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48250A -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48250A
CN106848250A CN201710155221.XA CN201710155221A CN106848250A CN 106848250 A CN106848250 A CN 106848250A CN 201710155221 A CN201710155221 A CN 201710155221A CN 106848250 A CN106848250 A CN 106848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sulfur
materials
water
sulfur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52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48250B (zh
Inventor
吕伟
罗冲
杨全红
康飞宇
游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1552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482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4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8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48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48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碳硫材料具备三维多孔结构,硫的含量高达85%,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步骤一,将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及水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步骤二,用泡沫材料吸附所述混合溶液后冷冻干燥,得到前驱体;步骤三,将所述前驱体在高温下热处理,获得中间产物;步骤四,将所述中间产物加入含三价铁离子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得到反应初产物;步骤五,过滤、洗涤所述反应初产物,烘干,得到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碳硫材料硫含量高、结构稳定,用于锂硫电池正极中可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硫电池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低能耗的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新型储能器件。然而研究发现锂硫电池中其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锂(Li2Sn,3≤n≤8)的溶解和穿梭效应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流失,从而造成容量衰减、循环寿命差等问题。此外,硫及其放电产物(Li2S2和Li2S)基本不导电,同样制约着锂硫电池性能的提升。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锂硫电池自身高能量密度优势的发挥以及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是阻碍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通常研究采用纳米碳材料丰富的孔道结构来限制多硫化物的溶解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报道中,由于受到孔体积限制的原因,碳硫复合材料中硫含量大多数低于70%,造成实际能量密度仍无法达到实际商业化的要求。其中限制硫含量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孔的容量限制,二是受熔融制备方法的限制。也有很多报道利用化学法合成高硫含量的碳硫复合材料,但这种复合材料往往会引起硫的团聚,造成容量无法充分地发挥。因此如何制备出一种同时具有较高容量和较好循环稳定性的高硫负载量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是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碳硫材料的制备步骤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容易实现产业化,其用于锂硫电池正极中,能够显著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及水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步骤二,用泡沫材料吸附所述混合溶液后冷冻干燥,得到前驱体;步骤三,将所述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处理,获得中间产物;步骤四,将所述中间产物加入含三价铁离子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得到反应初产物;步骤五,过滤、洗涤所述反应初产物,烘干,得到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
步骤一中,水溶性硫酸盐主要包括硫酸钠、硫酸钾、硫酸锂、硫酸镁、硫酸镍、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水溶性碳源主要为水溶性有机碳源,例如蔗糖、葡萄糖、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琼脂、聚苯胺及聚吡咯中的一种或多种;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及水根据质量的预设比例一般为0.8~1.5:1:5~12,优选为1~1.2:1:8~10。
步骤二中,泡沫材料主要为有机发泡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泡沫、聚乙烯醇泡沫、聚三聚氰胺氨泡沫或聚乙烯泡沫;冷冻干燥温度为‐50~‐0℃,优选为‐50~‐30℃。
步骤三中,高温处理温度大于等于700℃,保温时间大于等于10min;优选地,所述高温处理温度大于等于850℃,保温时间大于等于0.5h。
步骤四中,所述三价铁离子与硫酸盐的摩尔比大于等于2。常见的含三价铁离子的溶液有硝酸铁、氯化铁、碳酸铁等。
步骤五中,烘干温度小于等于60℃。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提供了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所述碳硫材料主要采用上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碳硫材料具备三维多孔结构,其中硫的含量大于等于70%,优选地,所述硫的含量大于等于85%。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硫酸盐起到了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模板诱导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二是作为硫源最终反应生成高硫含量的碳硫复合材料。模板的作用在于使碳硫材料形成三维多孔状的结构,在有效限制多硫化物溶解的同时,还能提供丰富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缩短离子、电子的传输路径,使得硫颗粒充分利用。硫源的作用在于可以原位反应生成纳米级尺寸的硫颗粒,且使硫较好地分散固定在碳的基底上,有利于硫的纳米级分散及限制充放电过程中硫的溶解,能够精确地控制最终产物中硫的含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碳硫材料的制备步骤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容易实现产业化;将本发明的碳硫材料用于锂硫电池正极中,能够显著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碳硫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碳硫材料的透射电镜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碳硫材料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碳硫材料的热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性能,现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第一步,将1.8g硫酸钠、1.5克葡萄糖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
第二步,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50℃下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
第三步,将前驱体放入氮气保护的管式炉中,900℃热处理反应,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时间为2小时,自然冷却后,得到中间产物。
