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8774B - 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38774B CN107038774B CN201610971232.0A CN201610971232A CN107038774B CN 107038774 B CN107038774 B CN 107038774B CN 201610971232 A CN201610971232 A CN 201610971232A CN 107038774 B CN107038774 B CN 1070387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 vehicle
- unit
- control unit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41 sensory perception of touc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20—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 B60R25/24—Means to switch the anti-theft system on or off using electronic identifiers containing a code not memorised by the us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9/00—Electric permutation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 Mechanic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locks; 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896—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2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 G07C9/28—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the pass enabling tracking or indicating presence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G07C2009/00341—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keyless data carrier having more than one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ranges
- G07C2009/00357—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keyless data carrier having more than one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ranges and the lock having more than one limited data transmission ranges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00174—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 G07C9/00309—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 G07C2009/00388—Electronically operated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Non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e.g. passive or active electrical keys or other data carriers without mechanical keys operated with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data carrier and locks code verification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llenge/response method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08—With time considerations, e.g. temporary activation, valid time window or time limitations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6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174 - G07C9/00944
- G07C2209/62—Comprising means for indicating the status of the lock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6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174 - G07C9/00944
- G07C2209/63—Comprising locat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ata carrier, i.e. within the vehicle or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vehicle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6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174 - G07C9/00944
- G07C2209/63—Comprising locat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ata carrier, i.e. within the vehicle or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vehicle
- G07C2209/65—Comprising locat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data carrier, i.e. within the vehicle or within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vehicle using means for sensing the user's han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使得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便携机具备回复针对第一请求信号的第一应答信号的第一通信控制部和当通过由第二请求信号产生的电磁感应而被供电时回复第二应答信号的第二通信控制部。车载机具备发送上述第一请求信号并进行对照上述第一应答信号的识别码的第一对照控制的第一对照控制部、发送上述第二请求信号并进行对照上述第二应答信号的识别码的第二对照控制的第二对照控制部、以及当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条件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开始后成立时向上述车辆的用户通知该切换的通知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该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具有搭载于车辆的车载机和用户能够携带的便携机,通过上述车载机与上述便携机之间的无线通信来进行上述车辆的车门的锁止解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便携机的一个例子公开了具备发射机应答器(transponder)的遥控单元,作为车载机的一个例子公开了车辆侧单元。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遥控单元若接收到从车辆侧单元发送的起动用电磁波,则回复RF信号的ID编码(遥控单元的识别码)。另一方面,遥控单元在判断为遥控单元的电池耗尽的情况下,若通过由从车辆侧单元发送的起动用电磁波产生的电磁感应而被供电,则回复发射机应答器用ID编码(遥控单元的识别码)。车辆侧单元基于RF信号的ID编码或者发射机应答器用ID编码的对照结果,进行车辆的车门的锁止解锁。
