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8724B -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8724B
CN106558724B CN201610659886.XA CN201610659886A CN106558724B CN 106558724 B CN106558724 B CN 106558724B CN 201610659886 A CN201610659886 A CN 201610659886A CN 106558724 B CN106558724 B CN 106558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ppet
electrode slice
thicknes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598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8724A (zh
Inventor
多贺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K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K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D Corp filed Critical CK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8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8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8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8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01M10/0409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for cells with woun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Winding Of Web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其中,可通过调节垂片的焊接位置,将垂片更加确实地设置于沿卷绕元件的周向的规定的范围内。垂片焊接装置(75)将规定的垂片焊接于带状的电极片(4、5)上,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存在部和不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并且该电极片通过卷绕于可旋转的卷芯(13、14)上,构成规定的电池元件。垂片焊接装置(75)包括运送电极片(4、5)的第2排送辊(751);垂片焊接机构(754),其设置于电极片(4、5)的运送通路上,将上述垂片焊接于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厚度计量机构(756),其计量电极片(4、5)的厚度;控制装置(759),其根据厚度计量机构(756)的计量结果,调节沿电极片(4、5)的运送方向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

Description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垂片焊接于电极片上的垂片焊接装置以及用于制造卷绕电极片等的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比如,在用作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卷绕元件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涂敷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电极片、与涂敷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电极片在经由通过绝缘原材料形成的两个分隔片而重合的状态而被卷绕。
在制造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中,上述两个电极片和分隔件分别沿各自的运送通路从上游侧运送给可旋转的卷芯。接着,通过该卷芯,电极片和分隔件以重合的状态被卷绕,最终,通过规定的固定用胶带,终止分隔件的终端部的卷绕,由此,获得卷绕元件(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还有,在卷绕之前,相对正负两电极片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活性物质未涂敷部),通过焊接设置规定的垂片(比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在将垂片焊接于电极片上的垂片焊接装置中,从呈卷状而卷绕的原料卷,一边排送电极片一边运送电极片,并且通过沿该运送通路而设置的焊接机构,将垂片焊接于电极片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焊接有垂片的电极片被卷取而呈卷状,或原样地供给上述卷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2657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1—1653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具有垂片设置于沿卷绕元件的周向的规定的范围内的要求。但是,人们考虑:按照垂片设置于上述规定的范围的中心的方式,设定垂片的焊接位置等。
但是,具有下述的危险,即,因活性物质的涂敷厚度的不同等,电极片的厚度产生不一致,因该厚度的不一致,垂片脱离上述规定的范围而被设置。
比如,在电极片较厚的场合,由于卷绕中的电极片等的周长大于通常的尺寸,故对于各周来说必要的电极片的一周的长度大于通常的尺寸。由此,具有下述的危险,伴随卷绕的进行,垂片的设置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应通常设置的位置的靠近卷芯的旋转方向前方侧,进而,垂片设置于上述规定的范围的偏向上述旋转方向前方侧。
另一方面,在电极片较薄的场合,由于卷绕中的电极片等的周长小于通常的尺寸,故对于各周来说必要的电极片的一周的长度减少。由此,伴随卷绕的进行,垂片的设置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应通常设置的位置的更向卷芯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进而,垂片设置于上述规定的范围的偏向上述旋转方向后方侧。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其中,可通过调节垂片的焊接位置,将垂片更加确实地设置于沿卷绕元件的周向的规定的范围内。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适合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对相应的技术方案,附加特有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垂片焊接装置,该垂片焊接装置将规定的垂片焊接于带状的电极片上,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存在部和不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并且该电极片通过借助可旋转的卷芯而卷绕,构成规定的卷绕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垂片焊接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运送上述电极片;
焊接机构,该焊接机构设置于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上,将上述垂片焊接于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
厚度计量机构,该厚度计量机构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根据上述厚度计量机构的计量结果,调节沿上述电极片的运送方向的上述焊接机构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控制机构,根据所计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调节沿电极片的运送方向的垂片的焊接位置。于是,可更加确实地防止电极片的厚度的影响造成的垂片的错位,可将垂片更加确实地设置于沿卷绕元件的周向的规定的范围内。
比如,在已计量的电极片的厚度较厚的场合,如果垂片的焊接位置为通常位置,则在卷绕电极片而获得的卷绕元件中,会导致垂片设置于应通常设置的位置的更靠近卷芯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在该场合,将上述技术方案1的垂片焊接位置调节到:从通常的焊接位置偏移到与卷芯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相对应的方向的位置。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计量机构于比上述焊接机构更靠近上游侧的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厚度计量机构,在比焊接机构更靠近上游侧计量电极片的厚度。于是,垂片的存在不对厚度计量造成影响,可更加正确地计量电极片的厚度。其结果是,可更加适当地调节垂片的焊接位置。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计量机构包括:
第1测长辊,该第1测长辊在上述电极片弯曲的状态被架设于外周上,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第2测长辊,该第2测长辊按照在其与该第1测长辊之间夹持上述电极片的方式设置,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根据上述电极片从上述两个测长辊之间通过时的下述差值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该差值为,上述第1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内周面接触的旋转量同上述第2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外周面接触的旋转量的差值。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通过较简单的方法,可以良好的精度,计量运送中的电极片的厚度。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机构根据通过上述厚度计量机构而计量的下述厚度,调节焊接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该厚度为从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的部位到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的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从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的起始端到垂片之间的电极片的厚度、与卷绕元件的该垂片的设置位置密切相关,从上述起始端到垂片的电极片的厚度构成改变垂片的设置位置的主要原因。
按照该观点,如果采用技术方案4,则根据从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的起始端的部位,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的电极片的厚度,调节焊接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的垂片的焊接位置。于是,可使垂片的焊接位置更加适当,可使垂片以非常良好的精度设置于上述规定的范围内。
