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4793B -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04793B
CN106604793B CN201580046655.5A CN201580046655A CN106604793B CN 106604793 B CN106604793 B CN 106604793B CN 201580046655 A CN201580046655 A CN 201580046655A CN 106604793 B CN106604793 B CN 106604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attern
frame
casting device
main link
lower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66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04793A (zh
Inventor
舩越行能
金田圭之郎
原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04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4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04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4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3/00Cast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2D1/00 - B22D21/00
    • B22D23/006Casting by filling the mould through rotation of the mould together with a molten metal holding recipient, about a comm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3/00Equipment for handling moulds
    • B22D33/02Turning or transpos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5/00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 B22D35/04Equipment for conveying molten metal into beds or moulds into moulds, e.g. base plates, runn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铸造装置(50)具备安装有上金属模(1)的上部框架(5)、安装有下金属模(2)的下部框架(6)、开闭机构(21)、在中央部具备倾动旋转轴(10)的第一主连杆部件(7a)、在中央部具备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的第一副连杆部件(8a)、以及旋转致动器(16),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构成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由此,与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相比,能够简化铸造装置(50)的构造,从而能够实现铸造装置(50)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Description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重力式倾动金属模铸造装置。上述装置具备能够开闭且能够倾动的上下金属模,使合模的上下金属模旋转倾动,利用重力将熔融金属(金属熔液)浇注至上下金属模内,从而铸造产品。在上述装置中,采用使上金属模以从水平状态成为立起状态的方式打开大致90度的上金属模上翻方式。在该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在合模时防止上金属模打开的限位器。而且,在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中,在上翻机构、限位器、倾动机构、合模机构、以及每一个上下金属模的脱模机构等分别设置有致动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80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05359号公报
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时对上述上翻机构施加有大的载荷。因此,上翻机构采用具有足够的强度的高强度部件。另外,需要上述限位器。并且,在上翻机构、限位器、倾动机构、合模机构、以及每一个上下金属模的脱模机构等分别设置有致动器,因而装置整体的致动器数量较多。因此,装置的构造复杂。由此,在采用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情况下,装置的尺寸以及重量变大。并且,与致动器数量相对应地致动器输出也变大。
因此,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简化铸造装置的构造、使铸造装置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铸造装置是利用重力进行浇注,使用能够开闭且能够倾动的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来铸造铸件的铸造装置。铸造装置具备上部框架、下部框架、开闭机构、第一主连杆部件、第一副连杆部件以及驱动部。在上部框架安装有上金属模。在下部框架安装有下金属模。开闭机构通过使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中任一方升降来进行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合模或开模。第一主连杆部件的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第一副连杆部件与第一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驱动部与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连结,且以旋转轴为中心使第一主连杆部件旋转。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构成第一平行连杆机构。
在该铸造装置中,由第一主连杆部件与第一副连杆部件将安装有上金属模的上部框架与安装有下金属模的下部框架连结而构成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且在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各自的中央部设置有旋转轴。另外,利用开闭机构使上金属模或下金属模升降。而且,利用驱动部使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其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由此,在合模工序中,利用开闭机构使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闭合,在倾动工序中,闭合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利用驱动部以及第一平行连杆机构而倾动,在脱模或产品推出等工序中,由开闭机构打开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利用驱动部以及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在水平方向上分离。这样,金属模的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等铸造的工序在由第一平行连杆机构连结的上下部框架内进行。并且,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时的力由第一平行连杆机构承受。因此,与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相比,确保各部件的强度的构造变得简单,从而能够实现各部件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另外,在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中,在开模等时,向支承装置的基座框架传递较大的力,相对于此,在该铸造装置中,由第一平行连杆机构承受力,因此能够减少传递至支承装置的基座框架的力。因此,基座框架也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型化。由此,能够简化铸造装置的构造,从而实现铸造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铸造装置也可以还具备第二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二副连杆部件。第二主连杆部件的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第二副连杆部件与第二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而且,上部框架、下部框架、第二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二副连杆部件构成第二平行连杆机构。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以及第二平行连杆机构隔着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而相互对置地平行配置。
在该情况下,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时的力由第一以及第二平行连杆机构承受。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传递至支承装置的基座框架的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铸造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定位部,该定位部将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定位。在该情况下,由于将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定位,所以能够抑制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错位地合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定位部也可以具备:键,其设置于上金属模的侧面下端部;以及槽,其设置于下金属模的侧面上端部,且能够与键嵌合。在该情况下,通过将键嵌合于槽能够容易地将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定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利用开闭机构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状态下,利用驱动部使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45°~130°,从而使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倾动。