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0586A - 用于支撑在机动车中的前置马达的纵向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支撑在机动车中的前置马达的纵向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60586A CN106660586A CN201580040502.XA CN201580040502A CN106660586A CN 106660586 A CN106660586 A CN 106660586A CN 201580040502 A CN201580040502 A CN 201580040502A CN 106660586 A CN106660586 A CN 1066605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shell
- motor
- vehicle
- support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其用于支撑在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设置的马达,包括:第一半壳(120),其具有第一端部部段(122)、与该第一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二端部部段(126)和第一侧壁部段(128);和第二半壳(140),其具有第三端部部段(142)、与该第三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四端部部段(146)、在第三和第四端部部段(142、146)之间设置的中间部段(144)以及第二侧壁部段(148)。在马达支撑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第一半壳(120)可设置为外壳并且第二半壳(140)可设置为内壳。第一侧壁部段(128)从其第一端部部段(122)直到其第二端部部段(126)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30、132)。第二侧壁部段(148)从其第三端部部段(142)直到其中间部段(144)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30、132),并且在中间部段(144)和第四端部部段(146)之间朝着第一侧壁部段(128)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149),并且第二侧壁部段在包含偏移量(149)的第一纵向部段(143)中以等于第一偏移量(149)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128)。第二侧壁部段(148)还至少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146、126)中分别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纵向支撑装置或者马达支撑装置,用于支撑马达,尤其是支撑前置马达,所述装置安装在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中。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机动车构造的车身设计中,已知纵向支撑件或者说马达支撑件,它们为由钢和/或铝制成的金属板外壳结构方式或者型材结构方式。已知的纵向支撑件或马达支撑件沿着其从后部端部直到前部端部的走向具有基本不变的、例如矩形的横截面轮廓。在该轮廓中可以设置局部的压制部和通孔,它们用于连接于辅助件和加强件和/或用于连接于前部的保险杠装置的纵向支撑件。
图1示出机动车的车身结构的前侧的部段(车辆前部结构),在该部段中在左边的和右边的前部的轮罩11之间设置有传统的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10和10',所述马达支撑件基本上彼此平行以及关于机动车车身的对称平面14镜面对称,并且沿着车辆纵向(x方向)12定向。如同样在图2中示出的,各个马达支撑件10由设置在外部的第一半壳20和设置在内部的第二半壳40组成。所述第一半壳20具有带有上部边缘30、30'和下部边缘32、32'的第一侧壁部段28、28',并且从设置在后部的第一端部部段22、22'延伸直到前部的第二端部部段26、26'。所述第二半壳40具有带有上部边缘50和下部边缘52的第二侧壁部段48、48',并且从设置在后部的第三端部部段42延伸直到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46。
在图1中示出的马达支撑件10、10'沿着其整个走向具有基本不变的、矩形的横截面轮廓。与此相应,第一半壳20、20'的第一侧壁部段28的上部和下部边缘30和32以及第二半壳40、40'的第二侧壁部段48的上部和下部边缘50和52基本直线地并且沿着车辆纵向12定向地延伸。在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第二半壳40和40'的设置在内部的第二侧壁部段48和48'之间构成具有沿着车辆的横向(y方向)16测量的空间宽度99的自由空间。在该自由空间中,此外在马达支撑件10、10'的前部的端部部段26和46之间安装冷却器组件(未示出),其宽度被由马达支撑件轨距预定的空间宽度99显著限制。
马达支撑件轨距通过左边和右边的轮罩11规定,更精确地说,通过左边和右边的轮罩11的内表面(未标记)之间的距离规定,由此在马达支撑件10和10'之间提供尤其在空间宽度99中有限的结构空间。
此外,在障碍物91处的碰撞负荷情况下并且在障碍物与机动车的保险杠装置90的纵向支撑件94具有相对小的重叠部98时(见图2),没有或者仅有相对小的能量能够通过马达支撑件10的变形被消耗。
马达支撑件10与主方向亦即纵向12不平行的定向导致在低速时有问题的碰撞特性,这是因为作用在马达支撑件型材上的力不能被充分支承,从而导致马达支撑件纵向弯曲或翘曲。这也适用于下述情况:马达支撑件10和10'虽然在轮罩11之间沿着车辆的纵向12定向,但是其在轮罩11之前的区域中的轨距(距离)构成为张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在机动车中的马达的纵向支撑装置或者说马达支撑装置,其中,在左边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之间、尤其是在各马达支撑件的前部的端部部段之间的结构空间的空间宽度被增大,而在此在低速和高速的碰撞负荷情况时的性能没有劣化。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独立权利要求1特征的纵向支撑装置或者说马达支撑装置以及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1特征的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前车部)实现。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支撑在机动车前部区域中设置的马达的纵向支撑件装置或者说马达支撑件装置,其中,所述马达支撑件装置包括如下部分:第一半壳(尤其是外壳),其带有第一端部部段、与第一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二端部部段和第一侧壁部段;和第二半壳(尤其是内壳),其带有第三端部部段、与第三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四端部部段、在第三和第四端部部段之间设置的中间部段以及第二侧壁部段。所述第一侧壁部段从其第一端部部段直到其第二端部部段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尤其在机动车中安装的状态中,所述第一半壳设置为外壳并且所述第二半壳设置为内壳。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第二侧壁部段从其第三端部部段直到其中间部段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并且在中间部段和第四端部部段之间朝着第一侧壁部段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
