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4329B - 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4329B
CN107104329B CN201710302747.6A CN201710302747A CN107104329B CN 107104329 B CN107104329 B CN 107104329B CN 201710302747 A CN201710302747 A CN 201710302747A CN 107104329 B CN107104329 B CN 1071043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erminal
docking
space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027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4329A (zh
Inventor
朱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0274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043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04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329A/zh
Priority to US15/802,864 priority patent/US10050365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4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01R13/6583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ductive resilient members between mating shield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第一信号端子固设于基座并显露于舌板的表面,金属壳与舌板之间形成插接空间,对接连接器包括塑胶座体,第二信号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并延伸进入对接空间,接地弹片固设于壁部且与屏蔽壳相接触,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对接口类的电连接器组合的插拔性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一舌板,多个信号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显露于舌板的表面,一金属壳体包覆于所述舌板外围以形成一插接空间,对接连接器包括一塑胶主体,固定于塑胶主体的多个对接端子、安装于塑胶主体外壁面的接地弹片及套设于塑胶主体的一屏蔽壳体,接地弹片与屏蔽壳体相接触,其中塑胶主体的前端凸出于屏蔽壳体外,即屏蔽壳体未完全包覆塑胶主体的前端部分。当对接连接器刚开始插入插接空间时,由于塑胶主体凸出于屏蔽壳体外,使得屏蔽壳体不能立即接触到金属壳体以将屏蔽壳体接地,故接地弹片也无法在对接连接器刚开始插入插接空间时及时接地。由于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互插接时存在间隙,使对接连接器在插入插接空间时容易插歪,使接地弹片容易接触到信号端子而造成短路,进而造成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烧坏,严重影响了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与金属壳相接触,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第一信号端子短路,保证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固设于基座并显露于舌板的表面,一金属壳套设于基座和舌板外,金属壳与舌板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第一信号端子显露于插接空间,金属壳的顶壁开设一开孔,自开孔的后边缘沿对接方向向前一体延伸并朝向插接空间弯折形成一弹性臂,弹性臂凸伸入插接空间,弹性臂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与金属壳顶壁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一对接连接器包括一塑胶座体,塑胶座体具有一对接空间,于对接空间的一侧设有一壁部,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并延伸进入对接空间,一接地弹片固设于壁部且显露于对接空间,一屏蔽壳套设于塑胶座体外,且接地弹片与屏蔽壳相接触;其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在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弹性臂均与屏蔽壳相接触。
进一步,绝缘本体于基座和舌板之间设有一台阶部,台阶部的厚度大于舌板的厚度,一接地片覆设于台阶部的表面,接地片与金属壳相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接地片位于对接空间与接地弹片相接触。
进一步,接地片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基座,自固定部一体向前延伸一延伸片显露于台阶部的表面,壁部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至少一通孔,接地弹片前端具有至少一弹性部穿过通孔且显露于对接空间,在第一对接状态,对接空间与插接空间部分重叠,弹性部与延伸片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弹性部弹性抵接延伸片。
进一步,固定部镶埋于基座,自固定部上下两侧向前延伸两个延伸片分别显露于台阶部的上下表面,塑胶座体于对接空间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壁部,接地弹片具有两个且分别安装于两个壁部的外侧,在第二对接状态,两个接地弹片的弹性部分别穿过通孔且沿上下方向弹性夹持两个延伸片。
进一步,接地弹片前端设有多个弹性部,壁部对应开设多个独立的通孔以收容多个弹性部,接地弹片前端于每相邻两个弹性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接地部,接地弹片后端设有多个第二接地部,每一第一接地部和每一第二接地部均朝向远离对接空间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且均与屏蔽壳相接触。
进一步,第二信号端子为差分信号端子,对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两对第二信号端子,且两对第二信号端子排列于同一排,接地弹片具有并排设置的三个弹性部均凸伸入对接空间,位于接地弹片两侧的两个弹性部沿对接方向对应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的正前方。
进一步,对接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对第二低速端子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在舌板表面排列成同一排且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之间,位于接地弹片的中间位置的弹性部沿对接方向位于第二低速端子的正前方。
