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0841B - 氢产生单元 - Google Patents

氢产生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0841B
CN106660841B CN201580031409.2A CN201580031409A CN106660841B CN 106660841 B CN106660841 B CN 106660841B CN 201580031409 A CN201580031409 A CN 201580031409A CN 106660841 B CN106660841 B CN 106660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gen
water
hydrogen generating
housing
genera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14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0841A (zh
Inventor
福冈和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Kk
Original Assignee
Eco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07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818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Kk filed Critical Eco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Kk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6139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5156415A1/ja
Publication of CN106660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0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0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08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52Adding ingredients
    • A23L2/54Mixing with g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06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 C01B3/061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by reaction of metal oxides with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06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 C01B3/08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ctro-positively bound hydrogen, e.g. water, acids, bases, ammonia, with inorganic reducing agents with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6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05Purification by membrane separation
    • C01B2203/041In-situ membrane purification during hydrogen prod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7/00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 C02F2307/02Location of water treatment or water treatment device as part of a bott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够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所述氢产生单元为以下结构: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

Description

氢产生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
背景技术
我们在日常摄取的水为打下健康基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提高健康意识,对饮用水的关注有了进一个提高。
以往,提出了各种饮用水以符合这一需求,例如,已知有向饮用水中溶解大量氧而得到的富氧水、溶解氢而得到的富氢水。
尤其,对于含分子态氢的富氢水有体内氧化压力的下降、抑制血中LDL的增加等,有助于健康的各种报告。
这种富氢水是通过在水中溶解氢而生成的,但是对于氢的获取、使纯氢在水中溶解通常是不易的。
另外,如果未使用透氢性极低的容器,则会使水中溶解的氢随时间而缓缓排出,因此优选在制备富氢水之后,尽可能迅速地用于饮用。
对此,为了使普通家庭等也能方便地制备富氢水,而提出一种在几cm左右的有底筒状容器的内部封入氢产生剂的加氢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这种加氢器具,通过放入装有水的塑料瓶等容器内进行密封,使水中含氢而能生成富氢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20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以往的加氢器具需要进行以下作业:从防湿包装袋取出氢产生剂,将该氢产生剂插入另一密封容器,再添加规定量用于与氢产生剂反应的水并封盖。
这种复杂的作业,尤其对于高龄者等无法手工进行细致作业的人而言,会存在困难,需要能更方便地生成富氢水的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有氢的液体(以下称为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本发明的氢产生单元为以下结构:
(1)通过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并且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
另外,本发明的氢产生单元还具有以下特征。
(2)所述释放机构形成有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
(3)所述氢产生剂、所述水和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形成于具备所述氢排出口的所述收装体的收装室,与所述收装室连通的所述狭窄通路形成有防回流部。
(4)所述狭窄通路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捕集室,其储存从所述收装体内部流出或者从所述收装体外部浸入的所述水或者所述液体。
(5)所述防回流部形成在所述收装室和/或所述捕集室与所述狭窄通路的连通基部的至少一处,且将所述狭窄通路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收装室内和/或所述捕集室内。
(6)所述释放机构由疏水性透氢膜形成。
(7)所述疏水性透氢膜由选自防水透湿性材料、半透膜、反浸透膜、延伸PTFE的至少任一种构成。
(8)所述疏水性透氢膜为,通过形成大量的微孔而具有极大表面积的膜,使氢通过所述孔透过,由此经所述膜的表面产生大量细微的氢气泡。
(9)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所述水且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该分隔室具备脆弱部,其通过被赋予作为所述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所述水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10)所述收装室包括水收装室和剂收装室,所述收装体在上部形成所述水收装室,收装有所述分隔室和形成前端尖锐的贯通突起的贯通部件,所述贯通部件将所述贯通突起对置于所述分隔室的所述脆弱部进行收装,并且在下部形成所述剂收装室,收装有所述氢产生剂,通过移动通路连通所述水收装室和所述剂收装室,在所述水收装室的上部具备从所述水收装室通向外部的所述狭窄通路。
(11)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冻结水,该冻结水本身作为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12)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凝胶,该制成凝胶的水本身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氢产生单元,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
所述释放机构形成有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由此能够切实地将所产生的氢气从氢排出口排出,并且能够低成本地制造氢产生单元,因此有利于降低成本。
所述氢产生剂、所述水以及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具备所述氢排出口的所述收装体中形成的收装室,并且在与所述收装室连通的所述狭窄通路形成有防回流部,因此,即使万一发生水通过狭窄通路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液体向收装体内部移动的情况,也能够预先防止水、液体的回流。
另外,在所述狭窄通路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捕集室,其储存要从所述收装体内部流出的所述水、从所述收装体外部浸入的所述液体,由此即使万一发生水通过狭窄通路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液体向收装体内部移动的情况,由于使用捕集室储存水、液体,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水通过狭窄通路向液体中流出,或者液体向收装体内部流入而影响氢的产生。
另外,所述防回流部形成在所述收装室和/或所述捕集室与所述狭窄通路的连通基部的至少一处,且将所述狭窄通路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收装室内和/或所述捕集室内,由此即使万一发生水通过狭窄通路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液体向收装体内部移动的情况,也能够尽可能地防止收装室、捕集室中储存的水、液体的回流,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含有因氢的产生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水通过狭窄通路向液体中流出,或者液体向收装体内部流入而影响氢的产生。
所述释放机构由疏水性透氢膜形成,能够使产生的氢气在液体中广泛地溶解。
另外,所述疏水性透氢膜由选自防水透湿性材料、半透膜、反浸透膜、延伸PTFE的至少任一种构成,在液体中、氢产生中能够稳妥地防止向氢产生单元内浸入液体,并且使产生的氢有效地向液体中释放。
另外,所述疏水性透氢膜为,通过形成大量的微孔而具有极大表面积的膜,使氢通过所述孔透过,由此所述膜的表面产生大量细微的氢气泡,这样能使透过喷出膜的氢气成为极微小的颗粒状,而不用特别搅拌就能溶解高浓度的氢。
另外,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所述水且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该分隔室具备脆弱部,其通过被赋予作为所述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所述水排出且成为流出状态,根据具备将所收装的水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的脆弱部,例如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外按压分隔室,就能使水成为流出状态,可以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另外,所述收装室包括水收装室和剂收装室,所述收装体在上部形成所述水收装室,收装有所述分隔室和形成前端尖锐的贯通突起的贯通部件,所述贯通部件将所述贯通突起对置于所述分隔室的所述脆弱部进行收装,并且在下部形成所述剂收装室,收装有所述氢产生剂,通过移动通路连通所述水收装室和所述剂收装室,在所述水收装室的上部具备从所述水收装室通向外部的所述狭窄通路,由此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外隔着水收装室按压分隔室,就能使水成为流出状态,并且利用重力使成为流出状态的水收装室的水与、收装于下方的剂收装室中的氢产生剂切实地接触,从而能够产生氢,而且,由于能够使产生的氢从与氢产生剂背离的收装体的上端部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水通过狭窄通路向液体中流出。
另外,若使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冻结水,该冻结水本身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则可以仅通过例如从冷冻库取出静置、或者用手加热,使水成为流出状态,能够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另外,若使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凝胶,该制成凝胶的水本身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则可以通过赋予所述凝胶成为流动状态程度的热,作为流出状态的水可以容易引发氢生成反应。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氢产生单元的主视图和表示上端的图,(b)是表示贯通部件的图,(c)是氢产生单元的侧视图。
图2是氢产生单元的分解图。
图3的(a)是表示水为非流出状态的氢产生单元的说明图,(b)是表示流出状态的中途,(c)是表示流出状态的最终。
图4的(a)是表示放入氢产生单元的开盖的制备容器的上部的说明图,(b)是表示放入氢产生单元的封盖的制备容器的上部。
图5的(a)是表示氢产生单元(收装体)的变形例的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翻转氢产生单元的说明图。
图6的(a)是表示氢产生单元(收装体)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b)是表示氢产生单元(收装体)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7的(a)~图7的(e)是表示氢产生单元(收装体)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8的(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主视图,(b)是表示侧视图,(c)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变形例的主视图,(b)、(c)是侧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主视图,(b)是表示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1的(a)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立体图和分解图,(b)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使用氢产生单元生成含氢液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氢产生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氢产生单元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氢产生单元,通过将其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的特征在于,为以下结构: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并且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
