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68960B - 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68960B CN107068960B CN201611197845.XA CN201611197845A CN107068960B CN 107068960 B CN107068960 B CN 107068960B CN 201611197845 A CN201611197845 A CN 201611197845A CN 107068960 B CN107068960 B CN 1070689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
- magnetic substance
- cover
- injection hole
- liquid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1774 Perfluoroeth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313 fluor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79 Neody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EFYFXOXNSNQGX-UHFFFAOYSA-N neody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d] QEFYFXOXNSNQG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00 swe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765 inter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91—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Cleaning battery or cell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01M50/636—Closing or sealing filling ports, e.g. using l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包括磁性体(4B)的罩帽(4)配置成覆盖设置在盖部件(3)中的注液孔(3C);将所述盖部件(3C)配置成覆盖外壳(2)的开口;以及使所述磁性体(4B)与向所述磁性体(4B)施加磁力的磁性体(32)彼此靠近,使得由从所述磁性体(32)施加至所述磁性体(4B)的磁力保持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3C)的所述罩帽(4)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装设在诸如个人计算机的电器中、电动车辆中等。如日本专利No.5475206中所公开的,在二次电池制造方法中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
盖部件具有注液孔,这使得例如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时需要尽可能防止焊渣等经注液孔进入外壳的内部。人们可通过将条带贴附成覆盖注液孔或将罩帽配置成覆盖注液孔来防止焊渣等在焊接期间经注液孔进入外壳内。
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之后,从盖部件移除罩帽等并且露出注液孔以便经注液孔将电解液注入外壳内。在执行初始充电、放气等之后,将密封部件配置成覆盖注液孔。注液孔由于密封部件焊接在盖部件上而被密封。
发明内容
这里,使用条带作为用于在焊接等期间覆盖注液孔的手段具有这样的缺点,即条带的粘附性下降使得难以重复利用条带,并且在从盖部件移除条带之后条带的粘附物可能残留在盖部件上。另一方面,在不使用粘接剂等的情况下可重复使用罩帽,并且因此使用罩帽比使用条带更有利。
设想罩帽配置成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的工序之前覆盖注液孔。然后,在焊接期间由于振动、风压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上,使得覆盖注液孔的罩帽可能移位,或罩帽可能与注液孔脱离。如果不使用粘接剂将罩帽固定在盖部件上,则更容易发生罩帽的移位、脱落等。
不仅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期间会发生罩帽的移位、脱落等。盖部件和罩帽有时在罩帽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状态下被一体地移送。在移送期间,由于振动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上。因而,在移送期间也会发生罩帽的移位、脱落等。
如果已发生罩帽的移位、脱落等,则诸如焊渣和树脂的异物可能经注液孔进入外壳的内部。已进入外壳内部的异物通过引起短路、输出的下降等而影响二次电池的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降低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罩帽发生移位和罩帽从注液孔脱离的可能性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包括:将具有第一磁性体的罩帽配置成覆盖设置在盖部件中的注液孔;将所述盖部件配置成覆盖外壳的开口;以及使所述第一磁性体与向所述第一磁性体施加磁力的第二磁性体彼此靠近,使得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力保持。
是先执行配置罩帽的工序/步骤还是先执行配置盖部件的工序没有区别。上述构型的技术范围包含先执行配置罩帽的工序且然后执行配置盖部件的工序的构型和先执行配置盖部件的工序且然后执行配置罩帽的工序的构型两者。上述构型的技术范围还包含与配置罩帽的工序或配置盖部件的工序同时执行利用磁力保持罩帽的位置的工序的构型。例如,在通过将罩帽配置成覆盖设置在盖部件中的注液孔的工序来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彼此靠近时可利用磁力保持罩帽的位置。或者,在通过将盖部件配置成覆盖外壳的开口的工序来使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彼此靠近时可利用磁力保持罩帽的位置。上述构型的技术范围不限于这些构型,而是还包含独立地执行配置罩帽、配置盖部件和利用磁力保持罩帽的位置的工序的情形。
