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8254A -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8254A
CN107078254A CN201580048222.3A CN201580048222A CN107078254A CN 107078254 A CN107078254 A CN 107078254A CN 201580048222 A CN201580048222 A CN 201580048222A CN 107078254 A CN107078254 A CN 107078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ier film
intermediate layer
water
positive pole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82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叶祐策
远宫尚子
长泽善幸
五十岚民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e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re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eha Corp filed Critical Kure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8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8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Fibrous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4/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214/18Monomers containing fluorine
    • C08F214/22Vinylidene fluoride
    • C08F214/225Vinylidene fluoride with non-fluorinated co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27/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27/02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9D127/12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9D127/1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vinylidene fluor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ids; Metal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Acrylic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3Polyamide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34Ceramics
    • H01M50/437G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3Particulat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and layer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相互牢固地密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用于得到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水性胶乳和隔膜/中间层叠层体。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含有分散在水中的聚合物颗粒,所述聚合物颗粒含有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所述水性胶乳用于中间层的制造,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

Description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 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技术发展飞速,各种设备实现了小型化、轻量化。随着这类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要求作为其电源的电池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作为容积及质量虽小却可获得大能量的电池,使用的是采用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此外,还提议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作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能量源,并开始投入使用。
随着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用途扩展到平板终端、智能电话的领域、汽车领域等,也要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大容量化和大面积化。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将大面积的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藉由隔膜叠层而成的叠层型电极体和特定的非水电解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67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正极和负极,这两极之间配置隔膜,用于使正极和负极绝缘。为了实现大容量化,在大面积化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具备正极、隔膜和负极的叠层体受到极小的外力而发生应变,即使仅仅如此,也容易在正极与隔膜之间和/或负极与隔膜之间产生偏移、剥离,容易出现不利于充放电的部分。其结果,有可能难以得到所期望的容量。因此,为了不易产生上述那样的偏移、剥离,要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相互牢固地密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相互牢固地密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用于得到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水性胶乳和隔膜/中间层叠层体。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者等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完成本发明。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即,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含有分散在水中的聚合物颗粒,所述聚合物颗粒含有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所述水性胶乳用于中间层的制造,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
对于所述聚合物颗粒,174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1740cm-1与302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3020cm-1之比A1740cm-1/A3020cm-1优选为0.10以上。
所述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nm以上700nm以下。
所述聚合物颗粒优选利用乳液聚合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隔膜和设置在所述隔膜的至少一个主表面上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相互牢固地密合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用于得到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水性胶乳和隔膜/中间层叠层体。根据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能够高效且有效地实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大容量化和大面积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对于源自实施例或比较例中所得到的水性胶乳的粉末进行IR光谱测定所得到的曲线图的图。
图2是表示在实施例或比较例中,在正极/涂层隔膜/负极叠层体(即,正极/中间层/隔膜/中间层/负极叠层体)中,对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和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进行测定所得到的柱状图的图。
图3是表示使用实施例中所得到的涂层隔膜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循环试验的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水性胶乳>
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含有分散在水中的聚合物颗粒,所述聚合物颗粒含有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所述水性胶乳用于中间层的制造,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在所述水性胶乳中,聚合物颗粒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聚合物颗粒含有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上述共聚物显示出极性相互作用,与基材的粘着力优异,所述极性相互作用起因于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具有的羰基。由此,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中间层的制造过程中,使用包含含有上述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的本发明的水性胶乳的情况下,容易使隔膜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正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和负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优异。在所述聚合物颗粒中,所述共聚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作为不饱和二元酸,优选碳原子数5~8的不饱和二元酸。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可列举例如不饱和二羧酸,更具体而言,可列举马来酸(酐)、柠康酸等。
