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8679B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08679B TWI608679B TW106113303A TW106113303A TWI608679B TW I608679 B TWI608679 B TW I608679B TW 106113303 A TW106113303 A TW 106113303A TW 106113303 A TW106113303 A TW 106113303A TW I608679 B TWI608679 B TW I60867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terminals
- terminal
- end connector
- wir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尤指絕緣座體之複數接觸端子為連接有傳輸線纜,使其電源線組前後間隔一距離而左右錯位排列,可避免互相接觸導致短路或電流過載引起過熱現象,並使用較大的線徑,以負載大電流而可降低其功率損耗與發熱效應。
按,現今電子科技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成長,使得電腦型態為由桌上型電腦發展成體積較小與攜帶方便的筆記型電腦,並普遍存在社會上各個角落,且時下電子裝置設計都趨向於輕、薄、短、小,而為了能使電子裝置的體積縮小,電子裝置內部之連接器組件便需隨之大幅縮小,以因應目前之發展趨勢,相形之下薄形連接器與一般線材或軟性電路板之連接及固定上,勢必會更加的困難。
當電子裝置欲進行資料訊號傳輸,或是與其他周邊設備連接時,即需要所謂的周邊設備介面,而一般的周邊設備介面最為普遍且廣為大眾所使用,仍以通用序列匯流排(USB)作為主流,並利用USB支援熱插拔之功能隨插即用,讓使用上更為簡便,由於現今USB3.0連接器已充分運用在各式外接周邊設備,並於面對其他高速介面的挑戰,便有廠商推出USB3.1 Type-C介面規格,主要在尺寸上比現
有連接器更小、支援更高的電源充電及供電能力,且傳輸速度可高達10Gbps,使用上支援正反面可插讓使用者將不再需要分辨正反面之外,更可擴大適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輕薄型之電子裝置上,因此格外受到市場上的期待。
由於電子裝置體積越來越小,使得電子裝置內部之連接器構造則需更為精密且小型化,整體結構強度亦需隨之加強,一般板對板連接器、線對板連接器等通常會利用一個公端連接器與一個母端連接器進行配合對接,並將訊號或/及電源通過電路板傳送至控制電路中,以執行相應的操作功能,而USB3.1連接器與以往的USB連接器設計上有很大的不同,係採用了上下排同時存在端子的型式,並隨著USB3.1連接器的縮小化和傳輸速度大幅提升,使其端子數目增多且分佈更為密集,極容易因相鄰端子間過於接近而造成高頻訊號傳輸時的訊號干擾(如電磁波干擾(EMI)、串音干擾等),造成USB3.1連接器本身受到的傳導干擾或/及放射干擾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再者,公端連接器及母端連接器之端子組大都數量固定,並設計成用來傳輸訊號或/及電源使用,並在座體有限的空間內要如何妥善安排端子組整體之空間配置,以及導入傳輸電源之功能,亦將是影響連接器設計上能否更為小型化之關鍵所在,惟該USB3.1連接器之上下排端子係利用焊接的方式與印刷電路板前方處之金屬接點連接,並由線路連接至後方處之金屬接點與線纜之複數芯線焊接,使上下排端子的接地部份可透過印刷電路板與線纜之接地芯線形成一共同接地之迴路,此種印刷電路板之金屬接點佈線連接方式雖然簡單而易於製作,但因上下排端子與
線纜的連接上仍需要透過印刷電路板進行組裝及焊接程序,不僅造成整體製造程序較為複雜而相當的耗費工時與成本,且該印刷電路板配置亦會佔用一定的體積,以致使連接器整體尺寸無法有效縮減,便為從事於此行業者所亟欲研究改善之關鍵所在。
故,發明人有鑑於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的評估及考量,並利用從事於此行業之多年研發經驗不斷的試作與修改,始有此種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發明專利誕生。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乃在於絕緣座體之基座底部為凸設有插接部,並於插接部上定位有具導電部之複數接觸端子,且各導電部上方處彎折延伸有連接部,而傳輸線纜包含訊號線組及電源線組,並於訊號線組具有分別連接於接觸端子的連接部上之複數第一導線,且電源線組之複數第二導線及第三導線一端處分別連接有轉接端子,再由轉接端子之另端處分別連接於接觸端子之連接部上後,便可藉由電源線組之複數第二導線與第三導線形成前後間隔而左右錯位排列,可避免其互相接觸導致短路或電流過載引起的過熱現象,亦可使用較大線徑,使大電流通過時具有較低的阻抗而可降低功率損耗與發熱效應,且不需配置印刷電路板進行連接而可簡化製造程序達到節省成本之效用。
本發明之次要目的乃在於該絕緣座體之安裝部上為具有可供接觸端子的連接部定位之外露區,並於外露區後方處設有可供訊號線組與轉接端子置入之複數限位槽,且限位槽後方處之容置部內定位有電源線組之第二導線與第三導線,並於轉接端子之抵接部後方一距離朝結合部向
