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7826A - 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47826A CN103247826A CN2012101779042A CN201210177904A CN103247826A CN 103247826 A CN103247826 A CN 103247826A CN 2012101779042 A CN2012101779042 A CN 2012101779042A CN 201210177904 A CN201210177904 A CN 201210177904A CN 103247826 A CN103247826 A CN 1032478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parator
- volume core
- turntable
- coi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8/00—Specific machines
- B65H2408/20—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web(s)
- B65H2408/23—Winding machines
- B65H2408/231—Turret wind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Winding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装置,其能抑制分隔件的卷绕错位,以及抑制所获得的卷绕元件的品质的降低。在卷绕位置(P1),相对卷芯(13)卷绕各种片(2~5)后,在不切断分隔件(2、3)的情况下,使转台(12)旋转,将卷芯(13)移向取下位置(P2),并且将卷芯(14)移向第1位置。接着,将分隔件(2、3)固定于卷芯(14)上,并且通过持握机构(15),在卷芯(13、14)之间持握分隔件(2、3),然后切断。在该切断后,在通过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卷取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时,该终端部分在下述状态,即,通过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持握的状态,在施加与卷取方向相反方向的张力的同时,沿导轨(132)卷取于卷芯(13)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比如用于获得内置于二次电池等中的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比如,用作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元件通过下述的方式制造,该方式为: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电极片,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电极片,在介于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两个分隔件而层叠的状态进行卷绕。
在制造该电池元件的卷绕装置中,从呈卷状卷绕的原料辊供给的上述各电极片和各分隔件,分别沿各自的运送通路运送到卷绕部,在该卷绕部上,各电极片和各分隔件在层叠的状态被卷绕。
作为卷绕部的结构,公知有下述的类型,其包括比如,按照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转台;多个卷芯,其沿该转台的旋转方向,以规定间距而间隔地设置,并且其自身也按照可旋转的方式设置(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上述结构中,首先,在相对位于第1位置(卷绕位置)的第1卷芯,按照某程度卷绕两个分隔件后,分别将正、负两电极片插入两个分隔件之间,开始正、负两个电极片的卷绕。
接着,按照规定长度卷绕了各电极片时,暂时停止卷绕,在通过规定的持握机构持握各电极片后,将各电极片切断。
然后,在不切断分隔件的情况下,使转台旋转,将连接有分隔件的状态的第1卷芯移向第2位置(取下位置),并且将没有任何卷绕的第2卷芯重新移向第1位置。
在这里,分隔件处于跨接于移向第2位置的第1卷芯、与移向第1位置的第2卷芯之间的状态。接着,比如,通过将该分隔件少许地卷绕于第2卷芯上等的方式进行固定,在两个卷芯之间将分隔件切断。然后,将分隔件的终端部分(卷绕残留部分)卷取于第1卷芯上,由此,针对该第1卷芯的一系列的电池元件的卷绕作业完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96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已有技术中,在分隔件切断后,在将分隔件的终端部分卷取于第1卷芯上时,完全没有保持该分隔件的终端部分,其处于自由的状态。因此,由于分隔件自身的褶皱、静电等的影响,具有产生分隔件卷绕偏离(沿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的危险,有制品的品质降低的担心。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装置,其能抑制分隔件的卷绕错位,能抑制所获得的卷绕元件的品质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适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另外,根据需要,在相应的技术方案的后面附加特有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卷绕装置,其中,涂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正、负两电极片与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带状的分隔件层叠,进行卷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转台,其按照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设置;
多个卷芯,其按照上述转台的旋转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并且能分别以自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卷绕上述电极片和分隔件;
转台控制机构,其相对位于上述多个卷芯中的第1位置的第1卷芯,按照规定长度卷绕上述电极片和分隔件,该电极片和分隔件从规定的供给机构连续供给,然后使上述转台旋转,将该第1卷芯移向第2位置,并且将不同于该第1卷芯的第2卷芯移向上述第1位置;
片切断机构,其至少在上述第1卷芯移向上述第2位置的前一阶段,切断卷绕于该第1卷芯上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
