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0717A -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0717A
CN107040717A CN201710062542.5A CN201710062542A CN107040717A CN 107040717 A CN107040717 A CN 107040717A CN 201710062542 A CN201710062542 A CN 201710062542A CN 107040717 A CN107040717 A CN 107040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ting pattern
setting
switched
control unit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25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40717B (zh
Inventor
北矢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040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0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40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0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摄像控制装置被构造为在自动进行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第一模式与基于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用户操作的量而进行特定设置的第二模式之间切换,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其被构造为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以及控制单元,其被构造为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不进行基于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的解除而将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并且在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基于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的解除,将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

Description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控制装置以及摄像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在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自动设置与基于用户的操作量的特定设置的设置之间切换的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在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自动设置与特定设置的手动设置之间切换的技术。日本特开2011-39206号公报讨论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其中,在设置了自动对焦(AF)模式的情况下,响应于准备摄像的指令进行AF处理,并且当装置处于对摄像的待机并且未给出准备摄像的指令时,能够响应于环旋转操作将AF模式切换到手动对焦(MF)模式。日本特开2003-337278号公报讨论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其中,在连续AF模式下,当AF启动开关接通时开始AF调整,并且利用在连续执行AF调整时进行的旋转对焦环的操作,将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在日本特开2003-337278号公报中讨论的技术中,在通过旋转对焦环的操作将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之后,除非AF启动开关再次接通,否则不将对焦模式切换到AF模式。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摄像”是指利用图像传感器拍摄图像并且记录所拍摄的图像的操作。
同时,在执行AF调整之后,需要在紧接执行摄像之前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使得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精确的焦点调整。然而,在日本特开2011-39206号公报中讨论的技术中,当利用环旋转操作进行到MF模式的切换时,在摄像的准备时段期间不能进行从AF模式到MF模式的切换。在日本特开2003-337278号公报中讨论的技术中,能够在AF启动开关接通以切换到AF模式之后,利用对焦环旋转操作来进行到MF模式的切换。然而,在该技术中,当用户希望仅针对执行摄像之前的暂时时段设置MF模式时,用户需要再次操作AF启动开关以便返回到AF模式。可能存在如下的情况:用户希望不是针对执行摄像之前的暂时时段,而是甚至在摄像待机时段中或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后,进行MF模式下的焦点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一种能够更符合用户意图的时间段期间,使得能够进行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手动设置的摄像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摄像控制装置,其被构造为在自动进行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第一设置模式与基于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用户操作的量而进行特定设置的第二设置模式之间切换,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其被构造为接收准备摄像的摄像准备指令;以及控制单元,其被构造为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其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的情况下,也不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并且其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时,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各自例示作为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构造的装置的示例的数字照相机的外部视图。
图2是例示作为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构造的装置的示例的数字照相机的构造的示例的框图。
图3(由图3A-1、图3A-2和图3B构成)是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静止图像模式的流程图。
图4A至图4H各自例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的内容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应当注意,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并且能够依据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个体结构和各种条件被适当地修改或改变。因此,本发明决不限于以下的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图1A和图1B是各自例示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摄像控制装置的示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外部视图。显示单元28显示图像和各种类型的信息。快门按钮61是用于用户给出摄像指令的操作单元(当按下快门按钮61时,在按下快门按钮6的第一阶段中接受摄像指令,然后在按下快门按钮6的第二阶段中执行摄像)。模式选择开关60是用于在各种类型的模式之间切换的操作单元。连接器112连接用于将例如个人计算机(PC)或打印机连接到数字照相机100的连接线缆111。操作单元70是包括诸如各种开关、按钮和触摸面板等的操作构件的操作单元,用于接收各种用户操作。控制器轮73是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的可旋转操作构件。电源开关72是被按下以接通或断开电源的推按按钮。菜单按钮75是用于从摄像模式切换到菜单画面(菜单模式)或从再现模式切换到菜单画面的按钮。在菜单画面上,能够设置对焦模式等。模式选择开关60是用于在诸如静止图像模式和运动图像模式等的模式之间切换的开关。记录介质200是诸如存储卡或硬盘等的非易失性记录介质。记录介质槽201是用于存储记录介质200的槽。存储在记录介质槽201中的记录介质200能够与数字照相机100通信并且进行记录和再现。盖202是记录介质槽201的盖。图1B例示了盖202打开并且记录介质200部分地从记录介质槽201中弹出并露出的状态。透镜单元103包括透镜,并且在控制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在透镜单元103中包括的透镜的位置改变,并且能够进行焦点调整。提供控制器环74以围绕透镜单元103。控制器环74沿着透镜单元103的外边缘可旋转。
