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3098A -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3098A
CN107053098A CN201710036995.0A CN201710036995A CN107053098A CN 107053098 A CN107053098 A CN 107053098A CN 201710036995 A CN201710036995 A CN 201710036995A CN 107053098 A CN107053098 A CN 107053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electric tool
main body
collect plant
body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69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町田吉隆
吉兼圣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085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9569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052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80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05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32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53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3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71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dust collectors for 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46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by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2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16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centrifugal forces generated by the winding course of the gas stream, the centrifugal forces being generated solely or partly by mechanical means, e.g. fixed swirl v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0027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with additional separating or treating fun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08B15/04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from a small area, e.g. a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25F5/021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with gui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能够不受主体外壳限制而较大地设定伸缩行程,也能够应对长钻头。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40)构成为包括:具有装置侧排气口(48)且能够装配于电动工具的主体外壳(41);内设过滤器且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41)拆装的集尘箱(42);设置于主体外壳(41),具有在前端具备吸入口(104)的喷嘴(44)且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部(43);以及从吸入口(104)通过过滤器到达装置侧排气口(48)的集尘路径,在主体外壳(41)设置有引导筒(92),滑动部(43)贯通该引导筒,当滑动部滑动时该引导筒允许滑动部(43)朝后方突出。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于电钻、冲击钻等电动工具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装配有该集尘装置的电动工具以及集尘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钻、冲击钻等的电动工具装配当钻孔作业等时对从被加工材产生的粉尘进行集尘并回收的集尘装置。作为该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此处,在壳体(主体外壳)内容纳具备风扇的马达并在其上游侧安装集尘箱,在壳体的前端以朝前方突出作用的状态连结供与集尘箱连接的挠性软管贯通的筒状的伸缩部件。在伸缩部件的前端形成有与挠性软管的前端连接的L字状的喷嘴,喷嘴的前端的吸入口可供装配于冲击钻的钻头贯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78831号公报
利用电钻等进行的钻孔深度最长为100mm左右,因此,伸缩部件也能够以与该尺寸一致的行程进行伸缩,不过为了装配尺寸长的所谓的长钻头来进行150mm、200mm等的钻孔深度的作业,需要增大伸缩部件以便增长伸缩行程。但是,伸缩部件的收缩时的后退位置受到与伸缩部件连结的主体外壳的限制,因此无法设定长的伸缩行程,无法使用长钻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受主体外壳的限制地较大地设定伸缩行程,并且能够应对长钻头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上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构成为包括:主体外壳,具有排气口且能够装配于电动工具;集尘箱,内设有过滤器;滑动部,设置于主体外壳,具有在前端具备吸入口的喷嘴,并且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以及集尘路径,从吸入口通过过滤器直至排气口,
上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主体外壳设置有引导部,滑动部贯通该引导部,当滑动部滑动时,引导部允许滑动部朝后方突出。
此外,优选在滑动部内形成集尘路径的一部分。
此外,优选集尘路径的一部分是设置于滑动部内且伴随着滑动而伸缩的挠性软管。
此外,优选滑动部配置于偏靠主体外壳的左右任意一侧的位置。
此外,优选滑动部在由引导部限制旋转的状态下滑动。
此外,优选滑动部通过盘簧被朝前方突出作用。
此外,优选在将主体外壳装配于电动工具的状态下,排气口与设置于电动工具的风扇的容纳室连通,伴随着风扇的旋转而在吸入口产生吸引力。
此外,优选排气口配置于相比集尘箱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优选设置有能够任意地设定滑动部朝前方的突出位置的初始位置设定单元。
此外,优选初始位置设定单元包括:设置于滑动部的侧面的轨道;能够沿着轨道滑动的止挡件;以及设置于轨道且限制止挡件的滑动的齿条。
此外,优选由滑动部的滑动决定的最大加工深度为120mm以上。
此外,优选在集尘箱能够开闭地设置有粉尘的排出口,在集尘路径中的过滤器的上游侧设置有使流入到集尘箱的空气回旋而分离粉尘的粉尘分离部,并且,分隔形成有贮存由粉尘分离部分离的粉尘的第1集尘室、以及贮存由过滤器捕捉的粉尘的第2集尘室,通过排出口的开放,将第1集尘室与第2集尘室同时开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装配技术方案1至12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在该装配状态下,电动工具的壳体不位于滑动部朝后方的延长线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包括:
技术方案13的电动工具,具备:容纳在壳体内且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吸入风扇、形成于壳体且与吸入风扇连通的本机侧进气口、以及设置于壳体且能够开闭本机侧进气口的闸门部件,电动工具具有从本机侧进气口直至吸入风扇的进气路径;以及
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2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具备:具有与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排气口的主体外壳、能够抵接于闸门部件的抵接部件,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具有从吸入口通过过滤器到达排气口的集尘路径,
在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主体外壳装配于电动工具的壳体的状态下,抵接部件所抵接的闸门部件使本机侧进气口开放,从而使集尘路径与进气路径连通,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主体外壳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包围排气口,并且在将主体外壳装配于壳体的状态下将本机侧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密封,抵接部件设置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包括:
技术方案13的电动工具,具备:容纳在壳体内且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吸入风扇;形成于壳体且与吸入风扇连通的本机侧进气口;以及设置于壳体且能够开闭本机侧进气口的闸门部件,电动工具具有从本机侧进气口直至吸入风扇的进气路径;以及
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2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具备:能够抵接于闸门部件的抵接部件;以及与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排气口,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具有从吸入口通过过滤器直至排气口的集尘路径,