进一步,金属壳的顶壁于弹性臂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凸设至少一凸出部,凸出部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弹性臂的前端。
进一步,凸出部为长条形的凸肋,凸出部沿对接方向的长度大于弹性臂沿对接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金属壳的顶壁于弹性臂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凸设两个凸出部,每一凸出部为凸包状,位于弹性臂同一侧的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弹性臂的长度。
进一步,屏蔽壳的前端四周向内弯折形成一翻边,塑胶座体的外壁面朝向所述对接空间凹设一周以形成一凹陷部,翻边对应位于凹陷部,翻边的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塑胶座体的前端面,在第二对接状态,所述翻边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基座的前端面。
进一步,屏蔽壳的外壁面设有一导电体,在第一对接状态,导电体进入插接空间与金属壳接触。
进一步,屏蔽壳的外壁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以及连接顶面和底面的两侧面,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导电体,导电体的硬度小于屏蔽壳的硬度,且导电体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的前端。
进一步,导电体粘附于屏蔽壳的顶面和底面,导电体为导电软胶或导电海绵。
进一步,导电体为一金属弹片或一金属环,导电体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的前端,导电体焊接或套接于屏蔽壳的外壁面。
本发明还采用一种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固设于基座并显露于舌板的表面,一金属壳套设于基座和舌板外,金属壳与舌板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第一信号端子显露于插接空间第一信号端子为差分信号端子,电连接器具有四对第一信号端子分别排列于舌板的上下表面以形成上下两排,电连接器于每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的最外侧设有一第一接地端子,每一排的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和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均具有一平板接触部显露于插接空间,一中间屏蔽片埋设于舌板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一信号端子之间,中间屏蔽片两侧边缘分别凹设一扣持部凸出于舌板的相对两侧;一对接连接器包括一塑胶座体,塑胶座体具有一对接空间,于对接空间的一侧设有一壁部,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并延伸进入对接空间,一接地弹片固设于壁部且显露于对接空间,一屏蔽壳套设于塑胶座体外,且接地弹片与屏蔽壳相接触,自塑胶座体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对接空间,对接连接器具有四对第二信号端子均固设于塑胶座体且分别排列于对接空间的上下两侧以形成上下两排,对接连接器于每一对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设有一第二接地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且凸伸入对接空间,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和每一第二接地端子均具有一弹性接触部位于对接空间,一锁扣件安装于塑胶座体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二信号端子之间,锁扣件沿对接方向延伸有弹性的一对锁扣部进入对接空间,锁扣部对应卡持于扣持部,塑胶座体于对接空间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壁部,每一壁部的外壁面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多个端子槽与对接空间相连通,每一壁部的外壁面均安装有接地弹片,每一接地弹片对应每一壁面的多个端子槽开设有一让位孔,多个弹性接触部的前端显露于让位孔,每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收容于每一壁部最外侧的端子槽,接地弹片于让位孔两侧分别具有一连接部遮盖于每一壁部最外侧的端子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接地端子与连接部相重叠,其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两排弹性接触部分别与两排平板接触部一一对应相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即屏蔽壳体在第一对接状态就能接触到金属壳体,从而将屏蔽壳体接地,而接地弹片与屏蔽壳接触,故也能在第一对接状态及时接地,即使对接连接器在插入插接空间时插歪导致接地弹片接触到信号端子,由于接地弹片已接地,并且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能够避免第一信号端子短路进而避免了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被烧坏的风险,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使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具有良好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电连接器未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局部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局部组合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电连接器未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第一对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第二对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第二对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7及图8,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与电连接器100相互对接的一对接连接器200,其中,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座11及自基座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3,多个第一端子2固设于基座11并延伸进入舌板13,多个第一端子2中包括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211,一金属壳5套设于基座11和舌板13外,一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一塑胶座体6,塑胶座体6具有一对接空间61,于对接空间61的一侧设有一壁部62,多个第二端子7固设于塑胶座体6并延伸进入壁部62,多个第二端子7中包括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711,一接地弹片8固设于壁部62,且接地弹片8显露于对接空间61,一屏蔽壳9套设于塑胶座体6外,且接地弹片8与屏蔽壳9相接触,其中,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9部分进入插接空间51内,屏蔽壳9与金属壳5相导通,接地弹片8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711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13插入对接空间61,屏蔽壳9与金属壳5相导通,多个第二端子7和多个第一端子2相接触,即第二信号端子711与第一信号端子211相接触以形成电性连接。
