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3500B -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3500B
CN107003500B CN201580062377.2A CN201580062377A CN107003500B CN 107003500 B CN107003500 B CN 107003500B CN 201580062377 A CN201580062377 A CN 201580062377A CN 107003500 B CN107003500 B CN 1070035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ing
filtering processing
signal
processing
related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23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3500A (zh
Inventor
樱武仁史
今村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03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3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3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2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local op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03SSIS architectures incorporating pixels for producing signals other than image signals
    • H04N25/704Pix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e.g. phase difference pixel s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与被摄体条件无关地确保相位差的检测精度的对焦控制装置、镜头装置、摄像装置、对焦控制方法。数码相机具备:滤波处理部(11a),分别对从多个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相关运算部(11b),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部(11c),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对焦透镜的位置。滤波处理部(11a)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第1滤波处理。

Description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的高分辨率化,数码静态相机、数码摄像机、智能手机等移动电话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的需求骤增。另外,将如以上的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称作摄像装置。
这些摄像装置中,作为使焦点对焦于主要被摄体的对焦控制方法,采用对比度AF(Auto Focus、自动对焦)方式或相位差AF方式(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相位差AF方式能够实现高速处理,因此通过摄像元件连续拍摄被摄体的动态图像拍摄时是有效的方式。
相位差AF方式中,进行使分别与通过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相应的信号组逐渐相互偏移的同时求出相关值的相关运算,根据相关运算的结果,检测该2个信号组的相位差。
为了排除2个信号组之间的偏移的影响,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分别对相关运算之前的2个信号组进行微分滤波处理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7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85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进行4K或8K等高分辨率的拍摄时,微小的焦点偏离会变得易显眼,因此需要使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比各信号组中的信号的输出源的像素的配置间隔精细。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分别对2个信号组进行微分滤波处理时,对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的提高有效。但是,根据主要被摄体的亮度、空间频率、对比度、被摄体的变化等被摄体条件,有时会无法检测到相位差或检测出错误的相位差。
若为静态图像摄像,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手动调整对焦透镜位置等应对。但是,动态图像摄像的情况下,由于无法检测相位差或检测出错误的相位差,对焦透镜变得不稳定,有时导致生成不自然的影像。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摄像装置中,通过移动摄像元件来使相位差检测用像素到达指定的区,实现使用者所希望的对焦。但是,该摄像装置中,根据被摄体条件,有时也会无法检测相位差或计算出错误的检测。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被摄体条件无关地确保相位差的检测精度的对焦控制装置、镜头装置、摄像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及对焦控制程序。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滤波处理部,分别对从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相关运算部,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部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部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部,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上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本发明的镜头装置具备上述对焦控制装置及上述摄像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对焦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滤波处理步骤,分别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相关运算步骤,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本发明的对焦控制程序,其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滤波处理步骤,分别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相关运算步骤,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其中,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被摄体条件无关地确保相位差的检测精度的对焦控制装置、摄像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及对焦控制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的数码相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的摄像元件5的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1个AF区53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仅示出图3所示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的图。
图5是表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将摄像元件5中包含的所有像素作为摄像用像素51,并将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通过图2所示的系统控制部11执行对焦控制程序来显现的功能模块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相关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针对高频被摄体的相关曲线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的数码相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具备镜头装置40,该镜头装置具有:成像透镜1,包含用于调焦的对焦透镜及用于变更变焦倍率的变焦透镜等;光圈2;透镜控制部4;透镜驱动部8;及光圈驱动部9。本实施方式中,镜头装置40作为能够装卸于数码相机主体的装置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固定于数码相机主体的装置。
