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578A - 死角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死角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578A
CN106573578A CN201580040914.3A CN201580040914A CN106573578A CN 106573578 A CN106573578 A CN 106573578A CN 201580040914 A CN201580040914 A CN 201580040914A CN 106573578 A CN106573578 A CN 106573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eculum
pillar
reflecting part
dead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09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春山加苗
小幡雅人
本间亚纯
增田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e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3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5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0Front-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Periscope arrangements, i.e. optical devices using combinations of mirrors, lenses, prisms or the like ; Other mirror arrangements giving a view from above or under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insid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死角辅助装置(100),其容易调节反射部(30)的高度,该反射部(30)辨认由车辆(1)的支柱(6R)遮挡且构成死角的区域(D)的像(M)。死角辅助装置(100)包括:反射部(30),其包括具有半透射镜(11)的一对反射镜(10)。反射部(30)在车辆内部通过下述光而辨认像(M),该光指射入一对反射镜(10)之间的表示像(M)的光中的透过半透射镜(11)的光。死角辅助装置(110)包括:滑动部(40),其可使反射部(30)沿支柱(6R)延伸的方向滑动;锁定部(50),其在锁定状态,使反射部(30)相对支柱(6R)而不动。在解除锁定部(50)的锁定状态,使反射部(30)滑动后,使锁定部(50)处于锁定状态,由此可调节反射部(30)的高度。

Description

死角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死角辅助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辨认因车辆的支柱遮挡而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过去的死角辅助装置,包括比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类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死角辅助装置包括显现车辆前方的第1反射镜;将射入第1反射镜的光反射到驾驶员侧的第2反射镜,相对驾驶员的前支柱的死角通过第1、2反射镜而显现。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231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上述那样,通过由一对反射镜构成的反射部而辨认死角的像的装置中,反射部必须要求设置于包含驾驶员的视线的高度的区域。但是,如果将反射部固定于与某驾驶员的视线相对应的高度处,则具有已固定的反射部的高度不与其他的驾驶员的视线吻合,无法适当地辨认死角的像的情况。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死角辅助装置,其中,可容易调节反射部的高度,该反射部用于辨认由车辆的支柱遮挡、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死角辅助装置涉及辨认由车辆的支柱遮挡且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死角辅助装置包括:
反射部,该反射部具有第1反射镜,该第1反射镜反射射入的光中的一部分,使另一部分透过;第2反射镜,该第2反射镜与上述第1反射镜面对,使来自上述第1反射镜的光朝向上述第1反射镜而反射;
滑动部,该滑动部可使上述反射部沿上述支柱所延伸的方向而滑动;
锁定部,该锁定部在锁定状态使上述反射部相对上述支柱而不动,
其中,上述反射部在上述车辆内部通过下述光而辨认上述像,该光指射入上述第1反射镜和上述第2反射镜之间的表示上述像的光中的透过上述第1反射镜的光,
在解除上述锁定部的上述锁定状态,使上述反射部沿上述方向而滑动后,使上述锁定部处于上述锁定状态,由此可调节上述反射部的上述方向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可容易调节反射部的高度,该反射部辨认由车辆的支柱遮挡、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设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车辆的驾驶席附近的概况的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功能的概况的俯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功能的概况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方块部的图,图7(a)为卡扣部的立体图,图7(b)为卡合部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子的死角辅助装置的图,图8(a)为立体图,图8(b)为概况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锁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的解除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a)为表示卡合部的梳齿的优选的形状例子的图,图12(b)为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的偏置方向的图,图12(c)为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子的弹性部件的偏置方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100像图1所示的那样,设置于车辆1的内部。在车辆1中,用户2(主要为坐于设置有方向盘3的驾驶席上的驾驶员)以穿越前玻璃4和侧玻璃5R、5L的方式,辨认车辆1外部的风景。另一方面,用户2无法辨认由支柱(前支柱)6R、6L而遮挡的构成死角的区域(死角区域D。参照图2)。本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100可像这样辨认死角区域D的像,其设置于前支柱中的右侧的支柱6R。