下彎折有置入於限位槽內之轉折段,便可藉由絕緣座體之容置部與安裝部形成高低段差,使傳輸線纜可延伸出絕緣座體之基座外部出線,並充分利用絕緣座體內部有限空間,在不增加尺寸與高度下妥善的安排傳輸線纜,使整體更為薄型化。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乃在於該絕緣座體與傳輸線纜外部為罩覆結合有屏蔽殼體,並於訊號線組之第一導線皆具有芯部,且芯部上由內向外依序包覆有絕緣層、金屬層及外披覆層,再於訊號線組之第一導線上下方處分別定位有電性連接於金屬層上之接地板,當線端連接器配合板端連接器傳輸高頻訊號時,即可透過屏蔽殼體之接觸彈片分別搭接於接地板感應吸收,並由屏蔽殼體抵觸於板端連接器之金屬外殼上進行接地釋放,以有效降低其相互間因距離接近所產生之電磁波及串音等干擾,使訊號傳輸品質更為穩定且可靠。
1‧‧‧絕緣座體
11‧‧‧基座
111‧‧‧第一扣槽
112‧‧‧第二扣槽
12‧‧‧插接部
121‧‧‧定位凸體
122‧‧‧容置槽
13‧‧‧安裝部
131‧‧‧外露區
132‧‧‧限位槽
133‧‧‧凹槽
14‧‧‧容置部
141‧‧‧納線槽
142‧‧‧間隔塊
143‧‧‧定位槽
2‧‧‧接觸端子
21‧‧‧導電部
211‧‧‧第一側臂
212‧‧‧第二側臂
213‧‧‧定位凸點
22‧‧‧連接部
221‧‧‧焊接段
3‧‧‧傳輸線纜
31‧‧‧訊號線組
311‧‧‧第一導線
3111‧‧‧芯部
3112‧‧‧絕緣層
3113‧‧‧金屬層
3114‧‧‧外披覆層
312‧‧‧接地板
32‧‧‧電源線組
321‧‧‧第二導線
322‧‧‧第三導線
33‧‧‧轉接端子
331‧‧‧結合部
3311‧‧‧固定片
332‧‧‧抵接部
3321‧‧‧轉折段
34‧‧‧絕緣薄膜
4‧‧‧屏蔽殼體
41‧‧‧外殼
411‧‧‧扣持彈臂
412‧‧‧補強凸肋
413‧‧‧接觸彈片
414‧‧‧第一卡勾
42‧‧‧邊板
421‧‧‧扣持部
4211‧‧‧扣孔
422‧‧‧第二卡勾
5‧‧‧板端連接器
51‧‧‧本體
510‧‧‧對接空間
511‧‧‧對接部
5111‧‧‧嵌合塊
5112‧‧‧容置槽道
512‧‧‧接合部
513‧‧‧端子槽
514‧‧‧側壁
52‧‧‧導電端子
521‧‧‧固定部
522‧‧‧接觸部
5220‧‧‧彈性空間
5221‧‧‧彈臂
5222‧‧‧抵持端
523‧‧‧焊接部
53‧‧‧金屬外殼
531‧‧‧基部
532‧‧‧接地彈片
533‧‧‧側臂部
534‧‧‧定位彈扣
535‧‧‧抵持彈片
536‧‧‧接地腳
第一圖 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發明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板端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板端連接器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前之立體外觀圖。
第七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前之側視
剖面圖。
第八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後之側視剖面圖。
第九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後之前視剖面圖。
第十圖 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板端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前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後之側視剖面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構造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二、三圖所示,係分別為本發明之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之線端連接器為包括有絕緣座體1、複數接觸端子2、傳輸線纜3及屏蔽殼體4,故就本案之主要構件及特徵詳述如下,其中:該絕緣座體1為具有一長矩形之基座11,並於基座11底部凸設有插接部12二側同向延伸之框形狀定位凸體121,且定位凸體121內部形成有凹陷狀之容置槽122,再於基座11前方二側底面處分別凹設有第一扣槽111,且位於二第一扣槽111後方一距離分別
凹設有第二扣槽112,而基座11頂部前方處為設有安裝部13之外露區131,並於外露區131後方處沿著基座11長邊方向間隔排列設有複數限位槽132,且限位槽132後方處設有與安裝部13形成高低段差之凹陷狀容置部14,再於安裝部13之限位槽132二外側處分別設有凹槽133;另,容置部14後方處沿著基座11長邊方向為間隔排列設有複數納線槽141,並於容置部14左邊靠近中間位置之納線槽141處設有向上凸起之間隔塊142,且容置部14位於納線槽141前方二側處分別設有定位槽143。
該接觸端子2為利用塑料以鑲嵌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一體成型有絕緣座體1之基座11,並於接觸端子2一側處具有定位於插接部12上之導電部21,該導電部21後方處分別具有向上延伸至容置槽122內之第一側臂211及由第一側臂211下方處向上反折之第二側臂212,且各第二側臂212係外露於插接部12之定位凸體121前側壁面處,再於第一側臂211外表面上分別設有定位凸點213,而導電部21之另側為由第二側臂212上方處向前彎折延伸有連接部22,且各連接部22上具有伸入至安裝部13的外露區131處之焊接段221。