在此,未特别限定用于溶解氢的液体,可以将其作为水、以果汁、茶等为代表的饮料、用于注射点滴等的药液等,不限于人体的用于生物体的液体物。
另外,未特别限定氢产生剂,只要通过与水分接触能产生氢即可,另外,也可以为混合物。
作为通过与水分接触能产生氢的混合物,例如可列举出:比氢的离子化倾向高的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与酸、碱等反应促进剂的混合物。
另外,能够作为优选使用的金属,例如可列举出:铁、铝、镍、钴、锌等,作为优选的反应促进剂,例如除了各种酸以外,可以使用氢氧化钙、氧化钙、阴离子交换树脂、煅烧钙、氧化镁、氢氧化镁等。
另外,在氢产生剂中,在不阻碍实用上所需的氢生成反应的范围内,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具有适当功能性的物质。例如,通过预先添加通过与水接触而发生吸热反应这样的物质(例如尿素、与其产生同样效果的食品添加物对应的物质),能够抑制伴随氢生成反应产生的热。
另外,氢产生剂不一定限于收装于由无纺布等制成的袋体,配置于规定位置,也可以根据实施方式直接配置于规定位置。
未特别限定水,只要能通过氢产生剂生成氢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纯水、自来水、井水等。另外,水只要不是在无法生成含氢液的程度妨碍氢的产生即可,可以溶解任何物质。例如,可以通过预先溶解作为反应促进剂的酸,使其与金属、金属化合物反应,供给水的同时构成氢产生剂,使其产生氢。
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用于保持水成为与氢产生剂(在添加水的同时构成氢产生剂的情况下为金属、金属化合物)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机构。这种机构不仅可以为物理性的构造,而且也可以为源自物性的机构。
作为由物理性的构造实现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一例,例如可列举出:密封收装水而使其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
并且,分隔室预先形成有脆弱部,其通过被赋予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水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由此可以在使用者需要时开始氢产生的反应。
另外,作为由物性实现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一例,例如可列举出:预先使水冻结。即,冻结的水(冰)即使成为与氢产生剂、金属化合物等接触的状态,也不开始氢生成反应,因此冻结的水本身能够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另外,不限于冻结,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如琼脂这样的,经加热在流动性极低状态、或固化状态与流动性高的状态之间变化的高分子化合物添加水,而使制成凝胶的水本身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即,在能量赋予前的状态下,不对氢产生剂引发氢生成反应,通过赋予能量,使能供给氢产生剂能够引发可生成含氢液程度的氢生成反应的水分的胶凝剂含水,从而可以使其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
未特别限定赋予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能量,只要能将水从非流出状态变化为流出状态即可,例如可列举出:力、含热、光的电磁波、声波等。
尤其,在利用所述分隔室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情况下,通过施加作为能量的外力,可以作为氢生成反应的触发而应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脆弱部形成为通过该外力能排出水的程度是当然的。
另外,在利用所述冻结水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情况下,通过施加作为能量的热,可以作为氢生成反应的触发而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电磁波等使冻结水变化为流出状态,但多数情况下通过热运动变为液体状,在本说明书中应解释为与加热为相同意思。
所述氢产生剂、水、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收装体,由此形成氢产生单元。该收装体也可以具备能传递赋予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能量的材料、构造。
即,在利用所述分隔室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情况下,可列举出收装体的材料、构成为,使可向分隔室传递外力的部位产生形变,例如用指尖等按压,由此经收装体的壁部可向分隔室赋予外力。
另外,在利用所述冻结水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情况下,能设置有通过传递热或者透过电磁波等,能使冻结水变化为流出状态的部位。
另外,氢产生剂、水、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也可以不一定必须与收装体一体构成。作为具体的一例,也可以分别单独地将收装有氢产生剂、水、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袋(以下,称为氢生成构成体)和收装有该氢生成构成体的收装体构成氢产生单元。
即,若利用分隔室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可列举出用指尖等按压氢生成构成体的分隔室,使水与氢产生剂接触,将开始氢生成反应的氢生成构成体收装于收装体,作为氢产生单元放入液体中这样的壳体。
该情况下,只要氢生成构成体能向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传递外力、热等,收装体本身也不需要必须设置这种可传递的部位。但是,需要使氢生成构成体可向收装体内释放氢。
另外,收装体具备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或者疏水性透氢膜,其作为释放机构,用于向氢产生单元外释放该收装体内部产生的氢。
具备该氢排出口的收装体本身能够防止氢产生单元外的液体浸入收装体内,并且只要使用能将收装体内部产生的氢仅从氢排出口向收装体外释放的材料形成即可。
另外,进一步优选,只要无法使构成氢产生剂的成分等的金属离子、无机化合物、有机质透过即可。
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丙烯、聚乙烯、聚酯等合成树脂材。
收装体形成的狭窄通路用于向外部排出氢,为此可以在中途分支,或者形成不连续的状态(具备多个狭窄通路),另外,形状也可以为直线或者曲线等适当结构。
另外,作为释放机构的氢排出口也可以附加如止回阀这样的机械性阀机构。即,通过所产生的氢的内压,对抗阻止液体浸入的阀机构的作用力,使其瞬间开放,由此可以将氢的气泡从收装体内向液体中释放。
另外,疏水性透氢膜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氢产生单元外的液体浸入收装体内,并且只要使用能将收装体内部产生的氢向收装体外释放的材料形成即可。
另外,进一步优选,只要无法使构成氢产生剂的成分等的金属离子、无机化合物、有机质透过即可。
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防水透湿性材料(阻止液体状的水透过且使气体状的水透过的材料)、半透膜、反浸透膜、延伸PTFE等。
使用防水透湿性材料、半透膜、反浸透膜构成疏水性透氢膜,由此能够较低成本地构建释放机构。
另外,延伸PTFE为发挥所谓Gore-Tex(注册商标)的中心作用的材料之一,除了能阻止液体状的水的透过,且使水蒸气、氢透过以外,具有极其优异的耐热性,可以稳妥地防止由氢生成反应所产生的反应热导致的释放机构改性。
另外,在疏水性透氢膜与液体接触侧的表面上,为了增大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细微的凹凸、毛状体。疏水性透氢膜的表面设有多个细微的凹凸,形成细微的刷状,可以使液体与气泡的接触面积扩大,可以更有效地生成含氢液。
另外,释放机构也可以通过如止回阀这样的机械性阀机构来实现。即,通过所产生的氢的内压,对抗阻止液体浸入的阀机构的作用力,使其瞬间开放,由此可以将氢的气泡从收装体内向液体中释放。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可以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并且,不用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可以尽量地抑制伴随氢产生单元内外的液体的流通,而导致的氢产生剂的成分向液体漏出的问题。
以下,作为用于使氢向氢产生单元外释放的释放机构,具备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的氢产生单元设为第一~第五实施方式,具备疏水性透氢膜的氢产生单元作为第六~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具备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的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结构为,如图1~图4所示,通过放入液体11中,使该液体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A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水22以及保持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液体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A内,就能生成含氢液。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水22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4,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另外,氢产生剂2、水22以及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收装体1形成的收装室3,收装室3包括水收装室3a和剂收装室3b,收装体1的上部形成水收装室3a,收装有分隔室23和形成前端尖锐的贯通突起4a的贯通部件4,贯通部件4将贯通突起4a对置于分隔室23的脆弱部24进行收装,并且在下部形成剂收装室3b,收装有氢产生剂2,通过移动通路5连通水收装室3a和剂收装室3b,在水收装室3a的上部具备从水收装室3a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
具体而言,收装体1形成有能从后述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放入的宽度,由壳体部1a和密封膜片1b构成,壳体部1a是,使带状塑料制的片的正面侧朝后方呈凹状膨出,从上部至下部连通配置狭窄通路6、水收装室3a、移动通路5、剂收装室3b,未膨出的作为壳体部1a的正面的扁平状的外缘部为接合部1c。另外,密封膜片1b与带状膜片熔接于接合部1c,对膨出的各部进行密封。
另外,水收装室3a收装有:分隔室23,其收装有水(以下为反应水)22;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收装有氢产生体21,其内置有氢产生剂2。
密封膜片1b形成为与壳体部1a的正面观察的外形相同形状的长方形状,与收装体1熔接而构成一体的氢产生单元A。需要说明的是,接合部1c与密封膜片1b的接合也可以使用除熔接以外的接着剂进行接合。
壳体部1a的材质使用耐热性、耐冲击性、气密性优异作为塑料片材的聚丙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只要是以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片材等,具有耐热性,不使外部的饮用水11透过内部,内部的反应水22不透过外部的材质即可。
密封膜片1b的材质使用透明且耐热性、耐冲击性、气密性优异作为塑料膜材的聚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透明度,只要是以拉伸聚丙烯(OPP)、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膜材等,具有耐热性,不使外部的饮用水11透过内部,内部的反应水22不透过外部的材质、透明度即可。但是,透明度高则有利于容易确认反应水22的流出状态、与氢产生体21的接触状态。
形成氢排出口7的狭窄通路6在壳体部1a的上端中央部形成有开口7a,从开口7a至下方的水收装室3a以直线延伸,与水收装室3a连通设置。另外,氢排出口7截面观察形成大致半圆状,形成从外部难以浸入液体(以下为饮用水)11的小径的开口7a,例如直径大致1mm左右,狭窄通路6本身也形成同样的截面形状且同样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氢排出口7的开口截面积也可以形成大于狭窄通路6中途的空间截面积,另外,也可以曲线形成从开口7a至水收装室3a的路径(参照图7(e))。另外,从防止来自外部的饮用水11的进入、内部的反应水22的流出的观点出发,优选从开口7a至水收装室3a的形成长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形成大致10mm。另外,狭窄通路6不限于一个位置(参照图7(e))。
另外,水收装室3a的深度只要能有余量地收装后述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的程度即可。
水收装室3a形成为,长度方向为上下且有底的矩形箱状,上部侧壁8a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狭窄通路6连通设置。另外,下部侧壁8b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以下部侧壁8b的大致1/2的宽度形成的移动通路5连通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水收装室3a不一定必须为矩形箱状。
移动通路5至下方的剂收装室3b以短直线延伸,与剂收装室3b连通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通路5的长度形成为与宽度大致相同长度,只要是能使反应水22迅速且切实地从水收装室3a移动至剂收装室3b的形状即可。
剂收装室3b形成为长度方向为上下的有底的矩形箱状,上部侧壁9a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移动通路5连通设置。另外,剂收装室3b形成为与后述氢产生体21的外形尽可能接近的空间,使所收装的氢产生体21难以移动。因此,剂收装室3b的宽度形成为仅比移动通路5的宽度宽少许,使剂收装室3b的氢产生体21无法向移动通路5侧移动。
将这样形成的水收装室3a等与作为接合部1c的围绕它们的扁平状的外缘部,整体作为壳体部1a,带状的密封膜片1b熔接于接合部1c,密封上述各部,而构成收装体1。
并且,密封的水收装室3a和剂收装室3b中收装有以下的部件,构成氢产生单元A。
首先,使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内置有反应水22的分隔室23成为水密状的方式如下,对有底的矩形箱状且开放端部整个周边形成有接合凸缘部25a的箱体25,将覆盖箱体25开口的薄膜且矩形膜状的脆弱部24的外缘端熔接于接合凸缘部25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反应水22能尽量地在无菌状态下内置于分隔室23,而在洁净室内进行填充。另外,脆弱部24与接合凸缘部25a的接合也可以使用除熔接以外的粘接剂进行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箱体25的材质使用气密性优异的作为塑料片材的聚丙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只要是以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片材等,不使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的材质即可。
