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3965B - 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63965B CN106663965B CN201580043571.6A CN201580043571A CN106663965B CN 106663965 B CN106663965 B CN 106663965B CN 201580043571 A CN201580043571 A CN 201580043571A CN 106663965 B CN106663965 B CN 1066639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housing
- power
- coil unit
- power rece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4—Leading of conductors or axles through casings, e.g. for tap-chang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3—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送电装置(50)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该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400);与送电线圈单元(400)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的壳体(600),壳体(600)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610);以从侧面侧覆盖设置壁(610)的方式设置并在壳体(600)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601);划分空间的划分壁(660);以及将形成于外壳壁(601)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601a)封闭并且容许送电线圈单元(400)传输电力的盖部(620A),划分壁(660)以将壳体(600)的空间划分为收纳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和盖部(620A)所处且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的方式设置,外壳壁(601)和划分壁(660)由金属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5所公开,已知有使用以非接触的方式输送接受电力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专利文献6涉及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收纳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池驱动设备的电池运送电力从而以无接点或无线的方式进行充电的无接点充电器,在外装壳体内收纳有线圈和电路基板。在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在收纳壳体内收纳有线圈和电容器,载置面为金属制并且电力传输面和周围为树脂制的收纳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4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6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46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10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12632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4-087136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4-0393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6所述的构成,仅屏蔽件形成为平板状,在外装壳体内,没有划分收纳线圈的区域和收纳电路基板的区域。其结果,存在在线圈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外装壳体内的电气设备而电气设备在电力传输时受到电磁场的影响的可能性。而且,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有可能向外部泄漏而对外部的电气设备带来影响。另外,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装置中,丝毫没有提及具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在将线圈和与线圈连接的电气设备收纳于一个壳体而将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和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该送电装置中,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送电线圈单元;与上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上述送电线圈单元和上述电气设备的壳体。
上述壳体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以从侧面侧覆盖上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壳体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划分上述空间的划分壁;以及将形成于上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上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的盖部,上述划分壁以将上述壳体的上述空间划分为收纳上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上述盖部所处并且收纳上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壁和上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根据该送电装置,送电线圈单元与电气设备成为通过由金属形成的划分壁划分开的状态。其结果,在传输电力时,可通过划分壁阻碍在送电线圈单元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电气设备。另外,也能够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
在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将电气设备收纳于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通过盖体将收纳有上述电气设备的上述主壳体的电气设备封闭的工序;将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上述盖体的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通过盖部将上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根据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来制造具有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构成的送电装置。
在该受电装置中,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受电线圈单元;与上述受电线圈单元连接的电气设备;以及收纳上述受电线圈单元和上述电气设备的壳体。
上述壳体包括:位于设置面侧的设置壁;以从侧面侧覆盖上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上述壳体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划分上述空间的划分壁;以及将形成于上述外壳壁的电力接受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上述受电线圈单元接受电力的盖部,上述划分壁以将上述壳体的上述空间划分为收纳上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上述盖部所处并且收纳上述受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壁和上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根据该受电装置,受电线圈单元与电气设备成为通过由电磁场屏蔽部件形成的划分壁划分开的状态。其结果,在接受电力时,可通过划分壁阻碍在受电线圈单元中产生的电磁场到达电气设备。另外,也能够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
