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6267B -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6267B
CN106486267B CN201610101229.3A CN201610101229A CN106486267B CN 106486267 B CN106486267 B CN 106486267B CN 201610101229 A CN201610101229 A CN 201610101229A CN 106486267 B CN106486267 B CN 106486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division
inside coil
coil por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superposed bod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12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6267A (zh
Inventor
张修逢
金汉�
李尚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86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6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6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62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3Printed circuit coils by thick film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层叠部件包括:层叠主体,层叠有多个绝缘层和内部线圈部,该内部线圈部布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具有向外部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以及第一外部电极,布置在所述层叠主体的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引出部连接;第二外部电极,布置于所述层叠主体的另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引出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槽部,并且朝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和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

Description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部件之一的电感器(inductor)是与电阻、电容器一同形成电路而消除噪声(Noise)的代表性的无源元件,并且用在谐振电路、滤波(Filter)电路等利用电磁特性与电容器组合而增大特定频带的信号的构成中。
对层叠电感器而言,在以磁性体为主要材料的绝缘体片材上利用导电性膏等来形成线圈图案并进行层叠,从而在层叠烧结体内部形成线圈,据此实现电感。
已知有这样一种垂直层叠电感器,其为了实现更高的电感,内部线圈相对于基板贴装面沿垂直方向形成。与内部线圈沿水平方向形成的层叠电感器相比,垂直层叠电感器可以获得更高的电感值,并可以提升自谐振频率。
另外,在层叠电感器中形成有用于将内部线圈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外部电极。如果使外部电极通过执行利用导电性膏的浸渍法等而跨越烧结而成的层叠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以及与这两个端面相邻的面的局部而形成,则导体的感应电流引起的磁通被切断,存在Q特性降低的问题。
尤其,在内部线圈部垂直地层叠于基板的贴装面的电感器中,在外部电极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时,在外部电极产生涡电流,并且加大由涡电流的产生引起的损失,从而在内部线圈和外部电极之间产生杂散电容(stray capacitance),并且这种杂散电容成为电感器的自谐振频率下降的原因。
因此,垂直层叠电感器中,在贴装时仅在与基板相向的层叠主体的一个面(下表面)或者仅在长度方向的侧面和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据此谋求实现芯片元件的小型化以及抑制由涡电流的产生引起的损失。
但是,现有的电感器中,仅在层叠主体的一个面(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或者仅在长度方向的侧面以及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变弱,从而导致可靠性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日本公开专利第2011-01494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一种在垂直地形成内部线圈部并且将外部电极布置在层叠主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的电子部件中,能够提升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的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提供一种层叠电子部件,包括:层叠主体,层叠有多个绝缘层和内部线圈部,该内部线圈部布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具有向外部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以及第一外部电极,布置在所述层叠主体的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引出部连接;第二外部电极,布置于所述层叠主体的另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引出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槽部,并且朝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和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提供一种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多个绝缘体片材;在所述绝缘体片材上形成内部线圈图案,该内部线圈图案包括形成有至少一个槽部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将形成有所述内部线圈图案的绝缘体片材层叠而形成层叠主体,该层叠主体包括朝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有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的内部线圈部;以及在所述层叠主体的外侧形成分别与所述内部线圈部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以及第二外部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通过垂直地形成内部线圈部并且将外部电极布置在层叠主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且在所述内部线圈部的引出部形成至少一个槽部,从而提高了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据此可以实现Q特性优秀并且可靠性优秀的层叠电子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内部线圈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区域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的C区域放大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符号说明
100:层叠电子部件
110:层叠主体
121、122:内部线圈部,第一内部线圈部以及第二内部线圈部
121’、122’: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131、132:第一外部电极以及第二外部电极
140: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具体的实施形态以及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可以变形为多种其他形态,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形态。另外,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是为了给本领域中具有平均知识的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的。因此,为了更为清楚地进行说明,附图中的要素的形状以及大小等可能有所夸张,而且附图中用相同的符号标出的要素均为相同的要素。
另外,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附图中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而且为了清楚地表示多个层以及区域而放大示出了厚度,并且对相同的思想范围内的功能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进行说明。
整个说明书中,当提到某些部分“包含”某些构成要素时,在没有记载特殊的反例的情况下,不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意味着可以包含其他构成要素。
层叠电子部件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进行说明,尤其对层叠电感器(inductor)进行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内部线圈的概略立体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100包括:层叠主体110;内部线圈部121、122;以及第一外部电极131和第二外部电极132。
