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4688A -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04688A
CN106604688A CN201580047565.8A CN201580047565A CN106604688A CN 106604688 A CN106604688 A CN 106604688A CN 201580047565 A CN201580047565 A CN 201580047565A CN 106604688 A CN106604688 A CN 106604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component
heating
pincers component
pinc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5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04688B (zh
Inventor
高篠智之
武井祐介
田中千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04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4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04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4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10Power sour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89Coag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773Sens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791Temperature

Abstract

把持处置单元包括第1钳构件和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的第2钳构件。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发热线从第1延伸设置端到第2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通过向所述发热线流入电流,从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上产生热量。在发热部中,在从所述发热线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顶端部比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基端部小。

Description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在发热部(发热体)中产生的热量对所把持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把持处置单元。另外,涉及具有该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两个钳构件(把持部)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在该把持处置器具中,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在一个钳构件上设有多个发热体(发热线)。使用在发热体(发热部)中产生的热量,对把持在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另外,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上,作为温度检测部设有测温片。利用测温片,对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测温片的检测结果,调整发热体中的发热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15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设有发热体(发热部)的钳构件中,自发热体发出的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顶端部和基端部大致均匀。在此,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距安装有钳构件的轴的距离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大。因此,在钳构件的顶端部,与基端部相比,所产生的热量难以向轴传递。因而,若发热体中的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钳构件的基端部和顶端部大致均匀,则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在朝向钳构件的打开方向的背面(外表面)上,与基端部相比,顶端部的温度升高。由于在背面的顶端部使温度升高,因此在背面的顶端部接触到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情况下,存在在除处置对象以外的部位使生物体组织等热损伤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防止背面的顶端部中的温度上升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把持生物体组织并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1钳构件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处置面,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并且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该处置面对所述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以及发热部,其具有发热线,该发热线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设置在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范围内,该发热线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到作为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并且通过流入电流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上产生热量,在从所述发热线产生所述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小于在所述基端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设有发热体的钳构件中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防止背面的顶端部中的温度上升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的状态概略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以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结构按照每个构件分解并概略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发热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的第1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热线的第2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第1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第2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第1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第2发热区域内的延伸设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发热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8是以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7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和第2钳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持处置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系统1具有把持处置器具2。把持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两个方向中的一方是顶端方向(图1的箭头C1的方向),与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基端方向(图1的箭头C2)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处置器具2是使用热量作为能量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热处置器具,并且是使用高频电力(高频电流)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高频处置器具。
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保持单元(手柄单元)3和连结于保持单元3的顶端方向侧的筒状的轴(护套)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5的中心轴线成为长度轴线C。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壳体部6和自筒状壳体部6朝向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某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手柄7。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壳体部6设置为与轴5同轴,轴5通过从顶端方向侧向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插入而安装于保持单元3。固定手柄7与筒状壳体部6形成为一体。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壳体部6的可动手柄8。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筒状壳体部6转动,从而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
在保持单元3(筒状壳体部6)上连接有线缆11的一端。把持处置系统1具有例如作为电力生成器的能量源单元10。线缆11的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量源单元10包括热能量源(能量源)12、高频能量源13以及控制部15。热能量源12和高频能量源13例如是输出电能的输出电路。控制部15由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处理器形成。另外,能量源单元10电连接于脚踏开关等能量操作输入部16。