脆弱部24的材质使用透明且气密性优异的作为塑料膜材的聚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透明度,只要是以拉伸聚丙烯(OPP)、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膜材等,不使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容易破裂的材质、透明度即可。
分隔室23收装为使分隔室23的底部朝向水收装室3a的底部,即,朝向与脆弱部24相对侧。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分隔室23的外形为,使其在水收装室3a内无法发生不必要移动的程度。
反应水22为用于使其与氢产生剂2接触而发生氢生成反应的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纯水。另外,分隔室23内收装的反应水22被保持为非流出状态。
另外,水收装室3a还与分隔室23一同收装有贯通部件4。如图1(b)所示,贯通部件4由与分隔室23的开口大致相同面积厚度(约0.5mm)的矩形片状的合成树脂材形成,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突起4a。贯通突起4a形成为两边被切断而剩余一边折弯的前端尖锐的三角形状,使贯通突起4a与脆弱部24对置的状态下被收装。
需要说明的是,贯通部件4的材质使用耐冲击性优异的作为塑料片材的聚丙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只要是以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片材等材质即可。
另外,由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对于收装它们的水收装室3a,通过用手指从外方按压密封壳体部1a的密封膜片1b,贯通突起4a使脆弱部24破裂而出现破裂孔28,使分隔室23中内置的反应水22呈从破裂孔28流出的状态。即,将手指产生的外力作为能量,以其作为触发,能够使反应水22从非流出状态变化为流出状态。
氢产生剂2为使用具有透水性的无纺布形成长条的袋状,作为内部收装氢产生剂2的氢产生体21被收装于剂收装室3b。氢产生体21为通过与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接触而进行氢生成反应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氢产生剂2为含有以铝和氢氧化钙作为主成分的混合粉末。
如以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因此,作为产生氢气27的步骤,首先,如图2、图3(a)所示,在将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作为上方的状态下,用手指隔着覆盖水收装室3a的密封膜片1b按压贯通部件4,由此贯通突起4a使分隔室23的脆弱部24破裂,使反应水22从破裂孔28流出。
如图2、图3(b)、(c)所示,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利用重力从移动通路5流入到剂收装室3b,经形成氢产生体21表皮的无纺布与内部的氢产生剂2接触,通过氢生成反应而生成氢。产生的氢气27透过无纺布从剂收装室3b向移动通路5上升,进而,通过水收装室3a经狭窄通路6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释放。
如图4(a)、(b)所示,由于脆弱部24的破裂,使反应水22从破裂孔28流出之后,在收装于制备容器10内的作为规定液体的饮用水11中放入氢产生单元A,由此使饮用水11中含有氢,能制备成含氢液。
制备容器10为,如市售碳酸水等时所使用的具有耐压性的500ml容量的塑料瓶容器,由中空状的容器主体10a和与该容器主体10a的上部开口螺合进行气密密封的螺旋盖10b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塑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容器)作为容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由玻璃、铝材料形成的容器。
在制备容器10内,收装饮用水11至瓶颈部附近(制备容器10的内容积的50分之48~250分之249)作为液相部,而将其上部作为积气部12形成气相部。
具体而言,在将氢产生单元A的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作为上方的状态下,使其从填充饮用水11的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浸渍于饮用水11中,如图4(b)所示,若使用螺旋盖10b进行封盖,则在保持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为上方的状态下释放氢气。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氢产生单元A的长度比放入的制备容器10的体部的内径长,能够防止氢产生单元A在制备容器10内翻转或者倾倒。而且,氢产生单元A通过水收装室3a、剂收装室3b的空间以及充满于该空间的氢气,能使其在饮用水11中悬浮。
释放的氢气扩张且充满制备容器10的积气部12,使制备容器10的内压上升且溶解于饮用水11中,制备成含氢液。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为以下结构:在由于脆弱部24的破裂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10~15分钟左右氢的生成反应结束,在含氢液的制备后需要立刻饮用时,把持制备容器的大致中央部,以手腕为中心朝左右大致180°,迅速振动搅拌约30秒,由此能够生成约5.0ppm的含氢液。
另外,氢的生成反应结束之后,在冰箱中静置24小时左右,若如上述方式进行搅拌,则能够生成约7.0ppm的含氢液。
在饮用时,若将螺旋盖10b开盖,则使氢产生单元A的上端部在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附近出现,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氢产生单元A进行饮用。
在此,针对氢产生单元A的优选容积(以饮用水11不浸入收装体1的内部作为前提)进行说明。通常,在填充饮用水11的制备容器10内,存在有如上所述的积气部12。该积气部12是导致氢的生成中氢的含有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放入氢产生单元A,用螺旋盖10b封盖时,优选尽可能不存在积气部12。
因此,优选氢产生单元A的容积与氢产生单元A放入前的初始的积气部12的容积相近,或者在此以上,因此也使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形成为这样的容积,如图4(b)所示,构成为基本上不存在积气部1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积气部12成为最小的方法,也可以单独向制备容器10内放入由对生物体无害的材质构成的矩形块状、或者圆珠状等间隔部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A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A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A。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将反应水22进行密封收装,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4,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因此例如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1外隔着贯通部件4按压分隔室23,就能使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可以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另外,收装室3具备水收装室3a和剂收装室3b,收装体1在上部形成水收装室3a,收装有分隔室23和形成前端尖锐的贯通突起4a的贯通部件4,贯通部件4将贯通突起4a对置于分隔室23的脆弱部进行收装,并且在下部形成剂收装室3b,收装有氢产生剂2,通过移动通路5连通水收装室3a和剂收装室3b,在水收装室3a的上部具备从水收装室3a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由此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1外隔着水收装室3a按压分隔室23,就能使脆弱部24破裂,从而使反应水22成为从破裂孔28流出的状态,并且利用重力使成为流出状态的水收装室3a的反应水22下降,使其与下方的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剂2切实地接触,从而能够产生氢,而且,由于能够使产生的氢气从与氢产生剂2背离的收装体1的上部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液体中流出。
接着,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5(a)、(b)所示,第一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1是,将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收装体1形成的收装室3,并且与收装室3连通的狭窄通路6形成有防回流部14。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c)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具体而言,对于作为收装室3的水收装室3a,与狭窄通路6连通的上部侧壁8a正面观察形成凹状,并且使狭窄通路6的下端部在凹状的底部8c处连通。即,狭窄通路6延伸至水收装室3a内侧的一部分。
如图5(c)所示,通过这样构成,即使氢产生单元A1的氢排出口7位于下方,也能够预先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向外部释放。
另外,在将氢产生单元A1放入制备容器10时,或者搅拌制备容器10时,即使饮用水11从氢排出口7侵入收装体1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浸入的饮用水11再次向外部释放。
这样,即使万一发生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饮用水11流向收装体1内部的情况,也能够防止反应水22或饮用水11的回流。
接着,针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第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2在狭窄通路6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捕集室15,其储存要从收装体1内部流出的反应水22或者从收装体1外部浸入的饮用水1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a)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具体而言,捕集室15形成为有底的矩形箱状,且在上部侧壁15a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狭窄通路6连通设置。并且,在下部侧壁15b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狭窄通路6连通。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狭窄通路6的中间部分形成捕集室15。需要说明的是,水收装室3a不一定必须为矩形箱状。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万一发生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饮用水11流向收装体1内部的情况,但由于利用捕集室15储存反应水22或者饮用水11,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饮用水11中流出,或者饮用水11向收装体1内部流入而影响氢的生成。
另外,捕集室15中也可以收装由吸收水分的高吸水性高分子构成的吸收剂17(参照图9(c))。通过收装吸收剂17,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反应水22向外部流出或者来自外部的饮用水11的浸入。
接着,针对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6(b)所示,第三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3为,将第一变形例的防回流部14形成在收装室3和/或捕集室15与狭窄通路6的连通基部16的至少一处,且将狭窄通路6的端部延伸至收装室3内和/或捕集室15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b)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第三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3为,在捕集室15也形成有在作为收装室3的水收装室3a中形成的第一变形例的防回流部14。具体而言,与上部侧的狭窄通路6连通的捕集室15的上部侧壁15a正面观察形成凹状,并且使狭窄通路6的下端部在凹状的底部15c处连通,与下部侧的狭窄通路6连通的捕集室15的下部侧壁15b正面观察形成倒凹状,并且使狭窄通路6的上端部在倒凹状的底部15d处连通。即,狭窄通路6延伸至捕集室15和水收装室3a内侧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氢产生单元A3的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位于下方,也能够防止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通过下部侧的狭窄通路6浸入捕集室15,即使万一反应水22浸入捕集室15,也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向外部释放。
另外,在将氢产生单元A3放入制备容器10时,或者搅拌制备容器10时,即使饮用水11从氢排出口7侵入收装体1的内部,不仅能够防止浸入的饮用水11再次向外部释放,而且能够切实地防止饮用水11流入剂收装室3b内部而对氢的生成产生影响。
这样,即使万一发生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饮用水11流向收装体1内部的情况,也能够切实地防止反应水22或饮用水11的回流。
需要说明的是,捕集室15也可以收装由吸收水分的高吸水性高分子构成的吸收剂17(参照图9(c))。通过收装吸收剂17,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反应水22向外部流出或者来自外部的饮用水11的浸入。
接着,针对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第四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4为,通过弯曲形成狭窄通路6,而在氢产生单元A4的下端部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氢排出口7的开口7a。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a)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具体而言,狭窄通路6形成为,将在水收装室3a的上部侧壁8a的开放端部中央处连通设置的狭窄通路6向上方延伸,收装体1的上端部的近身侧处向左方以直角弯曲,在与下方两个收装室3a、3b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处,向收装体1的下端部以直线延伸。因此,收装体1的左侧接合部1c比右侧的宽度大。
通过这样构成,只要将开始氢生成反应的氢产生单元A4的作为下方的氢排出口7放入制备容器10,则能够切实地向饮用水11中释放富含氢的气泡,能够提高初始在饮用水11中的氢的溶解性。
