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5890A - 起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起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5890A
CN106715890A CN201580048984.3A CN201580048984A CN106715890A CN 106715890 A CN106715890 A CN 106715890A CN 201580048984 A CN201580048984 A CN 201580048984A CN 106715890 A CN106715890 A CN 106715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ojection
gear
housing parts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89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5890B (zh
Inventor
解龙
渡部真德
滨畑定博
安部元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15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5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8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1/00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5/00Other power-operated starting apparatus; 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N5/00 - F02N13/00
    • F02N15/02Gearing between starting-engines and started engines;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5/00Other power-operated starting apparatus; 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N5/00 - F02N13/00
    • F02N15/02Gearing between starting-engines and started engines;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thereof
    • F02N15/04Gearing between starting-engines and started engines;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thereof the gearing including disengaging toothed gears
    • F02N15/06Gearing between starting-engines and started engines;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thereof the gearing including disengaging toothed gears the toothed gears being moved by axial displac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起动装置,其能够适当地进行发动时向发动机的扭矩传递,且振动和噪音能够降低。具备使电机轴(12)的旋转减速的齿轮减速机构(2)、收纳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壳体部件(81),在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之间具备多个不同的接触部,以多个上述接触部中、至少第一接触部(27)和第二接触部(28)在轴向上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方式构成起动装置。

Description

起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汽车的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从噪音控制与舒适性的追求的观点,在汽车起动用起动装置等的汽车零件中,安静性的需求提高了。作为实现起动装置安静化的方案之一,有抑制起动装置内部产生的振动的方案。关于这样起动装置的振动抑制的发明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54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的起动装置中,在中心齿轮外周上设置弹性体。通过该弹性体,中心齿轮被支撑于齿轮壳体上,降低从中心齿轮向齿轮壳体传递的振动。可是,若起动装置起动发动机,则发动机的压缩、吸气、爆炸、排气的行程引起的发动机作用力通过小齿轮轴向中心齿轮传递。通过该作用力产生弹性体的变形,中心齿轮会从轴中心脱离,产生倾斜。因此,中心齿轮与行星齿轮的啮合不均匀,存在向发动机的扭矩传递不能顺畅地进行的可能性,也存在振动和噪音增大的倾向。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改良的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中心齿轮的倾斜适当地进行动作时向发动机的扭矩传递、且能够降低振动与噪音的起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例如采用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如果举出一例,是具备使电机轴的旋转减速的齿轮减速机构、收纳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壳体部件的起动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齿轮减速装置的外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之间具备多个不同的接触部,多个上述接触部中、至少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轴向上不同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起动时向发动机的扭矩传递、且振动和噪音能够降低的起动装置。
除了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更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起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3是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齿轮壳体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齿轮壳体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剖面的放大图。
图7是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齿轮壳体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齿轮壳体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11是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中心齿轮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中心齿轮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15是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中心齿轮、齿轮壳体以及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中心齿轮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与中心齿轮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齿轮减速机构中,具有代表性地说明行星齿轮机构,但并不限于行星齿轮机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二轴减速机构。