图2是例示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摄像控制装置的示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构造的示例的框图。在图2中,透镜单元103包括透镜组,透镜组包括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快门101具有光圈功能。摄像单元22是将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的、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传感器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等的图像传感器。模拟/数字(A/D)转换单元23用来将从摄像单元2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24对来自A/D转换单元23的数据或来自存储器控制单元15的数据进行预定的像素插值、缩放处理(例如缩小处理)以及颜色转换处理。此外,图像处理单元24使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计算处理,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计算结果,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曝光控制和测距控制。以这种方式,进行通过镜头(through-the-lens,TTL)法的自动曝光(AE)处理、预闪光处理和自动对焦(AF)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4还使用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计算处理,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计算结果使用TTL法进行自动白平衡(AWB)处理。
来自A/D转换单元23的输出数据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4和存储器控制单元15或者经由存储器控制单元15而不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4,被直接写入存储器32。存储器32存储由摄像单元22获取的并且由A/D转换单元23转换的图像数据和要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图像数据。存储器32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以存储预定数量的静止图像以及预定时间长度的运动图像和声音。
存储器32还用作图像显示存储器(视频存储器)。数字/模拟(D/A)转换单元13将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用于图像显示的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将该模拟信号馈送到显示单元28。以这种方式,写入存储器32的用于图像显示的图像数据经由D/A转换单元13被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单元28根据从D/A转换单元13馈送的模拟信号在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的显示器上进行显示。经历了由A/D转换单元23进行的A/D转换并且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数字信号被D/A转换单元13转换成模拟信号,并且被依次传送到显示单元28以显示所得数据。以这种方式,实现电子取景器功能以进行通过镜头图像显示(实时取景显示)。
非易失性存储器56是作为由包括内置计算机的系统控制单元50电可擦除、可记录且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存储器。例如,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被用作非易失性存储器56。非易失性存储器56存储用于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的常量、程序等。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程序”是指用于执行下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流程图的计算机程序。
系统控制单元50控制数字照相机100。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执行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的程序来实现下面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描述的处理。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被用作系统存储器5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56等读取的用于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的常量、变量、程序被加载到系统存储器52中。此外,系统控制单元50还通过控制存储器32、D/A转换单元13、显示单元28等进行显示控制。
模式选择开关60、快门按钮61和操作单元70是用于向系统控制单元50输入各种操作指令的操作单元。
模式选择开关60用于将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模式切换到静止图像记录模式、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再现模式等中的一个。静止图像记录模式中包括的模式的示例包括自动摄像模式、自动场景辨别模式、手动模式、用于要拍摄的不同场景的不同摄像设置的各种场景模式、程序AE模式和自定义模式。用户能够使用模式选择开关60将操作模式直接切换到菜单画面中包括的这些模式中的一个。作为选择,用户可以使用模式选择开关60切换到菜单画面,然后使用其他操作构件切换到菜单画面中包括的模式中的一个。类似地,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可以包括多个模式。
在对数字照相机100的快门按钮61的操作的中间(即当快门按钮61被半按下(摄像准备指令)时)第一快门开关62接通,并且生成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响应于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开始诸如AF处理、AE处理、AWB处理和预闪光处理等的操作。
当对快门按钮61的操作完成时(即当快门按钮61被完全按下(摄像指令)时)第二快门开关64接通,并且生成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响应于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一系列的摄像处理的操作(包括由摄像单元22进行的静止图像拍摄操作、从读取来自摄像单元22的信号的操作至将图像数据写入记录介质200的操作的操作)。
通过用于从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各种功能图标中选择图标的操作,适当地针对各个场合将功能分配给操作单元70的各操作构件,使得操作构件用作各种功能按钮。功能按钮的示例包括结束按钮、返回按钮、图像馈送按钮、跳转按钮、景深预览按钮和属性改变按钮。例如,当按下菜单按钮时,能够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能够设置各种设置的菜单画面。用户能够使用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的菜单画面和四方向按钮(包括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向右方向和向左方向)以及“设置(SET)”按钮来直观地设置各种设置。
控制器轮73是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的可旋转操作构件。控制器轮73用来例如指定要选择的项目以及方向按钮(包括左按钮、右按钮、上按钮及下按钮的十字键)。
控制器环74是沿着透镜单元103的外边缘配设的可旋转操作构件。对控制器轮73和控制器环74进行的旋转操作生成根据旋转操作的量的电脉冲信号,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脉冲信号控制数字照相机100的各构件。能够基于脉冲信号来确定旋转操作的角度、所进行的旋转的次数等。控制器轮73和控制器环74可以是能够从中检测旋转操作的任何操作构件。例如,控制器轮73和控制器环74各自可以是自身根据用户旋转操作而旋转并且生成脉冲信号的拨盘操作构件。由于控制器环74沿着透镜单元103的外边缘配设,因此即使在握持数字照相机100的同时,用户也能够容易地旋转控制器轮73和控制器环74。此外,甚至在通过目镜(在图1A和图1B中未例示)观看以拍摄图像时,用户也能够容易地操作控制器环74。能够将诸如白平衡调整、切换到手动对焦、变焦调整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感光度调整等的功能分配给控制器轮73和控制器环74。此外,能够根据诸如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Av模式)、快门速度优先模式(Tv模式)和程序(P)模式等的各个模式,设置要分配的功能。