这样,能够将开闭机构与连杆机构组合来实现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倾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利用开闭机构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开模的状态下,利用驱动部使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规定角度,从而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分离。这样,能够将开闭机构与连杆机构组合来实现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的倾动。另外,由于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在开模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所以能够使上金属模的下方以及下金属模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从下金属模进行铸造后的铸件的脱模,在铸件残留于上金属模的情况下,若使上金属模的下方成为敞开状态,则能够利用从上金属模的脱模来使铸件掉落,并由配置于上金属模的下方的接收部等接收。另外,在进行模心收纳的情况下,若使下金属模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则能够安全地进行模心收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与包括合模或开模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上部框架以及下部框架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在该情况下,在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倾动或朝水平方向时,相比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与旋转体的重心不一致的情况,能够减小用于使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旋转所需的旋转能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开闭机构设置于上部框架,通过使上金属模升降来进行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合模以及开模。铸造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推出机构。推出机构也可以具备推出板、推出销、复位销以及限制部件。推出板能够自由升降,其配置于上金属模的形成于上端侧的内部的空间。推出销设置于推出板的下表面,在从上金属模的空间向形成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推出销的前端将模腔内的铸件推出。复位销设置于与推出板的下表面的推出销不同的位置,在从上金属模的空间向上金属模的下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在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过程中,复位销的前端抵接于下金属模的上表面从而使推出板上升。限制部件设置于上部框架的下表面,在插入于从上金属模的上表面向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限制部件的前端配置于该空间内的推出板的上方。
这样,在上金属模内置有设置有推出销以及复位销的推出板。在将上金属模拉高至上升端时,利用限制部件并经由推出板将推出销以及复位销推出。由此,不需要用于从上金属模推出铸件的致动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开闭机构设置于下部框架,通过使下金属模升降来进行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合模以及开模。铸造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推出机构。推出机构也可以具备推出板、推出销、复位销以及限制部件。推出板能够自由升降,其配置于下金属模的形成于下端侧的内部的空间。推出销设置于推出板的上表面,在从下金属模的空间向形成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推出销的前端将模腔内的铸件推出。复位销设置于与推出板的上表面的推出销不同的位置,在从下金属模的空间向下金属模的上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在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过程中,复位销的前端抵接于上金属模的下表面从而使推出板下降。限制部件设置于下部框架的上表面,在插入于从下金属模的下表面向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限制部件的前端配置于该空间内的推出板的下方。
这样,在下金属模内置有设置有推出销以及复位销的推出板。在将下金属模拉低至下降端时,利用限制部件并经由推出板将推出销以及复位销推出。由此,不需要用于从下金属模推出铸件的致动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铸造装置也可以还具备隔热罩,该隔热罩配置于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中至少一方、与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中至少一方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中至少一方对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中至少一方造成热的影响。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金属模更换方法是上述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包括:在利用开闭机构使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状态下,解除基于上部框架的上金属模的安装的工序;通过利用驱动部使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规定角度,使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从而使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工序;解除基于下部框架的下金属模的安装的工序;以及从下部框架取出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并将其他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载置于下部框架上的工序。
该金属模更换方法使用上述铸造装置,因此能够在下金属模上载置有解除了基于上部框架的安装的上金属模的状态下,使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由此,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因而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金属模更换。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以及实施方式,能够简化铸造装置的构造,从而能够实现铸造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截面的图。
图4是示出图1的铸造装置的铸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图1中的A-A向视图,是用于对初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使上下金属模滑动从而成为第二分离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对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合模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使合模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转动90°所得的图。
图9是将上金属模拉高至中途位置的图。
图10是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滑动而成为第一分离状态的图。
图11是将上金属模从图10的状态起拉高至上升端的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3中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截面的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并非必须与说明的情况一致。另外,“上”“下”“左”“右”的用语是基于图示的状态的用于,是方便性用语。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及图2对铸造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图中的X方向以及Y方向为水平方向,Z方向为垂直方向。以下,将X方向亦称为左右方向,将Z方向亦称为上下方向。
铸造装置50是利用重力来浇注熔融金属、并使用能够开闭且能够倾动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来铸造铸件的所谓的重力式倾动金属模铸造装置。浇注的熔融金属的材质没有限制。作为熔融金属,例如能够使用铝合金以及镁合金等。铸造装置50具有控制器,构成为能够控制构成要件的动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铸造装置50例如具备基座框架17、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开闭机构21、左右一对主连杆部件7(第一主连杆部件7a、第二主连杆部件7b)、左右一对副连杆部件8(第一副连杆部件8a、第二副连杆部件8b)、旋转致动器(驱动部)16以及浇包(ladle)25。
基座框架17具有基台18、驱动侧支承框架19以及从动侧支承框架20。基台18是通过多个部件的组合而构成的大致呈平板状的部件,水平地设置于铸造装置50的设置面上。驱动侧支承框架19与从动侧支承框架20以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对置的方式立设于基台18上,并固定于基台18。在驱动侧支承框架19的上端部以及从动侧支承框架20的上端部设置有一对倾动旋转轴承9。
上部框架5配置于基座框架17的上方。在上部框架5安装有上金属模1。具体而言,在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经由上模模座3安装有上金属模1。在上部框架设置有使上金属模1升降的开闭机构21。具体而言,上部框架5内置有开闭机构21,利用开闭机构21将上金属模1保持为能够升降。
开闭机构21具有合模缸筒22、左右一对导向杆23以及左右一对引导筒24。合模缸筒22的下端部安装于上模模座3的上表面。合模缸筒22通过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这里为Z方向)上伸长,来经由上模模座3使上金属模1下降,并且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缩短,来经由上模模座3使上金属模1上升。导向杆23通过安装于上部框架5的引导筒24,而安装于上模模座3的上表面。
下部框架6配置于基座框架17的上方且上部框架5的下方。在下部框架6安装有下金属模2。具体而言,在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经由下模模座4安装有下金属模2。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下,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同样,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开闭机构21通过使上金属模1升降来进行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合模或开模。
