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5275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5275B
CN107045275B CN201611186112.6A CN201611186112A CN107045275B CN 107045275 B CN107045275 B CN 107045275B CN 201611186112 A CN201611186112 A CN 201611186112A CN 107045275 B CN107045275 B CN 107045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p forming
forming member
fixing
fixing belt
vibration sup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61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45275A (zh
Inventor
瀬尾洋
古市佑介
藤田贵史
井上大辅
长谷岳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9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32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45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5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45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5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引起的异常声音发生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30)包括被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环状的定影带(31),和对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的加压构件(32),和被设置在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定影带与加压构件抵接并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夹持部形成构件(34),和被设置在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支撑构件(35),在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有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40)。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是包括转动的环状的定影带和对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的加压构件,并通过加热源来对定影带加热的带定影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定影装置是在环状定影带内侧设置的夹持形成构件中,借助于定影带和加压辊抵接后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另外,夹持形成构件是通过在定影带的内侧作为支撑构件的支撑部来支持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404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夹持形成构件和定影带的滑动摩擦产生的振动力导致夹持形成构件振动,并且,该振动通过支撑部等传递后最终由定影带放大后,就会产生有异常声音发生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定影带,其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加压构件,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夹持形成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该定影带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来形成定影夹持部;和支撑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其特征是,在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有抑制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
以上,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抑制因夹持形成构件的振动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在构成例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之间设置振动抑制构件时的斜视图。
图2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借助于金属导热体来对定影带进行间接地加热的以外的定影装置的例示图。
图4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例。
图5(a)所示是从支撑夹持形成构件的支撑面侧看到的支撑部的斜视图,图5(b)所示是从与支撑面相向而对的相向而对面侧看到的夹持形成构件的斜视图。
图6所示是异常声音的频率分析的结果示意图。
图7所示是异常声音发生机理的说明图。
图8所示是用于抑制夹持形成构件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的外观斜视图。
图9所示是在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之间设置振动抑制构件时的侧面图。
图10所示是振动抑制构件的异常声音对策效果的结果示意图。
图11所示是将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安装到夹持形成构件的端部时的说明图。
图12所示是将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固定到夹持形成构件的端部时的说明图。
图13所示是异常声音发生时的夹持形成构件的振动模式图。
图14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构成例3所涉及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进行约束的构成图。
图15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变形例1所涉及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进行约束的构成图。
图16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构成例4所涉及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进行约束的构成图。
图17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构成例5所涉及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进行约束的构成图。
图18所示是构成例5所涉及的约束构件的斜视图。
图19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变形例2所涉及定影装置中的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进行约束的构成图。
图20所示是约束构件的异常声音对策效果的结果示意图。
图21所示是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夹持形成构件及支撑部的要部分解斜视图。
图22所示是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夹持形成构件及支撑部的要部斜视图。
图23所示是加大振动抑制构件和夹持形成构件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和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力的构成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如图2所示地,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打印机包括有供纸装置4、对位辊对6、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8、转印装置10以及定影装置12等。
供纸装置4包括有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P以积载状态被收容的供纸盘14和将收容在供纸盘14中的用纸P的最上面的用纸一页一页地依次分离后送出的供纸滚轮16等。由供纸滚轮16送出的用纸P通过对位辊对6来一旦停止并对姿势偏差进行矫正。然后,以与感光体鼓8的转动为同步的时机,也就是说,以形成在感光体鼓8上的调色剂像的先端和用纸P的搬送方向先端部的规定位置为一致的时机,来通过对位辊对6向转印部N搬送。