成像透镜1与光圈2构成摄像光学系统,摄像光学系统至少包含对焦透镜。该对焦透镜为用于调节摄像光学系统的焦点的透镜,由单一透镜或多个透镜构成。通过对焦透镜沿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调焦。
镜头装置40的透镜控制部4构成为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与数码相机主体的系统控制部11进行通信。
透镜控制部4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11的指令,经由透镜驱动部8驱动成像透镜1中包含的对焦透镜,或经由光圈驱动部9驱动光圈2。
作为电子设备的数码相机主体具备:作为检测数码相机主体的移动的移动检测部发挥作用的陀螺仪传感器30;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CCD型或CMOS型等摄像元件5;与摄像元件5的输出连接且进行相关双采样处理等模拟信号处理的模拟信号处理部6;及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6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A/D转换电路7。模拟信号处理部6及A/D转换电路7通过系统控制部11控制。
集中控制数码相机的整个电力控制系统的系统控制部11经由摄像元件驱动部10驱动摄像元件5,将通过镜头装置40拍摄的被摄体像输出为摄像图像信号。系统控制部11中通过操作部14输入有来自用户的命令信号。
系统控制部11由处理器、RAM(Ram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等存储器构成。系统控制部11通过执行存储于ROM的对焦控制程序来实现后述的各功能。
而且,该数码相机的电力控制系统具备:主存储器16;存储器控制部15,连接于主存储器16;数字信号处理部17,对从A/D转换电路7输出的摄像图像信号进行插值运算、伽马校正运算及RGB/YC转换处理等来生成摄像图像数据;外部存储器控制部20,连接有装卸自如的记录介质21;及显示控制部22,连接有搭载于相机背面等的显示部23。
存储器控制部15、数字信号处理部17、外部存储器控制部20及显示控制部22通过控制总线24及数据总线25相互连接,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11的指令被控制。
图2是表示搭载于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的摄像元件5的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摄像元件5具有受光面50,所述受光面上配置有沿一个方向即行方向X及与行方向X垂直的列方向Y排列为二维状的多个像素。在图2的例子中,该受光面50上设置有9个成为对焦对象的区即AF区53。
AF区53是作为像素包含摄像用像素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的区。
受光面50中,在除了AF区53以外的部分仅配置摄像用像素。另外,AF区53可无间隙地设置于受光面50。
图3是图2所示的1个AF区53的局部放大图。
AF区53上,以二维状排列有像素51。各像素51包含光电二极管等光电转换部及形成于该光电转换部上方的滤色器。
图3中,对包含透射红色光的滤色器(R滤波器)的像素51(还称为R像素51)标注文字“R”,对包含透射绿色光的滤色器(G滤波器)的像素51(还称为G像素51)标注文字“G”,对包含透射蓝色光的滤色器(B滤波器)的像素51(还称为B像素51)标注文字“B”。滤色器的排列在整个受光面50呈拜耳排列。
AF区53中,G像素51的一部分(图3中标注阴影的像素51)成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图3的例子中,包含R像素51及G像素51的像素行中的任意像素行中的各G像素51与在列方向Y上最靠近该各G像素51的相同颜色的G像素51成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
图4是仅示出图3所示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的图。
如图4所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包含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及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这两种像素。
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是第1信号检测部,其接收通过成像透镜1的光瞳区域的沿行方向X排列的不同的2个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是第2信号检测部,其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另外,在AF区53中,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52B以外的多个像素51为摄像用像素,摄像用像素接收通过成像透镜1的上述一对光束,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各像素51的光电转换部上方设置有遮光膜,该遮光膜上形成有规定光电转换部的受光面积的开口。
摄像用像素51的开口的中心与摄像用像素51的光电转换部的中心一致。相对于此,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开口(图4的空白部分)的中心相对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光电转换部中心,向右侧偏心。
并且,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的开口(图4的空白部分)的中心相对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的光电转换部的中心,向左侧偏心。在此所说的右方向是图3中示出的行方向X的一个方向,左方向是行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
图5是表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剖面结构的图。如图5所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开口c相对于光电转换部(PD),向右侧偏心。如图5所示,能够通过以遮光膜覆盖光电转换部的一侧,选择性地遮住从以遮光膜覆盖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入射的光。
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包含位于任意行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的像素组与包含相对于该像素组的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沿列方向Y以相同距离配置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的像素组,检测分别通过这2个像素组拍摄的图像上的行方向X的相位差。
另外,摄像元件5为具有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与第2信号检测部的配对的结构即可,并不限定于图2~图5所示的结构,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成像透镜1的光瞳区域的沿行方向X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将摄像元件5中包含的所有像素作为摄像用像素51,将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将其中一个分割区作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将另一个分割区作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
图6是表示将摄像元件5中包含的所有像素作为摄像用像素51,并将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的结构的图。
图6的结构中,将摄像元件5中标注R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将所分割的2个分别作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R1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R2。
并且,将摄像元件5中标注有G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并将所分割的2个分别作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G1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G2。
而且,将摄像元件5中标注B的摄像用像素51一分为二,并将所分割的2个分别作为相位差检测用像素B1与相位差检测用像素B2。
该结构中,相位差检测用像素R1、G1、B1分别成为第1信号检测部,相位差检测用像素R2、G2、B2分别成为第2信号检测部。
能够从第1信号检测部与第2信号检测部独立地读取信号。并且,若对第1信号检测部与第2信号检测部的信号进行相加,则可获得无相位差的通常的摄像用信号。
即,图6的结构中,能够将所有像素用作相位差检测用像素与摄像用像素双方。