第一主连杆部件7a是长条状部件。第一主连杆部件7a例如是截面呈矩形状的棒状部件。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且在其中央部具备倾动旋转轴10。在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上端部具有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并在其下端部具有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主连杆部件。第二主连杆部件7b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为同一结构。一对主连杆部件7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这里为X方向)上对置配置,且分别连结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这里,一对主连杆部件7隔着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而平行地对置配置。
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中央部经由一对倾动旋转轴10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一对倾动旋转轴承9。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上端部经由一对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的一对侧面5a。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下端部经由一对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的一对侧面6a。在使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合模时,在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进深方向(Y方向)上,以使一对主连杆部件7位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各自的中心的方式设定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相对于一对主连杆部件7的安装位置。
第一副连杆部件8a是长条状部件。第一副连杆部件8a例如是截面呈矩形状的棒状部件。第一副连杆部件8a与第一主连杆部件7a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且在其中央部具备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在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上端部具有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并在其下端部具有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副连杆部件。第二副连杆部件8b(未图示)与第一副连杆部件8a为同一结构。一对副连杆部件8在左右方向上对置配置,且连结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一对副连杆部件8以与一对主连杆部件7平行的方式配设于一对侧面5a以及一对侧面6a。副连杆部件8的长度与主连杆部件7的长度相同。
一对副连杆部件8的上端部经由一对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上部框架5的一对侧面5a。副连杆部件8的下端部经由一对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下部框架6的一对侧面6a。副连杆部件8的安装位置成为相对于主连杆部件7配置有浇包25的一侧。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载置于基座框架17上。在图1以及图2的状态下,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成为载置于驱动侧支承框架19的上表面的状态。
这样,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一主连杆部件7a以及第一副连杆部件8a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同样,由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第二主连杆部件7b以及第二副连杆部件8b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两个平行连杆机构隔着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而相互对置地平行配置。
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利用设置于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的外侧的倾动旋转轴承9而保持于基座框架17。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的旋转中心与包括合模或开模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同样,第二主连杆部件7b的倾动旋转轴10利用设置于第二平行连杆机构的外侧的倾动旋转轴承9而保持于基座框架17。第二主连杆部件7b的倾动旋转轴10的旋转中心与包括合模或开模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这里,“一致”并不局限于两者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包括因上金属模1的重量与下金属模2的重量的不同而具有误差的情况。
旋转致动器16配置于驱动侧支承框架19上。旋转致动器16设置为与一对主连杆部件7中一方的倾动旋转轴10连结。旋转致动器16可以是利用电动、液压、气压中任一方进行动作的结构。旋转致动器16作为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倾动或水平方向上分离的驱动部而发挥功能。
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的倾动是在利用开闭机构21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旋转45°~130°来完成的。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的分离是在利用开闭机构21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开模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旋转规定角度来完成的。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的分离是通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来实现的。此时,配合第一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也发挥作用。此外,第二平行连杆机构不是必须的,例如,可以仅利用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与第二主连杆部件7b来连结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也可以仅利用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与第二副连杆部件8b来连结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
浇包25安装于下金属模2的侧面的上端部。在浇包25的内部,划分有储存熔融金属的储存部。浇包25的浇口25a(参照图5)与下金属模2的承接口2a(参照图5)连接。
图3是示出图1中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截面的图。这里,示出在下金属模2的上表面收纳有多个模心34的状态。如图3所示,铸造装置50具备推出机构37,该推出机构37具有推出板28、一对推出销26、一对复位销27以及多个推杆(限制部件)29。推出机构37设置于上部框架5。
推出板28配置于上金属模1的形成于上端侧的内部的内部空间。推出板28以能够自由升降的状态收纳于内部空间。各推出销26设置于推出板28的下表面。各推出销26在从上金属模1的内部空间向形成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各推出销26利用其前端将模腔内的铸件推出。各复位销27设置于与推出板28的下表面的推出销26不同的位置。各复位销27在从上金属模1的内部空间向上金属模1的下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在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过程中,各复位销27的前端抵接于下金属模2的上表面,从而使推出板28上升。
各推杆29设置于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各推杆29贯通上模模座3地配设于上部框架5的下表面。各推杆29在插入于从上金属模1的上表面向内部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其前端配置于该内部空间内的推出板28的上方。各推杆29的长度设定为合模缸筒22缩短而上金属模1成为上升端时将推出板28下压的长度。此外,上升端是指上金属模1利用合模缸筒22缩短所能够到达的最上方的位置。即,各推杆29穿过从上金属模1的上表面向形成于上金属模1的上部位置的内部空间贯通的孔而以规定长度进入至该内部空间内,阻止推出板28的上升。
在下部框架6内置有推出缸筒30。推出缸筒30的上端部安装于推出部件31的下表面。左右一对导向杆32通过安装于下部框架6的引导筒33而安装于推出部件31的下表面。
下金属模2与上金属模1相同,内置有连结有一对推出销26与一对复位销27的推出板28。在下金属模2中,利用推出缸筒30的伸长动作而使推出部件31上升,将推出板28向上推,从而使一对推出销26与复位销27成为上升的位置关系。此外,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复位销27在合模时,复位销27的前端被所对置的金属模的配合面、或所对置的复位销27的前端推回。伴随于此,与推出板28连结的推出销26也被推回。另外,合模时,推出部件31利用推出缸筒30的缩短动作而成为下降端的位置。此外,下降端是指下金属模2利用推出缸筒30缩短所能够到达的最下方的位置。
在上金属模1的下部周围(侧面下端部)安装有一对定位键35。在下金属模2的上部周围(侧面上端部),以能够与一对定位键35嵌合的方式设置有一对键槽36。定位键35与键槽36构成将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的定位部。利用该定位部将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因此能够抑制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错位地合模。
