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0658A -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 Google Patents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0658A
CN106910658A CN201610821327.4A CN201610821327A CN106910658A CN 106910658 A CN106910658 A CN 106910658A CN 201610821327 A CN201610821327 A CN 201610821327A CN 106910658 A CN106910658 A CN 106910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portion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member
contact portion
top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13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0658B (zh
Inventor
花轮直树
贞松伊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10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0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0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0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操作触感良好且电导通的稳定性良好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按键开关(1)包括:壳体(30),其具备收纳部(31);第一固定触点部(21),其在收纳部的收纳底面(31a)露出;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其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10a)且配置于收纳部,随着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与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在可动触点构件上具备触片部(10f),触片部在圆顶部的顶部附近朝向圆顶部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在接片部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朝向另一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11),经由第一凸部使得可动触点构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

Description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着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进行电接触分离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背景技术
在电气设备所使用的开关装置中,要求采用能够进行可靠的开关动作且具有明确的操作触感的按键开关。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开关装置,通过按压可动触点构件,使得可动触点构件与固定触点部接触而进行电开关动作,并且可动触点构件进行反转动作而产生操作触感。
图18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图19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1的外观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1的一个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18所示,开关装置100具有:可动触点构件101,其具有弹性以及导电性;基板102,其具备能够与可动触点构件101电连接的固定触点部103;驱动体104,其按压可动触点构件101;保持片105,其将可动触点构件101保持在基板102上;以及盖构件106。
可动触点构件101由具有弹性以及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如图19所示,具有:鼓出形成的圆顶部101a、设于圆顶部101a的外缘部且支承圆顶部101a的脚部101b、以及能够根据操作而移动的接触部101c。接触部101c在从圆顶部101a鼓出的方向进行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开口部101d的中央位置,并且通过能够挠曲变形的连结部101e与圆顶部101a连结而向圆顶部101a的内侧(Z2方向)突出。在向下方按压驱动体104的操作部104b时,在保持第一固定触点部103a与第二固定触点部103b之间的电导通的状态下,圆顶部101a进一步向下方挠曲,并且连结部101e也向下方挠曲,圆顶部101a反转。在对可动触点构件101进行按压操作时,在接触部101c接触后连结部101e以及圆顶部101a挠曲,从而使得圆顶部101a反转,因此能够应对超行程。
如图20所示,开关装置100的可动触点构件101也可以是如下的构件,即,连结部101e在接触部101c的周围配置有一个臂部101f,臂部101f呈直线状延伸出而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0130号公报
然而,根据图19所示那样的连结部101e,能够突出的尺寸较小,难以进一步增加操作行程。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那样的切片状的臂部101f呈单纯的板状,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操作行程,然而在与固定触点接触时,臂部101f的前端部分首先进行接触,因此由于发生钩挂或者因前端断面的腐蚀而发生导通不良等,从而导致电导通的稳定性方面存在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触感良好并且电导通的稳定性良好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按键开关包括:壳体,其具备收容部;第一固定触点部,其在所述收容部的收容底面露出;以及可动触点构件,其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并且所述可动触点构件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中,随着所述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在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上具备触片部,所述触片部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附近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所述按键开关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触片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朝向另一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经由所述第一凸部使得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
根据该结构,在能够得到圆顶部的反转动作所带来的操作触感的按键开关中,通过设置使可动触点构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的第一凸部,能够提供触片部的前端断面不会接触且电导通稳定的按键开关。
另外,本发明的按键开关优选在从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所述触片部由在以所述圆顶部的假想顶点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内配置的开口部划分成舌片状,且所述触片部配置为从所述触片部的根部侧的折弯部折弯,所述第一凸部隔着所述圆顶部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所述折弯部对置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触片部平衡地形成在以圆顶部的假想顶点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内,第一凸部处的接触稳定。