图1是起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起动装置具备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2、单向离合器3、小齿轮轴4、小齿轮5、磁性开关6、拨齿杆7。
电机1为直流电机,具备圆筒状的磁轭11、电机旋转轴12、配置于磁轭11的径向内侧的转子13。在磁轭11的内周面上,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多个永久磁铁14。在磁轭11的后端设置端板15。在端板15的径向中央设置用于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电机旋转轴12的后端部的后部滑动轴承16。
在转子13上,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多个齿(未图示),在邻接的齿之间形成切口(未图示)。另外,在两个切口之间缠绕线圈(未图示)。整流件17由相互绝缘的多个扇形体(未图示)构成,各扇形体分别结合于线圈。
转子13与整流件17被固定于电机旋转轴12,电机旋转轴12的后端部通过设置于端板15的滑动轴承16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电机1自身由于众所周知,这以上的说明省略。
在设置于磁轭11的前部的齿轮壳体81收纳行星齿轮机构2。行星齿轮机构2是由形成于电机旋转轴12的前端部的伞齿轮21、啮合于伞齿轮21的多个行星齿轮22、设置于行星齿轮22外周侧的中心齿轮23构成的减速机,使电机旋转轴12的旋转速度减速,增加输出扭矩。
中心齿轮23设置于齿轮壳体81。在中心齿轮23的内周面形成齿(未图示),在外周通过中心齿轮支撑部20被支撑于齿轮壳体81上。行星齿轮轮架24配合于中心齿轮23,相对于中心齿轮23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行星齿轮轮架24上等间隔地竖立设置行星齿轮支撑销25,行星齿轮22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
小齿轮轴4与电机旋转轴12同轴地配置,前端部通过轴承82被支撑于齿轮壳体81上,后端部被固定于行星齿轮机构2的行星齿轮轮架24的中心部。由此,小齿轮轴4与行星齿轮轮架24一体旋转。形成于小齿轮轴4的外周的螺旋花键41配合于离合器外壳31上的螺旋花键34。由此,能够将小齿轮轴4的扭矩向离合器外壳31传递,并且,相对于小齿轮轴4,单向离合器3可向轴向移动。
单向离合器3由离合器外壳31、配置于离合器外壳31内侧的离合器内壳32、离合器滚轴33等构成。在离合器外壳31的内周面上形成螺旋花键34,该内周面啮合于形成于小齿轮轴4的螺旋花键41。由此,小齿轮轴4的扭矩能够向离合器外壳31传递。离合器滚轴33配置于离合器外壳31与离合器内壳32之间,向离合器内壳32传递扭矩。另外,在离合器内壳32的前端一体化地设置小齿轮5。小齿轮5能够将小齿轮轴4的扭矩向发动机的内齿轮(未图示)传递。
磁性开关6由通过来自电池的通电而产生电磁力的励磁线圈62、利用该电磁力操作拨齿杆7的铁芯61、向励磁线圈62的通电停止时将铁芯61推回的复位弹簧63等构成。磁性开关6由于众所周知,所以,过多的说明省略。
拨齿杆7通过被固定于前壳体81上的杆销71自由旋转地被支撑。拨齿杆7的上端部连接于磁性开关6的铁芯61的前端部,拨齿杆7的下端部配合于与单向离合器3抵接的垫圈72。通过垫圈72向单向离合器3传递铁芯61的动作,从而单向离合器3可向轴向移动。
若使发动机起动开关接通,则向磁性开关6的励磁线圈62通电。通过由励磁线圈62所产生的电磁力,铁芯61被向后方吸引,连接于此的拨齿杆7的上端被引入。由此,拨齿杆7的下端向内齿轮移动,将单向离合器3向前方推出。
另外,通过铁芯61的移动,磁性开关6的可动触点(未图示)向固定触点侧移动,接触于固定触点。于是,向转子13施加电池的电压并开始通电,产生磁场。通过在该磁场与设置于磁轭11的永久磁铁14之间所产生的电磁力,转子13旋转。通过转子13旋转,转子13的旋转扭矩通过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向小齿轮轴4传递,小齿轮轴4旋转。通过小齿轮轴4旋转,使啮合于小齿轮轴4的离合器外壳31连带旋转,通过离合器滚轴33,与离合器内壳32为一体的小齿轮5旋转。于是,小齿轮5一边旋转一边被向内齿轮侧推出,啮合于内齿轮。小齿轮5与内齿轮啮合之后,从小齿轮5向内齿轮传递旋转扭矩而使发动机起动。
若将发动机起动开关断开,则由于向励磁线圈62的通电停止,因此产生的电磁力减少。通过复位弹簧63的作用力,铁芯61返回至原来的位置,磁性开关6的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并停止向电机1的通电。另外,由于若铁芯61复位,则单向离合器3通过拨齿杆7复位,因此,小齿轮5从内齿轮脱离并复位。
因此,起动装置驱动发动机时,例如,小齿轮5接受发动机的作用力,则该作用力通过小齿轮轴4向中心齿轮23传递,引起中心齿轮23倾斜。相对于此,通过在中心齿轮23与齿轮壳体81之间,在轴向的不同位置上设置多个接触部,能够抑制中心齿轮23的倾斜。以下,关于成为该实施方式特征的接触部,参照图2、图3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是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271、第二接触部281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从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271、第二接触部281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齿轮壳体81的内周的前部设置第一突起27,在中心齿轮23的外周的后部设置第二突起28。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分别一体化形成,或者通过其他部件结合。在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可以焊接或粘接。第一突起27以承受小齿轮轴径向上的力的方式,设置于小齿轮轴径向上,第二突起28以与第一突起27圆周方向上不同的角度设置(参照图3)。若将中心齿轮23压入齿轮壳体81,则第一突起27接触于中心齿轮23的外周,形成第一接触部271。另外,第二突起28接触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形成第二接触部281。通过第一接触部271与第二接触部281的约束,中心齿轮23以不倾斜的方式嵌合于齿轮壳体81。另外,第一突起27的发动机侧端面272设置于与齿轮壳体81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811相同的平面,第二突起28的电机侧端面282设置于与中心齿轮23的电机侧的前端面231相同的平面(参照图2),第一接触部271与第二接触部281的轴向距离能够为最大。图4是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突起27设置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第一接触部27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被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突起28设置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第二接触部2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被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图5是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接触部27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2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如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发动机作用力通过小齿轮轴4施加于中心齿轮23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接触部271与第二接触部281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上设置,对中心齿轮23施加反力扭矩,能够抑制中心齿轮23的倾斜。