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4023A -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4023A
CN106974023A CN201710299196.2A CN201710299196A CN106974023A CN 106974023 A CN106974023 A CN 106974023A CN 201710299196 A CN201710299196 A CN 201710299196A CN 106974023 A CN106974023 A CN 106974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parts
okra
green tea
d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991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2991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740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74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4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2份,蒲公英提取物2~3份,南瓜粉4~6份,糯米粉7~10份,水60~70份。本发明通过在初步干燥的茶叶表面喷淋由薰衣草提取物、黄秋葵胶质多糖、蒲公英提取物、南瓜粉、糯米粉和水制成的处理液,在茶叶表面包裹一层附着物,使其具有良好的防潮、防氧化和不吸收异味的优越性能,稳定性好。处理液的各成分均源于天然,协同作用,不影响绿茶本身风味。

Description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茶,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是不发酵茶,较多的保留了鲜叶里的天然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叶绿素等),具有“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绿茶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和消炎等具有很好的效用,为发酵茶所不及。
绿茶的家庭保存方法有瓦罐储茶法、罐藏法、塑料袋储茶法、热水瓶储茶法和冰箱储茶法,这些常见的保存方法关键点在于防潮、防氧化和忌异味,原因如下: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很容易吸潮而产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的绿茶茶叶汤色变红、变深,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烯类化合物,极不稳定,广吸异味,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就会吸收异味而且无法去除。即使采用了上述保存方法,一旦开封,不可避免的随着时间的增长,绿茶风味明显变差。
因此,现有的绿茶产品普遍存在贮存条件苛刻的特点,急需一种稳定性较高的绿茶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制作方法得到的一种高稳定性绿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2份,蒲公英提取物2~3份,南瓜粉4~6份,糯米粉7~10份,水60~70份。
优选的,所述杀青选自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80~90℃干燥20~30分钟。
优选的,所述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10~120℃干燥10~15分钟。
优选的,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5~6分钟。
优选的,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2~3mm,喷淋量为0.5~0.8kg/m2
优选的,所述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冷冻干燥,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离心,干燥即得胶质多糖。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20~-30℃冷冻干燥2~3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2~3次,离心,所得固体于30~40℃干燥12~24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50~60mL。
优选的,所述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30~4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50~6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初步干燥的茶叶表面喷淋由薰衣草提取物、黄秋葵胶质多糖、蒲公英提取物、南瓜粉、糯米粉和水制成的处理液,在茶叶表面包裹一层附着物,使其具有良好的防潮、防氧化和不吸收异味的优越性能,稳定性好。处理液的各成分均源于天然,协同作用,不影响绿茶本身风味。
本发明的处理液以水为基质,大部分为南瓜粉和糯米粉,它们共同构成附着物的主体,结合黄秋葵胶质多糖的黏性,有助于处理液的均匀分散,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所得绿茶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本发明涉及的薰衣草提取物购自西安金绿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蒲公英提取物购自西安天瑞生物有限公司,南瓜粉和糯米粉购自兴化市宏升食品有限公司。
实施例1: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炒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份,蒲公英提取物2份,南瓜粉4份,糯米粉7份,水60份。
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80℃干燥20分钟;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10℃干燥10分钟。
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5分钟。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2mm,喷淋量为0.5kg/m2
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20℃冷冻干燥2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2次,离心,所得固体于30℃干燥12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50mL。
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3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5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实施例2: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烘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2份,蒲公英提取物3份,南瓜粉6份,糯米粉10份,水70份。
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90℃干燥30分钟;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20℃干燥15分钟。
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6分钟。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3mm,喷淋量为0.8kg/m2
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30℃冷冻干燥3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3次,离心,所得固体于40℃干燥24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60mL。
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4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6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实施例3: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晒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份,蒲公英提取物3份,南瓜粉4份,糯米粉10份,水60份。
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90℃干燥30分钟;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20℃干燥10分钟。
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6分钟。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2mm,喷淋量为0.8kg/m2
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20℃冷冻干燥3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2次,离心,所得固体于40℃干燥12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60mL。
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3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6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实施例4: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蒸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2份,蒲公英提取物2份,南瓜粉6份,糯米粉7份,水70份。
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80℃干燥30分钟;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10℃干燥15分钟。
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5分钟。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3mm,喷淋量为0.5kg/m2
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30℃冷冻干燥2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3次,离心,所得固体于30℃干燥24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50mL。
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4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5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实施例5: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炒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5份,蒲公英提取物2.5份,南瓜粉5份,糯米粉8份,水65份。
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85℃干燥25分钟;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15℃干燥12分钟。
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5分钟。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2.5mm,喷淋量为0.7kg/m2
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25℃冷冻干燥2.5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2次,离心,所得固体于35℃干燥18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55mL。
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35℃,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55℃,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对比例1
处理液中略去南瓜粉,其余同实施例5。
对比例2
处理液中略去黄秋葵胶质多糖,其余同实施例5。
对比例3
处理液中略去薰衣草提取物,其余同实施例5。
对比例4
处理液中略去蒲公英提取物,其余同实施例5。
对比例5
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自然冷却后,摊开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直接进行第二次干燥。其余同实施例5。
试验例
选择日照绿茶产区的新鲜茶叶(春茶),分别按照实施例1~5和对比例1~5的制作方法制作绿茶,在室内采用普通罐装(250g),开封后不采取任何密封措施,每日均开封一次取1g茶叶,100天后,取2g绿茶冲泡在200mL80~90℃的水中,冲泡2分钟得茶汤,考察绿茶干品和茶汤的稳定性,结果见表1。
表1.稳定性考察
对比例1略去了南瓜粉,附着性差,有脱落现象,出现霉斑,汤色变红、变深,有异味;对比例2略去了黄秋葵胶质多糖,附着均匀性差,部分出现霉斑,有异味;对比例3略去了薰衣草提取物,对比例4略去了蒲公英提取物,产品稳定性明显变差,有霉点,冲泡后汤色变红、变深,口味变差,有异味;对比例5第一次干燥后未趁热喷淋,而且喷淋后未堆置,产品稳定性也明显变差,有霉斑,冲泡后汤色变红、变深,口味变差,有异味。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高稳定性绿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采摘的新鲜茶叶依次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处理,其中,干燥包括第一次干燥、喷淋处理液和第二次干燥三个步骤,所述处理液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的:薰衣草提取物1份,黄秋葵胶质多糖1~2份,蒲公英提取物2~3份,南瓜粉4~6份,糯米粉7~10份,水60~7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青选自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干燥的条件为:80~90℃干燥20~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干燥的条件为:110~120℃干燥10~15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喷淋处理液是在第一次干燥结束后趁热进行喷淋,喷淋结束后堆置5~6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喷淋处理液的具体方法是:将第一次干燥处理后的茶叶趁热摊开进行喷淋,茶叶的厚度为2~3mm,喷淋量为0.5~0.8kg/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冷冻干燥,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离心,干燥即得胶质多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秋葵胶质多糖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黄秋葵于-20~-30℃冷冻干燥2~3小时,粉碎,以无水乙醇浸提2~3次,离心,所得固体于30~40℃干燥12~24小时,即得;其中,黄秋葵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g:50~60mL。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水加热至30~40℃,边搅拌边加入黄秋葵胶质多糖,继续加热至50~60℃,依次加入南瓜粉和糯米粉,搅拌混匀,最后加入薰衣草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混匀,自然冷却,即得。
10.一种高稳定性绿茶,是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制作方法得到的。
CN201710299196.2A 2017-05-01 2017-05-01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069740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9196.2A CN106974023A (zh) 2017-05-01 2017-05-01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99196.2A CN106974023A (zh) 2017-05-01 2017-05-01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4023A true CN106974023A (zh) 2017-07-25