在电动工具的壳体装配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主体外壳的状态下,抵接部件所抵接的闸门部件开放本机侧进气口而使集尘路径与进气路径连通,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主体外壳设置有贯通孔,在集尘箱设置有经由贯通孔与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排气口;以及在将主体外壳装配于壳体的状态下将本机侧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抵接部件设置在由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在主体外壳设置有引导部,滑动部贯通该引导部,当该滑动部滑动时该引导部允许滑动部朝后方突出,由此能够不受主体外壳限制而较大地设定滑动部的伸缩行程。因此,也能够应对长钻头。
此外,如果在滑动部内形成集尘路径的一部分,则形成为将滑动部兼用于集尘路径的合理的结构,无需在外部布设软管等。因此,装置整体紧凑化,并且不会妨碍作业。
此外,如果将滑动部配置于偏靠主体外壳的一侧的位置,则也能够适当地避免与后退时的电动工具的干涉。
此外,如果采用盘簧,则能够节约空间地进行滑动部的突出作用。
此外,如果形成为在将主体外壳装配于电动工具的状态下,排气口与电动工具侧的风扇的容纳室连通,伴随着风扇的旋转而在吸入口产生吸引力的结构,则能够利用电动工具侧的风扇进行集尘,无需在主体外壳设置马达、风扇。
此外,如果将排气口配置于相比集尘箱靠后方的位置,则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紧凑地形成从吸入口通过集尘箱内直至后方的排气口的集尘路径。
此外,如果采用初始位置设定单元,则能够与前端工具的长度、钻孔深度相匹配地适当设定吸入口的位置。
此外,如果将最大加工深度设为120mm以上,则尺寸短的前端工具自不必说,也能够在尺寸长的前端工具中使用,能够利用一个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应对大范围的加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方式1的集尘系统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方式1的集尘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方式1的集尘系统的说明图,用剖面示出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冲击钻的一部分。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方式1的冲击钻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方式1的集尘系统的主视图。
图7是方式1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9是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10是集尘箱的说明图,(A)是平面,(B)是图10(A)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集尘箱的说明图,(A)是图10的E-E线剖视图,(B)是F-F线剖视图。
图12是打开盖体的状态的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13是打开盖体的状态的集尘箱的俯视图。
图14是打开盖体的状态的集尘箱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图6的C-C线剖视图,(A)示出滑动部的初始位置,(B)示出后退位置。
图16是示出装配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装配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滑动部后退的状态的立体图(长钻头使用时)。
图19是示出滑动部后退的状态的说明图(长钻头使用时)。
图20是示出短钻头使用时的滑动部的初始位置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短钻头使用时的滑动部的初始位置的说明图。
图22是方式2的集尘系统的从侧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3是方式2的集尘系统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方式2的集尘系统的主视图。
图25是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结合部分的剖面说明图。
图26是图25的G-G线剖视图。
图27是方式2的冲击钻的从侧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8是方式2的冲击钻的侧视图。
图29是方式2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0是方式2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1是方式2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2是方式2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侧视图。
图33是图32的H-H线剖视图。
图34是主体外壳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5是主体外壳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6是引导零件的立体图。
图37是集尘箱的说明图,(A)示出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B)示出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8是集尘箱的说明图,(A)示出背面,(B)示出图38(A)的I-I线剖面。
图39是集尘箱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40是透过箱主体示出集尘箱内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A)示出从左侧前方观察的立体图,(B)示出从右侧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1是示出滑动部后退的状态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冲击钻;2:主体壳体;3:马达壳体;4:马达;5:输出轴;6:齿轮壳体;7:前壳体;13:风扇容纳室;14:上侧风扇(吸入风扇);15:下侧风扇;18:下侧进气口;19:盘形部件;23:分离室;25:上侧进气口(本机侧进气口);26、26A:闸门部件;30:螺旋弹簧;32:上侧支承部(第2支承部);33:下侧支承部(第1支承部);34:上切口;35:卡止凹部;36:支承凸缘;37:下切口;38:本机侧排气口;40: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41:主体外壳;42:集尘箱;43:滑动部;44:喷嘴;46:连接筒;47:密封部件;48:装置侧排气口(排气口);49:抵接片(抵接部件);51:延伸设置帽(延伸设置部)52:肩部;53:摆动板;55:钩(第2卡止部);57:按钮部(操作部);59:卡止肋;60:卡止臂;61:卡止轴(第1卡止部);64:箱主体;64a:开口(排出口);66:盖体;67:过滤器收纳部;68:下游侧排出口(内侧排出口);70:过滤器单元;72:过滤器;74:出口;76:旋风分离器部(粉尘分离部);78:入口;80:上游侧排出口;81:连通口;83:支承肋;92:引导筒(引导部);94:半筒部;95:连接部;98:轨道(初始位置设定部件);99:前止挡件;100:后止挡件(初始位置设定部件);101:齿条(初始位置设定部件);104:吸入口;108:盘簧;113:爪;120:四方孔(贯通孔);122:引导槽;124:支承臂;127:引导零件;128:上板;129:下板;130:连结部;136:引导轨道;140:支承筒部;141:引导筒部;142:四方筒;143:引导路;144:通气孔;147:抵接销;150:粉尘分离部;151:回旋流路;152:内表面部(碰撞部);153:上肋;154:下肋;S:集尘系统;R1:集尘路径;R2:进气路径;LB:长钻头;SB:短钻头;D1:第1集尘室;D2:第2集尘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方式1]
图1~4示出在电动工具亦即冲击钻装配有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下简称为“集尘装置”。)的集尘系统S的一例,图1是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侧视图,图3是用剖面示出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冲击钻的说明)
冲击钻1在主体壳体2的前侧下部在上下方向上内设容纳输出轴5朝上的马达4的马达壳体3,在马达壳体3的上方内设容纳有曲轴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的齿轮壳体6,在主体壳体2的前方组装刀夹朝前地容纳的前壳体7,在主体壳体2的后部连结侧面观察呈コ字状的手柄壳体8。能够在刀夹的前端利用操作套筒9装配前端工具(在图1~4中示出能够与120mm以上的最大钻孔深度对应的钻头(以下称作“长钻头LB”。)。)。10是在内置于手柄壳体8的开关设置的开关杆,11是电源软线。
在刀夹设置有包括通过曲轴机构的连杆往复运动的活塞的冲击机构,能够利用设置于主体壳体2的侧面的变换杆12,选择使冲击机构动作而对前端工具施加冲击的冲击模式、使旋转机构动作而使前端工具与刀夹一起旋转的钻孔模式、使冲击机构与旋转机构同时动作而对前端工具施加冲击与旋转的冲击钻模式。
在马达壳体3内,输出轴5贯通齿轮壳体6与曲轴机构的未图示的齿轮啮合,在形成于齿轮壳体6的下方的风扇容纳室13内,在输出轴5经由间隔盘16分别上下设置有作为离心式风扇的上侧风扇14与下侧风扇15。在主体壳体2的前面形成有与风扇容纳室13连通的开口17,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2的下部背面形成有下侧进气口18(图1)。
此外,在作为吸入风扇的上侧风扇14的上方,在风扇容纳室13内设置有盘形部件19,该盘形部件19由下板20以及周板22构成,该下板20具有输出轴5的贯通孔21且从上侧风扇14的上方朝主体壳体2的前面延伸,左右以及后方比风扇容纳室13小一圈,该周板22沿着下板20的外周立起设置且对齿轮壳体6与下板20之间进行闭塞。利用该盘形部件19在风扇容纳室13内形成与上侧风扇14连通且分离内部的分离室23。盘形部件19的下板20的前部为在主体壳体2的前部内侧朝下方下降一层的深底部24,周板22也与深底部24相配合地朝下方延长而到达主体壳体2的前面,闭塞开口17。在该前面的闭塞部分形成有比开口17小一圈的纵长四边形状的作为本机侧进气口的上侧进气口25。并且,如图5、6所示,在前壳体7的左右的侧面向前开设形成有本机侧排气口38、38,本机侧排气口38、38经由主体壳体2与齿轮壳体6之间与风扇容纳室13连通。
