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5723A -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5723A
CN107075723A CN201580048515.1A CN201580048515A CN107075723A CN 107075723 A CN107075723 A CN 107075723A CN 201580048515 A CN201580048515 A CN 201580048515A CN 107075723 A CN107075723 A CN 107075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concentration
single crystal
growth
sic si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85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楠彦
楠一彦
龟井人
龟井一人
关和明
岸田豊
森口晃治
海藤宏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5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572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7/00Single-crystal growth onto a seed which remains in the melt during growth, e.g. Nacken-Kyropoulos metho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10Inorganic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 C30B29/36Carb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9/00Liquid-phase epitaxial-layer growth
    • C30B19/02Liquid-phase epitaxial-layer growth using molten solvents, e.g. flux
    • C30B19/04Liquid-phase epitaxial-layer growth using molten solvents, e.g. flux the solvent being a component of the cryst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生成工序(S1)、第1生长工序(S2)、恢复工序(S3)和第2生长工序(S4)。生成工序(S1)中,在坩埚内生成含有Si、Al和C的Si‑C溶液。第1生长工序(S2)中,将籽晶轴下降,使安装于籽晶轴的下端的SiC晶种与Si‑C溶液接触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在SiC晶种上生长。恢复工序(S3)中,在第1生长工序(S2)后,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第2生长工序(S4)中,在恢复工序(S3)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继续生长。

Description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SiC单晶的制造方法。进一步详细而言,涉及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含有Al作为掺杂的p型SiC单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硅(SiC)是热和化学稳定的化合物半导体。SiC与硅(Si)相比具有优异的带隙、绝缘击穿电压、电子饱和速度和导热系数。因此,SiC作为下一代的功率器件材料受到关注。
特别优选的是,作为高耐压的双极型器件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功率器件中,应用具有低电阻的p型SiC单晶。制造p型SiC单晶时,作为掺杂剂,通常掺杂有Al(铝)。
制造p型SiC单晶时,在p型SiC块状单晶内,优选作为掺杂剂的Al浓度的波动小。
作为制造SiC单晶的方法,有溶液生长法。溶液生长法中,使晶种与Si-C溶液接触。Si-C溶液中使晶种的周边区域为过冷却状态,使SiC单晶在晶种上生长。此处,Si-C溶液是指,在Si或Si合金的熔融液中溶解了C(碳)的溶液。
溶液生长法中,Si-C溶液如果含有Al,则可以制造Al掺杂的sp型SiC单晶。
然而,Takayuki Shirai等在“Solution growth of p-type 4H-SiC bulkCrystals with low resistivity”,Materials Science Forum 778-780(2014),p75~78(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主旨,利用溶液生长法以1.0mm/小时的晶体生长速度使Al掺杂的p型SiC块状单晶生长时,相对于块的高度方向Al浓度的波动低。