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9980A -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9980A
CN106659980A CN201480081417.3A CN201480081417A CN106659980A CN 106659980 A CN106659980 A CN 106659980A CN 201480081417 A CN201480081417 A CN 201480081417A CN 106659980 A CN106659980 A CN 106659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water
attachment
seperation film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14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樱井秀明
铃木英夫
中小路裕
吉冈茂
冲野进
仙波范明
杉山茂广
江田昌之
阿部飞太
上户龙
鹈饲展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59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1/00Processes of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e.g. dialysis, osmosis or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61/02Reverse osmosis; Hyperfiltration ; Nanofiltration
    • B01D61/12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02Membrane cleaning or sterilisation ; Membrane regen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02Membrane cleaning or sterilisation ; Membrane regeneration
    • B01D65/06Membrane cleaning or sterilisation ; Membrane regeneration with special washing com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08Prevention of membrane fouling or of concentration polar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10Testing of membranes or membrane apparatus;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8Control or steering system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subclass C02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15/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membrane module operation
    • B01D2315/20Operation control schemes defined by a periodically repeated sequence comprising filtration cycles combined with cleaning or gas supply, e.g. a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321/00Details relating to membrane cleaning, regeneration, sterilization or to the prevention of fouling
    • B01D2321/16Use of chemical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nanofilt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5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forward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membrane distill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02F2301/043Treatment of partial or bypass strea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22Eliminating or preventing deposits, scale removal, scale preven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具备:非透过水管路(L11),从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15),所述分离膜装置从被处理水(11)通过分离膜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设置于从非透过水管路(L11)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21A),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21A)将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15a)并将该检测液(15a)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22)和检测用非透过水(23);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第1检测用分离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第1检测用分离膜(21A)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22)或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Description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 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矿山废水中含有黄铁矿(FeS2),该黄铁矿被氧化而生成SO4 2-。为了中和矿山废水而使用廉价Ca(OH)2。因此,矿山废水中丰富地含有Ca2+及SO4 2-
并且,已知咸水、污水及工业废水中也丰富地含有Ca2+及SO4 2-。并且,在冷却塔中,在从锅炉等排出的高温的排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冷却水的一部分成为蒸气,因此冷却水中的离子被浓缩。因此,从冷却塔排出的冷却水(排污水)的Ca2-及SO4 2-等的离子浓度处于较高的状态。
大量含有这些离子的水被施予脱盐处理。作为实施脱盐处理的浓缩装置,例如已知有反渗透膜装置、纳滤膜装置及离子交换膜装置等。
然而,在利用这些装置进行脱盐处理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高浓度的阳离子(例如钙离子(Ca2+))和阴离子(例如硫酸离子(S04 2-))获取其淡水时,若这些离子在膜表面浓缩,则有时超过难溶性矿物盐即硫酸钙(石膏(CaSO4))的溶解限度而作为附着物析出于膜表面,从而淡水的渗透通量(通量)降低。
因此,以往提出有作为监控反渗透膜的方法,例如使用监控反渗透膜装置的反渗透膜的单元来进行肉眼判断,从而检测矿物盐的结晶生成(专利文献1)。
并且,提出有使来自淡水化装置的浓缩水的至少一部分透过监控用分离膜,并通过设置于该监控用分离膜的前后的测压计来监控浓缩水中所含有的附着物析出于监控用分离膜的膜表面(专利文献2)。根据该提出的内容,预先监控原水(海水)被浓缩而附着物析出于过滤膜的膜表面,从而有效地抑制附着物析出于淡水化装置的过滤膜的膜表面。
并且,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为了进一步促进附着物析出,向供给至监控用分离膜的浓缩水供给碱性药剂。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45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2010-282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监控方法中,由于判断监控用单元中有矿物盐的结晶的析出而反渗透膜也同样地析出有矿物盐,因此存在无法预先监控结晶析出的前兆的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内容中,由于需要检测监控用单元的前后的差压,因此存在流路被附着物堵塞,只有在差压发生变化的程度的附着物析出之后才能进行判断的问题。并且,检测附着物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大小,例如原水的淡水化装置的过滤膜程度的大小,存在监控装置规模变大的问题。
即,淡水化装置的反渗透膜例如存储1个螺旋膜的单位为1m的多个(例如5~8个)螺旋膜,从而构成1个过滤膜用容器,并连结数百个以上该容器来进行原水的过滤时,监控装置的小型化有助于淡水化设备的小型化,因此期望出现实现尽可能小型化的监控附着物的装置。
并且,在供给碱性药剂的情况下,虽然对于通过供给碱性药剂而变得容易析出的附着成分(例如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有效,但对于不依赖于pH的成分(例如石膏(CaSO4)、氟化钙(CaF2)等)并没有效果,因此存在无法应用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小型装置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的反渗透膜,而且还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分离膜装置的分离膜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非透过水管路,从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所述分离膜装置从被处理水通过分离膜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第2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分离膜装置供给被处理水,所述分离膜装置通过分离膜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第3发明为第1或2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改变分支的所述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
第4发明为第1或2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改变分支的所述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流量调整装置。
第5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其特征在于具备: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非透过水管路,从所述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第6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所述被处理水;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第7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非透过水管路,从所述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所述被处理水;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或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第8发明为第5至7中任一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使来自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非透过水的水分蒸发的蒸发器。
第9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第1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第10发明为第9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下。
第11发明为第9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上。
第12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第2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第13发明为第12发明所述的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下。
第14发明为第12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上。
第15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第1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维持规定量的情况下,变更所述分离膜装置的运行条件。
第16发明为第15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上。
第17发明为第15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所述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下。
第18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第2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维持规定量的情况下,变更所述分离膜装置的运行条件。
第19发明为第18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上。
第20发明为第18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所述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下。
第21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利用第1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时,选定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时的与附着于所述第1附着物检测部的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对应的清洗液,并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选定的清洗液。