在上侧进气口25的后方且在深底部24容纳有闸门部件26,该闸门部件26被支承为能够借助立起设置在下板20上的左右的引导板27、27在闭塞上侧进气口25的前进位置与开放上侧进气口25的后退位置之间前后移动。在闸门部件26的后方且在引导板27、27之间的下板20上立起设置有止挡件28,在从闸门部件26的后面沿前后方向凹陷设置的凹部29与止挡件28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30。利用该螺旋弹簧30将闸门部件26始终朝前进位置作用。在该前进位置处,闸门部件26的前部与形成于上侧进气口25的内周缘的折返部31嵌合而闭塞上侧进气口25。另外,形成有开口17的主体壳体2的前面为前倾的倾斜面,与之嵌合的周板22以及上侧进气口25也为倾斜面,因此,闸门部件26的前面下部也为与上侧进气口25的倾斜相匹配的前倾面。
进而,在主体壳体2的前面设置有用于装配集尘装置的作为第2支承部的上侧支承部32、以及作为第1支承部的下侧支承部33。其中的上侧支承部32由位于开口17的左右且朝前方以及左右外侧开放的左右对称的上切口34、34构成,在各上切口34的内侧上表面分别形成有卡止凹部35。另一方面,下侧支承部33由沿着主体壳体2的前侧周面突出设置的支承凸缘36、以及在其左右在相比上切口34、34靠后方的部位对称地设置且朝上方以及左右外侧开放的半圆状的下切口37、37构成。
(集尘装置的说明)
亦如图7所示,集尘装置40由向冲击钻1装配的主体外壳41、相对于主体外壳41能够拆装地装配的集尘箱42、以及与主体外壳41连结且在前端具备喷嘴44的滑动部43构成。
首先,主体外壳41为前面开口且后面为向冲击钻1的装配面的纵长的箱状体,在后面的上侧形成有与冲击钻1的主体壳体2的前面的倾斜相匹配的倾斜面45。在倾斜面45突出设置有以与冲击钻1侧的上侧进气口25大致相同的大小开口的四方筒状的连接筒46,在连接筒46的前端遍及整周地覆盖橡胶制的密封部件47。
在连接筒46内且在倾斜面45开设形成有比连接筒46小一圈的装置侧排气口48,并且,如图3、4所示,在该装置侧排气口48的下方设置有相比密封部件47朝后方突出的作为抵接部件的抵接片49。在该抵接片49的前端形成有返回部50,并且,由与密封部件47一体形成的作为延伸设置部的延伸设置帽51覆盖,利用卡止于延伸设置帽51的返回部50实现包括延伸设置帽51的密封部件47的防脱。
此外,在主体外壳41的后面且在连接筒46的左右相比连接筒46朝后方突出设置有能够与冲击钻1的上侧支承部32的上切口34、34嵌合的一对肩部52、52。亦如图8所示,在主体外壳41的内侧(肩部52的前侧)以利用设置于上端的左右方向的轴54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设置有摆动板53,在摆动板53的上侧左右与从肩部52、52的后面形成至上表面的狭缝56、56相匹配地突出设置有一对钩55、55。此外,在摆动板53的下侧靠左的部位与设置于主体外壳41的开口58相匹配地突出设置有作为操作部的按钮部57。该摆动板53被未图示的扭簧始终朝钩55、55从肩部52、52的狭缝56、56朝上方突出且按钮部57从后面突出的后方位置作用。当将按钮部57从后方压入到主体外壳41内时,摆动板53朝钩55、55从肩部52、52的上表面朝下方避让的前方位置摆动。
进而,在主体外壳41的后面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能够从上方卡止于冲击钻1的下侧支承部33的支承凸缘36的卡止肋59,在卡止肋59的左右两端突出设置有朝后方延伸的卡止臂60、60,在卡止臂60、60的后端突出设置有朝彼此的对置侧突出的作为第1卡止部的卡止轴61、61。该卡止轴61、61在使卡止肋59卡止于支承凸缘36的状态下能够卡止于下切口37、37。
另一方面,在主体外壳41的前面侧且在上侧的内表面形成有供集尘箱42的后述的拆装用卡止爪91弹性卡止的卡止阶梯部62,在下侧的内表面且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能够供集尘箱42的支承凹部84嵌合的轴部63。
接着,亦如图9~11所示,集尘箱42具备:深底箱状的箱主体64;以及以通过铰接轴65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作为该箱主体64的排出口的开口64a侧且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结合的盘状的盖体66。在盖体66一体形成有四方筒状的过滤器收纳部67,该过滤器收纳部67在关闭箱主体64的开口64a的状态下朝箱主体64内突出且比箱主体64小一圈。过滤器收纳部67的突出侧的端部逐渐变细,形成面积比盖体66侧的开口的面积小的作为内侧排出口的下游侧排出口68。在下游侧排出口68的周围嵌合有环状的橡胶密封件69。
此外,在过滤器收纳部67容纳有过滤器单元70,该过滤器单元70在嵌合于盖体66侧的开口的矩形状的框体71安装有以与框体7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折痕沿短边方向折叠的纸制的过滤器72。在盖体66侧的开口覆盖帽盖73,过滤器单元70由帽盖73固定。在帽盖73中的偏靠与铰接轴65相反侧的端部开设形成有出口74,并且,在盖体66中的相同侧的端部形成有侧向视角呈L字状且前端在过滤器收纳部67的外侧平行地延伸的环形部75。
进而,在盖体66设置有旋风分离器部76。该旋风分离器部76利用外侧部分77和内侧部分79形成在过滤器收纳部67的侧面上以正交状贯通盖体66的圆形状的流路,外侧部分77在盖体66的表侧(帽盖73侧)沿着过滤器收纳部67的长边方向的侧面突出,并且在环形部75侧开设有倾斜状的入口78,内侧部分79在盖体66的背侧从过滤器收纳部67的侧面突出,并且在下端开设有与外侧部分77平行的上游侧排出口80。在旋风分离器部76的中央以比旋风分离器部76低的高度形成有贯通过滤器收纳部67的侧面而与过滤器收纳部67内连通的筒状的连通口81。82是在盖体66的背面沿着外周设置且包围过滤器收纳部67以及旋风分离器部76的密封材。
在箱主体64中,在底部立起设置有与盖体66的过滤器收纳部67的下游侧排出口68相同形状的支承肋83。此外,在铰接轴65侧的端部的短边面形成有与铰接轴65平行的支承凹部84。进而,在与铰接轴65相反侧的端部的短边面且在开口64a侧,形成有在关闭盖体66的状态下供帽盖73的环形部75弹性卡止的盖用卡止爪85。在相同的短边面设置有成为L字状的弹性片90的操作部件88,该操作部件88利用在盖用卡止爪85的左右突出设置的一对保持部86、86保持叉形的基端部89、89,且前端位于设置于箱主体64的短边面的凹部87内。在该操作部件88中的基端部89侧的外表面形成有与盖用卡止爪85大致相同形状的拆装用卡止爪91。
因此,当利用盖体66关闭箱主体64的开口64a时,环形部75弹性卡止于盖用卡止爪85从而维持盖体66的闭塞状态。在该闭塞状态下,过滤器收纳部67朝箱主体64内突出而下游侧排出口68的橡胶密封件69紧贴于支承肋83,在箱主体64内密封下游侧排出口68并使过滤器收纳部67内与支承肋83内连通。此外,旋风分离器部76由箱主体64的内表面闭塞,旋风分离器部76的入口78在箱主体64内经由连通口81与过滤器收纳部67连通,进而经由过滤器单元70与出口74连通。在该状态下,在箱主体64内形成与旋风分离器部76的上游侧排出口80连通的第1集尘室D1,在箱主体64内且在过滤器收纳部67内形成有与第1集尘室D1划分开的第2集尘室D2。
另一方面,当将环形部75从盖用卡止爪85解除卡合并利用盖体66打开箱主体64的开口64a时,如图12~14所示,过滤器收纳部67的下游侧排出口68以及橡胶密封件69从支承肋83分离而在箱主体64内使支承肋83开放。即,能够同时开放第1集尘室D1与第2集尘室D2。
如果将集尘箱42以如下方式进行收纳,即:从主体外壳41的前方,以帽盖73为后侧、支承凹部84为下侧的朝向先将支承凹部84与主体外壳41的轴部63嵌合而形成倾斜姿势,然后将集尘箱42的上侧压入主体外壳41内,则如图3所示,箱主体64的拆装用卡止爪91弹性卡止于主体外壳41的卡止阶梯部62,由此将该集尘箱42保持于主体外壳41。在该状态下,帽盖73的出口74与主体外壳41的装置侧排气口48对置并经由连接筒46与外部连通。
并且,滑动部43由在主体外壳4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连续设置的作为引导部的引导筒92保持为能够前后移动。
如图7所示,引导筒92由半筒部94和板状的连接部95构成,该半筒部94的开放侧朝向左侧,且通过从主体外壳41的上表面靠左朝上方突出设置的立起部93被沿前后方向支承,连接部95在半筒部94的开放侧将该半筒部94的上下端部分连接。如图8所示,在立起部93设置有中间筒96,该中间筒96的下端部朝主体外壳41内突出并与集尘箱42的旋风分离器部76的入口78连接,上端部朝半筒部94内突出。
滑动部43是横剖面的外形形成为由半筒部94以及连接部95围成的D形状,后端被闭塞且前端开口的中空的筒状体,在滑动部43的右侧面如图3所示那样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孔97,如图15所示,中间筒96的上端部经由长孔97朝滑动部43内突出。在左侧的平面部遍及全长地设置有上下两个轨道98、98,从上下卡合于两轨道98、98且能够沿着轨道98滑动的前止挡件99以及后止挡件100隔着连接部95前后设置。在上侧的轨道98、98的下表面形成有由多个齿构成的齿条101,在各前后止挡件99、100分别设置有在嵌合于齿条101的状态下被朝上方突出作用的锁定按钮102。因此,当按下锁定按钮102而解除与齿条101的啮合时,前后止挡件99、100能够沿着轨道98、98滑动,当解除锁定按钮102的按下时,锁定按钮102恢复到朝上方的突出位置而与齿条101啮合,限制前后止挡件99、100的滑动。该轨道98、98、后止挡件100、齿条101是滑动部43的初始位置设定部件。
喷嘴44是与滑动部43的前端连结且从滑动部43朝右侧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筒状体,喷嘴44的基端朝滑动部43的内部突出。如图15所示,在滑动部43内且在中间筒96的上端部与喷嘴44的基端之间连接有作为集尘路径的一部分的波纹状的挠性软管103。在喷嘴44的前端形成有供前端工具贯通的环状的吸入口104,在吸入口104的后侧的开口嵌合从中心的通孔呈放射状形成有多个切口的橡胶帽105,在吸入口104的前侧的开口能够拆装地嵌合有在向被加工面的抵接状态下对吸入口104与被加工面之间进行闭塞的橡胶制的闭塞环106。
因此,滑动部43被保持为在由贯通的引导筒92限制了旋转的状态下,能够在前后止挡件99、100与连接部95抵接的范围内在主体外壳41的上方左侧前后移动。伴随着该滑动部43的前后移动,如图15所示那样,挠性软管103在喷嘴44的基端与中间筒96的上端部之间进行伸缩。但是,在引导筒92中的滑动部43的下表面侧设置有卷绕有盘簧108的卷盘107,盘簧108的前端与滑动部43的后端连结。因而,常态下的滑动部43因盘簧108的拉伸而被朝后止挡件100与连接部95抵接的前进位置作用。