然而,上述之複數接觸端子2包含二組單排共三十支端子,其中該屬於第一組端子之第三、十九至二十二支端子腳位定義為備用端子、非USB訊號端子或空白/不需連接端子(如VCONN、SBU1、SBU2、CC、Blank pin),第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支端子腳位定義為接地端子(如GND),第一、二、四、五、七、八、十
、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支端子腳位定義為訊號端子(如D1-、D1+、D2+、D2-、TX1+、TX1-、TX2-、TX2+、RX1+、RX1-、RX2-、RX2+),而屬於第二組端子之第二十三至二十六支端子腳位定義為接地端子(如GND),第二十七至三十支端子腳位定義則為電源端子(如Vbus)。
該傳輸線纜3包含二組單排共二十九根導線之訊號線組31及電源線組32,其中該訊號線組31較佳實施為具有二十一根第一導線311,並於第一導線311之芯部3111上由內向外依序包覆有絕緣層3112、金屬層(如金屬編織層或接地線等)3113及外披覆層3114,且訊號線組31之第一導線311上下方處分別定位有電性連接於金屬層3113上形成上下層疊之接地板312,而電源線組32較佳實施為具有八根前後間隔一距離而左右錯位排列之第二導線321及第三導線322,並於第二導線321與第三導線322前端處皆連接有具結合部331之轉接端子33,且結合部331係由轉接端子33後端二側處向上彎折延伸有相對之固定片3311,用以夾持於第二導線321或第三導線322前端處形成迫緊定位,再於結合部331之另端處分別設有抵接部332,且抵接部332後方一距離朝結合部331向下彎折有形成高低段差之轉折段3321,便可將訊號線組31之第一導線311前端處及轉接端子33之抵接部332以轉折段3321為分別置入於安裝部13之限位槽132內,並使第一導線311及轉接端子33之抵接部332分別與接觸端子2位於連接部22上對應之焊接段221焊固形成電性連接,且第一導線311、第二導線321與第三導線322分
別定位於容置部14之納線槽141內,同時藉由容置部14與安裝部13為形成高低段差,使傳輸線纜3配合焊固後可延伸出絕緣座體1之基座11外部出線,並充分利用絕緣座體1內部有限空間,在不增加尺寸與高度下妥善的安排傳輸線纜3,使整體更為薄型化。
再者,絕緣座體1為利用容置部14之間隔塊142將傳輸線纜3分開成二組之訊號線組31與電源線組32,並使訊號線組31與電源線組32分隔一距離,且二接地板312二側處分別卡入於容置部14之定位槽143內,便可將訊號線組31與電源線組32分隔並形成屏蔽與隔離之效果,以降低其高頻訊號傳輸時相互間因距離接近所造成之電源雜訊干擾;又,訊號線組31與電源線組32前方處罩覆有定位於安裝部13之外露區131內之絕緣薄膜34,且絕緣薄膜34可為一聚酯薄膜(Mylar,麥拉片)。
在本實施例中,傳輸線纜3之訊號線組31對應於複數接觸端子2腳位定義中之第三、十九至二十二根第一導線311分配為備用導線、非USB訊號導線或空白/沒有設置導線,第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根第一導線311分配為接地導線,第一、二、四、五、七、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根第一導線311分配為訊號導線,而電源線組32對應於複數接觸端子2腳位定義中之第二十三至二十六根第二導線321分配為接地導線,第二十七至三十根第三導線322則分配為電源導線,便可藉由電源線組32之複數第二導線321與第三導線322形成前後間隔一距離而左右錯位排列,並配合轉接端子33分別連接於複數接觸端子2上,以避免其互相接觸導致短路或電流過載所引起的
過熱現象,並可使用相較於訊號線組31為大的線徑,使大電流通過時具有較低的阻抗而可降低其產生的功率損耗與發熱效應。
該屏蔽殼體4包含罩覆結合於絕緣座體1與傳輸線纜3外部之外殼41,其組裝的方式係將絕緣座體1為由外殼41後方開口處推入至定位,並透過絕緣薄膜34與傳輸線纜3之訊號線組31、電源線組32形成電性隔離,而外殼41二側處為分別向下彎折延伸有邊板42,並於二邊板42上皆設有具扣孔4211之扣持部421,且外殼41相鄰於二邊板42處分別設有向前斜伸用以扣持於安裝部13的凹槽133內防止退出之扣持彈臂411;另,外殼41表面上沿著長邊方向為設有複數補強凸肋412,並於二補強凸肋412之間設有向前斜伸用以搭接於訊號線組31的接地板312上之接觸彈片413,而外殼41前方二側處則先向下再向內彎折有扣持於基座11的第一扣槽111內之第一卡勾414,並於二邊板42下方處皆相對向內彎折有扣持於第二扣槽112內之第二卡勾422。
請搭配參閱第四、五、六、七、八、九圖所示,係分別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板端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前之立體外觀圖、側視剖面圖、對接後之側視剖面圖及前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之線端連接器為可搭配應用於板端連接器5進行對接,其中該板端連接器5包含本體51、複數導電端子52及金屬外殼53,並於本體51內部之對接空間510後方靠近中央位置設有具嵌合塊5111之對接部511,且嵌合塊5111前方一距離設有接合部512,再於對接部511與接合部512之間形
成有容置槽道5112,且接合部512上之複數端子槽513內定位有複數導電端子52之固定部521,而固定部521後方處為設有接觸部522伸入於容置槽道5112內之U形狀彈臂5221,並於彈臂5221內側處形成有開口向上之彈性空間5220,且各彈臂5221端部上方處形成有彎弧狀之抵持端5222,再於固定部521前方處分別設有穿出本體51底部形成共平面之焊接部523。