另外,本发明的按键开关优选在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一方上、或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收容底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朝向另一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且隔着所述折弯部而配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隔着折弯部而在第一凸部的相反侧具有从可动触点构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或收容底面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侧突出的第二凸部,从而触片部在压附于第一固定触点部时由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支承,因此触片部不会向与折弯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本发明的按键开关优选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在沿着所述圆形区域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部,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凸部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所述第一凸部的中心与所述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穿过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地设置多个第二凸部,从而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凸部在内的至少三个点来平衡地进行支承,因此触片部上也不易产生扭曲等,能够进一步增加寿命。
另外,本发明的按键开关优选按压所述可动触点构件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并且是至少能够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大小的圆环状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在覆盖开口部的大小的圆环状的区域进行按压,因此电导通更稳定。
另外,本发明的按键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构件设置成在经由所述第一凸部而使得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后能够进一步进行弹性变形。
根据该结构,操作行程变得更长,操作触感更加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可动触点构件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且随着所述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所述可动触点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具备触片部,所述触片部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附近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在从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所述触片部由在以所述圆顶部的假想顶点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内配置的开口部划分成舌片状,且所述触片部配置为从所述触片部的根部侧的折弯部折弯,在所述触片部上设有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设有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凸部隔着所述圆顶部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所述折弯部对置的一侧,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并且隔着所述折弯部而配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朝向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触片部上设置第一凸部,从而触片部的前端断面不会与触片部所接触的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从而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稳定。并且,隔着折弯部而在第一凸部的相反侧设置朝向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从而触片部在压附在圆顶部的内侧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部时由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支承,因此触片部不会向折弯方向的相反侧弯曲,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本发明的可动触点构件优选所述第二凸部的突出量为所述第一凸部的突出量以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二凸部的突出量为第一凸部的突出量以上,从而当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与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时,触片部不易向弯曲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曲,能够增加寿命。
另外,本发明的可动触点构件优选所述折弯部距所述第二凸部的距离为所述折弯部距所述第一凸部的距离的一半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对触片部施加的负荷,从而能够增加动作寿命。
另外,本发明的可动触点构件优选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在沿着所述圆形区域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部,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凸部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所述第一凸部的中心与所述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穿过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地设置多个第二凸部,从而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凸部在内的至少三个点来平衡地进行支承,因此触片部上也不易产生扭曲等,能够进一步增加寿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呈悬臂舌片状的外形的触片部且能够得到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的反转动作所带来的操作触感的按键开关中,通过设置使可动触点构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的第一凸部,从而触片部的前端断面不会接触且电导通稳定。因此,能够提供操作触感良好并且电导通的稳定性良好的按键开关。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且随着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可动触点构件中,通过在朝向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触片部上设置第一凸部,从而触片部的前端断面不会与触片部所接触的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与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稳定。因此,能够提供操作触感良好并且电导通的稳定性良好的可动触点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的仰视图。