第22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利用第2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通过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时,选定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时的与附着于所述第2附着物检测部的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对应的清洗液,并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选定的清洗液。
第23发明为第9或第12发明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来自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非透过水的水分蒸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在使用基于分离膜的分离膜装置来处理被处理水时,能够预先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分离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4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中使用螺旋型反渗透膜时的局部切开立体图。
图5为螺旋型反渗透膜装置的容器的局部切开示意图。
图6为连结两个容器的螺旋型反渗透膜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元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8为表示在将供给至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检测用反渗透膜的膜长度设为16mm时的基于供给压力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
图9为表示在将供给至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检测用反渗透膜的膜长度设为1000mm时的基于供给压力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
图10为表示对石膏过饱和度不同的检测液分别仅改变供给压力时的关系的图。
图11为表示在将供给至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检测用反渗透膜的膜长度设为16mm时的基于供给流量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
图12-1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2-2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3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4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5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6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7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
图18为表示在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中设置3台附着物检测部的一例的图。
图19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0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1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2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3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4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25为表示变更实施例1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3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28为表示变更实施例3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4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5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并且,在实施例有多个的情况下,也包含组合各实施例而构成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具备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的示意图。在以下实施例中,将使用反渗透膜作为分离膜的分离膜装置即反渗透膜装置为例子,对例如将盐分等的溶解成分进行脱盐处理的脱盐处理装置进行说明,但只要是使用分离膜来进行水处理的水处理装置,则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10A具备:反渗透膜装置14,其为具有从被处理水11浓缩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也称为“附着成分”)而获得透过水13的反渗透膜的脱盐处理装置;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设置于从非透过水管路L11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且具有将从非透过水15分支的检测液15a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22和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所述非透过水管路L11排出浓缩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15;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该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它们为测量在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22或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的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及控制装置45,根据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例如压力、流量及附着物防止剂的浓度等的运行条件)。另外,图1中,符号16表示将被处理水11供给至反渗透膜装置14的高压泵,L1表示被处理水导入管路,L2表示透过水排出管路。
在此,反渗透膜装置14为从被处理水11生成透过水13的装置,因此以下有时称为“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的测量结果,设置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判定装置40,并通过该判定装置40进行的判断,预测为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的反渗透膜时,由控制装置45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运行条件(例如压力、流量及附着物防止剂的浓度等的运行条件),但该判定装置40只要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在此,作为在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中分离的分离液,有透过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用透过水22和不透过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用非透过水23。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将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设置在检测用透过水排出管路L13,且将测量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的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设置在检测用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14
另外,作为基于流量测量装置的流量测量方法,可以通过流量计直接测量流量,例如也可以通过基于电子天平的重量测量等间接地测量流量。对于以下的实施例,作为将流量计用作流量测量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并且,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来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或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在此,检测用透过水22与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的总和为向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供给的检测液15a的流量,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用非透过水23间接地求出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此,关于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本实施例的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判断条件,根据变更检测液15a的供给条件的供给压力或供给流量的规定阈值及该规定阈值下的检测用透过水流量的变化率来进行判断。
并且,作为该判断的“规定阈值”,将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通过供给压力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预先将设定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压力值”作为“规定阈值”,所述供给压力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并且,将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例如通过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来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将设定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流量值”作为“规定阈值”(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在此,通过后述的附着条件变更装置来进行供给压力的控制。
在此,被处理水11为例如矿山废水、发电厂冷却塔的排污水、开采石油气体时的处理水、咸水、工业废水等含有例如有机物、微生物、矿物盐等的离子的附着物或者生成附着物的成分的物质。并且,作为被处理水11使用海水,且可以适用于海水淡水化。
作为从该被处理水11例如分离盐分等的溶解成分的分离膜,除了反渗透膜(RO:Reverse Osmosis Membrane)以外,可例示出例如纳滤膜(NF:Nanofiltration Membrane)、正渗透膜(FO: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在此,在分离膜变更为反渗透膜以外的其他膜的情况下,检测用分离膜也同样地变更而进行检测。
关于该被处理水11,操作设置于被处理水供给管路L1的高压泵16及设置于来自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11的调节流量的调整阀44B而上升至规定压力,并被导入至具备反渗透膜的反渗透膜装置14。
并且,作为附着于反渗透膜的附着物,例如有碳酸钙、氢氧化镁、硫酸钙、硅酸盐等的无机类附着物或源自天然有机物及微生物的有机类附着物、二氧化硅等的胶体成分、含有石油等的乳液的分散成分,但只要是对膜产生附着,则并不限定于这些。
在该反渗透膜装置14中,被处理水11在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中被脱盐,从而获得透过水13。并且,在该反渗透膜中浓缩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15作为废弃物而被适当地废弃、处理或用于回收非透过水中的有用物质而被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从排出该非透过水15的非透过水管路L11中对其一部分进行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
并且,该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中设置有具有将分支的检测液15a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22和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
在该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中,在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前游侧设置高压泵16a,并且在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14中设置调节流量的调整阀44A,操作这些高压泵16a和调整阀44A来调整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并且,调整分支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及供给流量,以使该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脱盐条件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出口附近的脱盐条件相同。关于该规定压力及流量的确认,通过测压计42A、42B及流量计43A、43B进行监控。
而且,可以通过调整阀44A或高压泵16a的任一个来调整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
另外,在排出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检测用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14中设有测压计42C,在非透过水15的非透过水管路L11中设有调整阀44B。
