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191A - 盒壳体 - Google Patents

盒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1191A
CN107031191A CN201610829076.4A CN201610829076A CN107031191A CN 107031191 A CN107031191 A CN 107031191A CN 201610829076 A CN201610829076 A CN 201610829076A CN 107031191 A CN107031191 A CN 107031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box housing
resistance
housing according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90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1191B (zh
Inventor
高际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31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1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盒壳体,能够减少液体的压力的变动而稳定液体的喷出量,能够减少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盒壳体具备壳体、端口栓支撑部、安装开口部、卷取部件、阻力部。壳体具备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内表面。端口栓支撑部位于壳体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侧并对设置于液体容纳体的端口栓进行支撑。弹性部件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开口部。卷取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卷取液体容纳体。阻力部在壳体的第一方向的端部侧处产生对卷取部件的第一方向的移动的阻力。阻力根据卷取部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增加。

Description

盒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进行收纳的盒壳体。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能够对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进行收纳的盒壳体。例如,日本专利公开2010年第105195号公报公开一种对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头供给墨水的墨水箱。墨水箱是盒壳体的一例。该公报所记载的墨水箱具备墨水袋、壳体以及卷取部件。墨水袋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壳体收纳墨水袋并能够相对于喷墨记录装置拆装。卷取部件位于壳体内并能够卷取墨水袋。喷墨记录装置具备弹簧以作为卷取力产生部件。在将墨水箱插入于喷墨记录装置时,卷取部件与弹簧接合。卷取部件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卷取墨水袋,对墨水袋的墨水进行加压。
在该公报所记载的墨水箱中,如果墨水进行消耗,则墨水袋在与墨水袋的卷取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变小。卷取部件对墨水袋内的墨水施加的压力是每单位横截面积的弹簧的作用力。因此,如果墨水袋的横截面积变小,则即使弹簧的作用力恒定,压力也增加。如果压力增加,则向记录头供给墨水的供给力增加,墨水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因此,存在由于墨水的喷出不均匀而使打印图像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液体的压力变动而使液体的喷出量稳定并能够减少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的盒壳体。
技术方案1的盒壳体是一种能够对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进行支撑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备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面;端口栓支撑部,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对设置于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端口栓进行支撑;安装部,安装弹性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并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端部侧,所述弹性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一方向产生作用力;卷取部件,沿与所述第一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卷取所述液体容纳体;以及阻力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处产生对所述卷取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的阻力,所述阻力根据所述卷取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增加。由于阻力部的阻力根据卷取部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增加,因此在卷取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方向移动时,从卷取部件对液体容纳体作用的第一方向的力随着卷取部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变小。因此,如果卷取部件对液体容纳体进行卷取,则液体容纳体的横截面积变小,但液体的压力的变动幅度变小。因此,液体的压力稳定。因此,液体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减少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在技术方案2的盒壳体中,所述卷取部件具备轴部,所述阻力部设置于与所述轴部接触的接触部。由于阻力施加于向第一方向移动的卷取部件的轴部,因此在液体容纳体的横截面积变小的状况下,能够更切实地减少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的压力的增加,能够更切实地减小液体的压力的变动幅度。
在技术方案3的盒壳体中,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位于接触部的第一凹凸能够与轴部接触而将阻力施加于轴部。技术方案4的盒壳体在比所述第一凹凸靠所述第二方向侧处具备平面部,所述第一凹凸的凹凸的尺寸比所述平面部的凹凸的尺寸大。向第一方向移动的轴部在与平面部接触后,与第一凹凸接触。因此,卷取部件容易顺畅地移动,能够顺畅地卷取液体容纳体。
在技术方案5、6的盒壳体中,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是0.01mm到0.2mm。如果卷取部件对液体容纳体进行卷取,则液体容纳体的横截面积变小,但液体的压力的变动幅度更切实地变小。因此,液体的压力更切实地稳定。
在技术方案7~10的盒壳体中,所述轴部具备第二凹凸,该第二凹凸与位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凹凸啮合。由于将第一凹凸设置于接触部,将第二凹凸设置于轴部,因此轴部不易附着于接触部。因此,在摩擦面之间不易产生重复附着和滑动的粘滑现象。因此,卷取部件的卷取以均匀的间距进行,能够减小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的压力变动。
技术方案11的盒壳体具备供所述轴部滚动的滚动面,所述阻力部从接触方向与所述轴部接触,所述接触方向是从所述轴部的中心朝向所述滚动面的方向。阻力部与轴部滑动接触。滚动面与轴部滚动接触。因此,与阻力部位于滚动面时相比,能够切实地产生对卷取部件向第一方向的移动的阻力。
在技术方案12的盒壳体中,所述滚动面是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齿条,所述轴部的与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外周形状是圆形,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齿条相反一侧与所述轴部接触。这时,轴部在滚动面上不会滑动而能够切实地滚动。
在技术方案13~15的盒壳体中,所述阻力部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增加所述阻力的形状。由于阻力部的阻力向第一方向增加,因此在卷取部件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方向移动时,从卷取部件对液体容纳体作用的第一方向的力减少。因此,能够减小向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施加的压力变动幅度。
在技术方案16~18的盒壳体中,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比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大。仅改变第一凹凸的尺寸就能够实现阻力部的阻力增加。
在技术方案19~24的盒壳体中,具备:侧板部,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可动部,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接触部位于通过向第三方向的移动而示出卷取部件的轴部的位置的可动部。因此,能够不需要以可动部之外的其他部件来设置在接触部上设置的阻力部。
技术方案25~36的盒壳体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通过将阻力部设置于第二面,即使液体容纳体的横截面积变小,也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减小液体的压力的变动幅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二壳体60位于封闭位置的盒壳体3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二壳体60位于敞开位置的盒壳体3的立体图。