电源控制单元80包括电池检测电路、DC(直流)-DC转换器以及被构造为切换要将电力供给到的块的开关电路。电源控制单元80检测是否附装电池,电池类型以及剩余电池水平。电源控制单元80基于检测结果和来自系统控制单元50的指令来控制DC-DC转换器,并且针对必要的时间段将必要的电压供给到包括记录介质200的各个构件。当切换电源开关72时,电源开关72向系统控制单元50通知状态被改变为开状态或关状态。
电源单元30包括诸如碱性电池或锂电池等的一次电池,诸如镍镉(NiCd)电池、镍金属氢化物(NiMH)电池或锂(Li)电池等的二次电池,以及交流(AC)适配器。记录介质接口(I/F)18是用于诸如存储卡或硬盘等的记录介质200的接口。记录介质200是诸如被构造为在摄像时记录图像的存储卡等的非易失性记录介质,并且包括半导体存储器、光盘或磁盘。
参照图3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在静止图像模式下的处理给出描述。将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的程序加载到系统存储器52中并由系统控制单元50执行来实现该处理。当数字照相机100的电源被接通并且准备拍摄静止图像时,开始该处理。
在步骤S3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401,如图4A至图4H中所示。
在步骤S302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用户是否选择了自动对焦(AF)+手动对焦(MF)功能的项目(通过AF功能进行粗略焦点调整并且通过用户使用MF功能进行精确焦点调整的功能)。能够在菜单画面上选择关于AF+MF功能的项目。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进行了打开菜单画面的操作并且选择了AF+MF功能(在步骤S302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3。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没有选择AF+MF功能(在步骤S302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6。
在步骤S303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是否被设置为有效。如果在菜单画面上选择了AF+MF功能的项目,然后通过用户操作选择了“ON(开)”,则AF+MF功能的设置为有效。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被设置为有效(在步骤S303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4。另一方面,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未被设置为有效(如果AF+MF功能被设置为“OFF(关)”或无效)(在步骤S303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5。
在步骤S3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AF+MF功能的设置为有效。图4A和图4E各自例示在AF+MF功能和环MF功能为有效的情况下在摄像待机时段期间的显示示例。图4E至图4H例示了示出在使用AF+MF功能将设置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在摄像准备期间的不同定时的显示示例的实时取景画面的示例。如图4E中所示,即使当AF+MF功能为有效时,在摄像待机时段期间也不显示与AF+MF功能有关的指导。
在步骤S3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AF+MF功能的设置为无效。
在步骤S3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给出了改变要分配给控制器环74的功能(环功能)的指令(是否选择了环功能)。在摄像待机时段期间,如果操作单元70中包括的FUNC按钮(未例示)被按下,则画面被改变为能够将要分配的功能改变(设置)为环功能的画面。作为选择,环功能可以在菜单画面上可选择。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给出了改变为环功能的指令(在步骤S306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7。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没有给出改变为环功能的指令(在步骤S306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0。
在步骤S3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将MF切换功能设置为环功能。除了MF切换功能以外,还能够将Tv、Av、ISO感光度或曝光补偿功能分配给环功能。被操作(旋转)的控制器环74执行所选择的功能。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进行了设置改变以将MF切换功能分配给环功能(在步骤S307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8。另一方面,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没有进行设置改变以将MF切换功能分配给环功能(在步骤S307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9。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功能分配给控制器环74,但是可以将功能分配给控制器轮73。
在步骤S3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MF切换功能被设置为环功能(在下文中,分配给控制器环74的MF切换功能被称为“环MF功能”)。在环MF功能有效的情况下,呈现能够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来手动调整焦点(能够手动调整焦点位置)的指示,如图4A中的指导403所指定的。图4B至图4D各自例示在使用环MF功能将设置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的实时取景图像的示例。在AF+MF功能有效并且设置了环MF功能的情况下,是否显示如图4B至图4D中所示的画面当中的画面或如图4F至图4H中所示的画面当中的画面,依据用户旋转控制环74的定时而改变。换言之,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操作控制器环74的情况下,显示如图4B至图4D中所示的实时取景画面。在摄像准备指令期间操作控制器环74的情况下,显示如图4F至图4H中所示的实时取景画面。
在步骤S309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其他功能当中的功能被设置为环功能。
在步骤S3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发出了改变对焦模式的指令。能够通过用户在菜单画面上选择对焦模式的项目来改变对焦模式。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进行了打开菜单画面的操作并且选择了对焦模式的项目以给出改变对焦模式的指令(在步骤S310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1。另一方面,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没有发出改变对焦模式的指令(在步骤S310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4。作为选择,可以提供用于在AF模式和MF模式之间切换对焦模式的操作构件,并且可以代替菜单画面,通过对操作构件的操作来切换对焦模式。
在步骤S31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模式是否被设置为MF模式。响应于已经选择了对焦模式的项目,进一步改变画面,使得能够选择MF模式或AF模式中的任一者(焦点调整设置方法)。MF是如下的对焦方法,其中,根据用户操作的量确定焦点位置(要聚焦的物体、透镜位置),并且能够根据用户旋转控制器环74的量来改变焦点位置。在AF模式下,响应于来自用户的摄像准备指令(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或AF指令,进行控制以聚焦在由用户选择的物体、摄像范围的中心处的位置等。在AF模式下,使透镜向前和向后移动以检测物体上的明暗之间的差(对比度),并且使透镜移动以聚焦在具有高对比度的位置。在设置了连续AF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聚焦在所选择的物体。可以利用相位差AF方法来进行AF,在该方法中,基于从拍摄图像获取的散焦量信息控制透镜单元103以移位其位置,以便进行相位差AF。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模式被设置为MF模式(在步骤S311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2。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模式没有被设置为MF模式(对焦模式被设置为AF模式)(在步骤S311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3。
在步骤S3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对焦模式被设置为MF模式。
在步骤S31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对焦模式被设置为AF模式。