图7是表示通过图2所示的系统控制部11执行对焦控制程序来显现的功能模块的图。系统控制部11通过由对焦控制程序执行存储于ROM的对焦控制程序,作为滤波处理部11a、相关运算部11b、透镜位置控制部11c发挥作用。
滤波处理部11a分别对从位于通过用户操作等而从9个AF区53中选择的1个AF区53的多个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输出的第1信号组与从和该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成对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在此,设为2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1个滤波处理(第1滤波处理)。
该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与积分滤波处理。
微分滤波处理为所谓的高通滤波处理(高频域增强处理)。例如,若将滤波系数设为a、b、c这3个,并设为a=1、b=0、c=-1,则指将构成信号组的信号中的任意信号取代为对该任意信号乘以系数b的值、对紧邻该任意信号的左侧的信号乘以系数a的值及对紧邻该任意信号的右侧的信号乘以系数c的值的累计值的处理。滤波系数的个数和数值设定为适当的值。
积分滤波处理是所谓的低通滤波处理(低频域增强处理)。例如,若将滤波系数设为A、B、C这3个,并设为A=1、B=1、C=1,则指将构成信号组的信号中的任意信号取代为对该任意信号乘以系数B的值、对紧邻该任意信号的左侧的信号乘以系数A的值及对紧邻该任意信号的右侧的信号乘以系数C的值的平均值的处理。滤波系数的个数和数值设定为适当的值。
滤波处理部11a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多种滤波处理选择1个滤波处理,所述被摄体条件为与通过所选择的AF区53拍摄的被摄体相关的条件即表示被摄体条件的信息。
被摄体条件包含被摄体的对比度、被摄体的亮度、被摄体的空间频率及被摄体的运动量中的至少1个。
相关运算部11b进行基于滤波处理部11a的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滤波处理部11a的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并根据相关运算的结果,检测第1信号组与第2信号组在行方向X上的偏移量即相位差。
具体而言,相关运算是指,将从多个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输出的第1信号组的数据设为A[1]……A[k],将从和该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成对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输出的第2信号组的数据设为B[1]……B[k],运算使这2个数据向行方向X偏移“d”时的2个数据的相关值的处理。
相关值能够根据被通过以下式求出的2个数据波形包围的面积S[d]求出。相关值越小,表示2个数据的一致度越高。
[数式1]
将表示在横轴取2个数据的偏移量d,并在纵轴取2个数据的相关值即面积S[d]时的相关值的变化的曲线图称作相关曲线,该相关曲线成为相关运算的结果。
该相关曲线包含至少1个谷部(相关值变得极小的部分),因此计算与相关曲线中包含的谷部的任一个对应的偏移量d作为第1信号组与第2信号组在行方向X上的相位差。
透镜位置控制部11c经由透镜控制部4向透镜驱动部8发送指令,根据与通过相关运算部11b检测出的相位差对应的驱动量,使透镜驱动部8驱动对焦透镜,控制对焦透镜的位置。
表示相位差与对焦透镜的驱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在制造数码相机时预先求出,并存储于系统控制部11的ROM。
透镜位置控制部11c从ROM读取与相位差对应的驱动量,将所读取的驱动量传递至透镜驱动部8。透镜驱动部8使对焦透镜仅移动所传递的驱动量。
图8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图8表示被摄体条件信息为被摄体的对比度时的AF动作。
若动态图像摄像开始,则滤波处理部11a分别对从位于通过用户操作等而从9个AF区53中选择的1个AF区53的多个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输出的第1信号组与从和该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A成对的相位差检测用像素52B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滤波处理。另外,在动态图像摄像的开始时点,选择微分滤波处理作为滤波处理。
接着,相关运算部11b进行滤波处理部11a的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及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并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检测相位差。并且,透镜位置控制部11c根据该相位差控制对焦透镜的位置(步骤S2)。
接着,滤波处理部11a根据步骤S2中的相关运算的结果,判定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的被摄体的对比度的大小(步骤S3)。
被摄体的对比度较低时,相关运算的结果即相关曲线如图9的左图所示,呈峰部与谷部交替排列的形状,谷部彼此的相关值的差变小。
滤波处理部11a计算相关曲线的相关值的极小值91与构成位于最靠近该极小值91的位置的峰部的相关值92之差。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该差为预先确定的值以下,则判定为被摄体的对比度为第1阈值th1以下,若该差超过预先确定的值,则判定为被摄体的对比度超过第1阈值th1。
关于第1阈值th1,根据通过摄像元件5拍摄已知对比度的多个被摄体来获得的相关运算的结果,设定为能够判断对比度的高低的程度的值即可。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3的判定为否,则将NG计数器的计数值重置为0(步骤S4)。
步骤S4之后,滤波处理部11a作为对接下来从摄像元件5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第2信号组实施的滤波处理,选择微分滤波处理(步骤S5),处理回到步骤S1。
若步骤S3的判定为是,则滤波处理部11a将NG计数器的计数值计数1个(步骤S6)。
步骤S6之后,滤波处理部11a判定NG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成为第2阈值th2以上(步骤S7)。关于第2阈值th2,适当设定2以上的自然数。
若步骤S7的判定为否,则滤波处理部11a进行步骤S5的处理。
若步骤S7的判定为是,则滤波处理部11a作为对接下来从摄像元件5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第2信号组实施的滤波处理,选择积分滤波处理(步骤S8),处理回到步骤S1。
通过以上的动作,通过所选择的AF区53拍摄的被摄体的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th1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th2次以上时,选择积分滤波。
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th1以下的状态下,如图9的左图所示,谷部彼此的相关值之差变小,很难确定与真相位差对应的相关值。
若选择积分滤波,则在下一个相位差检测时机,第1信号组与第2信号组的低频域分别被增强。其结果,相关曲线从图9的左侧示出的状态变化为图9的右侧示出的状态。
因此,易将相关值的极小值确定为一个,能够提高相位差检测精度。
另一方面,若被摄体的对比度超过第1阈值th1,则选择微分滤波,因此在易检测相位差的被摄体条件下,能够提高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来实现高精度的相位差AF。
图8的例子中,设为在任意时机检测相位差,根据检测出的相位差开始对焦透镜的驱动之后,根据在求出该相位差时使用的相关曲线选择滤波处理。
但是,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任意时机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选择滤波处理之后,再次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再次进行的相关运算的结果驱动对焦透镜。
并且,还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图8中省略步骤S4、S6、S7,当步骤S3的判定为是时,进行步骤S8,当步骤S3的判定为否时,进行步骤S5。
该结构中,根据被摄体的对比度,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被频繁切换,而根据图8的例子,不易产生频繁的切换,因此能够使相位差AF动作稳定。
图10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图10表示被摄体条件信息为被摄体的亮度时的AF动作。图10中,对与图8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所示的流程图为将图8的步骤S3变更为步骤S30并将图8的步骤S7变更为步骤S70的图。
步骤S30中,滤波处理部11a求出从所选择的AF区53的所有像素输出的信号的累积值,计算该累积值作为通过该AF区53拍摄的被摄体的亮度。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计算出的亮度为第3阈值th3以下,则在步骤S6中将NG计数器的计数值进行计数并进行步骤S70的处理,若计算出的亮度超过第3阈值th3,则在步骤S4中重置NG计数并进行步骤S5的处理。