另外,在前玻璃4的端部,通过印刷等而形成由比如黑色的陶瓷构成的遮光部4R、4L。还因接近右侧的支柱6R的遮光部4R,产生若干的死角,而按照死角辅助装置100,还可辨认像这样而产生的死角的像。在下面,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因遮光部4R而产生的死角为因支柱6R而产生的死角中包含的类型,主要对因支柱6R而产生的死角进行说明。
此外,设置死角辅助装置100的支柱6R为大致板状(大致角柱状、大致长方体状)。于是,为了容易理解各部件的功能,适当采用下述的XYZ平面,在下面进行说明(参照图1、图2等),在该XYZ平面中,沿支柱6R所延伸的方向的轴为Y轴,沿支柱6R中的朝向车辆1的内部的面(大致朝向用户2的面)的法线方向的轴为Z轴,与Z轴和Y轴相垂直的轴为X轴。
还有,表示XYZ的各轴的箭头所朝向的方向为各轴的+(正)方向。在像这样形成的场合,像根据图1、图2而知道的那样,+Y方向表示从车辆1的底侧大致朝向天上的方向,+Z方向表示从支柱6R大致朝向用户2的方向,+X方向表示从支柱6R大致朝向车辆1的后方的方向。另外,该XYZ平面不是严格意义的,其到底是为了容易理解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等的结构而导入的。
死角辅助装置100像图2~图7所示的那样,包括反射部30、滑动部40与锁定部50。
(反射部30)
反射部30通过反射而由用户2辨认位于支柱6R造成的死角区域D(参照图2)的物体M的像。反射部30包括一对反射镜10与保持这些反射镜10的框体20。
一对反射镜10由相互面对,平行地设置的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构成。像图2所示的那样,大致-X方向的第1反射镜11的端部相对第2反射镜12的端部而突出,表示物体M的光首先射入第1反射镜11,然后,反复进行反射,在一对反射镜10之间于大致+X方向而行进。
第1反射镜11为反射已射入的光的一部分,使另一部分透过的半透射平面反射镜。第1反射镜11设置第2反射镜12的用户2一侧。在第1反射镜11中,在由比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乙烯、丙烯酸酯等的树脂形成的透光性基材的表面上,经蒸镀铝等的金属而形成反射率调整层。反射率调整层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按照相对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具有所希望的值的方式调整厚度、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反射镜11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光量比按照透射光∶反射光=1∶9而设定。另外,在第1反射镜11中,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上,涂敷而形成电介质多层膜。
第2反射镜12为平面铝蒸镀反射镜,在该平面铝蒸镀反射镜中,在与上述相同的透光性基材的表面上,经过蒸镀铝等的金属,形成反射层。第2反射镜12按照其平面(形成反射层的面)与第1反射镜11平面(形成反射率调整层的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第2反射镜12使入射的光朝向第1反射镜11而反射。
此外,如果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相互面对,则也可不为完全平行的配置。另外,两者中的至少任意者也可为曲面反射镜。另外,还可通过在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之间夹持透光性部件,通过实心结构而构成一对反射镜10。
另外,也可通过在设置一对相对平面的透光性部件中的一个面上,形成反射率调整层(半透射反射层),在另一面上形成反射层,构成一对反射镜10。即,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也可不为各自的部件。
框体20由规定的树脂形成,其在可实现上述的功能的状态,保持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具体来说,框体20呈大致箱形,其包括:第1开口部21,该第1开口部21朝向死角区域D而开口;第2开口部22在大致X方向,与第1开口部21面对;第3开口部23,该第3开口部23朝向用户2侧(朝向大致+Z方向)而开口。第1反射镜11按照将第3开口部23封闭的方式安装于框体20上。另外,在将第1开口部21和第2开口部22连接的框体20的内部,设置于大致Z方向而与第1反射镜11面对的第2反射镜12。另外,在第2开口部22上,设置防止尘埃等侵入到框体20的内部的部件(在图中没有示出,比如透光性板材)。表示位于死角区域D的像M的光通过框体20的第1开口部21射入一对反射镜10之间,在此之间反复反射。
在这里,参照图2、图3,对反射部30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图2表示用户2坐于车辆1的驾驶席上的状态。
像图2所示的那样,在用户2的前方视野中,产生因前支柱6R(和遮光部4R(在这里,在图中没有示出))而遮挡的死角区域D。于是,用户2无法直接辨认位于死角区域D的物体M。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在下面描述的那样,可通过反射部30,由用户2间接地辨认物体M。
像图2所示的那样,表示物体M的光L射入一对反射镜10,一边在其间反复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的光一边透过第1反射镜11(从一对反射镜10射出),到达用户2的眼睛处。由此,用户2可按照与可直接辨认的风景(越过前玻璃4、侧玻璃5R而看到的风景)连续的方式,越过第1反射镜11而辨认反映在第2反射镜12中的物体M的像。
另外,对于死角区域D中的前支柱6R的背面侧的稍稍的区域(图2中的影线所示的部分),由于来自该区域的光无法射入一对反射镜10之间,故该区域作为死角而残留,位于其以外的死角区域D的物体可通过一对反射镜10而辨认。