在感光体鼓8的周围,沿着感光体鼓的回转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辊18、构成曝光机构的一部分的反光镜20、包括显影辊22a的显影装置22、转印装置10以及包括清洁刮板24a的清洁装置24等。在带电辊18和显影装置22之间,曝光光束Lb借助于反光镜20被照射到感光体鼓8上的曝光部26中并进行扫描。
打印机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执行如下。也就是说,当感光体鼓8开始回转时,感光体鼓8的表面通过带电辊18被均匀带电,曝光光束Lb根据图像数据来照射到曝光部26中,并在扫描后形成对应于需要作成的图像的潜像。该潜像通过感光体鼓8的回转移动至与显影装置22相向而对的位置,并在此通过显影装置22将调色剂供给到潜像上后被可视像化,并形成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体鼓8上的调色剂像以规定的时机,通过转印装置10的转印偏压的施加来被转印到进入到转印部N里来的用纸P上。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P被朝向定影装置30搬送,并在定影装置30处将调色剂像定影到用纸P上后,排出到排纸盘后被堆垛。
在转印部N处没有从感光体鼓8转印到用纸P上而残留在感光体鼓8上的残留调色剂随着感光体鼓8的回转到达清洁装置24,并通过清洁刮板24a被刮落后来使得感光体鼓的表面被清扫。之后,感光体鼓8上的残留电位通过除电机构被除去后,去准备下一次的成像工序。
这里,众所周知地,通过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经过以下的步骤来输出复印图像的。也就是说,形成在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来被可视像处理,并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用纸等的记录媒介上经过定影来输出复印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方式包括有热辊定影方式、带定影方式、膜材定影方式以及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式等。
在热辊定影方式中采用的是夹着用纸的搬送路径在相向而对的同时进行抵接的定影辊及加压辊。在该方式中,是通过设置在定影辊内的热源来的热和加压辊来的相当于加压力的压力的作用来使得调色剂像被融解浸透到用纸中的。调色剂像对用纸的融解浸透现象在包括了以下构成的定影方式中是一样的。在带定影方式中,代之以定影辊而采用的是作为良好的导热体的定影带和卷装有加压辊及带的辊,以及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源。在膜材定影方式中,代之以定影辊而采用的是作为良好的导热体的定影带和卷装有加压辊及带的辊,以及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源。在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式中,采用的是将提高发热效率的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加热构件中的构成。
在定影方式中存在有以下列举的要求问题。预热时间的短缩,更进一步的是缩短首次打印时间。还有,预热时间指的是投入电源时等的从常温状态至可以印刷的规定温度(reload temperature)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首次打印时间指的是在接受印刷要求后,经过印刷准备进行印字动作再到完成排纸为止的时间。在定影装置中,因为下面的理由有时会发生定影不良。图像形成装置是能够进行高速处理的装置。高速处理时的单位时间的定影页数,也就是说,当通过定影装置的通过纸张页数增加时,对高速移动的用纸的供给热量也必须增加。这是因为,对应于用纸通过定影装置的时间的缩短,是必须将定影所需热量供给到用纸中去的。
但是,如果不能够确保连续印刷开始时所需的热量,温度的下落就会变大,从而可能发生高速化的连续印刷时会在达不到所需热量的情况下来通过纸张后的定影不良。另外,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单位时间的通过纸张页数增大,由于所需热量会增大,尤其是在连续印刷开始时会存在热量不足,也就是温度下落的问题,所以会导致高速化时的定影不良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列举的定影方式之外,还有采用陶瓷加热管的被称为表面快速熔融定影方式的定影方式。表面快速熔融定影方式采用的是仅对夹持部局部加热,而其他部分则不进行加热的构成。在该定影方式中,与带方式的定影装置相比因为可以低热容量化或小型化,在能够缩短至规定温度的启动上升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却会存在以下的问题。也就是说,表面快速熔融定影方式因为除了局部以外的部分是不加热的,所以在夹持的用纸等的进口处定影带会处于最冷的状态里,从而导致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高速机中,由于定影带的回转加快,在夹持部以外的带的放热增多,所以就更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
于是,为了对应这样的问题,已知的是有这样的定影装置,其在采用定影带的构成中,即使是搭载于高生产率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定影性。在该定影装置中,采用的是图3所示的构成。其包括有定影带31、被配设在定影带31的内部里的管状的金属导热体200、被配设在金属导热体200内的热源300以及借助于定影带31与金属导热体200抵接后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加压辊400。定影带31通过加压辊400的回转被带动回转,这时,金属导热体200对定影带31的移动进行导向。另外,通过金属导热体200内的热源300来使得定影带31借助于金属导热体200被加热后,就可以对整个定影带31进行加热了。由此,就能够能够缩短从加热待机时开始的首次打印时间,且可以解决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的问题。
然而,为了进一步的节能性和提高首次打印时间就需要进一步地提高热效率。于是,采用的构成是,不是借助于金属导热体(图3中符号200所示的构件)来间接地加热定影带,而是不直接加热定影带。由此,在能够减低消耗电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缩短从加热待机时至首次打印的时间。另外,还能够因为不设置金属导热体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30的概要构成图。定影装置30包括有内部为中空的作为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定影构件的定影带31,和由被设置为与定影带31相向而对地可以回转的对向回转体构成的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32。在定影带31的内侧设有作为加热定影带31的热源的卤素发热管33a、33b,和借助于定影带31与相向而对的加压辊32一起形成夹持部N的夹持形成构件34。更进一步地,在定影带31的内侧还设有作为支持夹持形成构件34的支持构件的支撑35和将卤素发热管33a、33b放射出来的光朝向定影带31反射的反射构件36。
另外,在定影带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分别插入有作为保持定影带31的保持构件的法兰37,并且,定影带31一边通过法兰37被引导一边被保持为可以回转。另外,卤素发热管33a、33b和支撑35及法兰37等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300的定影带宽度方向的一对侧板上。
定影带31采用的是由薄且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带构件(也包括膜材)。定影带31包括了由镍或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PI)等的树脂材料来形成的内周侧的基材。另外,还包括了由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酸的共聚物(PFA)或聚四氟乙烯(PTFE)等形成的外周侧的脱模层。另外,在基材和脱模层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或由氟素橡胶等的橡胶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加压辊32由芯棒32a和弹性层32b及脱模层32c构成。还有,弹性层32b被配置在芯棒32a的表面,采用的是发泡性硅橡胶或硅橡胶或氟素橡胶等材料。另外,脱模层32c被设置在弹性层32b的表面,采用的是PFA或PTFE等。加压辊122通过弹簧等等的加压机构来朝向定影带31侧被加压后,借助于定影带31与夹持形成构件34抵接。在该加压辊32和定影带31压接的部位中,通过加压辊32的弹性层32b被按压变形,就形成了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夹持部N。加压辊32是通过设置在打印机本体里的马达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来被回转驱动的。当加压辊32被回转驱动时,其驱动力就在夹持部N处传递到定影带31中,并使得定影带31作从动回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32是实心的辊,但也可以是中空的辊。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加压辊32的内部配设卤素发热管等的加热源。另外,在没有弹性层的时候,热容量会变小,定影性会提高。但是,在将未定影调色剂压碎后定影时,带表面上的微小凹凸被转印到图像里后就可能会产生在图像的实心(solid)部里产生光泽不均。为了防止这一点,以设置厚度为100μm以上的弹性层为好。通过设置厚度为80μm以上的弹性层,就能够通过弹性层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微小凹凸,因而就能够避免光泽不均的发生。弹性层32b虽然是实心橡胶,但在加压辊32的内部没有加热源时,也可以采用海绵橡胶。而海绵橡胶因为其绝热性高,定影带31的热不容易被夺去,所以更为优选。还有,定影转动体和对向转动体不局限于相互压接的情况,也可以不进行加压而仅是接触的构成。