据此,第二侧壁部段在包括第一偏移量的纵向部段中以等于第一偏移量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此外以及据此,所述第二侧壁部段至少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中分别基本上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
第二侧壁部段可以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中分别贴靠、尤其是基本上面状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
第二侧壁部段可以不是仅仅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中分别贴靠,而是在包括含有第一偏移量的纵向部段和第四(和第二)纵向部段之间的整个纵向部段中,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尤其是基本上面状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
在马达支撑件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第一半壳的第二端部部段设置为第一半壳在车辆纵向上处于前部的部段,并且第二半壳的第四端部部段设置为第二半壳在车辆纵向上处于前部的部段。与之相应,在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第一半壳的第一端部部段设置为第一半壳在车辆纵向上处于后部的部段,并且第二半壳的第三端部部段设置为第二半壳在车辆纵向上处于后部的部段。
换言之,按照本发明规定,第二半壳(内壳)的第二侧壁部段在中间部段和(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之间朝着第一半壳(外壳)的第一侧壁部段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第二侧壁部段以等于所述第一偏移量的(沿着车辆横向测量的)距离差靠近包括第一偏移量的纵向部段,并且第二侧壁部段至少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中(亦即在前部的端部部段中)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优选,第二侧壁部段在整个纵向部段上——在该纵向部段中所述第二侧壁部段朝着第一侧壁部段的方向以第一偏移量偏置——(尤其是面状地)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上。
通过使得马达支撑件装置的在安装到车辆中时设置在内部的第二侧壁部段在其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附近朝着第一侧壁部段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在两个马达支撑件装置之中的每一个上,亦即在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上,设置在内部的第二侧壁部段之间的空间宽度分别增大了所述第一偏移量。因此空间宽度在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的区域中总共取得了第一偏移量的两倍的扩宽。
第一半壳(外壳)和第二半壳(内壳)可以构成为用于,基本上沿着机动车的纵向延伸。第一半壳可以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的外侧,并且第二半壳可以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的内侧。在马达支撑件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规定,第二端部部段可以设置在第一端部部段之前,并且第四端部部段可以设置在第三端部部段之前。
通过分别在左边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中使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分别基本上沿机动车纵向延伸,亦即保留在根据图1和图2的现有技术中的马达支撑件装置通常基本上直线的并且沿着车辆纵轴线定向的棱边或边缘,从而避免开头所述关于碰撞特性的问题,所述问题在马达支撑件不平行于车辆纵向定向时或者马达支撑件轨距在轮罩之前的区域中张开地构成时出现。更准确地说,获得对于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直线地和沿着车辆纵轴线定向的边缘有利的涉及碰撞特性的性能。
在中间部段和第二半壳的第四端部部段之间,在包括第一偏移量的第一纵向部段中,第二侧壁部段的边缘能够以第一偏移量或者说等于第一偏移量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边缘。此外,在第二半壳的第二纵向部段中,该第二纵向部段能够在第一纵向部段和第二侧壁部段的结束第四端部部段的(在机动车前部安装的)端部之间延伸,第二侧壁部段的边缘能够接触第一侧壁部段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边缘。通过这种设计,空间宽度在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在车辆前部设置的)第四端部部段的区域中获得了第一偏移量的两倍的增大。
马达支撑件装置此外可以包括套壳装置。所述套壳装置可以具有带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壳壁部段以及第一和第二壳板部段。在此,所述第一壳板部段从第一边缘并且所述第二壳板部段从第二边缘能够分别基本上垂直于壳壁部段延伸。此外,所述壳壁部段可以构成第二偏移量,该第二偏移量在垂直于壳壁部段的方向定向。在另一设计方案中,在套壳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所述壳壁部段可以设置为基本上竖直的,并且第一边缘可以设置在第二边缘上方,并且第二偏移量可以沿着车辆的横向指向机动车的外侧的方向。在有利的方式中,套壳装置的壳壁部段的第二偏移量基本上等于第二半壳的第二侧壁部段的第一偏移量。
在马达支撑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壳可以具有在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该上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第一半壳可以具有从上部的水平部段的内部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第二半壳具有在装置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并且所述第二上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壳此外可以具有在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第二半壳可以具有在装置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该下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第二半壳可以具有从下部的水平部段的外部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并且所述第二下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
在马达支撑件装置的一种备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半壳可以具有在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该上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第二半壳可以具有从上部的水平部段的外部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第一半壳可以具有在装置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并且所述第二上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