这样,关于专利文献1的系统,若规定的条件成立,则从借助利用RF信号的通信模式对照遥控单元的识别码的控制,自动切换为借助利用电磁感应的通信模式对照遥控单元的识别码的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5699号公报
当在借助利用电磁感应的通信模式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情况下,需要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具体而言为用于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即便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控制切换为借助利用电磁感应的通信模式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控制,用户也无法识别到该切换,因此用户很难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一种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具有搭载于车辆的车载机和用户能够携带的便携机,通过上述车载机与上述便携机之间的无线通信来进行上述车辆的车门的锁止解锁,其中,
上述便携机具备:
第一通信控制部,当接收到从上述车载机的天线发送的第一请求信号时,回复包含上述便携机的第一识别码的第一应答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控制部,当通过由从上述车载机的天线发送的第二请求信号产生的电磁感应而被供电时,回复包含上述便携机的第二识别码的第二应答信号,
上述车载机具备:
第一对照控制部,在发送上述第一请求信号并接收上述第一应答信号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对照上述第一识别码的第一对照控制;
第二对照控制部,在可通信距离比上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式短且发送上述第二请求信号并接收上述第二应答信号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对照上述第二识别码的第二对照控制;
锁止解锁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或者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对照结果,进行上述车门的锁止解锁;
指示部,当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条件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开始后成立时,指示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切换;以及
通知部,向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通知上述切换。
根据第一方式,当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条件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开始后成立时,上述通知部能够向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通知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上述第二应答信号是通过由上述第二请求信号产生的电磁感应而回复的信号,因此,上述第二对照控制是借助利用电磁感应的通信模式来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控制的一个例子。因此,即便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控制自动地切换为借助利用电磁感应的通信模式对照便携机的识别码的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用户也能够通过上述通知部所进行的通知来识别上述切换。结果,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上述通知部具有:通过光的变化来通知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发光部;以及控制上述光的变化的发光控制部。
根据第二方式,即便当上述车辆停在比较暗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车辆附近的用户也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到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因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上述发光控制部使上述发光部以第一发光方式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使上述发光部以与上述第一发光方式不同的第二发光方式在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
根据第三方式,能够使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根据第一发光方式识别到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处于执行中,根据第二发光方式识别到上述第二对照控制处于执行中。而且,通过上述发光部从第一发光方式变化为第二发光方式,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因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中,上述发光控制部使上述发光部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熄灭,使上述发光部在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点亮。
根据第四方式,通过上述发光部从熄灭状态变化为点亮状态,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因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根据本发明,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使便携机接近车载机的时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从车辆的外侧观察车门的一部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车载机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5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0:车辆;11:车载机;12: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3:锁止解锁控制部;14:对照控制部;15:第一对照控制部;16:第二对照控制部;17:指示部;18:回复判定部;20:车门;22:车门外侧把手;23:第三天线;24:操作检测部;27:接收部;30:检测判定部;31:发光控制部;32:发光部;33:通知部;34:工作区;40:便携机;41:电池;42:第一天线;43:第一通信控制部;44:第二通信控制部;45:第二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是具有车载机11和便携机40,并通过车载机11与便携机40之间的无线通信来进行车辆10的车门20的锁止解锁的系统的一个例子。车载机11被搭载于车辆10,由一个或者多个部件构成。便携机40是用户能够携带的装置。
