温度Ta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第一条件成立,执行第一动作。
第一动作是如下所述的运转,即:在利用制热运转(1)、利用制热运转(2)中,只在蓄热介质的温度高于水合物生成温度的状态时,蓄热介质经由蓄热用热交换器63对制冷剂进行加热的运转。即,可以说,在第一动作中,在已储存于蓄热介质中的显热和潜热中,只有显热用于制热。
在第一动作下,温度比较高的蓄热介质的显热经由蓄热用热交换器63、预热用热交换器64被传递给制冷剂。由此,即使使蓄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也能够使蒸发压力维持比较高的值,从而能够提高制热效率。但是,在第一动作中,室外空气温度To高且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也高,因此,若第一动作持续进行而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缓缓地降低下去,则蓄热回路61中的蒸发压力也会降低下去,从而即使持续进行第一动作,制热效率也不会升高。因此,若用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检测出的蓄热介质的温度低于基准温度Tb,则控制器100对各设备进行控制,以便结束第一动作,并执行单纯制热运转。在此,基准温度Tb是蓄热介质的水合物生成温度(例如12℃)以上的规定温度。
若进入单纯制热运转(图6),则泵67停止工作,制冷剂不流入蓄热用热交换器63。由此,蓄热介质不会被制冷剂进一步冷却,蓄热介质的温度也不会达到水合物生成温度以下的温度。其结果是,在蓄热回路61中,能够事先避免笼形水合物发生结晶化而积累在管道内的现象,能够可靠地防止蓄热回路61封闭。而且,通过进入单纯制热运转,持续对室内进行制热,因此也不会影响室内的舒适性。
[利用制热运转的第二动作]
在上述的利用制热运转(1)、利用制热运转(2)中,在检测出的室外空气温度To低于规定温度Ta的情况下,判定为第一条件不成立,从而执行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是如下所述的运转,即:即使蓄热介质的温度达到低于水合物生成温度的温度,也会持续进行蓄热介质经由蓄热用热交换器63对制冷剂进行加热的动作的运转。即,可以说,在第二动作中,已储存在蓄热介质中的显热和潜热双方都用于制热。
在第二动作下,温度比较低的蓄热介质的潜热经由蓄热用热交换器63和预热用热交换器64被传递给制冷剂。在第二动作中,室外空气温度To低且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也低。由此,通过使蓄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蒸发压力,能够提高制热效率。
若第二动作持续进行,则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会缓缓地降低,从而达到比水合物生成温度低的温度。由此,在蓄热回路61中,可能会存在生成笼形水合物且水合物的结晶积累在管道内的情况。因此,在蓄热装置60中,用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检测如上所述的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的情况。
具体而言,即使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温度达到比水合物生成温度低的温度,上述蓄热介质也会处于过冷却状态,不会生成水合物的结晶。但是,如果对该过冷却状态的蓄热介质施加了某种刺激如受到了冲击等,则过冷却状态得到解除,从而生成水合物结晶。如果如上所述那样过冷却状态得到解除,则蓄热介质的温度会上升至水合物生成温度附近。因此,若用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S2检测出的蓄热介质的温度发生了上升变化,则控制器100判断为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起来。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检测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的情况的积累检测部,例如可以采样对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循环量进行检测的流量检测部。即,若用流量检测部检测的蓄热回路61的蓄热介质的循环量小于规定值,则可以检测为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起来。
若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检测出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的情况,则控制器100使空调机停止第二动作,使空调机执行制热蓄热运转。具体而言,若检测出笼形水合物的结晶开始积累的情况,则控制器100判定如下所述的条件是否成立,上述条件表示已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的制冷剂的温度高。
具体而言,在从第二动作进入制热蓄热运转之际,控制器100的判定部比较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的制冷剂的温度Tb与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基准温度Ts。在此,若制冷剂的温度Tb比制冷剂基准温度Ts高,则判断为上述条件成立。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控制器100使空调机执行第一制热蓄热运转(制热蓄热运转(1))。其结果是,执行如下所述的制热蓄热运转(1),在上述制热蓄热运转(1)下,已在压缩机22中被压缩的全部的制冷剂依次流过室内热交换器72、蓄热用热交换器63。在该条件下的制热蓄热运转(1)中,流过了室内热交换器72的制冷剂的温度足够高,因此能够利用该制冷剂充分地对蓄热介质进行加热,并且能够持续对室内进行制热。
另一方面,假设:在从第二动作进入制热蓄热运转之际,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的温度Tb达到制冷剂基准温度Ts以下。在该情况下,控制器100的判定部判定为如下所述的条件不成立,上述条件表示已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冷凝的制冷剂的温度高。这样一来,如图9所示,控制器100使空调机执行第二制热蓄热运转(制热蓄热运转(2))。其结果是,在压缩机22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分流而流向室内热交换器72和蓄热用热交换器63双方,从而分别在室内热交换器72和蓄热用热交换器63中蒸发。其结果是,能够一边持续地对室内进行制热,一边可靠地使蓄热介质的温度升高。
〈压缩机效率和运转的切换〉
下面,说明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及压缩机效率以及根据上述的旋转速度及压缩机效率对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进行切换的情况。
[压缩机效率]
如在对压缩机22的说明中的叙述,压缩机22的电动机构成为可由变频部改变其运转频率,其旋转速度可发生变化。在此,压缩机22的压缩机效率与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相关。图12图示了压缩机的旋转速度(rps)与压缩机效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旋转速度为R的附近,压缩机效率最高。随着旋转速度小于R,压缩机效率会逐渐地降低,在旋转速度为Rmin时压缩机效率最低。在旋转速度过高的情况下,压缩机效率也会降低,在旋转速度为Rmax时的压缩机效率低于旋转速度为R时的压缩机效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说明,期望在压缩机效率高的旋转速度下使压缩机22动作。特别是,若旋转速度减小,则压缩机效率急剧地降低,因此期望避免旋转速度极端地降低的情况。