由于振动等而引起的外力可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的同时或在将外壳、盖部件和罩帽移送到进行焊接的场所的同时作用在罩帽上。根据上述构型,可通过从第二磁性体向第一磁性体施加的磁力保持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位置,而没有使用粘接剂等将罩帽与盖部件粘合的麻烦。能抑制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移位和罩帽从注液孔的脱离。由于使用磁力代替粘接剂,罩帽可容易地附着于注液孔和从注液孔分离,并且罩帽可被重复地用作用于覆盖注液孔的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当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时,所述第二磁性体可配置成与所述外壳的侧面对向,使得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经所述外壳的所述侧面相互磁性地吸引。
根据上述构型,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位置被第一磁性体和配置成与外壳的侧面对向的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吸引所保持。由于第二磁性体未配置在外壳和盖部件的上侧,所以激光头等能容易地配置在外壳和盖部件的上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还可包括将所述盖部件焊接在所述外壳上,其中所述盖部件可在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的状态下焊接在所述外壳上。
在将盖部件焊接在外壳上时,由于振动、风压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上。根据上述构型,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位置由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力以高精度保持。因而,能抑制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移位和罩帽从注液孔的脱离,从而能防止诸如焊渣的异物经注液孔进入外壳的内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还可包括在将所述盖部件焊接在所述外壳上之前将所述外壳、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罩帽在所述罩帽配置在所述注液孔上且所述盖部件配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上的状态下移送到对所述盖部件进行焊接的场所,其中在移送所述外壳、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罩帽期间,所述罩帽的位置可由从所述第二磁性体向所述第一磁性体施加的磁排斥力保持。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罩帽可具有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凸缘部和插入到所述注液孔内的插入部,并且在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的状态下,所述罩帽的所述凸缘部可配置成与所述盖部件的位于所述注液孔周围的部分对向,而在所述位于所述注液孔周围的部分和所述凸缘部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外壳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
即使外壳内部的压力在焊接期间已由于焊接热而上升,外壳内部的气体也能经连通路径排出,从而能抑制覆盖注液孔的罩帽的提升和罩帽从注液孔的脱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连通路径可以是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中的凹沟。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罩帽可包括所述第一磁性体和内嵌所述第一磁性体的树脂部件。
如果使用比盖部件足够软的树脂部件,则可以在将罩帽附着于注液孔或从注液孔分离时防止罩帽损伤注液孔的内周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树脂部件可由全氟烷氧基氟塑料制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当所述罩帽配置成覆盖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中的所述注液孔时,所述罩帽可由包括第三磁性体的移送机构移送,并且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可在所述移送机构正移送所述罩帽时相互磁性地吸引。
利用作用在第一磁性体和第三磁性体之间的磁吸引力,移送机构能快速和容易地将罩帽附着于注液孔和从注液孔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移送机构可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互磁性地吸引的状态下与所述罩帽的顶面接触的接触面,并且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所述第三磁性体能相对于所述引导部沿所述罩帽的轴线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罩帽可具有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凸缘部和插入到所述注液孔内的插入部,并且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可呈渐缩的锥台形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与所述罩帽的顶面接触的所述接触面可具有凸部;所述罩帽的顶面可具有凹部;并且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可在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互磁性地吸引的状态下彼此接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可设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配置成与所述外壳的侧面对向以通过所述磁力来保持所述罩帽的位置。