在这里,参照图3,更具体地对反射部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像前述那样,第1反射镜11中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光量比按照透射光∶反射光=1∶9而设定。于是,像图3所示的那样,在光L最初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场合,来自一对反射镜10的最初的出射光的光(最初通过第1反射镜11的光)L1的光量为最初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光L的1/10。由于光L1与光L的不同仅仅在于光量,故与光L相同,表示物体M的像。另外,最初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光L按照第1反射镜11、第2反射镜12的顺序而反射,再次(第2次)射入第1反射镜11。在光L第2次地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场合,与最初的场合相同,从一对反射镜10射出表示物体的像的光L2。另外,第2次地射入第1反射镜的光L按照第1反射镜11、第2反射镜12的顺序而反射,再次(第3次)射入第1反射镜11。在光L第3次地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场合,与到第2次时的场合相同,从一对反射镜10射出表示物体M的像的光L3。
像这样,由于光L在一对反射镜10之间反复反射,故在光L按照n次而射入第1反射镜11的场合,表示物体的像的光L1~Ln从一对反射镜10而射出。即,从一对反射镜10,沿用户2的眼睛的左右方向,射出表示n个物体M的像。于是,用户2可在左右方向的宽的范围内,辨认物体M的像。
另外,可考虑伴随反射次数的增加的光L的亮度的降低与光L的入射初期的亮度,适当确定第1反射镜11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光量比,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光量比不限于1∶9。
通过这样的作用,为了通过反射部30而适当地辨认死角区域D的像,必须要求将反射部30设置于与用户2的视点相对应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高度的调节通过在下面描述的滑动部40和锁定部50而可容易进行。
(滑动部40)
滑动部40包括安装于框体20的背面侧的滑动板41与安装于支柱6R侧的导轨42。滑动板41和导轨42中的各自部件由比如金属材料形成。
具体来说,滑动板41像图5所示的那样,安装于在框体20的背面侧突出的连接部件24上。连接部件24既可与框体20形成一体,也可为单独体。像这样,滑动板41固定于反射部30上。
导轨42相对构成支柱6R的支柱主体6a(参照图6)而不动。具体来说,导轨42安装于固定在支柱主体6a上的后述的卡合部53上,由此相对支柱主体6a而不动。
支柱6R像图6所示的那样,为车辆1的框体的一部分,其包括由钢等形成的支柱主体6a;支柱外罩(支柱装饰部)6b,其由树脂等形成,覆盖支柱主体6a的车室侧。导轨42包括沿支柱6R所延伸的方向(Y方向)而延伸的导向槽42a,按照在导向槽42a中嵌合滑动板41的方式设置。
滑动板41可在导向槽42a的内部滑动,由此,反射部30可沿导轨42而滑动。
像图4所示的那样,在支柱外罩6b上,按照不妨碍反射部30的滑动的方式形成开口部6c。开口部6c按照横跨于反射部30可滑动的范围的方式形成,但是如果没有采取任何的对策,则用户2会观看到支柱主体6a,美观性差。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100中设置外罩部件25,该外罩部件25相对反射部30而不动,并且位于支柱外罩6b和支柱主体6a之间。
外罩部件25比如固定于反射部30的框体20的一部分上,可与反射部30一起地滑动。外罩部件25以大于支柱外罩6b的开口部6c的方式形成,特别是,按照其一部分与支柱外罩6b重合的方式,充分地大于开口部6c的Y方向的宽度。由此,即使在为了高度调整,使反射部30滑动的情况下,仍可防止支柱主体6a露出,车辆1内部的美观性差的情况。另外,对于外罩部件25,通过与支柱外罩6b相同的材质,对表面进行精加工处理,通过相同的颜色而形成。由此,可防止车辆1内部的美观性进一步变差。另外,从美观性的观点来说,最好反射部30的框体20也通过与它们相同的色调而形成。
(锁定部50)
锁定部50包括使反射部30与支柱6R(支柱主体6a)卡扣的卡扣部51;弹性部件52;与卡扣部51卡合的卡合部53。
卡扣部51由树脂等形成,像图5~图7(a)所示的那样,包括作为通过用户2而进行按压操作的部分的操作部51a;于+X方向而突出的梳齿部51b;轴部51c,该轴部51c从梳齿部51b的背面朝向-X方向而突出。
操作部51a在图中没有示出,其从支柱6b的开口部6c而向外部露出(朝向+X方向而突出),可通过用户2的手指等而进行按压操作。
在没有对操作部51a进行操作的状态,通过后述的弹性部件52的恢复力,卡扣部51维持与卡合部53卡合的状态。该状态为无法使反射部30沿支柱6R而滑动的(无法进行反射部30的高度调节)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在用户2于-X方向按压操作部51a的状态,卡扣部51于抵抗弹性部件52的恢复力的方向而运动。由此,处于卡扣部51的卡扣解除的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时,可使反射部30沿支柱6R而滑动。其具体内容将在后面描述。
轴部51c的前端像图5、图6所示的那样,支承于形成在反射部30的框体20的背面侧的轴承部26上。该轴承部26按照可于大致X方向而滑动的方式支承轴部51c。
弹性部件52比如为通过金属形成的螺旋弹簧,其设置于轴部51c上(像图5等所示的那样,处于在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52中插入轴部51c的样子)。另外,弹性部件52位于设置于框体20上的轴承部26与梳齿部51b的背面之间。由此,弹性部件52通过其恢复力,使卡扣部51朝向+X方向而偏置。
卡合部53为由树脂等形成,其像图7所示的那样,为沿支柱6R(沿Y方向)的板状的部件。卡合部53像图6所示的那样,固定于支柱主体6a中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卡合部53按照包括于-X方向而突出且沿Y方向而排列的梳齿部53a的方式形成。梳齿部53a会与通过弹性部件52而向+X方向偏置的卡扣部51的梳齿部51b啮合。
从这里起,对在由以上结构构成的死角辅助装置100中,如何地调整反射部50的高度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锁定部50锁定的状态中,通过弹性部件52的+X方向的偏置力,卡扣部51的梳齿部51b与相对支柱6R而不动的卡合部53的梳齿部53a啮合,由此,卡扣部51与卡合部53卡合,反射部30位于某高度。