(向冲击钻的集尘装置的装配)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集尘系统S中,在将装配有集尘箱42的集尘装置40装配于冲击钻1的情况下,如图16、17所示,首先,将主体外壳41的卡止肋59载置在主体壳体2的下侧支承部33的支承凸缘36上,并且将卡止臂60、60的卡止轴61、61分别卡止于在冲击钻1的下侧支承部33设置的下切口37、37。接着,从该倾斜姿势起按下按钮部57使摆动板53朝前方位置(解除位置)摆动,使钩55、55从肩部52、52的上表面没入,在该状态下,使集尘装置40旋转而使该集尘装置40的上侧朝后方上推,使肩部52、52与冲击钻1的上侧支承部32的上切口34、34嵌合,进而解除按钮部57的按下。于是,如图8所示,摆动板53朝后方位置(卡止位置)摆动使钩55、55从肩部52、52朝上方突出,进而与上切口34、34的卡止凹部35、35分别卡止,完成装配。在该装配状态下,滑动部43如图1、6所示那样位于冲击钻1的前壳体7的左侧且稍靠下方的位置,喷嘴44的吸入口104位于操作套筒9的前方,所装配的前端工具与吸入口104的中心位于同一轴上。
此外,伴随着装配时的从倾斜姿势起的集尘装置40的旋转,抵接片49经由延伸设置帽51抵接于闸门部件26,克服螺旋弹簧30的作用使闸门部件26后退。并且,当集尘装置40的装配完成时,如图3、4所示,将闸门部件26压入后退位置而使上侧进气口25开放。与此同时,连接筒46的密封部件47紧贴于上侧进气口25的周围,使连接筒46内的装置侧排气口48与上侧进气口25在密封状态下连通。因此,从吸入口104经由喷嘴44、滑动部43内的挠性软管103、中间筒96、集尘箱42的旋风分离器部76的入口78、旋风分离器部76、过滤器收纳部67、出口74直到装置侧排气口48的集尘路径R1、与从上侧进气口25通过闸门部件26的左右并经由分离室23直到上侧风扇14的进气路径R2被连接。
(基于长钻头的钻孔)
此外,如图1、2所示,调整滑动部43的轨道98上的后止挡件100的初始位置,并与钻孔深度一致地调整前止挡件99的位置,以使长钻头LB的前端位于与滑动部43一起被突出作用的吸入口104。之后,使吸入口104与被钻孔面抵接,当按下操作冲击钻1的开关杆10而使开关接通时,马达4驱动而使输出轴5旋转。此时,如果利用变换杆12选择钻孔模式或者冲击钻模式,则长钻头LB旋转而能够进行向被钻孔面的钻孔,随着钻孔的进展,长钻头LB贯通吸入口104,滑动部43克服盘簧108的作用从引导筒92相对地后退。
但是,由于滑动部43以贯通状态由相比冲击钻1配置于左侧的引导筒92保持,因此如图18、19所示,后退的滑动部43能够不与冲击钻1发生干涉地在冲击钻1的左侧毫无障碍地滑动。当前止挡件99抵接于引导筒92的连接部95时,冲击钻1的压入被限制而以设定的深度结束钻孔。由于能够如此使用长钻头LB,所以能够设定120mm以上的最大钻孔深度。
(基于短钻头的钻孔)
另外,在使用钻孔深度短的钻头(以下称为「短钻头SB」。)的情况下,如图20、21所示,只要调整滑动部43的后止挡件100的初始位置,并与钻孔深度一致地调整前止挡件99的位置,以使短钻头SB的前端位于吸入口104即可。在该情况下,后退的滑动部43也能够不与冲击钻1发生干涉地在冲击钻1的左侧毫无障碍地滑动。当前止挡件99抵接于引导筒92的连接部95时,冲击钻1的压入被限制而以设定的深度结束钻孔。
当钻孔结束后使冲击钻1从被钻孔面后退时,滑动部43借助盘簧108的作用而前进至后止挡件100与连接部95抵接的初始位置,因此,能够再次进行相同深度的钻孔作业。
(集尘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输出轴5的旋转使下侧风扇15旋转,由此从马达壳体3的下侧进气口18吸入外部空气,在外部空气通过马达4进行冷却后,从下侧风扇15通过风扇容纳室13从本机侧排气口38排出。
同时上侧风扇14旋转,由此在集尘装置40的吸入口104产生吸引力,将空气与钻孔时产生的粉尘一起从吸入口104吸入,经由喷嘴44通过挠性软管103从中间筒96进入集尘箱42的旋风分离器部76。在旋风分离器部76中,空气一边呈涡旋状回旋一边通过连通口81进入过滤器收纳部67,因此,比较大的粉尘因离心力而被分离后从旋风分离器部76的上游侧排出口80朝箱主体64的第1集尘室D1内排出。
进入到过滤器收纳部67的空气从过滤器72的非折叠面亦即侧面通过过滤器72,进而从帽盖73的出口74朝集尘箱42的外部排出。然后,从装置侧排气口48通过上侧进气口25到达分离室23,通过位于后退位置的闸门部件26的左右从盘形部件19的贯通孔21通过上侧风扇14以及风扇容纳室13,进而从本机侧排气口38排出。
因此,细小的粉尘被过滤器72捕捉而存留于过滤器收纳部67。在该状态下,过滤器收纳部67的下游侧排出口68通过橡胶密封件69紧贴于支承肋83而被密封,因此,过滤器收纳部67内的细小的粉尘在与由旋风分离器部76分离的箱主体64内的大的粉尘分离的状态下贮存于第2集尘室D2内。
(集尘装置的拆下以及粉尘的排出)
当在作业结束后拆下集尘装置40时,与装配时相同地按下按钮部57使摆动板53朝前方的解除位置摆动,使得钩55、55从肩部52、52的上表面没入。于是,与冲击钻1的上侧支承部32的卡止被解除,因此,如果直接使集尘装置40旋转而朝前方倾倒,则抵接片49朝前方移动而解除闸门部件26的压入。因此,闸门部件26恢复到前进位置而闭塞上侧进气口25。
并且,如果将主体外壳41的卡止臂60、60的卡止轴61、61从冲击钻1的下侧支承部33的下切口37、37拔出,则能够将集尘装置40从冲击钻1拆下。
对于从集尘箱42的粉尘的排出,当从主体外壳41的前方压入箱主体64的操作部件88的弹性片90而解除拆装用卡止爪91向卡止阶梯部62的卡止时,能够以轴部63为中心朝前侧偏转而直接从主体外壳41拆下该集尘箱42。接着,如图12~14所示,如果将盖体66的环形部75从盖用卡止爪85拆下而使盖体66从箱主体64开放,则能够将贮存于第1集尘室D1内的粉尘从开口64a排出。此时,如上所述,过滤器收纳部67从支承肋83分离而第2集尘室D2也同时开放,因此,不论是大的粉尘还是细小的粉尘都能够同时从开口64a排出。另外,过滤器72的清扫、过滤器单元70的更换通过将帽盖73从过滤器收纳部67拆下来进行。
(关于滑动部与引导筒的发明的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集尘装置40以及装配有集尘装置40的冲击钻1,在主体外壳41设置引导筒92,滑动部43贯通该引导筒92,当滑动部43滑动时该引导筒92允许滑动部43朝后方的突出,由此能够不受主体外壳41限制而较大地设定滑动部43的伸缩行程。因此,也能够应对长钻头。
尤其是此处,通过在滑动部43内利用挠性软管103形成集尘路径R1的一部分,形成将滑动部43兼用于集尘路径R1的合理的结构,无需在外部布置软管等。因此,装置整体紧凑化,并且不会对作业造成妨碍。
此外,滑动部43配置于主体外壳41的偏向左侧的位置,因此也能够适当地避免与后退时的冲击钻1发生干涉。
进而,利用盘簧108将滑动部43朝前方突出作用,因此能够节约空间地进行滑动部43的突出作用。
并且,形成为在将主体外壳41装配于冲击钻1的状态下,装置侧排气口48与设置于冲击钻1的风扇容纳室13连通,伴随着上侧风扇14的旋转而在吸入口104产生吸引力的结构,因此,能够利用冲击钻1侧的上侧风扇14进行集尘,无需在主体外壳41设置马达、风扇。
另一方面,通过将装置侧排气口48配置于相比集尘箱42靠后方的位置,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紧凑地形成从吸入口104通过集尘箱42内到达后方的装置侧排气口48的集尘路径R1。
此外,通过设置能够任意地设定滑动部43朝前方的突出位置的初始位置设定部件(轨道98、后止挡件100、齿条101),能够与前端工具的长度、钻孔深度相匹配地适当设定吸入口104的位置。
进而,将由滑动部43的滑动决定的最大钻孔深度设为120mm以上,因此,短钻头SB自不必说,也能够在长钻头LB中加以使用,能够利用一个集尘装置40应对大范围的钻孔作业。
另外,引导筒在上述方式中配置于主体外壳的左侧,不过也可以配置于右侧。此外,并不限定于在滑动部内利用挠性软管等形成集尘路径的一部分的情况,也能够利用与滑动部分开设置的软管等将喷嘴与主体外壳侧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以可在左右任一侧选择滑动部的位置的方式来将引导筒变换地安装于左右任一侧进而进行滑动。对于滑动部的突出作用,也能够采用盘簧以外的螺旋弹簧等。
进而,在上述方式中,在冲击钻侧设置作为吸入风扇的上侧风扇,不过也可以在主体外壳内设置马达以及吸入风扇,从内置的蓄电池、电动工具侧获得电源并单独地进行集尘。集尘箱也并不限定于能够拆装,也可以与主体外壳设置为一体,通过盖体的开放能够进行粉尘的排出。
并且,即便形成为在电动工具侧不设置进气路径,在集尘装置本身设置马达以及风扇而能够单独地进行集尘的结构,也能够进行滑动部与引导筒所涉及的发明的应用。
(关于集尘箱的发明的效果)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方式的集尘装置40以及装配有集尘装置40的冲击钻1,在集尘箱42能够开闭地设置作为粉尘的排出口的开口64a,在集尘路径R1中的过滤器72的上游侧设置使流入集尘箱42的空气回旋而分离粉尘的旋风分离器部76,并且,分隔形成贮存由旋风分离器部76分离的粉尘的第1集尘室D1、以及贮存由过滤器72捕捉的粉尘的第2集尘室D2,通过开口64a的开放,使第1集尘室D1与第2集尘室D2同时开放,由此,即便同时设置旋风分离器部76与过滤器72,也无需担心旋风分离器部76的粉尘附着于过滤器72,能够维持集尘效率、过滤器72的寿命。此外,也能够简单地进行粉尘的排出、过滤器单元70的更换。
尤其是此处,将粉尘分离部设为使空气呈涡旋状回旋的旋风分离器部76,因此能够利用离心力高效地进行粉尘的分离。
此外,通过开口64a的开放,将第1集尘室D1与第2集尘室D2连通,因此,即便分隔形成第1、第2集尘室D1、D2也能够同时进行粉尘的排出。
此外,形成第2集尘室D2的过滤器收纳部67朝形成第1集尘室D1的箱主体64内突出,设置于过滤器收纳部67的下游侧排出口68与箱主体64的内表面的支承肋83抵接而被闭塞,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第2集尘室D2的分隔形成。
进而,在第2集尘室D2内折叠收纳过滤器72,使从旋风分离器部76与第2集尘室D2连通的连通口81与过滤器72的非折叠面对置地设置,因此,能够相对于折叠的过滤器72以适当的朝向通气,从而高效地捕捉粉尘。
并且,利用设置于形成第1集尘室D1的箱主体64的盖体66开闭开口64a,将收纳过滤器单元70的过滤器收纳部67设置于盖体66,由此,能够通过盖体66的开闭动作同时进行第1、第2集尘室D1、D2的闭塞与开放。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利用盖体侧的外侧部分与箱主体侧的内侧部分形成旋风分离器部,不过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具体构造,如将旋风分离器部形成在箱主体内并仅将入口设置于盖体等。此外,并不限定于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过滤器收纳部与旋风分离器部的构造,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配置,例如在前方配置旋风分离器部且在后方配置过滤器收纳部。因此,也能够根据旋风分离器部的位置将盖体设置于集尘箱的侧面。进而,也可以不在箱主体的一整面形成开口,而在一部分形成开口(排出口)。
而且,在上述方式中,虽然将橡胶密封件设置于过滤器收纳部的下游侧排出口,不过也可以设置在箱主体的底面侧,只要能够密封即可,也可以省略支承肋。
(集尘系统所涉及的发明的效果)
并且,根据上述方式的集尘系统S,在集尘装置40的主体外壳41设置密封部件47,该密封部件47包围装置侧排气口48,在将主体外壳41装配于冲击钻1侧的壳体(主体壳体2以及马达壳体3)的状态下对装置侧排气口48与上侧进气口25之间进行密封,将使闸门部件26开闭的抵接片49设置于由密封部件47包围的区域内,由此无需为抵接片49、闸门部件26用另行设置密封部件。因此,即便在冲击钻1设置闸门部件26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密封而引起的成本增加。