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4的IX-IX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与图9相同的剖面内的圆顶部的反转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与图9相同的剖面内的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按压后的最大操作量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的触片部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2的(a)是表示触片部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12的(b)是表示最大操作量下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2的(c)是表示比较例中在最大操作量下挠曲成相反的折弯状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可动触点构件的外观图,而且是仰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开关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以往的可动触点构件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以往的可动触点构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按键开关
10 可动触点构件
10a 圆顶部
10b 脚部
10c 假想顶点
10d 开口部
10e 折弯部
10f 触片部
10g 前端断面
10h 假想直线
11、15 第一凸部
12、13、14、16 第二凸部
20 固定触点构件
20c 第一端子部
20d 第二端子部
21 第一固定触点部
22 第二固定触点部
30 壳体
31 收容部
31a 收容底面
40 片构件
41 操作部
45 压块构件
45a 按压部
CR 圆形区域
D11、D12 突出量
L11、L12 距离
PR 圆环状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适当地变更附图的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按键开关1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按键开关1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按键开关1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的仰视图。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切断后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4的IX-IX线切断后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与图9相同的剖面内的圆顶部的反转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与图9相同的剖面内的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按压后的最大操作量下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可动触点构件10的触片部10f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2的(a)是表示触片部10f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12的(b)是表示最大操作量下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2的(c)是表示比较例中在最大操作量下挠曲成相反的折弯状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包括:具备收容部31的壳体30、配置在收容部31中的可动触点构件10、以及覆盖收容部31的片构件40。
壳体30利用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成,且具备在收容部31的Z1侧具有开口的箱型的外形。壳体30中埋设有后述的固定触点构件20。
固定触点构件20由电导通性的金属件构成,如图1所示,具有:在收容部31的收容底面31a的中央部露出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1、和在收容底面31a的外缘部露出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2。另外,固定触点构件20具备: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连接的第一端子部20c、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连接的第二端子部20d。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第一端子部20c以及第二端子部20d以从壳体30的侧表面向外侧露出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0由绝缘材料的材料形成,因此第一固定触点部21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之间电绝缘,同样地第一端子部20c与第二端子部20d之间也绝缘。固定触点构件20与壳体30例如通过镶嵌成形而一体化。
片构件40由具有挠性的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构成,操作部41向Z1方向突出,并且具有按压部45a的压块构件45沿操作部41的Z2方向配置。如图2所示,压块构件45的按压部45a设为圆环状。就片构件40而言,按压部45a的周围形成为薄壁的片状,在预先加工成向Z1方向鼓出的形状后,对收容有可动触点构件10的收容部31进行覆盖,且通过熔敷材料、粘合材料安装于壳体30的外周部分。
可动触点构件10由具有弹性以及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且配置在收容部31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可动触点构件10具有:鼓出的形状的圆顶部10a、支承圆顶部10a的脚部10b、以及在圆顶部10a的顶部附近由开口部10d划分成舌片状且从折弯部10e折弯的触片部10f。如图2所示,具有该悬臂舌片状的外形的触片部10f在其前端侧设有第一凸部11。
圆顶部10a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形状,且在从鼓出的方向(图1的Z1方向)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状。圆顶部10a具有能够基于来自鼓出方向(Z1方向)的按压操作而进行使鼓出方向反转的反转动作的形状(参照图24)。另外,具有在该按压解除时向原来的鼓出方向恢复的弹性。
脚部10b从圆顶部10a的外周端部向外侧延伸突出而形成有四个。其中的两个脚部10b配置为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抵接。脚部10b具备能够在通过按压操作使得圆顶部10a进行反转动作时支承圆顶部10a的外周端部而在圆顶部10a的反转动作后挠曲的弹力。如后文所述,脚部10b具有在圆顶部10a进行反转动作时,能够使触片部10f的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的长度(高度)。
就可动触点构件10而言,如图5所示,在从圆顶部10a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触片部10f由在以圆顶部10a的假想顶点10c为中心的圆形区域CR内配置的开口部10d划分成舌片状。而且,由图5~图8可知,触片部10f从触片部10f的根部侧的折弯部10e折弯,且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触片部10f以外的圆顶部10a的圆形区域CR加工成大致平坦的面。而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设有第二凸部12。
在触片部10f上设置的第一凸部11和在圆形区域CR内设置的第二凸部12均形成为向Z2方向突出的半球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那样的可动触点构件10的形状能够通过使用了模具的金属板的冲裁加工以及冲压加工与折弯加工的组合来形成。
此处,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构件10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从圆顶部10a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触片部10f由在以圆顶部10a的假想顶点10c为中心的圆形区域CR内配置的开口部10d划分成舌片状。而且,触片部10f配置为从触片部10f的根部侧的折弯部10e折弯,在如图7所示进行仰视观察时,第一凸部11隔着圆顶部10a的中心(俯视的假想顶点10c)而配置在与折弯部10e对置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按压可动触点构件10的位置是在俯视观察时以图5所示的双点划线的同心圆作为外径以及内径的圆环状的区域PR。该圆环状的区域PR位于圆形区域CR内并且具有至少能够覆盖开口部10d的大小。