根据上述二次电池制造方法,能降低配置成覆盖注液孔的罩帽发生移位和罩帽从注液孔脱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1的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在图3的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盖部件3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图3的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罩帽4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在图3的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罩帽4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在图3的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罩帽4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3的罩帽配置工序ST1A的第一阶段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3的罩帽配置工序ST1A的第二阶段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3的罩帽配置工序ST1A和盖部件配置工序ST2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图3的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的平面图;
图12是沿图11的线XII-X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3的盖部件配置工序ST2和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的修改例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图3的焊接工序ST4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的效果之一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的罩帽4L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用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的罩帽4N和移送机构20A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用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的罩帽位置保持工序的透视图;以及
图19是示出用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的罩帽位置保持工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二次电池1)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1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二次电池1包括外壳2、盖部件3、电解液5(参见图1)、电极6、端子7、8(图1)、防爆阀9(图1)和密封部件10。
如图2所示,外壳2包括侧面2A、上表面2B、台阶部2C和开口2S(参见图10和图13),并且整体上呈有底筒状。盖部件3呈板状,并且盖部件3例如由铝制成。盖部件3包括上表面3A、下表面3B和注液孔3C。
如图2所示,盖部件3以覆盖开口2S(图10)的方式配置在台阶部2C上。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其中在外壳2和盖部件3之间形成有环形的焊接部11。外壳2和盖部件3构成二次电池11的外壳体,并且电解液5和电极6配置在外壳体内部。
电极6包括:具有正极板片、负极板片和隔板的卷绕体;与卷绕体的一端连接的正极集电部;和与卷绕体的另一端连接的负极集电部。端子7、8(图1)从盖部件3的上表面3A(图2)突出,并且分别与电极6的正极集电部和负极集电部电连接。
防爆阀9设置在盖部件3的板状部中。防爆阀9在外壳体内部的压力已变得高于或低于预定值时被致动。密封部件10密封注液孔3C。密封部件10焊接在盖部件3上,其中在外壳2和盖部件3(内壁面3E)之间形成有环形的焊接部12。
(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
图3是示出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在二次电池1的制造方法中,执行准备工序ST1、盖部件配置工序ST2、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焊接工序ST4、电解液注入工序ST5和焊接工序ST6。
(准备工序ST1)
图4是示出在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盖部件3的剖视图。图4所示的盖部件3的截面形状对应于图2所示的盖部件3的截面形状。盖部件3的注液孔3C包括凹部3C1、3C2、贯通部3C3和大径部3C4。凹部3C1具有底面3D和内壁面3E。凹部3C2具有比凹部3C1小的开口面积,并且贯通部3C3具有比凹部3C2小的开口面积。
图5和图6分别是示出在准备工序ST1中准备的罩帽4的透视图和侧视图。罩帽4包括树脂部件4A和第一磁性体4B。树脂部件4A具有内嵌的第一磁性体4B。树脂部件4A例如由全氟烷氧基氟塑料(PFA)制成。罩帽4可包括非由树脂制成的别的部件来代替树脂部件4A,只要罩帽4具有内嵌的第一磁性体4B即可。
树脂部件4A包括凸缘部4C和插入部4D。凸缘部4C呈扁平的圆柱形状。插入部4D呈直径小于凸缘部4C的直径的圆柱形状。插入部4D设置成从凸缘部4C的底面4E垂下。插入部4D的前端部4G呈平坦的平面形状。底面4E设置有沿凸缘部4C的半径方向延伸的凹沟4F。凹沟4F的一端到达凸缘部4C的外周面中的位置,并且凹沟4F的另一端到达插入部4D的外周面中的位置。在垂直于底面4E的方向上,例如,凹沟4F的高度为50μm。在与底面4E平行且与凹沟4F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例如,凹沟4F的宽度为50μm。
第一磁性体4B呈圆柱形状并且嵌埋在树脂部件4A中。第一磁性体4B由Fe、SUS430等制成。第一磁性体4B可以是磁体(钕等)。在第一磁性体4B是磁体的情况下,根据稍后将说明的第二磁性体32、34(图12)和第三磁性体22(图8)的构型设定第一磁性体4B在罩帽4内的位置、姿态等,使得第一磁性体4B能被磁性地吸引至第二磁性体32、34或第三磁性体22。
