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39362B -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 Google Patents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39362B
CN106639362B CN201611257823.8A CN201611257823A CN106639362B CN 106639362 B CN106639362 B CN 106639362B CN 201611257823 A CN201611257823 A CN 201611257823A CN 106639362 B CN106639362 B CN 1066393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section
tier building
building
tier
connecting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578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39362A (zh
Inventor
唐文丹
林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12578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393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39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39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39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393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E04H1/04Apartment houses arranged in two or more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层建筑和包括该多层建筑的建筑群,所述多层建筑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且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第一预定距离;以及连接部分,位于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相对的外墙体之间且连接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连接部分包括连接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的多个层间连接段。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错列开第二预定距离,连接部分由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且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所述多层建筑适于住宅和办公建筑。

Description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建筑以及包括该多层建筑的建筑群,特别是,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和连接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连接部分的多层建筑以及包括该多层建筑的建筑群。
背景技术
按照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5.5.1的规定:“民用建筑应根据其建筑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另外,5.5.4还规定:“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计作安全疏散设施”。
一般民用多层建筑均至少设计一部楼梯连接多层建筑各楼层,作为主要安全疏散设施。随着建筑标准的提高,电梯或自动扶梯更多的作为日常垂直交通的主要形式。楼梯基本只作为防火疏散必需的建筑功能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交通交往的功能大为弱化。不论楼梯是双跑、单跑或多跑梯段,楼梯均布置为上下对齐,往复回转的形式,空间结构单调,往往形成建筑中的阴暗消极角落。楼梯占用大量的使用空间而未能发挥相应的日常功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目前,单元式住宅楼的安全疏散设施(或称防火通道)都设置在每个单元内部,安全疏散设施被堵塞或乱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发生火情,对及时救火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单元内的防火通道长期休眠的状态也确实是很大的浪费。
尽管办公或酒店建筑的安全疏散设施有布置在建筑一侧或两侧的情况,但是这样的安全疏散设施的设计是将室内的安全疏散设施照搬到了室外,且仅为安全疏散设施而设置,没有综合利用上的改进。
一般的住宅楼,为了节约用地或提高容积率,大都由两个或更多的单元组成。这样,两个单元彼此相邻的墙体对两个单元而言变为一个无法开设窗户的墙体,对两个单元的通风、采光等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一个多层建筑的两个多层建筑体物理地分隔开一定的距离,并且通过连接两个多层建筑体各层的连接部分立体地连接起来。这样,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要求,可减少每个单元内的一处安全疏散设施,而用连接部分兼作两个多层建筑体共享的安全疏散设施。连接部分还可作其它综合利用。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层建筑,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且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第一预定距离;以及连接部分,位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相对的外墙体之间且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其中连接部分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的多个层间连接段,其中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错列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其中连接部分由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且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相同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平台。在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坡道。建筑标高相差不大是指尽管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有一定的差值,但是在设计规范或建筑使用功能允许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将其设计成全程的坡道,而尽可能避免在体间连接段上出现不必要的零星踏步。在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较大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之间的坡道或楼梯。建筑标高差较大是指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之间的体间连接段按照设计规范或建筑使用功能或其它需要不宜设计成全程坡道的情况。因此,体间连接段可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平台之间集中设置坡道或楼梯。此时的坡道是体间连接段中间的一段坡道,与前述的全程坡道相比,坡度相对较大,即比较陡峭。作为选择,此时的坡道可修改为由楼梯取代,这里讨论的楼梯包括一个或多个踏步,设计人员可根据本领域的设计规范和使用功能选择踏步数。在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更大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连接第一连接平台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
作为选择性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也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建筑单元的坡道或楼梯;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也可包括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一建筑单元的坡道或楼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层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楼梯。在层间连接段较长的情况下,多个层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下段楼梯、连接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上段楼梯、以及连接下段楼梯和上段楼梯的梯间平台。梯间平台的应用可有利于缓解用户的疲劳。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平台或坡道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一侧可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并且该一侧可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这种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之间的坡道或楼梯,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连接第一连接平台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可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该一侧可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这种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可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该一侧可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这种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