另外,通过第一突起27的发动机侧的端面272设置于与齿轮壳体81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811相同的平面上、第二突起28的电机侧的端面282设置于与中心齿轮23的电机侧的前端面231相同的平面上,第一接触部271与第二接触部281的轴向距离为最大,中心齿轮23承受更大的反力扭矩,能提高中心齿轮23的倾斜的抑制效果。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向发动机的电机的驱动扭矩的传递。另外,能够抑制中心齿轮23与行星齿轮22的啮合不均匀,能够降低中心齿轮23自身的振动。而且,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27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在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2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在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27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27与齿轮壳体81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在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2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28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由此,能够减少由中心齿轮向齿轮壳体的振动传递,在发动机开始起动时能够降低起动装置的振动与噪音。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齿轮壳体81与中心齿轮23上分别设置一个突起,代表性地说明形成两个接触部的起动装置,但并不限于在齿轮壳体81与中心齿轮23上分别设置一个突起。该发明例如可以在齿轮壳体81的内周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上分别设置三个突起,形成六个接触部。通过形成六个接触部,在发生中心齿轮23的倾斜时,中心齿轮23承受更大的反力扭矩,能够提高倾斜的抑制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齿轮减速机构中,代表性地说明行星齿轮机构,但并不限于行星齿轮机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双轴减速机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2、齿轮壳体81等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第一实施方式中变更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结构。以下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6是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371、第二接触部381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图7是从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371、第二接触部381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齿轮壳体81内周的前部设置第一突起37,在齿轮壳体81内周的后部设置第二突起38。第一突起37、第二突起38分别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或者通过其他部件结合。在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焊接或粘接。第一突起37以承受小齿轮轴径向力的方式设置于小齿轮轴径向,第二突起38以与第一突起37圆周方向不同的角度设置(参照图7)。若将中心齿轮23压入齿轮壳体81中,则第一突起37抵接于中心齿轮23外周的前部而形成第一接触部371。另外,第二突起38抵接于中心齿轮23外周的后部而形成第二接触部381。通过第一接触部371与第二接触部381的约束,中心齿轮23以不倾斜的方式嵌合于齿轮壳体81。另外,第一突起37的发动机侧的端面372设置于与齿轮壳体81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811相同的平面上,第二突起38的电机侧的端面382设置于与中心齿轮23的电机侧的前端面231相同的平面上(参照图6),第一接触部371与第二接触部381的轴向距离能够为最大。图8是第一突起37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突起37设置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第一接触部37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37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38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突起38设置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第二接触部38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28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图9是第一突起37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接触部37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37与齿轮壳体81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38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38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38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说明在齿轮壳体81的前部与后部分别设置一个突起,形成两个接触部的内容,在齿轮壳体81的前部与后部上并不限于一个突起。该发明例如可以在齿轮壳体81的前部与后部分别设置三个突起而形成六个接触部。通过形成六个接触部,在发生中心齿轮23的倾斜时,中心齿轮23能够承受更大的反力扭矩,能够提高倾斜的抑制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减速机构中,代表性地说明行星齿轮机构,但并不限于行星齿轮机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双轴减速机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2、齿轮壳体81等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第一实施方式中变更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结构。以下,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而且,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0是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471、第二接触部481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图11是从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471、第二接触部481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如图10所示,在中心齿轮23的外周的前部设置第一突起47,在齿轮壳体81的内周的后部设置第二突起48。第一突起47与中心齿轮23、第二突起48与齿轮壳体81分别一体形成、或者通过其他部件结合。