在轴5的顶端方向侧连结有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作为第1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和作为第2把持部的第2钳构件22。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即,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能够相对开闭。
图2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图2示出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的状态。图3是以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的图。图3示出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具有第1钳构件轴线J1。第1钳构件轴线J1是第1钳构件21的中心轴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在此,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平行的两个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一方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顶端方向(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钳构件顶端方向(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第1钳构件基端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顶端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与朝向顶端部的方向一致,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与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一致。
另外,第2钳构件22具有第2钳构件轴线J2。第2钳构件轴线J2是第2钳构件22的中心轴线,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与第2钳构件轴线J2平行的两个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长度方向(第2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的一方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顶端方向(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钳构件顶端方向(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第2钳构件基端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顶端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与朝向顶端部的方向一致,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与朝向基端部的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钳构件22在轴5的顶端部固定于轴5。第2钳构件轴线J2与轴5的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第1钳构件21借助支点销23安装于轴5的顶端部。第1钳构件21能够以支点销23为中心相对于轴5转动。另外,在轴5的内部,从基端方向侧朝向顶端方向侧延伸设置有棒状的杆25。杆25能够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杆25的基端部在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连结于可动手柄8。杆25的顶端部借助连接销26连接于第1钳构件21。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从而杆25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由此,第1钳构件21相对于轴5转动,第1钳构件21相对于第2钳构件22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此时,由于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因此第2钳构件22相对于第1钳构件21打开或闭合。即,通过使杆25相对于轴5的移动,从而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因而,可动手柄8成为输入将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与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的开闭操作输入部。
在此,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第2钳构件22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1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自第2钳构件22离开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2的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的(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第1钳构件21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3的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自第1钳构件21离开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4的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的(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且与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成为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钳构件宽度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且与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
第2钳构件22包括固定于轴5的支承构件(第2支承构件)3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31的承受构件32。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从第2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31,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的钳构件背面(第2钳构件背面)27。钳构件背面(背面)27是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在支承构件3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承受构件32。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承受构件32包括朝向钳构件闭合方向的基底面33和从基底面33朝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是指在第2钳构件22中暴露于外部的表面。
第2钳构件22具有在基底面33上固定于承受构件32的电极构件(第2电极构件)36。电极构件36从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于承受构件32的基底面33。另外,电极构件36由导电材料形成。电极构件36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形成为包围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的环状。
在电极构件36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高频电力供给线)37的一端。电力供给线37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的高频能量源13。从高频能量源13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37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供给。通过向电极构件36供给电力,从而电极构件36作为高频电力的一个电极(第2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中不会被供给(传递)高频电力。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和电极构件36,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处置面(第2处置面)28是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
图4是将第1钳构件21按照每个构件分解表示的图。如图2~图4所示,第1钳构件21包括安装于轴5及杆25的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4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41的隔热构件42。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41,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钳构件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的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钳构件背面(背面)51是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支承构件4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隔热构件42。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在此,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是指在第1钳构件21中暴露于外部的表面。
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隔热构件42的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刀片(电极构件)43。刀片43由导热性较高的导电材料形成。在钳构件打开方向(打开方向)和钳构件闭合方向(闭合方向)上,在隔热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形成有空洞45。空洞45被隔热构件42和刀片43包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刀片43,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在与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处置面(第1处置面)52。处置面(第1处置面)52是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
