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8987B -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8987B
CN106918987B CN201710093354.9A CN201710093354A CN106918987B CN 106918987 B CN106918987 B CN 106918987B CN 201710093354 A CN201710093354 A CN 201710093354A CN 106918987 B CN106918987 B CN 1069189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imprinting
soft mold
composite soft
workb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33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8987A (zh
Inventor
兰红波
郭良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0933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89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8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987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72078 priority patent/WO2018153174A1/zh
Priority to DE112018000010.9T priority patent/DE112018000010B4/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8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02Lith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patterning methods other than those involving the exposure to radiation, e.g. by st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它解决了压印图形存在较大的变形,压印精度低,压印质量差的问题,利用辊轮、复合软模具、工作台的密切配合,在正负压共同和协同作用下,高效自动完成大面积压印和揭开式脱模,实现对超大尺寸刚性衬底的大面积微纳米图形化。其技术方案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移动台面上设置真空吸盘,真空吸盘真空吸附着基材,基材上均匀涂铺压印材料;基材上方对应配合设置有压印模组,所述压印模组包括压印组件和固化组件,所述压印组件包括辊轮,所述辊轮外表面真空吸附着复合软模具,所述辊轮外表面包覆弹性材料层,所述复合软模具与辊轮接触的一侧设置柔性材料层。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纳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辊轮辅助和复合软模具的大面积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高清平板显示、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抗反射和自清洁玻璃、LED图形化、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等领域为了改进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对于大面积微纳图形化技术有着非常巨大的产业需求。这些产品其共同特征是需要在大尺寸非平整刚性衬底上(硬质基材或者基板)高效、低成本制造出大面积复杂三维微纳米结构。但是,现有的各种微纳米制造技术(诸如电子束光刻、光学光刻、激光干涉光刻、全息光刻、自组装等)无论在技术层面(非平整衬底大面积微纳图形化、复杂三维微纳结构制造),还是在图形化的生产成本、效率、一致性、良率等方面都还难以满足工业级规模化生产的实际要求。
纳米压印光刻(Nanoimprint Lithography,NIL)作为一种全新的微纳米制造技术,较之现行的投影光刻和下一代光刻技术,具有高分辩率、超低成本(国际权威机构评估同等制作水平的NIL比传统光学投影光刻至少低一个数量级)和高生产率的特点,而且其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大面积、复杂三维微纳结构制造的能力以及非平整衬底的图形化,尤其是软紫外纳米压印工艺还具有在非平整(弯曲、翘曲或者台阶)、曲面、易碎衬底上底上实现晶圆级纳米压印的潜能,以及滚压印工艺所特有的连续图形化能力。此外,NIL是基于压印材料受力变形而实现其图形化,不涉及各种高能束的使用,对于衬底的损伤较小,这对于许多光电子、量子器件的应用非常重要。目前纳米压印的最小特征尺寸已经达到2.4nm。
尽管纳米压印光刻在大面积微纳图形化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巨大的潜能,但是现有的各种纳米压印工艺在图形化面积、压印成本、效率、一致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刚性衬底(硬质基材)整片压印的最大尺寸还局限在8英寸以下,对于大幅面、米级尺度刚性衬底的大面积图形化还难以实现,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面积纳米压印在新一代大尺寸高清平板显示、高效太阳能电池板、高性能玻璃幕墙、大尺寸LED图形化、大尺寸晶圆级微纳光学产品等的广泛应用。