在步骤S31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下面描述的环MF标志是否为开。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环MF标志为开(在步骤S314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5。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环MF标志不为开(在步骤S314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8。
在步骤S315中,系统控制单元50显示如图4B中所示的用于取消环MF功能的指导404。图4B中所示的指导404表示十字键(位于控制器轮73中的左位置、右位置、上位置和下位置中的按钮)的左按钮的按下能够取消环MF功能以返回到AF模式。指导404可以显示有限的时间段,例如6秒或4秒。
在步骤S316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十字键的左按钮是否被按下。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十字键的左按钮被按下(在步骤S316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7。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十字键的左按钮没有被按下(在步骤S316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8。
在步骤S31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对焦模式切换到AF模式,并且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记录对焦模式被切换到AF模式。
在步骤S31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控制器环74是否被旋转。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控制器环74被旋转(在步骤S318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19。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控制器环74未被旋转(在步骤S318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4。
在步骤S319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MF切换功能是否被分配给环功能。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参照在步骤S306中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的对环功能的分配或者在开始静止图像模式的处理之前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的对环功能的分配,来进行确定。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MF切换被分配给环功能(在步骤S319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0。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MF切换未被分配给环功能(在步骤S319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3。
在步骤S320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当前设置的对焦模式是否是AF模式。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当前设置的对焦模式是AF模式(在步骤S320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1。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当前设置的对焦模式不是AF模式(在步骤S320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2。
在步骤S32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系统存储器52上记录MF模式被设置为对焦模式,并且开启环MF标志。在对焦模式是AF模式并且MF切换功能被分配给环功能的情况下,如图4B中所示,当旋转控制环74时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图4B中的指导402表示能够通过操作控制器环74来调整焦点。条406表示焦点位置,并且条406中的表示焦点位置的指标根据控制器环74的旋转或者移动指标的触摸操作而改变。图标405是用于接收触摸的触摸按钮,并且,响应于图标405的触摸,在利用MF功能的焦点调整位置附近的区域中进行利用AF功能的焦点调整。环MF标志表示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的摄像待机时段期间通过控制器环74的旋转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换言之,环MF标志表示通过环功能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并且表示在执行摄像准备之前,由用户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以便能够进行通过不是AF而是MF功能的焦点调整。如果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则在步骤S327(后面描述)中,响应于摄像准备指令不进行AF。更具体地,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已经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用户很可能意图防止响应于摄像准备指令而执行AF功能,并且甚至在待机时段或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进行利用MF功能的焦点调整(用户希望避免响应于摄像准备指令而进行AF调整)。
在步骤S322中,系统控制单元50检测控制器环74的旋转量,并且将焦点位置改变(使透镜位置移动)与检测到的旋转量相对应的量。在控制器环74被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使焦点位置移动以聚焦在更靠近数字照相机100的物体。另一方面,在控制器环74被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使焦点位置移动以聚焦在距数字照相机100更远的物体。作为选择,旋转的方向和使焦点移动的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方向。以这种方式,手动进行焦点调整。
在步骤S32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步骤S309中执行设置为环功能的其他功能。
在步骤S32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是否被半按下(即,第一快门开关62是否为开)。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被半按下(在步骤S324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5。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没有被半按下(在步骤S324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8。
在步骤S325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设置是否被设置为MF模式。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设置被设置为MF(在步骤S325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6。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设置没有被设置为MF(对焦设置被设置为AF模式)(在步骤S325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27。
在步骤S326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AE控制,以将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设置为适当的值。不能切换对焦模式,因此继续显示指导402,如图4C中所示。此外,在发出了摄像准备指令的情况下,因为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所以不进行AF处理。可以不需要基于摄像准备指令进行AE处理。
在步骤S327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AF处理和AE处理。由于在步骤S325中确定对焦模式被设置为AF,所以不仅进行AE处理,还进行AF处理。更具体地,在步骤S324之前用户没有通过旋转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327中进行AF调整。另一方面,在用户通过旋转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326中不进行AF调整。此外,在AF+MF功能有效的情况下,基于已经发出的摄像准备指令,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表示可执行AF+MF功能的指导,如由图4F中的指导407所指定的。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可执行AF+MF功能,以便在图4E中所示的摄像待机期间的情况下,在显示单元28上不显示指导407。