参照图7,能通过以下技术制作罩帽4。准备树脂部件4A、第一磁性体4B和板片4K。树脂部件4A和板片4K例如由PFA制成。树脂部件4A设置有凹部4J、4H。在将磁性体4B插入凹部4H中之后,将板片4K配置在凹部4J内。当板片4K放在树脂部件4A上时,能获得如图5所示的罩帽4。
(罩帽配置工序ST1A)
参照图3和图8,准备工序ST1包括罩帽配置工序ST1A。在罩帽配置工序ST1A中,罩帽4配置成覆盖设置在盖部件3中的注液孔3C。罩帽4由移送机构20移送。
移送机构20包括引导部21和第三磁性体22。引导部21具有接触面23。接触面23能与凸缘部4C的顶面接触。第三磁性体22设置在引导部21的相对于接触面23而言的相反侧。第三磁性体22可相对于引导部21沿轴向(图8的纸面中的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9)。
移送机构20利用作用在第一磁性体4B和第三磁性体22之间的磁吸引力来保持罩帽4。作用在第三磁性体22和第一磁性体4B之间的磁吸引力沿将罩帽4朝第三磁性体22的位置吸引的方向作用。该磁吸引力不仅用作沿高度方向吸引罩帽4的力,而且用作沿平面方向吸引(移动)罩帽4的力。
因此,当树脂部件4A和接触面23之间的摩擦小时,也可以利用磁吸引力使罩帽4相对于引导部21定位(对中)。移送机构20在保持罩帽4的同时移动,直至到达注液孔3C正上方的位置(箭头AR10)。在移送机构20正移送罩帽4的同时,第一磁性体4B和第三磁性体22相互磁性地吸引。然后,移送机构20向下移动(箭头AR12)。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罩帽4可仅由凸缘部4C构成并且可省略插入部4D,只要罩帽4能覆盖注液孔3C即可。
参照图9,第三磁性体22向上移动以便与接触面23分离(箭头AR14),使得罩帽4解除被吸向接触面23的状态。然后,引导部21向上移动(箭头AR16),使得引导部21与罩帽4分离。利用作用在第一磁性体4B和第三磁性体22之间的磁吸引力,移送机构20能快速和容易地将罩帽4附着于注液孔3C和从注液孔3C分离。
参照图1和图10,在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之后,设置在盖部件3上的端子7(图1)和电极6的正极集电部利用正极集电体相互电连接。设置在盖部件3上的端子8(图1)和电极6的负极集电部利用负极集电体相互电连接。盖部件3和电极6在图10中被示出为相互隔开,但实际上盖部件3和电极6通过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均未示出)一体化。
(盖部件配置工序ST2)
参照图3和图10,在盖部件配置工序ST2中,与电极6一体化的盖部件3以覆盖开口2S的方式配置在台阶部2C上。相应地,电极6经开口2S插入外壳2中(参照箭头AR18)。
(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
图11是示出在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正进行时的罩帽4等的平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线XII-XII截取的剖视图。在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状态下,罩帽4的凸缘部4C配置成从注液孔3C的上侧覆盖注液孔3C,而罩帽4的插入部4D插入注液孔3C内。
引导部件31、33分别具有内嵌的磁性体32、34(第二磁性体)。在将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之后,将引导部件31、33配置在外壳2的相对两个外侧。第二磁性体32、34是能被磁性地吸向第一磁性体4B的磁体(钕等)。或者,可使用第二磁性体32、34中的仅一者。第二磁性体32、34可以是电磁体。
在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中,随着引导部件31、33移动,第一磁性体4B和向第一磁性体4B施加磁力(在本例中,磁吸引力)的第二磁性体32、34相互靠近。引导部件31、33配置在外壳2的相对两个外侧。第二磁性体32、34配置成与外壳2的侧面2A对向。
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由从第二磁性体32、34经侧面2A施加至第一磁性体4B的磁力(磁吸引力)以高精度保持。因而,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发生移位和罩帽4与注液孔3C脱离的可能性降低。
如图13所示,引导部件31、33可预先配置在外壳2的相对两个外侧。这种情况下,在将引导部件31、33配置在外壳2的相对两个外侧之后执行盖部件配置工序ST2(图2、图10)(箭头AR22)。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3中未示出电极6、正极集电体、正极集电部等。
随着盖部件3和罩帽4移动,第一磁性体4B和向第一磁性体4B施加磁力(在本例中,磁吸引力)的第二磁性体32、34相互靠近。当与电极6一体化的盖部件3以覆盖开口2S的方式配置在台阶部2C上时,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由从第二磁性体32、34向第一磁性体4B施加的磁力保持。因而,即使当按该次序执行配置工序时,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发生移位和罩帽4与注液孔3C脱离的可能性也降低。
(焊接工序ST4)
参照图3和图14,在罩帽4的位置由磁力保持的状态下,使用激光L照射外壳2和盖部件3之间的间隙。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在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时,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并且闭塞注液孔3C。在焊接期间,罩帽4防止焊渣(诸如铝的金属或诸如铝氧化物的金属化合物)经注液孔3C进入外壳2的内部。
如图14所示,在罩帽4的位置由磁力保持的状态下,罩帽4的凸缘部4C配置成与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对向。在将盖部件3焊接到外壳2上时,在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和罩帽4的凸缘部4C之间形成有允许外壳2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P。
(电解液注入工序ST5)