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Takayuki Shirai等,“Solution growth of p-type 4H-SiC bulkCrystals with low resistivity”,Materials Science Forum 778-780(2014),p75~7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本发明人等判明,利用溶液生长法实际制造Al掺杂的p型SiC块状单晶时,在块的高度方向上,Al浓度的波动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Al浓度的波动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使用具备坩埚和籽晶轴的制造装置,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p型SiC单晶。籽晶轴具有能够安装SiC晶种的下端且能够升降。上述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具备:生成工序、第1生长工序、恢复工序和第2生长工序。生成工序中,在坩埚内生成含有Si、Al和C的Si-C溶液。第1生长工序中,将籽晶轴下降,使安装于籽晶轴的下端的SiC晶种与Si-C溶液接触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在SiC晶种上生长。恢复工序中,在第1生长工序后,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第2生长工序中,在恢复工序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继续生长。
发明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制造的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的波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实施例中的作为比较例制造的p型SiC单晶的Al浓度的测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的SiC单晶中的Al浓度(Al掺杂量,单位为原子/cm3)与晶体生长温度T(K)的关系的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中利用的制造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示出实施例中的作为本发明例制造的p型SiC单晶的Al浓度的测定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使用具备坩埚和籽晶轴的制造装置,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p型SiC单晶。籽晶轴具有能够安装SiC晶种的下端且能够升降。上述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具备生成工序、第1生长工序、恢复工序和第2生长工序。生成工序中,在坩埚内生成含有Si、Al和C的Si-C溶液。第1生长工序中,将籽晶轴下降,使安装于籽晶轴的下端的SiC晶种与Si-C溶液接触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在SiC晶种上生长。恢复工序中,在第1生长工序后,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第2生长工序中,在恢复工序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继续生长。
本发明人等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Al掺杂的p型SiC块状单晶,调查了块高度方向的Al浓度(Al掺杂量)。
具体而言,将以at%计含有50%的Si、30%的Al、20%的Cu的原料收容于石墨坩埚。将石墨坩埚中的原料加热,生成Si-C溶液(以下,称为Si50Al30Cu20溶液)。Si50Al30Cu20溶液含有从石墨坩埚溶解出的C(碳)。使用Si50Al30Cu20溶液,利用溶液生长法,以1800℃的晶体生长温度使p型SiC块状单晶生长20小时。制造的p型SiC块状单晶的高度为1.6mm。
SiC块状单晶BU1中,利用SIMS分析(二次离子质谱法)求出图1所示的P1(生长初期位置)、P2(生长中期位置)和P3(生长末期位置)中的Al浓度(原子/cm3)。P1、P2和P3距离SiC晶种SE1侧的端面在高度方向上分别为0.1mm、0.8mm和1.5mm的位置。其结果,Al浓度在位置P1成为2.8×1020原子/cm3,在位置P2成为2.2×1020原子/cm3,在位置P3成为1.4×1020原子/cm3。随着从生长初期推进至生长末期,Al浓度大幅降低。即,使p型SiC块状单晶长时间生长时,块的高度方向上的Al浓度的波动大。
因此,本发明人对Si-C溶液中的Al浓度与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图2示出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的SiC单晶中的Al浓度(Al掺杂量,单位为原子/cm3)与晶体生长温度T(K)的关系。图2利用如下方法得到。将石墨坩埚中的原料加热生成Si50Al30Cu20溶液。使用Si50Al30Cu20溶液,利用溶液生长法,在各种晶体生长温度下制造p型SiC单晶。p型SiC单晶的高度为1.6mm。
进一步,改变Si-C溶液的组成,进行同样的调查。将以at%计含有70%的Si、10%的Al、20%的Cu的原料收容于石墨坩埚,将原料加热生成Si-C溶液(以下,称为Si70Al10Cu20溶液)。Si70Al10Cu20溶液含有从石墨坩埚溶解出的C(碳)。使用Si70Al10Cu20溶液,利用溶液生长法,在各种晶体生长温度下,制造高度1.6mm的p型SiC单晶。