如图1、图2及图3,电连接器100用以垂直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包括绝缘本体1和固设于绝缘本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2,绝缘本体1具有位于后端的基座11及自基座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3,绝缘本体1于基座11和舌板13之间设有一台阶部12,台阶部12的厚度大于舌板13的厚度且小于基座11的厚度。多个第一端子2固设于基座11并延伸进入舌板13,且多个第一端子2分别显露于舌板13的表面以方便与对接连接器200相对接。多个第一端子2分别排列于舌板13的上下表面以形成上下两排,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211为高速差分信号端子,用以传输USB3.0信号,电连接器100具有四对第一信号端子211分别排列于舌板13的上下表面并且与多个第二端子2中的其它端子共同排列于舌板13的上下表面排列成上下两排,并且上排的多个第一端子2与下排的多个第一端子2以舌板13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1可以为传输其它信号的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上排的多个第一端子2和下排的多个第一端子2的数量均为十二根,且排列顺序相同。每排第一端子2中包括两对第一信号端子211和位于两对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的一对第一低速端子213、位于每一第一低速端子213与每一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的一第一预留端子214和一第一电源端子215以及位于每一第一第一信号端子211外侧的一第一接地端子212,其中第一低速端子213用以传输USB2.0信号。每一第一端子2具有一平板接触部21,即每一第一信号端子211具有平板接触部21,位于上排的第一端子2的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舌板13的上表面,位于下排的第一端子2的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舌板13的下表面,并且舌板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排布有第一信号端子211的平板接触部21。
如图1、图2及图3,一中间屏蔽片3埋设于舌板13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一端子2之间,用以屏蔽上下两排的第一端子2之间的信号干扰,中间屏蔽片3后端间隔延伸两个焊脚31用以焊接至电路板。中间屏蔽片3两侧边缘分别凹设一扣持部32凸出于舌板13的相对两侧。一接地片4覆设于台阶部12的表面,接地片4与金属壳5相接触,接地片4具有一固定部41固定于基座11,自固定部41向前延伸一延伸片42显露于台阶部12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片4与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于一体,具体来说,固定部41为环形状,固定部41镶埋于基座11内,位于舌板13上下表面的第一接地端子212以及位于舌板13中间的中间屏蔽片3均与固定部41侧壁面机械接触,以将接地片4接地,增强电连接器100整体的屏蔽效果。自固定部41上下两侧分别向前延伸有一延伸片42,两个延伸片42分别显露于台阶部12的上下表面。
如图1、图2及图3,金属壳5包覆于基座11和舌板13,且金属壳5内壁面与舌板13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51,每一第一端子2的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插接空间51,即第一信号端子211的平板接触部21显露于插接空间51,插接空间51的设有用以供对接连接器200插入。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5的顶壁开设一开孔52,自开孔52的后边缘沿对接方向一体延伸并朝向插接空间51弯折形成一弹性臂53,弹性臂53凸伸入插接空间51,弹性臂53与平板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小于金属壳5顶壁与平板接触部21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弹性臂53与对接连接器200相抵接。弹性臂53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与金属壳5顶壁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即弹性臂53位于金属壳5的中间位置,即使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时插入方向有偏移,也能保证弹性臂53顺利接触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金属壳5的顶壁于弹性臂53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51凸设至少一凸出部54,凸出部54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弹性臂53的前端,当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先与金属壳5的凸出部54相接触,通过凸出部54的导引进而与弹性臂53相接触,故凸出部54的设置用以使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在插接空间51内能够进行良好的定位,并且能够防止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直接与弹性臂53的末端接触而顶坏弹性臂53。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出部54为长条形的凸肋,凸出部54沿对接方向的长度大于弹性臂53沿对接方向的长度,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壳5的顶壁于弹性臂53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51凸设两个凸出部54,每一凸出部54为凸包状,位于弹性臂53同一侧的两个凸出部54之间的距离大于弹性臂53的长度,在其它实施例中,凸出部54可以设有多个,只要保证至少一个凸出部54的前端向前超出弹性臂53的前端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壳5底壁也设有两个凸出部54,从而更好的导引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插入插接空间51。