所述层叠主体110由多个绝缘层层叠而形成,形成层叠主体110的多个绝缘层为被烧结而成的状态,相邻的绝缘层之间的边界可被一体化到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则难以确认的程度。
层叠主体110可以是六面体形状,当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而定义六面体的方向,则图1中示出的L、W以及T分别指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
所述层叠主体110可以包含Mn-Zn系铁氧体(ferrite)、Ni-Zn系铁氧体、Ni-Zn-Cu系铁氧体、Mn-Mg系铁氧体、Ba系铁氧体、Li系铁氧体等公知的铁氧体。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2的B区域放大图。
参照图2以及图3,所述内部线圈部121、122是在形成层叠主体110的多个绝缘层上以预定的厚度印刷包含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膏而形成。
形成所述内部线圈部121、122的导电性金属只要是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则不会有特殊的限制,并且例如可以是银(Ag)、钯(Pd)、铝(Al)、镍(Ni)、钛(Ti)、金(Au)、铜(Cu)或者铂金(Pt)等的单独或者混合形态。
在形成有内部线圈部121、122的各个绝缘层中,在预定的位置上形成有过孔(via),而且形成于各个绝缘层的内部线圈部121、122可以通过所述过孔相互电连接而形成一个线圈。
此时,随着使形成有内部线圈部121、122的多个绝缘层沿着层叠主体110的宽度方向(W)或者长度方向(L)层叠形成,内部线圈部121、122可相对所述层叠主体110的基板贴装面沿垂直方向配置。
所述内部线圈部121、122可以由朝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一个面暴露的第一内部线圈部121以及朝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面暴露的第二线圈部122构成。
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121包括朝相对层叠主体110的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的第一引出部121,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122包括朝相对层叠主体110的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的第二引出部122’。
例如,所述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可以朝与所层叠的绝缘层的层叠面成垂直的所述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L)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暴露。
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还朝所述层叠主体110的基板贴装面即下表面暴露。
即,所述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可以在层叠主体110的长度-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具有L字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包括:第一外部电极131,布置在所述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引出部121’连接;第二外部电极132,布置于所述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引出部122’连接。
所述第一外部电极1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132,可形成在所述层叠主体110的下表面和相对所述层叠主体110的层叠面垂直的面(尤其,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面和与该一侧面相向的另一侧面),以分别与所述内部线圈部121、122的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连接。
所述第一外部电极1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132只要是可镀覆的金属,则没有特殊的限制,例如,可以是镍(Ni)或者锡(Sn)的单独或者混合形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所述第一引出部121’和第二引出部122’具有至少一个槽部140。
对一般的层叠电感器而言,如果外部电极通过利用导电性膏的浸渍法等而跨越层叠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以及与两个端面相邻的面的局部而形成,将会存在如下的问题:借助于导体的感应电流的磁通被阻断而导致Q特性下降。
尤其,在内部线圈部垂直地层叠于基板的贴装面的电感器中,外部电极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的情况下,在外部电极产生涡电流,并且使涡电流的发生所引起的损失增加,据此在内部线圈和外部电极之间产生杂散电容,该杂散电容成为电感器的自谐振频率下降的原因。
因此,在垂直层叠电感器中,进行贴装时仅在与基板相向的层叠主体的一面(下表面)或者仅在长度方向的侧面和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由此谋求芯片元件的小型化以及抑制由涡流产生引起的损失。
但是,这种电容器中,仅在层叠主体的一个面(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或者仅在长度方向的侧面以及下表面形成外部电极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变弱,从而导致可靠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出部121’和第二引出部122’具有至少一个槽部140,据此可以提高内部线圈部121、122和第一外部电极1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132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
即,在基板的贴装面垂直地形成内部线圈部,将外部电极布置在层叠主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并且在所述内部线圈部的引出部形成至少一个槽部,据此提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从而可以实现Q特性优秀并且可靠性优秀的层叠电子部件。
参照图2以及图3,所述槽部140可以分别形成于第一引出部121’和第二引出部122’。
所述槽部140的形状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具是截面形状四边形的凹槽形状,或者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状或者除此之外的多种形状。
具体地,所述槽部140可以在下述的区域中每个区域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中的朝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L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暴露的区域和朝作为基板的贴装面即下表面暴露的区域。然而,不一定要局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所述层叠主体110还可以包括虚设(dummy)引出部123,该虚设引出部123布置在多个绝缘层上,且朝外部暴露。
所述虚设引出部123在多个绝缘层上以与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相同的形状形成图案,且可包含于层叠主体110内。
即,使形成有内部线圈部121、122和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的多个绝缘层和形成有虚设引出部123的多个绝缘层相邻而层叠,从而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主体110。
通过将形成有虚设引出部123的多个绝缘层与形成有内部线圈部121、122和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的多个绝缘层相邻而层叠,从而可以使得与布置在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的侧面和下表面的外部电极131、132形成更多的金属结合,据此可以提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
并且,所述虚设引出部123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槽部140,所述槽部140具有与形成在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的槽部140相同的位置和形状。
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的C区域放大图。
参考图4以及图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中,所述槽部140可以在下述的区域中每个区域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中的朝层叠主体110的长度方向L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暴露的区域和朝作为基板的贴装面的下表面暴露的区域。然而,不一定要局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随着所述槽部140的个数相比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变得更多,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因此可以具有更优秀的可靠性。
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参考图6,首先可以准备多个绝缘体片材。