目前,大面积纳米压印主要有三种工艺:(1)整片晶圆压印;(2)滚对平面压印(又分为使用辊轮模具和基于平板模具的辊轮施压);(3)滚对滚型压印(Roll-to-Rollimprinting)。目前整片晶圆压印(亦称晶圆级压印)主要策略是结合气体辅助施压和平板型软模具实现晶圆级纳米压印,目前最大压印的面积限定在8英寸以下晶圆,对于更大晶圆尺寸压印面临许多挑战性难以处理的问题(诸如非常大的压印力、大面积共形接触、大面积均匀施压、气泡消除、大面积脱难等诸多难题。例如8英寸整片晶圆纳米压印如果施加2 Bar的压印力,整片晶圆所要承受的压印力就达到628kgf/cm2,气腔室的压力将可能超过1400kgf/cm2,而且随着压印面积的进一步增大,压印力成几何倍数增加。导致软模具的变形以及压印工艺的实现等许多问题非常难以处理),更大尺寸晶圆的整片压印,尤其是对于米级尺度刚性衬底的图形化目前还几乎无法实现。滚对滚型压印虽然可以实现大面积连续图形化,但主要适用于柔性衬底(基材),对于硬质刚性衬底微纳图形化不适合,尤其对于大尺寸非平整刚性衬底几乎无法实现其图形化。基于辊轮模具的滚对平面压印一方面对刚性衬底平整度要求高(难以处理翘曲、非平整衬底压印),另一方面辊轮模具制造困难,尤其对于纳尺度无缝辊轮型模具的制造,现有的技术几乎还无法解决。基于平板模具辊轮施压型滚对平面压印仅仅能实现压印工步(主要是仅仅利用辊轮施加均匀压印力),放置模具和脱模等操作还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而且脱模效果差,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和成本高。压印面积目前也还限定在较小的面积,无法实现大尺寸硬质基材的大面积微纳图形化。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5159029A)公开了一种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和方法,其虽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1)其采用压印和固化同时进行。这样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为:一方面压印过程中薄膜软模具在压印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直接固化导致固化后压印图形存在较大的变形,压印精度低,压印质量差;另一方面,压印和固化同时进行,要求压印材料具有快速固化的性能(这就使得压印材料的选择受限),同时,存在固化不完全的问题(即使以非常低的压印速度进行工作);(2)其压印力直接施加在辊轮(或者辊轮轴)上,一方面存在难以保证施加均匀一致的压印力,导致压印图形的一致性差,压印面积受限,另一方面,对于衬底不平整度适应性差,尤其难以对超大尺寸衬底和易碎衬底进行压印;(3)辊轮旋转带动与之相连接的气管转动,导致气管缠绕,无法实现正常可靠的工作循环,尤其是压印效率要求较高时(辊轮转速很快),会导致设备无法工作;(4)辊轮外表面所设置的长槽密封性差,复合软模具难以完全被吸附固定在辊轮上(尤其随着衬底尺寸的增大,复合软模具可靠完全吸附在辊轮上变的非常困难),因此,存在压印质量和精度差,设备可靠性低;(5)整个装置的结构刚性差、精度差,难以满足大面积纳米的压印的工艺要求,尤其是对于超大尺寸衬底,几乎无法实现正常的压印图形化。
综上所述,现有的各种微纳制造工艺和方法还难以满足大尺寸(8英寸以上)、非平整刚性衬底和易碎衬底大面积图形化工业级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面积功能性表面纳米结构和纳米结构涂层在高性能玻璃、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新一代高清平板显示、大尺寸LED图形化等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制约这些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超大面积纳米图形化的装置和方法,实现米级尺度超大尺寸衬底、非平整衬底、易碎衬底的大面积微纳图形化,解决超大尺寸、非平整刚性衬底、易碎衬底上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制造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在超大尺寸、非平整刚性衬底(硬质基材或基板)、易碎衬底上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制造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纳米压印光刻机,高效、低成本的实现米级尺度超大尺寸刚性衬底的大面积微纳米图形化,提高压印可靠性,改进压印质量,增大图形化尺寸,扩展适用压印材料的种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移动台面上设置真空吸盘,真空吸盘真空吸附着基材,基材上均匀涂铺压印材料;基材上方对应配合设置有压印模组,所述压印模组与上下移动机构连接,所述上下移动机构包括垂直固定于底座上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穿设有动板,动板底部与压印模组连接,动板顶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压印模组包括压印组件和固化组件,固化组件设置于压印组件后侧,所述压印组件包括辊轮,所述辊轮外表面真空吸附着复合软模具,所述辊轮外表面包覆弹性材料层,所述复合软模具与辊轮接触的一侧设置柔性材料层,所述辊轮通过连接架与动板连接,所述辊轮包括辊轮基体,所述辊轮基体第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辊轮基体第二端均匀布设多个进气孔,进气孔通过硬质管路与旋转接头旋转部分的出气口对应连接,压力管路和真空管路均与旋转接头固定部分的连接孔相连接,连接孔和出气口连通。
所述导向杆顶部与顶板相互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顶板上。
所述动板和导向杆之间通过直线轴承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缸,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
所述固化组件包括与动板固定的灯架导向板,所述灯架导向板与固化光源灯架滑动连接,固化光源灯架上固定UV曝光灯。
所述UV曝光灯的高度高于辊轮最低端的高度。
所述灯架导向板上设置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滑块,固化光源灯架配合设置于滑槽处,所述滑块与固化光源灯架固定连接。
所述滑槽呈弧形,滑槽第一端与灯架导向板一侧边连接,滑槽第二端与灯架导向板另一侧边连接;滑槽第一端的高度低于滑槽第二端。既能调整前后位置,也能调整高矮。
所述固化光源灯架与滑槽配合处设置紧固件。
所述进气孔由第二端向辊轮基体内部延伸,且进气孔不与第一端连通。