作为选择,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之间的坡道或楼梯,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连接第一连接平台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连接第一连接平台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三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坡道或楼梯,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坡道或楼梯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连接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每一个可包括各自独立的一部或多部电梯,或者可包括各自独立的楼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连接部分可包括从多层建筑最底层地面开始通往体间连接段中最下面一个的楼梯。在楼梯较长的情况下,可包括在其中间段的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体间连接段和与其连接的层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可具有夹角,夹角的角度可在0度‐180度之间。夹角的角度为0度或180度的两个相互连接的连接段连续出现的次数可小于等于4次,优选小于等于2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层间连接段以及体间连接段的顶部可具有局部和/或完全的顶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可包括走廊、阳台或露台,并且体间连接段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走廊、露台或阳台。露台和/或阳台的面积、形状、围护形式、围护高度可为相同的或不同的。露台和/或阳台可包括局部或完全的顶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连接部分的体间连接段可通过管控下的分隔分别与第一多层建筑体或第二多层建筑体连接。管控下的分隔可包括带锁的门。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多个多层建筑的建筑群。该多层建筑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且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第一预定距离;以及连接部分,位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相对的外墙体之间且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其中连接部分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的多个层间连接段,其中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错列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其中连接部分由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且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多层建筑可并排排列,或者多个多层建筑可错列排列,或者多个多层建筑可包括4个多层建筑,并且排列为2X2行列矩阵形式。2X2行列矩阵的行与行之间或者列与列之间分隔一定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相互接触。或者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分隔开一定的距离。
本发明所提供的多层建筑包括物理地分隔开的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由连接部分连接在一起,连接部分包括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错列开,使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从而使连接部分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因此,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室外的连接部分可代替至少一部室内楼梯,增加了建筑可使用的室内建筑面积,减少了建筑公摊面积,从而提高室内建筑面积实用率,减少建筑生产使用的浪费,满足减碳降耗的要求。其次,由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物理地分隔开,每个多层建筑体的进深可以加大,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再者,由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物理地分隔开,每个多层建筑体的采光通风面得到增加,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度。此外,连接两个多层建筑体的连接部分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不同于一般民用多层建筑的第二条交流交往路线。再次,连接两个多层建筑体的连接部分可进行绿化和其它景观设计,让绿化和其它景观深入多层建筑内部,建筑使用者能够亲近立体绿化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多层建筑以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多层建筑体为基本单位,通过并列、镜像、围合、错位的方式组合成建筑群,更优地适应建设场地,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容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正视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正视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多层建筑的示例在另一个角度上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多层建筑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体为基本单位,围合形成建筑群的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并列形成建筑群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半围合并列形成建筑群的再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错位形成建筑群的又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附图中各层的形状、长度、宽度和厚度等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术语“对应楼层”是指由连接部分的一个体间连接段彼此连接的第一多层建筑体的一个楼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一个楼层。通常,第一多层建筑体的一个楼层在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是建筑标高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所述楼层的建筑标高最接近的一个楼层。例如,如果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二层与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三层通过一个体间连接段连接,则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二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三层即为对应楼层。
这里所用的术语“错列”是指物体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不完全重叠,例如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偏移一定的距离。
在本发明中,如果多层建筑体在空间中相接触,则多层建筑体为相“连接”的多层建筑体。“连接”并非说明建筑使用者必然能在多层建筑体之间通行。