技术方案5.涉及一种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技术方案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
卷芯,该卷芯设置于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的最下游,能以本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并且一边将焊接有上述垂片的上述电极片和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带状的分隔件重合,一边对它们进行卷绕。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实现基本上与上述技术方案1等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电池元件的外观基本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表示焊接有正电极垂片的正电极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表示焊接有负电极垂片的负电极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卷绕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5为卷绕部的简要结构图;
图6为卷芯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表示基准焊接位置的例子的图;
图8为用于说明在电极片的厚度较厚的场合,没有调节垂片的焊接位置时的垂片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用于说明在电极片的厚度较小的场合,没有调节垂片的焊接位置时的垂片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0为列举卷芯的转数与垂片的错位量的关系的图;
图11为表示电极片中的通过检测传感器的部位的厚度等的图;
图12为表示电极片中的通过检测传感器的部位的厚度等的图;
图13为表示电极片中的通过检测传感器的部位的厚度等的图;
图14为焊接步骤的流程图;
图15为卷绕步骤的流程图;
图16为开始卷绕时的卷绕部的简要结构图;
图17为切断分隔件时的卷绕部的简要结构图;
图18为第2实施方式的垂片焊接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19为第2实施方式的焊接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作为通过卷绕装置而获得的卷绕元件的锂离子电池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像图1所示的那样,锂离子电池元件1(在下面简称为“电池元件1”)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经由两个分隔片2、3,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以重合的状态被卷绕。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分隔片2、3和电极片4、5统称为“各种片2~5”。
分隔片2、3分别呈具有同一宽度的带状,由聚丙烯(PP)等的绝缘体构成,以便防止不同的电极4、5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短路的情况。
电极片4、5由薄板状的金属片构成,具有与分隔片2、3基本相同的宽度。另外,在电极片4、5的内外两个面上涂敷活性物质。正电极片4采用比如铝箔片,在其内外两个面上,以规定间隔而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比如锰酸锂颗粒等)。负电极片5采用比如铜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比如活性碳等)。另外,经由活性物质,可进行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之间的离子交换。更具体地说,在充电时,离子从正电极片4侧移向负电极片5侧,在放电时,离子从负电极片5侧移向正电极片4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一个电池元件的两个电极片4、5的长度为分别预先设定的一定的规定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为较小的长度(比如5000mm),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的长度为稍大于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的长度(比如5500mm),以便更加确实地通过负电极片5而覆盖正电极片4。
此外,像图2和图3所示的那样,在电极片4、5的外面上,具有没有涂敷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与涂敷了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存在部4c、5c(在图2、图3中,活性物质存在部4c、5c带有散点图案)。另外,在正电极片4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上,焊接作为垂片的正电极垂片4a,并且于内外两个面上粘贴用于保护该正电极垂片4a的保护胶带7。此外,在负电极片5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5b上,焊接作为垂片的负电极垂片5a,并且于内外两个面上粘贴用于保护该负电极垂片5a的保护胶带7。还有,多个上述正电极垂片4a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端缘而伸出,并且多个上述负电极垂片5a从负电极片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缘而伸出。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元件1中,轴正交截面的外周形状呈长圆形状、椭圆形状等的旋转对称形状。另外,正电极垂片4a和负电极垂片5a分别按照沿电池元件1的周向设置于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理想状态,于电池元件1的一端部并设有两列的正电极垂片4a,并且于电池元件1的另一端部,并设有两列的负电极垂片5a(参照图1)。
在获得锂离子电池时,电池元件1设置于由金属制成的呈筒状的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池容器(外壳)内部,并且分别汇集正电极垂片4a和负电极垂片5a。另外,所汇集的正电极垂片4a与正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所汇集的负电极垂片5a与负极端子部件(在图中未示出)连接,两个端子部件以将上述电池容器的两端开口闭塞的方式设置,由此可获得锂离子电池。
下面对用于制造电池元件1的卷绕装置10进行说明。像图4所示的那样,卷绕装置10包括:用于卷绕各种片2~5的卷绕部11;正电极片供给器31;负电极片供给器41;分隔件供给装置51、61。另外,上述卷绕部11、各供给器31、41、51、61主要为通过规定的控制用装置(在图中未示出)而进行动作控制的结构。
正电极片供给器31包括正电极片4呈卷状而卷绕的正电极片原料卷32。正电极片原料卷32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从此处适当地抽出正电极片4。
另外,处于下述状态,即,在构成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正电极片4的外面上,交替地形成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和活性物质存在部4c。另外,在正电极片原料卷32中,构成一个电池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按照多个而串联,在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各自片中,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位置与其宽度相同。此外,具有构成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因活性物质的涂敷厚度不同等的理由,针对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各批而不同的情况。另外,同样在构成正电极片原料卷32的正电极片4中,在各部位中,厚度会不同。这些方面对于负电极片5也是同样的。
正电极片供给器31包括:片插入机构71;片切断用切割器72;第1排送辊73;缓存机构74;垂片焊接装置75;张力施加机构76。
正电极片供给器31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其按照沿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可移动到接近卷绕部11的接近位置、与和卷绕部11离开的离开位置的方式构成。片插入机构71包括可持握正电极片4的一对夹具71a、71b。夹具71a、71b按照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时,通过夹具71a、71b持握正电极片4,然后,片插入机构71接近卷绕部11。
片切断用切割器72用于切断正电极片4,其包括分别位于正电极片4的内外两侧的一对刃部72a、72b。片切断用切割器72按照可在以该对刃部72a、72b夹持正电极片4的方式定位的片切断位置、与退避到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之外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构成。
另外,正电极片4的切断在通过上述夹具71a、71b持握正电极片4的状态进行。另外,在片插入机构71朝向卷绕部11侧接近而移动,以便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绕部11时,一对刃部72a、72b分别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离开,由此不阻碍片插入机构71的移动。
第1排送辊73包括与在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连接的上下一对辊73a、73b,按照一边通过两辊73a、73b而夹持正电极片4,一边朝向卷绕部11排送正电极片4的方式构成。
缓存机构74包括一对传动辊74a、74b与升降辊74c,该升降辊74c按照在两个辊74a、74b之间,可于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具有吸收第1排送辊73产生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与垂片焊接装置75(后述的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的差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缓冲机构74,在从片切断用切割器72到垂片焊接装置75之间,可贮存构成电池元件1的一个量的长度的正电极片4。
垂片焊接装置75具有确定正电极垂片4a相对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焊接位置,并且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已确定的焊接位置的功能。关于垂片焊接装置75的结构,将在后面具体描述。
张力施加机构76包括一对辊76a、76b,以自由摇摆的方式设置于两个辊76a、76b之间的自由辊76c。自由辊76c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转矩控制的规定的伺服电动机(在图中未示出)而动作,通过规定的装置控制上述伺服电动机,由此,可改变施加给正电极片4的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由辊76c起通过对正电极片4施加张力,防止正电极片4的松弛的作用。