在该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包括:将电气设备收纳于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通过盖体将收纳有上述电气设备的上述主壳体的电气设备封闭的工序;将受电线圈单元配置于上述盖体的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通过盖部将上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根据该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易的工序来制造具有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构成的受电装置。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在将线圈和与线圈连接的电气设备收纳于一个壳体而将线圈与电气设备一体化了的情况下,能够使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减少,并且使来自电气设备的噪音向外部的泄漏减少的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采用了涡旋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气设备的各种设备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送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分解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2分解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采用了涡旋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受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分解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2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一例中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之外,本发明的范围不一定限定于该个数、量等。存在对于同一部件、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标号而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的情况。适当组合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来使用的情况是最初所预定的。在图中,未以实际的尺寸比率进行记载,为了容易理解构造而使一部分比率不同地进行记载。
以下所示的设置于设备侧(停车场等)的送电装置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载置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在送电装置中,载置面意味着设备(地面)侧,表面侧意味着受电装置(车辆)侧。另一方面,在受电装置中,载置面意味着车辆侧,表面侧意味着送电装置(地面)侧。
在以下使用的各图中,图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图中的箭头W所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
【实施方式1】
(电力传输系统1000)
参照图1,对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系统1000进行说明。电力传输系统1000具备搭载于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0和设置于停车场等设备侧的送电装置50。电动车辆100包括受电装置10和车辆主体105。
(受电装置10)
受电装置10包括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该电气设备110设置于受电线圈单元200与作为储存由受电线圈单元200接受到的电力的蓄电装置的电池150之间。受电线圈单元200具有受电线圈250和平板状的铁氧体板260。如下所述,作为受电线圈250,可以是涡旋型线圈(参照图8)和卷绕型线圈(参照图9)中的任一种。在图1中,图示出了涡旋型的受电线圈250。电气设备110具有电容器120、整流器130以及DC/DC转换器140等。在图示中,受电线圈250与电容器120串联连接,但也可以并联连接。
车辆主体105包括与电气设备110的DC/DC转换器140连接的电池150、功率控制单元160、马达单元170以及通信部180等。
适当设定受电线圈250的匝数,以使得受电线圈250与下述的送电线圈450之间的距离、表示受电线圈250与送电线圈450的共振强度的Q值(例如Q≥100)以及表示受电线圈250与送电线圈450的耦合度的耦合系数κ等大。受电线圈250与整流器130连接。整流器130将从受电线圈单元200供给的交流电流变换为直流电流,并向DC/DC转换器140供给。
(送电装置50)
送电装置50包括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300。送电线圈单元400具有送电线圈450和平板状的铁氧体板460。作为送电线圈450,可以是涡旋型线圈(参照图2)和卷绕型线圈(参照图3)中的任一种。在图1中,图示出了涡旋型的送电线圈450。电气设备300具备电容器420、高频电力装置310、送电ECU320以及通信部322。使用插座插头340等而能够装卸地与外部的交流电源330连接。在图示中,送电线圈450与电容器420串联连接,但也可以并联连接。
高频电力装置310将从交流电源330接受的电力变换为高频的电力,并将变换后的高频电力向送电线圈450供给。送电线圈450通过电磁感应而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线圈单元200的受电线圈250输送电力。
(送电装置50的详细情况)
参照图2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5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采用了涡旋型线圈作为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5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采用了卷绕型线圈作为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5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电气设备300的各种设备配置的图,图5是图2中V-V线向视剖视图。
送电装置50具有如上述那样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10输送电力的送电线圈单元400和向送电线圈单元400供给电力并且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气设备300,这些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300收纳于壳体600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50中,具有送电线圈单元400与电气设备300一体化了的构成。
参照图2至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气设备300具备高频电力装置310、送电ECU320以及通信部322,但作为构成这些设备的部件,具有:开关电源701、PFC辅助基板704、风扇705、DC/RF部706、5V/15V电源707、24V电源708、共振电容器709、风扇710、热沉(英文:heat sink)711、风扇712、热沉713、风扇714、715、滤波电感器716、720、风扇718、719、滤波电容器717、721、SCU722、接口723以及输入控制部724等。
开关电源701构成AC/DC设备部,滤波电感器716、720和滤波电容器717、721构成滤波设备部,DC/RF部706构成DC/RF设备部。这些设备载置于构成壳体600的底面的设置壁610。
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300收纳于壳体600内。在该图5所示的例子中,送电线圈450是以包围卷绕中心线CL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平面形状的涡旋型线圈,在中央部形成有孔部450a。送电线圈450以卷绕中心线CL穿过盖部620A和设置壁610的方式配置。在该图5所示的例子中,卷绕中心线CL配置成在铅直方向上延伸。此外,作为送电线圈450,也可以采用以卷绕中心线CL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螺旋状的线圈。
壳体600作为整体具有扁平的箱型的形状,其包括配置于地面侧的设置面S1和配置于受电装置10侧的电力输送面S2。壳体600还包括位于设置面S1侧的设置壁610、以覆盖设置壁610的方式设置并在壳体600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601以及划分壳体600内的空间的划分壁660。