进一步,术语“连接”、“通过”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多层建筑体、构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多层建筑体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或“多层”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多层建筑体”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建筑体量,建筑外形,建筑功能空间组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本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中,术语“上”、“下”、“顶”、“底”、“内”、“外”、“中”、“室外”、“室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多层建筑体、构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附图所示的建筑楼层,楼梯,平台,坡道,台阶,露台,阳台,门,围护结构用于示意多层建筑体相互的位置关系,并非是其平面形状,面积,轮廓,结构要素的说明或暗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正视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10可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和连接部分100。
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可为一个多层建筑10的两个组成部分,均为多层建筑体。第一多层建筑体200与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彼此相对设置,并且它们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一定的距离(第一预定距离)。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可将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看作原本由两个多层建筑体组成的一个多层建筑人为地分割开一定的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可为例如4米至25米,优选5米至10米。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设计人员可根据两个多层建筑体间的空间利用情况酌情决定。
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可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层数和层高,或者可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层数和层高。
尽管图1-5中所示的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具有矩形形状的横截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可具有任何形状的横截面,例如,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形状。此外,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结构和形状也可彼此不同。
如图2-5所示,作为示例,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可包括4个楼层,也就是第一层210、第二层220、第三层230和第四层240,并且第二多层建筑体300可包括4个楼层,也就是第一层310、第二层320、第三层330和第四层340。然而,本发明对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楼层数没有限制,设计人员可在多层建筑的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连接部分100可设置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并且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连接部分10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也就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层21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一层310的第一体间连接段110、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二层22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层320的第二单元连接间段130、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三层23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三层330的第三体间连接段150、以及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四层24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四层340的第四体间连接段170。连接部分100还包括从第一体间连接段110通往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一层间连接段120、从第二体间连接段130通往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第二层间连接段140、以及从第三体间连接段150通往第四体间连接段170的第三层间连接段160。概言之,连接部分10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的多个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
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例如,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和第二体间连接段130在水平方向上错列开一定的距离(第二预定距离)。第二预定距离与第一层间连接段120的长度和升高高度相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的需要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的使用要求确定。连接部分100由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以及多个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从而使连接部分100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相同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平台。
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坡道。建筑标高相差不大是指尽管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有一定的差值,但是在设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将其设计成全程的坡道,而尽可能避免在体间连接段上出现不必要的零星踏步。
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较大的情况下,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11和第二连接平台11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13。第二体间连接段13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3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3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31和第二连接平台13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33。第三体间连接段15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5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5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51和第二连接平台15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53。第四体间连接段17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7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71和第二连接平台17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73。建筑标高差较大是指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之间的体间连接段按照设计规范或建筑使用功能或其它需要不宜设计成全程坡道的情况。因此,体间连接段可包括分别连接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和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平台之间集中设置坡道或楼梯。此时的坡道是体间连接段中间的一段坡道,与前述的全程坡道相比,坡度相对较大,即比较陡峭。作为选择,此时的坡道可修改为由楼梯取代,这里讨论的楼梯包括一个或多个踏步,设计人员可根据本领域的设计规范和使用功能选择踏步数。