并且,由于产生的氢气极轻,因此会在收装体1的内部迂回并向外部释放,但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反应水22重,而无法从收装氢产生剂2的下部侧的剂收装室3b向上方移动,因此不能通过迂回的狭窄通路6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向饮用水11中流出。
并且,即使饮用水11浸入狭窄通路6,但由于狭窄通路6形成为长条状,因此浸入的饮用水11在进入内部的中途会与氢气对置,此时,由于释放氢气的强势一方优胜,因此饮用水11不会浸入至剂收装室3b,能够对氢的生成不产生任何影响地直接向外部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第三变形例的形成防回流部14、捕集室15(参照图7(d)等),和向捕集室15收装吸收剂17等。
接着,针对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7(b)所示,第五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5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狭窄通路6的长度形成为长条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b)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具体而言,狭窄通路6的长度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的约5倍的长度直线形成。因此,也使收装体1的上部的接合部1c向上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e)所示,狭窄通路6也可以形成曲线状,或者配置多个。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产生的氢气极轻,因此会向外部释放,但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反应水22重,而无法从收装氢产生剂2的下部侧的剂收装室3b向上方移动,因此不能通过狭窄通路6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向饮用水11中流出。
并且,即使饮用水11浸入狭窄通路6,但由于狭窄通路6形成为长条状,因此浸入的饮用水11在进入内部的中途会与氢气对置,此时,由于释放氢气的强势一方优胜,因此饮用水11不会浸入至剂收装室3b,能够对氢的生成不产生任何影响地直接向外部释放。
另外,由于氢产生单元A5形成长条状,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在制备容器10中翻转或者倾倒,而且,在制备含氢液之后的螺旋盖10b的开盖时,易于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氢产生单元A5的取出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第三变形例的形成防回流部14、捕集室15,和向捕集室15收装吸收剂17等。
接着,针对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7(c)所示,第六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6为,使上述第五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5中的剂收装室3b的下部侧的接合部1c延伸,而整体形成长条状,使其与制备容器10为大致相等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c)中,对水收装室3a中收装的分隔室23和贯通部件4,剂收装室3b中收装的氢产生体21进行省略记载。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切实地防止在制备容器10中翻转或者倾倒,而且,在制备含氢液之后的螺旋盖10b的开盖时,易于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氢产生单元A6的取出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上述第一~第五变形例的形成防回流部14、捕集室15,和向捕集室15收装吸收剂17,以及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A1~A6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的结构为,如图8(a)、(b)所示,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B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6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6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6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B内,就能生成含氢液。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反应水22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4,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另外,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收装体61形成的收装室3,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氢排出口7。
具体而言,收装体61形成有能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放入的宽度,由壳体部61a和密封膜片61b构成,壳体部61a是,使带状塑料制的片的正面侧朝后方呈凹状膨出,从上部至下部连通配置狭窄通路6和收装室3,未膨出的作为壳体部61a的正面的扁平状的外缘部为接合部61c。另外,密封膜片61b与带状膜片熔接于接合部61c,对膨出的各部进行密封。
另外,收装室3收装有:分隔室23,其收装有反应水22;和氢产生体21,其内置有氢产生剂2。
另外,收装室3的深度为,只要能收装后述分隔室23和氢产生体21的程度即可。
收装室3形成为,长度方向为上下的有底的矩形箱状,上部侧壁62a的开放端部中央处与狭窄通路6连通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收装室3不一定必须为矩形箱状。
将这样形成的狭窄通路6和收装室3与作为接合部61c的围绕它们的扁平状的外缘部,整体作为壳体部61a,带状的密封膜片61b熔接于接合部61c,密封上述各部,而构成收装体61。
并且,密封的收装室3中收装有以下的部件,构成氢产生单元B。
首先,使收装室3中收装的内置有反应水22的分隔室23形成袋状的方法如下,将膜状的片形成筒状,通过分别熔接出现的两端开口部,使其接合。此时,在熔接一侧的开口部之后,从另一侧的开口部填充反应水22,之后,熔接另一侧的开口部,形成水密的分隔室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反应水22能尽量地在无菌状态下内置于分隔室23,而在洁净室内进行填充。
另外,分隔室23的整体形成脆弱部24。构成脆弱部24的袋体的材质使用透明且气密性优异的作为塑料膜材的聚酯,但未特别限定材质、透明度,只要是以拉伸聚丙烯(OPP)、聚乙烯等合成树脂材作为基材的膜材等,不使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容易破裂的材质、透明度即可。即,脆弱部24形成为,不使用具备前端尖锐部分的贯通部件等其他部件,而通过规定的表面压力按压,使任一位置破裂。
另外,分隔室23收装于收装室3的底部,并且与收装有氢产生剂2的氢产生体21重叠。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分隔室23和氢产生体21的外形为,使其在收装室3内无法发生不必要移动的程度。
分隔室23本身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有分隔室23和氢产生体21的收装室3,通过用手指从外方按压密封壳体部61a的密封膜片61b,经氢产生体21使分隔室23(脆弱部24)破裂,从而能够使内置于分隔室23的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即,将手指产生的外力作为能量,以其作为触发,能够使反应水22从非流出状态变化为流出状态。
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通过氢产生体21与氢产生剂2接触,由此开始氢生成反应而生成氢。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因此,作为产生氢气的步骤,首先,如图8(a)、(b)所示,在将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作为上方的状态下,用手指隔着覆盖收装室3的密封膜片61b按压氢产生体21,由此使分隔室23(脆弱部24)破裂,流出反应水22。
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积存于收装室3内,经形成氢产生体21表皮的无纺布与内部的氢产生剂2接触,通过氢生成反应而生成氢。产生的氢气透过无纺布从收装室3上升,通过狭窄通路6从氢排出口7的开口7a释放。
如图4(a)、(b)所示,由于脆弱部24的破裂,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收装于制备容器10内的作为规定液体的饮用水11中放入氢产生单元B,由此使饮用水11中含有氢,能制备成含氢液。
另外,通过使氢产生单元B的长度比放入的制备容器10的体部的内径长,能够防止氢产生单元B在制备容器10内翻转或者倾倒。而且,氢产生单元B通过收装室3的空间和充满于该空间的氢气,能使其在饮用水11中悬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同样地,在脆弱部24(分隔室23)的破裂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10~15分钟左右氢的生成反应结束,在含氢液的制备后需要立刻饮用时,把持制备容器的大致中央部,以手腕为中心朝左右大致180°,迅速振动搅拌约30秒,由此能够生成约5.0ppm的含氢液。
另外,氢的生成反应结束之后,在冰箱中静置24小时左右,若如上述方式进行搅拌,则能够生成约7.0ppm的含氢液。
在饮用时,若将螺旋盖10b开盖,则使氢产生单元B的上端部在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附近出现,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氢产生单元B进行饮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B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6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6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6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B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B。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将反应水22进行密封收装,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4,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因此例如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61外隔着氢产生体21按压分隔室23,就能使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可以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另外,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收装体61中形成的收装室3,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由此由于能通过一个室构成收装室3,从而可以使氢产生单元B的构造简单,制造也容易,而且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制造。
另外,由于氢产生体21与分隔室23重叠,收装于该收装室3,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用于氢的生成反应。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中,省略了上述防回流部14和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的说明和附图,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同样地,能够适用于将狭窄通路6形成于所需的适当位置以及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并且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对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A1~A6、B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8(c)所示,第七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B1为,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收装体61中形成的收装室3,而且,同样收装有贯通部件4。
具体而言,将上下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两个贯通突起4a的贯通部件4收装于收装室3的底部,且使贯通突起4a朝向收装室3的开口侧,在其之上重叠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室23,使贯通突起4a与脆弱部24对置,进一步重叠氢产生体21。
通过这样构成,由贯通突起4a切实地使脆弱部24破裂,能够使反应水22成为从破裂孔流出的状态。另外,若将贯通突起4a的位置配置于贯通部件4的下部侧,则使内置于分隔室23的反应水22基本上向收装室3内流出,因此能够有效地用于氢的生成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七变形例中,从收装室3的底部侧依次重叠贯通部件4、分隔室23和氢产生体21,但本变形例不限于该顺序,例如可以颠倒顺序重叠,或者在中间配置贯通部件4等。
接着,针对第八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9(a)、(b)所示,第八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B2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的狭窄通路6的中间部分形成有捕集室15,其储存要从收装体61内部流出的反应水22或者从收装体61外部浸入的饮用水11。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万一发生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外部侧移动,或者外部的饮用水11流向收装体61内部的情况,但由于利用捕集室15储存反应水22或者饮用水11,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因产生氢而生成的无用离子的反应水22通过狭窄通路6向饮用水11中流出,或者饮用水11向收装体61内部流入而影响氢的生成。
另外,如图9(c)所示,捕集室15中也可以收装由吸收水分的高吸水性高分子构成的吸收剂17。通过收装吸收剂17,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反应水22向外部流出或者来自外部的饮用水11的浸入。
需要说明的是,收装室3和捕集室15也可以形成有防回流部14。