便携机40具有电池41、第一天线42、第二天线45、第一通信控制部43、第二通信控制部44。
电池41是第一通信控制部43的电源,第一通信控制部43若没有来自电池41的供电则无法发挥功能。
第一天线42是能够与车载机11的第三天线23之间通过LF带的电波收发信号的天线。LF是Low Frequency(低频)的简称。第一天线42接收从车载机11的第三天线23发送的第一请求信号(以下称为“第一请求信号Rq1”),将接收到的第一请求信号Rq1输出至第一通信控制部43。另外,第一天线42接收从车载机11的第三天线23发送的第二请求信号(以下称为“第二请求信号Rq2”),将接收到的第二请求信号Rq2输出至第二通信控制部44。
第二天线45是能够将针对第一请求信号Rq1的第一应答信号(以下称为“第一应答信号Rs1”)通过UHF带的电波(RF信号)向车载机11的接收部27发送的发送专用天线。UHF是Ultra High Frequency(特高频)的简称,RF是Radio Frequency(射频)的简称。
第一通信控制部43若经由第一天线42接收到从车载机11发送的第一请求信号Rq1,则经由第二天线45回复包含便携机40的第一识别码的第一应答信号Rs1。若电池41被消耗,则供给至第一通信控制部43的电源电压过度降低,因此第一通信控制部43不能回复第一应答信号Rs1。
第二通信控制部44若通过由从车载机11发送的第二请求信号Rq2产生的电磁感应而经由第一天线42被供电,则经由第一天线42回复包含便携机40的第二识别码的第二应答信号(以下称为“第二应答信号Rs2”)。即便电池41被消耗,第二通信控制部44也能够通过借助由第二请求信号Rq2在第一天线42产生的电磁感应实现的供电,回复第二应答信号Rs2。
第二通信控制部44例如是具有车辆10侧的防盗装置(例如具有防盗功能的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用于判定是否允许车辆10行驶(例如是否允许发动机启动)的第二识别码的发射机应答器。
以下,将第一应答信号Rs1所含的便携机40的第一识别码称为识别码Cm1,将第二应答信号Rs2所含的便携机40的第二识别码称为识别码Cm2。只要能够在车载机11侧识别便携机40即可,识别码Cm1与识别码Cm2彼此可以是相同的编码数据也可以是不同的编码数据。
另一方面,车载机11具备操作检测部24、第三天线23、接收部27、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ECU19。而且,车载机11具备通知部33。通知部33例如具有发光部32和发光控制部31。
操作检测部24和第三天线23例如设置于车门外侧把手22,该车门外侧把手22设置于车门20的外侧。车门外侧把手22是用于供用户从车辆10的外侧进行将车门20解锁或者锁止的接触操作(例如抓握或者按压等接触操作)的接触操作部。
操作检测部24检测车辆10的车门20附近的用户用于将车门20解锁或者锁止的操作。以下,有时将车辆10的车门20附近的用户用于将车门20解锁或者锁止的操作简称为“用户操作”。操作检测部24例如可以将对车门外侧把手22的接触操作作为用户操作来检测,也可以将设置于车门20的按钮的操作作为用户操作来检测。另外,操作检测部24也可以根据拍摄装置的拍摄结果或针对电波照射的反射波的接收结果等检测用户操作。
操作检测部24例如具有解锁传感器25和锁止传感器26。解锁传感器25检测用于解锁车门20的操作(解锁操作),锁止传感器26检测用于锁止车门20的操作(锁止操作)。或者,操作检测部24可以将在车门20的锁止状态下检测到的用户操作作为解锁操作来检测,将在车门20的解锁状态下检测到的用户操作作为锁止操作来检测。
第三天线23是利用LF带的电波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天线。另外,第三天线23是用于利用LF带的电波发送第二请求信号Rq2、并使得在与第三天线23电磁耦合的第一天线42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
图2是从车辆10的外侧观察设置于车辆10的车门20的一部分的一个例子的图。操作检测部24和第三天线23例如如图2所示,在设置于车门20的外侧的车门外侧把手22上设置。操作检测部24具有解锁传感器25和锁止传感器26。
发光部32发光以使得车门20附近的用户能够目视确认。发光部32例如具有光源和透镜。作为光源的具体例可举出发光二极管。作为透镜的具体例可举出利用来自光源的光对工作区(work space)34进行照明的透镜、利用来自光源的光对车门20附近的用户的脚下进行照明的透镜等。工作区34是指车门20的外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以便用户能够容易地握住车门外侧把手22。
图1中,接收部27接收第一应答信号Rs1,并将接收结果输出至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接收部27输出第一应答信号Rs1所含的识别码Cm1。接收部27例如是接收UHF带的电波的调谐器等接收电路。
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具备对照控制部14、锁止解锁控制部13、回复判定部18、检测判定部30、指示部17、发光控制部31。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例如是具备实现对照控制部14、锁止解锁控制部13、回复判定部18、检测判定部30、指示部17、发光控制部31的微机的电子控制装置(所谓的ECU)。对照控制部14具有第一对照控制部15和第二对照控制部16。
第一对照控制部15进行第一对照控制,在利用第三天线23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并利用接收部27接收第一应答信号Rs1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第一应答信号Rs1所含的识别码Cm1的对照。第一请求信号Rq1是要求识别码Cm1的回复的信号。第一对照控制部15例如进行对照识别码Cm1与作为车载机11的正规的编码而被预先登记于车辆10侧的规定的登记编码Cr1的第一对照控制,并将对照结果输出至锁止解锁控制部13。
第二对照控制部16进行第二对照控制,在利用第三天线23发送第二请求信号Rq2并利用第三天线23接收第二应答信号Rs2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第二应答信号Rs2所含的识别码Cm2的对照。第二请求信号Rq2是要求识别码Cm2的回复的信号。第二对照控制部16例如进行对照识别码Cm2与作为车载机11的正规的编码而被预先登记于车辆10侧的规定的登记编码Cr2的第二对照控制,并将对照结果输出至锁止解锁控制部13。
第二无线通信模式利用借助第三天线23与第一天线42之间的电磁感应实现的通信,因此,与利用第一无线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情况相比,可通信距离短。另外,在利用第一无线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第一对照控制部15与第三天线23之间的通信是单向通信,在利用第二无线通信模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第二对照控制部16与第三天线23之间的通信是双向通信。
锁止解锁控制部13基于第一对照控制部15得到的第一对照控制的对照结果或者第二对照控制部16得到的第二对照控制的对照结果,进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锁止解锁控制部13例如在识别码Cm1与登记编码Cr1一致时或者识别码Cm2与登记编码Cr2一致时,对ECU19输出车门20的解锁要求信号或者锁止要求信号。ECU19根据解锁要求信号,使马达21朝将车门20从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方向动作,根据锁止要求信号,使马达21朝将车门20从解锁状态切换为锁止状态的方向动作。