在前述的备选实施方式中,第二半壳此外还可以具有在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第一半壳可以具有在装置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该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第一半壳可以具有从所述下部的水平部段的内部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并且所述第二下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
套壳装置可以具有第三上侧边缘法兰,该第三上侧边缘法兰在套壳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从第一壳板部段的背离壳壁部段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以及套壳装置可以还具有第三下侧边缘法兰,该第三下侧边缘法兰在套壳装置的安装状态中从第二壳板部段的背离壳壁部段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在此,第三上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此外,第三下侧边缘法兰可以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上,并且尤其可以与其连接。
马达支撑件装置此外可以包括基本上板状的加强元件,该加强元件设置用于加强与保险杠系统的纵向支撑件的连接,并且所述加强元件在装置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能够固定在第一半壳的第二端部部段的外侧上。所述加强元件用于加强马达支撑件装置与保险杠系统的纵向支撑件的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或者说前车部,其构成为用于容纳马达(尤其是内燃机)并且包括如下部分: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和配设给该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第一套壳装置,该第一套壳装置在车辆中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的左侧并且沿车辆纵向延伸;以及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和配设给该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第二套壳装置,该第二套壳装置在车辆中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的右侧并且沿纵向延伸。通过在前车部中设置两个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在内部的第二半壳的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之间,空间宽度获得了第一偏移量的两倍的扩宽。
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此外可以包括保险杠装置,该保险杠装置具有如下部分:沿车辆横向延伸的前保险杠元件;第一纵向支撑件,其沿着车辆纵向从前保险杠元件向后延伸并且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的左侧;以及第二纵向支撑件,其沿着车辆纵向从前保险杠元件向后延伸并且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的右侧。在此,所述第一纵向支撑件可以通过配设给该第一纵向支撑件的第一套壳装置与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连接,并且第二纵向支撑件可以通过配设给该第二纵向支撑件的第二套壳装置与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如下:
图1是具有机动车承载部件连同传统的马达支撑件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传统的马达支撑件的一部分连同安装在其上的保险杠系统的俯视图,
图3A是按照一种实施方式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透视图,
图3B是根据图3A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以与在图3A中不同方向的视角的透视图,
图4A是根据图3A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示意横截面图,在根据图3A的平面4A-4A中剖开,
图4B是根据图3A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示意横截面图,在根据图3A的平面4B-4B中剖开,
图5A是按照一种替换在图4A和图4B中所示实施方式的备选实施方式以与图4A相应的视图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5B是根据图5A的以与图4B相应的视图的马达支撑件装置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6是根据图3A的马达支撑件装置连同安装在其上的保险杠装置的透视图,
图7是在图6中示出的连同安装在其上的套壳装置的装配体的透视图,和
图8是根据在图7中示出的装配体的套壳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具有左边的和右边的按照现有技术的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机动车的车身结构的车辆前部结构(前车部)的局部。在马达支撑件10和10'中,第一半壳20的上部的和下部的边缘30和32以及第二半壳40的上部的和下部的边缘50和52分别从它们的(后部的)第一和第三端部部段22和42直到它们的(前部的)第二和第四端部部段26和46构成为基本上直线的,并且在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安装状态中沿着车辆纵向(x方向)的方向12定向。在所述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前部的)第二和第四端部部段26和46之间,具有空间宽度99的结构空间是可用的。所述空间宽度99通过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轨距确定,并且所述轨距由沿横向(y方向16)测量的轮罩11之间的距离界定。
在左边的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10和10'的(前部的)第二和第四端部部段26和46上分别安装保险杠装置90的纵向支撑件94(在图2中仅示出左边的马达支撑件10和左边的纵向支撑件94)。所述保险杠装置90包括左边的纵向支撑件94、右边的纵向支撑件(未示出)和在左边的和右边的纵向支撑件的前部的端部上安装的前保险杠元件92。在如图2中所示的碰撞测试几何结构时,机动车撞上相对于车辆纵向12在外部(在图2中左侧外部)设置的障碍物91,在车辆(更准确地说是左边的纵向支撑件94)和障碍物91之间存在重叠部98。
图2还用点划线示出(示意性描述)按照本发明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轮廓,在该马达支撑件装置中,套壳装置160的前部的(第六)端部部段168以偏移量149相对于套壳装置160的后部的(第五)端部部段164偏移,并且相应地,(内部的)第二半壳(参照在图3A和图3B中的标记140)的(内部的)第二侧壁部段的(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参照在图3A和图3B中的标记146)向外偏移。与之相应,在左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上,空间宽度相对于用传统的马达支撑件10提供的空间宽度99增大到被扩大了偏移量149的空间宽度199,在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未示出)上同样如此。因此,按照本发明,所述空间宽度199总共被扩大了第一偏移量149的两倍。通过偏移量149,在障碍物91最外部的(在图2中最上部的)点和车辆(更准确的说是纵向支撑件94或194)之间的重叠部98也从存在于传统的马达支撑件10中的重叠部98增大到被扩大了偏移量149的重叠部198。