在刀片(切开部)43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高频电力供给线)53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3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的高频能量源13。从高频能量源13输出的高频电力(高频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3向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通过向刀片43供给电力,从而刀片43作为电位与电极构件36的电位不同的高频电力的电极(第1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中不会被供给(传递)高频电力。
在利用刀片43形成的处置面(把持面)52上设有在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承受构件32的突出部35的抵接面(抵接部)55。因而,在承受构件32上形成有承受抵接面55的承受面38。承受面38是处置面(把持面)28的一部分,仅由承受构件32形成。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没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从而抵接面55抵接于承受面38。在抵接面55抵接于承受面38的状态下,刀片43不与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相接触,在刀片43与电极构件36之间具有间隙。由此,防止电位彼此不同的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之间的接触。
另外,将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宽度方向的一方设为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的方向),将与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2)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在抵接面55的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设有倾斜面(第1倾斜面)57A,在抵接面55的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设有倾斜面(第2倾斜面)57B。在倾斜面(离开部)57A中,越朝向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距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把持面)28的距离越小。另外,在倾斜面(离开部)57B中,越朝向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距第2钳构件22的处置面28的距离越小。刀片43形成为抵接面55从倾斜面57A、57B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突出的形状。
在第1钳构件21中,在隔热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的空洞45内设有发热部40。发热部40具有作为发热体的发热线(加热器线)50。发热部40固定于隔热构件42,并且固定于刀片43。发热部40的外壳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向刀片43供给的高频电力不会被向发热线50供给。发热部40(发热线50)设置在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与刀片43的设置面47之间。即,在设置面(接触面)46、47设置包括发热线50的发热部40,发热部40与设置面46、47相接触。另外,在两个把持部(21、22)中的一者上设有发热部40(发热线50)的情况下,将设有发热部40的一者作为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将未设有发热部40的另一者作为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在作为发热钳构件(发热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上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而不是设有多条发热线。
图5是表示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发热线50具有在延伸设置方向上成为发热线50的两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不分支地连续。即,发热线50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E1到作为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E2不分支地连续。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位于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基端部。另外,发热线50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具有折回位置E3。折回位置E3位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发热线50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折回位置E3朝向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延伸设置,从折回E3到第2延伸设置端E2朝向基端部侧(钳构件基端方向)延伸设置。因而,折回位置E3成为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由于如上所述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钳构件长度方向上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设有发热线50。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在设置面(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和刀片43的设置面47)上,在钳构件长度方向上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设置有发热部40(发热线50)。
在发热线50的第1延伸设置端E1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热电力供给线)58A的一端,在发热线50的第2延伸设置端E2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热电力供给线)58B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8A、58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的热能量源12。从热能量源(能量源)12输出的电力(热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8A、58B向第1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供给。通过向发热线50供给电力,从而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产生电压(电位差),向发热线(加热器线)50流入电流。此时,在发热线50中,电流在第1延伸设置端E1与第2延伸设置端E2之间不分流地流动。通过向发热线50流入电流,从而利用发热线50的热阻,产生热量。此时,在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在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的发热线50的全长上产生热量。
在发热线50中产生的热量经由设置面47向刀片43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传递。利用传递到处置面(把持面)52的热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另外,在发热线50中产生的热量经由隔热构件42和支承构件41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背面51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背面52的顶端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传感器(热电偶)61安装于支承构件41。在温度传感器61上连接有由电信号线等形成的信号线62A、62B的一端。信号线62A、62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的控制部15。基于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62A、62B向控制部15传递。控制部15根据检测到的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的温度,控制电力自热能量源12的输出状态。
发热线50包括第1发热区域63和设于第1发热区域63的基端部侧(钳构件基端方向侧)的第2发热区域6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即,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第1发热区域63设在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到交界位置X1的范围内,第2发热区域65设置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交界位置X1的范围内。因而,发热线50的第1延伸设置端E1和第2延伸设置端E2位于第2发热区域65,发热线50的折回位置E3位于第1发热区域63。在某一实施例中,交界位置X1与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一致。另外,在另外某一实施例中,交界位置X1位于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向基端部侧离开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全长的三分之一的尺寸的位置。
图6表示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7表示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内,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均匀,例如为0.1mm。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内,发热线50的线厚也是均匀的。在此,发热线50的线宽是指发热线50的与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且与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刀片43的设置面47)平行的方向(即,发热线5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发热线50的线厚是指发热线50的与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且与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刀片43的设置面47)垂直的方向(即,发热线5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发热线50中,多个延伸设置图案67重复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1大于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2。例如,对于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1为0.5mm,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2为0.3mm。