如果用户2通过手指等使操作部51a朝向支柱6R而按压(抵抗弹性部件52的恢复力),则卡扣部51于-X方向运动,卡扣部51的梳齿部51b与卡合部53的梳齿部53a离开。由此,处于卡扣部51的卡扣被解除的解除状态。
用户2在像这样按压操作部51a的状态(在保持解除状态),使反射部30沿Y方向滑动,使其位于所希望的高度。通过像前述那样,滑动板41可在导向槽42a的内部滑动,反射部30可沿导轨42而滑动。
如果在将反射部30调节到所希望的高度后,用户2将手指等从操作部51a上离开,停止按压操作,则通过弹性部件52的恢复力卡扣部51于+X方向而运动,恢复到按压操作前的位置(基本X方向的位置)。由此,锁定部50处于卡扣部51和卡合部53卡合的锁定状态,反射部30与支柱6R(支柱主体6a)卡扣。
通过以上的操作,将反射部30调节到所希望的高度,固定于该高度。
像这样,按照第一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100,由于仅仅通过对操作部51a进行按压操作,使反射部30滑动,反射部30的高度便可调节,故调节容易。该效果通过具有下述的结构的死角辅助装置100而实现。
以上说明的死角辅助装置100辨认由车辆1的支柱6R而遮挡的死角区域D的像(物体M的像)。死角辅助装置100包括反射部30,该反射部30具有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该第1反射镜11反射射入的光中的一部分,使其它的部分透射,该第2反射镜12与第1反射镜11相对,使来自第1反射镜11的光朝向第1反射镜11而反射;滑动部40,该滑动部40可使反射部30沿支柱6R延伸的方向而滑动;锁定部50,该锁定部50在锁定状态,使反射部30相对支柱6R而不动。
反射部30通过下述光,于车辆1的内部而辨认上述像,该光指射入第1反射镜11和第2反射镜12之间的表示上述像的光中的透过第1反射镜11的光。
在解除锁定部50的锁定状态,使反射部30沿上述方向(Y方向)而滑动后,使锁定部50处于锁定状态,由此,反射部30的上述方向的位置可调节。
另外,锁定部50包括相互啮合的卡扣部51(第1部件的一个例子)和卡合部53(第2部件的一个例子);弹性部件52,该弹性部件52使卡合部51朝向卡合部53而偏置;操作部51a,该操作部51a在进行解除锁定状态的解除操作时,使卡扣部51和卡合部53沿弹性部件52的偏置方向作用的方向离开。
如果解除对操作部51a的解除操作,则可解除反射部30相对支柱6R而卡扣的状态,可使反射部30沿上述方向而滑动。
如果停止对操作部51a的解除操作,则处于通过弹性部件52的偏置力,反射部30相对支柱6R而卡扣的锁定状态。
此外,反射部30包括框体20。卡扣部51设置于框体20上,在对操作部51a进行按压操作时,与操作部51a一起运动。卡合部53相对支柱6r而不动。弹性部件52进行下述解除操作,即,使卡扣部51朝向卡合部53而偏置,沿抵抗弹性部件52的偏置力的方向而按压操作部51a,由此,卡扣部51与卡合部53离开。
另外,支柱6R包括支柱主体6a与覆盖支柱主体6a的支柱外罩6b,在支柱外罩6b上,按照跨过反射部30可滑动的范围的方式开设开口部6c。死角辅助装置100还包括外罩部件25,该外罩部件25相对反射部30而不动,伴随反射部30的滑动而滑动,外罩部件25位于支柱外罩6b和支柱主体6a之间,封闭开口部6c,即使在使反射部30滑动的情况下,仍不使支柱主体6a相对开口部6c而露出。
由此,即使在为了调节高度,使反射部30滑动的情况下,仍可防止支柱6a露出,车辆1内部的美观性差的情况。另外,最好,为了使美观性良好,对于外罩部件25,采用与支柱外罩6b相同的材质,进行表面精加工,通过相同的颜色而形成。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给出反射部30在开设于支柱外罩6b上的开口部6c的内部滑动,可进行高度调节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
还可像图8(a)、图8(b)所示的变形例子的死角辅助装置110那样,按照可使反射部30在支柱外罩6b上(支柱外罩6b的+Z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图8(a)、图8(b)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在死角辅助装置110中,与反射部30的框体20一体地形成的外罩部件125按照覆盖支柱外罩6b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支柱外罩6b中的由外罩部件125覆盖的区域的一部分开设开口部6d(参照图8(b))。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经由该开口部6d,反射部30通过与前述相同的滑动部(滑动板41和导轨42),可相对支柱主体6a而滑动。另外,由于反射部30的高度调节的操作与前述相同,故是容易的。
在以上的说明中,给出各种的具体的例子,但是,可适当变更操作部51a的突出方向、弹性部件52的形状或恢复力的方向、滑动部40的形状等。比如,弹性部件52不限于金属弹簧,也可为树脂弹簧。另外,弹性部件52还可为扭力弹簧、板簧等。
在以上的说明中,给出在连续地对操作部51a进行按压操作时,锁定部50保持在解除状态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死角辅助装置100(在下面,变形例子的死角辅助装置110也相同),该方式为,还设置下述机构,如果用户2一次按压操作部51a,则该机构保持解除状态,在使反射部30滑动而进行高度调节后,如果再次按压操作部51a,则处于锁定状态。
在以上的说明中,给出弹性部件52将设置于反射部30侧的卡扣部51按压于设置在支柱6R侧的卡合部53上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死角辅助装置100也可按照弹性部件52将卡合部53按压于卡扣部51上的方式构成。
从这里起,对卡扣部和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和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200、300进行说明。在下面,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而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9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20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像该图所示的那样,构成滑动部40的滑动板41和导轨42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一方面,第2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250包括将反射部30与支柱6R卡扣的卡扣部251、弹性部件252与于Z轴方向与卡扣部251面对而卡合的卡合部253。