步骤S70中,滤波处理部11a判定NG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成为第4阈值th4以上。关于第4阈值th4,适当设定2以上的自然数。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70的判定为否,则进行步骤S5的处理,若步骤S70的判定为是,则进行步骤S8的处理。
被摄体的亮度较低时,信号中噪点所占的比例增加,因此相位差的检测精度变得易受噪点的影响。
因此,如图10所示,当被摄体的亮度为第3阈值th3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th4次以上时,选择积分滤波,由此能够在降低噪点成分的状态下进行相关运算,能够防止相位差的检测精度下降。
被摄体的亮度较低时,通过摄像元件5拍摄并显示于显示部23的图像变成较暗的状态,即使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较低,给图像的观察者带来不适感的可能性也变低。因此,切换为积分滤波而引起的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的下降的影响较少。
另一方面,若被摄体的亮度超过第3阈值th3,则选择微分滤波,因此在易检测相位差的被摄体条件下,能够提高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来实现高精度的相位差AF。
图10的例子中,设为在任意时机检测相位差,根据检测出的相位差开始对焦透镜的驱动之后,根据在求出该相位差时使用的相关曲线选择滤波处理。
但是,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任意时机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选择滤波处理之后,再次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再次进行的相关运算的结果驱动对焦透镜。
并且,还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图10中省略步骤S4、S70、S6,当步骤S30的判定为是时,进行步骤S8,当步骤S30的判定为否时,进行步骤S5。
图11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图11表示被摄体条件信息为被摄体的空间频率时的AF动作。图11中,对与图8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1所示的流程图为将图8的步骤S3变更为步骤S31并将图8的步骤S7变更为步骤S71的图。
步骤S31中,滤波处理部11a根据步骤S2的相关运算的结果,判定被摄体的空间频率是否为第5阈值th5以上。
被摄体的空间频率较高时,可知相关曲线如图12的实线波形所示,呈下凸形状且底部平整的形状。
另一方面,被摄体的空间频率较低时,相关曲线如图12的虚线波形所示,呈下凸形状且底部尖锐的形状。
因此,能够根据相关曲线的底部的尖锐度判定被摄体的空间频率的大小。
关于相关曲线的底部的尖锐度,例如,能够根据以和相关值的极小值对应的偏移量为中心的与规定范围的偏移量对应的极小值的分散值求出。
或者,能够对相关值设定阈值,在相关曲线中,根据相关值成为该阈值以下的部分的各相关值的分散值来求出。
另外,除此以外,判定被摄体的空间频率的方法使用周知的方法即可。例如,可根据通过AF区53的所有像素拍摄的摄像图像信号计算空间频率。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31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S6中将NG计数进行计数并进行步骤S71的处理,若步骤S31的判定为否,则在步骤S4中重置NG计器并进行步骤S5的处理。
步骤S71中,滤波处理部11a判定NG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成为第6阈值th6以上。关于第6阈值th6,适当设定2以上的自然数。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71的判定为否,则进行步骤S5的处理,若步骤S71的判定为是,则进行步骤S8的处理。
被摄体的空间频率较高时,相关曲线变得如图12所示,因此错误地检测相位差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如图11所示,当被摄体的空间频率为第5阈值th5以下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th6次以上时,选择积分滤波,由此能够在使被摄体的高频成分衰减的状态下进行相关运算,能够使相关曲线接近图12的虚线状态,能够防止相位差的检测精度下降。
并且,被摄体的空间频率较高时,若设为选择微分滤波的状态,则数码相机即使稍微移动,相位差也会发生变化,对焦透镜的动作不稳定。
被摄体的空间频率较高时,选择积分滤波,由此能够防止对焦透镜随数码相机的微小的移动而移动,能够使相位差AF动作稳定。
图11的例子中,设为在任意时机检测相位差,根据检测出的相位差开始对焦透镜的驱动之后,根据求出该相位差时使用的相关曲线选择滤波处理。
但是,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任意时机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选择滤波处理之后,再次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再次进行的相关运算的结果驱动对焦透镜。
并且,还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图11中省略步骤S4、S71、S6,当步骤S31的判定为是时,进行步骤S8,当步骤S31的判定为否时,进行步骤S5。
图13是用于说明动态图像摄像时通过系统控制部11进行的AF动作的流程图。图13表示被摄体条件信息为被摄体的运动量时的AF动作。图13中,对与图8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3所示的流程图为将图8的步骤S3变更为步骤S32并将图8的步骤S7变更为步骤S72的图。
步骤S32中,滤波处理部11a根据陀螺仪传感器30的检测信号,判定通过所选择的AF区53拍摄的被摄体相对于摄像元件5的运动量是否为第7阈值th7以上。
数码相机被设为摇拍时,通过所选择的AF区53拍摄的被摄体相对于摄像元件5的运动量发生大幅变动。
因此,能够根据依据陀螺仪传感器30的检测信号确定的运动量的大小,判定数码相机是否被设为摇拍。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32的判定为是,则在步骤S6中将NG计数器的计数值进行计数并进行步骤S72的处理,若步骤S32的判定为否,则在步骤S4中重置NG计数并进行步骤S5的处理。
步骤S72中,滤波处理部11a判定NG计数器的计数值是否成为第8阈值th8以上。关于第8阈值th8,适当设定2以上的自然数。
滤波处理部11a中,若步骤S72的判定为否,则进行步骤S5的处理,若步骤S72的判定为是,则进行步骤S8的处理。
若数码相机被设为摇拍而被摄体发生变化的状态持续,则相位差也发生大幅变动的可能性较高,对焦透镜的位置被频繁切换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该状态持续时,选择积分滤波,与选择微分滤波时相比,更降低相位差的检测分辨率,由此能够防止对焦透镜的频繁切换。
图13的例子中,设为在任意时机检测相位差,根据检测出的相位差开始对焦透镜的驱动之后,根据求出该相位差时使用的相关曲线选择滤波处理。
但是,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任意时机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相关运算的结果选择滤波处理之后,再次进行相关运算,根据该再次进行的相关运算的结果驱动对焦透镜。
并且,还可设为如下结构,即,在图13中省略步骤S4、S72、S6,当步骤S32的判定为是时,进行步骤S8,当步骤S32的判定为否时,进行步骤S5。
到目前为止,将在步骤S8中选择的积分滤波处理设为1种,但也可设为如下结构,即,预先准备多种积分滤波处理,滤波处理部11a选择计数值的大小越大则低频域的增强程度越强(例如,滤波系数的个数增加)的积分滤波处理。
并且,积分滤波处理为至少包含积分滤波处理的处理即可,例如,可以是结合微分滤波处理与积分滤波处理的滤波处理。
并且,到目前为止,设为切换微分滤波处理与积分滤波处理,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可设为如下结构,即,作为滤波处理预先准备多种微分滤波处理,在步骤S5中选择高频域增强程度变得最大的微分滤波处理,在步骤S8中选择高频域增强程度小于步骤S5中选择的滤波处理的滤波处理。
此时,可根据计数值变更滤波处理的种类。即使设为该结构,也能够提高不易检测相位差的被摄体条件下的相位差检测精度。
以上说明的数码相机中,系统控制部11作为对焦控制装置发挥作用。此前,将数码相机作为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例如广播用相机系统。
图14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的概略结构图。该相机系统适于广播用或电影用等业务用相机系统。
图14所示的相机系统具备镜头装置100及作为安装有镜头装置100的摄像装置的相机装置300。
镜头装置100具备对焦透镜111、变焦透镜112、113、光圈114及主透镜组115,这些从被摄体侧依次排列配置。
对焦透镜111、变焦透镜112、113、光圈114及主透镜组115构成摄像光学系统。摄像光学系统至少包含对焦透镜111。
镜头装置100还具备包含反射面116a的分束器116、反射镜117、包含聚光透镜118、分离透镜119及摄像元件120的AF单元121。摄像元件120为具有配置成二维状的多个像素的CCD型图像传感器或CMOS型图像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