由于在第1发热区域63内,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1较大,因此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第1发热区域63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低于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第2发热区域65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由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内,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较短。由于在第1发热区域63内,发热线50的路径长度较短,因此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小于第2发热区域65。即,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内,在从发热线50(发热部4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和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一致的实施例中,与比第1钳构件21的中间位置靠基端部侧的区域(第2发热区域65)相比,在比中间位置靠顶端部侧的区域(第1发热区域63)内,自设置面(46、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较小。在第1钳构件21中,由于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自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较小,因此在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来的传热量较小。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器具2以及把持处置系统1的作用和效果。在使用把持处置系统1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将把持处置单元20(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插入体内,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配置处置对象。然后,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闭合动作,输入把持处置单元20的开闭操作。由此,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把持处置对象。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16输入能量操作。由此,通过控制部15的控制,从热能量源12输出电力(热电能),并且从高频能量源13输出高频电力(高频电能)。
然后,从热能量源12向发热线50供给电力,从而在发热线50中产生热量,所产生的热量向形成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传递。由此,抵接于处置面(把持面)52的处置对象灼热,处置对象被切开。在此,通过减小发热线50中的发热量,降低处置面52的温度,从而处置对象凝固。发热线50中的发热量能够通过调整向发热线50供给的电力来进行调整。在切开处置对象时,处置面52的温度为230℃~350℃左右,优选成为250℃~300℃左右。在使处置对象凝固时,处置面52的温度成为200℃左右。因而,在使用了在发热线50中产生的热量的处置中,处置面52的温度成为200℃~350℃。
另外,通过从高频能量源13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构件36和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高频电力,从而电极构件36和刀片43作为电位彼此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由此,经由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生物体组织),在电极构件36与刀片43之间流入高频电流。利用高频电流,使处置对象改性,促进凝固。
在此,在发热线50中产生的热量向处置面52传递,并且也向朝向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打开方向(打开方向)的钳构件背面(背面)51传递。由于在第1钳构件21中距轴5的距离在顶端部较大,因此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所产生的热量难以向轴5传递。因此,传递到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的热量也难以朝向基端部侧向轴5传递。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隔热构件的设置面46(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比在基端部(第2发热区域65)短。因此,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因而,在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的传热量较小。由此,在热量难以朝向基端部侧传递的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中,有效地防止了温度升高。由于钳构件背面(背面)51的顶端部未成为高温,因此即使在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接触到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情况下,也有效地防止了除处置对象以外的部位的生物体组织等的热损伤。因而,能够确保使用了热量的处置中的处置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是通过减小向发热线50的电力来防止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中的温度上升。因此,在使用了热量的处置中,通过向发热线50供给电力,从而在发热线50中以适当的发热量产生热量,向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传递适当的传热量的热量。因而,在处置面(把持面)52上,能够确保处置所需的传热量。由此,能够确保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的借助于热量的切开性能等。例如,在利用热量将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切开时,在第1钳构件21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上,优选的是,顶端部的温度成为250℃左右,基端部的温度成为300℃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向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只设有一条的发热线50中流入电流,就能够仅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减小自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例如,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中设置多条发热线(发热体),并控制电力经由对应的电力供给线向各条发热线的供给状态,从而在第1钳构件(22)中能够仅在顶端部降低发热量(温度)。但是,在该情况下,各个发热体与电力源之间的布线等的结构较复杂,并且电力自电力源输出的输出状态的控制也较复杂。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简单的结构及简单的电力的输出控制,实现了仅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1发热区域63)减小自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的技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温度传感器61检测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的温度,根据温度的检测结果,控制部18控制电力自热能量源12的输出状态。因此,在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的温度超过警戒温度的情况下,停止或限制电力自热能量源12的输出。如上所述,通过控制电力自热能量源12的输出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温度调整为钳构件背面(背面)51的顶端部的温度不成为高温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在能量源单元10中设置存储器(未图示)等,存储电力与钳构件背面51的顶端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1大于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参照图8~图10说明第1变形例。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9表示本变形例的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10表示本变形例的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均匀,例如为0.1mm。另外,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厚也是均匀的。
另外,在发热线50中,多个延伸设置图案67重复连续。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和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为P0且均匀,例如为0.4mm。在本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在钳构件宽度方向(图8的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上的尺寸在第1发热区域63与在第2发热区域65中不同。即,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小于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为0.6mm,与此相对,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2成为0.8mm。