在步骤S32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是否结束静止图像模式。结束静止图像模式的操作的示例包括切换到再现模式的操作或关闭电源的操作。
在步骤S329中,系统控制单元50如在步骤S318中确定控制器环74是否被旋转。如果控制器环74被旋转(在步骤S329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0。如果控制器环74未被旋转(在步骤S329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4。
在步骤S33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如在步骤S325中确定对焦设置是否被设置为MF模式。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设置被设置为MF(在步骤S330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3。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对焦设置没有被设置为MF(在步骤S330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1。
在步骤S33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是否为有效。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为有效(在步骤S331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2。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AF+MF功能的设置不是有效(在步骤S331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4。
在步骤S332中,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AF+MF功能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在系统存储器52上记录对焦模式被设置为MF模式,并且开启AF+MF标志。此外,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表示对焦模式被切换到MF模式的指导,如图4G中的指导402所指定的。在正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正在生成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的状态,快门按钮61被半按下的状态)下旋转控制器环74的情况下,在步骤S327中的AF处理完成之后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此外,在发出了摄像准备指令(不是在摄像待机时段期间)之后旋转控制器环74的情况下,用户很可能意图在进行利用AF功能的对焦处理之后进行更精确的焦点调整,以实现聚焦状态。更具体地,用户很可能意图在执行摄像之前通过暂时使用MF功能来进行焦点调整,即,用户很可能意图在利用AF功能的粗略焦点调整之后使用MF功能进行更精确的焦点调整。对于具有进行这种焦点调整的意图的用户,如果即使在取消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之后仍将对焦模式继续设置为MF模式,则由于不进行利用AF功能的焦点调整,所以当用户给出下一摄像准备指令时进行的对焦处理可能不是想要的对焦处理。更具体地,在发出下一摄像指令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AF,则用户需要利用MF功能进行焦点调整,或者需要在菜单画面上进行操作以将对焦设置再次设置为AF模式。为了防止这种可操作性劣化,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控制器环74的旋转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将AF+MF标志开启。在AF+MF标志为开的情况下,响应于如下面在步骤S339的描述中描述的摄像准备指令的取消,将对焦模式切换到AF模式。此时,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的对焦模式仍然是AF模式。如果在此时间点电源被关闭然后被再次接通,则对焦模式被设置为AF模式。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操作控制器环74的情况下,显示单元28上的显示不改变,而不管是利用AF+MF功能还是利用环MF功能进行到MF模式的切换。此外,在任何这些情况下,能够通过操作控制器环74来调整焦点位置。
在步骤S33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如在步骤S322中检测控制器环74的旋转量,并且将焦点位置改变(使透镜位置移动)与检测到的旋转量相对应的量。换言之,进行手动焦点调整。
在步骤S334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是否被完全按下(即,第二快门开关64是否为开)。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被完全按下(在步骤S334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5。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没有被完全按下(在步骤S334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6。当快门按钮61被完全按下时,正在生成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的状态(正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改变为正在生成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的状态(正在发出摄像指令的状态)。此时,快门按钮61的完全按下状态是已经半按下的快门按钮61被进一步按下的状态,使得在步骤S336(下面描述)中的关于快门按钮61的半按下状态(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是否被取消的确定中,确定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尚未被取消。
在步骤S335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用快门101进行静止图像拍摄处理,并且在记录介质200上记录由摄像单元22拍摄的图像。此时,如果对焦模式是AF模式,则记录已经经历利用AF的焦点调整的图像,并且如果对焦模式是MF模式,则记录已经经历通过对控制器环74的用户操作的焦点调整的图像。
在步骤S336中,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快门按钮61的半按下状态是否被取消(即,第一快门开关62是否不再为开)。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半按下状态被取消(在步骤S336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7。如果系统控制单元50确定半按下状态没有被取消(在步骤S336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329。
步骤S337至S339(下面描述)是在处于半按下状态的快门按钮61被从按下状态取消的情况下确定是从MF模式切换到AF模式还是维持在MF模式的处理,以及相应地设置其模式的处理。在步骤S336中将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下,在快门按钮61已被从按下状态取消的情况下,将对焦模式继续设置为AF。
在步骤S33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步骤S321中确定环MF标志是否被开启。如果环MF标志被开启(在步骤S337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8。如果环MF标志未被开启(在步骤S337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9。
在步骤S33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如步骤S315中在显示单元28上显示指导404,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的取消之前设置是MF模式,并且即使在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的取消之后仍维持MF模式。
在步骤S339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步骤S332中确定AF+MF标志是否被开启。如果在步骤S332中AF+MF标志被开启(在步骤S339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40。如果在步骤S332中AF+MF标志未被开启(在步骤S339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01(维持对焦模式)。在AF+MF标志被开启的情况下,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以便用户很可能意图在紧接在执行摄像之前的暂时时段进行MF调整,或者用户很可能不意图仅利用MF进行所有的焦点调整,而是意图在利用AF功能的焦点调整之后紧接在执行摄像之前,利用MF功能进行精确焦点调整。因此,如果在步骤S339中确定在步骤S332中AF+MF标志被开启,则在步骤S340和S341中进行将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的处理。