由于按本发明在障碍物91和纵向支撑件194之间扩大的重叠部198,所述纵向支撑件194不能如在较小重叠部98的情况下一样被移位并且因此被迫通过变形用以吸收能量。同时在低速碰撞时,车身结构应保持不受损坏,作用在马达支撑件装置100上的力通过第一半壳120的直线地延伸的棱边或边缘130和132而朝着端壁的方向被支撑。
图3A以朝着在安装到车辆中时处于外部的第一半壳(外壳)120的视角示出按照本发明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而图3B示出以朝着在安装到车辆中时处于内部的第二半壳(内壳)140的视角显示该马达支撑件装置。
按本发明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包括:第一半壳(外壳)120,该第一半壳具有(后部的)第一端部部段122、与该第一端部部段相对置的(前部的)第二端部部段126、在第一和第二端部部段122和126之间所设的第一中间部段124、第一侧壁部段128和上部的水平部段134。所述马达支撑件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半壳(内壳)140,该第二半壳具有(后部的)第三端部部段142、与该第三端部部段相对置的(前部的)第四端部部段146、在第三和第四端部部段142和146之间所设的第二中间部段144、第二侧壁部段148和下部的水平部段156。
所述第一半壳120和第二半壳140分别构成为用于,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基本上沿着机动车的纵向12延伸。在此,所述第一半壳120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100的外侧,而第二半壳140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100的内侧。换言之,第一半壳120设置为内壳并且第二半壳140设置为外壳。在此,第一半壳120的第二端部部段126设置在第一半壳的第一端部部段122之前。换言之,第一半壳(外壳)120的第一端部部段122设置为第一半壳的后部的端部部段并且第二端部部段124设置为第一半壳的前部的端部部段。第一侧壁部段128从其第一端部部段122直到其第二端部部段126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30和132。第二半壳140的第四端部部段146设置在第三端部部段142之前。换言之,第二半壳(内壳)140的第三端部部段142设置为第二半壳的后部的端部部段并且第四端部部段146设置为第二半壳的前部的端部部段。
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从其第三端部部段142直到其中间部段144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50和152。按照本发明,第二侧壁部段148在其中间部段144和其第四端部部段146之间朝着第一侧壁部段128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149。在第二中间部段144和第四端部部段146之间,而且是在包含第一偏移量149的第一纵向部段143中,第二侧壁部段148的边缘(上部的边缘150和下部的边缘152)以等于第一偏移量149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128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边缘(上部的边缘130和下部的边缘132)。在包含第一偏移量149的第一纵向部段143中,第二侧壁部段148作为整体也以等于第一偏移量149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128。在第二纵向部段145中,该第二纵向部段在第一纵向部段143和第二侧壁部段148的前部的端部147之间(亦即在第一纵向部段143之前)延伸,第二侧壁部段148的边缘150和152接触第一侧壁部段128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边缘130和132并且贴靠在边缘130和132上。在第二纵向部段145中,第二侧壁部段148作为整体接触第一侧壁部段128。亦即换言之,在(前部的)第二纵向部段145中,第二侧壁部段148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并且因为侧壁部段128和148构成为基本上平面的(平坦的),所以第二侧壁部段148面状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如在图3A、3B、4B和5B中示出的一样。
在第二端部部段126中和在第四端部部段146中,亦即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前部的端部部段126和146中分别设有通孔。在图3A中示出在第一半壳120的第二端部部段126中的通孔129。每个通孔用于穿过螺栓182,借助所述螺栓使得装置100的前部的端部部段126和146能够与保险杠装置190的纵向支撑件194连接,如在图6中所示。
图4A示出在根据图3A和图3B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示意横截面图,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平面4A-4A中剖开。图4B示出在根据图3A和图3B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示意横截面图,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平面4B-4B中剖开。
在图4A和图4B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壳120包括: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134,该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和从上部的水平部段134的内部的边缘135基本上竖直地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第二半壳140包括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地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所述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并且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在图4A和图4B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壳120还包括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所述第二半壳140包括: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156,该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和从下部的水平部段156的外部的边缘157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所述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上,并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在图4B中,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在第一和第二半壳120和140的前部的端部部段126和146的区域中剖开,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朝着第一半壳120的第一侧壁部段128的方向以第一偏移量149偏置地设置并且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