接着,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中,省略了上述防回流部14、捕集室15和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的说明和附图,但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同样地,能够适用于形成捕集室15、在捕集室15形成防回流部14、将狭窄通路6形成于所需的适当位置以及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并且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A1~A6、B、B7、B8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的结构为,如图10(a)、(b)所示,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C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7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7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7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C内,就能生成含氢液。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反应水22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3b,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另外,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形成袋状收装体71的内部空间的收装室3,该收装体71由具有挠性且防湿性极高的膜状片材料构成,在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
具体而言,收装体71形成有能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放入的宽度,是将具有耐热性的膜状片材构成管状,对两端进行封闭,而形成的密封袋体71a,而且,一侧端部直接应用例如如图1(a)所示的部位,其具备由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中形成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狭窄通路6的一侧端部与收装室3连通,封闭为一体。
作为收装体71的袋体71a的材质为,使用透明且耐热性、耐冲击性、气密性优异的作为塑料膜的拉伸聚丙烯(OPP),但未特别限定材质、透明度,只要是以聚乙烯等塑料材料作为基材的片材等,不使外部的饮用水11透过内部,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的材质、透明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狭窄通路6与分隔室23不连通,设置且封闭于分隔室23的外侧面,因此氢产生单元C经作为狭窄通路6的另一端部的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使收装室3与外部成为连通状态。
分隔室23是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的部位,其用于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体21内的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用分隔密封部23a将收装室3分隔为水密状。
在分隔密封部23a的局部设置有脆弱部23b,能保持水密性且减弱其密封强度。
如图10(b)所示,该脆弱部23b为,通过使用者P用手指按压收装体71的分隔室23部分时的压力,使收装室3内形成能连通分隔室23内外的密封强度,通过赋予如上所述的外力,能够使反应水22经脆弱部23b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即,将手指产生的外力作为能量,以其作为触发,能够使反应水22从非流出状态变化为流出状态,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在收装室3中通过氢产生体21与氢产生剂2接触,由此开始氢生成反应而生成氢。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因此,如图4(a)、(b)所示,通过剥离脆弱部23b而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收装于制备容器10内的饮用水11中放入氢产生单元C,由此使饮用水11中含有氢,能制备成含氢液。
并且,氢产生单元C通过充满于收装室3的氢气,能使其在饮用水11中悬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同样地,在脆弱部23b的剥离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10~15分钟左右氢的生成反应结束,在含氢液的制备后需要立刻饮用时,把持制备容器的大致中央部,以手腕为中心朝左右大致180°,迅速振动搅拌30秒,由此能够生成约5.0ppm的含氢液。
另外,氢的生成反应结束之后,在冰箱中静置24小时左右,若如上述方式进行搅拌,则能够生成约7.0ppm的含氢液。
在饮用时,若将螺旋盖10b开盖,则使氢产生单元C在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附近出现,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氢产生单元C进行饮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C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C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7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7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7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C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C。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将反应水22进行密封收装,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23b,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因此例如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71外隔着氢产生体21按压分隔室23,就能使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可以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另外,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形成收装体71的袋体71a的内部空间的收装室3,该收装体71由具有挠性且防湿性极高的膜状片材料构成,在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由此由于能通过一个室构成收装室3,从而可以使氢产生单元C的构造简单,制造也容易,而且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制造。
并且,由于氢产生体21与分隔室23收装于该收装室3,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用于氢的生成反应。
接着,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D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中,省略了上述防回流部14、捕集室15和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的说明和附图,但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同样地,能够适用于形成捕集室15、在捕集室15形成防回流部14、将狭窄通路6形成于所需的适当位置以及狭窄通路6的各种变型,并且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A1~A6、B、B7、B8、C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D的结构为,如图11(a)所示,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D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8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8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8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D内,就能生成含氢液。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反应水22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82,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另外,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形成收装体81内部空间的收装室3的中心部,并且在分隔室23的外缘部收装氢产生剂2,该收装体81由具有挠性且防湿性高的膜状片材料构成的大致球体状的球状袋体81a形成,在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
具体而言,收装体81(球状袋体81a)形成有能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放入的外径,是将两个具有耐热性的薄膜膜状的聚丙烯制片材形成大致半球状,对各外端缘部进行封闭,而形成大致球体状的袋状,而且,封闭的上端部直接应用例如如图1(a)所示的部位,其具备由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中形成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狭窄通路6的一侧端部与收装室3连通,封闭为一体。需要说明的是,未特别限定球状袋体81a的材质,只要是具有耐热性,不使外部的饮用水11透过内部,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的材质即可。
因此,氢产生单元D经作为狭窄通路6的另一端部的氢排出口7的开口7a,使收装室3与外部成为连通状态。
分隔室23是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的部位,其用于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使用与球状袋体81a大致同样的方法,形成比球状袋体81a小的大致球体状的袋状。
另外,形成分隔室23的膜状片的材质为薄膜的聚酯,整体形成脆弱部82。即,分隔室23形成为,通过外力被按压而使任一位置破裂。需要说明的是,未特别限定材质,只要不使内部的反应水22透过外部,且容易破裂的材质、透明度即可。即,脆弱部24形成为,不使用具备前端尖锐部分的贯通部件等其他部件,而通过规定的表面压力按压,使任一位置破裂。
氢产生剂2未收装于氢产生体,而是成形为大致半球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能收装分隔室23的凹部83,在这样成形的两部分的凹部83中收装分隔室23,由大致球体状的收装体81将其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尽可能使收装室3中没有间隙地充满氢产生剂2。并且,成形的氢产生剂2形成为通过手指的力能容易变形的程度。
这样构成的氢产生单元D为,通过被赋予用手指按压收装体81时的压力,能够使氢产生剂2的形状变化成为外力,分隔室23(脆弱部82)破裂,内置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即,将手指产生的外力作为能量,以其作为触发,能够使反应水22从非流出状态变化为流出状态,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围绕反应水22的氢产生剂2接触,由此开始氢生成反应而生成氢。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D。因此,如图4(a)、(b)所示,通过脆弱部82的破裂而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如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在收装于制备容器10内的饮用水11中放入氢产生单元D,由此使饮用水11中含有氢,能制备成含氢液。
并且,氢产生单元D通过充满于收装室3的氢气,能使其在饮用水11中悬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D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A同样地,在脆弱部82的破裂使反应水22流出之后,10~15分钟左右氢的生成反应结束,在含氢液的制备后需要立刻饮用时,把持制备容器的大致中央部,以手腕为中心朝左右大致180°,迅速振动搅拌30秒,由此能够生成约5.0ppm的含氢液。
另外,氢的生成反应结束之后,在冰箱中静置24小时左右,若如上述方式进行搅拌,则能够生成约7.0ppm的含氢液。
在饮用时,若将螺旋盖10b开盖,则使氢产生单元D在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附近出现,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氢产生单元D进行饮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D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饮用水11中,使该饮用水11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D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2、反应水22以及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剂2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由管状的狭窄通路6形成的氢排出口7的收装体81而构成,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收装体81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变化为能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流出状态,以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与氢产生剂2反应,将在收装体81内生成的氢经氢排出口7释放,由此不用饮用水11浸润到氢产生单元D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D。
另外,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将反应水22进行密封收装,而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23,该分隔室23具备脆弱部82,其通过被赋予作为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反应水22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因此例如仅通过指尖等从收装体81外隔着氢产生剂2按压分隔室23,就能使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可以极简便地开始氢的生成反应。
氢产生剂2、反应水22和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形成收装体81内部空间的收装室3的中心部,并且在分隔室23的外缘部收装氢产生剂2,该收装体81由具有挠性且防湿性极高的膜状片材料构成的大致球体状的球状袋体81a形成,在收装室3的上部具备从收装室3通向外部的狭窄通路6,由此由于能通过一个室构成收装室3,从而可以使氢产生单元D的构造简单,制造也容易,而且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制造。