外壳壁601包括形成有在电力输送面S2形成的开口部601a并且设置于电力输送面S2侧的主面壁620和位于侧面S3侧的侧面壁630。侧面壁630位于设置壁610与主面壁620之间。
划分壁660将壳体600内划分为收纳设置于电力输送面S2侧的送电线圈单元4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和收纳电气设备30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
将开口部601a封闭的盖部620A位于线圈单元收纳部510。盖部620A由使电磁场透过的树脂等形成。由此,能够从收纳于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内的送电线圈单元400向受电线圈单元200输送电力。
外壳壁601由金属形成。具体而言,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铝部件。通过由金属形成外壳壁601,能够抑制来自收纳于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的电气设备300的噪音从外壳壁601向外部泄漏。
此外,设置壁610通常设置于地面,因此可抑制电气设备300的噪音从设置壁610侧向外部泄漏。此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设置壁610也由金属形成,也可抑制噪音从设置壁610泄漏。
在该图5所示的例子中,主面壁620的整面与侧面壁630的整面由金属形成,但是也可以由具有防水性和通气性的多孔质塑料(plastic)等形成主面壁620的一部分。
即,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外壳壁由金属形成”也包括为了确保通气性而由通气性塑料形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为了观察内部而由玻璃和/或透明树脂形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的情况,不限定于外壳壁601的整面由金属形成的情况。
侧面壁630是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侧面,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2和图3)使用了与设置壁610等相独立地构成的铝部件。
划分壁660具有位于设置壁610侧的底壁661和从底壁661的两端部朝向盖部620A侧立起的侧壁662。划分壁660需要阻止电磁场对收纳于相同的壳体600内的电气设备300的影响的产生,因此划分壁660由电磁场屏蔽部件形成。电磁场屏蔽部件主要使用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铜。
通过由金属形成的划分壁660将壳体600内划分为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和收纳电气设备30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能够减少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300的影响。例如,能够防止因电力传输时的电磁场在电气设备300产生涡流而导致电气设备300升温。
送电线圈450以卷绕中心线CL穿过盖部620A和设置壁610的方式配置,因此在电力传输时,来自送电线圈450的磁通多流向送电线圈450的下方。因此,穿过划分壁660的磁通量比穿过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的磁通量多。
划分壁660由比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的导电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即使大量的磁通穿过划分壁660,由于划分壁660的导电率高,因此也能够抑制因在划分壁660产生的涡流而导致的发热。与此相伴,能够抑制铁氧体板460的劣化和收纳有电气设备30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壳体600形成为扁平的箱型的形状,但壳体60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使壳体600的形状形成为半球状或圆顶(英文:dome)形状。
在电力传输期间,穿过孔部450a的磁通增加。虽然通过划分壁660抑制该磁通的大部分进入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但磁通的一部分还是会进入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
如图4和图5所示,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以及滤波电容器717、721配置于离开位于送电线圈450的孔部450a与设置壁610之间的区域的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穿过了划分壁660的磁通到达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滤波电容器717、721以及DC/RF部706。
在此,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滤波电容器717、721以及DC/RF部706会给向送电线圈450供给的电流的频率带来较大的影响。当送电频率从预定值(由送电线圈450与电容器420形成的LC共振器的共振频率)偏离时,送电效率显著降低。
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抑制来自送电线圈450的磁通到达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滤波电容器717、721以及DC/RF部706,能够抑制送电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图4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滤波电容器717、721以及DC/RF部706全都配置于离开孔部450a的下方的位置,但也可以将这些设备中的至少一者配置于离开孔部450a与设置壁610之间的区域的位置。
与开关电源701、滤波电感器716、720、滤波电容器717、721以及DC/RF部706相比较,24V电源708等由于对送电效率的影响小,因此配置于送电线圈450的孔部450a的下方。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送电装置50的制造方法中,从车辆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F方向)将电气设备300滑动插入到由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一体成形的壳体600的一部分,此后,将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侧面壁630、划分壁660、送电线圈单元400以及盖部620A组装,由此送电装置50完成。这样,能够简单地构成送电装置50。特别是,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一体化并且在侧面壁630的车辆前后方向没有设置壁的壳体能够通过挤压成形和/或铸造容易地制造。
本实施方式1的送电装置50是在相同的壳体600内收纳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300,并且送电线圈单元400与电气设备300一体化了的送电装置50。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6至图8,对实施方式2的送电装置50A的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50A的剖面构造的图,图7和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和第2分解剖视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送电装置50的不同点在于壳体600A的构造,送电线圈单元400和电气设备30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以下对壳体600A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600A整体上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壳体600同样的构成,但是作为不同点,在壳体600中,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由金属一体成形,但是在壳体600A中,构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的主面壁620由与划分壁660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通过划分壁660而形成了由盖部620A进行封闭的开口部601a。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620A与实施方式1同样,是树脂制。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铝部件。侧面壁630是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侧面,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2和图3)使用了与设置壁610等相独立地构成的铝部件。此外,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2和图3)也可以与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一体成形。