负电极片供给装置41一边将负电极垂片5a焊接于负电极片5上,一边将焊接有负电极垂片5a的负电极片5供给到卷绕部11。负电极片供给器41在其最上游侧,包括负电极片5呈卷状而卷绕的负电极片原料卷42。负电极片原料卷4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从这里适当地抽出负电极片5。
此外,在从负电极片原料卷42到卷绕部11的负电极片5的运送通路的中途设置片插入机构71、片切断用切割器72、第1排送辊73、缓存机构74,垂片焊接装置75与张力施加机构76等。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各种结构与设置于正电极片4的运送通路上的结构相同,故其具体的说明省略。
分隔件供给装置51、61用于将分隔件2、3分别供给到卷绕部11,包括分隔件原料卷52、62,在该分隔件原料卷52、62中,分别呈卷状而卷绕分隔件2、3。分隔件原料卷52、62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从这里,适当地抽出分隔件2、3。
还有,在分隔件2、3的运送通路的中途,与电极片4、5的运送通路相同,设置张力施加机构76。由于该张力施加机构76的各种结构与设置于电极片4、5的运送通路上的结构相同,故其具体的说明省略。
再有,在各种片2~5的供给通路的中途,设置使各种片2~5汇集的一对导向辊78a、78b等的用于对各种片2~5进行导向的各种导向辊(标号省略)。
下面对卷绕部11的结构进行说明。像图5所示的那样,卷绕部11包括转台12,该转台12由以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旋转的相对的两个圆盘状的台构成;两个卷芯13、14,该两个卷芯13、14于该转台12的旋转方向,以180°的间隔而设置;两个支承辊15a、15b,该两个支承辊15a、15b设置于相对该卷芯13、14分别于转台12的旋转方向,每次错开基本90°的位置;分隔件切割器16;按压辊17,该按压辊17用于按压卷绕后的各种片2~5;胶带粘贴机构18,该胶带粘贴机构18用于粘贴规定的固定用胶带。
卷芯13、14分别用于在本身的外周侧卷取各种片2~5,按照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以本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13、14分别按照旋转轴的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为长方体状(扁平状)的方式构成。
此外,卷芯13、14沿转台12的轴线方向(图5等的纸面进深方向),以可相对构成转台12的一个台而出没的方式设置。另外,对于卷芯13、14,在相对上述一个台而突出的状态时,其前端部穿过形成于另一台上的接收用的孔,以可通过两个台而旋转的状态被支承。
还有,像图6所示的那样,卷芯13(14)包括分别沿本身的旋转轴方向(图6的纸面进深方向)而延伸的一对芯片13a、13b(14a、14b)。芯片13a、13b(14a、14b)分别呈扁平状,并且以与上述旋转轴相垂直的方向并列的状态设置,在芯片13a、13b(14a、14b)之间形成间隙13c(14c)。另外,芯片13a、13b(14a、14b)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与上述间隙13c(14c)相反一侧的部位呈直径为R(mm)的截面半圆形状。
再有,芯片13a、13b(14a、14b)的外周面中的从形成上述间隙13c(14c)的面的端缘,连接上述半圆形部分的端缘的面分别呈平坦状。卷芯13(14)的平坦状部分的宽度设定为W(mm)。另外,卷芯13(14)中的沿卷绕各种片2~5的部分的旋转方向的长度在卷绕理想的电极片4、5以获得电池元件1时,针对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垂片4a、5a沿电池元件1的周向设置于规定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按照2列并设而设置)的尺寸。另外,理想的电极片4、5的厚度与基准值(理想值)相同,并且为垂片4a、5a焊接于规定的基准焊接位置的值。
返回到图5,卷芯13、14按照伴随转台12的旋转,可在卷绕位置P1与取下位置P2之间旋转运动的方式构成。
卷绕位置P1为相对一个卷芯13(14),卷绕各种片2~5的位置,将各种片2~5从上述各供给器31、41、51、61供给到上述卷绕位置P1。
取下位置P2为用于取下卷绕后的各种片2~5,即电池元件1的位置。在取下位置P2的周边部,设置用于从卷芯13(14)上取下电池元件1的取下装置(在图中未示出)等。
支承辊15a、15b用于在移向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14)与上述供给器31、41、51、61之间,挂绕、支承各种片2~5。
分隔件切割器16设置于卷绕位置P1的附近,可在接近转台12而切断分隔件2、3的切断位置、与和转台12离开且不妨碍卷芯13、14的移动的退避位置之间运动。
按压辊17设置于取下位置P2的附近,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可在接近转台12并按压各种片2~5的接近位置、与和转台12离开且不妨碍卷芯13、14的移动的退避位置之间运动。
胶带粘贴机构18设置于取下位置P2的附近,在卷绕结束时,接近转台12,将规定的固定用胶带粘贴于分隔件2、3的终端部。
下面对垂片焊接装置75的结构进行说明。像图4所示的那样,垂片焊接装置75包括作为运送机构的第2排送辊751;胶带粘贴机构752、753;作为焊接机构的垂片焊接机构754;检测传感器755;作为厚度计量机构的厚度计量机构756;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装置759。
第2排送辊751包括与在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连接的上下一对辊751a、751b,其按照一边通过两个辊751a、751b夹持正电极片4,一边朝向缓存机构74侧排送正电极片4的方式构成。
另外,第2排送辊751通过控制器759而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器759,调节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运送量)。通过调节正电极片4的运送量,调节相对垂片焊接结构754的沿片运送方向的正电极片4的临时停止位置。
此外,第2排送辊751的旋转量,即,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编码器而把握,从该编码器向控制器759,输入与上述旋转量(排送量)有关的信息。
还有,第2排送辊751的单位时间的两个电极片4、5的运送量的比等于通过卷芯13、14而卷绕两个电极片4、5时,单位时间的两个电极片4、5的排送量的比。比如,按照在卷绕时,即使在于正电极片4排送2.00mm的期间,负电极片5排送2.02mm的情况下,通过第2排送辊751,于正电极片4排送1.00mm的期间,负电极片5排送1.01mm的方式调节两个电极片4、5的运送速度。
胶带粘贴机构752、753分别设置于垂片焊接机构754的下游,胶带粘贴机构752具有将上述保护胶带7粘贴于正电极片4的内面上的功能,胶带粘贴机构753具有将上述保护胶带7粘贴于正电极片4的外面上的功能。
胶带粘贴机构752、753包括:分别伴随正电极片4而旋转的从动辊752a、753a;按压辊752b、753b,该按压辊752b、753b以可在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构成,其可压接于从动辊752a、753a上。通常,从动辊752a、753a和按压辊752b、753b处于与正电极片4非接触的状态,按压辊752b、753b经由正电极片4与从动辊752a、753a压接,由此,从动辊752a、753a可伴随电极片4进行旋转。
另外,在从动辊752a、753a的外周面规定位置设置用于吸接保持保护胶带7的胶带保持部(图示省略)。另外,保护胶带7吸接而保持于按压辊752a、753b上,并且在通过从动辊752a、753a和按压辊752b、753b夹持正电极片4的状态,运送正电极片4,从动辊752a、753a旋转,由此,上述保护胶带7粘贴于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地设定从动辊752a、753a的直径、保护胶带7的吸接保持位置、胶带粘贴机构752、753与垂片焊接机构754之间的距离等,以便实现上述粘贴功能。又,在保护胶带7的粘贴后,按压辊752b、753b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此外,从动辊752a、753a的保护胶带7的吸接保持力小于保护胶带7相对正电极片4的粘接力。由此,在粘贴保护胶带7时,保护胶带7从动辊752a、753a脱开,而粘贴于正电极片4上,以便特别地减少吸接保持力。
垂片焊接机构754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正电极片4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上。垂片焊接机构754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在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临时停止的状态进行。
检测传感器755检测正电极片4的外面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检测传感器755通过检测比如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和活性物质存在部4c的边界部位,检测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
厚度计量机构756包括:一对辊756a、756b;第1测长辊756c;第2测长辊756d。在第1测长辊756c的外周上,位于两辊756a、756b之间的正电极片4于折返而弯曲的状态被架设。第2测长辊756d按照在其与第1测长辊756c之间,夹持正电极片4的折返部分的方式设置。
还有,两个测长辊756c、756d为直径相互相同,并且分别可自由旋转的从动辊,伴随正电极片4的运送而旋转。另外,两个测长辊756c、756d的旋转量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编码器而把握,从该编码器向控制器759输入与两个测长辊756c、756d的旋转量有关的信息。
再有,由于两个测长辊756c、756d和正电极片4的位置关系像上述那样设定,故在正电极片4从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通过时,与正电极片4的内周面(弯曲内侧面)接触的第1测长辊756c的旋转量、与正电极片4的外周面(弯曲外侧面)接触的第2测长辊756d的旋转量产生差。对于该旋转量的差,正电极片4越厚,该差值越大,正电极片4越薄,该差值越小。
控制器759包括作为运算机构的CPU、存储各种程序的ROM、临时存储运算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等的各种数据的RAM、长期存储运算数据等的硬盘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59是正电极片4侧的垂片焊接装置75、与负电极片5侧的垂片焊接装置75共用的。通过控制器759,对比如第2排送辊751的两电极片4、5的排送开始、排送停止,垂片焊接机构754的焊接动作等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器759可根据第2排送辊751的旋转量,把握垂片焊接装置75的两个电极片4、5的运送量。
此外,在控制器759中,预先存储表示两个测长辊756c、756d的旋转量的差与电极片4、5的厚度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另外,控制器759在输入与两个测长辊756c、756d的旋转量有关的信息的场合,通过参考上述表格,可获得从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通过的电极片4、5的厚度。