图5A和图5B用类似于在图4A和图4B中选择的视图示出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一种备选实施方式。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半壳140包括: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154,该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和从上部的水平部段154的外部的边缘155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第一半壳120包括: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并且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半壳140还包括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第一半壳120包括: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136,该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和从下部的水平部段136的内部的边缘137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8。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8上,并且与连接,其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在图5B中,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在第一和第二半壳120和140的前部的端部部段126和146的区域中剖开,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朝着第一半壳120的第一侧壁部段128的方向以第一偏移量149偏置地设置,并且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并且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在图4A、4B、5A和5B中以焊接的材料102的图形的形式表示分别彼此贴靠的法兰之间的连接。
在图6中示出图3A和图3B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其中,在第一半壳120的(前部的)第二端部部段126的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外部的一侧上安装有保险杠装置190的纵向支撑件194。所述保险杠装置190除了在图6中示出的左边的纵向支撑件194之外还包括右边的纵向支撑件(未示出)和前保险杠元件192,该前保险杠元件安装在装置100的第一半壳120的各(前部的)第二端部部段126的外侧上。如已经提到的那样,由于按照本发明的各(内部的)第二半壳140的第一偏移量149,在左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和右边的马达支撑件装置(未示出)的前部的端部部段146之间的结构空间的空间宽度199总共被扩大了第一偏移量149的两倍。
由在图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可见,在纵向支撑件194的后部的端部部段中构成通孔195,所述通孔的位置对应在两个半壳120和140的端部部段126和146中的(在图3A中示出的)通孔129的位置。为了将纵向支撑件194(更准确地说是纵向支撑件194的后部的端部部段)固定在第二侧壁部段148的外侧上而规定,通过在它们的位置中分别对应的通孔129和195分别贯通插入一个螺栓(在图6中未示出)并且在螺栓的贯通插入的端部拧上和拧紧螺母(在图6中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由图6可见,在沿着向后的方向作用到保险杠装置190上的碰撞的情况下,从纵向支撑件194到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力导入仅通过所述螺栓传递。在此假设所述螺栓无法承受在碰撞时产生的力,而是螺栓会被剪断或者说断裂成两部分。
为了加强纵向支撑件194在马达支撑件装置100的(前部的)端部部段146上的固定以及为了在碰撞的情况下改善由纵向支撑件194到马达支撑件装置100中的力导入,按照本发明以及如在图7中所示,还设有套壳装置160,该套壳装置能够从外侧套到马达支撑件装置100上以及套到在纵向支撑件194的沿车辆纵向12与马达支撑件装置100重叠的部段上。
套壳装置160在图8中以透视图详细示出。所述套壳装置160包括壳壁部段162,该壳壁部段具有(在图8中上部的)第一边缘170和(在图8中下部的)第二边缘172;以及还有第一和第二壳板部段174和176。所述第一壳板部段174从壳壁部段162的第一边缘170处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壳板部段176从壳壁部段162的第二边缘172处延伸,而且是分别沿着基本上垂直于壳壁部段162的方向延伸。套壳装置160具有在安装状态中处于后部的第五端部部段164、前部的第六端部部段168以及在第五和第六端部部段164和168之间设置的第三中间部段166。
类似于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壳壁部段162按照本发明也构成偏移量,也就是在图7和图8中示出的第二偏移量169。所述第二偏移量169在垂直于壳壁部段162的方向上定向并且构成在套壳装置160的第三中间部段166中。
如在图7中所示,在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如此设置套壳装置160,使得壳壁部段162基本上竖直,第一边缘170设置在第二边缘172上方,并且第二偏移量169沿机动车的横向16指向机动车的外侧。所述套壳装置160的壳壁部段162的第二偏移量169基本上等于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的第一偏移量149。
在图8中清楚可见,套壳装置160具有第三上侧边缘法兰178,该第三上侧边缘法兰从第一壳板部段174的背离壳壁部段162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套壳装置还具有第三下侧边缘法兰179,该第三下侧边缘法兰从第二壳板部段176的背离壳壁部段162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
如在图7中所示,为了连接于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套壳装置160的第三上侧边缘法兰178贴靠在第一半壳120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并且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此外,第三下侧边缘法兰179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上并且与其连接,例如借助点焊或者其他连接技术连接。
由于壳壁部段162的第二偏移量169,在套壳装置160的(前部的)第六端部部段的168的区域中,在第一半壳120的壳壁部段162和侧壁部段128之间构成开口,在该开口中可以容纳保险杠系统的190的纵向支撑件194的后部的端部部段,如在图7中示出的那样。
为了加强套壳装置160与保险杠系统190的纵向支撑件194的连接,设有基本上板状的加强元件180(在图7中示出),该加强元件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固定在套壳装置160的壳壁部段162的外侧上。所述加强元件180具有通孔184(在图7中示出),这些通孔的位置对应于在半壳120和140的端部部段126和146中的通孔(例如在图3A中的通孔129)的位置。此外还在套壳装置160的第六端部部段168中构成通孔163(在图8中示出),这些通孔的位置对应于在半壳120和140的端部部段126和146中的通孔的位置和加强元件180的通孔184的位置。