图3为图2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的立体图。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导入从检测部主体24a的入口24b侧分支的检测液15a,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被夹在间隔件(非透过水侧)24c与间隔件(透过水侧)24d之间。并且,沿着该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被导入的检测液15a进行流动(X方向)。并且,该检测液15a沿与检测液流动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移动,由此穿过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并被脱盐,得到检测用透过水22。透过的检测用透过水22成为沿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透过水流向(X方向),并作为检测用透过水22从透过水出口24e排出。图3中,检测液15a的流动方向(X方向)的长度(L)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流路的长度,第1附着物检测部24在图2中的纵深方向上的长度成为W。
图4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中使用螺旋型反渗透膜时的局部切开立体图。如图4所示,是将螺旋型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作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膜的情况,检测液15a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两个面被供给,且沿着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与检测液15a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移动,穿过膜并被脱盐而成为检测用透过水22。并且,由于为螺旋型反渗透膜,因此检测用透过水22朝向中心的集水管流动(Y方向)。另外,图4中,示出通过缺口部切开螺旋型反渗透膜21的状态,确认到内部的间隔件(透过水侧)24d。
该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中,为了确保从入口24b经过非透过水出口24f形成均匀的流向(检测液流动方向(X方向))的流路,例如设有树脂制的间隔件(非透过水侧)24c。并且,在透过水侧也同样地,为了确保经过透过水出口24e形成均匀的流向(透过水流动方向(X方向))的流路,例如设有树脂制的间隔件(透过水侧)24d。在此,只要是能够确保均匀的流向的部件,则对间隔件并无限定。
并且,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流路的长度(L)优选设为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中所使用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流动方向上的总长度的1/10以下左右的长度,更优选设为1/50以下的长度,进一步优选设为1/100以下的长度。另外,作为试验例中所使用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流路的长度(L),使用了16mm、1000mm的长度。
在此,如后述,关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元件(长度例如为1m),连结8个元件来作为1个容器。例如在元件8个/1个容器的情况下,串联连接两个容器时,反渗透膜装置14中所使用的供给液流动方向上的膜长度成为16m,使用流路长度为1000mm的反渗透膜作为检测膜的情况下,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流路长度成为1/16(1/10以下)。
同样地,使用16mm的反渗透膜作为检测膜的情况下,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流路长度成为0.016/16(1/100以下)。
并且,若将作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膜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纵深方向上的长度W(与供给水流向垂直的方向)设为恒定,则膜长度(L)越短,膜面积变得越小。并且,成为“通过附着物的附着而膜表面的10%被堵塞=降低10%的透过水流量”,膜面积越小,因附着引起的膜堵塞发生得越早,因此能够高灵敏度且迅速地检测附着引起的透过水流量的降低。
在此,作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使用分离膜,该分离膜发挥反渗透作用且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为同一种类或类似种类且发挥脱盐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在压力容器内存储有多个具备螺旋型反渗透膜的反渗透膜元件。
在此,对螺旋状的反渗透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为螺旋型反渗透膜装置的容器的局部切开示意图。图6为连接两个图5的容器的螺旋型反渗透膜装置的立体图。图7为螺旋型反渗透膜元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7所示的螺旋型反渗透膜元件为日本特开2001-13767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此,以下反渗透膜装置的容器100称为容器100,以下螺旋型反渗透膜元件101称为元件101。
如图5所示,容器100构成为串联连接多个(例如5~8)元件101并将其容纳于圆筒状的容器主体(以下称为“容器主体”)102内。被处理水11作为原水从容器主体102的一端侧的原水供给口103被导入,且透过水13从另一端侧的透过水输出口104输出,非透过水15从非透过水输出口105输出。另外,在图5中,被处理水11导入侧的透过水输出口104设为堵塞状态。
图6为串联连接两个该容器100的情况。例如在将一个元件101设为1m的情况下,若由8个元件构成1个容器,则总流路长度(供给液的流动方向的总长度)成为8×2=16m的长度。
例如,如图7所示,容器主体102内的各元件101具有如下结构,即,将围绕集水管111,将内含流路材料112的袋状的反渗透膜12通过流路材料(例如网状间隔件)114卷绕成螺旋状,并在其一端设置盐水密封圈115。并且各元件101通过流路材料(例如网状间隔件)114将从前方的盐水密封圈115侧供给的规定压力的被处理水(原水)11依次引导至袋状的反渗透膜12之间,且通过集水管111输出因反渗透作用透过反渗透膜12的透过水13。并且,非透过水15也可以从后方密封圈118侧输出。另外,被处理水11的移动方向上的膜长度为L。在此,图7所示的元件101的结构在图4所示的螺旋型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结构中也相同。
聚集多个(例如50~100个)该压力容器作为1个单元,且调整该单元数,并根据进行处理的被处理水11的供给量来进行脱盐处理而制造产品水。
以往,使来自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的至少一部分透过监控用分离膜,并通过设置于该监控用分离膜的前后的测压计的差压来监控非透过水中所含有的附着物析出于监控用分离膜的膜表面。然而,在利用差压进行确认的情况下,存在流路被附着物堵塞,只有在差压发生变化的程度的附着物析出之后才能进行判断的问题。
并且,在利用该差压进行测量的情况下,若监控用分离膜的长度不够长,则存在无法高精度地进行检测的问题。
在反渗透膜装置的运行中,通常设想被处理水11中存在含有规定的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等,并以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等引起的附着物不附着于反渗透膜的条件为运行条件进行设计。然而,由于所供给的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等,相较于设计条件,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浓度变高,有时成为附着物容易附着于反渗透膜的状況。这种情况下,通过流量计确认来自反渗透膜装置14的透过水13的透过水流量,并将透过水13的流量降低至规定比例的时刻作为阈值来实施了反渗透膜的清洗,但在该时刻,附着物已经广范围地附着于反渗透膜,变得难以清洗反渗透膜。
因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具备:非透过水管路L11,从反渗透膜装置14排出浓缩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15,该反渗透膜装置14从被处理水11通过反渗透膜过滤透过水13;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设置于从该非透过水管路L11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且具有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所述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将分支的检测液15a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22和检测用非透过水23;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该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
并且,利用变更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膜表面的附着物成分(例如石膏)的过饱和度。在此,作为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只要是变更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条件的装置,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有加速附着物附着的附着条件变更装置或例如减缓附着物附着的附着条件变更装置等。以下,对例如加速附着物附着的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例子进行说明。
该附着条件变更装置通过对作为所供给的非透过水15的一部分的检测液15a进行压力调整或流量调整,根据第1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基准条件进一步改变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中的脱盐条件。
例如在通过压力调整变更附着条件的情况下,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改变分支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具体而言,操作设置于从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排出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检测用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14的调整阀44A。并且,还可以操作调整阀44A和高压泵16a来变更检测液15a的压力。
并且,除了利用调整阀44A和高压泵16a进行压力调整以外,还可以例如排出非透过水15的非透过水管路L11中在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的分支部的后游侧,例如设置节流孔等而同样地进行导入于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的分支的检测液15a的压力调整。
并且,不改变分支的检测液15a中含有离子的溶解成分浓度而改变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例如通过调整调整阀44A,增加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测量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量,从而判断有无附着物附着于该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关于有无附着物附着的判断,通过设置于检测用透过水22的检测用透过水排出管路L13的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的流量的测量结果来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阀44A来增加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从而迅速地增加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关于检测液15a的流量,通难过高压泵16a进行调整。
接着,关于通过压力调整变更水垢成分的附着条件的情况,对供给压力与透过水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8为表示在将供给至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4.7且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膜长度设为16mm时的基于供给压力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图8中左纵轴表示通量(m3/h/m2),右纵轴表示供给压力(MPa),横轴表示运行时间(小时)。在本试验例中,作为附着物使用了石膏。另外,评价值以通量(每单位膜面积的透过水流量)(m3/h/m2)进行表示。另外,在本试验例中,作为供给液的检测液15a及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石膏过饱和度为4.7。
在此,在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将检测液15a中的石膏的过饱和度设为恒定,并仅改变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来确认有无石膏析出物。
如图8所示,在供给压力为0.7MPa、1.5MPa的情况下,通量未发生变化,且未生成石膏附着物。相对于此,将供给压力提高至2.0MPa的情况下,通量降低,确认到石膏附着物的生成。
图9为表示在将供给至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的膜长度设为1000mm时的基于供给压力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
如图9所示,供给压力为0.7MPa、1.5MPa的情况下,通量未发生变化,未生成石膏附着物。相对于此,在将供给压力提高至2.0MPa的情况下,通量降低,确认到石膏附着物的生成。
图10为表示对石膏过饱和度不同的检测液分别仅改变供给压力时的关系的图。
在图8所示的试验例中,以4.7的检测液15a的石膏过饱和度进行了试验,但如图10所示,若在检测液15a的石膏过饱和度为5.5时及石膏过饱和度为6.0时,同样地供给压力均变高,则可确认到石膏析出。
另外,在本试验例中,检测液15a的石膏过饱和度为5.5时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石膏过饱和度为5.5,检测液15a的石膏过饱和度为6.0时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石膏过饱和度为6.0。