接着,参照图4~图11对铸造装置50的铸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图1的铸造装置的铸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图1中的A-A向视图,是用于对初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动作使上下金属模滑动从而成为第二分离状态的图。图7是用于对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合模的合模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使合模的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转动90°所得的图。图9是将上金属模拉高至中途位置的图。图10是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滑动而成为第一分离状态的图。图11是将上金属模从图10的状态起拉高至上升端的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首先,使铸造装置50成为一系列的铸造工序的初始状态(S11)。在初始状态下,上金属模1位于上升端,且一对主连杆部件7与一对副连杆部件8相对于铸造装置50的设置面垂直。此外,铸造装置50配置于作业空间(未图示)与金属液供给装置(未图示)之间。铸造装置50以使浇包25在Y方向上与作业空间(未图示)对置的方式配置。作业空间是作业人员用于执行模心收纳等作业的空间。金属液供给装置是向浇包25供给熔融金属的装置。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与作业空间之间例如配置有输送装置(未图示)。输送装置是对由铸造装置50所铸造的铸件(铸件产品)进行输送的装置。输送装置例如延伸至后工序的装置(例如,产品冷却装置、落砂装置、产品精加工装置等)。
接着,如图4以及图6所示,铸造装置50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设为右旋转,将反向旋转设为左旋转。伴随于此,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向相反的方向描绘弧线地滑动(S12)。具体而言,相互对置的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以倾动旋转轴10为中心轴进行右旋转的圆周运动,由此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以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移动。此时,上金属模1成为移动至金属液供给装置侧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金属模2移动至金属液供给装置侧的状态设为第一分离状态,将上金属模1移动至金属液供给装置侧的状态设为第二分离状态。即,第一分离状态(参照图10)是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上金属模1向远离金属液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并且使下金属模2向接近金属液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从而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参照图6)是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上金属模1向接近金属液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并且使下金属模2向远离金属液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从而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状态。
接下来,将模心34收纳于下金属模2的规定位置(S13)。收纳模心34的模心收纳例如由作业人员执行。模心34例如由模心造型机(未图示)进行造型。在第二分离状态下,下金属模2成为上方敞开的状态,且安装于下金属模2的浇包25成为不与上金属模1接触的状态。这样,下金属模2的上方敞开,因此能够将模心34安全地收纳于下金属模2。
接着,铸造装置50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进行左旋转,暂时返回至图5的初始状态(S14)。接着,如图4以及图7所示,铸造装置50使合模缸筒22伸长,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S15)。此时,上金属模1的定位键35与下金属模2的键槽36嵌合,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被固定。另外,通过合模,使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主连杆上部旋转轴11、主连杆下部旋转轴12、副连杆上部旋转轴13、以及副连杆下部旋转轴14不旋转,且上金属模1、下金属模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成为一体。
接下来,在成为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合模状态时,金属液供给装置向浇包25供给熔融金属(S16)。接着,如图4以及图8所示,铸造装置50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左旋转大致90°,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成为倾动状态(S17)。由此,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从载置的基座框架17的上表面升起。伴随于此,合模而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下金属模2、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6、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一对副连杆部件8旋转,将浇包25内的熔融金属倾动浇注至形成于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之间的模腔(S18)。
在上述S18的工序结束之后,保持图8的状态规定时间,等待浇注的熔融金属的凝固。此外,如上所述,这里,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左旋转大致90°,但可以使之按照45°~130°的范围内的所需的角度旋转,也可以使之按照45°~90°的范围内的所需的角度旋转。
接着,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右旋转,暂时返回至图7的状态(S19)。接着,并行进行从下金属模2的脱模以及开模(S20)。如图4以及图9所示地进行开模,同时也进行从下金属模2的脱模。开模是通过铸造装置50使合模缸筒22动作来开始的。具体而言,铸造装置50通过缩短合模缸筒22而使上金属模1上升,开始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的开模。而且,与合模缸筒22的缩短动作同时,开始推出缸筒30的伸长动作。通过使推出缸筒30伸长来将内置于下金属模2的推出销26(参照图3)推出。由此,熔融金属在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内凝固而成的铸件(未图示)从下金属模2脱模,且成为保持于上金属模1的状态。而且,铸造装置50使上金属模1上升至规定位置,结束开模。规定位置是推杆29的前端不与上金属模1的推出板28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换言之,规定位置是在推杆29的前端与上金属模1的推出板28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4以及图10所示,铸造装置50使旋转致动器16驱动,而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左旋转(S21)。伴随于此,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铸造装置50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描绘弧线地滑动,使它们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此时,成为上金属模1移动至输送装置侧的状态,即成为下金属模2向接近金属液供给装置的方向移动后的第一分离状态。此时的旋转致动器16的左旋转的角度为上金属模1的下方成为敞开的状态的30°~45°左右。
接下来,如图4以及图11所示,铸造装置50通过使合模缸筒22缩短来使上金属模1上升至上升端。由此,推杆29的前端经由内置于上金属模1的推出板28将推出销26(参照图5)相对于上金属模1而相对推出。其结果是,使保持于上金属模1的铸件从上金属模1脱模(S22)。从上金属模1脱模的铸件掉落,被接收至设置于上金属模1的下方的输送装置上。即,输送装置还作为接收铸件的接收部而发挥功能。然后,铸件被输送装置输送至例如产品冷却装置、落砂装置、以及进行去毛刺的产品精加工装置等。像以上那样,一系列的铸造工序结束,利用铸造装置50来铸造铸件。另外,能够通过重复以上的铸造工序来连续地铸造铸件。
接下来,参照图5、图7以及图12对铸造装置50的金属模更换方法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图1的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如图5以及图12所示,使铸造装置50成为初始状态(S31)。接着,如图7以及图12所示,通过使开闭机构21的合模缸筒22伸长来使上金属模1下降,从而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S32)。接着,在像这样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状态下,解除基于上部框架5的上金属模1的安装(S33)。由此,上金属模1从上部框架5释放,成为载置于下金属模2上的状态。接着,在上金属模1载置于下金属模2上的状态下,通过使开闭机构21的合模缸筒22缩短来使上模模座3上升(S34)。
接下来,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倾动旋转轴10右旋转规定角度(这里为45°左右),使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以及第二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从而使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在水平方向上分离(S35)。由此,成为在下模模座4上合模而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上方敞开的状态,且下部框架6移动至作业人员的作业空间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解除基于下部框架6的下金属模2的安装(S36)。由此,下金属模2从下部框架6释放,成为载置于下部框架6的状态。接着,将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从下部框架6取出(S37)。
接下来,将其他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载置于下模模座4上(S38)。此后,若进行相反的动作,则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金属模更换。即,首先,将下金属模2安装于下部框架6(S39)。接下来,使旋转致动器16左旋转规定角度(这里为45°左右)(S40)。接着,通过使开闭机构21的合模缸筒22伸长来使上模模座3下降(S41)。接着,将上金属模1安装于上部框架5(S42)。接着,如图5以及图12所示,通过使开闭机构21的合模缸筒22缩短来使上模模座3上升,将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开模(S43)。由此,铸造装置50返回至初始状态,铸造装置50的金属模更换结束。此外,解除基于下部框架6的下金属模2的安装可以与解除基于上部框架5的上金属模1的安装同时进行。