指示部17是若在第一对照控制开始后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切换的切换条件成立则指示进行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构件的一个例子。
通知部33是向车辆10附近携带便携机40的用户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构件的一个例子。通知部33例如具有发光部32和发光控制部31。发光部32是通过光的变化来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构件的一个例子。发光控制部31是控制发光部32的发光的构件的一个例子,控制发光部32的光的变化。发光控制部31例如具有输出使发光部32发光的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
回复判定部18判定在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发送后是否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例如,回复判定部18在检测到利用接收部27接收到了第一应答信号Rs1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另一方面,回复判定部18在并未检测到利用接收部27接收到了第一应答信号Rs1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
检测判定部30在由回复判定部18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的情况下,判定在操作检测部24中是否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指示部17根据检测判定部30的判定结果向对照控制部14发出指示。
图3是示出车载机11的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4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图3内的各处理动作。图4示出在判定为在第一对照控制开始后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切换的规定的切换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指示部17指示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切换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在步骤S10中,检测判定部30判定是否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所进行的解锁操作或者锁止操作(即用户操作)。操作检测部24例如在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输出低电平,在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
第一对照控制部15在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并未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不开始第一对照控制。另一方面,第一对照控制部15在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由操作检测部24例如在时刻t1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例如在时刻t2开始第一对照控制(步骤S20)。
在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能够推定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在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开始第一对照控制,在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高时,开始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发送。即,在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低时,不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因此能够抑制车载机11的耗电的增加。
另外,发光控制部31在第一对照控制部15开始第一对照控制的情况下,例如在时刻t2开始使发光部32以规定的第一发光方式(例如蓝色)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的第一通知控制(步骤S20)。由此,能够使车辆10附近的用户在视觉上认识到第一对照控制的开始。
在步骤S30,回复判定部18判定在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发送开始后是否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例如当在时刻t3由回复判定部18判定为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的情况下,第一对照控制部15判定第一应答信号Rs1所含的识别码Cm1与规定的登记编码Cr1是否一致(步骤S40)。
在第一对照控制部15中的对照为一致的情况下(对照成立的情况下),锁止解锁控制部13向ECU19输出解锁要求信号或者锁止要求信号,由此来执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步骤S50)。此时,锁止解锁控制部13使危急报警灯闪烁或使蜂鸣器鸣响,以便向用户报告执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这一情况。在步骤S50的处理后,第一对照控制部15结束第一对照控制,在检测到第一对照控制的结束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结束第一通知控制(步骤S130)。通过第一通知控制结束,发光部32熄灭。
另一方面,在第一对照控制部15的对照为不一致的情况下(对照不成立的情况下),锁止解锁控制部13不执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第一对照控制部15结束第一对照控制,在检测到第一对照控制的结束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结束第一通知控制(步骤S130)。在该情况下,第一通知控制结束,由此,发光部32熄灭。
另外,在步骤S30中,回复判定部18在即便进行第一请求信号Rq1的重试发送也不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的情况下,将不存在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这一情况传递至检测判定部30。
在步骤S60,检测判定部30判定是否利用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当例如在时刻t1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而后例如在时刻t4再次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在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另一方面,当例如在时刻t1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而后例如在时刻t4并未由操作检测部24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在操作检测部24并未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
在由回复判定部18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由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在操作检测部24并未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指示部17指示第一对照控制部15结束第一对照控制(步骤S130)。在检测到第一对照控制的结束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结束第一通知控制(步骤S130)。