固定机构,其将上述分隔件固定于移向上述第1位置的上述第2卷芯上;
一对持握机构,其能持握连接于第1卷芯与第2卷芯之间的上述分隔件,该第1卷芯位于上述第2位置,该第2卷芯位于上述第1位置;
分隔件切断机构,其能在上述持握机构持握的位置与固定于上述第2卷芯上的位置之间,切断上述分隔件;
导向机构,其能在上述分隔件切断后,通过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第1卷芯卷取上述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时,使持握该卷绕残留部分的上述持握机构朝向上述第1卷芯而移动;以及
张力施加机构,其在上述持握机构朝向上述第1卷芯而移动时,对于上述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沿与该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加规定的张力。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首先,相对位于第1位置的第1卷芯,卷绕电极片和分隔件,按照规定长度卷绕电极片和分隔件,此时,将电极片切断。然后,在不切断分隔件的情况下使转台旋转,由此,在分隔件连接的状态,第1卷芯移向第2位置,并且没有任何地卷绕的第2卷芯重新移向第1位置。在这里,分隔件处于跨接于移向第2位置的第1卷芯、与移向第1位置的第2卷芯之间的状态。另外,通过焊接等方式将该分隔件固定于第2卷芯上,并且在第1卷芯和第2卷芯之间,通过持握机构持握分隔件,然后将其切断。在分隔件的切断后,通过位于第2位置的第1卷芯,开始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的卷取。此时,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在通过持握机构持握的状态,在施加与卷取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的同时,沿导向机构卷取于第1卷芯上。
其结果是,能抑制分隔件的卷绕错位,能抑制所获得的卷绕元件的品质的降低。
另外,按照本技术方案,形成移动多个卷芯、依次进行卷绕的方案。即,相对第1卷芯,能在卷取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的同时,对第2卷芯进行新的卷绕。其结果是,与仅具有1个卷芯的卷绕装置相比较,能谋求生产性的提高。
技术方案2涉及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卷芯和第2卷芯的两个卷芯构成为:沿上述转台的旋转方向以180°的间距而设置。
近年,由于锂离子电池元件等的卷绕元件尺寸有大型化的倾向,所以在生产效率良好的具备多个卷芯的装置中,卷芯数量较少的装置为人们所需求,以便能在1个卷芯上卷绕更大的卷绕元件。但是,具有卷芯数量越减少,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越长,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的长度越长,上述不佳状况有更加显著的危险。即,同样在具有多个卷芯的装置中,在卷芯为两个的场合,最容易出现上述不佳状况。于是,在技术方案2的条件下,上述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技术方案3涉及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持握机构由转台侧持握机构与活动持握机构构成,该转台侧持握机构设置于上述转台上,该活动持握机构按照相对该转台侧持握机构可进退的方式设置;
对应于上述多个卷芯,在上述转台上设置多个上述转台侧持握机构。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通过在转台上设置有与各卷芯相对应的转台侧持握机构,每当各卷芯移向各位置,也不必进行下述动作,即,对准分隔件调节各分隔件侧持握机构的位置,或不必通过传感器检测分隔件的位置等。其结果是,能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结构的复杂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卷绕装置的外观结构主视图;
图2为表示电极片的切断后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3为表示转台旋转中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4为表示在取下位置的卷芯与卷绕位置的卷芯之间跨接有分隔件的状态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5为表示通过持握机构,持握分隔件的状态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6为表示分隔件切断时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7为表示在取下位置的卷芯上卷取分隔件的终端部分的状态的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8为表示卷绕部等的部分放大主视图,该卷绕部等处于没有通过压辊按压分隔件的终端部分的状态;
图9为表示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作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获得的卷绕元件的锂离子电池元件的结构。
像图9所示的那样,锂离子电池元件1(在下面简称为“电池元件1”)通过下述方式制造,即,介于两个分隔件2、3,将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以层叠的状态卷绕。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按照以分隔件2、3和电极片4、5(在下面将它们统称为“各种片2~5”))的相互间隔开的方式表示。
分隔件2、3分别呈具有同一宽度的带状,由聚丙烯(PP)等的绝缘体构成,以便防止不同的电极片4、5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短路的情况。
电极片4、5由薄片状的金属片构成,具有与分隔件2、3基本相同的宽度。另外,在电极片4、5的内外两个面上涂敷活性物质。正电极片4采用比如铝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正极活性物质。负电极片5采用比如铜箔片,在其内外两个表面上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另外,经由该活性物质能进行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之间的离子交换。更具体地说,在充电时,离子从正电极片4移向负电极片5,在放电时,离子从负电极片5移向正电极片4。