通过调节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来控制蓄热式空调机10的空气调节能力。因此,若在蓄热式空调机10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室内的空调负荷(制冷负荷或者制热负荷)减小,则为了与室内的空调负荷相对应地使蓄热式空调机10的空调能力降低,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此外,在即使将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设为最小值(最低旋转速度),空调能力相对于空调负荷而言也依然过剩的情况下,以往会通过进行开启/停止运转来防止室内温度变得过低或过高,其中,上述开启/停止运转是反复使压缩机22停止和再起动的运转。但是,由于开启/停止运转会成为造成功耗增加、空调的开启/关闭所导致的舒适性降低等原因,因此期望避免上述的开启/停止运转。
因此,如下面的说明,进行单纯制冷运转与制冷蓄冷运转的切换(以及单纯制热运转与制热蓄热运转的切换)。
[单纯制冷运转与制冷蓄冷运转的切换]
若在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内的制冷负荷减小,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R1,则控制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
在此,将下侧基准值R1设为比Rmin大且比R小的值。此外,优选将下侧基准值R1设为比Rmin稍大的值。
在单纯制冷运转下,只进行室内热交换器72对室内空气的冷却处理,相对于此,在制冷蓄冷运转下,室内热交换器72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并且蓄热用热交换器63对蓄热介质进行冷却。由此,若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则制冷循环下的低压会暂时上升。
另一方面,在单纯制冷运转和制冷蓄冷运转下,控制器100以制冷循环下的低压(即,被吸向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规定的目标值的方式,对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进行调节。因此,若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则为了使制冷循环下的低压降低至目标值,需要提高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
因此,若在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下侧基准值R1且压缩机22变为以效率差的旋转速度进行工作的状态,则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其结果是,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变得比下侧基准值R1高,从而压缩机22的效率得到了改善。
此外,在即使将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设为最小值Rmin,蓄热式空调机10的制冷能力相对于室内的制冷负荷而言也依然过剩的情况下,以往需要通过进行反复使压缩机22停止和再起动的开启/停止运转来防止室内温度过低。
相对于此,若在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下侧基准值R1,则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这样一来,就能够只利用通过制冷循环所得到的冷热中的一部分来对室内进行制冷,能够一边使压缩机22持续工作,一边使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时所使用的冷热降低至与室内的制冷负荷相符的量。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室内的制冷负荷非常小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避免压缩机22的开启/停止运转,来维持室内的较高的舒适性。
进行从单纯制冷运转向制冷蓄冷运转的切换时的下侧基准值R1是根据如图12所示的旋转速度与压缩机效率之间的关系、用于进行蓄冷的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等来决定的。此外,也可以将储存在蓄热部60中的冷热的量用作决定下侧基准值的要素。
接下来,在制冷蓄冷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达到了上侧基准值R2的情况下,从制冷蓄冷运转切换为单纯制冷运转,从而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在此,将上侧基准值R2设为比R大且比Rmax小的值。
例如,在图12中,若转速超过R接近Rmax,则压缩机效率会降低。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从制冷蓄冷运转切换到单纯制冷运转,就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此外,若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升高,则功耗就会增大。从这一方面来说,也优选为:在旋转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值的情况下,从制冷蓄冷运转切换为单纯制冷运转。
与下侧基准值R1同样,上侧基准值R2也是根据旋转速度与压缩机效率之间的关系、用于进行蓄冷的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等来决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要向蓄热部60蓄冷,就至少需要一定量的冷热,在将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之际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需要是如下所述的值,即:在上述旋转速度的增加量下,至少能够产生上述一定量的冷热。
关于此,也可以将蓄热部60设计为:能够利用在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下可产生的冷热,向上述蓄热部60蓄冷。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相当于该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量,能够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
[单纯制热运转与制热蓄热运转的切换]
对于单纯制热运转与制热蓄热运转的切换,也和在上面说明的单纯制冷运转与制冷蓄冷运转的切换相同地进行。
在单纯制热运转下,只进行室内热交换器72对室内空气的加热处理,相对于此,在制热蓄热运转下,室内热交换器72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并且蓄热用热交换器63对蓄热介质进行加热。由此,若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则制冷循环下的高压会暂时降低。