在步骤S34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将记录在系统存储器52上的对焦模式从MF模式改变为AF模式,然后记录对焦模式为AF模式。此外,如在图4H所示的,由于摄像准备指令被取消,所以隐藏显示单元28上的指导402(与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的待机时段中相同的显示形式)。由于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所以当摄像准备指令被取消时,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以这种方式,在紧接在摄像指令之前发出的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控制器环74的操作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使得如果将对焦模式再次切换到AF同时作为取消摄像准备指令的发出,则用户不必须进行将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的操作,因此能够移动到下一摄像。在使用AF+MF功能进行焦点调整的情况下,除非快门按钮61的半按下状态被取消,否则在所设置的焦点状态下或在正在进行利用MF功能的精确焦点调整的同时,在每次快门按钮61被完全按下时,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摄像。因此,在用户从按下状态释放快门按钮61的情况下,用户很可能意图结束一系列的摄像(包括单个图像的拍摄),因此对焦模式在该定时返回到AF模式。更具体地,在从用户开始操作控制器环74的时间点至结束一系列的摄像的时间点的时段期间,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从而能够在执行摄像之前的暂时时间段期间进行利用MF功能的焦点调整。如果在快门按钮61的完全按下状态被取消之后,响应于快门按钮61已经为半按下状态而将对焦模式切换到AF,则在每次进行摄像处理时设置AF,使得用户在拍摄图像时检查拍摄图像的结果的同时不能进行精确焦点调整。因此,当快门按钮61的按下被取消时(当半按下状态被取消时)(当用户要在当前对焦状态下结束一系列得操作时),将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从而用户能够在一系列的摄像期间容易地进行更精确的焦点调整。当数字照相机100的电源被接通时,记录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上的对焦模式被加载到系统存储器52中,并且读取系统存储器52以便进行对焦模式的处理。此时,在已经切换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再次记录在系统存储器52中存储的对焦模式信息。更具体地,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前或之后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已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在系统存储器52上记录表示切换到MF的信息。此时,还同时记录是利用环MF功能还是利用AF+MF功能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并且在利用环MF功能切换对焦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被取消的情况下,对焦模式也不会返回到AF模式。
在步骤S34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关闭AF+MF标志。
根据上述示例性的实施例,即使在摄像待机时段中或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用户也能够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此外,在用户意图在执行摄像之前在暂时的时间段内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将对焦模式暂时切换到MF模式。因此,可以在进一步满足用户意图的时间段内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在摄像待机期间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在摄像准备指令被取消之后,仍将对焦模式继续设置为MF模式。此外,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响应于摄像准备指令的取消,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的。由于用户能够在摄像待机时段期间或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后通过操作控制器环74来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所以用户不必须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考虑是暂时设置MF模式还是保持MF模式,使得能够顺利地进行操作。
虽然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静止图像模式中的处理,但是也能够在运动图像模式中进行使用控制器环74从AF模式到MF模式的切换。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运动图像模式的情况下,不存在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并且当发出摄像指令时开始记录,因此AF+MF功能无效。在运动图像的记录期间通过用户操作控制器环74将对焦模式从AF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在记录结束之后,对焦模式仍维持在MF模式。
在步骤S324中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后,可以在发出摄像指令或者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之前继续对焦处理,或者可以响应于摄像准备指令进行一次对焦处理。
此外,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在用于焦点调整的AF模式和MF模式之间的切换,但这不是限制性的情况,并且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可应用于快门速度、光圈或ISO感光度的设置。换言之,除了焦点调整的设置以外,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可应用于在手动设置与自动设置之间的切换的情况,在所述手动设置中,根据对控制器环74的用户操作的量来改变设置,在自动设置中,分析由摄像单元拍摄的图像以自动进行设置。
此外,在环MF标志被开启之后,在以下情况下关闭环MF标志:在步骤S317中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的情况;在步骤S313中将对焦模式设置为AF模式的情况;在步骤S309中将其他功能设置为环功能的情况;以及电源被关闭的情况。在电源被关闭然后被接通的情况下,对焦模式被设置为AF模式。此外,在步骤S312中(在菜单画面上)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的情况下,环MF标志被关闭,使得对焦模式不能通过步骤S316中的操作容易地返回到AF模式。作为选择,在环MF标志被开启之后,可以关闭环MF标志,并且可以在诸如一小时或三小时的预定时间或更长时间经过时将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以这种方式,在利用环MF功能将对焦模式设置为MF模式的情况下,对焦模式能够返回到AF模式,而无需对菜单画面的将对焦模式返回到AF模式的操作,不同于利用对菜单画面进行的操作而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
在利用环MF功能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将非易失性存储器56和系统存储器52上的对焦模式设置设置为MF模式,并且在利用AF+MF功能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可以在系统存储器52上再次设置对焦模式。换言之,在利用环MF功能将对焦模式切换到MF模式的情况下,当电源被关闭然后被再次接通时,MF模式可以维持。
由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的上述各种控制可以由一个硬件设备进行,或者多个硬件设备可以共享处理以控制装置。