此外,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端边缘,图中未示出的多个正极引线伸出,并且从负电极片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边缘,图中未示出的多个负极引线伸出。
在获得锂离子电池时,卷绕的电池元件1设置于金属制成的呈筒状的电池容器(图中未示出)的内部,并且分别汇集有上述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另外,所汇集的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该汇集的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两个端子部件按照封闭上述电池容器的两端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能获得锂离子电池。
下面对用于制造电池元件1的卷绕装置10进行说明。
像图1所示的那样,卷绕装置10包括:用于卷绕各种片2~5的卷绕部11;用于将正电极片4供向卷绕部11的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用于将负电极片5供向卷绕部11的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用于分别将分隔件2、3供向卷绕部11的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另外,上述卷绕部11和各供给机构31、41、51、61等的卷绕装置10内的各种机构为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而进行动作控制的结构。
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包括:正电极片原料辊32,该正电极片原料辊32是正电极片4呈卷状卷绕形成的;用于将正电极片4供向卷绕部11的片插入机构33;作为用于切断正电极片4的片切断机构的片切断切割器34。
正电极片原料辊32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由此,适当地将正电极片4拉出。
片插入机构33沿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按照可移动到接近卷绕部11的接近位置、与离开卷绕部11的离开位置的方式构成。在片插入机构33的前端部,具有可夹持正电极片4的一对夹具33R。
另外,在将正电极片4供给卷绕部11时,在通过夹具33R夹持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附近后,使片插入机构33接近卷绕部11,由此,将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插入到固定于后述的卷芯13、14上的两个分隔件2、3之间。
片切断切割器34由位于正电极片4的上下的一对刃部构成。片切断切割器34按照可在片切断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该片切断位置是以该一对刃部夹持正电极片4的方式定位,该退避位置退回到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之外。另外,在片插入机构33接近移动到卷绕部11、以便将正电极片4供向卷绕部11的场合,通过与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离开的方式,不阻碍片插入机构33的移动。另外,正电极片4的切断在通过夹具33R夹持正电极片4的状态进行。
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与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相同,包括负电极片原料辊42、片插入机构43(一对夹具43R)、片切断切割器44等。另外,由于片插入机构43和片切断切割器44等的负电极片供给机构41的各种构成与正电极片供给机构31相同,故省略其具体的说明。
另一方面,分隔件供给机构51、61分别包括分隔件2、3呈卷状卷绕的分隔件原料辊52、62。
分隔件原料辊52、62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由此,适当地将分隔件2、3拉出。
此外,在各种片2~5的供给通路的中途,还分别设置用于防止各种片2~5的松弛的张力施加机构(图示省略)、用于对各种片2~5进行导向的各种导辊(标号省略)等。
像图2等所示的那样,卷绕部11包括按照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圆盘状的转台12;按照沿该转台12的旋转方向间隔180°的方式设置的两个卷芯13、14;用于持握分隔件2、3的持握机构15;作为分隔件切断机构的分隔件切割器16,上述分隔件切断机构用于切断分隔件2、3。
卷芯13、14分别用于在自身的外周侧卷取各种片2~5,按照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以自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卷芯13、14按照沿转台12的轴线方向,相对该转台12可进出的方式设置。
卷芯13、14分别由沿自身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一对芯片构成,按照可在该对芯片之间夹持分隔件2、3的方式构成。夹持该分隔件2、3的功能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机构。
卷芯13、14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通过转台12的旋转,在作为第1位置的卷绕位置P1、与作为第2位置的取下位置P2之间可旋转运动。于是,通过控制该转台12的上述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转台控制机构。
卷绕位置P1为相对卷芯13、14卷绕各种片2~5的位置,对于卷绕位置P1,从上述各供给机构31、41、51、61分别供给各种片2~5。
取下位置P2为用于进行卷绕后的各种片2~5,即电池元件1的取下的位置。
在取下位置P2的周边部,设置了用于抑制卷绕后的各种片2~5散乱不齐的按压辊17(参照图8)、与用于从卷芯13、14上取下电池元件1的取下装置(图示省略)等。
持握机构15由活动持握部21和一对固定持握部22A、22B构成,该活动持握部21按照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动作的方式设置,该一对固定持握部22A、22B按照与转台12一起旋转的方式固接于该转台12上。
活动持握部21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沿转台12的径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水平和垂直方向倾斜45°的方向),可移动到接近转台12的中心部的持握位置、与离开转台12的中心部的退回位置。