再者,本體51相鄰於接合部512之另側二邊處為分別分別形成有向上凸起之側壁514,而金屬外殼53包含罩覆結合於接合部512上之基部531,並於基部531後側處朝容置槽道5112向下彎折延伸有伸入於導電端子52的彈性空間5220內之懸空狀複數接地彈片532,且基部531二側同向延伸有罩覆結合於側壁514上之側臂部533,再於二側臂部533相對內側處分別向下彎折延伸有伸入於本體51的對接空間510內之懸空狀定位彈扣534,且其中一側臂部533內側處向下彎折延伸有抵持彈片535,再於二側臂部533底緣處向外彎折延伸有複數接地腳536,便可將板端連接器5設置於電路板上,並使複數導電端子52之焊接部523及金屬外殼53之接地腳536分別定位於電路板上對應之接點處,再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予以焊固,或者是接地腳536以抵觸的方式形成電性連接後,便可藉由複數導電端子52接地部分以焊接部523、金屬外殼53之複數接地腳536與電路板形成共同接地迴路。
當本發明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5對接時,係先將絕緣座體1之插接部12為向下嵌插於本體51之對接空間510內,其定
位凸體121便會嵌插於對接部511之容置槽道5112內,並使嵌合塊5111嵌入於插接部12之容置槽122內,且待基座11抵靠於本體51上,便可將接觸端子2之導電部21以第一側臂211分別向下推頂於導電端子52之接觸部522,使其彈臂5221向外撐開而導電部21進入於彈臂5221之彈性空間5220內,並由導電部21之定位凸點213抵持於彈臂5221之抵持端5222上,以增加端子間之抵持接觸力量而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同時將屏蔽殼體4之邊板42分別向下推頂於金屬外殼53之定位彈扣534上,使定位彈扣534經由彈性變形與復位的過程後分別扣持於扣持部421上形成鎖定狀態,從而實現本發明之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5之電性對接。
在本實施例中,當線端連接器之接觸端子2與板端連接器5之導電端子52接觸時,其中部份的接觸端子2之導電部21便會以第二側臂212分別向下推頂於金屬外殼53之接地彈片532,並使接地彈片532朝導電端子52之彈臂5221方向呈一彈性變形,且待線端連接器下壓至定位,便可將六個接地彈片532分別抵持接觸於接觸端子2上增加一電流傳導路徑,並配合接觸端子2腳位定義中對應之第三支備用端子及第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支接地端子分別抵持接觸於導電端子52上形成多點接觸之共同接地迴路,以有效降低其阻抗而提升電流傳輸時的路徑與密度,且可增加接觸端子2與板端連接器5之導電端子52間之抵持接觸力量,使其對接後不易產生鬆動或脫離現象。
當板端連接器5配合線端連接器於傳輸高頻訊號時,其相互間所產生之電磁波及串音干擾可由金屬外殼53之接地彈片532分別
抵觸於接觸端子2,並使接觸端子2分別抵觸於導電端子52腳位定義中對應之接地端子上形成多點接觸之共同接地迴路,且可透過屏蔽殼體4之接觸彈片413分別搭接於傳輸線纜3位於訊號線組31上方處之接地板312上感應吸收,同時藉由金屬外殼53之定位彈扣534扣持於屏蔽殼體4之扣持部421上,以及抵持彈片535抵觸於邊板42上來進行接地釋放,便可有效降低其傳輸高頻訊號時相互間因距離接近所產生之電磁波及串音等干擾,且金屬外殼53之接地彈片532亦可依其中部份接觸端子2腳位定義中對應之接地端子、備用端子或非USB訊號端子變更設置的位置與數量,便可配合接觸端子2形成多點接觸之共同接地迴路來減少訊號干擾,進而使訊號傳輸品質更為穩定且可靠。
請同時參閱第十、十一、十二圖所示,係分別為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板端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對接前之立體外觀圖及對接後之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在本實施例中之板端連接器5與上述之實施例差異之處在於第四圖導電端子52之接觸部522為具有U形狀之彈臂5221,並於彈臂5221端部上方處形成有先向內再向外反折之彎弧狀抵持端5222,而第十圖中之導電端子52位於接觸部522之彈臂5221端部上方處則朝固定部521反折有抵持端5222,且金屬外殼53之複數接地彈片532位置與數量亦可依導電端子52的腳位定義變更設計,因此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中之板端連接器5主要僅有複數導電端子52結構不同,並配合線端連接器電性對接後與複數接觸端子2形成共同接地迴路即可,故在本案之說明書內容中皆一起進行說明,合予陳明。
是以,本發明主要針對絕緣座體1之基座11底部為凸設有插接部12,並於插接部12上定位有複數接觸端子2之導電部21,且導電部21上方處分別彎折延伸有連接部22,而傳輸線纜3包含訊號線組31及電源線組32,並於訊號線組31具有分別連接於接觸端子2的連接部22上之複數第一導線311,且電源線組32之複數第二導線321與第三導線322一端處分別連接有轉接端子33,再由轉接端子33之另端處分別連接於接觸端子2之連接部22上,便可藉由電源線組32之複數第二導線321與第三導線322為形成前後間隔而左右錯位排列,並配合轉接端子33連接於接觸端子2上,以避免其互相接觸導致短路或電流過載所引起的過熱現象,亦可使用較大的線徑,使大電流通過時具有較低的阻抗而可降低其產生的功率損耗與發熱效應。