分束器116在光轴K上配置于光圈114与主透镜组115之间。
分束器116使入射于摄像光学系统并通过光圈114的被摄体光的一部分(例如,被摄体光的80%)直接透射,并沿与光轴K垂直的方向通过反射面116a反射除了该被摄体光的一部分的剩余部分(例如,被摄体光的20%)。
分束器116的位置不限于图14所示的位置,在光轴K上配置于比位于摄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被摄体侧的透镜更靠后侧即可。
反射镜117配置于被分束器116的反射面116a反射的光的光路上,使该光反射而入射于AF单元121的聚光透镜118。
聚光透镜118对通过反射镜117反射的光进行聚光。
如在图14中的虚线内示出放大主视图,分离透镜119由夹着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而沿一个方向(图14的例子中为水平方向)排列而配置的2个透镜19R及透镜19L构成。
通过聚光透镜118聚光的被摄体光分别通过这些2个透镜19R、19L,成像于摄像元件120的受光面(配置有多个像素的面)的不同位置。即,摄像元件120的受光面上成像有沿一个方向偏移的一对被摄体光像。
分束器116、反射镜117、聚光透镜118及分离透镜119作为如下光学元件发挥作用,即,使入射于摄像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光的一部分入射于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光像的相机装置300的摄像元件310,并使除了该被摄体光的一部分的剩余部分入射于摄像元件120。
另外,也可以是除去反射镜117,使被分束器116反射的光直接入射于聚光透镜118的结构。
摄像元件120为受光面上以二维状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区域传感器,输出分别与成像于受光面的2个被摄体光像相应的图像信号。
即,摄像元件120对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1个被摄体光像,输出沿水平方向偏移的一对图像信号。
通过使用区域传感器作为摄像元件120,与使用线传感器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精密地对齐线传感器彼此的位置的困难。
摄像元件120中包含的像素中,输出沿水平方向偏移的一对摄像图像信号中的各像素构成第1信号检测部,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水平方向排列的不同的2个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光束,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摄像元件120中包含的像素中,输出沿水平方向偏移的一对摄像图像信号中的另一个的各像素构成第2信号检测部,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水平方向排列的不同的2个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光束,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在此,将摄像元件120作为区域传感器,但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代替摄像元件120,将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构成第1信号检测部的像素的线传感器配置于与透镜19R对置的位置,并将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构成第2信号检测部的像素的线传感器配置于与透镜19R对置的位置。
相机装置300具备:配置于镜头装置100的光轴K上的CCD型图像传感器或CMOS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310;及对通过摄像元件310拍摄被摄体光像来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来生成摄像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部320。
镜头装置100的模块结构与图1的镜头装置相同,具备驱动对焦透镜111的驱动部及控制该驱动部的系统控制部。
并且,该系统控制部执行对焦控制程序,作为滤波处理部11a、相关运算部11b及透镜驱动控制部11c发挥作用。
其中,输入至系统控制部的第1信号组与第2信号组为从摄像元件120的第1信号检测部及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信号。该相机系统中,镜头装置100的系统控制部作为对焦控制装置发挥作用。
业务用相机系统中,动态图像拍摄成为的基本的使用方法。因此,基于图1~图13中说明的数码相机的系统控制部11的对焦控制变得尤其有效。另外,图14的相机系统中,用于检测被摄体的运动量的陀螺仪传感器设置于镜头装置内。
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公开以下事项。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滤波处理部,分别对从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相关运算部,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部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部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部,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上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中,上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对比度,上述滤波处理部中,当上述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对比度超过上述第1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亮度,上述滤波处理部中,当上述亮度成为第3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亮度超过上述第3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空间频率,上述滤波处理部中,当上述空间频率成为第5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空间频率小于上述第5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装置,其还具备移动检测部,检测具有上述对焦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移动,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通过上述移动检测部检测的运动量,上述滤波处理部中,当上述运动量成为第7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8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运动量小于上述第7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镜头装置,其具备上述对焦控制装置及上述摄像光学系统。
所公开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对焦控制装置。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滤波处理步骤,分别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相关运算步骤,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中,上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对比度,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上述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对比度超过上述第1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亮度,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上述亮度成为第3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亮度超过上述第3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空间频率,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上述空间频率成为第5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空间频率小于上述第5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方法中,上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具有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电子设备的运动量,