所述辊轮外表面上均匀布设多个轴向的吸附槽,所述吸附槽底至辊轮内部设有多个径向孔,径向孔将进气孔和吸附槽相连通。
所述复合软模具包括图形层和支撑层,支撑层位于图形层之上,图形层包含所要复制的微纳特征结构,所述柔性材料层设置于支撑层之上。
所述图形层的厚度范围是10-50 微米,支撑层的厚度范围是100-500 微米,柔性材料层的厚度范围是100-500微米。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压印产生变形、压印精度低的不足,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
将涂铺有压印材料的基材吸附固定于真空吸盘上,将复合软模具真空吸附于辊轮外表面,工作台和压印组件均移动至压印工位;
步骤2:复合软模具铺放;
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移动,通过真空管路和压力管路的切换,将复合软模具顺序铺放在基材上;
步骤3:压印;
驱动辊轮下移,再次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使复合软模具与基材获得完全共形接触,完成压印;
步骤4:固化;
驱动辊轮上移,工作台水平移动,固化组件完成对整个复合软模具的曝光和压印材料的固化;
步骤5:脱模;
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控制真空管路工作,将复合软模具逐渐吸附于辊轮外表面,完成脱模。
所述步骤1的具体步骤为:
在基材上均匀涂铺压印材料,将基材置于真空吸盘上,并将基材吸附固定在真空吸盘上;将复合软模具包裹在辊轮外表面上,由进气孔通入负压,将复合软模具吸附在辊轮外表面;
工作台水平移动带动真空吸盘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上下移动机构带动辊轮和复合软模具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
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旋转,将辊轮最下端处的进气孔从负压转换成正压,同时工作台以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水平移动,随着辊轮的旋转和工作台的水平移动,从辊轮最下端处的进气孔开始,关闭真空管路,打开压力管路,依次顺序将辊轮其它进气孔由负压转换成正压,吸附在辊轮外表面上的复合软模具逐渐与辊轮分离,同时在辊轮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实现将整个复合软模具平铺到基材上;复合软模具完全脱离辊轮并铺放到基材上的压印材料表面之后,关闭辊轮进气孔的气路。
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继续向下移动20-50微米,随着辊轮的旋转和工作台的水平移动,在辊轮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确保复合软模具与基材获得完全共形接触,并在辊轮线接触均匀压印力作用下将压印材料挤压到复合软模具微纳特征结构型腔中,通过依次逐渐顺序线接触施压压印,完成对整片衬底大面积压印。
所述步骤4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向上移动100-500微米,使辊轮与复合软模具脱离;工作台水平移动,固化组件透过复合软模具对压印材料进行紫外曝光,随着工作台的移动依次完成对整个复合软模具的曝光和压印材料的固化;根据需要,使工作台多次往返,增加曝光时间。
所述步骤5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上移,使辊轮与复合软模具有100-1000微米的间隙;
驱动辊轮旋转,同时将靠近辊轮最下端的进气孔通入负压,依次顺序将其它辊轮进气孔通入负压,复合软模具与压印结构逐渐分离,并被依次顺序吸附固定在辊轮外表面上,同时随着工作台反向移动,进行连续脱模操作;
驱动辊轮向上运动,返回到初始工位;工作台从压印工位返回到初始工位,卸下压印完成的基材,放置新的基材,开始下一轮工作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充分结合了平板型纳米压印和辊轮型纳米压印工艺的优势,利用辊轮、复合软模具、工作台的密切配合,在正负压共同和协同作用下,高效自动完成大面积压印和揭开式脱模,实现对超大尺寸刚性衬底的大面积微纳米图形化,具有结构和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压印图形精度高和缺陷低的特点。
(2)压印力小:压印过程中辊轮与复合软模具为线接触,并且采用的是顺序微接触压印方式。因而,所需要施加的压印力非常小。与传统整片晶圆压印施加的压印力相比,所需要的压印力仅是传统气体辅助施压的1/15-50/1。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软模具的变形小,提高了压印图形的精度和质量,另一方面,极大简化了设备结构,降低了成本。此外,还能够实现易碎衬底/基材的大面积压印(外延片、玻璃等大面积纳米压印)。
(3)施加压印力均匀:辊轮与复合软模具为线接触,并且采用的是顺序微接触压印方式。因而,一方面施加在复合软模具上的压印力均匀一致。另外,与传统大面积压印所采用通过气体或者流体辅助施压方法相比,该压印方法具有工艺和结构简单、成本低。
(4)生产环境的要求低,对于衬底、基材或者晶圆的不平整度、缺陷、颗粒物不敏感,适应度高。这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5)将辊轮通过连接架固定在动板上,压印力施加在动板的中心,同时动板通过导向杆和导向直线轴承的导向,一方面对于超大尺寸衬底确保压印力施加均匀,另一方面,设备的刚性好,尤其对于超大尺寸衬底其显著特点越明显,特别适合超大尺寸衬底的压印。
(6)采用先铺放复合软模具,然后再压印,最后进行固化的工作方法。固化时由于没有施加压印,复合软模具没有变形(压印时模具的变形已经得到充分释放),提高压印图形的精度和压印质量。
(7)由于固化工步是单独进行,能够保证充分固化(可以设置工作台多次往返,实现充分的固化)。
(8)扩大了压印材料的适用范围(对于固化时间长的材料,可以通过工作台多次往返,实现充分完全固化)。
(9)在辊轮进气口设置硬管和旋转接头,解决辊轮旋转导致气路软管的缠绕问题。实现压印机工作可靠,适用于超大尺寸衬底压印。
(10)辊轮外表面设置多个吸附槽,复合软模具易于可靠性完全紧密的吸附在辊轮上,尤其适合与超大尺寸衬底压印图形化。