图4是液体容纳体31的俯视图。
图5是壳体32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第二壳体60位于封闭位置的盒壳体3的立体图。
图7是图2的A-A线矢向剖视图。
图8是第一壳体33的前端侧的立体图。
图9A是轴支撑部431、432的主视图。
图9B是图9A的X-X线矢向剖视图。
图10A是第一侧板部47的左侧视图。
图10B是第一侧板部47的仰视图。
图11是第一侧板部47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是安装有未使用的液体容纳体31的第一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1-X1线矢向剖视图。
图12B是第一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2-X2线矢向剖视图。
图13A是从第一状态起进行了墨水消耗的第二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1-X1线矢向剖视图。
图13B是第二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2-X2线矢向剖视图。
图14A是从第二状态起进一步进行了墨水消耗的第三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1-X1线矢向剖视图。
图14B是第三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2-X2线矢向剖视图。
图15A是从第三状态起进一步进行了墨水消耗的第四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1-X1线矢向剖视图。
图15B是第四状态下的盒壳体3的图2的X2-X2线矢向剖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盒壳体3的图2的X2-X2线矢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在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左右、前后、上下。参照图1来说明打印机1的概要结构。
打印机1是向作为打印介质的T恤衫等布帛(省略图示)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打印介质也可以是纸等。打印机1能够将彼此不同的五种墨水(白色、黑色、黄色、青色、品红色)向下方喷出而将彩色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
打印机1具备机壳2、压盘驱动机构6、压盘5、托盘4、轴9、轨道11、滑架20、头单元100、200、驱动带101以及驱动电动机19。机壳2是大致长方体状。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操作的操作部(省略图示)位于机壳2的右部前侧。操作部具备显示器和操作按钮。显示器显示各种信息。
压盘驱动机构6将电动机(省略图示)设置于机壳2的后端部。压盘5和托盘4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而沿一对轨道(省略图示)在机壳2的前后方向上一体地移动。压盘5是俯视长方形状的板状。压盘5上表面是打印介质的载置面。托盘4是俯视矩形状,位于压盘5下方。
机壳2在上部具有俯视长方形状的框架状的框架体。机壳2的框架体在内侧支撑轴9和轨道11。滑架20能够在比压盘5靠上方的位置沿轴9在左右方向上传送。滑架20搭载头单元100、200。头部(省略图示)位于头单元100、200各自的底面。头部具备多个喷嘴。头部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而从喷嘴向下喷出墨水的液滴。
驱动带101是在机壳2的框架体的内侧沿左右方向架设的带状。正反旋转的驱动电动机19经由驱动带101而与滑架20连结。通过压盘5将打印介质在前后方向(传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上传送,并且利用驱动电动机19的驱动而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头部喷出墨水,从而打印机1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盒安装部8位于打印机1右侧。供给至头单元100、200各自的头部的墨水从安装于盒安装部8的盒壳体3中流出。盒安装部8例如安装六个等多个盒壳体3。框架部38位于盒安装部8前部。框架部38设置上下方向上三列、左右方向上两列的开口部120。开口部120具有能够供盒壳体3进出的形状。盒壳体3内的液体容纳体31的端口栓7(参照图2)具有橡胶栓(省略图示)。盒安装部8与各个开口部120对应地具备空心针(省略图示)。在盒壳体3向盒安装部8安装时,通过空心针刺入橡胶栓,将墨水从液体容纳体31中导出。
<盒壳体3>
将从盒壳体3的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从盒壳体3的前方朝向后方的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如图3所示,盒壳体3具备液体容纳体31和壳体32。壳体32将液体容纳体31容纳于壳体32的内部。
如图4所示,液体容纳体31具备液体容纳袋13和端口栓7。液体容纳袋13是通过将两张片材13A、13B在各自的一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重叠并连接周缘部分而形成的袋状的容器。液体容纳袋13是例如通过对具有挠性的长方形状的树脂性的片材13A、13B的周缘部分进行热熔敷或者热密封而连接成的构件。液体容纳袋13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以下说明中,将液体容纳袋13的前端部称为第一端部131。将液体容纳袋13的后端部称为第二端部132。
液体容纳袋13具备液体容纳部133和延伸部134。容纳于液体容纳部133内部的液体是墨水、对将布帛染色的颜色进行脱色的拔染材料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墨水。延伸部134是液体容纳袋13中的不容纳墨水的部位。设置于液体容纳袋13的第二端部132的延伸部134从液体容纳部133向后方向延伸。端口栓7的插通部76插通于第一端部131中的片材13A、13B之间。弯曲区域146位于第一端部131。弯曲区域146沿插通部76向片材13A、13B彼此分离的方向(上下方向)弯曲。弯曲区域146延伸到比插通部76靠后方处。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呈圆筒状的端口栓7与液体容纳袋13的第一端部131连接。配置于端口栓7内部的橡胶栓将端口栓7密封,以使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不会泄漏。设置于端口栓7后端部的插通部76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片材13A、13B热熔敷于插通部76。
<壳体32>
如图2、图3所示,壳体32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箱状。壳体32具备第一壳体33、第二壳体60、卷取部件43、弹性部件45、检测部46(参照图5)、切换部件205(参照图5)等。第一壳体33对液体容纳体31进行支撑。第二壳体60位于第一壳体33上侧。第二壳体60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33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如图2所示,将第二壳体60向前方滑动而使第一壳体33的上方封闭的位置称为封闭位置。如图3所示,将第二壳体60向后方滑动而使第一壳体33的上方敞开的位置称为敞开位置。
<第一壳体33>
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33具备支撑壁部34、端口栓支撑部37、一对侧壁51、52、前壁部333、后壁部334等。支撑壁部34是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且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将支撑壁部34的上表面称为第一内表面344。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第一内表面344延伸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第一内表面344的长度较长的前后方向。第一方向是朝向端口栓支撑部37的前方向。第二方向是远离端口栓支撑部37的后方向。将支撑壁部34的下表面称为第一外表面345。一对侧壁51、52从支撑壁部34的左边部和右边部分别向上方延伸。侧壁51是第一壳体33的左侧的侧壁。侧壁52是第一壳体33的右侧的侧壁。后壁部334在支撑壁部34的后端部310向上方延伸。后壁部334是第一壳体33的后侧的侧壁。
如图5、图7、图8所示,左侧的侧壁51具备第一部位511、第二部位512、第三部位513以及下支撑部514。第一部位511是从第一内表面344的左边部向上方延伸而构成侧壁51的下侧部分的壁部。第二部位512是从第一部位511的上端向左方突出的部位。第三部位513是从第二部位512的左端部向上方延伸而构成侧壁51的上侧部分的壁部。下支撑部514位于第二部位512的右缘部。
右侧的侧壁52具备第一部位521、第二部位522、第三部位523以及下支撑部524。第一部位521是从第一内表面344的右边部向上方延伸而构成侧壁52的下侧部分的壁部。第二部位522是从第一部位521的上端向右方突出的部位。第三部位523是从第二部位522的右端部向上方延伸而构成侧壁52的上侧部分的壁部。设置于第二部位522的后端部的限制壁(省略图示)从第二部位522向上方突出。第二部位522在左端部具备下支撑部524。下支撑部524位于第二部位522的左缘部。
以彼此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下支撑部514、524分别是朝上配置的多个齿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齿条齿轮(rack gear)。下支撑部514、524分别从后壁部334的稍前侧延伸到端口栓支撑部37的稍后侧。
如图8所示,主视矩形状的前壁部333位于支撑壁部34的前端部300。前壁部333从第一内表面344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向上方延伸到与第一部位511、521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于前壁部333的左右方向中央的退避部333A是从前壁部333的上边部呈圆弧状向下方凹陷的部位。
如图6所示,向上方凹陷的两个槽部361、362分别位于第一外表面345。槽部361位于前壁部333的左侧,槽部362位于前壁部333的右侧。槽部361、362分别从支撑壁部34的前端部300延伸到后端部310的稍前侧。第一内表面344上的槽部361、362的上侧的部位分别是突出部363、364(参照图7)。突出部363、364分别向上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粘贴于突出部363、364各自的上表面的防滑部件360是板状橡胶。