还有,在控制器759的ROM、硬盘中,存储表示与电极片4、5的垂片4a、5a的基准焊接位置有关的信息的基准焊接位置表格(参照图7)。基准焊接位置表格对应于各电极片4、5,具有两个,基准焊接位置通过距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起始端的部分的距离(基准焊接距离)而表示。比如,正电极片4的基准焊接位置按照为通过图7而列举的值的方式设定。
但是,如果电极片4、5的全部区域的厚度为基准值(理想值),则将垂片4a、5a焊接于基准焊接位置,由此,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垂片4a、5a在分别并列的状态设置。但是,在电极片4、5的厚度不同于基准值的场合,具有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垂片4a、5a的设置位置产生错开的危险。
比如,在电极片4、5的厚度较大的场合,像图8所示的那样,伴随卷绕的进行,垂片4a、5a的中心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图8的虚线上的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另一方面,在电极片4、5的厚度较小的场合,像图9所示的那样,伴随卷绕的进行,垂片4a、5a的中心相对于通常应设置的位置(图9的虚线上的位置),慢慢地偏移到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后方侧。该错位量像图10的例子所示的那样,伴随卷芯13(14)的旋转的进行而增加。
于是,控制器759根据电极片4、5的厚度,确定两个电极片4、5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以便抑制垂片4a、5a的错位。具体来说,如果开始第2排送辊751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运送,则开始计量从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通过的电极片4、5的厚度。控制器759像图11所示的那样,根据厚度计量机构756的计量结果,以厚度计量机构756为基准,累计而保存位于其下游侧的电极片4、5的各部位的厚度的数据。在该数据伴随电极片4、5的运送而更新时,检测传感器755或其下游侧的电极片4、5的厚度也变化(参照图12,图13)。
再有,在开始电极片4、5的运送时,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起始端的部分处于与厚度计量机构756相对应(即,在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而设置的状态,伴随运送的开始,从相当于起始端的部分起依次计量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负电极片5早于正电极片4而开始运送,在负电极片5以规定量(比如与卷芯13、14中的卷绕各种片2~5的部分的长度相同的量)而运送后,开始正电极片4的运送。
如果电极片4、5的运送进行,通过检测传感器755检测两个电极片4、5的任意者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则控制装置759分别获得此时刻的从相当该起始端的部分到与检测传感器755相对应的部分的两个电极片4、5的厚度的平均值。其结果是,在检测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的一侧的电极片4、5中,获得从检测到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更正确地说,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和活性物质存在部4c、5c的边界部分)到相当于该起始端的部分之间的厚度的平均值。
然后,控制装置759分别获得从已获得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理想值)而得到的值x(mm)与从已获得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基准值而得到的值y(mm),计算已获得的两个值x、y的合计值x+y。
接着,控制装置759获得从检测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的时刻的相当于正电极片5的起始端的部分到与检测传感器755相对应的部分的长度,并且计算从卷芯13、14的转数的最小值中减去1而得到的值na,而该卷芯13、14的转数的最小值是将上述长度的正电极片4卷绕于卷芯13、14上所必需的。比如,在正电极片4的上述长度为L(mm)时,获得满足[(2×W×n)+π×[R×n+n×(n-1)×(0.15+0.10+0.02×2)]]≥L的最小的n(即,转数的最小值),然后,计算从已获得的值中扣除1而得到的值na。
另外,上述式为根据下面的思路而求出的。即,如果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为0.15mm,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基准值为0.10mm,分隔件2、3的厚度分别为0.02mm。此时电极片4、5的整个区域的厚度分别与基准值相同,则在各种片2~5于起始端对齐后,同时地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场合,在卷芯13(14)为n圈((n为0以上的整数)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长度约为[(2×W×n)+π×[R×n+n×(n-1)×(0.15+0.10+0.02×2)]]。上述式是照此观点而求解的。
另外,由于实际上像后述的那样,按照负电极片5和正电极片4的顺序卷取于卷芯13(14)上,故像上面假定的那样,没有各种片2~5在起始端对齐后,同时地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情况。即,在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之前,分隔件2、3和负电极片5以某程度卷绕于芯13(14)上。但是,在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之前,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较短,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时的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的周长、与卷芯13(14)本身的周长几乎没有变化。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开始正电极片4的卷取时的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分隔件2、3等的周长与卷芯13(14)本身的周长相同,进而,如上所述,各种片2~5在起始端对齐后,同时开始卷取于卷芯13(14)上。
然后,控制器759采用补偿值计算用的式[π×n×(n-1)×(x+y)],计算补偿值。即,在上述补偿值计算用的式中,代入针对n而计算的上述值na,并且代入针对(x+y)而计算的上述合计值x+y,由此计算补偿值。
另外,补偿值计算用的式在通过卷芯13(14)而卷绕各种片2~5时,表示卷芯13(14)旋转n圈时的各种片2~5的通常位置(理想位置)的错位量。上述补偿值计算用的式根据下述思路而求解。即,在实际上计量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为0.15+x(mm),实际上计量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平均值为0.10+y(mm)的场合,在卷芯13(14)旋转n圈时卷取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长度大约为[(2×W×n)+π×[R×n+n×(n-1)×(0.15+0.10+0.02×2+x+y)]]。于是,与电极片4、5的厚度与基准值相同的场合相比较,各种片2~5的卷取量以π×n×(n-1)×(x+y)的程度而产生差。上述补偿值计算用的式根据此点而计算。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的补偿值基本等于电极片4、5相对理想位置的错位量。
如果获得补偿值,则参考上述基准焊接位置表格,获得与构成垂片4a、5a的焊接对象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相对应的基准焊接距离。然后,将已获得的基准焊接距离和上述补偿值相加而得到的值作为垂片4a、5a的实际的焊接位置而确定。即,以与电极片4、5的假定的错位量相对应的量,将沿电极片4、5的运送方向而相对上述基准焊接位置错开的位置确定为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已确定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存储于硬盘中。
但是,在已获得的补偿值极大或极小的场合,焊接位置相对基准焊接位置,有较大错开,进而会产生垂片4a、5a焊接于活性物质存在部4c、5c的情况。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获得的补偿值在预定的最大阈值以上的场合,代替已获得的补偿值,将预先确定的最大补偿值用作补偿值。另外,在已获得的补偿值在预定的最小阈值以下的场合,代替已获得的补偿值,将预先确定的最小补偿值用作补偿值。由此,按照垂片4a、5a必定与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焊接的方式构成。此外,在沿片运送方向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的宽度为Wb时,上述最大补偿值为比如Wb×2/5,上述最小补偿值设定为比如-Wb×2/5。
列举具体的例子,对焊接位置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比如在图7的例子中,从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起的第1个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基准焊接位置设定为距相当于起始端的部分514.56mm的位置。在这里,如果比如,卷芯13、14的宽度W为111.7752mm,直径R为6mm,则满足[(2×W×n)+π×[R×n+n×(n-1)×(0.15+0.10+0.02×2)]]≥514.56的最小的n为3,进而,经过计算,上述值na为2。接着,在π×n×(n-1)×(x+y)的式中,代入针对n而计算的上述值na,并且代入针对(x+y)而计算的上述合计值x+y,获得补偿值。在这里,在两个电极片4、5的公差(允许值)分别为±0.004mm的场合,如果比如,x和y分别为+0.004mm,合计值x+y为+0.008mm,则补偿值约为0.05mm。接着,作为514.56mm与补偿值(0.05mm)的合计值的约514.61mm作为第1个活性物质存在部4b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而确定。
另外,比如,在获得从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起的第10个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的场合,如果宽度W、直径R等为在上面列举的值,则值na为15。由此,作为补偿值约为5.28mm,第10个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基准焊接距离(3643.24mm)与上述补偿值(5.28mm)的合计值的3648.52mm作为第10个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而确定。
此外,控制装置759在已确定的焊接位置到达垂片焊接机构754时,临时停止两个电极片4、5的运送。然后,控制装置759控制垂片焊接机构754,由此,将垂片4a、5a焊接于上述已确定的焊接位置。在垂片4a、5a的焊接后,再次开始电极片4、5的运送。
还有,如果暂时停止电极片4、5的运送,则控制器759使在该临时停止中与焊接有垂片4a(5a)的电极片4(5)处于通过从动辊752a、753a和按压辊752b、753b而夹持的状态。由此,如果再次开始电极片4、5的运送,则吸接保持于从动辊752a、753a上的保护胶带7粘贴于垂片4a(5a)的焊接部上。