再次参照图1和图3,在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之后,露出注液孔3C以将电解液5(图1)经注液孔3C注入外壳2内。此后,执行初始充电、放气等。
(焊接工序ST6)
参照图1至图3,密封部件10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注液孔3C随着密封部件10焊接在盖部件3上而被密封。由于执行上述工序而获得了图1和图2所示的二次电池1。
(作用和效果)
如在开头所述,在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时,由于振动、风压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4上。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由从第二磁性体32、34施加至第一磁性体4B的磁力以高精度保持。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几乎不可能移位或罩帽4几乎不可能与注液孔3C脱离。诸如焊渣的异物也几乎不可能经注液孔3C进入外壳2内。因而,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异物进入外壳2中所引起的短路、输出降低等。
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通过第一磁性体4B和配置成与外壳2的侧面2A对向的第二磁性体32、34之间的磁性吸引来保持。由于第二磁性体32、34未配置在外壳2和盖部件3的上侧,所以激光头等能容易地配置在外壳2和盖部件3的上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性体32、34结合在定位和移送外壳2的部件——即,抓持外壳2的引导部件31、33(卡头)——中。根据此构型,当定位或移送外壳2时,磁力能容易地从第二磁性体32、34经侧面2A施加至第一磁性体4B。
如在开头所述,不仅在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期间会发生罩帽4的移位、脱落等。罩帽4的移位、脱落等也会例如在执行焊接工序ST4的场所远离执行盖部件配置工序ST2的场所或执行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的场所时发生。在将外壳2、盖部件3和罩帽4移送到执行焊接工序ST4的场所时,由于振动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4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该移送期间,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也能由从第二磁性体32、34施加至第一磁性体4B的磁力保持。即使在移送期间,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也几乎不可能移位或罩帽4几乎不可能与注液孔3C脱离。
如上所述,在将盖部件3焊接到外壳2上时,在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和罩帽4的凸缘部4C之间形成有允许外壳2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P。即使在焊接期间外壳2内的压力已由于焊接热而上升,外壳2内的气体也经注液孔3C(大径部3C4、贯通部3C3、凹部3C2)和罩帽4之间的间隙S、连通路径P以及注液孔3C(凹部3C1)和罩帽4之间的间隙E排出到外部。为了排出内部气体,内部气体能经间隙S、连通路径P和注液孔3C排出,使得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几乎不可能提升(移位)或罩帽4几乎不可能与注液孔3C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罩帽4的凸缘部4C(底面4E)中设置凹沟4F而在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和罩帽4的凸缘部4C之间形成连通路径P。然而,连通路径P不限于此构型;可通过在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中设置凹沟而不在罩帽4的凸缘部4C(底面4E)中设置凹沟4F来形成连通路径P,或者可通过在罩帽4的凸缘部4C(底面4E)和盖部件3的位于注液孔3C周围的部分(底面3D)两者中设置凹沟来形成连通路径P。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帽4由树脂部件4A和内嵌在树脂部件4A中的第一磁性体4B构成。由于树脂部件4A(PFA等)比由金属(铝等)制成的盖部件3足够软,所以在将罩帽4附着于注液孔3C或从注液孔3C分离时罩帽4几乎不可能损伤注液孔3C的内周面。此外,在将罩帽4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时可以使凸缘部4C的底面4E与底面3D紧密接触。
诸如PFA的树脂材料具有使得普通二次电池制造方法中会产生的异物(焊渣、树脂碎片等)不太可能附着于树脂材料的表面摩擦系数。因此,使用诸如PFA的树脂材料作为罩帽4的树脂部件4A能防止异物附着于罩帽4自身。另一方面,诸如PFA的树脂材料对可用于清洁树脂材料的液体溶剂具有高耐性。通过使用诸如PFA的树脂材料作为罩帽4的树脂部件4A,人们可以清洁罩帽4并重复地使用罩帽4。
与诸如聚醚醚酮(PEEK)和聚苯硫醚(PPS)的树脂材料不同,诸如PFA的树脂材料允许在焊接工序ST4中使用的激光L以高透过率透过树脂材料。在焊接工序ST4期间,可使用由于反射效应而引起的激光L的反射光来照射罩帽4。通过使用诸如PFA的树脂材料作为罩帽4的树脂部件4A,即使罩帽4在执行焊接工序ST4时接收激光L的反射光,人们也能防止罩帽4的熔融或烧灼。
如上所述,使用了具有引导部21和第三磁性体22的移送机构20。移送机构20利用作用在第一磁性体4B和第三磁性体22之间的磁吸引力来保持罩帽4。随着第三磁性体22沿离开引导部21的方向向上移动,罩帽4解除被吸向接触面23的状态。然后,随着引导部21向上移动,引导部21与罩帽4分离。通过利用作用在第一磁性体4B和第三磁性体22之间的磁吸引力,移送机构20能快速和容易地将罩帽4附着于注液孔3C和与注液孔3C分离而不必采用引导部21抓住或夹住罩帽4的构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二磁性体32、34配置成位于外壳2的相对两侧。第二磁性体32、34隔着外壳2彼此对向,并且在第二磁性体32、34之间形成磁通。因配置在磁通线内,第一磁性体4B能接收将第一磁性体4B均匀地吸向第二磁性体32和第二磁性体34的磁力。