如图5、图8所示,端口栓支撑部37是位于支撑壁部34的前缘部并支撑端口栓7的部位。端口栓支撑部37具备第一支撑部346和第二支撑部347。第一支撑部346位于前壁部333的后方。第一支撑部346是俯视T字状的板状部件。第一支撑部346从第一内表面344向上方突出。第二支撑部347位于第一支撑部346的后侧且两个槽部361、362之间。第二支撑部347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壁部。第二支撑部347从支撑壁部34向上方延伸。凹部348是从第二支撑部347的上边部呈大致半圆状向下方凹陷的部位,并位于主视视角下比退避部333A稍靠上侧处。
如图5、图7所示,壳体凹部335是向突出部363、364之间的下方凹陷的部位,从端口栓支撑部37的后侧延伸到支撑壁部34的后端部310的前侧。如图6所示,安装开口部339位于壳体凹部335中的端口栓支撑部37(参照图5、图8)的后侧。安装开口部339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支撑壁部34的开口部。安装板(省略图示)位于安装开口部339的稍上侧并具备两个凸部337。两个凸部337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从安装板向下方突出。两个凸部337在仰视视角下从安装开口部339露出。
如图5、图8所示,卡定壁388、389分别位于第二支撑部347的左右两侧。卡定壁388从第一内表面344向上方延伸且在第二支撑部347和第一部位511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卡定壁389从第一内表面344向上方延伸且在第二支撑部347和第一部位521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保持部398位于卡定壁388、389。保持部398是从卡定壁388的右端部和卡定壁389的左端部分别向后方延伸的一对板状体。保持部398固定后述的施力部件230。如图5所示,保持部399位于后壁部334。保持部399是从后壁部33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的一对板状体。保持部399固定后述的施力部件240。
如图5所示,狭缝355位于卡定壁389的右端部上侧。狭缝355还位于第一部位521的后端部左侧。这些狭缝355将按压板22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支撑为能够上下移动。虽未图示,狭缝位于卡定壁388的左端部上侧。狭缝还位于第一部位511的后端部右侧。这些狭缝将按压板21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支撑为能够上下移动。
<切换部件205>
如图5所示,切换部件205具备按压板210、220和施力部件230、240。按压板210是沿上下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状板。按压板210的上下方向长度比侧壁51的上下方向长度稍短。按压板210的前后方向长度与从后壁部334到卡定壁388为止的前后方向距离大致相等。按压板210具备滑动开口212、上支撑部213、退避部214以及退避部215。
滑动开口212是在侧视视角下位于按压板210的内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部。滑动开口212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按压板210。滑动开口212从按压板210的后端缘延伸到前端缘。滑动开口212的上边部以及下边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并大致平行地延伸。上支撑部213是滑动开口212的上边部中的除去位于滑动开口212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退避部214、215的部位。
上支撑部213是朝下配置的多个齿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排列的齿条齿轮。从滑动开口212的下边部到上支撑部213为止的上下方向距离比轴支撑部431的旋转齿轮431A(参照图9A)的直径D1稍大。退避部214、215处的滑动开口212的上边部位于比上支撑部213靠上方处。退避部214、215处的滑动开口212的上下方向长度和前后方向长度比旋转齿轮431A的直径D1稍大。轴支撑部431的旋转齿轮431A贯通滑动开口212内,并与下支撑部514的齿条齿轮啮合而滚动。因此,轴支撑部431能够在滑动开口212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按压板220是与按压板210相同的部件。按压板220具备滑动开口222、上支撑部223、退避部224以及退避部225。轴支撑部432的旋转齿轮432A贯通滑动开口212内,并与下支撑部524的齿条齿轮啮合而滚动。因此,轴支撑部432能够在滑动开口222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施力部件230、240将按压板210、220装配于第一壳体33。施力部件230、240是相同的板簧,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施力部件230、240分别装配于保持部398、399。固定用突起231位于施力部件230的中央部并向前方突出。固定用突起241位于施力部件240的中央部并向后方突出。
如图5、图7所示,按压板210沿第一部位511的右表面配置在后壁部334和卡定壁388之间。按压板220沿第一部位521的左表面配置在后壁部334和卡定壁389之间。因此,按压板210、220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部位511、521并排。
通过保持部398与固定用突起231卡定而使施力部件230不会在左右方向上偏移。通过固定部件(省略图示)对施力部件230的定位而使施力部件230不会在前后方向上偏移。卡定孔217、227分别位于按压板210、220。施力部件23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于卡定孔217、227。
通过保持部399与固定用突起241卡定而使施力部件240不会在左右方向上偏移。通过固定部件(省略图示)对施力部件240的定位而使施力部件240不会在前后方向上偏移。卡定孔218、228分别位于按压板210、220。施力部件24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于卡定孔218、228。
<卷取部件43>
如图5、图7所示,卷取部件43具备轴主体430、轴支撑部431、432以及连结轴436。轴主体430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轴主体430具备外周面433、轴凹部434、轴孔435。外周面433也可以具有防滑功能。例如,也可以将防滑用的树脂片材覆盖外周面433,也可以在外周面433进行防滑用的表面加工,轴主体430也可以是橡胶等弹性部件。外周面433也可以不具有防滑功能。
轴凹部434是位于外周面43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且比外周面433稍向轴主体430的内侧凹陷的槽状。轴孔435是在左右方向上贯通轴主体430的剖面中心(旋转中心)的孔。插通于轴孔435的连结轴436的两端部从轴孔435向左右两侧突出。轴主体430能够绕插通于轴孔435的连结轴436旋转。例如,连结轴436仅插通于轴主体430,不与轴主体430固定,轴主体430相对于连结轴436进行相对旋转。
轴支撑部431、432分别位于轴主体430的左右两端。如图9A、图9B所示,轴支撑部431、432分别是与轴主体430的旋转中心大致同轴的部件。轴支撑部431具备旋转齿轮431A、轴部431B、轴部431C。旋转齿轮431A是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齿的圆盘状的齿轮,例如是小齿轮。旋转齿轮431A与下支撑部514和按压板210的上支撑部213啮合。连结孔431D位于旋转齿轮431A的旋转中心。通过连结轴436的左端部插入于连结孔431D而使连结轴436固定于轴支撑部431。轴部431B是直径比旋转齿轮431A小的圆柱体。轴部431B从旋转齿轮431A向左方突出。轴部431C是直径比旋转齿轮431A小的圆柱体。轴部431C从旋转齿轮431A向右方突出。
同样地,轴支撑部432具备旋转齿轮432A、轴部432B、轴部432C。旋转齿轮432A是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齿的圆盘状的齿轮,例如是小齿轮。旋转齿轮432A与下支撑部524和按压板220的上支撑部223啮合。连结孔432D位于旋转齿轮432A的旋转中心。通过连结轴436的右端部插入于连结孔432D而使连结轴436固定于轴支撑部432。轴部432B是直径比旋转齿轮432A小的圆柱体。轴部432B从旋转齿轮432A向右方突出。轴部432C是直径比旋转齿轮432A小的圆柱体。轴部432C从旋转齿轮432A向左方突出。
轴部431B、432B各自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例如是圆形。轴部431B、432B也可以分别具备第二凹凸。轴部431B、432B各自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是大致圆形,但作为圆形来进行说明。轴部431B、432B是滚动的形状即可。因此,轴部432B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轴部431C、432C各自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例如是圆形。轴部431C、432C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轴部432B具备第二凹凸,轴部431B不具备第二凹凸。轴部431B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和轴部432B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也可以不相同。
如图7所示,轴主体430在第一壳体33内位于按压板210、220之间。下支撑部514经由滑动开口212向右侧露出。轴支撑部431从轴主体430的左端朝向侧壁51地向左方突出,从右侧插入于滑动开口212。旋转齿轮431A位于滑动开口212内,与下支撑部514啮合。肋515位于第二部位512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轴部431B位于肋515的上侧。
同样地,下支撑部524经由滑动开口222向左侧露出。轴支撑部432从轴主体430的右端朝向侧壁52地向右方突出,从左侧插入于滑动开口222。旋转齿轮432A位于滑动开口222内,与下支撑部524啮合。肋525位于第二部位522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轴部432B位于肋525的上侧。在外周面433位于比第一内表面344稍靠上侧的状态下,肋515、525从下方支撑卷取部件43。旋转齿轮431A、432A各自在稍具有齿隙的状态下与下支撑部514、524啮合。因此,旋转齿轮431A、432A能够随着卷取部件43的移动而顺畅地旋转。