此外,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在本发明的精神内的各种形式也被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应当注意,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示例,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应用于数字照相机100的情况作为示例,但这不是限制性的情况,并且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应用于能够控制焦点调整的任何装置。具体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应用于个人计算机(PC)、移动电话终端、移动图像阅览器、数字相框、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PC、智能电话等。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还可应用于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或台式PC等的装置,其被构造为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接收由数字照相机等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所接收的实时取景图像并且远程控制数字照相机(包括网络照相机)。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也能够通过执行以下处理来实现。具体地,经由网络或记录介质将用于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供给到系统或装置,并且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等)读取并执行程序代码。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和存储程序的记录介质也被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能够在进一步满足用户意图的时段期间通过手动操作来设置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
其他实施例
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也可更完整地称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包括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可以利用通过由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例如读出并执行来自存储介质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并且/或者控制一个或更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功能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分开的计算机或分开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被提供给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诸如压缩光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存装置以及存储卡等中的一者或更多。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8)

1.一种摄像控制装置,其被构造为在自动进行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第一设置模式与基于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用户操作的量而进行特定设置的第二设置模式之间切换,所述摄像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其被构造为接收准备摄像的摄像准备指令;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构造为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
其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的情况下,也不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并且
其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即使在接受摄像准备指令之前或者在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也基于特定操作从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特定操作是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特定设置是焦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特定设置是快门速度设置、光圈设置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感光度设置中的任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特定设置被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发出了摄像准备指令,在第一设置模式下进行特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当与第一操作构件分立配设的快门按钮被按下至快门按钮未被完全按下而是被半按下的预定按下状态时,发出摄像准备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
其中,基于快门按钮被完全按下,发出摄像指令,并且
其中,在特定设置被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发出摄像指令之后快门按钮被按下至预定按下状态的情况下,也不在第一设置模式下进行特定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特定设置被从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显示表示设置了第二设置模式的指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发出摄像准备指令之前没有进行从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用户操作而发出摄像准备指令的情况下,在从进行对第一操作构件的操作的时间点至未发出摄像准备指令的时间点的时段期间,显示表示允许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指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发出摄像准备指示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在摄像准备指令被取消之后进行的用户操作,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设置了与特定设置的设置模式有关的第一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而在没有设置第一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也不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与特定设置的设置模式有关的第二设置有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在设置了第一设置模式下的特定设置之后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操作,设置第二设置模式下的特定设置,而在第二设置无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设置了第一设置模式下的特定设置之后进行了对第一操作构件的操作的情况下,也不设置第二设置模式下的特定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设置了第一设置并且第二设置有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当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时,也不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并且
其中,在所述接收单元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所述接收单元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解除,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在设置了第一设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显示表示在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设置了第二设置模式下的特定设置的指导。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所述摄像控制装置还包括记录单元,所述记录单元被构造为记录特定设置的设置模式是第一设置模式还是第二设置模式,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将要记录在所述记录单元上的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而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后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不将要记录在所述记录单元上的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操作构件是可旋转构件。
18.一种摄像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控制装置被构造为在自动进行与摄像有关的特定设置的第一设置模式与基于对第一操作构件进行的用户操作的量进行特定设置的第二设置模式之间切换,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准备摄像的摄像准备指令;以及
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