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更大的情况下,例如二者之间的高程差大于等于3500毫米,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可具有在坡道或楼梯113的中间位置的第三连接平台。也就是,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连接第一连接平台111的第一楼梯(未示出)、连接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的第二楼梯(未示出)、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未示出)。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第二至第四体间连接段130、150、170也可包括相应的第三连接平台。
多个体间连接段所连接的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可为楼面建筑标高最接近的楼层。例如,如前所述,第二体间连接段130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二层22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层320。然而,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层高不同或者虽然层高相同但各楼层楼面建筑标高不同时,对应楼层可为不同的楼层。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二层22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一层310或第三层330(未示出),其它对应楼层依次类推。在此情况下,对应楼层的楼面建筑标高差可为例如在0mm‐5000mm之间,优选在0mm‐3000mm之间,更优选在0mm‐2000mm之间。
作为选择性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建筑标高差不是很大,例如不超过3500mm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建筑单元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一建筑单元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个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单向连续的楼梯。这里讨论的单向连续的楼梯是指在一个方向上上行或下行的楼梯。在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较长的情况下,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多个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连接下一层体间连接段110的下段楼梯、连接上一层体间连接段110的上段楼梯、以及连接下段楼梯和上段楼梯的梯间平台。也就是,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可包括在其中间的梯间连接平台。梯间平台的应用可缓解用户的疲劳。因此,梯间平台的设置可由设计者根据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的长度和升高高度依据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来适当选择。
在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平台或坡道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之一的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132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连接平台151,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131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连接平台112。尽管图中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根据相邻的两个体间连接段错列关系上的不同,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连接平台,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的该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连接平台,这种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同样,为了减少重复,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仅对相邻的两个层间连接段设置在相同体间连接段不同侧的情况进行描述,而对相邻的两个层间连接段设置在相同体间连接段相同侧的情况省略描述。但是,相邻的两个层间连接段设置在相同体间连接段相同侧的技术特征可与下面描述的实施例适当结合,而不脱离本公开的教导。
在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和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连接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的第一楼梯(未示出)、连接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的第二楼梯(未示出)、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未示出)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如图2-5所示,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二连接平台132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第一连接平台151,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一连接平台131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或者反之,尽管没有示出,但是,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一连接平台131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第二连接平台152,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二连接平台132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
作为选择,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以及在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和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之间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连接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或者反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一连接平台131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第一连接平台151,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一连接平台131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或者反之,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二连接平台132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单元间150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152,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二连接平台132的另一侧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连接第一连接平台111、131、151和171的第一楼梯、连接第二连接平台112、132、152和172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第一楼梯和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未示出)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三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例如,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三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或第三平台,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第三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第二连接平台或第三连接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或者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连接平台、以及从连接平台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坡道或楼梯113、133、153和173的情况下,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连接平台。尽管图中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例如,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的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40连接到第三体间连接段150的连接平台,并且第二体间连接段130的连接平台的另一侧可通过层间连接段120连接到第一体间连接段110的连接平台。