Family

ID=59343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99196.2A Pending CN106974023A (zh) 2017-05-01 2017-05-01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7402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7158A (zh) * 2006-03-14 2006-08-1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绿茶常温生物保鲜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01569692A (zh) * 2009-05-23 2009-11-04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复合保健药茶
CN104757186A (zh) * 2015-04-03 2015-07-08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保健袋泡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1250A (zh) * 2015-06-12 2015-09-23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饮料制品的天然植物稳定剂及其配制方法、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7158A (zh) * 2006-03-14 2006-08-1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绿茶常温生物保鲜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01569692A (zh) * 2009-05-23 2009-11-04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复合保健药茶
CN104757186A (zh) * 2015-04-03 2015-07-08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保健袋泡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1250A (zh) * 2015-06-12 2015-09-23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饮料制品的天然植物稳定剂及其配制方法、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7608B (zh) 一种金花茶酒的制作方法
CN105613889A (zh) 柿蒂葛花保健茶精的制作方法
CN108432923A (zh) 一种桑叶绿茶及其制备工艺
CN108576311A (zh) 一种负压-超声辅助纤维素酶解提取茯砖茶多酚的方法
CN110742155A (zh) 一种发酵苦丁茶的生产方法
CN104012922A (zh) 一种香菇风味液体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35792A (zh) 一种粗粮黑芝麻糊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49339A (zh) 一种明目油茶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74023A (zh) 一种高稳定性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3451072B (zh) 一种普洱茶酒的生产方法
CN104247823A (zh) 一种清凉夏桑菊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8625A (zh) 一种风味野葡萄酒及其制备方法
KR101108659B1 (ko) 개똥쑥을 이용한 저염 고추장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추장
CN104171948A (zh) 一种海鲜莲藕春卷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32469A (zh) 一种保留天然色香味及营养价值的菊花固体饮料加工方法
CN103504442B (zh) 一种荸荠速溶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62749A (zh) 一种定神油茶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5205B (zh) 一种耐热型巴西莓香精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1113A (zh) 一种扇贝海鲜调味酱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0729A (zh) 一种玫瑰花茶的制备方法
CN104719534A (zh) 一种抗衰老茶包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24453A (zh) 一种桔梗黄酒的酿造工艺
CN107118914B (zh) 一种猕猴桃酒和猕猴桃脆片的加工方法
CN105349336A (zh) 一种养血油茶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13465A (zh) 一种豆渣韭菜酱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