利用SIMS分析求出制造的SiC单晶中的Al浓度(原子/cm3),得到图2。分析测定位置设为图1所示的SiC单晶BU1中,距离SiC晶种SE1侧的端面在高度方向上为0.1mm位置P1(生长初期位置)。
参照图2,对于相同的晶体生长温度T而言,由Si50Al30Cu20溶液制造的p型SiC单晶的Al浓度高于由Si70Al10Cu20溶液制造的p型SiC单晶的Al浓度。
由以上考虑如下事项。使用含有Al的Si-C溶液,使Al掺杂的p型SiC块状单晶长时间生长时,随着时间经过,Si-C溶液中的Al浓度减少。因此,在p型SiC单晶的高度方向上Al浓度的波动变大。
需要说明的是,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越高,p型SiC单晶的电阻率越低。然而,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如果过高,则p型SiC单晶的结晶性降低。因此,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的优选的下限为3×1019原子/cm3,进一步优选为1×1020原子/cm3。p型SiC单晶中的Al浓度的优选的上限为1×1021原子/cm3,进一步优选为5×1020原子/cm3
基于以上的见解而完成的上述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中,利用第1生长工序使p型SiC单晶生长后,恢复工序中,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然后,在恢复工序后,继续p型SiC单晶的生长。因此,在制造后的p型SiC单晶的高度方向上,可以降低Al浓度的波动。
上述制造方法中,优选恢复工序具备分离工序、浓度调整工序和接触工序。分离工序中,将籽晶轴上升,使在SiC晶种上生长的p型SiC单晶从Si-C溶液分离。浓度调整工序中,在分离工序后,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接触工序中,在浓度调整工序后,将籽晶轴再次下降,使p型SiC单晶与Si-C溶液接触。
上述情况下,使在SiC晶种上生长的SiC单晶从Si-C溶液的液面分离后,可以调整Si-C溶液中的Al浓度。因此,可以容易进行浓度调整作业。
优选的是,对于恢复工序,在浓度调整工序后且接触工序前,进一步将Si-C溶液调整至晶体生长温度。
上述情况下,即便在因浓度调整工序而使Si-C溶液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直至第2生长工序为止,也可以将Si-C溶液的温度提高至晶体生长温度。
优选的是,浓度调整工序中,在Si-C溶液中添加Al-Si系合金。
上述情况下,可以容易提高Si-C溶液中的Al浓度。此处Al-Si系合金例如为Al-Si合金、Al-Si-Cu合金等。Al-Si合金的状态图中,在577℃下示出共晶点(Al含量12.6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液相温度,优选使用Si含量多的过共晶Al-Si合金。
优选的是,生成工序中,生成进一步含有Cu的Si-C溶液,恢复工序中,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和Cu浓度。
Si-C溶液含有Al、且坩埚含有石墨的情况下,有时Al与C过剩地反应而使坩埚的一部分破损。Si-C溶液如果含有Cu,则Al与C的反应被抑制。然而,与Al同样地,有时随着单晶生长的时间经过,Si-C溶液中的Cu含量降低。上述实施方式中,恢复工序中,不仅提高Si-C溶液的Al浓度而且还提高Cu浓度。因此,即便在第2生长工序及第2生长工序以后中,也可以抑制Al与C的过度的反应。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p型SiC单晶的制造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装置100的整体构成图。如图3所示那样,制造装置100具备:腔室1、隔热构件2、高频加热线圈3、升降装置4和旋转装置5。
腔室1为壳体,收容隔热构件2、高频加热线圈3和坩埚6。制造p型SiC单晶时,腔室1被水冷。
旋转装置5具备旋转构件51和驱动装置52。旋转构件51为棒状,在上端具有旋转台。在旋转台上配置有坩埚6。旋转构件51的下部与驱动源52连接。制造p型SiC单晶时,旋转装置5使坩埚6旋转。具体而言,驱动源52使旋转构件51旋转。由此,坩埚6绕旋转构件51的轴旋转。
坩埚6为上端开口的壳体。坩埚6收容Si-C溶液8。Si-C溶液8含有作为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的原料的、硅(Si)、铝(Al)和碳(C)。Si-C溶液8也可以如后述那样,进一步含有除了Si、Al和C之外的其他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
Si-C溶液8是利用加热将Si-C溶液的原料熔融而生成的。原料可以仅为Si和Al,也可以含有Si、Al和其他金属元素。Si-C溶液的原料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例如为钛(Ti)、锰(Mn)、铬(Cr)、钴(Co)、钒(V)、铁(Fe)等。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Si-C溶液含有Al时,优选的是,Si-C溶液含有铜(Cu)。Cu抑制Al与C过度反应。
坩埚6的原材料例如为石墨。坩埚6如果由石墨构成,则坩埚6本身成为Si-C溶液8的碳供给源。坩埚6的原材料也可以为石墨以外的原材料。例如,坩埚6也可以由陶瓷、高熔点的金属构成。坩埚6无法作为碳供给源而利用时,Si-C溶液8的原料含有C。另外,坩埚6由除了石墨以外的原材料构成时,也可以在坩埚6的内表面形成包含石墨的覆膜。坩埚6也可以具有未作图示的盖。