像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对于铸造装置50而言,连结安装有上金属模1的上部框架5、安装有下金属模2的下部框架6、左右一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而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另外,在主连杆部件7的中央部设置倾动旋转轴10,并且在副连杆部件8的中央部设置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而且,利用设置于左右一对平行连杆机构的外侧的倾动旋转轴承9将倾动旋转轴10保持于基座框架17,并且将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5载置于基座框架17上,将旋转致动器16安装于驱动侧支承框架19侧的倾动旋转轴10。
由此,金属模的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等铸造的工序全部在被平行连杆机构连结的上部框架5以及下部框架6内进行。合模、脱模或产品推出时的力仅由平行连杆机构承受,因此与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相比,各部件的强度确保的构造简单,能够实现各部件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另外,在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中,开模等时,向支承装置的基座框架传递有大的力,相对于此,在该铸造装置50中,由平行连杆机构承受力,因此能够减少传递至支承装置的基座框架17的力。由此,基座框架17也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型化。而且,通过采用平行连杆机构,与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相比,能够减少致动器的数量。这样一来,能够实现铸造装置50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另外,铸造装置50具备定位部,该定位部对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抑制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错位地合模。另外,定位部由设置于上金属模1的下部的定位键35与设置于下金属模2的上部的键槽36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对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进行定位。
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中,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的倾动在利用开闭机构21将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旋转致动器16使一对主连杆部件7中一方的倾动旋转轴10旋转45°~130°来完成。因此,能够将浇包25内的熔融金属浇注至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内。
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中,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在开模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分离,因此能够使上金属模1的下方以及下金属模2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因此,在从下金属模2进行铸造的铸件的脱模、铸件残留在上金属模1的情况下,若使上金属模1的下方成为敞开状态,则能够通过从上金属模1的脱模使铸件掉落至取出装置。另外,在进行模心收纳的情况下,若使下金属模2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则能够安全地进行模心收纳。
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中,倾动旋转轴10的旋转中心与平行连杆机构的重心一致,因此能够缩小使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倾动时、使倾动旋转轴10旋转所需的旋转能量。
另外,铸造装置50具备推出机构37,通过上金属模1的上升动作,能够从上金属模1实现铸件的脱模。因此,不需要用于从上金属模1推出铸件的致动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致动器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铸造装置50的进一步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中,能够在将解除了基于上部框架5的安装的上金属模1载置于安装在下部框架6的下金属模2上的状态下,使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由此,在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上方成为敞开状态之后,下部框架6接近作业空间,因此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金属模更换。
另外,在铸造装置50中,与上金属模上翻方式的装置相比,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金属模更换。而且,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滑动,因此能够在下金属模2的上方敞开的状态下安全地进行模心收纳。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A主要在升降下金属模2的开闭机构21设置于下部框架6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不同。由此,在铸造装置50A中,下金属模2能够升降。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A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共通的说明省略。
图14是示出图13中上金属模以及下金属模的截面的图。如图14所示,在铸造装置50A中,推出缸筒30设置于上部框架5,推出机构37设置于下部框架6。在铸造装置50A中,推出板28配置于下金属模2的形成于下端侧的内部的内部空间。各推出销26设置于推出板28的上表面。各推出销26在从下金属模2的内部空间向形成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各推出销26利用其前端推出模腔内的铸件。各复位销27与推出板28的上表面的推出销26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各复位销27在从下金属模2的内部空间向下金属模2的上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各复位销27在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合模的过程中通过其前端与上金属模1的下表面抵接来使推出板28下降。
各推杆29设置于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各推杆29贯通下模模座4地配设于下部框架6的上表面。各推杆29在插入于从下金属模2的下表面向内部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其前端配置于该内部空间内的推出板28的下方。各推杆29的长度设定为合模缸筒22缩短而使下金属模2成为下降端时推起推出板28的长度。即,各推杆29通过从下金属模2的下表面向形成于下金属模2的下部位置的内部空间贯通的孔进入该内部空间内规定长度,阻止推出板28的下降。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相同。
在基于铸造装置50A的铸造方法中,在上述工序S20中,并行进行从上金属模1的脱模以及开模。具体而言,铸造装置50A利用设置于下部框架6的开闭机构21使下金属模2下降,开始上金属模1与下金属模2的开模。与此同时,开始设置于上部框架5的推出缸筒30的伸长动作。通过推出缸筒30的伸长,推出内置于上金属模1的推出销26。由此,熔融金属在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内凝固而成的铸件(未图示)从上金属模1脱模,成为保持于下金属模2的状态。另外,在上述工序S22中,进行从下金属模2的脱模。具体而言,利用开闭机构21使下金属模2下降至下降端。由此,推杆29的前端经由内置于下金属模2的推出板28将推出销26相对于下金属模2相对地推出。其结果是,保持于下金属模2的铸件从下金属模2脱模。
在铸造装置50A的金属模更换方法中,首先,使下金属模2从图13所示的状态上升,使下金属模2与上金属模1成为合模的状态。接着,解除基于上部框架5的上金属模1的安装。接下来,在上金属模1载置于下金属模2上的状态下使下模模座4下降。接着,利用平行连杆机构的作用使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在水平方向上分离。接着,解除基于下部框架6的下金属模2的安装。接着,将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从下部框架6取出,将其他成为一体的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装配于下部框架6上。此后,能够按照进行相反的动作的顺序来进行金属模更换。此外,解除基于下部框架6的下金属模2的安装可以与解除基于上部框架5的上金属模1的安装同时进行。
根据铸造装置50A,起到与上述铸造装置50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的主视图。图16是图15的铸造装置的侧视图。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B在具备一对第一隔热罩41以及一对第二隔热罩42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不同。
一对第一隔热罩41配置于一对主连杆部件7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具体而言,一个第一隔热罩41配置于第一主连杆部件7a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另一个第一隔热罩41配置于第二主连杆部件7b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一对第一隔热罩41隔着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这里为X方向)上对置配置。这里,一对第一隔热罩41平行地配置。第一隔热罩41例如利用螺栓等安装于主连杆部件7。第一隔热罩41安装为远离主连杆部件7。
第一隔热罩41在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之间,覆盖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侧面中与主连杆部件7对置的区域。第一隔热罩41可以由耐热性部件形成。第一隔热罩41例如由板厚数mm左右的钢板材形成。第一隔热罩41相互呈相同形状。第一隔热罩41例如大致呈矩形状。这里,第一隔热罩41呈如下形状,即在与铸造装置50B的配管以及布线(未图示)干涉的部分具有切口。
一对第二隔热罩42配置于一对副连杆部件8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具体而言,一个第二隔热罩42配置于第一副连杆部件8a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另一个第二隔热罩42配置于第二副连杆部件8b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之间。一对第二隔热罩42隔着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这里为X方向)上对置配置。这里,一对第二隔热罩42平行地配置。第二隔热罩42例如利用螺栓等安装于副连杆部件8。第二隔热罩42安装为远离副连杆部件8。