主面壁620和划分壁66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铜部件。划分壁660具有位于设置壁610侧的底壁661和从底壁661的两端部朝向主面壁620侧立起的侧壁662。主面壁620以从侧壁662的上端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由一体成形的主面壁620与划分壁660构成将开口封闭的盖体,所述开口由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形成。划分壁660形成向设置面S1侧凹陷的凹部。
在使用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壳体600A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600同样的作用效果。
参照图7和图8,对具有上述构成的送电装置5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由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形成的箱体称为主壳体610A,将由主面壁620和划分壁660形成的盖称为盖体610B。
图7表示将送电装置50A分解后的状态。在上部开放的箱型的主壳体610A的内部,在预定位置收纳有构成电气设备300的部件。此后,通过盖体610B将主壳体610A的开口OP1封闭,将送电线圈单元400配置于盖体610B的划分壁660的凹部的内部。此后,通过盖部620A将划分壁660的开口OP2封闭,由此送电装置50A完成。
此外,上述制造工序只是一例,不限定于上述工序。作为另外的制造方法,可例举图8所示的制造方法。如图8所示,也可以采用下述工序:在上部开放的箱型的主壳体610A的内部,在预定位置收纳有构成电气设备300的部件。另一方面,预先将送电线圈单元400配置于盖体610B的划分壁660的内部,准备通过盖部620A封闭了划分壁660的开口OP2的盖体610B,通过该盖体610B来将收纳有电气设备300的主壳体610A的开口OP1封闭。通过采用该工序,能够使制造工序更容易。
根据该图8所示的制造方法,通过形成将送电线圈单元400收纳于盖体610B内的状态,能够保护送电线圈单元400。由此,例如,在工厂内保管收纳有送电线圈单元400的盖体610B时和在使盖体610B与主壳体610A成为一体的工序中,能够保护送电线圈单元400。由此,能够抑制在送电线圈单元400的铁氧体板460产生破裂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50A,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送电装置50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参照图9至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受电装置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采用了涡旋型线圈作为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1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采用了卷绕型线圈作为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1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1是图9中XI-XI线向视剖视图。
受电装置10具有以非接触的方式从如上所述的送电装置50接受电力的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所述电气设备110设置于受电线圈单元200与作为储存由受电线圈单元200接受到的电力的蓄电装置的电池150之间,这些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收纳于壳体600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受电装置10中,具有受电线圈单元200与电气设备110一体化了的构成。此外,壳体600的构成与上述的送电装置50、50A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进行说明。
参照图9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气设备110至少包括电容器120、整流器130以及DC/DC转换器140。
参照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收纳于壳体600内。在该图11所示的例子中,受电线圈250是以包围卷绕中心线CL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平面形状的涡旋型线圈,在中央部形成有孔部250a。受电线圈250以卷绕中心线CL穿过盖部620A和设置壁610的方式配置。在该图11所示的例子中,卷绕中心线CL配置成在铅直方向上延伸。此外,作为受电线圈250,也可以采用以卷绕中心线CL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螺旋状的线圈。
壳体600作为整体具有扁平的箱型的形状,其包括配置于车辆侧的设置面S1和配置于送电装置50侧的电力接受面S2。壳体600还包括位于设置面S1侧的设置壁610、以覆盖设置壁610的方式设置并在壳体600内形成空间的外壳壁601以及划分壳体600内的空间的划分壁660。
外壳壁601包括形成有在电力接受面S2形成的开口部601a并且设置于电力接受面S2侧的主面壁620和位于侧面S3侧的侧面壁630。侧面壁630位于设置壁610与主面壁620之间。
划分壁660将壳体600内划分为收纳设置于电力接受面S2侧的受电线圈单元2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和收纳电气设备11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
将开口部601a封闭的盖部620A位于线圈单元收纳部510。盖部620A由使电磁场透过的树脂等形成。由此,能够通过收纳于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内的受电线圈单元200接受从送电线圈单元400输送的电力。
外壳壁601由金属形成。具体而言,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铝部件。通过由金属形成外壳壁601,能够抑制来自收纳于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的电气设备110的噪音从外壳壁601向外部泄漏。
此外,设置壁610通常设置于车辆侧,因此可抑制电气设备110的噪音从设置壁610侧向外部泄漏。此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壁610也由金属形成,也可抑制噪音从设置壁610泄漏。
在该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主面壁620的整面与侧面壁630的整面由金属形成,但是也可以由具有防水性和通气性的多孔质塑料等形成主面壁620的一部分。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壁由金属形成”也包括为了确保通气性而由通气性的塑料形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为了观察内部而由玻璃和/或透明树脂形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的情况,不限定于外壳壁601的整面由金属形成的情况。
侧面壁630是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侧面,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9和图10)使用了与设置壁610等相独立地构成的铝部件。
划分壁660具有位于设置壁610侧的底壁661和从底壁661的两端部朝向盖部620A侧立起的侧壁662。划分壁660需要阻止电磁场对收纳于相同的壳体600内的电气设备110的影响的产生,因此划分壁660由电磁场屏蔽部件形成。电磁场屏蔽部件主要使用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铜。
通过由金属形成的划分壁660将壳体600内划分为收纳受电线圈单元200的线圈单元收纳部510和收纳电气设备11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能够减少接受电力时的电磁场对电气设备110的影响。例如,能够防止因接受电力时的电磁场在电气设备110产生涡流而导致电气设备110升温。
受电线圈250以卷绕中心线CL穿过盖部620A和设置壁610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接受电力时,来自受电线圈250的磁通多流向受电线圈250的下方。因此,穿过划分壁660的磁通量比穿过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的磁通量多。