第四步,将中间产物加入60ml 8g的三氯化铁溶液中,搅拌下反应6小时,得到反应初产物。
第五步,将反应初产物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反复水洗三遍后,放置在温度为60℃的烘箱中烘干,得到最终的产物,即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
图1为本实施例碳硫材料的扫描电镜图,由图1可以看出,所制得的碳硫复合材料为三维蜂窝多孔状形貌。
图2为本实施例碳硫材料的透射电镜图,图3为本实施例碳硫材料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图,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硫颗粒已嵌入到三维碳网络骨架之中,该硫颗粒的尺寸在10nm以下。
图4为本实施例碳硫材料的热重曲线图,由图4可以看出,硫的含量最高达85%,并且硫含量通过调控硫酸钠和碳前驱体的比例可以得到精确调控。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硫酸锂作为模板和硫源:将1.8g硫酸锂、1.5克葡萄糖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硫酸镁作为模板和硫源:将1.8g硫酸镁、1.5克葡萄糖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蔗糖作为碳源:将1.8g硫酸钠、1.5克蔗糖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环氧树脂作为碳源:将1.8g硫酸钠、1.5克环氧树脂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聚乙烯醇泡沫海绵作为骨架:将1.8g硫酸钠、1.5克葡萄糖和1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聚乙烯醇泡沫海绵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水的预设质量比为0.8:1:5:将1.2g硫酸钠、1.5克葡萄糖和7.5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三聚氰胺泡沫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水的预设质量比为1:1:8:将1.5g硫酸钠、1.5克葡萄糖和12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聚乙烯醇泡沫海绵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水的预设质量比为1.5:1:12:将2.25g硫酸钠、1.5克葡萄糖和18g去离子水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聚乙烯醇泡沫海绵浸入该混合溶液中,反复挤压浸润后,冷冻干燥12小时,得到前驱体。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二步的冷冻干燥温度为‐30℃,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二步的冷冻干燥温度为0℃,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三步的热处理温度为700℃,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时间为4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三步的热处理温度为850℃,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时间为0.1小时,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不同浓度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中间产物加入60ml10g的氯化铁溶液中,搅拌6小时得到反应初产物。将反应初产物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反复水洗三遍后,放置在温度为60℃的烘箱中烘干12h,得到最终碳硫复合材料。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硝酸铁溶液进行反应:将中间产物加入60ml 8g的硝酸铁溶液中,搅拌6小时得到反应初产物。将反应初产物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反复水洗三遍后,放置在温度为60℃的烘箱中烘干12h,得到最终碳硫复合材料。
将实施例1至15的正极材料与乙炔黑、粘接剂PVDF按照80:10:1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适量的NMP溶液,在常温干燥的环境中研磨成浆料,然后把浆料均匀地涂覆在集流体涂炭铝箔上,干燥后裁成直径12mm的正极片,在真空条件下于60℃下干燥10h,随即转移入手套箱备用。
以PE膜作为隔离膜,且其被切成直径20mm的圆片。
在氩气气氛下的手套箱中,以1M LiTFSI(DOL:DME=1:1,1wt%LiNO3)溶液作为电解液,将正极片、隔离膜和锂片装配成CR2032扣式锂硫电池,依次编号为S1‐S15。
作为比较,以碳化后的三聚氰胺泡沫作为基底,通过熔融法制备碳硫复合正极材料,其余同上,装配成CR2032扣式锂硫电池,并编号为D1。
然后,使用恒流放电充电模式进行测试,放电截止电压为1.7V,充电截止电压为2.8V,所有测试均在1C电流密度下进行,记录100次循环后的质量比容量,所得结果见表1。
表1:编号为S1‐S5和D1的锂硫电池的1C循环后的质量比容量。
由此可见,使用本发明的碳硫材料可以显著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水溶性硫酸盐、水溶性碳源及水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步骤二,用泡沫材料吸附所述混合溶液后冷冻干燥,得到前驱体;步骤三,将所述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处理,获得中间产物;步骤四,将所述中间产物加入含三价铁离子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得到反应初产物;步骤五,过滤、洗涤所述反应初产物,烘干,得到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硫酸盐为硫酸钠、硫酸钾、硫酸锂、硫酸镁、硫酸镍、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碳源为水溶性有机碳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材料为有机发泡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比例中硫酸盐:水溶性碳源:水按照质量比为0.8~1.5:1:5~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干燥温度为-5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处理温度大于等于700℃,保温时间大于等于1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价铁离子与硫酸盐的摩尔比大于等于2。
9.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的方法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硫材料具有三维多孔结构,其中硫的含量大于等于70%。
CN201710155221.XA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68482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5221.XA CN106848250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55221.XA CN106848250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8250A true CN106848250A (zh) 2017-06-13
CN106848250B CN106848250B (zh) 2020-05-22

Family

ID=5914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5221.XA Active CN106848250B (zh) 2017-03-15 2017-03-15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4825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0928A (zh) * 2018-05-11 2018-10-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自支撑分级孔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
CN109264719A (zh) * 2018-09-25 2019-01-25 中南大学 一种硫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28810A (zh) * 2019-11-26 2020-02-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聚吡咯的铁掺杂多孔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03713A (zh) * 2020-03-27 2020-07-1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正极材料、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硫电池