在此,过饱和度表示例如以石膏为例子将石膏以某种条件饱和溶解的状态(石膏的饱和浓度)设为“1”时的石膏浓度的比例,例如,过饱和度“5”表示比石膏饱和浓度浓5倍的浓度。
接着,进行了基于对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清洗可否恢复透过水流量的确认试验。
具体而言,强制性地使石膏析出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清洗后,确认了是否返回附着物析出前的透过水流量。
利用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将透过水流量降低10%时的条件作为附着物的石膏的析出条件。
将运行条件示于表1。另外,作为供给液使用NaCl评价液(NaCl:2000mg/L)。
[表1]
(表1)
以如下方式进行了运行操作。
1)首先,将压力条件设为1.18MPa,且作为供给液使用NaCl评价液时的透过水量为24ml/h。
2)然后,将供给压力条件增加至2.0MPa,并且,将供给液从NaCl评价液变更为石膏过饱和液,且强制性地使水垢析出于膜中,从而确认到经10分钟透过水流量降低了10%。
3)然后,将供给液从石膏过饱和液变更为离子交换水并进行了清洗。
4)清洗后,将供给液从离子交换水变更为NaCl评价液,并以1)的操作条件(压力条件为1.18MPa)运行的结果,透过水量为24ml/h。
其结果,确认到在石膏析出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初始阶段,通过水清洗能够清洗石膏附着物,且通过进行清洗返回到附着物析出前的透过水流量。
还确认到清洗石膏时,能够使用纯水进行清洗。因此,清洗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时,也能够使用透过水13进行清洗。由此,能够降低清洗工序中的成本且能够降低对膜的损伤。
图11为表示在将供给至检测用反渗透膜的供给液的石膏过饱和度设为恒定的条件下将检测用反渗透膜的膜长度设为16mm时的基于供给流量变化的通量的变动的图。图11中,左纵轴表示各通量(m3/h/m2),右纵轴表示检测液的供给液流量(L/h),横轴表示运行时间(小时)。
如图11所示,在本试验中,在将检测液的供给压力固定为1.5MPa的状态下,供给液流量为13.5L/h及6.8L/h时,无石膏的析出,但若将供给液流量放慢为3.7L/h,则可确认到石膏的析出。其结果,确认到检测液15a的供给液流量(以下,简称为“供给流量”。)变得越少,则石膏变得越容易析出。
接着,利用该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对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情况进行说明。
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通常按照设计值进行运行,在无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未观察到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然而,在发生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的情况下,有时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在本实施例中,预测因这种水质变动等而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中的检测结果判断直至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为止的裕度,并根据该裕度,对反渗透膜装置14进行最适合的运行控制,从而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
在该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中,对从反渗透膜装置14排出的非透过水15进行分支来供给该分支的检测液15a时,通过增加供给液的压力来加速使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并且,根据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为止的检测液15a的压力增加比例,计算出附着物附着裕度,并根据该裕度,进行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控制,从而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
而且,根据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为止的检测液15a的压力增加比例,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并通过该附着物附着裕度,进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控制,设为不附着附着物的极限裕度的运行条件,由此实现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处理效率的提高和处理成本的低廉化。
关于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情况,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并通过该流量的降低,间接地检测附着物附着。
接着,对变更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时的附着物附着裕度的判断工序进行说明。
1)首先,通过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处理被处理水11时,将从该反渗透膜装置14排出的非透过水15的一部分检测液15a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此时,调整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供给流量,以使成为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脱盐条件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15的出口附近的脱盐条件相同。
2)接着,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
3)并且,通过调整阀44A使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逐渐上升,直至测量到该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降低为止。
4)根据测量到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降低时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与所述工序1)中的供给压力之差,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
并且,根据该附着物检测裕度的结果,变更为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进行清洗处理的运行条件。或者,还可以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运行条件。
接着,示出对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进行控制的一例。
图12-1至图17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一例的图。另外,图12-1至图17中,评价值(纵轴)记载为检测用透过水流量,但作为评价值也可以为能够以透过水流量为依据进行算术计算的值(例如通量、表示膜中的溶液的透过性能的系数(A值)、标准化透过水流量等)。
图12-1至图14为利用1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逐渐改变15a的供给压力,从而确认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情况。
另外,如图18所示,图15至图17为利用3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2、24A-3,在各自中,将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设定为不同的压力(压力条件(1)~(3)),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的情况。
图18为表示在3个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1~L12-3中设有3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2、24A-3的一例的图。
在图1所示的脱盐处理装置10A中,进一步将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分支为3个并作为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1~L12-3,在各管路中设置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3,并且,通过各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1~41A-3测量其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另外,在本例中,进一步将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12分支为3个,但也可以分别设置从非透过水管路L11直接分支的3个非透过水分支管路,并在各管路中设置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3。
图12-1~图14中示出将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从条件(1)逐渐地变更为条件(3),并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确认了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的变化的情况。
在此,通常运行的运行条件(在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设计值下的运行条件)中,事先确认附着物附着(透过水流量降低)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条件成为条件(3)。
在本实施例中,将该供给压力条件(条件(3))作为规定阈值。
该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成为条件(3)时,由于通量下降,因此视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即,关于附着物附着的判断,在上述规定阈值下,在规定时间内透过水流量在规定比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因此,在规定时间内透过水流量的变化小于规定比例的情况下,判断为附着物未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在规定时间内透过水流量的变化为规定比例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另外,判断为该附着物附着的条件(在规定时间内,透过水流量的规定变化率)因被处理水的水质、温度等而被适当地变更。
并且,改变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的结果,在成为如图12-1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2”,并进行以下的控制。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1)的条件为例如1.0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2)的条件为例如1.5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3)的条件为例如2.0MPa。
图12-2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将规定阈值设为2.0MPa,作为附着物附着的判断,示出将规定时间(t)设为10分钟,透过水流量的规定变化比例设为10%的情况,在透过水流量降低10%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图12-1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2”的结果,控制装置45进行的控制为例如执行下述控制(1)~控制(3)的任一个。
控制(1):进行不变更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的维持现状的运行。
控制(2):提高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
控制(3):降低由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由此,在控制(1)中按照现状运行,因此透过水13的生产量没有变化,但在提高控制(2)的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来提高运行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对透过水13的生产量进行增量。
并且,通过降低控制(3)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能够实现药剂成本的低廉化。这能够防止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过量添加附着物防止剂47。
接着,改变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的结果,在成为图13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1”,并进行以下的控制。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1)的条件为例如1.0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2)的条件为例如1.5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3)的条件为例如2.0MPa。
另外,可以认为成为如图13那样的情况的理由为向反渗透膜装置14供给的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等。
其结果,判断为相较于前述的图12-1的情况,附着裕度更低。
图13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1”的结果,控制装置45进行的控制为例如执行下述控制(4)~控制(7)的任一个。
控制(4):增大由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
控制(5):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
控制(6):降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供给压力。