在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判定为并未由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在最初的时刻t1的用户操作的检测为误检测的可能性高,能够推定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低。因此,在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判定为并未由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第一对照控制以及第一通知控制结束。由此,当上述用户位于上述车辆附近的可能性低时,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发送和发光部32的发光停止,因此能够抑制车载机11的耗电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由回复判定部18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由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利用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指示部17指示第一对照控制部15结束第一对照控制,从第一对照控制切换至第二对照控制(步骤S70)。然后,指示部17例如在时刻t5指示第二对照控制部16开始第二对照控制(步骤S80)。
另一方面,在由回复判定部18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由检测判定部30判定为利用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在检测到第一对照控制的结束时,结束第一通知控制,从第一通知控制切换至第二通知控制(步骤S70)。而且,发光控制部31在第二对照控制部16开始了第二对照控制的情况下,例如在时刻t5开始使发光部32以与上述第一发光方式不同的规定的第二发光方式(例如红色)在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的第二通知控制(步骤S80)。
通过开始第二通知控制,能够使车辆10附近的用户在视觉上认识到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由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设置有第三天线23的车门外侧把手22的时刻。图4示出用户在时刻t9使便携机40接近车门外侧把手22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在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判定为由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能够推定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在判定为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且判定为由操作检测部24持续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第一对照控制以及第一通知控制结束,第二对照控制以及第二通知控制开始。由此,在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高时,开始第二请求信号Rq2的发送和发光部32以第二发光方式进行的发光。即,在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低时,不发送第二请求信号Rq2,因此能够抑制车载机11的耗电的增加。
在步骤S90中,第二对照控制部16判定第二应答信号Rs2所含的识别码Cm2与规定的登记编码Cr2是否一致。在步骤S90中的对照为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推定在步骤S30中没有第一应答信号Rs1的回复的原因是便携机40的电池41的消耗。此外,也可以在进行步骤S90的对照前用户操作从检测状态过渡至非检测状态(例如在时刻t6)。
锁止解锁控制部13在第二对照控制部16的对照例如在时刻t7为一致的情况下(对照成立的情况下),向ECU19输出解锁要求信号或者锁止要求信号,例如在时刻t8执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步骤S100)。此时,锁止解锁控制部13使危急报警灯闪烁或使蜂鸣器鸣响,以便向用户报告执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这一情况。在步骤S100的处理后,第二对照控制部16结束第二对照控制,在检测到第二对照控制的结束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结束第二通知控制(步骤S120)。第二通知控制结束,由此发光部32熄灭。
另一方面,第二对照控制部16在步骤S90的对照为不一致的情况下(对照不成立的情况下),判定从开始第二对照控制起是否已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10秒)(步骤S110)。第二对照控制部16在尚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90的对照。第二对照控制部16在从开始第二对照控制起直至经过了规定时间为止步骤S90的对照均为不一致的情况下,结束第二对照控制(步骤S120)。在检测到第二对照控制的结束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31结束第二通知控制(步骤S120)。
在从开始第二对照控制起直至经过规定时间为止步骤S90的对照均为不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推定为用户并未携带便携机40或者用户并未携带正规的便携机40。因此,在从开始第二对照控制起直至经过规定时间为止步骤S90中的对照均为不一致的情况下,第二对照控制以及第二通信控制结束。由此,在用户并未携带便携机40或者用户并未携带正规的便携机40时,停止第二请求信号Rq2的发送。通过停止第二请求信号Rq2的发送和发光部32以第二发光方式进行的发光,在用户并未携带便携机40或者用户并未携带正规的便携机40时,能够抑制车载机11的耗电增加这一情况。
图5是示出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于与图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以及效果,引用上述的说明。
在图1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中,发光控制部31设置于锁止解锁控制装置12。与此相对,在图5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中,发光控制部31设置于ECU19。此外,发光控制部31也可以设置于车辆10内的其它位置,例如可以设置于车门20中的车门外侧把手22以外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车门外侧把手22。
另外,在图1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中,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天线与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是共用的天线,接收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天线与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是共用的天线。与此相对,在图5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中,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天线与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是彼此不同的天线,接收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天线与产生电磁感应的天线是彼此不同的天线。