卤素发热管33a、33b由配置在打印机本体里的电源部来进行输出控制后发热。输出控制是根据温度传感器对定影带31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通过这种卤素发热管33a、33b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31的温度(定影温度)维持在所希望的温度里了。另外,作为加热定影带31的热源,在卤素发热管以外,也可以采用IH(电磁感应)、阻抗发热体或碳素发热管等,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设置在夹持形成构件34里的阻抗发热体来加热定影带31的方式。
夹持形成构件34是承受加压辊32的加压力来决定定影夹持部N的形状的构件。因此,是通过与定影带宽度方向或加压辊轴方向平行地配置,并作为夹持形成构件34的支撑构件的支撑部35来支持的。图5(a)所示是从支撑夹持形成构件34的支撑面351侧看到的支撑部35的斜视图,图5(b)所示是从与支撑部35的支撑面351相向而对的相对面341侧看到的夹持形成构件34的斜视图。如图5(a)所示地,在支撑支撑部35的夹持形成构件34的支撑面351中,在定影带宽度方向里设置有3个贯通孔350a,350b,350c。另外,如图5(b)所示地,在与夹持形成构件34中的支撑部35的支撑面351相向而对的相对面341中,设置有圆柱状的3个突起340a,340b,340c来与支撑部35的贯通孔350a,350b,350c对应。另外,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相对面341中,沿着定影带宽度方向,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配置有两排与支撑部35的支撑面351抵接并被支撑的多个的被支撑部342。然后,在组装时,是将夹持形成构件34的突起340a,340b,340c嵌入到支撑部35的贯通孔350a,350b,350c里,并使得夹持形成构件34的多个的被支撑部342分别与支撑部35的支撑面抵接。由此,是通过支撑部35支撑夹持形成构件34,来抑制因加压辊32的压力而在夹持形成构件34中产生弯曲,并在加压辊32的轴方向上获得平行且均匀的夹持宽度。
还有,贯通孔350a,350c是在定影带宽度方向上的长尺寸的长孔,贯通孔350b是大致真圆的孔,贯通孔350a,350c中与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为相同方向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和贯通孔350b的直径为相同大小。突起340a,340b,340c的直径和贯通孔350b的直径为大小大致相同,并且,在嵌合的各突起340和各贯通孔350之间,是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有一些游隙的。
支撑25为了满足防止夹持形成构件34弯曲的功能,以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但也可以使得支撑35为树脂制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夹持部N的形状是平坦形状的,但也可以是凹形状或其他的形状。当定影夹持部N的形状为凹形状时,因为用纸P的先端的排出方向偏向加压辊32而提高了分离性,所以就抑制了堵纸的发生。
反射构件36采用的是能够作为反射面来利用表面的铝或不锈钢等,并被配置在支撑35和卤素发热管33a、33b之间。作为反射构件36,因为是通过卤素发热管33a、33b来直接加热的,所以以高熔点的金属材料等来形成为好。通过在支撑部35和卤素发热管33a、33b之间配设反射构件36,从卤素发热管33a、33b朝着支撑部35侧放射的光就朝着定影带31被反射了。由此,就能够使得被照射到定影带31上的光量增多,从而可以对定影带31进行有效的加热。另外,因为能够抑制从卤素发热管33a、33b来的辐射热被传递到支撑35等里,所以还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反射构件36,而是对支撑35的卤素发热管33a、33b侧的面进行绝热处理或研磨涂覆等的镜面处理并形成反射面。只是,为了确保支撑35本身的强度,其形状或材质是不能够自由选择的。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单独设置反射构件36可以使得形状或材质的选择自由度拓宽,并能够使得反射构件36和支撑35的各自的功能优化。另外,通过将反射构件36设置在卤素发热管33a、33b和支撑35的之间,由于相对于卤素发热管33a、33b来说反射构件36的位置靠近,所以就可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31。
在夹持形成构件处形成定影夹持部并对定影带进行滑动移动来搬送的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被固定的夹持形成构件和定影带之间会产生粘滑。然后,该粘滑会变成振动的振荡源,构造体作为传递系统、定影带作为增幅体而有时导致振动异常声音的发生。该振动异常声音虽然也取决于夹持形成构件的材质形状所决定的固有振动频率,但一般来说较多的是以100Hz~300Hz左右的频率来发生。对于这种振动异常声音,一种方法是将定影带的设定速度尽量设定为快的速度。这是因为根据经验事实可知,滑动移动导致的粘滑更容易在高温低速一侧发生,而在低温且高速时不容易发生粘滑。尤其是,当定影装置内的带及夹持形成构件变成高温时,检测带表面的温度后,一般公知的是例如使得启动时的转动速度或通过纸张后的冷却转动高速化。然而,定影装置的转动速度的变化会较大地影响到寿命。由于高速转动的时间越长,就越早到达规定的寿命行车时间,所以从经济性的观点来看并不好。
这是对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和解决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6所示是异常声音的频率分析的结果示意图。以往,对异常声音发生时的异常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后,可以确认到200Hz左右的频率。接着,通过图7来说明异常声音发生的原理。振动的起振力是在由定影带内面和夹持形成构件34形成的滑动移动部发生的。然后,滑动移动部发生的起振力由包括支撑部35等的构造体来传递,并最终由定影带31成为放射系统来使得声音增幅后变成异常声音。实际的异常声音发生时,可以测量到是以和声音频率相同的振动频率来振动的。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中,由于通过定影带内周面和夹持形成构件34来形成的滑动移动部和作为放射系统的定影带31是直接接触的,所以作为构造体的支撑部35的功能相对于异常声音来说应该是较小的。
[构成例1]
图8所示是用于抑制夹持形成构件34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40的外观斜视图。图9所示是在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设置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接触的振动抑制构件40时的状态侧面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中,如图8所示地,采用了是弹性构件,并且由作为耐热性构件的硬度为20度的耐热性硅橡胶构成的振动抑制构件40来减弱并抑制夹持形成构件34的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中的振动。
振动抑制构件40由板状的本体部40a和在该本体部40a的一侧面侧从本体部长边方向端部突出的凸部40b组成而呈L字型。然后,如图1或图9所示地,将该振动抑制构件40的本体部40a被夹入地配置到定影带宽度方向中的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之间。振动抑制构件40的本体部40a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接触,并对使得夹持形成构件34振动的所述起振力被振动抑制构件40吸收以减弱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另外,如图9所示地,振动抑制构件40的凸部40b是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以被挤压变形的状态来夹入并配置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之间的。由此,通过振动抑制构件40的凸部40b的弹性力,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就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朝着图中箭头F的方向被施力了。因此,设置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相对面341上的各突起340会碰触到设置在支撑部35的支撑面351中的各贯通孔350的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的内壁面,从而使得夹持形成构件34相对于支撑部35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得到定位。由此,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夹持形成构件34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的振动。