另一方面,在单纯制热运转和制热蓄热运转中,控制器100以制冷循环下的高压(即,从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规定的目标值的方式,对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进行调节。因此,若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则为了将制冷循环下的高压提高至目标值,需要提高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
因此,若在单纯制热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下侧基准值R1且压缩机22变为以效率差的旋转速度进行工作的状态,则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其结果是,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变得比下侧基准值R1高,压缩机22的效率得到了改善。
此外,在即使将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设为最小值Rmin,蓄热式空调机10的制热能力相对于室内的制热负荷而言也依然过剩的情况下,以往需要通过进行使压缩机22反复停止和再起动的开启/停止运转来防止室内温度过高。
相对于此,若在单纯制热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下侧基准值R1,则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这样一来,就能够只利用通过制冷循环所得到的暖热中的一部分来对室内进行制热,能够一边使压缩机22持续工作,一边使在室内热交换器72中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时所使用的暖热降低至与室内的制热负荷相符的量。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室内的制热负荷非常小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避免压缩机22的开启/停止运转,来维持室内的较高的舒适性。
接下来,在制热蓄热运转过程中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达到了上侧基准值R2的情况下,将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方式从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单纯制热运转,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在图12中,若转速超过R而接近Rmax,则压缩机效率会降低。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从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单纯制热运转,就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此外,若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升高,则功耗就会增大。从这一方面来说,也优选为:在旋转速度超过了规定的值的情况下,从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单纯制热运转。
与制冷时的情况相同,能够根据如图12所示的旋转速度与压缩机效率之间的关系、用于进行蓄冷的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等,来决定下侧基准值R1和上侧基准值R2。
需要说明的是,要向蓄热部60蓄热,就至少需要一定量的暖热,在将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之际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需要是如下所述的值,即:在上述旋转速度增加量下,至少能够产生上述一定量的暖热。
关于此,也可以将蓄热部60设计为:能够利用在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下可产生的暖热,向上述蓄热部60蓄热。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相当于该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量,能够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中,将止回阀CV1设置在中间吸入管35中的、压缩机22的壳体22a的外部。由此,容易进行止回阀CV1的连接作业、维修作业。但是,也可以将止回阀CV1设置在中间吸入管35中的、壳体22a内部的内侧管道部36上。由此,能够将从压缩机构的压缩中途的压缩室到止回阀CV1为止的流路长度抑制到最小,进而能够将没有对压缩制冷剂时做出贡献的死容积抑制到最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压缩机22的压缩效率降低。
(其它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室内的制冷负荷或者制热负荷升高时,利用在制冷蓄冷运转及制热蓄热运转下储存到蓄热部60中的蓄热能。即,在室内的制冷负荷或者制热负荷比规定值高的高负荷情况下,蓄热式空调机10进行利用制冷运转或利用制热运转(1)(2)即可。
图13(a)中的虚线曲线示出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的功耗的变化趋势,实线曲线示出现有空调机的功耗的变化趋势。从图13(a)中明确可知,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的低负荷时的功耗比现有空调机上升,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的高负荷时的功耗比现有空调机减少。
在其它实施方式1中,在负荷低且对室内进行制冷之际,从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制冷蓄冷运转来进行运转,在负荷低且对室内进行制热之际,从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蓄热运转来进行运转。相对于此,以往,在负荷低且对室内进行制冷之际,持续进行单纯制冷运转,在负荷低且对室内进行制热之际,持续进行单纯制热运转。因此,在图13(a)中,在进行制冷蓄冷运转或者制热蓄热运转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的低负荷时的功耗比进行单纯制冷运转或者单纯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低负荷时的功耗高。如上所述,其它实施方式1中,虽然功耗比现有空调机高,但是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蓄冷或者蓄热。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1中,在负荷高且对室内进行制冷之际,进行利用制冷运转,在负荷高且对室内进行制热之际,进行利用制热运转。相对于此,以往,在负荷高且对室内进行制冷之际,持续进行单纯制冷运转,在负荷高且对室内进行制热之际,持续进行单纯制热运转。因此,在图13(a)中,在进行利用制冷运转或者利用制热运转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的高负荷时的功耗比单纯制冷运转或者单纯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高负荷时的功耗低。
从低负荷时及高负荷时的功耗方面来看,可以说在其它实施方式1下能够使功耗比以往更加平稳。
如上所述的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能够抑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来确保舒适性,并且能够实现降低该空调机(10)的功耗。