用于制造绝缘体片材的磁性体没有特殊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Mn-Zn系铁氧体、Ni-Zn系铁氧体、Ni-Zn-Cu系铁氧体、Mn-Mg系铁氧体、Ba系铁氧体、Li系铁氧体等公知的铁氧体粉末。
将通过混合所述磁性体以及有机物而形成的浆体(slurry)涂布到载体膜(carrier film)上并使其干燥,由此可以准备多个绝缘体片材。
接着,可以在所述绝缘体片材上形成内部线圈图案。
内部线圈图案可以通过将包含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膏利用印刷工艺等涂布到绝缘体片材上而形成。
导电性膏的印刷方法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法(screen printing)或者凹版印刷法(gravure printing)等,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
所述导电性金属只要是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便没有特殊的限制,例如可以是银(Ag)、钯(Pd)、铝(Al)、镍(Ni)、钛(Ti)、金(Au)、铜(Cu)或者铂金(Pt)等的单独或者混合形态。
所述内部线圈图案在如下所述地层叠而形成层叠主体的步骤中变成为内部线圈部121、122,并且包括第一引出部121’和第二引出部122’。
并且,所述第一引出部121’和第二引出部122’以形成至少一个槽部140的方式印刷内部线圈图案而形成。
然后,将形成有所述内部线圈图案的绝缘体片材层叠而形成层叠主体110,该层叠主体110包括内部线圈部121、122,该内部线圈部121、122朝下表面和与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有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
在印刷有内部线圈图案的各个绝缘层的预定位置形成有过孔(via),而且形成于各个绝缘层的内部线圈图案可以通过所述过孔相互电连接而形成一个线圈。
由一个线圈形成的内部线圈部121、122的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可以朝所述层叠主体110的下表面和与层叠面垂直的的面暴露。
并且,可在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中的朝所述层叠主体110的下表面暴露的面和朝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的面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槽部140,尤其在形成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线圈部和外部电极之间的粘着力以及电子部件和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粘着力。
另外,内部线圈部121、122可以沿与所述层叠主体110的基板贴装面垂直的方向形成。
然后,可以在层叠主体110的下表面和与层叠面垂直的面形成分别与所述内部线圈部121、122的第一引出部121’以及第二引出部122’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1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132。
所述第一外部电极131以及第二外部电极132可以使用包含导电性优秀的金属的导电性膏而形成,例如,可以是包含镍(Ni)、锡(Sn)的单独或者其合金等的导电性膏。
此外,关于与上述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层叠电子部件的特征相同的部分,在此将省略说明。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以及附图,而根据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而界定。
因此,在本领域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本发明加以多种形态的替换、变形以及变更,而这些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层叠电子部件,包括:
层叠主体,层叠有多个绝缘层和内部线圈部,该内部线圈部布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具有向外部暴露的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以及
第一外部电极,布置在所述层叠主体的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引出部连接;
第二外部电极,布置于所述层叠主体的另一侧面和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二引出部连接,
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槽部,并且朝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和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
所述内部线圈部包括:第一内部线圈部,具有所述第一引出部;第二内部线圈部,具有所述第二引出部,且与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连接,
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及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分别相对于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垂直地布置在所述绝缘层的一面上,
布置有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及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的所述绝缘层的一面与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具有两个以上的槽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层叠主体的长度-宽度方向的截面上具有“L”字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层叠主体还包括虚设引出部,该虚设引出部布置在多个绝缘层上,且向外部暴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虚设引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槽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及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分别沿着相对所述层叠主体的基板贴装面垂直的方向布置。
7.一种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多个绝缘体片材;
在所述绝缘体片材上形成内部线圈图案,该内部线圈图案包括形成有至少一个槽部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
将形成有所述内部线圈图案的绝缘体片材层叠而形成层叠主体,该层叠主体包括朝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有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的内部线圈部;以及
在所述层叠主体的外侧形成分别与所述内部线圈部的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连接的第一外部电极以及第二外部电极,
其中,所述内部线圈部包括:第一内部线圈部,具有所述第一引出部;第二内部线圈部,具有所述第二引出部,且与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连接,
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及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分别相对于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垂直地布置在所述绝缘体片材的一面上,
布置有所述第一内部线圈部及所述第二内部线圈部的所述绝缘体片材的一面与所述层叠主体的下表面垂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具有两个以上的槽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引出部和第二引出部在层叠主体的长度-厚度方向的截面上具有“L”字形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绝缘体片材上形成具有至少一个槽部的虚设引出部图案,
使形成有所述虚设引出部图案的绝缘体片材分别与第一引出部以及第二引出部相邻且朝相对层叠面垂直的面暴露地层叠,由此形成层叠主体。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内部线圈部沿着相对所述层叠主体的基板贴装面垂直的方向布置。
CN201610101229.3A 2015-08-24 2016-02-24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86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18729A KR101670184B1 (ko) 2015-08-24 2015-08-24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15-0118729 2015-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6267A CN106486267A (zh) 2017-03-08
CN106486267B true CN106486267B (zh) 2018-11-30

Family

ID=57247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12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86267B (zh) 2015-08-24 2016-02-24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70184B1 (zh)