在本构成例中,采用的是通过振动抑制构件40的凸部40b、夹持形成构件34的突起340或支撑部35的贯通孔350等来构成对支撑部35进行夹持形成构件34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的定位的定位机构。还有,作为定位机构,只要是将夹持形成构件34朝着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施力并在定影带滑动移动的转动方向上使得支撑部35和夹持形成构件34碰触后进行定位的构成即可。
图10所示是振动抑制构件40的异常声音对策效果的结果示意图。还有,在图10中所示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三次对有无振动抑制构件40的结果分别进行表示。如图10所示地,通过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之间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就能够获得对在没有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状态下发生的异常声音进行抑制的效果。
异常声音的发生难易是根据定影带31和夹持形成构件34(或滑动移动片材)的接触状态或润滑剂(油或润滑脂)的润滑状态因在所述滑动移动部处是否容易发生粘滑而不同的,所以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因此,根据定影装置30的使用方法,有时候会突发地使得异常声音的发生难易度变化。这是因为,随着使用方法而历时的润滑状态的变化以外,还因为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或温度因子等也会随着通过纸张模式等而变化。在这次的评价中,相对于容易发生异常声音的状态下的定影装置30,设置的是通过外部驱动来转动并可以加热的加热管点灯电路,并且相对于稳定的异常声音发生状态来确认设置了如前所述的振动抑制构件40时的效果。之后,在卸除了振动抑制构件40的装置构成中,在确认异常声音发生的再现性。
另外,作为振动抑制构件40,在采用耐热温度较低的硅橡胶时,考虑到振动抑制构件40的耐热性,较好的是在定影装置30中作为能够使用的最大用纸尺寸的通过纸张范围的外侧的非通过纸张区域里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这是因为,例如根据所希望的定影温度,通过卤素发热管33a、33b的加热,当通过纸张区域中的中央处的定影带31的温度在240℃左右时,支撑部35的温度有可能会到达300℃。另一方面,在非通过纸张区域中,定影带31及支撑部35的温度在207℃左右。因此,在通过纸张区域中,即使在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也能够减少热对振动抑制构件40的影响,并提高振动抑制构件40的耐久性。另外,通过在非通过纸张区域里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就能够将对于振动抑制构件40的配置的容易性及定影特性的副作用减到很小。
另外,作为振动抑制构件40,是在使用耐热温度为240℃左右的高耐热性材料的耐热性硅橡胶的同时,也可以在通过纸张区域里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以能够管理定影温度以及振动抑制构件40的到达温度。由橡胶构件构成的振动抑制构件40的功能是通过将振动抑制构件40固定到支撑部35里,来使得振动抑制构件40吸收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的起振力。因此,通过加压辊32的加压力,当振动抑制构件40被充分压接到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时,通过振动抑制构件40及支撑部35分别和振动抑制构件4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能够防止振动抑制构件40的脱落。由此,就不需要使用具有耐热性的粘结剂等来将振动抑制构件40粘接到支撑部35里,从而能够更为简易地设置振动抑制构件40。
[构成例2]
图21所示是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40、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的要部分解斜视图,图22所示是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40、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的要部斜视图。另外,图11所示是将构成例2所涉及的振动抑制构件安装到夹持形成构件的端部时的说明图。
如图11、图21所示地,也可以在形成有振动抑制构件40的凸部40b一侧的本体部40a的侧面设置从该侧面突起的突起部41。该突起部41包括有圆筒部41a和设置在圆筒部41a的先端侧并且比起圆筒部41a来作为底面为大口径的钩挂部的圆锥部41b。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中设置了嵌入突起部41的嵌入孔34b,一边使得圆锥部41b挤压变形来弹性变形,一边将插入到嵌入孔34b里。然后,如图12、图22所示地,通过将突起部41插入至圆锥部41b穿过嵌入孔34b并嵌入到嵌入孔34b里,使得回复后的圆锥部41b的底面与嵌入孔34b的边缘钩挂而导致振动抑制构件40被固定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里。如此,通过突起部41来将振动抑制构件40固定到夹持形成构件34里,在为了确保加压辊32的耐久性等而进行的脱压动作时,就能够更为切实地防止振动抑制构件40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的脱落。另外,加压辊32的加压力是从夹持形成构件34施加到支撑部35一侧的。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地来固定振动抑制构件40,加压辊32的加压力作用在将圆锥部41b嵌入到嵌入孔34b的方向上,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的钩挂就难以松开。因此,在加压辊32的加压时,例如当滑动移动扭矩增大施加有较大的振动的时候,或者是为了处理卡纸(JAM处理)而在夹持部里施加不同于通常使用时的振动时,也能够防止振动抑制构件40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的脱落。另外,比起通过粘结剂来将振动抑制构件40粘接并固定到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里的情况来,可以实现固定操作的简便化。
另外,也可以在支撑部35里设置嵌入突起部41的嵌入孔,来将圆锥部41b钩挂和固定到支撑部35里。
另外,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40和支撑部35之间的摩擦力以较大为好。通过增大这些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就难以发生偏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振动抑制构件40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脱落的效果。另外,通过增大这些构件之间的摩擦力,还能够提高抑制异常声音的发生的效果。
图23所示是加大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40和支撑部35之间的摩擦力的构成例。
在图23的示例中,是将振动抑制构件40形成为山和谷交替连续的截面波型的形状,并且,夹持形成构件34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和支撑部35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是由山和沟谷构成的凹凸形状。由此,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40和支撑部35之间的摩擦力就增大,因为就难以发生偏离。由此,就能够进防止振动抑制构件40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之间脱落。另外,还能够提高抑制异常声音的发生的效果。
另外,只要在振动抑制构件40的表面、夹持形成构件34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支撑部35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里有凹凸,就能够增强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40和支撑部35之间的摩擦力。由此,例如当振动抑制构件40是通过注塑成型等来成型时,也可以使得注塑模粗糙些,并使得振动抑制构件40的表面粗糙一些。另外,也可以在夹持形成构件34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以及支撑部35中与振动抑制构件40接触的接触面上进行喷沙加工并使这些接触面粗糙。