在此,优选为:使用进行预测的每日气温变化趋势数据、该变化趋势数据下的气温峰值大小、气温变化趋势的年数据等,由用控制器100判断上述的室内的制冷负荷或者制热负荷。
(其它实施方式2)
在图13(b)中,用曲线图表图示出对额定能力的负荷率的变化趋势与蓄热式空调机10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图13(b)中,分为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用柱状图表图示出对额定能力的负荷率的变化趋势与蓄热式空调机10的运转时间。
从图13(b)的柱状图表可知,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对额定能力的负荷率的最大值为100%,而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对额定能力的负荷率的最大值为70%。而且,从图13(b)的柱状图表可知,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一年运转时间的约90%的时间内,双方的负荷率都集中在50%以下的部分。
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通常按照制冷运转之际的最大负荷率(即100%),选择蓄热式空调机10。但是,从图13(b)的柱状图表明确可知,即使在制冷运转下,一年中,负荷率达到最大(100%)的制冷运转的时间也极少,为几个小时左右。
另一方面,如果室内的制冷负荷是高负荷,则上述的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就能够进行利用制冷运转,如果室内的制热负荷是高负荷,则上述的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就能够进行利用制热运转。即,只要是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则在负荷率高的情况下就能够通过利用制冷(或者利用制热)运转来进行应对。因此,在为上述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的情况下选择该空调机(10)时,就能够选择比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情况下的大小(功率)小的空调机。例如,上述其它实施方式1中,在原本要选10HP的蓄热式空调机的情况下,就能够选择大小(功率)比其小的8HP的蓄热式空调机。
在图13(b)中,用由实线形成的曲线图表图示出10HP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针对负荷率的变化趋势,用由虚线形成的曲线图表图示出8HP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针对负荷率的变化趋势。从对上述两个图表的比较可知,在低负荷的情况下,大小(功率)小的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比大小(功率)大的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高。
即,在上述其它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蓄热式空调机10中,通过选择大小(功率)小的蓄热式空调机,从而在出现率高的低负荷的情况下,上述蓄热式空调机的效率比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大小(功率)的蓄热式空调机高,因此能够提高年效率。
(其它实施方式3)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蓄热部是具备了供蓄热介质循环的蓄热回路的所谓的动态式蓄热装置。但是,蓄热部也可以为:例如使留在箱内的水或其它蓄热介质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所谓的静态式蓄热装置。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蓄热式空调机非常有用。
-符号说明-
10 蓄热式空调机
11 制冷剂回路
22 压缩机(压缩部)
23 室外热交换器
28 吸入管(低压吸入部)
31 第一引入管(低压引入管)
32 第一过冷却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
35 中间吸入管(中间吸入部)
36 内侧管道部
44 主蓄热用流路
60 蓄热部(蓄热装置)
61 蓄热回路
62 蓄热箱
63 蓄热用热交换器
65 流出管(流出部)
72 室内热交换器
100 控制器(运转控制部)
EV1 第一减压阀(减压阀)

Claims (6)

1.一种蓄热式空调机,其具备:制冷剂回路(11),其具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72),上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制冷循环;以及蓄热部(60),其具有蓄热介质,上述蓄热部(60)使该蓄热介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上述蓄热式空调机能够执行:单纯制冷运转,在上述单纯制冷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以及制冷蓄冷运转,在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蒸发,并且上述蓄热部(60)的上述蓄热介质被上述制冷剂冷却,
上述蓄热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运转控制部(100),若在上述单纯制冷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若在上述制冷蓄冷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至规定的上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制冷蓄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单纯制冷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热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运转控制部(100)中,在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冷运转切换为上述制冷蓄冷运转之际的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与上述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值相等。
4.一种蓄热式空调机,其具备:制冷剂回路(11),其具有压缩机(22)、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内热交换器(72),上述制冷剂回路(11)进行制冷循环;以及蓄热部(60),其具有蓄热介质,上述蓄热部(60)使该蓄热介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上述蓄热式空调机能够执行:单纯制热运转,在上述单纯制热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蒸发;以及制热蓄热运转,在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下,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1),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72)中制冷剂被冷凝且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蒸发,并且上述蓄热部(60)的上述蓄热介质被上述制冷剂加热,