卡扣部251像图9所示的那样,包括于-Z方向而突出的梳齿部251b、与于-Z方向而突出的轴部251c。另外,卡扣部251可相对反射部30的框体2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
梳齿部251b按照沿Y方向而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梳齿部251b具有2个,按照于X方向相互间隔开的方式设置。轴部251c位于2个梳齿部251b之间,并且按照贯穿滑动板41的方式设置。
在第2实施方式中,像后述的那样,反射部30(框体20)本身用作通过用户2而进行按压操作(在第2实施方式中,于+Z方向而上抬反射部30的操作)的操作部。
在没有对反射部30进行上抬操作的状态,通过后述的弹性部件252的恢复力,卡扣部251处于与卡合部253卡合的状态。该状态为无法沿支柱6R而使反射部30滑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用户2于+Z方向而上抬反射部30的状态(第2实施方式的解除操作状态),卡扣部251于抵抗弹性部件252的恢复力的方向而运动。由此,处于解除卡扣部251的卡扣的解除状态。
轴部251c在-Z方向而贯穿滑动板41,伴随反射部30的Z方向的运动,于Z轴方向而运动。于是,如果于+Z方向而对反射部30进行上抬操作,则轴部251c也于+Z方向而运动。
轴部251c的前端位于滑动板41和导轨42之间。弹性部件252按照将轴部251c的前端和滑动板41的内面(朝向-Z方向的面)连接的方式设置。
弹性部件252为比如螺旋弹簧,通过其恢复力使卡扣部251朝向-Z方向而偏置。
卡合部25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为固定于支柱主体6a上的板状的部件。其中,卡合部253像图9所示的那样,按照具有于+Z方向而突出,并且沿Y方向而延伸的梳齿部253a的方式形成。梳齿部253a按照在Z轴方向与卡扣部251的2个梳齿部251b的各梳齿部面对的方式形成2个。像这样而形成的梳齿部253a、与通过弹性部件252而于-Z方向偏置的卡扣部251的梳齿部251b啮合。
另外,最好,卡合部253的梳齿部253a呈图12(a)所示的形状。具体来说,最好,构成梳齿部253a的各梳齿像该图那样,从侧面观看呈具有与Z轴平行的底面的三角形状。此外,最好,卡扣部251的梳齿部251b按照与像这样而形成的梳齿部253a啮合的方式形成。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可抑制反射部30因自重、振动,向下方(-Y方向)滑落的情况。这一点对于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300来说,是相同的。
从此起,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200,对如何调节反射部30的高度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锁定部250锁定的状态,通过弹性部件252的-Z方向的偏置力,卡扣部251的梳齿部251b与相对支柱6R而不动的卡合部253的梳齿部253a啮合,由此,反射部30位于某高度。
如果用户2抵抗弹性部件252的恢复力,使反射部30(框体20)于+Z方向上抬,则卡扣部251于+Z方向运动,卡扣部251的梳齿部251b与卡合部253的梳齿部253a离开。由此,处于解除卡扣部251的卡扣的解除状态。
用户2在像这样对反射部30进行上抬操作的状态,沿Y方向而滑动,位于所希望的高度。
在使反射部30位于所希望的高度后,如果用户2停止反射部30的上抬操作,则通过弹性部件252的恢复力,卡扣部251与反射部30一起地于-Z方向而运动,恢复到上抬操作前的位置。由此,锁定部250处于卡扣部251和卡合部253卡合的锁定状态,反射部30与支柱6R卡扣。
通过以上的操作,将反射部30调节到所希望的高度,固定于该高度。由于像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还用作操作部的反射部30进行上抬操作(+Z方向的按压操作),仅仅通过使反射部30滑动,便可调节反射部30的高度,故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调节容易。
(第3实施方式)
图10、图11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30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部350与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弹性部件352(主要参照图12(b))设置于铰接部60上。
第3实施方式的锁定部350包括卡扣部351,该卡扣部351使反射部30卡扣于支柱6R上;弹性部件352;卡合部353,该卡合部353于Z轴方向与卡扣部351面对而卡合。
卡扣部351所具有的梳齿部351b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按照沿Y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但是,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仅仅设置1个。另外,卡合部353所具有的梳齿部353a也同样地仅仅设置1个。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300包括将滑动板41和反射部30的框体20连接的铰接部60。
该铰接部60包括与Y方向基本平行的铰接轴60a,可以该铰接轴60a为中心,相对滑动板41,使反射部30沿图10、图12(b)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而旋转。另外,铰接部60和反射部30的框体20经由固定部件61而连接。固定部件61既可与框体20形成一体,也可是单独体。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反射部30(框体20)本身用作通过用户2而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反射部30的按压操作为将图10中的反射部30的铰接轴60a的右侧的部分上抬的操作(或将铰接轴60a的左侧的部分下压的操作)。
像这样而没有对反射部30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处于通过后述的弹性部件352的恢复力,卡扣部351和卡合部353卡合的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在用户2对反射部30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第3实施方式的解除操作状态),卡扣部351向抵抗弹性部件352的恢复力的方向运动。由此,处于卡扣部351的卡扣解除的解除状态。