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优选碳原子数5~8的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单酯,可列举例如不饱和二羧酸单酯,更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马来酸单甲酯、马来酸单乙酯、柠康酸单甲酯、以及柠康酸单乙酯等。不饱和二元酸单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作为偏二氟乙烯类单体,可列举偏二氟乙烯、氟化乙烯、三氟乙烯(TrFE)、四氟乙烯(TFE)、三氟氯乙烯(CTFE)、六氟丙烯(HFP)等。偏二氟乙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所述共聚物中,偏二氟乙烯与其他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摩尔比、特别是偏二氟乙烯类单体为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和/或三氟氯乙烯的组合的情况下,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和/或三氟氯乙烯的摩尔比优选为100∶0~80∶20,更优选为99.5∶0.5~85∶15,进一步优选为99∶1~90∶10。
所述共聚物也可以包含源自不饱和二元酸、不饱和二元酸单酯和偏二氟乙烯类单体以外的单体(以下也记为其他单体)的结构单元。作为其他单体,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可与偏二氟乙烯类单体共聚的氟类单体;乙烯、丙烯等烃类单体;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化合物;(甲基)丙烯腈等不饱和腈化合物;丙烯酸酯化合物;丙烯酰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环氧基的不饱和化合物;磺酸乙酯等含磺基的不饱和化合物;不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以外的含羧基的单体;含羧酸酐基的单体。其他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所述共聚物中,相对于总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的总含量优选为0.02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0.05摩尔%以上4.0摩尔%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07摩尔%以上3.0摩尔%以下,最优选为0.1摩尔%以上2.0摩尔%以下。
在所述共聚物中,相对于总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50摩尔%以上99.9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80摩尔%以上99.95摩尔%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99.93摩尔%以下,最优选为90摩尔%以上99.9摩尔%以下。特别是,所述共聚物包含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在所述共聚物中,相对于总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95.0摩尔%以上99.9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96.0摩尔%以上99.95摩尔%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97.0摩尔%以上99.93摩尔%以下,最优选为98.0摩尔%以上99.9摩尔%以下。此外,所述共聚物包含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和其他单体的情况下,在所述共聚物中,相对于总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50摩尔%以上98.9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80摩尔%以上97.95摩尔%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96.93摩尔%以下,最优选为90摩尔%以上95.9摩尔%以下。
所述共聚物含有其他单体的情况下,在所述共聚物中,相对于总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源自其他单体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1.0摩尔%以上49.9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2.0摩尔%以上19.95摩尔%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摩尔%以上14.93摩尔%以下,最优选为4.0摩尔%以上9.9摩尔%以下。
作为可与偏二氟乙烯类单体共聚的所述氟类单体,可列举以全氟甲基乙烯基醚为代表的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等。
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以外的所述含羧基的单体,优选不饱和一元酸等。作为所述不饱和一元酸,可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羧乙基丙烯酸酯、2-羧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其中,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以外的所述含羧基的单体,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柠康酸等。此外,作为不饱和二元酸和不饱和二元酸单酯以外的所述含羧基的单体,可使用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酯、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酯、丙烯酰氧基乙基酞酸酯、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酞酸酯、丙烯酰氧基丙基琥珀酸等。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共聚物,可以使用被交联的共聚物。作为共聚物,使用被交联的共聚物时,作为所述其他单体,使用多官能单体也可,获得未交联的聚合物后,使用多官能单体进行交联反应也可。
作为共聚物,优选下述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可与偏二氟乙烯类单体共聚的所述氟类单体的结构单元,具体而言,优选偏二氟乙烯(VDF)-TFE-马来酸单甲酯(MMM)共聚物、VDF-TFE-HFP-MMM共聚物、VDF-HFP-MMM共聚物、VDF-CTFE-MMM共聚物、VDF-TFE-CTFE-MMM共聚物、VDF-HFP-CTFE-MMM共聚物、VDF-TFE-MA共聚物、VDF-TFE-HFP-MA共聚物、VDF-HFP-MA共聚物、VDF-CTFE-MA共聚物、VDF-TFE-CTFE-MA共聚物、VDF-HFP-CTFE-MA共聚物,更优选VDF-TFE-HFP-MMM共聚物、VDF-HFP-MMM共聚物、VDF-CTFE-MMM共聚物、VDF-HFP-CTFE-MMM共聚物、VDF-TFE-HFP-MA共聚物、VDF-HFP-MA共聚物、VDF-CTFE-MA共聚物、VDF-HFP-CTFE-MA共聚物。
作为得到共聚物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微乳剂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块状聚合等聚合法。其中,优选能够以颗粒形式得到共聚物的聚合法。以颗粒以外的形状得到共聚物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粉碎等处理使其能够用作聚合物颗粒。由此,如上所述,优选采用能够得到颗粒状的共聚物、即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的方法。
作为得到聚合物颗粒的方法,可列举例如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微乳剂聚合、悬浮聚合,优选容易得到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的聚合物颗粒的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微乳剂聚合,特别优选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一种使用单体、乳化剂、水、聚合引发剂来获得聚合物颗粒的方法。乳化剂能够在形成胶束的同时,稳定地分散所生成的聚合物颗粒即可,可使用离子性乳化剂、非离子性乳化剂等。作为聚合引发剂,除了可使用水溶性过氧化物或者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等之外,还可使用抗坏血酸-过氧化氢等氧化还原引发剂类。
无皂乳液聚合是一种在不使用进行前述乳化聚合时所使用的一般乳化剂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乳化聚合。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所获得的聚合物颗粒,其乳化剂不会残留在聚合物粒子内,因此,在形成含有聚合物颗粒而成的中间层时,没有乳化剂渗出到表面等现象,因此优选。无皂乳液聚合,可通过将所述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代替为反应性乳化剂来进行。此外,单体分散时,可不使用反应性乳化剂,而是直接进行无皂聚合。
此外,反应性乳化剂是一种在分子中具有聚合性的二重键合,并且,作为乳化剂而起作用的物质。使用反应性乳化剂的话,在聚合的初期,与在系中存在前述乳化剂时同样地形成胶束,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性乳化剂会作为单体被消耗,最终,在反应系中,几乎没有以游离的状态存在的反应性乳化剂。
微乳剂聚合是一种使用超声波振荡器等器具,通过施加较强的剪切力,将单体液滴微细化成亚微米大小,并进行聚合的方法。微乳剂聚合为了稳定被微细化的单体油滴,添加名为疏水物(hydrophobe)的难水溶性物质后进行。微乳剂聚合,其理想状态是单体油滴进行聚合,各油滴分别转变为共聚物的微粒。
悬浮聚合是一种将非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溶解在非水溶性的单体内,在水中,通过机械性搅拌,对其进行悬浮并进行加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聚合的方法。在悬浮聚合中,其聚合在单体液滴中进行,由此获得聚合物颗粒的分散溶液。通常与利用所述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微乳剂聚合得到的聚合物颗粒的粒径相比,利用悬浮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颗粒的粒径存在增大的趋势,但在所述机械搅拌中,进行伴随高速切断的搅拌,使单体液滴微细化,进行分散稳定剂的最优化,由此使微细的单体液滴稳定化,从而能够得到粒径较小的聚合物颗粒。