一对固定持握部22A、22B按照以转台12的旋转轴为中心为相互保持点对称的方式设置。
活动持握部21和一对固定持握部22A、22B分别包括:作为持握机构的持握片131,该持握机构用于持握分隔件2、3;作为导向机构的导轨132,该导向机构使该持握片131进行直线滑动;作为张力施加机构的螺旋弹簧133,该张力施加机构将持握片131偏置于导轨132的一端侧。在这里,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构成活动持握机构,固定持握部22A、22B的各持握片131构成转台侧持握机构。
固定持握部22A、22B的导轨132分别按照与直线基本平行的方式设置,该直线将卷芯13和卷芯14连接。由此,各持握片131在接近卷芯13的位置、与接近卷芯14的位置之间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常,处于下述状态,即,一个固定持握部22A的持握片131偏置于卷芯13侧,另一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偏置于卷芯14侧。
另外,在卷芯13、14位于卷绕位置P1或取下位置P2的状态,活动持握部21接近固定持握部22A、22B,由此,可通过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A、22B中的一个持握片131持握分隔件2、3。在这里,持握分隔件2、3的两个持握片131处于偏置于卷绕位置P1侧的状态。
此外,各持握片131分别通过螺旋弹簧134偏置于自身的持握面侧,以便获得一定的持握力。
分隔件切割器16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在卷绕位置P1的附近进行上下运动,可移向接近转台12而切断分隔件2、3的切断位置与退回位置,该退回位置从转台12离开,不妨碍卷芯13、14的移动。另外,切断分隔件2、3的切断位置按照相对分隔件2、3的纵向,设定于卷绕位置P1的下游侧,并且持握机构15的上游侧。
下面对采用上述卷绕装置10的电池元件1的制造方法中的卷绕基本完成的阶段到卷绕开始的过程具体地进行描述,其中该卷绕基本完成为:对作为第1卷芯的一个卷芯13将1个电池元件1的量的各种片2~5的卷绕基本完成,该卷绕开始为:对作为第2卷芯的另一个卷芯14将各种片2~5卷绕开始。
像图1所示的那样,如果相对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3,各种片2~5按照规定长度卷绕,则卷芯13的卷绕动作暂时停止。在该状态,通过片插入机构33、43(夹具33R、43R)持握电极片4、5,然后,通过片切断切割器34、44切断。
如果电极片4、5的切断结束,则卷芯13按照规定量旋转,与分隔件2、3一起将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卷绕残留部分)卷取(参照图2)。
如果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的卷取完成,不切断分隔件2、3,转台12进行旋转。由此,一个卷芯13一边拉出分隔件2、3,一边移向取下位置P2侧,并且另一卷芯14在相对转台12而退回的状态,移向卷绕位置P1侧(参照图3)。
接着,如果卷芯13、14分别到达取下位置P2与卷绕位置P1,则转台12停止,并且在卷绕位置P1,卷芯14从转台12而突出,集中地持握分隔件2、3(参照图4)。
如果通过该持握,相对卷芯14固定分隔件2、3,则持握机构15的活动持握部21接近固定持握部22B,通过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持握分隔件2、3(参照图5)。由此,分隔件2、3处于跨接于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与卷绕位置P1的卷芯14之间的状态。
在该状态,分隔件切割器16下降,在持握机构15(两个持握片131)与卷绕位置P1的卷芯14之间,将分隔件2、3切断(参照图6)。
在该切断后,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旋转,开始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的卷取。此时,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分别伴随该分隔件2、3的运动而运动,抵抗螺旋弹簧133的偏置力,移向卷芯13(取下位置P2)侧(参照图7),该活动持握部21持握卷取于卷芯13上的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由此,能一边对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施加张力,一边卷取该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
如果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到达卷芯13(取下位置P2)侧的滑动极限位置,则通过按压辊17对分隔件2、3的终端部附近进行按压(参照图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7还具有胶带粘贴机构的功能,该胶带粘贴机构粘贴固定胶带(图示省略),该固定胶带固定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按压辊17的外周面上具有与规定的吸引装置连通的吸引孔,通过该吸引孔,可吸接而保持固定胶带。
此外,在通过按压辊17将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附近与吸接而保持的固定胶带一起进行按压的状态,使活动持握部21离开固定持握部22B。由此,结束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的持握,开放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在这里,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分别通过螺旋弹簧133的偏置力,返回到卷芯14(卷绕位置P1)侧。
接着,通过按压辊17将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附近与吸接而保持的固定台一起按压,在此状态,使卷芯13旋转。由此,按压辊17进行从动,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以非散乱不齐的情况下,被完全地卷取,并且将固定胶带贴于该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
通过像这样固定分隔件2、3,完成了各种片2~5的卷绕作业,完成了电池元件1。该电池元件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取下装置,从卷芯13取下。