在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中,第三天线23具有发送第一请求信号Rq1的发送天线28和产生电磁感应的线圈天线29。另外,第一天线42具有接收第一请求信号Rq1的接收天线46和产生电磁感应的线圈天线47。
在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中,与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相同,也执行图3内的各处理动作,能够使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另外,在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2中,与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相同,在用户位于车辆10附近的可能性低时,也能够抑制车载机11的耗电的增加。
这样,根据上述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2,若在第一对照控制开始后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切换的切换条件成立,则通知部33能够向车辆10附近的用户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因此,即便对照便携机40的识别码的控制从第一对照控制自动地切换至第二对照控制,用户也能够根据通知部33所进行的通知来识别该切换。结果,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
例如,能够防止因手离开车门外侧把手22而使便携机40接近车门外侧把手22的时刻过早而导致无法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情况。即,能够防止即便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也未能进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的情况。
反之,能够防止因使便携机40接近车门外侧把手22的时刻过晚而经过了如图3的步骤S110所示的规定时间,即便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也无法进行车门20的锁止解锁这一情况。
另外,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2的通知部33具有通过光的变化来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的发光部32和控制上述光的变化的发光控制部31。因而,即便当车辆10停在比较暗的位置的情况下,车辆10附近的用户也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因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
另外,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2的发光控制部31使发光部32以第一发光方式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使发光部32以与第一发光方式不同的第二发光方式在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因而,能够使车辆10附近的用户通过第一发光方式认识到第一对照控制处于执行中,通过第二发光方式认识到第二对照控制处于执行中。而且,通过发光部32从第一发光方式变化至第二发光方式,车辆10附近的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由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
另外,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1、2的发光控制部31也可以并不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以及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均使发光部32发光,而是使发光部32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熄灭,使发光部32在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点亮。即,在图4中,发光控制部31进行第二通知控制而不进行第一通知控制。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发光部32从熄灭状态变化为点亮状态,车辆10附近的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由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对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与其它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组合或置换等各种变形以及改进。
例如,发光控制部31也可以使发光部32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点亮,使发光部32在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熄灭。即,在图4中,发光控制部31进行第一通知控制而不进行第二通知控制。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发光部32从点亮状态变化为熄灭状态,车辆10附近的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由此,用户容易掌握使便携机40接近车载机11的时刻。
另外,例如,对照控制部14、锁止解锁控制部13、回复判定部18、检测判定部30、指示部17、发光控制部31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设置于车门20内(例如车门外侧把手22内)。
另外,例如,发光部32可以包含方向指示灯、车内灯等其它发光部,也可以置换为其它发光部。
另外,例如,发光控制部31不限于使发光部32的光的颜色变化,也可以使发光部32的光量或闪烁间隔变化。例如,发光控制部31可以使发光部32的光量在第一发光方式与第二发光方式中不同,也可以使发光部32的闪烁间隔在第一发光方式与第二发光方式中不同。
另外,例如,通知部33不限于通过光的变化来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也可以通过声音的差异或振动的差异来通知该切换。
在通过声音的差异(例如音量、声音的输出间隔、音色等的差异)而在听觉上通知该切换的情况下,发光部32被置换为通过声音的差异来通知该切换的扬声器部,发光控制部31被置换为控制扬声器部的声音的差异的声音控制部。例如,声音控制使从扬声器部输出的音量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与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不同(例如,使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音量比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音量大,向用户强烈通知该切换的产生)。例如,声音控制部使从扬声器部输出的声音的输出间隔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与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不同(例如,使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声音的输出间隔比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声音的输出间隔短,向用户强烈通知该切换的产生)。