共聚物的制造、将利用悬浮聚合所得到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时所使用的乳化剂(以下也记为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由于其会残留在电池内部,因此优选为耐氧化还原性较好的物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可以含有在得到聚合物颗粒的过程中添加的成分,例如上述的乳化剂、分散剂等。
所述表面活性剂,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中的任何一种均可,多种也可。在聚合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适合使用过氟化、部分氟化和非氟化表面活性剂等,在聚偏二氟乙烯的聚合上一直以来被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列举例如高级醇硫酸酯钠盐、烷基苯磺酸钠盐、琥珀酸二烷基酯磺酸钠盐、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钠盐、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钠盐、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盐等。这些之中,优选月桂基硫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钠盐、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盐等。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列举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脂肪酸酯等。作为两性活性剂,可列举月桂基甜菜碱、羟乙基咪唑啉硫酸酯钠盐、咪唑啉磺酸钠盐等。作为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列举烷基吡啶鎓化合物、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作为氟类表面活性剂,可列举全氟烷基磺酸及其盐、全氟烷基羧酸及其盐、全氟烷基磷酸酯、全氟烷基聚氧乙烯、全氟烷基甜菜碱、具有氟烃链或氟聚醚链的氟类表面活性剂等。其中,优选使用氟类表面活性剂。
此外,作为所述反应性乳化剂,可列举聚氧化烯链烯基醚(Polyoxyalkylenealkenyl Ether)、烷基烯丙基磺基琥珀酸钠、甲基丙烯酰氧基聚氧丙烯硫酸酯钠、烷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磺酸钠盐、芳基烷基磺酸钠等,但不局限于此。
作为分散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分散剂,可列举例如氟类的分散剂。
所述各聚合方法中进行聚合时的聚合温度等聚合条件也可以任意设定。
对于所述聚合物颗粒,174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1740cm-1与302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3020cm-1之比A1740cm-1/A3020cm-1优选为0.10以上。1740cm-1下的吸收基于-CO-O所表示的基团,3020cm-1下的吸收基于-CH2-所表示的基团。在共聚物中,-CO-O所表示的基团包含在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中,-CH2-所表示的基团包含在总构成单元中,因此比值A1740cm-1/A3020cm-1反映了共聚物中的总构成单元中的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的总比例。
比值A1740cm-1/A3020cm-1的下限更优选为0.12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0.15以上。上述下限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得到充分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由此,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中间层的制造中,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的情况下,容易使隔膜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正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和负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优异。
比值A1740cm-1/A3020cm-1的上限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以下。上述上限为上述范围内时,共聚物的制造时无需添加过量的不饱和二元酸和/或不饱和二元酸单酯,因此即使不过量使用聚合引发剂,也容易得到上述共聚物。其结果,能够有效减少混入到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的聚合引发剂的量,不易损害所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性。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为50nm以上,更优选为100n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50nm以上。上述下限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控制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的透气度、上述中间层与隔膜的叠层体的透气度,因此优选。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优选为700nm以下,更优选为600n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0nm以下。上述上限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控制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的厚度,因此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均粒径为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求出的累积平均粒径,使用ELSZ-2(大冢电子制)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可以包含上述聚合物颗粒和水,也可以包含除了上述聚合物颗粒和水以外的成分(以下也记为其他成分)。
作为所述其他成分,可列举水溶性高分子、无机填料、有机填料等,从中间层与隔膜的粘着性、中间层与电极的粘着性以及将彼此接触的聚合物颗粒粘着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水溶性高分子。其他成分可以溶解于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也可以分散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例如使用水溶性高分子作为其他成分的情况下,水溶性高分子通常溶解于上述水性胶乳中。此外,例如使用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作为其他成分的情况下,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分散在上述水性胶乳中。需要说明的是,含有无机填料等比重大的成分时,优选上述水性胶乳在制备后迅速用于中间层的形成或在使用前进行再分散。
作为所述水溶性高分子,优选对所述聚合物颗粒、所述电极、隔膜具有粘着性的高分子。作为所述水溶性高分子,可列举例如:羧甲基纤维素(CMC)、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羟基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化合物及其铵盐或碱金属盐、聚丙烯酸(PAA)等聚羧酸及其碱金属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聚氧化乙烯(PEO)等,从电池长期使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等。
作为所述无机填料,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于正极或负极与隔膜之间设置树脂膜(中间层)时,以往所使用的无机填料等。
作为所述无机填料,可列举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氧化钙(CaO)、氧化锶(SrO)、氧化钡(B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钛酸钡(BaTiO3)等氧化物、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锌(Zn(OH)2)、氢氧化铝(Al(OH)3)等氢氧化物、碳酸钙(CaCO3)等碳酸盐、硫酸钡等硫酸盐、氮化物、粘土矿物等。作为无机填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
从电池安全性、涂布液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无机填料优选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锌。
作为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nm~2μm,更优选为10nm~1μm。
本发明所使用的无机填料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以使用市售的AKP3000(住友化学制)等作为高纯氧化铝颗粒。
从改善其涂布性的观点出发,除了水以外,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可以含有非水介质。作为非水介质,可列举酰胺化合物、烃、醇、酮、酯、胺化合物、内酯、亚砜、磺酸化合物等,可以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一种以上。使用非水介质的情况下,其含量为少量即可,具体而言,相对于水性胶乳整体,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
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除了水以外的成分100质量份中,聚合物颗粒的含量优选为60~100质量份,更优选为65~100质量份,进一步更优选为70~100质量份。
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包含含有上述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由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即使不使用无机填料,也能够形成具有透气度的中间层。不使用无机填料的情况下,能够改善所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此外,使用无机填料的情况下,在所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即使暴露在形成隔膜、中间层的聚合物颗粒会发生熔融的高温下时,由于使中间层中存在无机填料,从而也能够期待防止短路等提高安全性的效果。
此外,使用水溶性高分子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水性胶乳100质量份中,水溶性高分子的含量优选为0.01~20质量份,更优选为0.01~1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01~10质量份。