此外,在上述分隔件2、3的切断后,进行卷取作业,该卷取作业对于上述取下位置P2的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进行,同时在卷绕位置P1使卷芯14旋转,开始该卷芯14持握的分隔件2、3的起始端部分的卷取(参照图7)。
然后,如果到达规定时刻,则通过电极片供给机构31、41将持握电极片4、5的片插入机构33、43(夹具33R、43R)朝向卷绕位置P1的卷芯14方向而移动,由此,将各电极片4、5的起始端部分分别插入分隔件2、3处。
同时,打开夹具33R、43R,由此,各电极片4、5卷入分隔件2、3处,开始卷绕(参照图8)。
接着,反复进行上述的步骤,相对卷芯13、14,各种片2~5交替地卷绕,由此,依次制造电池元件1。
像上面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分隔件2、3的切断后,通过位于取下位置P2的卷芯13卷取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此时,在该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被活动持握部21的持握片131、与固定持握部22B的持握片131而持握,在该状态,在与卷取方向相反方向施加张力的同时,沿导轨132而卷取于卷芯13上。
其结果是,能抑制分隔件2、3的卷绕错位,能抑制所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品质的降低。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形成使多个卷芯13、14运动,依次进行卷绕的结构。即,在相对卷芯13而卷取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的同时,能相对卷芯14进行新的卷绕。其结果是,与仅具有1个卷芯的卷绕装置相比较,能谋求生产性的提高。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也可比如像下述那样实施。显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的应用例、变更例也当然是可能的。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装置10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元件1,但是,并不限于通过卷绕装置10而制造的卷绕元件,比如,也可制造电解电容器的卷绕元件等;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下述场合而具体实现,该场合为获得不具有卷芯芯体的类型的电池元件1,但是,也可针对电池元件1具有卷芯芯体的场合而具体实现。即,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卷芯芯体安装于卷芯13、14上,在该卷芯芯体的周围卷绕各种片2~5;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截面基本呈圆形状的卷芯13、14,但是,卷芯13、14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比如,截面呈椭圆形状、截面呈长圆形状、截面呈多边形状、截面呈扁平状等的截面呈非圆形状的卷芯;
(d)分隔件2、3和电极片4、5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PP而形成分隔件2、3,但是,也可通过其它的绝缘性材料形成分隔件2、3。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1为具有两个卷芯13、14的结构,但是,卷芯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具有三个以上的卷芯的结构;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卷芯13、14由一对芯片构成,通过该对芯片夹持分隔件2、3,但是,固定分隔件2、3的固定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也可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比如,在杆状的卷芯上形成狭缝,将分隔件2、3插入该狭缝中,然后使卷芯少许旋转,由此,将分隔件2、3固定。另外,在分隔件2、3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场合,也可对于卷芯芯体等,将该分隔件2、3进行热焊接等。显然,也可对于卷芯芯体进行胶带粘接;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持握机构15由活动持握部21与一对固定持握部22A、22B构成,该活动持握部21按照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动作的方式设置,该固定持握部22A、22B按照与转台12一起地旋转的方式固接于该转台12上。持握机构15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也可为下述结构,即,将可持握分隔件2、3的一对夹具独立于转台12而设置。按照该结构,由于持握分隔件2、3的夹具不与转台12一起发生旋转位移,故能提高对位精度等的性能。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导轨132按照各持握片131直线滑动的方式构成,但是,导向机构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按照各持握片131朝向取下位置P2呈圆弧状而运动的方式构成;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隔件2、3的张力施加机构采用螺旋弹簧133,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使用比如压缩空气、排气背压、磁场等的张力施加机构;
(j)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按压辊17还具有胶带粘贴机构的功能,该胶带粘贴机构粘贴固定胶带,该固定胶带固定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单独设置胶带粘贴机构的结构;
(k)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如果电极片4、5的切断结束,则在卷绕位置P1,卷芯13按照规定量旋转,将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与分隔件2、3一起卷取,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比如卷芯13移向取下位置P2,将分隔件2、3切断,然后将电极片4、5的终端部分与该分隔件2、3的终端部分一起卷取。通过该方案,能谋求生产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Claims (3)