CN111924873A (zh) * 2020-07-31 2020-11-13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0856A (zh) * 2015-04-29 2015-09-0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硫的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5406034A (zh) * 2015-10-27 2016-03-16 浙江大学 一种三维多孔石墨烯负载碳包覆硫化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89901A (zh) * 2015-12-31 2016-04-13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三维碳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229487A (zh) * 2016-08-25 2016-12-14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碳热还原硫酸锂制备锂硫电池炭/硫化锂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06328946A (zh) * 2016-09-05 2017-01-11 长春劲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碳包覆硫制备纳微结构碳硫复合材料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0856A (zh) * 2015-04-29 2015-09-0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纳米硫的锂硫电池用正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5406034A (zh) * 2015-10-27 2016-03-16 浙江大学 一种三维多孔石墨烯负载碳包覆硫化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89901A (zh) * 2015-12-31 2016-04-13 河南师范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三维碳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229487A (zh) * 2016-08-25 2016-12-14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碳热还原硫酸锂制备锂硫电池炭/硫化锂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06328946A (zh) * 2016-09-05 2017-01-11 长春劲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碳包覆硫制备纳微结构碳硫复合材料的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0928A (zh) * 2018-05-11 2018-10-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自支撑分级孔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
CN109264719A (zh) * 2018-09-25 2019-01-25 中南大学 一种硫化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28810A (zh) * 2019-11-26 2020-02-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聚吡咯的铁掺杂多孔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03713A (zh) * 2020-03-27 2020-07-1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正极材料、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硫电池
CN111924873A (zh) * 2020-07-31 2020-11-13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21642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48250B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0217B (zh) 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6098B (zh) 一种富氮多模蜂窝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848250A (zh) 一种高硫含量的碳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09733B (zh)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336034A (zh) 一种氮掺杂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1211300A (zh) 金属镍/氮掺杂碳纳米管及其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CN105870412A (zh) 基于杨絮的生物质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362294B (zh)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多孔硫正极、其制备方法及锂硫电池
CN106927498B (zh) 一种硫化锌纳米带、制备及其在制备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CN105280949A (zh) 基于二氧化锰/石墨烯为正极阻挡层的锂硫电池
CN107068947A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修饰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12162B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凝胶硫正极及制备方法
CN110835104A (zh) 氮掺杂碳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和负极活性材料及双离子电池
CN105789585B (zh) 一种泡沫镍负载的纳米花球状碳硫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24513A (zh) 一种锂镍锰氧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6382A (zh) Cmk-5型介孔炭-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制法及应用
CN112038635B (zh) 一种锂硫电池类石墨烯负载渗碳体颗粒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50487A (zh)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52040B (zh) 一种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的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091854A (zh) 一种阴阳离子复合掺杂的高电压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11664B (zh) 一种锂硫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17013A (zh) 一种钠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43800B (zh) 一种碳包覆四氧化三铁负极材料的溶剂热制备方法
CN107459039A (zh) 一种多元素掺杂极性多孔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590838A (zh) 一种无定型金属硫化物包覆改性二元锰基钠电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55 Guangdong city in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City Xili street Shenzhen University Tsinghua Campus A building two floor

Applicant after: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of Tsinghua

Applicant before: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