本发明实现了超大尺寸、非平整衬底、易碎衬底/基材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高效、低成本批量化制造,为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一种工业级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适合于超大尺寸高清平板显示、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抗反射和自清洁玻璃、大尺寸LED图形化、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超大面积表面微纳功能结构等工业级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结构立体图。
图2是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结构侧视图。
图3是UV固化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是辊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压印头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复合软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j是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工作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工作台、3真空吸盘、4基材、5压印材料、6旋转接头、7硬质管路、8复合软模具、9辊轮、10联轴器、11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2UV固化模块、13连接架、14动板、15导向直线轴承、16导向杆、17顶板、18电动缸;
601连接孔、602旋转接头固定部分、603旋转接头旋转部分、604出气孔;
121UV曝光灯、122固化光源灯架、123锁紧螺母、124滑块、125滑槽、126灯架导向板;
801图形层、802支撑层、803柔性材料层、80101微纳特征结构;
901弹性材料层、902辊轮基体、903进气孔、904径向孔、905吸附槽、906辊轮外表面、90101-90108辊轮侧面依次顺序设置的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存在压印精度低、压印质量差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它包括:底座1、工作台2、真空吸盘3、基材4、压印材料5、旋转接头6、硬质管路7、复合软模具8、辊轮9、联轴器10、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UV固化模块12、连接架13、动板14、导向直线轴承15、导向杆16、顶板17、电动缸18。工作台2固定在底座1上,真空吸盘3固定于工作台2上;真空吸盘3正上方真空吸附着基材4;基材4上均匀涂铺液态紫外光固化型压印材料5;复合软模具8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附着在辊轮外表面906;辊轮9一端通过联轴器10与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相连;UV固化模块12置于辊轮9后侧;辊轮9、联轴器10、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置于连接架13上;连接架13固定在动板14上;动板14设置4个导向直线轴承15,动板14上的导向直线轴承15与导向杆16相连接;导向杆16下端固定在底座1上,顶板17固定在导向杆16上端;电动缸18固定于顶板17上,电动缸推杆穿过顶板17固定在动板14上,电动缸推杆置于动板14的中心。
图2是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结构侧视图,UV固化模块12安装在动板14的下表面,并且位于连接架13的后侧。其中,UV曝光灯下端高于辊轮下端一定距离。
图3是UV固化模块结构示意图,它包括:UV曝光灯121、UV灯架122、锁紧螺母123、滑块124、滑槽125、灯架导向板126。UV曝光灯121安装在UV灯架122上,UV曝光灯为紫外LED灯阵列;UV灯架122与滑块124安装在一起;滑块124安装在滑槽125内;灯架导向板126安装在动板14的下表面;锁紧螺母123用于锁死UV灯架122的位置,锁紧螺母123拧紧,UV曝光灯121的位置即被固定,松开锁紧螺母123即可调节UV曝光灯121的位置。
图4是辊轮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弹性材料层901、辊轮基体902、辊轮进气孔903、径向孔904、吸附槽905、辊轮外表面906。弹性材料层901包裹在辊轮基体902外表面,辊轮基体902侧面上均匀布设若干(不少于8组)辊轮进气孔903,辊轮进气孔903只与辊轮基体的一侧相连通(辊轮进气孔903与辊轮基体902的另一侧并未贯通);辊轮外表面906上均匀设置若干个吸附槽905;吸附槽905底部至辊轮基体902内部设有若干个径向孔904(每组径向孔的数量不少于3个),径向孔904将辊轮进气孔903和吸附槽905相连通;辊轮进气孔903连接压力管路与真空管路,通过控制压力管路、真空管路的通断,来实现吸附槽905的正、负压变换,从而实现复合软模具8在辊轮外表面906上的逐渐顺序吸附固定和分离。其中,所类似的气路共设有8组,并且均匀分布于辊轮表面与内部。弹性材料层901可以为硅橡胶或弹性体聚氨酯或PDMS等制成。在辊轮基体902表面涂覆一层弹性材料层901,不仅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保证压印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吸附槽905的气密性。所采用的复合软模具8的支撑层多为PET等材料,由于PET表面较为光滑,并且具有一定硬度,因此吸附槽905对复合软模具8的吸附效果较差,而在包裹一层弹性材料层901之后,大大提高了吸附槽905对复合软模具8的吸附效果。