此外,使用无机填料和/或有机填料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水性胶乳100质量份中,无机填料和/或有机填料的含量优选为0.01~40质量份,更优选为0.01~35质量份,特别优选为0.01~30质量份。
此外,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将上述水性胶乳整体设为100质量份时,作为分散剂的水的含量优选为30~99质量份,更优选为35~98质量份。上述含量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使本发明的水性胶乳涂布在正极、负极、隔膜等基材上时的涂布性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聚合物颗粒不仅可以用于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也可以同样用于本发明的隔膜/中间层叠层体以及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
本发明的水性胶乳用于制造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正极、负极、隔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和中间层如后所述。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构成除了将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设置在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以外,与以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同样。作为正极、隔膜和负极,包含公知的正极、隔膜和负极,只要能够构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则可以没有限制地使用。在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正极、负极和/或隔膜与中间层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在正极、负极和/或隔膜与中间层之间夹设其他层,从正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负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以及隔膜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正极与中间层直接接触,负极与中间层直接接触,且隔膜与中间层直接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正极及负极一并记做“电极”,将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一并记做“集电体”。
[正极]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的正极,只要具有主要负责正极反应的正极活性物质,且具有集电功能,则并无特别限定,多数情况下由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以及作为集电体发挥功能且发挥保持正极合剂层作用的正极集电体组成。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所述正极与隔膜之间具有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的情况下,该中间层优选配置在所述正极合剂层与隔膜之间。
在本发明中,正极合剂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及粘合剂,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导电助剂。
其中,正极合剂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助剂的配比可以采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一般配比,也可以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调整。
该正极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20~250μm。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以往公知的正极用的电极活性物质,只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起作用的物质,则可以没有限制地使用。
其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时,作为构成正极合剂层的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至少包含锂的锂类正极活性物质。
作为锂类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列举出用LiCoO2、LiNixCo1-xO2(0≤x≤1)等通式LiMY2(M为Co、Ni、Fe、Mn、Cr、V等过渡金属的至少一种;Y为O、S等硫属元素)表示的复合金属硫属化合物、LiMn2O4等采用尖晶石型结构的复合金属氧化物、以及LiFePO4等橄榄石型锂化合物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市售产品。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优选为0.05~50m2/g。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氮吸附法求得。
但是,构成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并不限定于上述物质,可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选择。
在本发明中,正极合剂层可以根据需要进而含有导电助剂。该导电助剂是在使用LiCoO2等电子传导性小的活性物质时,为了提高正极合剂层的导电性而添加的物质,可以使用炭黑、石墨微粉、石墨纤维、碳纳米管等碳质物质或者镍、铝等构成的金属微粉或金属纤维。
所述粘合剂起到维持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的作用。
其中,作为粘合剂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使用以往在公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广泛使用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氟橡胶等含氟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聚丙烯、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在正极中,优选聚偏二氟乙烯。此外,作为所述含氟树脂,还可使用偏二氟乙烯类共聚物。作为偏二氟乙烯类共聚物,可使用偏二氟乙烯-马来酸单甲酯共聚物等。
作为上述正极集电体,只要具有可向二次电池的外部供电的良好导电性,且不妨碍二次电池的电极反应,则无特别限定。
作为所述正极集电体,可列举通常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集电体的物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时,作为正极集电体优选为由铝或其合金组成,其中优选为铝箔。所述正极集电体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选择。所述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
在本发明中,作为由所述正极集电体和正极合剂层构成的正极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下述方法:将含有构成正极合剂层的各成分的正极合剂涂布在集电体的至少单面上,优选涂布在双面上,并将涂布后的上述正极合剂干燥,由此得到正极的方法。作为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用刮棒涂布机、模头涂布机、逗号刮刀涂布机(Comma Coater)等进行涂布的方法。此外,涂布后的干燥可以在50~150℃的温度进行10秒~300分钟。此外,干燥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定,干燥在大气压下或减压下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干燥后还可以进而实施热处理。此外,也可以代替所述的热处理或者在所述热处理之后,进而实施冲压处理。冲压处理在例如1~200MPa-G下进行。进行冲压处理则可提高电极密度,因此优选。
在配制所述正极合剂时,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非水类溶剂以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导电助剂混合为均匀的浆料即可,混合时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为了分散这些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粘合剂而使用的非水类溶剂,例如可列举N-甲基-2-吡咯烷酮等。作为使用水类溶剂时的粘合剂,例如可列举颗粒状的聚偏二氟乙烯类聚合物等。
[隔膜]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的隔膜没有特别限定。
本发明所使用的隔膜是构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隔膜,在由该结构体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具有电气绝缘正极和负极,保持电解液的作用。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隔膜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聚烯烃类高分子(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酯类高分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酰亚胺类高分子(例如芳香族聚酰胺类高分子、聚醚酰亚胺等)、聚醚砜、聚砜、聚醚酮、聚苯乙烯、聚氧化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陶瓷等、以及包含这些的至少两种混合物的单层及多层多孔膜、不织布、玻璃、纸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聚合物,可以使用改性后的聚合物。
特别优选使用聚烯烃类高分子(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多孔膜。作为聚烯烃类高分子多孔膜,例如可列举出由Polypore株式会社以Celgard(注册商标)的商品名市售的单层聚丙烯隔膜、单层聚乙烯隔膜、以及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3层隔膜等。需要说明的是,隔膜可以实施表面处理,无机颗粒的层可以预先进行涂布。
需要说明的是,隔膜确保正极和负极的绝缘,因此优选为大于正极及负极的物质。