由于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较短。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路径长度较短,因此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小。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了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在图11~图13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是均匀的。因而,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为P0且均匀,例如为0.4mm。而且,第1发热区域63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2发热区域65在钳构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图11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发热线50(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2表示本变形例的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图13表示本变形例的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线宽B1大于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线宽B2。例如,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线宽B1为0.1mm,与此相对,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线宽B2成为0.05mm。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厚是均匀的。因此,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较大。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截面积较大,因此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小。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线厚T1大于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线厚T2。例如,对于第1发热区域63内的发热线50的线厚T1为0.02mm,第2发热区域65内的发热线50的线厚T2成为0.01mm。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中,发热线50的线宽为B0且均匀,例如为0.1mm。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2变形例相同地,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第1发热区域63和第2发热区域65是均匀的。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2变形例相同地在第1发热区域63(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与第2发热区域65(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相比,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较大。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截面积较大,因此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小。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在图15所示的第4变形例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和发热线50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中是均匀的。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中,形成发热线50的材料发生变化。即,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形成发热线50的材料的电阻在第1发热区域63(顶端部)低于在第2发热区域65(基端部)。例如,在第2发热区域65中利用镍铬合金形成发热线50,与此相对,在第1发热区域63中利用电阻比镍铬合金的电阻低的不锈钢来形成发热线50。另外,在图15所示的发热线50中,用无阴影的素色表示第1发热区域63,用点状的阴影表示第2发热区域65。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中,由于发热线50的电阻较低,因此自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比第2发热区域65小。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在第1发热区域63与第2发热区域65之间的交界位置X1,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热线50的截面积等发生变化,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5变形例如图16所示,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中,也可以是从基端部(钳构件基端方向)朝向顶端部(钳构件顶端方向)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逐渐变大(即,也可以递增。)。另外,在图16中,发热线50示为线状,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相同地,发热线50具有线宽。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P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增,因此刀片43的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数密度(数量)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逐渐降低。由此,在第1钳构件21的发热线50中,刀片43的设置面47(隔热构件42的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从钳构件基端方向朝向钳构件顶端方向逐渐变短。因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递减(逐渐变小。)。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构成,从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通过应用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中的任一发热线50的结构,从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也可以使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减。例如,在应用了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50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通过使发热线50的线宽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递增,从而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递减(逐渐变小。)。
另外,作为第6变形例如图17所示,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上,发热线50也可以分割为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彼此不同的3个发热区域(区域)71~发热区域(区域)73。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71位于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第2发热区域72与第1发热区域71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侧连续。而且,第3发热区域73与第2发热区域72的钳构件基端方向侧连续,且位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另外,在图17中,发热线50示出为线状,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相同地,发热线50具有线宽。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发热区域71与第2发热区域72之间的交界位置X2以及第2发热区域72与第3发热区域73之间的交界位置X3,发热线50的延伸设置状态发生变化。即,在本变形例中,第1发热区域71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3大于第2发热区域72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4。而且,第2发热区域72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4大于第3发热区域73内的延伸设置图案67的间距(重复间隔)P5。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小于第2发热区域72,在第2发热区域72小于第3发热区域73。即,在3个发热区域(区域)71~发热区域(区域)73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侧)的区域,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越小。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构成,从而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6(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通过应用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中的任一发热线50的结构,从而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中,也可以使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比在第2发热区域72小,在第2发热区域72比在第3发热区域73小。例如,在应用了第2变形例的发热线50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第1发热区域71与第2发热区域72之间的交界位置X2以及第2发热区域72与第3发热区域73之间的交界位置X3使发热线50的线宽发生变化,从而使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第1发热区域71比在第2发热区域72小,在第2发热区域72比第3发热区域73小。
另外,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的钳构件长度方向(长度方向)上,发热线50也可以分割为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彼此不同的4个以上发热区域(区域)。在该情况下,也与发热线50分割为3个发热区域71~发热区域73的第6变形例相同地在发热区域(区域)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方向侧)的区域,自设置面47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越小。