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上述运动量成为第7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8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上述积分滤波处理,当上述运动量小于上述第7阈值时,选择上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公开的对焦控制程序,其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滤波处理步骤,分别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上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上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上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并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相关运算步骤,进行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基于上述滤波处理步骤的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基于上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上述对焦透镜的位置,其中,上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上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上述第1滤波处理。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以动态图像摄像为主的广播用电视摄像机等,便利性高且有效。
符号说明
1-成像透镜,5-摄像元件,52A、52B-相位差检测用像素,11-系统控制部,11a-滤波处理部,11b-相关运算部,11c-透镜位置控制部,30-陀螺仪传感器。

Claims (20)

1.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
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其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其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滤波处理部,其对从所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所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
相关运算部,其进行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所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装置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根据所述相关运算的结果判定的被摄体的对比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部中,当所述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对比度超过所述第1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2.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
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其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其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滤波处理部,其对从所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所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
相关运算部,其进行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所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装置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亮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部中,当所述亮度成为第3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亮度超过所述第3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3.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
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其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其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滤波处理部,其分别对从所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所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
相关运算部,其进行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所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装置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空间频率,
在所述滤波处理部中,当所述空间频率成为第5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空间频率小于所述第5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4.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其具备:
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其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其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滤波处理部,其对从所述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所述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
相关运算部,其进行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由所述滤波处理部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相关运算部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所述滤波处理部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装置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该对焦控制装置还具备移动检测部,该移动检测部检测具有所述对焦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运动,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通过所述移动检测部检测到的运动量,
在所述滤波处理部中,当所述运动量成为第7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8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运动量小于所述第7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5.一种镜头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及所述摄像光学系统。
6.一种镜头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及所述摄像光学系统。
7.一种镜头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及所述摄像光学系统。
8.一种镜头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及所述摄像光学系统。
9.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1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1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12.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控制装置。