<弹性部件45>
如图3、图5所示,弹性部件45是位于壳体凹部335的内侧的恒定载荷或者变动载荷的板簧。两个圆孔部451在弹性部件45的前端部450沿左右方向排列。在弹性部件45向壳体凹部335配置时,弹性部件45的前端部450从后方插入于安装板(省略图示)和安装开口部339(参照图6)的间隙。通过两个凸部337嵌入到两个圆孔部451内,弹性部件45的前端部450固定于安装开口部339(参照图6)。弹性部件45从安装板向后方延伸,卷绕于卷取部件43的轴凹部434。由于弹性部件45向前方产生复原力,因此经由轴主体430对卷取部件43向前方施力。
<第二壳体60>
如图5、图7所示,第二壳体60具备上壁部64、一对侧壁61、62。上壁部64是沿前后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且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
<检测部46>
如图5所示,检测部46具备第一侧板部47、第二侧板部48以及螺旋弹簧461。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在壳体32的前方向的端部配置于正交方向的端部中的右端部,并向前方向延伸。正交方向是与第一内表面344平行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第一侧板部47位于第二侧板部48的上侧。螺旋弹簧461与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卡合。在后文中叙述,螺旋弹簧461对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施力。
<第一侧板部47>
如图10A、图10B所示,第一侧板部47具备第一臂部471、第一抵接部472、第一显示部473、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以及第一弹簧安装部476。第一显示部473位于第一侧板部47的前方向的端部。第一臂部471是向前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一臂部471位于比第一显示部473靠后方处。缺口部477是位于第一臂部471的下部的前方向的端部并将第一臂部471向上方切开而得到的部分。
第一抵接部472从第一臂部471的下部的一部分向左方向突出。第一抵接部472与轴支撑部431的轴部431B(参照图9B)的外周面抵接。第一抵接部472是左侧视视角下横向较长的板部并与第一臂部471平行地延伸。第一抵接部472在比缺口部477靠后方向侧处从第一臂部471的下端向左方和下方突出。第一抵接部472从第一臂部471的后端部的稍前方向侧向前方向延伸。第一抵接部472的前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臂部481(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稍前方向侧。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倾斜面479A是位于下表面479的后端侧的平面。倾斜面479B位于下表面479的前端侧。轴支撑部431的轴部431B的外周面与下表面479抵接。
阻力部479E位于从下表面479的后端部479C到前端部479D之间。如图11所示,阻力部479E例如是多个第一凹凸479F。作为一例,第一凹凸479F的山脊线和山谷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当后端部479C侧的凸部的高度是L1、前端部479D侧的凸部的高度是L2、间距是L3时,例如也可以是,L2比L1大且凸部的高度从后端部479C侧向前端部479D侧变高。凹凸的尺寸即凸部的高度是第一凹凸479F的山脊线和山谷线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间距是相邻的第一凹凸479F的山脊线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这时,阻力部479E的滑动阻力从下表面479的后端部479C向前端部479D增加。因此,在轴支撑部431的轴部431B的外周面从下表面479的后端部479C移动到前端部479D时,滑动阻力从后端部479C向前端部479D增加。例如,L1是0.03mm、L2是0.06mm、L3是0.3mm。间距L3优选为0.1mm到2mm。凸部L1、L2各自的高度优选为0.01mm到0.2mm。阻力部479E的第一凹凸479F也可以基于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液体容纳体31的刚性、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而确定。
为了进一步增加与第一凹凸479接触而向前方向移动的卷取部件430的移动阻力,第二凹凸也可以设置于轴支撑部431的轴部431B(参照图9(B))的外周面。间距优选为0.1mm到2mm。轴部431B的外周面的第二凹凸的间距优选为与阻力部479E相同。例如间距是0.3mm。凸部的高度优选为0.01mm到0.2mm。
如图10A、图10B所示,壁部478向左方延伸,与第一臂部471的前方向的端部连接。板状的第一显示部473从壁部478的左端的下端部向前方向延伸。第一显示部473位于比第一臂部471靠左侧处。第一显示部473包括第一突出部473A和第二突出部473B。第一突出部473A在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一方向的末端向下方突出。第二突出部473B在第一突出部473A的后侧向下方突出。第二突出部473B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突出部473A的下端靠上方处。
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与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各自卡合。第一侧板卡合部475相对于第一侧板卡合部474向前方向隔开。如图5、图8所示,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是形成于第一壳体33的侧壁52的缺口。第一侧板卡合部474位于第一臂部471的后方向的端部的上部。第一侧板卡合部474从第一臂部471向右方突出,并在右端向后方向延伸。第一侧板卡合部475位于第一臂部471的前方向的端部的上部。第一侧板卡合部475从第一臂部471向右方突出,并在右端向前方向延伸。
第一弹簧安装部476位于第一侧板卡合部475的后方向侧。第一弹簧安装部476从第一臂部471的上端向左方突出,并从左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一弹簧安装部476安装螺旋弹簧461的上部(参照图5)。
<第二侧板部48>
如图5所示,第二侧板部48具备第二臂部481、第二抵接部482、第二显示部483、第二侧板卡合部484、485、第二弹簧安装部(省略图示)以及突出部488。第二显示部483位于第二侧板部48的前方向的端部。板状的第二臂部481向前方向延伸。第二臂部481位于比第二显示部483靠后方向侧处。第二臂部48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一侧板部47的第一臂部47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第二抵接部482从第二臂部481的一部分向左方突出。轴支撑部的431的轴部431B(参照图9)的外周面与第二抵接部482抵接。第二抵接部482从第二臂部481的下端向左方突出。第二抵接部482从第二臂部481的后端部的稍前侧向前方向延伸。第二抵接部482的前方向的端部位于第二臂部48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稍前侧。突出部488在第二臂部481的下端位于第二抵接部482的前方向侧。突出部488相对于第二抵接部482向前方向隔开。
壁部489与第二臂部481的前方向的端部连接,并向左方延伸。板状的第二显示部483从壁部489的左端向前方向延伸。第二显示部483位于比第二臂部481靠左侧处。第二显示部483是左侧视矩形状。
第二侧板卡合部484、485与第二支撑开口部551、552各自卡合。第二侧板卡合部485相对于第二侧板卡合部484向前方向隔开。第二支撑开口部551、552是形成于第一壳体33的侧壁52的开口部。第二侧板卡合部484位于第二臂部481的后方向的端部的下端,从第二臂部481向右方突出。第二侧板卡合部485位于第二臂部481的前方向的端部的下端,从第二臂部481向右方突出。
第二弹簧安装部(省略图示)位于第二侧板卡合部485的后方向侧。第二弹簧安装部从第二臂部481的下端向左方突出,并从左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二弹簧安装部安装螺旋弹簧461的下部。如图5所示,螺旋弹簧461沿上下方向延伸。螺旋弹簧461的上端部是能够安装于第一弹簧安装部476的环状的环,螺旋弹簧461的下端部是能够安装于第二弹簧安装部486的环状的环。
<支撑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的第一壳体33的构造>
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彼此间的距离与第一侧板部47的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参照图10A、图10B)彼此间的距离对应。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作为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各自的末端的爪部与第一臂部471平行地延伸设置。这些爪部钩挂于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的外侧的侧壁52。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引导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将第一侧板部47支撑为使第一显示部473(参照图10A、图10B)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第二支撑开口部551、552彼此间的距离与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侧板卡合部484、485彼此间的距离对应。第二支撑开口部551、552将第二侧板部48支撑为使第二显示部483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第一侧板卡合部474、475位于第一支撑开口部541、542。第二侧板卡合部484、485位于第二支撑开口部551、552。在该配置中,第一弹簧安装部476(参照图10A)和第二弹簧安装部(省略图示)安装在上下方向上拉长延伸的状态下的螺旋弹簧461。螺旋弹簧461通过复原力对第一弹簧安装部476向下方施力,对第二弹簧安装部向上方施力。