尤其是此处,将闸门部件26设置成能够在闭塞上侧进气口25的前进位置与开放上侧进气口25的后退位置之间前后移动,通过抵接片49的抵接而朝后退位置移动从而开放上侧进气口25,因此,能够减小闸门部件26的移动范围从而节约空间地配置闸门部件26。因此,即便设置闸门部件26也不会妨碍紧凑化。
此外,形成为从上侧进气口25吸入马达壳体3内的空气通过后退位置的闸门部件26的左右到达上侧风扇14的构造,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闸门部件26的后退所形成的空气的流入,也能够节约空间地形成左右的流路。
进而,在密封部件47一体地设置供抵接片49卡止的延伸设置帽51,通过抵接片49的卡止防止密封部件47从主体外壳41侧脱离,由此能够形成将抵接片49利用于密封部件47的防脱的合理的结构。
而且,在主体外壳41具备卡止于在主体壳体2设置的下侧支承部33的卡止轴61、以及在使卡止轴61卡止于下侧支承部33的状态下朝主体壳体2侧旋转,在向主体壳体2的装配位置处卡止于设置于主体壳体2的上侧支承部32的第2卡止部(钩55),由此,能够通过旋转来拆装主体外壳41。在通过基于轨道等的滑动式进行拆装的情况下,如果轨道与主体外壳的接触面积变大或者粉尘咬入则会成为动作不良的原因,因此要求实施确保密封性这样的粉尘应对措施。但是,此处通过设为旋转式拆装,使得主体壳体2侧与主体外壳41的接触面积变小,无需实施粉尘应对措施,也难以引起动作不良。
尤其地,将上侧支承部32设为隔着上侧进气口25左右配置的一对卡止凹部35、35,将第2卡止部设为隔着装置侧排气口48左右配置,能够在向卡止凹部35、35的卡止位置、和解除与卡止凹部35、35的卡止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操作、且被朝卡止位置作用的一对钩55、55,由此能够通过钩55、55的卡合脱离操作简单地进行主体外壳41的旋转式拆装。
此外,能够通过一个按钮部57使一对钩55、55同时朝解除位置移动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钩55、55的卡合脱离操作。
另外,抵接片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可以适当予以变更,如形成为板状等,也可以并列设置为多个。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使闸门部件前后移动而使上侧进气口开闭,不过也可以利用左右方向的轴将上端连结为能够旋转,由此能够通过向前后的摆动使上侧进气口开闭。该轴的位置可以是下端也可以是左右端。
进而,对于集尘装置的拆装,在上述方式中,形成为使主体外壳的下侧卡止而使上侧旋转的构造,不过也可以与之相反地采用使主体外壳的上侧卡止而使下侧旋转的构造。此外,也可以采用使左右任意一方侧卡止而使另一方侧旋转的横向旋转式的拆装构造。集尘箱也并不限定于能够拆装,也可以与主体外壳设置为一体,通过盖体的开放能够进行粉尘的排出。
[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冲击钻以及集尘装置中,对与上述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2~24示出在冲击钻1A装配有集尘装置40A的集尘系统S,图22是从侧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3是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4是主视图,图25是集尘装置40A的结合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6是图25的G-G线剖视图。
(冲击钻的说明)
此处的冲击钻1A,如图27、28所示,在主体壳体2的前面设置于周板22的上侧进气口25、25……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形成有三个。
闸门部件26A并非如方式1那样通过前后移动而开闭上侧进气口25的构造,如图25所示,其下端通过在上侧进气口25的下方设置于深底部24的左右方向的销110而被连结为能够旋转。常态下,闸门部件26A利用卷绕于销110且卡止于深底部24与闸门部件26A的扭簧111被朝向前方的立起位置作用。在立起位置处的闸门部件26A的前面突出设置有嵌合于各上侧进气口25并闭塞各上侧进气口25的三个嵌合凸部112、112……。
此外,在主体壳体2的前面且在上侧进气口25的左右两侧并非如方式1那样设置上侧支承部(切口、卡止凹部),此处在前壳体7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后方下侧突出的爪113。在前壳体7能够装配侧手柄114。
(集尘装置的说明)
在图29~32所示的集尘装置40A中,在通过组合左右的对开外壳41a、41b而形成的主体外壳41不设置方式1那样的连接筒、密封部件、抵接片,亦如图34、35所示,在与上侧进气口25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四方孔120。此外,在主体外壳41的后面且在四方孔120的下方配置有沿着冲击钻1A的马达壳体3的前面形状形成且在向马达壳体3的装配状态下抵接于该马达壳体3的前面的多个抵接肋121、121……。
进而,在主体外壳4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凹陷设置有当向冲击钻1A的装配时接纳爪113的引导槽122,在引导槽122的下方且在主体外壳41的内部横向设置有摆动板53。
如图25所示,此处的摆动板53由设置于前端的左右方向的轴54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钩55在摆动板53的后端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能够经由设置于主体外壳41的透孔123相对于引导槽122内出没。该摆动板53通过设置于轴54的未图示的扭簧被向钩55朝引导槽122内突出的上方位置作用。按钮部57设置于摆动板53的中央部上表面,经由开口58朝主体外壳41的上表面突出。因此,如果通过按钮部57的按下操作使摆动板53朝下方位置摆动,则能够使钩55从引导槽122朝下方避让。
此外,在主体外壳41的左侧上部设置有从下方支承滑动部43的支承臂124。该支承臂124从主体外壳41朝斜前方突出,亦如图33所示,在上表面具备偏靠主体外壳41的上侧支承面125和其外侧的下侧支承面126的上下两层的水平的支承面,经由跨越两支承面125、126固定的引导零件127将滑动部43保持为能够滑动。在上侧支承面125的前后端缘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125a、125a。
如图36所示,该引导零件127由通过螺钉紧固于上侧支承面125的上板128、载置在下侧支承面126上的下板129、以及将上下板128、129彼此连结的连结部130构成。上板128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在前后两端形成有一对螺钉紧固孔131、131,在其外侧形成有一对切口132、132。下板129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也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具有从左右的长边立起的一对立起部133、133、以及从立起部133、133的上端朝内侧呈对置状延伸的一对覆盖部134、134。在引导零件127的中央形成有从上板128到连结部130、下板129连续的冲裁孔,连结部130隔着冲裁孔将上板128的端缘与下板129的覆盖部134的端缘相连。
在将上板128载置于上侧支承面125,将下板129载置于下侧支承面126并在上板128的切口132、132分别嵌合上侧支承面125的定位突起125a、125a而进行定位的状态下,经由螺钉紧固孔131、131利用螺钉135、135将上板128螺纹紧固于上侧支承面125,由此将引导零件127固定于支承臂124。
另一方面,在滑动部43的下表面沿着长边方向一体地设置有引导轨道136。该引导轨道136具有由沿着长孔97的下侧的下缘朝下形成的上轨道137、和朝上轨道137的下端呈正交状连结的下轨道138构成的横剖面倒T字状,使下轨道138从长边方向嵌合于引导零件127的下板129并使上轨道137通过支承部134、134之间,由此利用引导零件127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引导。下轨道138在向下板129的嵌合状态下,由除了凹陷设置于底面的凹部以外的与下板129的底面抵接的下表面、与左右的立起部133、133抵接的左右的侧面、以及与支承部134、134抵接的上表面的四面引导。
此外,如图33所示,下板129与引导轨道136配置于相比穿过滑动部43的中心O的水平方向的剖面线L靠下侧的区域,并且配置于比滑动部43的左右宽度H小的宽度内(下板129以及引导轨道136不从滑动部43的俯视视角中突出的区域内)。
此处的滑动部43的后端开放,内部的挠性软管103的后部露出,挠性软管103的后端与设置于主体外壳41的左侧面上侧的中间筒96连接。如图26所示,该中间筒96由主体外壳41的左侧的对开外壳41a、以及被螺钉紧固于该对开外壳41a的外罩139形成。中间筒96由与挠性软管103的后端连接的上端的支承筒部140、以及引导筒部141构成,引导筒部141从支承筒部140沿着主体外壳41的左侧面朝下形成后,朝前方折弯且下端朝前开口。
另一方面,在图37~39所示的集尘箱42的盖体66的左侧缘侧,在向主体外壳41的结合状态下与引导筒部141连接且后端成为入口78的四方筒142相对于盖体66呈正交状设置且朝箱主体64内突出。在箱主体64的内表面以沿着周方向朝外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容纳四方筒142的圆弧槽状的引导路143。但是,该引导路143形成为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变浅,在过滤器收纳部67的前方与箱主体64呈连续状相连。此外,在箱主体64的内表面形成有上下一对上肋153以及下肋154,该上肋153以及下肋154在引导路143的上下端朝过滤器收纳部67侧平行地突出,从过滤器收纳部67的四方筒142侧的侧面沿周方向延伸,且绕入至过滤器收纳部67的相反侧的侧面。
此外,过滤器收纳部67的向箱主体64内的突出端也被闭塞,仅在与铰接轴65相反的短边面(上侧的短边面)侧的面上偏靠突出端的区域形成横长的通气孔144。
盖体66的装置侧排气口48在帽盖73的上侧呈方筒状形成。该装置侧排气口48是贯通主体外壳41的四方孔120的筒体,在装置侧排气口48的前端围绕整周设置有密封部件47。在装置侧排气口48内且在集尘箱42的内部侧以朝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コ字状的搭接片145,在搭接片145的底部形成有斜向下的保持凸台146。在该保持凸台146中插入分体的金属制的抵接销147,抵接销147贯通装置侧排气口48以及密封部件47并斜向下突出。装置侧排气口48从形成于搭接片145的下侧的出口74与过滤器收纳部67连通。148是从帽盖73的上表面朝前设置且卡止于在环形部75的内侧设置于盖体66的上端的卡止突起149的卡止环。