参照图15,如果使用能被磁性地吸向第一磁性体4B的旋转体40,则能将具有内嵌的第一磁性体4B的罩帽4容易地排列在预定位置处。排列用的夹具41设置有路径42。旋转体40通过磁性吸引拾取罩帽4。旋转体40能通过沿箭头AR40的方向旋转来将罩帽4送入路径42中。此构型可用于准备工序ST1(图1)中。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别如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罩帽4L代替罩帽4。罩帽4L的插入部4D设置有渐缩部4DT。渐缩部4DT呈渐缩的锥台形状。
如果设置了渐缩部4DT,则能防止罩帽4L的插入部4D在将罩帽4L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时撞击注液孔3C的内周面。能防止罩帽4L在罩帽4L插入注液孔3C中时损伤注液孔3C的内周面。
[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7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别如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分别使用罩帽4N和移送机构20A代替罩帽4和移送机构20。在罩帽4N的凸缘部4C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凹部4P。移送机构20A的接触面23设置有凸部24。
凹部4P和凸部24具有彼此对应的形状。当移送机构20A利用磁吸引力保持罩帽4N时,凹部4P和凸部24彼此接合,使得罩帽4N能以更高的精度相对于引导部21定位(对中)。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构型;罩帽4N可在上表面上设置有凸部并且移送机构20A的接触面23可设置有呈与该凸部对应的形状的凹部。
[第四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8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别如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33分别具有内嵌的第二磁性体32、34。如图18所示,引导部件31和第二磁性体32可以是分立的本体。引导部件33和第二磁性体34也是这样。
如果引导部件31、33(卡头)和第二磁性体32、34被构造为分立的本体,则可以使抓持外壳2并且定位和移送外壳2的引导部件31、33的功能与保持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的第二磁性体32、34的功能相分离。
[第五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9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别如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中,第二磁性体32、34配置成与外壳2的侧面2A对向,使得第一磁性体4B和第二磁性体32、34经外壳2的侧面2相互磁性地吸引。这种情况下,使用磁吸引力作为所述磁力。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磁排斥力作为所述磁力。在一些情况下,执行焊接工序ST4的场所远离执行盖部件配置工序ST2的场所或执行罩帽位置保持工序ST3的场所。在将外壳2、盖部件3和罩帽4移送到执行焊接工序ST4的场所时,由于振动等而引起的外力可能作用在罩帽4上。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该移送期间使用磁体50作为第二磁性体。磁体50是钕磁体或电磁体。例如,第一磁性体4B配置成使得N极形成在第一磁性体4B的更靠近磁体50的表面上,并且磁体50构造成使得N极形成在磁体50的更靠近罩帽4的表面上。因而,第一磁性体4B的N极和磁体50的N极之间产生磁排斥力。
相反,第一磁性体4B可配置成使得S极形成在第一磁性体4B的更靠近磁体50的表面上,并且磁体50可构造成使得S极形成在磁体50的更靠近罩帽4的表面上。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的位置能由从磁体50施加至第一磁性体4B的磁力(磁排斥力)保持。此构型也能防止配置成覆盖注液孔3C的罩帽4发生移位和罩帽4与注液孔3C分离。向第一磁性体4B施加磁排斥力的磁体50也能用在将盖部件3焊接在外壳2上的焊接工序ST4中。
虽然上面已说明了各实施方式,但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每个方面都仅仅是例示性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限定,并且旨在包括含义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相当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可能的变更。
Claims (13)
1.一种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包括:
将包括第一磁性体的罩帽配置成覆盖设置在盖部件中的注液孔;
将所述盖部件配置成覆盖外壳的开口;以及
使所述第一磁性体与向所述第一磁性体施加磁力的第二磁性体彼此靠近,使得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力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当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时,所述第二磁性体配置成与所述外壳的侧面对向,使得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经所述外壳的所述侧面相互磁性地吸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盖部件焊接在所述外壳上,其中
所述盖部件在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的状态下焊接在所述外壳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将所述盖部件焊接在所述外壳上之前,将所述外壳、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罩帽在所述罩帽配置在所述注液孔上且所述盖部件配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上的状态下移送到对所述盖部件进行焊接的场所,其中
在移送所述外壳、所述盖部件和所述罩帽期间,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之间的磁排斥力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罩帽具有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凸缘部和插入到所述注液孔内的插入部,并且