如图1、图4及图5,自塑胶座体6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对接空间61,对接空间61的上下两侧均设有壁部62,多个第二端子7分别排列于对接空间61的上下两侧以形成上下两排,且上排的多个第二端子7与下排的多个第二端子7以对接空间61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使得对接连接器200可与电连接器100正反插接。在本实施例中,上排的多个第二端子7和下排的多个第二端子7的数量均为十二根,且排列顺序相同。每排第二端子7中具有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端子711,第二信号端子711为差分信号端子,用以传输USB3.0信号,对接连接器200具有至少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且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排列于同一排,在本实施例中,每排第二端子7中仅包括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并且每排第二端子7中还包括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之间的一对第二低速端子713、位于每一第二低速端子713与每一第二信号端子711之间的一第二预留端子714和一第二电源端子715以及位于每一第二信号端子711外侧的一第二接地端子712,其中第二低速端子713用以传输USB2.0信号,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1可以为传输其它信号的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只要与第一信号端子211的数量相匹配即可。每一第二端子7前端具有一弹性接触部71伸入对接空间61,每一第二端子7的后端凸出于塑胶座体6外。一锁扣件H安装于塑胶座体6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二端子7之间,锁扣件H沿对接方向延伸有弹性的一对锁扣部H1进入对接空间61。
如图1、图4及图5,每一壁部62的外壁面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多个端子槽621与对接空间61相连通,当舌板13进入对接空间61时,会推动多个弹性接触部71对应进入多个端子槽621,故多个端子槽621的设置用以提供多个弹性接触部71的弹性位移空间,以保证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00顺利对接。每一壁部62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至少一通孔622,通孔622与对接空间61相连通,通孔622与端子槽621之间具有一横梁623,使得通孔622与端子槽621不连通。每一壁部62的外侧均安装有接地弹片8,用以屏蔽第二端子7外侧的信号干扰。在本实施例中,接地弹片8前端设有多个弹性部81,壁部62对应开设多个独立的通孔622以收容多个弹性部81,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部81和通孔622可以设置为一个。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而言,接地弹片8前端具有并排设置的三个弹性部81,每一壁部62于端子槽621的前侧贯穿设有三个独立的通孔622,三个弹性部81对应收容于三个通孔622,并均显露于对接空间61。三个弹性部81包括位于接地弹片8两侧的两个弹性部81以及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弹性部81,其中,位于接地弹片8两侧的两个弹性部81沿对接方向对应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的正前方,用以屏蔽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外侧的信号干扰,位于接地弹片8的中间位置的弹性部81沿对接方向位于第二低速端子713的正前方,用以屏蔽第二低速端子713外侧的信号干扰。
如图4、图5及图6,每一接地弹片8对应每一壁部62的多个端子槽621开设有一让位孔82,多个弹性接触部71的前端显露于让位孔82,从而可以避免弹性接触部71在受到舌板13的推动而朝向远离对接空间61弹性位移时碰触到接地弹片8而造成短路。每一第二接地端子712的弹性接触部71收容于每一壁部62最外侧的端子槽621,接地弹片8于让位孔82两侧分别具有一连接部遮盖于每一壁部62最外侧的端子槽621,在壁部62的厚度方向上,接地端子与连接部相重叠。接地弹片8前端于每相邻两个弹性部81之间设有一第一接地部8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部83具有两个,且第一接地部83由接地弹片8的板体刺破形成,接地弹片8后端设有多个第二接地部84,每一第一接地部83和每一第二接地部84均朝向远离对接空间61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且均与屏蔽壳9相接触,使得接地弹片8与屏蔽壳9牢固的接触。
如图1、图4及图5,一屏蔽壳9套设于塑胶座体6外且完全包覆壁部62,接地弹片8安装于壁部62夹且设于壁部62与屏蔽壳9之间,且接地弹片8和第一接地部83和第二接触部均与屏蔽壳9内壁面相接触,使得接地片4与屏蔽壳9之间具有稳定的接触。屏蔽壳9的前端四周向内弯折形成一翻边93,塑胶座体6的外壁面朝向对接空间61凹设一周以形成一凹陷部624,翻边93对应位于凹陷部624,以将屏蔽壳9前端定位,翻边93的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塑胶座体6的前端面,使得屏蔽壳9在刚插入插接空间51时就能够与金属壳5接触以将屏蔽壳9接地,故接地弹片8也可以在对接连接器200刚开始插入插接空间51时及时接地。屏蔽壳9的外壁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一顶面91和一底面92以及连接顶面91和底面92的两侧面(未标号),顶面91、底面92以及两侧面共同围成一容纳腔(未标号)用以收容塑胶座体6。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为电连接器组合中的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未对接时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并且图6中的金属壳5和屏蔽壳9均为局部剖视。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沿对接方向对接时,金属壳5顶壁和底壁的凸出部54导引屏蔽壳9顺利进入插接空间51,避免对接连接器200插歪,并且由于同时舌板13插入对接空间61内,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相互对接的过程中,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如图8所示,在第一对接状态,对接空间61与插接空间51部分重叠,弹性部81与延伸片42不接触,屏蔽壳9的前端与金属壳5的弹性臂53相接触以形成接地,接地弹片8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端子7与第一端子2不接触,即屏蔽壳9在第一对接状态就能直接接触到金属壳5,从而将屏蔽壳9接地,而接地弹片8与屏蔽壳9接触,故也能在第一对接状态及时接地,即使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插接空间51时插歪导致接地弹片8接触到信号端子,由于接地弹片8已接地,并且接地弹片8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能够避免第一信号端子211短路进而避免了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被烧坏的风险。