因此,当利用盖体66关闭箱主体64的开口64a时,盖体66的四方筒142与箱主体64的引导路143嵌合并利用上下肋153、154在箱主体64与过滤器收纳部67之间分隔出四方筒142的上下。这样,如图38、40所示,在集尘箱42内形成粉尘分离部150,该粉尘分离部150由半圆状的回旋流路151和盖体66的内表面部152构成,在该回旋流路151中,从四方筒142吸入的空气从引导路143在上下肋153、154之间沿着箱主体64的内周回旋,并绕入隔着过滤器收纳部67处于相反侧的盖体66的右侧缘侧,在回旋流路151回旋后的空气通过箱主体64与过滤器收纳部67之间与盖体66的内表面部152碰撞。此外,在箱主体64内形成有与四方筒142连通的第1集尘室D1,在过滤器收纳部67内形成有与第1集尘室D1划分开的第2集尘室D2。
当将该集尘箱42从主体外壳41的前方以盖体66为后侧、支承凹部84为下侧的朝向压入主体外壳41内时,主体外壳41的中间筒96与集尘箱42的四方筒142的前端连接并连通。与此同时,设置于盖体66的装置侧排气口48贯通主体外壳41的四方孔120后朝后方突出。在该状态下,抵接销147也从四方孔120朝后方突出。
(集尘装置对于冲击钻的装配)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集尘系统S中,在将装配有集尘箱42的集尘装置40A装配于冲击钻1A的情况下,首先,使主体外壳41的卡止轴61、61分别卡止于在冲击钻1A的下侧支承部33设置的下切口37、37。接着,当从该倾斜姿势起使集尘装置40A旋转而将集尘装置40A的上侧朝后方上推从而与冲击钻1A的前面嵌合时,摆动板53的钩55抵接于前壳体7的爪113并没入主体外壳41的引导槽122,使摆动板53朝下方位置(解除位置)摆动。当钩55越过爪113时,如图25所示,摆动板53朝上方位置(卡止位置)摆动使钩55朝上方突出进而卡止于前壳体7的爪113,完成装配。
此外,伴随着集尘装置40A的装配,贯通主体外壳41的四方孔120并从装置侧排气口48突出的抵接销147抵接于闸门部件26A,克服扭簧111的作用使闸门部件26A朝后方倒伏,从而使上侧进气口25开放。与此同时,装置侧排气口48的密封部件47紧贴于上侧进气口25的周围,使装置侧排气口48与上侧进气口25在密封状态下连通。因此,从吸入口104经由喷嘴44、滑动部43内的挠性软管103、中间筒96、集尘箱42的四方筒142、粉尘分离部150、通气孔144、过滤器收纳部67、出口74直至装置侧排气口48的集尘路径R1、与从上侧进气口25通过闸门部件26A的上方并经由分离室23直至上侧风扇14的进气路径R2连接。
(基于钻头的钻孔)
此外,调整滑动部43的轨道98上的后止挡件100的初始位置,并与钻孔深度相匹配地调整前止挡件99的位置,以使钻头(长钻头或者短钻头)的前端位于与滑动部43一起被突出作用的吸入口104。之后,使吸入口104抵接于被钻孔面,当按下操作冲击钻1A的开关杆10而使开关接通时,马达4驱动而使输出轴5旋转。此时,如果利用变换杆12选择钻孔模式或者冲击钻模式,则钻头旋转而能够进行对被钻孔面的钻孔,随着钻孔的进展,如图41所示,钻头(此处为长钻头LB)贯通吸入口104,滑动部43克服盘簧108的作用从支承臂124相对地后退。此时,支承筒部140经由长孔97在滑动部43内相对地前进,使挠性软管103收缩。
此处,滑动部43以设置于下侧的引导轨道136由支承臂124上的引导零件127引导的状态滑动。被支承的部位是滑动部43的下侧,不过引导轨道136的下轨道138如上述那样在上下左右的4个面支承于引导零件127的下板129,因此,引导轨道136能够不晃动而顺畅地滑动。尤其是在滑动部43的下侧且在左右宽度内的狭小的区域配置引导轨道136与下板129,因此,当滑动时引导轨道136难以扭转,滑动的精度变得良好。此外,也难以受到来自外部的损伤。
(集尘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输出轴5的旋转使下侧风扇15旋转,由此从马达壳体3的下侧进气口18吸入外部空气,在通过马达4进行冷却后,从下侧风扇15通过风扇容纳室13并从本机侧排气口38排出。
同时上侧风扇14旋转,由此在集尘装置40A的吸入口104产生吸引力,将空气与钻孔时产生的粉尘一起从吸入口104吸入,经由喷嘴44通过挠性软管103从中间筒96经由集尘箱42A的入口78进入箱主体64的四方筒142内。
并且,如图40中实线箭头A所示,从四方筒142流出的空气被引导路143以及上下肋153、154引导而沿着回旋流路151流动,绕入过滤器收纳部67的右侧并与盖体66的内表面部152、箱主体64的内表面等发生碰撞。于是,空气如虚线箭头B所示那样朝向改变为上侧后从过滤器收纳部67的侧面绕入上表面侧,从通气孔144进入过滤器收纳部67内。因此,比较大的粉尘当空气在回旋流路151内回旋时或与内表面部152发生碰撞而改变朝向时被分离,朝箱主体64的第1集尘室D1内落下。上下肋153、154在过滤器收纳部67的右侧且在内表面部152的跟前中断,因此,粉尘能够从下肋154与内表面部152之间的空间落下。
进入到过滤器收纳部67的空气通过过滤器72经由出口74通过装置侧排气口48朝集尘箱42的外部排出。进而,通过上侧进气口25到达分离室23,通过位于倒伏位置的闸门部件26A的上侧从盘形部件19的贯通孔21通过上侧风扇14以及风扇容纳室13,从本机侧排气口38排出。
因此,细小的粉尘由过滤器72捕捉而存留于过滤器收纳部67。在该状态下,过滤器收纳部67除了上侧的通气孔144之外与第1集尘室D1划分开,因此,过滤器收纳部67内的细小的粉尘在与箱主体64内的大的粉尘分离的状态下贮存于第2集尘室D2内。
(集尘装置的拆下以及粉尘的排出)
当在作业结束后拆下集尘装置40A时,与装配时相同地按下按钮部57使摆动板53朝下方的解除位置摆动,使得钩55从爪113脱离,如果直接使集尘装置40A旋转而朝前方倾倒,则抵接销147朝前方移动而解除闸门部件26A的压入。因此,闸门部件26A恢复到立起位置而闭塞上侧进气口25。
对于从集尘箱42的粉尘的排出,当从主体外壳41的前方压入箱主体64的操作部件88的弹性片90而解除拆装用卡止爪91相对于卡止阶梯部62的卡止时,能够以轴部63为中心朝前侧偏转而直接从主体外壳41拆下。接着,如果将盖体66的环形部75从盖用卡止爪85拆下而使盖体66从箱主体64开放,则能够将贮存于第1集尘室D1内的大的粉尘排出。此时,过滤器收纳部67的第2集尘室D2也经由通气孔144同时向外部开放,因此,通过倾倒集尘箱42或者使集尘箱42朝下,也能够将细小的粉尘从通气孔144排出。
(关于集尘箱的发明的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方式2的集尘装置40A以及装配有集尘装置40A的冲击钻1A,在集尘箱42能够开闭地设置成为粉尘的排出口的开口64a,在集尘路径R1中的过滤器72的上游侧设置使流入到集尘箱42的空气回旋而分离粉尘的粉尘分离部150,并且,分隔形成贮存由粉尘分离部150分离的粉尘的第1集尘室D1、以及贮存由过滤器72捕捉的粉尘的第2集尘室D2,通过开口64a的开放,将第1集尘室D1与第2集尘室D2同时开放,由此,即便并列设置粉尘分离部150与过滤器72,也无需担心由粉尘分离部150分离出的粉尘会附着于过滤器72,能够维持集尘效率、过滤器72的寿命。此外,也能够简单地进行粉尘的排出、过滤器单元70的更换。
尤其是此处,将粉尘分离部150设置在集尘箱42内,且形成为包括回旋流路151和使在回旋流路151回旋的空气碰撞而改变流动的朝向的内表面部152的结构,因此,除了利用回旋所产生的离心式分离之外,还通过碰撞改变流动的朝向,由此进行粉尘的分离。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粉尘分离。
此外,在箱主体64与盖体66之间形成空气的回旋流路151,因此能够利用箱主体64容易地形成回旋流路151。
另外,在方式2的集尘箱的发明中,回旋流路并不限定于四方筒与引导路的组合,例如也可以仅利用形成于箱主体的内表面的引导路形成回旋流路,或者仅利用呈圆弧状弯曲的四方筒形成回旋流路。在采用四方筒的情况下,可以是四边以外的其他横剖面形状,也可以不是筒体。
此外,碰撞部并不限定于利用盖体的内表面部的情况,也可以与在箱主体的内表面、过滤器收纳部的外表面沿上下方向立起设置的肋等碰撞而改变空气的流动的方向。
(关于集尘系统的发明的效果)
此外,根据上述方式2的集尘系统S,在集尘装置40A的主体外壳41设置四方孔120,在集尘箱42设置经由四方孔120与上侧进气口25对置的装置侧排气口48、以及包围装置侧排气口48且在将主体外壳41装配于冲击钻1A侧的壳体(主体壳体2以及马达壳体3)的状态下对装置侧排气口48与上侧进气口25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47,将使闸门部件26A开闭的抵接销147设置在由密封部件47包围的区域内,由此无需为抵接销147、闸门部件26A用另行设置密封部件。因此,即便在冲击钻1A设置闸门部件26A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密封引起的成本。尤其由于将装置侧排气口48与密封部件47设置于集尘箱42侧,因此,简化了主体外壳41侧的结构,也无需考虑集尘箱42与主体外壳41之间的密封。
尤其是此处,也可以将抵接销147作为其他部件组装于集尘箱42,因此,能够由金属制的刚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即便受到损伤等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
此外,在组装于盖体66的帽盖73设置抵接销147,因此,利用帽盖73容易地进行抵接销147的组装。此外,即便抵接销147受到损伤等,仅通过更换帽盖73等便能够进行应对,无需连同盖体66进行更换。
另外,在方式2的集尘系统的发明中,贯通孔并不限定于四方孔,也可以连同装置侧排气口的形状一起形成横长矩形状、圆形等的其他形状。
此外,抵接部件并不限定于金属制的抵接销,可以是其他材质,只要能够获得强度,也可以直接增大保持凸台来作为抵接部件加以使用。进而,抵接部件也可以采用销形状以外的形状。
并且,由上述方式2的集尘系统可见,即便不利用抵接部件开闭闸门部件,也可形成如下发明:使集尘箱侧的装置侧排气口经由设置于主体外壳的贯通孔与本机侧进气口连结。
“一种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S),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S)包括:
电动工具(冲击钻1A),包括:容纳在壳体(主体壳体2)内,通过马达(4)驱动而旋转的吸入风扇(上侧风扇14);以及形成于壳体,与吸入风扇连通的本机侧进气口(上侧进气口25),该电动工具具备从本机侧进气口直至吸入风扇的进气路径(R2);以及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40A),具备:具有在前端具备吸入口(104)的喷嘴(44)且能够装配于电动工具的主体外壳(41);内设过滤器(72)的集尘箱(42);与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装置侧排气口(48);以及从吸入口通过过滤器直至装置侧排气口的集尘路径(R1),
上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S)的特征在于,
在主体外壳设置有贯通孔(四方孔120),在向电动工具的装配状态下,集尘箱的装置侧排气口贯通贯通孔,并且经由密封部件(47)与本机侧进气口连结。”
在该情况下,只要仅在本机侧进气口与装置侧排气口之间设置密封部件即可,无需在主体外壳与集尘箱之间设置密封部件,简化结构。但是,密封部件也可以位于本机侧进气口。