上述詳細說明為針對本發明一種較佳之可行實施例說明而已,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他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藝精神下所完成之均等變化與修飾變更,均應包含於本發明所涵蓋之專利範圍中。
綜上所述,本發明上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發明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發明,實符合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發明人之辛苦發明,倘若 鈞局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發明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絕緣座體
11‧‧‧基座
111‧‧‧第一扣槽
112‧‧‧第二扣槽
13‧‧‧安裝部
131‧‧‧外露區
132‧‧‧限位槽
133‧‧‧凹槽
14‧‧‧容置部
141‧‧‧納線槽
142‧‧‧間隔塊
143‧‧‧定位槽
2‧‧‧接觸端子
21‧‧‧導電部
211‧‧‧第一側臂
212‧‧‧第二側臂
22‧‧‧連接部
221‧‧‧焊接段
3‧‧‧傳輸線纜
31‧‧‧訊號線組
311‧‧‧第一導線
3111‧‧‧芯部
3112‧‧‧絕緣層
3113‧‧‧金屬層
3114‧‧‧外披覆層
312‧‧‧接地板
32‧‧‧電源線組
321‧‧‧第二導線
322‧‧‧第三導線
33‧‧‧轉接端子
331‧‧‧結合部
3311‧‧‧固定片
332‧‧‧抵接部
3321‧‧‧轉折段
34‧‧‧絕緣薄膜
4‧‧‧屏蔽殼體
41‧‧‧外殼
411‧‧‧扣持彈臂
412‧‧‧補強凸肋
413‧‧‧接觸彈片
414‧‧‧第一卡勾
42‧‧‧邊板
421‧‧‧扣持部
4211‧‧‧扣孔
422‧‧‧第二卡勾
Claims (12)
- 一種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係包括有絕緣座體、複數接觸端子及傳輸線纜,其中:該絕緣座體為具有基座,並於基座底部凸設有插接部,且基座頂部設有安裝部;該複數接觸端子為具有定位於插接部上之導電部,並於導電部上方處分別彎折延伸有位於安裝部上之連接部;該傳輸線纜包含二組單排之訊號線組及電源線組,並於訊號線組具有分別連接於接觸端子的連接部上之複數第一導線,以及電源線組具有前後間隔而左右錯位排列之複數第二導線及第三導線,且各第二導線與第三導線一端處分別連接有轉接端子之結合部,再於結合部之另端處分別設有連接於接觸端子的連接部上之抵接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之插接部為具有二側同向延伸之定位凸體,並於定位凸體內部形成有凹陷狀之容置槽,而接觸端子之導電部後方處為分別具有向上延伸至容置槽內之第一側臂,並於第一側臂下方處向上反折有外露於定位凸體前側壁面處之第二側臂,且各第二側臂上方處分別向前彎折延伸有連接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之安裝部上為具有可供接觸端子的連接部定位之外露區,並於外露區後方處設有可供訊號線組與轉接端子置入之複數限位槽,且限位槽後方處設有與安裝部形成高低段差之容置部,而電源線組之第二導線 與第三導線為分別定位於容置部內,並於轉接端子之抵接部後方一距離朝結合部向下彎折有置入於限位槽內之轉折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轉接端子之結合部二側處為具有用以夾持於第二導線或第三導線前端處形成迫緊定位之固定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之容置部後方處為設有可供訊號線組的第一導線與電源線組的第二導線、第三導線置入之複數納線槽,並於容置部靠近中間位置設有可將訊號線組與電源線組分隔一距離之間隔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複數接觸端子包含二組共三十支端子,該第一至二十二支端子為屬於第一組端子,第二十三至三十支端子為屬於第二組端子,並於第二十三至二十六支端子腳位定義為接地端子,第二十七至三十支端子腳位定義為電源端子,而傳輸線纜包含二組共二十九根之訊號線組及電源線組,並於電源線組對應於複數接觸端子之第二組端子腳位定義中之第二十三至二十六根第二導線分配為接地導線,第二十七至第三十根第三導線分配為電源導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複數接觸端子之第一組端子第三、十九至二十二支端子腳位定義為備用端子或空白/不需連接端子,第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支端子腳位定義為接地端子,第一、二、四、五、七、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支端子腳位定義為訊號端子,而訊號線組對應於複數接 