划分壁660由比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的导电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即使大量的磁通穿过划分壁660,由于划分壁660的导电率高,因此也能够抑制因在划分壁660产生的涡流而导致的发热。与此相伴,能够抑制铁氧体板260的劣化和收纳有电气设备110的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壳体600形成为扁平的箱型的形状,但壳体60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使壳体600的形状形成为半球状或圆顶形状。
在接受电力期间,穿过孔部250a的磁通增加。虽然通过划分壁660抑制该磁通的大部分进入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但磁通的一部分还是会进入电气设备收纳部520内。
如图11所示,整流器130和DC/DC转换器140配置于离开位于受电线圈250的孔部250a与设置壁610之间的区域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穿过了划分壁660的磁通到达整流器130和DC/DC转换器140。另外,在整流器130和DC/DC转换器140搭载有多个开关元件。若这些元件暴露于强度高的磁通中,则有可能进行误动作、充电效率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如上述那样抑制到达整流器130和DC/DC转换器140的磁通,能够抑制整流器130和DC/DC转换器140的误动作。
在DC/DC转换器140的工作状态(英文:duty)(开/关时间的比)产生偏差时,受电装置10的阻抗产生大的变动,受电装置10的受电电力大幅降低。因此,DC/DC转换器140配置于比整流器130远离受电线圈250的孔部250a与设置壁610之间的区域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受电装置10的阻抗的变动。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受电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从车辆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F方向)将电气设备110滑动插入到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一体成形的壳体600的一部分,此后,将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侧面壁640、划分壁660、受电线圈单元200以及主面壁620组装,由此受电装置10完成。
本实施方式3的受电装置10是在相同的壳体600内收纳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并且受电线圈单元200与电气设备110一体化了的受电装置10。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4,对实施方式4的受电装置10A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受电装置10A的剖面构造的图,图13和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1和第2分解剖视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受电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壳体600A的构造,受电线圈单元200和电气设备1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3相同。因此,在以下对壳体600A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600A整体上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壳体600同样的构成,但是作为不同点,在壳体600中,构成外壳壁601的主面壁620、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由金属一体成形,但是在壳体600A中,构成外壳壁601的一部分的主面壁620由与划分壁660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通过划分壁660而形成了通过盖部620A进行封闭的开口部601a。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620A与实施方式3同样,是树脂制。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铝部件。侧面壁630是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侧面,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2和图3)使用了与设置壁610等相独立地构成的铝部件。此外,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后退方向的侧面壁640(参照图9和图10)也可以与侧面壁630以及设置壁610一体成形。
主面壁620和划分壁660是一体成形的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了铜部件。划分壁660具有位于设置壁610侧的底壁661和从底壁661的两端部朝向主面壁620侧立起的侧壁662。主面壁620以从侧壁662的上端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由一体成形的主面壁620与划分壁660构成将开口封闭的盖体,所述开口由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形成。划分壁660形成向设置面S1侧凹陷的凹部。
在使用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壳体600A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3的壳体600同样的作用效果。
参照图13和图14,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受电装置10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由侧面壁630和设置壁610形成的箱体称为主壳体610A,将由主面壁620和划分壁660形成的盖称为盖体610B。
图13表示将受电装置10A分解后的状态。在上部开放的箱型的主壳体610A的内部,在预定位置收纳有构成电气设备110的部件。此后,通过盖体610B将主壳体610A的开口OP1封闭,将受电线圈单元200配置于盖体610B的划分壁660的凹部的内部。此后,通过盖部620A将划分壁660的开口OP2封闭,由此受电装置10A完成。
此外,上述制造工序只是一例,不限定于上述工序。作为另外的制造方法,可例举图14所示的制造方法。如图14所示,也可以采用下述工序:在上部开放的箱型的主壳体610A的内部,在预定位置收纳有构成电气设备110的部件。另一方面,预先将受电线圈单元200配置于盖体610B的划分壁660的内部,准备通过盖部620A封闭了划分壁660的开口OP2的盖体610B,通过该盖体610B来将收纳有电气设备110的主壳体610A的开口OP1封闭。通过采用该工序,能够使制造工序更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受电装置10A,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3的受电装置10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虽然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技术上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受电装置,50、50A送电装置,100电动车辆,105车辆主体,110、300电气设备,120、220、420电容器,130整流器,140转换器,150电池,160功率控制单元,170马达单元,180、322通信部,200受电线圈单元,250受电线圈,260、460铁氧体板,310高频电力装置,330交流电源,400送电线圈单元,450送电线圈,510线圈单元收纳部,520电气设备收纳部,600、600A壳体,601外壳壁,601a开口部,610设置壁,610A主壳体,610B盖体,620主面壁,620A盖部,630侧面壁,660划分壁,661底壁,662侧壁,701开关电源,704辅助基板,705、710、712、714、715、718、719风扇,707、708电源,709共振电容器,711、713热沉,716、720滤波电感器,717、721滤波电容器,723接口,1000电力传输系统。
Claims (16)
1.一种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具备:
送电线圈单元;
电气设备,其与所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
所述壳体包括:
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
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