升降装置4具备籽晶轴41和驱动源42。驱动源42配置于腔室1的上方。籽晶轴41与旋转构件51被同轴配置。籽晶轴41的下端部配置于腔室1内,籽晶轴41的上端部配置于腔室1的上方。即,籽晶轴41在高度方向上贯通腔室1。
籽晶轴41的上端部与驱动源42连接。驱动源42使籽晶轴41升降。驱动源42进一步使籽晶轴41绕籽晶轴41的中心轴旋转。籽晶轴41的下端配置于坩埚6内。在籽晶轴41的下端能够安装SiC晶种9。
SiC晶种9为板状,由SiC单晶构成。利用溶液生长法进行制造时,在SiC晶种9的表面(晶体生长面)生成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并进行生长。制造具有4H多晶形的晶体结构的p型SiC单晶时,优选的是,SiC晶种9为4H多晶形的晶体结构的单晶。进一步优选的是,SiC晶种9的表面(晶体生长面)为以距离(0001)面或(0001)面8°以下的角度倾斜的面。上述情况下,p型SiC单晶容易稳定地生长。
制造p型SiC单晶时,将籽晶轴41下降,如图3所示那样,使SiC晶种9与Si-C溶液8接触。此时,Si-C溶液8保持为晶体生长温度。晶体生长温度是指,使p型SiC单晶生长时的Si-C溶液8的温度,且依赖于Si-C溶液8的组成。一般的晶体生长温度为1600~2000℃。
高频加热线圈3配置于坩埚6的周围。高频加热线圈3与籽晶轴41和旋转构件51被同轴配置。高频加热线圈3将坩埚6感应加热,将收容于坩埚6的原料熔融而生成Si-C溶液8。高频加热线圈3将Si-C溶液8进一步维持在晶体生长温度。
隔热构件2为壳体状,具有侧壁、上盖和下盖。隔热构件2的侧壁配置于高频加热线圈3与坩埚6之间。而且,隔热构件2的侧壁配置于坩埚6的周围。隔热构件2的上盖配置于与坩埚6相比的更上方。上盖具有用于通过籽晶轴41的贯通孔21。隔热构件2的下盖配置于坩埚6的下方。下盖具有用于通过旋转构件51的贯通孔22。总之,隔热构件2覆盖坩埚6整体。隔热构件2具备公知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为纤维系或非纤维系的成形隔热材料。
[浓度恢复装置]
制造装置100进一步具备浓度恢复装置200。浓度恢复装置200具备原料料斗201、开关阀202和配管203。浓度恢复装置200是在晶体生长中途向Si-C溶液8中添加Al,使在p型SiC单晶的生长过程中Si-C溶液8中减少了的Al浓度恢复。
原料料斗201配置于腔室1的上方。在原料料斗201内收容有在Si-C溶液8中应该恢复浓度的元素(本例中为Al)。本例中,在原料料斗201内收容有Al-Si系合金的颗粒。
配管203介由开关阀202与原料料斗201的下端连接。配管203通过贯通孔21而向下方延伸。配管203的下端配置于坩埚6内的Si-C溶液8的液面上。优选的是,配管203的下端配置于与坩埚6的上端相比更下方,且Si-C溶液8的液面的上方。
开关阀202打开时,收容于原料料斗201内的Al(Al-Si系合金)通过配管203添加至Si-C溶液8中。通过适当调整开关阀202,可以调整Al-Si系合金的添加量、即Si-C溶液8中的Al浓度。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图4为使用上述的制造装置100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4,本制造方法具备生成工序(S1)、第1生长工序(S2)、恢复工序(S3)和第2生长工序(S4)。生成工序(S1)中,生成Si-C溶液8。第1生长工序(S2)中,使p型SiC单晶生长。恢复工序(S3)中,提高Si-C溶液8中的Al浓度。第2生长工序中,再次使p型SiC单晶生长。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恢复工序(S3),在p型SiC单晶的生长过程的途中,提高Al浓度减少了的Si-C溶液中的Al浓度,恢复至接近于初期状态的Al浓度。因此,可以降低制造的p型SiC块状单晶的高度方向的Al浓度(Al掺杂量)的波动。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详述。
[生成工序(S1)]
首先,在籽晶轴41的下端安装SiC晶种9。接着,在腔室1内的旋转构件51上配置坩埚6。在坩埚6中预先收容Si-C溶液8的原料。原料至少含有Si和Al。坩埚6不含有C时,原料进一步含有C。如上述,优选的是,原料进一步含有Cu。
将坩埚6收容于腔室1内后,生成Si-C溶液8。在腔室1内填充非活性气体。填充非活性气体后,利用高频加热线圈3,将坩埚6内的原料加热至熔点以上,生成Si-C溶液8。坩埚6含有C时,例如,坩埚6包含石墨时,如果将坩埚6加热,则C自坩埚6溶入原料的熔融液中,而生成Si-C溶液8。生成的Si-C溶液8含有Si、Al和C。Si-C溶液8也可以进一步含有其他元素(Cu等)。坩埚6包含石墨时,如果坩埚6的C溶入到Si-C溶液8中,则Si-C溶液8的C浓度接近于饱和浓度。
本实施方式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中,Si-C溶液8优选满足下述式(1)。
0.14≤[Al]/[Si]≤2(1)
此处,[Al]和[Si]分别为Si-C溶液8中的Al含量(摩尔%)、Si含量(摩尔%)。
定义为F1=[Al]/[Si]。F1如果为0.14以上,则SiC单晶的Al掺杂量变为3×1019原子/cm3以上。上述情况下,SiC单晶的电阻率充分变低。F1的优选的下限为0.2,进一步优选为0.3。
另一方面,F1如果高于2,则有时SiC不从Si-C溶液8结晶。F1如果为2以下,则SiC容易稳定地结晶。F1的优选的上限为1.5,进一步优选为1。
[第1生长工序(S2)]
第1生长工序中,首先,使SiC晶种9与Si-C溶液8接触。具体而言,利用驱动源42将籽晶轴41下降,使SiC晶种9与Si-C溶液8接触。