第二隔热罩42在上部框架5与下部框架6之间,覆盖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侧面中与副连杆部件8对置的区域。第二隔热罩42可以由耐热性部件形成。第二隔热罩42例如由板厚数mm左右的钢板材形成。第二隔热罩42相互呈相同形状。第二隔热罩42例如大致呈矩形状。这里,第二隔热罩42呈如下形状,即在与铸造装置50B的配管以及布线(未图示)干涉的部分具有切口。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铸造装置50相同。
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因浇注熔融金属而高温化。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配置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附近,因此容易受到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热的影响。若受到热的影响,则在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产生热延伸。在第一主连杆部件7a的热延伸量与第二主连杆部件7b的热延伸量之间存在差的情况下、以及在第一副连杆部件8a的热延伸量与第二副连杆部件8b的热延伸量之间存在差的情况下,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有可能倾斜。由此,铸件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脱模精度有可能降低。根据铸造装置50B,起到与上述铸造装置50同样的效果,并且由于具备第一隔热罩41以及第二隔热罩42,所以能够抑制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热对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造成的影响。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的温度利用第一隔热罩41以及第二隔热罩42降低50℃左右。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主连杆部件7以及副连杆部件8的热延伸量,因而能够抑制铸件从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脱模精度的降低。
以上,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代替利用推出缸筒30进行铸件从上金属模1或下金属模2的脱模,而利用弹簧将推出板28推出。在该情况下,在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合模时,利用上金属模1下压下金属模2的复位销27而使推出销26下降,从而合模力被抵消复位销27的下压力的量,但能够减少致动器数量。
另外,合模缸筒22以及推出缸筒30可以是利用电动、液压、气压任一方进行动作的结构,但从处理熔融金属的观点考虑,可以为利用电动、气压、或不使用可燃性动作油的液压进行动作的结构。另外,只要能够利用金属液供给装置60、60A供给金属液,各铸造装置50、50A、50B的配置不限制,例如可以以围绕金属液供给装置60、60A的方式配置为圆形。另外,铸造装置50、50A、50B、保持炉52、模心造型装置54、以及金属液供给装置60、60A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以上即可。另外,模心收纳可以不由作业人员进行,而例如由具备多关节构造的臂的模心收纳用机器人进行。另外,开闭机构21可以使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两者升降。
另外,铸造装置50B可以构成为具备一对第一隔热罩41以及一对第二隔热罩42中至少一个以上。另外,一对第一隔热罩41以及一对第二隔热罩42可以构成为覆盖上金属模1以及下金属模2的侧面中至少一个以上。另外,第一隔热罩41与第二隔热罩42可以一体地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上金属模;2…下金属模;5…上部框架;6…下部框架;7…一对主连杆部件;7a…第一主连杆部件;7b…第二主连杆部件;8…一对副连杆部件;8a…第一副连杆部件;8b…第二副连杆部件;10…倾动旋转轴;15…副连杆中央部旋转轴;16…旋转致动器(驱动部);17…基座框架;21…开闭机构;25…浇包;25a…浇口;26…推出销;27…复位销;28…推出板;29…推杆(限制部件);35…定位键;36…键槽;41…第一隔热罩;50、50A、50B…铸造装置。

Claims (11)

1.一种铸造装置,其利用重力进行浇注,使用能够开闭且能够倾动的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来铸造铸件,其具备:
上部框架,其安装有所述上金属模;
下部框架,其安装有所述下金属模;
开闭机构,其通过使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中任一方升降来进行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的合模或开模;
第一主连杆部件,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
第一副连杆部件,其与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以及
驱动部,其与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连结,且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旋转,
所述上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副连杆部件构成第一平行连杆机构,
在利用所述开闭机构将所述上金属模和所述下金属模合模后的状态下,利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从而使所述上金属模和所述下金属模倾动,
在利用所述开闭机构将所述上金属模和所述下金属模开模后的状态下,利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从而使所述上金属模和所述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二主连杆部件,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以及
第二副连杆部件,其与所述第二主连杆部件平行地配置,其上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上部框架,其下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且在其中央部具备旋转轴,
所述上部框架、所述下部框架、所述第二主连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副连杆部件构成第二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第一平行连杆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平行连杆机构隔着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而相互对置地平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还具备定位部,该定位部将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具备:键,其设置于所述上金属模的侧面下端部;以及槽,其设置于所述下金属模的侧面上端部,且能够与所述键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在利用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合模的状态下,利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45°~130°,从而使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倾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在利用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开模的状态下,利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规定角度,从而使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在水平方向上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与包括合模或开模的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所述上部框架以及所述下部框架在内的旋转体的重心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所述开闭机构设置于所述上部框架,通过使所述上金属模升降来进行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的合模以及开模,
所述铸造装置还具备推出机构,该推出机构具有:
推出板,其配置于所述上金属模的形成于上端侧的内部的空间,且能够自由升降;
推出销,其设置于所述推出板的下表面,在从所述上金属模的空间向形成所述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所述推出销的前端将所述模腔内的所述铸件推出;
复位销,其设置于与所述推出板的下表面的所述推出销不同的位置,在从所述上金属模的空间向所述上金属模的下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在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复位销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下金属模的上表面从而使所述推出板上升;以及
限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上部框架的下表面,在插入于从所述上金属模的上表面向所述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件的前端配置于该空间内的所述推出板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所述开闭机构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通过使所述下金属模升降来进行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的合模以及开模,
所述铸造装置还具备推出机构,该推出机构具有:
推出板,其配置于所述下金属模的形成于下端侧的内部的空间,且能够自由升降;
推出销,其设置于所述推出板的上表面,在从所述下金属模的空间向形成所述铸件的模腔贯通的孔升降,所述推出销的前端将所述模腔内的所述铸件推出;
复位销,其设置于与所述推出板的上表面的所述推出销不同的位置,在从所述下金属模的空间向所述下金属模的上表面贯通的孔升降,在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合模的过程中,所述复位销的前端抵接于所述上金属模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推出板下降;以及
限制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表面,在插入于从所述下金属模的下表面向所述空间贯通的孔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件的前端配置于该空间内的所述推出板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中,
还具备隔热罩,该隔热罩配置于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以及所述第一副连杆部件中至少一方、与所述上金属模以及所述下金属模中至少一方之间。