另外,在通过振动的差异(例如振动振幅、振动的产生间隔、振动频率等的差异)在触觉上通知该切换的情况下,发光部32被置换为通过振动的差异来通知该切换的振动部,发光控制部31被置换为控制振动部的振动的差异的振动控制部。例如,振动控制部使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振幅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与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不同(例如,使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振幅比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振幅大,向用户强烈通知该切换的产生)。例如,振动控制部使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的产生间隔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与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不同(例如,使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的产生间隔比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的产生间隔短,向用户强烈通知该切换的产生)。例如,振动控制部使由振动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在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与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不同(例如,使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频率比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的振动频率高,向用户强烈通知该切换的产生)。
另外,通知部33可以通过光、声音、振动中的任意组合,通知从第一对照控制向第二对照控制的切换。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具有搭载于车辆的车载机和用户能够携带的便携机,通过上述车载机与上述便携机之间的无线通信来进行上述车辆的车门的锁止解锁,其中,
上述便携机具备:
第一通信控制部,当接收到从上述车载机的天线发送的第一请求信号时,回复包含上述便携机的第一识别码的第一应答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控制部,当通过由从上述车载机的天线发送的第二请求信号产生的电磁感应而被供电时,回复包含上述便携机的第二识别码的第二应答信号,
上述车载机具备:
操作检测部,其对用户操作进行检测;
第一对照控制部,在由上述操作检测部检测到上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在发送上述第一请求信号并接收上述第一应答信号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对照上述第一识别码的第一对照控制;
第二对照控制部,在可通信距离比上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式短且发送上述第二请求信号并接收上述第二应答信号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式中,进行对照上述第二识别码的第二对照控制;
锁止解锁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或者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对照结果,进行上述车门的锁止解锁;
指示部,在上述第一请求信号的发送后没有上述第一应答信号的回复、且利用上述操作检测部持续检测到上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指示从上述第一对照控制向上述第二对照控制切换;以及
通知部,向携带上述便携机的用户通知上述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其中,
上述通知部具有:
通过光的变化来通知上述切换的发光部;以及
控制上述光的变化的发光控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其中,
上述发光控制部使上述发光部以第一发光方式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使上述发光部以与上述第一发光方式不同的第二发光方式在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发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其中,
上述发光控制部使上述发光部在上述第一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熄灭,使上述发光部在上述第二对照控制的执行中点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22474A JP6394571B2 (ja) | 2015-11-12 | 2015-11-12 | 車両用施解錠システム |
JP2015-222474 | 2015-11-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38774A CN107038774A (zh) | 2017-08-11 |
CN107038774B true CN107038774B (zh) | 2020-03-20 |
Family
ID=58640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71232.0A Active CN107038774B (zh) | 2015-11-12 | 2016-10-31 | 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72675B1 (zh) |
JP (1) | JP6394571B2 (zh) |
CN (1) | CN107038774B (zh) |
DE (1) | DE102016121307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74828B1 (ko) * | 2017-12-06 | 2022-03-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커버 장치의 식별 정보에 기반하여 외부 전자 장치로부터 획득된 데이터를 커버 장치로 전송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
DE102018000318A1 (de) * | 2018-01-17 | 2019-07-18 | Daimler Ag | Ansteuerung von Beleuchtungssysteme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5699A (ja) * | 1999-10-19 | 2001-04-24 | Yuhshin Co Ltd | 車両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
CN1847590A (zh) * | 2005-03-31 | 2006-10-1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认证装置、基站及携带机 |
CN101131772A (zh) * | 2006-08-21 | 2008-02-27 | 株式会社电装 | 无线钥匙和门遥控系统 |
CN102057405A (zh) * | 2008-06-04 | 2011-05-11 | 霍弗·霍斯贝克及弗斯特两合公司 | 安全系统的移动式识别发送器 |