并且,由于氢产生剂2和分隔室23收装于该收装室3,而且,分隔室23被氢产生剂2围绕,因此能够有效地使从分隔室23流出的反应水22用于氢的生成反应。
接着,针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E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A、A1~A6、B、B7、B8、C、D共同的部分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E的结构为,如图11(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的收装室3中收装有未图示的配重,接合部61c与规定长度的线状体64的一端部连接,另一端部与浮体65连接。
具体而言,在收装室3中收装有即使在氢产生单元E主体(B)产生氢气的状态下也能沉入饮用水11中程度的配重,并且在氢排出口7的开口7a附近的接合部61c穿设有线状体插通结束孔61d,规定长度的线状体64的一端部结束于该孔61d,与钓鱼用的浮起部件形状大致相同的浮体65结束于另一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B中收装有配重,由线状体64与浮体65之间进行连接,也可以使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氢产生单元制成同样的结构。
配重和浮体65优选使用与反应水22和饮用水11难以反应的合成树脂制的材料,例如由聚乙烯形成的部件,线状体64也优选使用在饮用水11中使线状体64的成分不溶解的材料,例如尼龙制的线。
浮体65的上部形成棒状的把持部65a,下部形成卵状且中空的空洞部65b。
线状体64的长度形成为,即使氢产生单元E沉入制备容器10的底部,也能使浮体65的把持部65a从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突出。
如上所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E。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E为,在氢产生单元E主体(B)沉入制备容器10中的饮用水11的状态下,能够释放富含氢的气泡13,因此能够提高初始在饮用水11中的氢的溶解性。
在饮用时,若将螺旋盖10b开盖,则使浮体65的把持部65a在制备容器10的开口部附近出现,因此能够极容易地取出氢产生单元E进行饮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即使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但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当然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具备疏水性透氢膜的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中,使用疏水性透氢膜作为释放机构,在收装体内部产生的高温氢通过利用收装体外的液体进行冷却的疏水性透氢膜时进行热交换,在充分冷却的状态下以气泡的方式释放。
因此,与用阀机构实现释放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在气泡上升中向液体中溶解氢,能够容易地得到溶解高浓度氢的含氢液。尤其,能够减轻氢产生后搅拌的工作量。
另外,若将具备多个极细微孔的微多孔膜材料用于疏水性透氢膜,则使经该膜向液体侧移动的氢所形成的气泡极细,由此也能期待向液体中溶解高浓度的氢。
进一步说明,疏水性透氢膜与机械性止回阀结构相比,根据材料通过孔的大小和性质,例如能使水蒸气状态的微小水分子或像氢这样的气状分子选择性通过,因此通过的氢气颗粒极微小且量多,并且能非常容易地溶解于饮用水。不用搅拌就能期待溶解高浓度的氢气。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针对作为释放机构的疏水性透氢膜相对于阀机构的有用性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载并未阻碍采用阀机构作为释放机构。因此,应解释为,本说明书也包含采用阀机构作为释放机构的情况。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可以更容易地生成含氢液。并且,不用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含氢液,因此可以尽量地抑制伴随氢产生单元内外的液体的流通,而导致的氢产生剂的成分向液体漏出的问题。
〔第六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使用本第六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F生成含氢液的状态的说明图。如图12所示,通过向制备容器10内收装的作为规定液体的饮用水11中放入氢产生单元F,能使饮用水11中含有氢,制备成含氢液。
制备容器10为,如市售碳酸水等时所使用的具有耐压性的500ml容量的塑料瓶容器,由中空状的容器主体10a和与该容器主体10a的上部开口螺合进行气密密封的螺旋盖10b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塑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容器)作为容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由玻璃、铝材料形成的容器。
在制备容器10内,收装饮用水11至瓶颈部附近(制备容器10的内容积的50分之48~250分之249)作为液相部,而将其上部作为积气部12形成气相部。
图12中示出氢产生单元F已经开始氢生成反应的状态,富含氢的气泡13从其表面向积气部12上升。即,使气泡13在饮用水11中上升,并且使氢溶解于饮用水11中,制备成含氢液。
图13是表示氢产生单元F的结构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氢产生单元F在收装体20的内部收装氢产生体21、反应水22和分隔室23。
收装体20为,封闭管状的反浸透膜(RO膜)的两端而形成密封的袋状,其大致整体作为疏水性透氢膜发挥功能。
氢产生体21为通过与成为流出状态的反应水22接触而进行氢生成反应的部位,在内部中收装氢产生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氢产生剂为含有以铝和氢氧化钙作为主成分的混合粉末。
反应水22为用于使其与氢产生体21(氢产生体21内的氢产生剂)接触而发生氢生成反应的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纯水。另外,在图13中,反应水22被收装于分隔室23内,保持非流出状态。
分隔室23是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的部位,其用于保持反应水22成为与氢产生体21内的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用分隔密封部23a将收装体2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水密状。
在分隔密封部23a的局部设置有脆弱部23b,能保持水密性且减弱其密封强度。
如图14所示,该脆弱部23b为,通过使用者P用手指按压收装体20的分隔室23部分时的压力,使收装体20内形成能连通分隔室23内外的密封强度,通过赋予如上所述的外力,能够使反应水22经脆弱部23b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如图12所示,通过将如此开始氢生成反应的氢产生单元F放入制备容器10内收装的饮用水11中,能够容易地生成含氢液且能方便地实施。
尤其,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加氢器具中,在发生氢生成反应时,需要实施对氢产生剂特意添加计量规定量的水的作业,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F,则不需要这样的计量作业,能够方便地开始氢生成反应。
另外,使用半透膜(疏水性透氢膜)形成收装体20的表面,因此能够稳妥地防止向收装体20内浸入饮用水11或者向收装体20外流出氢产生剂的反应生成物等。
而且,产生的氢通过半透膜冷却,形成细气泡扩散于饮用水11中,因此从氢溶解度对液体的温度依存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有效地制备高浓度的含氢液。
接着,针对使用氢产生单元F实际进行的含氢液的制备试验进行说明。
首先,将用于生成RO(Reverse Osmosis:反浸润到)水的反浸透膜(RO膜)加工为筒状,收装所述氢产生体,并且收装在内部收装有反应水的小型塑料袋,将两端开口部封闭进行密封。需要说明的是,小型塑料袋作为分隔室23发挥功能,设置有相当于分隔密封部23a和脆弱部23b的部位。另外,两端开口部的密封可以通过热熔接进行,也可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或者不溶于水的粘接剂等进行密封。
用指尖按压这样形成的氢产生单元F,将分隔室23压破,使水流出,放入填充有纯水的500ml容量的塑料瓶中,下沉后封盖。
从氢产生单元F的表面产生气泡5~10分钟左右,该气泡缓缓向塑料瓶的上部上升。若把持塑料瓶变硬,则可确认内压升高。
经过12小时之后,打开塑料瓶的盖子,使用亚甲蓝试剂进行多次溶解氢气浓度的测定,得到6.9~7.4ppm,平均为7.1ppm的值。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F,示出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
另外,将含氢液供给质量分析装置,进行溶解夹杂物的确认,在该含氢液中未检出铝、钙的溶出。并且,也未检出源自于氢产生单元F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氢离子浓度也保持中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F,在向以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氢产生体添加反应水而产生氢气时,通过利用无法使氢气或者水以外的金属元素等向饮用水等液体(所谓生物体适应液等)中透过的半透膜,能够远比以往的方法更安全且简便地生成含有高浓度氢气的含氢液。尤其,能够更广泛地利用作为今后人类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医疗气体的氢,因此可以说在医疗、产业方面具有不可预测的利用价值。
另外,省略了对于试验结果的说明,将利用半透膜的氢产生单元F放入被液体充满的容器中,液体经半透膜浸入氢产生单元F内,从而甚至不需要进行分隔室的按压作业,就能够发生氢生成反应。
如上所述,对本第六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和方法在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1-1)氢产生单元,收装有用半透膜形成的氢产生体。
(1-2)氢产生单元使用半透膜作为用于收装氢产生体的材料。
(1-3)氢产生单元由收装氢产生体的半透膜构成,不使用阀等机械机构而仅通过半透膜就能使水或者氢气通过。
(1-4)氢产生单元,其收装氢产生体,且使用用于制作RO(Reverse Osmosis)水的反浸润到膜(RO膜)作为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的半透膜材料。
(1-5)其方法为,在收装氢产生体的由半透膜构成的氢产生单元内产生氢气,并将该氢产生单元放入填充液体的容器内,由此产生的氢气引起容器内压力的上升,从而能使液体内容易且高浓度地含有氢气。
(1-6)氢产生单元,其收装氢产生体,且使用半透膜作为材料,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
(1-7)其方法为,收装氢产生体,使用于产生氢气的反应水从充满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向容器内收装的氢产生单元的内部透过构成该氢产生单元的收装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的半透膜,使液体浸润到,与氢产生体接触进行反应,由此产生氢气。
(1-8)氢产生单元的特征在于,收装氢产生体,具备作为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的材料的半透膜,半透膜能透过作为液体的水分子,以及作为气态分子的氢分子,并且不能透过液体中溶解的水分子以外的金属离子、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质。
(1-9)氢产生单元具备分隔室,通过作用外力使水流出,由此能使保持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以流出状态扩散。
(1-10)其方法为,预先将通过作用外力使水流出,而使保持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以流出状态扩散的分隔室,内封于收装体或者可通水的附属器具内,在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之前,使该分隔室内的反应水流出,在收装体内产生氢气,使氢气经半透膜向液体中扩散,从而使液体中安全地含有氢气。
(1-11)其方法为,作为构成氢产生体中收装的氢产生剂的成分,包含作为食品添加物的金属铝、氧化钙或者氢氧化钙等、镁、锌、铁、钴、镍、锂、钠、钾、锶、钡、磷、糖类、芳香烃、醇的任一种,通过使其与水反应,将氢气溶解于液体中。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用脆弱的材料将氢产生剂隔离,通过来自外部的能量,使其与位于该材料外侧或者远离位置的水反应。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第七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J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未特别图示氢产生单元J,该氢产生单元J具备与氢产生单元F大致同样的结构,收装体20使用防水透湿性材料,更具体使用Gore-Tex(注册商标),例如如拉伸PTFE,只要为能透过充分的水,使其从饮用水11侧进入与氢产生剂2反应即可。另外,结构的区别点为不具有分隔室23和在该分隔室23中保持的反应水22。需要说明的是,透过收装体20内部的水,与氢产生剂2进行反应,由此不透过收装体20的外部流出,另外,若将氢产生剂2内置于可透过水分且浸润到的无纺布等,透过收装体20内部的水由无纺布等保持,能够使与氢产生剂2反应的反应水22难以透过收装体20向外部流出。
如图12所示,对于这样形成的氢产生单元J,也通过放入制备容器10内收装的饮用水11中,使饮用水11中的水通过收装体20浸入氢产生单元J内,能够引发氢生成反应,可以容易且方便地进行含氢液的生成。
接着,针对使用氢产生单元J实际进行的含氢液的制备试验进行说明。
首先,将拉伸PTFE膜加工为筒状,收装所述氢产生体,将两端开口部封闭进行密封。需要说明的是,两端开口部的密封可以通过热熔接进行,也可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或者不溶于水的粘接剂等进行密封。
将这样形成的氢产生单元J放入填充有纯水的500ml容量的塑料瓶中,下沉后封盖。
从氢产生单元J的表面产生气泡2~3小时左右,该气泡缓缓向塑料瓶的上部上升。若把持塑料瓶变硬,则可确认内压升高。
经过12小时之后,打开塑料瓶的盖子,使用亚甲蓝试剂进行多次溶解氢气浓度的测定,得到6.9~7.4ppm,平均为7.1ppm的值。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J,示出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
另外,将含氢液供给质量分析装置,进行溶解夹杂物的确认,在该含氢液中未检出铝、钙的溶出。并且,也未检出源自于氢产生单元J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氢离子浓度也保持中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J,在向以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氢产生体添加反应水而产生氢气时,通过利用无法使氢气或者水以外的金属元素等向饮用水等液体(所谓生物体适应液等)中透过的疏水透气性材料,能够远比以往的方法更安全且简便地生成含有高浓度氢气的含氢液。尤其,能够更广泛地利用作为今后人类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医疗气体的氢,因此可以说在医疗、产业方面具有不可预测的利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不具备分隔室23和反应水2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具备分隔室23和反应水22。