11.一种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包括:
在利用所述开闭机构使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合模的状态下,解除基于所述上部框架的所述上金属模的安装的工序;
利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主连杆部件的旋转轴旋转规定角度,使所述第一平行连杆机构发挥作用,从而使所述上部框架与所述下部框架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工序;
解除基于所述下部框架的所述下金属模的安装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下部框架取出所述上金属模与所述下金属模,并将其他上金属模与下金属模载置于所述下部框架上的工序。
CN201580046655.5A 2014-12-24 2015-06-10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Active CN106604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9994 2014-12-24
JP2014-259994 2014-12-24
PCT/JP2015/066787 WO2016103763A1 (ja) 2014-12-24 2015-06-10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04793A CN106604793A (zh) 2017-04-26
CN106604793B true CN106604793B (zh) 2018-06-15

Family

ID=56117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6655.5A Active CN106604793B (zh) 2014-12-24 2015-06-10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1851B2 (zh)
EP (1) EP3153252B1 (zh)
KR (1) KR20170099836A (zh)
CN (1) CN106604793B (zh)
BR (1) BR112017002450A2 (zh)
DE (1) DE102015210674A1 (zh)
MX (1) MX357777B (zh)
RU (1) RU2687111C2 (zh)
TW (1) TW201622847A (zh)
WO (1) WO20161037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0759B1 (ja) * 2015-04-14 2016-03-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設備
GB2563571B (en) 2017-05-26 2023-05-24 Micromass Ltd Time of flight mass analyser with spatial focussing
CN111164731B (zh) 2017-08-06 2022-11-18 英国质谱公司 进入多通道质谱分析仪的离子注入
EP3662501A1 (en) 2017-08-06 2020-06-10 Micromass UK Limited Ion mirror for multi-reflecting mass spectrometers
JP6720947B2 (ja) * 2017-09-26 2020-07-08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非常停止方法
JP6743793B2 (ja) * 2017-09-26 2020-08-1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遮熱カバー及び鋳造装置
JP2019058935A (ja) * 2017-09-27 2019-04-18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方法
JP6798480B2 (ja) * 2017-12-14 2020-12-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
DE102018132871A1 (de) * 2017-12-28 2019-07-04 Ksm Castings Group Gmbh Kippgießmaschine
JP6844578B2 (ja) * 2018-04-11 2021-03-17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
AT521574B1 (de) * 2018-08-16 2021-11-15 Fill Gmbh Gießmaschine
CN110976819A (zh) * 2019-12-17 2020-04-10 湖南科技大学 铝镁坡度材料铸造成型方法和装置及铝镁坡度材料
CN112475275B (zh) * 2020-12-01 2021-11-30 抚州市银圣王洁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铅水龙头生产用重力铸造装置
CN114178477A (zh) * 2021-11-20 2022-03-15 重庆虎溪电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推出机构导向装置
CN115156509B (zh) * 2022-06-14 2024-02-09 安徽省霍山恒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铸件加工系统
CN116652083B (zh) * 2023-03-13 2023-12-12 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车轮锻造装置
CN117444187B (zh) * 2023-12-22 2024-03-15 三明市金圣特种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金属构件的铸造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0203A (en) 1960-10-28 1965-02-23 Harrison George Vacuum casting machines
US3547184A (en) 1968-11-12 1970-12-15 Nat Lead Co Die casting machine
US3697038A (en) * 1971-05-10 1972-10-10 Emelyan Semenovich Stebakov Machine for casting thin-walled large-size pieces
US3799240A (en) 1972-01-24 1974-03-26 Gen Electric Horizontal centrifugal casting machine
US3866666A (en) 1972-10-03 1975-02-18 Prince Corp Die casting apparatus
US3971432A (en) 1973-06-11 1976-07-27 Donald Paul Hardey Die casting machine
US4088175A (en) 1975-06-16 1978-05-09 Alfred G. Pertot Vacuum-fed centrifugal casting machine
US4154286A (en) 1977-12-27 1979-05-15 Filippov Dmitry A Installation for die-casting of metal blanks
US4240497A (en) 1978-01-16 1980-12-23 Filippov Dmitry A Vacuum metal die-casting apparatus
USD266327S (en) 1980-07-07 1982-09-28 Micromolder Machinery, Inc. Automati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SU1126369A1 (ru) 1980-10-14 1984-11-30 Nizenko Anatolij P Кантователь
US4345893A (en) 1980-10-20 1982-08-24 Prince Corporation Molding machine
JPS5945498B2 (ja) 1980-12-23 1984-11-07 典彦 田辺 射出成形装置
US4417616A (en) 1981-08-13 1983-11-29 Horst Seitz Horizontal pressure die-casting machine
US4595044A (en) 1984-04-10 1986-06-17 Vsi Corporation Die casting apparatus
US4719676A (en) 1984-09-10 1988-01-19 Wadell Equipment Company, Inc. Flexible machining system
USD296701S (en) 1985-02-19 1988-07-12 Toolex Alpha Ab Injection molding press for disks or the like
US4706484A (en) 1986-07-28 1987-11-17 United Engineering Rolling Mills, Inc. Universal rolling mill
SU1675051A1 (ru) 1988-08-11 1991-09-07 Краматор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Проект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а литейна лини
USD330899S (en) 1989-08-29 1992-11-10 Leica Instruments Gmbh Paraffin casting machine
USD331248S (en) 1990-07-30 1992-11-24 Tony Yeh Plastic-projecting molding machine
USD336479S (en) 1991-03-29 1993-06-15 Matsui Manufacturing Co., Ltd.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A2045879C (en) 1991-06-27 2003-11-11 Guido Perrella Die casting machine
US5207264A (en) 1991-08-28 1993-05-04 Jih-Lee You Vertical die casting machine
JPH0712538B2 (ja) 1992-05-18 1995-02-15 東横工機株式会社 重力式可傾金型鋳造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D357484S (en) 1993-12-13 1995-04-18 Cincinnati Milacron In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US5595236A (en) 1995-05-08 1997-01-21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ertical squeeze casting apparatus
JPH09225622A (ja) 1996-02-23 1997-09-02 Aisin Takaoka Ltd 鋳造方法及び装置
US5964274A (en) 1997-06-24 1999-10-12 Northern Iowa Die Casting Die assembly for a die casting machine
BR0203647B1 (pt) 2001-01-16 2011-03-09 máquina de fundição de molde metálico inclinável do tipo por gravidade.