为了将纵向支撑件194(更准确地说是纵向支撑件194的后部的端部部段)固定在套壳装置160的壳壁部段162和第一半壳120的侧壁部段128之间构成的开口中,通过在它们的位置中分别对应的通孔129、195、163和184中分别将螺栓(在图7中未示出)贯通插入并且在螺栓的贯通插入的端部拧上和拧紧螺母(在图7中未示出)。
附图标记列表
10、10' 马达支撑件
11 轮罩
12 纵向(x方向)
14 对称平面
16 横向(y方向)
18 竖向(z方向)
20、20' 第一半壳
22,22' 第一端部部段
26、26' 第二端部部段
28、28' 第一侧壁部段
30、30' 上部的边缘
32、32' 下部的边缘
40、40' 第二半壳
42、42' 第三端部部段
46、46' 第四端部部段
48、48' 第二侧壁部段
50 上部的边缘
52 下部的边缘
80 加强元件
82 螺栓
90 保险杠装置
91 障碍物
92 前保险杠元件
94 纵向支撑件
98 重叠部
99 空间宽度
100 马达支撑件装置
102 焊接的材料
120 第一半壳(外壳)
122 第一端部部段(后部的端部部段)
124 第一中间部段
126 第二端部部段(前部的端部部段)
128 第一侧壁部段
129 通孔
130 上部的边缘
132 下部的边缘
134 上部的水平部段
135 内部的边缘
136 下部的水平部段
137 内部的边缘
138 第一上侧边缘法兰
139 第一下侧边缘法兰
140 第二半壳(内壳)
142 第三端部部段(下部的端部部段)
143 第一纵向部段
144 第二中间部段
145 第二纵向部段
146 第四端部部段(前部的端部部段)
147 前部的端部
148 第二侧壁部段
149 第一偏移量
150 上部的边缘
152 下部的边缘
154 上部的水平部段
155 外部的边缘
156 下部的水平部段
157 外部的边缘
158 第二上侧边缘法兰
159 第二下侧边缘法兰
160 套壳装置
162 壳壁部段
163 通孔
164 第五端部部段
166 第三中间部段
168 第六端部部段
169 第二偏移量
170 第一边缘
172 第二边缘
174 第一壳板部段
176 第二壳板部段
178 第三上侧边缘法兰
179 第三下侧边缘法兰
180 加强元件
182 螺栓
184 通孔
190 保险杠装置
192 前保险杠元件
194 纵向支撑件
195 通孔
198 重叠部
199 空间宽度
Claims (12)
1.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其用于支撑在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设置的马达,所述装置(100)包括第一半壳(120)和第二半壳(140),
该第一半壳具有第一端部部段(122)、与该第一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二端部部段(126)和第一侧壁部段(128),并且尤其是所述第一半壳在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为外壳,
该第二半壳具有第三端部部段(142)、与该第三端部部段相对置的第四端部部段(146)、在第三和第四端部部段(142、146)之间设置的中间部段(144)以及第二侧壁部段(148),并且尤其是所述第二半壳在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为内壳,
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120、140)构成为用于,基本上沿机动车的纵向(12)延伸,
所述第一侧壁部段(128)从第一端部部段(122)直到第二端部部段(126)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30、132),
所述第二侧壁部段(148)从第三端部部段(142)直到中间部段(144)具有通常基本上直线的边缘(150、152),
所述第二侧壁部段(148)在中间部段(144)和第四端部部段(146)之间朝着第一侧壁部段(128)的方向具有第一偏移量(149),并且所述第二侧壁部段在包含偏移量(149)的第一纵向部段(143)中以等于第一偏移量(149)的距离差靠近第一侧壁部段(128),并且
所述第二侧壁部段(148)至少在第四和第二端部部段(146、126)中分别贴靠在第一侧壁部段(128)上,尤其是基本上面状地贴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所述第一半壳(120)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100)的外侧,所述第二半壳(140)构成为用于,被设置在装置(100)的内侧,所述第二端部部段(126)设置在第一端部部段(122)之前,并且所述第四端部部段(146)设置在第三端部部段(142)之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间部段(144)和第四端部部段(146)之间,在包含第一偏移量(149)的第一纵向部段(143)中,第二侧壁部段(148)的边缘(150、152)以第一偏移量(149)靠近第一侧壁部段(128)的基本上直线地延伸的边缘(130、13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纵向部段(145)中,该第二纵向部段在第一纵向部段(143)和第二侧壁部段(148)的结束第四端部部段(146)的端部(147)之间延伸,所述第二侧壁部段(148)的边缘(150、152)接触第一侧壁部段(128)的边缘(130、132)。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壳(120)具有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134),该上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所述第一半壳具有从上部的水平部段(134)的内部的边缘(135)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所述第二半壳(140)具有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并且所述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
并且所述第一半壳(120)此外具有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所述第二半壳(140)具有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156),该下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所述第一半壳具有从下部的水平部段(156)的外部的边缘(157)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并且所述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半壳(140)具有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处于上部的水平部段(154),该上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上侧并且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半壳具有从上部的水平部段(154)的外部的边缘(155)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所述第一半壳(120)具有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在上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并且所述第二上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