觸端子之第一組端子腳位定義中之第三、十九至二十二根第一導線分配為備用導線或沒有設置導線,第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根第一導線分配為接地導線,第一、二、四、五、七、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根第一導線分配為訊號導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傳輸線纜之電源線組線徑為大於訊號線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與傳輸線纜外部為進一步罩覆結合有屏蔽殼體,並於訊號線組之第一導線皆具有芯部,且芯部上由內向外依序包覆有絕緣層、金屬層及外披覆層,再於訊號線組之第一導線上下方處分別定位有電性連接於金屬層上之接地板,而屏蔽殼體包含一外殼,並於外殼表面上設有用以搭接於接地板上之接觸彈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位於安裝部二外側處為分別設有凹槽,並於安裝部後方容置部二側處分別設有可供接地板卡入於其內之定位槽,而屏蔽殼體之外殼二側處為分別向下彎折延伸有邊板,並於二邊板上設有扣持部,且外殼相鄰於二邊板處分別設有扣持於凹槽內之扣持彈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絕緣座體之基座前方二側底面處為分別凹設有第一扣槽,並於二第一扣槽後方一距離分別凹設有第二扣槽,且屏蔽殼體之外殼前方二側處分別向內彎折有扣持於第一扣槽內之第一卡勾,再於外殼之二邊板下方處相對向內彎折有扣持於第二扣槽內之第二卡勾。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線端連接器之改良結構,其中該傳輸線纜之訊號線組與電源線組前方處為罩覆有一絕緣薄膜,而絕緣薄膜為定位於絕緣座體之安裝部內,使屏蔽殼體之外殼與訊號線組、電源線組形成電性隔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3303A TWI608679B (zh) | 2017-04-20 | 2017-04-20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3303A TWI608679B (zh) | 2017-04-20 | 2017-04-20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08679B true TWI608679B (zh) | 2017-12-11 |
TW201840062A TW201840062A (zh) | 2018-11-01 |
Family
ID=6123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3303A TWI608679B (zh) | 2017-04-20 | 2017-04-20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0867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42571A (zh) * | 2018-11-22 | 2019-05-10 | 昆山捷皇电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短路Type-C母头 |
TWI712234B (zh) * | 2019-01-25 | 2020-12-01 |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 連接器組件 |
US10944215B2 (en) | 2019-01-25 | 2021-03-09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1701B (zh) * | 2021-06-16 | 2023-08-11 |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總成及其母端連接器 |
TWI811700B (zh) * | 2021-06-16 | 2023-08-11 |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總成及其母端連接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08323U (zh) * | 2010-04-19 | 2011-01-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TWM436239U (en) * | 2011-12-14 | 2012-08-21 |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 Flexible terminal and cable side connector an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
TWM438059U (en) * | 2011-12-14 | 2012-09-21 |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 Cable connector with grounded structure |
-
2017
- 2017-04-20 TW TW106113303A patent/TWI60867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08323U (zh) * | 2010-04-19 | 2011-01-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TWM436239U (en) * | 2011-12-14 | 2012-08-21 |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 Flexible terminal and cable side connector an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