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插接完成时,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具有第二对接状态,如图9所示,屏蔽壳9始终抵持于金属壳5的弹性臂53,并将弹性臂53抵推至水平状态,弹性臂53的前端自开孔52凸出并位于插接空间51外,多个第二端子7与多个第一端子2一一弹性接触,具体的,两对第二信号端子711的弹性接触部71与两对第一信号端子211的平板接触部21相接触,第二低速端子713、第二预留端子714、第二电源端子715以及第二接地端子712的弹性接触部71分别对应与第一低速端子213、第一预留端子214、第一电源端子215以及第一接地端子212的平板接触部21一一对应弹性抵接,即在第二对接状态,两排弹性接触部71与两排平板接触部21一一对应相接触,从而使电连接器100和对接连接器200具有良好的电性连接,并且在第二对接状态,翻边93的前端面抵接于基座11的前端面,使得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00插接到位,弹性部81弹性抵接延伸片42,即两个接地弹片8的弹性部81分别穿过通孔622且沿上下方向弹性夹持两个延伸片42,不仅将接地弹片8接地,同时增强了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的固持力,锁扣部H1对应卡持于扣持部32,以增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的插拔力,保证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壳9的外壁面与金属壳5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金属壳5一体延伸设有弹性臂53,屏蔽壳9通过与弹性臂53接触以进行接地,在其它实施例中,金属壳5也可以不设置弹性臂53,屏蔽壳9的外壁面与金属壳5的内壁面之间未设置间隙,屏蔽壳9通过与金属壳5的内壁面接触以形成接地,只要保证屏蔽壳9能够与金属壳5导通以进行接地即可。
如图10至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属壳5'顶壁未开设开孔52和弹性臂53,屏蔽壳9'的外壁面设有一导电体10,即导电体10与屏蔽壳9'相接触,在第一对接状态,导电体10进入插接空间51与金属壳5'接触,使得屏蔽壳9'通过导电体10与金属壳5'相导通,以达到接地效果。屏蔽壳9'的顶面91'和底面92'均设有导电体10,导电体10的硬度小于屏蔽壳9'的硬度,且导电体10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8的前端,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体10粘附于屏蔽壳9'的顶面91'和底面92',导电体10为导电软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体10可以为导电海绵。导电体10的硬度小于屏蔽壳9'的硬度,以方便屏蔽壳9'顺利插入插接空间51',避免导电体10撞击到金属壳5'内壁面造成金属壳5'损坏。在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导电体10均与屏蔽壳9'接触,使得屏蔽壳9'与金属壳5'始终相导通,故同样可以使屏蔽壳9'在第一对接状态就能与金属壳5'相导通,以将屏蔽壳9'接地,故接地弹片8也能及时接地,从而能够避免第一信号端子211短路进而避免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被烧坏的风险。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屏蔽壳9”的外壁面设有一导电体L,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体L为一金属弹片,屏蔽壳9”的顶面91”和底面92”均设有导电体L,每一导电体L具有一固定板L1及自固定板L1撕裂形成的一弹性片L2,固定板L1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8的前端,两个固定板L1分别焊接固定于屏蔽壳9”的顶面91”和底面92”,在第一对接状态,固定板L1与金属壳5内壁相接触,屏蔽壳9”通过弹性片L2与金属壳5相导通,在第二对接状态,固定板L1和弹性片L2均与金属壳5内壁面相接触,即在第二对接状态屏蔽壳9”依然保持与金属壳5导通,故同样可以使屏蔽壳9”在第一对接状态就能与金属壳5相导通,以将屏蔽壳9”接地,故接地弹片8也能及时接地,从而能够避免第一信号端子211短路进而避免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被烧坏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体L为金属弹片,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体L可以为一金属环,金属环套接固定于屏蔽壳9”的外壁面,在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金属环均与金属壳5内壁面相接触,屏蔽壳9”通过金属环与金属壳5相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具有第一对接状态,对接空间61与插接空间51部分重叠,弹性部81与延伸片42不接触,屏蔽壳9的前端与金属壳5的弹性臂53相接触以形成接地,接地弹片8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711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不接触,即屏蔽壳9在第一对接状态就能接触到金属壳5,从而将屏蔽壳9接地,而接地弹片8与屏蔽壳9接触,故也能在第一对接状态及时接地,即使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插接空间51时插歪导致接地弹片8接触到第一信号端子8,由于接地弹片8已接地,并且接地弹片8与第一信号端子211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能够避免第一信号端子211短路进而避免了电路板上的信号芯片被烧坏的风险。
2.翻边93的前端面抵接于基座11的前端面,使得对接连接器200与电连接器100插接到位,弹性部81弹性抵接延伸片42,即两个接地弹片8的弹性部81分别穿过通孔622且沿上下方向弹性夹持两个延伸片42,不仅将接地弹片8接地,同时增强了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的固持力,锁扣部H1对应卡持于扣持部32,以增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的插拔力,保证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3.凸出部54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弹性臂53的前端,当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先与金属壳5的凸出部54相接触,通过凸出部54的导引进而与弹性臂53相接触,故凸出部54的设置用以使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在插接空间51内能够进行良好的定位,并且能够防止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直接与弹性臂53的末端接触而顶坏弹性臂53。
4.每一接地弹片8对应每一壁部62的多个端子槽621开设有让位孔82,多个弹性接触部71的前端显露于让位孔82,从而可以避免弹性接触部71在受到舌板13的推动而朝向远离对接空间61弹性位移时碰触到接地弹片8而造成短路。