此外,与方式1、2共通,在冲击钻的方式中,也可以将马达横向设置,或者不是AC机而是作为电源使用电池组的DC机。当然并不限定于冲击钻,只要能够装配集尘装置,则即便是电钻等的其他电动工具也能够应用上述各发明。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包括:
主体外壳,其具有排气口且能够装配于电动工具;
集尘箱,其内设有过滤器;
滑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具有在前端具备吸入口的喷嘴,并且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以及
集尘路径,其从所述吸入口通过所述过滤器直至所述排气口,
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外壳设置有引导部,所述滑动部贯通该引导部,当所述滑动部滑动时,所述引导部允许所述滑动部朝后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动部内形成所述集尘路径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路径的一部分是设置于所述滑动部内且伴随着所述滑动而伸缩的挠性软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配置于偏靠所述主体外壳的左右任意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在由所述引导部限制旋转的状态下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通过盘簧被朝前方突出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主体外壳装配于所述电动工具的状态下,所述排气口与设置于所述电动工具的风扇的容纳室连通,伴随着所述风扇的旋转而在所述吸入口产生吸引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口配置于相比所述集尘箱靠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能够任意地设定所述滑动部朝前方突出的突出位置的初始位置设定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位置设定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部的侧面的轨道;能够沿着所述轨道滑动的止挡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轨道且限制所述止挡件的滑动的齿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滑动部的滑动决定的最大加工深度为120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尘箱能够开闭地设置有粉尘的排出口,在所述集尘路径中的所述过滤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粉尘分离部,该粉尘分离部使流入到所述集尘箱的空气回旋从而分离粉尘,并且在所述集尘箱分隔形成有贮存由所述粉尘分离部分离的粉尘的第1集尘室、以及贮存由所述过滤器捕捉的粉尘的第2集尘室,通过所述排出口的开放,将所述第1集尘室与所述第2集尘室同时开放。
13.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装配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在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装配状态下,所述电动工具的壳体不位于所述滑动部朝后方的延长线上。
14.一种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具备:容纳在所述壳体内且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吸入风扇、形成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吸入风扇连通的本机侧进气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能够开闭所述本机侧进气口的闸门部件,所述电动工具具有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直至所述吸入风扇的进气路径;以及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具备:具有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所述排气口的所述主体外壳、以及能够抵接于所述闸门部件的抵接部件,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具有从所述吸入口通过所述过滤器直至所述排气口的集尘路径,
在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装配于所述电动工具的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件所抵接的所述闸门部件使所述本机侧进气口开放,从而使所述集尘路径与所述进气路径连通,
所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外壳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包围所述排气口,并且在所述主体外壳装配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之间密封,所述抵接部件设置在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内。
15.一种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具备:容纳在所述壳体内且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吸入风扇、形成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吸入风扇连通的本机侧进气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且能够开闭所述本机侧进气口的闸门部件,所述电动工具具有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直至所述吸入风扇的进气路径;以及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其具备:能够抵接于所述闸门部件的抵接部件、以及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所述排气口,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具有从所述吸入口通过所述过滤器直至所述排气口的集尘路径,
在所述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的所述主体外壳装配于所述电动工具的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件所抵接的所述闸门部件使所述本机侧进气口开放,从而使所述集尘路径与所述进气路径连通,
所述电动工具的集尘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外壳设置有贯通孔,在所述集尘箱设置有经由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对置的所述排气口;以及在所述主体外壳装配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将所述排气口与所述本机侧进气口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所述抵接部件设置在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内。
CN201710036995.0A 2016-01-20 2017-01-18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Pending CN1070530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8531 2016-01-20
JP2016-008529 2016-01-20
JP2016-008530 2016-01-20
JP2016008530 2016-01-20
JP2016008529A JP6695697B2 (ja) 2016-01-20 2016-01-20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2016-008531 2016-01-20
JP2017005296A JP6878015B2 (ja) 2016-01-20 2017-01-16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2017005297A JP6803242B2 (ja) 2016-01-20 2017-01-16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JP2017-005297 2017-01-16
JP2017-005296 2017-01-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3098A true CN107053098A (zh) 2017-08-18

Family

ID=59598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6995.0A Pending CN107053098A (zh) 2016-01-20 2017-01-18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2155B2 (zh)
CN (1) CN10705309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519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
CN110227962A (zh) * 2018-12-09 2019-09-13 苏州欧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工具
CN111093894A (zh) * 2017-08-31 2020-05-0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和电动工具
CN111745602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附件以及动力工具的集尘系统
CN113059216A (zh) * 2021-04-02 2021-07-02 河北岳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屑环保型电钻