在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焊接或粘接。第一突起47以承受小齿轮轴径向的力的方式设置于小齿轮轴径向,第二突起48以与第一突起47圆周方向上不同的角度设置(参照图11)。若将中心齿轮23压入齿轮壳体81中,则第一突起47抵接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的前部而形成第一接触部471。另外,第二突起48抵接于中心齿轮23的外周的后部而形成第二接触部481。通过第一接触部471与第二接触部481的约束,中心齿轮23以不倾斜的方式与齿轮壳体81嵌合。另外,第一突起47的发动机侧的端面472设置于与齿轮壳体81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811相同的平面上,第二突起48的电机侧的端面482设置于与中心齿轮23的电机侧的前端面231相同的平面上(参照图10),第一接触部471与第二接触部481的轴向距离能够为最大。图12是第一突起47与中心齿轮23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突起47设置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第一接触部47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47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48与齿轮壳体81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突起48设置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第二接触部48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48与齿轮壳体81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面积小地设置。图13是第一突起47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接触部47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47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48与齿轮壳体81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481与中心齿轮23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48与齿轮壳体81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说明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齿轮壳体81的后部分别设置一个突起,形成两个接触部的内容,但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齿轮壳体81的后部并不限定于一个突起。该发明例如可以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齿轮壳体81的后部分别设置三个突起而形成六个接触部。通过形成六个接触部,在发生中心齿轮23倾斜时,中心齿轮23能够承受更大的反力扭矩而提高倾斜的抑制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齿轮减速机构中,代表性地说明行星齿轮机构,但并未限定于行星齿轮机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双轴减速机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2、齿轮壳体81等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第一实施方式中变更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的结构。以下,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而且,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4是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571、第二接触部581的轴向剖视图的放大图。图15是从中心齿轮23、齿轮壳体81以及第一接触部571、第二接触部581的后面观察的主视图的放大图。如图14所示,在中心齿轮23的外周的前部设置第一突起57,在中心齿轮23的外周的后部设置第二突起58。第一突起57、第二突起58与中心齿轮23分别一体形成、或者通过其他部件结合。在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焊接或粘接。第一突起57以承受小齿轮轴径向的力的方式设置于小齿轮轴径向,第二突起58以与第一突起57圆周方向上不同的角度设置(参照图15)。若将中心齿轮23压入齿轮壳体81,则第一突起57抵接于齿轮壳体81内周的前部,形成第一接触部571。另外,第二突起58抵接于齿轮壳体81的内周的后部,形成第二接触部581。通过第一接触部571与第二接触部581的约束,中心齿轮23以不倾斜的方式嵌合于齿轮壳体81。另外,第一突起57的发动机侧的端面572设置于与齿轮壳体81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811相同的平面上,第二突起58的电机侧的端面582设置于与中心齿轮23的电机侧的前端面231相同的平面上(参照图14),第一接触部571与第二接触部581的轴向距离能够为最大。图16是第一突起57与中心齿轮23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突起57设置于中心齿轮23的内周面,第一接触部57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27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58与中心齿轮23一体形成的情况下,第二突起58设置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第二接触部5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58与中心齿轮23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图17是第一突起57与中心齿轮23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突起的放大图。第一接触部57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一突起57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同样,在第二突起58与中心齿轮23通过其他部件结合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581与齿轮壳体81的接触面积比第二突起58与中心齿轮23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代表性地说明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后部分别设置一个突起,形成两个接触部的内容,但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后部并不限于一个突起。该发明例如可以在中心齿轮23的前部与后部分别设置三个突起而形成六个接触部。通过形成六个接触部,在发生中心齿轮23倾斜时,中心齿轮23能够承受更大的反力扭矩,能够提高倾斜的抑制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中心齿轮的外周与壳体部件的内周之间,在轴向上不同位置上设置多个接触部,能够抑制中心齿轮的倾斜。另外,通过中心齿轮与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的减少,能够降低从中心齿轮向壳体部件的振动传递。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具备使电机轴的旋转减速的齿轮减速机构、收纳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壳体部件的起动装置在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之间具备多个不同的接触部,在多个上述接触部中、至少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设置于轴向上不同的位置。