另外,作为第7变形例如图18所示,设有发热部40的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也可以固定于轴5。在本变形例中,未设有发热部40的第2钳构件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第2钳构件22由支承构件31、承受构件32以及电极构件36形成。而且,利用承受构件32和电极构件36,形成了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处置面(第2处置面)28。
另外,第1钳构件2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由支承构件41、隔热构件42、刀片43以及发热部40形成。而且,利用刀片43,形成了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处置面(第1处置面)52。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上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在第1钳构件21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使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作为发热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因而,在钳构件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上,与基端部相比,在顶端部从发热部40传递的传热量较小。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成为设有发热部(40)的发热钳构件。在该情况下,在各个发热钳构件(21、22)中仅设有一条发热线(50)。而且,在各个发热把持部(各个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的第1钳构件21相同地使发热线(50)延伸设置。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的第1钳构件21相同地在各个发热钳构件(21、22)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自设置面47(设置面46)的每单位面积ΔS中的发热线50发出的发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一者(例如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另一者(例如第1钳构件21)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杆2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从而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相对于轴5转动。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能量源单元10中设有高频能量源13,但是并不限于此。即,向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供给高频电力不是必要的。因而,只要在作为两个把持部(21、22)中的一者的第1钳构件21上至少设有发热线50,在能量源单元10中设有输出向发热线50供给的电力的热能量源12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也包括变形例在内)中,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在第1钳构件(21)中,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设置有发热线(50)。发热线(50)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不分支地连续,并且通过流入电流,从而在从第1延伸设置端(E1)到第2延伸设置端(E2)的全长上产生热量。在发热部(40)中,在自发热线(50)产生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比在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小。因此,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以朝向打开方向侧的状态设置的背面(51)上,从发热部(40)传递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不脱离发明的主旨地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3)

1.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把持生物体组织并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
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1钳构件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
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
处置面,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并且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该处置面对所述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置;以及
发热部,其具有发热线,该发热线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设置在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范围内,该发热线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从作为一端的第1延伸设置端到作为另一端的第2延伸设置端不分支地连续,并且通过流入电流而在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的全长上产生热量,在从所述发热线产生所述热量的状态下,每单位面积中的发热量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小于在所述基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第1钳构件具有切开部,该切开部形成所述处置面,并且利用传递到所述处置面的所述热量将所述生物体组织切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线中产生了所述热量的所述状态下的所述处置面的温度成为200℃~3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的沿着所述延伸设置方向的路径长度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基端部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所述发热线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所述基端部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形成所述发热线的材料的电阻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顶端部比在所述基端部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发热部中,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发出的所述发热量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限定了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发热部中,与比所述中间位置靠基端部侧的区域相比,在比所述中间位置靠顶端部侧的区域中,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发出的所述发热量较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发热部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发出的所述发热量彼此不同的3个以上的区域,
在所述3个以上的区域中,越是位于顶端部侧的区域,自所述每单位面积中的所述发热线发出的所述发热量越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发热线在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与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之间具有折回位置,
所述发热线的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和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位于所述基端部,
所述发热线的所述折回位置在所述第1钳构件中位于所述顶端部,
所述发热线从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朝向顶端部侧延伸设置到所述折回位置,从所述折回位置朝向基端部侧延伸设置到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
11.一种把持处置器具,其中,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
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
保持单元,其能够进行保持,该保持单元设置在比所述把持处置单元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以及
开闭操作输入部,其设于所述保持单元,该开闭操作输入部输入对所述把持处置单元的所述第1钳构件与所述第2钳构件之间进行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12.一种把持处置系统,其中,该把持处置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以及
能量源,其通过所述第1延伸设置端和所述第2延伸设置端输出向所述发热线供给的电力,通过输出所述电力,从而向所述发热线流入所述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把持处置系统,其中,该把持处置系统还包括:
背面,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并且朝向所述第1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侧,从所述发热部传递的传热量在顶端部比在基端部小;
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背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检测到的所述背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温度,在所述背面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温度超过警戒温度的情况下,停止或限制所述电力自所述能量源的输出。