CN (1) CN1064862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05389B1 (ko) * 2015-09-14 2020-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KR102642913B1 (ko) * 2016-10-27 2024-03-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414242B2 (ja) 2017-02-07 2018-10-3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6996087B2 (ja) * 2017-02-22 2022-01-17 Tdk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2018174306A (ja) * 2017-03-30 2018-11-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94447B2 (en) 2017-03-30 2021-08-17 Rohm Co., Ltd. Chip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429685B1 (ko) * 2017-07-05 2022-08-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박막형 인덕터
KR101973439B1 (ko) * 2017-09-05 2019-04-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463330B1 (ko) * 2017-10-17 2022-1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KR102494320B1 (ko) * 2017-11-22 2023-0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064073B1 (ko) * 2018-05-18 2020-01-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KR102064075B1 (ko) * 2018-05-25 2020-01-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고주파 인덕터
KR102118496B1 (ko) * 2019-03-06 2020-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KR102185050B1 (ko) 2019-03-13 2020-12-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KR102130678B1 (ko) 2019-04-16 2020-07-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 부품
KR102198534B1 (ko) 2019-04-19 2021-01-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163420B1 (ko) * 2019-05-13 2020-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KR102208281B1 (ko) 2019-05-15 2021-01-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163421B1 (ko) 2019-06-21 2020-10-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JP2021057455A (ja) * 2019-09-30 2021-04-0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回路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KR20210051213A (ko) * 2019-10-30 2021-05-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20220006200A (ko) 2020-07-08 2022-01-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CN113936876A (zh) * 2021-11-08 2022-01-14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叠片式电器元件及电子设备
KR20240038433A (ko) * 2022-09-16 2024-03-25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전자 부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1794A (zh) * 1998-07-06 2000-01-19 Tdk株式会社 电感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90194A (zh) * 2010-04-27 2011-12-21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
KR20120047631A (ko) * 2010-11-04 2012-05-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인덕터
CN10276055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线圈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9411A (ja) * 2006-06-09 2007-12-20 Sumida Corporation ハンダ片を搭載した表面実装型回路部品
JP2012079870A (ja) * 2010-09-30 2012-04-19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4941585B2 (ja) 2010-10-19 2012-05-30 Tdk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梱包方法
JP2014107513A (ja) * 2012-11-29 2014-06-09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インダクタ
KR20160019265A (ko) * 2014-08-11 2016-0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1794A (zh) * 1998-07-06 2000-01-19 Tdk株式会社 电感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90194A (zh) * 2010-04-27 2011-12-21 胜美达集团株式会社 线圈元件
KR20120047631A (ko) * 2010-11-04 2012-05-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인덕터
CN10276055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线圈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70184B1 (ko) 2016-10-27
CN106486267A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6267B (zh)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531399B (zh) 层叠电子部件
KR102080660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25703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98295B1 (ko) 다층 시드 패턴 인덕터,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 실장 기판
CN106531400B (zh) 层叠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213996B2 (ja) チップ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27811B1 (ko) 적층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548862B1 (ko)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766692B (zh) 芯片电子组件
JP6195256B2 (ja) コイル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04787B1 (ko) 적층형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932914B2 (ja) チップ電子部品及びその実装基板
KR102122929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KR101532172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실장기판
KR102145317B1 (ko) 칩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261367A (zh) 片式电子组件
US20150325510A1 (en)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804021B2 (en)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60000612A (ko)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60104563A1 (en) Chip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4766690A (zh) 多层电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034802A (ko) 코일 부품
JP2015198244A (ja) 積層アレイ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89279A (ko) 칩형 코일 부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30