控制(7):增加被处理水11的供给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个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通过这些控制,能够提高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附着物附着裕度。并且,通过清洗,能够实现预先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并且,作为控制(5)的清洗的清洗方法,例如能够利用冲洗、倒吸清洗等。由此,能够实现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长寿命化。另外,该清洗中,也能够使用透过水13一部分。
图25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变更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根据前述的判断的结果,在实施清洗的情况下,从清洗液供给部52供给清洗液51并进行清洗。在此,作为清洗液51,能够使用透过水13的一部分13a。例如也可以将通过从透过水排出管路L2分支的透过水供给管路L3生成的透过水13的一部分13a输送至清洗液供给部52,并供给清洗液51来进行清洗处理。由此,能够避免基于药品的清洗。
并且,在调整导入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pH的情况下,从酸或碱供给部59供给酸或碱的pH调整剂58,该酸或碱的pH调整剂58供给至凝聚过滤部54的下游侧的pH调整部57。
通过将pH调整为碱侧,防止例如二氧化硅、氟素等的水垢成分的析出。
并且,通过将pH调整为酸性侧,防止例如碳酸钙等的水垢成分的析出。
而且,在调整凝聚过滤部54的上游侧的被处理水11的pH的情况下,将酸或碱的pH调整剂58供给至pH调整部65。在该pH调整部65中,例如将pH调整为碱侧时,例如作为氢氧化镁、碳酸钙等而析出被处理水11中的水垢成分,通过固液分离部(未图示)进行固液分离,由此防止水垢成分的析出。
接着,改变向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供给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的结果,在成为如图14所示的情况下,例如设为“附着物附着裕度3或3以上”。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1)的条件为例如1.0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2)的条件为例如1.5MPa,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3)的条件为例如2.0MPa。
其结果,判断为相较于前述的图12-1的情况,附着裕度更高。
该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在反渗透膜装置14中,相较于设计条件,被处理水11中的水垢成分浓度更低,相较于图12-1的情况下,处于附着物难以附着的状态。
图14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3或3以上”的结果,控制装置45进行的控制能够变更为降低附着裕度的运行条件,并执行以下的控制(2)、控制(3)的任一个。
控制(2):例如提高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并增加透过水13的生产量。
控制(3):降低由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添加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个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由此,如控制(2)那样,在提高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而提高运行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对透过水13的生产量进行增量。
并且,通过降低控制(3)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能够实现药剂成本的低廉化。这能够防止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过量添加附着物防止剂47。
通过以上内容,利用脱盐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能够预测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处理被处理水11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膜。
如上所述,测量在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22时,在通过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情况下,在规定阈值下,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相较于规定条件(在规定时间内,流量的规定比例变化)是否发生变化,根据通过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计41A进行的流量测量来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的裕度。
并且,根据裕度判断的结果,进行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清洗、运行条件的变更。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分离液的流量测量为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情况,因此根据相较于规定条件是否降低来判断是否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并且,根据该裕度的判断,进行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的控制(1)~控制(7),从而能够事先抑制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在此,在附着物附着于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清洗进行再利用。这是因为如前述的试验例的表1所示,在石膏析出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初始阶段,能够通过水清洗来清洗石膏附着物,通过清洗能够去除附着物。
图15至图17为利用如图18所示的3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3,并将各自设定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不同,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变化的情况,但与利用1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逐渐改变压力,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判断及控制,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此,图15的设定与图12-1对应,图16的设定与图13对应,图17的设定与图14对应。
另外,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1),第2附着物检测部24A-2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2),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3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3)。
接着,对变更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时的附着物附着裕度的判断工序进行说明。
1)首先,通过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处理被处理水11时,将从该反渗透膜装置14排出的非透过水15的一部分检测液15a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此时,调整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供给流量,以使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脱盐条件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15的出口附近的脱盐条件相同。
2)其次,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
3)并且,通过高压泵16a逐渐降低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直至测量到该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降低为止。
4)根据测量到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降低时的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与所述工序1)中的供给流量之差,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
并且,根据该附着物附着裕度,变更为对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进行清洗处理的运行条件。或者,也可以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运行条件。
接着,示出对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的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进行控制的一例。
图19至图24为表示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的一例的图。
图19至图21为利用1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逐渐改变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从而确认检测用透过水流量的变化的情况。
图22至图24为利用3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3,并将各自设定为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不同,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的情况。
图19至图21中,将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从条件(1)逐渐地变更为条件(3),并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确认透过水流量的变化。
在此,通常运行的运行条件中,事先确认附着物附着(透过水流量降低)的检测液15a的流量条件为条件(3)。
在本实施例中,将该供给流量条件(条件(3))作为规定阈值。
该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成为条件(3)时,由于通量下降,因此视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
并且,改变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的结果,在成为如图19所示的情况下,例如,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2”,并进行以下的控制。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1)的条件为例如13.5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2)的条件为例如6.8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3)的条件为例如3.7L/h。
图19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2”的结果,控制装置45进行的控制为例如执行下述控制(1)~控制(3)的任一个。
控制(1):进行不变更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的维持现状的运行。
控制(2):提高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
控制(3):降低由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个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由此,在控制(1)中,按照现状运行,因此,透过水13的生产量没有变化,但提高控制(2)的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来提高运行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对透过水13的生产量进行增量。
并且,通过降低控制(3)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能够实现药剂成本的低廉化。这能够防止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过量14添加附着物防止剂47。
接着,改变供给至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的结果,成为图20的情况下,例如,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1”,并进行以下的控制。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1)的条件为例如13.5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2)的条件为例如6.8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3)的条件为例如3.7L/h。
另外,成为如图20的情况的理由可以认为向反渗透膜装置14供给的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等。
其结果,判断为相较于前述的图19的情况,附着裕度更低。
图20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1”的结果,在控制装置45中进行的控制为例如执行下述控制(4)~控制(7)的任一个。
控制(4):增大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
控制(5):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
控制(6):降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供给压力。
控制(7):增加被处理水11的供给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个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通过这些控制,能够提高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附着物附着裕度。并且,通过清洗,能够实现预先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并且,作为控制(5)的清洗中的清洗方法,例如能够利用冲洗、倒吸清洗等。由此,能够实现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长寿命化。另外,该清洗中,也能够使用透过水13一部分。