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多个层间连接段120、140和160的每一个以及多个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的每一个的顶部可具有局部和/或完全的顶盖,因此可实现防雨雪、遮阳等效果。
尽管图中没有具体示出,但是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对应楼层210、220、230和240的每一个以及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310、320、330和340的每一个可包括走廊、阳台或露台,并且体间连接段110、130、150和170的每一个可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2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对应楼层的走廊、露台或阳台。露台和/或阳台的面积、形状、围护形式、围护高度可为相同的或不同的。露台和/或阳台可包括局部或完全的顶盖。
如图1所示,连接部分100的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可通过管控下的分隔211和311分别与第一多层建筑体200的第一层21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300的第一层310连接。管控下的分隔211和311可包括管理部门监控下的门、带锁的门或带有门禁的玻璃门等。此外,仍如图1所示,第一体间连接段110和第一层间连接段120的两侧可分别包括护栏或扶手114、115、116、117、123、124、125和126。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单元间连接也可类似地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基本概念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正视示意图。图9是图6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6-9所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20可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400、第二多层建筑体500、以及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4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连接部分600。第一多层建筑体400可包括四个楼层,即第一层410、第二层420、第三层430和第四层440。第二多层建筑体500可包括三个楼层,即第一层510、第二层520和第三层530。多层建筑20与多层建筑10基本上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多层建筑体4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楼层数不同,以及因此引起的连接部分600的布置方式上有所区别。因此,下面仅对多层建筑20与多层建筑10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而省略描述其重复的部分。
连接部分600可包括多个体间连接段610、630、640和660、以及多个层间连接段620和650。
第一体间连接段61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400的第一层410的第一连接平台61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第一层510的第二连接平台61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平台611和第二连接平台612的楼梯613。
第二体间连接段63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400的第二层420的第一连接平台63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第二层520的第二连接平台63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平台631和第二连接平台632的楼梯633。
第三体间连接段64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400的第三层430的第一连接平台65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第二层520的第二连接平台63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平台651和第二连接平台632的楼梯643。
第四体间连接段660可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400的第四层440的第一连接平台661、连接第二多层建筑体500的第三层530的第二连接平台66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平台661和第二连接平台662的楼梯663。
第一层间连接段620可包括楼梯,连接第一体间连接段610的第二连接平台612和第二体间连接段630的第一连接平台631。
第二层间连接段650可包括楼梯,连接第三体间连接段640的第一连接平台651和第四体间连接段660的第二连接平台662。
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体间连接段640与第二体间连接段630接近平行而实现折返,而且,体间连接段630和层间连接段650在层间连接段630的同侧与层间连接段630连接。这样的折返或者改变体间连接段与连接段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的夹角是必要的。该夹角可为0至180度(包括端点)。设计人员可根据楼层连接的实际需要酌情选择。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尽可能减少这样折返的应用,这是因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连接部分兼作安全疏散设施,折返式楼梯对于紧急上下楼的人而言容易产生眩晕等健康问题,也容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多层建筑的俯视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示多层建筑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10-12所示,根据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建筑30可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700、第二多层建筑体800和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800的连接部分900。
多层建筑30与多层建筑10和20相比,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800的每一楼层增加了一些外部结构变化。下面仅就多层建筑30与多层建筑10和20的不同部分加以说明,而省略类似部分的重复描述。
多层建筑30可看作一个矩形横截面的多层建筑大致沿着对角线分隔开,形成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800,并且由连接部分900将它们连接起来。
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可包括五层,即第一层710、第二层720、第三层730、第四层740和第五层750。
第二多层建筑体800可包括六层,即底层(例如为局部突出地面的半地下层,也可扩展理解为下部建筑楼层高出的部分)801、第一层810、第二层820、第三层830、第四层840和第五层850。
连接部分900可包括第一体间连接段910、第二体间连接段930、第三体间连接段950、第四体间连接段970和第五体间连接段990。连接部分900还可包括第一层间连接段920、第二层间连接段940、第三层间连接段960、第四层间连接段980。多个体间连接段可包括连接对应楼层的连接平台和连接平台之间的楼梯,例如,第一体间连接段包括与地面共面的第一连接平台911、与第二多层建筑体800的第一层801连接的第二连接平台91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平台911和第二连接平台912的楼梯913。层间连接段连接彼此相邻的两个体间连接段,例如,第一层间连接段920连接第一体间连接段910的第二连接平台912和第二体间连接段930的第一连接平台931。
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可包括一部或多部电梯790,也可包括室内楼梯(未示出)。
第二多层建筑体800可包括一部或多部电梯890,也可包括室内楼梯(未示出)。
第一多层建筑体700可包括第二层露台722、第三层露台732、第四层露台742和第五层露台752。
在多个露台722、732、742和752与多个体间连接段930、950、970和990之间分别通过管控下的分隔(图10中仅给出了分隔721)可开关地隔开。另外,多个露台722、732、742和752的每一个具有通往各自楼层内的门(图10中仅示出了门723)。
第二多层建筑体800可包括第一层露台812、第二层露台822、第三层露台832、第四层露台842和第五层露台852。
在多个露台812、822、832、842和852与多个体间连接段910、930、950、970和990之间分别通过管控下的分隔(图10中仅给出了分隔811和821)可开关地隔开。另外,多个露台812、822、832、842和852的每一个具有通往各自楼层内的门(图10中仅示出了门823和门723)。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的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多层建筑的示例在另一个角度上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5是图13所示多层建筑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13-15所示,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图13-15给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建筑40的示例。