上述蓄热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运转控制部(100),若在上述单纯制热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至规定的下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若在上述制热蓄热运转过程中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上升至规定的上侧基准值,则上述运转控制部(100)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制热蓄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单纯制热运转,使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热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运转控制部(100)中,在将蓄热式空调机的运转方式从上述单纯制热运转切换为上述制热蓄热运转之际的上述压缩机(22)的旋转速度的增加量与上述压缩机(22)的最低旋转速度的值相等。
CN201580070637.0A 2014-12-26 2015-12-24 蓄热式空调机 Active CN1071105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5594 2014-12-26
JP2014265594 2014-12-26
PCT/JP2015/006449 WO2016103711A1 (ja) 2014-12-26 2015-12-24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0570A true CN107110570A (zh) 2017-08-29
CN107110570B CN107110570B (zh) 2019-12-31

Family

ID=56149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0637.0A Active CN107110570B (zh) 2014-12-26 2015-12-24 蓄热式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539335B2 (zh)
EP (2) EP3492841A1 (zh)
JP (1) JP6052380B2 (zh)
CN (1) CN107110570B (zh)
ES (1) ES2746562T3 (zh)
PH (1) PH12017501194A1 (zh)
SG (1) SG11201704999UA (zh)
WO (1) WO2016103711A1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3101A (zh) * 2019-06-28 2019-09-17 中原工学院 一种蓄能型高效风冷热泵机组
CN111486568A (zh) * 2020-04-29 2020-08-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13614463A (zh) * 2019-03-25 2021-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785162A (zh) * 2019-05-10 2021-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系统
US11365335B2 (en) 2017-12-18 2022-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US11435118B2 (en) 2017-12-18 2022-09-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41802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441819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92527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493244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unit
US11506425B2 (en) 2017-12-18 2022-11-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2252523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1535781B2 (en) 2017-12-18 2022-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49041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549695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 unit
US11820933B2 (en) 2017-12-18 2023-11-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906207B2 (en) 2017-12-18 2024-0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7613B2 (ja) * 2015-06-18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GB2559114A (en) * 2016-12-20 2018-08-01 Encora Tech Limited A dynamically adaptive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KR102372489B1 (ko) * 2017-07-10 2022-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증기 분사 사이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TWI665412B (zh) * 2017-08-30 2019-07-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住宅熱平衡系統及使用住宅熱平衡系統之節能空調系統
WO2019124140A1 (ja) * 2017-12-18 2019-06-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073311B2 (en) * 2018-05-17 2021-07-27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Climate-control system having pump
EP3995761A1 (en) * 2020-11-05 2022-05-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circuit for a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ith a thermal storage and method forcontrolling a refrigerant circuit
JP2023546495A (ja) * 2020-11-05 2023-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蓄熱器を有する冷却装置のための冷媒回路および冷媒回路を制御する方法