并且,可动触点构件10在沿着圆形区域CR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两个第二凸部12,如图7所示,两个第二凸部12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第一凸部11的中心与假想顶点10c的假想直线10h而线对称。第二凸部12均位于圆环状的区域PR内。另外,第二凸部12均位于圆形区域CR内,并且隔着折弯部10e而配置在第一凸部11的相反侧。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折弯部10e的位置,使得折弯部10e距第二凸部12的距离L12达到折弯部10e距第一凸部11的距离L11的五分之一左右至二分之一以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可动触点构件10配置在壳体30的收容部31内,片构件40配置为使按压部45a与圆顶部10a的顶部侧相接。在操作部41未被按压的初始状态下,如图9所示,可动触点构件10(圆顶部10a以及触片部10f)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构件10的两个脚部10b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相接,从而得到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之间电导通的状态。
在按压操作部41而使得圆顶部10a成为反转状态时,如图10所示,触片部10f向Z2方向移动,成为朝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的状态。触片部10f设定为具有比圆顶部10a进行反转动作的弹力小的弹力,从而容易挠曲。因此,触片部10f的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前端侧以折弯部10e为支点略微弹性变形而保持接触稳定。抵接的部位是第一凸部11,因此如后文所述,也能够得到稳定的电接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的时刻可以适当地设定在圆顶部10a的反转中途至反转结束之间。而且,能够对初始状态下的可动触点构件10的形状以及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分离距离进行设定,使得在圆顶部10a的反转结束时仅触片部10f的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这样一来,在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的过程中,碰撞能量相对变大的圆顶部10a的碰撞未在该阶段产生,因此也能够得到减小碰撞声的效果。
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开始。第一固定触点部21经由可动触点构件10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2导通。即,作为开关而接通。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触片部10f的第一凸部11稳定地抵接于第一固定触点部21。如果未在触片部10f上设置第一凸部11而进行相同的动作时,会导致触片部10f的前端断面10g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接触。前端断面10g除通过特殊的加工形成的情况以外,都是破断面,从而难以使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接触状态稳定化。另外,当前端断面10g的前端尖锐时,会扎入第一固定触点部21,或者会切削第一固定触点部21而产生切屑,因此存在反复操作下的动作变得不稳定的顾虑。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得到半球状的平滑的面以作为触片部10f的第一凸部11,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接触状态,从而电导通稳定并且不易产生抵接时的不良现象。
而且,可动触点构件10具有比圆顶部10a的反转操作的移动距离长的(带有高度的)脚部10b,且设置成从经由第一凸部11而使得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开始的状态起能够进一步进行弹性变形。在从图10的状态起进一步按压操作部41的最大操作量下,如图11所示,通过脚部10b以及触片部10f挠曲而使得反转状态的圆顶部10a整体接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从而成为朝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二凸部12抵接于第一固定触点部21的状态。从该状态起难以进一步弹性变形,因此操作者感到的操作载荷急剧增大。此时,如上所述,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已经实现,从而即使第二凸部12抵接也不会改变电接触分离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凸部11和两个第二凸部12这三点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因此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抵接状态更稳定。
在解除了操作部41的按压操作时,因可动触点构件10的弹力而恢复成初始状态(参照图9)。
第二凸部12不如说是作为机械式的限位器而发挥功能。如果未设置第二凸部12而进行相同的动作时,会导致折弯部10e处的弯曲变大。图12的(c)是表示比较例中的触片部10f的折弯状态的示意图,挠曲成与图12的(a)以及图12的(b)相反(Z1方向)的折弯状态。若在这样的相反的挠曲状态与初始状态之间反复动作,则容易产生折弯部10e处的破裂。若触片部10f在折弯部10e处折断,则按键开关1无法正常地动作,因此折弯部10e的动作寿命极为重要。如图12的(a)所示,在具备第二凸部12的结构中,像图12的(b)所示那样折弯部10e的挠曲较少,因此即使是具有第一凸部11的触片部10f,也能够增加动作寿命。需要说明的是,若是在圆顶部10a的顶部附近设有触片部10f的结构,并且第一凸部11未向触片部10f的前端侧突出,则不会产生图12的(c)所示那样的朝向相反方向的挠曲。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凸部12的限位功能对于在圆顶部10a的顶部附近具有触片部10f的可动触点构件10具有特有的作用效果。
如图12的(b)所示,优选第二凸部12的突出量D12为第一凸部11的突出量D11以上。根据该结构,当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12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接触时,触片部10f的折弯部10e的挠曲变少,能够进一步增加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12中,为了便于理解地表示第一凸部11以及第二凸部12,相对于可动触点构件10的板厚尺寸而增大了突出量D11以及突出量D12,然而在通过冲压加工使它们突出的情况下,优选设为板厚尺寸的一半左右的突出量。另外,若增大初始状态下的折弯部10e的折弯角度会造成挠曲量增加,因此优选尽量减小该折弯角度。
另外,通过将折弯部10e距第二凸部12的距离L12设为折弯部10e距第一凸部11的距离L11的一半以下,能够通过第二凸部12来更可靠地限制折弯部10e,因此能够减少对触片部10f施加的负荷。
经确认,设置成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具有2000万次的反复操作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原理性动作地说明按键开关1,设为在圆顶部10a的反转结束后开始脚部10b的挠曲,然而严格来说圆顶部10a的弹性变形与脚部10b的弹性变形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在脚部10b容易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在圆顶部10a的反转动作中进行脚部10b的挠曲。在该情况下,在按压操作的最大操作量下第二凸部12也会成为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抵接的状态(图11)。因此,即便在按压操作中途的状态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加可动触点构件10的动作寿命。
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10,则无需追加其他的构成构件或者追加复杂的加工,即能够得到操作触感良好且电导通的稳定性良好的按键开关1。另外,设置成在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开始后能够进一步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达到最大操作量的操作行程。例如,在基于通常的可动触点构件的反转动作而需要0.15mm~0.2mm左右的操作行程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能够使操作行程增加至0.5mm左右。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包括:具备收容部31的壳体30、在收容部31的收容底面31a露出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1、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形状的圆顶部10a且配置在收容部31中的可动触点构件10。在可动触点构件10上具备触片部10f,该触片部10f在圆顶部10a的顶部附近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该可动触点构件10构成为随着圆顶部10a的反转动作而能够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接触分离。而且,该按键开关1的特征在于,触片部10f上具有朝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11,经由第一凸部11使得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开始。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圆顶部10a的反转动作所带来的操作触感。并且,通过设置使可动触点构件1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开始的第一凸部11,能够提供触片部10f的前端断面10g不会接触且电导通稳定的按键开关1。