下面对采用上述卷绕装置10的电池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电池元件1的制造步骤包括相对在下次以后而卷绕的预定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相当于卷绕预定电极片),焊接垂片4a、5a的步骤(焊接步骤);卷绕焊接有垂片4a、5a的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步骤(卷绕步骤)。另外,该两个步骤可在相同时期而实施,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按照将该两个步骤分开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按照图14的流程图,对焊接步骤进行说明。另外,在焊接步骤之前,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起始端的部分设置于与厚度计量机构756相对应的位置(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
在焊接步骤,首先于步骤S11,通过第2排送辊751开始负电极片5的运送。伴随负电极片5的运送开始,负电极片5开始在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运动,于步骤S12,开始厚度计量机构756的负电极片5的厚度的计量。
接着,如果负电极片5以规定量(比如,卷芯13、14的周长量)而运送,则在下一步骤S13开始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伴随正电极片4的运送开始,正电极片4开始在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运动,于步骤S14,开始厚度计量机构756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计量。
在下一步骤S15,判断是否通过检测传感器755检测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在于步骤S15而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18。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15而判定为“是”的场合,于步骤S16,分别获得此时刻的,从相当于上述起始端的部分到与检测传感器755相对应的部分的两个电极片4、5的厚度的平均值,并且获得上述合计值x+y。然后,于步骤S17,根据已获得的合计值x+y,确定已检测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
在下一步骤S18,判断已确定的焊接位置是否到达垂片焊接机构754。具体来说,判断从相对运送开始的电极片4(5)的运送量中,扣除厚度计量机构756和垂片焊接机构754之间的距离而得到的值是否等于表示已确定的焊接位置的距离。在于步骤S18而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22。
另一方面,如果于步骤S18而判定为“是”的场合,则在步骤S19,临时停止两个电极片4、5。然后,在下一步骤S20,将垂片4a(5a)焊接于已确定的焊接位置。在焊接后,于步骤S21中,再次开始两个电极片4、5的运送。
在于步骤S18而判定为“否”的场合,或在步骤S21之后,于步骤S22中,判断停止标志是否动作。停止标志为用于判断是否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的状态判断信息。
在于步骤S22而判定为“是”的场合,转到步骤S25。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22而判定为“否”的场合,于步骤S23中,判断是否通过第2排送辊751,以一个元件量的程度而运送正电极片4。在于步骤S23而判定为“是”的场合,返回到步骤S15。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23而判定为“是”的场合,于步骤S24中,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并且停止标志动作,转到步骤S25。另外,在停止正电极片4的运送的状态,处于相当于下一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对应于厚度计量机构756而(在两测长辊756c、756d之间)设置的状态。
于步骤S25中,判断是否通过第2排送辊751,以一个元件量的程度而运送负电极片5。在于步骤S25而判定为“否”的场合,返回到步骤S15。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25而判定为“是”的场合,在经过步骤S26后,结束焊接步骤。于步骤S26中,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负电极片5的运送,并且停止标志不动作。另外,在停止负电极片5的运送的状态,处于相当于下一的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的起始端的部分对应于厚度计量机构756而(在两测长辊756c、756d之间)设置的状态。另外,伴随焊接步骤的结束,至少一个元件量的焊接有垂片4a、5a的两个电极片4、5贮存于片切断用切割器72和第2排送辊751之间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5的流程图,对卷绕步骤进行说明。于卷绕步骤,卷取贮存于片切断用切割器72和第2排送辊751之间的一个元件量的焊接有垂片4a、5a的两个电极片4、5。另外,在卷绕步骤之前,处于在一个卷芯13(14)的间隙13c(14c)中设置分隔件2、3的状态(参照图16)。
在卷绕步骤,首先,于步骤S31中,通过以规定数量而使一个卷芯13(14)旋转,由此,处于分隔件2、3以规定量而卷取于一个卷芯13(14)上的状态。
然后,在下一步骤S32,通过负电极片供给器41的片插入机构71,将负电极片5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侧。
接着,于步骤S33中,在负电极片5的供给后,一个卷芯13(14)以规定数量而旋转(比如,1圈)的阶段,通过片插入机构71,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一个卷芯13(14)侧。
在两个电极片4、5的供给后,伴随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将各种片2~5卷绕于一个卷芯13(14)上。
在下一步骤S34,反复进行相对供给开始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是否到达规定量(一个元件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步骤S34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当前卷绕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终端到达片切断用切割器72的场合,临时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动作,停止各种片2~5的供给。
还有,于下一步骤S35,通过片持握机构71持握正电极片4,然后,通过片切断用切割器72切断正电极片4。然后,再次开始一个卷芯13(14)的卷绕动作,卷取分隔件2、3和负电极片5。
接着,于步骤S36反复进行相对供给开始的负电极片5的排送量是否到达规定量(一个元件量)的判断,直至满足该条件。在于步骤S36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当前卷绕的一个元件量的负电极片5的终端到达片切断用切割器72的场合,临时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动作,停止分隔件2、3和负电极片5的供给。
然后,在下一步骤S37中,通过片插入机构71持握负电极片5,然后,通过片切断用切割器72切断负电极片5。
之后,于步骤S38中,通过再次开始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卷取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卷绕剩余部分)。
在紧接步骤S38的步骤S39中,在不切断分隔件2、3的情况下,使转台12旋转。由此,一边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3(14)从分隔件供给装置51、61中抽出分隔件2、3,一边移向取下位置P2侧。另一方面,位于取下位置P2的另一卷芯14(13)在没于转台12中的一个台中的状态,移向卷绕位置P1。
然后,于步骤S40,不但转台12旋转,而且卷绕有各种片2~5的一个卷芯13(14)以本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
接着,在下一步骤S41,进行卷绕结束处理,由此,使卷绕步骤结束。
在卷绕结束处理中,首先,在一个卷芯13(14)的转数到达规定数量的时刻,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另外,在停止一个卷芯13(14)的旋转之前,在与停止同时或在停止之后,停止转台12的旋转。
如果停止一个卷芯13(14)和转台12的旋转,则像图17所示的那样,处于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3(14)位于取下位置P2,位于取下位置P2的另一卷芯14(13)位于卷绕位置P1的状态。另外,此时,处于在一个卷芯13(14)与导向辊78b之间,分隔件2、3架设于一个支承辊15b(15a)上的状态。
在该状态,使按压辊17接近一个卷芯13(14),通过按压辊17,按压各种片2~5,然后,分隔件用切割器16接近分隔件2、3,由此,将分隔件2、3切断。
还有,在分隔件2、3的切断之前,另一卷芯14(13)相对转台12的一个台而突出,由此,分隔件2、3从另一卷芯14(13)的芯片14a、14b(13a、13b)之间穿过。另外,另一卷芯14(13)以规定量旋转,由此,在另一卷芯14(13)的外周上以规定量而卷绕分隔件2、3。在下次的卷绕步骤中,将电极片4、5供给到卷绕有该分隔件2、3的另一卷芯14(13)上。
在分隔件2、3的切断后,在通过按压辊17按压各种片2~5的状态,使其中一个卷芯13(14)旋转。由此,分隔件2、3和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在没发生不齐的情况下,完全地卷取。然后,通过胶带粘贴机构18,分隔件2、3的终端部的卷绕通过上述固定用胶带而终止,卷绕结束处理完成。
像以上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根据已计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调节沿电极片4、5的运送方向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于是,可更加确实地防止电极片4、5的厚度的影响造成的垂片4a、5a的错位,可更加确实地将垂片4a、5a设置于沿电池元件1的周向的规定的范围内。
还有,通过厚度计量机构756,在垂片焊接机构754的更上游侧,计量电极片4、5的厚度。于是,垂片4a、5a、保护胶带7的存在不对厚度计量造成影响,可更加正确地计量电极片4、5的厚度。其结果是,可更加适当地调节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
接着,根据从相当于一元件量的电极片4、5的起始端的部位,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的电极片4、5的厚度,调节焊接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5b上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于是,可使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更加适合,可将垂片4a、5a以非常良好的精度设置于上述规定的范围内。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区别为中心而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于垂片焊接装置75的下游设置卷绕部11、片切断用切割器72等用于卷绕焊接有垂片4a、5a的电极片4、5的各种装置。相对该情况,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像图18所示的那样,于垂片焊接装置75的下游设置用于连续地卷取正电极片4的卷取机构102,通过垂片焊接装置75和卷取机构102等,构成垂片焊接系统101。