接着,改变向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供给的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的结果,在成为如图21所示的情况下,例如设为“附着物附着裕度3或3以上”。
在此,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1)的条件为例如13.5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2)的条件为例如6.8L/h,检测液15a的供给流量(3)的条件为例如3.7L/h。
其结果,判断为相较于前述的图19的情况,附着裕度更高。
图21中判断为“附着物附着裕度3或3以上”的结果,控制装置45进行的控制能够变更为降低附着裕度的运行条件,并执行以下的控制(2)、控制(3)的任一个。
控制(2):提高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
控制(3):降低由图1所示的附着物防止剂供给部46向被处理水11添加的附着物防止剂47添加量。
另外,关于进行这些控制的任一个的判断,按照操作人员或预先确定的判断标准而进行自动判断。
由此,如控制(2)那样,在提高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中的供给压力而提高运行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对透过水13的生产量进行增量。
并且,通过降低控制(3)的附着物防止剂47的添加量,能够实现药剂成本的低廉化。这能够防止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过量添加附着物防止剂47。
通过以上内容,利用脱盐处理装置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能够预测防止附着物附着于处理被处理水11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图22至图24为利用如图18所示的3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24A-3,并将各自设定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不同,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的变化的情况,但与利用1台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逐渐改变流量,从而确认透过水流量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判断及控制,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此,图22的设定与图19对应,图23的设定与图20对应,图24的设定与图21对应。
另外,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1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1),第2附着物检测部24A-2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2),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3为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加速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从而预测附着物的附着,但不使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工作,而以该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脱盐条件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出口附近的脱盐条件成为相同的方式调整供给压力和供给流量,并通过分离液流量计(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测量来自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分离液,该测量结果,在测量流量相对于规定阈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判定装置40判断为附着物开始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
具体而言,利用调整阀44A、高压泵16a的任一者或两者,以成为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脱盐条件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出口附近的脱盐条件成为相同的方式调整检测液15a的供给压力和供给流量,由此在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中,再现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内的反渗透膜的出口末端附近相同的脱盐条件。
这意味着利用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检测附着物的附着状态的状況为模拟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最末尾(在串联连结有8个螺旋型反渗透膜元件101的情况下,模拟元件101-1~101-8中第8个元件101-8的最终末尾部分(L))的状态并模拟附着物成分(例如石膏)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状況。在将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膜长度L例如设为16mm的情况下,能够模拟最终末尾部分即16mm的状态。
以上的说明中,对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通过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B测量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的情况下,若有附着附着物,则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增加,因此变更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在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非透过水流量的变化(增加)率)发生变化时,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
由此,能够预测因被处理水11的水质变动等而产生向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附着。
该预测的结果,通过变更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能够持续无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稳定的运行。
以上的实施例中,将供给液的供给压力、供给液流量设为恒定时,若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则透过水流量(或通量)降低,由此将检测液的供给压力、供给流量设为规定的值,检测用透过水流量(或通量)成为阈值以下时,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检测用反渗透膜。
相对于此,将透过水流量(或通量)设为恒定时,若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则需要提高供给液的供给压力(提高通量)。
因此,以检测用分离液(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供给液的供给压力,在供给压力成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判断为附着物附着于检测用反渗透膜。
实施例2
图26为实施例2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10B对附着于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成分进行分析,并根据附着物实施清洗。
即,以通常运行来运行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时,预先通过压力变化(或流量变化)使附着物附着于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并对所附着的附着物进行另行分析。
并且,根据分析的结果,在预先选定的例如3种清洗液51(第1清洗液51A~第3清洗液51C)中,选定最适合的清洗液作为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清洗液,并由第1清洗液供给部~第3清洗液供给部52(52A~52C)进行供给。
对附着有附着物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分别供给各种清洗液51,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测量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检测用透过水流量,从而确认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的清洗效果。
通过测量检测用透过水流量,能够选定对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附着物最有效的清洗条件(清洗液、温度等)。能够将该选定的结果作为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条件进行设定。
以往,即使确定了针对附着物推荐的清洗条件(清洗液、清洗步骤),难以确定实际附着于反渗透膜的附着物,以根据被处理水11的水质进行的预测为依据,设想附着物并选定清洗液,因此有时无法进行适当的清洗。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例,在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之前,能够对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实际的附着物事先进行基于各种清洗液的清洗性能的评价。通过将该评价的结果反映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能够进行适当的清洗。
其结果,能够对预测为实际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附着物,简单地选定最有效的清洗液51。
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进行清洗,并能够实现清洗时间的缩短、清洗液51的使用量的减少。
在此,作为附着物,例如、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铁等能够通过使用酸性水溶液来作为清洗液进行清洗,该酸性水溶液使用盐酸等。并且,二氧化硅、有机物等能够通过使用碱性清洗液进行清洗,该碱性清洗液使用氢氧化钠等。
实施例3
图27为实施例3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另外,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的脱盐处理装置10A的情况下,使用来自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15,预测该非透过水15中的基于水垢成分的附着物的附着,但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供给至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导入(供给)侧,预测基于被处理水11中所含有的有机成分的附着物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的初始附着阶段。另外,实施例1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与本实施例的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10C具备:反渗透膜装置14,具有从被处理水11浓缩含有离子和有机物的溶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13的反渗透膜;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设置于从供给被处理水11的被处理水导入管路L1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L21,且具有将分支的被处理水11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11a,并将该检测液11a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22和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该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第2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D),测量在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中分离的分离液(检测用透过水22、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及控制装置45,根据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第2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D)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例如压力、流量、附着物防止剂的浓度等的运行条件)。在本实施例中,将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流量的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设置在检测用透过水排出管路L22,将测量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流量的第2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D设置在检测用非透过水排出管路L23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第2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D)的测量结果,设置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判定装置40,通过该判定装置40进行的判断,预测到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的反渗透膜时,由控制装置45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条件(例如压力、流量、附着物防止剂的浓度等的运行条件),但只要根据需要设置该判定装置40即可。