JP7444189B2 (ja) 2022-03-29 2024-03-0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276A (en) * 1990-09-20 1991-11-05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Inc. Humidity control for variable speed air conditioner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JP2007017089A (ja) * 2005-07-08 2007-01-25 Jfe Engineering Kk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該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US20070044951A1 (en) * 2003-09-18 2007-03-01 Webasto Ag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interior of a motor vehicle
CN101498494A (zh) * 2008-01-31 2009-08-05 上海南区节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集中空调系统的经济运行方法
JP2013130357A (ja) * 2011-12-22 2013-07-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二元冷凍装置
CN104246395A (zh) * 2012-03-15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736951A (zh) * 2012-10-18 2015-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6484A (en) * 1984-11-30 1986-10-14 Kysor Industrial Corporation Vehicle refrigerant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US5299431A (en) 1991-04-26 1994-04-05 Nippondenso Co., Ltd.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having condenser and evaporator provided within air duct
US5735133A (en) * 1996-04-12 1998-04-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Vehicular cool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JP3903342B2 (ja) * 2003-03-13 2007-04-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TWI309290B (en) * 2003-05-30 2009-05-01 Sanyo Electric Co Cooling apparatus
US20050172660A1 (en) * 2004-02-05 2005-08-11 Anderson R. 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EP1577548A1 (en) * 2004-03-16 2005-09-21 Abb Research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oring thermal energy and generating electricity
DE102008020351A1 (de) * 2008-04-23 2009-10-29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limatisierungs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612059B2 (en) * 2009-09-17 2017-04-04 Bluelagoon Technologies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hermal transfer and/or storage
US20120031119A1 (en) * 2010-08-03 2012-02-09 Nadeem Ahmad Atmospheric lapse rate cooling system
KR101218546B1 (ko) * 2011-05-23 2013-01-09 진주환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DE102012100525A1 (de) * 2011-07-28 2013-01-3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Kraftfahrzeugkältemittelkreislauf mit einer Kälteanlagen- und einer Wärmepumpenschaltung
JP2014016057A (ja) * 2012-07-06 2014-01-30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KR101456007B1 (ko) 2012-11-01 2014-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6115134B2 (ja) 2012-12-28 2017-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129902A (ja) * 2012-12-28 2014-07-1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WO2015065998A1 (en) * 2013-10-29 2015-05-07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eak load shifting via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sing a thermosyph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276A (en) * 1990-09-20 1991-11-05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Inc. Humidity control for variable speed air conditioner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US20070044951A1 (en) * 2003-09-18 2007-03-01 Webasto Ag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interior of a motor vehicle
JP2007017089A (ja) * 2005-07-08 2007-01-25 Jfe Engineering Kk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該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
CN101498494A (zh) * 2008-01-31 2009-08-05 上海南区节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集中空调系统的经济运行方法
JP2013130357A (ja) * 2011-12-22 2013-07-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二元冷凍装置