如上所述,对本第七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和方法在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2-1)氢产生单元形成为,在由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形成的收装体中收装有氢产生体。
(2-2)氢产生单元,其收装氢产生体,且使用Gore-Tex(注册商标)材料,作为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的防水透湿性材料。
(2-3)氢产生单元,其收装氢产生体,当使用防水透湿性材料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时,将防水透湿性材料制成袋状,从而使水蒸气透过的方向性保持为从氢产生单元外至氢产生单元内。
(2-4)氢产生单元,其收装氢产生体,当使用防水透湿性材料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时,将防水透湿性材料制成袋状,从而使水蒸气透过的方向性保持为从氢产生单元内至氢产生单元外。
(2-5)其方法为,在将收装氢产生体的由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构成的氢产生单元放入填充液体的容器内的状态下,使氢气产生,由此透过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向液体中扩散的氢气引起容器内压力的上升,从而能使液体内容易且高浓度地含有氢气。
(2-6)其方法为,收装氢产生体,使用于产生氢气的反应水从充满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向放入容器内的氢产生单元的内部经作为构成该氢产生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材料的防水透湿性材料,以水蒸气的状态浸入,与氢产生体接触进行反应,由此产生氢气。
(2-7)氢产生单元的特征在于,收装氢产生体,具备作为用于使产生的氢气从氢产生单元内向氢产生单元外透过的材料的防水透湿性材料,防水透湿性材料能透过作为气态分子的氢分子和水蒸气,并且不能透过液体中溶解的金属离子、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质。
(2-8)其方法为,预先将通过作用外力使水流出,而使保持非流出状态的反应水以流出状态扩散的分隔室,内封于收装体或者可通水的附属器具内,在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之前,使该分隔室内的反应水流出,在收装体内产生氢气,使氢气经防水透湿性材料向液体中扩散,从而使液体中安全地含有氢气。
(2-9)其方法为,将使用由例如Gore-Tex等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形成收装氢产生剂的收装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的氢产生单元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内,在氢产生单元内,由于产生的氢使充满液体的容器内的压力上升,通过该压力能高浓度溶解氢气,通过使充满液体的容器内的压力与在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产生的浸润到压平衡,能使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内外的压力差小,从而可以使透过防水透湿性材料或者疏水透气性材料的氢气或者水蒸气安全地流通。
(2-10)其方法为,作为构成氢产生体中收装的氢产生剂的成分,包含作为食品添加物的金属铝、氧化钙或者氢氧化钙等、镁、锌、铁、钴、镍、锂、钠、钾、锶、钡、磷、糖类、芳香烃、醇的任一种,通过使其与水反应,将氢气溶解于液体中。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针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G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G的局部切取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所述氢产生单元F同样的结构标注该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氢产生单元G具备与氢产生单元F大致同样的结构,区别点在于,通过使反应水30冻结,该冻结的反应水30本身起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具体而言,氢产生单元G构成为,在收装体20内收装有氢产生体31。
氢产生体31构成为,在至少能透过氢而构成的产生剂收装袋31a内封入有粉末状的氢产生剂31b。
产生剂收装袋31a起到用于防止氢产生剂31b在收装体20内扩散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无纺布形成。
如图15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氢产生剂31b包含铝粉末33和氢氧化钙粉末34,通过供给液体状的水,能够发生氢生成反应。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G的特征在于,在氢产生剂31b中进一步混合有使反应水30结冰而形成的冰粒35。
因此,氢产生单元G(氢产生剂31b)处于反应水30的凝固点以下的温度,例如冷冻库内等环境下,使反应水30保持非流出状态,从而无法发生氢生成反应。
将氢产生单元G从冷冻库内取出,暴露于常温气氛下,或者用手等加热,或者放入饮用水11中等,对冰粒35赋予作为能量的热,冰粒35溶解而使反应水30变化为流出状态,与铝粉末33、氢氧化钙粉末34反应而生成氢。
使用这样构成的氢产生单元G,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也可以更容易地生成含氢液。
接着,针对使用氢产生单元G实际进行的含氢液的制备试验进行说明。
首先,将Gore-Tex、拉伸PTFE膜等防水透湿性材料膜加工为筒状,收装所述氢产生体31(混合有用于氢气生成反应的充足量的水结冰而形成的冰),在冻结温度条件下将两端开口部封闭进行密封。需要说明的是,两端开口部的密封可以通过热熔接进行,也可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或者不溶于水的粘接剂等进行密封。
将这样形成的氢产生单元G从例如冷冻库取出,放入填充有纯水的500ml容量的塑料瓶中,下沉后封盖。
从氢产生单元G的表面产生气泡10~20分钟左右,该气泡缓缓向塑料瓶的上部上升。若把持塑料瓶变硬,则可以确认内压升高。
经过12小时之后,打开塑料瓶的盖子,使用亚甲蓝试剂进行多次溶解氢气浓度的测定,得到6.8~7.4ppm,平均为7.2ppm的值。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G,示出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
另外,将含氢液供给质量分析装置,进行溶解夹杂物的确认,在该含氢液中未检出铝、钙的溶出。并且,也未检出源自于氢产生单元G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氢离子浓度也保持中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G,以冻结状态在氢产生剂中混入用于氢生成反应所需量的水分,使用时以解冻温度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中进行密封,使解冻成为流出状态的水分(反应水)与氢产生剂反应,从而通过使用时放入容器内的氢产生单元使氢气产生,使氢气经半透膜、防水透湿性材料膜、疏水透气性材料膜在液体中扩散,由此能够安全且简便地使液体中含有氢气。即,能够远比以往的方法安全且简便地制备含有高浓度氢气的含氢液,因此能够更广泛地利用作为今后人类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医疗气体的氢,因此可以说在医疗、产业方面具有不可预测的利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铝粉末33、氢氧化钙粉末34与冰粒35混合来制备氢产生剂31b,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收装体20内预先单独地收装不含有所述冰粒35的氢产生体21和氢生成反应所需量的水结冰而形成的冰块。根据这种结构,融化冰块而使反应水成为流出状态,由此能够引发氢生成反应。
如上所述,对本第八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和方法在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3-1)氢产生单元,其在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而产生氢气的氢产生剂中,以冻结温度含有冻结水。
(3-2)氢产生单元,其在包含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的氢产生剂中,以冷冻温度即冻结状态混入足以产生氢的水分。
(3-3)氢产生单元,其在包含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的氢产生剂中,以冻结状态混入由能吸收足以产生氢的水分且使其缓缓漏出的无纺布等制成的吸水性的材料。
(3-4)其方法为,在包含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的氢产生剂中,混合足以产生氢的冻结的水分,使用时以解冻温度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内进行密封封盖,使经解冻成为流出状态的氢产生剂中的反应水和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成分进行反应。
(3-5)其方法为,在包含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的氢产生剂中,将足以产生氢的结冰的水分密封于乙烯树脂材料等能够容易使水流出的材料(分隔室)中使其混合,使用前以解冻温度使水流出,放入充满液体的容器中密封封盖,经解冻而成为流出状态的氢产生剂中的反应水和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能够产生氢的金属等成分进行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冻结水来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但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用通过能量的赋予而能够在处于流动性极低的状态或者固化状态的无法引发与氢产生剂进行氢生成反应的状态(非流出状态)与流动性高而能引发与氢产生剂进行氢生成反应的状态(流出状态)之间变化的胶凝剂等,实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
〔第九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针对第九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H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H结构的说明图。
氢产生单元H形成为,将具备作为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收装反应水22的分隔室23和氢产生体21的小袋状的氢生成构成体40收装于用树脂形成大致试管(Spitz)的管状收装体41内。
氢生成构成体40具备与所述氢产生单元F大致同样的结构,但内置氢产生体21、分隔室23的袋体不限于疏水性透氢膜,可以使用能够耐受来自氢产生体21的散热的规定树脂形成,作为氢产生体收装袋40a。
氢产生体收装袋40a设置有细孔部40b,用于将随着氢生成反应产生的氢从氢产生体收装袋40a的内部向收装体41内释放,能够使氢经设置于该细孔部40b的多个细孔顺利地释放。
收装体41包括:用树脂形成的有底管状的收装体主体41a和用于对该收装体主体41a的上部开口进行封盖的收装体盖体41b。
收装体主体41a为,在将氢产生单元H放入液体中时,用于收装氢生成构成体40的部位。
收装体盖体41b为,能够与收装体主体41a的上部开口嵌合而形成的大致筒状的部件,在大致中央处具备孔部41c。
在孔部41c的上端部形成有张紧疏水性透氢膜而形成的透过膜部41e,能够使收装体41内部的氢向收装体41外释放。
根据具备这样结构的氢产生单元H,在生成含氢液时,首先,按压氢生成构成体40的分隔室23,使内置的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与氢产生体21接触而发生氢生成反应。
接着,将开始氢生成反应的氢生成构成体40收装于收装体主体41a内,用收装体盖体41b进行封盖,放入液体中。
于是,在氢生成构成体40内产生的氢经细孔部40b储存于收装体41内。
收装体41内的氢随着其内压的升高,从透过膜部41e被缓缓释放,使氢溶解于液体中,生成含氢液。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H,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够尽可能地节省计量反应水22等工作量,从而可以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
〔第十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针对第十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I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I的结构的说明图。
氢产生单元I包括:形成为有底有盖大致筒状的收装体50和收装于该收装体50内部的氢产生体21。
收装体50具备:构成该收装体50下部的下筒部51和构成上部的上筒部52,在下筒部51和上筒部52之间设置有浮子部53。
下筒部51为具有上部开口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在其内部中收装有氢产生体21。
在下筒部51的底部外面配置有沈子部51a,其发挥作为配重的功能,用于使收装体50在液体中下沉。
上筒部52为具有下部开口的有盖筒状的部件,其材料使用硅等具有弹力的柔软材料,能通过指尖的力等容易变形。
在上筒部52的内部设置分隔有大致漏斗状的隔壁部52a,其上方为分隔室23,作为用于收装反应水22,将其保持为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发挥功能。
另外,在朝向下方变狭窄的隔壁部52a的前端部形成有脆弱部52b,其用于使分隔室23内收装的反应水22保持为非流出状态,并且通过指尖等产生对分隔室23(上筒部52)的力造成破裂,而成为流出状态。
浮子部53为通过产生的氢而膨胀呈浮起环形的部位,如图17(b)所示,沿着浮子部53的内周围绕形成的狭缝部53a的上缘与上筒部52的下部开口周缘连接,狭缝部53a的下缘与下筒部51的上部开口周缘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a)中,示出浮子部53在进行氢生成反应之前的收缩状态。
浮子部53使用疏水性透氢膜形成,能够使浮子部53内储存的氢向收装体50外释放。
根据具备这样结构的氢产生单元I,在生成含氢液时,首先,按压上筒部52的分隔室23,使内置的反应水22成为流出状态,与氢产生体21接触而发生氢生成反应,放入液体中。
于是,氢产生单元I通过下筒部51设置的沈子部51a,在液体中下沉,在例如图12所示的制备容器10内到达底部。
如图17(b)所示,在收装体50内产生的氢经狭缝部53a储存于浮子部53内,经形成浮子部53的疏水性透氢膜,气泡13生成且向液体中缓缓释放。即,氢溶解于液体中,生成含氢液。
并且,与此同时,浮子部53缓缓膨胀而成为浮起环形,产生使氢产生单元I悬浮的浮力。
由此,氢产生单元I在制备容器10内缓缓向上部升起。
因此,在开封制备容器10,将含氢液从制备容器10内取出时,氢产生单元I悬浮至制备容器10的上部开口,因此能够将氢产生单元I从制备容器10内容易地取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氢产生单元,为以下结构:通过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其中,该氢产生单元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水以及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与以往的加氢器具相比,能更方便地生成含氢液的氢产生单元。