另外,在从圆顶部10a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触片部10f由在以圆顶部10a的假想顶点10c为中心的圆形区域CR内配置的开口部10d划分成舌片状,且配置为从触片部10f的根部侧的折弯部10e折弯。而且,第一凸部11隔着圆顶部10a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折弯部10e对置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触片部10f平衡地形成在以圆顶部10a的假想顶点10c为中心的圆形区域CR内,第一凸部11处的接触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优选在可动触点构件10上设有朝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二凸部12,第二凸部12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圆形区域CR内,且隔着折弯部10e而配置在第一凸部11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隔着折弯部10e而在第一凸部11的相反侧具有朝向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2,从而触片部10f在压附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时由第一凸部11与第二凸部12支承。因此,触片部10f不会向折弯方向的相反侧弯曲,能够实现可动触点构件10的长寿命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优选可动触点构件10在沿着圆形区域CR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多个第二凸部12,在俯视观察时,第二凸部12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第一凸部11的中心与假想顶点10c的假想直线10h而线对称。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穿过假想顶点10c的假想直线10h而线对称地设置多个第二凸部12,从而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凸部11在内的至少三个点来平衡地进行支承,因此触片部10f上也不易产生扭曲等,能够进一步增加寿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优选按压可动触点构件10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圆形区域CR内,并且是至少能够覆盖开口部10d的大小的圆环状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在覆盖开口部10d的大小的圆环状的区域进行按压,因此电导通更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均衡地按压可动触点构件10,因此操作触感良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的特征在于,可动触点构件10设置成在经由第一凸部11而使得第一凸部11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开始后能够进一步进行弹性变形。
根据该结构,操作行程变得更长,操作触感更加良好。另外,不需要用于增加操作行程的其他构件,因此结构简单,也容易实现薄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10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形状的圆顶部10a且随着圆顶部10a的反转动作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而且具备呈悬臂舌片状的外形的触片部10f。触片部10f在圆顶部10a的顶部附近设为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而且,在从圆顶部10a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触片部10f由在以圆顶部10a的假想顶点10c为中心的圆形区域CR内配置的开口部10d划分成舌片状,且配置为从触片部10f的根部侧的折弯部10e折弯。并且,在触片部10f上设有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11,在圆顶部10a的顶部侧设有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2。而且,该可动触点构件10的特征在于,在俯视观察时,第一凸部11隔着圆顶部10a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折弯部10e对置的一侧,第二凸部12位于圆形区域CR内,并且隔着折弯部10e而配置在第一凸部11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的触片部10f上设置第一凸部11,从而触片部10f的前端断面10g不会与触片部10f所接触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1接触,从而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之间的电导通的稳定。并且,隔着折弯部10e而在第一凸部11的相反侧设置朝向圆顶部10a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2,从而触片部10f在压附于在圆顶部10a的内侧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1时由第一凸部11与第二凸部12支承,因此触片部10f不会向折弯方向的相反侧弯曲,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10优选第二凸部12的突出量D12为第一凸部11的突出量D11以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二凸部12的突出量D12为第一凸部11的突出量D11以上,从而当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12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1接触时,触片部10f不易向弯曲方向的相反方向弯曲,能够增加寿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10优选折弯部10e距第二凸部12的距离L12为折弯部10e距第一凸部11的距离L11的一半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对触片部10f施加的负荷,从而能够增加动作寿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可动触点构件10优选在沿着圆形区域CR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两个以上的多个第二凸部12,在俯视观察时,第二凸部12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第一凸部11的中心与假想顶点10c的假想直线10h而线对称。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穿过假想顶点10c的假想直线10h而线对称地设置两个以上的多个第二凸部12,从而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凸部11在内的至少三个点来平衡地进行支承,因此触片部10f上也不易产生扭曲等,能够进一步增加寿命。
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像以下那样变形而实施本发明,它们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1)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代设置两个第二凸部12,而变更为将第二凸部12设置成肋状。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可动触点构件的外观图,而且是仰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的剖视图。第一变形例的可动触点构件取代设置半球状的第二凸部12,而设置成肋状的第二凸部13。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除第二凸部13的形状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相同。另外,虽未图示,但可以配置为遍及肋状的第二凸部13的位置而排列三个以上的半球状的第二凸部12。