弹性部件352由比如扭力弹簧构成,设置于铰接部60上。弹性部件352按照在铰接部60打开的方向具有恢复力的方式设置。
像这样而设置的弹性部件352通过其恢复力,使卡扣部351朝向大致-Z方向偏置。具体来说,弹性部件352经由铰接部60,以铰接轴60a为中心,于图10、图12(b)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使反射部30偏置。由此,固定于反射部30上的卡扣部351也以铰接轴60a为中心,沿顺时针旋转方向而偏置,其结果是,在大致-Z方向偏置。
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的铰接部60和弹性部件352,卡扣部351的梳齿部351b向大致-Z方向偏置,与卡合部353的梳齿部353a啮合。
从这里,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300,对如何调整反射部30的高度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锁定部350锁定的状态,通过以弹性部件353的铰接轴60a为中心的沿图10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偏置力,卡扣部351的梳齿部351b与相对支柱6R而不动的卡合部353的梳齿部353a啮合,由此,反射部30位于某高度位置。
如果用户2对反射部30(框体20)进行按压操作(像前述那样,将反射部30的右侧上抬,或将其左侧下压),则铰接轴60a为中心,经由固定部件61而固定于铰接轴60上的反射部30沿逆时针旋转方向而运动。伴随该运动,卡扣部351的梳齿部351b与卡合部353的梳齿部353a离开。由此,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300像图11所示的那样,处于卡扣部351的卡扣解除的解除状态。
用户2在保持该解除状态,沿Y方向使反射部30滑动,使其位于所需的位置。
在将反射部30位于所希望的高度后,用户2在停止反射部30的按压操作时,通过弹性部件352的恢复力,卡扣部351与反射部30一起地,于以铰接轴60a为中心的顺时针旋转的方向运动,恢复到按压操作前的位置。由此,锁定部350处于卡扣部351和卡合部353卡合的锁定状态,反射部30与支柱6R卡扣。
通过以上的操作,将反射部30调节到所希望的高度,固定于该高度。像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仅仅通过对还用作操作部的反射部30进行按压操作,使反射部30滑动,反射部30的高度可调节,故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调节容易。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给出弹性部件352按照在铰接部60的打开方向具有恢复力的方式设置的例子,但是,还可按照铰接部60的关闭方向具有恢复力的方式设置。在下面,参照图12(c)而对像这样设置弹性部件352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该变形例的铰接部60按照沿与上述图12(b)所示的铰接部60相反的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而打开的方式设置。另外,弹性部件352像图12(c)所示的那样,沿关闭铰接部60的方向偏置。
同样通过像这样构成的变形例子的弹性部件352,借助其恢复力,可使卡扣部351沿顺时针旋转方向偏置。由此,固定于反射部30上的卡扣部351也以铰接轴60a为中心而沿顺时针旋转方向偏置,其结果是沿大致-Z方向偏置。
同样在该变形例子中,用户2通过将反射部30中的铰接轴60a的图12(c)的右侧上抬,或将铰接轴60a的图12(c)的左侧下压,处于解除卡扣部351的卡扣的状态。另外,反射部30的高度调节的方法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相同。
在以上说明的第2和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200、300(还包括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子)中,卡扣部251、351(第1部件的一个例子)和卡合部253、353(第2部件的一个例子)在支柱6R中的朝向车辆1的内部的面的法线方向(基本Z方向)相互面对,相互啮合。另外,在第2和第3实施方式的死角辅助装置200、300中,反射部30的框体20用作操作部。即使像这样而形成,仍可像前述那样,反射部30的高度的调节是容易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子、附图。在不变更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可适当地变形(还包括结构元件的删除)。
在以上的说明中,给出死角辅助装置100、200、300设置于前支柱中的从驾驶员观看而位于右侧的支柱6R上的例子,但是也可设置于左侧的支柱6L上。
另外,对于车辆1的支柱,按照从车辆1的前方朝向后方的顺序,称为A支柱(前支柱)、B支柱、C支柱、D支柱……,当然,还因A支柱以外的支柱,产生死角。于是,死角辅助装置100还设置于B支柱、C支柱等的A支柱以外的支柱上。
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适当省略不重要的公知的技术事项的说明。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死角辅助装置,具体来说,本发明可适用于辨认由车辆的支柱遮挡,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的装置。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车辆;
标号2表示用户;
标号6R、6L表示支柱;
标号6a表示支柱主体;
标号6b表示支柱装饰部;
标号6c表示开口部;
符号D表示死角区域;
符号M表示物体;
标号100、200、300表示死角辅助装置;
标号10表示一对反射镜;
标号11表示第1反射镜;
标号12表示第2反射镜;
标号20表示框体;
标号25表示外罩部件;
标号26表示轴承部;
标号30表示反射部;
标号40表示滑动部;
标号41表示滑动板;
标号42表示导轨;
标号42a表示导向槽;
标号50、250、350表示锁定部;
标号51、251、351表示卡扣部;
标号51a表示操作部;
标号51b、251b、351b表示梳齿部;
标号51c、251c表示轴部;
标号60表示铰接部;
标号60a表示铰接轴;
标号52、252、352表示弹性部件;
标号53、253、353表示卡合部;
标号53a、253a、353a表示梳齿部。

Claims (6)

1.一种死角辅助装置,该死角辅助装置辨认由车辆的支柱遮挡且构成死角的区域的像,其特征在于,该死角辅助装置包括:
反射部,该反射部具有第1反射镜,该第1反射镜反射射入的光中的一部分,使另一部分透过;第2反射镜,该第2反射镜与上述第1反射镜面对,使来自上述第1反射镜的光朝向上述第1反射镜而反射;
滑动部,该滑动部可使上述反射部沿上述支柱所延伸的方向滑动;
锁定部,该锁定部在锁定状态使上述反射部相对上述支柱而不动,
其中,上述反射部在上述车辆内部通过下述光而辨认上述像,该光指射入上述第1反射镜和上述第2反射镜之间的表示上述像的光中的透过上述第1反射镜的光,
在解除上述锁定部的上述锁定状态,使上述反射部沿上述方向而滑动后,使上述锁定部处于上述锁定状态,由此可调节上述反射部的上述方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包括:
相互啮合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
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使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偏置;
操作部,该操作部在进行解除上述锁定状态的解除操作时,使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离开,
其中,如果对上述操作部进行上述解除操作,则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离开,可解除上述反射部与上述支柱卡扣的状态,使上述反射部沿上述方向滑动,
如果停止对上述操作部的上述解除操作,则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偏置力,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啮合,上述反射部处于与上述支柱卡扣的上述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包括保持上述第1反射镜和上述第2反射镜的框体,
上述第1部件设置于上述框体上,如果对上述操作部进行按压操作,则该第1部件与上述操作部一起地移动,
上述第2部件相对上述支柱而不动,
上述弹性部件使上述第1部件朝向上述第2部件而偏置,
通过沿抵抗上述弹性部件的偏置力的方向而按压上述操作部,进行上述第1部件与第2部件离开的上述解除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在朝向上述支柱的上述车辆内的面的法线方向相互面对、相互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包括保持上述第1反射镜和上述第2反射镜的框体,
上述框体作为上述操作部使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死角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柱包括支柱主体与覆盖上述支柱主体的支柱外罩,
在上述支柱外罩上,按照横跨上述反射部可滑动的范围的方式设置开口部,
上述死角辅助装置还包括外罩部件,该外罩部件相对上述反射部是不动的,伴随上述反射部的滑动而滑动,
上述外罩部件将上述开口部封闭,且该外罩部件的一部分与上述支柱外罩重合,即使在使上述反射部滑动的情况下,仍不使上述支柱主体相对上述开口部而露出。
CN201580040914.3A 2014-07-24 2015-07-10 死角辅助装置 Pending CN1065735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0432 2014-07-24
JP2014-150432 2014-07-24
JP2014256213A JP6424611B2 (ja) 2014-07-24 2014-12-18 死角補助装置
JP2014-256213 2014-12-18
PCT/JP2015/069840 WO2016013414A1 (ja) 2014-07-24 2015-07-10 死角補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578A true CN106573578A (zh) 2017-04-19

Family

ID=55162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0914.3A Pending CN106573578A (zh) 2014-07-24 2015-07-10 死角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10295A1 (zh)
EP (1) EP3173287A4 (zh)
JP (1) JP6424611B2 (zh)
CN (1) CN106573578A (zh)
WO (1) WO20160134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4733B2 (ja) * 2014-12-25 2019-02-06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死角補助装置
US10943485B2 (en) * 2018-04-03 2021-03-09 Baidu Usa Llc Perception assistant for autonomous driving vehicles (ADV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7788A (en) * 1973-03-30 1974-08-06 Gen Motors Corp One-way mirror periscope rear vision system
JPS58185338A (ja) * 1982-04-23 1983-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ナフタレンヒドロキシ化合物あるいはビフェニルヒドロキシ化合物の製法
US5790328A (en) * 1996-11-05 1998-08-04 Automotive Control Technologies, Inc. Vehicular visual safety device
JP2004255915A (ja) * 2003-02-24 2004-09-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廻りミラー配置構造
JP2005199844A (ja) * 2004-01-15 200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運転支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51567A (en) * 1927-03-24 1930-03-25 Frank L O Wadsworth Nonglare front-view mirror
JPS6170161U (zh) * 1984-10-15 1986-05-13