最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即使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收装体的内部产生的氢经膜向外部释放,溶解于外部的水中,制备成含氢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膜本身用于使氢溶解于水中的情况。具体而言,也可以按以下方式制备:作为膜,其用于阻止液体状的水透过,但使用含液体状的水而溶胀的材料,且能使氢气透过的材料形成,使氢气经含液体状的水而溶胀的膜向收装体的外部方向透过,使氢气在膜厚内部溶解于溶胀水,而生成含氢水。在该膜厚内部生成的含氢水,通过膜厚内部与膜外的氢浓度的浓度梯度,从膜厚内部缓缓向膜外释放,因此结果可以使液体整体成为富氢水。
附图标记说明
A 氢产生单元
A1 氢产生单元
A2 氢产生单元
A3 氢产生单元
A4 氢产生单元
A5 氢产生单元
A6 氢产生单元
B 氢产生单元
B7 氢产生单元
B8 氢产生单元
C 氢产生单元
D 氢产生单元
E 氢产生单元
F 氢产生单元
G 氢产生单元
H 氢产生单元
I 氢产生单元
P 使用者
1 收装体
2 氢产生剂
3 收装室
3a 水收装室
3b 剂收装室
4 贯通部件
4a 贯通突起
5 移动通路
6 狭窄通路
7 氢排出口
11 液体(饮用水)
14 防回流部
15 捕集室
20 收装体
21 氢产生体
22 水(反应水)
23 分隔室
27 氢气
23b 脆弱部
24 脆弱部
30 反应水(冻结)
31 氢产生体
31b 氢产生剂
35 冰粒
52b 脆弱部
61 收装体
71 收装体
81 收装体
82 脆弱部

Claims (10)

1.一种氢产生单元,其通过放入液体中,使该液体中含有氢而生成含氢液,该氢产生单元的特征在于,
该氢产生单元是,将含水而产生氢的氢产生剂、
水、以及
保持所述水成为与所述氢产生剂不反应的非流出状态的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收装于具备氢气释放机构的收装体而构成,并且
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通过从所述收装体外赋予规定量的能量,使所述非流出状态的所述水变化为能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的流出状态,
以所述能量的赋予作为触发,使成为所述流出状态的所述水与所述氢产生剂反应,将在所述收装体内生成的氢经所述释放机构释放,由此不用使所述液体浸润到氢产生单元内,就能生成所述含氢液,
所述释放机构形成有由狭窄通路形成的氢排出口,
所述氢产生剂、所述水和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被收装于形成于具备所述氢排出口的所述收装体的收装室,与所述收装室连通的所述狭窄通路形成有防回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窄通路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捕集室,其储存从所述收装体内部流出的所述水或者从所述收装体外部浸入的所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回流部形成在所述收装室和/或所述捕集室与所述狭窄通路的连通基部的至少一处,且将所述狭窄通路的端部延伸至所述收装室内和/或所述捕集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机构由疏水性透氢膜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疏水性透氢膜由选自防水透湿性材料、半透膜、反浸透膜、延伸PTFE的至少任一种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疏水性透氢膜为,通过形成大量的微孔而具有极大表面积的膜,使氢通过所述孔透过,由此经所述膜的表面产生大量细微的氢气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为,密封收装所述水且成为非流出状态的挠性分隔室,该分隔室具备脆弱部,其通过被赋予作为所述能量的规定量的外力,将所收装的所述水排出而成为流出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装室包括水收装室和剂收装室,所述收装体在上部形成所述水收装室,收装有所述分隔室和形成前端尖锐的贯通突起的贯通部件,所述贯通部件将所述贯通突起对置于所述分隔室的所述脆弱部进行收装,并且在下部形成所述剂收装室,收装有所述氢产生剂,通过移动通路连通所述水收装室和所述剂收装室,在所述水收装室的上部具备从所述水收装室通向外部的所述狭窄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冻结水,该冻结水本身作为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氢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为热,所述水为凝胶,该制成凝胶的水本身起到所述非流出状态保持机构的功能。
CN201580031409.2A 2014-04-11 2015-04-13 氢产生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0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4177 2014-04-11
JP2014-094177 2014-04-11
JP2014095483 2014-04-15
JP2014-095483 2014-04-15
JP2014099987 2014-04-21
JP2014-099987 2014-04-21
JP2015000740A JP5818186B1 (ja) 2014-04-11 2015-01-06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JP2015-000740 2015-01-06
JP2015-039291 2015-02-09
JP2015039291 2015-02-09
PCT/JP2015/061397 WO2015156415A1 (ja) 2014-04-11 2015-04-13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0841A CN106660841A (zh) 2017-05-10
CN106660841B true CN106660841B (zh) 2020-01-14

Family

ID=55362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4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60841B (zh) 2014-04-11 2015-04-13 氢产生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22078A1 (zh)
EP (1) EP3130565A4 (zh)
JP (1) JP5871218B1 (zh)
KR (1) KR20160149214A (zh)
CN (1) CN106660841B (zh)
SG (1) SG11201608471P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3137B (zh) * 2013-08-26 2016-04-13 皆川浩章 便携用的富氢水生成用水壶
JP6170605B1 (ja) * 2016-10-27 2017-07-26 MiZ株式会社 水素含有液体の製造方法
JP7054500B2 (ja) * 2017-06-09 2022-04-14 J.E.A株式会社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CN108002346B (zh) * 2017-11-30 2019-12-06 杭州诺麦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铝镓基制氢微颗粒的便携式氢素水茶包
EP3733592A4 (en) * 2017-12-29 2021-07-28 Huis Ten Bosch Co., Ltd. HYDROGEN GAS GENERATOR BODY
WO2019234922A1 (ja) * 2018-06-08 2019-12-12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水素混合ガスの生成方法
CN109292946A (zh) * 2018-09-20 2019-0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有助于释放氢的反渗透膜袋
US11320821B2 (en) * 2018-12-11 2022-05-03 Airbus Helicopters Drone for industrial activities
US11111141B1 (en) 2019-12-08 2021-09-07 Ltag Systems Llc Storing activated aluminum
JP7372130B2 (ja) * 2019-12-09 2023-10-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水素貯蔵方法、水素ガスの製造方法及び水素ガス製造システム
US11148947B1 (en) * 2020-02-15 2021-10-19 Ltag Systems Llc Controlling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ter-reactive aluminum
US11318437B1 (en) 2020-04-28 2022-05-03 Ltag Systems Llc Controlling contamination in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ter-reactive aluminum
US11332366B2 (en) 2020-08-09 2022-05-17 Ltag Systems Llc Controlling reactability of water-reactive aluminum
US11312466B1 (en) * 2020-09-14 2022-04-26 Ltag Systems Llc Inflatable structure deployment
US11958585B1 (en) 2020-11-25 2024-04-16 Ltag Systems Llc Midair deployment of aerostats
US11964748B1 (en) 2021-01-27 2024-04-23 Ltag Systems Llc Remote generation of lifting gas
US20230159149A1 (en) * 2021-10-17 2023-05-25 Ltag Systems Llc Lifting gas gener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3422A (en) * 1975-12-22 1977-03-22 Marion Laboratories, Inc. Gas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1106200A (zh) * 2006-07-11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芝 氢产生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和分析系统
JP2012176395A (ja) * 2011-02-01 2012-09-13 Hiromaito Co Ltd 水素水の調整方法及び生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9515B2 (ja) * 2002-08-30 2009-07-22 パナソニック環境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水素水製造装置
JP4652479B1 (ja) * 2010-07-14 2011-03-16 ミズ株式会社 生体適用液への選択的水素添加器具
JP4744641B1 (ja) * 2010-10-18 2011-08-10 ミズ株式会社 生体適用液への水素添加器具
JP6028182B2 (ja) * 2012-07-06 2016-11-16 株式会社光未来 水素ガスの密封袋、及び水素ガスの溶解方法
JP6150467B2 (ja) * 2012-07-09 2017-06-21 広瀬 幸雄 活性水素含有氷の製造方法
JP6330156B2 (ja) * 2013-07-26 2018-05-30 隆 竹原 水素生成器、及び、水素生成容器
JP5613853B1 (ja) * 2014-04-11 2014-10-29 五十嵐 秀夫 携帯用の水素水生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使用される水素ガス発生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3422A (en) * 1975-12-22 1977-03-22 Marion Laboratories, Inc. Gas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1106200A (zh) * 2006-07-11 2008-01-16 株式会社东芝 氢产生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和分析系统
JP2012176395A (ja) * 2011-02-01 2012-09-13 Hiromaito Co Ltd 水素水の調整方法及び生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0841A (zh) 2017-05-10
JP2016147794A (ja) 2016-08-18
US20170022078A1 (en) 2017-01-26
JP5871218B1 (ja) 2016-03-01
EP3130565A1 (en) 2017-02-15
EP3130565A4 (en) 2017-12-06
SG11201608471PA (en) 2016-11-29
KR20160149214A (ko) 201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0841B (zh) 氢产生单元
JP5818186B1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WO2015156415A1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JP6129834B2 (ja) 飲料のカートリッジ式炭酸飽和を行う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4654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ed production of a gas
WO2019130598A1 (ja) 水素ガス発生体
JP2015167926A (ja) 水素吸蔵合金に保持された水素の液体への添加
JP6648879B2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JP2012076992A (ja) 水素生成装置、水素添加装置及び水素添加物
US2007016050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ed production of a gas
US4108728A (en) Anaerobic liquid transport apparatus
JP6786094B2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CN215752953U (zh) 气体发生机构及气囊设备
JP6786093B2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CN209507711U (zh) 高浓度含氢水生成装置
JP6159462B1 (ja) 水素含有液体の生成装置及び方法
JP2016210652A (ja) 水素発生剤収納体及び水素水生成セット
CA2506726A1 (en) Self-cooling liquid container
JP2005082803A (ja) 液体寒剤
JP2018177284A (ja) 水素発生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775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