多层建筑40可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1000、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以及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10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的连接部分1200。
多层建筑40与前述的多层建筑10、20和30的设置基本上相同,其不同在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为彼此不同的不规则横截面的多层建筑体,并且因此其连接部分1200也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下面将描述多层建筑40与多层建筑10、20和30的不同之处,而省略其类似部分的重复描述。
第一多层建筑体1000可为不规则多边形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六层,即第一层1010、第二层1020、第三层1030、第四层1040、第五层1050和第六层1060。
同样,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也可为不规则的形状的横截面,且其横截面外形包括一部分圆弧,包括六层,即第一层1110、第二层1120、第三层1130、第四层1140、第五层1150和第六层1160。
连接部分1200可包括第一体间连接段1203、第二体间连接段1205、第三体间连接段1207和第四体间连接段1209、第五体间连接段1211以及连接相邻体间连接段的第一层间连接段1204、第二层间连接段1206、第三层间连接段1208和第四层间连接段1210。
应注意,连接部分1200还可包括从地面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1203的楼梯1201和1202以及在楼梯1201和1202之间的平台1221。
应注意,在该示例中,第四层间连接段1210从第四体间连接段1209的连接平台1229折返,并且从体间连接段1211的连接平台1230通往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的第六层1160的露台1106。
应注意,在该示例中,第四体间连接段1209和第五体间连接段1211在第四层间连接段1210的同侧连接。
应注意,在该示例中层间连接段1208通过体间连接段1209的第三连接平台1228与体间连接段1209相连接。
本示例中的第一多层建筑体1000可包括阳台1002、多个露台1003、1004、1005和1006,并且第二多层建筑体1100可包括阳台1102、多个露台1103、1104、1105和1106。连接部分1200可通过各阳台或露台而与两个多层建筑体的各层连接。
还应注意,体间连接段与层间连接段本没有本质的区别,仅为描述上的方便而有区别地称呼,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二者可以互换。如前所述,体间连接段和层间连接段都可包括平台、坡道或楼梯的一个或多个。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体为基本单位,围合形成建筑群的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并列形成建筑群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半围合并列形成建筑群的再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以多层建筑为基本单位,错位形成建筑群的又一个示例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如图16-1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多个多层建筑的建筑群。该多层建筑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且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第一预定距离;以及连接部分,位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相对的外墙体之间且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其中连接部分包括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的多个层间连接段,其中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方向上错列开第二预定距离,并且其中连接部分由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且所述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多层建筑可并排排列,或者多个多层建筑可错列排列,或者多个多层建筑可包括4个多层建筑,并且排列为2X2行列矩阵形式。2X2行列矩阵的行与行之间或者列与列之间分隔一定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相互接触。或者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分隔开一定的距离。
本发明所提供的多层建筑包括物理地分隔开的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由连接部分连接在一起,连接部分包括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方向上错列开,使多个体间连接段和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所述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因此,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室外的连接部分可代替至少一部室内楼梯,增加了建筑可使用的室内建筑面积,减少了建筑公摊面积,从而提高室内建筑面积实用率,减少建筑生产使用的浪费,满足减碳降耗的要求。其次,由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物理地分隔开,每个多层建筑体的进深可以加大,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再者,由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物理地分隔开,每个多层建筑体的采光通风面得到增加,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度。此外,连接两个多层建筑体的连接部分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不同于一般民用多层建筑的第二条交流交往路线。再次,连接两个多层建筑体的连接部分可进行绿化和其它景观设计,让绿化和其它景观深入多层建筑内部,建筑使用者能够亲近立体绿化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多层建筑以彼此分隔开的两个多层建筑体为基本单位,通过并列、镜像、围合、错位的方式组合成建筑群,更优地适应建设场地,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容积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34)

1.一种多层建筑,包括:
第一多层建筑体;
第二多层建筑体,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且彼此相对的外墙体之间分隔开第一预定距离;以及
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所述相对的外墙体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
其中所述连接部分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对应楼层的多个体间连接段、以及从一个体间连接段通往上层或下层的体间连接段的多个层间连接段,其中相邻楼层的两个体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错列开第二预定距离,
其中所述连接部分由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和所述多个层间连接段形成为立体的连续折线形式,且所述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至少2个连续楼层,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第一连接平台、连接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第二连接平台、以及在所述第一连接平台和所述第二连接平台之间的坡道或楼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平台的第一楼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平台的第二楼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楼梯和所述第二楼梯的第三连接平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层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平台、坡道或楼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层间连接段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下段楼梯、连接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上段楼梯、以及连接所述下段楼梯和所述上段楼梯的平台。