[负极]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的负极,只要具有主要负责负极反应的负极活性物质,且具有集电功能,则并无特别限定,多数情况下由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层、以及作为集电体发挥功能且发挥保持负极合剂层作用的负极集电体组成。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所述负极与隔膜之间具有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的情况下,该中间层优选配置在所述负极合剂层与隔膜之间。
在本发明中,负极合剂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及粘合剂,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导电助剂。
其中,负极合剂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助剂的配比可以采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一般配比,也可以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调整。
该负极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20~250μm。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包含以往公知的负极用的电极活性物质,只要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起作用的物质,则可以没有限制地使用。
其中,作为构成负极合剂层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列举碳材料、金属/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Si类负极材料、钛酸锂等Li类负极材料等,其中优选为碳材料。
作为所述碳材料,可以使用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等。另外,所述碳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
如果使用这类碳材料,则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所述人造石墨,例如可以使有机材料碳化,再在高温下热处理并进行粉碎、分级来获得。作为上述难石墨化碳,例如可以在1000~1500℃下烧结源自石油沥青的材料而获得。
这些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使用市售品。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优选为0.3~10m2/g。如果比表面积为10m2/g以下,则电解液的分解量不易增加,初期的不可逆容量不易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负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氮吸附法求得。
但是,构成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并不限定于上述物质,可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选择。
在本发明中,负极合剂层可以根据需要进而含有导电助剂。该导电助剂是为了提高负极合剂层的导电性而添加的物质,可以使用炭黑、石墨微粉、碳纳米管、石墨纤维等碳质物质或者镍、铝等构成的金属微粉或金属纤维。
所述粘合剂起到维持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的作用。
其中,作为粘合剂,可列举与上述[正极]项中记载的粘合剂同样的粘合剂,但优选聚偏二氟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与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聚偏二氟乙烯颗粒与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等。
作为上述负极集电体,只要具有可向二次电池的外部供电的良好导电性,且不妨碍二次电池的电极反应,则无特别限定。
作为所述负极集电体,可列举通常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集电体的物质。
作为所述负极集电体,优选由铜制造的物质,其中优选为铜箔。所述负极集电体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二次电池的种类适当选择。所述负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
在本发明中,作为由所述负极集电体和负极合剂层构成的负极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下述方法:将含有构成负极合剂层的各成分的负极合剂涂布在集电体的至少单面上,优选涂布在双面上,并将涂布后的上述负极合剂干燥,由此得到负极的方法。作为制备所述负极合剂的方法、制造负极的方法,可使用与上述[正极]项中的制备正极合剂的方法、制造正极的方法同样的方法。
[中间层]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正极与隔膜之间和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具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得到。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所述正极与隔膜之间和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具有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但该中间层优选配置在正极与隔膜之间和所述负极与隔膜之间。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正极与隔膜之间具有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得到的中间层时,容易提高正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同时提高隔膜的耐氧化还原性,因此优选。此外,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在负极与隔膜之间具有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得到的中间层时,容易提高负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优选为0.2~25μm,更优选为0.5~5μm。
所形成的所述中间层主要以聚合物颗粒作为原料。对于所述中间层进行SEM观察时,优选能够确认到聚合物颗粒于保持颗粒形状的状态下存在。即,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优选的是构成中间层的聚合物颗粒不会熔融而一体化。所述中间层优选具有下述结构:多个聚合物颗粒直接或藉由水溶性高分子相互接合。此外,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阶段,聚合物颗粒可以不相互接合或由水溶性高分子进行接合,可以利用由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时注入的电解液将颗粒表面溶解或膨润,由此将聚合物颗粒接合。
作为聚合物颗粒使用具有粘着性的聚合物颗粒的情况下、在形成中间层的过程中于颗粒表面附近熔融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所述中间层优选具有聚合物颗粒彼此互相直接接合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可通过SEM等观察各颗粒,但聚合物颗粒通过相互直接接合而一体化。
此外,作为聚合物颗粒使用不具有粘着性的聚合物颗粒的情况下、在形成中间层的过程中不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优选具有所述聚合物颗粒相互接触,由水溶性高分子接合的结构。该结构通过使用含有所述聚合物颗粒、水溶性高分子等的溶液制造中间层而形成。在该结构中,可通过SEM等观察各颗粒,在各颗粒之间存在水溶性高分子。
所述中间层可以利用例如下述(1)~(4)中的任一种方法形成。
(1)在选自正极、隔膜和负极的至少一种上涂布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使上述水性胶乳干燥,由此形成所述中间层。
(2)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浸渍选自正极、隔膜和负极的至少一种,将其从上述水性胶乳中取出后,使上述水性胶乳干燥,由此形成所述中间层。
(3)将本发明的水性胶乳涂布于基材上,使上述水性胶乳干燥后,将所形成的涂膜从所述基材上剥离,由此形成所述中间层。
(4)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中浸渍基材,将上述基材从上述水性胶乳中取出后,使上述水性胶乳干燥,然后将所形成的涂膜从所述基材上剥离,由此形成所述中间层。
需要说明的是,将本发明的水性胶乳涂布在正极、隔膜、负极、基材上的情况下,涂布在至少一面(即单面或双面)上即可。
进行涂布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使用如下装置在基材上进行涂布的方法:刮棒涂布机、模头涂布机、逗号刮刀涂布机、直接凹版方式、反向凹版方式、接触式凹版方式、胶印凹版方式等的凹版涂布机、逆转辊涂布机、微型凹版涂布机、气刀涂布机、浸渍涂布机等。优选在基材上形成均匀的中间层,但出于使在充放电过程产生的气体溢出的目的,可以存在孔模式、或者散布存在孔模式等模式。
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在干燥后进行热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所述其他成分,不使用水溶性高分子的情况下,优选进行热处理。
另外,作为所述基材,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基材等。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通过从基材剥离而得到的中间层的情况下,将该中间层从基材上剥离后,配置在正极与隔膜之间、负极与隔膜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进行所述干燥时的温度,需要考虑隔膜、电极、基材、聚合物颗粒和其他成分的熔点、分解温度等,因此适合的温度、时间根据其体系而不同,优选为40~190℃,更优选为50~180℃。进行所述干燥的时间,优选为1秒钟~15小时。
此外,作为进行所述热处理时的温度,需要考虑隔膜、电极、基材、聚合物颗粒和其他成分的熔点、分解温度等,因此适合的温度、时间根据其体系而不同,优选为60~220℃,更优选为65~215℃。进行所述热处理的时间,优选为1秒钟~15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干燥、热处理中,温度等条件存在重复的部分,但所述干燥和热处理无需明显区别,可以连续进行。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具有将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的中间层设置在正极与隔膜之间以及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工序,除此以外,可以使用与以往同样的方法。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由所述(1)~(4)中的任一种方法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中间层形成在隔膜或电极上的情况下,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除使用形成有所述中间层的隔膜或者形成有所述中间层的电极外,可以按照和以往相同的方法进行制造。此外,通过将所述中间层从基材剥离而形成的情况下,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除需要将所述中间层配置在所述正极与隔膜之间和所述负极与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工序外,可以按照与以往相同的方法进行制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中间层。由此,无需进行多孔化工序,即可在中间层中制作电解液注入通路,因此优选。