有机成分的附着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在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被处理水11的供给侧发生。
因此,在从被处理水导入管路L1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L21,设置具有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的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加速附着条件,能够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膜元件的前头部分。
在此,关于本实施例中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判断条件,与实施例1同样地,根据变更检测液11a的供给条件的供给压力或供给流量的规定阈值及该规定阈值下的检测用透过水流量的变化率进行判断。
并且,作为该判断的“规定阈值”,将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通过供给压力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预先将设定为附着物附着于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的“压力值”作为“规定阈值”,所述供给压力为检测液11a的供给压力。并且,在将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通过例如检测液11a的供给流量来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将设定为附着物附着于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的“流量值”作为“规定阈值”(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在此,通过附着条件变更装置来进行后述的供给压力的控制。
另外,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1B可以为与实施例1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相同材质的膜,也可以设为与实施例1的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不同材质的膜。
并且,利用本实施例的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并通过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检测透过水流量的降低,从而能够预测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中的有机成分的附着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的初始阶段。
并且,通过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检测来自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在相对于规定阈值测量流量规定量以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时,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由此能够防止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有机成分的附着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
并且,通过第2非透过水流量计41D检测来自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的检测用非透过水23的非透过水流量,且相对于规定阈值规定量以上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可预测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并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由此能够防止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有机成分的附着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
在此,对于基于有机成分的附着物、源自微生物的生物淤积,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而成的清洗液来进行清洗。
也可以与该清洗作业一同将运行条件变更为附着物不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条件。另外,这些操作可以与清洗同时进行,也可以变更顺序。
1)进行减少杀菌剂(氯系杀菌剂(例如氯胺等)及过氧化氢等的具有氧化性能的药剂)的添加量的运行。
2)进行增加有机物用凝聚剂的添加量的运行。
3)以穿过有机物吸附塔(砂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塔、加压气浮装置(DAF)、除菌过滤器等)的方式变更流路。
4)进行提高供给至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pH的运行。
5)进行添加有机物用清洗液的运行。
通过变更为不使这种附着物附着的运行条件,能够实施稳定的脱盐处理。
图28为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变更的一例的示意图。
在图28中,通过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检测来自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的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在检测到透过水流量的降低的同时判定装置40判断为膜中附着有附着物。该判断的结果,在实施清洗的情况下,由有机物清洗液供给部52D供给有机物用清洗液51D,从而进行清洗。
并且,在调整对被处理水11添加的有机物用凝聚剂53的添加量时,由有机物用凝聚剂供给部55对凝聚过滤部54供给有机物用凝聚剂53,并通过供给有机物用凝聚剂53而去除有机物。
并且,在调整对被处理水11添加的杀菌剂56的添加量时,在凝聚过滤部54的下游侧,由杀菌剂供给部57供给杀菌剂56。通过减少杀菌剂56的添加量来减少源自微生物的有机物。
并且,在调整导入于反渗透膜装置14的被处理水11的pH时,由酸或碱供给部59供给酸或碱的pH调整剂58,并通过调整pH来灭绝微生物,该酸或碱的pH调整剂58供给至凝聚过滤部54的下游侧的pH调整部57。并且,通过提高pH来抑制有机物的溶解、附着。
并且,在进一步去除被处理水11中的有机物时,在pH调整部57的下游侧,操作从被处理水导入管路L1分支流路的切换部61、62,使被处理水11穿过夹装于旁通通路L31的有机物吸附塔63,从而吸附去除被处理水11中的有机物。
并且,将筒式过滤器64设置在反渗透膜装置14的上游侧,进一步过滤被处理水11中的杂质。
通过变更以上的运行条件,能够防止源自微生物的生物淤积。另外,在图28中,符号65为pH调整部,通过pH调整剂(酸或碱)58调整作为原水的被处理水11的pH。
实施例4
图29为实施例4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另外,对于与实施例1、实施例2及实施例3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本实施例的脱盐处理装置10D使用来自实施例1的脱盐处理装置10A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15,预测该非透过水15中的基于水垢成分的附着物的附着及使用供给至实施例3的脱盐处理装置10C的反渗透膜装置14之前的被处理水11,防止该被处理水11中的基于含有有机物的溶解成分的附着物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本实施例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并通过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A检测透过水流量的降低,由此预测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中的无机水垢成分等的反渗透膜的出口侧的附着物的附着,并且,利用第2附着物检测部24B,测量检测用透过水22的透过水流量,并通过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C检测透过水流量的降低,由此预测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中的基于有机成分的附着物或因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淤积等的反渗透膜的入口侧的附着物的附着。
另外,在图29中,示出在图28所示的运行控制中添加凝聚剂53及杀菌剂56的例子,但也可以实施如图28所示的其他运行控制。
并且,预测到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时,由控制装置45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所述反渗透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脱盐处理装置的运行条件。由此,能够进行无附着物附着于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稳定的运行。
实施例5
图30为实施例5所涉及的脱盐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另外,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0所示,本实施例的脱盐处理装置10E中将蒸发器71设置在非透过水管路L11,该蒸发器71进一步浓缩来自实施例1的脱盐处理装置10A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非透过水15。
通过该蒸发器71,能够去除非透过水15中的水分,而且还能够回收非处理水15中所含有的固体。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具有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A的第1附着物检测部24A进行运行控制时,能够进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反渗透膜的极限浓缩,因此能够实现非透过水15的容积大大减小。
即,如实施例1的说明,求出附着物附着裕度,通过该附着物附着裕度进行反渗透膜装置14的运行控制,并设为不使附着物附着的极限裕度的运行条件,从而实现常备的反渗透膜装置14的处理效率的提高和处理成本的低廉化,并且,由于非透过水15容积减小,因此实现有关蒸发器的处理成本的低廉化。
在此,作为蒸发器71,例如能够例示出使水分蒸发的蒸发装置、蒸馏装置、结晶装置及废水喷雾干燥装置(Wastewater Spray Dryer)等。
符号说明
10A~10E-脱盐处理装置,11-被处理水,13-透过水,14-反渗透膜装置,15-非透过水,L11-非透过水管路,L12-非透过水分支管路,L21-被处理水分支管路,21A-第1检测用反渗透膜,21B-第2检测用反渗透膜,22-检测用透过水,23-检测用非透过水,24A-第1附着物检测部,24B-第2附着物检测部,40-判定装置,41A-第1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B-第1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1C-第2检测用透过水侧流量计,41D-第2检测用非透过水侧流量计,45-控制装置。

Claims (23)

1.一种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非透过水管路,从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所述分离膜装置从被处理水通过分离膜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
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
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2.一种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分离膜装置供给被处理水,所述分离膜装置通过分离膜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
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及
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改变分支的所述检测液的供给压力的压力调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条件变更装置为改变分支的所述检测液的供给流量的流量调整装置。
5.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
非透过水管路,从所述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
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
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
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6.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
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所述被处理水;
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
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
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7.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膜装置,具有从被处理水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获得透过水的分离膜;
非透过水管路,从所述分离膜装置排出浓缩溶解成分和分散成分而成的非透过水;
第1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非透过水管路分支的非透过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1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非透过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
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
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所述被处理水;