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以及
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
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所述外壳壁具有:
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和
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
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包括送电线圈,
所述送电线圈形成有孔部,并且以卷绕轴线穿过所述盖部和所述设置壁的方式配置,
所述电气设备至少包括滤波设备部、AC/DC设备部以及DC/RF设备部,
所述滤波设备部、所述AC/DC设备部以及所述DC/RF设备部中的至少一者配置于离开位于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孔部与所述设置壁之间的区域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划分壁的导电率比所述外壳壁的导电率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主面壁与所述划分壁形成为一体,
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设置壁由金属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包括:
平板状的铁氧体板和相对于所述铁氧体板配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的涡旋型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包括:
平板状的铁氧体板和相对于所述铁氧体板配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的涡旋型线圈。
7.一种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单元;
电气设备,其与所述送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
所述壳体包括:
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
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
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并向所述设置面侧凹陷;以及
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输送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送电线圈单元传输电力,
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送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所述外壳壁具有:
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输送面侧;和
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
所述壳体包括:
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的主壳体;和
所述划分壁与所述主面壁形成为一体并且将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体,
该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该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电气设备收纳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
通过所述盖体将收纳有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将所述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将所述送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并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之后,
通过所述盖体将收纳有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
9.一种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具备:
受电线圈单元;
电气设备,其与所述受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
所述壳体包括:
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
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
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以及
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接受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受电线圈单元接受电力,
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受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所述外壳壁具有:
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接受面侧;和
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
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包括受电线圈,
所述受电线圈形成有孔部,并且以卷绕轴线穿过所述盖部和所述设置壁的方式配置,
所述电气设备至少包括电容器、整流器以及DC/DC转换器,
所述整流器和所述DC/DC转换器中的至少一者配置于离开位于所述受电线圈的所述孔部与所述设置壁之间的区域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受电装置,
所述划分壁的导电率比所述外壳壁的导电率高。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受电装置,
所述主面壁与所述划分壁形成为一体,
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
所述设置壁由金属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包括:
平板状的铁氧体板和相对于所述铁氧体板配置于所述电力接受面侧的涡旋型线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受电装置,
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包括:
平板状的铁氧体板和相对于所述铁氧体板配置于所述电力接受面侧的涡旋型线圈。
15.一种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所述受电装置具备:
受电线圈单元;
电气设备,其与所述受电线圈单元连接;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受电线圈单元和所述电气设备,
所述壳体包括:
设置壁,其位于设置面侧;
外壳壁,其以从侧面侧覆盖所述设置壁的方式设置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空间;
划分壁,其划分所述空间,并向所述设置面侧凹陷;以及
盖部,其将形成于所述外壳壁的电力接受面的开口部封闭并且容许所述受电线圈单元接受电力,
所述划分壁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空间划分为收纳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收纳部和所述盖部所处且收纳所述受电线圈单元的线圈单元收纳部的方式设置,
所述外壳壁和所述划分壁由金属形成,
所述外壳壁具有:
主面壁,其形成有所述开口部并且设置于所述电力接受面侧;和
侧面壁,其位于所述侧面侧,
所述壳体包括:
所述设置壁与所述侧面壁形成为一体的主壳体;和
所述划分壁与所述主面壁形成为一体并且将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盖体,
该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
该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电气设备收纳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的工序;
通过所述盖体将收纳有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将所述受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将所述受电线圈单元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划分壁的内部,并通过所述盖部将所述划分壁的开口封闭之后,