CN113732344A (zh) * 2021-09-27 2021-12-03 邓庆荣 一种高安全性机械制造用金属材料钻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26448A1 (en) * 2020-03-25 2023-02-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assembly
EP3925501A1 (de) * 2020-06-18 2021-12-2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aubsammelvorrichtung für eine werkzeugmaschine
CN113118506A (zh) * 2021-05-18 2021-07-16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清河县供电分公司 一种环保电力维修工具
CN113117447B (zh) * 2021-05-27 2022-08-02 广西虹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效环保除尘设备
DE102022113267A1 (de) * 2021-06-03 2022-12-08 Makita Corporation Schlagwerkzeug Und Entstaubungssystem
EP4338885A1 (de) * 2022-09-13 2024-03-20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Werkzeugmaschine mit staubsammelbox und staubsammelbox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499A (en) * 1989-12-22 1992-02-25 Black & Decker Inc. Dust extraction for drill
CN201161374Y (zh) * 2007-11-12 2008-12-10 武义县东达电器有限公司 可自动吸尘的环保冲击电钻
CN101451423A (zh) * 2007-12-07 2009-06-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装有集尘装置的钻孔工具
CN102189531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和带有集尘装置的电动工具
CN102990617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3654616A (zh) * 2012-09-21 2014-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WO2015058496A1 (en) * 2013-10-21 2015-04-30 Techtronic Power Tools Technology Limited An accessory for an electric power to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7173A1 (de) 1998-06-18 1999-12-23 Bosch Gmbh Robert Absaugvorrichtung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115116A1 (de) 2001-03-27 2002-10-10 Hilti Ag Staubabsaugung für ein Handwerkzeuggerät
JP4104875B2 (ja) 2002-02-06 2008-06-18 榎本ビーエー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カバー
DE102004029220B4 (de) 2004-06-16 2006-03-23 Hilti Ag Handwerkzeuggerät mit Staubabsaugmodul
US8967923B2 (en) 2012-01-13 2015-03-03 Aeg Electric Tools Gmbh Dust suction device for drilling machine
JP5647075B2 (ja) 2011-05-31 2014-12-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アタッチメント用アダプタ
US8876932B2 (en) * 2011-08-04 2014-11-04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dust collecting device and power tool
JP5729873B2 (ja) 2011-08-05 2015-06-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装置
JP5707293B2 (ja) 2011-10-04 2015-04-30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US10507556B2 (en) * 2016-01-20 2019-12-17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dust collec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0499A (en) * 1989-12-22 1992-02-25 Black & Decker Inc. Dust extraction for drill
CN201161374Y (zh) * 2007-11-12 2008-12-10 武义县东达电器有限公司 可自动吸尘的环保冲击电钻
CN101451423A (zh) * 2007-12-07 2009-06-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装有集尘装置的钻孔工具
CN102189531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和带有集尘装置的电动工具
CN102990617A (zh) * 2011-09-07 2013-03-27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3654616A (zh) * 2012-09-21 2014-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WO2015058496A1 (en) * 2013-10-21 2015-04-30 Techtronic Power Tools Technology Limited An accessory for an electric power tool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3894A (zh) * 2017-08-31 2020-05-0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和电动工具
CN111093894B (zh) * 2017-08-31 2022-04-29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和电动工具
CN10995519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
CN109955196B (zh) * 2017-12-26 2022-12-16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和作业工具
CN110227962A (zh) * 2018-12-09 2019-09-13 苏州欧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工具
CN111745602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附件以及动力工具的集尘系统
CN113059216A (zh) * 2021-04-02 2021-07-02 河北岳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屑环保型电钻
CN113732344A (zh) * 2021-09-27 2021-12-03 邓庆荣 一种高安全性机械制造用金属材料钻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14943A1 (en) 2019-10-17
US10882155B2 (en)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3098A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集尘系统
CN102756361B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2990617B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8311942A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US10507556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dust collection system
US8690979B2 (en) Dust collection device for concrete cutter
WO2016197546A1 (zh) 一种具有螺旋式二级龙卷风尘气分离结构的手持式吸尘器
CN1985747A (zh) 紧凑自动真空吸尘器
EP3195778B1 (en) Cleaner
CN103417162A (zh) 自主真空吸尘器
CN205514361U (zh) 手持式吸尘器
US10363565B2 (en) Portable cyclone dust separator and corresponding dedusting system
JP6803242B2 (ja)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CN106073629A (zh) 手持式吸尘器
EP3195777B1 (en) Cleaner
CN205458419U (zh) 手持式吸尘器
US9068504B2 (en) Engine operated machine
WO2017124629A1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5548457U (zh) 手持旋风式吸尘装置
CN101669790B (zh) 电动吸尘器
CN205514360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6493278U (zh) 空气预清洁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动工具
CN102908104B (zh) 电动吸尘器
JP2010273820A (ja) 電気掃除機
JP6878015B2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