(2)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中,也可以取代在可动触点构件10设置第一凸部11以及第二凸部12,而变更为在各自抵接的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1侧设置第一凸部11以及第二凸部12。图15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按键开关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第二变形例的按键开关具有朝向可动触点构件10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二凸部14,在第一固定触点部21上配置第二凸部14。如图16所示,第三变形例的按键开关具有朝向可动触点构件10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15,在第一固定触点部21上配置第一凸部15。如图17所示,第四变形例的按键开关具有朝向可动触点构件10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15以及第二凸部16,在第一固定触点部21上配置第一凸部15以及第二凸部16。除此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以及可动触点构件10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情况下,需要配置为第一凸部15以及第二凸部16在所期望的位置抵接。另外,第一凸部不限定于仅配置在可动触点构件10或第一固定触点部21中的某一方的样态,也可以在可动触点构件10以及第一固定触点部21这两侧对置设置第一凸部。同样地,也可以在可动触点构件10以及第一固定触点部21这两侧对置设置第二凸部。另外,第二凸部12、13也可以不助于电导通,因此可以是与壳体30的收容底面31a抵接的样态,第二凸部14、16可以由壳体30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3)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键开关1中,将具有按压部45a的压块构件45配置于片构件40以按压圆环状的区域PR,然而也可以不是由片构件40来定位按压部45a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向盖构件的贯通孔中插入具有按压部45a的操作构件,通过操作构件的按压操作来按压圆环状的区域PR。
(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中埋设固定触点构件20而配置第一固定触点部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部22,然而也可以将可动触点构件10用于在片状构件的一个面上图案形成有固定触点构件20的开关。例如,可以设为在这些构件上隔着隔离构件而固接有片构件40的开关结构。
(5)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点构件10为形成有四个支承圆顶部10a的脚部10b的结构,然而只要是形成有两个以上的脚部10b的结构即可。另外,也可以设为不具备脚部10b的裙状的支承构造。

Claims (10)

1.一种按键开关,包括:
壳体,其具备收容部;
第一固定触点部,其在所述收容部的收容底面露出;以及
可动触点构件,其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并且所述可动触点构件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中,随着所述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
在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上具备触片部,所述触片部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附近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
所述按键开关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片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朝向另一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一凸部,
经由所述第一凸部使得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所述触片部由在以所述圆顶部的假想顶点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内配置的开口部划分成舌片状,且所述触片部配置为从所述触片部的根部侧的折弯部折弯,
所述第一凸部隔着所述圆顶部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所述折弯部对置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中的至少一方上、或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收容底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具有朝向另一侧而设为凸状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二凸部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且隔着所述折弯部而配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相反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在沿着所述圆形区域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部,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凸部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所述第一凸部的中心与所述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按压所述可动触点构件的位置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并且是至少能够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大小的圆环状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构件设置成在经由所述第一凸部而使得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之间的电导通开始后能够进一步进行弹性变形。
7.一种可动触点构件,其具有以圆顶状鼓出的圆顶部且随着所述圆顶部的反转动作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所述可动触点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具备触片部,所述触片部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附近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且具有悬臂舌片状的外形,
在从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俯视观察时,所述触片部由在以所述圆顶部的假想顶点为中心的圆形区域内配置的开口部划分成舌片状,且所述触片部配置为从所述触片部的根部侧的折弯部折弯,
在所述触片部上设有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在所述圆顶部的顶部侧设有朝向所述圆顶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凸部隔着所述圆顶部的中心而配置在与所述折弯部对置的一侧,
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圆形区域内,且隔着所述折弯部而配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动触点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部的突出量为所述第一凸部的突出量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动触点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弯部距所述第二凸部的距离为所述折弯部距所述第一凸部的距离的一半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动触点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构件在沿着所述圆形区域的圆周的方向上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凸部,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二凸部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穿过所述第一凸部的中心与所述假想顶点的假想直线而线对称。