通过所述盖体将收纳有所述电气设备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封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67671A JP6260493B2 (ja) | 2014-08-20 | 2014-08-20 | 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4-167671 | 2014-08-20 | ||
PCT/JP2015/068955 WO2016027570A1 (ja) | 2014-08-20 | 2015-07-01 | 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63965A CN106663965A (zh) | 2017-05-10 |
CN106663965B true CN106663965B (zh) | 2020-01-17 |
Family
ID=55350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3571.6A Active CN106663965B (zh) | 2014-08-20 | 2015-07-01 | 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47086B2 (zh) |
EP (1) | EP3185395B1 (zh) |
JP (1) | JP6260493B2 (zh) |
CN (1) | CN106663965B (zh) |
WO (1) | WO20160275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86345B1 (ko) * | 2013-07-01 | 2020-03-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
DE102015203796A1 (de) * | 2015-03-03 | 2016-09-08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wendung und Anordnung von Pencake-Spulen zur drah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an Elektrofahrzeuge |
JP6394534B2 (ja) * | 2015-08-07 | 2018-09-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
US20170129344A1 (en) * | 2015-11-06 | 2017-05-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 dissipation in vehicle pad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 |
DE102015223615A1 (de) * | 2015-11-30 | 2017-06-0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ekundärspuleneinheit mit einer Service-Öffnung |
US11110812B2 (en) * | 2016-05-31 | 2021-09-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bile charging for electric vehicles |
US10988940B2 (en) * | 2016-06-03 | 2021-04-27 | Norman R. Byrne | Surface-mounted resonators for wireless power |
DE102016217795A1 (de) * | 2016-09-16 | 2018-03-2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puleneinheit zum induktiven Laden eines Fahrzeuges und System |
US10622142B2 (en) * | 2016-09-26 | 2020-04-14 | Utah State University | Concrete-embedd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oil |
JP6544347B2 (ja) * | 2016-12-07 | 2019-07-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
JP6555302B2 (ja) | 2017-07-27 | 2019-08-07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送電装置、受電装置並びに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JP6848763B2 (ja) * | 2017-08-09 | 2021-03-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 |
DE102017008343B4 (de) * | 2017-09-05 | 2022-07-14 | Patrick Kempka | System zum induktiven Laden eines elektrischen Fahrzeugs |
JP7158834B2 (ja) * | 2017-09-07 | 2022-10-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CN111183495B (zh) | 2017-10-05 | 2023-08-25 |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 用于无接触地将电能传输给能在设施的地面上运动的移动设备的系统 |
EP3692555B1 (de) | 2017-10-06 | 2021-04-21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System zur berührungslosen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an ein mobilteil |
DE102018007910A1 (de) * | 2017-10-20 | 2019-04-25 |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 System zur berührungslosen Übertra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an ein auf einem Boden einer Anlage verfahrbares Mobilteil |
JP7180267B2 (ja) * | 2018-10-12 | 2022-11-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 |
CN110182072A (zh) * | 2019-05-17 | 2019-08-30 | 嘉兴佰恩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板 |
JP7318446B2 (ja) * | 2019-09-20 | 2023-08-01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DE102020212388A1 (de) * | 2020-09-30 | 2022-03-31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Bodenbaugruppe für eine induktive Ladevorrichtung |
WO2022130223A1 (en) * | 2020-12-17 | 2022-06-23 | Intdevice Limited |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pad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
DE102021211348A1 (de) * | 2021-10-07 | 2023-04-13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Bodenbaugruppe für eine induktive Ladevorrichtung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25372A1 (ja) * | 2012-02-20 | 2013-08-29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WO2013142056A1 (en) * | 2012-03-20 | 2013-09-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pad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
CN103827997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