[实施方式2]
以下,对于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打印机、的构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异常声音发生时的夹持形成构件34是以特定的振动模式来振动的,图13所示是有代表性的振动模式的样子。还有,通过计算可以知道还存在有图13所示振动模式以外的振动模式。
图13(a)所示的振动模式1是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和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方向相同的情况。在该振动模式1中,由于夹持形成构件34是在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上通过加压辊32和支撑部35来被夹入的,所以就不容易在夹持形成构件34里发生与前述加压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振动。另一方面,图13(b)所示的振动模式2是定影带31和夹持形成构件34的滑动移动转动方向与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方向为相同时的情况。在该振动模式2中,通过定影带31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可能产生的粘滑,认为在夹持形成构件34容易诱发与所述滑动移动转动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振动。
[构成例3]
图14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50来对构成例3所涉及定影装置30中的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进行约束的构成图。在本构成例中,如图14所示地,比起夹持形成构件34以及保持支撑部35的侧板39来,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延伸至定影带宽度方向装置外侧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另外,设置有用于对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进行约束的约束构件50。约束构件50包括在定影带宽度方向上延展的一对夹紧部50a、50b和在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上延展并且两端部里分别设置有夹紧部50a、50b的基底部50c。然后,通过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和夹紧部50b来夹住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就通过约束构件50来被约束了。
这里,在定影装置30内的通过纸张区域中因为是300℃左右的高温状态,所以对于例如线热膨胀系数不同的由液晶聚合物等树脂组成的夹持形成构件34和由铁或不锈钢等金属组成的支撑部35进行完全的约束并不好。这是因为,由于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的线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在夹持形成构件34里施加的热应力会成为夹持形成构件34的变形或定影夹持部N内的加压力的不均匀性的要因,并导致定影装置30的早期故障或图像品质的劣化。另一方面,经过本发明者们的不断的锐意研究发现,在非通过纸张区域处,通过约束构件50来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从约束构件50的配置的容易性、热膨胀的副作用以及对定影特性的副作用的角度来看是有效的。因此,在本构成例中,是通过约束构件50在非通过纸张区域夹住并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来抑制与前述滑动移动转动方向为相同方向发生的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的。由此,就能够抑制因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生。
还有,在比侧板39还靠定影带宽度方向装置外侧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来自于卤素发热管33a、33b的热的影响最少,约束构件50材料的可选用范围也增大,所以不一定是金属的约束构件50。只是,为了发挥约束构件50的束缚力,以具有适当的弹性为好。卤素发热管33a、33b引起的定影带31的加热区域内的夹持形成构件34以及支撑部35的线热膨胀的影响还表现在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里。然而,通过约束构件50的适当的弹性,在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约束构件50来吸收热膨胀的影响。
另外,在图14中的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上,约束构件50相对于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发挥了束缚力。即使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分别和约束构件5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能够通过约束构件50对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的约束来抑制前述滑动移动方向的粘滑引起的振动。另外,在约束构件50和夹持形成构件34或支撑部35相接的面里,也可以事先粘接并粘帖有相对于夹持形成构件34或支撑部35的摩擦系数高于约束构件50的高摩擦系数构件(例如,耐热性硅橡胶等)。由此,借助于前述的高摩擦系数构件,约束构件5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及约束构件50和支撑部35之间的各自的接点摩擦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发挥更强的束缚力。
另一方面,对于和作为设想的振动模式的所述滑动移动转动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振动方向来说,还希望对于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是直接发挥约束构件50的束缚力。是对于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发挥束缚力,还是对于前述滑动移动转动方向发挥束缚力,需要适当地从约束构件50等的设计上的配置充裕度等来进行最佳化。
[变形例1]
还有,如图15所示地,也可以在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和夹紧部50b之间另外设置夹紧部50d,形成将夹紧部50d夹入到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之间的构成。由此,对于构成例1所涉及的约束构件50,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及支撑部35的端部35a分别和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d的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会进一步起到作用。因此,就能够提高约束构件50来更切实地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并能够抑制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引起的异常声音的发生。
[构成例4]
图16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50来对构成例4所涉及定影装置30中的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进行约束的构成图。在本构成例中,如图16所示地,是将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50b比起侧板39来还要延展到定影带宽度方向装置内侧为止。另外,在侧板39中开设有嵌入孔39a来嵌入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以及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50b。然后,通过夹紧部50a、50b来夹住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地,将端部34a和端部35a及夹紧部50a、50b嵌入嵌入孔39a并通过约束构件50来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由此,在防止约束构件50的脱落的同时,还通过适当的弹性来发挥束缚效果,并抑制夹持形成构件34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异常声音发生。