具备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抵接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抵接于上述壳体部件内周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另外,具备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抵接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抵接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另外,具备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抵接于上述壳体部件内周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抵接于上述壳体部件内周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另外,具备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抵接于上述壳体部件内周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抵接于上述壳体部件内周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地设置。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地设置。
通过如上述的结构,在由于发动机作用力而产生齿轮减速机构的倾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倾斜。另外,通过齿轮减速机构与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的减少而能够降低振动传递。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抑制齿轮减速机构的倾斜而适当地进行向内齿轮的扭矩传递。另外,能够抑制齿轮减速机构的齿轮啮合不均匀,能够降低齿轮减速机构自身的振动。而且,通过使齿轮减速机构与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减少,能够降低从齿轮减速机构向壳体部件的振动传递,能够抑制起动装置的振动和噪音。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含有多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说明,未必具备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在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结构的一部分可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符号说明
1—电机,11—磁轭,12—电机旋转轴,13—转子,14—永久磁铁,15—端板,16—电机旋转轴后部滑动轴承,17—整流件,2—行星齿轮机构,20—中心齿轮支撑部,21—伞齿轮,22—行星齿轮,23—中心齿轮,24—行星齿轮轮架,25—行星齿轮支撑销,27—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271—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接触部,272—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28—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281—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接触部,282—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37—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371—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接触部,372—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38—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381—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接触部,382—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47—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471—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接触部,472—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48—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481—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接触部,482—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57—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571—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接触部,572—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58—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581—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接触部,582—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3—单向离合器,31—离合器外壳,32—离合器内壳,33—离合器滚轴,34—离合器外壳的螺旋花键,4—小齿轮轴,41—小齿轮轴的螺旋花键,5—小齿轮,6—磁性开关,61—铁芯,62—励磁线圈,63—复位弹簧,7—拨齿杆,71—杆销,72—垫圈,81—齿轮壳体,82—小齿轮轴滑动轴承,811—齿轮壳体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231—中心齿轮的电机侧的前端面。

Claims (17)

1.一种起动装置,其具备使电机轴的旋转减速的齿轮减速机构和收纳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壳体部件,该起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之间具备多个不同的接触部,多个上述接触部中,至少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轴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和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和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和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6或7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