图5是压印头结构示意图,它包括:连接孔601、旋转接头固定部分602、旋转接头旋转部分603、出气孔604、硬质管路7、辊轮9、辊轮联轴器10、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连接架13。连接孔601与真空管路和压力管路相连通;旋转接头固定部分602固定在连接架13的内侧,旋转接头旋转部分603的侧面设有若干出气孔604,出气孔604通过硬质管路7与辊轮9侧面的进气孔903相连接,连接孔601和出气孔604相连通;辊轮9的另一侧与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通过联轴器10相连接。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驱动辊轮9旋转,辊轮9通过硬质管路7(旋转部分603也可以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轴上)带动旋转接头旋转部分603同步旋转,旋转接头固定部分602固定不动,这样便解决了气路的缠绕问题,保证了正常可靠的工作循环。
旋转接头6、复合软模具8、辊轮9、联轴器10、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UV曝光灯121和连接架13组成压印模组。压印模组固定在动板14上,电动缸18带动动板14沿着导向杆16上下运动。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通过联轴器10驱动辊轮9同步旋转,辊轮9进一步带动旋转接头6同步旋转,通过辊轮外表面906的吸附槽905的正、负压依次顺序变换,同时配合工作台2的水平移动,以及辊轮9压印力辅助作用下,实现复合软模具8的铺放、压印、以及脱模,其中压印材料5在UV曝光灯121的作用下完成固化。
辊轮9在工作时旋转速度极为缓慢,要求驱动电机可以缓慢匀速平稳运转,需要设置减速机。
压印时,工作台2的移动速度与辊轮9旋转的线速度严格同步,通过工作台2的移动、辊轮9的旋转、同时配合辊轮吸附槽905正、负压顺序变换,实现复合软模具8在辊轮外表面906的吸附固定以及软模具在工作台上的铺开。
图6是复合软模具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图形层801、支撑层802、软薄膜803。复合软模具8为透明薄膜复合软模具,支撑层802位于图形层801之上;软薄膜803位于支撑层802之上。图形层801包含所要复制的微纳特征结构80101,其中,图形层801具有极低的表面能、高弹性模量和透明的特性;支撑层802具有透明、和薄膜结构的特性;软薄膜803具有透明、高度柔软的特性,并且具有一定粘附性。由于支撑层802的柔软度有限(支撑层802过于柔软会影响压印图形的质量),并且具有一定硬度,辊轮外表面906直接与支撑层802相接触时,吸附效果有限,本发明在支撑层802的表面均匀覆盖一层软薄膜803,形成三层复合软模具,软薄膜803采用高度柔性材料,并且具有一定粘附性,吸附时不通过支撑层802与辊轮外表面906直接接触,而是通过软薄膜803与辊轮外表面906相接触,大大提高了吸附效果。图形层801采用 ETFE;支撑层802采用高透明PET材料;软薄膜803采用h-PDMS。其中图形层801的厚度是40 微米,支撑层802的厚度是300微米,软薄膜803的厚度是300微米。
压印材料是紫外光固化型液态有机聚合物材料,其粘度30 mpa.s。
本发明以8 英吋(直径约200 毫米)GaN 基光子晶体LED(LED 外延片纳米图形化)的整片晶圆纳米压印为实施例,结合本发明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工作方法步骤示意图(图7a-图7j),详细说明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原理和具体工艺步骤。
实施例中基材4、复合软模具8和图形化过程的一些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基材4为8英吋GaN 基外延片,需要在P 型半导体层压印出光子晶体结构,其中光子晶体的几何参数是:晶格常数600nm,圆孔的直径200nm,孔的深度是100nm。压印材料使用Micro resisttechnology 公司的mr-XNIL26,在GaN 基外延片旋涂的厚度是300nm。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图7a-图7j是纳米压印光刻机的工作方法步骤示意图,具体工作过程包括:预处理过程、复合软模具的铺放过程、压印过程、固化过程、脱模过程。其中,真空吸盘3固定在工作台2上,并且随工作台2一起运动;进气孔903连接真空管路与压力管路。
具体的,工作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预处理过程;
在基材4上均匀涂铺一层液态紫外光固化型压印材料5,将基材4置于真空吸盘3上,并通过真空吸附方式将涂铺压印材料5的基材4吸附固定在真空吸盘3上;将复合软模具8包裹在辊轮外表面906上,辊轮9侧面进气孔903通入负压,将复合软模具8吸附固定在辊轮外表面906上;
工作台2水平移动带动真空吸盘3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电动缸带动辊轮9和复合软模具8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如图7a所示。
步骤(2):复合软模具铺放过程;
开启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使辊轮9逆时针旋转,辊轮9最下端处的进气孔90301从负压转换成正压,同时工作台2以与辊轮9转向相同的方向水平移动(工作台2的移动速度与辊轮9的线速度严格同步),随着辊轮9的旋转和工作台2的水平移动,从辊轮最下端处的进气孔90301开始,关闭真空管路,打开压力管路,依次顺序将辊轮其它进气孔90302-90308由负压转换成正压(与大气接触之后的吸附槽压力从正压变为常压),吸附在辊轮外表面906上的复合软模具8逐渐与辊轮外表面906分离,同时在辊轮9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将整个复合软模具8平铺到基材4上。复合软模具8完全脱离辊轮外表面906并铺放到基材4上的压印材料5表面之后,关闭辊轮进气孔903的气路;如图7b、7c、7d所示。
步骤(3):压印过程;
辊轮9继续向下移动30微米,开启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随着辊轮9的旋转和工作台2的水平移动,在辊轮9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20N的压印力作用下),确保复合软模具8与基材4获得完全共形接触,并在辊轮9线接触均匀压印力作用下,将液态压压印材料5挤压到复合软模具8微纳特征结构型腔中,通过依次逐渐顺序线接触施压压印,完成对整片衬底大面积压印;如图7e所示。
步骤(4):固化过程;