垂片焊接系统101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从正电极片原料卷32上抽出的正电极片4上,然后通过卷取机构102,暂时卷取焊接有正电极垂片4a的正电极片4,形成卷状的原料卷。另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等的垂片焊接系统101进行说明,但是,进行负电极垂片5a的焊接等的垂片焊接系统也具有与上述垂片焊接系统101相同的结构。
垂片焊接系统10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10相同,包括垂片焊接装置75、张力施加机构76。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垂片焊接装置75的第2排送辊751设置于检测传感器755和后述的缓存机构757之间。另外,第2排送辊751和垂片焊接机构754之间的距离小于从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到最接近该部分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距离。
另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第2排送辊751,以间歇方式运送正电极片4,另一方面,通过卷取机构102,连续地运送正电极片4。在垂片焊接装置75和卷取机构102之间设置缓存机构103,以便防止该运送样式的不同造成的正电极片4的松弛,将正电极片4在平时保持于张紧状态。缓存机构103包括与第1实施方式的缓存机构74相同的结构,包括一对从动辊103a、103b、与升降辊103c,该升降辊103c在两个辊103a、103b之间以可于上下方向发生位移的方式设置。
还有,本第2实施方式的垂片焊接装置75在第2排送辊751和厚度计量机构756之间设置缓存机构757。缓存机构757与上述缓存机构103相同,包括:一对从动辊757a、757b;升降辊757c,该升降辊757c在两个辊757a、757b之间,以可于上下方向发生位移的方式设置。通过缓存机构757,可在第2排送辊751和厚度计量机构756之间,贮存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
此外,本第2实施方式的垂片焊接装置75在厚度计量机构756的上游设置第3排送辊758。第3排送辊758包括与在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连接的上下一对的辊758a、758b,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一边通过两个辊758a、758b夹持正电极片4,一边朝向厚度计量机构756侧排送正电极片4。
还有,第3排送辊758的旋转量,即,正电极片4的排送量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编码器而把握,将与上述旋转量(排送量)有关的信息从该编码器输入到下述的控制装置104中。
垂片焊接系统101包括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装置104。控制装置104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器759的结构基本相同。即,控制装置104包括CPU、ROM、RAM等,控制垂片焊接装置75的动作。比如,通过控制装置104控制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开始·排送停止,垂片焊接机构754的焊接动作等。另外,在控制装置104的ROM、硬盘中,存储表示与正电极垂片4a相对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基准焊接位置有关的信息的基准焊接位置表格。
像这样,控制装置104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器759相同,但是,控制装置104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的确定方法不同于控制器759的垂片4a、5a的焊接位置的确定方法。于是,在下面,对控制装置104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卷取机构102卷取正电极片4,由此获得卷状的原料卷,在制造电池元件1时,从该原料卷依次抽出正电极片4。于是,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位于垂片焊接装置75的片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但是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位于垂片焊接装置75的片运送方向的上游侧。
按照该观点,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正电极片垂片4a的焊接之前,通过厚度计量机构756,预先计量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全部区域的厚度。接着,计量了厚度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贮存于第2排送辊751和厚度计量机构756之间。另外,在该贮存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中,相当于其起始端的部分对应于厚度计量机构756而(在两个测长辊756c、756d之间)设置,相当于其终端部的部分对应于第2排送辊751而(在两个辊751a、751b之间)设置。
在该状态,通过两个排送辊751、758,开始厚度已计量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接着,如果通过检测传感器755检测正电极片4中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则控制装置104求出检测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时刻的从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到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更正确地说,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和活性物质存在部4c的边界部分)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该长度可通过比如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长度、以及从运送开始起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量等而求出。
然后,控制装置104根据已求出的长度与之前获得的厚度的数据,获得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到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之间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然后,计算从已获得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平均值中,扣除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基准值(理想值)而得到的值x(mm)。
然后,控制装置104根据上述已求出的长度和上述式[(2×W×n)+π×[R×n+n×(n-1)×(0.15+0.10+0.02×2)]],计算上述值na。具体来说,在已求出的长度为L1(mm)时,计算满足[(2×W×n)+π×[R×n+n×(n-1)×(0.15+0.10+0.02×2)]]≥L1的最小的n,并且计算从已计算的n中扣除1而得到的值na。
接着,控制装置104在[π×n×(n-1)×x]的式中,代入针对n而计算的上述值na,并且代入针对x而计算的上述值x,获得补偿值。即,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不根据两个电极片4、5,而仅仅根据正电极片4的厚度,获得补偿值。
然后,如果获得补偿值,则参考上述基准焊接位置表格,获得与构成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对像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相对应的基准焊接距离,并且将该基准焊接距离与上述补偿值相加。接着,将已获得的值确定为焊接位置。其结果是,在上述补偿值为正数的场合,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焊接位置相对基准焊接位置偏移到片运送方向下游侧,但是,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焊接位置相对基准焊接位置,偏移到片运送方向上游侧。
另外,控制装置104在已确定的焊接位置到达垂片焊接位置754时,临时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运送。然后,控制装置104通过控制垂片焊接机构754,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上述已确定的焊接位置。在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后,再次开始正电极片4的运送。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焊接步骤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焊接步骤中,在相同时期进行计量步骤和焊接步骤,在该计量步骤中,预先计量在下次的焊接步骤中焊接正电极垂片4a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全部区域的厚度,在该焊接步骤中,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在前次的焊接步骤中计量了厚度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上。另外,在焊接步骤前,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终端的部分处于对应于第2排送辊751而设置的状态,相当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分处于对应于厚度计量机构756而设置的状态。此外,位于第2排送辊751和厚度计量机构756之间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处于已计量的状态。
于焊接步骤,像图19所示的那样,首先,于步骤S51中,开始第2排送辊751和第3排送辊758的动作。由此,正电极片4在两该测长辊756c、756d之间而开始动作,于步骤S52中,开始厚度计量机构756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计量。
接着,于步骤S53中,判断是否通过检测传感器755检测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在于步骤S53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56。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53中判定为“是”的场合,于步骤S54中,根据于前次的焊接步骤中计量的厚度等,求出正电极片4中,从已检测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到相当于起始端的部分之间的厚度的平均值,并且获得上述值x。然后,于步骤S55中,根据已获得的值x,确定已检测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