如图8所示,下支撑部524的上表面是齿条524A。齿条524A是供卷取部件43的轴支撑部432(参照图9B)滚动的滚动面。齿条524A向前方向延伸。如图12所示,第一抵接部472和第二抵接部482位于相对于齿条524A倾斜的位置。例如,第一抵接部472位于随着朝向前方向而靠下方处,第二抵接部482位于随着朝向前方向而靠上方处。例如,第一支撑开口部542的下表面位于比第一支撑开口部541的下表面靠下方处,螺旋弹簧461对第一弹簧安装部476向下方施力,对第二弹簧安装部向上方施力即可。
在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钩挂于侧壁52的配置状态下,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位于比侧壁52靠左侧处。第一支撑开口部541位于比第二支撑开口部551靠上方处,第一支撑开口部542位于比第二支撑开口部552靠上方处。因此,第一侧板部47的第一臂部471位于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臂部481的上方。在该配置状态下,第一抵接部472位于比第一臂部471和第二臂部481靠左侧处,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与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相对,位于第二抵接部482的上方。因此,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和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分别与向前方向移动的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的外周面抵接。
在后文中叙述,利用根据墨水的剩余量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显示部473和第二显示部483的位置检测,打印机1能够显示墨水剩余量。第一显示部473在下方位置(参照图12A、图13A)和上方位置(参照图14A、图15A)之间移动。第二显示部483在下方位置(参照图13A、图14A)和上方位置(参照图12A、图15A)之间移动。第一显示部473和第二显示部483的位置的组合以图12至图15所示的第一状态至第四状态变化。打印机1具备第一光学检测部(省略图示)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省略图示)。第一光学检测部具备第一发光部(省略图示)和第一受光部(省略图示)。第二光学检测部具备第二发光部(省略图示)和第二受光部(省略图示)。如果盒安装部8安装盒壳体3,则例如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二突出部473B位于第一发光部的右侧,第二突出部473B位于第一受光部的左侧,第二显示部483位于第二发光部的右侧,第二显示部483位于第二受光部的左侧。
在第一受光部检测到第一发光部发出的光时,第一光学检测部输出“1”。在第二受光部检测到第二发光部发出的光时,第二光学检测部输出“1”。在第一显示部473或者第二显示部483遮挡第一发光部发出的光而第一受光部未检测到该光时,第一光学检测部输出“0”。在第一显示部473或者第二显示部483遮挡第二发光部发出的光而第二受光部未检测到该光时,第二光学检测部输出“0”。打印机1的CPU(省略图示)通过检测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即“1”和“0”的组合而检测墨水的剩余量。
操作人员将盒壳体3的前端侧插入于开口部120,将盒壳体3安装于盒安装部8(参照图1)。这时,空心针(省略图示)刺入在容纳于盒壳体3的液体容纳体31的端口栓7中配置的橡胶栓(省略图示)。
第一光学检测部(省略图示)位于第一显示部473的附近,第二光学检测部(省略图示)位于第二显示部483的附近。如图12B所示,在盒壳体3的液体容纳体31未使用时,如图12A所示,卷取部件43的轴支撑部432位于比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靠后方向侧处。这时,检测部46通过螺旋弹簧461(参照图5)的作用力而成为第一显示部473位于下方位置且第二显示部483位于上方位置的第一状态。这时,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二突出部473B遮挡第一发光部的光而第一受光部未接受到该光。第二发光部的光通过第二显示部483的下方而第二受光部接受到该光。因此,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的组合成为“0”、“1”。打印机1的CPU检测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而能够检测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剩余量。
在打印机1执行打印动作时,空心针将液体容纳部133内的墨水向液体容纳体31的外部导出,打印机1的喷嘴喷出墨水。如图13B所示,随着墨水的导出,卷取部件43通过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卷取液体容纳体31,向前方向移动。
如图13A、图13B所示,卷取部件43移动到第一中间位置。第一中间位置是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参照图9B)的外周面与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这时,轴部432B的外周面与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不抵接。如上所述,第二抵接部482位于随着朝向前方向而靠上方处。因此,通过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的外周面将第二抵接部482向下方按压,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显示部483克服螺旋弹簧461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第二显示部483向下方移动,因此第一显示部473通过螺旋弹簧461的施力而受到向下方的作用力,但由于第一侧板卡合部475与第一支撑开口部542的下表面接触,因此第一显示部473无法向下方移动。因此,检测部46成为第一显示部473位于下方位置且第二显示部483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二状态。这时,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二突出部473B遮挡第一发光部的光而第一受光部未接受到该光。第二显示部483遮挡第二发光部而第二受光部未接受到该光。因此,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的组合成为“0”、“0”。
如图14A、图14B所示,如果通过打印动作而进一步进行墨水的导出,则卷取部件43移动到第二中间位置。第二中间位置是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参照图9B)与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和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抵接的位置。如上所述,第一抵接部472位于随着朝向前方向而靠下方处。因此,通过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的外周面向上方按压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第一侧板部47的第一显示部473克服螺旋弹簧461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第一显示部473向上方移动,因此第二显示部483通过螺旋弹簧461的施力而受到向上方的作用力,但由于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参照图9B)与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接触,因此第二显示部483无法向上方移动。因此,检测部46成为第一显示部473位于上方位置且第二显示部483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三状态。这时,第一光学检测部的发光部的光通过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二突出部473B的下方而第一受光部接受到该光。第二显示部483遮挡第二发光部的光而第二受光部未接受到该光。因此,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的组合成为“1”、“0”。
如图15A、图15B所示,如果通过打印动作而进一步进行墨水的导出,则卷取部件43移动到第三中间位置。第三中间位置是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参照图9B)位于第二抵接部482和突出部488之间(参照图5)且与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抵接的位置。这时,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与第二抵接部482和突出部488这两方均不抵接。第二侧板部48的第二显示部483通过螺旋弹簧461的作用力而向左侧视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第一显示部473位于上方,因此第二显示部483通过螺旋弹簧461的施力而受到向上方的作用力。由于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参照图9B)与第二抵接部482和突出部488这两方均不抵接,因此第二显示部483向上方移动。因此,检测部46成为第一显示部473位于上方位置且第二显示部483位于上方位置的第四状态。这时,第一光学检测部的发光部的光通过第一显示部473的第二突出部473B的下方而第一受光部接受到该光。第二发光部的光通过第二显示部483的下方而第二受光部接受到该光。因此,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的组合成为“1”、“1”。打印机1的CPU能够检测第一光学检测部和第二光学检测部的输出值而能够检测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的剩余量。CPU例如进行提醒操作人员更换液体容纳体31的显示。
如图15B所示,在轴支撑部432位于第二抵接部482和突出部488之间时,卷取部件43位于液体容纳袋13的弯曲区域146。与比弯曲区域146靠后方向侧的部位的卷取相比,弯曲区域146的卷取更困难。因此,卷取部件43的移动在弯曲区域146停止。卷取部件43停止的位置成为卷取部件43的移动的结束位置。卷取部件43的移动的结束位置也可以与第三中间位置(参照图15B)相同,也可以比第三中间位置靠前方向侧。