其中,在接收步骤中接收摄像准备指令之前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所述接收中解除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的情况下,也不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并且
其中,在所述接收中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将第一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二设置模式的情况下,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控制:基于在所述接收中从正在接收摄像准备指令的状态的解除,将第二设置模式切换到第一设置模式。
CN201710062542.5A 2016-02-04 2017-01-25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040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0166A JP6758843B2 (ja) 2016-02-04 2016-02-04 撮影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JP2016-020166 2016-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0717A true CN107040717A (zh) 2017-08-11
CN107040717B CN107040717B (zh) 2021-01-12

Family

ID=59498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2542.5A Active CN107040717B (zh) 2016-02-04 2017-01-25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86161B2 (zh)
JP (1) JP6758843B2 (zh)
CN (1) CN107040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9411B2 (ja) 2019-02-27 2023-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JP7491114B2 (ja) * 2020-07-21 2024-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7278A (ja) * 2002-03-15 2003-11-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システム
CN101326815A (zh) * 2005-12-06 2008-12-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相机
JP2011039206A (ja) * 2009-08-07 2011-02-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1133574A (ja) * 2009-12-22 2011-07-07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2629974A (zh) * 2011-02-04 2012-08-0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41427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75755B2 (en) * 2001-08-30 2008-05-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n image and posture information
JP4437131B2 (ja) * 2005-12-06 2010-03-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デジタル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JP5028247B2 (ja) * 2007-12-20 2012-09-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0193031A (ja) * 2009-02-17 2010-09-0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1250103A (ja) * 2010-05-26 2011-12-08 Canon Inc 再生装置
JP2015152760A (ja) * 2014-02-14 2015-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7278A (ja) * 2002-03-15 2003-11-28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システム
CN101326815A (zh) * 2005-12-06 2008-12-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相机
JP2011039206A (ja) * 2009-08-07 2011-02-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1133574A (ja) * 2009-12-22 2011-07-07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2629974A (zh) * 2011-02-04 2012-08-0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41427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镜头镜筒和照相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86161B2 (en) 2018-05-29
US20170230578A1 (en) 2017-08-10
JP6758843B2 (ja) 2020-09-23
JP2017138515A (ja) 2017-08-10
CN107040717B (zh) 202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7296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auto foc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981985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6460868B2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6412418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12213B (zh) 摄像控制设备、摄像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07040717A (zh) 摄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1039206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918605B2 (ja) 撮像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GB2583801A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07800956B (zh) 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21012229A (ja)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76844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22339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441028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8407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57139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6759094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1117256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218607A (zh) 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20182185A (ja) 撮像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717187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849364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61647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21125735A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21027446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