CN201580047565.8A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Active CN106604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1415 2014-09-05
JP2014181415 2014-09-05
PCT/JP2015/070885 WO2016035470A1 (ja)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処置ユニット、把持処置具及び把持処置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04688A true CN106604688A (zh) 2017-04-26
CN106604688B CN106604688B (zh) 2019-04-19

Family

ID=55439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565.8A Active CN106604688B (zh) 2014-09-05 2015-07-22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9711B2 (zh)
EP (1) EP3189804B1 (zh)
JP (1) JP6099818B2 (zh)
CN (1) CN106604688B (zh)
WO (1) WO20160354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0631A (zh) 2014-11-11 2017-03-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器具和处置系统
WO2018198339A1 (ja) 2017-04-28 2018-11-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WO2019202717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19229860A1 (ja) * 2018-05-29 2019-12-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20008570A1 (ja) * 2018-07-04 2020-0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用処置具
JP7261130B6 (ja) 2019-09-04 2023-05-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接続用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装システム
EP3906878A1 (en) * 2020-05-07 2021-11-10 Gyrus ACMI, Inc. d/b/a Olympus Surgical Technologies America Electro-surgical device with stable jaw temperature
WO2023148632A1 (en) * 2022-02-01 2023-08-10 Covidien Lp Thermal elements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00382A1 (de) * 2004-06-23 2006-01-05 Aesculap Ag & Co. Kg 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US7458969B2 (en) * 2002-05-06 2008-12-02 Olympus Corporation Therapeutic device for tissue from living body
CN101778606A (zh) * 2007-08-14 2010-07-1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活体组织用处理装置
WO2013021805A1 (ja) * 2011-08-05 2013-0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CN103124535A (zh) * 2010-09-27 2013-05-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治疗用处置装置
CN103505281A (zh) * 2012-06-29 2014-01-15 科维蒂恩有限合伙公司 手术钳
WO2014119137A1 (ja) * 2013-01-30 2014-08-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9025A (en) * 1978-11-16 1980-08-26 Corning Glass Works Electrically heated 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
JP3523839B2 (ja) * 2000-10-30 2004-04-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手術器械
JP2006158517A (ja) * 2004-12-03 2006-06-22 Olympus Corp 発熱処置具
US9498277B2 (en) * 2007-02-01 2016-11-22 Conmed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pid reliable electrothermal tissue fusion and simultaneous cutting
US20080243213A1 (en) 2007-04-02 2008-10-02 Tomoyuki Takashino Curative treatment system, curative treatment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JP5622551B2 (ja) * 2010-12-14 2014-11-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61565A (ja) * 2011-02-09 2012-08-3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治療用処置装置
JP2014121340A (ja) * 2011-03-30 2014-07-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熱切開鉗子および熱切開鉗子システム
CN104125810B (zh) * 2012-06-15 2016-08-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8969B2 (en) * 2002-05-06 2008-12-02 Olympus Corporation Therapeutic device for tissue from living body
WO2006000382A1 (de) * 2004-06-23 2006-01-05 Aesculap Ag & Co. Kg 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CN101778606A (zh) * 2007-08-14 2010-07-1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活体组织用处理装置
CN103124535A (zh) * 2010-09-27 2013-05-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治疗用处置装置
WO2013021805A1 (ja) * 2011-08-05 2013-0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CN103505281A (zh) * 2012-06-29 2014-01-15 科维蒂恩有限合伙公司 手术钳
WO2014119137A1 (ja) * 2013-01-30 2014-08-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治療用処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9804B1 (en) 2021-12-08
EP3189804A4 (en) 2018-04-11
JPWO2016035470A1 (ja) 2017-04-27
EP3189804A1 (en) 2017-07-12
WO2016035470A1 (ja) 2016-03-10
JP6099818B2 (ja) 2017-03-22
US10869711B2 (en) 2020-12-22
US20170172643A1 (en) 2017-06-22
CN106604688B (zh) 2019-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4688A (zh)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CN106232042A (zh)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CN107106232B (zh) 能量处置系统、能量控制装置以及能量处置器具
AU201920060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issue parameters using surgical devices
JP5622551B2 (ja) 治療用処置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520051A5 (zh)
US20060212030A1 (en) Integrated metalized ceramic heating element for use in a tissue cutting and sealing device
CN107072709A (zh) 处置器具及处置系统
US2023038088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ed rf treatments and rf generator system
CN106794042A (zh) 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
US10070913B2 (en) Grasping treatment unit, grasping treatment instrument and grasping treatment system
SE469857B (sv) Temperaturprob avsedd att införas i en matvara som skall värmebehandlas jämte en ugn för behandling av matvaror innefattande en temperaturprob
JP2012239831A (ja) 治療用処置装置
TW201412284A (zh) 電熱治療針
KR100876360B1 (ko) 고주파 전자 침 치료 장치
CN106132328B (zh) 用于能量处置器具的控制装置以及能量处置系统
CN105534594B (zh) 在点火式电外科器械作用于生物组织时检测金属的装置
CN204364118U (zh) 一种外科手术刀
RU2008104027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ачи газа
US20180368907A1 (en) Treatment instrument and treatment system
JP4169364B1 (ja) 生体加熱器具
KR101035272B1 (ko) 수술용 고주파 전극 장치
WO2023026107A1 (en) Diathermy applicator with integrated temperature sensor
CN110301678A (zh) 一种基于加热不燃烧烟具的双重温度测控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