13.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方法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根据所述相关运算的结果判定的被摄体的对比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对比度超过所述第1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4.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方法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亮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亮度成为第3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亮度超过所述第3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5.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方法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空间频率,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空间频率成为第5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空间频率小于所述第5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6.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其具备: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
在该对焦控制方法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具有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电子设备的运动量,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运动量成为第7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8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运动量小于所述第7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7.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对焦控制程序,该对焦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其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根据所述相关运算的结果判定的被摄体的对比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对比度成为第1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2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对比度超过所述第1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8.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对焦控制程序,该对焦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其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亮度,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亮度成为第3阈值以下的状态连续第4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亮度超过所述第3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19.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对焦控制程序,该对焦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其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被摄体的空间频率,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空间频率成为第5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6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空间频率小于所述第5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20.一种记录介质,其存储有对焦控制程序,该对焦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滤波处理步骤,对从多个第1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1信号组及从多个第2信号检测部输出的第2信号组,分别实施从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的第1滤波处理,其中,所述第1信号检测部接收通过了包含对焦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瞳区域的沿一个方向排列的不同部分后的一对光束中的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检测部接收所述一对光束中的另一个,检测与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相关运算步骤,进行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1信号组与通过所述滤波处理步骤进行第1滤波处理之后的第2信号组的相关运算;及
透镜位置控制步骤,根据所述相关运算步骤的相关运算的结果,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位置,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根据被摄体条件信息,从所述多种滤波处理中选择所述第1滤波处理,其中,
所述多种滤波处理包含微分滤波处理及积分滤波处理,
所述被摄体条件信息包含具有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电子设备的运动量,
在所述滤波处理步骤中,当所述运动量成为第7阈值以上的状态连续第8阈值以上的次数时,选择所述积分滤波处理;当所述运动量小于所述第7阈值时,选择所述微分滤波处理,
所述第1滤波处理是所述微分滤波处理和所述积分滤波处理中的一种。
CN201580062377.2A 2014-11-18 2015-10-28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Active CN107003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3499 2014-11-18
JP2014-233499 2014-11-18
PCT/JP2015/080321 WO2016080161A1 (ja) 2014-11-18 2015-10-28 合焦制御装置、合焦制御方法、合焦制御プログラム、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3500A CN107003500A (zh) 2017-08-01
CN107003500B true CN107003500B (zh) 2019-11-12

Family

ID=5601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2377.2A Active CN107003500B (zh) 2014-11-18 2015-10-28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1621B2 (zh)
JP (1) JP6171110B2 (zh)
CN (1) CN107003500B (zh)
WO (1) WO20160801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9140B2 (ja) * 2016-08-10 2021-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6873729B2 (ja) * 2017-02-14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7719A (en) * 1981-02-03 1984-05-08 Nippon Kogaku K. K.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using weighted average means
US4561749A (en) * 1983-02-02 1985-12-31 Nippon Kogaku K.K. Focus detection apparatus
CN101677353A (zh) * 2008-09-18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视频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图像摄取设备、显示设备