如图12B所示,在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未消耗时,液体容纳体3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厚度。在下文中,将该状态称为初始状态。除去卷取部件43的附近以及端口栓7的附近,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具有恒定的面积。在下文中,将初始状态的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称为初始横截面积。即使在液体容纳体31内的墨水进行消耗而卷取部件43将液体容纳体31卷取到第一中间位置(图13B参照)时,液体容纳体31也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厚度。这时,除去卷取部件43的附近以及端口栓7的附近,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具有与初始横截面积大致同样的面积。因此,由弹性部件45施加于卷取部件43的作用力而引起的液体容纳体31内的墨水的压力与墨水未消耗时的液体容纳体31内的墨水的压力大致相同。
在液体容纳体31内的墨水进行消耗而卷取部件43将液体容纳体31卷取到第二中间位置(参照图14B)时,液体容纳体3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初始状态薄。这时,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比初始横截面积小。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的液体施加的压力是每单位横截面积的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因此,如果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变小,则即使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恒定,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的压力也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向前方向移动时,轴部432B从第二中间位置起与阻力部479E抵接,阻力部479E对轴部432B施加阻力。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施加的力比初始状态弱。因此,与阻力部479E未处于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时相比,墨水的压力更接近墨水未消耗时的墨水的压力。因此,墨水的压力的变动幅度变小。能够降低来自头单元100、200的头部的墨水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向打印介质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在液体容纳体31内的墨水进一步进行消耗而卷取部件43将液体容纳体31卷取到第三中间位置(参照图15B)时,液体容纳体3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卷取部件43位于第二中间位置时薄。这时,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比卷取部件43位于第二中间位置时小。阻力部479E的第一凹凸479F向前方变大。即,前侧的第一凹凸479F的高度比后侧的第一凹凸479F的高度高。在卷取部件43从第二中间位置移动到第三中间位置的期间,阻力部479E对轴部432B施加的阻力向前方向增加。与第一凹凸479F的尺寸不变时相比,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的墨水施加的力逐渐减少。因此,与第一凹凸479F的尺寸不变时相比,即使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变小,也能够降低墨水的压力增加的可能性,墨水的压力稳定。因此,能够降低来自头单元100、200的头部的墨水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向打印介质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与卷取部件43向前方向的移动相对应地,轴支撑部432的轴部432B的外周面从第一抵接部472的阻力部479E的后端部479C滑动到前端部479D。与未设置阻力部479E时相比,施加于轴部432B的外周面的滑动阻力从阻力部479E的后端部479C向前端部479D增加。在卷取部件43通过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向前方向移动时,从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作用的向前方向的力比未设置阻力部479E时小。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以各自的后端为支点而转动,各自的前端通过螺旋弹簧461的施力而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在未设置阻力部479E时,随着卷取部件43向前方向移动,施加于轴部432B的外周面的滑动阻力变小。即使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的卷取进行而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变小,也能够降低墨水的压力增加的可能性,墨水的压力的变动幅度变小。能够减少来自头单元100、200的头部的墨水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向打印介质打印的图像质量的下降。
阻力部479E位于第一抵接部472。第一抵接部472是与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接触的接触部。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和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之间的阻力通过阻力部479E而增加。由于阻力施加于向前方向移动的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因此在液体容纳袋13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变小的状况下,能够更切实地减少对液体容纳袋13内的墨水施加的压力的增加,能够更切实地减小墨水的压力的变动幅度。阻力施加于卷取部件43中与液体容纳体31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位。因此,能够消除阻力部479E位于与液体容纳体31接触的部分时所产生的对液体容纳体31的卷取的影响。
阻力部479E也可以是粘贴有橡胶板等的摩擦面来代替设置第一凹凸479F。阻力部仅将橡胶板等粘贴于现有的第一侧板部47即可。弹性部件45也可以具备可变载荷的弹簧来代替阻力部479E。这时,在卷取部件43移动到第二中间位置(参照图14B)后,载荷通过可变载荷的弹簧而减少。
阻力部479E是设置于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的第一凹凸479F。第一抵接部472是与轴部432B接触的接触部。下表面479的第一凹凸479F与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接触,将阻力施加于轴部432B。由于与轴部432B接触的接触面是凹凸的,因此卷取部件43的卷取按照第一凹凸479F的间距而均匀地进行。因此,卷取部件43的旋转稳定,降低对液体容纳袋13内的墨水产生压力变动的可能性。降低来自头单元100、200的头部的墨水的喷出量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地,在阻力部479E没有凹凸时,在摩擦面之间产生粘滑现象。粘滑现象是重复附着和滑动的现象。这时,卷取部件43的卷取以不均匀的间距进行。因此,液体容纳袋13内的墨水的压力变动变大。
第一凹凸479F的尺寸优选为0.01mm到0.2mm。这时,如果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进行卷取,则液体容纳体31的横截面积变小,但液体的压力的变动幅度更切实地变小。因此,液体的压力更切实地稳定。
如果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的外周面具备第二凹凸,则通过第二凹凸与位于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的第一凹凸479F啮合而使阻力施加于轴部432B。第一凹凸479F的尺寸没有大到锁定轴部432B的旋转的程度。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具备第一凹凸,轴部432B的外周面具备第二凹凸。因此,轴部432B的外周面不易附着于下表面479。在摩擦面之间更加不易产生粘滑现象。
阻力部479E从接触方向与轴部432B接触。接触方向是从轴部432B的中心朝向下支撑部524的上表面的方向。下支撑部524是供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滚动的滚动面。因此,阻力部479E与轴部432B滑动接触,下支撑部524的上表面与轴部432B滚动接触。因此,与下支撑部524的上表面具备阻力部479E时相比,阻力部479E能够切实产生对卷取部件43向前方向移动的阻力。
供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滚动的滚动面是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齿条524A。轴部432B的纵向剖面的外周形状是圆形。轴部432B在齿条524A上滚动。阻力部479E在与齿条524A相反一侧与轴部432B接触。因此,轴部432B不在下支撑部524上滑动而能够切实地滚动。
阻力部479E具有阻力向前方向增加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如上所述,第一凹凸479F的凸部的高度从后端部479C侧向前端部479D侧变高。因此,由于阻力部479E的阻力向前方向增加,因此在卷取部件43通过弹性部件45的作用力而向前方向移动时,从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作用的前方向的力朝向前方向减少。因此,如果卷取部件43对液体容纳体31进行卷取,则液体容纳体31的左右方向的横截面积变小,但对液体容纳袋13内的墨水施加的压力的变动幅度变小。
第一凹凸479F的凹凸的尺寸比位于下表面479的后端侧的平面即倾斜面479A的凹凸的尺寸大。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1B可以与倾斜面479A接触,也可以与倾斜面479A不接触。向前方前进的轴部431B在与倾斜面479A接触后,与第一凹凸479F接触。因此,卷取部件43容易顺畅地移动,能够顺畅地卷取液体容纳体31。