CN104335253A (zh) * | 2012-05-26 | 2015-02-04 | 奥迪股份公司 | 机动车的远程操纵装置及远程操纵装置的运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69019A (ja) * | 2002-03-14 | 2003-09-2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無線装置 |
US8681000B2 (en) * | 2003-04-09 | 2014-03-25 | Visible Assets, Inc. | Low frequency inductive tagging for lifecycle management |
US7660578B2 (en) * | 2003-05-02 | 2010-02-09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saving power in a wireless terminal and a terminal |
JP2005127050A (ja) | 2003-10-24 | 2005-05-19 | Denso Corp | スマート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 |
JP2006306379A (ja) * | 2005-03-31 | 2006-11-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認証装置、基地局および携帯機 |
JP2008106577A (ja) * | 2006-10-27 | 2008-05-08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パッシブ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
JP5502284B2 (ja) | 2008-03-25 | 2014-05-2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
US20120238205A1 (en) * | 2011-03-16 | 2012-09-20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for out-of-ban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carrier transport switching |
US9082241B2 (en) * | 2012-01-06 | 2015-07-14 | Nxp B.V.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rcuit |
CN104035395A (zh) * | 2014-03-12 | 2014-09-10 | 武汉英泰斯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低功耗车载终端及车载终端实现低功耗的方法 |
CN104742825B (zh) * | 2015-03-20 | 2016-08-31 |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低功耗车身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11-12 JP JP2015222474A patent/JP63945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9-15 US US15/266,890 patent/US9672675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0-31 CN CN201610971232.0A patent/CN107038774B/zh active Active
- 2016-11-08 DE DE102016121307.1A patent/DE102016121307B4/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5699A (ja) * | 1999-10-19 | 2001-04-24 | Yuhshin Co Ltd | 車両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
CN1847590A (zh) * | 2005-03-31 | 2006-10-1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认证装置、基站及携带机 |
CN101131772A (zh) * | 2006-08-21 | 2008-02-27 | 株式会社电装 | 无线钥匙和门遥控系统 |
CN102057405A (zh) * | 2008-06-04 | 2011-05-11 | 霍弗·霍斯贝克及弗斯特两合公司 | 安全系统的移动式识别发送器 |
CN104335253A (zh) * | 2012-05-26 | 2015-02-04 | 奥迪股份公司 | 机动车的远程操纵装置及远程操纵装置的运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70140590A1 (en) | 2017-05-18 |
DE102016121307B4 (de) | 2022-07-07 |
JP6394571B2 (ja) | 2018-09-26 |
JP2017089294A (ja) | 2017-05-25 |
US9672675B1 (en) | 2017-06-06 |
CN107038774A (zh) | 2017-08-11 |
DE102016121307A1 (de) | 2017-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92984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etween a vehicle and a portable device | |
JP4140731B2 (ja) | 車両用通信装置 | |
EP0937844A1 (en) | Apparatus for remotely controlling device for mobile body | |
JP2015160604A (ja) | 携帯機 | |
JP2013048517A (ja) | 車載携帯端末充電装置 | |
JP2009144367A (ja) | スマー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システム | |
JP6347762B2 (ja) | 車両制御装置 | |
JP2003269019A (ja) | 車両用無線装置 | |
US9950693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2011191140A (ja) | 携帯機検知システム | |
JP2016178617A (ja) | 車両制御装置 | |
CN107038774B (zh) | 车辆用锁止解锁系统 | |
JP2018071213A (ja) | 携帯機器、および携帯機器の制御方法 | |
JP6453587B2 (ja)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 |
JP6217733B2 (ja) | 車両用施解錠システム | |
US20070085657A1 (en) | Portable device for keyless entry system of motor vehicle | |
JP5508241B2 (ja) | 電子キーシステム | |
JP2017172193A (ja) | スマートキーシステム | |
JP2013212003A (ja) | 車載システム | |
JP7153866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JP4367195B2 (ja) | 車両の無線式自動暗号照合施解錠装置 | |
JP2006125098A (ja) | ドア施解錠制御装置 | |
JP2006016928A (ja) | パッシブ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 |
JP2011101174A (ja) | 車外ミラー内蔵アンテナのアンテナ構造 | |
WO2017164215A1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