SiC晶种9与Si-C溶液8接触后,利用高频加热线圈3,将Si-C溶液8的温度调整至晶体生长温度。进一步,Si-C溶液8中,将SiC晶种9的周边区域(以下,简称为周边区域)过冷却,使周边区域的SiC成为过饱和状态。例如,控制高频加热线圈3,使周边区域的温度低于SiC溶液8的其他部分的温度。另外,也可以利用制冷剂将周边区域冷却。具体而言,使制冷剂在籽晶轴41的内部循环,将SiC晶种9和周边区域冷却。
将周边区域的SiC保持为过饱和状态原样地使SiC晶种9和坩埚6(Si-C溶液8)旋转。通过使籽晶轴41绕该轴旋转,从而使SiC晶种9旋转。通过使旋转构件51绕该轴旋转,从而使坩埚6旋转。SiC晶种9的旋转方向可以与坩埚6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也可以为相同方向。另外,旋转速度可以一定也可以变动。
边将籽晶轴41旋转边缓慢上升。此时,在与SiC溶液8接触的SiC晶种9的表面(晶体生长面)生成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并进行生长。
[恢复工序(S3)]
第1生长工序中的生长时间越长,Si-C溶液8中的Al浓度越降低。其结果,生长中的p型SiC单晶的Al浓度降低。
因此,本工序中,提高Si-C溶液8中的Al浓度。具体而言,将Si-C溶液8中的Al浓度提高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Al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Al浓度以下的浓度。提高Al浓度的方法为:使用浓度恢复装置200向Si-C溶液8中添加Al。优选的是,恢复工序(S3)包括分离工序(S31)、浓度调整工序(S32)和接触工序(S33)。
[分离工序(S31)]
分离工序(S31)中,将籽晶轴41上升,使在SiC晶种9上生长的p型SiC单晶从Si-C溶液8的液面分离。后述的浓度调整工序中,如果从浓度恢复装置200添加Al,则从配管203将Al投入到Si-C溶液8的液面,液面起伏。上述情况下,如果保持SiC晶种9与Si-C溶液8接触状态的话,则p型SiC单晶的生长变得不稳定。进而,在添加Al时,由于Si-C溶液8的温度变动而使p型SiC单晶的生长有时变得不稳定。因此,使在SiC晶种9上生长的p型SiC单晶从Si-C溶液8分离。
[浓度调整工序(S32)]
在分离工序(S31)后,实施浓度调整工序(S32)。浓度调整工序(S32)中,提高由于第1生长工序(S2)而减少了的Si-C溶液8中的Al浓度。具体而言,将Si-C溶液中的Al浓度提高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Al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Al浓度以下。具体而言,从浓度恢复装置200向Si-C溶液8中添加Al(本例中为Al-Si系合金)。添加的Al-Si系合金量例如基于第1生长工序(S2)前的Si-C溶液8的化学组成(即,基于原料的Si-C溶液8的化学组成)和第1生长工序(S2)中的Al蒸发量而确定。如上述,通过调整开关阀202,可以调整Al的添加量。
利用从浓度恢复装置200向Si-C溶液8中添加的Al,使Si-C溶液8中的Al浓度提高。由此,Si-C溶液8中的Al浓度恢复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Al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Al浓度以下。
[接触工序(S33)]
通过浓度调整工序(S32)Si-C溶液8的Al浓度恢复后,将籽晶轴41再次降下,使在SiC晶种9上生长的p型SiC单晶的下面(晶体生长面)与Si-C溶液接触(S33)。由此,完成第2生长工序(S4)的准备。
[第2生长工序(S4)]
在恢复工序后(S3),与第1生长工序同样地,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的生长再次开始,使p型SiC单晶继续生长(S4)。通过恢复工序(S3),Si-C溶液8中的Al浓度恢复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Al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Al浓度以下。因此,可以降低制造的p型SiC块状单晶的高度方向的Al浓度的波动。
需要说明的是,恢复工序(S3)和第2生长工序(S4)可以重复多次实施。具体而言,可以在第2生长工序(S4)后实施恢复工序(S3),之后,实施第2生长工序(S4)。
[温度调整工序(S34)]
优选的是,恢复工序(S3)中,在浓度调整工序(S32)与接触工序(S33)之间实施温度调整工序(S34)。
浓度调整工序(S32)中,Al添加至Si-C溶液8时,Si-C溶液8的温度降低,有时变为低于期望的晶体生长温度。上述情况下,在实施接触工序(S33)前,将Al添加后的Si-C溶液8利用高频加热线圈3进行加热,调整至期望的晶体生长温度。由此,生长中途的p型SiC单晶与变为期望的晶体生长温度的Si-C溶液8接触。因此,p型SiC单晶容易再次生长。
[第2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浓度恢复装置200,实施恢复工序(S3)。然而,通过其他方法实施恢复工序(S3),也可以提高Si-C溶液8中的Al浓度。
例如,图4中的浓度调整工序(S32)中,将坩埚6置换为新的包含Si-C溶液8的原料的坩埚6。具体而言,在与腔室1内的坩埚6不同的其他坩埚6中收容与生成工序(S1)中准备的原料具有相同的组成的原料。在分离工序(S31)后,停止利用高频加热线圈3的加热,将腔室1内的温度冷却至常温。之后,打开腔室1,收容新的坩埚6代替腔室1内的坩埚6。收容新的坩埚6后,在腔室1内填充非活性气体。填充非活性气体后,利用高频加热线圈3,将坩埚6内的原料加热至熔点以上,生成Si-C溶液8。使Si-C溶液8的温度为晶体生长温度后,实施接触工序(S33),使p型SiC单晶的晶体生长面与Si-C溶液8接触。之后,实施第2生长工序(S4)。