CN103827996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25543B2 (en) | 2005-07-12 | 2010-11-02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
AU2006269374C1 (en) | 2005-07-12 | 2010-03-25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ireless non-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
US8193767B2 (en) * | 2006-03-24 | 2012-06-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charger using the same |
US7750783B2 (en) | 2007-02-20 | 2010-07-0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instrument including a coil unit |
JP4281837B2 (ja) * | 2007-02-20 | 2009-06-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CN103633745B (zh) | 2007-03-27 | 2015-09-09 | 麻省理工学院 | 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方法 |
US9379780B2 (en) * | 2010-12-16 | 2016-06-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and continuous radio station signal coexistence |
JP5772535B2 (ja) | 2011-11-18 | 2015-09-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JP5668676B2 (ja) | 2011-12-15 | 2015-02-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送電装置、ならびに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JP5825108B2 (ja) | 2012-01-16 | 2015-12-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
JP5718830B2 (ja) | 2012-01-16 | 2015-05-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JP2013150393A (ja) * | 2012-01-17 | 2013-08-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無接点給電ユニット及び無接点給電ユニットを備える電気機器 |
JP5810944B2 (ja) | 2012-01-31 | 2015-11-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JP5958170B2 (ja) | 2012-08-13 | 2016-07-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US9595378B2 (en) * | 2012-09-19 | 2017-03-14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Resonator enclosure |
JP2014087136A (ja) * | 2012-10-22 | 2014-05-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無接点充電器 |
-
2014
- 2014-08-20 JP JP2014167671A patent/JP626049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7-01 US US15/503,410 patent/US104470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01 EP EP15833559.6A patent/EP3185395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7-01 WO PCT/JP2015/068955 patent/WO201602757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7-01 CN CN201580043571.6A patent/CN1066639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27997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
CN103827996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WO2013125372A1 (ja) * | 2012-02-20 | 2013-08-29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
WO2013142056A1 (en) * | 2012-03-20 | 2013-09-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pad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85395A1 (en) | 2017-06-28 |
US10447086B2 (en) | 2019-10-15 |
US20170237295A1 (en) | 2017-08-17 |
CN106663965A (zh) | 2017-05-10 |
WO2016027570A1 (ja) | 2016-02-25 |
JP6260493B2 (ja) | 2018-01-17 |
EP3185395B1 (en) | 2021-02-24 |
JP2016046865A (ja) | 2016-04-04 |
EP3185395A4 (en) | 2017-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63965B (zh) | 送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受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9264107B2 (en) |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wireless pow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7408823B (zh) | 金属背板上的多匝线圈 | |
KR102121919B1 (ko) |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 |
JP5810944B2 (ja) | 車両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WO2013046366A1 (ja) |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 |
TWI600248B (zh) | 無線電力供應系統 | |
WO2013183105A1 (ja) |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 |
JP6405903B2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 | |
JP2012100253A (ja) | コネクタ装置、電力線通信装置及び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 |
CN116134561A (zh) | 感应充电装置的感应组件 | |
JP2016059174A (ja) | 送電装置 | |
JP6148501B2 (ja) | 送電システム | |
TW201801445A (zh) | 於具有經調諧金屬體之電子裝置中之無線電力傳輸 | |
TWI751120B (zh) | 用於無線功率傳輸的電子設備及方法 | |
JP6394534B2 (ja) | 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 |
JP6301675B2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給電システム | |
KR101751092B1 (ko) | 방사 노이즈 차폐 및 pcb 와이어를 고려한 자성소자 하우징을 구비한 완속 충전기 | |
KR20170002247A (ko) | 무선 충전 장치 | |
JP2016010168A (ja) | 共振器及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 |
JP2015164362A (ja) | 受電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給電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