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并且其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三连接平台的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并且其另一侧通过所述层间连接段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每一个包括各自独立的一部或多部电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每一个包括各自独立的楼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连接部分包括从所述多层建筑最底层地面开始通往所述体间连接段中最下面一个的楼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楼梯包括在其中间段的平台。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体间连接段和与其连接的层间连接段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具有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在0度‐180度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夹角的角度为0度或180度的两个相互连接的体间连接段和层间连接段连续出现的次数小于等于4次。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夹角的角度为0度或180度的两个相互连接的体间连接段和层间连接段连续出现的次数小于等于2次。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层间连接段以及所述体间连接段顶部具有局部和/或完全的顶盖。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所述对应楼层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所述对应楼层包括走廊、阳台或露台,并且所述体间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走廊、露台或阳台。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露台和/或阳台的面积、形状、围护形式、围护高度为相同的或不同的。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露台和/或阳台包括局部或完全的顶盖。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体间连接段通过管控下的分隔分别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管控下的分隔包括带锁的门。
2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一侧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并且该一侧也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一侧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并且该一侧也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或层间连接段的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
2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并且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该一侧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多层建筑,其中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二连接平台的一侧连接到上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一连接平台且所述多个体间连接段之一的第一连接平台的该一侧连接到下一层体间连接段的第二连接平台的情况,连续出现的次数不超过2次。
28.一种建筑群,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个多层建筑。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多个多层建筑并排排列。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多个多层建筑错列排列。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多个多层建筑包括4个多层建筑,并且排列为2X2行列矩阵形式。
32.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相互接触。
33.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多个多层建筑的彼此相邻的两个之间分隔开一定的距离。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建筑群,其中所述2X2行列矩阵的行与行之间或者列与列之间分隔一定的距离。
CN201611257823.8A 2016-12-30 2016-12-30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Active CN1066393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57823.8A CN106639362B (zh) 2016-12-30 2016-12-30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57823.8A CN106639362B (zh) 2016-12-30 2016-12-30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39362A CN106639362A (zh) 2017-05-10
CN106639362B true CN106639362B (zh) 2019-03-15

Family

ID=5883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57823.8A Active CN106639362B (zh) 2016-12-30 2016-12-30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393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5226B (zh) * 2019-04-26 2021-06-29 唐文丹 多层建筑
CN112227764B (zh) * 2020-10-10 2021-12-21 唐文丹 多层建筑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3843A (ja) * 1991-12-16 1993-06-29 Taisei Corp 多層建造物
JP2001241192A (ja) * 2000-02-25 2001-09-04 Shimizu Corp 建築構造物の連絡構造
CN102162307A (zh) * 2011-03-17 2011-08-24 天津市红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山地叠院住宅
CN103089026A (zh) * 2013-02-01 2013-05-08 李惠生 单元式小面积住宅集群设计的新方案
JP5946576B1 (ja) * 2015-10-09 2016-07-06 松尾建設株式会社 既存階段室型集合住宅へのエレベータ後付け工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3843A (ja) * 1991-12-16 1993-06-29 Taisei Corp 多層建造物
JP2001241192A (ja) * 2000-02-25 2001-09-04 Shimizu Corp 建築構造物の連絡構造
CN102162307A (zh) * 2011-03-17 2011-08-24 天津市红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山地叠院住宅
CN103089026A (zh) * 2013-02-01 2013-05-08 李惠生 单元式小面积住宅集群设计的新方案
JP5946576B1 (ja) * 2015-10-09 2016-07-06 松尾建設株式会社 既存階段室型集合住宅へのエレベータ後付け工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39362A (zh)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13821A1 (en) Multi-Floor Building
CN100464047C (zh) 一种有庭院的住宅
CN106639362B (zh) 多层建筑及建筑群
CN110005226A (zh) 多层建筑
CN100424310C (zh) 一种有前庭后院的住宅
CN100464048C (zh) 一种有多个庭院的住宅
CN204899287U (zh) 标准单元模块竖向为三层半的错层叠拼住宅户型
JP6502055B2 (ja) 建物
CN100424311C (zh) 一种有多个庭院的一梯多户住宅
CN203008415U (zh) 一种高层建筑物
CN202611274U (zh) 一种上层双跃层式住宅
JP6675148B2 (ja) 集合住宅
CN110778152B (zh) 一种提供多层次邻里交往体系的高层住宅
CN202611273U (zh) 一种中层双跃层式住宅
CN101845900A (zh) 一种叠合多层住宅
CN110512740A (zh) 十字形平面单元式高层建筑
CN105672700B (zh) 一种贯通式自然通风采光的经济性小户型住宅空间结构
CN1184395C (zh) 错高、错层、错叠的别墅化公寓塔楼
CN215101356U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用的廊桥结构
CN210164289U (zh) 多层建筑
CN202767560U (zh) 采光通风自然型高层住宅楼交通枢纽
WO2014204334A1 (ru) Многоквартирное здание
CN2913518Y (zh) 一种叠层住宅
CN101349114A (zh) 可实现独门独户入户的多、高层住宅
CN102213038A (zh) 高层建筑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