即使为以上的工序,恢复工序(S3)中也可以提高Si-C溶液8的Al浓度,恢复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Al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Al浓度以下。因此,在所制造的p型SiC块状单晶中,可以抑制高度方向的Al浓度的波动。
[第3实施方式]
如上述,Si-C溶液8也可以含有Cu。上述情况下,Si-C溶液8中,Cu抑制Al与C的过度反应。然而,p型SiC单晶的生长中,Si-C溶液8中,有时不仅可以降低Al含量也可以降低Cu含量。因此,优选也能够恢复Cu含量。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中,恢复工序(S3)中,不仅提高Si-C溶液8中的Al含量还提高Cu含量。例如,浓度调整工序(S32)中,从浓度恢复装置200向Si-C溶液8中添加Al-Si系合金和Cu合金。上述情况下,恢复工序(S3)中,不仅可以提高Al浓度还可以提高Cu浓度。具体而言,Cu浓度也与Al浓度同样地,提高至高于第1生长工序(S2)结束时的Cu浓度、且第1生长工序(S2)开始时的Cu浓度以下。由此,第2生长工序(S4)中,也可以抑制Al与C过度地反应。添加的Cu合金例如为Si-Al-Cu合金,是以过共晶的Al-Si组成作为基本,将Si的一部分用Cu置换而成的合金。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直接添加铜金属。
Si-C溶液8含有Cu时,Si-C溶液8优选满足下述式(2)。
0.03<[Cu]/([Si]+[Al]+[Cu])≤0.5 (2)
此处,[Cu]、[Si]和[Al]分别为Si-C溶液8中的各元素的含量(摩尔%)。
定义为F2=[Cu]/([Si]+[Al]+[Cu])。F2如果为0.03以下,则无法充分得到抑制Si-C溶液8中的Al与石墨的反应的效果。因此,晶体生长中,石墨坩埚与Al剧烈反应,石墨坩埚有时被破坏。F2如果高于0.03,则Si-C溶液8中的Cu浓度足够高。因此,SiC单晶的培养中石墨坩埚不易被破坏,可以使掺杂有Al的SiC单晶生长。F2的优选的下限为0.05,进一步优选为0.1。
另一方面,F2如果超过0.5,则Si-C溶液8中的碳溶解量变得不充分。其结果,SiC单晶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另外,Cu为蒸气压高的元素。因此,F2如果超过0.5,则Cu从Si-C溶液8的蒸发变明显,Si-C溶液8的液面明显降低。Si-C溶液8的液面降低时,晶体生长界面的温度降低,因此Si-C溶液8的过饱和度变大。因此,稳定的晶体生长的维持变困难。F2如果为0.5以下,则SiC单晶的生长速度的降低被抑制,进一步,可以维持稳定的晶体生长。F2的优选的上限为0.4,进一步优选为0.3。
进行SIMS分析,结果发现:Si-C溶液中含有的Cu基本没有掺入SiC单晶中。因此,SiC单晶的特性因Cu含量而发生变动的情况实质上不存在。
本实施方式的Si-C溶液8可以进一步含有选自由Ti(钛)、Mn(锰)、Cr(铬)、Co(钴)、Ni(镍)、V(钒)、Fe(铁)、Dy(镝)、Nd(钕)、Tb(铽)、Ce(铈)、Pr(镨)和Sc(钪)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作为任意元素。Ti、Mn、Cr、Co、Ni、V、Fe、Dy、Nd、Tb、Ce、Pr和Sc均使Si-C溶液8的碳溶解量增大。通过使用碳溶解量多的Si-C溶液8,可以增大SiC单晶的生长速度。
Si-C溶液8在Cu的基础上含有上述任意元素时,Si-C溶液8优选满足如下式(3)代替式(2)。
0.03<[Cu]/([Si]+[Al]+[Cu]+[M])<0.5 (3)
在式(3)中的[M]中代入选自由Ti、Mn、Cr、Co、Ni、V、Fe、Dy、Nd、Tb、Ce、Pr和Sc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的含量(摩尔%)。Si-C溶液8中含有多个上述任意元素时,将所含有的任意元素的总含量(摩尔%)代入至[M]。
定义为F3=[Cu]/([Si]+[Al]+[Cu]+[M])。F3高于0.03时,Si-C溶液8中的Cu浓度足够高。因此,在SiC单晶的培养中石墨坩埚不易被破坏。F3的优选的下限为0.05,进一步优选为0.1。
另一方面,F3如果低于0.5,则SiC单晶的生长速度的降低被抑制,Cu的蒸发也被抑制。F3的优选的上限为0.4,进一步优选为0.3。
实施例
[比较例]
将以at%计含有50%的Si、30%的Al、20%的Cu的原料收容于石墨坩埚。将石墨坩埚收容于SiC单晶制造装置的腔室,将石墨坩埚中的原料加热而生成Si50Al30Cu20溶液。使用Si50Al30Cu20溶液,利用溶液生长法,在1800℃的晶体生长温度下使SiC块状单晶生长20小时。制造的SiC块状单晶的高度为1.6mm。
[本发明例]
按照图4的流程,利用溶液生长法,制造p型SiC单晶。具体而言,将收容有原料的石墨坩埚收容于比较例中使用的SiC单晶制造装置的腔室,将石墨坩埚中的原料加热而生成Si50Al30Cu20溶液(生成工序S1)。
使用Si50Al30Cu20溶液,利用溶液生长法,在1800℃的晶体生长温度下使p型SiC块状单晶生长10小时(第1生长工序S2)。
在第1生长工序(S2)后,将籽晶轴上升,使在SiC晶种上生长的p型SiC单晶从Si-C溶液分离(分离工序S31)。之后,基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实施浓度调整工序(S32)。具体而言,停止利用高频加热线圈的加热,将腔室内的温度冷却至常温。之后,打开腔室,将收容有Si50Al30Cu20溶液的原料的新的坩埚代替腔室内的坩埚收容于腔室。收容新的坩埚后,在腔室内填充非活性气体。填充非活性气体后,利用高频加热线圈,将坩埚内的原料加热至熔点以上,生成Si50Al30Cu20溶液。使Si50Al30Cu20溶液的温度为1800℃(晶体生长温度)后,将籽晶轴下降,使生长中途的p型SiC单晶的下面(晶体生长面)与新的Si50Al30Cu20溶液接触(接触工序S33)。接触后,在1800℃的晶体生长温度下,使p型SiC块状单晶再次生长10小时(第2生长工序S4)。制造的p型SiC块状单晶的高度(第1生长工序和第2生长工序的总计高度)为1.6mm。