TWM438059U (en) * | 2011-12-14 | 2012-09-21 |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 Cable connector with grounded structure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42571A (zh) * | 2018-11-22 | 2019-05-10 | 昆山捷皇电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短路Type-C母头 |
CN109742571B (zh) * | 2018-11-22 | 2024-04-09 | 东台润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防短路Type-C母头 |
TWI712234B (zh) * | 2019-01-25 | 2020-12-01 |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 連接器組件 |
US10944215B2 (en) | 2019-01-25 | 2021-03-09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US11545785B2 (en) | 2019-01-25 | 2023-01-03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US11862899B2 (en) | 2019-01-25 | 2024-01-02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40062A (zh) | 2018-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08679B (zh) |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end connector | |
US9948041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providing grounding and reduc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
CN105356163B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US9647393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TWI504082B (zh) |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385878B (zh) | Anti-high-frequency signal interference plug connector | |
TWI614952B (zh) |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 |
US9472902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9698541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TWM519840U (zh) | 插頭電連接器 | |
TWM529285U (zh) | 插頭電連接器 | |
TWM523217U (zh) | 線對板連接器 | |
TWM539731U (zh) |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 | |
TWI523352B (zh) | USB to convert mini USB 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TWM563683U (zh) | 電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 |
CN108933342A (zh) | 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 | |
TWI651898B (zh) |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 |
TWM584995U (zh) | 母座連接器、公頭連接器及其組合 | |
TWM514134U (zh) | 電連接器組合及電氣設備 | |
CN211150963U (zh) | 电连接器 | |
TWM503680U (zh) | Usb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 |
TWI586053B (zh) | USB connector grounding structure | |
TWM499692U (zh) |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 |
TWI712232B (zh) | 電連接器(三) | |
TWM507088U (zh) | 電連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