在于步骤S53中判定为“否”的场合,或在步骤S55后,于步骤S56中,根据第2排送辊751的运送量等,判断在步骤S55中确定的焊接位置是否到达垂片焊接机构754。
在于步骤S56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60。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56中判定为“是”的场合,于步骤S57中,处于临时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动作,上述已确定的焊接位置与垂片焊接机构754对位的状态。在该状态,于步骤S58中,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上述焊接位置。然后,于步骤S59中,再次开始第2排送辊751的动作,再次开始正电极片4的运送。
在于步骤S56中判定为“否”的场合,或在步骤S59后,于步骤S60中,判断第2停止标志是否动作。第2停止标志为用于判断是否通过第2排送辊751排送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状态判断信息。在于步骤S60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已通过第2排送辊751排送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场合,转到步骤S64。另外,第2停止标志动作这一点可指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全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通过垂片焊接机构754的状态,全部的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上的状态。另外,在第2排送辊751停止的状态,处于相当于在下次而焊接正电极垂片4a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终端的部分对应第2排送辊751而设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60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61,判断是否通过第2排送辊751,以一个元件量而排送正电极片4。在于步骤S61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64,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61中判定为“是”的场合,于步骤S62中,停止第2排送辊751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并且于步骤S63中,第2停止标志进行动作。
在于步骤S60中判定为“是”的场合,或于步骤S61中判定为“否”的场合,或在步骤S63之后,于步骤S64中,判断第3停止标志是否动作。第3停止标志为用于判断是否通过第3排送辊758排送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状态判断信息。在于步骤S64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即,在已通过第3排送辊758排送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场合,转到步骤S68。另外,第3停止标志动作这一点可指已计量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全部区域的厚度的状态。在下次的焊接步骤中,将正电极垂片4a焊接于计量了该厚度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上。另外,在第3排送辊758停止的状态,处于对应于厚度计量机构756,设置相当于计量下一厚度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终端的部分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64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转到步骤S65,判断是否通过第3排送辊758,以一个元件的量而排送正电极片4。在于步骤S65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返回到步骤S53。相对该情况,在于步骤S65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在步骤S66中,停止第3排送辊758的正电极片4的排送,并且在步骤S67,第3停止标志进行动作。
在于步骤S64中判定为“是”的场合,或在步骤S67之后,在步骤S68中,判定第2停止标志和第3停止标志的两者是否动作。即,判断相对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是否全部完成,并且判断紧接该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计量是否完成。在于步骤S68中判定为“否”的场合,返回到步骤S53。另一方面,在于步骤S68中判定为“是”的场合,在第2停止标志和第3停止标志的两者为非动作后,焊接步骤结束。
以上,按照该第2实施方式,可更加确实地防止正电极片4的厚度的影响造成的正电极垂片4a的错位,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可将正电极垂片4a更加确实地设置于规定的范围内。
此外,由于在垂片焊接机构754的更上游侧计量正电极片4的厚度,故可更加正确地计量正电极片4的厚度,其结果是,可更加适当地调节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
再有,根据从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的部位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的正电极片4的厚度,调节焊接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4b上的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于是,可使正电极垂片4a的焊接位置更加适合。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像下述那样而实施。显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的应用例子、变形例子也是当然可能的。
(a)上述实施方式的垂片4a、5a按照在理想状态,分别按照2列并设的方式构成,但是理想状态的垂片4a、5a的设置位置可适当变更。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片4、5的厚度的计量在电极片4、5的运送中进行,但是,也可不一定在电极片4、5的运送中进行。于是,也可比如,在电极片4、5呈卷状而卷绕的状态(比如片原料卷32、42的状态)计量电极片4、5的厚度。另外,在该场合,电极片4、5的厚度可通过分析片原料卷32,42的端面的拍摄图像等的方式而获得。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于垂片焊接机构754的上游侧设置厚度计量机构756,但是,也可于垂片焊接机构754的下游侧设置厚度计量机构756。另外,在该场合,也可按照根据已计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计算在下次以后的焊接步骤中所采用的补偿值的方式构成。
(d)上述补偿值可根据电极片4、5的厚度而确定,也可通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方法以外的方法而确定。于是,也可比如,根据每一定时间或每一定运送量而计量的电极片4、5的厚度确定补偿值。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已获得的补偿值过大或过小时,代替已获得的补偿值,而采用上述最大补偿值或上述最小补偿值,但是,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采用上述最大补偿值或上述最小补偿值的场合,在卷芯13(14)卷绕时,通过调节施加给各种片2~5的张力,以更加良好的精度,将垂片4a、5a设置于规定的范围内。比如,在补偿值采用上述最大补偿值的场合,也可通过使张力大于通常的值,使垂片4a、5a偏移到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另外,比如,在补偿值采用上述最小补偿值的场合,也可通过使张力小于通常的值,使垂片4a、5a偏移到卷芯13、14的旋转方向前方侧。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开始卷取各种片2~5时,在于芯片13a、13b(14a、14b)之间设置分隔件2、3的状态使卷芯13(14)旋转,由此,以规定量将分隔件2、3卷取于卷芯13(14)上。相对该情况,也可将可持握分隔件2、3的持握机构设置于卷芯13(14)上,在开始卷取各种片2~5时,在通过上述持握机构而持握分隔件2、3的状态,使卷芯13(14)旋转,由此,以规定量而卷取分隔件2、3。另外,还可按照通过上述持握机构将两个电极片4、5与分隔件2、3一起地持握,然后,开始卷取的方式构成。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1为具有两个卷芯13、14的结构,但是,卷芯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为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卷芯的结构。另外,在卷芯为一个的场合,可省略转台12等。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装置10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元件1,但是,通过卷绕装置10而制造的卷绕元件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制造电解电容器的卷绕元件等。
(i)分隔片2、3、电极片4、5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PP形成分隔片2、3,但是也可通过其它的绝缘性材料形成分隔片2、3。另外,也可比如,适当变更涂敷于电极片4、5上的活性物质。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电池元件(卷绕元件);
标号2、3表示分隔片;
标号4表示正电极片;
标号4a表示正电极垂片(垂片);
标号4b、5b表示活性物质非存在部;
标号4c、5c表示活性物质存在部;
标号5表示负电极片;
标号5a表示负电极垂片(垂片);
标号75表示垂片焊接装置;
标号104、759表示控制装置(控制机构);
标号751表示第2排送辊(运送机构);
标号754表示垂片焊接机构;
标号756表示厚度计量机构;
标号756c表示第1测长辊;
标号756d表示第2测长辊。

Claims (6)

1.一种垂片焊接装置,该垂片焊接装置将规定的垂片焊接于带状的电极片上,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存在部和不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并且该电极片通过借助能旋转的卷芯而卷绕,构成规定的卷绕元件,
其特征在于,该垂片焊接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运送上述电极片;
焊接机构,该焊接机构设置于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上,将上述垂片焊接于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
厚度计量机构,该厚度计量机构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根据上述厚度计量机构的上述电极片的厚度计量范围的计量结果的平均值,调节沿上述电极片的运送方向的上述焊接机构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