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和后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本发明的水性胶乳制造中间层,因此容易使隔膜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正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和负极与中间层的粘着强度优异。由此,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和后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即使大面积化,在正极与隔膜之间和/或负极与隔膜之间也不易产生由于外力导致的偏移、剥离,能够长期维持电池性能。此外,容易得到所期望的容量。
<隔膜/中间层叠层体>
本发明的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隔膜和设置在所述隔膜的至少一个主表面上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在上述隔膜/中间层叠层体中,隔膜与中间层可以直接相接,也可以在隔膜与中间层之间夹设其他层。
用于本发明的隔膜/中间层叠层体的隔膜、中间层和聚合物颗粒与上述说明的相同。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得到。
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池结构,可列举例如硬币型电池、纽扣型电池、圆柱型电池及方形电池等已知的电池结构。
作为构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件,除上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之外,还可列举例如非水电解液、圆柱罐体、层压袋等。
所述非水电解液是将电解质溶解于非水类溶剂所得的溶液。
作为所述非水类溶剂,可列举可输送构成电解质的阳离子及阴离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且实质上不会损害二次电池功能的物质。作为这类非水类溶剂,可列举作为离子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液通常使用的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使用碳酸酯类、卤化烃、醚类、酮类、腈类、内酯类、酯类、四氢呋喃化合物等。其中,优选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琥珀腈、1,3-丙磺酸内酯、碳酸氟乙烯、碳酸亚乙烯酯等。
作为非水类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
此外,作为电解质,只要是可以通过上述非水类溶剂输送结构阳离子及阴离子,且实质上不会损害二次电池功能的物质,则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其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以可使用的电解质为例时,可列举LiPF6、LIAsF6、LBF4等氟络阴离子的锂盐、LiClO4、LiCl、LiBr等无机锂盐、和LiCH3SO3、LiCF3SO3等磺酸锂盐、Li(CF3OSO2)2N、Li(CF3OSO2)3C、Li(CF3SO2)2N、Li(CF3SO2)3C等有机锂盐。电解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可由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得到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但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的中间层通过制造电极时注入的电解液而膨润,进一步通过热压,可以提高正极和负极的密合性。
作为进行所述热压时的温度,优选为常温~160℃,更优选为40~120℃。进行所述热压时的压力优选为0.01~10MPa,更优选0.1~8MPa。进行所述热压时,预热时间优选为1秒钟~1小时,冲压时间优选为1秒钟至1小时。
如上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形成正极-中间层-隔膜和/或负极-中间层-隔膜之间的密合优异的电极。
实施例
以下针对本发明展示实施例并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
[正极的制作]
使钴酸锂(CellSeed C5-H、日本化学工业制)、导电助剂(SuperP、TIMCAL制)和PVDF(聚偏二氟乙烯、KF#1100、KUREHA制)以93∶3∶4的质量比,与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制作固体浓度为69质量%的浆料。使用115μm的垫片,将该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后,在120℃干燥3小时,之后进行冲压,得到体积密度3.6g/cm3、单位面积重量150g/m2的正极。
[负极的制作]
使BTR918(改性天然石墨、BTR制)、导电助剂(SuperP、TIMCAL制)、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胶乳、BM-400、日本ZEON制)、以及CMC(羧甲基纤维素、Celogen 4H、第一工业制药)以90∶2∶3∶1的质量比与水混合,制作固体浓度为53质量%的浆料。使用90μm的垫片,将该浆料涂布在铜箔上后,在120℃干燥3小时,之后进行冲压,得到体积密度1.5g/cm3、单位面积重量56g/m2的负极。
[实施例1]
在高压灭菌器内,添加280质量份的水,除气后,添加0.5质量份的全氟辛酸(PFOA)铵盐和0.05质量份的乙酸乙酯,接着添加20质量份的偏二氟乙烯(VDF)和5质量份的六氟丙烯(HFP)。
升温至80℃,添加0.3质量份的过硫酸铵(APS)进行聚合,进一步添加75质量份的VDF和0.3质量份的马来酸单甲酯(MMM)。此时,以3质量%的水溶液的形式使用马来酸单甲酯,每消耗VDF 5质量份,以马来酸单甲酯换算,添加相当于0.02质量份的量的上述水溶液。罐内压力下降到1.5MPa时,表示聚合反应结束,获得了VDF-HFP-MMM共聚物胶乳。
将所得到的VDF-HFP-MMM共聚物胶乳在80℃干燥3小时,对树脂浓度进行测定,结果为22.7质量%。此外,使用大冢电子制ELSZ-2,求出平均粒径,结果为187nm。将所得到的胶乳在0.5质量%氯化钙水溶液中进行盐析,将所得到的浆料进行2次水洗,然后在80℃干燥21小时,得到粉末。将所得到的粉末在200℃进行冲压,对IR光谱进行测定,结果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为0.16。需要说明的是,IR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将所得到的VDF-HFP-MMM共聚物胶乳、CMC(Celogen 4H、第一工业制药制)和水,以VDF-HFP-MMM共聚物:CMC(质量比)=95∶5进行混合,使固形物浓度为8.2质量%,使用绕线棒以湿式涂布量36g/m2将所得的水分散液逐次涂布在隔膜(hipore ND420、旭化成制)的双面上,各面均在70℃干燥10分钟。使用Gurley式透气度测定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对所得到的涂层隔膜(即、中间层/隔膜/中间层叠层体)的透气度进行测定,结果为432s/100ml。需要说明的是,涂布前的隔膜(hipore ND420)的透气度为320s/100ml。涂膜的单面厚度为0.7μm。
将所述正极和负极切成2.5cm×5.0cm,将所得到的涂层隔膜切成3.0cm×6.0cm,依次重叠正极、涂层隔膜和负极,在100mg电解液(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体积比)=1/2/2、LiPF6∶1.3M)中浸渍后,使用真空封口机,在铝袋内进行真空除气封入。接着,在100℃中保持3分钟的余热后,在1分钟、约4MPa下对其进行热压。在所得到的正极/涂层隔膜/负极叠层体(即、正极/中间层/隔膜/中间层/负极叠层体)中,使用万能拉力试验机(株式会社A&D制)对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和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1.48gf/mm,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0.33gf/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剥离强度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实施例2]
将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从0.3质量份变更为0.5质量份,将马来酸单甲酯的添加量从0.3质量份变更为0.5质量份,将马来酸单甲酯水溶液的浓度从3质量%变更为5质量%,以马来酸单甲酯换算,将上述水溶液的添加量从0.02质量份变更为0.033质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VDF-HFP-MMM共聚物胶乳。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树脂浓度、平均粒径和吸光度比进行测定,结果树脂浓度为23.8质量%,平均粒径为187nm,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为0.21。需要说明的是,IR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使用所得到的VDF-HFP-MMM共聚物胶乳,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涂层隔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所得到的涂层隔膜的透气度进行测定,结果上述透气度为478s/100ml。涂膜的单面厚度为1.0μm。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和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1.66gf/mm,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0.54gf/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剥离强度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比较例1]