5.弹性臂53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与金属壳5顶壁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即弹性臂53位于金属壳5的中间位置,即使对接连接器200在插入时插入方向有偏移,也能保证弹性臂53顺利接触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壳9。
6.导电体10的硬度小于屏蔽壳9'的硬度,以方便屏蔽壳9'顺利插入插接空间51',避免导电体10撞击到金属壳5'内壁面造成金属壳5'损坏,并且使屏蔽壳9'容易插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固设于基座并显露于舌板的表面,一金属壳套设于基座和舌板外,金属壳与舌板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第一信号端子显露于插接空间,金属壳的顶壁开设一开孔,自开孔的后边缘沿对接方向向前一体延伸并朝向插接空间弯折形成一弹性臂,弹性臂凸伸入插接空间,弹性臂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与金属壳顶壁沿对接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
一对接连接器包括一塑胶座体,塑胶座体具有一对接空间,于对接空间的一侧设有一壁部,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并延伸进入对接空间,一接地弹片固设于壁部且显露于对接空间,一屏蔽壳套设于塑胶座体外,且接地弹片与屏蔽壳相接触;
其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在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弹性臂均与屏蔽壳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于基座和舌板之间设有一台阶部,台阶部的厚度大于舌板的厚度,一接地片覆设于台阶部的表面,接地片与金属壳相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接地片位于对接空间与接地弹片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接地片具有一固定部固定于基座,自固定部一体向前延伸一延伸片显露于台阶部的表面,壁部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至少一通孔,接地弹片前端具有至少一弹性部穿过通孔且显露于对接空间,在第一对接状态,对接空间与插接空间部分重叠,弹性部与延伸片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弹性部弹性抵接延伸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固定部镶埋于基座,自固定部上下两侧向前延伸两个延伸片分别显露于台阶部的上下表面,塑胶座体于对接空间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壁部,接地弹片具有两个且分别安装于两个壁部的外侧,在第二对接状态,两个接地弹片的弹性部分别穿过通孔且沿上下方向弹性夹持两个延伸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接地弹片前端设有多个弹性部,壁部对应开设多个独立的通孔以收容多个弹性部,接地弹片前端于每相邻两个弹性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接地部,接地弹片后端设有多个第二接地部,每一第一接地部和每一第二接地部均朝向远离对接空间的方向倾斜延伸形成且均与屏蔽壳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二信号端子为差分信号端子,对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两对第二信号端子,且两对第二信号端子排列于同一排,接地弹片具有并排设置的三个弹性部均凸伸入对接空间,位于接地弹片两侧的两个弹性部沿对接方向对应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的正前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对接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对低速信号端子位于两对第二信号端子之间,位于接地弹片的中间位置的弹性部沿对接方向位于低速信号端子的正前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金属壳的顶壁于弹性臂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凸设至少一凸出部,凸出部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弹性臂的前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凸出部为长条形的凸肋,凸出部沿对接方向的长度大于弹性臂沿对接方向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金属壳的顶壁于弹性臂的两侧分别朝向插接空间凸设两个凸出部,每一凸出部为凸包状,位于弹性臂同一侧的两个凸出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弹性臂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屏蔽壳的前端四周向内弯折形成一翻边,塑胶座体的外壁面朝向所述对接空间凹设一周以形成一凹陷部,翻边对应位于凹陷部,翻边的前端面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塑胶座体的前端面,在第二对接状态,所述翻边的前端面抵接于所述基座的前端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屏蔽壳的外壁面设有一导电体,在第一对接状态,导电体进入插接空间与金属壳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屏蔽壳的外壁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以及连接顶面和底面的两侧面,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导电体,导电体的硬度小于屏蔽壳的硬度,且导电体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的前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导电体粘附于屏蔽壳的顶面和底面,导电体为导电软胶或导电海绵。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导电体为一金属弹片或一金属环,导电体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超出接地弹片的前端,导电体焊接或套接于屏蔽壳的外壁面。
16.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及自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固设于基座并显露于舌板的表面,一金属壳套设于基座和舌板外,金属壳与舌板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第一信号端子显露于插接空间, 第一信号端子为差分信号端子,电连接器具有四对第一信号端子分别排列于舌板的上下表面以形成上下两排,电连接器于每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的最外侧设有一第一接地端子,每一排的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和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均具有一平板接触部显露于插接空间,一中间屏蔽片埋设于舌板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一信号端子之间,中间屏蔽片两侧边缘分别凹设一扣持部凸出于舌板的相对两侧;