ATE291515T1 (de) 2001-06-20 2005-04-15 Sintokogio Ltd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giessen unter verwendung horizontal geteilter metallischer giessformen
JP3716922B2 (ja) * 2002-01-10 2005-11-1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USD472908S1 (en) 2002-01-29 2003-04-08 Leonard S. Schaer Spin casting machine
CN100363129C (zh) 2003-02-13 2008-01-23 泰克麦尔有限公司 模铸机及用其模铸镁铸件的方法
JP4277265B2 (ja) * 2003-10-14 2009-06-10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設備における金型鋳造装置
TW200531764A (en) 2004-01-28 2005-10-01 Sintokogio Ltd Counter-pressure casting machine
MXPA06011603A (es) * 2004-04-08 2006-12-20 Sintokogio Ltd Dispositivo de vaciado de molde de metal utilizando rebaje y draga, y dispositivo para mover el rebaje con relacion a la draga.
JP2006312170A (ja) 2005-05-06 2006-11-16 Sintokogio Ltd 鋳枠無し上・下鋳型の造型装置におけるマッチプレートの交換方法
CN101232961B (zh) * 2005-06-07 2010-12-22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上下铸型造型装置及造型生产线
US7431582B2 (en) 2005-06-17 2008-10-07 Rexam Closure Systems Inc. Molding machine
JP2007054850A (ja) * 2005-08-23 2007-03-08 Metal Eng Kk 重力式傾動金型鋳造装置
JP4674141B2 (ja) * 2005-09-26 2011-04-20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可傾鋳造装置
USD547336S1 (en) 2006-10-06 2007-07-24 Horkos Corp. Machining center
USD553653S1 (en) 2006-11-02 2007-10-23 Horkos Corp Machining center
US7806161B2 (en) 2006-12-08 2010-10-05 Thyssenkrupp Waupaca Inc. Molding and casting machine
JP2008044006A (ja) 2007-04-09 2008-02-28 Sintokogio Ltd 金型鋳造装置における上金型の動作方法および該動作方法に用いられる金型鋳造装置
JP5158501B2 (ja) * 2008-06-26 2013-03-0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装置
JP5384044B2 (ja) 2008-07-04 2014-01-08 東洋機械金属株式会社 ダイカストマシン
USD651623S1 (en) 2009-07-21 2012-01-03 Upcycle Holdings Limited Plastic moulding machine
USD617356S1 (en) 2009-09-09 2010-06-08 Alpha Plus Machinery Corp. Decoration-molding injection machine
JP2011079047A (ja) 2009-10-12 2011-04-21 Kurota Seiko Co Ltd 金型取付構造、金型セット及びシェルモールド造型機
EP2536519B1 (de) 2011-01-28 2014-07-02 Idra S.R.L. Verfahren zu Einstellung des Formhohlraumdrucks in einer Druckgießmaschine
JP5647552B2 (ja) 2011-03-23 2014-12-24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傾動式重力鋳造法
USD690331S1 (en) 2012-07-05 2013-09-24 Kitamura Machinery Co., Ltd. Machining center
USD696322S1 (en) 2012-10-26 2013-12-24 Graco Minnesota Inc. Adhesive melter
CN103448199B (zh) 2013-08-30 2015-11-25 苏州橙石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l形机架的压铸机
JP5976087B2 (ja) 2013-12-24 2016-08-23 ポスコ 薄板製造装置における鋳造ロールの損傷防止装置
USD733201S1 (en) 2014-09-23 2015-06-30 Fast & Fluid Management B.V. Mixing machine
JP5880759B1 (ja) * 2015-04-14 2016-03-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0005B (zh) 2016-12-01
CN106604793A (zh) 2017-04-26
EP3153252A4 (en) 2018-02-21
WO2016103763A1 (ja) 2016-06-30
EP3153252A1 (en) 2017-04-12
RU2687111C2 (ru) 2019-05-07
BR112017002450A2 (pt) 2017-12-05
RU2017108900A (ru) 2019-01-25
KR20170099836A (ko) 2017-09-01
US10201851B2 (en) 2019-02-12
TW201622847A (zh) 2016-07-01
US20180229297A1 (en) 2018-08-16
EP3153252B1 (en) 2019-05-08
DE102015210674A1 (de) 2016-06-30
MX357777B (es) 2018-07-19
MX2017008397A (es) 2017-10-26
RU2017108900A3 (zh)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4793B (zh)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装置的金属模更换方法
CN106660114B (zh) 铸造设备
CN1806962B (zh) 三维铸造机及三维铸造方法
CN1964805B (zh) 使用上下金属铸模的金属铸模铸造装置和使上金属铸模相对于下金属铸模移动的装置
TW201927436A (zh) 鑄造裝置
JP5880792B1 (ja) 鋳造装置及び鋳造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
PL189660B1 (pl) Sposób odlewania elementu ze stopu metali nieżelaznych, urządzenie do odlewania elementu ze stopu metali nieżelaznych i forma do odlewania elementu ze stopu metali nieżelaznych
KR102397242B1 (ko) 개량된 중자금형 설치구조를 갖는 주조용 중자 자동 성형장치
JP6844578B2 (ja) 鋳造装置
CN111050949A (zh) 铸造装置以及铸造方法
KR100478288B1 (ko) 반응고 성형을 위한 단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20196272U (zh) 一种铸钢件浇铸系统
KR102397245B1 (ko) 개량된 중자 배출구조를 갖는 주조용 중자 자동 성형장치
CN211491386U (zh) 一种浇铸工件摆放架
JP6743793B2 (ja) 遮熱カバー及び鋳造装置
SU821054A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 лить
CN113369472A (zh) 一种中小型金属构件自动浇注冷却落料系统
CN116673465A (zh) 一种锌合金自动浇铸工艺
KR20060039698A (ko) 사탕용 실린더 라이너 제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