过硫酸铵的添加量从0.3质量份变更为0.06质量份,不添加马来酸单甲酯,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VDF-HFP共聚物胶乳。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树脂浓度、平均粒径和吸光度比进行测定,结果树脂浓度为24.6质量%,平均粒径为195nm,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为0.06。需要说明的是,IR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使用所得到的VDF-HFP共聚物胶乳,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涂层隔膜。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所得到的涂层隔膜的透气度进行测定,结果上述透气度为405s/100ml。涂膜的单面厚度为0.7μm。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和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1.28gf/mm,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0.12gf/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剥离强度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评价]
在使用马来酸单甲酯得到胶乳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为0.10以上。与此相对,在不使用马来酸单甲酯得到胶乳的比较例1中,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小于0.10。
此外,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与比较例1相比,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以及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均较高,特别是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显著提高。
[实施例3]
在高压灭菌器内,添加280质量份的水,除气后,添加0.5质量份的全氟辛酸(PFOA)铵盐和0.05质量份的乙酸乙酯,接着添加20质量份的偏二氟乙烯(VDF)和5质量份的六氟丙烯(HFP)。
升温至80℃,添加0.1质量份的过硫酸铵(APS)进行聚合,进一步添加75质量份的VDF和0.06质量份的马来酸(MA)。此时,以5质量%的水溶液的形式使用马来酸,在VDF的累积添加量为65、70或75质量份的各个时刻,以马来酸换算,添加相当于0.02质量份的量的上述水溶液。罐内压力下降到1.5MPa时,表示聚合反应结束,获得了VDF-HFP-MA共聚物胶乳。
将所得到的VDF-HFP-MA共聚物胶乳在80℃干燥3小时,对树脂浓度进行测定,结果为22.9质量%。此外,使用大冢电子制ELSZ-2,求出平均粒径,结果为185nm。将所得到的胶乳在0.5质量%氯化钙水溶液中进行盐析,将所得到的浆料进行2次水洗,然后在80℃干燥21小时,得到粉末。将所得到的粉末在200℃进行冲压,对IR光谱进行测定,结果吸光度比(A1740cm-1/A3020cm-1)为0.13。需要说明的是,IR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将所得到的VDF-HFP-MA共聚物胶乳、CMC(Celogen 4H、第一工业制药制)和水,以VDF-HFP-MA共聚物:CMC(质量比)=95∶5进行混合,使固形物浓度为8.9质量%,使用绕线棒以湿式涂布量36g/m2将所得的水分散液逐次涂布在隔膜(hipore ND420、旭化成制)的双面上,各面均在70℃干燥10分钟。使用Gurley式透气度测定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对所得到的涂层隔膜的透气度进行测定,结果为410s/100ml。涂膜的单面厚度为0.6μm。
将所述正极和负极切成2.5cm×5.0cm,将所得到的涂层隔膜切成3.0cm×6.0cm,依次重叠正极、涂层隔膜和负极,在100mg电解液(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体积比)=1/2/2、LiPF6∶1.3M)中浸渍后,使用真空封口机,在铝袋内进行真空除气封入。接着,在100℃中保持3分钟的余热后,在1分钟、约4MPa下对其进行热压。在所得到的正极/涂层隔膜/负极叠层体(即、正极/中间层/隔膜/中间层/负极叠层体)中,使用万能拉力试验机(株式会社A&D制)对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和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正极与涂层隔膜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1.46gf/mm,涂层隔膜与负极之间的180°剥离强度为0.30gf/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剥离强度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实施例4]
[电池的制作和循环试验]
(正极的制作)
使钴酸锂(CellSeed C5、日本化学工业制)、碳纳米管(CNT、C-nano制)和PVDF(KF#7300、KUREHA制)以97.5∶1∶1.5的质量比,与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制作固体浓度为65质量%的浆料。使用120μm的垫片,将该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后,在120℃干燥3小时,之后进行冲压,得到体积密度3.6g/cm2、单位面积重量97g/m2的正极。
(负极的制作)
使上海杉杉(石墨、上海杉杉制)、导电助剂(SuperP、TIMCAL制)、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胶乳、BM-400、日本ZEON制)、以及CMC(羧甲基纤维素、Celogen4H、第一工业制药)以96∶2∶1∶1的质量比与水混合,制作固体浓度为59质量%的浆料。使用70μm的垫片,将该浆料涂布在铜箔上后,在120℃干燥3小时,之后进行冲压,得到体积密度1.5g/cm2、单位面积重量41g/m2的负极。
藉由实施例1~3中任一项中所得到的涂层隔膜,使正极和负极接合,在电解液(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体积比)=3/7、LiPF6∶1.2M、碳酸亚乙烯酯:1质量%)中浸渍后,使用真空封口机,在铝袋内进行真空除气封入,得到层压电池。
进行三次第一充放电循环,所述第一充放电循环由0.1C、4.2V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与0.1C、3V截止的恒定电流放电构成,然后进行100次第二充放电循环,所述第二充放电循环由1C、4.2V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与1C、3V截止的恒定电流放电构成,对1C下的放电容量维持率进行绘图。结果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充放电循环中的第一次循环的放电容量设为100%。
[评价]
根据其循环试验结果可知,使用涂布有本发明的水性胶乳的隔膜所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不存在问题,可作为电池加以使用。

Claims (6)

1.一种水性胶乳,其含有分散在水中的聚合物颗粒,
所述聚合物颗粒含有共聚物,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所述水性胶乳用于中间层的制造,在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中,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胶乳,其中,对于所述聚合物颗粒,174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1740cm-1与3020cm-1下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吸光度A3020cm-1之比A1740cm-1/A3020cm-1为0.1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性胶乳,其中,所述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nm以上700n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性胶乳,其中,所述聚合物颗粒利用乳液聚合进行制造。
5.一种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其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隔膜和设置在所述隔膜的至少一个主表面上的中间层,
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6.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其具有正极、负极和叠层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具有设置在所述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以及所述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的至少一者上的中间层,
所述中间层包含含有共聚物的聚合物颗粒,所述共聚物含有源自不饱和二元酸的结构单元和/或源自不饱和二元酸单酯的结构单元和源自偏二氟乙烯类单体的结构单元。
CN201580048222.3A 2014-09-19 2015-07-22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Pending CN1070782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1590A JP2016062835A (ja) 2014-09-19 2014-09-19 水性ラテックス、セパレータ/中間層積層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構造体
JP2014-191590 2014-09-19
PCT/JP2015/070878 WO2016042914A1 (ja) 2014-09-19 2015-07-22 水性ラテックス、セパレータ/中間層積層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構造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8254A true CN107078254A (zh) 2017-08-18

Family

ID=55532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8222.3A Pending CN107078254A (zh) 2014-09-19 2015-07-22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88189A1 (zh)
EP (1) EP3196959B1 (zh)
JP (1) JP2016062835A (zh)
KR (1) KR20170045312A (zh)
CN (1) CN107078254A (zh)
TW (1) TWI619783B (zh)
WO (1) WO201604291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8748A (zh) * 2018-06-25 2018-11-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
WO2022160845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6411B2 (ja) * 2016-03-31 2020-10-14 東レ株式会社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021398A1 (ja) * 2016-07-28 2018-02-01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捲回体