在所述罩帽的位置由所述磁力保持的状态下,所述罩帽的所述凸缘部配置成与所述盖部件的位于所述注液孔周围的部分对向,而在所述位于所述注液孔周围的部分和所述凸缘部之间形成有允许所述外壳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连通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连通路径是设置在所述凸缘部中的凹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罩帽包括所述第一磁性体和内嵌所述第一磁性体的树脂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树脂部件由全氟烷氧基氟塑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当所述罩帽配置成覆盖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中的所述注液孔时,所述罩帽由包括第三磁性体的移送机构移送,并且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在所述移送机构正移送所述罩帽时相互磁性地吸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移送机构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互磁性地吸引的状态下与所述罩帽的顶面接触的接触面,并且
在所述接触面的相反侧,所述第三磁性体能相对于所述引导部沿所述罩帽的轴线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接触面具有凸部,
所述罩帽的顶面具有凹部,并且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相互磁性地吸引的状态下彼此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罩帽具有配置成覆盖所述注液孔的凸缘部和插入到所述注液孔内的插入部,并且
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呈渐缩的锥台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制造方法,其中:
设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配置成与所述外壳的侧面对向以通过所述磁力来保持所述罩帽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52045 | 2015-12-24 | ||
JP2015252045A JP6288065B2 (ja) | 2015-12-24 | 2015-12-24 |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68960A CN107068960A (zh) | 2017-08-18 |
CN107068960B true CN107068960B (zh) | 2019-08-23 |
Family
ID=59088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97845.XA Active CN107068960B (zh) | 2015-12-24 | 2016-12-22 | 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60408B2 (zh) |
JP (1) | JP6288065B2 (zh) |
CN (1) | CN1070689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94160B2 (ja) * | 2018-04-16 | 2022-02-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製造システム |
CN118431699A (zh) * | 2020-05-14 | 2024-08-0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组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
US11862806B2 (en) | 2020-06-03 | 2024-01-02 |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 Button cell and electronic device |
WO2021244618A1 (zh) * | 2020-06-03 | 2021-12-09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扣式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9900A (zh) * | 2008-08-08 | 2011-06-0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铅蓄电池 |
CN102148407A (zh) * | 2010-02-10 | 2011-08-1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方形密闭二次电池及方形密闭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CN103339766A (zh) * | 2011-01-28 | 2013-10-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和电极片的切断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04015U (zh) * | 1977-12-30 | 1979-07-21 | ||
JPH11149937A (ja) * | 1997-11-13 | 1999-06-02 | Toyota Motor Corp | 密閉式二次電池 |
JP4006334B2 (ja) * | 2002-12-27 | 2007-11-14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2008103097A (ja) * | 2006-10-17 | 2008-05-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偏平形電池用搬送治具 |