9.根据权利要求1、6或7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和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外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0或11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10或11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前部的第一突起和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的后部的第二突起,具备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抵接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内周而抵接形成的第二接触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的发动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壳体部件的发动机侧的内端面相同的平面,上述第二突起的电机侧的端面设置于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电机侧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4或15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内周面,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27)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一体形成,上述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外周面交叉而形成的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14或15任一项所述的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一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一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通过其他部件结合,上述第二接触部与上述壳体部件的接触面积被设置成比上述第二突起与上述齿轮减速机构的接合面的面积小。
CN201580048984.3A 2014-09-30 2015-08-19 起动装置 Active CN106715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9598A JP2016070158A (ja) 2014-09-30 2014-09-30 スタータ
JP2014-199598 2014-09-30
PCT/JP2015/073172 WO2016051979A1 (ja) 2014-09-30 2015-08-19 スタ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5890A true CN106715890A (zh) 2017-05-24
CN106715890B CN106715890B (zh) 2018-08-28

Family

ID=55630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8984.3A Active CN106715890B (zh) 2014-09-30 2015-08-19 起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70158A (zh)
CN (1) CN106715890B (zh)
WO (1) WO20160519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0240B1 (fr) * 2016-04-13 2019-12-27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Demarreur pour moteur thermiq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e couronne de reducteur apte a s'auto-centrer
JP2023068729A (ja) * 2021-11-04 2023-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ー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0135A (ja) * 2004-12-17 2006-06-29 Denso Corp 遊星ギヤ機構減速式スタータ
JP2009168142A (ja) * 2008-01-16 2009-07-30 Honda Motor Co Ltd 遊星歯車機構付き変速機
WO2010034746A1 (de) * 2008-09-29 2010-04-01 Robert Bosch Gmbh Startergetriebe mit gleitlackbeschichtung
CN102165180A (zh) * 2008-09-29 2011-08-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减速器以及内燃机起动装置
CN10404779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起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7051B2 (ja) * 2012-09-28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0135A (ja) * 2004-12-17 2006-06-29 Denso Corp 遊星ギヤ機構減速式スタータ
JP2009168142A (ja) * 2008-01-16 2009-07-30 Honda Motor Co Ltd 遊星歯車機構付き変速機
WO2010034746A1 (de) * 2008-09-29 2010-04-01 Robert Bosch Gmbh Startergetriebe mit gleitlackbeschichtung
CN102165180A (zh) * 2008-09-29 2011-08-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减速器以及内燃机起动装置
CN104047790A (zh) * 2013-03-14 2014-09-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起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0158A (ja) 2016-05-09
CN106715890B (zh) 2018-08-28
WO2016051979A1 (ja) 2016-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71810B2 (en) Alternator-starter assembly having gear reduction system
US9035519B2 (en) Electrical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s
JPWO2013140527A1 (ja) 車両用変速機
US9315095B2 (en) Hybrid power train for vehicle
CN104334869B (zh) 用于燃烧发动机的起动器
CN106715890A (zh) 起动装置
CN110177956A (zh) 离合器组件及驱动组件
CN103946538B (zh) 起动器
JP2009280178A (ja) パーキングポール、パーキング装置、及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15216820A (ja) モータ構造体
US20160010700A1 (en) Engagement device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2184698A (ja) スタータ
JP5535704B2 (ja) スタータ
JP6852338B2 (ja) 駆動発電装置
CN104254685B (zh) 起动器
CN105782361B (zh) 一种发电机及其增速结构
JP2012240599A (ja) 電動機付き車両の駆動装置
JP543455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9156068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6210313A (ja) 駆動装置
CN104246208B (zh) 发动机启动装置
JP5675513B2 (ja) 電磁係合装置
JP201318465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5218254B2 (ja)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CN100542875C (zh) 类菱形车动能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