[构成例5]
图17所示是通过约束构件50来对构成例5所涉及定影装置30中的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进行约束的构成图。图18所示是构成例5所涉及的约束构件50的斜视图。在本构成例中,如图17及如图18所示地,是在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b里设置了板簧形状部50e。然后,在侧板39的嵌入孔39a内的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上,将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插入到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侧板39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将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b及板簧形状部50e插入到支撑部35的端部35a和侧板的内壁面之间。由此,通过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a、50b就使得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被夹住了。同时,通过约束构件50的板簧形状部50e的弹性力,对于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来说能够更加切实地发挥束缚力。
[变形例2]
还有,如图19所示地,也可以是在侧板39的嵌入孔39a内的加压辊32的加压方向上,将约束构件50的夹紧部50b及板簧形状部50e插入到夹持形成构件34的端部34a和支撑部35的端部35a之间的构成。
图20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约束构件50对异常声音对策效果的结果示意图。还有,在图20中所示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三次对约束构件50、单侧有约束构件50以及两侧有约束构件50时的各结果表示。通过约束构件50来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就如图20所示地,比起没有通过约束构件50来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的情况来,获得了异常声音发生的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线速度)变慢的异常声音对策效果。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对寿命也有很大影响,高速转动时间越长,则定影带31的寿命越早,所以从经济性的观点来说并不好。因此,通过约束构件50来约束夹持形成构件34和支撑部35,就能够因异常声音发生的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线速度)能够变慢的多少来实现定影带31的长寿命化。另外,由图20可知,比起通过约束构件50仅对夹持形成构件34及支撑部35的单侧进行约束的情况来,由约束构件50来对两侧约束时,能够使得异常声音发生的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线速度)变慢的效果会更高。
异常声音的发生难易是根据定影带31和夹持形成构件34(或滑动移动片材)的接触状态或润滑剂(油或润滑脂)的润滑状态因在所述滑动移动部处是否容易发生粘滑而不同的,所以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因此,根据定影装置30的使用方法,有时候会突发地使得异常声音的发生难易度变化。这是因为,随着使用方法而历时的润滑状态的变化以外,还因为定影带31的转动速度或温度因子等也会随着通过纸张模式等而变化。在这次的评价中,相对于容易发生异常声音的状态下的定影装置30,设置的是通过外部驱动来转动并可以加热的加热管点灯电路,并且相对于稳定的异常声音发生状态来确认设置了如前所述的约束构件50时的效果。之后,在卸除了振动抑制构件40的装置构成中,在确认异常声音发生的再现性。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A)一种定影装置30等的定影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定影带31等的定影带,其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加压辊32等的加压构件,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夹持形成构件34等的夹持形成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定影带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来形成定影夹持部;和支撑部35等的支撑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在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有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40等的振动抑制构件。
在(方式A)中,设置在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支撑构件之间的振动抑制构件通过减弱因夹持部形成构件和定影带的滑动摩擦引起的起振力所导致的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来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由此就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通过支撑构件的传递最终由定影带增幅的现象的发生。由此,就能够抑制因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生。(方式B)一种定影装置30等的定影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定影带31等的定影带,其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加压辊32等的加压构件,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夹持形成构件34等的夹持形成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定影带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来形成定影夹持部;和支撑部35等的支撑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设置有对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进行约束的约束构件50等的约束构件。
在(方式B)中,是通过约束构件来对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支撑构件进行约束的。由此,就能够抑制因夹持部形成构件和定影带的滑动摩擦引起的起振力所导致的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由此,就能够抑制因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生。(方式C)一种定影装置30等的定影装置,其包括:环状的定影带31等的定影带,其被设置为能够转动;加压辊32等的加压构件,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夹持形成构件34等的夹持形成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定影带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来形成定影夹持部;和支撑部35等的支撑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设有振动抑制构件40的凸部40b、夹持形成构件34的突起340或支撑构件35的贯通孔350等构成的定位机构,来对所述支撑构件进行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在所述定影夹持部中的定影带转动方向上的定位。
在(方式C)中,是通过定位机构来对支撑构件进行夹持部形成构件在定影夹持部中的定影带转动方向上的定位的。由此,就能够抑制因转动的定影带和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滑动摩擦引起的起振力所导致的夹持部形成构件在与定影带转动方向为相同方向上的振动。由此,就能够抑制因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导致的异常声音的发生。
(方式D)
在(方式A)中,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弹性构件构成。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通过振动抑制构件来减弱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并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
(方式E)