CN201610821327.4A 2015-10-14 2016-09-13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Active CN106910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2594 2015-10-14
JP2015-202594 2015-10-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0658A true CN106910658A (zh) 2017-06-30
CN106910658B CN106910658B (zh) 2019-02-15

Family

ID=5855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1327.4A Active CN106910658B (zh) 2015-10-14 2016-09-13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76615A (zh)
CN (1) CN106910658B (zh)
TW (1) TWI6169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345A (zh) * 2017-12-20 2018-03-13 惠州市汇机精弹电子有限公司 透光通断开关金属弹片
CN108092020A (zh) * 2017-12-04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弹片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7329B2 (ja) * 2017-10-30 2021-07-2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854917B2 (ja) * 2017-11-23 2021-04-0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949222B2 (ja) * 2018-06-20 2021-10-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5394593A (zh) 2021-05-24 2022-11-25 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 按键及触发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6451A (en) * 1976-12-06 1978-04-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Keyboard apparatus
CN201072720Y (zh) * 2006-04-03 2008-06-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用可动触点体以及开关装置
CN101359538A (zh) * 2007-08-02 2009-0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动触点
CN101604589A (zh) * 2008-06-13 2009-1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2403150A (zh) * 2010-09-15 2012-04-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可动触点部件及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6052B2 (ja) * 2007-10-19 2012-0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M361702U (en) * 2008-12-29 2009-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witch
JP2012199182A (ja) * 2011-03-23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6132341B2 (ja) * 2013-05-09 2017-05-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可動接点部材および可動接点部材を用いたスイ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6451A (en) * 1976-12-06 1978-04-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Keyboard apparatus
CN201072720Y (zh) * 2006-04-03 2008-06-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用可动触点体以及开关装置
CN101359538A (zh) * 2007-08-02 2009-0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可动触点
CN101604589A (zh) * 2008-06-13 2009-1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2403150A (zh) * 2010-09-15 2012-04-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可动触点部件及开关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2020A (zh) * 2017-12-04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弹片及电子设备
CN107799345A (zh) * 2017-12-20 2018-03-13 惠州市汇机精弹电子有限公司 透光通断开关金属弹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0658B (zh) 2019-02-15
JP2017076615A (ja) 2017-04-20
TWI616916B (zh) 2018-03-01
TW201714193A (zh) 2017-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0658A (zh) 按键开关以及可动触点构件
CN204732575U (zh) 压接连接器
US20140110237A1 (en) Push switch
CN101345151B (zh) 按钮开关
CN102299018A (zh) 具有触觉效应的双动电开关
CN106847591A (zh) 按键开关以及使用了该按键开关的键盘
EP2450928A1 (en) Thin electrical switch
JP3165574U (ja) キーパッド用メタルドームスイッチ
JPS58123618A (ja) 連続的に閉鎖可能な接点を有する膜スイツチ
JP2010135319A (ja) 多段動作スイッチ
JP4551274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06024470A (zh) 可动触点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可动触点构件的开关装置
JP7432825B2 (ja) 可動部材、及び入力装置
CN101752123A (zh) 多级受压开关
KR101713861B1 (ko)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CN106024469B (zh) 可动触点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可动触点构件的开关装置
JP2001350581A (ja) 入力装置
CN102686326B (zh) 突起形成部件及突起形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WO2018139077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100405994B1 (ko) 푸쉬버튼 스위치
US20110083950A1 (en) Multi-directional tact switch
WO2023095398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5044552A (ja) スイッチ接触子とそれを使用した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4332543B2 (ja) 横押し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7200737A (ja) 押釦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