1.一种卷绕装置,其中,涂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正、负两电极片与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带状的分隔件层叠,进行卷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转台,其按照能以自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设置;
多个卷芯,其按照上述转台的旋转方向以规定间距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并且能分别以自身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卷绕上述电极片和分隔件;
转台控制机构,其相对位于上述多个卷芯中的第1位置的第1卷芯,按照规定长度卷绕上述电极片和分隔件,该电极片和分隔件从规定的供给机构连续供给,然后使上述转台旋转,将该第1卷芯移向第2位置,并且将不同于该第1卷芯的第2卷芯移向上述第1位置;
片切断机构,其至少在上述第1卷芯移向上述第2位置的前一阶段,切断卷绕于该第1卷芯上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
固定机构,其将上述分隔件固定于移向上述第1位置的上述第2卷芯上;
一对持握机构,其能持握连接于第1卷芯与第2卷芯之间的上述分隔件,该第1卷芯位于上述第2位置,该第2卷芯位于上述第1位置;
分隔件切断机构,其能在上述持握机构持握的位置与固定于上述第2卷芯上的位置之间,切断上述分隔件;
导向机构,其能在上述分隔件切断后,通过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第1卷芯卷取上述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使持握该卷绕残留部分的上述持握机构朝向上述第1卷芯而移动;以及
张力施加机构,其在上述持握机构朝向上述第1卷芯而移动时,对于上述分隔件的卷绕残留部分,沿与该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施加规定的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卷芯和第2卷芯的两个卷芯构成为:沿上述转台的旋转方向以180°的间距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持握机构由转台侧持握机构与活动持握机构构成,该转台侧持握机构设置于上述转台上,该活动持握机构按照相对该转台侧持握机构可进退的方式设置;
对应于上述多个卷芯,在上述转台上设置多个上述转台侧持握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24755A JP5670930B2 (ja) | 2012-02-08 | 2012-02-08 | 捲回装置 |
JP2012-024755 | 2012-02-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47826A true CN103247826A (zh) | 2013-08-14 |
CN103247826B CN103247826B (zh) | 2015-05-13 |
Family
ID=48927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77904.2A Active CN103247826B (zh) | 2012-02-08 | 2012-05-29 | 卷绕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70930B2 (zh) |
CN (1) | CN103247826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21415A (zh) * | 2014-02-05 | 2015-08-0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卷绕装置 |
CN113241480A (zh) * | 2021-05-11 | 2021-08-10 |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隔膜不停匀速高效卷绕机 |
US20230043750A1 (en) * | 2021-08-05 | 2023-02-09 | Manz Italy S.R.L. | Apparatus and relative method for winding strips of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
WO2023045456A1 (zh) * | 2021-09-23 | 2023-03-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47891B (zh) * | 2014-11-11 | 2016-08-17 | 厦门慧通天下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揉片机 |
CN113928667B (zh) * | 2020-07-13 | 2023-05-12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线缆盘绕系统 |
CN112366366B (zh) * | 2020-10-28 | 2021-12-21 | 长兴德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制作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92542B1 (en) * | 1999-11-26 | 2004-02-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piral electrode assembly |
CN201112494Y (zh) * | 2007-08-13 | 2008-09-10 | 珠海华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电池卷绕机的拉膜机构 |
CN102214845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Ckd株式会社 | 卷取装置 |
CN102237544A (zh) * | 2010-04-28 | 2011-11-09 | Ckd株式会社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CN102270772A (zh) * | 2010-06-02 | 2011-12-07 | Ckd株式会社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88657B2 (ja) * | 1995-10-26 | 1999-12-13 | 富士電気化学株式会社 | スパイラル形電極群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装置 |