在(方式A)或(方式D)中,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耐热性构件构成。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将耐热性赋予给振动抑制构件。
(方式F)
在(方式D)或(方式E)中,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耐热性硅橡胶构成。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在能够通过振动抑制构件来减弱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并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的同时,还能够将耐热性赋予给振动抑制构件。
(方式G)
在(方式A)、(方式D)、(方式E)或(方式F)中,在装置所能够使用的最大用纸尺寸的通过纸张区域外的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配置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减小热的影响并提高振动抑制构件的耐久性。
(方式H)
在(方式A)、(方式D)、(方式E)、(方式F)或(方式G)中,所述振动抑制构件和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是非粘接的。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更加简易地通过接触构件的加压力来保持振动抑制构件了。
(方式I)
在(方式A)、(方式D)、(方式E)、(方式F)、(方式G)或(方式H)中,在所述振动抑制构件中设置有对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的钩挂部。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防止脱压时的振动抑制构件的脱落。
(方式J)
在(方式I)中,所述钩挂部设置在被嵌入到设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或所述支撑构件的嵌入孔里的轴状突起的先端。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防止脱压时的振动抑制构件的脱落。
(方式K)
在(方式A)、(方式D)、(方式E)、(方式F)、(方式G)、(方式H)、(方式I)或(方式J)中,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接触部及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接触部的至少一方是凹凸形状。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加大振动抑制构件40和夹持形成构件34之间的摩擦力或振动抑制构件40和支撑部35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就能够进防止振动抑制构件从夹持形成构件和支撑部之间脱落,另外,还能够提高抑制异常声音的发生的效果。
(方式L)
在(方式B)中,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至少一部分是延展到装置所能够使用的最大用纸尺寸的通过纸张区域外,并在该延展后的延展部分处由所述约束构件来约束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通过最端部来吸收热膨胀的同时对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支撑构件进行约束。
(方式M)
在(方式B)或(方式L)中,所述约束构件是通过夹入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来约束的,在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约束构件之间配置有相对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的摩擦系数要高于所述约束构件的高耐热性树脂。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提高摩擦产生的束缚力。
(方式N)
在(方式M)中,所述耐热性树脂是与所述约束构件粘接设置的。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接点的摩擦力并发挥更强的束缚力。
(方式O)
在(方式B)、(方式L)、(方式M)或(方式N)中,具有对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的至少一方进行保持的侧板39等的侧板,所述约束构件延展至所述侧板并被保持在侧板中。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防止约束构件的脱落。
(方式P)
在(方式O)中,所述约束构件具有板簧形状部,并通过所述板簧形状部产生的弹性力来将所述约束构件保持到所述侧板上。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进一步切实地发挥束缚力。
(方式Q)
在(方式P)中,在所述板簧形状部里设置有相对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的摩擦系数要高于所述约束构件的高耐热性树脂。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进一步切实地发挥束缚力。
(方式R)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机构,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定影机构,其将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其特征是,作为所述定影机构采用的是权利要求(方式A)至(方式Q)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抑制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并抑制异常声音的发生。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的定影带,其被设置为能够转动;
加压构件,其对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加压;
夹持部形成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隔着该定影带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来形成定影夹持部;和
支撑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侧并支撑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
其特征是,在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有抑制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的振动的振动抑制构件,
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弹性构件构成,并且
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板状的本体部和在该本体部的一侧面侧从本体部长边方向端部突出的凸部组成而呈L字型,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本体部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支撑构件接触,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凸部在定影带的转动方向上以被挤压变形的状态来夹入并配置在夹持部形成构件的端部和支撑构件的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耐热性构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由耐热性硅橡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装置所能够使用的最大用纸尺寸的通过纸张区域外的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配置所述振动抑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抑制构件和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及所述支撑构件是非粘接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振动抑制构件中设置有对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或所述支撑构件的钩挂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挂部设置在被嵌入到设于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或所述支撑构件的嵌入孔里的轴状突起的先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和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接触部及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振动抑制构件的接触部的至少一方是凹凸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设有定位机构来对所述支撑构件进行所述夹持部形成构件在所述定影夹持部中的定影带转动方向上的定位。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机构,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