JP2010078732A (ja) * 2008-09-24 2010-04-08 Seiko Precision Inc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3167236A (zh) * 2011-12-13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图像传感器和焦点检测方法
JP2013171257A (ja) * 2012-02-22 2013-09-02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074851A (ja) * 2012-10-05 2014-04-24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2506A (ja) * 1983-02-02 1984-08-15 Nippon Kogaku Kk <Nikon> 焦点検出装置
US4766302A (en) * 1984-05-17 1988-08-23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Focus detecting device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a priority of correlation calculations
JP2546211B2 (ja) * 1988-03-22 1996-10-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US5155518A (en) * 1988-08-24 1992-10-13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detecting apparatus
JP3118610B2 (ja) * 1990-09-18 2000-1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焦点状態検出装置
JPH07110433A (ja) * 1993-10-13 1995-04-25 Fuji Film Micro Device Kk 測距システム搭載カメラ
JP4632640B2 (ja) * 2003-08-15 2011-02-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測距装置
WO2009008164A1 (ja) * 2007-07-09 2009-0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5871462B2 (ja) 2010-12-24 2016-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025144A (ja) * 2011-07-22 2013-02-04 Nikon Corp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089432A (ja) * 2012-03-01 2014-05-15 Sony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におけるマイクロレンズの形成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947601B2 (ja) * 2012-04-10 2016-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085503A (ja) 2012-10-23 2014-05-12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6317548B2 (ja) * 2013-04-10 2018-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532119B2 (ja) * 2013-04-30 2019-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263035B2 (ja) * 2013-05-17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426890B2 (ja) * 2013-06-11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6234144B2 (ja) * 2013-10-02 2017-11-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焦点検出方法
JP6305006B2 (ja) * 2013-10-18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7719A (en) * 1981-02-03 1984-05-08 Nippon Kogaku K. K.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using weighted average means
US4561749A (en) * 1983-02-02 1985-12-31 Nippon Kogaku K.K. Focus detection apparatus
CN101677353A (zh) * 2008-09-18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视频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图像摄取设备、显示设备
JP2010078732A (ja) * 2008-09-24 2010-04-08 Seiko Precision Inc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3167236A (zh) * 2011-12-13 2013-06-1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图像传感器和焦点检测方法
JP2013171257A (ja) * 2012-02-22 2013-09-02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074851A (ja) * 2012-10-05 2014-04-24 Nikon Corp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71110B2 (ja) 2017-07-26
US20170293106A1 (en) 2017-10-12
CN107003500A (zh) 2017-08-01
JPWO2016080161A1 (ja) 2017-08-31
WO2016080161A1 (ja) 2016-05-26
US10001621B2 (en) 201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92944B2 (ja) 撮像装置
JP617315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US8786676B2 (en) Imaging device for generating stereoscopic image
CN108141531B (zh) 摄像装置
JP5493011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合焦位置検出方法
JP6506560B2 (ja)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808333B2 (ja)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CN105338263A (zh) 图像传感器和包括该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拾取设备
US9124875B2 (en) Stereoscopic imaging apparatus
CN107111105A (zh)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对焦控制程序、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JP2014032214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合焦位置検出方法
JP2022000695A (ja) 撮像装置
JP2022106735A (ja) 撮像素子及び撮像装置
CN107003500B (zh)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US20170371129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18132613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170015170A (ko) 촬상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7111106A (zh) 对焦控制装置、对焦控制方法、对焦控制程序、镜头装置、摄像装置
CN105338264B (zh) 图像传感器和包括该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6993110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467824B2 (ja) 撮像装置
JP6723853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153918A (ja)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JP720000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6891470B2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