步骤(4-1):电动缸18带动辊轮9向上移动100微米,辊轮9与复合软模具8脱离。开启UV曝光灯121,工作台2执行水平移动,UV曝光灯121透过透明复合软模具8对压印材料5进行紫外曝光,随着工作台2的移动依次完成对整个复合软模具8的曝光和压印材料5的固化;如图7f所示;
步骤(4-2):工作台往返2次,充分固化;
步骤(4-3):曝光固化完成后,关闭紫外曝光灯121。
步骤(5):脱模过程;
步骤(5-1):电动缸18带动辊轮9向上移动,使辊轮9与平铺的复合软模具8的间隙距离为500微米;
步骤(5-2):开启驱动辊轮旋转的电机11,使辊轮9顺时针旋转,同时将靠近辊轮9最下端的进气孔90301通入负压,复合软模具8与压印结构逐渐分离,并被吸附固定在辊轮外表面906上,同时随着工作台2反向移动,开始进行连续脱模操作;
步骤(5-3):随辊轮9的旋转和工作台2的水平移动,从辊轮9最下端处的进气孔90301开始,打开真空管路,依次顺序将辊轮其它进气孔90302-90308通入负压,复合软模具8逐渐吸附固定到辊轮的外表面906上,实现类似连续“揭开式”脱模;
步骤(5-4):当整个复合软模具8全部与压印材料5脱离,复合软模具8完全被吸附固定在辊轮外表面906上后,即完成脱模工步;如图7g、7h、7i所示。
步骤(5-5):随后电动缸18带动辊轮9和复合软模具8快速向上运动,返回到初始工位;工作台2从压印工位返回到初始工位,卸下压印完成的基材4,放置新的基材,开始下一轮工作循环;如图7j所示。
本实施例中电动缸18向辊轮9施加的压印力是30N,UV曝光灯121的功率600W。
工作台的水平移动速度、辊轮的旋转速度、辊轮各个进气口顺序依次正、负压转换的时间必须保持严格的同步。工作台的移动速度30mm/s,滚轮旋转线速度是30mm/s。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其特征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移动台面上设置真空吸盘,真空吸盘真空吸附着基材,基材上均匀涂铺压印材料;基材上方对应配合设置有压印模组,所述压印模组与上下移动机构连接,所述上下移动机构包括垂直固定于底座上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穿设有动板,动板底部与压印模组连接,动板顶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压印模组包括压印组件和固化组件,固化组件设置于压印组件后侧,所述压印组件包括辊轮,所述辊轮外表面真空吸附着复合软模具,所述复合软模具与辊轮接触的一侧设置柔性材料层,所述辊轮通过连接架与动板连接,所述辊轮包括辊轮基体,辊轮基体外表面包覆弹性材料层,所述辊轮基体第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辊轮基体第二端均匀布设多个进气孔,进气孔通过硬质管路与旋转接头旋转部分的出气口对应连接,压力管路和真空管路均与旋转接头固定部分的连接孔相连接,连接孔和出气口连通;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顶板上;所述动板和导向杆之间通过直线轴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缸;
灯架导向板上设置滑槽,滑槽内设置有滑块,固化光源灯架配合设置于滑槽处,所述滑块与固化光源灯架固定连接;所述滑槽呈弧形,滑槽第一端与灯架导向板一侧边连接,滑槽第二端与灯架导向板另一侧边连接;滑槽第一端的高度低于滑槽第二端;所述固化光源灯架与滑槽配合处设置紧固件;所述固化光源灯架上固定UV曝光灯;所述UV曝光灯的高度高于辊轮最低端的高度;
所述复合软模具包括图形层和支撑层,支撑层位于图形层之上,图形层包含所要复制的微纳特征结构,所述柔性材料层设置于支撑层之上;
所述图形层的厚度范围是10-50微米,支撑层的厚度范围是100-500微米,柔性材料层的厚度范围是100-500微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刻机,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杆顶部与顶板相互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顶板上;所述动板和导向杆之间通过直线轴承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为电动缸,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
所述固化组件包括与动板固定的灯架导向板,所述灯架导向板与固化光源灯架滑动连接,固化光源灯架上固定UV曝光灯;所述UV曝光灯的高度高于辊轮最低端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刻机,其特征是,所述进气孔由第二端向辊轮基体内部延伸,且进气孔不与第一端连通;所述辊轮外表面上均匀布设多个轴向的吸附槽,所述吸附槽底至辊轮内部设有多个径向孔,径向孔将进气孔和吸附槽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
将涂铺有压印材料的基材吸附固定于真空吸盘上,将复合软模具真空吸附于辊轮外表面,工作台和压印组件均移动至压印工位;
步骤2:复合软模具铺放;
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移动,通过真空管路和压力管路的切换,将复合软模具顺序铺放在基材上;
步骤3:压印;
驱动辊轮下移,再次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使复合软模具与基材获得完全共形接触,完成压印;
步骤4:固化;
驱动辊轮上移,工作台水平移动,固化组件完成对整个复合软模具的曝光和压印材料的固化;
步骤5:脱模;
驱动工作台与辊轮转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控制真空管路工作,将复合软模具逐渐吸附于辊轮外表面,完成脱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的具体步骤为:
在基材上均匀涂铺压印材料,将基材置于真空吸盘上,并将基材吸附固定在真空吸盘上;将复合软模具包裹在辊轮外表面上,由进气孔通入负压,将复合软模具吸附在辊轮外表面;
工作台水平移动带动真空吸盘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上下移动机构带动辊轮和复合软模具从初始工位移动到压印工位;