第2附着物检测部,设置于从所述被处理水供给管路分支的被处理水分支管路,且具有第2检测用分离膜,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将所述分支的被处理水的一部分作为检测液并将该检测液分离为检测用透过水和检测用非透过水;
附着条件变更装置,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
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流量;及
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或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来自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非透过水的水分蒸发的蒸发器。
9.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上。
12.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进行以下控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执行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清洗处理或变更为不使附着物附着于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分离膜的运行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的变更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上。
15.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维持规定量的情况下,
变更所述分离膜装置的运行条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非透过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
所述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下。
18.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在变更附着于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的附着条件且在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维持规定量的情况下,
变更所述分离膜装置的运行条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压力的情况,供给压力为规定阈值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物的附着条件是变更分支的所述被处理水的供给流量的情况,
所述供给流量为规定阈值以下。
21.一种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选定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时的与附着于所述第1附着物检测部的所述第1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对应的清洗液,并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选定的清洗液。
22.一种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利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
通过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液流量测量装置测量在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中分离的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时,
选定所述检测用透过水或所述检测用非透过水的流量相较于规定量发生变化时的与附着于所述第2附着物检测部的所述第2检测用分离膜的附着物对应的清洗液,并向所述分离膜装置供给选定的清洗液。
23.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来自所述分离膜装置的所述非透过水的水分蒸发。
CN201480081417.3A 2014-09-03 2014-09-03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Pending CN1066599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3236 WO2016035174A1 (ja) 2014-09-03 2014-09-03 水処理装置の付着物監視装置、水処理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水処理装置の洗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9980A true CN106659980A (zh) 2017-05-10

Family

ID=5543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1417.3A Pending CN106659980A (zh) 2014-09-03 2014-09-03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75189A1 (zh)
JP (1) JP6395844B2 (zh)
CN (1) CN106659980A (zh)
CA (1) CA2958803A1 (zh)
WO (1) WO20160351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2605A (zh) * 2018-10-02 2021-05-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过滤膜处理装置、膜过滤装置及过滤膜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52801A1 (en) * 2016-04-06 2019-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gineering, Lt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water treatment method
CN109070008A (zh) * 2016-04-06 2018-12-21 三菱重工工程株式会社 水处理装置的性能评价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JP6162308B1 (ja) * 2016-10-27 2017-07-12 日中東北物産有限会社 塩類製造システム
JP2018144015A (ja) * 2017-03-09 2018-09-20 株式会社ウェルシィ 逆浸透膜ろ過方法
CN109289538B (zh) * 2017-07-25 2022-04-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化学清洗反渗透膜的方法
JP6865332B1 (ja) * 2018-04-23 2021-04-28 ノリア ウォータ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リアルタイム膜表面監視方法及び装置
CN110090559A (zh) * 2019-03-05 2019-08-06 枣庄河源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硫酸盐垢的反渗透阻垢剂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6445A (ja) * 1997-04-17 1998-10-27 Kurita Water Ind Ltd 膜分離装置
JP2009524521A (ja) * 2006-01-24 2009-07-02 ザ リージェンツ オブ ザ ユニヴァーシティー オブ カリフォルニア 逆浸透膜を監視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1646482A (zh) * 2007-04-09 2010-02-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膜分离方法和膜分离装置
JP201008254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Japan Organo Co Ltd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JP2012130823A (ja) * 2010-12-18 2012-07-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淡水化装置、膜の監視方法および淡水化装置の運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6445A (ja) * 1997-04-17 1998-10-27 Kurita Water Ind Ltd 膜分離装置
JP2009524521A (ja) * 2006-01-24 2009-07-02 ザ リージェンツ オブ ザ ユニヴァーシティー オブ カリフォルニア 逆浸透膜を監視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1646482A (zh) * 2007-04-09 2010-02-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膜分离方法和膜分离装置
JP2010082546A (ja) * 2008-09-30 2010-04-15 Japan Organo Co Ltd 水処理装置および水処理方法
JP2012130823A (ja) * 2010-12-18 2012-07-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淡水化装置、膜の監視方法および淡水化装置の運転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2605A (zh) * 2018-10-02 2021-05-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过滤膜处理装置、膜过滤装置及过滤膜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58803A1 (en) 2016-03-10
JP6395844B2 (ja) 2018-09-26
JPWO2016035174A1 (ja) 2017-04-27
WO2016035174A1 (ja) 2016-03-10
US20170275189A1 (en)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980A (zh) 水处理装置的附着物监控装置、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行方法以及水处理装置的清洗方法
Macedonio et al. Wind-Aided Intensified eVaporation (WAIV) and Membrane Crystallizer (MCr) integrated brackish water desalination process: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Koseoglu et al. Boron removal from seawater using high rejection SWRO membranes—impact of pH, feed concentration, pressure, and cross-flow velocity
EP3218309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McCool et al. Feasibility of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of brackish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 in the San Joaquin Valley
KR20130074104A (ko) 다중수원 유입수 및 해수 유도용액을 이용한 정삼투와 역삼투의 조합형 해수담수화 장치 이를 위한 삼투막 공정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Song et al. Evaluation of scaling potential in a pilot-scale NF–SWRO integrated seawater desalination system
CN105073229A (zh) 渗透分离系统和方法
SA515360936B1 (ar) جهاز غشاء تناضح عكسي وطريقة لتشغيله
CN105408008B (zh) 浓缩装置的水垢检测装置及方法以及水再生处理系统
AU201331546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eating produced water
Thompson et al. Rapid field assessment of RO desalination of brackish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
CN106659979A (zh) 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装置的运行方法
DE102011114912A1 (de)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Reinstwasser
JP2012183473A (ja) 水処理装置
JP2012192373A (ja) 水処理装置
JP2012183472A (ja) 水処理装置
US20210370235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water quality profile, method for inspecting separation membrane module, and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Awad et al. Evaluation of cellulose triacetate hollow fiber membrane for volume reduction of real industrial effluents through an osmotic concentration process: A pilot-scale study
JP2013193004A (ja) 純水製造方法
JP2017181229A (ja) 水質評価方法、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システム
JP4978593B2 (ja) 純水製造システム
JP2019171228A (ja) 浄水処理方法及び浄水処理装置
Nada et al. SWRO drinking water project in Shuqaiq: Advanced BWRO, membrane oxidation, and scaling
JP2009207954A (ja) 濁水処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25

Address after: Kanagaw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eavy Enginee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