CN104246395A (zh) * 2012-03-15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736951A (zh) * 2012-10-18 2015-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92527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906207B2 (en) 2017-12-18 2024-02-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11493244B2 (en) 2017-12-18 2022-11-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unit
US11820933B2 (en) 2017-12-18 2023-11-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365335B2 (en) 2017-12-18 2022-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mprising refrigerant, use thereof, refrigerating machine having sam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ing machine
US11435118B2 (en) 2017-12-18 2022-09-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sourc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441802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441819B2 (en) 2017-12-18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49695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 unit
US11549041B2 (en) 2017-12-18 2023-01-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refrigerant, use of said composition, refrigerator hav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frigerator
US11506425B2 (en) 2017-12-18 2022-11-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35781B2 (en) 2017-12-18 2022-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3614463B (zh) * 2019-03-25 2022-1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614463A (zh) * 2019-03-25 2021-11-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785162B (zh) * 2019-05-10 2023-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系统
CN113785162A (zh) * 2019-05-10 2021-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系统
CN110243101A (zh) * 2019-06-28 2019-09-17 中原工学院 一种蓄能型高效风冷热泵机组
CN111486568A (zh) * 2020-04-29 2020-08-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WO2022252523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22934A4 (en) 2018-08-01
SG11201704999UA (en) 2017-07-28
JP2016125808A (ja) 2016-07-11
CN107110570B (zh) 2019-12-31
US10539335B2 (en) 2020-01-21
US20190170378A1 (en) 2019-06-06
EP3492841A1 (en) 2019-06-05
EP3222934B1 (en) 2019-06-26
EP3222934A1 (en) 2017-09-27
JP6052380B2 (ja) 2016-12-27
US20170336085A1 (en) 2017-11-23
WO2016103711A1 (ja) 2016-06-30
PH12017501194A1 (en) 2017-10-18
ES2746562T3 (es) 2020-03-06
US10563872B2 (en) 202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0570A (zh) 蓄热式空调机
CN203249455U (zh) 空调装置
JP5327308B2 (ja)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JP6020549B2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JPWO2011092802A1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冷媒バイパス方法
JP2007071505A (ja) 冷凍装置
JP2010127531A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101155497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JP200922897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7110544A (zh) 蓄热式空调机
JP200915649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310519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2016125725A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EP2678612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ce storage
JP5901775B2 (ja) 冷凍装置
JP2009293887A (ja) 冷凍装置
JP2016125724A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JP6507635B2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JP2009281595A (ja) 冷凍装置
JP5375333B2 (ja) 自動販売機
CN109959180B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JP2005326131A (ja) 液冷媒加圧装置
JP2016125722A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機
CN109539614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能量调节方法
JP2000035255A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