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旋转,将辊轮最下端处的进气孔从负压转换成正压,同时工作台以与辊轮转向相同的方向水平移动,随着辊轮的旋转和工作台的水平移动,从辊轮最下端处的进气孔开始,关闭真空管路,打开压力管路,依次顺序将辊轮其它进气孔由负压转换成正压,吸附在辊轮外表面上的复合软模具逐渐与辊轮分离,同时在辊轮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实现将整个复合软模具平铺到基材上;复合软模具完全脱离辊轮并铺放到基材上的压印材料表面之后,关闭辊轮进气孔的气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继续向下移动20-50微米,随着辊轮的旋转和工作台的水平移动,在辊轮线接触均匀施压作用下,确保复合软模具与基材获得完全共形接触,并在辊轮线接触均匀压印力作用下将压印材料挤压到复合软模具微纳特征结构型腔中,通过依次逐渐顺序线接触施压压印,完成对整片衬底大面积压印。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向上移动100-500微米,使辊轮与复合软模具脱离;工作台水平移动,固化组件透过复合软模具对压印材料进行紫外曝光,随着工作台的移动依次完成对整个复合软模具的曝光和压印材料的固化;根据需要,使工作台多次往返,增加曝光时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刻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5的具体步骤为:
驱动辊轮上移,使辊轮与复合软模具有100-1000微米的间隙;
驱动辊轮旋转,同时将靠近辊轮最下端的进气孔通入负压,依次顺序将其它辊轮进气孔通入负压,复合软模具与压印结构逐渐分离,并被依次顺序吸附固定在辊轮外表面上,同时随着工作台反向移动,进行连续脱模操作;
驱动辊轮向上运动,返回到初始工位;工作台从压印工位返回到初始工位,卸下压印完成的基材,放置新的基材,开始下一轮工作循环。
CN201710093354.9A 2017-02-21 2017-02-21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Active CN106918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3354.9A CN106918987B (zh) 2017-02-21 2017-02-21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PCT/CN2018/072078 WO2018153174A1 (zh) 2017-02-21 2018-01-10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DE112018000010.9T DE112018000010B4 (de) 2017-02-21 2018-01-10 Verbund-Nanoimprint-Lithograph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3354.9A CN106918987B (zh) 2017-02-21 2017-02-21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987A CN106918987A (zh) 2017-07-04
CN106918987B true CN106918987B (zh) 2019-12-06

Family

ID=5945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3354.9A Active CN106918987B (zh) 2017-02-21 2017-02-21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8987B (zh)
DE (1) DE112018000010B4 (zh)
WO (1) WO20181531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987B (zh) * 2017-02-21 2019-12-06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KR102524604B1 (ko) * 2017-12-14 2023-04-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임프린트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프린트 방법
CN110355988A (zh) * 2018-04-11 2019-10-22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二维振动辅助的辊对平面热压印装置及方法
CN108762001A (zh) * 2018-07-27 2018-11-06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批量化制造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0426918B (zh) * 2019-06-17 2022-06-21 集美大学 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光功能织构薄膜压印装置及压印方法
CN110466267B (zh) * 2019-09-18 2024-05-03 成都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滑槽的标识辊压系统
CN112364402B (zh) * 2020-10-27 2022-04-08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铺放仿真台阶曲面网格快速生成方法
CN112965342B (zh) * 2021-02-05 2022-07-12 三河建华高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接近接触光刻机的底部吹氮真空复印曝光装置
CN113075861B (zh) * 2021-04-01 2023-09-19 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纳米压印设备及其压印方法
CN113189840A (zh) * 2021-04-16 2021-07-30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微纳结构制作方法及微纳结构制作装置