阻力部479E的阻力可以向前方向逐渐增加,也可以呈阶梯状增加。阻力部479E也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和没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这两方。这时,也可以是,阻力部479E的前部是具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阻力部479E的后部是没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具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的凹凸的尺寸比没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的凹凸的尺寸大。这时,向前方前进的轴部431B在与没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接触后,与具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接触。因此,卷取部件43容易顺畅地移动,能够顺畅地卷取液体容纳体31。
通过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与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1B接触,第一臂部471向与第一方向(前方向)和正交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方向)移动。因此,第一显示部473通过向上方向移动而显示卷取部件43的位置。阻力部479E位于第一侧板部47的第一抵接部472的下表面479。因此,不需要以第一侧板部47之外的其他部件来设置阻力部479E,盒壳体3的构造不会变得复杂。
根据上述说明,第一内表面344是本发明的第一面的一例。第一壳体33是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例。安装开口部339是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一例。轴部432B是本发明的轴部的一例。下表面479是本发明的接触部的一例。第一凹凸479F是设置于本发明的接触部的第一凹凸的一例。倾斜面479A以及阻力部479E的后部的没有第一凹凸479F的区域是本发明的平面部的一例。齿条524A是本发明的滚动面的一例。第一侧板部47和第二侧板部48是本发明的侧板部的一例。第一显示部473和第二显示部483是本发明的可动部的一例。第二内表面644是本发明的第二面的一例。前端部300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端部的一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壳体60,盒壳体3的上方敞开。第二抵接部482也可以具备阻力部。与卷取部件43的轴部432B接触的接触部的例子在下文中示出。例如,第二抵接部482的上表面也可以具备阻力部。第二抵接部482的左表面也可以具备阻力部。按压板220的滑动开口222也可以具备阻力部。如图7所示,肋65形成第二壳体60的轴部432B的引导槽。肋65的末端651也可以具备阻力部。
弹性部件45也可以不位于壳体32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支撑部514、524设置于第一内表面344侧即下侧,轴部431B在下支撑部514、524上滚动。然而,也可以是,轴部431B在设置于上侧的支撑部滚动,阻力部位于下侧。例如也可以是,齿条位于肋65的末端651,轴支撑部432在该齿条上滚动。也可以是,凹凸作为阻力部而位于第一壳体33的下支撑部524。也可以是,阻力部479E位于不从下表面479的后端部479C起而从下表面479的中途起朝向前端部479D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部432B与下表面479接触。然而,旋转齿轮432A也可以与下表面479接触。这时,旋转齿轮432A是本发明的轴部的一例。旋转齿轮432A也可以不是小齿轮而是剖面圆形。
如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地,阻力部69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60的第二内表面644。例如,阻力部69是从第二内表面644向第一内表面344以恒定的厚度突出且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大小的部件。阻力部69的下表面69A也可以是设置有凹凸的摩擦面。这时,阻力部69的下表面69A与卷取部件43所卷取的液体容纳体31的表面抵接,对卷取部件43向前方向的移动施加阻力。例如,阻力部69也可以是粘贴于第二内表面644的板状橡胶。阻力部69也可以与第二壳体60一体地形成。阻力部69的位置是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壳体60的第一抵接部472相同的位置且设置在第二壳体6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等即可。这时,阻力部69能够以在第二壳体60的第二内表面644设置突出部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实现。
也可以是,阻力部69的下表面69A的凹凸的高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力部479E同样地变化,下表面69A与液体容纳体31的表面的摩擦阻力向第一方向变大。阻力部69的下表面69A也可以是随着朝向第一内表面344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这时,阻力部69的阻力能够向第一方向变大。

Claims (36)

1.一种盒壳体(3),能够对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31)进行支撑,所述盒壳体的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33),具备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面(344);
端口栓支撑部(37),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300),对设置于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端口栓(7)进行支撑;
安装部(339),安装弹性部件(45)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端部(450),并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端部侧,所述弹性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一方向产生作用力;
卷取部件(43),沿与所述第一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作用力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卷取所述液体容纳体;以及
阻力部(69、479E),产生针对所述卷取部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处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的阻力,所述阻力根据所述卷取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取部件具备轴部(432A、432B),
所述阻力部设置于与所述轴部接触的接触部(222、479、482、5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479F)。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第一凹凸(479F)靠所述第二方向侧处具备平面部(479A),
所述第一凹凸的凹凸的尺寸比所述平面部的凹凸的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是0.01mm到0.2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是0.01mm到0.2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备第二凹凸,该第二凹凸与位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凹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备第二凹凸,该第二凹凸与位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凹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备第二凹凸,该第二凹凸与位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凹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备第二凹凸,该第二凹凸与位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凹凸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供所述轴部滚动的滚动面(524A),
所述阻力部从接触方向与所述轴部接触,所述接触方向是从所述轴部的中心朝向所述滚动面的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面是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齿条,
所述轴部的与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外周形状是圆形,
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齿条相反一侧与所述轴部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2~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具有所述阻力向所述第一方向增加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具有所述阻力向所述第一方向增加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具有所述阻力向所述第一方向增加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479F),
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比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479F),
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比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力部是位于所述接触部的第一凹凸(479F),
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比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第一凹凸的尺寸大。