一对接连接器包括一塑胶座体,塑胶座体具有一对接空间,于对接空间的一侧设有一壁部,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并延伸进入对接空间,一接地弹片固设于壁部且显露于对接空间,一屏蔽壳套设于塑胶座体外,且接地弹片与屏蔽壳相接触,自塑胶座体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对接空间,对接连接器具有四对第二信号端子均固设于塑胶座体且分别排列于对接空间的上下两侧以形成上下两排,对接连接器于每一对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设有一第二接地端子固设于塑胶座体且凸伸入对接空间,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和每一第二接地端子均具有一弹性接触部位于对接空间,一锁扣件安装于塑胶座体且位于上下两排第二信号端子之间,锁扣件沿对接方向延伸有弹性的一对锁扣部进入对接空间,锁扣部对应卡持于扣持部,塑胶座体于对接空间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壁部,每一壁部的外壁面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有多个端子槽与对接空间相连通,每一壁部的外壁面均安装有接地弹片,每一接地弹片对应每一壁面的多个端子槽开设有一让位孔,多个弹性接触部的前端显露于让位孔,每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收容于每一壁部最外侧的端子槽,接地弹片于让位孔两侧分别具有一连接部遮盖于每一壁部最外侧的端子槽,在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接地端子与连接部相重叠;
其中,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对接时具有一第一对接状态和一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屏蔽壳部分进入插接空间内,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接地弹片与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不接触,在第二对接状态,舌板插入对接空间,屏蔽壳与金属壳相导通,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接触,两排弹性接触部分别与两排平板接触部一一对应相接触。
CN201710302747.6A 2017-05-03 2017-05-03 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1071043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02747.6A CN107104329B (zh) 2017-05-03 2017-05-03 电连接器组合
US15/802,864 US10050365B1 (en) 2017-05-03 2017-11-03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02747.6A CN107104329B (zh) 2017-05-03 2017-05-03 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329A CN107104329A (zh) 2017-08-29
CN107104329B true CN107104329B (zh) 2019-04-26

Family

ID=5965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02747.6A Active CN107104329B (zh) 2017-05-03 2017-05-03 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0365B1 (zh)
CN (1) CN1071043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14869A2 (en) 2012-07-16 2014-01-23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Balanced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s
CN206364238U (zh) * 2016-11-22 2017-07-2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0862249B2 (en) * 2014-02-21 2020-12-08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GB2547958B (en) 2016-03-04 2019-12-1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Two-wire plug and receptacle
CN108574167A (zh) * 2017-03-08 2018-09-25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CN115313081A (zh) 2017-04-24 2022-11-08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单个扭绞导体对的连接器
EP3635823A4 (en) 2017-06-08 2021-03-0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LADDERS
WO2019147774A1 (en) 2018-01-26 2019-08-01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EP3759765A4 (en) 2018-02-26 2022-04-1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CN108321602A (zh) * 2018-04-11 2018-07-24 东莞市卓越鑫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传输连接器结构和车载传输连接器组件
CN109659721B (zh) * 2018-07-27 2020-10-3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模块及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
CN109066179A (zh) * 2018-08-27 2018-12-21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9418823U (zh) * 2018-09-26 2019-09-20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血糖仪用连接器