CN113618090B (zh) * 2021-08-11 2022-06-07 吉林大学 一种微纳结构辊筒模具加工与压印成形机床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69445B (zh) * 2022-03-08 2023-06-23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微纳米结构涂层的柔性辊压成形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5025U (zh) * 2011-09-08 2012-04-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整片晶圆纳米压印光刻机
CN202252524U (zh) * 2011-09-23 2012-05-30 蓬莱金创集团公司 一种旋转供气装置
CN103149794A (zh) * 2011-12-06 2013-06-12 私立中原大学 滚轮式压印系统
CN105159029A (zh) * 2015-10-10 2015-12-16 兰红波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和方法
CN204925614U (zh) * 2015-10-10 2015-12-30 兰红波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4729B2 (ja) 2005-08-17 2011-12-28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ナノインプリント方法及び装置
US20100052216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Yong Hyup Kim Nano imprint lithography using an elastic roller
CN102360161A (zh) * 2011-10-09 2012-02-22 兰红波 大尺寸晶圆级纳米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压印装置及方法
WO2013191206A1 (ja) 2012-06-21 2013-12-27 Scivax株式会社 ローラ式加圧装置、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ローラ式加圧方法
CN105922718A (zh) * 2016-04-28 2016-09-07 黄斌 一种全自动热压机
CN106918987B (zh) * 2017-02-21 2019-12-06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5025U (zh) * 2011-09-08 2012-04-25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整片晶圆纳米压印光刻机
CN202252524U (zh) * 2011-09-23 2012-05-30 蓬莱金创集团公司 一种旋转供气装置
CN103149794A (zh) * 2011-12-06 2013-06-12 私立中原大学 滚轮式压印系统
CN105159029A (zh) * 2015-10-10 2015-12-16 兰红波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和方法
CN204925614U (zh) * 2015-10-10 2015-12-30 兰红波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0010B4 (de) 2021-12-30
CN106918987A (zh) 2017-07-04
WO2018153174A1 (zh) 2018-08-30
DE112018000010T5 (de)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8987B (zh) 一种复合纳米压印光刻机及工作方法
WO2017059745A1 (zh)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和方法
CN208766456U (zh) 采用超大尺寸软膜模板进行大面积压印的纳米压印装置
WO2017059828A1 (zh) 一种大尺寸晶圆整片纳米压印的装置及其压印方法
WO2014047750A1 (zh) 一种用于高亮度led图形化的纳米压印装置和方法
KR20140109624A (ko) 대면적 임프린트 장치 및 방법
TWI486296B (zh) 可對準卷對卷uv成型之裝置及方法
CN112305859B (zh) 一种纳米压印模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4925614U (zh) 大面积微纳图形化的装置
KR100787237B1 (ko) 탄성중합체 스탬프를 이용한 롤-프린트 방식의 미세접촉인쇄장치
CN218938765U (zh) 一种纳米压印设备
CN107367901B (zh) 一种基于可升降平台的辊对平面紫外纳米压印装置及方法
KR100837339B1 (ko) 탄성중합체 스탬프를 이용한 롤 프린트 방식의 미세접촉인쇄장치
CN202771153U (zh) 一种用于高亮度led图形化的纳米压印装置
CN209879250U (zh) 一种可制备超疏水微结构的纳米压印装置
CN208506492U (zh) 一种批量化制造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装置
CN108762001A (zh) 一种批量化制造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5093824B (zh) 一种气电协同的大面积纳米压印光刻方法
CN213149470U (zh) 一种紫外纳米压印光刻自动脱模系统
CN111522197B (zh) 一种紫外纳米压印光刻自动脱模系统和方法
CN108957949A (zh) 一种纳米压印方法
CN220419792U (zh) 一种纳米压印制造设备及ar镜片制造设备
CN220053195U (zh) 一种夹持装置
CN220752513U (zh) 一种基板定位装置
CN117289548B (zh) 一种用于微细线栅制备的高精压印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