JP3558762B2 (ja) * | 1995-11-27 | 2004-08-2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渦巻状電極群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JPH11265726A (ja) * | 1998-03-16 | 1999-09-28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電池電極の巻回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2000182657A (ja) * | 1998-12-16 | 2000-06-30 | Toshiba Battery Co Ltd | 渦巻き型電池の電極群成形装置 |
-
2012
- 2012-02-08 JP JP2012024755A patent/JP567093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5-29 CN CN201210177904.2A patent/CN1032478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92542B1 (en) * | 1999-11-26 | 2004-02-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piral electrode assembly |
CN201112494Y (zh) * | 2007-08-13 | 2008-09-10 | 珠海华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电池卷绕机的拉膜机构 |
CN102214845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Ckd株式会社 | 卷取装置 |
CN102237544A (zh) * | 2010-04-28 | 2011-11-09 | Ckd株式会社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CN102270772A (zh) * | 2010-06-02 | 2011-12-07 | Ckd株式会社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21415A (zh) * | 2014-02-05 | 2015-08-0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卷绕装置 |
CN104821415B (zh) * | 2014-02-05 | 2019-06-25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二次电池的卷绕装置 |
CN113241480A (zh) * | 2021-05-11 | 2021-08-10 |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隔膜不停匀速高效卷绕机 |
US20230043750A1 (en) * | 2021-08-05 | 2023-02-09 | Manz Italy S.R.L. | Apparatus and relative method for winding strips of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
WO2023045456A1 (zh) * | 2021-09-23 | 2023-03-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
CN115911490A (zh) * | 2021-09-23 | 2023-04-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的加工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47826B (zh) | 2015-05-13 |
JP5670930B2 (ja) | 2015-02-18 |
JP2013161740A (ja) | 2013-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47826A (zh) | 卷绕装置 | |
CN103633377B (zh) | 卷绕装置 | |
CN103579660B (zh) | 卷绕装置 | |
CN102089920B (zh) | 卷绕电极体的制造方法和装置及电极卷绕装置 | |
US9947956B2 (en) | System for rolling electrode plates | |
CN102259772B (zh) | 卷取装置 | |
CN103268952B (zh) | 全自动卷绕机 | |
CN103311577B (zh) | 卷绕装置 | |
CN102347506B (zh)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
CN104425836A (zh) |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 |
CN216750029U (zh) | 一种卷绕设备 | |
WO2021062936A1 (zh) | 一种极耳成型及分切设备 | |
CN102403538A (zh) | 卷取装置 | |
CN102214845B (zh) | 卷取装置 | |
CN102237544A (zh)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
CN102270772B (zh) | 卷绕元件的制造装置 | |
US20230043750A1 (en) | Apparatus and relative method for winding strips of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 |
WO2023078217A1 (zh) | 一种追切卷绕方法及多工位卷绕装置 | |
KR102635944B1 (ko) | 배터리 셀용 셀 스택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2637991B1 (ko) | 배터리 셀용 셀 스택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2013510A (zh) | 二次电池用卷绕器的切割装置 | |
CN210668566U (zh) | 电芯卷绕设备 | |
CN103682464B (zh) | 卷取装置 | |
CN209912985U (zh) | 一种送胶机构、贴胶机构以及电芯卷绕设备 | |
CN111725532A (zh) | 一种电芯卷绕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