[p型SiC块状单晶的Al浓度测定]
比较例的p型SiC块状单晶BU1中,利用SIMS分析(二次离子质谱法)求出图1所示的P1、P2和P3的位置中的Al浓度(原子/cm3)。P1、P2和P3距离SiC晶种SE1侧的端面在高度方向上分别为0.1mm、0.8mm和1.5mm的位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例的p型SiC块状单晶BU1中,利用SIMS分析求出图5所示的P1、P2、P2’和P3中的Al浓度(原子/cm3)。P1和P2距离SiC种SE1侧的端面在高度方向上分别为0.1mm、0.7mm的位置。对于P2’和P3,为第1生长工序中生长的p型SiC单晶部分与第2生长工序中生长的p型SiC单晶部分的边界L0正上,且距离SiC晶种SE1侧的端面在高度方向上分别为0.9mm、1.5mm的位置。
[测定结果]
将测定结果示于表1。
[表1]
表1
表1中的“ΔAl”表示P1~P3中测定的Al浓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参照表1,本发明例的差值ΔAl小于比较例的差值ΔAl,Al浓度的波动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示例。因此,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变形而加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3 高频加热线圈
6 坩埚
8 Si-C溶液
9 SiC晶种
41 籽晶轴
200 浓度恢复装置

Claims (5)

1.一种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其为使用具备坩埚、和具有能够安装SiC晶种的下端且能够升降的籽晶轴的制造装置的、利用溶液生长法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生成工序,在所述坩埚内生成含有Si、Al和C的Si-C溶液;
第1生长工序,将所述籽晶轴下降,使安装于所述下端的所述SiC晶种与所述Si-C溶液接触后,使Al掺杂的p型SiC单晶在所述SiC晶种上生长;
恢复工序,在所述第1生长工序后,提高所述Si-C溶液的Al浓度;和,
第2生长工序,在所述恢复工序后,使所述p型SiC单晶继续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恢复工序具备如下工序:
分离工序,将所述籽晶轴上升,使在所述SiC晶种上生长的所述p型SiC单晶从所述Si-C溶液分离;
浓度调整工序,在所述分离工序后,提高所述Si-C溶液的Al浓度;和,
接触工序,在所述浓度调整工序后,将所述籽晶轴再次下降,使所述p型SiC晶种与所述Si-C溶液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恢复工序进一步具备如下温度调整工序:
在所述浓度调整工序后且所述接触工序前,将所述Si-C溶液调整至晶体生长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浓度调整工序中,在所述Si-C溶液中添加Al-Si系合金。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生成工序中,生成进一步含有Cu的所述Si-C溶液,
所述恢复工序中,提高所述Si-C溶液的Al浓度和Cu浓度。
CN201580048515.1A 2014-09-11 2015-08-31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Withdrawn CN1070757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223 2014-09-11
JP2014-185223 2014-09-11
PCT/JP2015/004411 WO2016038845A1 (ja) 2014-09-11 2015-08-31 p型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5723A true CN107075723A (zh) 2017-08-18

Family

ID=55458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8515.1A Withdrawn CN107075723A (zh) 2014-09-11 2015-08-31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83982A1 (zh)
EP (1) EP3192899A1 (zh)
JP (1) JPWO2016038845A1 (zh)
KR (1) KR20170048556A (zh)
CN (1) CN107075723A (zh)