上述厚度计量机构包括:
第1测长辊,该第1测长辊在上述电极片弯曲的状态被架设于外周上,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第2测长辊,该第2测长辊按照在其与该第1测长辊之间夹持上述电极片的方式设置,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根据上述电极片从上述两个测长辊之间通过时的下述差值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该差值为,上述第1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内周面接触的旋转量同上述第2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外周面接触的旋转量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计量机构于比上述焊接机构更靠近上游侧的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3.一种垂片焊接装置,该垂片焊接装置将规定的垂片焊接于带状的电极片上,在该电极片的表面上具有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存在部和不存在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非存在部,并且该电极片通过借助能旋转的卷芯而卷绕,构成规定的卷绕元件,
其特征在于,该垂片焊接装置包括:
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运送上述电极片;
焊接机构,该焊接机构设置于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上,将上述垂片焊接于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
厚度计量机构,该厚度计量机构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根据上述厚度计量机构的上述电极片的厚度计量范围的计量结果的平均值,调节沿上述电极片的运送方向的上述焊接机构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
上述控制机构根据通过上述厚度计量机构而计量的下述厚度,调节焊接于该活性物质非存在部上的上述垂片的焊接位置,该厚度为从相当于一个元件量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的部位,到上述活性物质非存在部的上述电极片的厚度的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计量机构包括:
第1测长辊,该第1测长辊在上述电极片弯曲的状态被架设于外周上,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第2测长辊,该第2测长辊按照在其与该第1测长辊之间夹持上述电极片的方式设置,伴随上述电极片的运送而旋转,
根据上述电极片从上述两个测长辊之间通过时的下述差值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该差值为,上述第1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内周面接触的旋转量同上述第2测长辊的与上述电极片的外周面接触的旋转量的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厚度计量机构于比上述焊接机构更靠近上游侧的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计量上述电极片的厚度。
6.一种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垂片焊接装置;
卷芯,该卷芯设置于上述电极片的运送通路的最下游,能以本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并且一边将焊接有上述垂片的上述电极片和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带状的分隔件重合,一边对它们进行卷绕。
CN201610659886.XA 2015-09-30 2016-08-12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Active CN106558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2828A JP6093415B2 (ja) 2015-09-30 2015-09-30 タブ溶接装置及び捲回装置
JP2015-192828 201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8724A CN106558724A (zh) 2017-04-05
CN106558724B true CN106558724B (zh) 2019-05-21

Family

ID=55266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59886.XA Active CN106558724B (zh) 2015-09-30 2016-08-12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93415B2 (zh)
CN (1) CN106558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5936B2 (ja) * 2016-10-21 2019-06-05 Ckd株式会社 巻回装置
KR102239364B1 (ko) 2017-06-27 2021-04-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원통형 젤리롤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6804422B2 (ja) * 2017-10-10 2020-12-23 Ckd株式会社 巻回装置
CN108511669B (zh) * 2018-05-21 2023-12-19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组合焊装置及卷绕机
CN113659292B (zh) * 2021-07-23 2024-02-27 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焊接装置及电芯生产设备
CN115603005B (zh) * 2022-11-29 2023-04-21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焊接方法及其电池
IT202200006263A1 (it) * 2022-03-30 2023-09-30 Manz Italy Srl Apparato e relativo metodo di avvolgimento di un nastro di materiale, in particolare per la produzione di dispositivi di accumulo di energia elettrica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2074A (ja) * 1985-11-21 1987-06-0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渦巻電極体の製造法
JP2000012390A (ja) * 1998-06-22 2000-01-14 Asahi Glass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CN101276905A (zh) * 2007-02-01 2008-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及其负极的制造方法、负极的制造装置
CN102148403A (zh) * 2010-02-04 2011-08-10 Ckd株式会社 电池制造装置
CN103311577A (zh) * 2012-03-14 2013-09-18 Ckd株式会社 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91585A (ja) * 2006-09-30 2008-04-17 Nippon Chemicon Corp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2074A (ja) * 1985-11-21 1987-06-03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渦巻電極体の製造法
JP2000012390A (ja) * 1998-06-22 2000-01-14 Asahi Glass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CN101276905A (zh) * 2007-02-01 2008-10-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及其负极的制造方法、负极的制造装置
CN102148403A (zh) * 2010-02-04 2011-08-10 Ckd株式会社 电池制造装置
CN103311577A (zh) * 2012-03-14 2013-09-18 Ckd株式会社 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93415B2 (ja) 2017-03-08
JP2016021412A (ja) 2016-02-04
CN106558724A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8724B (zh) 垂片焊接装置和卷绕装置
CN106532135B (zh)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1420476B1 (ko) 전극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985894B (zh) 卷绕装置
EP3190647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lithium to electrode plate
US201100109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battery
US769032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ating width of electrode plate
CN109818079A (zh) 卷绕装置、片的卷绕方法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2237544A (zh)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CN108931184A (zh) 检查装置和卷绕装置
CN201044912Y (zh) 适用于锂电池极片的涂布机
JP6170104B2 (ja) 捲回装置及び捲回素子の製造方法
EP2816653B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conveyance method
CN107978782A (zh) 卷绕装置
CN109659629A (zh) 卷绕装置
CN102214845B (zh) 卷取装置
CN102403538A (zh) 卷取装置
JP5423209B2 (ja) 帯状材の搬送装置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KR101899991B1 (ko) 2차전지 제조장치의 장력 제어방법
JP5595309B2 (ja) 巻取装置
CN103247826A (zh) 卷绕装置
CN214378563U (zh) 纠偏装置和卷绕设备
JP5815210B2 (ja) 帯状物巻回方法
JP2002270213A (ja) 扁平型電子部品用帯状素子の巻取方法及び巻取装置
CN103682464B (zh) 卷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