US11086164B2 (en) * 2018-09-30 2021-08-10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Logic board assembly,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9301544B (zh) * 2018-10-09 2020-09-2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342278A (zh) * 2018-12-17 2020-06-26 正凌精密工业(广东)有限公司 高速推拉自锁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JP6879649B2 (ja) * 2019-02-27 2021-06-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11894637B2 (en) 2019-03-15 2024-02-0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CN209993774U (zh) * 2019-03-21 2020-01-24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插头
CN111834769B (zh) * 2019-04-18 2024-02-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7265418B2 (ja) * 2019-05-31 2023-04-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4696164A (zh) * 2019-07-18 2022-07-01 嘉基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210376534A1 (en) * 2020-06-01 2021-12-02 Apple Inc. Connectors with contacts for rf signals
CN111682368B (zh) 2020-06-19 2021-08-0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
TWI792271B (zh) 2020-06-19 2023-02-11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背板連接器組件
CN112652906B (zh) 2020-06-19 2022-12-02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插接模组以及线缆连接器
CN112736524B (zh) 2020-12-28 2022-09-09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 2021-01-13 2022-09-16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2886293B (zh) * 2021-01-19 2022-10-25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7578110A (zh) * 2021-01-21 2024-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相关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65984Y (zh) 2003-08-27 2004-12-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633669U (zh) 2012-03-16 2012-12-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241975B (zh) * 2014-09-04 2017-06-06 深圳市正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座及其连接器组合
TWI586049B (zh) * 2014-11-21 2017-06-01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蔽接地之插頭電連接器
CN104505616A (zh) * 2014-12-11 2015-04-08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CN104852204B (zh) * 2015-05-05 2024-03-29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US9577387B2 (en) * 2015-05-26 2017-02-21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terminal with contact portions in contact with a shielding sheet
CN205029112U (zh) * 2015-08-25 2016-02-1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I565159B (zh) * 2015-09-09 2017-01-01 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N205081266U (zh) * 2015-10-15 2016-03-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50365B1 (en) 2018-08-14
CN107104329A (zh)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4329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5356163B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107134691B (zh) 电连接器
TWM519840U (zh) 插頭電連接器
TWM494421U (zh) 插座電連接器及插頭電連接器
TW201545412A (zh) 插頭連接器
TW201541751A (zh) 插座電連接器及插頭電連接器
TWI578644B (zh) 插座連接器及與之對接的插頭連接器
TWM542875U (zh) 插座電連接器
CN109256647A (zh) 插座电连接器
TWI614952B (zh)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CN212659758U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5261892A (zh) 电连接器
CN106961031B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424335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TWI608679B (zh)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TW201644103A (zh) 插頭電連接器
CN10481068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备方法
TWM450094U (zh) 插頭連接器、電連接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675868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8933342A (zh) 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
TWM584560U (zh) 轉接裝置之導引結構
CN214379121U (zh) 电连接器
CN207250859U (zh) 具有防EMI功能的USB Type‑C连接器
TWM499682U (zh) 屏蔽接地之插座電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