定影机构,其将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特征是,作为所述定影机构采用的是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611186112.6A 2015-12-25 2016-12-2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045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5189 2015-12-25
JP2015-255189 2015-12-25
JP2016-078063 2016-04-08
JP2016078063 2016-04-08
JP2016145187 2016-07-25
JP2016-145187 2016-07-25
JP2016-209381 2016-10-26
JP2016209381A JP6883273B2 (ja) 2015-12-25 2016-10-26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5275A CN107045275A (zh) 2017-08-15
CN107045275B true CN107045275B (zh) 2021-04-09

Family

ID=59086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6112.6A Active CN107045275B (zh) 2015-12-25 2016-12-20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1734B2 (zh)
CN (1) CN1070452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7324B2 (ja) 2017-01-17 2021-04-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19352B2 (ja) 2017-06-12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6842A (ja) * 2018-07-27 2020-0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841B2 (ja) * 2018-09-28 2022-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2529B2 (ja) * 2019-01-21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1635718B2 (en) 2021-03-17 2023-04-2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23008288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9060A (zh) * 2009-07-29 2011-03-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22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913979A (zh) * 2012-12-28 2014-07-09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40420A (ja) 2006-08-10 2008-02-21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1033653A (ja) 2009-07-29 2011-02-1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5932390B2 (ja) 2011-03-07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その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フィルム、及び、そのフィルムの最内層として用いる筒状の可撓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6281B2 (ja) 2012-02-09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1026B2 (ja) * 2012-02-27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16071B2 (ja) 2012-05-18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709A (ja) 2013-09-11 2015-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18180B2 (ja) 2014-05-22 2015-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9060A (zh) * 2009-07-29 2011-03-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22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913979A (zh) * 2012-12-28 2014-07-09 佳能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85019A1 (en) 2017-06-29
CN107045275A (zh) 2017-08-15
US10001734B2 (en) 201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527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04565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39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33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US8554098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15478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4152A (ja) 定着装置
JP563146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US9091981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529984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2910A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ベルト搬送装置
JP467305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8084A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007292948A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加圧パッド
JP2004279857A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8932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5024725A (ja) 定着回転体、該定着回転体を用いた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7464A (ja)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369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5043741A (ja) 画像定着装置
JP2001043966A (ja) 加熱装置、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173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332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9478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5978A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ローラ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