WO (1) WO201603884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7205A (zh) * 2015-07-09 2017-0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SiC单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901875A (zh) * 2020-01-24 2022-08-1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含有稀土的SiC基板和SiC外延层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168B2 (ja) * 2016-05-12 2019-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SiC単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0890A (ja) * 2006-10-20 2008-05-01 Sumitomo Metal Ind Ltd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4697235B2 (ja) * 2008-01-29 2011-06-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p型SiC半導体単結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たp型SiC半導体単結晶
JP5359796B2 (ja) * 2009-11-05 2013-1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KR101690490B1 (ko) * 2010-10-21 2016-12-28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탄화규소 단결정의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JP6039480B2 (ja) * 2013-03-26 2016-12-07 京セラ株式会社 保持体、結晶製造装置および結晶の製造方法
JP6105447B2 (ja) * 2013-09-30 2017-03-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結晶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7205A (zh) * 2015-07-09 2017-0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SiC单晶及其制造方法
US10415152B2 (en) 2015-07-09 2019-09-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C single cryst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14901875A (zh) * 2020-01-24 2022-08-1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含有稀土的SiC基板和SiC外延层的制造方法
CN114901875B (zh) * 2020-01-24 2024-05-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含有稀土的SiC基板和SiC外延层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38845A1 (ja) 2017-05-25
WO2016038845A1 (ja) 2016-03-17
EP3192899A1 (en) 2017-07-19
US20170283982A1 (en) 2017-10-05
KR20170048556A (ko) 2017-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5007B (zh) 碳化硅的晶体生长方法
CN103210127B (zh) n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JP5273130B2 (ja)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TWI747834B (zh) 碳化矽單晶之製造方法
CN105492667B (zh) n型SiC单晶及其制造方法
JP6181534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WO2015137439A1 (ja)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CN105705685A (zh) 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CN107075723A (zh) p型SiC单晶的制造方法
JP6129065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JP6129064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JP6177676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JP6178227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JP6180910B2 (ja) 炭化珪素の結晶成長方法
WO2017086449A1 (ja) SiC単結晶の製造方法及びSiC単結晶インゴット
JP2009107873A (ja) 2h炭化珪素単結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り得られた2h炭化珪素単結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