并且所述第二半壳(140)此外具有在装置(10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设置在下侧的并且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9),所述第一半壳(120)具有在装置(100)的安装状态中处于下部的水平部段(136),该下部的水平部段设置在下侧并且设置为基本上水平的,并且所述第一半壳具有从下部的水平部段(136)的内部的边缘(137)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8),并且所述第二下侧边缘法兰(158)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8)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套壳装置(160),该套壳装置具有带有第一和第二边缘(170、172)的壳壁部段(162)以及第一和第二壳板部段(174、176),其中,所述第一壳板部段(174)从第一边缘(170)并且所述第二壳板部段(176)从第二边缘(172)分别基本上垂直于壳壁部段(162)延伸,并且所述壳壁部段(162)具有第二偏移量(169),该第二偏移量指向垂直于壳壁部段(162)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壳装置(16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所述壳壁部段(162)设置为基本上竖直的,并且所述第一边缘(170)设置在第二边缘(172)上方,并且所述第二偏移量(169)在机动车的横向(16)上指向机动车的外侧的方向。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装置(160)的壳壁部段(162)的第二偏移量(169)基本上等于第二半壳(140)的第二侧壁部段(148)的第一偏移量(149)。
10.如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马达支撑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装置(160)具有第三上侧边缘法兰(178),所述第三上侧边缘法兰在套壳装置(160)安装在机动车中的状态中从第一壳板部段(174)的背离壳壁部段(162)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套壳装置具有第三下侧边缘法兰(179),该第三下侧边缘法兰在套壳装置(160)的安装状态中从第二壳板部段(176)的背离壳壁部段(162)的边缘基本上竖直向下延伸;并且
所述第三上侧边缘法兰(178)贴靠在第一上侧边缘法兰(138)上,并且尤其是与所述第一上侧边缘法兰连接,并且所述第三下侧边缘法兰(179)贴靠在第一下侧边缘法兰(139)上,并且尤其是与所述第一下侧边缘法兰连接。
11.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其构成为用于容纳马达并且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10之一所述的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100)和如权利要求5至10之一所述的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该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在车辆中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14)的左侧并且沿着车辆的纵向(12)延伸,该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在车辆中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14)的右侧并且沿着车辆的纵向(12)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保险杠装置(190),该保险杠装置包括如下部分:前保险杠元件(192)、第一纵向支撑件(194)和第二纵向支撑件,该前保险杠元件沿着车辆的横向(16)延伸,该第一纵向支撑件从前保险杠元件(192)沿着车辆纵向(12)向后延伸并且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14)的左侧,该第二纵向支撑件从前保险杠原件(192)沿着车辆纵向(12)向后延伸并且设置在车辆对称平面(14)右侧,所述第一纵向支撑件(194)经由配设给该第一纵向支撑件的第一套壳装置(160)与第一马达支撑件装置(100)连接,并且所述二纵向支撑件经由配设给该第二纵向支撑件的第二套壳装置(160)与第二马达支撑件装置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4214913.4A DE102014214913A1 (de) | 2014-07-30 | 2014-07-30 | Längsträgervorrichtung zum Tragen eines Frontmotor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DE102014214913.4 | 2014-07-30 | ||
PCT/EP2015/067460 WO2016016354A1 (de) | 2014-07-30 | 2015-07-30 | Längsträgervorrichtung zum tragen eines frontmotor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60586A true CN106660586A (zh) | 2017-05-10 |
CN106660586B CN106660586B (zh) | 2019-09-10 |
Family
ID=53776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0502.XA Active CN106660586B (zh) | 2014-07-30 | 2015-07-30 | 用于支撑在机动车中的前置马达的纵向支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71770B2 (zh) |
CN (1) | CN106660586B (zh) |
DE (1) | DE102014214913A1 (zh) |
WO (1) | WO201601635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9274A (zh) * | 2021-03-31 | 2021-05-2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机舱框架横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80106B2 (en) | 2015-06-26 | 2017-02-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utomotive frame rail reinforcing member to manage an offset, frontal applied load |
BR112017026900A8 (pt) * | 2015-06-26 | 2023-01-17 | Honda Motor Co Ltd | Estrutura dianteira de corpo de veículo |
JP6581645B2 (ja) * | 2017-12-06 | 2019-09-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KR102586916B1 (ko) * | 2018-07-16 | 2023-10-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초경량 로어 멤버리스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
JP7035908B2 (ja) * | 2018-08-29 | 2022-03-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329461A1 (de) * | 2003-07-01 | 2005-02-24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Motorträger |
CN1714018A (zh) * | 2002-11-23 | 2005-12-28 |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02050151A (zh) * | 2009-10-26 | 2011-05-1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CN102333691A (zh) * | 2009-02-26 | 2012-01-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US20130320710A1 (en) * | 2012-05-30 | 2013-12-0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46679B2 (ja) | 1999-09-08 | 2003-09-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メンバの中間ジョイント |