JPS6436537A (en) * 1987-07-31 1989-02-07 Mitsuo Ota Device for raising/lowering mirror
JPH06278532A (ja) * 1992-02-20 1994-10-04 Mitsuo Ota ミラー降昇装置
JPH0750737A (ja) * 1993-08-04 1995-02-21 Canon Inc 複合画像入出力装置
JP2601392Y2 (ja) * 1993-08-26 1999-11-15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外視認装置
EP1676747A4 (en) * 2003-10-08 2008-04-09 Honda Motor Co Ltd INTEGRATED MIRROR
JP2006231998A (ja) * 2005-02-23 2006-09-07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ピラー死角の視認装置
JP4832556B2 (ja) * 2009-07-10 2011-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視認装置
EP3088252B1 (en) * 2013-12-25 2019-01-30 Nippon Seiki Co., Ltd. Blind spot assist device
JP6405627B2 (ja) * 2013-12-25 2018-10-17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死角補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7788A (en) * 1973-03-30 1974-08-06 Gen Motors Corp One-way mirror periscope rear vision system
JPS58185338A (ja) * 1982-04-23 1983-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ナフタレンヒドロキシ化合物あるいはビフェニルヒドロキシ化合物の製法
US5790328A (en) * 1996-11-05 1998-08-04 Automotive Control Technologies, Inc. Vehicular visual safety device
JP2004255915A (ja) * 2003-02-24 2004-09-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廻りミラー配置構造
JP2005199844A (ja) * 2004-01-15 200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運転支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3287A1 (en) 2017-05-31
JP2016028933A (ja) 2016-03-03
EP3173287A4 (en) 2018-04-04
WO2016013414A1 (ja) 2016-01-28
JP6424611B2 (ja) 2018-11-21
US20170210295A1 (en) 2017-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8798B2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JP2002331855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開口部カバーユニット
DE102016124125A1 (de) Kraftfahrzeug-Innenverkleidungsteil
KR102320257B1 (ko) 차량용 헤드업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50362731A1 (en) Head-up display system with a drive mechanism to move a combiner
CN106573578A (zh) 死角辅助装置
US9423613B2 (en) Vehicle display device with linearly retractaable reflection plate
KR102018166B1 (ko) 자동차용 제어 디스플레이 모듈
DE102013207797A1 (de) Schminkspiegel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rücksitz
JP2017522231A (ja) 車両のインナトリムの開口開閉用ユニット
CN106458031A (zh) 车辆显示装置
DE102021116811A1 (de) Anzeigesystem
JP2008062912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ストッパ構造
US12017591B2 (en) Trim panel for an external pillar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trim panel
US20210208426A1 (en) High reflectance heads-up display with display element concealment
WO2017094704A1 (ja) 車両用視認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並びに車両用視認装置
US10950208B2 (en) Rear vision projected display for a vehicle
US9507163B2 (en) Exterior member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10698253B2 (en) Front panel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9014456A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JP5660791B2 (ja) 車両用車外視認装置
CN220076286U (zh) 汽车面板组件及汽车
JP2021187373A (ja) 車両用カメラユニット
EP2505433B1 (de) Spiegelkopf einer Innenrückblickspiegelanordnung für Kraftfahrzeuge
FR3109916A1 (fr) Dispositif d’affichage pour vehic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