19.根据权利要求2~10、12、15、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板部(47、48),位于所述正交方向的端部侧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可动部(473、483),位于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侧,通过所述侧板部与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卷取部件的所述轴部接触,所述可动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接触部是所述侧板部的所述第一面侧的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10、12、15、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2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盒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644),
所述阻力部位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卷取部件所卷取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面的所述阻力部接触。
CN201610829076.4A 2015-09-30 2016-09-18 盒壳体 Active CN107031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4906A JP6589525B2 (ja) 2015-09-30 2015-09-30 カートリッジケース
JP2015-194906 201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191A true CN107031191A (zh) 2017-08-11
CN107031191B CN107031191B (zh) 2019-03-29

Family

ID=56936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9076.4A Active CN107031191B (zh) 2015-09-30 2016-09-18 盒壳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02416B2 (zh)
EP (1) EP3150383B1 (zh)
JP (1) JP6589525B2 (zh)
CN (1) CN107031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51591A (ja) 2022-03-31 202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リン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7296A (zh) * 2004-02-16 2005-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和液体容器
JP2007136900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収容容器
US20070243104A1 (en) * 2006-04-18 2007-10-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JP2010105195A (ja) * 2008-10-28 2010-05-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6975A (ja) * 1997-04-16 1998-10-2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331053B1 (en) * 1999-01-29 2001-12-1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surizing ink in an inkjet printer ink supply using spring force
TW528684B (en) * 2000-12-08 2003-04-21 Benq Corp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 of ink cartridge for an ink-jet printer
JP3781104B2 (ja) * 2001-06-01 2006-05-31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インク供給方法
JP4487966B2 (ja) * 2006-03-31 2010-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7894B2 (ja) * 2007-03-14 2009-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収容容器
JP5119719B2 (ja) * 2007-04-13 2013-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5257236B2 (ja) * 2009-05-20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媒体収容容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5755B2 (ja) * 2009-06-08 2014-03-26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470964A1 (en) * 2009-09-25 2012-07-04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Ink container
JP5707992B2 (ja) * 2011-02-07 2015-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攪拌装置、攪拌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202283815U (zh) * 2011-06-24 2012-06-27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SG11201605051UA (en) * 2013-12-30 2016-07-28 Pernod Ricard Beverage dispensing module and flexible pouch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7296A (zh) * 2004-02-16 2005-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和液体容器
JP2007136900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収容容器
US20070243104A1 (en) * 2006-04-18 2007-10-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JP2010105195A (ja) * 2008-10-28 2010-05-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0383B1 (en) 2020-07-08
JP6589525B2 (ja) 2019-10-16
US20170087855A1 (en) 2017-03-30
JP2017065152A (ja) 2017-04-06
US9802416B2 (en) 2017-10-31
EP3150383A1 (en) 2017-04-05
CN107031191B (zh) 2019-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486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8523348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7665823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7009750B (zh) 盒壳体
CN107031191A (zh) 盒壳体
TW201529342A (zh) 紙搬送裝置及印刷裝置
JP556523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10434781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7069597A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20090085969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head
JP4946550B2 (ja) ワイピング装置、並びに同ワイピング装置を備えた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JP601225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220621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132788A (ja) リニアエンコーダ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86135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31227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884411B2 (ja) 記録装置
JPH1135205A (ja) ロール検出装置
JP2020116853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0116854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5225146A (ja)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並びに液体吐出装置
JPH1120798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11136531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H11132789A (ja) リニアエンコーダ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073325A (ja) 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