JP4394032B2 (ja) * | 2005-04-15 | 2010-01-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EP2048063B1 (en) * | 2007-10-10 | 2009-10-14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5245674B2 (ja) * | 2008-09-19 | 2013-07-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4653210B2 (ja) * | 2008-11-12 | 2011-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10051785A1 (de) * | 2010-11-18 | 2011-07-07 | Daimler AG, 70327 | Karosserie für einen Kraftwagen |
US8789877B2 (en) * | 2012-03-19 | 2014-07-29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JP5858006B2 (ja) * | 2013-06-28 | 2016-02-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6462552B2 (ja) * | 2015-10-26 | 2019-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15121152B4 (de) * | 2015-10-26 | 2021-01-14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6228180B2 (ja) * | 2015-12-01 | 2017-11-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
2014
- 2014-07-30 DE DE102014214913.4A patent/DE102014214913A1/de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7-30 WO PCT/EP2015/067460 patent/WO201601635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7-30 CN CN201580040502.XA patent/CN106660586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27 US US15/417,738 patent/US100717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4018A (zh) * | 2002-11-23 | 2005-12-28 | 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 | 车辆前部结构 |
DE10329461A1 (de) * | 2003-07-01 | 2005-02-24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Motorträger |
CN102333691A (zh) * | 2009-02-26 | 2012-01-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02050151A (zh) * | 2009-10-26 | 2011-05-1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US20130320710A1 (en) * | 2012-05-30 | 2013-12-0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9274A (zh) * | 2021-03-31 | 2021-05-2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机舱框架横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016354A1 (de) | 2016-02-04 |
US10071770B2 (en) | 2018-09-11 |
US20170137064A1 (en) | 2017-05-18 |
DE102014214913A1 (de) | 2016-02-04 |
CN106660586B (zh) | 2019-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60586A (zh) | 用于支撑在机动车中的前置马达的纵向支撑装置 | |
US7900983B2 (en) | Underrun prot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8851223B2 (en) | Motor mounting structure | |
KR101563883B1 (ko) | 스티프너가 일체화 된 자동차용 언더커버 | |
EP2065246B1 (en) |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 |
CN100572143C (zh) | 车辆保险杠结构 | |
US8827357B2 (en) | Utility vehicle | |
CN103144673B (zh) |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汽车 | |
US9096274B2 (en) | Fro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US20020000077A1 (en) | Automobile door reinforcing member | |
US20030178273A1 (en) | Side impact beam | |
WO2020196409A1 (ja) | クロスメンバ及び車体フレーム | |
KR101361372B1 (ko) | 자동차용 펜더패널 조립 장치 | |
CN205854074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 |
JP6269524B2 (ja) |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446794B2 (en) | Fender panel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US6883861B2 (en) | Structuring air duct | |
CN212125309U (zh) | 仪表板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106005126B (zh) | 设有信号装置的鞍骑型车辆 | |
JP5171485B2 (ja) | 燃料タンクの固定構造 | |
EP2923938A2 (en) | Saddle type vehicle | |
CN206155351U (zh) | 用于车辆的保险盒安装支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 |
KR102539426B1 (ko) | 차량용 리어 크로스 멤버 | |
US11084548B2 (en) | Fuel tank,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uel tank, and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CN103213624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