JP5083838B2 (ja) * | 2009-11-06 | 2012-11-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注入機能付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ならびにこれに用い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質注入装置 |
US8752573B2 (en) * | 2009-11-06 | 2014-06-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ith filling function,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illing device used therefor |
CN201708843U (zh) * | 2010-06-11 | 2011-01-12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的电池盖开合结构及电子设备 |
US9059484B2 (en) * | 2010-08-13 | 2015-06-1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Rechargeable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rechargeable electrochemical cell |
CN202189859U (zh) * | 2011-08-19 | 2012-04-11 |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极柱保护装置及具有该保护装置的锂离子电池 |
JP6078997B2 (ja) * | 2012-06-15 | 2017-02-15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外装容器、蓄電素子、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蓄電素子用液栓 |
CN106887536B (zh) | 2012-08-31 | 2020-01-10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方形二次电池 |
CN104241675B (zh) * | 2014-08-29 | 2017-01-18 | 孙旭阳 | 一种磁控金属二次电池 |
-
2015
- 2015-12-24 JP JP2015252045A patent/JP62880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2-19 US US15/383,501 patent/US99604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22 CN CN201611197845.XA patent/CN1070689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9900A (zh) * | 2008-08-08 | 2011-06-08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铅蓄电池 |
CN102148407A (zh) * | 2010-02-10 | 2011-08-10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方形密闭二次电池及方形密闭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CN103339766A (zh) * | 2011-01-28 | 2013-10-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二次电池和电极片的切断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88065B2 (ja) | 2018-03-07 |
US9960408B2 (en) | 2018-05-01 |
US20170187027A1 (en) | 2017-06-29 |
JP2017117657A (ja) | 2017-06-29 |
CN107068960A (zh) | 2017-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68960B (zh) | 二次电池制造方法 | |
JP2007010084A (ja) | 電磁弁 | |
CN104465482A (zh) | 用于拾起并且传递半导体芯片的夹头 | |
CN204451200U (zh) | 一种塑料管道电磁加热装置 | |
CN105889602A (zh) | 一种涡轮增压器用新型电磁泄压阀 | |
CN102581837A (zh) | 微小件真空夹持装置 | |
CN111292631A (zh) | 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1746976U (zh) |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CN204451199U (zh) | 一种塑料管道电磁熔接夹具 | |
CN111011935A (zh) |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 |
JP5400711B2 (ja) | 封止具及び密閉式電池 | |
CN1688002B (zh) | 高保持力柱形牵引电磁铁 | |
JP2011020078A (ja) | 磁性不純物分離装置 | |
US6883791B1 (en) | Suction device | |
JP4936852B2 (ja) | 塗装用マスキング冶具 | |
CN108194895A (zh) | 车用led灯 | |
EP3313158A1 (en) | Device for mounting circuit module and battery in ba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218208056U (zh) | 电磁线圈组件及相应的电磁阀 | |
JP2015036136A (ja) | マグネットフィルター | |
CN106099523B (zh) | 防尘耳机孔 | |
CN106683947B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 | |
CN207547926U (zh) | 夹具 | |
CN112145698A (zh) | 永磁体片和导磁片交替分布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 |
JP2009230919A (ja) | 接点装置 | |
JP6135222B2 (ja) | 蓄電素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