EP3523335B2 (en) 2016-10-05 2024-05-15 Solvay Specialty Polymers Italy S.p.A. Vinylidene fluoride and trifluoroethylene containing polymers latexes
TWI750288B (zh) * 2016-12-27 2021-12-21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用隔離材、電極體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0249449B (zh) * 2017-03-17 2022-03-08 东丽株式会社 电池用隔膜、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933478B2 (ja) 2017-03-21 2021-09-08 株式会社クレハ ゲル状電解質
JP2018154802A (ja)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クレハ 樹脂組成物、二次電池のセパレータ、および二次電池
KR102279840B1 (ko) * 2018-05-31 2021-07-20 가부시끼가이샤 구레하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전극 합제층용 수지 조성물,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
JP7077406B2 (ja) 2018-07-06 2022-05-30 楠本化成株式会社 水性塗料用表面調整剤、水性塗料組成物、塗膜及び複層塗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9234A (en) * 1995-06-29 1998-04-14 Kureha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poxy group-containing vinylidene fluoride copoly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econdary battery
CN1393954A (zh) * 2001-06-21 2003-01-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聚合物电池
US20100285254A1 (en) * 2007-12-27 2010-11-11 Hiroshi Sakabe Adhesive vinylidene fluoride resin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1943B2 (ja) * 1992-12-02 2001-01-09 呉羽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ッ化ビニリデン系共重合体
JP2008041504A (ja) * 2006-08-08 2008-02-21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363436B2 (ja) * 2006-10-13 2009-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664138B2 (ja) * 2010-11-08 2015-0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耐収縮性微多孔膜、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853400B2 (ja) * 2011-04-21 2016-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ならびに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JP4957932B1 (ja) * 2011-08-30 2012-06-20 Jsr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電極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蓄電デバイス電極用スラリー、蓄電デバイス電極、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
KR101475791B1 (ko) * 2012-03-09 2014-12-23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이차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그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계 이차전지
CN103588922A (zh) * 2012-08-14 2014-02-19 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偏氟乙烯共聚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900262B (zh) * 2013-05-15 2019-03-12 株式会社吴羽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JP6398171B2 (ja) * 2013-10-11 2018-10-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398170B2 (ja) * 2013-10-11 2018-10-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9234A (en) * 1995-06-29 1998-04-14 Kureha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poxy group-containing vinylidene fluoride copoly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econdary battery
CN1393954A (zh) * 2001-06-21 2003-01-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锂聚合物电池
US20100285254A1 (en) * 2007-12-27 2010-11-11 Hiroshi Sakabe Adhesive vinylidene fluoride resin sheet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 ARSHADY: ""Suspension, emulsion, and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A methodological survey"", 《COLLOID & POLYMER SCIENCE》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8748A (zh) * 2018-06-25 2018-11-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
WO2022160845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深圳市研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水性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2835A (ja) 2016-04-25
TW201612255A (en) 2016-04-01
EP3196959A1 (en) 2017-07-26
EP3196959B1 (en) 2020-05-13
EP3196959A4 (en) 2017-09-27
KR20170045312A (ko) 2017-04-26
WO2016042914A1 (ja) 2016-03-24
US20170288189A1 (en) 2017-10-05
TWI619783B (zh) 2018-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8254A (zh) 水性胶乳、隔膜/中间层叠层体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
CN105900262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KR101111710B1 (ko) 절연층 형성용 슬러리, 전기화학소자용 세퍼레이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및 전기화학소자
KR102407049B1 (ko) 이차 전지용 바인더,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07431172A (zh) 隔膜/中间层叠层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结构体以及水性胶乳
CN104185651B (zh) 树脂组合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含填料树脂膜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含填料树脂膜的制造方法
JP4994054B2 (ja)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2231591B1 (ko) 코어 쉘형 입자 및 이의 용도 및 제조 방법
KR20170023815A (ko) 비수계 이차전지용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비수계 이차전지
KR102493659B1 (ko) 비수계 2차 전지 기능층용 조성물, 비수계 2차 전지용 기능층 및 비수계 2차 전지
JP6135258B2 (ja) 二次電池多孔膜用スラリー、二次電池用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用途
CN105723549A (zh) 偏二氟乙烯系聚合物水系组合物及其用途
WO2010098434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
KR20190121312A (ko) 비수계 이차 전지 기능층용 바인더 조성물, 비수계 이차 전지 기능층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비수계 이차 전지용 기능층, 비수계 이차 전지용 기능층 부착 세퍼레이터, 비수계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304039B2 (ja) 二次電池セパレーターの多孔膜用スラリー、二次電池セパレーター用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ー並びに二次電池
KR20200021935A (ko) 전기 화학 소자용 바인더 조성물, 전기 화학 소자 기능층용 슬러리 조성물, 전기 화학 소자 접착층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및 복합막
CN110800143A (zh) 电化学元件用粘结剂组合物、电化学元件功能层用浆料组合物、电化学元件粘接层用浆料组合物、以及复合膜
JP2019071294A (ja) 水性ラテックス、セパレータ/中間層積層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